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土木工程硕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工程硕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木工程硕士

第1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推免生 本硕衔接 实现途径近年来,国内各高校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人才培养改革,①其中,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政策改革力度大、影响范围广,正影响着国内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本科阶段经推荐获得硕士研究生免试入学资格的学生(即推免生)人数大幅增加,成为高校优质生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做好推免生本硕有效衔接工作是实现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针对推免生特点,基于现状调研,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特色,探索该学科推免生本硕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对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推免生本硕衔接现状

为深入了解国内高校推免生本硕衔接现状,笔者对部分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五年来,近63%具有接收推免生资格的高校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中,推免生人数增长了近一倍,在部分高校中,这一增长幅度更大,接近招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由于不同高校具有各自传统,对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不尽相同,加上推免生规模近几年快速扩大,目前推免生本硕衔接工作成效良莠不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主体认识不足,缺乏政策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近79%的被调查高校土木工程院系没有开展任何推免生本硕衔接工作,而其余21%高校中,从学校或学院层次,以明确的制度、政策等方式支持开展推免生本硕衔接工作的比例尚不足5%。可见,国内大多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对推免生本硕衔接认识不足,更无有效的政策支持。

1.2 形式途径单一,适应范围不广

国内高校研究生导师是推免生提前了解研究生阶段科研、学习生活的主要引导者。调查显示,近100%被调查导师都非常愿意招收推免生,在确定自己所招收的推免生信息后,导师会与学生进行对接,通常要求学生本科毕业年的寒暑假进入课题组进行体验学习、要求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尽可能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等。而随着现阶段国内各高校招收的推免生来源更为广泛,传统的导师与学生自行衔接的方式因受地域空间、不同高校文化差异等因素制约,已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推免生本硕衔接的需求。受访者中,61%的导师认为生源地的多元化使得师生对接大大受限;87%的受访学生认为通过寒暑假体验学习等方式与导师联系仍不够紧密,无法深入了解即将进入的课题组学术文化及研究方向,多为被动接受,效果一般。

1.3 内容相对陈旧,系统性较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已开展推免生本硕衔接工作的高校中,除衔接途径单一外,教育内容也相对陈旧,深度与广度严重不足,推免生受到的指导不够,缺乏系统性。近72%的受访导师表示非常希望招收的推免生能提前进入课题组,尽早接触自己的研究内容,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支持,学生到校后缺乏住宿、工作室等必要的基本保障,而科研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投入且持续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学生只得短期内协助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尽管一些高年级研究生可一定程度上做些指导,但总体指导力度不足。被调查近95%推免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较强,希望尽早接触导师的科研工作,然而其中接近80%的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仅充当“杂务员”角色。

2 土木工程专业推免生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及实践

基于调研现状,结合土木工程学科以及推免生特点,从学生、教师、高校三个角度出发,以“学生有意愿、教师有需求、学校有支持”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总体要求,力争推免生本硕衔接途径的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②

2.1 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明确推免生本硕衔接的重要性

进一步完善既有研究生培养计划,将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的培养工作环节纳入整个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全体师生对本硕有效衔接的认识深度。将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的教育环节提升到研究生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让全体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工作实践,是提升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基础。

2.2 建立专门的培养体系,加强衔接阶段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应充分认识推免生群体的特征规律,因材施教。推免生普遍上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能力强、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习主动性强,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突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推免生制定专门的本硕衔接阶段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此阶段培养工作的针对性。以笔者所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制定了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课程培养方案》等在内的多项措施,构成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现状,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升、科学精神培养、学习思维转变等方面出发,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完成规定学时要求的学习内容,在尊重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确保了此阶段培养工作的成效。

2.3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衔接阶段培养工作的指导力

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确保衔接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目前,导师是国内多数高校研究业务的主力军,而辅导员、班主任等作为学生德育工作者,以往在学生业务培养中很少扮演角色,然而事实上研究生业务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可起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因此,应在加强学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将研究生辅导员、班主任、高年级博士生等纳入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的业务培养队伍中,扩充工作队伍力量。以笔者所在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为例,在选聘研究生辅导员、班主任时,优先录用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将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纳入业务培养队伍;从管理模式上,帮助推免生在本硕衔接阶段实现学习模式的转变;公开选聘高年级优秀的相同学科博士生担任推免生在本硕衔接阶段的“专业导员”,弥补导师因一人带多名研究生而对推免生指导力的不足;同时,制定科学的工作队伍选聘机制,建立完善的人员考核奖惩制度,确保工作队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4 注重内容与形式创新,提高衔接阶段教育本身的吸引力

