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就事论事,缘事析理
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学生要转变观念,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请看以下材料:
1.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仔细观察材料,可以看到写作任务是明确的,首先,必须从这三则新闻中选择其中一则新闻;第二,必须围绕“温度和人情味”这两个关键词行文;第三,必须把你选的新闻与其他两则新闻进行对比性分析,凸显所选择新闻的暖意所在。
假如不熟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还是延续过去材料作文的套路,不写“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的内容,就属于偏离题意;如果没有做出选择判断,只是不分轻重地分析了三则新闻的温暖,也属于偏离题意;至于当作话题作文“人生的选择”“温暖”“人情味”来写,文中“古人、名人开会”,素材胡乱堆砌,就属于离题作文了。
2.二十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它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于是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并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尽管小郭因此学业成绩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小郭团队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此道作文题延续了2015新课标高考语文写作的“任务驱动型”概念。任务指令为“分析评价小郭团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角度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未知的眼睛,学会观察、捕捉细节,关注到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颇可探究的课题。
角度二:要有解决问题的主观意愿,即对事物“初恋般的热情”和目标感。
角度三:团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志同道合者的助力。
角度四:过硬的专业技能与学科素养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前提。
角度五:宽容的氛围,是天才诞生的坚强后盾。
角度六:潜心,坚持,宗教般的意志。
例文
于无人处,静待花开
李一帆
是什么成就了小郭的团队,我想是那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这无人处的宝藏,与那份静谧的坚守,待到了那丘成桐奖的花开!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它对师生的危害?这些看似简单的疑问长久以来被人们所忽视。但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一个好奇少年的钻研兴趣,也正是这个无人问津的疑问帮助小郭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昆虫学界的法布尔,通过一生的观察撰写出《昆虫记》这一昆虫王国的科学传奇;遗传学界的摩尔根,因为一只白色果蝇的出现,促使他深入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研究,完善了遗传这一神秘国度中的“染色体遗传理论”。正是这些人于无人处的细致观察与那静默等待的恒心与毅力,成就了现在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花园。
小郭终于在一年多坚守后,等到了那一朵花开。这与《大鱼海棠》何其相似。“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六月《大鱼海棠》踏着夏天的炽热气息而来。这一部展现浓浓中国风的中国动画电影以其感人的故事、雅致的人物刻画获得了众多观影人的褒扬。而它的诞生是制作方长达十年坚守的成果,“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通过十年的坚守,在中国风漫画这一无人问津、无人敢尝试的领域的静静努力,终于厚积薄发,一飞冲天。这一切都源于那份于无人处发现美好的眼光与那份坚守的勇气与恒心。是这些成就了那朵最美的海棠花。
小郭注意到了那无人处的宝藏,在寂寞中坚守,所以他成功了。如果没有那勇敢的开端和那坚持的前行,又怎会诞生成功的喜悦呢?
让我们向小郭学习,在那无人的地方,种下希望的种子,静待那朵美丽花儿的盛开。
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能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的观点,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现实性材料,创设真实情境,呈现对立问题,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按照指令完成写作任务、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的作文测试形式。可以这样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改造版”“升级版”,是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虽然实质上还是新材料作文,但是它与后者在审题立意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不明确这些区别,就有可能在写作中遭遇“滑铁卢”。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写作提示与要求(任务指令),以求全面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具体来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读、准确理解,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一、准确全面解读材料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是简明易懂的现实性材料,不是含蓄晦涩的诗歌、寓言之类,因此读懂材料更加容易,几乎不存在任何审题障碍。它给考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交流情境,变考场作文这种“虚拟写作”为接近真实的写作,以此来引发深入思考,激发写作欲望。
审题宜慢。对作文材料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解读要全面,不能只抓只言片语,具体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明确对立问题。下面以2015年全国Ⅰ卷为例加以说明。
1. 把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
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有小陈、老陈、警方、网友、媒体。不要忽略其中的媒体。
2. 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
要分析,先概括。可采用抓关键词句法概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借助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能清晰标示文段层次。材料所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因父亲开车陋习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和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建议采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度分析。
