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景观设计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问题

第1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建筑景观;景观设计;水景;设计问题

1.水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在建筑及城市设计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1]。对于自然界的生命而言,水是生命存在的源泉,人对于水景有天然的亲近感,建筑景观中的水景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为建筑景观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平静的心理感受。就自然环境而言,水景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建筑景观小环境内的气候、温度和湿度,使体感感受更加的怡人;体量较为大的水景,例如湖泊、池塘、溪流等能够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功能性而言,水景可以成为建筑景观中的焦点景观,丰富空间的可游览性;可以有效的分割空间,将动、静空间有机的分隔开却又不生硬死板。就审美角度而言,建筑因其材料而显得质感较硬,而水是一种形态多变的元素,可以有效的缓解建筑空间的生硬感。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水被认为是吉利的象征,有聚财和敛人气的效果。

2.目前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水景问题

2.1盲目跟风抄袭

水景作为建筑景观中的重要设计元素存在的历史很悠久,国内外也不乏优秀的案例,在设计师设计方案是,参考优秀案例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建筑景观设计市场的现状来看,盲目跟风抄袭的情况十分普遍。无论地域特征、自然气候情况、水源情况等因素,盲目将别处优秀的水景案例放置于建筑景观中。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干旱少雨,水的使用价格高,人类生活活动所需的水量都受到限制,如再设置大型的喷水池景观,使用成本高,也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温度低,水景干旱、结冰,使得水景失去了其观赏和使用的实际功能。

2.2设计理念与治理方式的冲突

水景设计理念和日常使用管理方法之间的冲突是目前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显著问题。建筑景观设计团队在设计中以水景的美观、使用功能和文化体现为重心,却忽略了水景长期使用和管理中的方法问题,造成管理中问题重重。例如人工水景中的水质问题,将严重影响水静的审美价值,在设计中缺少关于水景自净能力和清洁便捷的考虑,使得一些封闭性的人工水景中出现水体污浊不堪。

2.3水与人之间的尺度把握不当

水与人之间的尺度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的手法上,更重要的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考虑。人类,尤其是儿童,对于水有天生的亲近感,可是有些设计师一味追求水景的景观效果忽略了安全防护设施,导致有关水景的安全问题频发,为使用者和建筑景观的管理方带来很多的困扰。

3.针对水景问题相关的措施

3.1始终贯彻“因地制宜”概念

建筑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使用的便利和舒适感,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是设计的关键性理念。我国北方地区根据地区水源情况,西北地区常年干旱,不宜设置太过大型的喷水池;东北地区水源较为充沛,但冬季时间长、温度低,易于结冰,可以设置类似喷泉广场一类的水景,夏季雨水充沛时,可做水景使用,冬季结冰后,可用作滑冰场。

3.2让设计更加合理化

水质是水景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考量标准。在考虑设计成本和景观设计手法的同时,多角度的考虑水景的日常维护工作,尽可能降低维护成本。将水景引入建筑的景观环境需要对自身环境有充分的认识[2]。若水景周边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源,可以通过沟渠、管道,将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连接,借助自然水景的自净功能,让人工水景中的水循环使用。若周边没有自然水源这种便利条件,在设计时应当酌情减小水景的体量,设置雨水收集和净化装置,提高水景的可使用时。

3.3让水景的尺度更加安全

在尺度把控方面其实没有太过于严格的标准,这种把握的尺度更多的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细心。不同类型的建筑景观有不同年龄段和阶层的使用者。比如,在一些常有儿童出现的建筑景观中,水景不宜过深,周边需要加装合适幼儿身高的防护栏,按规范要求,当水池深度大于60cm需增加防护栏杆,或防护措施[3];在一些老年人出入的场所,和一些酒店场所中,由于使用者多行动不稳,水景周边应当加强防止水花飞溅、地面防滑设施;在学校里体量较为大的水景设计时,夜晚时分,某些区域光线较为昏暗,应在水景周边多设置景观灯一类的照明设施,防止因光线不足而失足落水。在水景设计时,尺度把握很关键,即要让水景更容易被使用者接触、增加亲切感,又要保证使用者在亲水的同时不会发生威胁人身安全的事件。

4.总结

水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生命意义重大,水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作用显著。细致和全方面的考虑是水景设计师应当拥有的职业素养。因地制宜、量力而为、让水景可供使用者亲水的同时增强安全保障、将水景可使用性提升到与景观功能性同等的地位、增强水景日常维护的功能结构设计考虑,这些都是让水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的措施。虽然我国将水景运用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历史较短、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水景的使用和设计手法已经非常成熟,拥有很多的宝贵的经验。水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可以参考国外优秀案例的同时,应当在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寻找可使用的经验和方法,让水景能够在建筑景观中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作者:周靓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焦雷,邢燕.城市景观中的水景设计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06:189-191.

