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检验科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检验科;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54-02
医院感染现象出现概率最高的地方,主要为检验科,这是因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每天均接触大量临床标本,并且其还会直接与患者接触。由于某些临床标本存在传染性很强的微生物,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承受的职业风险也很大[1]。详细分析检验科医院感染现象出现的因素,并且进一步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对于医院来说非常重要。我院对近来3年检验科的医院感染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取得良好的结果,现对其开展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检验科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总共收集与检测医院每个科室标本13万份,患者年龄0―86岁,平均年龄为(40.5±2.5)岁,其中男女比例为1:1。13万份标本中,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有20起。
1.2 方法
使用描述方法对感染事件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相关文献对感染事件开展比较分析,最后实施归类总结。
2 结果
经过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后,我院检验科20起医院感染事件中,由职业暴露致使的为8件,由利器或化学试剂损伤致使的为4件,由废液、废物、废气处理不当致使的为4件,由生活物品及污染物品交叉致使的为4件。
3 讨论
3.1 医院检验科感染事件出现的原因
3.1.1 废弃物处理存在问题
检验科每天均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品,比如针头、吸管以及试管等,使用后工作人员应该将其装入相关废弃物包装袋中,并且统一由处理厂进行处理,液体废弃物则在完成消毒等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但是我国不少医院没有将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清楚,因此存在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混装一起仍在地上的现象,严重污染医院的环境,从而致使医院感染出现率越来越高。
3.1.2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检验科感染管理工作长期得不到医院的重视,并且部门制定的预防对策存在缺陷。一般来说,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增加个人职业危险[2]。此外,科室还存在不少类似剪刀等物品,致使患者存在利器刺伤的可能性,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物品随意摆放也会造成交叉感染现象,因此,致使医院感染事件出现几率被增加。
3.1.3 医院监管力度过低
虽然目前医学技术发展速度迅速,国家也加大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但是,大部分医院均将工作重点放在临床科室感染控制上,检验科得到的重视度极低。再加上检验科工作人员几乎不可以得到培训机会,因此,在突然事件出现后,难以及时进行处理。
3.1.4 生物安全存在极大的危险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感染出现几率最高的地方,工作人员主要与生物性危险标本接触,例如患者的分泌物和体液等,具备很多医源性原体,致病性很高。工作人员经常会接触标本,存在极大被感染因子污染的可能性,给工作人员埋下隐患。另外,大多数医院的检验科没有对检验报告单进行消毒或者二次打印,致使患者与检验人员承受极大的医院感染危险。
3.2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3.2.1 加大医疗废弃物管理力度
检验科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医疗废弃物开展有效的处理,同时完善生物安全设备,把污染区、缓冲区以及清洁区三者具体划分出来,并且严格控制一次性检验用品质量,待其完成使用后再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开展高压灭菌,再按照物品种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内经相关负责人统一送到有关公司进行处理[3]。至于像针头等具有刺伤危害性的物品,则需要安放在防穿透利器盒中进行处理。完成垃圾回收工作后,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以及交接工作,并且共同签字。
3.2.2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感染学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并且知识更新换代强。所以,医院需要按时给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提供业务培训机会,促使其掌握更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从而使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医院特别需要加强对新人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防御意识,使其养成工作习惯,在工作过程中开展感染预防对策。检验科工作人员应该遵守有关的消毒隔离与无菌操作技术,其在操作前需要对双手消毒,用完的采血针、吸管以及注射器等均需要进行消毒,完成高温与高压消毒后,集中进行废弃物处理。
3.2.3 提高医院监管力度
医院应该完善检验科的消毒管理、预防感染以及操作等制度,同时还应该组织经验丰富人员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检验科工作进行管理,并且检查预防对策的落实情况。另外,医院还需要给检验科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法律法规的机会,增加其对医感染事件的认识度。新人员需要开展岗前培训以及相关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给参与工作。
3.2.4 增加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预防意识
医院需要多次强调生物危害的严重性,使工作人员能给自主遵循生物安全对策以及相关的操作流程,同时使用娴熟的处理技术,避免医院生物感染事件的出现。同时,医院还需要对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生物感染培训,使其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要点以及操作步骤,并且详细了解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方法,从而降低生物感染出现的几率。
