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者感言范文

记者感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者感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者感言

第1篇:记者感言范文

【关键词】 干眼;临床特点;偏向;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2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bia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ry eyes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dry ey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sick reasons into rapid evaporation group (20 cases), aqueous tear deficiency group (64 cases) and mixed type group (16 case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disease severity, causes of disease, clinical symptoms, course of disease and related examinations in three groups. Results Among 100 dry eyes cases, there were 16 cases in mixed type (MIX) group, accounting for 16%. 64 cases in aqueous tear deficiency group, accounting for 64%, with 33 sicca syndrome (SS) cases, accounted for 33% and 31 non-sicca syndrome aqueous tear deficiency (NSTD) cases, accounted for 31%. 20 cases in rapid evaporation group, accounted for 20% with 7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VDT) cases, accounted for 7%, and 13 meibomain gland dysfunction (MGD) cases, accounted for 13%. Most common symptoms in turn were dry sensation (90%), foreign body sensation (47%), photaesthesia sensation (45%), burning heat sensation (42%), blurred vision (41%) and tingling sensation (31%). Vision fluctuation was the rarest one. Conclusion Dry sensation can be the mai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 between aqueous tear deficiency and rapid evaporation dry eyes. Photaesthesia sensation is mai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 for VDT and combined with screen contact history can diagnose VDT. Artificial tear, along with other adjuvant therapy, show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reating dry eyes disease.

【Key words】 Dry eye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ias; Treatment

干眼即R床所说的干眼症和干眼病的总称, 临床中将有干眼症状同时无眼表损害称为干眼症, 将既有干眼症状同时又有眼表损害称为干眼病,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的异常, 最终导致泪膜不稳定和眼表组织病变, 并以伴有眼部不适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3]。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各种电器设备的广泛使用, 干眼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然而干眼又常被误诊为结膜炎进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4]。所以, 有效了解各种类型干眼的治疗特点和临床特征, 对预防和诊治干眼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10月间本院眼科收治的干眼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7例, 女73例, 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44.3±8.9)岁。按病因分为蒸发过快组(20例)和水样液缺乏组(64例)以及混合型组(16例)。水样液缺乏组包括NSTD和SS;蒸发过快组包括VDT和MGD。

1. 2 诊断标准 干眼诊断标准如下[5]:①干眼Y症状评分平均≥50分, 患者对自觉不适症状从无(0分)到不能忍受(100分)

进行评分。如视力波动、视物模糊、流泪、刺痛感、痒感、眼红、干燥感、睁眼困难、异物感、畏光、眼红、灼热感及其他症状。②泪液分泌试验Ⅰ(SIt)

按照患者眼部病情严重程度, 分为轻度(无眼表损伤)、中度(荧光素染色1、虎红染色1)、重度(荧光素染色>8、虎红染色>6)[8]。

2 结果

2. 1 干眼患者的类别 100例干眼患者中混合型组患者16例, 占总病例16%;水样液缺乏组64例, 占总病例64%, 其中SS 患者33例, 占总病例33%, NSTD患者31例, 占总病例31%;蒸发过快组患者20例, 占总病例20%, 其中VDT患者7例, 占总病例7%, MGD患者13例, 占总病例13%。病程分类为:病程在1年内的患者34例, 占总病例34%;病程在1~3年的患者36例, 占总病例36%;病程在3~5年的患者16例, 占总病例16%;病程>5年的患者14例, 占总病例14%;病情分类为:轻度患者26例, 占总病例26%, 中度患者62例, 占总病例62%, 重度患者12例, 占总病例12%。

2. 2 干眼患者各项症状和体征构成比例 100例干眼患者中有刺痛感31例(31%)、灼热感42例(42%)、炎痒29例(29%)、干燥90例(90%)、异物47例(47%)、流泪23例(23%)、视物模糊41例(41%)、畏光45例(45%)、睁眼困难26例(26%)、红眼27例(27%)、视力波动13例(13%), 说明在各项症状中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干燥感(90%)、异物感(47%)、畏光感(45%)、灼热感(42%)、视物模糊(41%)、刺痛感31例(31%), 最少见的为视力波动(13%)。

3 讨论

3. 1 干眼症状及分类诊断标准 干眼症和干眼病统称为干眼, 人们常将有干眼症状但无眼表损害称为干眼症, 将既有干眼症状、又有眼表损害称为干眼病[9]。干眼的发生可以只有症状而没有眼表损害, 在临床治疗中轻度干眼的治疗主要为缓解症状, 干眼的研究需注重症状的评估。临床中最常见的评估方法为McMonnies调查表, 此表只能有效评估干眼症状的频度, 而无法描述症状的强度[10, 11]。本次研究作者参考日本的一项干眼研究, 将干眼各个症状进行量化后, 再进行评估症状的强度, 结合体征诊断各类干眼, 能更精确评估各类干眼的症状及疗效的改变情况[12-14]。

3. 2 各类干眼临床特点分析比较 本次研究显示, 各项症状中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干燥感(90%)、异物感(47%)、畏光感(45%)、灼热感(42%)、视物模糊(41%)、刺痛感31例(31%), 最少见的为视力波动(13%)。由于研究不同类别的干眼所采用的评估干眼症状方法均有不同, 所以干眼类别构成比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尽相同。另外, 不同症状的不同评估方法是造成评估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使用McMonnies调查表, 仅仅只能评估症状发生的频率。有鉴于此, 也有研究使用自制评分表, 既能评价症状发生的频率, 又能评估症状的强度[15, 16]。

3. 3 各类干眼患者对人工泪治疗的偏好 本次研究显示, 100例干眼患者中有81例均采用人工泪治疗, 其中41例患者认为人工泪治疗效果显著, 占41%, 40例患者认为人工泪治疗效果一般, 占40%[4-5];采用泪点栓塞和手术治疗较为少见。说明人工泪对干眼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同时需要其他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 严钰洁, 刘静. 干眼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4, 28(3):147-149.