原因分析就是对某种自然、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的原因、前提所进行的追问、探究、追溯。一“果”或有多“因”,一“因”或有多“果”,“因”是后件事之“因”,也可能是前一“因”之“果”。如对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这一事实之“果”进行追问,可得出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之“因”;再追问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这一“果”的产生原因,又可得出生命意识与法制意识淡漠、惩戒乏力、大环境影响等原因。如小陈举报父亲是“果”,其“因”是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
背景分析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所依存的大背景、大趋势、主体性、意识性所进行的分析、探究和追问。如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背景。请看看我们身边,诸如不系安全带、开车接打电话、强行变道、违规使用灯光、酒后驾车等陋习,司空见惯。正因为随处可见不文明开车行为,老陈也觉得自己在高速开车时接个电话也没有什么不妥当,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
功能分析也称功能思维,就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将会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作用、影响、意义所进行的推断、预见、前瞻。这是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地要对后继的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如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从作用、意义方面分析,是借此宣传文明开车、遵守规则、敬畏生命的理念,是对社会上众多不守规则、不文明开车、不敬畏生命的司机们的一种提醒与教育。如网友质疑小陈用举报的方式来规劝父亲改掉陋习,从后果的角度分析,鼓励女儿举报父亲,是一种恶的教育,会使亲人之间互不信任。
措施分析就相当于医疗中的“处方”,因此,措施分析来源于对原因、背景、功能分析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应对行为。如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的原因是生命意识与法制意识淡漠、惩戒乏力、大环境影响等因素,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大处罚力度,减少不文明开车行为,让老陈们敬畏生命,遵守规则,树立法制意识,养成文明开车的好习惯。
3. 客观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
对事件的是非曲直要进行客观评判,不能只凭个人好恶,要像法官一样依据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公正断案。小陈举报父亲是迫于无奈,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不符合中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人伦传统,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既可使父亲改掉开车接打电话的陋习,又能让父亲和其他人都能接受,比如给父亲看惨痛的车祸场景记录片、图片等。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是否恰当?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会给小陈带来麻烦?
4. 明确对立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要在材料中呈现相互对立的一组问题,设置多个价值立场,并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些价值立场都有一定理由,没有哪一个明显优于其他。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考查考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可以增加文章的写作角度,使考生有更多的角度可以选择。如2015年全国Ⅰ卷中有三组对立问题。
对立问题一:小陈举报父亲的方式妥当/小陈举报父亲的方式不妥当。(法治与亲情的对立)
对立问题二: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妥当/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不妥当。(以案说法与保护隐私的对立)
对立问题三:网友应该为小陈举报父亲点赞/网友应该对小陈举报父亲质疑。(法治与亲情的对立)
再如2015年全国Ⅱ卷作文材料中的大李、老王、小刘都是当代的风采人物,各有特点,就是一组对立的问题,考生并不能简单判定谁更具风采。正因为材料没有设定唯一正确的价值立场,所以作文的立意角度就多元化了,考生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哪个角度,都可以深入思考,就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有人认为2016年广州一模作文只有第三则材料才有温度和人情味,其他两则材料没有温度和人情味,这是不对的。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原则来说,对立的问题不能预设优劣,也就是说选哪一则材料作为“暖闻”都应该有道理,标准自在人心,不必求得统一,否则就失去了命题的意义,既不能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失去了“可选性”,只能写一个材料,不又回到原来那种证明型、阐释型作文的老路上去了吗?如果有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适合写一个角度,那么应该是命题者命制的作文题不符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要求罢了。
明确了对立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到底肯定谁、否定谁,选择谁、不选谁,不能当“骑墙派”,模棱两可不表态。要注意的是,既要明确表态,肯定谁、否定谁,选择谁、不选谁,也要有辩证思维,以一分为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也就是要考虑不利于自己观点一方的意见。只有不断地反驳自己的观点、论据、论证,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论说严谨有力、说服力强。
二、审慎分析写作提示与要求
准确全面解读了材料之后,我们就要审慎分析写作提示与要求。对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言,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然后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好“写作任务”,是审题立意和构思写作的首要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是增加了“任务型指令”,“任务型指令”包括具体问题和具体任务两个部分。具体问题是限定一个明确的思考、写作角度,不允许在这个写作角度外写作,这是为了限制宿构、套作。
