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设计 无功利性
近年来,“日常审美生活化”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现象,成为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对今后的审美研究及审美教育亦有着深刻影响。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含义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本质上是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实践而存在的。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审美活动集中于少数精英分子的高雅艺术创作活动,与大众生活有着明确的界限。随着精英文化现象的消融、大众文化的崛起,审美活动与大众生活之间逐渐趋于融合。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之后费瑟斯通又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艺术向日常生活泛化;第二是反过来日常生活向艺术逆向转化;第三是符号和图像深深渗透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①
我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解读。
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自后现代主义艺术主张开始,人们有意识地让艺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甚至直接从生活当中挖掘美的体验,发现源自于生活本身的艺术。传统意义的艺术与非艺术、高雅与世俗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审美与现实、艺术与生活呈现交织与融合的状态。随着大众文化代替精英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占据社会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经典的文学艺术门类之下的作品,而是一些新兴的、以文艺和表演等形式出现的流行性大众文化作品,如广告、流行歌等。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在今天,人的审美活动早已突破了传统审美的纯艺术范围,更多地发生在日常生活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购物中心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实用性得到极大满足之后,普通民众对生活的需求开始上升到更多精神的、感性的、审美的层面。当代设计艺术致力于将美的元素植入各类产品之中,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生产者利用先进的技术将这些设计理念转变为现实。
二、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
1.艺术设计是日常生活与审美之间的桥梁。
正如《意大利设计50年》一书所说,一个椅子,只需要四个腿,就能入座;一盏灯,只需要灯泡,就能为阅读照明。但是,如果一把椅子和一盏灯,不仅能用,而且是美的,那么它们就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21世纪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日趋成熟的设计理念迅速地推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除了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开始重视设计与创意:我们从建筑、环境、交通、家居、服饰、美容、美食等各处都能看到不同的民俗文化、审美取向。设计艺术成功的沟通了物品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就像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充分表达出创意设计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当设计渗入广告营销领域,广告开始从过去简单的广而告之,发展到今天的文学化、艺术化,广告文体越来越具备审美方面的价值,或诗意化,或哲学化,同时赋予产品更多精神层面的附加价值、象征意义,使之具备无可替代的品牌性格和竞争力。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耐克那句广为人知的“JUST DO IT”,到国内原创设计品牌达衣岩的广告语:“是艺术,为生活”,还有台湾诚品书店那些辑结成书的充满文学意味的广告文案……人们消费的已远远超出功能性这类物质化体验。产品的美感,与广告为其铸造的品牌文化、身份地位象征、价值观表达,使人们愿意花费更多来拥有它,并且得到更美好愉悦的生活体验。
2.要警惕审美低俗化,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
正视审美活动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泛化,强调审美的广泛性、普遍性,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不管怎么说,无功利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
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审美性与功利性似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消费领域,商家通过广告、营销传播等类文化传播手段着力宣扬商品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抬高商品的交换价值,以此来达到其最终的功利性目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纯艺术,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则成为少数消费能力高者的特权。另一方面,为了迎合更多人的精神需求,降低审美层次,甚至低俗化,将审美等同于感官的愉悦。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画家通过细腻的绘画行为,传神地刻画了这位贵妇的温婉端庄、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现代先进的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将这幅名画不断加以复制,但原作中所包含的画家与被画对象之间细腻而深刻的精神交流,及其带给观赏者的心灵触动,是不可能通过冰冷的机器设备复制出来的。只有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才能避免审美活动走向低俗化,不管是高端的纯艺术创作活动,还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设计艺术,不变的目标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与社会、与环境的相处更和谐美好。
注释:
①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94-98.
