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及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世界各地都开始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更加对财经问题给予极度的重视和关注,财经素养也成为目前各个国家在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话题。目前,美国、英国等多个发达国家,将财经素养教育列为本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2015年,我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的服务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金融素养的诚信、守信意识。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反观高中生在财经素养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值得我们对高中生财经素养进行系列反思和探究。
关键词:财经素养;高中生;理财意识;自我修炼;策略
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财经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视,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开始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财经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已将财经素养教育作为日常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到了中小学的教育中。美国把理财成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从3岁起有细致的培养目标和计划,3岁能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5岁知道钱的来源;6岁懂得开始自己攒钱;8岁能够通过工作兼职获得一些赚钱的机会,并且可以把钱存到自己的账户;9岁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12岁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支计划,了解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13岁到高中毕业,可以简单的进行利息计算,比较多种投资和储蓄方式的回报和风险,尝试进行股票、债权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这同样对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理财具有指导意义。高中生是学生群体中比较特别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在财经素养方面还很欠缺,存在很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该积极地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加强对财经素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在未来能够具备独立理财和生活的能力,可以说提高财经素养对高中生的未来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帮助。
一、关于财经素养的概述
什么是财经素养教育?“财经素养”也称“理财素养”,将“财经素养”推广至全世界的OECD组织,在2005年就提出:相比父辈,年轻的一代不仅面对更复杂、更具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为医疗保险、储蓄投资等问题做出更专业、理智的决策。对于财经素养,各位专家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说,财经素养是一个涉及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仅单纯是金融方面的教育。财经素养是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背景中作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但是我们的父母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自身素养的局限性,以及指导信息的良莠不齐,很难为孩子们提供与时俱进的财经教育。可以说,财经素养教育一是可以改善我们对财务状况的处理技能,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培养的是我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理财的综合能力;二是助于我们应该当前的挑战与风险。随着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唯有具备了良好的财经素养,才能在财富方面做出很好的决策,才能形成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财经素养,就会被动地接收一些金融信息,缺乏质疑精神,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走上一个个极端。
二、高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及问题
在中国,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是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经济来源都是依赖于父母,由于父母对待孩子不同的态度以及家庭条件不同,因此每位同学每月可支配的零花钱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同学每月三千以上零花钱,有的则在200元左右,同学们每月平均零花钱在600元左右。只有极少数的高中生能够小部分的收入,但是相对来说金额并不多。其实,大部分同学对待零花钱的态度和家长的要求和态度有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严格,不允许超出消费范围,超支的话从下月零花钱中扣掉。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超出范围没有什么,只要在成熟范围内就可以。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没必要对孩子花钱方面做太多的约束。很多同学认为理财记账没有必要,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没有记账的习惯,一小部分偶尔记记账,但也不是经常性的。
(一)理财意识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开支消费缺少规划,都是没有计划的花钱。以我们班为例,每月零用钱超支的同学占85%以上,仅有11%的同学有剩余,还有4%的同学全花光。理财意识缺乏时广大高中生普遍陌生的一个词语,但是这不能阻挡理财意识的培养。很多人将理财与按计划花钱或者是存银行等概念联系起来。实际上,理财属于投资再生和积累存储的元素。好多同学都认为钱就是万能的,而且很容易从家长那里得到,不知道怎么去合理安排;有的学生不敢花钱、有的学生有钱就有一切......但是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怎样才可以让自己的钱变得越来越多。归根结底,还是普遍缺乏理财意识造成的。
(二)理财能力不高
大多数高中生不习惯制定消费计划,对于消费和没有具体的记录和盘算,只懂得花钱,不懂的节约勤俭的道理,在管理钱财方面有所欠缺,缺少正确的金钱意识,无法掌握花钱的技巧和门道。如,我们中国人在春节时,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小孩子也从长辈的压岁钱中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压岁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友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希望。但是很多孩子在管理压岁钱的过程中,却没有想到如何来利用这一部分钱财,一旦有机会,就是大手大脚的花费,缺少正确的理财观念,就使得在花钱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倾向。