[2] 金涵, 谢晖, 赖平红, 等. 儿童干眼的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 31(5):542-544.

[3] 陈金国, 张晶津, 林秀梅, 等. 儿童干眼的临床特点.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3):5419-5421.

[4] 王海璐, 邹留河, 何燕. 儿童干眼的临床特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9, 27(5):493-494.

[5] 田甜, 杨亚梦, 朱炎华. 干燥综合征患者136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 2014(11):2098-2100.

[6] 王育新, 王新昌, 陈悦. 71例干燥综合征干眼睑板腺病变的观察. 浙江医学, 2013(12):1188-1189.

[7] 高明梅. 100例干眼患者临床调查及分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8] 张志勇. 干眼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医学信息, 2014(17):458.

[9] 余洪华, 邓金印. 干眼诊治的临床研究. 国际眼科杂志, 2006, 6(5):1179-1180.

[10] 孙倩娜, 邓新国. 干眼的研究现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09, 27(9):819-822.

[11] 欧阳忠, 梁燕, 邓勇峥, 等. 干眼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2):277-279.

[12] 何玉萍, 张文芳, 律鹏, 等. 大学生干眼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 2016, 16(6):1019-1025.

[13] Guo B, Lu P, Chen XM, et al. Prevalence of dry eye disease in Mongolians at high altitude in China: the Henan eye study. Ophthalmic Epidemiology, 2010, 17(4):234-241.

[14] Uchino M, Yokoi N, Uchino Y, et al. Prevalence of Dry Eye Diseas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Users: The Osaka Study-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3, 156(4):759-766.

[15] Paulsen AJ, Cruickshanks KJ, Fischer ME, et al. Dry eye in the beaver dam offspring study: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4, 157(4):799-806.

第2篇:记者感言范文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62-02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为了巩固疗效延缓病情恶化,自 2004年6月~ 2006年6月对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病人共278例进行了相关心理状态分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择2004年6月~ 2006年6月住院的慢性肝炎病人共27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6.45岁,其中男219例,女59例。诊断符合2000年北京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心理测评入院后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对病人进行心理测评,测得27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病人各139例,每组病人患慢性迁延性肝炎47例,患慢性活动性肝炎9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保肝、降酶、退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及心理指导。

1.2.2 护理干预及心理指导方法

于入院第3~4天,患者情绪趋于稳定,已接受住院治疗的现实时,组织观看特制的专题片,时间30 min。目的是让病人有机会正面了解肝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治疗,客观的学习、掌握肝病防治知识。

安排进行心理咨询,由资深护理人员担任,及时发现患者现存的心理问题,帮助病人找出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及时予以疏导。住院治疗的全程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尤其是在病情出现迁延反复,各项检查及化验不理想时,帮助患者正确面对每一个疗程检查的结果,对治疗做出积极反应。把心理疏导作为查房中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

应用行为疗法,训练病人收缩与放松肌肉, 10次为1个疗程,每次30 min。

建立出院随访制度,为病人长期提供健康指导。在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的求医行为,避免因滥用药品带来的肝损害。根据慢肝病程长、抗病毒治疗的大部分时间在院外进行的特点,采取指导与合作的方式,使病人在了解病情、充分理解治疗原则的基础上主动配合,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1.2.3观察内容症状改善:肝功能检验: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蛋白(ALB);心理评定: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观察两次量表变化与国内常模做比较。

1.2.4 疗效评价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功明显好转,其中两项指标下降大于50%,SCL-90测评分数下降。有效:自觉症状减轻,肝功有所好转,其中两项指标下降小于50%,SCL-90测评分数下降。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肝功无变化,SCL-90测评分数无下降。

1.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t检验。

2 结果

2.1常见心理问题

因其特有的传染性,可以影响到婚姻、家庭,而产生焦虑、人际敏感;求医所带来的经济重负出现抑郁、焦虑心理;由于缺乏根治手段,疾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而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可能进展成肝硬化、肝癌的恐惧心理。

2.2心理评定

患者首次测评结果显示,慢肝病人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敏感4项评分显示高于国内常模(P<0.01)。经过护理干预后第二次测评发现,干预后的SCL-90评分明显下降(P

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敏感4项干预前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P

2.3 肝功能的变化

护理干预组病人ALT、TBIL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ALB两组对比无差别(表2)。

2.4 疗效评定

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明显疗效。护理干预后病人的ALT、TBIL也有明显改善。慢性肝炎病人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和躯体化,与病人对肝炎的不了解、肝炎特有的传染性以及慢性肝病治疗效果不理想有直接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对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心理因素在患者起病、复发及病程迁延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文献报道,对297例各型肝炎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激素水平相关研究发现,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是反映心理应激的相关激素,同时与血清胆红素呈正相关。而血管紧张素Ⅱ是肝血管床剧烈收缩物质,使肝动脉和门静脉阻力明显增高,直接导致肝血流量明显减少,加重了肝损伤[1]。因此,以往单纯采用保肝药物治疗显然是不够的。针对病人的情况,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通过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获取全面而准确的病人资料,及时观察病人的身心变化,预测及判断病人的需要,讲解有关疾病知识,纠正错误认识,及时阻断心理应激时的恶性循环,对慢性乙肝病人的康复及复发的预防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的认知;心理咨询了解其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疏导,正确面对疾病;应用行为疗法,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使患者学会控制紧张焦虑情绪,更好地与之相处的环境相适应。通过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着 “生理――心理――社会”整体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结果提示,在护理过程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应用心理学方法, 广泛开展护患沟通,建立一种主动合作的护患关系十分重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实施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逐步体会到自身的劳动价值和存在价值,从而积极配合,使临床治疗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士俊.慢性肝炎病人心理社会因素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27-128.

