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电影欣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欣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欣赏论文

第1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1国内外运营商纷纷转型

美国Verizon公司采用大数据分析法通过其子公司提供一种面向精准市场推广的业务。通过匿名的客户数据,第三方公司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进而拓展业务。荷兰某电信运营商发现基站的信号强度改变与空气湿度有关,与当地天气有关,同时通信基站又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于是他们在每个基站上加装了两到三个传感器来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据此提供地区性的天气预报。这一举动,填补了地区性天气预报的空白,也使得这一电信运营企业通过大数据获得利润。在国内,中国移动奚国华董事长在2015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开始转向数字化服务”;中国电信王晓初董事长对中国电信的转型提出了“互联网化”。尽管国内外的电信运营商在转型发展上有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一个依靠商业模式、依靠大数据思维就可以成功的时代,电信运营商逐步认同了“通过大数据才能成功转型”的理念。

2找准转型路线图

目前,依靠大数据成功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技能、思维和数据,电信运营商也许还没能完全具备技能,大数据思维还未成体系,但数据是每个电信运营商都掌握的资源,电信运营商转型必须牢牢把握“大数据是运营商核心优势”这一方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数据是与网络资产同等重要的资产,运营商不仅是电信网络运营商,而应该也是数据运营商。那电信运营商转型大数据运营商的路线图应该怎么规划呢?第一,电信运营商内部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思维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中国有句古话“上下同欲者胜”,电信运营商想要转型成功,必须先统一思想认识、获得员工的认同,让每一个人都了解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位是什么,未来的盈利方向是什么。为此,电信运营商可以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关于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的讲座、讨论,启发和激发员工关于大数据的创想,主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用大数据思维来思考和工作。第二,电信运营商要在自己的DNA中植入大数据思维。以微软公司为例,微软公司之前在保障系统软件安全可靠性方面的做法是,在软件设计完成后再进行安全可靠性的测试、完善,随着对系统软件安全可靠性重视程度的提高,微软公司早早地在软件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引入了安全工程师,以确保系统软件在设计完成后本身就是安全可靠的。同理,电信运营商要成为一个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公司,可以在有关的业务部门、网络部门引入数据分析师,让大数据思维成为电信工作的DNA,一旦形成这样的体系,电信运营商就可以不再关注这一问题了,因为大数据思维已经在其DNA里。第三,电信运营商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只要有可能,电信运营商应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尽可能地收集数据,收集的数据类型要尽可能地超越既有的数据结构,因为数据结构一旦固化,那可能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会损失掉不符合数据结构的内容。作为电信运营商,在数据收集上因为拥有强大的渠道、数据通道,有优秀的数据存储、分析能力,放到大数据领域来看,是有其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在数据收集上需要权衡的是数据的收集、存储成本和未来价值的关系。因此,电信运营商要了解数据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收集什么样的数据,用什么样的方式收集等。第四,通过建立合法的机制使用数据,成功获利。电信运营商对于数据的使用和获得利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创建数据市场,让市场对数据进行定价,通过拍卖或许可证制度保证电信运营商或数据提供者获得利益。二、对非个人客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使用。如果得到正确使用,即使是最平凡的信息也可以具有特殊的价值,看看移动运营商吧:他们记录了人们的手机在何时何地连接基站的信息,包括信号的强度。运营商长期使用这些数据来微调其网络的性能,决定哪里需要添加或者升级基础设施。但这些数据还有很多其他潜在的用途,比如手机制造商可以用它来了解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以改善手机的接收质量。三、根据数据用户的需求开发软件,通过应用软件让第三方获取加工后的匿名数据。四、透明数据的使用方向,越是清楚地向公众说明提供数据的形式、数据的用途,越是能获得信任,必要的话可以引入审计团队,让公众知道数据使用的合法性,让数据帮助运营商透明。电信运营商要转型成为数据运营商,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显而易见的困难之一是:运营商担心对客户数据的分析或出售将破坏客户信任或承担法律风险。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第三方公司并不需要“小数据”,不需要知道某个客户打电话给谁,不需要知道某个客户访问了哪个网页等。大数据时代关注的是一类客户的喜好,是预见性的数据需求,是关于预测的,而不是小数据时代的“监测”和“关注个体”。因此,解决这一困难最重要的是“透明”,公众只有清楚地了解出售数据的形式、内容、用途,才能给予信任。另一个困难就是数据市场的建立。要解决这一困难,需要建立一整套合法的体系、机制,相信随着信息化消费需求的提升,随着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影响的加深,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能够达成共识,推动转型前行。

作者:张弈

第2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次贷金融危机中国电信运营商海外战略国际并购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和通信用户群,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饱和的压力。中国电信运营商要巩固盈利能力,就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推动企业持续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长远来看,要缓解压力、避免恶性竞争,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最终出路是向海外发展,这也是其海外扩张的市场动因。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电信运营商海外扩张的机遇与挑战

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电信运营商经营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与上世纪末导致数百家电信运营商倒闭的电信业泡沫相比,这次危机中通信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但与金融资本的紧密联系,使其很难在风暴中独善其身。作为资本最为密集的科技行业之一,无论购买牌照、兴建网络还是设立营销网络,运营商的开支都动辄以十亿、百亿计。疲软的经济也会导致用户对电信服务的需求下降,这一影响在美国等金融风暴重灾区尤为明显。

身处风暴中心的欧美运营商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纷纷奋力自救,以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运营商们被迫缩减资本支出(比如购买设备建设新的网络),使破坏性的连锁反应波及整个产业链。在美国,AT&T日前宣布内部重组,将旗下分支重新整合为四大部门,从而增加协同效应,协调市场营销,以降低运营成本;而一些小运营商因为融资困难,已经推迟了原本的建网计划。与此同时,西班牙电信也宣布裁员700人,以节约运营成本。

金融风暴中,无法预测的市场环境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此次风暴对于通信行业而言就如同台风对于沿海,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能够疏浚河道、肥沃良田,更重要的是提前拉响警报,做好准备。这场危机不但考验了运营商平时的运营是否稳健,还实现了优胜劣汰。国内运营商虽隔岸观火但没有置身事外,迎接挑战的同时也收获了发展机会。