(三)理财教育力度不够
高中阶段,对于理财教育的力度不大,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理财方面的知识很少,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合理花钱等问题,也只是简单教育和批评,但是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去理财,在理财教育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整体上来上讲,大部分高中生的理财意识很薄弱,对社会上的一些投资理财的渠道并不清楚和了解。四是,消费机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中生的消费都是在饮食、学习用品、资料等方面,此外给同学购买小礼物、看电影、穿衣打扮方面也有很多的花销。通过了解,发现现在的同学花的最多的地方是在零食和电影上,其次才是交通和穿衣打扮上,学习资料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归根结底,高中生在进行消费时缺乏理性消费的意识。
三、高中生财经素养的自我修炼人的消费习惯
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具有不可逆性,甚至很容易向上发展,而不容易降低。比如一些人,收入水平突然下降后,消费习惯还是改变不了,这就形成了过度透支的不良后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很好地区分金钱的需求与欲望,从而实现一些目标和愿望,为未来能够理性消费、更好成长做好做准备。高中生如何理财?很多人都很疑惑高中生为什么要理财?理财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它包含范围很广,只要坚持良好的理财习惯,就能改善生活。基于对财经素养认识的深入,为了更好树立良好的消费理财习惯,提高其财经素养,通过一些调查研究和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和意识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树立和培养正确消费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加强消费意识的构建,培养良好的财经素养。作为高中生,要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消费理财是人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重要内容,认识到树立良好消费理财观念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适度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不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一些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和家长可以适当的让同学们学习关于理财的知识,使其能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和赚钱的辛苦,这样才能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此外,我们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理财目标。比如一年银行存款数实现5000元,每月节约零花钱400元,能够对现有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做出实际的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推动理财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定期翻看自己的理财计划,并且通过几期的对比,显示结果,以此来衡量自己与目标的距离。
(二)制订理财计划,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眼下,我国的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物质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有个显著的提高,每个父母都是给孩子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当今中学生也面临着极大地诱惑,这就给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素养的对立面就是不良的消费习惯,比如在高中生当中比较盛行的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立足实际,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理财计划。第一,做好财务状况的登记。财务状况一般包括支出、收入、余额和资产等,一份合理、科学的财务记录是很必要的。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能够做到随记随学,平时的消费记录以及购物发票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和汇总,定期进行财务总结和预算,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对平时的大额支出认真考虑,分析利弊得失;了解平时的每一笔收入和花销,制定预算,严格执行。同时我们要及时关注和了解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话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计划。此外,理财计划还可以与学习情况相结合,将学习目标与理财消费结合起来。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与浪费。
(三)学以致用,将理财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在日常的实际理财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财知识,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将财经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还能加深对教材的印象,将高中数学学到的计算银行利率的方法,较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高中期间的政治哲学课程,体现的是时间和认识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对财经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习的同时不仅体现了政治哲学中的关系,还加强了学生对财经知道的运用和理解,进一步明确和体现了高中素质教育和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科学合理规划时间,保证正常学习
高中生培养财经思维,是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但是高中生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在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高中生要始终把学习摆在第一位,不忘初心,分清任务主次,在业余时间把学习理财,把理财当做生活与学习的调剂品。有些同学上学期间只是专注于网店经营与股票投资等等一些事项,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可以说这是极其不明智的。在高中期间,要合理规划时间,认清自己,做好时间管理工作,能够在保证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加强理财经素养方面的学习。尤其是步入高三阶段的同学,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一旦学习与财经素养学习的时间发生冲突,就要适当调整,懂得取舍。
四、加强财经素养教育的意义