如2015年全国Ⅰ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是指考生必须就材料中提到的小陈举报父亲、警方处罚老陈、网友评论小陈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引申开来专门谈文明驾驶、敬畏生命等。 2015年全国Ⅱ卷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是对写作任务的明确,考生必须在这三个风采人物中选择一个最有风采的,不能选这三人之外的其他人,也不能选两个、三个,更不能不选,只能选一个。具体任务一般包括读者对象、文体要求、写作重心等,如2015年全国Ⅰ卷“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具体任务,规定了读者对象是事件任一相关方,文体是书信形式,写作重心是表明态度、阐述看法;2015年全国Ⅱ卷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防止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条就侃侃而谈;“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具体任务,虽没有明确规定读者对象,但是“当代风采人物”的候选人、所有评委毫无疑问就是读者对象,文体只能是议论性的文章,写作重心是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将所选人物与另外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的过程,然后优中选优,得出结论,才符合写作要求。
考生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视写作要求,转移论题。如2015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有的考生完全无视“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专门写我们应该遵守规则、敬畏生命,这就犯了转移论题的谬误。
二是审题粗枝大叶,忽略关键。如2015年全国Ⅱ卷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中的“更”隐含“比较”,与后面的具体任务“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相照应。2015年使用全国Ⅱ卷的辽宁考生在高考作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多数考生在审题时未能读出作文要求隐含的“比较”;二是大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比较”。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文体意识;立意导向;赋分
高考作文是一种非常态的写作方式,它通过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习作能力进行测量和评价,为我国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选拔人才。伴随着我国高考大范围自主命题,2004年话题作文的数量达到高峰, 2005年的高考卷中首次出现了新材料作文,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 2010年高考的材料作文的数量达到了历年之最。到了2012年,新材料作文形式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
然而,每一个命题形式都各具优劣势,在应用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话题作文增大了套作的可能性,难以保证测试的有效度;材料作文限制过多,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立意空间;新材料作文的题型主要是事理类和事件类两种类型,它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间和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立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比如多样的审题角度,容易使考生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角度产生套作,于是命题的思辨性被抹杀。
究竟采用怎样的命题形式才最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问题。为了消解作文命题的弊端,2015年一个新的作文命题概念――“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应运而生。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说明-----“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其实,这类作文命题形式早在中国古代的策论写作中就出现过,与当下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也很相似,并且当下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也经常采用此种方式,这便说明它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需求的考试类型。很明显“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遵循明确的命题要求来写作文。由于命题取材的时新性和话题性,它的写作方法与时事评论更接近。
历史上,诗文一向被奉为正统文学的正宗。春秋先贤提出“立德、立功、立言”,谓 “三不朽”。《周易》中也有“修辞立其诚”之说。其中,“立言”、“修辞”都是人们抒发志趣、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传之于世,给人以启迪和鞭策。“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出“气盛言宜”、“文以载道”等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文学界打开一片新气象,甚至对当今的作文教学也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在写作文体学视野中,“文体意识”一直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没有直接限定文w,但在实际命题中却隐含着作文文体的指向。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很明显要写成议论文更适合表明态度,这样更能凸显出学生的思辨力。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于漪认为“议论文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①议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议论文对培养学生对事理的思辨和判断能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议论文在体式上变化不多,主要靠论理上的深刻透辟取胜,因而不容易写出个性和亮点。“任务驱动”型作文呈现出的文体方面的 “伪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强制。学生往往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集中积累“万能”素材,淡化“分析”,呈现出的作文模式往往是按照“观点(态度)--事例―结论(结尾空洞照应开头进行粗暴地升华)这一结构展开,而且不少考生在举例时叙述素材拖沓冗长,整个议论文变成“四不像”。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抓住议论文这一种文体来教,学生抓住一种文体来练 ,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作文的基础就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议论文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文字散发灵动的“魅力”。因此,那些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清新温暖的散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消失在高考考场上。