参考文献:
[1]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浅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5,(1).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音乐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27-01
目前,中、高等教育都设立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从音乐教育基本价值方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识、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爱国的情怀,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授文化知识
在教学方面,其一是对乐曲的欣赏,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此类学习重要包括历史知识和音乐文化两种。我们从学习音乐文化来看,不管是器乐作品还是欣赏声乐作品,音乐旋律是学生首先所听到的,老师讲解音乐作品,一般涉及到作品作者、主要特色以及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一翼,同时,也承担起了通过音乐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角色,欣赏音乐作品同学习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只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能领悟其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由于音乐家对人生体验的艺术真实写照,因此酝酿出了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还包括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不可与世人隔离,不然生命将黯淡无光,欲失去生活的情趣。音乐是由词曲、旋律结合而表现生活的。在众多乐曲中,主要是由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以及和调性、调式、声等)来表现的。其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内容,要由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表现出来,此形式的表演有演唱、演奏等。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所以,欣赏音乐作品,不但要用耳朵,还要学会用心来听,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旋律背后的美是心灵的声音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及优美的旋律,更是历史和人生的写真。众所周之,我国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极为感人。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不但旋律优美动听还由此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为后世子孙渊源流传,两人一见如故,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友谊的力量来自于音乐。《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所表现的月冷泉清、人静夜阑的独特意境,展开如诉如泣的旋律,让人犹如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一位历经人生痛苦和辛酸的盲艺人,向我们吐诉其不平的一生。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歌极其丰富,通南到北,由东而西,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形式表现各个不同。
三、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是伴随着历史和物质生活而产生的,一旦产生,就成为重要的人类精神生活内容,对现实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外古典音乐中,大部分作品是对祖国情感的颂扬。赏析此类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动机和主题,震撼人的心灵,激起莘莘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是近代以来音乐的创作,从各个中外典型音乐作品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爱国的激情。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由刘半农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其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兴旺和民族解放的振奋精神以及爱国思乡之情,给人以莫大鼓舞和力量。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鼓励着人心,使人的心灵得到震撼,这便是力量。
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音乐欣赏课对社会文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来自于人类的团结教化作用和精神熏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体会作品思想内容和丰富而深刻的意境,可使学生本身素质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们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珍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音乐欣赏课所带来的力量,充分表现了社会文明提升功能。
(二)就学生及学生周遭的群体而言,音乐作为世界性社会性的语言,欲增加不同国度、民族、阶级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譬如,每届奥运会主曲,即世界和平的优秀典型音乐作品,体现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对人类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带来了相互沟通和友谊,对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为了更具体的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安排中,我们要把对音乐作品的选择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们的议论,讲到听一曲美好的音乐会感到明天会更美好,感到对学习和生活很有信心,感到活得很充实。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音乐老师,都应该从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出发,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关键词: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可持续;虚拟社区
1 概述
交互设计是涉及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数字信息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交互设计学科旨在对事物的行为方式进行合理地分析描述与架构规划,而后再设计出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1]交互设计要解决的是“人―机―环境―社会”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师综合的考虑其间的关系,并做到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2 人机交互
(1)用户体验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产品设计特别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这便意味着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对用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更加细腻和全面。造成这个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由于大的设计环境正开始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其次是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类产品的要求就变得更高了。再次是各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才能获得产品和企业的成功。[2]
然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也并不是绝对的。2005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交互设计理论家之一的唐纳德・诺曼博士就曾以《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为标题发表文章公开质疑交互设计中过分强调人的因素的误区。诺曼认为不假思索地加以采用此方法可能是有误导性、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屈从于用户的要求会导致过于复杂的设计,同时忽略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如今交互设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以用户为中心”或者“以活动为中心”所能解决的。例如,校内网的“开心农场”,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每天活跃用户超过300万。与此同时,无数人患上了“开心网综合症”,更有甚者偷菜成瘾患上神经衰弱。2009年开心网名列“中国十大被屏蔽网站”首位,有离开者痛斥开心网的“三大弊病”:浪费时间,泄露隐私,身价过亿却没有现实满足感。