现阶段的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人才培养仅局限在导师与学生之间,没有统一、规范的措施依循,内容相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应着力提高教育内容、形式与学生特点的契合度,采用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教育形式,提高培养工作的吸引力。笔者所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培养在既定的人才培养体系下,主要采取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不断拓展培养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积极开展推免生“线下”教育。首先,从学校层面,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寒暑假时间,聘请外籍教师到校为推免生教授专业基础课;打破校内本硕选课壁垒,实现推免生可提前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加强推免生专业前沿教育,邀请校外本专业知名专家到校为推免生举办专业前沿讲座,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方向的捕捉能力,等。其次,从导师角度,规定每名推免生必须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组学术讨论会,介绍研究进展;支持每名推免生在本硕衔接阶段参加校外学术会议,重点锻炼其科研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智能通讯设备在研究生群体中覆盖面广、自媒体终端受众度高等特点,加强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线上”自我教育,并将“线下”教育内容以视频、图文等形式移植到自媒体平台上,形成“线上”与“线下”协同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进而提高衔接阶段教育本身的吸引力。

2.5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衔接阶段培养工作的延续性

良好的保障机制是确保衔接阶段各项培养工作得以高质量完成的关键,也是保证此项工作延续性的重要基础。笔者所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硕衔接阶段各项培养工作的保障机制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保障措施,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允许推免生申请提前入住学校,学校提供免费住宿、研究生工作室等便利服务;设立专项经费,从人、财、物等方面对此项工作全面支持。二是激励机制,包括生活补贴、劳务补助、成果奖励等;给予在推免生本硕衔接阶段人才培养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导师优先招收推免生的资格;将推免生本硕衔接培养模式创新纳入校内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给予相应资金支持,鼓励教职人员积极创新,不断提高衔接工作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3 结束语

做好推免生本硕有效衔接是实现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③本文基于国内部分高校推免生本硕衔接现状调研,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特色及推免生群体特点,探讨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推免生本硕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高校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有益贡献。

注释

① 高阳.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3.6.

第2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之外,还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大量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在250~320之间。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研究和职业实践做准备[2-3]。但是,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出现了与当前的研究进展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论文研究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趋势[4],亟待改革和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优化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本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参加2015年5月在先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听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题报道,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通过主办广东省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与省内十五所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座谈;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答辩期间,邀请大量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参加答辩,征求其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充分利用各高校网站上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调研结论和收获如下:

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当突出特点,分类培养。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专业型研究生的目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有所不同[5]。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分类培养。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应当注重数学、力学等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其基础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当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邀请拥有大量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开设实践课程或相关讲座。

2.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与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方法、结构动力学等,应当强调编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如Matlab,Abaqus等)进行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强调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实习教学。

3.研究生课程应当因应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类设置,动态调整。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迅猛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又使研究生的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论文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6]。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优化调整的基本思想包括: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优化为培养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与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分类建设,动态调整。为保证和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广州大学确定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授课管理,奖惩结合,鼓励相关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等,其目的就是积极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

1.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对于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保证授课学时,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展分学科的专业课群建设[7]。目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在建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群包括结构工程课群、防灾减灾工程课群、工程管理课群、工程力学课群等。

2.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研究前沿的联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面向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实践应用相接轨。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用大型计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的阶段,这些软件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因此,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的学习,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软件求解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因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一线技术人员,土木工程界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希望学校输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经过尽量短的适应期就正式开展工作[8]。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论文研究和职业规划的要求,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除了积极派遣研究生去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实习之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采取由校内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基本框架,由校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

为保证上述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执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具体包括:

1.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定量不定期现场听课、监督,给出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课程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课程的反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管理,动态调整。

2.支持和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建立了常态化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支持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设立了一系列研究生教学科研项目;鼓励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课程扩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变化,土木工程学科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必须做出积极响应和调整优化。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炎锋,侯昱晟,李俊梅,等.土木工程学科开设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

[2]虞翔,段秋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10,(12).

[3]秦力,鞠彦忠,杨世东.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sychology,ManagementandSocialScience.

[4]张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5,4(13).

[5]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

[6]赵茜,朱记伟.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J].人才培养改革,2014,(12).

