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嵌入式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嵌入式方向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体系结构、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典型开发工具,培训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开发能力,对于特定行业领域(例如移动终端、数字家庭、信息家电以及对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已经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嵌入式开发方法与手段。
随着软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不再是一门课程就可以介绍清晰,而逐步成为一个课程群,该方向的专业课程可划分为:嵌入式系统原理、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数字信号处理等。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微机电路应用设计、单片机编程、ARM等课程。
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国内部分高校在嵌入式课程上的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设置了我们的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表1是我们收集的大学名称、课程名称、学时数与知识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基于Intel的XScale实验板设计的,对我们设计“嵌入式系统概论”有借鉴作用。
综合上述高校的嵌入式课程,有些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有些是针对其他专业的,有本科期间开设的,也有硕士期间开设的,一些高校开设了多门嵌入式方向大课程。我们设计的“嵌入式系统概论”是针对本科阶段开设的嵌入式方向入门课程,主要面向大三的本科生,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其前修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接口、汇编、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体系结构。部分后续课程开设在研究生阶段。
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的目的,是综合前修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包括数字电路等更基础的知识,开拓学生对嵌入式的视野,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嵌入式课程中不会介绍汇编语言设计、接口电路的设计等知识。
我们认为,该课程理论部分的知识点分布基本上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嵌入式概念、嵌入式体系、嵌入式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部分由于各学校实验材料的差异,较难对比,我们的使用设备主要是30套Intel XScale与30套Motorola Dragonball。
对于嵌入式体系结构,首先介绍各种嵌入式体系结构、处理器、DSP。
由于ARM体系是目前嵌入式系统工业界事实上的标准,一般都以ARM体系为例介绍嵌入式体系结构,并介绍ARM汇编。由于上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汇编语言,所以需要简单介绍ARM汇编与微机汇编的差异与特点,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作业为辅,可以较快地掌握该汇编。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阶段在计算机组成课程中还学习了MIPS汇编,所以学生们对ARM汇编掌握起来就更快一些。
在嵌入式体系的具体实例介绍中,我们结合本课程的实验平台简要介绍XScale体系,这部分主要也是自学为主,结合实验环节让学生掌握看硬件资料的能力。
在嵌入式体系结构部分,还需要介绍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系统,包括JTAG接口、外设、中断、总线等。通过这部分的介绍,学生们可以了解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构成与软硬件接口。
嵌入式系统软件就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非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在嵌入式课程中主要介绍RTOS。在系统软件模块中将介绍实时系统概念、操作系统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改造,例如处理器调度的实时性改造、中断处理、文件系统、MMU等。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常见的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它们的特点、应用领域,并以嵌入式Linux为例子,介绍Linux的改造、裁减与移植。
最后一个模块是嵌入式软件开发,是介绍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过程,使得整门课程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完备的嵌入式开发体系。Bootloader的设计,也可放在操作系统移植中进行介绍。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概论课程需要介绍各个嵌入式GUI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同样,课程介绍包括Tornado、等嵌入式开发环境,以及嵌入式中间件。课程最后将以实例来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作为后续课程,我们认为一些专题性质的开发工具,例如开发、Symbian开发、BREW开发等,可以利用浙江大学暑假短学期为期两周的课程实践来完成。而实时系统可以单独开设研究生层次的课程,面向领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可以开设相关的专题班进行讨论。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知识点,可以交给其他课程完成,例如人机交互设计课程里面,可以介绍嵌入式GUI的设计,FPGA可以在相关硬件课程中完成。微机原理课程也可以涉猎部分嵌入式课程的内容,例如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扩展等,对于微机原理课程的改革,也是嵌入式中心正在进行的工作之一,希望将实验设备更新到奔腾M处理器,增加FPGA,实现原来微机原理的实验,并完成嵌入式的实验。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独立院校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几年来,嵌入式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国防、军工、航天航空、移动通讯、机器人、工业控制、医疗仪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发展。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嵌入式系统正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必开的课程。嵌入式系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软硬件密切联系,一个是以应用为中心,独立院校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教育单位,作为对普通高校资源的补充,更偏向于实践应用[1],因此,如何开设嵌入式系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来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是独立学院目前的重点探索之一。
二、嵌入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院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和嵌入式专业方向,比如电子类、通信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专业都开设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结合企业对嵌入式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很多不足。
1.前期基础教学安排不合理
从理论教学来看,嵌入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体系有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知识,硬件方面要具备模电、数电、单片机等相关知识,在软件方面要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程序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网络方面要具备网络语数据通信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各专业的基础教学并没有完全开设相关方面的理论教学,如:计算机专业主要具备了软件方面的基础理论,自动化、电信等相关主页主要设置了硬件方面的知识体系,对软件方面的知识体系开设较少,主要就是C语言程序设计,而对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没有开设相关理论课程。
2.缺少足够实践教学
从实践教学来看,很多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大多数都只需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完成,课程设计与企业项目实际应用差距较大。众所周知,实践是嵌入式系统教学的重要环节。嵌入式系统内容涉及广泛,指令编程、驱动程序设计、内核的移植设计和应用程序编写等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加深理解[2]。学生在课程之余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嵌入式课程学时完毕后,很多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后续的学习。另外,实验学时不够。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一般为32~40学时,实验环节仅占6~8学时。有限的课内学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需要。这使得缺乏足够实践动手环节训练的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和熟悉嵌入式开发过程。
