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具制造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技工学校 模具制造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71-02
1 模具制造专业设置新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都需要通过模具来完成,模具业的高速发展给予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模具是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模具工业的发展。“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
1.1 义乌行业发展现状
义乌是浙江经济非常活跃的一个快速发展中城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模具产业是生产企业的“金工车间”,更是小商品制造的“工业之母”。众多的小商品离不开模具,由此可见,义乌是模具产业最具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区域之一,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1.2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为使我校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发放企业56份问卷,回收47份,有效问卷47份,并对16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
1.2.1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1)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调研表明,模具制造企业现有设备主要有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机床都达到了半自动化,并且测量设备基本上光谱化。模具制造企业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电加工设备和数控机床进一步增多,数控机床向多轴、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发展。通过统计发现,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中职占35%、高职22%、其他占43%,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义乌模具从业人员中占有很高比例,我校实施的“3+2”培养计划是依据人才市场用人需求制定的科学的计划。
1.2.2 从业人员岗位分析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主要有模具制造车工中级、模具制造铣中级、模具制造高级工、钳工中级等。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主管负责人,认为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获得证书,这一点在企业的问卷统计得到了证明。
(1)模具的制造普通设备和数控设备并用。企业中既有大量的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外圆磨,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以及数控柔性加工。
(2)在模具的制造中,除需要大量的数控技能人才外,还有大量的制造岗位需要模具专业技能人才来完成,即铣床工、车床工、磨床工,先进的电火花操作工、线切割操作工。
(3)普通机床虽然听起来好像传统,但是模具制造设备发展之快,普通机床现在已经均较为先进,基本上全数显化,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应注意先进设备的学习和训练。
(4)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在模具制造中发展很快,在模具生产线中电火花、线切割设备多,应用广,需要的技能人才多,因此,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应注意该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
调研中还发现,模具制造的设计开发中,需要较多的设计制图技能人才,他们除掌握模具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是要掌握CAD、Pro/E、UG的制图技能。经过调研和分析,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在模具制造企业的岗位群有:中、低端机械设计职位,包括机械零件图纸绘制、小型模具设计、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操作、机械工艺与管理等。中、低端数控加工技术职位,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等工种的编程与加工操作。中、低职位模具制造职位,包括各种塑料模、压铸模、冲压模等多种模具的开发与制造等。
2 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2.1 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紧跟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建设的思路
(1)建设具有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2)建设与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相配套的实训中心。
(3)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为四大模块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5)建设一支的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队伍。
3 模具制造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随着义乌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模具制造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一愿景下,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岗位的客观需求相一致,不断的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经验与企业经验相结合,构架较宽的理论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企业的岗位任务的具体案例为主,再进行知识的扩展,难易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先进的CAD/CAM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应当具备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5)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研究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厂方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6)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
(7)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除了技能要求外,企业对这几项的软实力也很看重。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义乌易开盖实业公司等模具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义乌加工制造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1)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针对调研结果和企业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
模具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分: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安装及调试能力、模具维修维护能力,对于当前企业模具紧缺人才及岗位需求,把主要四个能力做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3)工学结合。
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依托学校产业处和学校实训中心为载体,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训“作品”与“产品”对接,使教学实习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让学生在车间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