[7]韩艳.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第3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等18个院(部),开设本科专业45个,涵盖工、管、理、艺、文、法六大学科门类。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3万人,研究生近千人。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近30个。另有管理学和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还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工业设计工程2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以及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先后通过全国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专门化方向)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并获得双学位授予权。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包括“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有建筑设计院、工程勘察公司和工程监理公司等实训基地。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亿元,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400余种。

学校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0余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6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00余人。学校拥有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录选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跨世纪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二三层次人选和吉林省勘察设计大师等40余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校在北方寒地建筑节能、先进建筑结构材料和绿色建筑材料、先进工程装备制造、热能回收与利用、流域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并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的“全国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2项,省部级以上勘察设计奖励20余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科技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机构刊物收录650余篇。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及各类建筑、规划、结构设计竞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300余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第4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4年获得结构工程硕士点,2011年获土木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实现全国29个省、直辖市一本招生。累计本科毕业生达5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从事施工、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占80%以上;少部分从事教学、科研和公务员工作,约15%左右,改行从事其它工作的约5%。针对我校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专业排名处于中上水平,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为主(占80%以上),以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为辅(按20%考虑)。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应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方面的改革,此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二是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与,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1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工地多与实习难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程设施需求量与日俱增。据评估,近年来建筑业产值占全国总GDP的1/4左右,相关从业人员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四,已达6000万人。虽然目前全国建筑行业形势较好,但实习困难是各高等院校土木专业本科生面临的普遍问题[5]。按照培养目标和实习内容,一般将土木工程本科生专业实习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认知实习以专业认知为主,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兴趣培养,主要是参观实体工程;生产实习注重生产,要求实习学生参与具体工程的生产过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驻地生产,毕业实习既可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升华,又可为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规划奠定基础。近年来高校普遍扩招,学生数量呈大幅增加之势,这导致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方面存在相关实习经费相当有限、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建筑工地虽然较多,但多数项目部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实习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实践环节不理想,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再加上高校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博士刚毕业,较少参与工程实践,教学也仅局限于书本,这也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较少承担体力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寒、暑假合计百来天,基本是宅在家里上网,条件好的家庭则外出旅游、参加各类补习班,与专业关系不大,浪费了大好时光,甚至对专业有一定的荒废。

1.2用工荒与就业难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从事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目前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人员为300万左右,按行业人员6000万的20%计算,尚缺少900万人。假如10年达到饱和,每年需要90万毕业生。按上述分析,应该说建筑行业的本科生就业不存在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每年全国各地举行人才交流会(包括各高校组织的),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考核、面试等手段,仍很难找到单位想要的人才,而毕业学生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单位,其主要原因是各方的要求和目的不尽一致。企业需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懂得一定技术和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毕业生希望找一个自己感兴趣、能发挥自己专长且高薪的岗位,由此造成试用后解聘或跳槽的现象较为普遍。

1.3为考研而考研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加上研究生扩招,考研队伍逐年庞大。应该说考研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很优秀的,所掌握的知识是全面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为考研而考研现象,特别是三本学院学生更是如此。这部分学生只学习考研的课程,对其他科目采取应付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掌握本科专业知识。该类学生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花大量时间来补习本科课程,导致课题研究、硕士论文很难上手,2~3年毕业很难达到工学硕士应具备的水平。

2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2.1建立长效实习机制学院近几年横向科研经费每年超过1000万元,且呈上升趋势;对外服务有湖南科大工程检测中心,具备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资质、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批准的综合乙级资质;此外还设有湖南新纪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与市内、省内及周边省份建筑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学院本科生毕业至今已有20余届,累计毕业生5000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从事施工、设计、管理等工作,很大一部分已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他们对母校充满浓厚的感情,每年“五一”或“十一”都有大批校友回校相聚,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院完全可以与上述长期合作的建筑企业和优秀校友所在的企业单位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包括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合作与咨询、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此举既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事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学院专业办学方向和产学研问题,又解决建筑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三赢”模式。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辅人员与建筑企业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学院可考虑出台一些奖励措施,为此设置专项教研课题,并要求结题、评估、验收。