3.各专业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从课程体系上来看,大多数的课程总是偏向两个方向:方向一偏重硬件设计,例如与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相结合。这个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从事硬件设计工作,他们的优势是对硬件原理非常清楚,不足在于这类方向的人才更擅长定义各种硬件接口,但对复杂软件系统往往力不从心,例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和复杂应用软件等。方向二偏重软件设计,例如和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结合,这个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他们对软件有较好的操纵能力,不足在于对硬件原理和接口没有较好的掌握,对于嵌入式系统其它的应用也没有一个全面的概念,如驱动程序等不太了解。大多数面向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编程,与企业的需求来看,内容比较单一。
4.高校师资队伍实践经验欠缺
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处理器、汇编语言、接口、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开发、应用程序开发等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并要有从事嵌入式项目开发的经验[3] ;但对于大多数开设嵌入式课程的独立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很难跟上。从事嵌入式技术开发的技术人员,很少愿意到独立学院执教;在嵌入式师资方面,对于年轻的独立学院而言,承担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项目经验,有部分老师从单片机教学转型。高校组织的教师培训,都是提供实验设备的厂商对实验设备的培训,真正的嵌入式系统相关技术的系统培训缺少。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短期内无法跟上嵌入式技术的教学需求。
三、嵌入式课程教学的改革
从理论指导课程体系方面来看,学生不仅要掌握经典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汇编语言、C/C++语言、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还要具备嵌入式系统领域特定的知识,包括嵌入式硬件基础、软件基础、操作系统、开发工具等,我院的很多专业都是在大二下才开始大量开设相关基础理论课程,而嵌入式技术这门课程基本上都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学习,学生要在一年内学完这些理论,对学生而言,对知识的理解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理论课程应在大一开始逐步开设,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合理安排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
企业对嵌入式软件人才的需求有几个方向:嵌入式引导程序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驱动程序的开发,嵌入式图形化用户界面的设计,嵌入式数据库的开发等,首先帮助学时确定自己从事的方向,并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整个流程及其相应的调试方法。在嵌入式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应结合企业的需求以及基本知识面的结合;如软件方向理论教学基本的内容应围绕嵌入式基于Linux操作系统下的应用程序开发这些方向来确定要学习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体系后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加入相关驱动开发等相关课程内容及比较流行的手机开发也可以纳入课程内容之一,理论教学的原则压缩基础理论课学时,突出实践性与应用,以达到“学习嵌入式,使用嵌入式”的教学目的和作用,建立起一种由浅入深、梯度型、层次化的教学模式。
从实践指导课程体系方面来看,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在实验环节方面,应该大幅提高实验的课时,达到讲一课就能实践的目的。改革后我院开设嵌入式课程的实验学生16学时,包括硬件裸机程序编写6学时,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与2学时,嵌入式软件下驱动程序编写4学时,嵌入式应用软件程序编写4学时,基本上一次理论课上完学生就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实践。
2.通过对市场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结合师资队伍中存在的教师的项目经验,开发实训和实习的项目,结合项目指导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相关学习。这个在嵌入式课程学时结束后,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组成项目组完成于企业结合比较紧密的项目开发。
3.举办嵌入式系统技术讲座: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邀请来自公司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并了解社会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具体需求。
4.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对有兴趣的同学安排实训和实习课题: 实训课题实行“三级指导”(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使教、学、练紧密结合。每个实训课题一般安排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行实训过程的全指导;第二个项目主要是结合教师在企业的项目基础(实习课题),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先由学生来完成,老师再参与其中,从这个过程慢慢的从半指定到变为零指导,来锻炼学生进行项目实施的能力。
四、总结
从独立学院立足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出发,独立学院嵌入式课程改革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开设嵌入式教学还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与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完善嵌入式课程体系,争取能达到学生毕业后迅速从事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及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川.应用型本科嵌入式课程教学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年04期
摘要:图书馆从组建学科服务组开始,经历了成功破冰和持续发展,现在正在尝试走院系融入教学、科研嵌入式服务优化的道路。文章建议运用组织关系,巧用营销宣传策略,搭建服务优化互动平台,开辟课堂嵌入、科研嵌入的嵌入模式新天地,从而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认知度与关注度,展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新能力、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G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45-03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李彦芝(1964-),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玉玲(1979-),滨州医学院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知识嵌入视角嵌入科研项目知识转移化服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13WL55。1嵌入式服务起航
近年来,起源于西方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理论框架越来越清晰,其实践遍地开花,尤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专员”为代表[1]。嵌入式服务的主要特性是工作定位是以用户为中心而非图书馆;服务主体是学科服务专家而非通才馆员;依赖嵌入式馆员精、深、广、全面的知识而不是图书馆技能;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提供知识增值服务,进而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度。嵌入式服务的实施将彻底改变单一的图书馆传递和交付服务。
目前国外的嵌入式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引入国内的嵌入式服务研究和实践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嵌入式服务作为学科化服务的升华,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科研水平,越来越得到国内图书馆界同仁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尝试探索多样式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践行嵌入式服务的行列。
滨州医学院图书馆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组(8个学科服务组),从此迈开了面向滨州医学院院系学科服务的第一步。期间,其遭遇了工作初始阶段的“破冰”之难,也经历了由点及面的“融冰”之旅,到今天,历经8年曲折发展,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服务实践活动。
1.1针对本科生读者