第3篇:记者感言范文

关键词:食糖供需 糖价走势 甘蔗产业 建议

中图分类号:E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21—02

一、国际国内食糖供需及市场概况

(一)国际食蔗市场与供需

1.2011国际糖价特点。受供需情况及经济走势影响,2011年国际食糖市场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2月上旬,受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主产国自然灾害不利消息的影响,国际糖价持续走高,纽约洲际交易所(ICE)11号原糖期货近交割月合约收盘价突破33美分/磅的历史高位。第二阶段:2月中旬至5月,受大产糖国纷纷大幅上调产量预期以及因日本地震、利比亚和中东动荡等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国际糖价震荡下行,ICEll号原糖期货一度跌破21美分/磅,跌幅逾36%。第三阶段:6—8月,因第一大产糖国巴西意外下调食糖产量预期以及受中东地区斋月食糖采购量增加及亚洲国家补库采购等因素影响,糖价反弹上扬,国际糖价回升至30美分/磅附近。第四阶段,9—12月,巴西、印度、泰国、欧盟的实际产糖量逐渐明确,加之欧债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等因素影响,糖价再度下行探底,国际糖价重回24美分/磅以下。

2.预计2011/2012榨季食糖供需将得到改善。因全球食糖价格的不断上涨,很多生产国都扩大种植面积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北半球国家的食糖产量大都出现增产,尤其是俄罗斯、泰国、印度以及欧盟。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总产量将增加至1.722亿吨。同时,按近10年来全球食糖消费量2.17%的增长速度测算,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消费量约为1.677亿吨。分析表明,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将由供需平衡将转为盈余,食糖库存量在连续三年的下降后可能首次从赤字转为盈余。

(二)国内食糖市场与供需

1.2010/201 1榨季国内食糖产量略有下降。2010/11榨季全国共生产食糖1045.42万吨,比2009/10榨季1073.83万吨略低28.41万吨。其中,生产甘蔗糖966.04万吨,比上一榨季的1073.83万吨减少了47.79万吨;产甜菜糖79.38万吨,比上一榨季的60万吨,增加了19.38万吨。从各主产区来看,北方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三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72.07万吨,同比上榨季55.34万吨增长了30.23%;南方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四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958.78万吨,同比上榨季1004.93万吨下降了4.59%。

2.2011年全国食糖进口量大幅增加,出口量下降。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食糖291.94万吨,价值1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65.3%和1.15倍,量、价均创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食糖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在巴西、古巴和泰国等地。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含糖食品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刺激进口增加;二是受异常天气的影响,我同食糖已经连续三年减产,国储糖的库存水平降到了历史低位,由此导致进口需求快速上升。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出口5.94万吨,较2010年同期的9.43吨减少了37%。

3.2011年国内食糖市场价始终维持高位。2011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性增强,国家加大对食糖市场的调控力度,2010/11榨季国家先后9次抛储188万吨,全年食糖进口量达到291.9万吨。国内食糖市场与国外市场一样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国内糖价始终维持高位。1月至2月上旬,国内食糖经历连续两个榨季减产后,国内食糖供给整体偏紧,加之随着春节临近,国内糖价快速上涨,CSI(国内食糖现货价格指数)达到7400元/吨左右。2月中旬至5月,随着2010/11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国内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国内糖价开始下行,5月上旬CSI跌至7200元/吨左右。6—8月,国内2010/11榨季落下帷幕,食糖连续第三年减产,气温持续攀升使饮料等含糖食品热销,带动了各地的食糖消费,糖价反弹上扬,CSI达到7900元,吨以上。9—12月,中秋、国庆过后,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随着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及2011/12榨季到来,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出现回落,CSI在12月30日也降到6680元/吨。

4.预计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由于近三个榨季,我国食糖供给紧缺,食糖价格处于高位,蔗农的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国家政策调控,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根据中国糖协的预估,2011/2012榨季全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716.39万亩,同比增加7.28%。其中,甘蔗种植面积为2379.32万亩,同比增加6.13%;甜菜种植面积为337.07万亩,同比增加16.11%。预计2011/2012年制糖期全国产糖为1200万吨,较上一个榨季增产150余万吨。2011/2012榨季全国预计消费1400万吨左右,考虑194.5万吨进口配额以及国家储备糖等其他可供糖源,预计2011/2012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二、2011年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一)2010/2011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基本情况

云南省2010/201 l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38.19万亩,人榨面积383.22万亩,甘蔗入榨量1412.92万吨,比上年增加近50万吨。全省平均甘蔗收购价格每吨提高了98.27元,达到373.5元/吨,增长35.7%,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格6790.67元/吨,全省制糖行业实现工农业销售收入161.63亿元,比上榨季增加45.21亿元。境外甘蔗种植面积也有增加,境外甘蔗种植面积比上榨季增加11.1万亩,达到27.7万亩,甘蔗进口量达到83.2万吨,比上榨季增加20.1万吨,增长33.44%。全省产糖176.14万吨,与上个榨季相比产量下降0.57%,产酒精10.69万吨,与上榨季相比下降0.65%,甘蔗含糖分由上个榨季的14.97%下降至14.30%,下降了0.67%,产糖率由上个榨季的12.98%下降至12.47%,下降了0.51%。产糖率下降是食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产糖率下降的原因则主要是气候因素,一是上个榨季的大旱对宿根甘蔗的影响,灾区宿根甘蔗长势不好,重灾区的宿根甘蔗的单产下降了300—700公斤/亩,其余轻灾区的单产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二是部分主产区后期雨水偏多,造成含糖分偏低、产糖率偏低;三是文山、红河、临沧、德宏的部分蔗区仍然受到了霜冻的影响。

(二)2011年云南糖市运行情况

2011年昆明白糖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与CSI变动特点一致,同时,因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食糖主产区,同期价格略低于CSI。1—2月中旬,受甘蔗因灾减产和春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糖价冲高,从1月初的7000元/吨,到2月中旬达到阶段糖价最高点7230元/吨;2月中旬到5月,随着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市场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糖价开始下行,5月23日降至6800元/吨;6—8月,因新榨季食糖减产和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扬,8月16日,大幅上扬到768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9—12月,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加之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市场价格出现回落,12月30日糖价降至6500元/吨。