(4)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4 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1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模具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确定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四大模块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核心课程,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4.2 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课件库主要包括核心项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资料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案等各种教学资料。
试题库:包括模具制造中级工、高级工技能鉴定试题,以及各类与专业相关比赛试题。
典型模具制造实例库:包括各种典型结构,涵盖模具钳工、机加工、数控加工、电加工各种典型模具零件及其图纸,达到 10 个典型模具实例。力争用两年时间开发《模具数字化学习工厂》教学资源库,开创“自主探索、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训模式。
5 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或在学校现有青年教师中培养5名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教师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聘请8名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6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义乌模具产业的特点,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合作,建设高水平、高质量、贴近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为原则,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模具加工制造设备,提高模具制造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重点建设模具应用技术实训车间,模具设计工作室。
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成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运行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工作小组由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运行。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专业、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环境。实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和物质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培训企业上岗员工,同时为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在现有5个基地基础上,重点新建3个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人才技术紧密合作型的基地稳定在8个左右,每年可接纳顶岗实习毕业生240人左右。
(3)建立校企合作的约束、激励和情感沟通机制。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学校对于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制定校企走访联谊制度,组织开展人员走访、互访,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不同形式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确保校企合作有效、持续运行。
关键词:任务驱动;模具CAD/CAM;实训教学;模具设计师
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的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在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此实训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编程加工、CAD/CAM软件等理论知识并借助于当今流行的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产品三维建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的能力以及操作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电加工机床加工模具零件的能力。模具CAD/CAM技能实训为14周集中实训,其中模具设计6周,加工中心操作8周。实训结束经考核合格可取得模具设计师(三级)和加工中心(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该实训课程以三维设计软件应用为主要内容,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笔者以注塑模具设计实训为例,基于国际流行的高端三维设计软件UG NX及其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模具设计实训教学研究。实训按照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进行,以模具制造企业实际应用生产项目设计实训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和能力。
1 UG NX 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平台
UG NX是由Siemens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三维CAD/CAM/CAE软件系统,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从概念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三维模型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工程图输出,到生产加工成产品的全过程。凭借其强大而完美的功能,UG NX已经成为三维CAD/CAM/CAE领域的主流软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造船、数控(NC)加工、医疗器械和电子等诸多领域。
Mold Wizard是UG NX软件中用于注塑模具自动化设计的专业应用模块,运用知识嵌入的基本概念,按照注塑模具设计的一般顺序模拟模具设计的整个过程,即从读取产品模型,到确定和构造开模方向、收缩率、模腔布局、分型面、型芯、型腔、滑块、内抽芯、模架及其标准件、浇注系统、冷却系统以及零件清单等。利用UG NX 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平台进行注塑模具设计流程见表1。
表1 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流程
2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任务情境交给学生,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与人协作,学会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极大地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使自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教学阶段进行:(1)明晰任务目标;(2)任务设计分析;(3)实施完成任务;(4)任务考核评价。在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教学中,以注塑模具设计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知识和技能隐含在注塑模具设计的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分析任务,明确与任务相关联的知识内容中哪些是已学的,哪些是新的;根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分析总结,讨论交流,找出不足,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
3 任务驱动的教学应用
3.1 明晰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决定任务内容的设计内涵,任务内容服务于任务目标的实现。在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教学中,确定了注塑模具设计的任务目标:学生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和UG NX基础操作课程之后,通过注塑模具设计技能实训,了解注塑模具设计标准知识、管理知识;掌握注塑模具设计工程知识,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能较好地应用CAD/CAM/CAE数字化设计工具UG NX从事注塑模具设计、分析仿真及成形过程模拟,达到模具设计师(三级)国家职业标准。