综上所述,随着检验科医院感染事件越来越多,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是各大医院的重要工作。为此,医院需要提高对检验科的重视度,完善各种制度,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从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出现,为患者及检验科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洁,郑钧丰,宋云彩.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0(36):123-124.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管理
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下,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上升,物质条件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医疗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升高。在医学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医疗机构检验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基层医院,检验科已经成为医院重要的部分之一[1]。但是基层医院由于自身条件相对落后,在检验科的管理层面上还不能达到先进水平。笔者通过多年的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经验了解到,目前检验科管理水平有限,欠缺的地方较多,现将具体的不足和应对策略进行整理总结,报道如下。
1基层医院检验科不足之处
1.1医院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对于检验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检验科属于辅助科室,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效益远不及临床一线科室,因此长期以来受到院级领导的不重视。同时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的正当要求也往往被忽视,直接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质量自然无法提升,故检验科整体管理工作较为被动。
1.2工作环境较差 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受限于医院整体经济实力和占地面积的影响,大部分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工作环境不达标,有时仅仅提供一个小的房间作为检验科室。甚至于没有专门的工作和生活区域,两者概念模糊,往往检验科工作人员只能在工作场所用餐等。更不用说清洁区、污染区的分开[2]。
1.3设备陈旧落后 基层医院检验科的检验设备多是上级医院淘汰下来的,又或者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购买临床已经使用不多的落后仪器。有些设备仪器在超过使用期限后仍然在使用,这样就会直接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无法提供精准的检验结果。同时检验科人员对于设备仪器的使用步骤和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使用过程中错误操作使得设备损坏同时又不及时的修理就搁置报废[3]。
1.4检验科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往往较低,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检验知识的培训和进修便参加工作。对于专业性强的微生物知识、细胞学知识几乎没有接触过,医院也未曾安排相关的培训课程。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也仅仅对落后设备的使用操作较为熟练,对于新式的设备以及相关知识也同样缺乏基本的了解,不知具体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报修流程。
1.5不注重检验质量 大部分的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编制少,有时仅仅配备两名工作人员,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减退,在整个的检验过程中,质量好坏无人监管,这就使得检验结果和真实的结果之间出现偏差,准确性难以确定,对于临床的诊断以及治疗依据的意义也逐渐下降。同时工作人员编制的不足,即便是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检验科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在执行的时候也治疗同样得不到保证。
2具体的应对之策
2.1提高医院重视程度 提供医院相关领导对检验科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由检验科的工作联合与分管领导进行商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促使院领导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为检验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专业的检验人才以及先进的检验设备,提供检验科的综合实力。
2.2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检验科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工作场所,让工作和非工作产生进行隔开,最好有专门的清洁区、污染区。同时扩大检验科的使用面积,避免将所有设备都堆积在一个房间,以防工作人员都挤在一个房间不利于检验工作的进行。
2.3完善检验设备 医学检验技术是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因此一些落后的检验设备已经不足以完成相关的检验工作。购进先进的检验设备才能得到最佳的检验结果,避免较大偏差的出现。购买设备时要根据基层医院的实际医院,购买相关实用性先进性的设备,保证每台设备都能够充分利用,发挥其价值。定期的对新设备进行校准以及保养等[4],了解设备的实际工作情况。
2.4提高检验人员专业水平 定期为检验人员进行课程培训,轮流送检验工作人员外出进修,了解最新的检验手段和设备,使其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招聘专业的检验人才,让新鲜的血液进入到医院[5],提高医院检验科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
2.5加强检验质量管理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于送检的标本都要确保其来源的合格性,保证在检验之前标本质量的可靠性。养成严格依据标准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定期的进行交流探讨,科室内部讨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间质评[6]。
综上所述,检验质量是保证全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临床各科室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道坤,冯娇梅,李玉萍等.腹泻Ⅰ号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5):302-305.
[2]刘冰,陈宇宁,陈华根等.基层医院检验科管理的探讨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6):1905-1907.
[3]邹鹰.浅谈基层医院的检验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8):326.
