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电设备调查报告范文

风电设备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电设备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电设备调查报告

第1篇:风电设备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需要企业取得的销售收入进行补偿,成本的降低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效益的提高。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了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本决定着企业兴衰。文章以北京BJLC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了成本运营与控制的相关分析,说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经济效益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通过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生产耗费补偿的尺度。企业通过商品销售取得收入,提取成本消耗的份额,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消耗,维持再生产持续进行。所以,成本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对企业经营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竞争求生存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企业经营处于困境时,降低成本对企业的继续生存尤为重要。

企业的经营决策以降低成本为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建立在以成本为核心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基础上。

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以成本控制为前提。当售价不变,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企业利润才能增加,企业才有能力寻求新的发展。可见,一个企业盈利、生存、发展与成本控制和管理密切相关。

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第一,必须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第二,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企业领导和每个普通职工都担负着成本责任,要求企业领导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第三,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前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有效的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第四,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本量利分析原理,结合成本与收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第五,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结合,调动企业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二、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北京BJLC公司中的应用

北京BJLC公司是北京发展新能源项目的一个重要平台,主要以投资经营风力发电为主。随着近几年国内风电项目的迅猛发展,发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节省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运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对公司运营成本加强控制与管理,促进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由于风力发电在我国近几年才得到大力发展,风电项目运行过程中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对于国内的发电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成本探讨课题。风电项目在投入正式运行之后,加强运营成本控制与管理是风电企业能否盈利的关键因素。

(一)公司风电项目运行成本分析

1.风电项目运行成本构成分析

风电运营企业的成本主要由项目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项目运营期间的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生产运行人员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及税金构成,其中:折旧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整个运行成本的84%,其他成本占16%。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成本的内部构成比例会发生动态的变化:第一,风电项目贷款的逐年偿还递减,财务费用所占比例会逐步递减;第二,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延长和老化,运行维护费用和材料费(备品备件)所占比例会逐年增加;第三,折旧费用所占比例随着财务费用所占比例递减会反向增加。

2.风电项目运行成本特点分析

根据成本性态原理,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随着产品产量(业务量)的增减呈线性变动;固定成本一般在一定产量(业务量)水平上保持相对固定不变。

公司风电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生产的产品是电,消耗的原料主要是风能,由于风能是不计价的,因此风电项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为零;其成本主要由固定成本构成:包括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运行维护费用、材料费(备品备件)等项目。可见,公司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是固定成本。

3.风电项目固定成本的管理控制分析

公司风电项目运营中,其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和项目投资中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对其控制主要是在项目建设阶段对造价的合理控制来实现的,一旦投资中固定资产金额确定,折旧年限及残值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在未来运营期间是相对不变的;风电建设项目投资70%~80%的资金需求需要融资来解决,并通过未来生产运营产生的现金流来偿还本金及利息,一旦偿还方案确定,财务费用在未来运营期间也是相对不变的;以上两种费用对风电项目运营成本来说,是相对不可控的,属于不可控的成本;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费用支出属于可控费用,可以通过公司各种制度、加强管理措施及人力资源统一规划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公司风电项目运行成本管理措施

北京BJLC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风电业务,公司管理部门通过深入分析风电业务成本构成及其特性,认识到在项目运营期间,加强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可控费用的管理是运行成本控制的关键,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措施针对上述成本费用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

1.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为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北京BJLC总公司实施两项举措:第一,对各风电项目分公司下达年度费用控制指标,通过预算管理,明确风电项目是公司运行成本的责任中心,对项目可控成本负责,并和各风电项目分公司签订责任状,年度进行考核并奖惩。同时责成各风电项目公司将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分解到月度,逐月落实支出。财务部对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提出超支预警,要求在以后月度注意节约。第二,建立“全员、全过程”预算管理,每月末编制下月预算时,各风电项目公司需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安排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据此编制精细的费用需求预算,将企业的各种消耗和成本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标。

2.实行精细化核算管理,建立有效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指企业以精确化、细微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理念,运用财务管理技术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收益最大化目标的资源配置过程和活动。