2.2深化改革学生实习方式学生实习要充分利用学院与建筑企业签订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调整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如,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调整为调查实习,利用大一暑假时间到实际工程、项目、工地进行调查,了解行业基本知识、现状和可能从事的工种等,可采取访问、调查、拍照、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第三学期开学时,组织学生召开调查实习专题会议并对实习成果进行总结汇报,教师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检查和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所学专业又接触实际,开阔眼界,且通过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并汇报,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测量实习可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末,利用暑假时间,在校园进行测量实习。原因为:1)暑假期间校园相对安静,避开了正常上课的繁忙;2)实地测量可加强学生对母校的了解,培养对母校的感情;3)校园面积大,3000多亩地,100多万平方米建筑房屋都可以成为测量对象;4)学生的测量实习成果可为校园基础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参与实体工程生产过程,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因此,建议安排在大三暑假,时间从6月底持续到9月底。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恰好这个时间段为施工企业的黄金工期,单位可能面临用人短缺的问题,而实习生正好可以作为临时用工。实习单位要求学生自行落实、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本身就是大四找工作的预演练,如无法落实则直接输送至协议单位或由指导老师安排。实习要求学生住在施工现场,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参与生产。为减轻学生、指导教师以及项目部的压力,由学院出资为每位实习生购买20~5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期间亦要求指导教师对实习情况进行巡查,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给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实习最终要求提交的成果如下:1)实习日记,总篇数不少于60篇;2)不少于5000字的生产实习报告;3)在施工现场自己参与完成的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概预算方面的设计等项目资料。生产实习成绩的给定需要综合学生两个方面的表现:1)现场表现,主要为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纪律、工作态度与安全意识等方面;2)实习成果,包括实习日记、出勤表、报告和答辩情况。3个月的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实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体会实体工程的工作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实习单位的了解,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实习单位可以在此时考查实习生,对于优秀实习生可签订就业协议,在双方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吸收优秀毕业生。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之后,且不能耽误学生找工作,大四学年第一学期从12月底至次年3月底共3个月的时间为最佳时期。完成毕业实习之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单位的实习内容,针对性地布置毕业设计。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之后,遵循初稿(5月中旬完成)修改并评阅(5月底)答辩(6月初)三个流程完成毕业设计。建议举行公开答辩制度,合作单位参与设计和答辩全过程。此举一方面对学生和老师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可以作为学校对合作单位的交流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实体工程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2.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本科生的课程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置。应该说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为传统学科,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必要的改革还是需要的。公共基础课可结合专业基础课适当调整,如专业外语和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如CAD等)应适当开设,而普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可适当减少。课程安排次序方面,建议大学第一学年,可增加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课程;房屋建筑学可放在第二学期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的调查实习。大学第二学年主要安排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测量等专业基础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进行测量实习。大学第三学年主要学习专业课,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等,基于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大三暑假期间进行为期较长的生产实习。大四学年主要安排高层建筑设计、结构抗震、结构试验等选修课程,时间为10月初至12月底,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

2.4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针对一些渴望进一步深造、考研的学生,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加(按10位专业教师考虑,每位指导教师名下安排5~8人,共可吸收50~80人参与,接近专业在校生的20%)。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包括每1~2周进行1次研讨活动。该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早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熟悉专业知识,并对相关课题进行探讨,培养专业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或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博士,目前指导研究生较少)人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加入也有利于激发新的思维、新的火花,有利于团队建设。我校非常重视从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培养优秀本科生,学校积极组织并资助以学生为项目负责人的SRIP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IT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项目的执行,培养了一大批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本科生;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类竞赛、结构建模大赛、挑战杯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等竞赛项目,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结语

第5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30-02

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工程,建立分析和处理实际工程中的能力以及总结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已学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教学环节的学习积累更多的实际工程知识。然而近年来,根据我院的生产实习情况,结合实践反馈信息,对学生在生产实习环节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按照生产实纲得以实现。究其原因,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在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问题

1.大纲要求难以在生产实习中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时间是四周,在生产实习期间,学生作为施工技术人员的助理,参与实际工程的现场施工和施工组织的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虽然我院制定的实纲对学生实习的相关内容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但学生在实习工地上却难以实现。因为大多数单体工程的施工周期长,在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期间,学生只能实习到几个分项工程施工过程[1,2],无法对工程的全过程、全部工序(如:钢筋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施工排水、砌体工程、装饰工程及屋面防水工程等)总体了解,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实习效果不佳,因而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实际上无法达到实纲的要求。

2.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环节的主动性不强。在高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理论环节的教学、检查、考核等相对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践环节的考核等标准欠完善,再加上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足,故在生产实习环节中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到施工企业就业,仅仅为完成教学计划而应付生产实习[2,3];此外,部分老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联系工程实际问题较少,学生难以及时消化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实习现场后一时适应不了现场环境,出现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脱节的现象,再加上生产实习正直暑期,天气炎热,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危险,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这些就导致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强。