[4]陶宏坤.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88-1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70-02
【关键词】标本处理
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包括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开始,到收到检验报告单结束的每一个过程。只要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得出的检验结果就失去了临床参考价值。其中,标本处理环节是检测前容易出错的关键一步。一个合格的标本才能检测出正确的检验结果,因此,现在二甲以上的医院检验科都专门设立单独的标本处理室,每天有专人负责标本处理,避免这一环节的出错,提高了检验科整体的质量水平。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供同道交流。
1 标本处理室的工作内容
1.1 标本的接收 一般检验标本有门诊标本和住院标本。门诊标本由标本处理人员直接到门诊标本采集处收取。住院标本由护理人员采集,检验科派专人到各临床科室收取,并对每份标本进行查对后作好记录。不合格的标本要及时联系采集人员重新采集。
1.2 标本的分类和编号 标本接收后,要根据检测目的进行分类,同类标本进行编号,不同类标本的编号数字前应有不同的英文字母以示区别。比如,丙肝的编号为C1、C2,生化的编号为S1、S2。
1.3 标本的离心和保存 血清标本一般需要温育后才能离心,但有些项目比如血糖不能温育过长,注意要控制好时间。当日不检测的标本分离血清或血浆后按要求放4℃或-20℃冰箱保存。
1.4 标本处理好后及时送到各检测科室检测。
1.5 回收检测后的标本放冰箱保存。检验科是一个辅助科室,也是一个科学严谨的科室,发出的报告应是检测出的结果不得人为修改。有时,检测出的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在得到临床医生的反馈后,应重采标本和原已测标本一起复查,了解不符的原因。因此,检测后的标本仍应放冰箱保存5至7天。同时在保存时应对标本注明检测日期和项目范围,以便查找。
2 如何做好标本处理工作
2.1 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检验科要认真详细编写各种标本采集的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各检测项目所要求的标本种类、量、收取容器、收取时间、标本保存的要求、标本采集前的注意事项、临床医生对患者的嘱咐以及哪些项目在采集标本前禁止使用何种药物和抗生素等。作业指导书不但检验科人员要熟知,还要发到采集标本的人员以及临床医生的手中。采集标本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指导书来操作,避免出现不合格标本。临床医生在开好化验单后,按照指导书详细叮嘱患者做好标本采集工作,告诉患者如何在标本采集前要注意哪些事项,比如,血脂化验前24h要禁高脂饮食,12h禁流质,空腹采血;大便隐血试验应嘱患者收集标本前3天禁动物性食物。连续检查3天,并选取外表及内层粪便。这样在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和患者的全面合作下,确保采集的标本合格。
2.2 标本采集和处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检验科要定期对标本采集人员和标本处理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以作业指导书为主。要求做到熟悉检验科已经开展的所有项目,以及各项目的标本采集、保存、运送要求。掌握标本处理的操作规程。强调工作责任心。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的综合表现,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才是一个优秀的标本处理室工作人员。
2.3 做好标本处理室的各项记录 为了避免标本的出错,标本处理室要做好各项记录,包括一般标本接收记录、急诊标本接收记录和急诊结果回报记录、不合格标本记录以及处理情况记录等。做好各方面的记录,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方便查找,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2、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使用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
1、 成立专业小组。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 各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后产生。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3、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4、认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 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EQA应做到专业实验小组每月讲评1次,EQA做到科室每结果回报后讲评1次,以总结经验。
三、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1、索证并建全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2、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
3、重建标准曲线。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时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4、仪器维护与保养。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5、仪器比对。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至少3个月进行1次,并有详细记录,方法是:首先选择一台本实验室内技术性能最好的仪器(尽可能是用配套校准物校准的仪器),其他仪器分别与该仪器进行比对。
四、监督考核管理
1.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范
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业务骨干为副组长、各业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5S现场管理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室《5S现场管理推广工作方案》和《5S现场管理推广工作责任分工表》,以规范、创新和持续改进为原则,结合实际开展以工作环境整理、工作岗位职责描述、工作流程规范、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仪器使用、仪器维护、仪器校准操作规程、员工素养提升为重点的推广工作,并明确各业务室的职责和进度要求。
1.2抓落实,有序推进
第一步是整理。发动全员对自己的办公室、实验室、设备仪器室、仓库等进行整理,对检验科所有的设备仪器进行清理、清洁、维护、校准鉴定。分清要与不要的物品与资料,实施一弃一留,保留对实验、设备正常使用的物件,将不用的杂物清理出工作室,保障检验设备仪器存放的空间,符合设备仪器存放的工作环境。第二步是整顿。将检验设备仪器、物品按规定定位摆放,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做到设备仪器存放符合仪器使用环境要求,有序美观,标识清楚,使用方便。第三步是清扫。将所有工作场所分片包干,由责任人负责对办公与作业场所内的桌椅、文件资料柜、自己使用的工具、仪器设备等进行常规的清扫,对仪器等进行相应的校准与维护,及时发现、消除隐患并改进工作。第四步是清洁。坚持将科室的设备、物品整理、整顿、清扫规范化、常规化,并做到持续改进,达到更好的效果。开展岗位职责描述,制定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图、检验工作标准操作规范、仪器使用(维护、校准)操作规程,使检验工作、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校准)日常工作向规范、有序、高效转变。
