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 双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04-01
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三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以及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课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课程思路较清晰,但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引导太多,课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点,又能完成课标要求,这是本人在设计课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PPt1: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出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元素。每小组至少说出三个且不得重复。大家讨论热烈,集思广益,联想出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庙、江南的山水画、风筝、京剧脸谱、北京四合院、贴倒福、贴春联、传统服饰(唐装、旗袍)、刺绣、剪纸、书法、浑天仪、西安的兵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发明等等。教师过渡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我们发现这些传统元素都体现了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共同的积淀,说明了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象征性、代表性、传统性……”(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民族性来描述,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教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学生:“继承性。”教师:“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过去到现在,新旧交融,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通过第一张PPt,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感知,归纳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2:吃饺子、贴倒福、赏月、划龙舟的四幅图片,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种表现形式?学生:“是传统习俗。”教师:“有谁知道这些习俗的来源以及能够保持到现在的原因?”学生:“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有吉祥如意之意。”PPt3:传统习俗的含义。PPt4:北京四合院、故宫、江南民居、夫子庙四幅图片,分析南北建筑的特点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为纵轴线,讲究对称,而且按照长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间;江南民居一般墙围较高,体现了私密性。屋顶呈尖形,与南方雨水多有关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南北建筑都讲究风水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符合儒家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t5:剪纸、脸谱、书法、绘画四幅图片,谁能谈谈你对书法、绘画的认识?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有谁能唱几句地方戏?”一位学生的几句黄梅戏《女驸马》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教师总结:“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种思想?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思想?”学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师总结:“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以上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
祝安顺:在我看来,这是具有标志性与历史意义的事件。自1995年9位政协委员提出议案以来,社会上就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直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指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转折:从家长的热情参与、社会机构的积极推动、基层教师的努力拓展,转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制度设计和大力推动,其引领和建设作用不言而喻。
从历史意义来讲,中国近代教育自1905年起步,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1912年,小学堂取消读经课,之后的传统文化课程基本上出现的是很小范围内的量变,但《纲要》从教育史上说则是一个质变,是要全课程、全阶段、全人员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具有历史性的转变意义。
从社会现实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政府、社会和家长、教师达成了共识,认为让孩子读一些基本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中华民族优秀经典,具有知识传承、历史延续和价值构建的作用。可以说,《纲要》的颁布,与家长和教师的期盼是一致的。
从人力资源开发来讲,它扭转了人才培养模式,尝试遏制过分功利主义教育的势头,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以期达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健全人才的要求。
不过,《纲要》的要求提出之后,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融入中小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而融入的前提就是要保证融入的效果。如果把两个东西简单地搁在一块儿,比如将一个玻璃杯跟一个铁杯放在一起,它们融不了,只是并列地放在一起,这是物理反应。现在,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合反应,就像一包茶叶在开水的冲泡下融合成一杯茶水一样,而不是“水是水,茶是茶”,这才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
《中国教师》:在今年教师节时提到,对语文课程,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祝安顺:对的这个提法,目前我个人还没有听到不同的意见,本人也是非常认可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谈,我主要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需求来谈一下,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多读一点中华民族的基本典籍,尤其是诗词,这应是很多教师和家长的共识。现在有一些地方在语文课程中删减这些内容,尽管有其理由,但这可能违背了家长与教师的教育需求。的提法说出了家长和教师的心声。如何在课文中开展诗词教学?怎样阐发其文化意义?这是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可以探讨,但删减古诗词,我认为是一种过于草率的做法。
《中国教师》:您认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祝安顺:作为一门传承和规范语言文字的学科,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它的实用性较强,不一定与传统文化挂钩。晚清学制变革中将修身课、读经讲经课与中国文字课(高年级叫中国文学课)并列,且前两者的课时远远大于后者。但当下的语文教学,在无法从顶层设计上单设一门传统文化课时,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在可操作性和内容相关性上,语文课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可能和传统文化教育对接的,它必将成为传统文化课的主体。而且,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也是由语文教师来承担的。
