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艺术特征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

第1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关键词】撒拉族 音乐 挖掘 继承

撒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一带。撒拉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民间音乐较为丰富,尤其是以民歌为主体。撒拉民歌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乐器品种较少,普遍流传的仅口弦一种,未有独立器乐曲。纵观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撒拉族音乐所做的工作,主要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撒拉族主要聚居区的民歌进行了重要的调查和记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曲谱资料,为撒拉族音乐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60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所拟定了有关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草案)》,根据这一精神,青海和甘肃音协组织了音乐家深入撒拉族地区采风。据资料记载,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杜亚雄也曾于20世纪60年代前往撒拉族地区采风,发表了一些介绍、研究撒拉族民间音乐的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河畔红花――介绍撒拉族民间音乐》①。

1979年《中国民歌集成》编纂工作得到恢复后,各省对各民族民歌进行了普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收集撒拉族民歌32首。1994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收录了杨鸣键的《撒拉族民歌简介》一文,对撒拉族民歌做了全面介绍,也对撒拉族民歌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入撒拉族民歌70首,2000年再次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收入撒拉族民歌71首。除此之外还有《青海花儿曲选》(青海群众艺术馆编印,1979年)其中收录撒拉族花儿41首;《青海民间歌曲百首》(1960年编印),其中收集撒拉族花儿11首,宴席曲4首、号子6首、其他4首。《中国曲艺集成》(青海卷)回族撒拉族部分中收录打搅儿曲目1首;《驼泉清清――歌唱循化歌曲选》,由青海本地作曲家及音乐爱好者创作撒拉族歌曲共188首;《青海撒拉族花儿曲选》马正元编,名人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编印《青海民间小调》,1978年。关于舞蹈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青海卷),198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由中国戏剧家学会青海分会、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其中收录了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青海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89年,介绍了撒拉族舞蹈概况,收录了民族舞蹈7部,并在其中附有舞蹈图示和乐谱。

二、音乐文化著作中对撒拉族传统音乐的介绍

从中国少数民族大的民族领域研究音乐文化的著作,其中有的篇章涉及了撒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撒拉族音乐及其风格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介绍,使撒拉族民间音乐得到不同程度的昭示

综合类主要有: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在本书中按艺术体裁将撒拉族民歌进行了分类;袁炳昌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中撒拉族的音乐史分为四个部分;乔建中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蔡廷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554页,1989年)编写了《撒拉族音乐》部分。此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对“撒拉尔玉尔”“撒拉号子”“撒拉婚俗”“撒拉曲”“撒拉少年”“撒拉戏”条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对“撒赫稀亚格拉”(哭嫁歌)、“撒拉尔玉尔”“撒拉花儿”等条目均有介绍。

三、对撒拉族音乐及某些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主要论文:钟子林《撒拉族音乐概况》,中央音乐学院院刊,1959年总89期;张谷密.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马忠国.撒拉族民歌概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04);范晓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马盛德,司马力.试谈撒拉族舞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03);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调式旋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04);张静轩.撒拉族民歌及其音乐特征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02);王海龙.青海撒拉族哭嫁歌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7);张云平.撒拉族哭嫁歌艺术特征研究[J].民族艺术,2009(02);晁元清.撒拉族民歌《阿里玛》遐想[J].音乐创作,2010(03);王玫.浅论青海撒拉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韩建业.开发利用撒拉族说唱艺术[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宴席曲研究[J].民族艺术,2009(03);郭德慧.撒拉族民间音乐文化构成因素初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2);郭晓莹.土族花儿和撒拉族花儿的艺术共性[J].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

除此之外,涉及到音乐艺术方面的论文还有朱刚、李延凯的《撒拉族民间文学简介》,马学义的《撒拉族民进文学简介》,马成俊的《撒拉尔歌谣初探》。

(二)论文集:《百年撒拉族文集》其中收集了21世纪以前撒拉族论文,其中包括了音乐类的有张谷密的《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马忠国的《撒拉族民歌概述》,马盛德、司马力的《试谈撒拉族舞蹈》等。

(三)专著:苍海平的《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本书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撒拉族民族民间音乐,参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方法,对撒拉族现收集到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100多首民歌逐一进行了极细致的曲式分析和研究。

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歌曲《新循化》《阿里玛》等;歌舞音乐《摘花椒》《黄河放排》《驼泉清清》《打墙》等。舞蹈方面有1989年由蔡廷玉、尹崇尧编剧的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