第2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Abstract: urban park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urban civilization, is people have a rest place of entertainment, so.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a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of city parks. Through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urrent consensus of the existence of landscape design park was analyzed, and feasible park landscape design idea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 [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 公园景观设计存在弊端思考

1.1 景观设计问题共识

(1)盲目追求“档次”。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而笔者认为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对原生态的考虑不够。公园设计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环境体现的载体,其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体现,因此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原生态设计。

(3)对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关注不够。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心灵释放的地方,让工作压力的心情得到缓解,因此公园设计应当注重人的存在。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1.2 景观设计原则提出

针对上述对公园景观园林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现象,笔者认为公园景观设计可考虑从以下设计思路入手:

(1)同步规划原则。建设单位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时,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将园林景观规划同步规划,以达到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园林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庇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4)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湿地和自然水系,减少填挖土方,公园、绿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遗韵和历史信息,保护如古树、大树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特色。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适当利用经引种驯化后适生的新优外来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5)植物造景原则。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多样化等特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提高生态效益。

(6)整体协调原则。构景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2.1 公园区域空间设计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2.2 植物造景设计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在公园植物竖向设计上,考虑用苗木、构筑物(亭、廊、花架、景观柱等)跟平坦地势之间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团,突出公园的景观层次。考虑到道路及绿化排水,标高设计上以自然地形稍加平整,利用场内挖填土、外购部分种植土来满足公园的土方需求。既保证了排水通畅,亦能节约财政支出。部分地势较低处为亲水休闲、活动、嬉戏区,主要有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沙滩休闲、滨河栈道等。

2.3 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2.4 人的参与性

公园的设计,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此对于设计水嘻游乐的,应凸显大水面,体现水的灵动,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亲水性。强化水面的视觉效果,给人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营造连续、动感、自然的水岸线,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画卷。

第3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南龙湖

河南省新郑市南龙湖距离郑州市区有11km,是河南省百强乡镇之一,其周边拥有黄帝故里、郑韩故城、欧阳修陵园、原武温穆王壁画墓和裴李岗遗址等旅游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新郑市十分重视南龙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设计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而且研究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缺乏实践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新郑市南龙湖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解决。

1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1.1景观功能单一

首先,游憩活动单一。现阶段,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主要采取农家乐的形式,到农户家做客、打牌、聊天。虽然,农家乐的游憩活动能够使游客放松心情,但是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游客的需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单一的农家乐旅游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其次,旅游活动难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例如,年轻人喜欢休闲嘉善,但是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却缺乏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再者,旅游静态、被动。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游客的引导,导致游客一致处于被动的游玩状态。

1.2景观布局不合理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布局较为混乱,只是简单地对原有的旅游景观进行叠加,缺乏主题性。例如,部分村落将村落中的中心地区作为活动场地,在白天开展民俗活动,晚上举办篝火晚会。但是,这种旅游布局不够科学,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另外,还有些景观离村落太远,导致游客需要在景区间穿越,造成景观布局不协调。

1.3旅游设施不完善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设施不够完善,餐饮服务主要由当地农户提供。虽然当地农户都拥有乡村风味的特产和美食,但其卫生条件和餐饮服务水平高低不一,难以满足人们的餐饮需求。另外,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的住宿条件不够完善,很多村落的旅馆所难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2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2.1保护自然景观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积极保护自然景观,尤其要注重对景区内的旷野景观、湿地景观、自然奇观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加强对自然景观的动态引导,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1]。例如,新郑市南龙湖在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时应积极清理河道,加快建设防护林,增强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2.2合理经营景观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的经营性景观主要指农业景观,具体包括农田、人工林、果园等。由于经营性景观多以斑块的形式引入到新郑市南龙湖的整体景观中,经营性景观也被称为种植斑块。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在经营景观时,可以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大棚农作物。并且新郑市南龙湖乡村还可以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2]。另外,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还可以发展本土化农业,促进景观设计本土化发展。

2.3完善旅游设施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应积极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环境。首先,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应积极要欧化旅游住宿设施,规范设置乡村旅馆、乡村旅游公寓及乡村旅游营地;其次,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应积极完善服务设施,加快建设餐饮店、商店、烧烤中心、加油站等场地,优化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文辉,鲍沁星.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J].中国园林,2010(7):80-82.