从2006年至今,滨州医学院图书馆连续7年联合学生处、团委举办图书馆学科服务宣传月活动,开展了读者沙龙、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数字图书馆应用知识系列培训讲座、图书馆走进教学基地、院系送书刊服务、图书馆应用知识竞赛有奖知识问答、爱心人士图书捐赠活动、网上报告厅展播、读者问卷调查、大学生征文比赛、青年志愿者表彰及换届大会、大学生读书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学科服务,让广大师生更好地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意愿和热情。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更多渴求知识的学生走进书香四溢的书库,攀登书山,遨游书海。图书馆试图用“智囊”这一角色为每一位求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2针对教师
为更好地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开展了走进教研室微讲座和微培训活动。根据教师上课忙、时间宝贵的特点,图书馆提前联络好教研室,将讲座和培训时间控制在十几分钟之内,短时间内快速把图书馆所有资源和服务介绍给老师,现场解答学生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方位征求其各种建议,让图书馆在最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让老师真正青睐图书馆的便捷服务。
在传承着多年学科服务的同时,面对今天很多高校学科化服务、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升华的局面,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在广泛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4月7日启动了“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活动仪式,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正式起航。
2明确嵌入院系服务理念与目标
P.B.Knap在1956年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图书馆用户教育并非单独由图书馆员提供,而应该与院系一道,将用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2]。这一远见卓识应该称得上是嵌入式服务理念最早的萌芽,此后,图书馆界开始了日渐深入的嵌入式服务理论体系研究和实践性探索。随着对嵌入式服务研究的深入,人们的关注点从服务主体转移到服务客体,又转移到服务内容。图书馆界开始直接呼吁馆员跳出传统图书馆环境,将其置身于与科研人员、教师协调合作的现场[3],并倡导嵌入式图书馆服务要“为有明确需求的特定用户提供高度定制与高质量的信息与知识”[4]。因此,嵌入式图书馆工作的最佳境界,不是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的联合,而应是其在某种程度上的整合[5]。
在嵌入式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滨州医学院图书馆打破原来8个学科服务小组的规模划分,开始组织设计嵌入式服务模式,形成以嵌入式联络馆员为辐射核心的区域性、层次性、梯队式的服务团队,设计嵌入馆员联络服务组、层次性资源服务组、咨询解答组、课题追踪组,让嵌入式馆员与院系结成伙伴关系,架起与院系间的沟通桥梁,力图把信息资源与知识服务按需及时推送给师生。
李彦芝,李玉玲:馆员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自我创新与实践*李彦芝,李玉玲:馆员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自我创新与实践*3夯实嵌入式服务目标
嵌入式服务不是一朝一夕的服务,不是急功近利的服务,是长期不懈,连续坚持,因此服务目标的制定不但要有连续性还必须要有前瞻性。滨州医学院图书馆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结合图书馆近期发展规划制定了以“团队、互动、合作、执着、双赢”为总建设目标的服务战略规划,从2013年开始如下:①组建嵌入式馆员服务团队,搭建嵌入学院平台。②设计嵌入“馆员―教学科研”服务模式。③两个一手抓。一是建立符合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一站式虚拟检索平台;二是强化图书馆实体服务便捷度。
3.1缜密部署、制度保障
嵌入式服务的顺利推进,单依靠图书馆自身是难以完成和出效果的,需要院系配合,双方沟通合作,大胆开创以图书馆为主、院系配合的模式。这需要图书馆有制度保障与约束。首先,图书馆要制定《图书馆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规划》,并以正式文件形式在图书馆主页和图书馆QQ信息服务群上进行公告,让全馆人员知晓和关注“嵌入式服务”。其次,选拔出一名德才兼备的专业情报人员担任嵌入式服务组长,在业务馆长的指导下负责服务整体规划、设计联系学院项目进度、协调和传递院系服务需求等,为制度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服务业务规范化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3.2联系院系、组织嵌入
嵌入式服务院系建设方案正式确定公告后,滨州医学院图书馆领导召集8个学院教学科研主任进行了座谈,专门研讨“走进院系”相关工作。随后,图书馆调研读者需求,提出“你要求、我服务”的活动口号,大力推介服务,大张旗鼓地为推进嵌入式服务宣传,并设立嵌入式服务机构,相继聘请8个院系教科研秘书为嵌入式对接馆员,预聘图书管理专业研究生为教科研助手,从此与教学秘书建立起密切联系。通过举行正式启动仪式,一方面可以在整个学院引起轰动效应,架起馆员与行政人员之间的桥梁,保障馆员与学院之间的长期良好互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图书馆嵌入式馆员获得自己的工作空间和宣传阵地,并渗透到学院中去,及时解疑答问。
嵌入院系服务项目,让馆员走出图书馆办公空间,每月为院系发送图书馆服务简报、最新更新或出版的教师参考书;为教师当面解答有关基金、出版、教学等各种支持教学与科研的问题的信息咨询,并收集反馈信息;提供专业知识资源聚合、热门链接、课程作业支持、专业工具盒专业资源[6],并通过公开化手机、E-mail、QQ、微信等多渠道的联系方式,提供零障碍信息通道,做到让用户知道你、首先想到你、方便找到你、高度利用你。
嵌入式馆员联系院系要做到“五个一”,即每月联系学院一次,了解院系信息与服务需求;每季度参加学院教科研会议一次,收集广大教师的服务诉求;每学期召开座谈会一次,全面了解对服务的评价和指导性建议;每年重点跟踪每个院系的一个科研团队,全力以赴支持科研;每一个服务周期举办大型座谈会一次,表扬成绩,找出工作弱项。
3.3课堂嵌入、协同教学
课堂嵌入学科服务,是美国各大学图书馆实践最多并做得有声有色的服务。我国高校开设的课堂嵌入学科服务,借鉴国外罗斯岛大学图书馆、范德堡大学图书馆的嵌入课堂实践,主要是面对面课程,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每年4次新生素养教育课(每学期2次)。比如医学院校,针对每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在开学时有专职嵌入式信息馆员筹划新生专栏内容设计(新生认知过程)。首先是参观、宣传图书馆微视频。其次是通过相关情况了解图书馆,如图书馆布局、楼层资源分布情况、部门划分、资源利用等。最后是利用图书馆,学习使用该图书馆的医学文献在线目录、基本的医学参考文献。
3.3.2嵌入馆员每年应邀方式。嵌入馆员每年应邀为某一课程的学生或某一专业课的教师开展讲座,有留学生的高校图书馆应大胆尝试嵌入留学生入学教育活动和学生培训。
3.3.3全程参与课程。嵌入馆员以教学助手的身份参与教学团队,根据授课老师需求,配合课程之需要,提前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及咨询解答,甚至协助教师设计课程内容、编制教学大纲乃至提供辅助材料、前沿性资料、课件修饰等;根据教师要求,及时整合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电子资源、网上资源,并将其设置成开放性信息资源,设置在线课程视频、网上课件等。
3.4科研嵌入、助力科研
对科研领域的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多年来的服务难点和制高点,往往介入难度很大。图书馆学科馆员受专业学科背景及知识面、专业英语水平限制,导致其获取信息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影响其服务效果。实践证明,科学研究终究离不开大量的文献资源乃至各种有效信息与知识服务。在科研项目中无论用户担当什么角色,对反映原始成果的文献信息的需求和获取都是最基本的。目前,科研用户在课题立项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海量搜索,选择不可预知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阅读。在课题研究期,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握领域发展态势,跟踪学科研究的动态、方向、成果等。因此,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从相关领域文献搜集到信息筛选、知识聚合、获取等,都是科研人员亲自操作完成,耗费科研人员太多精力和实践[7]。
科研嵌入就是采用馆员嵌入科研项目的服务模式,把具体而繁琐的资料搜集、知识聚合、知识整合等获取科研信息的工作转移给嵌入馆员来完成,通过设立联络员项目、咨询馆员项目、建设项目跟踪馆员、辅助信息馆员组成的嵌入式馆员团队,服务全校的科研课题用户。咨询馆员协助完成科研项目基础服务,帮助科研人员选准对口馆员;联络馆员针对各级别科研项目提供嵌入科研全程支持服务中的信息联络和沟通;跟踪馆员负责科研项目组的课题申请、研究、鉴定、结题所需的知识服务,团队各个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嵌入科研项目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适时服务,能真正让嵌入式学科服务融入科研、助力科研,同时还提升了图书馆的价值和显示度。
4嵌入式服务展望
纵观十余年来国内的学科服务,其经历了最初的简单引进,开始步入自我创新,最终进入嵌入式服务阶段。这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作为图书馆服务创新和转型的切入点已得到越来越多图书馆的认同。高校图书馆员走出图书馆、走向院系、嵌入教学与科研,也是对图书馆能力的重大考验。嵌入式模式改变了学科服务的内容、方式、深度、手段,是一次图书馆服务的改革。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特征的学科化服务正蓬勃发展,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嵌入式服务也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初景利,闫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53-60.
[2]Knapp P B.A suggested program of college instruction in the use of the library[J].The Library Quarterly,1956(3):224-231.
[3]Dewey B I.The embedded librarian: Strategic campus collaborations[J].Resourc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2005(1):5-17.
[4]Dale J,Kellam L.The incredible embeddable librarian[J].Library Media Connection,2012(4):30-31.