近年来,撒拉族的新型歌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比较优秀的剧目有撒拉族花儿剧《驼泉清》《打麦场上》等。随着时代的前进,撒拉族音乐将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它将继续不断地激励撒拉族人民在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娱乐作用。

结语

撒拉族音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现发表的论文只是简单地将现收集到的撒拉族民歌做了分类和说明,并没有新的挖掘和整理。2.研究的视野还不够扩展,至今也没有涉及到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的著作和论文。3.关于撒拉族音乐的渊源没有论文进行分析和研究。4.撒拉族民间音乐仍需深层次挖掘和整理。5.对撒拉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加强力度。6.撒拉族音乐研究还处于以个人研究为主、各自为政的状态,现在的研究成果零星散乱,且深度不够。

注释:

第2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课题名称:

舞蹈艺术欣赏

——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 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 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 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 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 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 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

①形象感觉 ②体验想像 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 什么是舞蹈欣赏?

3. 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田静主编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艺术特征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编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3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2104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分支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但因我国高等院校的民族音乐学专业普遍开设较晚,其在学科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经验、教育规划等方面仍积淀浅薄,学术人才严重匮乏,论文科研成果相较于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更是凤毛麟角。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症结在于高校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的不重视。优质的过程培养是诞生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前提,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过程越细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的质量也就越高。因此,下面笔者将针对如何改善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的现状

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包括对民族音乐学课程的学习、课后文献的查阅、艺术实践等学习活动。从当前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一)学生底子薄,基础不扎实

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前,既没有艺术实践经验,又基本没有阅读过相关的文献,论文写作能力较差。即便有些学生之前有接触过民族音乐学课程,但也存在基础不扎实、学习不完备、实践运用较少的问题。

(二)忽视过程培养的重要性

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学习民族音乐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论文写作的任务,而往往轻视了学术造诣的培养,再加上薄弱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论文创作往往都是应付了事,成文空洞,毫无深度,质量低下。

(三)不重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数量不足

当前高校对于民族音乐学课程的设置配比不规范,艺术实践学分比例失衡。例如,培养方案总学分为35分,而实践仅占1个学分。大多数学生对于艺术实践都是敷衍了事,只为混学分,并未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当前的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高校现存实习基地的容载负荷,陈旧的硬件配置也已无法满足当代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要求,警钟已响彻上空。

(四)跨学科特征,导致研究主体混乱

民族音乐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融合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门类,其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跨学科的属性。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音乐学专业才刚起步,还未形成一套针对跨专业学习的研究体系,这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例如,有些学生并不具备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在借鉴和引用相关研究成果时,只能生搬硬套甚至出现错误引用的现象。更有甚者还有主次颠倒的情况发生,即有的学生将文化课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忽视了原本应作为研究主题的音乐本身。

二、改善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的方法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应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开辟课内外的多种渠道,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外指导。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量体裁衣,如我们可以为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增设补充课程。对于兴趣、能力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尽早为其规划研究的民族、乐种方向,从而使学生将来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特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民族音乐的好奇心。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拓展了学生主动研究的空间,学生在逐步沉淀中稳固了民族音乐学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慢慢扩展了学习的范围。

(二)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指导

在当前的民族音乐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缺少对学术研究方法的指导,课堂多以理论讲解为主,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对过程培养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在民族音乐学课程内容中增加对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堂上的实战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推动学生的研究进程,从而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下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作品。可见,在过程培养中融入学术研究方法的指导,将过程对结果的支撑力展现出来,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意识到过程培养对于学术成果的重要性。

(三)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比重,抓紧建设艺术实习基地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实践学分过低的现状,首先高校应优化民族音乐学课程的学分配置,增加艺术实践的学分比重,平衡理论和实践课程的配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其次,为适应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教育工作,高校应及时改善教学结构,抓紧建设民族音乐学的艺术实习基地,与各民族文化机构及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学术交流,满足现今学术研究的资源需求。

(四)以音乐为研究主体,打好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针对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的属性而导致的学生学习主体偏离音乐本体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中,应强调民族音乐学以音乐为本体核心研究内容的本质特征,重点培养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分析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的全局观,之后才是对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研究时根据学习的先后顺序定义研究的主客体。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缺乏辨别能力的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新生来说,更应该首先进行基础课程的补充。另外,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民族音乐基础的学生,我们应首先鼓励其对音乐技能进行创新,同时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以音乐本体作为研究主题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体系。