值得注意的是,开心网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在国际上鼎鼎大名的MySpace、Facebook和YouTube等网站在美国也位居被家庭、学校和企业封杀的前三名。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断的反思。
人性本身的缺陷,如感性与理性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取与享乐的冲突,封闭与开放的冲突,追求时尚与从众的冲突[3]等会导致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而长此以往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消费者正常的生活和健康,此时产品的优势已经转化为劣势。
(2)以人为本应当以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可持续性发展”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性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可。[4]而人作为参与交互的主体,首先要确保其在交互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并能够进行健康、有序、长期的交互。
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改变和影响人行为的能力,使得它必然承担起引导人们合理使用产品,并向人们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鼓励人们追求积极的自身价值,寻求和谐的使用环境的职责。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内心的共同诉求。[5]好的交互设计应当是能够对人的生产生活,情感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的设计。
3 人人交互
(1)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
“网络时代与以往各个时代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双重的社会存在论,即一个客观实在的社会和一个用计算机终端及网络连接成的虚拟社会。如何面对一个领土意义的社会存在和一个超领土超实体的社会存在,是网络时代的第一个社会特征”。[6]
虚拟社区给人带来安全感,经由媒介来表达自己,往往会自动过滤掉自己不好的信息,着重突出自身优点,而且通过虚拟社区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群。再者,人都有多面性,通过网络可以释放自己内心潜藏的人格,扮演多个角色。同时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发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例如,较热门的网络游戏《模拟人生》就满足了以上条件。该游戏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成功地将市民的生活与朋友、邻居间的互动关系紧紧结合。借由《模拟人生》所创造的人生国度,让你有机会创造一个“够创意”的生活,换个角度思考,与你的真实生活相互印证,也许会有更多的领悟。但这些交互产品往往只能解决远距离,虚拟社区人群间的交流,却无法促进近距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我校的江南听雨论坛,极大地促进了在校师生之间、学院之间、行政机构之间的沟通互动,却无法促进寝室同学间的情感交流。
而Facebook和人人网所采用的实名注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网络社区的虚拟化和不可信任度。Facebook由于它的真实性而备受好评,大多数Facebook的用户都只和自己相识的人交流,虚拟网络的世界也终于与现实世界有了交集。
(2)如何通过网络促进现实社区的交流。
交互设计横跨真实与虚拟的两端,通过设计数字信息产品和服务来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最为重要的是与现实生活中、存在于同一物理空间的人建立持久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社区具有传播准确及时,受众集中,影响力大的特点。如果加以利用,采用线上交流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现实社区人们的交流沟通。
4 人机交互与人人交互的关系
交互设计所关心的不仅是人与电脑的交互,也不完全是人与机器的交互,交互设计的对象实质上是通过设计或改进交互媒体产品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7]人机交互与人人交互虽然是交互设计的两个出发点,但设计人与机器交互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通过机器能够更便捷、有效地实现人与人的交互。我们无法忽略人的社会属性,脱离了社会,人将不再是社会的人。感谢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便捷,只要我们能够因势利导,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Coper,A.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Why High Tech Products Drive Us Crazy and How to Restore the Sanity[M].2006.
[2] 王晓龙.论个人即时通信产品交互设计中的矛盾性[M].2009.
[3] 郑碧强,张叶云.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3).
[4] 方兴,杨雪松,蔡新元,桂宇晖.数字化设计艺术[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璞.浅论人机交互背后的人人交互[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沟通初三作文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宛如彼岸与此岸,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与分离就好像两岸之间滔滔不绝的江水。要想到达彼岸,就必须建造一座坚固的桥;要想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建造一座通向心灵的桥——学会沟通。自然界中的桥可以用各种石料造成,心灵的沟通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到。
沟通可以以言相传
语言自古以来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字,然而,语言是沟通彼此情感的纽带,这一点却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外语,不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更好地认识世界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的话,这都是通过语言这沟通之桥来实现的。听朋友说话,是沟通心灵的友谊;听老师说话,是沟通学习的内容;听父母说话,是沟通幸福爱意…… 每天,我们都听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其实都是心灵的沟通,交往的沟通,它使我们认识外界,发展自我。
沟通可以以目示意
有时我们的一个眼神也是与他人在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情意可以通过眼神这窗户很好地表达出来,因而以目示意是心灵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带有微笑的眼神,沟通的是快乐;一个含有愤怒的眼神,沟通的是恼怒;一个目无色彩、眉头紧锁的眼神,沟通的是忧愁;一个瞳孔闪光,睫毛扬起的眼神,沟通的是惊奇…… 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可以通过眼神与他人沟通,同他人一起体验人生。
沟通可以心领神会
没有语言,没有目光,甚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如果能与他人沟通,那就是要靠心领神会了,这或者可用一个时尚的词“默契”来代替。我觉得这是沟通的最高境界。能心领神会对方的人,必定对对方十分了解,可以用心与心来沟通,能用心来感受到对方内心深处最深层的底蕴。希望我们能非常了解对方,能经常地与对方交心,这样方能慢慢进入到心领神会这一境界。
不管哪种形式的心灵沟通,都要求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灵,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接触对方,感知世界。也可以这样说吧,真诚、坦然,是彼此心灵间的一座牢固稳定的桥,踏上它,才能到达对方心灵的彼岸。
沟通初三作文
在闲暇之中,翻开散着墨香的书页,端一杯水,营造出淡淡的书香味,细细地回顾过去,其实与书沟通,乐趣也是妙不可言的。
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细细地品味妈妈给我准备的‘大餐’。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书陪伴我成长。它教我认字,教我成功,教我面对困难与挫折……它是一默默无闻的导师,它默默无闻地贡献它的一切。
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想拥有一份宁静的交流,你可以与书交流。让它点亮你心中的那灯吧!