北京BJLC公司在进行财务成本核算上,结合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及财务预算,依据成本习性逐项进行科目设置,按照部门及成本费用用途核算,以便分清各部门成本责任,并且每月对细化的成本要素逐项进行对比分析(与预算成本、历史最好水平、考核指标、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比),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改善各项管理,狠挖降本增效潜力;同时建立与技术、设备、生产等专业部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机制,突出专业管理对成本的贡献能力,充分发挥运行部门对成本分析的作用,形成纵横交叉的成本分析体系。通过分析,具体量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贡献能力,建立起全员全过程量化的成本控制体系。

转贴于

3.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降低人工运营成本

从国内外情况看,风电项目与火电项目相比,最大特点是规模普遍较小,因此节约人工成本,做到人员的统筹规划管理,对节约运行成本非常重要。北京BJLC公司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根据风电项目规模的大小,统一进行定员定编;根据岗位的不同,统一定薪及各项福利制度。第二,建立人员的统一调配与共享机制,既避免了条块分割,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发挥了人力资源规模化的效应,同时又节约了人力成本。

4.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降低设备运营成本

公司风电项目在运营中,由于修理费及材料消耗所占可控成本比重较大,对产品成本有较大影响,北京BJLC公司建立了明确的运行维护体系:一方面明确要求将维护体系延伸到风电项目的建设期,了解各项设备的安装、试运行等情况,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能;另一方面做到对设备巡视、半年检修、全年检修、远程监控;对风电机组、变电站设备进行精心维护,按照设备的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查,保证风电机组健康运行。通过以上措施,公司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

5.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为了全面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关注日常发生的行政管理费用,所属分公司领导明确要求按照北京BJLC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各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职工出差执行出差审批流程,接待工作执行招待费审批流程,公务用车执行用车审批流程。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控制了公司日常行政费用的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与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2篇:风电设备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33-05

一、引言

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CO2”。这表明了中国将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进入低碳社会的决心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就是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柏林指出,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谁的经济更低碳,谁就有占有新市场的优势。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力争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日本也于2007年2月公布预算研究结果,到2050年可能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进入低碳社会。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着手开展了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相应推动政策的研究。

低碳经济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同时兼顾了“低碳”和“经济”,即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尽可能地实现能源利用转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所以,产业集群与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re Advantages,简称SCA)是互相关联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迅猛的发展及其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强劲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所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和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但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分析却鲜见。

(三)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经济发展的三大态势是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经济模式。具体而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特征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实施CDM、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以进行技术创新、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图1。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寻求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并要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现状与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其中,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和准则。2007年秋,我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围绕低能耗和低污染,圈定了“太阳能经济”、“风能经济”、“核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方面。政府方面也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早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主题。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方案领导小组,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承担。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工业增长8-7%。工业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94种工业产品中,有36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前两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961万辆和966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突破历史纪录。同时,我国在低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一五”之初,我国确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前三年已经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2009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实现20%寿右降幅的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的标准煤,相当于少排15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见,装备制造业集群借力“低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力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考虑生物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预计2020年风电、

核电建成装机容量从此前中长期规划的3 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分别上调至1亿~1.5亿千瓦、7000万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2005年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如图2所示(单位:万千瓦),可以看出,只要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总的能源消耗占比不高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得到飞速的发展。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通过相关测算,如果达到当前市场预期的2020年的风电与核电的装机容量,那么,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预计很有可能达到16%~18%。这将超过15%。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风电、核电分别5500元/kW、8000元/kW的设备投资成本汁算,2020年之前,风电、核电设备市场约8250亿、8000亿元。可以说,国内再生能源规划为风电与核电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面对全新的产业和市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共享资源,带动力了集群的优化效应。集群内企业纷纷以战略眼光,积极投身于新产业,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在2009年,华冶集团与太阳能领域巨头――央企天威保洽谈强强联合,全力进军低碳经济领域;辽宁九夷三普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充电电池行业实现了跨越,企业已经为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知名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辽宁重机轴承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风力发电用的新型轴承,已经在内蒙古等风力发电企业广泛使用;荣信股份生产的SVC可以节能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SVC制造商,包兰线铁路改造、包惠线铁路改造、神华煤矿变电站建设、华菱钢厂改造、大唐辽宁风电场控制系统等都用了荣信的SVCt。