3.生产实习中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欠缺且积极性不高。近些年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并承担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学校经过多年的理论教育,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缺乏在实际工程中的锻炼,实践经验欠佳,主要原因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太少。因为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对新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缺乏对新进教师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计划,此外,再加上实践能力较强的老教师陆续退休,导致青年教师所占师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这些青年教师在成长过长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实践锻炼与培养,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另外,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未被高校管理者摆到应有的位置,所以高校教师也只重视理论教学,因此,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4.高校对生产实习环节的经费投入不够。这些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参加生产实习学生的人数也相应增加,因此需要落实的实习工地的数量也较以前增多,使得实习费用相应提高,然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却没有跟上相应的变化[3-5]。由于学校与企业无长期密切联系,需要增加的实习工地就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联系难度,使得实习工地本来就只能靠校友、熟人关系就近安排的现状加剧;指导教师在假期参与指导实习的工作一般也很难被学院重视,而且,生产实习需要指导教师利用假期指导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本身就不高,上述因素都使得实习有些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内容无法保证效果。

5.稳定实习基地相对匮乏且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工作顾虑较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的工程项目,无论项目实施的时间还是实施地点均变化较快,学校与企业之间很难建立长久有效的实习基地[4,5]。而受学校实习经费所限,加上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实习时间较短因素影响,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或者实习单位很难因为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而获得额外收入或者得到一些实惠,相反,还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上和生产上的不方便,此外,实习的工地部分是老师通过行业内的同学朋友提供线索,随机联系工地,加之项目部工作本身较繁重,学生来参加实习,还要担心学生人身安全,因此从人力、精力到安全保障等方面均难以落实接待实习任务,学生进入实习工地后,无固定的学习、休息场所的现象普遍存在,故为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以及不影响施工进度,企业很少主动安排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环节,往往暗示学生少进入工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以及实习的深度,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对策分析

1.转变学校生产实习的开展模式。建议学生的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统一的模式,即:学校统一组织一部分学生参加实习和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并存的模式[3]。积极鼓励学生按照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由学生自己、学生家长和教师协助选择合适的生产实习单位,学生独立根据实纲的要求确定生产实习内容,完成生产实习任务,这种实习方式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分散实习也减轻了企业大规模接受学生统一实习的压力,从而使分散实习的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施工现场,参与施工过程,使得生产实习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也能缓解高校实习经费不足的困境。

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长久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效果的基础,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调动大型企业同高校签约实习基地的热情,如何利用高校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术优势为签约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者学校可以在与企业谈判签约时,将人才输送和联合培养(如工程硕士培养等)与实习基地建设挂钩,在双赢的价值理念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等。此外,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探索在实习基地聘请敬业精神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这样既可解决学校指导老师实践能力缺乏的不足,还可以调动实习基地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

3.提高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生产实习中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重视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提供机会安排年轻的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前,深入实习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尽可能多地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素质,为学校培养双师型人才;还能更好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企业的技术难题、科研项目等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必要技术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此外,也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一些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到我院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学术讲座和技能培训,使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得以提高,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必要支持。

总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探索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模式的转变以及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对于培养建筑业所需的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生吉,白泉,徐金花,等.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109-113.

[2]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71-173.

[3]吴慧芳,陈卫.分散自主式生产实习及其质量保证措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1-93.

第6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在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建设类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设行业培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今我国已设立38个专业学位类型,这其中与建设行业有关的有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硕士层次和2011年新增设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硕士中又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属于建设类的研究领域。我校作为省属高校面向本地区开展建设类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核心,是设定培养过程和进行培养评价的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其次是教学培养,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中又涉及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工作、实践环节等几部分,各部分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第三是培养评价,评价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其中包括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两种类型学位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两种学位教育对招生的办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学位,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我校来说,必须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和修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三、精心设计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基础理、突出实践性、加强选择性。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还要兼顾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和试验模拟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做前沿知识讲座,甚至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讲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网路教育平台,将课堂搬到网上,使因工作关系耽误课程的学生能够随时补修;加强教材建设,尽量选择教指委推荐教材,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或学习指导书。