我喜欢与书沟通,它让我明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习惯,让我品味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读书之乐。
有一次,我边吃饭,边看书,看得十分投入,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了,天意弄人,我阴差阳错地夹起一片姜,把我辣得满头大汗。但从此以后我变得更加爱看书了。
书给予我的,不单单是体会,更多是人生的启迪。
我失败时,书教我勇敢地面对,勇往直前,把失败看作成功的起点,它把我带到成功的彼岸。当我成功时,他叫我再接再厉。与书沟通,你的生活会更美好。书像一个无声的世界,让我辨清善,恶,美,丑。
与书交流,在我迷茫时为我点明方向。在我无助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的导师,给你处事的道理。传授你无限的知识,能使你纵观历史,横看天下,从古至今,一览无余,一切都奉献给你。
沟通初三作文
人类的发展需要沟通,动物之间的协作需要沟通,社会的进步更需要沟通。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信息每天都在不停的变化,没有交流就不会有科技的发展。
有一次,孔子在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途中,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吃了一位农民的庄稼,这位农民就把马扣住不放。
弟子子贡能说会道,自告奋勇地去交涉,结果子贡讲了半天的道理,说了不少的好话,农民就是不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说:“拿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供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这怎么行得通呢?”于是让马夫前去讨马。
马夫走到农民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农民听马夫这样说,再看看与自己打扮相同的农夫,觉得很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有一个业务员,每次去客户商店时,总要和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来到这家商店,店主告诉他今后不需要他们公司的产品了。业务员离开后,柜台的营业员对店主说:“这个人是店里来的所有推销员中惟一同我打招呼的人,如果有什么值得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他。”店主觉得营业员的话有道理,于是就又把这个业务员请了出来。
一、调节心理适应能力
面对灾害事件,人们应该具有对自己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平时的锻炼,促使个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灾难的威胁。有关专家称,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实际随时都会发生,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诸如疫病扩散自保、避险能力如何训练、灾难心理如何调适、停水如何生活、如何避震自救、被困电梯如何自救等等避灾知识,“没有预防的偶然才是最危险的”。
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时可能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可能考虑一下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心理健康协会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二、认识心理救助的重要性
不要失去对自己、对家人朋友和对社会、政府的信心,要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朋友和其他社会人士,在全社会汇聚形成一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开导受灾者,把倾听放在第一位,多多问候亲人、朋友和同事,情感支持对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非常有效,主动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
家园毁于一旦,亲人生离死别,突发性灾难在带来身体创伤的同时,对于受灾民众来说,心理救助和营救生命同等重要。
三、家庭平时做好准备
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良好习惯或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家里有老人或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等。这时,家人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在停工和停学期间最好避免让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也要避免所有的行为活动和话题都围绕灾害。灾难是一场代价惨重的生命教育,人们在灾难中心理受到冲击,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从自身生命出发,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以及与周围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逐渐懂得生命的价值意义。生命那么近,丧失那么近,生命的存在对每一个人都那样可贵。每一次灾难都会使人们对生活、生命产生怀疑。但人的心理对于压力的反应,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压力过后,希望也会产生。生活热爱是一种信仰,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是对抗灾难最有力量的能力。我们要意识到灾难、生活中的不满、局限都是生活的常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这一切的过程中,在自己可以做的范围内如何去找到对于自己生活来说更快乐、更美好的安排。
【关键词】感恩和谐
一、全面理解“感恩”的含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乃小人也。
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的感恩节(ThanksforGiving)。另外,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都带有感恩的意思。感恩,是对生活的爱与希望。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收获幸福和欢乐。
二、充分认识感恩的意义
作为大学学子,一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拥有生命;二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三要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四要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五要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引领你走出蒙昧;六要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总之,要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学会感恩,就会自觉地承担起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传承的使命,既有责任让长辈一生幸福安康,又有责任把晚辈哺育成才,带向成功的彼岸。
总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都值得我们感恩。不管是凡人,还是伟人,凡是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意义重大。
1.感恩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人的心态就会谦和,就会对外界充满友善。感恩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个体和谐,个体和谐的根本是心理和谐,具有感恩的心情,有利于理顺人的情绪,让世界处处充满爱心和善意。