在相互的融合中,有哪些内容可以融合,融合的形式又是什么,其效果如何,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处理得比较好,而有些教师则依旧按照“老语文课”的教法,以知识和技能来肢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加和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方面,大多数语文教师并不反感,但在教学目标上却产生了内在紧张:一方面,校长与家长对学生学科成绩有着天然要求,但当要学科成绩有所提升,文化课程开设可能就会变成一大难题,是不干涉,还是死磕教材,提高成绩,走“正路”?另一方面,私塾、学堂提倡的培养圣贤的主张,让语文教师听而生畏,不敢亲近。其实,文化课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功利化,也不能道德化。所以,在《纲要》颁布后,应结合相关问题做些理顺,关注语文学科如何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任务的问题。
《中国教师》:在当前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设计中,您觉得它应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是怎样的,这一比重对学科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祝安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处理的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课与语文课的关系,二者是物理反应、化合反应,还是映射反应(辐射源与受辐射的指导关系)?这种关系的界定,直接牵涉教学内容的比重。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教育,具有指导性,不一定要直接讲出来,但可以通过语文课的知识点介绍、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接受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其次,要破解课堂教学的高效特性与传统文化教化功能的非功效之间的对立难题。课堂教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一开始就全盘接受的教学形式,是在特定地点,针对特定对象,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内容的高效率、大众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当今主要的教学模式,简单、可复制、高效率是其明显特质,辅助简单、可量化的考试制度,但在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太讲求效率的,几个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个课堂由一位教师教。在取消科举考试后,如何进行教学评估成为考试的一个难点,在这方面处理得并不好,通常会以默写经典、诵读经典为主要测评手段,使传统文化教学变成“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再次,面对这些难题,很多小学或多或少都开展了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低年级以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践行《弟子规》,诵读唐诗宋词、古文为主,高年级主要读《论语》、《孟子》、《孝经》等,在进行语文教学前诵读,或在个别教学中融入上述内容。目前,我认为在小学低年段中的比重应该不大,会存在一些诗词、故事,这主要是和社会氛围有一定的关系,认为我们没有必要让每个孩子都学做圣人,主要是继承文化,培养文化素养,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并非是指要成为圣人。在小学高年段要加重一点分量,初高中阶段也要增加一些分量,提高学习的难度,加大比重,坚持递进的原则,不能“一刀切”。从实践效果看,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中华经典素读”教学,其理念是“背诵十万字,熟读百部书,能写千万言”。它有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设置,要求读传统文化经典不应影响语文考试,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再如,把传统文化整合成“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和”十个义理,然后分别展开每个主题的内涵,开展相关教学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他们的智慧,以帮助孩子打通传统语体与现代语体之间的关系。
就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比例而言,我个人认为,两者之间有内在的共性,都是母语学习,但关注点又有不同。所以,应保持两者的独立性,没有必要严格地划分教学比重。
《中国教师》:就教材的编写而言,您认为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才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祝安顺:在教材编写方面,我完全是一个外行,不敢多言,但可以谈一点感想,提几点建议。这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达成共识,既要关注反对读经的理由,也要关注民间读经的做法,更要研究过去的传统教育,同时也应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如果只凭回应家长和教师的教学需求或者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其结果可能与我们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探索中的实践活动,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悲观失望,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团结、关注、参与,允许探索,相互提携,才能有明天。
在教材设计和内容选择方面,我提出“十六字”的建议,即“体用兼备、嵌入教学、中小衔接、教研至上”。
体用兼备。我认为1―9年级的学生应该抽出一点时间,把中华民族的基本典籍读熟,不一定利用课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与课后时间。在熟读的基础上,部分名句、名段甚至名篇,达到背诵的水平。熟读,是当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青少年只有在接触、了解后,才有可能逐步理解、领悟并践行民族精神,这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就能有效解决的。我认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体”,但仅仅熟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并将其落实在语文、德育、历史甚至是艺术类课程中,通过主题式迁移把课讲透。一节课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做人做事的小道理“引爆”,但这种“引爆”要由孩子提出,通过探索和体验学习后得出结论。因此,课堂上一定要把传统文化的力量“引爆”,体用兼备,尽管我们并不奢望短短的语文课能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丢弃高效的课堂,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嵌入教学。“嵌入”要和《纲要》的精神高度契合。我所说的“嵌入”是指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主题分类,选择与语文课文的主题相近或相关的内容,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偏重文化内涵的教学,提倡学生深度参与,在教学中体验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中小衔接。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园、小学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但到初中、高中和大学几乎就没有了。我认为中小学、大学的课程应有衔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将来的成人教育、社会教育都应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内容。
教研至上。应为教师营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氛围,做好充分的服务工作。提倡教师研读经典,相互交流,进行入门、有序的培训,提供基本的传统文化书籍资料,组织交流,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观摩。我们一定要用有文化素养和感悟的先行教师来引导、感染更多的教师,让教师的文化感悟和信念不断加强,用信念来引导与感染学生。