(三)2011/2012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上榨季由于制糖企业对糖料种植的工作加强,加上甘蔗收购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产区的甘蔗种植面积有一定的提高,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98.71万亩,比上2110/2011榨季的438.19万亩增加了60.52万亩,增长了13.8%,预计2011/2012年榨季全省产糖可能达到210万吨左右。

三、云南甘蔗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蔗区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

全省甘蔗种植75%以上分布在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旱、寒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甘蔗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09/2010以来连续三个榨季因旱灾造成了蔗区生产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蔗区道路等级低,80%的道路在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之外,大多只由制糖企业修建和维护,晴通雨阻,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甘蔗生产与发展。

(二)蔗农收入的增加任重道远

随着原料蔗价格的提高,加之制糖企业采取化肥、机耕等适补助,蔗农毛收入虽有明显提升(增15—25%),但由于农资、农工价格上涨,蔗农种植成本平均上涨20%左右,蔗农净利润增幅较小。目前水田蔗亩平均收益1500元左右,旱地蔗亩平均收益800元左右,远低于香料烟、蔬菜、水果等竞争性作物的效益,种蔗比较效益下降。

(三)制糖成本的控制难度加大

2010/11年,云南吨糖生产成本5434.8元,对应平均蔗价373.5元/吨,为保证食糖的稳定供应和蔗农收入增长,新榨季各省区纷纷提高甘蔗收购价格。2011/12年榨季,云南将实行蔗糖价格联动,平均蔗价预计为440元/吨左右,吨糖生产成本预计为6000元/吨左右。

(四)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缓慢

甘蔗生产劳动强度大,每逢种植和收砍季节,蔗区劳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且甘蔗种植和收获的劳动费用占甘蔗生产成本的60%以上,手工劳作导致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提质增效对于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云南甘蔗机械的应用在甘蔗栽种上仍不足1%,而在收获上则几乎为零,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十分缓慢。

(五)良种良法的要求更加迫切

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2吨左右,工业单产3.6—3.8吨/亩,在近8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仅为3吨左右,与广东、广西等省外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要切实提高甘蔗单产,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急需甘蔗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快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建设高优蔗园

要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开展吨糖田、坡改梯、引水、集雨、节水和蔗区机耕道路建设,提升蔗区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设100万亩吨糖田,改造中低产蔗园200万亩,使高优蔗园达到300万亩,对改造后的高稳蔗园确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加以保护。

(二)加大高产创建支持力度,促进体系与高产创建的有机结合

建议将甘蔗高产创建纳入云南高产创建内容,并逐年增加省级高创片区数量,扩大新品种、间套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集成示范,建议2012在国家甘蔗高产创建片上,增加5个省级高创片;加强体系专家队伍对高产创建的包片指导和技术服务,推进产业体系创新成果与高产创建活动的紧密结合。

(三)开展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拓展体系建设内容和范围

建议将甘蔗农机和农艺研究纳入甘蔗体系层级建设内容,开展甘蔗全程机械化与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示范。加强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机械生产、配套农艺措施和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示范。

(四)加大甘蔗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探索良种补贴的有效形式

建议将甘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纳入财政预算内容给予支持;加大甘蔗与粮经作物间套种和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育、繁、推三级扩繁体系,建设甘蔗健康种苗示范区,开展健康种苗扩繁补贴试点,通过试点示范,为探索实施甘蔗良种补贴奠定基础。

(五)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发展境外甘蔗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制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鼓励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普洱州(市)和制糖企业,到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甘蔗种植,发展境外甘蔗原料基地。

(六)加强甘蔗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全省25个10万亩以上的甘蔗重点县,建立和完善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甘蔗专业村和甘蔗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省建立50个甘蔗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甘蔗专业乡镇,实施定单农业等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支持和发展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拓宽生产组织形式和融资渠道,增强蔗农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

三是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保险:总结和扩大甘蔗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将干旱、霜冻、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纳入保险范围,完善保险实施方案,抓住2012年甘蔗首次被国家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的政策机遇,尽快实现全省政策性种植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蔗农种植甘蔗的风险。

四是健全和完善甘蔗与糖价格联动机制:健全“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甘蔗收购价格联动机制,强化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切实提高蔗农种蔗收入。

五是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加快以甘蔗温水脱毒为主的甘蔗良种健康种苗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

[本文为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经济体系甘蔗产业经济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4篇:记者感言范文

答: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有约3.5亿的慢性病毒携带者,其中至少有20%~3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疾病。乙肝病毒感染在我国十分常见,感染率高达60%,即有7亿多人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1.2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我国人口的10%左右。这些人中约3千万人将死于与乙型肝炎有关的肝脏疾病。乙肝病毒感染极大地威胁人们的健康,也耗去巨额医疗费用,被视为“国祸”。如何预防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大事。

问:什么是“健康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是否健康?

答:不少人在健康体检时偶尔从抽血化验报告中发现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如果其他指标无异常且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许多人会将他称为“健康携带者”、“乙肝带菌者”、“HBsAg无症状携带者”或“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其实这种称法不规范。正确的名称,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规定,应该称“慢性HBsAg携带者”。根据长期的临床观测,他们中肝癌发病率较阴性者要多。再如,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的辅佐下,才能感染人体而引起疾病。据长期临床观察,约有25%乙肝病毒携带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病患者。“健康携带者”不一定健康。这些人需长期随访。

问:目前脂肪肝发病率较高,是否与乙肝有一定的联系?