(三)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转型扩张

国际上的美国通用电气集团从2000年开始打造水处理部门,先后进行五次并购,成为世界上工业用水处理装备主要提供商之一;2003年并购奥地利颜巴赫公司,成为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的领跑者。德国西门子依托技术优势,在华执行"2010加速度战略”,销售节能环保装备,力争获取1000亿元人民币收人。

低碳经济一般包括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两个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核电、生物质能等属于新能源,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等属于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引领下,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进行集群内技术创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相关业务扩张。以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为例。南昌市LED产业发挥集群效应,正在兴起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车、LED绿色照明、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等一大批低碳产业。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产业,将光电子产业与微电子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研发太阳能成套技术、生产太阳能成套设备。目前江西赛维LDK、上海卡姆丹克、通用太阳能电力等企业积极抢滩南昌光伏产业,初步开发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上中下游产品,预计到2011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重点突破和产业上的重点跨越,还推动了节能减排,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

虽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市场,但面对国际化的“低碳”竞争,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核心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中国电监会在风电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选用及局部工艺改造,轴承、变桨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14万千瓦,华锐、金风、东汽稳居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7%。由于风电整机制造的进入门槛较低,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风电制造产业,按照各个企业的产能规划,后期将供大于求。这种主要以低附加值制造而带来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研发,维持当前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设计能力缺乏的局面,那么整个产业将始终受制于国外专利技术。

目前我国核电规划在建项目达2 500万千瓦,设备制造企业的核电业务的收入规模在未来三年将会呈现50%以上的增长。即便是核电技术门槛较高,行业竞争较有序。但是由于核电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电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至今仍未盈利。

第二,不够重视研发环节。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只看重GDP增长,只关注产业链中的制造业环节,不重视研发环节。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有些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思想误区,使得某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过程看起来并不低碳。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往往将新能源设备制造简单等同于低碳经济,导致了仍然在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

以电力行业为例。自1990年到2006年,我国因能源生产排放的CO2是全球变化最快的。目前我国因电力生产排放的C02占全球的18%,仅次于北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困难。我们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提供的数据图,图3,可以看出,中国排放的C2比较高,高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说明我国不够重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低碳技术的研发,致使该技术比较落后。

第三,度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不具备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群,都还没有达到创新性产业集群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偏低。其一,集群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集群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特别是在国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其二,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相对来说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基本上所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主要用来模仿或追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的企业甚至连模仿都很难完成。其三,鉴于上述因素,企业也难以从集群中获取较强的创新支持。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要帮助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低碳政策并坚决实施

我国的低碳政策在近年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坚决实施相应的低碳政策:可以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节能评级,以减税方式对开发节能建筑的地产开发商进行鼓励,并对购买节能住宅的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减税或补贴等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通过购车税、开征燃油税等方面的合理减免来鼓励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环保汽车,并对研发节能汽车和使用节能汽车的用户实行相关优惠及减免等政策;可以通过完善清洁发展机制(cDM),进一步培育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建立碳交易制度等。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应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等,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产业的设备更新、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渐进式转型。

(二)推动节能低碳技术,实现高低碳行业协同发展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技术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图4。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前提。现在我国核心技术还不成熟,许多设备和关键核心技术还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所以我国应加快研究开发新型保温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应用技术,推进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开发应用;要加快开展IGCC技术的研发工作,筹建示范项目区,将IGCC和煤化工产业相结合,在清洁高效发电的同时,生产系列石化产品,真正实现煤的清洁使用;还要不断推进ccs0工程建设,以提高我国CCS的技术水平。

与制造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推动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协同发展。低碳部门往往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以风电为例,其研发、运输、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技术研发、发电、制造、钢铁、冶炼、维护服务等,风电企业自身带动的直接就业远远小于其相关行业带动的间接就业。因此,向低碳就业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绿色投资促进低碳就业。碳汇@林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后对就业的净效应为负,但是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这样,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风电、生物燃料、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1221。