“体用兼备、嵌入教学、中小衔接、教研至上”是我针对当下的教材设计和内容选择提出的“十六字”建议。我们不要一味地相信读经,也不要一味地相信课堂,要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方式,在不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前提下,通过主题嵌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国教师》:现在许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您认为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中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祝安顺: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开设选修课或者校本课程,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多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在这些课程中,学校可以围绕几个方面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第一,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开展相关课程。比如,当前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行为规范不是很好,学校可以开展《弟子规》等的诵读和践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针对学生将来的成长需要开展相关课程。比如农村学生相对比较内向,可以开展经典诵读大赛、经典诵读表演,以提高学生在公众面前的交流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分子或专家学者资源开展相关教学。一线教师相对来说对学生的了解比较充分,他们会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后,尝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一些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如果其自身是学生家长,又愿意做公益教学,可以将其引入学校。如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性,成功开展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而且此类事例比比皆是。
第四,深度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是开展此类课程的有效路径之一。每所学校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质,如校名、校训、校歌、校徽、校友等,可以梳理出学校的主导办学理念,并结合当地的名人、著名历史事件、民俗等,开展此类课程,这也是可以继承与发展的。如有学校所在地是范仲淹的家乡,学校在开发自主课程时就可以将范仲淹的相关内容当作校本课程,挖掘其精神和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接受传统民族英雄人格,将其具体化。
第五,加强学校间的交流,打开思路,获得激励。学校自主课程的开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相互交流、分享,然后总结、完善、提高,否则各个学校的做法会由于理念不到位而停滞。
《中国教师》:您认为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措施?
祝安顺: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居于核心位置,我认为这样说一点儿也不过分,从某种角度来讲,语文教师的确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作用。
就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来说,语文教师能做得非常多,结合众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来看,我认为有如下五个措施:
第一,提高母语教学水平,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美和文字美。这是让中小学生愿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条件。把课本中的古诗文讲透彻,讲出文化内涵,再适当增加相关内容,这样青少年学生便相对容易接受。
第二,充分认识学科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虽然目前存在很多的具体的困难,但应认定必须开展,才会有开展的可能,如对1―9年级的孩子,尤其是还没有上2年级及之前的孩子来说开展经典熟读非常重要,不熟读不行,读是前提,是基础,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支撑,但是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与点拨。
第三,采用绘本、吟诵、歌诗、实地体验等形式和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语文课的固有教学形式和方法。我们不一定要死记硬背,现在很多方式,如绘本,就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再如漫画,如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孩子和成人都很喜欢。吟诵符合汉语的韵律,适合古典诗词和散文的传播。还有歌诗,可以把古代的吟诵调、民歌、普通话、朗诵等综合起来,谱成曲子,供小孩子唱。我认为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
摘要: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民俗馆连续举办六年“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2014年新增了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授课环节。本文作者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如何营造博物馆夏令营良好课堂氛围,提出几点想法,以下将逐条进行阐述。
关键词 :博物馆;夏令营;课堂氛围
一、“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概述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南京市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营造未成年人自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之民俗馆2009年暑期开始创办了“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该夏令营活动以馆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邀请了常驻民俗馆的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手工布艺、彩扎工艺、手绘葫芦、泥塑、中国结)代表性传承人为授课老师。在夏令营的课堂上,由传承人老师对营员们面对面地传授知识,手把手地教授技艺,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完成一幅幅自己的个人作品。最后,再对营员制作的作品进行评选,并举行展览和颁奖仪式。
从第一届的不到100名学生、仅民俗馆周边几个学校参加,到2014年近1000名营员,涵盖南京全市所有的区县,甚至还有来南京旅游度假的外地、外国孩子慕名前来参加。报名人数爆满后,还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来咨询。这些都说明“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是充分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的。
在活动中,很多家长对老师说,谢谢你们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体验和学习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有的家长向老师咨询能不能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学习班,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这一建议,2014年被采纳,夏令营教学内容新增了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授课环节。通过先理论学习,再到实践操作,从接触传统文化到触碰市井生活,老师们努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教案生动,课堂更具吸引力
理论授课对具体承办夏令营工作的社会教育部讲解员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讲解员经常给来馆参观的未成年人讲解,他们虽然了解孩子们的特性,但从未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上过课。经过集体商议后,大家决定先从教案编写入手。
面向未成年人这样的服务对象,教案编写人员首先向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家求意见,根据未成年人群体活泼好动的特点,教案以轻松、明快的笔调编写。成稿之后,为确保博物馆官方教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特意向夏令营授课传承人征询修改意见。教案定稿后,制作成融图像、视频为一体的幻灯片,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未成年人喜爱的热点事件、热门动画片元素,使得整个PPT理论教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夏令营授课更具吸引力。