[5]Dewey B I.The embedded librarian:Strategic campus collaborations[J].Resourc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2005(1):5-1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校企共建;企业嵌入式
1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背景
所谓“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高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融合下,将企业资源嵌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企业实践知识为主导,培养与行业零距离融通的应用型人才[1]。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实际上是高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文件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2]。高职网络安全技术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素质及网络技术的综合素质,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规划、实施、应用、管理与维护知识,具备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组件、维护和管理方面的专业计算机人才。根据我校长期的教学实践,特别适合于“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技术方向企业“嵌入式”培养为基础,介绍我们探索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2网络安全技术企业“嵌入式”培养模式
2.1企业“嵌入式”培养理念
目前,订单培养、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本质上都是解决企业参与嵌入式人才培养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数人强调要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来满足企业的需求或强制企业配合,这是比较片面的,不符合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决定了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制度研究层面,只是笼统地提出哪些方面需要进行完善或者改革,不能深入到法理层面,制定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3]。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技术方向企业“嵌入式”培养紧贴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定位学生职业方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准员工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项目为驱动,案例为导向,目标学习,过程管控;培养中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做中学”,在项目实践中进行学习,实行企业思维融入教育的模式;另用企业级项目,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积累项目经验;实现集中式、模块化教学,连贯性的课程设计;可以“实践-理论-实践”方式教学,将“抽象”实例化;课程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主动式、适应性”教学应对各类风险。
2.2企业“嵌入式”培养目标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技术方向企业“嵌入式”班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树立院校的品牌、扩大了知名度;启用企业嵌入式培养项目,扩大计算机专业招生的规模、增加了效益;校企深层次嵌入式培养合作,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技术接轨,扩大就业渠道;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与考查,为天融信、博路科技、华为、H3C及其渠道公司选拔、储备优秀人才;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扩大天融信、博路科技、华为、H3C等企业在院校的融入度;通过企业嵌入式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学校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依托天融信、博路科技等企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更多更优的就业机遇;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合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3企业“嵌入式”培养保障监督
基于校企结合要求,完善学院现有的教学质量监督机构,院部专业各级领导和督导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教学内容,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行专人负责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及考核任务落实情况。学院建立一系列有效奖惩激励机制,建立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教学项目进行考评,以确保教学项目高质量完成。在课程考核方面,以实际网络公司项目为主导,采用理论知识与项目实战相结合的方法,快速提高学习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真正成为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的桥梁,通过实训真正使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网络企业学员的“零适应”,因此在学习期间,要求所有学员以准员工的身份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3网络安全技术企业“嵌入式”培养实施方案
3.1嵌入式培养的总体方案
嵌入式培养的实施,首先要选择好合适的企业,行业品牌大中型企业是优选对象,企业有相应的岗位培训部门将为后续企业嵌入式培养提供更好的实施成效。金肯学院网络安全技术方向选择了天融信和博路科技两家企业同时合作,吸收不同企业的优势,制定培养实施的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
3.2嵌入式培养的三年规划及课程体系
根据制定的总体嵌入式培养实施方案,我们可以将实施计划进行细化,首先详细制定第一学年的学习计划,使嵌入式培养的专业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入学伊始,就到阿里巴巴(南京)云计算创新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未来信息馆、H3C杭州总部体验中心的参观实习;了解企业发展策略和职业素质管理制度,建立合作团队,进行多个项目的拓展训练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学习创新、吃苦耐劳;做一个合格的企业人、职业人活动;由华为、H3C、天融信资深经理、项目经理各种专题讲座和技术讲座,并参加各类计算机行业大型论坛,开拓视野。从第二学年起,嵌入式培养专业班学生正式进入企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并配合企业课程实训,交替进行培养,使本阶段的学生在培养结束之后,具有包括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大规摸路由技术、构建高性能园区网、构建安全优化广域网、网络安全运维、信息安全攻防技术等企业核心技术的能力;通过中小型企业网络综合实训、大中型企业网络排错综合实训,使学生具备熟练操作各种网络产品、完成大中型企业网和园区网络各种配置维护操作的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使网络运行畅通无阻;用企业工程项目实战,让学生完整的了解一个工程项目的流程,标书文档编写标准和网络设计思路。最后一年中,嵌入式培养重点是实现企业综合项目的实习,就业实习,此任务主要在嵌入式培养的企业完成。根据实习经验,和实习中遇到的工程项目,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进行毕业论文的攥写;完成毕业项目设计以及答辩,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优秀毕业。
3.3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实现“双证融合”
嵌入式专业重视产学研,与地区企业紧密结合,加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尽可能考虑与企业需求相接轨,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专业坚持将职业需求与本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把职业标准融入到本专业课程标准中,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在技术岗位适应性。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内,由一系列的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形成模块化,构成的与之相应的高级别职业证书教育体系,为每位本专业学生储备对应的能力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外,引导学生参加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近年来,我们重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取得,相当多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双证融合”,具体包括华为H3C认证网络工程师、注册信息安全员等各类企业技能证书。
关键词: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95-03
一、引言
21世纪的经济社会正朝着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的方向迅猛发展,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现代企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如何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认真审视的核心问题,也是在高校教育中全面推进和加快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和实施有效实践教学。现行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局限:共性趋同、培养目标定位偏高、针对性不强、适应(企业)能力差[1-3]。表现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难以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本职业务以及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本文将在分析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培养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设计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以期丰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上可概括为“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辅助”的基本形式。在实施安排上属于较为典型的串列式布局(参见图1),即“前端实施理论教学,后端实施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在完成了理论教学任务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则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因受到实习场地和实习时间的限制,通常是将学生集中在一两个企业中,在为期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实习,大多数同学的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相似或相近,实训内容也基本相同,由于时间较短,参与的学生较多,企业难以提供全面细致的实习安排,学生也因此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业务流程、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
三、对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
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在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前即完成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优点是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内容、运营模式在头脑中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概念,易于理解和把握实习单位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操作技能。但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理论和实践教学容易脱节,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难以形成对该专业实践应用的认知,对学习兴趣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集中实践安排在后端且时间较短,学生不容易回顾和联系起已完成的专业课程内容,从而影响到实习效果。三是,集中安排实习,通常为一到两家企业,并且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岗位较为单一,学生难以通过集中实践环节来掌握多项业务的实务技能,且无法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质来培养学生实务能力。四是,实习教师通常擅长的专业领域(理论和实务)较为局限,难以对同学实习期间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地解答。因此,传统的串列式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难以有效完成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和适应现代企业对于复合型、高层次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四、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总结设计及其应用
对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总结设计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有效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在于“两个层面的嵌入”,即理论教学中的实训嵌入、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嵌入。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步骤(参见图2):第一,建立课程群组,在每一课程群组中选择1~2门课程设置成为专业核心课程。这一做法是因为课程群组中的多数课程的实训内容存在较多相似,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来替代,进而防止重复安排,有效减轻学生和教师负担。第二,扩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时,将实训内容嵌入课程教学。现行的专业课程一般安排为48课时,基本为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扩大课时,将代表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到的基本的、典型的实务操作技能在课程中进行训练,这是第一层面的实践教学嵌入。第三,划分集中实践环节为两个关联的子过程,分阶段嵌入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以取代传统的单一阶段实践教学安排,通过反复实训,有效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这是第二层面的实践教学嵌入。