3.2 任务设计分析
任务设计内容是否恰当关系到任务驱动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任务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经过慎重考虑和多方斟酌,按照企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设计注塑模具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将Mold Wizard注塑模具设计流程划分成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划分为几个工作任务,选择模具制造企业实际生产的塑料产品作为任务实施载体,将知识点贯穿于各个任务中,真正实现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任务设计内容见表2。最后通过4个综合设计实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注塑模具设计的整个流程,具备注塑模具设计能力,达到任务目标。
表2 任务设计内容
3.3 实施完成任务
(1)任务实施前准备。教师应向学生强调任务实施的目的及意义,详细说明任务实施过程、进度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为宜,按成绩好、中、差搭配组合,指定1人为组长。
(2)任务下发与布置。按照表1的任务设计内容,各组组长到教师处领取任务,然后组织本组成员思考、分析、讨论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各小组成员按照实施计划独立完成任务。
(3)过程检查及答疑。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定期巡回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避免抄袭现象出现。同时,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以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必急于纠正,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撰写任务报告。任务实施伊始,要求学生将设计内容详细记入报告草本内;完成时,将草本内容整理归纳后撰写正式的任务报告。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任务报告,用文字描述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4 任务考核评价
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各小组将本组的最佳方案及作品向大家展示,供大家交流学习;表彰做得最好的小组以激励其他组的学习动力。对于任务实施结果的评价不能用“对”或“错”来判定,而应当用“好”和“更好”来区分,应重视过程评价。因此,我校制定了任务考核评价方案(见表3),采用三级考核:一是每个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任务实施过程及作品进行综合自评,二是各小组成员根据他人的参与程度、贡献情况、团队协作意识及完成的作品进行综合互评,三是教师对各小组任务实施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而后综合三种评价确定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采用三级考核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回顾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表3 任务考核评价方案
4 教学体会和总结
在模具CAD/CAM技能实训教学过程中,我校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践教学内容以任务情境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围绕任务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及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来完成任务―“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转变成了“以学定教”的主动学习新模式。通过考核评价任务完成结果和总结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技术和水平达到了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内容选择要合适,保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能力,知识面覆盖较全面。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通过与社会生产接轨,锻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一直困惑着学生,如果能将这个问题解决好,就能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很多。因此,教师选择的任务内容与企业生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3)处理好教师指导及学生间的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难题,教师可以帮助解决,但仅限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及工具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大家共性的问题,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与教师探讨,共同解决。
(4)任务报告必须写。任务完成后撰写报告是学生对任务实施中的问题、难题的再一次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分析与总结相关知识点,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模具制造,2009(7):95-97.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模具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33-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模具、数控及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种类以及产业结构,同时也对模具人才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回访及调研时发现,高职学生尽管经过2~3年的模具专业课程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问题时不知如何分析与解决,所掌握的实际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模具综合实训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后,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综合技能实训。在设立教学目标并构建实训教学模式时,不仅应考虑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还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分析判断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我院模具专业在构建“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模具综合实训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实践证明,该实训模式能有效使学生熟悉企业模具生产流程,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核心职业技能,培养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构建模具综合实训模式的教学背景
在传统模具技能实训中,侧重于学生对技能熟练程度的训练,教师先讲授并操作后,学生依葫芦画瓢重做一遍,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创新性,属于被动学习,难于举一反三。
模具综合实训不仅应实现将产品造型设计、工程图设计、模具设计、CAD/CAM设计、钳工修配、数控加工、模具装配检验等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还应符合模具生产工作过程,达到生产要求,实现将模具设计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加工制造过程。
能力培养内容和实训目的
如图1所示,目前企业的产品和模具生产流程为: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装配―模具调试―产品检验。根据以上模具工作过程,相应地将模具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分解为产品设计能力、模具设计能力、机械加工能力、钳工操作能力、数控加工能力、模具装配调试能力、产品质量检验能力等6个部分。