三、微笑拉近距离,激活营员思维,带给课堂生机
教案制作完后,很快迎来前来参加博物馆夏令营的营员们。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往往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当他们踏进博物馆的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博物馆周围环境以及讲解员都充满了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关闭了他们的嘴巴。为了尽快消除这种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让孩子的思维进入授课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亲近孩子。因此,授课一开始,老师首先将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世界通用语言,如一股清凉的风,吹去心中的不快;如一道灿烂的阳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好心情。老师微笑着在教室里与营员们交朋友,与他们交流平时生活中的趣事,进而引导、鼓励他们把亲身经历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渐渐地,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他们也敢于说话了。带着这样一份好心情,夏令营课堂上思维碰撞,趣味横生,掌声不断。微笑给课堂带来生机,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出一片欢声笑语。
来参加夏令营的营员基本上都是特别好动的10 岁左右孩子。有时已上课了,他们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着那帮没静下心来的同学,一开始,老师真是手足无措。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营员们为什么知道上课了,还在教室里大声喧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在博物馆上课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于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温和的劝解,师生之间的小问题很快化解。
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个性内向、胆小、腼腆的孩子,当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参与讨论时,老师送去一个真诚的微笑,耐心地给予提示或启发,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和力量。真诚是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微笑能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微笑与真诚是爱的使者,可以架起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相互信赖的桥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一旦被掌握,就会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
四、激情让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在夏令营的课堂上看到一张张稚气的小脸,老师总是希望让学生跟着自己一起“动”起来,让自己的这份激情与孩子们产生情感的共鸣,燃起他们的智慧火花,激发他们的无穷潜能唤起他们大胆的思考和创造。在上“彩扎工艺”理论知识课时,老师将彩扎风筝带进课堂,让小营员近距离接触,并带他们到室外放飞风筝,用热情唤起学生们的激情,唤起营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心动。看到孩子们愉快地放飞风筝,聆听他们纯真的童言无忌,那份激情被燃烧得更旺了。这份激情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夏令营里的传统文化教学充满活力,继而带动孩子们真正走进博物馆这个“第二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健康的夏令营课堂氛围离不开孩子们的积极投入,他们的积极投入离不开老师的鼓励。鼓励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催化剂。课堂上积极鼓励大家善思多问,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希望能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老师准备了一些剪纸、布艺、泥塑等小工艺品作为奖品,每当同学们发言有新意、有独特见解时,及时给予评价,颁发奖品。这样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营造出和谐、热情的课堂气氛。
五、培养营员兴趣,个个争做“小小传承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夏令营课堂教学中,将寓教于乐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贫乏,知识面也较狭窄。在教学中以熟悉的事物为出发点,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充分运用实物、视频、录音等教学手段创设和渲染情景气氛,让学生各个感官都动起来,在自觉不自觉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手绘葫芦》时,就准备了动画片《葫芦娃》中葫芦生长的视频,营员们看得津津有味,在快乐欣赏的同时,记忆下了葫芦的自然生长过程,这比在课堂上诵读十遍都更让人难以忘记。孩子们兴趣高涨之时,在接下来的实践课程中,认真学习,开启了一段“小小传承人”之旅。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语文作为较于其他学科有更多人文性的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学生人生方面更应该发挥作用,让学生的发展根植于充满传统文化的课堂,让传统文化的氛围充满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
作为引入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其渗透面是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设置,例如,文言文、古诗词等。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为例,共涉及古诗词22首,文言文共17篇。然而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不仅应该指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主题、内容、人物性格等等,同时还应该点拨学生这篇课文出自《红楼梦》这部经典中,是一个朝代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缩影,所以,可以适当补充给学生清朝的礼仪习俗、建筑风格、等级制度等传统知识。语文课堂上“教教材”不可取,然而我认为只是“用教材教”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求知欲望,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氛围应该是自始至终的,每个细节是都可见的。在课堂上“教学相长”的同时,养成学生“尊师重教”的礼仪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教授学生书法的写作,让学生感受书法这种国粹的魅力。
二、传授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但是仍然需要强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比重还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中编入的不应该只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司空见惯的学生早已有所耳闻的内容,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考虑。当然这种传统文化篇目也不应只是量的增加,如果为了只是文言文的积累也是顾此失彼的做法。
语文教材不只是教科书一种,这一人文性浓郁的学科更是生活的反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诸如,教学视频,戏剧表演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也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途径。
2.教师