其次,“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立意导向上,题目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从片面的时事热点中偏重对思想道德的考量。这种倾向削弱了作文思想的多样性和表达的个性化,已经蜕变成“命意作文”,学生的思考角度被限制住。这仿佛映证了林富民教授当年在反思话题作文时说的“目前的高考是误用国家考试,是选士意识的一种不当体现”。①高考作文命题必须要丰富发展它的功能,利用它的引导优势,让学生“对生命、对生存状态、对阅读的经典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和见解”。
再次,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作文赋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其中一个重要写作原则就是“暗含主流价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不得主流意识的作文”,评卷教师们常常依据题目中强烈的“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强化“主题”的正统性和重要性。“个性”思考被“公共意识”取代,高考的高分甚至是满分地作文被教条地揣摩和模仿,真正的好文章不会来自考场,因为它代表不了学生的最好水平,所以成熟了一段时期的向理性回归的命题趋势又陷入了“应试”训练的“百慕大”。
高考作文命题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在发展,比批评更重要的是提高和超越,需要长期从事高考作文阅卷和指导工作的专家、语文教研员和高中教师从学术的层面进行较深入的论证和分析,真正使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开放简明的题目、包容的文体、兼容的表现力、对于现实的关照和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 何明.中学作文教育实践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亚盟.我国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4
一、要会“悟道”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道”,指高考作文训练中,涉及审题立意的一般规律。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会读书,能够悟得一点读书的规律;其次还得悟出一点为文的一般规律;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那么教师就要悟出一点高中生在作文写作练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中“一点四面”的写作基本原则
作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道”才能正确反映现实生活,才能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独特感受。写文章,首先要有反映真实生活感受的冲动,要有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人分享的乐趣,而不是无病,生搬硬套。对生活有真感悟,才能写出真性情的文章。此为文之道的第一层含义。
2015年,在高考作文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样式,即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给出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在其写作中,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2015年新课标Ⅱ卷,创设“风采人物评选”情境,要求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最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生活现实现象,关注国家时政方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否则行文就干瘪枯燥,论述就软弱无力,思考问题就很肤浅。所以多读、多想、多练是作文复习的关键。
2.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学生的高考作文主要是向别人(阅卷教师)敞开自己的世界。由于读者特殊,所以还必须讲究“形式”,讲究“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高考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写作,学生不是以此为业,换句话说,他们活着不是为“写文章”,“写文章”只是为了向阅卷教师“宣示”,宣示“我的”一点看法。这就是“我口写我心,我笔述我事,我文抒我情”。此为文之道二层含义。
优秀的文章,必须有思考,有思辨,有内容,讲究思路的逐层深入,不刻意追求分论点的整齐划一。反而,如果只有结构,没有内容,很容易被评判为套作文章。
如2016年新课标Ⅲ卷,针对“小羽创业”这个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可得出如下一些基本的写作着眼点:
1.创新创业,符合当前五大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的“创新、开放、共享”。
2.也可从以下内容着手:①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②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③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④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⑤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⑥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⑦优先致富与共同致富;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二、要会“用道”
作文写作的“道”,正如庖丁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之“道”,而非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之“道”。前者指规律,后者指一种既定的理论、学说、道德教条等。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把后者当作重点,让学生在写作前就接受某种既定的理论、学说、道德教条等等,虽可能有助于他们“打好精神的底子”,但常常不免只会“吃鱼”而不会“打鱼”,甚至吃了有毒的鱼而不自知,不但无助于智慧的发展,还有可能变得愚昧;这就是说,高中作文写作教学不仅要顾及高考作文写作,更要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不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在作文中不会“悟道”,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所谓高考优秀作文来作教条、框框是有很大关系的。
例如,关于某省的高考作文材料《手握一滴水》的“道”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论很大。有人认为“小中见大”才切合“道”,而谈“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则是偏“道”,这样的教条约束,就是教唆学生去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大话,又怎能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在作文写作课堂上获得一点作文技巧的智慧,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反映生活、描写生活,从而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去改造生活,从一个方面去实现教育的总目标“育人”这个“大道”。