通过实例进一步阐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首先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分组,构建“基础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课程群组,选择1~2门典型课程作为该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例如,选择“管理学原理”作为“基础企业管理”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管理”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程(参见表1)。编制教学实践计划,安排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实训的内容。根据初步实施的教学经验,专业核心课程安排80课时较为合理,其中48课时为理论教学,16课时为课堂实训,安排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等内容,16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安排问卷设计与发放、市场调查、企业调研等内容,将课程群组中要求涵盖的基础的、典型的实务技能在课堂中进行训练。此外,将实践教学划分为2个子过程,分两阶段嵌入整个培养过程(中段和末段),形成两阶段集中实践模式。
从目前初步实施的效果来看,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达成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好地克服了传统串列式实践教学中实训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进行实训,提升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兴趣。第二,克服传统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学生短时间难以较好地把握实务技能的局限,通过“两层次+两阶段”的实践教学的嵌入安排,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时间。第三,在专业核心课程与分阶段集中实训中引入企业导师,利用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有效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使学生实训内容符合贴近现代企业需求,实训效果达到企业管理实践要求。
五、总结
实践教学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亟待探索和改革的部分,关系到高校能否实现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本文在分析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局限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从两个层面上将实践教学嵌入“课程教学”、“整体培养”过程,构建“两层面+两阶段”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实例给出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嵌入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初步实施的效果显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有效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满足学生特质化要求,增强多专业技能训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2]谢奉军,黄新建.论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3]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175).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课群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嵌入式是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的IT领域之一,人才市场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包括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大学在内的全国很多高校及高职院所都纷纷开设了嵌入式系统专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人才,是摆在专业建设负责人和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认清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成功的经验做法,在结合自身特点及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
2专业特点
(1) 专业涉及面太广、综合性太强。嵌入式系统是一门“软硬兼施”、涉及多门专业基础类课程内容并具有较强应用针对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还要求其具有其他门类专业的常规知识(如通信,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等),被业界认为是一科入门门槛较高的学科。
(2) 在此之前,学生在算法设计、应用层编程上接触较多,而嵌入式系统需要大量的理解底层硬件和外设的工作原理,以及内核和驱动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复杂的C语言和操作系统的概念,学生一下子无法接受,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3) 嵌入式系统往往与应用相关,处理器、操作系统等种类繁多,熟悉这些内容,仅仅靠课内有限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这无疑要求学生们拿出大量的课外时间加以自学,这对他们的自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自学能力的培养普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训练。
3存在的问题
(1) 随着高校的扩招,包括重点大学在内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很多学生只愿学马上能用、容易上手的知识,这种现象在除重点大学之外的其他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亟待提高,没有这一点作为基础,任何教学改革都是无源之水,天方夜谭。
(2) 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教师很难做到软、硬件都精通,很多老师都是在接受短期培训之后就给学生授课的,对相关基础缺乏全面足够的了解,实践经验有限。因此,目前学生实践活动普遍停留在应用程序开发的阶段上,底层内核移植、驱动程序的开发相对较少。
(3) 现有的嵌入式实验教学平台所配的实验,几乎都配备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虽然老师们准备实验讲义的工作量减轻了,但学生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重复实验内容,不仅无创新可言,实验本身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4) 有限的课内学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需要。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并未完全开放,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课内安排的实验更多的是为了配合课内理论教学的内容,一个实验一个模块,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系统概念。
4成功的做法
纵观国内高校的成功做法,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 普遍采取基于项目(Project-Organized)的学习方法,基于问题(Problem-Based)的教学方法。由此产生的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效率高。纵观实践教学成功的例子,普遍都是“Learning by Doing”,而不是“Doing by Learning”。
(2) 重视与博创、周立功、Altera、Xilinx、Microsoft、Intel、ARM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以获得最直接的技术支持。既能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也能有效地培养师资队伍。
(3) 重视和参加各种嵌入式大赛。很多学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全球性的嵌入式大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生们在大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锤炼,这些经验和积累也充实到教学改革中。在历届的“博创杯”全国嵌入式大赛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多次获得特等奖,足以看出该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也积累了丰富的大赛经验和技术成果,并非一蹴而就。
5思考
看到一些理工科重点大学的成功做法,我们切记一定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充分认识本校的特点,认真思考并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
5.1教师队伍建设
嵌入式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普遍不足,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建议形成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全员参与的教学队伍。由于实践辅导的强度非常大,一名教师往往也无法解决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创新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因此我们要探索一门课以一位老师为主导、由多位老师讲授或辅导的模式。协同指导,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辅导的效果。所有教师都要苦练内功,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并真正投入到实践辅导的队伍中。周立功曾说,与他合作的研究生导师必须亲自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不能只是指导。
5.2管理体制改革
很多嵌入式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校,都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教师主动投入,三是领导足够重视。竞赛的主体是学生,由于竞赛是自愿性质的,面对每年各种各样的嵌入式大赛,很多高校根本就没有学生报名。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学生的个人基础外,笔者认为在于引导不够、宣传不够、激励不够。北京交通大学的做法是如果要申请保送研究生,必须有这方面的竞赛经历甚至获奖。另外,很多高校考核教师主要看科研,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很多教师不愿投入精力,而仅靠个别教师指导是无法形成合力的。北京工业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仅有八人的教师梯队,大部分教师都直接参与指导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也十分重视,投入专款建竞赛训练基地。
5.3教学与科研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
实践证明,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没有深度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规定,课程教学必须与教师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他们追求深度甚于广度。国内在嵌入式领域的著名高校,都十分重视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如同济大学与微软在移动方面合作,浙江大学与Intel在多核方面合作,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嵌入式系统与特定行业应用密不可分,泛泛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5.4课群建设,课程整合
我们发现,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课程太多,压力太大。如我院近几年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基础、嵌入式汇编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嵌入式软件测试、课程设计等课程,要通过考试,学生们必须完成相应任课教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学生们普遍感觉很累。如果通过一个大的Project,将嵌入式汇编、软件设计、软件测试等课程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得到系统级训练,作为内容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在嵌入式软件的优化、功耗的降低、可靠性设计等方面作些研究和实验,甚至可以延续为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必须以专业为基础,进行课群建设。
5.5教学方式改革
嵌入式系统实践性很强,且有一定难度。建议采取自顶向下(寻根究底)的教学模式,这也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建议学生们最好有一点单片机的基础,初期用现成的学习板,尽量简单,后期可尝试自己设计,从硬件到软件完全自己做。不仅要进行软件的设计,而且还要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以及软硬件系统的联合调试,使学生建立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的有机联系。让学生熟悉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原理图和PCB绘制、元器件采购、电路的焊接和调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各个环节,使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必须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因为真实的项目有很多约束,而这正是嵌入式系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必须分层次要求和考核。针对实验教材过于详细的问题,建议任课教师对实验重新进行逐一设计,制造一些问题,尽管工作量很大,但确实十分必要。要发挥教师指导、教练的作用,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中要讲思路、思维方式和方法,具体知识让学生自学,并记录遇到的问题,长时间无法解决和典型、普遍性的问题再在课堂上统一讲授。建立资源库,尤其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资源,建立答疑库,逐渐积累丰富。好的作品建立音视频录像永久保存。这样第二年的项目可在此基础上再有所发挥。
5.6教材建设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基础也不一样,建议自编讲义,结合教学大纲更多地融于自己的研究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思路也会更加清晰,从而可以在教学中传授更多的经验而非简单的知识,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公开出版,很多高校都有类似的做法。
6结束语
任何一个专业从新生走向成熟都需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与磨合。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学校的特点、生源的质量制定符合自己的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反馈,实事求是,不断调整。教与学都必须苦练内功,不断积累,切忌急功近利,肤浅浮躁,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柳翔. 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5):53-55.