1、有利条件

(1)需求有保障。金融危机对整个国内通信行业冲击不大。目前恰逢中国3G网络建设的时间点,内需方面的拉动会为3G建设节省大笔的资金。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金融危机下最看好的一个市场,各国企业都非常关注中国的需求。作为原中国网通的股东,西班牙电信也在试图成为新联通的最大私人股东,而韩国的SK电讯也抱有类似的态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和中国运营商的合作是稳定和安全的。这说明国内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2)成本低廉。全球金融危机下对产业、消费者的影响,将使国际化的成本变得更低。尤其是对于有国际收购需求的企业而言,此时资本的缩水正是低价进行国际并购的好时机。国内运营商如果在此时进行海外收购或参股海外运营商,在谈判中将会更主动。对于处于3G起点的运营商而言,也是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好机会。如同新兴市场抄底华尔街一样,运营商同样有机会以较低的价格抄底互联网。在长期的全球电信市场监测中可看到,现在是中国运营商在国际市场跨出更大一步的最佳时机。

(3)资金雄厚。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充足的现金流是必要的保障。顺境时财务状况的好坏不易为人感知,逆境时有资金实力的企业与没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在应付能力上可立见高下。以移动为例,截至6月30日,中国移动银行存款达到1222.8亿元,同比增长11.4%;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894.4亿元,同比增长13%。中国移动一直被分析师诟病的就是其现金存款过于庞大,没有效率,但就当前而言这正是其优势所在,因为资金短缺问题已经在海外运营商中显现。对中国移动来说,4亿用户的支撑可以确保其基本面不恶化,并持续提供充足的现金,现在出现了现金更有效利用的机会,“走出去”的最佳时机出现了。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国内电信运营商开展海外并购提供难得的机遇。实力强大的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海外并购和海外运营,目前正是走出国门的最佳时机。这既是缓解国内竞争压力,也是在竞争中向国际同行学习的绝好机会。善用“危机处理”,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国际运营经验,还可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2、不利条件

(1)资本市场的风险。资本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将降低运营商“走出去”的意愿。国际金融风暴对运营商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其股价上,目前会暂时延缓其海外扩展步伐。即便业务几乎未受影响,市值也会严重缩水。其中,中国移动自去年10月每股达到154.2港元的高价后,到今年10月以76.95港元收盘,跌幅超过50%,市值蒸发达1.55万亿港元;中国电信与重组前的中国网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小,但如同中国移动一样,股价同样距前期高点下跌超过50%。

(2)企业国际化的债务陷阱。当前,国际电信巨头的海外扩张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其背后,盲目国际化会很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陷阱。2000年前后,英国电信一度陷入绝境,原因之一就是其收购扩张的失败,使其成为当时最大的负债电信公司之一。沃达丰兵败日本后,很多人对其持续并购扩张的全球战略提出了质疑。大肆收购扩张的后遗症正在逐渐显露。沃达丰集团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还清无形资产债务,这也使其在全球的业务拓展后劲不足。

(3)国际化管理经验的缺乏。国内运营商尚未做好相应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准备,而且也不具备相应的海外管理能力。同样的产品,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采购、生产价格都相差巨大,业务定价和运营模式也千差万别。对于目前几乎还没有海外运营经验的中移动来说,最大挑战是来自于能否胜任跨国运营,经验匮乏导致的未来风险很难预估。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大体分为参股、完全收购和合作伙伴三类。初期国际化的模式应该是参股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全盘收购。参股风险比较小,也很易退出,而全盘收购要组建团队参与经营管理,这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和国际市场经验。

二、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战略

对海外市场进入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它有三条主线:一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不完全竞争为条件,如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寡头均衡论;二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条件,如产业生命周期论、比较优势论;三是以企业管理组织和战略理论为基础,如跨国公司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

目前中国电信运营商具有的特点:具有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的运营经验;本土市场规模巨大,规模效应可以降低采购和综合运营成本。海外扩张的目的是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应以盈利为原则,谨慎其扩张步伐。

1、海外扩张的方式。包括全资收购、控股、参股、战略投资。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可采取的方式有收购国外运营商,在国际上成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建立情报中心和办事处。提供服务的形式多样,可以在国外为海外运营商和同样“走出去”的中国机构服务,也可以在中国为来华的国际企业服务。这样既可以实体运营,也可以资本运作,按规模依次展开并购。

次贷危机下,进行资本运作,择机开展海外并购是最直接的机会。只要国内运营商盈利能力稳定,其股价就会趋于稳定。电信和联通当前主要精力在国内,海外发展暂未提到日程。中国移动因为有庞大的资金做后盾,现阶段向海外扩张的条件最佳。当金融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那些遭受重创的海外的运营商将有可能成为资金雄厚的中移动的收购对象,从而实现我国电信运营商的海外扩张梦想。鉴于缺乏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建议更多采用谨慎的方式。如20%左右的参股海外公司,这既可以学习当地的管理经验,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中国移动已经走出了国际化必须全资收购海外运营商的狭窄思维,开始了更多方式的探索。2009年,中国移动将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这是电信重组之后首次透露的海外研发计划,同时也是移动历史上第一次海外研发行动。

2、海外扩张的目标地区选择。与华为等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类似,没有关注发达市场,而是新兴市场。首选亚非地区,如巴基斯坦还有其他一些亚非国家。巴基斯坦是中国移动目前唯一的海外试验田。巴国电信市场与几年前的中国非常相似:人口规模居全世界第6,移动通信普及率只有12.8%,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面对类似的市场环境,中移动可以把在中国的网络覆盖、客户服务、品牌营销经验移植到巴基斯坦。

在次贷危机中,欧美电信运营巨头损失较为惨重,为避免风险扩大,可能暂缓对新兴市场的大力开拓,这降低了中国运营商进军新兴地区的竞争阻力,提高了谈判优势。前沿市场是在新兴市场出现之前的那部分市场,这部分市场和新兴市场相比风险更多,不确定性更高,同时机遇也更多。前沿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内企业可以考虑进入。

3、海外扩张的业务内容。应不断开拓思路,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挖掘潜在空间,敏锐地抓住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国内,中国移动有过很多业务创新的成功先例,如在推广其IM工具飞信时与腾讯达成协议,实现飞信与QQ的互联互通,将用户使用飞信的转移成本降至最低,让飞信在短时期内跃居行业第二。这也可以在海外扩展中尝试,如可以与当地的互联网领域的巨头联合,借助跳板进入海外相关业务领域。

4、海外扩张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外派与本土化相结合,逐步本土化。在当地用自身的技术标准来进行网络扩张,并建立国际品牌。注重学习借鉴,获取第一手资料,积累宝贵的海外经验,培养自身的国际化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模式逐步成熟之后,推进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宋明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2]程子潇、韩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研究思路探析[J].价值工程,2008(2).