三、“道与技”的辩证统一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应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这是“道”;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二者辩证的统一起来,作文教学才能摆脱桎梏,引导学生真正走向写作的自由天地。“文以载道”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语言表达”是作文的载体,忽视了“道”,学生的知、情、意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忽视了“技”,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学生思考问题就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有道与技的有机融合,才能使作文成为“提高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有效教学。
如2016年新课标Ⅲ卷在阅卷过程中比较强调“道与技”的辩证统一,即“综合立意”。如“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创新之泉与市场规范”“抱步死守,不如携手共进”“探索创新,分享推广”“合作共赢”“远见与胸襟拓展创新之路”“唯诚信与规则不可辜负”等观点,综合了材料内容及含意,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的判断和辨别,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观点明确,特征突出,表达有特色,注重细节,引用贴切,体现理性思考因此得分较高,而一些只强调某一方面内容的单项立意,得分偏低,特别是一些只强调写作之“技”,而忽视了写作之“道”的文章得分普遍偏低: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而仅就“创新、规范、共享、诚信、友善、奋斗、双赢、团结”等进行概念化写作的,如若格式化或者模块化乃至套路式进行文章构思,如若过分注重言语的外在粉饰而在文章内容上显得飘浮,即使有内容、有特征、有较好表达能力等,得分不会超过45分。
在议论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关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而对语言规范的指导却常常忽略了。然而要写好议论文,这一部分内容恰恰是不可或缺的。
一、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讲求以理服人。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严密
遣词造句要能够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不夸张,不缩小,不会引起歧义。
2.概括、简明
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而议论文的语言,则要力求概括、简明。所谓“概括、简明”,是指叙述事实论据要简单扼要,不能像记叙文那样细叙、详绘,有头,有尾,有细节,有描写。又应该善于归纳事物的共同特点,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3.鲜明、生动
议论文要求语言鲜明,要做到能表达鲜明的观点和鲜明的感彩。议论文要求语言生动,是指语言的形象性和具体性,也就是语言的文学色彩。要寓理于具体形象之中,使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生动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逻辑性强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运用的主要是逻辑思维。因此,它的语言必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二、作实践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1.标题语言存在的问题
(1)涂改题目。文章的题目就如同一个人的眼睛,目光澄澈才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有些学生作文题目勾勾抹抹,一改再改,那么文章就如同瞎了眼的少女,内容再美,也避免不了少了美目灵动的缺憾。
(2)题目中含有错别字。有些学生文字书写的基本功不扎实,书写题目的时候出现错别字。如《拒绝浪费》就有学生写成了《距绝浪费》《拒决浪费》。有些时候题目里出现错别字还会让人费解或者误解,进而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自相矛盾。如《不跟风,随波逐流》,这个题目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不跟风”,还是“随波逐流”?自相矛盾。
(4)观点不明,内容不够具体完整。如《比金钱更有价值》,什么比金钱更有价值?《珍惜》,珍惜什么?《盲从》,是支持盲从,还是反对盲从?
(5)文题与正文内容不符。如题目是《拒绝浪费》,文章内容论述的却是“保护地球”。
2.引论语言存在的问题
(1)堆砌与论点无关的华丽辞藻。有些学生为了开篇造势,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看似精美,内容却与论题无关。
(2)引用名人名言不够准确或不确切。如有学生在《倾心于一事,便可成功》的题记中,引用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对这句话的意思,他并不十分了解,拿过来牵强附会,就很不合适。
(3)所给材料全部照抄。对于一些材料作文,有些学生习惯于开篇引用所给材料,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加选择,全部照搬就不合适了。
(4)入题太慢。有些学生写了好几段,观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5)观点表述不明确。如《比金钱更有价值》,题目观点才就不明确,首段得出的结论是“世上有许多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文章到底要谈什么比金钱更有价值呢?观点表述不明确,“犹抱琵琶半遮面”。
3.本论语言存在的问题
(1)采用举例论证方法时,叙述性语言过多,有的还有细节描写,淡化了议论文的说理性特征。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记叙、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可以有,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不可以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2)以讲故事代替论证,导致文体不清。
(3)对所举事例不加分析,通篇堆砌材料,缺少过渡性语言。
(4)对所举事例不会分析,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甚至前后矛盾,材料和论点不能有机结合。
(5)以强调意义代替分析。
(6)在分析过程中同语反复。
(7)故弄玄虚,使用外语。
4.结论语言存在的问题
(1)空喊口号,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2)回扣中心论点时照抄首段,或简单重复论点。
三、针对性策略
1.标题语言
(1)要清楚美观,不可勾勾抹抹,不能出现错别字。
(2)表情达意要准确、鲜明、具体、完整。
2.引论语言
(1)不要堆砌与论题无关的华丽辞藻。
(2)引用名人名言要准确、确切。
(3)引用材料引出论点时,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择取部分字句,提出观点。