第4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未来发展问题

一、我国园林景观发展现状

(一)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这种园林完全按照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进行园林设计,与西方的园林艺术有着极大的区别。中国传统园林,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传统上,我国习惯上将传统园林分为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注重地形地貌、乡土植被、水文地质与人的精神的有效结合,以达到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的目的。

(二)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的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园林艺术,它通常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以住宅、道路、公园为依托,讲求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造园艺术同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有着天壤之别。近代以来,现代园林艺术在我国的发展颇为迅速,原因除了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意外,还与西方园林本身独特魅力有必然联系。因此,西方现代园林在中国的发展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同中国的传统园林共同铸就中国园林的美好景观。

二、当前我国园林设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行业缺乏规范。当代景观设计领域缺乏应有的行业规范,这个现象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市场管理等方面。①名称多样而不统一。以前惯称“园林”或“园林设计”,后又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②市场管理混乱。目前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景观产品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盲目追求“档次”。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

(三)对人性需要的关注不够。设计师不去关心景观设计完成后对人的影响,而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津津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都在这种氛围中深深地陶醉了。

(四)模仿之风盛行。眼下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①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者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②信息时代带来的设计趋同化倾向。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

三、景观设计建设未来的发展问题

(一)在合理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加强竖向设计

现代城市重要特点便是优美的环境景观。园林景观的优美性包含着诸多内容, 如诗情画意、艺术感、文化内涵等方面。高品位的审美境界有助于少年儿童陶冶情操,上班族放松心情,老年人享受生活。竖向设计必须满足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和交融, 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竖向的设计手法可以简单的分为2种:(1)地形标高的变化:通过抬高或者降低道路场地达到在空间行走时跌宕起伏的变化体验,以及将绿化种植区域通过坡地形成空间的围合与遮挡,从而丰富景观的层次, 都属于这种设计的范畴; (2)设立:即通过设置具有一定竖向高度的景观建筑、雕塑小品、灯具、室外活动器械以及各种水景等手段。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是以上2种方式交互使用。现在很多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只追求平面构图的优美,而不考虑空间的竖向设计。在景观设计时,在进行平面布局过程中,要时刻审视竖向设计―――绿地有没有起伏,场地有没有抬高或者下沉,有景观构筑物或者其他的竖向主题统率这一空间,以上的种种设计手法,是使一个景观空间具有灵魂的重要一环。

(二)遵循生态原则成为园林发展方向

(1)园林景观中的硬质景观由追求数量转化为重视质量,以精取胜。以植物为重点的园林建设将成为未来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 景观中硬质元素的多少已经不能体现园林景观品质的高低。由于硬质景观元素大范围的使用,使得景观重复建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硬质景观的过度设计和使用,相应地减少了绿化面积,长此以往,对城市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 空气质量指数不断下降,对人们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硬质材料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变形,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维护或者翻新。

(2)生态不是一种符号,没有哪种材料一定代表着生态。人类对环境的任何改变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着我们现有的生态系统,任何材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都会消耗资源。某种材料在景观环境中能更加坚固耐久,能够减少施工作业对环境的干扰,能够与其他材料合理搭接,形成稳固和轻盈的结构体系, 还能够回收利用,那这种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就更为生态。随着人们对生态的深入认识, 作为园林景观工作者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应该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用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加强对生态景观的进一步建设。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仅关注景观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更加关注园林景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在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学的指引下, 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三)园林景观设计日趋多样化和低成本化

随着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园林景观建设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和本土化。景观建设一方面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在针对大型的综合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将有更多的专业参与到景观中来。前些年景观建设奢侈浪费的现象,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会逐步趋向低成本的园林景观建设。节约型的园林景观建设将成为新的趋势,节约成本将成为衡量园林设计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对设计者而言, 首先要考虑到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脱离项目本身的实际,刻意追求豪华奢侈的效果,这样既不生态,对日后的维护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结束语