2.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配备校内外师资。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系所之间的壁垒,将校内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聘请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或是课程教授,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如:我校工程硕士中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有个景观设计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学科为主,将农学院的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的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另外,我们也积极动员校外导师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如: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就是邀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来讲授,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关专业的年轻老师做助教,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就知道讲什么、如何讲,就能够讲授有关本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成为最受工程硕士生欢迎的好老师。这种校内外教学团队每月要开一次研讨会,在一起说课和交流。

3.面向生产实际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首先应把好选题关,传统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局限于科研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用价值,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等课题,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或是大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校导师负责,在做课题时,由校方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好机会。在论文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进行审议,并对实验条件、经费、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议。论文评价方面,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1]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体。其中,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等,个体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目前社会机构评价还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责任方面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资质评估、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由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领域教育协作组、质量分析组及培养指导组构成宏观监管组织,就各院校的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不定期检查和考评;结合市场的动态需求,制订整体招生计划,在不同专业学位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总体协调。

我校重视开展建立企业及学员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交流,采用向企业发放问卷,向企业征求需求意见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评价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及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或者通过企业对参与学习的学员的评价来间接评价院校的办学状况。学员是工程硕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体,他们更注重学校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学员评价对院校的借鉴意义也更为直接。学员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接受培养期间,将学员过程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在学员回归企业后,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评价来改进院校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专业硕士领导小组评估检查机制、学术委员会监控机制和学员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把质量关。将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荣誉授予等与学员评价、校友反馈以及社会舆论评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务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成效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主体的监控、评价下,不断完善,自主发展。

五、结语

培养在职研究生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在职攻读的特殊情况;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考虑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的总体安排。也就是说培养在职研究生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立项的支持,是课题的最终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建设类知识的培训要求,学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为以后的全面开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第7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年限和培养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出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内涵,对于专业型硕士从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必修环节这些方面组成的课程设置上,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涉及,同时对于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因为比较少的招生名额,因而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晓。2010年以后,对于其名额的增加,是教育部处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模式,一般轻实践而重理论,对于社会的需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而这个专业硕士的推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个重大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加速培养和对于人才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优化了人才结构,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常积极。和在职工程硕士相比,后者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招收对象,通常主要以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进行相应的入学考试,毕业后依然是本科学历;前者则更着重于学历教育,毕业后则是研究生学历。在当前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和比较还相对比较少。地处某省的某大学在2010年,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进行建筑和土木领域进行招收。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位标准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并且非常具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比较强的双重作用。

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分析

在专业分类里,市政工程一般属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领域范围,该专业着重对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从而期望达到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的。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上,一般通过学术型学位来对于扎实理论基础进行培养,从而对于实际工作需要和特定行业需要的工作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专业研究生,我国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筑与土木领域内的市政工程硕士型专业学位,应当具备市政工程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都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并且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些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3.1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的设置

由于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不通,某高校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设立了四个方向的专业领域,这四个专业方向分为是:

3.1.1建筑的给排水理论和技术

这个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的给水和排水的工程中,对其运行工况和系统进行如何行使的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的评估、建筑在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对于排水系统进行建筑优化的方式这些具体内涵。

3.1.2对于污水实现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对于城市的污水及更深层次处理进行研究,是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这个方向包括对于污水资源化进行处理的技术方式、对其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方式、对于水质的提升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1.3对于水进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通过对于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一般包括了对于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于饮用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方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等等。

3.1.4对于水系统的节能和优化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方向以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系统处理为研究重点,一般包含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实践、城市泵站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水环境的系统优化等内容。

3.2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的探索

3.2.1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对于个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学习、实践实习和写论文等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3.2.2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自学、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高。

3.2.3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实践,并且通过集中或者分开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实践,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目的。

3.2.4对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规定参加至少三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相关刊物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3.2.5对于论文的内容,一般以工程设计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和研究、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多个方式,对于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最大程度体现作者运用综合能力对于工程技术有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3.3学习年限设置

在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设置上,一般设定两到三年为基本年限,具体如何分工每个高校的情况和设置都不太一样。一般两个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实习和实践,还有撰写实习报告及选择实践题目等,再接下来就是对于选题报告进行审议,从中筛选和考核,最后进行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的具体设置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在通常情况下,被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三大环节。在这当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都是十二个学分,非学位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必修环节一般是七分,这样下来总学分就是二十九分,相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少了七个学分的限制。

学位课程一般设置为4学分的基础外语和4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还有2学分的政治课程。至于非学位课程,则要进行12学分的选修,这个课程的设置一般根据上述的四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对于专业方向的特点也能进行重点突出。至于必修环节的7个学分,则包括4学分的实习实践、1学分的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1学分的学术报告和1学分的学术论文。

5、结束语

上文对于某高校的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所高校的该类专业的招生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还在摸索状态。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市政工程专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出于社会对于这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激增的情况下,以后对于该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将逐步增加,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且积极创新,从而创造出高效培养该类研究生更多的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和合格的高端人才,为市政工程领域和国家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蕾.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1( 45) : 192 -193.

