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职业道德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的特点

第1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就业指导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明显的新特点和趋势。

1、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及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由此导致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两个主体地位的确立,并出现了相应的就业去向合同化、就业手段信息化和就业指导专业化等一系列就业工作的新趋势。

2、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加并且持续攀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3、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造就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原来狭窄领域里人才资源的简单配置,而表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和适应。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当前,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就业指导的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比较有了很大不同。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有了新的特点,指导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1、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只是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认真执行上面下达的分配计划即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2、指导性越来越重要

应届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惶惑和不解,很容易人云亦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3、前瞻性越来越必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就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超前筹划,教育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面对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形势,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理论性越来越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应为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能,而且更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加强其职业能力测试,帮助毕业生规划好职业生涯,这些都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者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位好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就是就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生涯的设计者,也是就业市场的信息员,择业心理的辅导员等等。所以说,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表现在及早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而不是等毕业临头才仓促应付,经常主动地与用单位保持沟通联系,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宣传本校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许多正确的意见是从大局的把握和深层的思考中提炼出来的,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取得主动权。

2、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涉及面广,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文化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就业政策,充分掌握就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次,要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以便指导大学生了解笔试和面试的程序技巧,求职信写法等等。此外还应具备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求职逐渐风行起来。与传统的供需见面会相比,网上求职有着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通过互联网人才信息、就业信息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有段。所以,在信息社会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并充分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去。

4、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是一项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对就业信息和趋势的把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取得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权,就必须深入用人单位、深入毕业生,认真调查研究,善于把握经验和规律,及时准确地向毕业生高校人才培养部门提供指导性信息,给学校将来专业调整制定招生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第2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并在此方面研究也较为深入,这里主要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以就业导向特点加以叙述。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所采取的重要教学模式。一方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标,这就是“双元制”的基本要求。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通过就业导向来连接,并且高等职业院校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通过就业导向来连接。政府和社会通过立法、政策导向调控和规范企业行业与学校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蓝领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企业能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保证企业人才和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所有配套服务设施,都始终坚持以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成功步入社会为最终目标。

(一)德国的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对接当地一个鲜明的行业,并且会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二)学校教学中心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并且始终坚持以就业导向为指导,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项目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所需的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由此一来,符合用人单位需要,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学生是课堂主体的项目教学法,使教师成为一名引导者和咨询者,而不是课堂主导者,学生有问题便可直接与教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尽情学习所感兴趣的知识。

(三)宽进严出的学籍管理和配套服务。德国马格德堡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认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准予毕业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备技术工人的能力,不合格者可继续学习一年,直至其具备上岗要求为止。与学校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以宽松的条件进入企业实践,但是必须以严格的高标准要求掌握其岗位所需的必要技术能力。其学校图书馆内虽然藏书只有千余册,但是全部都是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性强的图书,并且配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学生有疑问可以随时上网查询。

(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是对专职教师的必备任职资格条件。有五年以上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经历,有三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大都具备工程师和教师两个职称,或者博士学位也可以,这是德国的高职院校教师所必备的条件。从事高职教育的师资应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书、教学基本理论和从事职业技术的实践经验。另外,兼职教师也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师证书。高职教育的教师包括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中大多数是来自企业,仅仅少部分来自大学。他们既具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经验,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师证书,同时又可以把企业单位的管理、生产、经营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结合,真正及时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德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门法律的坚实保障。德国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并且1981和1986年先后两次修订该法律,1991年《联邦德国职业学校总协定》接着颁布,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最终在法律上确立,这些法律的颁布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观念,社会为职业学生就业准备的环境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程度,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1、由于受我国升学机制和用人机制的社会大环境影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严重。由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国内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就读职业院校。即使就读职业院校学生也往往是在未考取普通高等大学的情况下报考高职院校,因而使得高职院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这也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质量不高又导致高职教育对于社会吸引力不足,继而又导致招生难度加大,如此导致恶性循环。

2、社会没有为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和择业、就业、创业环境。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超过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速度,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也使得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大大减弱。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受职业教育的体制、师资力量、资金投入、学校自身发展、办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制约,校企合作未紧密结合,导致学校与企业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等现象,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德国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继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产学研相结合,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训基地。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既是高职自身办学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客观要求。校企合作,建立稳定实训基地,使学生有合格的进入社会的知识和技术能力,通过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高职教育的实力,赚得良好的口碑,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认可,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课程建设方面要加快就业导向培养模式的构建。