总之,过程培养是高校培养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尽管民族音乐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忽视学术研究的过程培养、不重视实践教学及学习研究方法盲目混乱等问题,但只要教师始终坚持以音乐本体作为民族音乐学首要的研究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过程培养,增加艺术实践活动,就一定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要求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从而为建设知识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摘要]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同时富有民族性及艺术性,正是这些音乐特征才使得莫扎特歌剧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研究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有助于更好的演唱莫扎特的歌剧音乐。

[关键词]民族性莫扎特歌剧音乐特征

莫扎特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还从题材,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下面对他歌剧的音乐风格加以阐述。

一、莫扎特的歌剧富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息

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莫扎特对此深感鄙夷,极为的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写给诗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的导演指挥“无知无能”,大声疾呼要:“认真地开始象德国人一样思想,象德国人一样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莫扎特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这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一个内在的声音有时在告诉我,亲爱的上帝就是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十二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仆者》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而后又创作成熟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作品。这些歌剧,从唱词、对话到音乐全都具有德国民族特点,歌剧的旋律、调式、曲体结构及和声。都可以看出德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常用分解和弦、四度音程起拍、自然音阶、常用大调及一段或分段曲式等等。特别是《魔笛》这部歌剧,它是以德国歌唱剧体裁为基础,采用德语演唱的一部歌剧。剧中角色帕帕基诺的音乐则是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如在《魔笛》第一幕第二曲和第二幕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张洪岛是这样评价《魔笛》的民族性的“确实,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全部歌剧中最富于民族精神和民间气息的作品。即使在对宣叙调的运用上,他也改变了《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那种意大利式的宣叙调,而采用了接近巴赫受难曲中那种深刻抒情的德国式的宣叙调了。”

《费加罗的婚礼》虽然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但是这部歌剧音乐也是德国化的。除了里面的一个西班牙风格外,其余几乎的全是与德国民歌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就是直接吸取的德国民歌,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第二场和第八场费加罗的谣唱曲和咏叹调,就都是采用民歌曲调的独唱曲。谣唱曲的主旋律实际上就是德国民歌《违法的猎人》的起句:费加罗咏叹调《你再不要做情郎》的进行曲音调,就是采用了德国民歌《乡曲民兵》的曲调。

因此,莫扎特开创了德奥民族歌剧风气的先河,可以称为是解决创作民族歌剧任务较早的作曲家之一。

二、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的特点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非常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对人物心理描写和刻画的作用。在歌剧中,他常常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

关于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曾多次鲜明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忘了”“在歌剧中,诗歌永远是音乐驯从的女儿,”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视音乐在塑造形象和描绘情感上的主导作用。在演唱和分析莫扎特的歌剧时,我们在曲子中常常会看见莫扎特注有这样的速度术语,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活泼的快板)、Presto(急速的快板)等等,在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上表现出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典雅轻快、优美灿烂的特征。如歌剧《唐璜》中的第二幕第一场唐璜的咏叹调“请你来到我窗前”,全曲是轻快的6/8拍,小快板速度,歌曲的节奏活泼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活生生地把唐璜盼望采列娜快快来到他身边的急切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即使是时愤怒心情的描绘,莫扎特也是同样能轻快、典雅来表现,如歌剧《魔笛》中第二幕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燃烧》这一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唱段,充分的表现了夜后对女儿的爱、恨、悲、愤的复杂之情。特别是那一次次冲击的f3音,像是晶莹剔透的笛声。冲破九重云霄后,又久久回旋于高空,紧紧地萦绕在人们的心间。这种人声器乐化的音色,将优美、典雅轻快的音乐特征推向了顶点。达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境界。

三、运用重唱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情节

第5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关键词:通俗唱法,个人条件,基础训练,综合训练

 

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是借助音响扩大效果,以闪耀变化的舞台美术灯光渲染气氛,用各异的演唱方法,集舞蹈表演、伴唱、伴舞,电声乐器伴奏,集说唱于一体的演唱艺术。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歌唱,接近生活语言。演唱风格有轻柔自然的;有高亢强劲的;有民谣风格的;有摇滚乐式的;有说唱叙事式的;有队列进行曲式的;有艺术歌曲形式的。是全世界性、目前还在不断的相互交融发展、感染性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1 学习通俗唱法的个人条件

美声、民族对于演唱者的个人条件,尤其声音,都有着具体且比较统一的要求。美声唱法大多要求音域宽广、声音洪亮,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民族唱法则在声音的亮度、甜美度上侧重一些。相对于前两者,通俗唱法在声音的要求上显得更为宽松,更注重演唱者的个性。