1.3定期考核评估,促进持续改进
制定中医院检验科《5S现场管理推广评估方案》,明确每月评估的重点、实施评估的方法和评估结果的利用等。确定2014年为“5S现场管理推广年”,年终进行考核评估,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每次考评组织有关科室人员轮流讨论制定细则,并经领导小组核准后作为考评依据。考评中注重现场指导,考评结果以现场反馈和书面通报的方式公布,以促进成效的保持和持续改进。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报告会等方式,增加业务人员对5S现场管理的理解,及时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推广工作的持续优化提供交流促进平台。
1.4注重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在5S现场管理推广过程中,科室管理人员带头学习5S现场管理的知识,工作率先垂范。定期安排组织科室人员学习,业务骨干带头讲课,发动科室全体人员,让职工在推广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持续改进和保持良好状态的理念。定期召开总结交流会,人人参与,交流总结5S现场管理推广的体会,共同提高,并推广好的做法,如要求全员在每天下班前或出差前5min,将自己包干区域物品整顿归位;下班、交班时必须保持设备仪器能正常使用,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上报、及时维修;养成常态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在日常工作中,人人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按流程操作,形成检验业务工作认真、严谨的好氛围。
2检验科设备仪器5S现场管理成效
2.1检验工作环境变得整洁有序
科室各检验业务室、设备仪器室、各类物资仓库等工作场所开展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使室内井然有序,简洁美观,不存在无用之物和杂物死角,物品摆放定点整齐,标识清晰,一目了然;地面、墙面、门窗、天花板、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及仪器干净整洁,并做到长效保持。医院职工进行的工作满意率调查结果表明,其中的环境满意率达到了96%,比实施5S现场管理前提高了16个百分点。
2.2明确职工岗位职责,提高人员工作效率
组织业务骨干制定科室的每个业务岗位的职责、设备仪器使用(维护、校准)规程、检验操作标准规程,编制成册。组织业务培训,每位业务人员都明确自己岗位的职责,掌握个人所在业务岗位、具体业务事项及检验操作规范、设备仪器使用和内务包干管理等工作职责,并制作成个人岗位职责牌签,摆放于醒目位置,时刻提醒自己,业务工作要规范开展,接受公众监督。建立设备仪器使用(维护、校准)AB岗制度,设备仪器使用(维护、校准)员工AB岗岗位职责、设备仪器使用(维护、校准)业务知识知晓率从60.1%提高到了97.0%。仪器使用(维护、校准)AB岗制度的推行,有效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不足的窘境,保障了科室业务工作及时、有效、规范的开展。
2.3操作规范,提高设备仪器使用的有效率
对科室各项业务检验工作、设备仪器使用管理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制定工作流程图,编制检验操作标准操作规程、设备仪器使用(维护、校准)操作作业指导书800多项。工作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切合实际,规范合理、实用性强、简洁高效,基本上涵盖了全科室全部检验项目的开展、所有的设备仪器使用及管理工作。将工作流程图和技术作业指导书汇编成册作为工具书,发给业务人员或相关人员,并组织定期培训考核。经过检验工作流程梳理与优化,科室的总的设备仪器(台)使用正常率从91%提高到98%,设备仪器的故障频率从每月的8台次下降到每月的2台次。所有设备仪器都经有关部门或单位校准,合格率为100%,有效保障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参加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及卫生部的结核病、艾滋病参考实验室的室间质量控制活动(能力比对),均取得合格(优秀)成绩。全科室各项检验工作效率有了较大提升,群众及员工对检验科工作的满意率从推广前的85.0%提高到了95.0%。
2.4仪器试剂的浪费得以控制
通过对全科室各种仪器专用试剂的全面整理和整顿后,仪器专用试剂定点放置率从80.5%提升至100%。物品定点放置后,业务人员取用更加便捷,寻找物品所耗时间从每件需10min~30min降低到了每件需1min~5min,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引入颜色识别管理、物资管理软件等先进管理技术技能,建立起实验室仪器试剂的储备动态管理机制。进行物资的有效期管理,优先使用有效期最短标示区域的物资,及时补充和更新物资,最大程度上避免物资过期失效,物资有效使用率从93.0%提高到99.5%,有效解决了仪器专用试剂过期、误用过期试剂、无试剂等问题,有效保障了设备仪器正常使用。
2.5提升业务人员准确使用设备仪器的素养
检验科经过一年的5S现场管理推广应用,随着全科室设备仪器管理的规范精细化程度提高,业务人员的环境整理、设备仪器使用管理、检验专业技术业务能力都在参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活动中获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收益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95.0%的职工已养成了下班前5min对物品(试剂)清理归位、设备仪器维护保养的好习惯。职工能在工作期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遵守科室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设备仪器、设备仪器专用试剂的5S现场管理中学会并逐渐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2.6仪器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
医院检验科是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医院诊断和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科室。加强科室的设备仪器管理,提高检验质量,是检验科永恒的主题。目前医院领导注重检验科的硬件建设,投入了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检验仪器不断推陈出新,其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这些精密、贵重的仪器所提供的准确的检测数据,有力地保证了医院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使用好、管理好这些仪器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及如何做好检验科仪器的管理工作。医院检验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改善了工作环境,更新了先进的检验设备,其使用和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检验质量,同时对检验科的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检验科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设备仪器检测的准确率。在目前医院工作量大、检验科设备仪器多而增加人员编制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科室内部设备仪器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人员素养,规范设备仪器使用(维护、校准),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检验工作满足临床医疗的需求。