1、学校应重视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或者更新教育内容。德国非常注重加强校企合作,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就业导向的办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基本知识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做好就业准备,使学生既具有必备基本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就业和创造能力。根据当地社会条件和市场需要寻求一些特色专业作为学校亮点,专业设置不求多求全但求精求益,科学打造自己专属的特色品牌专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办学指导方针是“面向地方、面向经济”培养人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专业设置,鼓励并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对接,实现专业科学合理发展。

2、建立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预测相结合的信息交流机制。相关行业劳动力供求情况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政府办学服务地方,制定政策,增加财政投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制定政策,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或捐资助学。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指导与管理。

德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以政府办学、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为辅。主要因为办学投入巨大,一般单位或个人难以支付巨额经费,因此需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投资或者捐资助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类指导。对办学质量较高的高职院校进行加大财政投入,在招生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放宽条件,为其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提供优惠政策。行业特色明显的优秀学校,鼓励其发展为特色专业院校。

2、完善职称评定条例办法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对于如何制定促使高职院校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职称评审条例标准和实施办法的问题,可以按照《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地方制定的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来制定。高职院校应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完善人事聘任制度,聘任具有企业单位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和技术人员,以及高技能人才担任高职院校教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是德国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极为注重提高高职教师待遇,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所享有的基本权益。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四、结语

第3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80-03

专业化,是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过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经过某专业学科的培训成为从事学生辅导工作的专门人才过程。但是,作为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让辅导员明确自己只是属于某一方向发展就完事,其中还需要以专业学科、专业培训、专业地位、专业管理等作为支撑,使高校辅导员由普通劳动者向专家转化,在这里,人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才是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使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型人才。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国家以政策、法规等形式给予高校辅导员较高的地位,但笔者对中国的一些高校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并不理想。

(一)辅导员专业化理论知识薄弱,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陡增。于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也急剧扩大。一大批大专毕业生或本科生担任了专职辅导员,尽管现在有些院校开始招聘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专职辅导员,但是高校似乎并不看重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或学科专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与赵庆典[1]等同人调查结果相似):辅导员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方面基础薄弱;思想教育理论水平较低;价值观念不成熟稳定。有些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毫无成就感,对这项工作逐渐失去了兴趣;有些辅导员是为了能进高校而选择这项工作,为日后再转岗作为跳板准备。因此,这成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一大原因;另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软硬件条件也未到位,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三五年后转为教师岗或其他行政岗位。

(二)专业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事实上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机关部门的勤务兵和院系的服务员等工作。而这些工作似乎人人可以做,也总让人觉得可有可无,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确,杂务缠身往往令辅导员无所适从、身心疲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就难以深入,难以做到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谈不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纵深的研究”[2]。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上至院校党委、行政校长,下至众多部门都可以管理辅导员。辅导员除了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进行管理、承担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性品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能力失衡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不明确,因此,辅导员各自按照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工作。加之辅导员长期在事务性管理以及组织管理中与各部门打交道,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涉及到知识性教育能力,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能力则较为欠缺。

(四)缺乏职业成就感与归属感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虽然较多,但从辅导员自身来说,缺乏职业成就感,对自我职业的认同程度较低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笔者曾和一些辅导员交谈,大多数认为“做辅导员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辅导员未来发展方向是当学院书记,但这只是极少数人才可以”。他们普遍不看好自身的发展空间;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多数都认为辅导员不算“老师”,笔者听一位辅导员反映:曾有学生这样留言“辅导员你本身就比我大不了几岁,也就和现在大四的学长差不多,我们尊重你叫你一声老师,你还真把自己当老师来教训我们了”。认为“辅导员似乎不算老师”。有一位辅导员感慨地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大学生不知道课程安排和放假时间,向辅导员询问,辅导员告诉她‘校历上有放假的时间你查一下,我也不记得了;课表校园网上有公布你可以查询并记下来就可以了’。学生听后很不高兴地说:‘你都记不清楚,那你是干什么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理是保姆,不是老师。”由于缺乏职业成就感,辅导员看不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缺乏工作激情和动力,做了一二年辅导员工作后,对学生工作的“套路”比较熟悉后,不思创新,对学生也缺乏责任感,对工作也敷衍了事。