通过园林景观建设者们的思考和总结,一定程度上会避免前些年盲目跟风、豪华奢侈的重复建设。未来园林景观的发展会逐步走上生态化、多元化,且突出地方特色的健康轨道。园林景观项目的建设会更多地考虑人们使用的舒适性, 更多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并反映当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设计者要多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并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同时结合各种新思想和新理念,才能建设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J] 风景园林,2007,(1):55-64

第5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植物配置造景的原则

1.1 生态学与美学相统一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园林植物的配置工作需要首先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也就是对植物的成长周期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当时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科学配置,才能够保证每一种植物都能在园林绿化中发挥作用,让乔木、灌木和一些落叶植物、草木植物可以和谐共存。重视生物的多样性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面,需要对植物的高度进行把握,高中低的植被合理的搭配,才能够提高生态效益,从而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在植被的配置上,要符合美学的要求,也就是植被的景观效应,这种效应要求在植被的配置时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完整性,比如什么样的植物适合用在道路两旁,什么样的植被适用于小区等。众所周知,自然界的自然有很多种,本身的观赏性也很强,如果植被可以和谐的统一,形成合力的美观布局,就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准,提升整个城市的气质,而且由于不同颜色的植物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植被配置对于城市整体色调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1.2 变化中求统一

一般来说,植物在配置的时候,需要在变化中求统一,特别是树木的色彩、线条、比例等都需要事先进行预制,及时的进行剪裁,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感。同时,植物的配置过程讲究的是一气呵成,要有一定的气势,不可以发生太多的变化,否则会杂乱无章,少用一些枝桠,多用一些规律性的植被。此外,在植被的色彩上也要有所控制,各种颜色的搭配要合适,不可以出现色调不和或是简单单一的颜色,这对于整个园林色彩都会有影响。因此,在植被配置中,可以做好变化中求统一是植被配置的基本原则,而在变化中有个性,是园林设计师的主要工作。

1.3 在和谐与对比中求效果

同其他的建筑设计比起来,植物配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其设计上需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全力打造和谐统一。有些园林配置会给人平静柔和的美观,而有些园林配置却让给人很突兀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配置不和谐的原因。比如说,差异性过于强烈的园林配置,不仅在视觉上显得杂乱,而且会给人刺激和不舒服的感觉。然而,强烈的对比并不是园林配置不可取的地方,我国有很多的植被配置就是利用这种强烈的对此产生更好的效果的,尤其是在色彩方面,突兀的搭配反而会有新奇的特点,反映出不同的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植被的配置需要注意其本身的重量和体量的和谐统一,色彩的选择上还是以传统的红、蓝、黄三原色作为重点,两种不同的色彩进行混搭,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进入园林,如同进入到迷宫一般,一冷一热,一明一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1.4 在均衡中突出主调与个性

众所周知,园林配置的重点是整体的和谐统一,而将不同的体量和色彩进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色彩浓厚而体量较大的园林配置,会给人一种厚重质感,而色彩素雅,体量较小的园林配置会给人清新雅致质感,也就是说,不同的色彩和体量进行一定比例的混搭会产生或明或暗的不同效果。当然,很多地方在植被配置的时候关注当地的环境,根据境的不同进行均衡性的发展。植被配置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也是很多的大型的陵园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大型的陵墓给人以严肃的感觉,自然式的平衡是指公园、花园、植物园等,这种师法自然的规则是园林技术不成文的规定。

1.5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植被配置方面,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的绿化都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因此在构建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其美观,更重要的是本身的实用功能,只有两者兼备的园林设计,才是成功的园林设计。

二、植物配置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的要点

1) 在充分考虑绿地自然情况的前提之下进行植物的配置,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生长习性对树种进行合理搭配,配置为乔、灌、草、藤共同构成的复层植物群落,同时遵循植物群落相应的生长规律,在良性人工的干扰之下,形成一个能自我更新、稳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群落系统。

2) 在进行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之时,一定要以乡土性的植物作为主体,避免由于迁移、引种、运输等造成植物成活率低,进而出现不必要损失的状况,并且不能选择有异味、有毒、易过敏、有飞絮的植物,同时还要避免恶性杂草的入侵。

3) 在进行植物配置之时,冬季,由于落叶树会进入休眠落叶期,在进行植物配置之时,要注意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搭配比例,从而让植物群落能在四季都能充分的发挥其生态效益。