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有积淀的基础上的讲授才会有历史的厚重感,才不会只是教案的复述,或者在课文之外问题的束手无策。然后,在此基础上全面备课,由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所以,备课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问的问题,可能涉及的知识,这样有准备的课才能有底气地上,有针对性地讲,学生才能有切实的收获。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该时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例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书法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朗诵能力,让学生可以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文的韵律,甚至是一点绘画能力,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美,更甚至是一点写作文言文、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教学的时候更透彻,知道作者表达时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篇目不应该只是考试的牺牲品。教师习惯性地将古文的翻译作为重点,将学生的背诵作为目的,这样的课堂难以有美的享受,更没有兴趣可言。有些甚至是只学习考试的重点部分,然后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脱离了文章内容,考完试后学生都不知道课文内容,变成为了考试而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体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师肯教,学生时间久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抛开考试的压力,不是开篇就讲背诵的任务,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学到他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考试的要求也肯定能达到。
3.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面对古代经典篇目的阅读缺乏耐心,缺乏兴趣的培养,因此,刚接触就感觉难以读懂,很快就放弃了,所以,对传统文化感受不深,所学的经典篇目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社会的极速发展伴随的是浅阅读的盛行,浏览式的阅读,猎奇式的阅读,多数人很难俯下身子去阅读文化气息浓厚但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极少有人能自觉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更深层次进入课堂的策略
1.听
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传授应该是多角度的,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该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听一听名家的朗诵,很多时候古代的诗文不是作者自己默默写成的,而是一时兴起的吟唱,抱有感情的唱和,配合音乐的填词等等,听一听别人读的字词,听一听音乐的感受,学生更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语文课程做到“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说
早在之前,朱自清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就说:“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顾问,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能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由此可见,诵读古文的重要意义。诵读可以领略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语感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领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古诗文比其他经典更需要读出来,《赤壁赋》的大气磅礴,《声声慢》的凄婉哀伤,《蜀道难》的浪漫豪放等等。
3.读
新课标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当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语文教材的内容有限时,传授传统文化就要是伴随学生始终的,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经典古诗文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传统文化,在课程紧张的同时应该保证学生诵读经典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读书的空间。广泛的阅读可以触类旁通,吸收古代文化的营养。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经典古文,尽管在教材中没有提到,教师可以将它放到课堂上来统一阅读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化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课下走马观花式阅读。
4.写
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听说读上面,而应该尝试写作,即学习古人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学以致用,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应用,在于将古人的表达方式转换为自己的方式,能够有声有色,或者在表达与古人相同感受时拿来引用。
语文课堂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授,一定不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考试而加大积累量,而是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而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进关帝庙自然要先拜关羽。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有效备课 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
“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是高中政治课存在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实现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是目前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一位政治教师永恒的追求。
有效性教学有两重涵义:一是指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二是指有效率,即通过教学,学生可以用较少的课外时间巩固相关知识,达到新课标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的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性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备课标研究课标。课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备教材。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还要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补,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再次,备学生。这是政治课有效备课的重要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做到深入实际,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困难何在?担心何在?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走进学生的心里,找出学生的兴奋点,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有意义的学习,弄清楚哪些需要重点分析,哪些一笔带过即可。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有效的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师备课备得再好,也必须靠四十分钟的课堂展示出来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核心是关键。