2.感恩有利于缓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不少矛盾,比如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医疗差距等等,在现实社会中,先进与落后并存,富裕与贫穷同在,文明与愚昧交织,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这些差距,通过学会感恩化解矛盾,营造和谐。
3.感恩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人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怀着要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去工作,你就会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不使父母担心,你就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将来能够信任工作,使父母亲付出的心血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做是对父母亲最好的感恩。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他能够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经营,他就会有责任感,就能生产出对人们有益的产品,而不是有害的产品,这就有助于企业的成功。一个人怀有感恩之心,可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工作能力,从而使人们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会感恩的人才能做大事,成大器,创大业。
4.感恩能创造幸福,带来快乐
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幸福快乐的,感恩是获得快乐、幸福的最便捷的途径。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便会充满阳光和幸福。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是一种健康心态;感恩更是一种朴素的感情,是人的生命中最本质的一种情感!感恩能促使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营造和睦和快乐。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看待同事,有感恩心态的人,永远有快乐和激情。总之,学会了感恩就能抛弃烦恼,化解矛盾,营造和谐,带来欢乐。
5.感恩能催人奋进,激发斗志
“知感恩,求奋进”。一个人一旦知道感恩,他就会奋发图强,勤奋学习,学好本领来报答恩人。感恩会使人学会自强,学会面对,使人的意志愈加坚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所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懒惰是贫穷的根源,勤奋是财富的源泉”。
6.感恩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感恩是一种内心情怀,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命质量。感恩是人类共有互通的情怀,是连接人们心灵的纽带,是沟通世界的精神桥梁。感恩更深层的内涵属于精神品质层面,更多地诉诸我们的内心世界,感恩有利于培养高尚善良的情操,获得精神动力。
7.感恩能改善环境,营造和谐
怀一颗感恩之心,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来处世。以真诚待人,就能营造和睦相处的氛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人如果能待人如待己,广施善缘,自己的善行便会衍生出无数个善行来,其所得是快乐复快乐。所以,感恩能使周围的环境宽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8.感恩能抑恶扬善,弘扬正气
懂得感恩,就会学会如何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珍惜,那就可以抑制内心的恶,我们知道,邪恶像幽灵一样总会在人们的周围徘徊,抑恶扬善就是人类进化途中应当做的事情。所以,感恩能激发人们抑恶扬善、弘扬正气。
9.感恩能理顺情绪,有利健康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心态。感恩,可以使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病患看到第二天初升的太阳;可以使沙漠中断水口渴之人举步艰难之时发现一片绿洲;可以让人们在迷茫无序之时忽然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恩是一种快乐,能理顺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人生就会过得快乐,远离疾病,带来幸福。感恩者知足,知足者常乐,常乐者长寿,所以说学会感恩有利健康。
三、身体力行学会如何感恩
作为一名大学生究竟该怎样感恩呢?在当代大学生里,懂得感恩的比比皆是。如有的同学多次义务献血,有的同学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不声不响地资助失学的儿童,这些都是感恩的具体表现,但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今天我说的怎么感恩,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更高层次上用实际行动去感恩,感恩就是要奋斗,要创造,要奉献。我认为感恩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志存高远,树立理想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胸无大志,一事无成”。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志存高远,就是立大志,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生活空虚,无所追求,得过且过,贻误一生。而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他就会珍惜美好时光,就会发奋努力,刻苦攻读,掌握过硬的本领,成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受住锤炼,始终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勇往直前的锐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默默耕耘,积极奉献。
2.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必须为理想而奋斗,珍惜美好时光,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掌握好扎实的本领。同学们要发扬古人求学“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没有掌握真本领,早晚要被淘汰。一个人能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一种幸运,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务必珍惜美好时光,争分夺秒搞好学习。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在学习上,只有加油站,没有终点站。只有毕生,没有毕业。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学习,向一切事学习,向一切物学习。学会学习,学会修身,学会自制,圆满的完成学业,奠定好做人做事的基础,是对父母养育之恩、对社会教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3.勤奋工作,积极奉献
学有所成后就要勤奋工作,积极奉献。这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段。奉献,主要是岗位奉献,每个人,无论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每个人既是一名服务于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又是一名从社会获得回报的受益者;我们既是为社会、为单位、为企业工作,也是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付出。工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带着从容坦然、喜悦的感恩心情工作,从小事做起,从难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彷徨,不等待,更不埋怨,一步一个脚印,勤奋工作,努力耕耘,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获取成功。