(五)缺乏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高校辅导员各种事务缠身,空暇时间较少,加之自我认同感低,长时间又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很少有人有意识地主动做一些相关研究。又由于辅导员能够申请到的研究课题很少,也很少有机会去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极少订阅相关期刊和参与各类课题[3]。这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辅导员普遍缺乏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也难有开拓创新性,难以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特点

高校辅导员究竟是干什么的?其角色任务应该明确。由于高校辅导员定位的不明确性,使得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很难把握,笔者以为,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任务既有教师的角色任务但又不同于专业教师教学任务,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组织管理特点

高等学校是一个由学院、系、班级等子系统组成的母系统,要使整个学校系统良好运行,就需要每个子系统正常健康而有效地运行。辅导员工作在基层子系统,如果没有组织管理才能,就很难保证子系统的良好运行。因此,辅导员首先要知道如何组织管理班级、年级。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会每天生活在事情做不完、头绪理不清的疲惫奔劳中。

第4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职业道德 实现途径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服务老人。

(二)丰富的职业道德情感。

无论是从事护理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们深切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坚韧的职业道德意志。

体验和认识将从事的职业和自身角色的特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树立自身的角色,以职业意志为引导,并反映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职业本身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和促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尽快“社会化”。

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在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将来社会角色责任,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走上社会、融人社会,促使他们在由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重大转变中,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模式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职业道德培养的三个中心建设。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应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道德素质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包括学生职业品格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礼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职业品格拓展。

(1)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以了解自我为主发现自身潜在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以了解专业需求为主挖掘职业技能优势,提升专业自信;三年级,以了解市场需求为主寻找职业与能力结合点,提高就业对口率。

(2)举办以“学技能、爱专业”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品格养成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认识自我,通过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

(2)各年级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测试。一年级以了解自身特性中的气质、性格测试为主,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特点;二年级以了解专业所需心理特点为主,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改正的途径;三年级以了解职业能力为主,知晓自己适合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知晓擅长的职业类型,为求职提供依据。

3.开展职业礼仪训练。

(1)从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着眼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礼仪培养和训练需要,通过专门的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的要求。

(2)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关礼仪大赛,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

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一线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与往届从事养老工作的毕业生和校外实习基地老年人加强交流,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并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3.规范服务行为。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4.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

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红十字会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5.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

学生毕业时需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在毕业前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等形式为学生评出分数,对学生大学三年职业道德进行检验和总结。

(三)强化全方位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道德讲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并不了解,由此应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聘请已就业并有成就的大学生回母校作报告,讲授他们的体会,通过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反面的案例,警示在校大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成立课外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核心等内容的宣传材料,促进学生人际沟通、业务动手、岗位适应等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2.教师方面。

在每一门课程中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教师都要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讲授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在课堂上多开展学生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3.学生方面。

让学生认真学习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朴素的道德观念上升为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立足社会之本。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之路。应该通过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来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中国养老事业培养造就合格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养老事业攀登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林艳.论大学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VOL9,(3).

[3]胡皓炅.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5]王文.浅谈大学生职业化素质教育.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VOL19,(2).

第5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缺失;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前言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诚信道德要求就越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暴露出一系列的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以及与之相连的审计失败的案例,不仅使会计人员的社会公众形象蒙受阴影,会计职业道德受到怀疑,也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和特点

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社会,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会计因其服务对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存在,近些年,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思想不正。在市场经济下,有一些会计人员追求私利,监守自盗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故意伪造、隐匿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违反准则、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有的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原则,丧失立场,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更有一些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这些失范行为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假账大量盛行。

四、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现实危害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对整个会计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因此,如果会计人员出现职业道德问题,将会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现实危害。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年来,造假账、虚列资产权益等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贪污、漏税等严重问题,这都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会使得会计工作丧失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企业及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与验资报告,从而欺骗投资者,侵害其利益。在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条件下,会计成果的可信度受到威胁,甚至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五、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正在强烈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道德水平下降、重利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滋生蔓延。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制并不健全,相关法律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更为严重的事,在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需要法律保护时,法律没能给予足够的保护,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其衣食住行、奖惩升迁均依靠所在单位。当企业负责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达到个体效益最大化,会计人员便会被强迫贯彻负责人的意图,对财务表进行“包装”。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与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变造虚假会计信息是分不开的。

六、对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原因不容忽略,要使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净化会计信息市场,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势在必行。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培养会计人员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2.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因此,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共同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