(三)抓住低碳商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据专家估计,到2012年,世界低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英国《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低碳经济问题上有很大优势: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技术合作潜能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进程中的技术合作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抓住低碳商机,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2.69亿元,增长17.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3%,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48亿元,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40%。从全国看,前三季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568.6亿元,增长20.11%,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_点。作为辽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实施了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力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沈阳机床集团成功研制出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飞阳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由此,中国数控机床的“大脑”不再受制于人。我国首台+800kV高端换流变压器在特变电工沈变公司问世,标志着沈变已全面掌握世界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领域的前沿技术。

(四)区域创新、文化创新是“低碳”的有力保证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它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从而实现互动创新。所以,自主创新应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实体,它更关心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一些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就需要借助大学雄厚的科研能力,企业与大学合作就能够保障大学中的科研成果能够很快地转换成生产力。

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文化的创新也很重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树立一个凝聚人才的企业理念,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力。装备制造业集群只有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才能具有持续竞争力,也才能成为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3篇:风电设备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集群融资 融资体系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融资难一直困扰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保定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各类产业,亮点在集群。产业集群是保定经济的明显特征,据保定市中小企业局民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到2011年底,保定市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到39个,如保定市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园,中国药材之乡安国、中国毛毯之乡高阳、中国合成革产销基地高碑店白沟等,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50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11个,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个,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个,全部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达到1644亿元。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将大大有利于解决群内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集群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保定市中小企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也是交易成本高与信息不对称,集群融资模式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所谓“集群融资”是指以区域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整体核心竞争力为保证,群内企业从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行为所形成的融资机制,也就是运用集群优势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集群融资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一)产业集群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通常每个集群产业的发展目标都非常明确,同时也乐于对外集群企业的信息,由此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对产业集群前景的了解,降低金融机构与群内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为群内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保定市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园拥有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及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领军企业英利集团、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龙头中航惠腾等一批新能源企业逐步成长为集群内的领军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涌现充分向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展示了产业集群的经济实力,提升了群内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为整个集群获取资金支持作出了贡献。自2012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承诺连续3年对“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项目提供总计近1亿元的资金支持,同时该集群还争取到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98项,国家集群专项资金共7235万元。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前景的了解,金融机构可以加深对群内企业的了解,从而大大降低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群内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信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融资的基础。由于群内企业都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各企业之间的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各个企业之间也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产业集群轻易了解群内企业的真实信用程度。因为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一旦群内某一企业违约、失信,将很难在群内生存和发展。可见,这种无形的声誉机制,有利于群内企业良好信用的形成,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三)产业集群更易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产业集群是各地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相对于独立企业更易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群内企业也将比较容易得到地方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例如,针对新能源与输变电产业集群的发展,保定市政府特别制定引导政策,推进3个“1+1”技术创新工程,即鼓励群内每家中小企业找准一家领军企业对标、同时与一个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帮助企业引进一个战略投资项目,由此逐步提升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高的科技型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保定市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过程中的难点

“集群融资”是随着全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通过调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的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既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又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互动性机制。然而,调查表明保定市集群融资模式还处在发展初期,各中小企业在集群融资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如下问题:

(一)为中小企业提供集群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的限制,通常融资特点是资金需求次数频繁,且每次金额相对较少。通过对保定市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产业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资金需求量确实相对少,而且群内企业资金需求时机也不尽相同,金融机构只能逐一提供服务,由此增加了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大中型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通过对全国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调查,发现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有利于解决群内企业融资难。但是,保定市现在依然是金融不发达的地区,不但金融服务体系落后,而且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业务内容单一,不能有效缓解群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为中小企业提供集群融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功能不协调

通过对保定市各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每个产业集群都是伴随着各个企业的成长逐步汇集形成的,然而为中小企业的提供融资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机构等中介机构却并没有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而同步前进,特别是金融不发达地区,此类服务于产业集群的中介机构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在过程中历史性存在资信度较差现象,使得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良,因此很难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通过对全国各个产业集群的融资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及担保等中介机构的缺乏,群内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很难得到有效缓解,阻碍了集群融资的发展,致使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集群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服务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解决企业资金的需求,阻碍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应的发挥。

三、保定市集群融资体系的探索

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集群融资的优势,但在实践方面,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借鉴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经验,构建适合保定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集群融资体系,应从以下基础方面做起:

(一)政府部门引导并拓展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经济实力

政府部门应从产业政策、制度支持等方面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支持力度,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集群融资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良好的融资环境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降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因此,在促进保定产业集群发展中,首先应详细分析各个集群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同时注重突出行业优势,围绕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鼓励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做到每个企业和产业集群共同发展。另外,还应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增加综合配套功能,不断拓展集群企业的产业链,促进各企业的自身的进步,做到既能推动产业集群的横向扩张,又能引导产业集群的纵向发展。其次,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让创新成为群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创新不仅是针对群内独立的企业,更应该是群内企业联合起来的创新,也就是集群式创新。集群式创新不仅会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新产品新方法常常会衍生出新的“价值链”,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在促进产业集群扩张的同时加快其向纵深延续,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力度,为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进而吸引优质企业加入集群,不断增强集群的竞争实力,为企业的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二)积极促进产业集群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金额较小,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大型金融机构通常缺乏对小企业贷款的热情。再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较差导致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大,增加了信贷资金的管理成本。因此,依据利益驱动原理,大型金融机构缺乏对小企业贷款的动因。集群融资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中小金融机构资金规模较小,无法与大银行竞争,因此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了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可见中小金融机构更适合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而且,中小金融机构通常运行机制灵活、贷款程序简单,这样可以降低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另外,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充分了解群内各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信用等级和盈利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据此制定出更符合群内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群内企业间的业务联系、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的情况,对整个集群的发展方向做出更准确地判断,准确掌握各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济实力,为群内企业量身定制适合其发展的融资战略,从而彻底解决群内企业融资难题。

(三)完善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措施,也是各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产业集群内部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可以逐步进行:首先,各地方政府可以引导群内企业建立相互信用担保制度。众所周知,集群内的企业都在同一地区从事相同或相近产业,提供相似产品或类似服务,有些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优势合作伙伴。因此,企业之间相互熟悉,充分了解各自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够准确做出担保的决策。因此,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制度很容易在产业集群内推行。其次,努力完善群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现代融资环境中,信用就是企业的生命。通常,企业为了更高效地融资乐于公开自己的信用信息,集群内企业的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易于核查,大大降低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风险。当然,产业集群内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会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银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实施[J].企业研究,2011(24).

[2]保定市统计局. 保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田彦. 企业行为战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探讨[J].商业时代,2011(30).

[4]牛建高. 民营企业投融资与资本结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郑秀杰,徐莉芹.产业集群环境中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05).

第4篇:风电设备调查报告范文

今年2月18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吉兰泰地区出现今年首场沙尘天气;3月3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出现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锡林郭勒盟等3个盟市出现沙尘暴;4月15日,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敦煌、瓜州等多地出现沙尘天气,瓜州县出现了黄色“沙尘墙”,当地市民看见了“滚滚沙墙吞噬县城”的罕见景观;4月16日,甘肃民勤出现今年首场沙尘暴,天空变为昏黄一片。

到了5月份,沙尘暴依旧挥之不去。“五一劳动节”期间,西北地区出现沙尘天气,波及青海、甘肃、内蒙古等6省;5月11~12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宁夏、陕西北部等地再度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

沙尘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面积地表荒漠化和沙化是重要因素。去年底,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称,“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当前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5月14日至17日,记者跟随阿拉善SEE基金会“一亿棵梭梭”项目组进入被称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之一”的阿拉善,探寻荒漠化治理之策。

沙尘源区的牧民们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里的草很高、很多。当时我家里养了1000多只羊。”16日,阿拉善左旗苏海图嘎查(注:嘎查,系蒙古语,行政村之意)牧民沈永保开着一辆皮卡,带着记者在自家的草场上转悠。

而此时,要想在草场上找到一棵绿草已经很困难了。记者放眼四周,尽是荒漠和戈壁。由于干旱少雨,又缺少植被,草场上沙土松软。车行过去,尘土飞扬。

一位牧民向记者描述了在阿拉善常常见到的景象: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在苏海图嘎查牧民胡开竟的家,记者看到,屋后的羊圈里空空荡荡。“我们家早已经不养羊了。这里前些年就实行禁牧,靠买草料养羊不划算。”胡开竟说。