[2] 牛建伟,张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8(7):64-65.
[3] 韩德强,孙燕英. 北京工业大学“嵌入式系统”精品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8):12-14.
[4] ALBERTO L. SANGIOVANNI-VINCENTELLI, ALESSANDRO PINTO . An Overview of Embedded System Design Education at Berkeley[J]. 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 2005,4(3):472C499.
关键词:课程改革;NIIT;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教学计划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课程设置是否基于职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如何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今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实现对接,如何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职业能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企业合作办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我院与印度IT培训公司——NIIT联合办学,在计算机高职专业的基础上引入了NIIT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国内外NIIT相关培训的经验,进行了NIIT嵌入式教学模块的课程改革,对计算机高职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软件专业定位
2005年3月份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加快发展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江苏省软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软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按照2010年软件产业的产值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到2010年需要软件从业人员30万人。现在软件从业人员仅有4万多人,尚缺25万多人(软件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2万人,软件设计人员8万人,软件初级技术人员15万人)。
市场需求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应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基本通识技能为基础,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延展能力,分为四个专业方向:信息管理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如下图所示:
培养软件人才,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更为合适,有利于学生反复训练、强化训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因此,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软件初级技术人员和软件设计人员,应成为五年制高职软件专业的发展方向。
NIIT嵌入式课程改革
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本身有完整的体系,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NIIT课程引入到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仍会碰到许多问题,如NIIT课程怎样纳入计算机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采用NIIT的MCLA(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怎样才能更好地使NIIT课程模块与现有的专业课程实现整合,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补充等等。为此,我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对NIIT嵌入式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NIIT嵌入式课程任务的分析
NIIT有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等许多课程,其中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是一个很适合当前IT企业需求的课程,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和认清课程的任务,才能使NIIT课程模块与现有的专业课程实现整合。
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共分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任务要求,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培养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库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扩展学习能力;掌握LINUX操作系统、c++编程、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培养学生跨平台的c++项目开发能力;掌握JAVA编程、J2EE平台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JAVA平台上的J2EE项目开发能力;掌握.NET平台的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NET平台上的电子商务项目开发能力;掌握J2ME、.NET平台的移动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移动平台上的移动项目开发能力;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书面、口头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整个课程体系概括了软件工程师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源于实践的项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紧紧围绕课程任务,才能使学生达到合格的软件工程师的水平,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在软件开发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NIIT课程纳入方式的选择
NIIT课程首先是作为职业培训课程引入我国的,要求学生的起点是具备高中以上学历,主要有集中脱产培训和业余培训等培训方式,所以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必须考虑NIIT课程的纳入方式。
将NIIT课程引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并行式,就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培训的方式,另一种是嵌入式,即将NIIT课程模块与现行专业课程加以整合、衔接与调整。并行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比较适合对高校学生进行业余培训。嵌入式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常规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消化时间,同时可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可为学生的团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年制高职的生源是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普遍不高。我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认为采用嵌入式方式较为合理。但采取嵌入式势必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嵌入方式与计划调整等问题,对课程的嵌入、调整,不能只是简单的替换,应该综合考虑删繁就简,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遵循有关原则,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模式受到课程、教材、项目来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不能完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引进NIIT的MCLA和源于实践的项目教学法,可以改变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传统的“理论讲授﹢实验”的教学模式。
MCLA方法指导下的学习是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的,每个教学循环中先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际问题,接着由专家(教师)用规范的分析、计划、实施和验证的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类似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参照专家的方法和步骤解决该问题,最后学生必须将所学到的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一个新的实际问题上,而且应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独立实践。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每个模块结束后,要模拟软件公司开发团队的工作过程,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开发一个源于实践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
实践证明,NIIT的MCLA(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和源于实践的项目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的兴趣和自信心。转贴于
在实践过程中,我院把NIIT的MCLA(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和源于实践的项目教学模式向其他计算机课程和相关专业方向如网络工程师、信息管理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进行迁移,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NIIT嵌入式教学计划与课程的调整
由于NIIT课程的起点要求较高,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一定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势必要考虑课程嵌入教学法计划的调节和课程的整合与调整。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本身有完整的体系,有相对成熟的课程,因此,应在以NIIT课程体系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调整,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上,在为NIIT课程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调整。
(一)NIIT嵌入式教学计划的制定
嵌入式教学计划要综合考虑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同时要考虑NIIT课程的教学计划。由于NIIT课程要求学生的起点是具备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所以将NIIT课程的四个模块分别嵌入到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较为合理。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顺利过渡到NIIT模块的学习中。
因此,我院对原先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和NIIT课程进行了整合与调整。如在关于NIIT第二模块嵌入式的教学计划中,由于第二模块的任务是掌握JAVA编程、J2EE平台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JAVA平台上的J2EE项目开发能力,此模块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和网页设计能力,因此我们把《网络编程》、《网页设计》课程并行进行,把第二模块的中的JAVASCRIPT课程整合到《网页设计》课程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感到对两者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游刃有余,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NIIT嵌入式模块授课计划的调整