第3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影欣赏 情商教育 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外国文学经典与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有机结合研究”(项目编号:L14DWW01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1-01

在语言教学中,英语电影欣赏已经成为大学生公共选修课堂不可缺少的热门课程,在这门学科中不仅能够从情景交融的音频视频中感受异域文化、地道语言,还能从经典电影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情商意识。

一、情商的内涵和意义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约翰.梅耶教授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简称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缩写为EQ)这一术语,认为“情绪智力”为个人掌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号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5美国作家丹尼・戈登曼撰写了《情感智商》一书里系统而又通俗阐释:(1)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2)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的能力;(3)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4)面对挫折与承受的能力;(5)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

传统的观念人们总以为智商的高低可以预测学业成绩的优劣,从而推论它也决定着人生事业成功与否。但就大多数个体而言,智商(IQ)确实具有一定意义,但它很难正确无误地预测个人未来的成就。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大学是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个舞台,也是人生开始的第一步阶梯,情商决定着他们人生的成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研究,电影欣赏课程从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情商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电影欣赏课程中的情商培养

大学生是世界观逐渐成熟的年龄,在选择电影欣赏课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首先考虑课时的长短,然后考虑语言学习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口语和文化背景,根据学生对语言掌握的程度选择影片,《Gonn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可以说是一部语言、文化知识背景和人物塑造极其内涵的高品质电影,从南北战争的背景涉猎深度的爱情价值观。斯嘉丽在失去父亲、母亲饱受战火纷飞洗礼的肩上扛上了威斯利的嘱托,带着梅兰妮回到塔拉庄园,开始了人生的挑战。她的智商决定了她的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情商决定了她成功地撑起了一片蓝天。当代大学生有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即将形成的人生观,如果能在每一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精心培养、分析、实践研究,情商意识在大学这个人生关键的平台上,通过老师的导入,给当代大学生人生情商的启迪,教育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爱情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电影欣赏课程的情商植入研究与实践

电影欣赏课程植入能大量丰富学生头脑,在电影欣赏中锻炼自己的情商意识,同时分析情商作为一种有章可循的成功技巧,通过影视欣赏这种直观途径,提高自我意识,磨练自己,在课堂这个大环境中给自己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的宽松环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交际圈,为将来的社会人生创造一个更好发挥自己的空间。本课程的植入有着情商价值的前瞻性和后续延展性。

大学课程植入电影欣赏课程辅助培养学生情商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层层深入从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情、陶冶他们的世界观来认知世界。电影欣赏课程的选材和人物性格、剧情的分析从各个角度多元化培养学生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每一部电影都体现了不同领域的人物情商,从电影欣赏的角度观看世界,不但深化语言教学还给学生情商的启迪做了里程碑的教育阶段,在将来的就业中,情商决定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 情感智商[M].上海: 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37―138.

第4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伊朗文化;伊朗文学;伊朗朗电影;文化交流;“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国和伊朗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公元前2世纪开通的丝绸之路将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对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没有中止过。1971年,中国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两国高层互访增多,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6年1月,访问了处于“一带一路”中转站的伊朗,中伊关系翻开全新篇章。随着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我国学者对伊朗的研究也渐趋广泛、深入,中国的伊朗学研究蓬勃发展。

一、关于伊朗文学的研究

对伊朗(波斯)文学的研究始终都是我国伊朗文化研究的传统和重点所在,在上世纪未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里,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学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学的论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自本世纪初起,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学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关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对伊朗文学的研究有所减少。

㈠对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如林姝的《一路荆棘,一路阳光――中的悲伤与美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专刊)介绍了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伟大史诗《列王纪》反映出的悲伤基调和人物及语言的优美。魏丕植的《读鲁米》(《黄河之声》,2013.10)介绍了波斯大诗人鲁米及其诗歌。王汝良的《在中国》(《东方论坛》,2014.5)认为,《阿维斯塔》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宗教、神话学、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对其译介和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广阔的空间。穆宏燕的《主线故事探源》(《国外文学》,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线故事从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发展演变轨迹。

当然,对现当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穆宏燕的《两大奖项与伊朗新世纪小说》(《外国文学动态》,2013.6)对获得古尔希里文学奖和贾拉勒・阿勒・阿赫玛德文学奖的新世纪伊朗小说进行了梳理。《20世纪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与女性诗歌》(《职大学报》,2015.3)论述了伊朗几位女诗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为20世纪伊朗诗歌的繁荣做出的重要贡献。武磊磊的《赫达雅特研究在中国》(《雪莲》,2015.21)对伊朗著名小说家萨迪克・赫达雅特的生平概况进行了介绍,对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㈢中国文学与伊朗文学比较研究

中伊两国的文学都非常发达,这就使得文学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以及互动。张广兴的《酒里人生――李白饮酒诗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比较》(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探讨了李白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思想内涵的异同,并从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异同的原因。韩文慧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对的影响为例》《昌吉学院学报》,2013.1)将波斯英雄史诗《列王纪》与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比较,指出《列王纪》对《玛纳斯》在外部结构的谱系式与内部结构的悲剧意识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李丹的《从波斯文学中的儒道精神内涵看文化的相似与沟通》(《学理论》,2012.3)指出从中世纪波斯两位作家海亚姆与萨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认为这种文化相似性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共同之路、现实政治的被动引导以及两国文化的客观交流等因素所导致的。

㈢对伊朗文学名著翻译的研究

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代表作《鲁拜集》,因英国学者菲兹杰拉德的英译而闻名于世,“五四”时期经、郭沫若等人的译介传入中国。90多年来,《鲁拜集》的汉译层出不穷,它所引发的关于诗歌翻译的讨论也经久不衰。邵斌、缪佳的《互文性与诗歌衍译――以菲茨杰拉德和黄克孙翻译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王一丹的《跨越东西方的诗歌之旅――从(鲁拜集)的最初汉译看文学翻译成功的时代契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张建伟的《主要译本比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等论文对《鲁拜集》的各种译本及诗歌翻译的相关理论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伊朗电影的研究