4.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一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当中一定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特别是事业有成的时候,不要饱暖思欲,更要去感恩,更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学会知恩图报,越是事业有成,越要回报社会。
1、关于“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术语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但观其基本含义又彼此雷同。显得当前术语混乱,似有秘要加以澄清与正名。
根据术语与概念的关系,以及确定术语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并力求与国际用语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社会体育”的提法,显然不妥。其一,“社会体育”概念太大,从字面上看,它应包括所有的“体育”,而其本意则是指“体育”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分支。这里关键在于“社会”一词的冠用。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为所谓社会。”显然,用“社会”冠于“体育”,即“社会体育”作为标志“体育”中某个局部的专门用语,是不确切的,极易使人们在局部和整体上概念不清、思想模糊。事实上表现在对“社会体育”的界定与解释,也不能自然其说。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1995年3月第一版)中就这样写道:“社会体育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体育的范围涉及整个社会,是学校体育、部队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那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对象”不清,“范围”不定。就所指“对象”而言,又是“公民”,又是“国民”,殊不如“公民”与“国民”并非同一概念。若以“公民”为对象,自然不包括年满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和婴幼儿在內:若以“国民”为对象当然又该包括在内。且以“国民”为对象,又怎能除去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和竞技运动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就其“范围”而言,既是“涉及整个社会”,又怎能丢掉学校、部队不管。显然是多处漏洞、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不准确、更不科学。其二,从分类与划分角度看,在关于“社会体育”的论述中,所例举的“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等四个术语,如果将其视为我国体育(总)的各个分支(或局部)的标志,其确定依据并不同一,既以“范围”,又以“目的”,严格说来很不科学严谨,同时反映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谋求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理当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一生中,就其主要活动场所而言,则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们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具体体现。至于部队官兵,为了健、美、乐,同样可以借用体育与所在社区发生联系,与民同炼同乐,只是体育在部队则更多的表现为它是提高部队官兵军事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社区体育的意义及特点
2.1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里。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2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当运动员,也不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成年人进行体育的目的,则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为了健身健康;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为了图快活,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健、美、乐”。事实上,考察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动机亦不难发现,或为了强身健体;或为了美形、美姿、美态、美化动作;或为了玩一玩,图个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有时动机单一,有时多位一体,相得益彰,完全由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特定环境来决定。换言之,离开了上述动机与目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过问体育的。这就决定了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区文化现象,决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人在其业余时间,自愿自觉、主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社区所辖成年人中,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体质健康、个人需求、业余时间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着异,给杜区体育实践中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身体运动实现“健、美、乐”目标,则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心情、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在允许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换言之,虽然成年人所处的社区也不时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显得很有必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健、美、乐”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不是依靠他人控制(即他控性),而是靠自己针对自己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来实现。
关键词: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舞蹈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舞蹈艺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体现出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对美的享受和娱乐,使人的精神境界进一步提升,鼓舞人们为着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在舞蹈艺术的熏陶下,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舞蹈课。随着上海“舞林大会”的热播以来。国际标准舞作为舞蹈艺术的一个分支在国内掀起了一次舞蹈热,其中拉丁舞几乎是风靡全球。特别是幼儿拉丁舞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开展的如火如荼,作为一名幼儿拉丁舞教师,有义务让更多的小朋友去接触它,了解它。
1、拉丁舞的起源与发展的传递