NIIT课程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授课计划和教学建议,仅适合于社会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嵌入式教学计划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NIIT模块授课计划。
由于NIIT课程每个模块涉及的课程种类较多,嵌入式授课计划的制定有两种方式,即模块内的并行或串行方式。所谓并行方式就是根据一个模块中课程的相关性对课程进行分类,由多个教师并行授课,这种方式比较符合传统的教学习惯。所谓串行方式就是按照NIIT课程项目的要求,根据模块课程的渐进性,由一个教师串行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符合项目教学的需要。
并行方式由于课程分散,由多个教师进行授课,教师的压力较小,学生的压力较大,因为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串行方式由于是一个教师授课,备课量较大,教学强度高,对教师的要求高,压力大,学生的压力相对较小。由于并行方式只适合于第一模块,其他三个模块并不适合并行方式,串行方式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符合项目教学的认识规律,所以,我院主要采用串行方式进行授课计划的制定,实践证明,采取串行方式效果较好。
(三)NIIT嵌入式课程的改革和调整
课程的改革和调整涉及支撑课程及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调整和NIIT课程内容的补充。学习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需要一定的门槛,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顺利进行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围绕NIIT课程的任务,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一定的调整。
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的改革作为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具备软件开发文档的编写能力,因此在语文课中应增加常用说明文档编写的知识;软件开发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数学课程中应加强离散数学中集合、关系、排列和组合的教学;英语也是学习软件开发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口语和英语交流沟通方面应加大课时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专业基础课方面的课程改革软件开发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编程能力,所以应把《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作为重点课程进行讲授并加以强化。为了顺利进行NIIT课程模块的学习,应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VISUAL BASIC》和《桌面数据库开发系统——ACCESS》纳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在学习NIIT课程的时候不至于对有些概念感到抽象。如在讲授C++的类与对象以及JAVA BEAN的基本概念时,可以用VISUAL BASIC课程中的控件对象作为例子,学生很容易接受。软件开发人员必须要有查阅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专业英语也应纳入到专业基础课中,NIIT提供的CBT课程也可以作为专业英语的辅助课程。
NIIT专业课程的改革NIIT作为一门培训课程,相对而言对理论的要求较少,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分散到每个章节中,缺乏连贯性,具有跳跃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因难,较少的理论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应对NIIT课程做一定的调整与补充。如在PLT课程中对讲授的算法流程图可让学生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流程图的重要性;在OOPS课程中可补充数据结构中树和图的C++实现,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JAVA CORE课程中可增加JAVA的编程基础知识以及面向对象的理论,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NIIT嵌入式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NIIT嵌入式课程改革的成功要依赖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配合。
学校要重视在资金、设备和师资方面的投入,更要重视培训的质量问题以及与NIIT加强合作沟通的问题。如教材的本土化与翻译的问题,NIIT有相应的勘误表但不全面,特别是一些技术术语,要相对统一。
NIIT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书面知识,还要掌握课程涉及的边缘学科的知识,教师应能从全局把握软件工程师的教学,最好有相关的项目开发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NIIT的教学模式,研究当今软件人才的发展方向,开展团队学习,共同备课,多举办和参加研讨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Coordinator Guides的经验、示例和类比、常见问题解答、补充信息等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处理好学生基础与信心的问题,要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碰到问题要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要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嵌入式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 嵌入式馆员 美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116-0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的目的是为用户的学习、教学或研究提供信息支撑,以支持用户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同时,随着不断改进的搜索引擎、社会网络工具以及信息技术帮助平台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及利用信息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他们更希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专业化与主动化,并不受时空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嵌入式学科服务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下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流模式和新趋势。对专业院校图书馆而言,只有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才能充分挖掘专业馆藏资源的潜力,缩小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实现图书馆应有的价值,提升图书馆在用户中的影响力,增强图书馆的存在感。
1 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意义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基于用户的信息需求深化学科服务的举措,是传统学科服务的延伸,它通过将多元化的服务嵌入用户的学习、科研过程,来响应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功能,为大学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嵌入式学科服务在美术院校开展有其积极的意义。对美术院校图书馆而言能更好地实现馆藏资源的利用,同时转变“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模式,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主动提供学科服务,融入用户的学习、教学和科研环境,在与用户的互动交流中得到用户的肯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嵌入式学科服务使得图书馆不再是“信息的孤岛”,而是作为用户学习、教学和科研环节中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作定位和行动目标都与用户保持一致,成为用户信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次。对美术院校图书馆的用户而言,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使得学科服务不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嵌入式馆员可以通过网络和通讯设备向在外采同或艺术创作且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提供学科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科研与艺术创作。
2 中国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践
2.1 准备阶段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差别,同一读者在不同的学习、研究阶段对信息的需求也存在差别。因此,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开展的初期,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以了解不同类型用户对不同专业信息资源的具体需求,建立读者学科需求档案,以便学科服务的开展有的放矢。
完整、立体的学科资源体系是嵌入式学科服务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源保障。美术院校图书馆应该以用户需求调研结果为导向,合理配置馆藏,并将现有馆藏资源和可用的网络免费资源进行整合,确保学科资源体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学习、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信息需求。美术院校图书馆馆藏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馆藏文献资料以图集、画册为主,同时还兼有珍贵的实物馆藏如名家书画真迹、雕塑、陶瓷工艺类作品等。将馆藏资源进行合理的挑选,形成相关特色数据库,是解决美术院校馆藏资料藏与用的矛盾的重要手段,也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信息资源。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对互联网上的8000余个艺术类网站进行了分门别类地采集和标引,形成了“美术学学科资源导航数据库”[1]。美术学学科资源导航数据库以关键词、作者、资源类型、资源描述、国别、语种等为标引点,按照艺术史、绘画、雕塑、陶瓷艺术、新媒体艺术、摄影、设计、建设、影视、动画、服装等艺术学科分类,以便用户的查找和使用。同时,还以馆藏的美术资源为依托,建立了“美术特色资源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国画、油画、书法和皮影4大类组成,图片达7万余幅。所有图片资料从中国美术学院皮影馆馆藏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藏数十万余册画册精挑细选,加工组织而成。同时,数据库设立了比较完整的美术学分类查询系统以及“年代表”、“艺术家”和“多方位”的检索查询途径[2]。
2.2 实现阶段
2.2.1改变图书馆的服务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习环境更趋向于数字化、协作性和共享性。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开始关注图书馆的物理空间结构的价值和用户体验。
筹划和举办各类画展、作品展是美术院校师生展示自我研创成果的方式之一。美术院校图书馆可以对馆舍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大幅的墙面、低矮的书柜上层等空间合理利用,为在校师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场地。师生可以通过在线登记预约或者电话预约的方式,预约展览场地。同时,嵌入式馆员可以与想要办展的师生进行沟通,协助他们对展览的主题、布置、海报制作等进行策划。
中国美术院校图书馆对馆舍原有的物理空间进行了改造,开辟出适合师生学习的自习室、研讨室,拓展馆舍服务空间,同时为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等配套设施,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通过对图书馆自身结构的改造一方面能切合用户对多元化学习环境的需求,吸引更多的用户到图书馆来学习,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图书馆能融入到用户的学习环境中,密切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2.2.2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
根据对学科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美术院校图书馆用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师、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本科毕业班学生;大一至大三学生。