(4)开门见山,首段要提出中心论点,入题不能太慢。
(5)论点的表述要明确。
3.本论语言
(1)举例论证时,所选事例要典型,叙述性语言不可过多,用语要简明、概括。切不可通篇只举一个事例。
(2)列举事例之后,应对事例进行逻辑推理,得出论点。或者带着问题对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意语段之间的过渡。
4.结论语言
结论应是对论点的深化或升华。
一、“稳”中有“变”
试题材料类型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延续了前两年的选材理念,试题材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
1.生活现象(故事)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山东卷“我的行囊”,共计5道。
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山东卷“辨别丝瓜藤与肉豆须”等,共计4道。
2014年――山东卷“打开窗户看风景”,江西卷“探究式学习”等,共计9道。
2.社会现象(焦点)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共计2道。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全国新课标卷Ⅱ“最具风采人物”等,共计4道。
2014年――广东卷“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北京卷“老规矩”等,共计5道。
3.言论类
2016年――江苏卷“个性与创新”,共计1道。
2015年――浙江卷“文章与人品”,江苏卷“智慧”等,共计5道。
2014年――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等,共计3道。
变化――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材料虽说主要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但却呈现出以下细微的变化。
1.侧重现象淡化故事。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等;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等,这些题目试题材料均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2016年,这种以故事为试题材料的题目数量明显减少,仅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试题材料属故事型。
2.将“我”融入材料。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等;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等,这些题目试题材料中均找不到“我”。而2016年, 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江苏卷“我的个性与创新”,这些考题试题材料中均突出了“我”,从材料的内在要求上强调了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
关注方向
稳定――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和前两年试题所关注的方向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关注时代焦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关注的是教育改革话题,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及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关注的是文化传承及学习方式话题,上海卷与浙江卷关注的是“科技与人文”话题。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探讨的话题是“依法治国”,同时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又如何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
2.关注传统文化
2016年――北京卷“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与“神奇的书签”,“老腔”与“书签”既是具体的事物,又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及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语文素养”与“阅读”既是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手段。
2015年――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浙江卷“文章与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考生对民族文化经典的阅读情况。
3.注重价值构建
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告诉考生既要学会尊重、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又要理性地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告诉考生只有创新与分享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江苏卷“个性与创新”教导考生既懂得“藏”又要懂得“露”。
2015年――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引导考生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重庆卷“赶公交车的妈妈”告诉考生,人应该有一颗宽容、理解、尊重之心。
变化――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和前两年试题相比,在关注的方向上有以下细微的变化。
1.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时念有机结合。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等;2014年,重庆卷“出租屋的故事”,江苏卷“不朽的青春”等。这些考题要么重在从个人的角度上切入注重价值构建,要么从社会的角度上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但2016年高考作文明显地做到了让二者有机结合,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是对个人阅读方式的思考又是对全民阅读方式转变的思考,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既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评价又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既是个人的素养又是全民的文化素养......这些考题考生均可从自我切入,然后便可升华到时代的高度上,可谓可大可小,亦可先小后大。
2.避开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关注焦点话题。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大纲卷“老王生病”与福建卷“坚守大山的党支书”。这些试题均为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而2016年此类试题一个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从“面”上给考生展示一个时代焦点现象,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形式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又能有效地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