4) 在园林绿地里开设耐践踏草坪,以便为人们提供避难场所,与此同时,还能使人们与绿地更加接近,从而实现人与园林绿地共生的目的,以便满足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绿地的需求。

5) 如果园林中的植物群落突然爆发病虫害,那么要尽可能的不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等化学药品,以免造成土壤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采取生物学的形式来维护生态环境。

三、植物配置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植物群落需注意问题

不同的植物群落所具备的面积、规模和层次要有所不同,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时,要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加以规范,以此确保群落的发育以及稳定状况,在进行植物组合之时,不能单单将地被、藤本、乔、灌进行简单组合,而应从城市原有稳定植物群落或自然界里去寻找稳定、健康的组合,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园林美学原理与生态学原理,从而建造出一个适宜城市生态的植物群落。

(二)在“互惠共生”原则的指引下,对植物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会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使双方都从中获益。比如:桦木、核桃、雪松、桑、云杉、兰科植物等与菌根之间的共生关系;某些植物的分泌物会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例如,黑接骨木有利于云杉根的分布,白蜡、皂荚等在一起生长,对彼此的成长都有促进作用;但某些植物分泌物却不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例如云杉、松树、白桦不适宜与松树、苹果等种在一起,由此可见,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配置之时,一定要将此因素加进考虑之中。

(三)在配置植物之时,要注意将地方特色凸显出来

因为各个地区的城市规模不同,于是在经济发展上也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地域文化、历史文脉、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等的差异非常大,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之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设计城市园林之时,与当地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相结合,同时融进地方文化特点,通过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使地域文化特色得以体现,如此一来,园林绿化品味才能得到提升。城市中土壤理化性能差、空气污染等因素对园林植物生长不利,因此在进行植物选择之时,需将主导放在适应性比较强的一些乡土树身上,乡土树种规模大不但能使生态效益较快的产生,同时还能使地方特色得以彰显。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园林植物的配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将生态学和美学完美的结合,同时,在我国的园林配置中有精华,有糟粕,需要园林设计师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打造更多的完美园林,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晟,田敏,虾昭智.植物造景的原则[J].湖南林业,2005(6):8.

第6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空间尺度

园林景观中的景物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存在着一种和谐美的关系,这主要是园林的空间美。空间的界面、空间的形态、空间的尺度以及空间的系统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才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1.空间组织中的尺度概念

从平面空间尺度和立体空间尺度2个方面,加强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尺度的理解。

1.1空间的平面布局

园林空间的平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诸如,比例、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原则的运用,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现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

1.2空间的立体造型

园林空间中的立体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1生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空间的不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小尺度适合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大尺度空间则气势壮阔、感染力强,令人肃然起敬。

2.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尺度的选择

以植物配置和铺装设计为例,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尺度选择的分析和研究。

2.1植物配置的空间尺度控制

景观设计步骤中,植物造景是中间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根植物自身的观赏特征,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方式,可以体现出景观设计内容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感。在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中的空间尺度有很多类型,比如,用小尺度的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间的植物配置开敞空间,用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间的植物配置覆盖空间以及用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闭空间的植物配置完全封闭空间等。因此,植物配置的空间尺度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去选择。如果需要垂直角度的审美,就可以选择植物配置覆盖空间;如果需要较强的隔离性和隐蔽性,可以选择植物配置完全封闭空间。另外,对于植物本身的选择,要与空间尺度相配合,采用多样化的植物进行和谐地搭配。使植物配置上下沟通左右交错,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节奏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植物配置的视觉美感,从而使园林景观的审美意境得到了有效提升。

2.2铺装设计的空间尺度控制

一般情况下,铺装设计的空间尺度包括铺装图案的具体尺度以及铺装材料的实际尺寸,通过2个方面的空间尺度设计,可以让园林景观产生更加强烈的尺度感。铺装图案的具体尺度是铺装材料实际尺寸的具体反映,因此,铺装设计的空间尺度选择铺装材料的实际尺寸。针对现代景观空间中铺装设计内容,探讨空间秩序与铺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关系和影响,研究可以营造景观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借鉴和设计构思的新角度。