比如张惠妹那富有标志性的沙哑声音,按照美声或民族的要求,这样的条件是不适合唱歌的,在生活中,这种声音也往往被戏称为“莎士比亚”。但是,由于她的演唱功底深厚,具有丰富的舞台控制力和表现力,使得这种声音反而成了她独树一帜的风格。因此,在声音条件上,通俗的范围要宽泛一些。

但是,对于声乐教师而言,没有统一的对声音条件的要求,反而对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没有要求就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帮助不同的学生在没有任何标准可供参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找准适合其风格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经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尽快找到适合自己声音个性和音乐风格的定位。

2 声音的基础训练

通俗唱法要求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声音松弛、通畅、圆润、富有弹性,具体包括:

2.1气息训练。在气息训练上,通俗与另外两种唱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气息是歌唱的“发动机”,歌唱时要求以气带声、以气推声,这一点对于任何唱法都一样。在民族、美声的声乐教学中,“气息向下”是训练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歌唱时气息向下,发出的声音才有根基、有力量,音色才能统一,尤其唱高音时能够轻松地跨越。在这点上,任何唱法都是通用的。因为通俗歌曲同样要求高、中、低音区音色统一,演唱声情并茂,而这些如果没有气息向下、声音向上的支撑,是无法做到的。

不同之处在于:由于通俗歌曲特有的音乐风格、艺术特征和审美观念,在气息向下的力度、深度上,与民族、美声相比略有不同。简单地说,在气息使用的原则正确的前提下,只要流畅、通顺,能满足歌曲音乐表现和艺术处理的需要就够了,而不需要将气息吸得太深、力度太大。

2.2发声训练。对于通俗唱法而言,发声训练主要体现在打开口腔和喉咙上。

有些通俗歌手在演唱时,虽然音色优美、乐感很好,但是由于口腔咬得太紧,致使气息堵塞、声音不流畅,尤其影响高音部分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选择地借鉴美声唱法经常提到的以“打哈欠”方式为诱导的打开口腔腔体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养成以最自然状态张开嘴唱歌的习惯。在训练中尽量以“a、e、o、u”等元音进行张口发生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歌唱机能得到锻炼、口腔更为放松。论文参考网。

当然,打开口腔不是越大越好,应该根据不同歌曲的不同风格要求而定;另外,应用双耳旁颌向上开的力量把上颌打开,决不能向下拉下巴。

在打开喉咙的训练上,通俗唱法要求它应随声区的变化而变化,即低声区低喉位,中声区中喉位,高声区高喉位,这一点与美声有较大区别。论文参考网。美声由于歌唱的需要(尤其演唱歌剧时),打开喉咙是为了构建和扩大自身腔体,最大限度地获得共鸣,获得饱满、洪亮的声音,因此,绝对不允许高喉位;通俗打开喉咙只是为了共鸣腔体的畅通,声音能够顺利发出,只要声音通畅,能满足歌曲表现的需要,喉咙不开也无妨。

2.3语言训练。论文参考网。语言对于表达歌曲内容、传递思想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名歌手在吐字咬字方面不清楚,就很难和观众沟通。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就应通过朗诵歌词、演唱歌曲等手段,细致到每一个字、每一句歌词,要求字头、字腹、字尾的准确发音,字与字之间的连接,以及句与句之间感情的连贯。

总之,在通俗唱法的声音基础训练上,由于通俗歌曲自身的音乐风格、艺术特征和审美观念,决定了它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比,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3 综合训练

通俗唱法的综合训练主要体现在对舞台表演的训练和对艺术修养的培养上。

舞台表演包括舞蹈、形体、台风等。在形体和台风方面,三种唱法都要求形体优美,台风自信、得体、富有表现力;在舞蹈方面,通俗则比另外两种唱法有更高的要求。最经典的例子就是Michael Jackson,他作为一代世界级的巨星,令人们痴迷的不仅是他的歌声,还有他那出神入化的舞技。当然,对于声乐教师来说,兼顾舞蹈的教学是太强人所难了,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至少要对各种当代流行的舞蹈有一定的鉴赏力、理解力,才能对学生在这方面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与民族、美声相比,艺术修养的培养在通俗唱法的训练中往往被忽略。但是,通过许多成功的歌手身上不难看出,他们除了歌唱得好之外,还能身兼词曲作者、制作人,这就得益于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引起重视,在抓好声音训练的基础上,合理的结合音乐理论知识(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文化艺术修养的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歌手。