考查能力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仍延续前两年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辩证分析能力
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可赞同电子阅读,又可赞同“纸质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各有其优缺点;山东卷“我的背囊”,背囊中的东西有用与无用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
2015年――广东卷从远与近的角度上感知自然其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四川卷“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2.创新思维能力
2016年――江苏卷“个性与创新”鼓励考生要张扬个性,敢于创新,说出自己的想法;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告诉我们,坚守固然可贵,但突破自我、大胆创新更有出路。
2015年――天津卷认为“智慧是一种境界”;湖南卷大树转变思维能让“种子传播到远方”。
变化――对“二元矛盾”即辩证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所淡化,对“多元矛盾”即开放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
上海卷用一句“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作为提示语,而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方向;天津卷用“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作为提示语,写作角度同样很宽泛;浙江卷用“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作为提示语,也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角度。
二、守正“创新”
创新试题――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在全国上下都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备考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下,适用范围最广的全国新课标卷Ⅰ却命了一道漫画型材料作文,这让广大师生感觉自己被狠狠的“耍”了一把,但静下深思,其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一般是以时事热点文字素材为载体要求考生就事论事,而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仍是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二者在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漫画命题,只不过是将试题材料由文字材料换成漫画而已。避开大家都能想到的形式命题,既是创新,又是命题中心反押题思维命题的具体体现,可谓一箭双雕。
创新试题――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试题的命题背景是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如此设计作文试题既降低了命题作文试题的难度又增强了其开放性,这种命题形式将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机结合,将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有机结合,可谓独树一帜。
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展望与备考策略
1.命题展望――继续鼓励考生关注自我,抒发真情实感。
备考策略――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命题展望――继续鼓励考生关注社会焦点,增强历史使命感。
备考策略―― 关注各大媒体时事新闻,并思考热点背后的时代性话题。
3.命题展望――继续加大对考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备考策略―― ①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②多做开放式思维训练。
某报推出“最佳公益行动”评选活动,下列三项公益行动被推荐参加评选:
(1)医院附近的饭店倡议来店就餐的顾客自愿购买“爱心饭菜”,并将“爱心饭菜”的菜单贴在墙上,家庭贫困的患者或家属可根据需要取下菜单领取免费食物。“墙上的餐桌”既为助人者提供了方便,也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2)某公益组织制作了主题为“动物也是易碎品”的绘本书,书中绘有十几种已经灭绝动物的卡通图像,这些动物共用一个易碎品标志形状的鼻子,巧妙而有趣地传递出“动物也是易碎品”的公益概念。
(3)网友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发起了“众筹扶贫”公益行动,在网上推送贫困山区出产的绿色农副产品。这项公益行动让更多的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也让城市居民能够买到放心食材,实现了双赢。
上述三项公益行动,你认为哪一项可以当选“最佳”?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时,要注意思考、权衡三种公益行动,做出选择,并多层次论说理由。这种作文类型可以按“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来写。
引论:简要介绍三种公益行动的概念,比较分析三种公益行动的价值,表明自己的选择,亮出观点。(肯定他论,强化我论)
本论:分层论述这样选择的理由,就事论理,论理独到,说深论透。(如要运用题外素材,以句子的形式自然插入,不以段落形式“借事论证”,否则,会喧宾夺主)
结论:重申论点,归结全文。
既然是“最佳”,应在不否定其他两者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好的公益行动,并说出你的理由。
选择“爱心饭菜”,可以从“爱心饭菜”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方便,维护受助者尊严,体现温暖的人性,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说理。
选择“动物也是易碎品”,可以谈这个公益主题妙趣横生,生动形象地教育并引导人们保护动物;可以谈生命的脆弱与可贵,保护动物的宣传迫在眉睫;还可以谈此举增添了社会正能量,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
选择“众筹扶贫”,可以谈扶贫者与受助者地位平等,互利双赢,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一大革新;可以谈利用网络进行扶贫,不仅能保障资金高效利用,还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播广泛性;也可以谈它能提高全民公益意识,这是官方或者个人化的公益所不具备的。
既然要权衡,就要体现比较的过程,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所体现的“最佳”,要把所选与其他两项公益进行比较,这个时候,就需要谈谈其他两项公益的相对不足了。
“爱心饭菜”的不足是很明显的:这种行为局限于饭店和有经济能力的人,能量太小,不足以引起社会大的震动。现实中,这种公益很难长久,爱心衣柜短暂流行、最后失败即是明证。
“动物易碎品”绘本首先存在着制作成本高、传播面窄、难引起共鸣的问题;其次,保护动物重在行动,绘本仅仅体现在提示上,没有直接救援来得有效。