3.健全监督机制

应建立起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扶正去邪、惩恶扬善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第6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职业道德以体现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为至善理念,倡导共同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有助于形成企业凝聚力道德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存在,实质是调节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调节是道德全部价值之所在。如何正确看待“利益”?怎样区分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宁怎样处理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宁这正是道德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企业职业道德调节利益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一切以体现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判断人们行为善恶。它要求人们主动地为他人、为集体的利益着想,以个人作出必要的节制和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来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当然,职业道德提倡集体主义意识,并不反对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相反,它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把道德调解这种集体主义超功利性的特点融进企业管理,就能培养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企业牢固的团队精神,形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集体主义原则是企业的最高理念,“厂兴我富,厂衰我耻”是企业员工的基本信念。企业所有成员确立起这种领导干部共同完善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就能与企业形成稳固的“责任关系同盟”,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即使企业身处困境,也能与企业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共渡难关,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共同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人心涣散,关系紧张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职业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规范人的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了普遍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有助于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运转秩序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不同凡响之处就是通过善恶评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凡是与一定道德规范相符合的行为,则被认为是善的、正义的、道德的,从而受到舆论的鼓励和赞扬;凡是与一定的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行为,则被看作是恶的、非正义的、不道德的,从而受到舆论的批评和指责。职业道德通过这种肯定或否定评价,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价值性梳理,把体现企业共同利益要求的行为加以肯定,把危及或有损他人和企业利益的行为加以否定,从而为职工道德生活提供了一个普遍统一的范式和准则。什么应当作、什么不应当作,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职业道德规范设定着职工的义务和责任,规范着职工的行为模式,禁止危害企业共同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恶的行为发生。企业员工据此规范和准则,自觉执行和维护企业的各项制度,格尽职守,爱岗敬业,从而保持职工与企业生产秩序的和谐稳定,保证企业工作高效运转。

职业道德依靠人的内心信念,杜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道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恒久的内在驱动力企业道德规范虽然和企业的其他规章制度一样,都是保证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手段,但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它们却并不相同。所起的作用和发生的效力自然也不一样。规章制度依靠行政制裁的力量来维持,违反了规章制度,就要受到行政制裁,是企业运行的一种硬约束或叫制度约束;职业道德规范则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完成其使命的,是一种软的束或者叫意识约束,这种软约束却具有比规章制度硬约束更大的威力和强令性。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遵守是基于对行政制裁的惧怕,对道德规范的服从则是基于舆论的压力和良心的谴责。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都难以逃脱道德的“审判”,这种审判往往使人坐卧不安,无地自容,对企业职工来说,不管你知不知道道德规范,也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道德约束,道德都毫无例外地要求其执行,否则会招致强大的道德压力。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道德的认同和遵守同对规章制度的遵守一样都是出于强制,只不过道德还增加了一种内在意识强制性而已。这种内在意识强制往往更能直人人心,震憾灵魂,心悦诚服,道德魅力亦系于此。不仅如此,职业道德除了具有这种他律性的强令性特点外,更主要地或最终地还是靠人的内心信念的自律来发挥作用。道德规范一旦上升为职工的理性意识,就会变成职工的自觉行为,长久发生影响,乃至伴随人的一生。道德的自律性特点构成了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它使职业道德的效力更持久、更稳定,为企业输人了绵绵不尽的内在发展的动力。

因此,概括起来讲,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就是以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凝聚人,以体现整体利益的道德原则规范人,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方式约束人。职业道德正是从企业行为理念、企业行为规则和企业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在企业管理中全方位地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7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善 职业 职业道德

一、“善”与职业道德的内涵

善用英文来表示是good,它的形容词解释为好的、有利的和有益的,但人们对于善的理解却远不于此。早在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无数的先哲们就对善做过很多不同的解释,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它的目的就是改善自我的灵魂;培根认为善就是“利人或利于人类”;中国的孔子认为善的道德品质是仁义,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近代以来的哲学家们,对善的解释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因此从“善”它的本质来看,善首先就具有高尚性的特点,它超越一般低俗的、表面的东西,追求的是一种高尚和完美,人们通常讲某人为善或某物为善它自身就具有内在的高尚性。那么从它的表现来看,善首先具有利他性的特点,任何事物在追求善、达到善的同时也是利他的行为,比如人们往往会因追求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乐于帮助他人;同时善还具有满足偏好性的特点,人作为一个存在者,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它也满足人身所需要的一些喜好的要求,例如快乐和幸福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形成的,体现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它由几方面的要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 。因此,职业道德首先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每一种职业道德的形成都是人们在职业的活动中与社会道德发生关系而形成的,它对于行业和社会都具有实用性,同时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对行业、职业的要求;其次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直接或间接促进该行业职业道德的制定和完善;而从它的内在性来看,职业道德首先表现为本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行业要想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要拥有长远的眼光就必须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表现为对行业和社会责任的需要,一个行业拥有一种职业道德才会对本行业负起责任,同时才会对社会负起责任。