答:肝脏中脂肪含量超过5%就称为脂肪肝。过去,脂肪肝的病因主要是营养缺乏。近年来,肥胖、酗酒、糖尿病和药物损害成为脂肪肝的重要病因,但仍有20%的脂肪肝病因不明。

脂肪肝确实存在,它与乙肝是两个概念。但是,近年来我们发现乙肝常常戴着“脂肪肝”的假面具蒙骗医患双方。

最近我们收治了一位病人,因肝区疼痛,在外院诊治。病人血检正常,B超提示:脂肪肝。医生诊断为脂肪肝。叮嘱:少吃荤菜、多吃蔬菜、多运动、口服多烯康片……。但是病人服药、运动后非常疲倦,肝区疼痛不缓解,有时血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最后病人来我院就诊,我们当时就怀疑病人患慢性肝炎。经肝穿刺活检后证实:为慢性肝炎。

以上的例子还不少。真正的脂肪肝并不多见。过去在一天的门诊中,如诊治30个病人,难得有一例脂肪肝;现在一天中常发现3~4例。这些“脂肪肝”中,不少人常感到肝区痛、疲劳,运动后更甚,服降脂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这些人需肝穿刺活检,证实或排除慢性肝炎。

问:肝穿刺活检会不会损伤肝脏?会不会引起大出血?

答:不会!据报道,约有0.3%的患者会有出血等并发症。但如医师操作手法正规和熟练,完全可以避免。我们瑞金医院近4~5年来对近千例病人进行肝穿刺活检,无一例发生意外。

问:目前有些药自称能使“表抗”转阴,或能使“大三阳”转阴。请问是否有这种药?

答:没有!现在确有不少广告声称:某某“转阴汤”、某某“转阴药”有特效。既然有那么多特效药,为什么 “慢性HBsAg携带者”有增无减呢?我们碰到一些病人,在外院用“特效药”治疗“大三阳”3个月,用去几万元钱,治疗医师化验后,称“表抗”转阴了。但在其他正规医疗机构检查仍为阳性。病人自觉乏力、恶心,症状毫无缓解,再找治疗医师论理,“医生”却说,我保证你在我处转阴,外院化验结果不可靠……。看来,病人是碰到了“穿白大褂的魔术师”了,说穿了是碰到了江湖骗子!可以肯定说,目前尚无任何一种非正规药或秘方能肯定使“表抗”转阴。

问:既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药能肯定使“表抗”转阴,那么乙肝是否无药可治了?

答:不是!没有任何一种药能肯定使“表抗”转阴,这里,我们指的是江湖药。但并不意味着乙肝无药可治,这是两个概念。“表抗”是否转阴并不是衡量是否治愈乙肝的标准。事实上,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治疗乙肝已初露曙光。

1999年9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肝病学术会议上,有关专家们一致认为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给慢性乙肝患者带来了希望。

α(阿尔法)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药物,对有适应证的病人,约30%左右可获得长期持续的效果,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并发症。但干扰素价格昂贵,每隔日注射,6个月耗资人民币4~6万元,且有发热、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

老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如阿糖腺苷、阿昔洛韦等,临床试用后,毒性大且疗效不明显而被淘汰。新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拉米夫定(贺普丁)闪亮登场,已被中国、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国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全世界3000余例慢性乙肝病人应用此药,证实它不仅使病毒的繁殖受到抑制,同时还可减轻肝脏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使转氨酶(ALT)和其他肝功能指标改善,促进e抗原阴转(伴有e抗体阳转),长期应用(1~3年)效果明显。此药口服方便,每日仅口服一片(含100毫克)。

问:是否任何乙肝病人都能使用拉米夫定?

答:目前还不能。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性别不限,年龄16岁以上,并且符合下列标准,可以使用:

HBeAg阳性,HBV-DNA阳性高于正常,ALT高于正常,胆红素低于50mmol/L(3mg/dl)。

虽然目前看来,长期服用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毒变异,以及对拉米夫定的耐药性,所以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5篇:记者感言范文

【关键词】重症肝炎;并发症;预防;护理

重症肝炎是在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并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综合症,该病的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重症肝炎患者易并发肝性脑病、感染、出血、肝肾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为了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认真做好细致的护理至关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肝炎治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介绍重症肝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3~68岁之间,平均43.3±4.4岁,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7例,慢性重型肝炎50例,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2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护理经验。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结果

在本组60例患者中肝性脑病13例,占21.67%;并发消化道出血11例,占18.33%,并发电解质紊乱35例,占58.33%。

3讨论

3.1早期观察要点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记忆力有无减退、健忘、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震颤,这些表现是肝性脑病的先兆症状,还应该注意患者回答问题是否切题,对地点、人物、时间等是否能正确辨认,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迅速进行治疗。每天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的气味等,如闻到肝臭味时,是肝昏迷的先兆。每2h测血压,重症肝炎患者大多机体免疫力差,反应低下,体温有低热或持续升高,多伴有感染,患者脉搏出现细速或者不规律时,提示有合并心肌炎的可能[2],呼吸急促、咳嗽多为肺部感染,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多很快发生肝昏迷和消化道出血,频繁顽固性呃逆,是肝昏迷的重要前驱症状,并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腹胀。患者突然出现腹胀、腹围增大可能有腹水明显增加,在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有无低钾血症的症状。

3.2并发症的护理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在本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并发肝性脑病,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应立即做出对症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氧气吸入,营养脑组织肝细胞等。按医嘱应用去氨药物,并针对病情建立周密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瞳孔、意识变化、尿量,出现高热、抽搐、呕吐等症状是,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兴奋、躁动不安患者设立专人护理或者加用安全床栏等保护措施,防止坠床的发生,将昏迷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吸出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肝昏迷患者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必要时禁食蛋白质,防止血氨的升高,以防止病情加重,加强皮肤护理,给予翻身,防褥疮,按摩骨突受压部位等护理措施,保持床铺平整、舒适。肝脏严重损害[3],凝血机制障碍,应观察出血的倾向,告知患者不要用手指挖鼻孔或者使用硬牙刷刷牙,刷牙后有出血者可用棉棒擦洗或者用胜利盐水漱口,鼻腔出血者用0.1%肾上腺素棉球填塞止血,注射后局部压迫10~15min,避免出血,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果有呕血应及时清理口腔,以免呕吐物引起窒息。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出现不同程度低血钾、低血钙,表现为嗜睡、手足抽搐、肌肉酸痛等,应对症补充氯化钾、葡萄糖酸钙,改善饮食,给予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桔子、含钙丰富的豆制品、猪骨汤等,以纠正电解质紊乱。重症肝炎患者心理承受压力很大,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又担心经济、恐惧、焦虑等,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甚至消极厌世等不利于疾病转归和康复的因素。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瑞芳,赵巧莲,王忠娥.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608―1609.