基于企业需求和模具生产工作过程,模具专业教学需着重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深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熟悉模具制造与装配的流程和制造方法,了解安全文明生产要求,熟练运用模具制造的常用设备和工具,增进学生对模具制造过程的感性认识。
模具综合实训具体实施
在整个模具设计及制造过程中,以模具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在综合实训中完成模具和产品制作的项目,将前修模具设计及加工的理论知识与CAD/CAM软件结合起来,强化学生CAD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及CAM数控编程加工的能力,同时训练机械加工及模具钳工装配等基本操作技能。
(一)确立模具综合实训的内容和目标
实训内容:利用4周时间,各个项目小组自行选择或设计产品(塑件),在产品测量基础上完成产品设计,设计模具结构,加工制造模具零件,完成模具装配、安装与调试。
实训目标:完成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开发与模具制作。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项目小组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以企业模式管理运作,制定工作分配和项目进度计划,学生以企业员工角色参与项目工作,教师以工程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模具综合实训的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 在进行模具综合实训之前,学生应具备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机械加工及特种加工等课程基本知识,完成产品模型、材料特性、模具结构、加工要求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工作。将学生按每组8人设置若干项目小组,每组推选组长,在组长的带领和调配下,以企业班组的形式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实施模具设计及制造工作。教师负责设备及实训材料准备工作。需要提供的设备主要有机械加工设备(车床、普通铣床、平面刨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和摇臂钻床)、钳工设备、数控设备(数控铣床、线切割、电火花)、成型设备(注塑机)及各种工具、刀具、夹具、量具等。
设计阶段(产品设计、模具设计CAD/CAM) 在设计阶段,项目组长组织成员讨论,根据小组能力及兴趣选择或自主创造难度恰当、外形合适的产品,并确立模具设计方案,利用所学的CAD软件(如PRO/E、Cimatron、UG等)进行产品数据的三维建模,并采用CAD软件完成分模及模具整体结构的设计。经教师审核模具后,进行CAM软件的电极设计及CNC编程。由于学生初次进行实际模具设计和CAM编程,教师应按企业生产要求,及时指出学生在设计中出现的错漏结构和不合理的工艺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并修正,直至模具结构设计合理、CNC工艺恰当为止。
制造阶段 由于各个项目模具各不相同,每套模具的加工工艺也灵活多变,在模具设计工作完成后,项目小组针对本组的模具零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全面讨论,分析模具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确定需加工零件的工艺路线、加工参数、采用的加工设备,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能力和进度安排分配加工任务。在此阶段,学生应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制定工艺和加工顺序,运用机械加工、钳工等方法进行毛坯的机械粗加工,再采用CAD/CAM软件生成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零件的数控加工,并使用特种加工的线切割、电火花完成零件的精加工,以保证达到工艺设计的要求。
模具装配和调试阶段 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装配方案,选择相应的工具、量具、设备,将加工完成的模具零件装配成完整的模具,并能处理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试模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注塑机上安装模具,经过教师讲解注塑机的操作步骤和安全生产要求后,学生进行模具调试,直至调试出合格产品,以检验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合理性及生产性。通过试模,学生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拆装模具、注塑机的操作,注塑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调整、试模不成功或产品出现缺陷等实际问题的解决。
评价与考核阶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照企业模式,通过建立严格的岗位工作制度,包括考勤和学生填写工作日志,教师适时参与评价。项目结束后,项目小组进行综合实训过程的总结和教学反馈,教师根据实训中学生的实训态度、理论知识运用、模具制造装配、动手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模具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教学实践效果和教学建议
在实训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开发、自主设计产品及模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独立思考,可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设计有趣实用的日用产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大大提高。同时,在动手制作模具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制造操作技能,可学会应对故障分析处理,完成整副模具的加工及试生产,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经过三年模具综合实训的项目实施,已先后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石化技校、合浦第一职业高中成功开发和生产了“塑料粘钩产品及模具”、“塑料玩具小锅产品及模具”、“塑料月饼刀叉产品及模具”、“塑料梳子产品及模具”等10余套模具和20余套模仁镶件,如图2、图3所示。
首先,在新实训模式教学中,需综合运用模具设计、CAD/CAM技术、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等知识和技能,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合理统筹实训过程,制定合理的机床使用进度计划,尽量避免设备不足出现待工现象,以保证整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其次,由于学生初次设计并制作模具,出错在所难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会由于检查不到或交接环节出错,特别是加工错误发生后(如数控铣床崩刀或加工尺寸超差),学生的心里既焦急又紧张,教师应及时耐心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由于采用项目驱动比较灵活,各项目小组的进度和工作由组长调配完成,学生实践的自由度较大,对于小组成员的管理,除了早班考勤外,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律。
另外,将女生单独做为一个项目小组,更有利于培养模具专业女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女生小组虽然弱势,但她们常常主动寻求指导并且工作细致认真,其模具往往较早完成,同时质量也较高。
在我院模具综合实训模式的构建中,以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过程为切入点、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项目为载体,通过工作项目将职业活动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为一体;在培养学生各种职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探究思辨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熟悉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也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到98%以上。
参考文献:
[1]王卫军,于昂.基于CAD/CAE/CAM的注射模具实训[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95-97.
[2]谢玉敏,张美丽.浅谈模具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广西轻工业,2007,(11):136,142.
[3]谢伟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项目作业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技术,2008,(4):22.
[4]雷波,模具专业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2009,(9):95.