拉丁舞是拉丁美洲的舞蹈,所以舞步和舞蹈风格都源自拉丁风。鲜明的风格,激情的音乐,多变的舞步,热情的身体摆动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充分的表现了人体的曲线美和浪漫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缺少对拉丁舞起源与发展的介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拉丁舞的风格和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学员们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拉丁舞的感觉。
2、拉丁舞的发展前景
国际标准舞作为一项高贵优雅的运动,不但可以调适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舒展身心,并且有良好的社交功能。我国自一九八六年正式引进后,随着这几年的大力推广,发展迅速。1986年,文化部宣布成立了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国际标准舞会演,由此每一年举办一届,如今,国标舞事业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关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项,从1998年开始,国标舞将被列入中国文化部“荷花奖”的评奖单项,国标舞事业从此又将开辟一个崭新的篇章。跳国标舞,学国标舞的人越来越多。北京电视台播放的国标舞教学节目收视率很高,而且跳舞的人越来越年轻化,青少年成为了国标舞的主力军。拉丁舞作为国标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3、拉丁舞与身心发展
青少年学习拉丁舞对于孩子身体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避免和纠正孩子弯腰驼背及抓耳挠腮、咬指甲等一些不良习惯。而且拉丁舞音乐一般比较欢快激昂,孩子学习之后除了形体上会有较大改变外,精神面貌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大方。学习拉丁舞还能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可培养孩子的协调和平衡能力。拉丁舞也能促进孩子对文化课的学习。课业和舞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舞蹈的学习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加强其模仿、理解、思考的能力,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将这种习惯运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上,许多孩子刚开始是父母逼着学习拉丁舞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都爱上了拉丁舞。
4、拉丁舞的兴趣培养
青少年学习拉丁舞存在着一些特有特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员。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兴趣变化快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与注重兴趣培养。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舞蹈理论和一遍一遍的要学员模仿动作,这样只会让学员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们需抓住这个年龄段的特殊心理与特点来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有针对的选择教学方法,并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合理的教学计划与融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4.1老师时刻要给孩子们一个专业舞者的形象,提高他们对舞蹈的客观认识,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服装与技巧上的专业精神。
4.2丰富自己的肢体语言,用舞蹈去感染学生。标准漂亮的动作是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这就要求老师们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增进自己的舞蹈技艺。
4.3学会缓和课堂气氛。老师在讲解舞蹈理论的时候可适时增加一些舞蹈动作与我们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关联。例如拉丁舞的压垮(and)的感觉,我们在传递专业理论的时候就可以将身体半面身体的前后拉伸比喻成类似麻花形状的感觉,让学员更清楚身体的感觉,动作就会更加到位。
4.4课间休息时仍要注意保持孩子们的运动情绪,休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5分钟为宜。小一点的孩子可采取多休息几次的方式,但每次的时间要有所控制。
4.5适当的进行表扬,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多进行一些精神奖励是很有必要的,对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好的朋友,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多变的,情感也逐渐丰富起来,尤其喜欢交朋友。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老师的服从感是建立在对老师的崇拜和接受程度上说的,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用平等的方式跟他们沟通交流。他们才会自然而然的对你产生信服感。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相对封闭内心世界,作为老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疏通压力,当他们的心理逐渐成熟以后,对舞蹈的理解,对音乐的诠释就会逐渐增强,进而舞蹈的品质也会突飞猛进。
5、结论
拉丁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接收。让幼儿拉丁舞与素质教育接轨,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现在的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不能只想到怎样让孩子跳好拉丁,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用开放性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拉丁舞的同时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综合修养,让幼儿的拉丁舞飞得更高,更远,更精彩。在拉丁舞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兴趣的培养与技巧的传授,也要重视舞蹈的风格与特点。拉丁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一项很好的健身项目,更是一项很美的运动享受,跳拉丁舞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开阔胸襟和眼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运动与娱乐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春文,体育舞蹈教程,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
顾拜旦一生都在追求以体育形式为主实现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他的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是“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一思想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团结和公平竞争,其目的就在于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奥林匹克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心和谐,追求卓越,公平竞争,和平友好,奋斗中体验乐趣。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诚实勇敢、公正竞赛、不断奋进、团结友爱、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追求和平等都被认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体现。