通俗唱法作为“人类用歌声抒感的最自由的唱法”,以自然、平实的声音,平民化的音乐表现形式,贴近生活的内容,易于传唱的旋律,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因此,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去研究它、提高它、改进它,使之得到更大、更全面的发展和完善,使它更好的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元勇. 通俗歌曲演唱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01

[2]王效恭. 怎样唱好流行歌曲. 金盾出版社. 2010-01

[3]安妮·佩克汉姆、邵晓洁. 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能训练. 2009-09

[4]陈楠楠.通俗歌曲演唱的艺术特征[J].艺术研究,2003

第6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一、大规模、大规格

本届学术论坛可谓盛况空前,在规模、规格上创国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领域之最,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刘家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任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任名誉主席。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文化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兆泉等领导也出席盛会。前来出席本次论坛的机构有全国多所音乐艺术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以及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担当本次论文评选组的评委有: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易柯、《人民音乐》副主编于庆新、《音乐周报》副总编陈志音、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赵世民、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主任曾遂今、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院长李罡。“学院杯”决赛评委可谓业内精英:四川音协主席兼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常务副主席付林、词曲作家林明阳、中国唱片总公司音乐总监兰斋、橙天娱乐集团副总裁霍绍文、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陈小奇、橙天歌歌数码科技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欧丁玉、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乌多达门。

本次“学院杯”决赛选手为全国九大音乐学院和设有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艺术、师范院校通过严格选拔,各派两名选手参加最终角逐。邀请赛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歌手奖、最佳男女歌手奖及伯乐奖。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学院杯”区别于其他流行音乐比赛的主旨特征,上海音乐学院获得伯乐奖。论坛组委会共收到27篇论文,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和投票,共评出10篇获奖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为余政仪、施涛;二等奖获得者为施涛、王建元;三等奖获得者为邹亚非、尤静波、黄山;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为刘柱喜、刘继斌、孟光、梅梅、黄德俊。

二、高峰论坛精彩纷呈

近20年来,流行音乐在我国发展尤其迅速。如今,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中开设流行音乐相关专业已相当普及,如何构建流行音乐的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加本次论坛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从根本目的上看,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是为了促使学术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各院校之间交流与沟通,共同努力使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走向完善。

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刘家富在发言中指出,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我们高校的领导、专家、教授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当代文化工作主题,加强东西方艺术的大融汇,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十七大”确立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从通俗音乐唱法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流行音乐对国家发展建设有很强的凝聚力,是大众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他阐述了学校培养对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指出,本次论坛是为我国的流行音乐建设与发展有关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积极推进流行音乐的教学理念、教材建设、培养目标的研究讨论,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长期学术交流。四川音协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指出,这次论坛将本着探讨研究的精神展望中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未来前景,将建立中国特色流行音乐体系。期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新星诞生。他预祝为中国特色流行音乐呐喊的媒体和制作机构更加蓬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音乐学院施涛在11月9日的交流大会发言中谈到,在艺术类高等教育中,流行歌曲演唱专业不适合分级教学,把音域作为衡量标准,那是对演唱者个性特征的抹杀。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尤静波作了“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他从中国流行音乐80诞辰作为引言展开发言,从文化需要引导、教材需要统一、创作需要质量、乐坛缺少评论等方面对中国当今流行音乐现状作了分析。天津音乐学院刘柱喜在发言中,以团队协作式乐队组合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多元文化背景下流行乐队组合为题,谈及该院的教学成果。南京艺术学院王建元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流行音乐学科建设的个人见解,他认为流行音乐教学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沈阳音乐学院杨维忠从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研讨方面谈了该院的教学心得。武汉音乐学院朱爱国从拓展教学外的思路和模式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三、专家讲学博采众览