从善和职业道德的内涵看来,善追求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而职业道德追求的是行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实现的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进步。两者都追求着一种内在的完美性和外在的需要性,这就使得伦理中的善和职业道德得到了相互的交融。

二 、“善”在职业道德中的界定与要求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约定而成的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而善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高度。在职业的活动中,职业道德起着一种引导的力量,指引着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去遵从职业道德以实现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达到一种完善。善就在职业道德中得到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职业道德的实质性来看,它要求人们形成一种内心的力量而无条件的遵守,达到一种内在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意识,是人们经过无数的职业实践总结出来的道德规范。凡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才能促进事业的进步,因此它是一种命令性的准则,要求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拥有一种内心的道德命令而无条件的加以服从。例如在医生的职业道德中,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就是他们最基本的职责,每一个医生都必须得以遵守,不论是工作在国家级的三级甲等医院,还是工作在最平困的山区基层,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必须得遵守,实现医生的天职,达到职业道德的内在价值。

(二)从职业道德的外在性来看,它要求人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实现各行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一种外在善。任何职业道德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目的就为了规范各行业的正常有序运行,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们对职业道德的遵循,就能够实现行业的壮大和发展。职业道德是为了人们在职业的活动中不至于出现混乱的局面而制定出来的准则和规范,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义务性地遵守某些规则,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善良的,在效果上是成功的。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在职业的活动中,赋有义务地遵守职业道德,它在道德上会体现为一种善良,在效果上取得成功,就能促进行业的壮大和发展。

2. 职业道德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人自身的完善。职业道德首先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们在职业的活动中经过不断的锤炼总结出来的,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规则,体现着作为行业的要求和人的要求。一个行业的有序开展,需要人们遵守一定的秩序及行为道德规范才能正常运行;从业者首先要具有相关的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不论是行业还是作为人本身在职业活动中都需要职业道德,但在职业道德体现的外在善方面,它更多的体现为促使人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职业的活动中,人们遵守职业道德就会形成一种内心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形成,它就会促进人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达到一种幸福和善。

3. 职业道德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构建更加美好的和谐人文环境。职业道德是在无数的职业活动中通过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从业人员必须拥有的东西,体现为职业的规范性和社会的责任性,它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因而职业道德在体现它外在善的方面就是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一方面职业道德继承和保存以往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更在现实中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例如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提倡童幼无欺,公平公正的职业道德,它就继承的优秀的文明同时维护了市场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总之,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形成一种内心的力量而无条件的遵守,达到一种内在善,同时实现各行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一种外在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历史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时间、地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但任何准则都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发展,都必须以实现美好的效果,达到善、体现善为前提,由此在职业道德中讲善就丰富着它自身的涵义。它更有利于人们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善在职业道德中深刻的体现为促使人们内心思想境界的提高,然后用思想来指导行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治平.善的定义研究综述[J].北京:职业圈,2007.59.

[2]刘建民.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版.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版

[4]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

[5]王淑桢.职业观与职业道德[M].高校教育出版社,2009版

第8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概述

CDIO工程教学模式起源于90年代末,由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教师提出,并逐渐形成CDIO工程教育体系。在几年的实践中,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采用此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和认可。CDIO工程教学模式中的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践(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这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的模式,将生产和研发实际产品作为项目内容,将课程之间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CDIO工程教学模式重点是在系统的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个人能力、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

CDIO工程教育培养大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将工程学基本原理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CDIO工程教育培养大纲要求工程类学生应具有五方面的能力,具体为:个人能力、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具备人际沟通和团队写作能力。CDIO理念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将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具有较强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人翁责任感。这就形成了基于CDIO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雏形。