(1) 面向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嵌入式服务。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作为美术院校教学、科研和创作的核心力量,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对象。针对这类用户,嵌入式馆员可以通过上门走访、设立专门的信息专员、建立重点用户需求档案等方式,对其开展学科服务。高级职称人员通常拥有自己固定的科创团队和研究领域,并且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科研课题、教学任务。因此,嵌入式馆员需要定期上门走访,主动了解他们的研究、创作进展和动态,才能顺利开展学科服务,并适时调整服务方向。为其设立专门的信息专员,可以保证学科服务的针对性和延续性;用户需求档案的建立,可以图书馆了解重点用户的研究、创作动态,并为以后的学科服务总结经验,提供帮助。
(2) 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毕业班学生的嵌入式服务。教师、研究生、本科毕业班学生是美术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主要对象。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嵌入教师的教学环境,是指嵌入式馆员通过与教师的密切合作,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协助教师一起完成课程、作业、实践活动等的设计、组织实施乃至评价工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配合国画、书法等专业教师教学开放馆内临摹室,由具有中国艺术史专业背景的嵌入式馆员配合专业教师挑选馆藏书画复制品,协助临摹课的开展。同时,嵌入学校人文艺术学院老师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古物基础学”课程,由馆员、教师和研究生一起对图书馆馆藏碑帖拓片进行整理研究,并提供图书馆教师研究室为授课场地,将专业课程引入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研究生、本科毕业班学生由于论文写作和毕业作品创作的压力,对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也比较迫切。美术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嵌入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定题信息服务、成立学科服务组等形式完成对这类用户的嵌入式服务。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与学校的研究生处合作,开展博士生引领计划,为每位重点培养的博士生设立2~3人的学科服务小组,根据博士生的专业方向不同,配置了图书馆学、西方艺术史、中国艺术史等不同学科背景的馆员,为其毕业论文写作、毕业作品创作以及课题研究提供学术支撑和文献保障。同时,以提高研究生艺术文献信息素质、加强文献检索能力、规范论文写作为目的,面向硕士、博士开设了《艺术文献检索与利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针对目前国内艺术类专业信息素质教育教材相对匮乏的现状,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张坚教授于2011年起组织馆内相关专业馆员以及校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着手翻译国外优秀的艺术文献信息检索和论文写作教学参考书。目前,已经完成美国大学艺术写作和信息检索课程教材《艺术与写作:简明指南》最新版的近30万字初译工作,该书预计将于2013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将极大地弥补国内艺术类专业信息素质教育教材上的空白,为艺术类院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指导。
(3)面向大一至大三学生的嵌入式服务。大一至大三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习和完成课程作业为主要任务。美术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嵌入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方式来开展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可以与专业教师合作,走出图书馆,走进课堂,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学科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入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为大一新生开设了“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培训讲座,让新生能尽快了解馆藏、熟悉图书馆借阅流程,融入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同时,不定期与数据库提供商合作,开设相关讲座,让学生能熟悉馆藏数字资源。对本科学生,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合作,由图书馆学专业、艺术史论专业相关背景的学科馆员开设“艺术文献检索与利用”非专业选修课,将美术学专业知识与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为本科学生快速、准确查找艺术学科相关信息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安排专人开设QQ在线咨询服务,为学生在课题论文写作、创作选题、文献查找、投稿指南等方面提供实时辅导。
2.2.3针对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针对数字化信息环境,图书馆需开展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图书馆将学科服务融入到用户的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用户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设备或者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美术院校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用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去。美术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应该是实体图书馆的延伸。它应该在多媒体、分布式以及协同的网络环境中,为用户提供导向式的资源储存、搜寻、处理与检索的功能。同时,整合资源、服务与人等各元素为一体,支持信息与知识的创造、传递、使用、保存等完整的信息生命循环周期,并加速知识的产生、分享与利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在参建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二期项目和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计划(ZADAL)的过程中,以馆藏书法、国画、油画、皮影等图像文献资源为基础,建成了包含国画、油画、书法、皮影、美术学网络资源导航等5个子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同时,以馆藏贡布里希图书资料为原始数据,建成了由贡布里书书目数据库、贡布里希著作数据库、贡布里希书信手稿数据库组成的贡氏数字图书馆[3],为艺术史专业进行贡布里希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学术支撑。
3 结语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创新,它打破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隔阂,使图书馆服务成为用户学习、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实现了图书馆的自我价值。美术院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美术专业的特殊性,结合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特色,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科服务的触角,以嵌入式的学科服务的方式使得图书馆的优质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为艺术创作、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美术学学科资源导航[EB/OL].[2012-10-29]. http://210.33.124.16/dh/.
[2]美术特色资源数据库[EB/OL].[2012-10-29]http://210.
33.124.16:8001/base/.
[3]贡布里希特色数据库[EB/OL].[2012-03-29]http://210.
在总结本次大赛的总体情况时,大赛组委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越教授认为,本次大赛从最终提交作品和答辩过程来看,水平比上届有明显的提高。本次大赛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开发板的难度比以往都要大,采用的Intel Core 2 Duo核心产品技术相当先进,几乎代表着当前市场应用技术的先进潮流,无疑让学生能更贴近技术发展前沿,对创新的价值体现更突出。而绝大部分学生仅仅经过几天的培训,就能在这样一个多核处理器基础上完成一定的构思并且演示成功,证明这些学生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至少这些学生在其学校受到的教育水平是比较值得肯定的,也基本实现了我们的教育与时俱进的目标。
本次大赛最终共有146支队伍成功演示作品,其中包含8个境外参赛队(其中印度4队,马来西亚2队,美国和中国香港各1队),境外参赛队数量在逐年增加。在比较中外选手特点之时,王越院士认为,从比赛的作品来看,中外学生的思维方法在逐渐靠近,不过国外选手在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方面比较突出,思维更开放、跳跃性更强,更善于表达自己。国内的学生则在动手能力上比较强,对知识的运用更为有优势,作品成功率也比较高。由于这次参加比赛的国外选手都来自各自国家最好的理工院校之一,因此还是很能体现我国重点理工院校在本科生教育阶段的水平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的。
来自北航的张晓林教授认为,本次比赛通过作品的审核,能够突出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参赛学生对嵌入式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二是对系统体系概念的理解和动手能力都有显著的增强,比赛的开发板让学生对系统并行处理和高速运用、线程调入等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入;三是大部分学生能够用Windows XP开发作品,难度相对低一些,比较可喜的是有些参赛队采用Linux自己设计并且成功,可以说难度很大,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开发能力,对学生能力的验证比上届更突出。与此同时,本次比赛的开发板可以说很具有市场开发价值,可能会成为引领未来嵌入式开发方向的产品,学生参加此次比赛学到的知识将对她们对嵌入式开发理念、先进技术的了解和体系结构的掌握有很大好处。参加本次竞赛能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平台技术,这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来自Intel公司的首席工程师AtulKwatra在谈到本次比赛时高度评价了参赛学生的开发能力,他认为,基于这样一款市场上最新的Core 2 Duo产品,本科生能够开发到这种水平令他感到很满意。特别的,并行处理软件对于许多商业化软件企业都是个不小的挑战,而这次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一些学生就能开发出一定并行基础的软件,足以证明这些学生具备相当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他希望能通过未来的比赛,获得更多学生对Intel产品的反馈,指导Intel更好的开发新的产品。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教授则从教育方面谈了对本次大赛的看法,他认为Intel杯竞赛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延伸,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推进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学校培养未来的人才更需要转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次比赛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出色的平台。可以说,Intel杯不仅仅是竞赛,更是对学生能力促进、启发和再培养的一个难得的过程。
Intel公司的包益平先生在评价本次比赛时,重点介绍了Intel公司组织竞赛的初衷,他认为,Intel公司希望能通过这样的竞赛形式,一方面推广了Intel产品在学生中的认知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提供学生一个应用知识的平台,Intel希望可以借这个平台帮助中国的大学生更好地锻炼创新能力,从而为中国的产业培养更多出色的人才,促进中国产业的壮大,尽到Intel在中国的社会责任。
在展望下届比赛之时,王越院士充满期待,Intel杯作为一次高水平的嵌入式邀请赛,正在逐渐的走向国际化,今年有8支境外队伍参赛,未来希望能邀请更多的境外参赛队加入,争取能把Intel杯竞赛办成一个真正的中国举办,世界参与的高水平嵌入式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