第8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缩口钢承板 组合桥面 施工

1、概述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位于规划中的广州市城市副中心――白云新城北片区的核心地带(原东方乐园旧址),东邻云溪生态公园,眺望白云山,南临广州体育馆,西面毗邻即将开发建设的白云新城。由五栋单体建筑物组成,栋与栋之间由景观桥连接,其中4~5栋间的景观桥可通行汽车。汽车荷载等级:城-B级。

该景观桥长约260m,宽8~20m不等,面积约3000平方米。桥面最高标高为11.612m。桥面结构采用钢梁上铺“行家钢承板有限公司”生产的缩口钢承板,钢承板上浇捣混凝土,形成组合桥板。

2、缩口钢承板特点

钢承板有三种:闭口钢承板、开口钢承板和缩口钢承板。本工程用缩口钢承板。缩口钢承板简称缩口板或钢承板,图1所示,它是从组合压型钢板演变过来,其屈服强度≥410Mpa,双面镀铝锌重量≥350g/m2的。可以使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特点有:

a.钢承板于本工程中除充当永久性钢模板外,并替代楼板的正弯矩钢筋,相应降低造价。

b.鸠尾形沟肋是缩口板的主要设计特点之一,可用来吊挂设备等物件,也加强与混凝土的握裹力。吊挂荷载可达200kg/m2。

c.耐火性能好。经试验,燃烧1.5小时不会坍塌。

d.施工简单、迅速。

e.板底外观平整,不需另外装饰。

3、钢承板安装方法

当钢柱、钢梁安装完成,并经检验合格后,开始铺设钢承板。为保证质量,在铺设前,先在钢柱、梁上弹出基准线,按基准线进行铺设。铺设后及时点焊牢固,钢承板面应紧贴梁、柱面。具体要求如下:

(1)在钢柱、钢梁安装完工并经过检验合格后进行钢承板的铺设。铺设前,将钢承板、梁面清理干净,为了保证安装质量,首先需要按图纸的要求在梁顶面上弹出基准线,然后按基准线铺设钢承板(搭接长度≥50mm)。

(2)同一层平面内的钢承板铺设时,本着先里后外(先铺通主要的辐射道路)的原则进行。

(3)钢承板铺设流程如下:

第一步:成品检验合格后运到现场指定位置。

第二步:铺钢承板并切割边角部位。

第三步:点焊、加固牛腿等部位钢承板。

第四步:完成铺设钢承板。

4、熔焊栓钉焊接

熔焊栓钉焊接流程图如图2所示:

5、安装注意事项

(1)钢承板在堆放、转运和吊装时,要采取防潮、防滑和防损伤变形等措施。

当无保护措施时,压型钢板避免在地面开包。

钢承板采用专用吊具进行吊装,以防止滑落;并按照指定的楼层和平面位置,分别搁置在钢梁上。

(2)钢承板在临时堆放时要分散,避免产生集中荷载,铺设时,纵、横向钢承板要注意沟槽的对直沟通,以便于钢筋绑扎。

(3)钢承板在铺设时,要保证平面绷直,铺设好以后,不允许产生下凹现象。

(4)钢承板铺设好以后,及时点焊牢固,谨防滑落,并将封板、搭接板(调整板)及周围插板焊接好。

(5)钢承板点焊时,相邻两焊点间距不大于300mm,保证每块钢承板四角焊牢,搭接钢承板焊牢。严禁在钢承板上堆放集中荷载和在高空向压型钢板丢物,以免发生危险。

6、使用效果

在本项目中,钢梁面铺设钢承板后,桥面浇捣C30混凝土。钢承板承受自重和混凝土重量,不需要另外支模,节约了投资,加快了工期。原计划采用支模板方法浇捣混凝土,工期四个多月。改用缩口钢承板工期仅用三个月。每平方米减少造价20元,约节约投资6万元。