(一)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主导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互动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高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我先播放群星版的歌曲《北京欢迎你》的视频,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回忆片中出现的传统文化,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片中的水立方是否属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北京奥运会中经常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从中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形式、特点、作用及我们对待它的正确态度。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到学科理论,彰显了科学性原则;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彰显了生活化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彰显了主体性原则。另外,教师还要舍去学生已知、易知的知识和熟知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说,能评析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评析。但教师不能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还要做好补充说明、归纳总结知识点的工作。教师不应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遇到问题不闻不问,缺乏有效引导和归纳总结,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会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
(二)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政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规律》一课时,我让一名学生扮演荔枝果园的老板,部分学生扮演成卖荔枝的,另外一些学生扮演成买荔枝的,模拟市场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荔枝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荔枝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种荔枝以赚取利润还是砍树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样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激发学习政治的热情。例如在讲政治生活《国际社会》时,可以收集当时比较热的两国关系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在上复习课时,也要打破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如在复习文化生活第三、第四课时,我先展示了事例:“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复习本课的知识要点:“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传统文化继承问题上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现在人们也在反思,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哪些积极措施?在座的同学你准备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对一个典型的事例的陈述,创设情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师生互动实施探究,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既复习了原理,又懂得了运用知识,还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反思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师资培训;少儿
如果把国学经典教育比作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兵马”,那么师资就是“粮草”。缺粮少草,兵马是动不起来的。随着很多学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师资的短缺也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完成少儿国学教育的师资培训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做了如下探讨。
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决定做师资培训时,不论是学校内训,还是培训结构做外训,第一步最好是收集资料。这里的资料收集包括三个方面:
1.他者或同类经验。对于学校而言,要考虑其他学校是如何操作师资培训的,是内训还是外请?他们是如何规划的?他们用什么标准来选择培训机构?对于培训组织来说,其他同类机构是如何为学校提供师资培训的?如果没有国学类师资培训的经验可供借鉴,那么经济学论坛、商务会展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大量收集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规划时不至于考虑不周。
2.培训需求。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访谈提纲或自编问卷做内部调查:老师最需要的是哪一块的国学知识?我校即将要开设的国学类课程涉及哪些经典?最难的部分是经典的梳理还是国学教育的教学教法?对于培训组织而言,要为学校提供国学师资培训,不仅要了解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国学教育需求状况,更要针对客户学校的要求,细致分析学校和老师的每一条需求。
3.讲师资料。对于学校而言,如果是内部培训,就一定要安排好人选。如果选择内部老师,需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安排是否会与培训冲突。对于年长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沟通和工作安排。如果是附属小学邀请相应大学的教授,则需要提前告知明确的授课主题和时间地点。若是把培训委托给培训机构去做,那么,对于该组织所能提供的讲师背景和介绍,一定要提前审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讲师,从学术背景到讲课风格,都要认真搭配。此外,是选择组织内部研发人员去培训,还是选择聘请名校教师或高校教授做培训,都要提前联系,做好安排。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师资培训的具体实施环节了。
一、规划与目标
依据对国学老师需求的分析,师资培训要明确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以目标为核心,做好培训规划。
(一)培训目标要清晰可分解
对于师资培训而言,目标最好是可以分解并可以评测的。比如,在进行幼儿园老师《弟子规》基础知识的培训时,目标可以是了解其作者、价值和意义、内容结构。依据该目标,教学技能的目标可以是把握三种相关游戏。最后的考核则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对于小学老师,知识目标还应拓展到对具体字词的释义详解,最后的考核需要提交教案或试讲。对于中学老师,知识目标应包括了解字句出处,比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一般认为化自《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学老师最后的考核一般要加说课与教案。
(二)培训规划要简便可操作
规划一定要结合目标,详细而不繁琐。比如,上午9:00-10:00讲《论语》的基础知识,那么紧接着最好安排《论语》的示范课或《论语》教学教法。如果第一天全部都是关于礼仪、价值、意义等的讲座,那么最好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安排到不同的日期中去。如果培训规划中涉及名师示范课等,一定要考虑到交通、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尽量不要给讲师添麻烦。
对于规划,还可以做出项目管理图,把每一个目标和时间点进行明确解析,然后分发给相关人员。
(三)培训成本要严格控制
规划之初,先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对于学校而言,经费预算及来源一定要合理,不可虚报经费数。对于培训机构而言,经费使用更要精打细算。既要考虑到接受培训的老师的舒适度,外请老师的讲课费用等事项,更要在细节处节约有度,避免浪费。
(四)培训手册要表述清楚
培训手册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需要的一种了解相关信息的材料。对于国学师资培训的培训手册,不仅能汇集培训基本状况,供听课老师随时翻检,它的外表设计更要古雅,能使人感觉到国学的气息。
以上目标和规划考核方案,再加上授课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安排,都要制作成表格或手册,在培训以前分发到受训老师手中。
二、讲师与备课