伊朗电影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和几代电影人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品频频在世界各主要电影节上获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伊朗电影现象,引起中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㈠对著名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朗影坛涌现出贾法・帕纳西、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马基德・马基迪等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为伊朗电影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赞誉,我国学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唐灿灿的《从遮蔽到解蔽――解析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电影评介》,2014.17)用存在主义理论从叙事角度解读了的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梅云慧的《贾法・帕纳西・节制的现实主义大师》(《电影文学》,2015.1),结合帕纳西的生平经历及电影作品,探讨了隐现在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往返运动中的旅行者: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电影新作》,2014.1)论述了阿巴斯导演利用往返运动的主题深刻反思了伊朗现实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个体的生命哲学。

㈢对某部电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在2011~2012年大放异彩,斩获了包括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40多个奖项。我国学者撰写了大量论文,从电影的主题、拍摄手法、叙事风格等多个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述,仅中国知网收录的就有40多篇。如唐灿灿的《“私欲”与“道德”的博弈――论中宗教力量的镜语表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5),王向辉的《西敏的离婚诉求――从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浅析电影(一次别离)叙事中的新现实主义色彩》(《环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对其他电影作品分析的论文也有一些,但数量上远远少于《一次别离》。如赵鑫、黄兵的《寻找与希望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读解》(《电影文学》,2012.24),黎燕敏的《电影(天堂的孩子)的叙事艺术》(《电影文学》,2012.14),张爱民的《残酷与爱的双向书写――(背马鞍的男孩)评析》(《名作欣赏》,2011.17)等。

㈢中伊电影作品比较研究

中伊电影作品的比较研究,既有具体电影作品的比较,如肖鹰的《中国电影要国际化视野,不要全球化模式――与的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3),张金尧、韩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一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电影评介》,2015.21),唐仁跃的《真情摹写与矫情错位――和之比较》(《当代文坛》,2014.3);地有类型电影的整体比较,如王春鸣的《伊朗与中国的儿童电影叙事风格比较》(《电影文学》,2013.19)。

三、关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丝绸之路的打通为两国文化的接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从政府到民间,从双边到多边,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检索的结果来看,有三篇硕士学位论文以中伊文化交流为题进行了研究。分别是田鸿坡的《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李巧茹的《论蒙元时期中国和西亚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师大硕士论文)和张欢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区与伊斯兰地区文化交流状况研究》(2013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前者回顾了中伊文化交流的历史,论述了交流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对交流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后两者则论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和伊朗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

还有论文对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进行了研究。如余朝霞的《元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风格》(《中国陶瓷工业》,2012.3),认为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是中国文化与波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穆宏燕的《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伊斯兰细密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回族研究》,2015.1)阐述了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波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起到的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林梅村的《波斯建筑艺术巡礼――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三》(《紫禁城》,2012.7)结合中国考古发现与在伊朗的实地考察,介绍了波斯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第5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一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表现

1 实拍电影和动画电影的比较

电影分为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对于实拍电影来说其受到外界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往往在色彩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人物的拍摄是由摄像机的连续不间断拍摄完成的剧情表演,场景和色彩的表现大多受限于自然景观环境的影响,实物电影的人物和场景的塑造需要满足一定的事实要求,就是可以发挥但不能超越生活,因此实拍电影在色彩的编排表演上较为固定,发挥空间不大。而动画电影则不一样,它是一个脱离自然景观,以抽象的人物特色去表现故事情节,它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它能够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随意地发挥,一些特备抽象的、超越生活实际的色彩表现手法往往寓意更深,更能够凸显出人物和剧情的特色,关键还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所欣赏。

2 实拍电影色彩处理的特点分析

在一些实拍电影中,作者为了宣泄一种情感上的表露,往往会突出色彩的渲染,例如,国产的经典抗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影片为了表现当时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大多采用黑白影片,这种色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人们能够从主观上融合到当时的苦难环境中去,对于作者的表达意图能够更容易地宣泄出来。此外,还有国际上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战俘和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以及纳粹分子的霸道、非人性行为,整个影片也采用了黑白画面的处理手法,而对于集中营中所出现的一个犹太小女孩,影片的画面将其制作为红色,这一表现则突出了在绝望中透漏出了希望的存在,表明人们在困难绝望的境地也是心向希望。同样的影片还有中国名作《红高粱》。尽管上述一些影片为了强烈地宣泄情感而进行了夸张的色彩处理,但是他们依旧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情况的束缚。

3 动画电影色彩特点的分析

对于动画影片,其中的色彩处理大多是超脱于生活的,采用夸张的方法渲染动画人物、场景、周围景观等,这些强烈的景观色彩渲染不仅不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应,而且还能够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动画电影的设计一般是作者通过编排故事情节然后对动画人物采用主观的设计思路所设计出来的,通过设计出来的人物造型、一定的色彩表示和渲染以及逐格拍摄的手绘画面最终完成影片制作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作品一般依托于计算机专业动画制作软件进行动画电影人物的设计和绘画,通过电脑模拟展示二维或者三维动画影片人物效果来完成动画影片的制作。尤其是在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动画片的绘画时,其对人物的色彩渲染更加的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也更加的多样化。基于计算机动画制作软件技术,通过不同的色彩处理技术可以对动画电影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最大程度的夸张和最小程度的细化。《功夫熊猫》是美国出产的一部以功夫为主题的动画电影,2008年上映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并取得了6.3亿美元的票房记录,这种效果除却宣传力度之外,更多的是对动画影片中动物的色彩处理,可以看出《功夫熊猫》中对各动物色彩的处理十分到位,细至动物里面的每一根毛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色彩绚丽,真实之中透发出夸张,正是这种抽象而细致的动画人物表现手法使得此部影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有经典动画影片《狮子王》中,其色彩表现就十分到位。色彩的描绘不仅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情和成长状况,对人物的情感渲染、心理变化剧情发展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影片的人物辛巴和鹏鹏一起生活的场景,由之初橙色的辛巴,红色的鹏鹏到之后紫色的辛巴和绿色的鹏鹏,这一色彩的转变寓意着他们成长的过程和心理转变的过程,初期色彩的表现突显出他们自由欢乐安逸的生活状态,后期的色彩处理表现出影片人物面对生活和敌人的挑战时已经不能够再那么安逸快乐的生活了。