3结论
通过检验师与临床的定期沟通及时发现本科工作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检验科服务质量和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
(1)临床科室反馈或征循的信息,如检验质量方面的缺陷、建议、意见等;
(2)与临床科室的各种沟通,如检验结果疑问解答、新项目用途介绍和检验信息等。
3.职责:
检验医师定期向临床征循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与检验相关的意见,随时接收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科主任负责处理疑难的、重大的或下属部门不能处理的建议和意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
4.要求:
(1)检验医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医院的目标及发展计划,认真贯彻执行医院及检验科相关的制度。
(2)虚心征求临床医生、护理部对检验科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同时,通过相互沟通,也取得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3)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
(4)根据临床信息,对检验项目的选择、检验申请、患者准备、以及样品的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检测和结果给予指导、培训、答疑和咨询。
(5)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医师的需要和要求,评价检验项目、合理组合,规划和开展新项目,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6)参与对涉及技术方面的检验工作不符合项严重性进行评价、原因分析,进行复验并跟踪处理结果。
(7)全科技术人员接到临床、病人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后(书面或电话等),应及时记录内容,并向检验医师、实验室组长或科主任汇报。一般的反馈意见由各实验室自行处理,及时给对方满意答复。如属重大纠纷或差错,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由科主任负责处理。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3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面对临床检验学的要求,面对患者日益增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基层医院检验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前进中发展,在竞争中生存,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质量,笔者现探讨如下:
1 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核心
工作质量是检验之本,没有检验结果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对检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是检验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如何提高检验工作质量,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工作:
1.1 要有高素质的检验队伍
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下,各类自动化仪器相继进入实验室,基层医院从过去的手工操作模式向半自动、全自动的现代化实验室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检验人员不再只是单纯从事手工操作、提供实验结果的操作手,而应是具有更多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更专业化的知识,从单纯检验技术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检验人员要有严格的专业知识培训,检验人员要通过进修、深造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较好地完成所肩负的检验任务,提高工作质量。
1.2 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室内质量控制可检测和评价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和稳定性,也可间接评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在开展室内质控之前必须在人员的准备、试剂的选择、仪器的校准、标本的质量等多方面达到要求,同时选择合格的质控品是确保室内质量控制的关键。质控品必须按照患者标本的形式进行检测,绘出室内质控图,这样才能随时发现、纠正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和失控现象。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基础上,实验室应当参加临床检验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室间质量评价是利用实验室间的对比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它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验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的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形式。对室间质评返回的结果,科室开质控分析会逐项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3 要从根本上做好检验医学的标准化工作
要做好临床实验室工作,还必须从根本上做好标准工作,检验工作只有标准化、规范化,才能更好地提高检验质量。检验医学的标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在检测工作中,标准工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所以准确一致的检测结果是所有检测活动的中心。特别是对基层医院检验科如何与全国医院检验工作接轨,如何消除因检验方法混乱使检验结果不准确而引起的潜在性损害具有指导作用。制定好标准化工作,必须在方法学的确定、试剂盒的选择、仪器的标准、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实验室的管理等诸多方面加以重视和规划,按循证检验医学的原则将繁多的信息加以归纳总结,方可做好此项工作。
2 保障优质服务体系
在医疗市场对外开放,医疗服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优质服务效率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成为临床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室管理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科室主任应严格检查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每个工作室应指定负责人,对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和医疗纠纷要及时处理,确保科室工作有序进行。
2.2 检验项目的确定