11月10日的论坛从流行音乐的专业建设、流行音乐学院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探讨,表达了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展望和期待,即理论与实践并重。共安排了六位有关方面专家作重要的学术报告,这六个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橙天歌歌数码娱乐公司总经理欧丁玉的《流行音乐的人才培养》,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乌多达门的《流行音乐的教学要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匈牙利音乐舞蹈联合艺术大学埃贡・泊卡的《匈牙利的流行音乐教学》,荷兰芬提斯摇滚音乐学院玛丽安・托塞安特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赵世民谈了《从流行音乐看中国甲骨文》,他认为中国甲骨文有很深的哲学内涵,他重点解释了“乐、泰、奏、通、和”的甲骨文涵义。他指出,中国流行音乐教育要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中国传媒大学曾遂今谈到了《网络音乐及其对流行音乐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新出现的网络音乐给中国音乐带来了巨大冲击。从音乐创作到音乐传播再到音乐爱好者的音乐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开放性、互动性、低成本的优势,给越来越多喜欢唱歌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运用就需要从事流行音乐教学的老师引导。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构建科学、规范、独立的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工作,这对流行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它包含了教育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艺术实践、科研创作等多个方面,从前期建设到后期的不断完善,这可能是需要几代人来完成的一个巨大工程。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们认真、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给中国流行歌坛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流行音乐如果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通过优秀作品的发表和流行优秀歌手的走红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音乐院校应该站在全新的思维上考虑和制定流行音乐的教育方针,院校教育一定要和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使得教育成为唱片业的产业基础。同时,中国享有目前全世界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拥有由老中青几代人构成的音乐从业队伍,所以必须给年轻人补上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只有让他们学习、了解到我们祖国丰富的音乐资源,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与会专家们还认为,首届“学院杯”流行音乐邀请赛将是本次论坛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打破现今流行音乐的比赛模式,建立流行演唱比赛的全新机制,建立流行演唱比赛的全新的专业评判标准和审美导向,逐渐达到与国际流行趋势的对接。

结语

此次流行音乐论坛旨在更好地开展流行音乐理论研究和活动,促进高等院校音乐艺术和教育的交流、繁荣创作,提高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论坛为期三天,主要内容包括专家论坛、原创音乐评比、教育交流以及流行音乐展演等活动,与会专家们就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与发展、流行音乐在高校的教育现状和专业定位、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研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唱法、流行乐器与流行乐队演奏技法、作曲技法、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流行音乐的产业化运作与营销、流行音乐经纪人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详细的研讨。

此次论坛虽然只有三天,但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活动并卓有成效!全国近百名学者专家和业内精英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带来了流行音乐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音乐产业界的思维动向、流行音乐教育的第一手经验。由于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积极参与,使得我们搭建了流行音乐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盛会将会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7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在许多的教科书中都有关于歌唱情感表达的相关章节的介绍。例如在胡郁青主编的《中外声乐曲选集》这本书中,第一部分关于歌唱技巧的介绍中就提到了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关于歌唱中情感把握与表达的文章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由李静写的论文《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就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表达作品的情感;再如金美淑的论文《歌曲情感表现的若干原则》也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除此之外,有关这一论题的文章还有文铁林的《“声情”如何并茂―声乐声情关系再探》以及程娟娟的《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以古老的歌为例》等等。

通过对相关书目和文章的梳理,关于歌唱中情感的表达与把握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扎实的演唱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在许多的论文中都提到声乐技巧是歌者表现歌曲的基础。声乐技巧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发声、咬字、音色、气息等等。只有声乐技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所以歌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要把作品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行腔的情感把握

演唱者可以在行腔过程中揉入泣声和笑声。同时气口的巧妙运用也可以产生感人肺腑的效果。也有学者谈到演唱时说、唱、喊等技巧的应用也会产生打动人心的效果。

(二)咬字吐字的情感把握

字是歌词的基本元素,演唱者根据作者对字的用声要求进行二度创作,从而达到“情由感发,感从字来”的境界。演唱时通过“俏”、“重”、“响”、“柔”等演唱技巧把字的情感唱出来。

二、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

每一首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对作品时代特征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对把握歌曲情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周箐和李丽梅的论文《歌曲黄水谣演唱情感分析》一文中就提到要把握《黄水谣》这首作品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该作品是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是一首女中音独唱曲。只有抓住了《黄水谣》这首歌曲“的情感,但潜伏着希望和斗争”这一中心思想情感基调,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创造和刻画,才能把情和声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对歌曲的音乐分析

对作品的分析主要包括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的分析。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对作品谱面有个理性的认识,进而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为歌曲情感表达打下基础。

四、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在很多的论文中都提到,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如果没有“演”,“唱”也是肤浅的。歌者在演唱时通过表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歌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面部传情

注意面部表情和眉目的传情达意,充分发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作用。借助眼神和面部表情把歌曲的“酸甜苦辣”表现出来。