7、结论

本工程中因为压型钢板采用的是屈服强度≥410Mpa,双面镀铝锌重量≥350g/m2,所以使组合楼承板的耐久性能够达到100年。在施工过程中,压型钢板能够满足除自重外,集中施工荷载(2.2KN/m2)作用下不设置临时支撑。这样在施工中可以免去支模、架支撑、拆模这几道工序,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工期。

在使用过程中压型钢板的最高允许附加荷载值为24.5 KN/m2,这样就能够满足像桥面这种载重比较大的工程,比单纯的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去达到较大载重强度,更节约投资。

压型钢板的耐火时限能够达到1.5h~2h,这样就能够保证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为人们的逃生,抢救物资等提供充足的时间。因为在压型钢板镀层表面添加了“耐指纹处理皮膜”(Anti-finger print)技术,这样便于日后直接在钢板表面喷漆或油漆,增加涂装的附着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天花板。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景观桥采用缩口钢承板做为桥面板,上浇C30混凝土。缩口钢承板其着支撑混凝土模板的作用。节约了投资,缩短了工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 - 98)

2.《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YB9238 - 92)

3.《Standard for the StructuralDesign ofCompositeSlabs》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4.《Codeofpractice fordesignoffloorswithprofiledsteelsheeting》英国国家标准BS5950:Part 4

作者简介

第9篇:土木工程硕士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项目;开放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80-02

一、引言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实际工程技术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存在着部分脱节。2010年教育部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旨在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培养过程,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浙江科技学院卓越计划开展情况

浙江科技学院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计划”的10所地方本科院校之一,以应用型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一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在相关行业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采用的模式为“3+1”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通过在企业1年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实际工作经验。学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设计等6个专业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2010年9月入校的这6个专业学生开始接受“卓越工程师”的锤炼。

三、浙江科技学院开放性实验开展情况

2007年6月,学校修订《浙江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施实验室全面开放的管理工作,并提供开放实验项目专项经费。开放的形式有实验室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内容开放、项目开放,其中,项目开放是实验室开放最重要、最有效的开放形式。2008年出台了《浙江科技学院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试行)》对开放实验教学进行工作量核算。2009年3月,根据校长办公会议决议“将开放性实验教学纳入2009年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务处将开放性实验教学统一纳入各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通过实施开放实验项目模式四年多来,实验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多样化、实验的数量与参与的学生呈现出迅猛发展,共开出开放性实验1216项次,总学时39670学时,参加学生15667人项,实验人时数526925人时,投入实验经费103.03万元,为学生开辟了广泛的实践课堂,为教学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教学手段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现空间,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浙江科技学院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开展情况

1.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的必要性。卓越计划“3+1”模式改革后的3年课程教学虽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与工程应用的脱节造成缺乏实践和团队协作。因此需要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作为3年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有着重要意义。

2.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的相关政策保障。①项目立项时予以倾斜。教务处对开放性实验项目立项时特别强调了现实性原则,对项目选题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与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密切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一律给予立项。②项目教学工作量计算上予以倾斜。教务处对《浙江科技学院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对于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量计算上比一般的普通实验增加30%。③学生学分管理上予以倾斜。教务处修订了《浙江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增加了对开放性实验的学分认定,对于参加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的学生都给予1个创新学分。

3.土木工程、工业设计专业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开展情况。①土木工程的学生特别需要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借浙江科技学院实验大楼项目建造为契机,开出12个与实验大楼建造相关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实验大楼基础工程现场实验实训等12个现场实验实训项目),组织了142名学生参加这些基于实验大楼建设项目的开放性实验。通过这些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现场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引进苏泊尔等企业的企业课题,开展产品工业设计方面的开放性实验,近年来开出了:同步LED灯具类产品开发、工业设计草模制作、“苏泊尔”项目设计等8个为企业课题服务开放性实验。通过与企业合作,将这些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按照企业的时间及设计要求,由教师引导,让学生承接真实的设计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任务,在此过程中,既培养教师的实战能力,又锻炼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卢艺舟老师指导的工业设计草模制作这一项目,参与这个项目的五十多名学生一共申请了外观专利一百多项。这些基于企业课题(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搭建平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论与思考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理顺开放性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我校工科专业应用型的特点和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背景,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通过这些开放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更大范围和数量的此类实验的开出,不但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也需要教师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也是对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社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这正是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0-06-23).

http://news.省略/edu/2010-06/23/c_12253807.htm.

[2]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5]陈天虹.基于项目实训的开放性实践案例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2):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