检验项目如何确定,项目分包如何组合,怎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要求,是摆在检验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基层医院检验科在项目设置上,应根据医院和检验科的实际情况,尽其所能,选择最直接、准确、经济和合理的组合,并积极与临床医生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尽量满足临床对实验室的要求,在项目分包组合上,应设置不同组合,既要考虑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要保证检查项目的准确。
2.3 检验结果的报告与解释
实验报告是实验室检测的最终结果,所有质量控制和管理过程都是为了出具准确、可靠、有效的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必须规范、严肃、准确,同时也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检验人员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检验报告的内容。要认真做好报告的登记、统计工作,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料,这是结果查询和防止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出报告的时间是临床实验室服务效率的集中表现。检验科应该明确检测项目出报告的时间,尽可能地缩短病人等候的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对当时不能拿到的项目报告,可为病人提供邮寄化验单或电话查询服务业务。检验科在完成测试标本的同时,应重视结果的解释工作,注意与临床医生沟通,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对在检测中遇到的危机值和发现医生申请项目以外的异常结果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并提供与专业相关的结果咨询。
2.4 检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根据社会需求,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围绕“专业认知、行业塑造、岗位磨练”1+1+1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并实践了“五真一实”的专业教学模式,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临床标本、真实的临床检测项目、真实的临床仪器设备、真实的检验报告作为考核标准和实际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带教”,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
1.1岗位化教学基地建设本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天津卫生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在附属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校院共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实习培训基地。在检验科内部规划建设临床工作区域、多媒体教学区域、基础训练区域,在该基地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现“工作区域感性认知-教学区域理论学习-训练区域基础练习-工作区域实践操作-教学区域总结提高”的全新交互式学习循环,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1.2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基地建设同步,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天津人民医院检验学部主任为专业带头人,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人力资源及临床培训资源优势,组建了“专业引领、行业融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均由临床一线检验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后担任,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临床来源师资的教学培训机制和校内师资的临床培训机制,推进教研规范化、教学标准化。
1.3任务化教学资源建设该教学模式围绕检验项目、检验流程在医院检验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将检验科所属的各种大型、先进仪器、试剂、临床标本、材料均纳入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无缝连接。同时,针对医学检验职业能力,借助行业资源优势,设计、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例库、讲座视频库、试题库、检验报告解析库及自测系统等拓展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行业资源的教学利用率,满足了不同学习习惯人群的差异性需求。
2建设效果分析
2.1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五真一实”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医院检验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做中学”,使用临床仪器、真实标本学习,既解决了学校高档仪器难以购置、病理性标本难以获得的难题,又有效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与临床结合的紧密性,同时利用临床检验项目及临床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而且为未来实现考核方式的标准化打下了基础。自实施该教学模式以来,各方教学评价良好,尤其学生反馈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近三年就业率保持100%。
2.2医院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在该教学模式下,校院文化可实现自然融合并产生强大的育人能量。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能在无形中给学生以责任感、紧迫感,使学生秉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提高着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综合素质,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堂之上的单纯说教。
2.3专业建设能力与未来发展需求相适应该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对本专业各项能力建设均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在有效保障本专业独具特色的“专业认知-行业塑造-岗位磨练”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的同时,依托校院合作先后建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两门国家级精品课;进一步推动了医院、学校教学人员整体能力的提高,医学检验教学团队于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形成了校、院一体、功能互补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进而完善、深化了校院合作机制,实现了专业实力的快速提升,具备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98-01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高科技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临床检验医学的科技含量及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落后的检验科管理体制与高科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成为检验技术发展的阻力[1]。