(二)通过动作传情

中国戏曲很讲究手、眼、身、法、步。这在演唱中对歌者也是很重要的。协调优美的肢体语言同样会给作品情感表达增添无穷的魅力。

(三)通过妆饰传情

妆饰传情即演出时的服饰要与演唱歌曲相符合,合适的色彩搭配和服装款式也会为表演者很好的投入演出做铺垫。

五、想象与联想对歌曲情感表达的意义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可以概括音乐最基本的内涵。而音乐的内涵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圣桑所说:“音乐始于词尽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语言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而声乐作品的内涵更广阔、更丰富、更深邃。因此,演唱者要把歌曲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必须运用想象力充分发挥表演者的联想和想像,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去抒发歌曲所描绘的内容和情感。

六、个人素养对歌曲情感把握的意义

也有学者认为,歌者的音乐素养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歌者,对作品的把握和表达会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对歌曲的诠释也会更加真实。

以上观点是笔者对歌曲情感表达现有观点的大致梳理,可以看出大家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歌者的个人阅历尤其是实际情感经历对于把握作品情感也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源于生活,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基于现实生活创作的,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一个个人情感经历不丰富的歌者,要表现好作品中抽象的情感内容是十分困难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没有亲身的实际经历是不能够完整真实的诠释作品情感的。

第8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乐书要录》基本内容考证 赵玉卿

明清俗曲作品名称小考 徐元勇

长安古乐"俗语"诠释 程天健

湘西苗歌的种类及特征分析 张艺

《陕北大唢呐音乐》读后 李武华

细胞衍化理论与琴曲旋法形态--古琴曲《流水》探析 相西源

2001年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在天津举行 栩生

逸词赏幽心 繁声弄远意--论古代词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唱 张晓农

索科洛娃·斯维特拉娜教授举行学术讲座和音乐会 张津波

歌唱音准问题研究 刘大巍

女中音声部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 薛红平

假声漫议 乔新建

内心视觉在节奏训练中的潜在作用 胡艳

美育与求知: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反思 魏启元

高师音乐课程改革刍议--兼及对理论作曲课程设置的认识 翟学京

杨荫浏音乐文献工作管见 景月亲

浅谈音乐美学中的现量说 邹璐

试论西方音乐中的二元对立现象 梁睿

平湖韵长安情--从"纪念任鸿翔先生琵琶专场音乐会"说起 思昀

现代国乐专业教育及乐队建设的世纪回眸与展望 鲁日融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 胡天虹

西安鼓乐中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京套的曲式结构 褚历

余志刚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从刘鹗的《老残游记》谈王小玉的歌唱艺术 陈四海

诗意地言说--和声本体论研究 杨和平

心理自由是音乐创作的关键 罗瑾

巴洛克音乐形态与相关音乐思潮 王珊

比较研究刘天华和华彦钧的二胡曲 杨瑞庆

简论弓弦乐器"泛音"训练的意义与方法--以小提琴为参照 王怡

辨证哲学观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杨孜孜

有关高师音乐技法集体课实践与研究的若干问题 徐文武

精彩纷呈各尽其妙--98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综述

论高师音乐史教学中的"环境感" 张婧

乐感与视唱 董焰,陆小玲

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上) 白君汉

凤阳歌的传播与分布 许国红

访著名华裔指挥家汤沐海 阎宝林,汤沐海

张培豫激情演绎"火鸟"和"悲怆" 李宝杰

魂牵梦萦忆延安--读《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 翟咏

音乐--戏曲现代戏之魂--兼及对京剧"样板戏"音乐的评价 冯光钰

听傅聪--文化、艺术、人生

"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孙航

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 庄壮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发展轨迹扫描 杜兴梅

长安古乐的物质构成与形态特征 程天健

简论古代中越音乐交流 李未醉,苏前忠

中国音乐学院邹文琴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论音乐本质的客观性与主观化的表现内容 范晓峰

秦胡研究立项通过专家论证

时代的脉搏永恒的旋律--时期革命歌曲创作述评 徐帆

北京舞蹈学院王玫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杰作--普罗科菲耶夫《第五交响曲》音乐学分析 王文澜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12届年会小记

论音乐直觉思维与培养 任志琴

梁欣、金伟作品收入《民族器乐曲论选集》

小提琴教学中音准综合能力的培养 麻西水

琼林瑶树声行云流水韵--论中国古代琴歌的演唱特色 张晓农

关于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系统分析 吴磊

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浅析 徐励

声乐学习过程简论 李小琴

音乐批评的对象--"音乐批评学"探索之六 明言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杨和平

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悲剧美学观 赵岩

《绣荷包》及其审美启示 钱建明

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百年回顾 杨瑞庆

论汉代黄钟标准 张柏铭

我院长安古乐学社应邀参加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

从汉画像看鼓吹乐的形态特征及功用 冯建志

论梆子腔的划时代贡献 徐烨

"等程结构论"与调性思维模式 马东风

音符高点的相距间隔在作曲教学中的作用 程宝华

我院教师陈勇勇夺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牌

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 樊艺凤

不同演奏版本中弹性节奏的比较--以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五种演奏版本为例 杨凌云