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原因之一是强调了教育的价值。《奥林匹克》中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可以认为是顾拜旦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教育和体育思想的继承,也是现代社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的体现。在论及奥林匹克主义的任务时,《奥林匹克》强调了两点,一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二是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功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1]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为《奥林匹克运动》一书作序时说:“离开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失去它的意义。”[2]《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正精神相互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3]《奥林匹克》还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她将体育运动、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祟为基础的。她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作用。她让世界不要暴力、不要恐怖,把所有人的目光移到同一个焦点上。
这就是奥林匹克的魅力。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在最广泛、最完全意义上来讲她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她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4]可见奥林匹克的理想不仅仅是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的竞技比赛,而是要通过体育运动这种特殊教育形式,将她的崇高理想渗透到人的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可以说,百年奥运是人们不断挑战自我,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二、奥林匹克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
1.健全人格与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运动是健康长寿的一大法宝,是终身健康的最佳投资。体育运动可教会人们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游泳时学会水中安全和救护,户外活动学会极端情形下的生存技巧等。体育运动可使人们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上得到全面发展,以满足快节奏、高负荷运转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快,工作负荷大,人际关系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大,心理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为此,提高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要塑造健全人格,就必须使人在体验善良、美好和温馨的情感生活之时,也体验顺境、逆境、挫折和磨难的感受。体育让人们通过游戏、运动和竞赛,体会速度和力量、紧张与松弛、自信与自卑、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以及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无疑是增进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的一种手段。
2.竞争合作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和潜力。现代人应具有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懂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奥运会是一个充满汗水、泪水、掌声、成功和遗憾的赛场,这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激荡着永不放弃的声音,满载着执著追求的信念。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对运动员而言,是要在面对强手时有大无畏的精神,敢于拼搏,勇于胜利;对社会普通大众而言,就是要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要追求完善,不断挑战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
体育竞技具有技艺高、竞赛性强、按规则行事,以及结果得到社会承认的特点。体育是唯一能依靠力量、速度、技巧来夺取优胜地位的一个领域,它的灵魂就是竞争。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公平竞争,即所有的参赛者遵守比赛规则。
体育中不但有竞争,更有合作,一些团体性项目更是如此。而合作的前提是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和理解,要求参与竞技活动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地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
3.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观与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能使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直接理解其体能符号――身体姿态、动作轨迹、运动速度和节奏,达到有效交流、消除文化壁垒的目的,使具有竞争、互动娱乐属性的奥林匹克文化更快地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因此,体育活动有助于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人达成共识,和平共处有助于国际间的理解、合作和和平。
互相了解和友谊是和平建立的基础,而互相了解和友谊就是要让文化差异成为交流和交友的驱动器,而不是成为各自封闭甚至对抗的樊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人们借助于奥运会这一平台,在赛场上交锋,在奥运村中交流,在“奥林匹克青年营”中对话,这些都有助于年轻人以博大的胸怀去认识、理解、尊重和客观评价其他文明,虚心地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意义也正在于她把竞争与和平、灵魂与肉体、理性与激情、规则与自由、国家与世界,理想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引领下,人类能够集中而充分地享受闲暇、展现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
相信北京奥运会将会促进强调身体、心理和意志全面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的传播和扎根,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和世界范围的影响不断增长,奥林匹克精神将越来越深入人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将为世界和平和社会的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注释:
[1][2]孙葆洁.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6、13.
[3]熊斗寅.教育家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J].体育与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