合适的讲师是培训圆满成功的保障。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在培训公司开列的讲师名单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讲师的背景与风格
学术背景是我们选择讲师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国学师资培训的讲师,一定要有足够深厚的国学知识积累。一般选择文、史、哲类古文功底较好的硕士或博士。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讲师有相关,也是可以聘请的。但是,一定要挑选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讲师。毕竟,科研能力好与讲课受欢迎不一定呈正相关。此外,还要注意可以“面面俱到”的讲师。“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古人对经典的研读,往往是皓首穷经。我们今天的讲师,基本上不大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研读全部的国学经典著作。只有在他擅长的那一部分,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讲给听众。所以,在选择讲师时,最好要事先搞清楚他的长项。
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讲师的风格,是儒雅型、激情型、互动型,还是权威型、亲和型、专业型?相同讲课风格的老师最好间错开来,以避免造成听课人的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在培训前要明确,哪一种类型的讲师适合讲什么课。比如,儒雅型的老师讲《三字经》等蒙学经典,效果不一定有激情型和互动型的讲师好。
(二)讲师的课件与教案
在培训开始前,讲师最好向学校或培训机构提交课件、讲义和教案。若发现与培训目标和需求不相符的教学设计,要及时替换。同时,课件和讲义在印刷前一定要仔细校对。
此外,某次培训的课件风格,最好保持一致,并进行编号录入,方便学校或相关机构进行存档。
最后,相关人员还要考虑到各种细节。例如,根据讲师的课件,是否需要提供教具;讲师是否有要求听课者提前诵读某些章节,这些章节是否印刷成册;还有,课件需要的播放软件等,是否有备份,可以保证现场不出意外。
三、组织与授课
(一)开班礼与“破冰”
开班礼之前,要确保听课老师按时签到,并拿到培训手册以及相关学习资料、相关图书资料、相关表格等文件。
开班礼进行时,最好有现场的影音采集。同时,现场的服务与调度也要礼貌有序。倒水、移动话筒等工作最好由专人负责。
在开班礼后,可以进行“破冰”,让讲师或外来学习者尽快与听众和本地员工熟悉起来。
(二)授课与追踪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每一节课都要有专人负责追踪记录。一方面,对讲师授课进行追踪:是否讲的是规定课程?是否准时下课?是否讲全知识点?是否讲解明白?是否按要求留下参考文献?另一方面,也对受众进行追踪:是否按时听课?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是否有教学疑问?等等。同时,要对课堂进行“互动记录”。因为如果没有互动与讨论,教学诊断就成了“专断”和“独断”。当然,追踪者应该准确记录上课时间和地点。有时,追踪者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测意见。最后,追踪记录要有签名,明确某人是追踪负责人。
(三)采集与存档
对于听课者在课程中的小作业、讨论结果等文字记录,要做好收集工作。对于课程中的说课、表演等内容,最好有照片和录像。这些都是培训成果展示的重要资料。在师资培训中,既可以为每一位听课老师建立个人档案,也可以为某一批听众建立集体档案,供以后参考之用。
四、考试与考查
对于学校而言,没有考查,就无法确定师资培训的成效。对于提供培训的机构而言,没有考试的结果,一般很难证明培训的效度,进而无法稳定客户群。因此,培训的考试与考查也是必要的环节。
考试和考查都要按照培训目标和需求来设计。基础知识类的内容无疑适合用答卷的方式来检验培训结果,技能类的培训内容,究竟是要选择文章的形式还是讲课的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的时间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来协商。
对于最后测验用的考卷,在培训之前要经过讲师设计和校对。考卷在印刷前后,都要注意保密。考查如果采用的是示范课的形式,要提前告知听课老师和点评专家进行准备。评分标准也要依据培训目标来设计和审定。最后,在培训前和考查前,都要对场地设备进行检修。
五、后勤与保障
后勤与保障工作是培训做得完美舒心的重要抓手。一般来说,学校内训多安排在本校,老师对环境也非常熟悉。但是,这种培训往往安排在暑期,占用了一些老师的休假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内,后勤工作做到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训效果。
如果是培训机构来做师资培训,服务和保障则更为重要。如果是在目标学校培训,那么讲师的交通和用餐需要专人提前通知。如果是另找场地,在培训前,房间、食堂、教室、卫生间等地方,最好用简易地图分发给老师。每一个场地的空调、照明、冷热水等,都要提前检查,及时检修,确保听课老师能专心接受培训。
六、反馈与保持
上述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控和评估,随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培训方案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安排,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学校和相关培训公司都要注意回顾和总结。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等方式,详细记录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与原计划的不足,并将其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新阶段培训的借鉴和起点。
对于学校而言,培训效果的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一般可以在培训后的三个月内进行与培训相关的国学教学竞赛,或者用开会研讨、出板报、做文集、发专题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巩固。“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对于培训的经典内容,只有长期研读,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使培训效果得到升华。
总之,国学师资培训只有以问题和需求为视角,选择合适的讲师,借鉴商业论坛和企业培训的管理模式,注重内容,追求创新,才能使国学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听课老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小学语文有效课堂观察[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D.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孙景源.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学校各年级、各教研组要树立教学思想和教学意识,努力保障和服务教学活动,为积极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我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基本要求:
一、计划要齐全。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之规定,学校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除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等课外,你所兼任的科目:音乐、体育(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包括书法课程)、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地方课程、语文老师负责)环境教育(科学老师负责)、安全教育(品社老师负责),校本课程(6321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方案)。
计划要求: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计划必须有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等环节。
除学科教学计划外,还要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培优辅差工作计划、“6321”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与方案(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工作方案)、小组合作教学计划与方案等
二、备课要规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内容包括备课程标准,备学情,备教材,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检测等等。备课形式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规范撰写教案,提倡手写教案,备课要求: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禁止抄袭现成教案和课件。教学设计要做好圈、点、勾、画、批、注等,认真、规范地做好教案与设计的使用。