加强金钱教育,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成长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那么,为什么要加强金钱观念教育?金钱观念教育放大了可以称是财经素养教育和理财素养。相比父辈,我们年轻的一代不仅面对更复杂、更具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为医疗保险、储蓄投资等问题做出更专业、理智的决策。金钱带给我们诸多诱惑与风险,很多经济学家也就此分析过当今金钱观念的缺失带给我们年轻一代的不良影响。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不仅仅是加强金钱方面的教育,更是一个涉及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加强金钱方面的教育,一是可以改善我们对财务状况的处理技能,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培养的是我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理财的综合能力;二是助于我们应该当前的挑战与风险。随着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唯有具备了良好的金钱观念、人生观念,才能在财富方面做出很好的决策,才能形成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这些必备素养,就会被动地接收一些金融信息,缺乏质疑精神,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走上一个极端。
五、结论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和财富打交道,有的人因此发家致富,有的人却倾家荡产甚至失去生命,人们总结出许多原因,其中一个因素却往往被忽略,就是财经素养的教育……”北师大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研讨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尹后庆这样说过。财经素养已成为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各界在广泛深入地开展财经素养教育,这对于提升全民财经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了解,我国正在启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整体教育改革,这当中就包括发展财经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以更好地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才。在复杂的市场金融环境中,我们自身要加强对金钱的认识,才能在各个时期、各种环境,都需要对金融环境的需求和变化应对自如,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以在真实的生活中培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参考文献:
[1]邵帅.当代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探析[J].网络财富,2010
[2]陈晓红.青少年理财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
[3]孙悦.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引导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8
[4]陆茜.深圳高中生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调查报告[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21-02
Analysis on Behavi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uhan/ JIANG Guang-rong, HU Shu-jing, WEI Xia-xia.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t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in Wuhan, to explore correlative factor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nternet addition. MethodsWith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1 260 students in 5 middle schools from grade 7 to grade 11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was 4.1%, and the rate in grade 9 was the highest (11.5%). The rate of male (7.8%)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1.2%). Internet addiction patients spent 7.4 hours averagely per week, which was more than the normal students (3.5 hours). The highest prevalence rate of addiction was found among the students who mostly use internet in net bar(7.0%) and the students playing games on line(8.4%),comparing with other activities on line,the addiction patients knew less abou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internet. Conclusi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grade,gender,place of surfing the net and behaviors of internet use to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os should be taken,and at the same time,net bar should be administrated rationally.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作者简介】 江光荣(1955- ),男,湖北新洲人,哲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上网人群中,18岁以下的用户占16.6%[1]。随着上网青少年群体的日益扩大,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愈加突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物质成瘾物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因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为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实状况、网络行为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以便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位于武汉市3个核心城区内的5所中学,其中重点中学2所,非重点中学3所,年级从初一到高二。在校内同年级各班中整群随机抽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1 350份,回收1 277份,回收率为94.6%。剔除废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 260份,其中重点中学学生340名(27.0%),非重点中学学生920名(73.0%);男生565名(44.8%),女生695名(55.2%)。