二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作用分析

不管是实拍电影还是动画电影,其色彩处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引起观众视觉上的平衡。视觉平衡是在电影里色彩在镜头移动情况下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所要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中国早期较为经典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有一个剧情就是孙悟空和马监军的打斗,两者的衣服色彩都处理为红色,而打斗的场景是蓝白相间的天空,马监军盛气凌人但是结果却是孙悟空获胜,马监军由大到小的色彩面积、由上到下的位置变化处理和孙悟空由小到大的色彩处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孙悟空的英勇好战与爱憎分明,同时也从反面表现出天神欺压弱小与孙悟空进行了对比,更加地彰显出剧情的编排。又如,在经典的国产动画片《葫芦娃》中,对剧情环境的设置,高峻的山峰、万丈的悬崖这些生活场景的处理更加突显出挖草药老爷爷生活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蛇精和蝎子精洞府的描绘显得华丽异常,通过这种对比从而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落差,为观众期求葫芦娃出现消灭妖精、造福人们打下基础。七个葫芦兄弟颜色各异,突显出不同性格和本领各不相同的葫芦娃,其中色彩的处理为之后不断受到妖精的迫害营造了剧情。而整体色彩的处理也为最后团结一心消灭妖精为民除害做出了色彩上的铺张。

三 动画电影中对色彩情感的使用分析

电影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表现形式,而情感是会随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电影中对色彩进行合理的处理有助于电影情感的表达。色彩的表达一般来说是色 调的差异性表达,人们情感心理受到的影响多体现在色调上。例如,中国早期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在十万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孙悟空时,在将花果山团团围住的同时画面的色调是由明快变为灰暗,阴影从天而降最后整个荧屏全变为暗色格调,这显示出了天兵天将之多,情势之危机,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先是哪咤三太子与孙悟空对战,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孙悟空依然凭借自己的勇气将天兵天将全数打败,这种通过色调的环境渲染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观众的心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观看目的。

色彩在表现之中除了色调的变化处理还包括色彩间的对比,这种富有层次感的色彩对比使得动画的画面更加的丰富化,动画片的角色更加的生动化。可以说,动画电影的制作离不开色彩的对比。具体来说动画电影的设定离不开主次、大小、多少、冷暖、粗细等色彩对比关系。在动画电影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对比的眼光去看待动画影片中的角色和场景的色彩。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对比主要是运动画面中色彩平衡及其色彩选择对观众的影响。在影片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剧情甚至同一场景不同的剧情中对色彩的选用也可以使得观众的心理受到不同的影响。在美国著名的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之中,在王子的逃亡过程就是一组色彩对比十分强烈的色彩分配,这种对比显示出了时间的过度状况。色调由暖色调逐渐向冷色调过度,而更加经典的表现人物性格分裂的剧情场景采用的是暗色调处理手法,即将黑色、蓝色及橙色的补色进行对比。同样的一个角色在不同的色彩状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或正义或邪恶。

四 动画电影中色彩调和表现的探究

色彩对比的效果作用使得不同的场景需要采取不同的色彩方案来满足不同场景、不同角色、不同故事情节、同一个角色不同时期或者不同性格下的表现。在色彩的对比中离不开色彩调和,色彩调和就是在多种色彩下所做的有秩序、和谐及协调的色彩组合,通过这种色彩的组合可以使观看者随着情节的发展色彩的变化产生欢喜、愉快、悲伤的心理感受。在动画电影中色彩调和研究的范围就是在一定的剧情和空间环境下,怎么通过画面的色彩调和来达到观众随剧情发展的心理变化。色彩的调和与色彩的对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对比才有调和。任何一件美的事物其色彩都是和谐统一的。在对比统一中达到和谐的目的这是任何对比矛盾画面的最终结果。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是色彩的表现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和谐的统一美,这种目的要求可以通过色调的使用、色彩的对比等手法进行。总之,动画电影研究的关键就是对色彩理论的研究,作为动画影片中最为关键的色彩技术,我们应当在动画角色的设计阶段就应该从美学角度、计算机特效、色彩学、视觉与艺术角度去深思和设计,充分将动画电影中角色对色彩的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色调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上根据动画影片的剧情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诠释。

五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动画电影作为儿童的主要影视作品备受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动画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从传统的动画电影还是从现在依靠计算机设计下的动画电影其色彩的设计对动画角色和剧情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珏:《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叙事作用》,《电影文学》,2011年第15期。

[2] 文仕江、吴荣彬、陈默:《浅析国产动画声音的民族性》,《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

[3] 杨状振:《国产动画片的生产现状及走势分析》,《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

[4] 徐亚非、岳婧雅:《动画电影中长镜头应用的审美体验》,《电影文学》,2011年第15期。

[5] 李华勇、刘萍、姬洪强:《3D立体技术对动画电影的影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15期。

[6] 秦悦:《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魅力》,《电影文学》,2011年第14期。

第6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研究的意义:

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年度细分产业研究报告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XX年报告行业报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文章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449285829265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and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triangulartheoryoflove)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⑨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⑩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WiseMedia

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研究方法: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2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3文献#from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来自学优网http://gkstk.com/end#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进度安排:

年6月27201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2、2015年9月201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2015年12月底2015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参考文献:

[1]、[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5]、[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如2015年4月26日或2015-04-26。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1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年2月2015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年3月2015年4月:论文修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15年12月第1版。

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

WiseMedia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15年第6期第140页。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15年第4期第38页。

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2期,第39页。

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1期第204页。

《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月日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WiseMedia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WiseMedia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第7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 影视具象图形;电影海报;功效;作用

电影海报作为常见的视觉艺术设计形式,如今,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众所周知,电影海报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广泛地宣传某部电影及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使该部影片甚至制造该部影片的厂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市场力。当一部电影作品制作完成之后,电影海报是帮助该部电影作品获得广泛宣传的重要渠道和媒介之一。电影海报能否引起观众视觉上的兴趣,对于该部影片在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开拓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销和宣传作用。也就是说,将意味着能否创造出新的票房纪录。因此说,电影海报不仅传递着视觉化的电影信息和商业内容,而且在设计使命上担负着“与大众密切沟通和交流”的重任,通过立意清晰、顺畅的静态画面设计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美感,让观者在欣赏其可观的视觉内容与形式的过程中从而理解其浓郁的、丰厚和深层次的影视文化气息及含义。