铺装材料主要有花岗岩、混凝土、鹅卵石以及各种木材等,一般情况下。使用混凝土等大空间尺度的铺装材料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宏伟雄壮,使用鹅卵石等小空间尺度的铺装材料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温馨宁谧。另外,铺装材料的质感粗糙会使空间显得比较小,相反,铺装材料的质感细腻会使空间显得比较大,可以通过铺装材料质感的巧妙搭配,使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更加强烈,提升审美情趣。

3.园林景观空间尺度的应用

3.1苗木配置上的空间尺度安排

根据景观创造的需求,按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配植,通过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解决蔽荫问题,同时,植物结合地形起伏分隔空间。广场及大通道安排大型苗木进行空间管理,围合的景观亭周围选择小型乔木、花灌木、开花地被进行空间内的精致设计,体现大小不同空间、不同尺度苗木的综合运用。另外,树木高度上的尺寸控制问题,或纵横有致,或高低有致、或前后错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3.2铺装设计上的空间尺度安排

铺装设计主要为了形成不同地段不同的景观效果,同时,选择材质与色彩使其保留同一地块的统一陛。本案以大面积的车行道、规格大的花岗岩路面为主:面积较大的主入口广场则以浅色火烧面花岗岩作为主要材质,同样选择大规格;游步道、架空层则采用花岗岩碎板、小料石、鹅卵石等细致一些的材料为主。

第7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施工;问题;措施

引言

景观艺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而备受重视的一门艺术,它是集社会、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一个时代综合因素的结合,园林景观艺术代表着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的发展程度,优质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水平,也能从侧而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发展状况.因此,掌握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全面提升设计质量,尤为重要。

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与生存环境的保护

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速,广大民众对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陌生。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的灭绝以及资源枯竭等,对生态平衡带来极大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应该树立环保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展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发展绿色、环保城市的一个关键性手段。所以,强化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极为有利。

(二)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的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园林景观区,是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最佳场所。园林景观区内包含一定文化特色的风景和绿色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

(三)有利于特色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开始逐渐朝国际化方向发展,然而受到商品化、标准化的影响,城市特色发展逐步消失。园林景观建设通过生态自然的方式,让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使城市蕴含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城市地方化、民族化建设,以及民族文化的展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园林景观设计没有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如今,我国大部分的园林景观设计均是直接模仿西方国家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模式,这就造成具有法国浪漫气息、德国简约淡雅等欧式园林景观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可见到,有的甚至是完全抄袭模仿。这就直接与我国的文化风俗背道而驰。

(二)景观园林的设计和施工脱节

通过对诸多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施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出现严重的脱钩现象。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施工人员不能充分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和意图,使得大部分园林景观工程不能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

(三)园林景观设计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更偏重于表现其表面形象特点,却忽视了园林景观的功能性需求,这就使得大多数的园林景观只是徒有其表,而实用性不强,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人写意、赏景等精神需求。久而久之,人们就只能认识到园林景观的表面作用,即只能用于美化城市环境,却不能体会到它的内在作用,即调节人们的心情、释放人们的压力,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就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四)缺少个性,盲目地模仿

无论哪一件园林作品,都必须具备它所特有的风格与地方特色,必须要深层次地反映该地方的浓郁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但是,迫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缘故,我国园林受到西方园林风格地影响,导致我国普遍存在欧美式园林,各个地区的人们均加以模仿,丧失了中国园林的风格与个性,所以,对于各式各样的园林风格,园林景观设计师要神形俱到。

三、优化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园林景观设计图纸会审工作

对一项建筑工程来说,工程的设计图纸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工程施工使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来进行便可以满足需要。但是,对于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来说,其工程就是对设计图纸的进一步深度设计,而且,在进行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设计思想和理念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图纸会审的工作,使其在植物搭配中做到既和谐生动又有趣味性。

3.2做好园林景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设计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着,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广大的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人员以及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人员,对传统落后的设计理念和西方的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并结合该地的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综合利用叶色、树形等手法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设计,从各方面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需要广大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人员抛弃传统落后的设计理念以及西方普遍的设计模式,然后从出发,并结合全面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水平,使其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出地方文化特色,还能适应各种层次、年龄段等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3.3强化施工过程的管理

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要做好整体的施工规划,严格控制施工的材料,并围绕涉及到的土质分析、施工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施工监理,并从多方面加强技术性的指导,譬如,在土壤的施工管理中,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方面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看施工人员和单位是否按照步骤和细节实施,对施工中的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更好的强化施工过程的全面化管理。