由于超载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苏海图的生态环境就变得越来越差。草场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接一场的沙尘暴。胡开竟说:“在草场好的地方,几亩地就可以养一只羊,而在沙化草原区,需要100亩地才可养活一只羊。但过去是养的越多越好。”

记者此前在阿拉善乌达木塔拉嘎查采访时看到,村里有的牧民还养着羊。牧民赵文志说,“现在牧民们舍不得杀羊,甚至连羊奶都舍不得挤。因为挤了奶,羊就少膘了,卖不上价钱。”

由于草场沙化严重,近年来,在牧区甚至冒出了一项新的职业――“抖羊沙”。有人专门帮牧民清理棚圈和院落里的沙子,帮羊抖去身上重达几斤甚至十几斤的沙子,防止沙子吸热后烫伤羊皮。

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赵文志和记者的脚下却是细细的黄沙。不远处,几只瘦骨嶙峋的骆驼在觅食。“记得当年,在草地上开一块地架起蒙古包,割下来的草就能装上一车。那时候,骆驼趴在地上,动一动脖子,周围的草就够吃上一天了。”记者注意到,赵文志说这番话时,他的眼睛里放着光芒。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去年12月编写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荒漠化防治战略与项目评估报告》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阿拉善地区土地出现严重退化,不仅影响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也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主要沙尘源区,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危机也威胁到了相邻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波及到华北、西北,以及更远的江淮地区。”

早在十多年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就参与到阿拉善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当时一项调查显示,阿拉善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贫乏,数量稀少,结构简单和营养极少,并随水量减少,植物种类、密度、盖度和质量不断锐减。

由于超载放牧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阿拉善地区的草场每年以2.6万亩的速率递减,退化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原有的130多种植物种现仅存30多种;植被覆盖度降低了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18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移他乡,或濒临绝迹,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

林业厅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阿拉善盟的沙化土地面积为20.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7%,居内蒙古第一位。

阿拉善境内分布有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过去几十年来,三大沙漠一直在扩展,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推进。

沙尘暴频次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不仅给阿拉善地区经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而且也波及到其它地区。

2009年,中科院向国务院呈送的相关报告称:“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也是我国抗御风沙侵袭的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阿拉善的沙尘现象不但影响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以及华北和京津地区的安全,而且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甚至北美地区。”

变迁的生产生活方式

记者在阿拉善采访时了解到,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如今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源在于蒙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被破坏。

传统社区蒙族人的游牧有三种方式:多次迁徙(最起码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迁往不同的草场)、二次迁徙(一年之中搬迁两次,前往冬营地和夏营地,目前牧区的主要游牧方式)以及走“敖尔特”(临时迁徙,解决草场受灾时的草畜矛盾的问题)。

无论采用何种的游牧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用草原地带各个草地的季节差异,以便更大限度地获取牧草,同时又使草场得到合理的保护。

草场由家庭承包后,分给每户牧民的草场都包括冬盘和夏盘两块草场,使得游牧的方式得以继续。但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定居,采用游牧方式的牧民就减少了。

之后,各家各户都建了围栏。拉了网之后,牲畜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围栏里的草不是被吃完了,就是被践踏完了。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生态学家刘书润对记者说,“牲畜对草场的作用,践踏一般强于采食。”他解释说,经常移动的蒙古包周围由于放牧较轻,加上牲畜粪便的滋养,草原很快恢复,甚至长得比原先还好。而围栏内和居民点附近的草场很容易就被牲畜踩坏。定居点周围没了草,就更增加了牲畜走动的距离和时间,加强了践踏力度,退化面积和强度越来越大。

历史上,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有许多养护草原的措施,比如在搭建蒙古包时,不能将包内的草皮铲掉,当收拾起蒙古包迁往他处时,草场依旧,同时也要把垃圾烧掉并且掩埋;交通工具不能乱走以免破坏草场;将草场上晒干的牲畜粪便捡回来生火做饭、取暖,这样既不污染草场又解决了燃料的问题。

在阿拉善蒙族社区,有丰富经验的蒙族牧民总是能把牲畜数量调整到适应草场最佳承载量的状态,否则牲畜带来的收益就会减少。每当春季接完羔子,牧民总要处理一批老的牲畜,使得牲畜的数量保持稳定的最佳状态。