第6篇:记者感言范文

【关键词】

慢性胃炎;胃黏膜慢性炎症;护理干预;健康教育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是主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有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其中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病变以胃窦为主的称为多灶萎缩性胃炎;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称为自身免疫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所致,临床较少见。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我国属于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0%~70%,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幽门螺杆菌传染源。

1.2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得胃酸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不清。

1.3 饮食及环境因素 饮食不规律,不良饮食习惯,经常进食粗糙和刺激食物,如咖啡、酗酒、浓茶等;各地区发病情况有所差别,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及习俗有关。

1.4 其他因素 如服用非甾体类药物(NSAID);胆汁及胰液反流等。

2 临床表现

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常在酗酒、吸烟、服药后发病,出现无明显症状或无规律性的上腹部痛和不适及食欲不振,伴嗳气、反酸、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少数可有上消化道出血。A型胃炎患者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

3 辅助检查

3.1 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为明确的最可靠方法。在胃镜直视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等黏膜受损情况。取活组织检查明确病变类型,在内镜直视下观察,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均可见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等。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

3.2 胃炎胃液分析 B型胃炎胃酸正常,有时增多;A型胃炎则胃酸减少。

3.3 其他 如血清学检查促胃液素水平,A型胃炎明显增高,B型胃炎下降;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检测;HP检测等。

4 诊断要点

在酗酒、吸烟、服药等因素下,反复出现上腹胀痛及消化不良表现,病程迁延,结合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或组织病理学改变特征,可做出诊断。HP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

5 治疗要点

5.1 联合用药 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灭菌效果,适用于B型胃炎活动期。常用药物为枸橼酸铋钾,同时服用阿莫西林,其疗效显著。

5.2 对症处理 消化不良,可复用多潘立酮。胃酸增高者,用抗酸药;胃酸缺乏者,服用稀盐酸、胃蛋白酶合剂。胆汁反流者服用氢氧化铝凝胶或硫糖铝。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症状者,应停药并服用抗酸药。

5.3 其他 A型胃炎无特殊治疗,如有恶性贫血注射维生素B12。

6 护理干预措施

6.1 一般护理[1]

6.1.1 休息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或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针灸和热敷(除出血外)解除胃痉挛,减轻腹痛。慢性胃炎恢复期,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6.1.2 饮食护理 以少食多餐为饮食原则,做到定时、定量进餐,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改进烹饪技巧;纠正不良行为,避免摄入生硬煎炸、油腻等不易消化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饮烈性酒、吸烟、餐后从事重体力活动等;胃酸分泌高者避免进食酸性、多脂肪食物。患者应注意环境及饮食卫生,定期消毒,预防HP感染。

6.2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以外,对严重消化不良者,应观察每日进食量和品种,定期测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如血红蛋白浓度、血清蛋白等。注意有无呕血、便血、消瘦、贫血等病情进展表现。

6.3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药,严格掌握给药时间和方式,了解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6.3.1 枸橼酸铋钾(CBS),因其在酸性环境中方能起作用,宜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吸管吸入,防止牙舌变黑,忌与牛奶同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便秘,大便呈黑色,口中带氨味等,停药后自行消失。

6.3.2 阿莫西林引起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6.3.3 胃酸缺乏者,给予1%稀盐酸、胃蛋白酶合剂,宜用吸管吸服,避免接触牙齿,服用后温开水漱口。

6.4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及防治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规律及治疗方案,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地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做好心理疏导,使其保持情绪舒畅,消除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保证身心康复[2]。

7 健康教育

7.1 疾病知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慢性胃炎的病因和诱因,了解饮食在疾病预防和反复发作中的作用,熟悉所用药的基本常识,学习简单自护方法。

7.2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的饮食、休息及睡眠规律,改变不良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方式。勉励患者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睡眠。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卫生习惯,戒烟禁酒,忌浓茶等。

7.3 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按时正确服用药物,积极治疗慢性胃炎,有效控制反复发作。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减轻不良反应的方法,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免使用加重溃疡的药物,如强的松、阿司匹林、利血平、咖啡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

7.4 检查及复查指导 向患者解释胃镜检查的意义、方法及配合要求,避免精神紧张,解除顾虑。定期门诊复诊,尤其是萎缩性胃炎,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有中度或重度异型增生,检查期限为半年。

参 考 文 献

[1] 唐风.慢性胃炎的一般护理.中国护理杂志,2008,12.

第7篇:记者感言范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1~11月烧伤整形外科82例眼部整形受术者。其中初中10人,高中14人,中专5人,大学53人;未婚36人,已婚35人,离异11人;学生15人,农民12人,职业女性45人(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等),其他10人;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9.1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调查工具采用由Derogatis1973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2]。该问卷由王征宇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将其引入我国并翻译成汉语[3]。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广泛用于心理测量,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一种检测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本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计算各因子得分,分别记1=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

1.2.2 分组:将82例受术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1人。调查者在术前(以下称干预前)及12周末(以下称干预后)以问卷调查方式,按统一调查程序,要求受术者规定时间内按照指导完成答卷,当场收回。