影视具象图形在电影海报设计与视觉宣传中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同时,矗立在由若干个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空间的图形所构成的客观世界之中。这说明,图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或者走到哪里,图形都会以其独特的视觉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如:一只小杯子,一把小坐椅,一个小摆设,甚至一个小小的纽扣,都会具有图形方面的某些特征。每当人们看到电影海报的时候,第一时间总是能够感受到其图形的存在。这说明,图形在电影海报信息内容宣传过程中是最直接、最能够影响人们视觉注意的关键因素,它所产生出来的强大视觉冲击力会第一时间内影响着观者的感官、联想,并刺激着观者的情感、记忆等。由此可见,图形是最能够吸引人注意、便于观众理解的一种设计元素。图形的有趣排列、组合设计能够创造性地表达出电影海报中的语言和空间。所以说,图形不仅仅是视觉设计上的一种形式语言元素,而且它还是直接传递情感的一种物质性手段。电影海报设计师在运用图形元素方面不仅要密切结合特定时代文化特征,更要着眼于并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兴趣和感官审美,而且还要以独特、崭新的设计视角来充分展现该部影片的制作理念和深层次性的时代内涵。

影视具象图形作为电影海报设计中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同时,又作为电影海报设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载体,发挥着潜在的视觉传递功效。那么,何谓影视具象图形?影视具象图形实指在历经丰富的视觉审美基础上,对影片中的物象的一种忠实再现,然后通过一定的组合、剪切等手段变化其内容及形式,进而对影片中的物象进行浓缩和提炼、归纳和简化,以此来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心理需求。例如电影作品《沉默的羔羊》的宣传海报,画面上女主角的红唇与飞蛾的巧妙叠加设计令人一目了然,且使受众立即从心理上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力。图形以同构的手法发人深省,正如天使与魔鬼的强烈对比,将悬疑与惊悚表现得淋漓尽致,寓意深刻,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种直截了当的设计手段不仅增强了海报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吸引力,而且还使该部电影在宣传上更富有成效。又如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海报设计中,整幅画面中的图形和设计制造出十分温馨和怀旧的情结。那女主角黑色的瞳孔与纯净的面孔以及饱满、绚丽的画面构图,吸引着无数观者的注意视线,并给予观看过它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如国产电影作品《英雄》的宣传海报,选用剪影的形式,并以排列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影片中的人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由此可见,影视具象图形以其“逼真”的视觉效果和简洁、浅显的图形语言,表达出了相对复杂的设计内涵和深刻的影视文化底蕴。

毋庸置疑,影视具象图形对于该部影片的市场销售和影响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在现代社会里,电影海报与电影产业水融、相互映衬、共同发展。即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如果没有优秀的海报设计为其充分展现商业价值提供出良好的宣传平台,那么这部影片也必将前功尽弃,大打折扣,不能收到最终应有的影视传播效应。可以这么认为,电影海报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观赏和美感需求,而是能够通过这一有效的传播形式,充分展现出特定电影作品的精神面貌、内涵和文化风格、特色,让观众通过有限的视觉画面及感受与电影剧情发生碰撞和情感上的交融,激发并调动起观众的影视观赏情绪,从而带动起更多数量的观众进一步地了解该部电影作品全过程或者真实面孔,达到艺术上共鸣的目的,并形成轰动效应。这说明,影视具象图形如同引导观众初步体会电影作品内涵的导火索,能够使观众的心灵与电影作品产生视觉上、思想上的“互动”,形成强大诱惑力,吸引着他们想进一步地弄清该部电影的真实画面情节和具体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影视具象图形历经精心的海报设计之后,起到了画龙点睛和穿针引线的作用,进而加大电影作品的宣传力度,并间接性地推动电影产业的向前发展。

电影海报设计要充分重视影视具象图形的视觉艺术魅力电影海报作为面向大众的一种文化,无疑传递着电影方面的某些文化特征及信息,更是电影信息与文化传播密切交流的一种设计平台,也就是说,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直观并形象化地展现出一定数量的影片制作内容与作品概貌,让大众通过欣赏海报作品,进而了解到重要的影视文化及信息内容。由此可见,电影海报设计十分注重信息方面的“再现”,为了传达出深远的影视文化及语义,使该部影片信息特征更加明朗化、影响化,就要把人们的注意力牵引到所要“再现”的海报身上,令人倾慕关注。一幅电影海报作品,既要满足人们知觉上的需要,又要服从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为达到这一设计目的,就要在形象语言和视觉画面上,尽可能地抽出其“本质性”的特征,把人们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视觉画面图形之中。可以这么认为,电影海报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能以独特的设计优势和图形魅力,进而扩大电影作品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带动着电影艺术产业的向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视觉性是电影海报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换句话来理解,电影海报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需要而制作出特定的影视文化及信息内容,而这种信息就是依靠“看”来完成其使命的,“看”也就成为完成并检验这一设计使命的必经之路。心理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人们改变了正常的视觉习惯,心理上就会产生出新的比较奇怪的感受,同样也会引起观赏者的注意,形成视觉焦点。”由此可见,电影海报是把影视具象图形经过形式上的重组,再根据不同的审美视点或者角度,把那些不相干的“形象”采用错位等手段含混在一起,形成视觉上有趣的和不可思议的文化“焦点”,供人们赏读。

无疑,影视具象图形为电影海报提供出重要的图片资源,它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讲述”,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该部影片“情节”的一种总结性再现。可以说,影视具象图形能够促进观者的视觉联想和丰富想象,强烈地唤起观众的阅读情感和观看欲望,历经欣赏过后,让观众初步性地进入到剧场情境审美与效果体验之中。众知,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在电影海报艺术欣赏当中,这种好奇心表现为观众对于电影海报设计形式、风格语言方面的理解和影片内容的新颖程度。设计师可以凭借影视具象图形的完美设计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在如今信息化、商业化交织的时代,国内很多电影海报设计不能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结合,给观众不能带来“柳暗花明”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导致许多电影海报在宣传方面缺乏广度、力度和感召力,不能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视线,因而观众人数变得十分稀少,票房市场快速滑坡,影片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影视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影视具象图形是组成电影海报“生命”的重要形式设计因素。同时,也应该清楚,影视具象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必须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受众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为前提,针对特定的电影海报主题适应性地发挥出其独特的视觉图形语言优势,使受众通过影视中的图片就能够并很容易地辨别出电影内容和海报信息。电影海报中的影视具象图形若想达到“以情动人”的宣传目的和精神效应,必须从研究电影作品本身以及海报特点出发,恰当地运用电影海报所拥有的形式审美准则,遵循简洁、明快和“最省力”的原则,寻求最能够引发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图形设计,进而促使观众在动情之中接受该部影片。即以独有的视觉形式设计激发、满足观者的视觉观看和欣赏欲望,给观众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和发自内心的美的精神享受。为此,电影海报设计应充分注重影视具象图形的作用,从研究并根据不同影视具象图形的形态、结构、组织等特征出发,展开丰富的艺术联想,从而达到并创造出更加新颖的电影海报作品这个目的。