据记者了解,阿拉善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农耕生产方式的“入侵”。

“我和胡开竟的祖辈都是甘肃民勤的,当初因为民勤没法生存逃荒过来的。”沈永保对记者说。

“大约是60年代,很多民勤汉人来了,他们砍了很多树和灌木,盖房子、盖羊圈、砌井……以前羊圈都是用木头干柴盖的,井里面的一圈都是用木头砌的,后来木头没有了,就用水泥做了。人多了以后,羊也越来越多,草场上的树和草越来越少。”苏海图嘎查牧民乌兰扣的妻子对记者说。

“大集体”时期,当地政府在“农业学大寨”、“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的推动下,纷纷在草场上开荒种地,寻求粮食自给。阿拉善盟最不适合发展农业的右旗地区也积极开荒垦种。史料记载,1964年,全旗播种面积732亩,总产量7.8万公斤,单位面积产量平均75.5公斤。期间,各公社、生产大队相继开荒,大办农业。1968年,全旗播种面积1508亩,比1964年增加1倍。1974年,全旗播种面积4842亩,是1964年的6.6倍,10年增长561.5%。

记者在阿拉善左旗腰坝镇沙日霍德嘎查采访时看到,那里基本上已经成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区,种植了大量的玉米。许多牧民用抽上来的地下水,大水漫灌式地浇地。

《阿拉善地区蒙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报告称,农业对当代蒙族社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证明其并非是恢复生态的最佳方案,没有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只能作为转移牧业带来的贫困危机的权宜之计。

该报告说,“目前,农业对生态的破坏还没有被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所重视,而农业如果在生态危机面前也难以为继的时候,草原路在何方?”

一亿棵梭梭能带来什么?

在近年来的固沙过程中,人们发现“梭梭+肉苁蓉”的固沙模式可以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因此被公认为理想的沙产业治沙模式,在广大沙区进行推广。

“在阿拉善防治沙漠,阿拉善SEE也曾经做过多种尝试,但在总结过去十年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最终选择种植梭梭。”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负责人庞宗平说。

他介绍,阿拉善地区历史上曾有的800公里以梭梭林为主体的荒漠植被带已经严重破坏和退化,而荒漠区梭梭的天然更新速度是十分缓慢、艰难的,因此,必须采取人工促进的方式来恢复这片天然生态屏障。

2014年10月,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启动。计划在未来10年,种植一亿棵梭梭,恢复200万亩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植被,构建阿拉善绿色生态屏障,阻断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的交汇握手,从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使1000户牧民从传统的牧业转向沙生植物产业,并增收致富。

其实,种植梭梭,给牧民们增收最大的是肉苁蓉。这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树根部的植物,有“沙漠人参”之称。在胡开竟家,他找出几根干肉苁蓉对记者说,市场上一根新鲜的肉苁蓉能卖到百元,有的还能上千,而肉苁蓉的种子卖到2万元一公斤。

胡开竟告诉记者,2010年,他就尝试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之后他加入了阿拉善SEE发起的社区梭梭种植项目。

按照阿拉善SEE社区梭梭种植项目的规定,牧民们到苏海图合作社报名,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梭梭种植和验收,再由SEE进行抽查复验。同时SEE还会对牧民进行种植培训,一对一辅导,牧民收获的肉苁蓉通过合作社统一对外销售。整个执行过程十分严格,对牧民的要求也非常高,种出来的梭梭只有达到标准,牧民才能拿到种植补贴。

胡开竟家有1.7万亩草场,1万亩种上了梭梭。16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在胡开竟家的梭梭林看到,早些年种植的梭梭树已经有2米多高,将要成熟的肉苁蓉随处可见。“去年我家卖肉苁蓉的收入有20多万元。”胡开竟说。

沈永保家去年的收入与胡开竟差不多。采访时,他主动提出给记者演示一下专业挖坑机是怎么为梭梭种植打坑的。只见拖拉机开动后,一个旋转头钻入地下,只需要几秒钟,沙地上就出现了一个直径约50厘米、深约60厘米的坑。