源自心灵的舞曲--论肖邦圆舞曲之美 张觊

论京剧唱腔与歌剧美声唱法之异同 滑静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管窥 翟志荣

音乐教育中信息手段的建立与实践 韩兰魁,李宝杰,程宝华,刘小山

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目标及定位考察 王德君

论高师声乐小组课的优势整合与劣势化解 肖兵

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 王黎

山西霍州书田野调查 赵海英

试论龟兹乐舞及其东渐 卫凌

唐代音乐文化的两大体系--大唐雅乐与燕乐 李石根

敦煌壁画上的吹奏乐器 庄壮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对曾侯乙钟磬形成的影响 王安潮

道教音乐的内核、外缘及分层观 蒲亨强

青城山道教音乐与外地道教音乐的关系 甘绍成

中国乐理是"易"的乐理 杜亚雄

我对"同均三宫"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中国传统音乐前沿课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善武

沉痛悼念李凌同志

"同均三宫"论证的新角度 蒲亨建

燕乐二十八调缘何无徵 李来璋

谈"均"与"宫" 吴志武

声乐艺术造型特征论 张晓农

声乐技巧模式初论 李小戈

演唱者临场心理障碍的形成与调控 滑静

声乐教育中的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 田怡

20世纪小提琴教育理论著述概览 吴佳,杨九华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蔡俊超

《五更鸟》在陕西东西府地区之流变 牛东梅

《理想国》和《论语》中的音乐思想之比较 林达

黄檗宗声明(梵呗)东传过程中的变容原因之文化阐释 周耘

论明清俗曲兴盛发展之原由 徐元勇

唐朝三代帝王对盛唐音乐繁荣的贡献与历史局限 李西林

汉语单音词结构影响下的旋律形态 陈应时

周勤如博士来我院讲学

传统吟诵的用谱与传承方式 秦德祥

五声性调式的转调与和声的处理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四 樊祖荫

全音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乐曲《二人台>音乐结构分析 陈士森

斯特拉文斯基的《莎士比亚歌曲三首>--"深躺五寻之下的父亲"之分析 陈雅春

记西安音乐学院大提琴艺术节

超越生命情怀的人生感喟--我听二胡与交响乐队《曙光> 王平

社会性别与音乐 汤亚汀

从音乐艺术的本质看音乐教育的双重任务 王唯

也谈注释、参考文献的规范化问题--编稿琐记之三 蔡际洲

1985年以来我国音乐文献学研究综述 单亚莉

论歌唱发声的高位置 陶立新

歌唱共鸣初探 孙丽珠

《二泉映月>音乐特质初论 呼延梅文

和音训练的最佳途径与结构意识 赵小平

《溪山琴况>审美价值论简析 赵玉静

《薤露>考 巫东攀

论音乐审美意象 江旭东

墨、道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杜洪泉

论荀子的音乐思想 陈四海

我国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再划分 刘育林

吟诵音调与平仄声调 秦德祥

中日尺八一脉相承 应有勤

丝绸之路乐器考 劳沃格林,方建军,林达

20世纪西方打击乐述略 李林

听觉动力--音响认知的审美建构 宋超

"首届少年脑力奥林匹克竞赛音乐能力电视大赛"十周年回溯与反思 黄明智

自然调式音级倾向关系在视唱中的应用 王天宏

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 魏军

唢呐弱音吹奏的训练与掌握 张宁

即兴伴奏学习以综合音乐能力为前提 何上峰,梁静

歌唱:音乐艺术魅力的最深源泉--歌唱艺术散论之一 李欣

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林惠芬

第9篇: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

首先讲述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意义。

其次,对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音乐结构因素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繁荣发展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提出了3个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合唱作品 合唱音乐 结构因素 通俗 简炼

Abstract: Study of China popular songs adapted for chorus works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orus art, and will improve masses music quality. In this articl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study of China popular songs adapted for chorus works are studied by taking the whol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 the chorus music of such special style is made comparatively comprehensive analyses in theory.

In this article, it is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respects.

Firstly, China popular songs adapted for chorus works are made the basic definipion in theory.

Second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factors of various music has been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