[5]毛金明,康剑莉.CAD/CAM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8,(8):59-60,62.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 职教改革 人才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法 典型任务
职业院校担负着我国30%以上的模具劳动者的培养,主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维修、管理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但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模具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企业对模具人才需求的方向,许多企业急需大量模具高素质人才而不得,而职校培养出大量模具毕业生却因为操作技能水平达不到岗位要求而被弃用。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迅速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而职校对技工的传统培养机制却是老一套,没有对接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教学模式
笔者学校模具专业未进行职教改革前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学生先学习模具理论知识,然后进行模具设计实训课,最后进行模具制造环节,训练培养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不足。
第一,学生在学理论知识时,没有对模具结构和制造工艺的感性认识,对知识难以理解并会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填鸭式讲解来获取知识,教学效果不好。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地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脱节,模具生不能完全适应相关模具岗位的综合性要求。
第三,老师的教育观念是重视知识教育,轻技能培养;重毕业鉴定通过率,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下面简述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试用情况。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遵循的是一种逆向教学设计思路:由企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然后确定职校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及相关知识,据此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创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最后对核心课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以行动导向为主导的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教学过程是:以一个典型模具零件为项目载体,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去探索和实施零件的设计、加工、装配及调试,分组完成项目,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和互评,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1.市场调研
我们面向企业界进行模具专业需求调研,对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直接掌握了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对模具专业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总结注塑模具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如下:
(1)数控设备操作工: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各类模具零件;使用塑料注射机、挤塑机等塑料加工机床加工各类塑料制品。
(2)模具设计工艺员:从事模具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现场设备和技术改造等工作。
(3)CAD/CAM应用技术员:从事CAD/CAM模具产品造型设计及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实现模具等复杂零件的工艺规划和加工。
(4)模具装配、维修工:从事模具产品、设备及装配与维修等工作。
(5)其他人员:工段长层次的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从事模具加工生产组织工作。从事模具产品及装备的销售、报价和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2.由职业能力分析创立课程体系
本着“重组、精简、优化”的思路和“必需、够用”的原则,笔者学校注塑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精简为:机械制图与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公差与技术测量、CAD/CAM软件、零件测绘、钳工实训与金属切削加工实训、模具数控加工实训、塑料模具程课设计、模具制造综合实训等。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注塑模具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地位,结合行业企业生产现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既要突出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又要兼顾各专业课程;既要遵循认知规律,将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融入训练项目,又要切合实践,选取与一线模具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典型工作任务。
4.典型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以典型模具零件为载体,将模具零件设计合理性分析、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四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当中。
(2)教学环境:设立开放式教学环境,将课堂搬到车间,实行一体化教学,边学边做,并不断修正教学方案。
(3)教学步骤:①分组―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组长的选取很重要,选择那些动手能力强和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
②任务并描述任务―老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给同学描述一遍,并把任务卡片分发给大家。
③收集资料,制订任务实施计划―同学们按照任务卡片上的任务提示依次完成收集资料,并讨论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④按计划开展任务的实施并做好文字记录―各组同学分别进行:零件结构性分析;选择加工方法;选择加工设备和选用工艺参数;编制工艺规程;修正工艺规程;加工零件;安装调试;修模。
理论指导老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巡回指导。理论指导老师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传授原理、加工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求证。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加工方法和设备操作的演示,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加工零件,保证加工精度,掌握测量和检测方法,使学生圆满完成零件加工,获得成就感。
5.相互评价和总结
任务完成后,老师选择几位学生对本组模具产品进行展示,描述产品结构特点、用途、材料特性等,陈述产品加工方法、加工工艺路线、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以及最后解决的办法等。其他组同学可以对本组各个任务的环节提问,并且要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是老师点评总结,在各组任务完成情况中评出最优,对主要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对加工难点进行详细示范演示,对成绩进行考核评定。
6.课程考核评定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强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主动性,探究能力,团队精神等。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使老师从讲解者变成组织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是学习主体,加大学生的主观能力参与度,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能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因此,真正做到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一体化。
Abstract: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s a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is completed by theory teachers, train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teaching activity, teachers are planners,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in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aking the linear cutting of mould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线切割;案例
Key words: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mould major;linear cutting;cas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74-03
0 引言
随着我国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模具生产企业的增加,企业对模具制造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作为企业用工的主要提供方和培养方,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模具制造人才,是每个中职学校所应该重视和思考的。
1 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还有厌学情绪。而模具专业恰恰又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学科,它是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培养原则,以向企业输送合格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各种模具制造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对大量模具生产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在用人需求方面和学校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不能对接的状况,以至于一方面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造成学生就业满意度低;而另一方面,企业招收不到所需的专业人员,造成企业“用工荒”。总结其原因有两个:
①学生毕业时的知识与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必须经过企业的再培养才能为企业工作。
而学生工作的不稳定,流动性大引起了企业的担扰与不满,导致企业不愿意对新进学生进行培养,宁愿去招收社会上的熟练人员。
②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对某些企业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璄过分挑剔与不满。
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讲、练、考”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效果不理想。例如,现在的线切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了解线切割火花机的工作原理,训练学生编制线切割火花机程序、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和维修线切割火花机设备。现在的理论学习在课堂由理论教师讲授,实践学习在实训场所由实训教师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开各自教学,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有时还会出现相互矛盾,最后造成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掌握的技能不理想。根据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必须采用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专业教学一定要有深度、有重点,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以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真正的拥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企业再作培养即可达到企业之要求!为此我校改变了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由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从确定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效果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入手,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与运用能让学生更早接触到和企业类似的工作环境,从而了解未来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运用自已的能力和团队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机会。这种教学法对中职生的培养很有针对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还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既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教师。
3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模具专业线切割实训中的教学案例
3.1 确定教学任务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学任务的选定要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要和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紧密结合,要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做,由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来确定每次的教学任务。为此我们按照企业制造模具过程中的一道工序,用线切割加工一个模具零件—冷冲模具的凸模。首先要求学生学会用AUTOCAD软件画出零件图;再编制一个加工该零件的线切割程序;操作线切割机设备将该零件加工出来,最后使用各种量具检测该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数据。零件如图1所示。
3.2 教学目标的分析 该项目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知识的覆盖面较宽,要求学生掌握很多专业知识,机械制图、AUTOCAD软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加工原理及编制程序、操作线切割火花机设备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完成这个零件的加工,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独立的用AUTOCAD软件画出零件图并标注公差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编制出供加工使用的线切割程序;用线切割火花机把零件加工出来,教会学生分别用G码ISO格式和三B格式编写线切割程序,再教会学生接线切割的钼丝。最后再使用各种量具对零件进行检测。
3.3 教学的实施 教学环境:现有一个班的学生48人,有多媒体教室1间内有50台电脑、有实训用的线切割火花机10台,多媒体教室就建在实训车间里边,各种检测用的量具则摆放在教室里面,各种加工制造模具用的设备则摆放在教室周围,周围用铝合金加玻璃围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教学过程:此次教学时间为1周5天。学生坐在教室里每人一台电脑,先由理论教师讲授线切割电火花机的放电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及此项加工方法的优缺点。用AUTOCAD软件画出需加工的模具零件图,再编制出加工模具零件的线切割程序。再由实训指导教师对照线切割机讲解线切割机器各部件的名称、内部的构造及日常维护和保养,把学生分成10组,每组4-5人,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进行进行搭配,再指定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协助教师,每组使用一台线切割机,每组学生都需从设计—编程—制造,最终完成一个合格的产品。要求全班48个学生每个人都要独立从画图、编程、加工到检测完成2个零件,其中分别用G码ISO格式和三B格式编写线切割程序,每个学生用自已所编写的两种程序分别加工出两个产品,要比较不同格式编程加工出来的零件质量,再检测哪个产品的质量好。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操做线切割机,特别要每个学生学会接线切割钼丝。
理论教师在教会学生用AUTOCAD软件画好加工图后,重点要教会学生用G代码的G01、G02、G03、G04命今编写ISO格式的程序;要使学生明白与掌握G01、G02 G03、G04命令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再教会学生使用三B格式编写线切割程序,要使学生明白与掌握BXBYBJGX\
YL1\2\3\4;BXBYBJGX\YSR1\2\3\4和BXBYBJGX\YNR1\2\
3\4命令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实训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把编写好的程序输入到线切割机的控制器里,怎样摆放与固定待加工的毛坯,怎样用百分表去校正工件、怎样操作线切割机设备,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设置线切割的参数和怎样接线切割的钼丝,在加工中线切割机如果出现故障和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怎么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工作完成后还要教学生怎样保养线切割机。
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3.4 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学任务完成后要对每个学生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与评定,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估组成,可对学生完成本次教学任务的质量、时间、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表2所示。
通过这样的质量评估,学生可发现自已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取得的成绩和收获。教师要在总结评估中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指出其在教学任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学生个人在此次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给出此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成绩。
4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4.1 实践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模具线切割实训中的应用,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实训设备就教室旁边,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其效果首先体现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的学习态度、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很好的学习成绩。当每个学生有了明确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后,他们会更加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并能很好的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和技术,遇到问题也会自已处理,而且能做到文明操作,对于尺寸精度的控制能做到加工前根据钼丝的直径、尺寸要求仔细计算出放电间隙,加工中仔细检查,加工后认真测量。教师在讲解理论课和实践课时学生都能非常认真的听课,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意愿,学习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是团队共同学习、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和相互沟通能力。通过此次理实一体化教育学,2009级模具3班的48个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操成绩全部合格,其中31个学生的成绩为优秀。通过这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使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升,对现代中职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4.2 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探索的问题。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学生的能力有限,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零件,还不能加工一些企业里有难度的产品,如果能在今后的实训中实现校企合作,加工一些有难度的企业产品,则可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特别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被企业所用。