沈永保说他仅机械设备的投入就超过15万元,梭梭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去年,他家收获了第一批人工种植的肉苁蓉,共800多公斤。“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家肉苁蓉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整体上来说,SEE目前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共赢为主要目标,以植被恢复和农业节水为主要任务的战略选择基本适合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需求。”中国科学院上述评估报告认为,但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以便能够实现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记者从阿拉善SEE了解到,过去10年,SEE已经在阿拉善地区种植22.5万亩梭梭。

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通过遥感监测、野外考察及典型区各项主要环境指标的观测,发现阿拉善地区整体植被覆盖度、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气湿度表现出增加趋势,而人工梭梭林内的风速显著降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4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

但评估报告也表示,阿拉善地区的三大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这三个沙漠及其之间的戈壁和山前冲洪积扇的地理空间分布是由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表特征和风场所决定的。广阔的沙砾质戈壁因有适宜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为过境风提供了良好的输沙场,使得沙物质不会在此积累,因此才能保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没有出现三大沙漠在此“握手”的现象。

“利用梭梭固定活动沙丘或增加沙化草场的植被,有利于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但是在原生戈壁上种植梭梭,则会破坏地表砾石层,造成下覆的第四纪疏松沙质沉积物出露,在风力作用下就地起沙形成新的沙丘。”评估报告说:“如果把三大沙漠之间的戈壁带全部种上梭梭,会真的通过人类作用导致三大沙漠握手。”

调查发现,虽然在SEE的规划中,没有把所有的原生戈壁种上梭梭,但是从项目规划图和实地考察中发现有大面积的戈壁滩已被改造成人工梭梭林,地表砾石层遭到显著破坏,就地起沙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专家调查还注意到另一个现象,梭梭本身是耐旱的沙生植物,在成活后不需要灌溉,但是要嫁接肉苁蓉获的较好经济效益的话,每年每亩梭梭至少需要灌溉100方水,也就是说200万亩梭梭的耗水量每年大约是2000万方。由于该区降水极其缺乏,又没有地表径流,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灌溉。

“长期下去,地下水位势必下降,不仅会导致人工梭梭林覆盖度降低,原生植被死亡,还会影响周边绿洲的地下水位,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评估报告建议,对项目区的可行性进行专业科学论证,在沙漠边缘利用梭梭和肉苁蓉营造固沙锁边林,以防止沙丘活化前移为首要生态保护目标,其次兼顾经济效益。在项目规模的制定中严格按照区域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设计,切忌违背自然规律,出现不可持续的现象。

相关链接:

为什么是内蒙古草原?

作为世界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影响着全球1/4的土地和1/6的人口,它不仅直接导致干旱半干旱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饥馑,还威胁着许多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阻碍着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内蒙古草原面积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近1/4。草原生态系统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构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主体。

《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报告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对于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份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保护创新团队编著,将于今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对外出版。调查显示,目前,内蒙古退化草原面积占其草原总面积的59%,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和沙化,草原平均产草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至少减少了30%。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加剧已使草甸草原的生产力下降到原生群落的25%-30%,典型草原的生物量也已下降60%-80%,草群盖度显著减小。

草原沙化退化不仅危及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威胁着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报告介绍,中国北方四大沙尘暴源区中有三个位于内蒙古境内,内蒙古地区沙漠土地已达42.08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7%。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项目组编著的《内蒙古发展定位研究》报告也介绍,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具有天然的自然地理优势。内蒙古地处北疆,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面积的69.2%,拥有13亿亩草原、3.5亿亩森林、6000多万亩水面和湿地,草原、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不仅是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系统,而且是东北众多江河水系之源、北方大陆性季风必经之地,是这个核心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除此之外,内蒙古草原还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巨大碳汇。研究发现,内蒙古是碳汇大区,全自治区13亿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1.3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亿吨。内蒙古有5.6亿亩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种树1.2亿亩、种草2.8亿亩,可实现碳汇12亿吨。

同时,内蒙古也是减碳潜力大区,全自治区风能资源总储量近9亿千瓦,居全国首位。大多数盟市具备建设百万千瓦级甚至千万千瓦级风电场的条件。年日照时间为2600-3200小时,居全国第2位,具备较好的建设太阳能基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