优秀的电影海报以其独有的视觉形式和审美张力创造出生动的艺术画面及语言,使人们观看过后,能够产生出感官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亲近感,这种视觉上的“密切沟通与交流”既满足了受众的美感需求,又丰富了受众对所要传达的信息的关注力度,使受众对电影文化及观念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元素必须做到很有品位、很有个性,形象鲜明,语言精美,想法独到,促使观众从中感受到情志的陶冶和感官的愉悦,这样的海报设计才能够从情与理的高度上产生出宣传力、感召力和销售力。即能够达到吸引观众注意、传递电影信息、刺激票房收入的宣传目的。因此说,设计师要充分重视影视具象图形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艺术魅力。实践证明,电影海报只有符合了现代人的视觉欣赏和审美需求,才能牵动观赏者的全部情感,激发观者欣赏电影的兴趣和热情,并从不自觉当中转变为自觉地接受与尽情享受影视作品所带来的感官娱乐。

[参考文献]

[1] 肖慧君.图像如何叙事[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文艺学),2005.

[2] 何香凝.图像就是力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 朱琪颍.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金丹元.后现代语境和影视审美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5]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周星.中国电影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背景、动因与发展分┪觯J].艺术百家,2010(05).

第8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影视音乐和音乐图片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在音乐普及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例,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在音乐普及和传播方面具有重大的贡献。很多影视音乐、音乐图片音乐被广泛传播。如《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依旧”点亮了整个影片,哀怨而冗长的低音,令人肝肠寸断笛声。音乐将电影情景表现得很好,不论是伤感还是愉悦,用音乐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表现的生动真实,更赋予美感,音乐可以说是信息、情感传播的最佳工具。

1.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画面鉴赏力

音乐是视觉艺术互补的一个重要武器,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电影音乐、音乐图片不是纯粹音乐,比如说,电影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因而,电影音乐需要融于影视的银(屏)幕造型设计之中,以一种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音乐方式组成影视艺术的视听美感。美国已故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是它却起了应有的作用。

音乐是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画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其美感层次有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乐都具有这种作用,它使电影、图片的情节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催泪和更加有感染力等。优秀的电影、图片的音乐,总是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把镜头、画面所无法涵盖的意境在无形中呈现出来。画面的表达若缺乏音乐这个元素,它的表达效果会打多大的折扣。如:《亚瑟王》中从头至尾都起伏不断地响起主题悲情基调的音乐,悠远、神秘、凄美、感伤,那么浓重的宿命色彩的音乐。这一主题音乐的反复出现,使得影片的叙得生动细致,把作为个体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的那种悲剧感渲染得分外鲜明。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理解。再如:《情书》音乐在这里奠定了电影的调子,烘托了氛围,可以说是画面的外延,使画面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充满感染力。像这样的使用在影片后面还有多处出现。如,紧接下来博子趁伯母离开把男生藤井国中时居住的地址偷偷记在自己胳膊上的情节,背景钢琴是纷乱的,一如博子当时的心情,想要记下了又担心被伯母发现自己的小秘密,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观众的心情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还有女生藤井在医院看病时坐在长凳上,发生了幻象——爸爸逝世前被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推过走廊的情景,钢琴音乐的出现既表现了此时画面情节的不真实,又表现了当时女生藤井不知所措、无助、眼睁睁看着自己父亲慢慢离开的悲痛和绝望。除此,回忆中女生藤井在学校车棚等男生藤井并且初次结识行为古怪的大井,弦乐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且很符合在影片中初次出境的大井的人物性格。这些音乐的使用烘托了画面气愤,提高了观众对画面鉴赏力。 转贴于

2.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审美力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的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 、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影视音乐、音乐图片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其音乐有明显的节奏感、和主题相配的旋律,能够舒缓身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使忙碌的人们从紧张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音乐、美好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休息,并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影视、图片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其传播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影视音乐、图片音乐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在于对高雅艺术品的鉴赏,低俗的音乐只能给人带来不良作用。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影视、图片的音乐大多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或者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长期的准备而成。所以它是优秀的音乐,愈是优秀的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愈鲜明。如影片《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值得欣赏,如《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让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沉浸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之中,心情也会变的愉快。再如《情书》这部电影的音乐以提琴和钢琴为主,声音非常纯净,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一样,纯净而美好,带给人最动人的美——愁苦中的美。《泰坦尼克号》里有一个场景,在下级船舱里,也有聚会,音乐是那首欢快的苏格兰小曲,风琴声,敲打声,踩踏声,画面转换成了令一幅,欢快,疯狂。快速转换的画面,轻快的小曲,让人想到青葱岁月、春游踏青、与朋友追打嬉戏等。总之,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于人们良好审美能力的形成,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忙乱的生活多一分和谐,颠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烦躁的心情多一份宁静,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所以音乐在影视、图片中的运用,不仅能达到所需要营造的氛围,还能消除长时间的视觉紧张所带来的疲劳,培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电影;民族化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本文将这近30年的时间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电影民族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和批评有所裨益。

针对“”期间文艺领域极端“民族化”政策对中国电影学习、借鉴世界电影创作的新观念、新手法的保守态度,1979年3月,张暖忻、李陀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中提出中国电影要“向世界电影学习”、追求“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同时,也认为:“向世界电影学习,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如何民族化的问题。”[1]由此开始,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持续了10年之久,“电影民族化”成为“涉及中国电影如何向前发展的有争议的问题”。[2]

[PN(《个》-!+254mm。156.7mmP10]

0[KG-1.4mm][PN)]