1.2.3 心理干预方法:两组在术前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调查者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每次50~60min,每周1次,连续12周,采取一对一服务。干预内容:①支持心理干预: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耐心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消除陌生感,对受术者心中的疑虑逐一解答;②心理疏导:让受术者了解自己的处境和所承受的压力及内心需求,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自己能力相适当的程度。引导受术者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感,以缓解精神压力;③放松疗法:指导并协助受术者进行放松训练,主要采用深呼吸训练、倾听音乐法及渐进松弛法等进行心理放松,可反复训练,学会对自身生理活动和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从而改善心身症状[4];④认知干预: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消除疑虑和担扰。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上海惠诚咨询软件,成人心理测验系统5.0版进行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根据不同心理类型给82例受术者进行分类, 见表1。

2.2 两组眼部整形受术者术前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2:82例受术者中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偏执等因子得分较高。表2显示,术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眼部整形术12周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表3显示,干预组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由表1可见,根据受术者的职业、教育背景、经济收入、家庭情况、审美观、就诊的目的与动机,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受术者的求美动机、外貌期待类型、心理状态、分为正常求美型、情感受挫型、期望值过高型[5]。

3.2 受术者心理健康基本状况:①正常求美型:此类受术者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心理机制成熟,能够摆正心态,希望通过手术来弥补不足与缺陷,提出的要求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受术者一般表现为术前焦虑、恐惧等心理。针对此类受术者,心理干预主要采取心理支持+放松疗法,其它干预措施为辅。此类受术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好,通过与受术者持续真诚的沟通,教会受术者放松疗法技巧,让受术者缓解术前焦虑、恐惧心理;②情绪受挫型:此类受术者大多是因恋爱、婚姻、工作中经历过挫折。受术者表现为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针对此类受术者,心理干预主要采取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其它干预措施为辅。此类受术者动机往往是为了挽救某种关系,所以要尊重患者的稳私权[6]。正确引导受术者找出问题的根源,正确面对生活,逐步从痛苦中走出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③期望值过高型:此类受术者大多有自恋倾向或者是完美主义者,对手术抱有太大的希望,受术者表现为躯体化、强迫、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甚至精神病性等心理。针对此类受术者,心理干预主要采取认识干预+心理疏导,其它干预措施为辅。此类受术者重点降低期望值,改变认识,让其了解医护人员并非“魔术师”,不能将一切丑陋变为美丽,重塑美丽必须在自身条件上进行,不能凭空捏造。

3.3 心理干预是一种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新的治疗手段[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各因子得分均较高,表明的确存在焦虑、忧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两组对照组比较,术后对照组各因子虽有下降,但不明显,经过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各因子均有显著降低,组间比较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4对策

4.1 加强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好宣教,并让受术者共同参予手术设计,为其讲解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手术的方法及麻醉方式,让受术者做到心中有数。

4.2 调整情绪:讲解手术的可行性、科学性、安全性,手术可能或只能达到的效果。引导受术者认识到手术只能局限于外貌美的改善,要实现圆满的精神及社会生活还须内在美的完善。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受术者重塑认知结构,达到审美共识,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感受,帮助受术者重塑自信,更好的融入社会[8]。

4.3 降低期望值:由于受术者对术后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术前应做好疏导工作,降低期望值。纠正受术者不切实际的幻想,科学与真实地宣传整形的实际功效,改变医学美容能将一切丑陋化为美丽的错误认知。了解受术者心理发展过程,对受术者进行心理分析,筛选适宜人群手术,如果不能纠正,宁可不做手术。

4.4 保护隐私:严格保守受术者谈话的内容,不得对外公开受术者的姓名及个人隐私。尊重受术者人格。

4.5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护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培养自己道德情操和责任感,促进形成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业务技能,以健康、愉快、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态度和饱满的精力以及耐力去影响并帮助受术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改善受术者不良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多加强心理护理和沟通技巧的学习,经常做实际案例讨论,在工作中逐步提高[9]。

5讨论

现代社会不仅是个快节奏、竞争发展的社会,且也是一个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社会。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大多数女性希望通过整形美容来改变外貌上先天的不足,但因个体受环境、职业、教育水平、年龄的影响,对审美的标准也不同,心理防御机能也有所不同。可以发现受术者大多存在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偏执等心理症状。受术者如果处于心理冲击和危机状态,在没有调试好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风险性,降低手术的耐受性[10]。术前针对受术者出现的心理状况,通过安慰、宣泄、放松、鼓励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更好的发挥潜能改变心理应对防御机制,引导受术者重塑认知结构,建立自信心,不仅可以融入社会,更好的可以提高手术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如梦,郭树忠,苗丹民,等.美容咨询者与受术者个性差异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760.

[2]Dew A M,Sorra J J,Seghezzo M E.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ymptom Checkist 90(SCL-90)in an Argentin Bonicatto population sample[J].Soc Psychiatr Psychiatr Epidemiol,1997,32:332-338.

[3]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2)68-70.

[4]陈晶.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手术前后焦虑与抑郁调查及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712.

[5]潘小林,时静.美容整形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家庭护士,2008(2):153.

[6]王晶茹,张高坤,林英.女性整形美容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510.

[7]刘振英.综合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32.

[8]范世莲,周菊华,季冬梅.重睑受术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70.

第8篇:记者感言范文

浙江省慈溪市城区卫生服务中心茜苑社区 浙江省慈溪市 3153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疾病患者应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近年来本社区所收治的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50 例,对其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即进行关于高血压方面的知识普及、运动锻炼、健康教育以及营养干预等,观察干预后效果,并和干预前患者血压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知识知晓情况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情况等实施比较。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压得到了显著的下降,干预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知识知晓率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改变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所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对于高血压疾病患者予以社区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血压保持在稳定在状态中,强化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 社区护理干预;患者;高血压;疾病

在临床中,高血压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血压上升,损伤患者心脑、肾脏或者肝等重要器官,该疾发病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均比较高,容易引起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使患者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和威胁[1-2]。为有效地预防以及治疗该病,降低其致残率以病死率,近年来我院对高血压疾病患者实施了社区护理干预,从干预结果来看,所获效果显著,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 对本社区2012 年5月-2013 年10 月所收治的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有30 例患者为男性,20 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46-80 岁之间,病程在3-28 年之间,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61.1±8.5mmHg,舒张压为96.7±14.6mmHg。全部患者均满足由世界卫生组织中心所制定的关于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3]。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其主要如下:

(1)患者入院以后,及时了解其基本情况,为患者构建相应的健康档案,其档案内容主要包含有性别、体重、年龄、饮食习惯、吸烟史、身高、血压以及服药情况等,定期实施跟踪记录 。

(2)在饮食期间,应予以患者相应的指导,嘱咐患者应减少所摄入的食盐量,尽量多摄入富含蛋白食物、蔬菜和水果。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同时制定运动锻炼计划,比如散步或者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应控制在每天30 分钟左右,不可过长。

(3)针对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予以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主动和其交流以及沟通,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的面对生活,且学会自我调节。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对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知识知晓率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21.0 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 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 患者舒张压为96.7±14.6mmHg, 收缩压为161.1±8.5mmHg;干预后,患者舒张压为80.6±10.3mmHg,收缩压为130.5±7.7mmHg,经干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下降,干预前后所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干预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知识知晓率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率情况对比如表1 所示,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干预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知识知晓率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率明显比干预前少,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引起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因素有很多,如心理、社会、生理和病理因素等,该病属于慢性疾病,为心血管疾病中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只有经血压的稳定,降低各种器官受损,才可使病死率得到下降。经大量实践证明和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对于高血压疾病患者实施社会护理干预,针对患者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健康档案,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用药指导以及自我指导,可使患者血压得到显著的改善,降低其舒张压和收缩压,深化患者对于疾病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确保其血压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中,提高服药以及治疗依从性,继而进一步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晓润, 杜文娟, 徐月贞等.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社区老年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跌倒的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75-578.

第9篇:记者感言范文

【关键词】 肝硬化;内毒素;肠道去污剂;肝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135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作用形成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临床中比较常见, 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坏, 晚期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存在多种并发症, 当前治疗肝硬化的方法有很多, 本院在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肠道去污剂治疗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 改善肝功能, 降低内毒素水平。现整理本院患者临床资料,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8例, 排除炎症性肠病患者、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肝肾综合征患者、肠梗阻患者、消化道穿孔患者等, 所有患者经CT扫描、B超检查等确诊为肝硬化。16例患者为慢性酒精性肝硬化, 72例患者为乙肝后肝硬化,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4例, 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1.6±12.6)岁,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22例患者为A级, 18例患者为B级, 4例患者为C级;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52.6±13.8)岁, Child-Pugh分级24例患者为A级, 16例患者为B级, 4例患者为C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 保证患者卧床休息, 采取补充维生素、热量, 控制患者的饮食, 病情严重患者输入血浆, 采用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低盐饮食、补充蛋白质等基础治疗上采取肠道去污剂治疗, 口服肠道去污剂治疗方法:采用10 ml生理盐水制成悬浊液, 3次/d, 连续服用2周。肠道去污剂配方:0.3 g黄连素、10 g乳果糖、0.2 g诺氟沙星、500 mg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 d、2周时期血液内毒素水平、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肠粘膜通透性变化, 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患者肠粘膜通透性检测方法:患者空腹>8 h, 口服1包乳果糖, 6 h后测定患者乳果糖/甘露醇排除比。患者血液内毒素测定采用鲎试验法测定, 患者血样在75℃水浴中保温5 min, 在BIO-RAD酶标仪上405 nm出测定OD值, 按照1: 1加入鲎试剂50 μl, 室温下孵育, 加入终止液, 测定OD值, 计算Eu/L。患者肝功能采用Child-Pugh分级标准来评价。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各治疗指标变化 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周, 两组患者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观察组患者内毒素水平、肝功能评分以及尿液L/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9.5%)(P

3 讨论

肝硬化一般是由门静脉系统长期高动力所引起的疾病, 患者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坏, 临床中比较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饮食不规律, 肝硬化发病率逐渐提高[1]。门脉系统长期处于高动力循环系统下, 引起肠道循环系统障碍, 进而导致肠黏膜屏障系统、免疫等出现受损, 引起肠源性感染。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增加会进一步加重肠道粘膜的损伤, 形成恶性循环, 在肝硬化的治疗中, 尿液L/M检测和肠道通透性指标是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

内毒素主要是G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肝硬化患者肠道缺氧受损情况下, 内毒素水平会提高, 加重肝硬化病情。不少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与各种致肝纤维化因素有关, 内毒素通过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肝损伤, 引起肝硬化患者出现高内毒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肠道菌群紊乱、比例失调等, 临床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于内毒素水平存在直接关系, 内毒素的升高会加剧肝脏的损坏, 因此有必要在肝硬化的治疗中, 减少内毒素水平。

在以往治疗肝硬化患者中, 一般采用敏感或者是大剂量的抗生素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减少肠道细菌易位, 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几率, 能够很好的起到保护肠屏蔽功能的效果, 但是长期采用抗生素治疗, 容易导致肠道革兰阴性菌释放内毒素, 还会抑制正常菌种的生长, 导致患者体内内毒素水平升高, 可能损坏患者肝功能[2-5]。有不少的研究中表明采用肠道去污剂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 还能够降低患者内毒素水平, 在本研究中结果与之类似。在本研究中采用肠道去污剂治疗肝硬化, 肠道去污剂是近年来控制肠源性感染的方法之一, 能够通过口服药物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生活化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肝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 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采用肠道去污剂治疗肝硬化,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肠道屏障功能, 显著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参考文献

[1] 覃慧敏.肠道去污剂经不同途径给药对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6):674-676.

[2] 王志勇.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内毒素水平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7): 691-693.

[3] 覃慧敏. 肠道去污剂联合疗法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作用分析. 重庆医学, 2011(36):3716-3718.

[4] 俞逊婕, 翁明钢, 梁赣锋, 等. 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血浆内毒素、肿坏死因子-α及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4(15):4-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