【关键词】 任务驱动;高效作业;驱使;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作业的布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的拓展与延伸,知识的温故与知新都在作业中建立。而我们目前的作业设计中,对小学生而言,存在这样的现状:在繁重的重复中完成质量;在教材的重复中轻视了实践;在被动中轻视了孩子的主动性;在简单重复中忽略了多样化的设计;在结果的量化中轻视了累积的过程。诚然,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语文作业设计的新理念,要体现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差异性,自主性。更要注重创新实践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将任务驱动应用于作业设计,那将更好的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务驱使下,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经过自主探索,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这样的任务驱动,它要求“任务”设计在目标性和教学情境上更儿童化,趣味化,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积极开拓的自学能力。
高效的任务驱动下,收效可不敢小觑。我的女儿一岁半,上次外出为孩子的准备不足,致使“弹尽粮绝”,搜尽全包,为孩子找到一包“龙牡壮骨冲剂”, 为了安抚孩子就给她,本想让她拿着,哄哄她,坚持到车开下高速,再给孩子买吃的,结果孩子在强烈的饥饿任务的驱使下,撕开了袋子,将甜甜的小药粒,一点一点的倒入口中,嘴里的蒸汽化掉糖浆,药袋子的小口,倒不出小药粒了,她又在饥饿的驱使下,用手指蘸着吃,渐渐的甜甜的颗粒减少了,蘸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她居然用牙齿撕开袋子,用舌头舔着吃,几乎舔完了所有的药糖粒,药袋子缝隙里的药糖,她用自己的小手指抠着吃。要知道在这一系列“工程”之前,她的能力几乎为零。这就是在强烈的饥饿的任务驱动下,她不断探求,在探求中不断地获取成就感的收效。今天的孩子无论学习好坏,聪明程度如何,各类游戏他们都玩得很开心,像冒险类游戏,孩子们在不断地穿过艰难险阻的同时,他的成就感也在装备中,实现等级递增;浪漫故事类游戏,孩子们在体验着人物心灵的丑与美中,体验成就;我们都知道的偷菜游戏,不仅孩子喜欢,成人也乐此不疲,在任务的驱使下,体验过程,领略成功。足可见,任务驱动法的应用,的确能带来高效率。
如若我们能将任务驱动法在学生作业中应用,孩子会开心求知,体验成就,我们愉悦的收获高效的结果。
当然,任务的驱动要能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通过“任务”来诱发、强化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并将成就动机不断的保持,任务作为学习的根本,“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所以,任务就不是静止单一孤立的,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着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将任务由外向内的演化,实现成就动机的产生。“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
摸索出小学语文“任务驱动型”作业与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形成小学语文以“任务驱动型”为重点的作业与练习设计模式。
作业设计中,针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将生字的学习,设计成闯关游戏,比如认识了“木”、进一步来学习“林”、“森”在思想的装备上孩子就有了成就感,而且很快记住这个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再进行“小红星”、“小苹果”、“笑脸”的成就激励,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把对小孩子的灌输性学习,变成了孩子积极主动地快乐学习。语句的训练中,让孩子逐一的了解每个词语,“我”、“喜欢”、“鲜花”。学生会很积极的做答,而且主动要求下一关的任务,与此同时的辅助积极,也是激起孩子积极探索的成就享受。阅读训练的作业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地用辅助手段进行成就干得刺激,最终阅读成就感将发展成为促使终生学习的能力;小学高年级的作文作业设计中,辅助手段,可以是教师的激励,还可以是班级学刊的登载,班级周报的传阅,这些辅助行的手段,都类似于游戏中的装备一番刺激着成就感。
实践中,我们总结了这样一些“任务驱动型”作业设计的一般原则。
1、目标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所有的作业设计都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专项作业,或者多形式的实践操作,而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
2、趣味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多形式的作业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开放性是任务式作业有别于应答式的作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把握住这样的特点,掌握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品质。
3、差异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业设计时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在学生进行作业设计时对有些类型的作业与练习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表达。从而做到作业与练习设计把差异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
4、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要从知识性和体验性两个角度很好地结合,促进作业设计的效用。不仅要对问题的预设和体验充分把握,这里面还充满着教学机智,要求教师积极应对课堂中可能创生的课程资源,用学生的困惑创设新的作业。
5、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更体现着根本指向。
“任务驱动型”作业的形式不单一,完成的过程,可以是孩子独立的操作,也可以家庭协作,还可以伙伴间合作完成,这其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再加以教学辅助手段的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就更强,家长的关注,让这样的成就感更甚之。学生更渴求的问题、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是任务驱动型作业的进一步装备。学生主体在这样的成就实践中,通过“对话”、“互动”等方式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从而刺激终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教育的艺术》,肖勇译,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出版.
[2]吴效锋主编《怎样把学教好――教学艺术与实践》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3][美]Claire Ellen Weinstein Laura M.Hume著,伍新春、秦宪刚译《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2003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