三、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工作或劳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并兼具一定的序性排布。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秩序组合排布的特点。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就更加有利于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确定,进而建立并完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职业道德体系,促进二者的共同促进与发展。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来说,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拓展是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序性原则的客观依据。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职业能力、职业观念、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不仅仅将职业道德做为一门课程,而是将其完全融入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去,作为工程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四、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循序渐进性的特质,CDIO工程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分解融入到课内和课外的教育活动中。将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基本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中通过在为学生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场景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在课程中设置简单的问题解决和实践环节,促进学生融入到工程师的角色和身份,在培养其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能够自主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将职业道德课程设置与每个年级的课程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独立课程体系。

五、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与提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合作沟通、问题解决、创新创造、团队合作等方面。职业道德不但是一种道德,同时也是一种修养行为的表现,因此就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升。CDIO工程教育模式就要求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应注重道德教育与实践间的结合。积极主动的运用实践环节,深化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在CDIO工程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开展工程问题解决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的要求。在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中进一步明确目的和方法,在实践学习中去分析和解决职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着力提高职业技能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专业技能,加强专业技能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应体现在注重学习,制定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夯实职业技能,这种在校内的培养和历练是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准备。

六、CDIO教学模式下社会评价体系的运用

第9篇:职业道德的特点范文

一、当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误区

会计造假将否定会计存在的价值,真实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关键在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之于会计职业如同社会道德之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涉及到的是一个根本性的职业生态环境问题。会计职业技术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启蒙抓起,从在校学生抓起。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要从学习会计的学生开始抓起,就高校来说,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培养职业道德意识,灌输会计职业道德,正确认识职业道德,使初步学习会计的人从开始步入会计领域,就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奠定道德基础。目前我国对会计制度建设非常重视,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众多,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显然重视不够,只是十分重视会计学科的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那是学生自己或毕业后的事情,在学校职业道德好不好并不重要,从而忽视这方面的教育而单纯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日本在道德建设中推行“日行一善”、“感恩心理”、“心灵进入岗位”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与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单纯抓会计专业教育,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最后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是会计知识合格,会计职业道德确不合格,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职业道德不能起到相互促进,培养不出高素质合格的会计人才。

二、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性

一是法规滞后内控制度不健全,迫切要求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制度只是个别条款涉及到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没有形成防范会计造假的自我约束机制,缺乏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同时,有的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部门内部职责不明确,有章不循,循章不严,监督检查不力,重查轻处,监督制约弱化,不能实现有效的相互牵制和制约。必须有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财会人员队伍。二是复杂的社会环境迫切要求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进展,社会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大复杂化,从而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中失去方向,,导致一些贪污舞弊,行贿受贿行为的泛滥。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

三、加强在校大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只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办法,枯燥的说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严格的规章和处罚更与道德相去甚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才能取得坚实的成果。在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和主力军,既打好专业基础,又塑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新时期对合格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在校启蒙式的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创建会计文化氛围,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感触中觉悟,在近似的环境中体味会计的真谛,在感触中提高,在感触中培养会计素质,成为既有会计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会计素养的新型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

(一)使学生逐步积淀会计文化底蕴

会计文化底蕴带有根本性,会计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会计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会计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来形成,需要逐步积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积淀会计文化的过程,用自己的专业人格去感染学生。面对会计这门枯燥的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空洞的说教往往听之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老师以自身丰富、深邃的专业知识和游刃有余的表现手法在课堂上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热爱会计专业的欲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会计文化底蕴,对会计产生一种神圣感,愿意为它付出,愿意为它努力,奉献和热爱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需要会计专业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学生做出榜样。除了利用课堂这个主要场所外,还可举办一些学术名家和专家的讲座,对当前会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讲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会计专业的激情,使学生能够感触到会计的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大潮。

(二)在会计模拟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内容

要改进传统的纯作业式模拟方法,设计市场环境下的会计模拟环境,会计模拟不应只是会计技能的演练,应使其更有仿真性,成为会计综合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方式和场所。会计模拟不仅仅针对本企业,还要面临更多的主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等外部环境,由学生自己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既要遵守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又要努力实现企业的会计目标,达到加强企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在仿真的模拟环境里,可以锻炼学生自主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计综合能力,提高趣味性,还能使学生在市场环境下感受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的考验,感受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这样,这样一举多得,改善和丰富会计模拟课的意义和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学生会计专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