20世纪80年代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是否需要提倡“电影民族化”及其延伸话题――关于中西美学传统的异同以及“电影民族化”的内涵三个方面。对于是否要提倡“电影民族化”的问题,提倡者认为,中国电影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民族虚无主义”,避免陷到“‘现代派’的泥坑里去”[3] 。“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文化融合中,不会发生民族文化异化的问题。反之则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民族化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外国电影的某些消极的影响”“防止异化”。[4]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张维安在《电影民族化的口号应该缓提》一文中指出,“‘民族化’口号的提出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进步的。”“我国电影现在的问题是向外学习得够不够、借鉴得好不好、融合得当不当的问题,不是向外学习过火,向外借鉴太多,民族电影面临数典忘祖、亡国灭种危险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绝非坚持电影的民族传统,而是广泛借鉴和学习,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发展并丰富我们电影的民族风格和传统。” [5]

很明显,这一时期的讨论带有或多或少社会政治批判色彩,电影民族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外国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这就涉及中西美学传统的异同。中国传统美学侧重写意,注重对内在精神实质的把握;西方美学传统则相对侧重写实,比较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忠实模拟。这些不同就引起一些人的思考:中国电影对西方电影艺术借鉴的时候,适应度有多大,“许多西方的美学范畴、艺术概念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艺术。”[4]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惰性元素,如一元化的社会环境对个:性的压抑等会制约电影的发展。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邵牧君提出必须“走兼收并蓄、不受民族文化制约的博采主义道路”[6]。

这一阶段讨论最激烈的话题是关于“电影民族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民族化”就是作品中大量使用方言;有人认为,“民族化”是创造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艺术方式;也有人认为,“民族化”是继承和发扬古代美学传统;还有人认为,“民族化的核心是民族性”,即作品要充满民族精神等等。[7]南京师范大学的王丽娟将“电影民族化”的内涵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电影民族化”的首要含义是指“民族化的方向”“民族化不是要求每部影片都去表现民族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目标、一个艺术发展的道路而提出来的”;第二,继承传统与“洋为中用”;第三,指的是电影艺术形式和内容处理上的“中国风格”,即富有民族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反映民族精神的思想内容以及民族形式与民族内容的统一。[8]

李少白在《电影艺术》上连续发表《电影民族化再认识》一文,辩证地对这一阶段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进行了归纳总结,讨论告一段落。

进入20世纪90年代, “电影民族化”的讨论有了新的内容,首先针对“是否需要电影民族化”进行了一番针锋相对的讨论。到了90年代,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相互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宽容,西方电影创作中某些先进的观念和技术给中国电影带来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亲身的经历和切实体验使人们对西方文化艺术逐步有所认可,态度也日趋客观。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逐步进入消费社会,追求高利润、高效率的观念也波及电影业,带来电影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电影创作盲目追求大投入、高制作,忽视精神领域的深度挖掘以及缺乏人文关怀;西方娱乐电影的涌入逐渐影响着乃至改变着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使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某些内容渗透到了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及生活方式之中,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面临被消解的危险,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面临更加严酷的考验,“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被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展开,并且由于更加复杂多变的文化艺术实践以及人们多层次的审美需要,讨论已有新的内容。关于中国电影发展需要提倡“民族化”这一点已基本达成共识,至于如何实现“民族化”,应该注意哪些社会文化现实等方面则成为讨论的重点。如前文所述,中国逐渐进入消费社会,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之外,大众文化异军突起,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电影作为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之一,和大众文化之间关系密切。

事实上,90年代以来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中很突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众文化与中国电影民族化。90年代大众文化理论的兴起对于中国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陶东风在《官方文化与大众市民文化的互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一文中指出主旋律电影作为20世纪90年代官方文化的代表,出现了与大众――市民文化的互动、妥协与相互渗透的趋势。并且,由于“主旋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生产规律、操作方式,所以是及时而有效的。[9]官方文化采取“主旋律”电影的方式打通和大众文化的联系,“用伦理感情来包装政治意识形态,用伦理感情来设计叙事,以唤起观影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10],使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了生命力。笔者认为以上提法对电影“民族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说明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必须充分重视大众文化,使大众这一电影市场的主体充分参与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进程中来。具体说来,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要站在大众文化立场上,取其有利部分并将其融入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中;要重视“人”,深切真诚地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但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注意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电影所要表达的文化观念。

另外,电影民族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还要注意“度”的把握。因为,大众文化纷繁复杂,其中可谓不乏糟粕,对此须要加以鉴别,合理取舍,避免落入“媚俗”“恶搞”的怪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理论工作者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不合理部分的批判精神,以保证电影民族化的健康发展。

在电影的民族化问题上,还要认识到我们追求的“民族化”应该是充满当代精神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电影的民族化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观念。“电影民族化”要求体现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不仅包括伦理道德观,也应当包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些电影,从剧中人物的服饰、道具等来看,的确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但由于电影表达的思想感情、艺术趣味均落后于时代,违背了观众不断变化着的审美喜好,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当然历史上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批现实主义电影。

除以上内容层面的要求之外,“电影民族化”在形式上也可以、并且也应该有所体现。比如背景的设置也可以将民族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背景,通常指人物活动的环境,它也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地理文化的反映。另外道具也是很能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地方。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成为传达文化气息的载体,具有非常的民族艺术效果。另外还有声音等诸多方面。[11]

整体看来,“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有关中国电影民族性的探讨其实质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之争,是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之争,那么世纪之交以来形成的第二次有关中国电影民族性的研究其实质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问题,是本土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未来走向问题。”[12]这一评述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也适用。

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随着电影学术界讨论的进行,电影创作和欣赏实践也在不断追求着“民族化”的实现途径。中国较早的电影创作者费穆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积极实践者,他曾说“中国电影要追求美国电影的风格是不可能的……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12]在音乐、美术、舞蹈、诗歌、小说、戏剧乃至整个文艺界都在谈论或争议“民族化”问题的当下,“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结果或许还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03).

[2] 电影民族化问题讨论编者按[J].电影艺术,1986(10).

[3] 袁文殊.电影的传统与创新[J].电影艺术,1987(06).

[4] 罗艺军.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J].电影艺术,1981(10).

[5] 张维安.电影民族化的口号应该缓提[J].电影文化,1981(01).

[6] 邵牧君.“异中有同”辩[J].电影艺术,1985(11).

[7] 路海波.电影“民族化”质疑[J].电影作品,1985(01).

[8] 王丽娟.新时期“电影民族化”讨论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4).

[9] 张效礼.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民族化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0] 彭云.当前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及民族化策略[J].艺术广角,1997(02).

[11] 郭国强,刘莉萍.电影的民族化[J].电影文学,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