3.4提高园林景观员工的素质

对于一个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好坏与否,与工程的施工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人员来说,要有一定的要有一定的园林施工基础知识,这就需要园林景观工程的有关部门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而且还要对工程工作人员的专业操守和艺术修养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培养。园林景观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施工经验,这样才可以很好的领会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图纸所表达出的思想。所以,在对园林工程施工人员选择中,一定要通过考察他们的职业操守和业绩,合格之后才可录用,只有业绩越好的员工,其施工质量才会越高。

四、结束语

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一项实践性与艺术性极强的复杂工作,需要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还要了解植物生长习性、地区气候、文化特点等,并掌握先进的园林施工原理和技能,从而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合理性与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姜磊.关于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分析及措施解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4,01.

[2]戈兰.当前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2014,06.

第8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施工;问题;措施

1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化设计

目前,我国很多园林景观设计直接套用西方国家模式,导致我国很多城市中德国简洁风格,法国浪漫情调等欧美式园林景观随处可见,甚至出现雷同现象。这样就使得我国城市园林景观不能充分反映我国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底蕴,极不符合当前我国的发展国情。

1.2 园林景观设计忽略以人为本

我国很多设计师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外形特点,而不注重甚至忽略其功能性要求,导致很多园林景观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赏景、写意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1.3 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出现脱钩

通过对诸多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施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出现严重的脱钩现象。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施工人员不能充分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和意图,使得大部分园林景观工程不能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

1.4 景观苗木养护与管理滞后

园林景观工程的主要施工对象是景观苗木,但是,目前很多施工人员进行苗木施工时,往往不注重苗木的生活习性,随意、随地种植,而且在种植后期也不进行及时的养护与管理,造成大量景观苗木出现成活率低、发病、大量死亡等现象。

2 优化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的有效措施

2.1 做好园林景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需要广大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人员抛弃传统落后的设计理念,以及西方普遍的设计模式,然后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出发,并结合该地的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综合利用叶色、树形等手法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设计,全面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水平,以使该园林景观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出地方文化特色,还能适应各种层次、年龄段等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2.2 园林景观设计要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居民休息、散步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赏景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广大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即在设计中将自然生态的保护作为设计的前提,把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作为设计的核心,不仅要设计出自然、舒适的景观空间,还要营造出美丽、舒畅的景观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融,比如,园林景观的无障碍设计。

2.3 做好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和途径,通过沟通设计人员可以将其设计理念表达出来,施工人员也可以深刻的理解到设计人员对于多维空间景观塑造,植物大小、颜色搭配以及姿态定位等方面的设计意图,然后根据对设计理念的感悟,改善施工作业方法,以使园林景观更好地实现预期的设计效果。比如,对于景观植物的栽植,施工人员根据植物竖直、倾斜的搭配情况,适当改变一些倾斜角度,使得园林更为生动、有趣。

2.4 规范园林景观的施工

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过程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其形象、效果,因此,规范的施工过程是塑造良好园林景观的关键一步。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园林建设基础知识。(2)根据土壤特点选择合适、长势较好的景观苗木,以保证苗木成活率和成长质量。(3)确保定位放线的准确性,以免妨碍道路交通或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4)做好苗木的浇水、固定等工作,防止苗木出现死亡、倾倒等现象。

2.5 做好景观苗木的管理与养护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完毕以后,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及时的进行管理与养护,避免苗木因干旱、病虫、倾倒、人为破坏等原因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4 结语

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一项实践性与艺术性极强的复杂工作,需要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还要了解植物生长习性、地区气候、文化特点等,并掌握先进的园林施工原理和技能,从而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合理性与艺术性。