1基层医院检验科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人员结构不合理:基层医院检验人员从文化程度来说,多数为中专生,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很少,而且检验专业毕业的中专生也不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几乎没有,大多数为中级和初级技术职称.还有部分招工来的检验士。而且在检验队伍中,许多人都是转岗过来改行现学,只重视操作过程而不重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学习钻研风气较差,主动与临床取得联系得更少。
1.2科室发展受限: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基层医院大部分处于中小城市,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业务信息交流不畅,外出学习机会少;当地患者对医疗消费承受能力低;科室设备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缺乏;高学历人才引不进来;诸多因素制约了科室业务发展。
2我们的几点做法
2.1加强人员培养提高业务素质:新世纪的检验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必须确立“大卫生、大服务” 的指导思想,着眼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检验工作体系,坚持方向性、整体性、开放性、素质性和渗透性的原则,强化思想政治、科技意识、管理意识的“生命线”作用。形成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特殊的专长,“精业务、懂管理”的整体复合的优良检验人才素质结构。可以根据科室实际情况:①选派事业心强,认真负责,年青有为的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一段时间,掌握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科的带头人。②分期分批参加各种学习班,掌握国内外医学检验的新进展,并接受理论和技术培训,使检验专业垒员的业务能力都到进一步的提高;③请有关专家教授到医院传经送宝.指导检验人员应用先进的自动化仪器和特殊检测技术操作;④外出进修学习的检验人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之后,在实践中进行传 帮、带.使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⑤订阅有关专业期刊.针对科内存的技术难题,定期组织专业学习讨论,以提高检验报告的准确率和稳定性。⑥培养出1-2名既懂检验又懂临床的高素质检验人员,架起检验与临床的桥梁,开展更多的检验项目。⑦充分利用卫生行政部门支援农村。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提高基层医院检验科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和造就基层医院检验专业技术人才。
2.2更新检验方法、搞好检验质量控制
2.2.1选择经过评价合格的实验方法和检验仪器,要求实验室配置合理,实验环境达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选择技术有特长、工作认真细致、操作熟练、掌握仪器性能和各项试验原理的人员为带头人。
2.2.2搞好检验质量控制
2.2.2.1分析前质量控制:从标本采集到标本的送检、存放等各步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项目操作规程。
2.2.2.2分析中质量控制:采用可靠的检验方法,合格的检验试剂,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开展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及时排除各项干扰因素,得出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
2.2.2.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得出分析结果应当认真计算整理检测数据,作好登记,及时把数据转化为临床信息。工作中,检验人员虽各有分工,但更重要的是合作,把握工作中每一个环节,团结协作,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不断改进基层检验事业发展,使检验医学真正成为集检验及诊断为一体的“临床检验诊断学”。
3严格质量控制确保回报准确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是科室建设的根本,是科室管理的重点。科室要以质量求生存、求信誉、求发展[2]。质量管理是检验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质量控制是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用以决定常规检验报告能否发出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也是考察一个实验室、一名操作者或是一台仪器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检验工作虽不象临床工作那样为病人所看重.但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却直接引导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以及如何用药及药量的调整。开展质量控制,不仅要求检验人员对所用的试剂、吸管、加样器、仪器等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校准。标本采取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根关键的问题。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度的重要一环。当然检测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提高检验质量 减少实验误差,需要有统一的操作方法。因为有了统一的操作方法,才能提高实验室之间的可性,缩短实验室之间因方法不一致而造成的结果差异。只有统一了操作方法,才会有统一的结果和判定标准,也有利于提高各科室之间检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不仅要求检验人员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更要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展望:虽然工作在基层县级医院,但我认为开展新业务和科研对于促进科室的业务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基层医院由于人员素质、仪器设备、资金的贫乏,开展此项工作确有诸多困难。所以,今后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特别注重“可行性”的论证,克服跟风走和好高鹜远的倾向。根据现有知识、仪器、资金能力量力而行。应特别注重把开展新业务和科研工作与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工作中难点,节省成本和为临床服务结合起来,把科室和临床需要作为选题。脚踏实地地从“小”处做起书到了较好效果。只要从“小”处着眼,实事求是,小科室同样可以有大作为。
参考文献
[1]杨运昌.检验科的管理体制必须改革.临床检验杂志,200l,1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