三、上课要扎实。
教师上课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扎实高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对学生“六会”(会听课、会表达、会阅读、会写字、会写作、会运算)学习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一体化。课后要加强教学反思,积极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实战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四、作业要适量。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五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做好监督。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作业评价要用等级与星级相结合,要有鼓励性评语,禁止出现分数评价。禁止教师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禁止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矫正指导。
五、指导要科学。
指导包括课下辅导和课外指导。
课下辅导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对部分边缘生、后进生进行学科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树立迎难而上、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培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争着学、比着学”的学习劲头。辅“差”的同时,还要做好培“优”,各学科都要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辅导活动,培养本学科的专长学生,让我校各科教学全面开花。
课外指导就是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切实保障学生在家学习收获满满,真正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补给站”。
六、检测要及时。
检测包括书面检测、口头检测、动手检测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原意为“美好的语言”,传承至今它早已超越了语言文字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符号。作为初中起始阶段,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学生走进这种语言文字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途径。文言文教学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古诗的诵读和积累,初中阶段则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随着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深入都对起始阶段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重点是对学法指导的研究。有效的学法指导能帮助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学习模式,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如何帮助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尽快完成文言文入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在起步阶段,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以中学生文言文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播传统国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充实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育教学理论。
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给其他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理论经验、启发指导。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探索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情况,确定实验班级和样本学生,筛选出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验中阶段性的研究重点;制订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2.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来检验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的效果,依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对研究方案作出及时的调整与补充。根据样本学生按照问卷调查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发言人、记录人,明确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的角色。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同步的研究学案开展学习,学案中应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时选择对应的学法,同时在学案上记录学习中生成的难点问题。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和前期调查问卷中的困难点进行抽样比较,注意反馈问题的集中点,通过作业设计、课堂讨论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达成性。3.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设计思路的体现,贯穿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并将学法延伸到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运用学法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养成属于学生个人的文言文思维模式。七年级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研究是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它不仅为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而且是对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有益摸索,从课堂引导式的学习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喜爱文言文。依托课内文言文教学篇目,延伸学习内容,选取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篇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分组学习的情况,确定样本小组并作为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篇目,指导学生设计教案和学案。由合作小组推举的代表来实施课外文言文篇目的课堂教学,组织全班同学借助学案完成课堂教学。教师从反映、接受、理解、配合等方面记录课堂效果,并将样本班级和普通班级、样本班级实验前后、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比对,分析七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变化程度。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学习交流,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适时调整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改进教学实验,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夯实基础。经过对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探索实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带动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效的学法指导来引领七年级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浩瀚天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