参考文献

第9篇:景观设计问题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和气候环境的急剧变化,城市所遭遇的生态困局频频有所报道,一些城市动不动就会遭受严重的城市内涝,变成泽国,主要就是因为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城市路面和土壤硬化,导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加之城市并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就会演变成严重内涝,好的景观设计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并且对城市地下水的质量和含量也会有大幅地改善,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同样重要。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现在的小区生活居住空间有限,高楼林立,人们休息、娱乐的空间较少,且城市中居住区的位置远离山林,在享受居住区设施便利的同时,缺少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因此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在居住区中开辟出供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区域,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园林景观的乐趣,为居住区邻里之间架起亲近的桥梁。而与居住区协调的景观设计,在美化环境的同时,通过植被的种植,响应城市绿化号召,居住区因自成一个生态系统,于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优化。且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发展,无论是科技、文化各方面有着非常精湛的成果。而城市居住区中的景观设计,在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更是一个融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设计传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合谐共存,居住区景观设计实现人们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更是文化的传递、传统的一种继承。而每个居住区景观设计都是有着特有的文化寄托与深刻寓意的,楼盘与景观错落有致,景观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设计中在实现这一目的要下真功夫。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追求风格,缺乏人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立足之本,不过当前的设计师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园林风格、手法和外显形式等设计环节上,设计时考虑到的只有建成后的形象,缺乏对景观功能的思考,缺乏对人文元素和人性的挖掘。 

 2、景观研究落后时展

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十分匮乏,一些人简单地将景观设计等同于花草种植、堆石修水———虽然一些专业人士走出国门目睹了西方世界几何对称园林,也将这些西方元素融入到国内景观设计,但是,却只是盲目地照搬形式,没有结合东方古典园林特色,很好地考虑园林景观的功能作用。

3、缺乏对植物群落的重视,过分关注草坪建设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上,受到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感染,对其过分追求。不管任何设计都侧重于草坪上,经常产生草地变道路的情况,其美化作用没有发挥,居住环境的和谐又被破坏了。在设计植物群落时完全可以制造一点神秘感、层次感,防止居住区产生一眼望穿的情况。

三、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1、坚持以人为和本与共事性的景观设计理念当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正在实现了设计的人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宜人与亲人,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等有机结合。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客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仅要继承先辈的设计精华,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不同年代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符号和印记,若设计过程中总是跳不出崇古的藩篱,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基于此,以商品房为例,不仅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人工景观创造,让全部住户都能均享优美环境;同时,设计时还要强化围合功能,尤其要注重形态各异、要素丰富以及安静院落的构建,给人以归属感和温馨、朴素的居家环境。

2、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重发挥文化功能和社会效应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景观艺术就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展现本城市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内涵。真正的景观建设不应该是简单的花木种植,雕塑堆放。而是应该和周围的住房、道路等联系起来,展现丰富性,多元性和延续性。景观的设计有其渗透性和包容性,富有文化气息的景观设计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能展示优秀的文化底蕴,也将陶冶附近的居民,具有很好的传播文化的功能。一个具有丰富优秀内涵的景观能够促进社区和谐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将“绿色城市”、“园林城市”打造成为城市名片。出色的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城市品牌,城市品位。产生巨大而积极的社会效应。

3、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本土性与材料选择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过于突兀、不和谐,就必须充分体现出该地方的自然特色,即本土性。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把握住我国的地理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比如海滨城市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南国风情海口的椰风海韵以及山城重庆的错落有致和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同的居住区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当结合本土特色,设计富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同时,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材料的选用,实践中应多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施工材料,这也是本土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材料应用趋势是:非标制成品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荧光漆和PVC等特殊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4、运用配置绿色植物的艺术手法和基本原则来提高整体环境现代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中,绿地设计是不可缺少的,是生态效益的基本保证。居住区的绿地种类较多,主要作用是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为居民的健康着想。绿地建设中,如何配置绿色植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配置绿色植物时应该以绿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利用不同植物的搭配,使环境得到美化,空气得以净化;在绿色植物的配置中,讲求以植物造景,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美丽,给居民一个赏心悦目的氛围。

5、重视公共健身设施的构建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当前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要课题,建设生态园林仅是其中的项目之一,项目内容包括多项内容,而公共健身设施的构建即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衡量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区生态园林的建设标准,公共健身设施项目的完善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中设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体现在颜色的搭配、设施的位置、设施的状态、设施的实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只有公共健身设施的完善,生态园林才能彰显特色,园林的构建意义也才由单一的观赏价值而转化为多项实用价值,居民才会配合养护人员维护环境的长久保持,才能使生态园林的建设发挥美化环境与彰显特色功效。

结束语

城市在居住区建设景观将大大的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是有助于提高民生水平,整合调节城市功能,促进和谐绿色发展的重要工程。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还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造价问题。如果景观设计的造价过高,就会给开发商的利润带来一些影响。所以,在居住区小观设计中,一定要做到美观与经济实用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刘忠山.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