1.2 方法 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整个问卷由4部分组成:(1)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2)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每周的零花钱、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以及知心朋友的数目等。这些信息是在预研究(以访谈方式进行)中发现的可能与上网行为有关联的因素。(3)调查对象的网络使用情况,包括家中能否上网、父母对在家中上网的管束、“网龄”、近期每周上网时间、网上的主要活动、上网地点、学校和家附近的网吧数以及自我知觉上网的影响等。(4)Young[3]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原量表由8个项目构成,以是、否作答,有5个回答“是”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其中第6项原表述为“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或失去教育与就业的机会”,考虑到含义较复杂和此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学生,故将其拆分为2题,并稍作修改,分别为:“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我的重要人际关系(如与父母、老师、朋友等)”,“因为上网,影响了我的学习”。预测结果表明,修改后的量表与原量表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7。考虑到拆分后有9个项目,故本调查将有6个项目回答“是”的对象诊断为网络成瘾。
进行调查时,调查者在每班按照统一的流程进行操作,首先阅读指导语,向被试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内容,并向被试说明该调查为不记名调查,不会公开被试的个人资料;征得被试的同意后发放问卷,要求并保证被试独立作答。获得的数据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基本情况 1 260名被试中,网络成瘾者有52人,占4.1%。网络成瘾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在年级维度上,初四年级(此次调查的部分学校是“五四”学制,即小学5 a,初中4 a)的成瘾率达到11.5%,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的成瘾率;在性别维度上,男生的成瘾率(7.8%)显著高于女生(1.2%)。见表1。
2.2 上网时间与网络成瘾 成瘾者的平均周上网时数为7.4 h,非成瘾者的平均周上网时数为3.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4,P=0.001)。
2.3 上网地点与网络成瘾 由表2可见,绝大部分中学生在网吧上网,而在网吧上网的中学生成瘾比例最高,为7.0%,χ2检验表明显著高于在其他地方上网的成瘾率。
2.4 主要的网上行为与网络成瘾 由表3可见,中学生网上行为最多的是玩游戏,其次是聊天和浏览网页。成瘾率最高的网上行为依次是发帖子、玩游戏和聊天,其中玩游戏的成瘾率显著高于其他网上行为的成瘾率。
2.5 上网的影响与网络成瘾 不论是IAD者还是非IAD者,绝大部分均认为上网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450)。
3 讨论
3.1 网络成瘾的检出率 调查显示,武汉市中学生可能存在网络成瘾问题的检出率为4.1%,与合肥市的调查结果(3.5%)相近[4],而低于其他同类研究测出的9.5%[5]和10.8%[6]的结果。可能与城市不同,所采用的量表不一,判断标准不同等因素有关。
3.2 年级和性别差异 调查表明,初四年级学生成瘾率最高,达到11.5%,大大高于其他年级。可能由于初四年级学生即将参加中考,压力很大,尤其是一部分父母对他们寄予厚望,而他们自感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父母期望,而上网可能成为他们放松、宣泄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放松、宣泄进而沉迷。在性别维度上,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一致[4,7-8]。本调查还显示,男生中50.5%的人上网主要是玩游戏,而女生的这一比例仅为8.8%,而玩游戏与其他的网上活动相比,其导致成瘾的比率又是最高的,这可以解释男生成瘾率较高的部分原因;另外,男生往往比女生更爱猎奇、冒险,寻求刺激,网上丰富的内容和感官刺激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同时男生可能比女生具有更强的逆反心理,更不愿服从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管束,可能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3.3 上网地点的影响 在不同地点上网的成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网吧上网最容易成瘾,说明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大家都在上网(玩游戏、聊天)的氛围中,中学生难以自控而更容易沉迷网络。说明全社会都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网吧应严格遵守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家庭、学校应予以必要的监控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在网吧上网的不利影响。
3.4 主要网上行为 成瘾率最高的3种网上行为是发帖子、玩游戏和聊天,这些活动能获得成就感、抒泄情绪、带来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奇和刺激等。因此,家长和老师可通过了解成瘾者在网上的主要活动,探索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欠缺和需求的满足,从而给予正面的引导,并辅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努力满足自己的正当需要。
3.5 成瘾者对成瘾危害的自我认知 调查还考察了成瘾者自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影响,尽管他们已经沉迷于网络,但他们一般都认为上网并未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这一情况提示成瘾行为和对成瘾危害的低估可能存在消极的相互作用。干预教育的设计要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对中学生上网,除了进行必要的监督,如限制其上网时间、上网地点、网上行为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引导。对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去寻求满足的学生,应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努力实现需求;给中学生介绍网络的更多积极用途,通过健康有益的网上活动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对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给予关怀和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沉迷网络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中学生网络成瘾者,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致谢:本研究得到武汉市教科所靳岳滨所长及受调查学校鼎力协助,特致谢忱。)
4 参考文献
[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14.
[2]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
[3]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Cyber Psychol & Behav,1998,1(3):237-244.
[4] 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5] 张晓阳,席震芳,严红妹.城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07.
[6] 户桂铃,廉鹏.中学生网络成瘾患者的相关因素观察.泰山卫生,2004,28(2):4.
[7] 黄少南,胡武昌.九江市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泰山精神医学,2005,1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