现在我校的模具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模具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校应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岗位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解决问题等方面。同时也可以从企业中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模具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够符合、贴近、领会企业的要求,常常是两边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其解决的办法就是学校的教育要走进企业,可以和企业联合办学,就像我们常常讲的德国的双轨制那样,制定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讲究“实用”,对所开设的课程要删繁就简,削枝强干。课程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应放在与实践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上,如制图课的重点放在读图、识图上;机制工艺课的重点放在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工艺安排以及切削三要素的讲解等方面;材料课的重点应是合金工具钢、合金结构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材料的加工特性上,模具设计和制造课程要重点讲解塑料和冷冲模具制造的内容。
再就是目前没有适合的教材,要编写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新教材。在编写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材时,要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参与编写,这样才会更加适应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实行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结合的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模具设计师和模具制造工等级
证书。
5 结束语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推行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与车间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技师零距离、学生与学徒零距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与技师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生产合一,学校与企业管理合一,教室与工厂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介绍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模具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前景;结合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应用型模具人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彰显专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校与企业的直通桥梁,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1引言
模具工业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飞速发展,大型、复杂、精密、高效、使用寿命长的模具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从我国模具工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看,在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我国目前还只能实现模具零件70%左右的自给率,而且零件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利用率较低,CAD、CAM、Pro/E、UG、SolidWorks、Cimatron等软件技术的应用也不普遍,精密化模具、热流道塑料模具、多功能复合模具、气体辅助注射模具、高压注射成型模具等的零件与技术的开发亟待发展[1]。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先进工艺,如优质模具材料的应用、先进智能化表面处理、快速原型制造、模具高速扫描等也有待积极引进与普及。可见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急需层次合理的模具人才,特别是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应用型、中高级模具技术应用人才。
2模具人才需求与就业前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了模具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工业技术水平和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基地对有较强操作技能与一定技术水平的中高级模具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零件的基础工艺装备,我国正处在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据估计[2],未来5年对模具设计、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据《上海人才市场报》报道,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模具设计、开发、维修人员等非常紧缺,在上海普通模具设计师月薪为4000元左右,高级模具设计师月薪在8000元以上。而在广东的东莞等地,一位具有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工人的年薪常超过10万。东莞人才市场的消息称,随着东莞制造业名城的打造,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无法满足东莞制造业的实际需求。模具设计与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东莞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东莞目前至少缺2000名高级模具人才,在Pro/E、UG等软件应用方面有工作经验的注射模、冲模、压铸模、挤出模等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十分紧俏。我国目前模具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具备较强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模具设计、编程应用的技术能力不强;而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虽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能力与经验,短期内也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一位优秀模具工程技术人才不但需要系统的专业学习,更需要生产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特点是能够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高职教育强调校内实训基地,如模具制造车间、数控加工车间、模具结构实训室、模具测量技术实训室等的建设与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教育更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以及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提供场所,为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直通架起了桥梁。
3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具备一定模具设计、零件参数化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从事模具零件开发、设计、制造、维修等生产实践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学校较早设置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的思路是以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学校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接湖南乃至周边省市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的应用型模具特色人才。目前我院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也是省级精品专业,每年招生3个班级,招生人数100人左右。多年来,学校学工部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工作现状等都会进行调查、统计与汇总,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专业教研室,这些重要信息是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依据,因为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就是一个社会检验过程,反映了我校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反映了我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水平。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模具人才,体会到了所学专业与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这些反馈的重要信息是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方向优化的重要依据。我院模具专业的建设正是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抓住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机遇,不断总结模具人才培养的实践,积极改革、完善、优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逐步凝练本校模具专业特色,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级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办学模式、办学条件不同,也存在区域差异性,专业所依托的院系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具有代表性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3-5]。从表1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际上可以分为三大方向:冲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压铸模设计与制造。为适应企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应用型模具人才。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趋同,而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突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不断借鉴其他高职院校近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最新成果,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使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特色模具人才。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正逐步凝练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即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塑料模具为重点,又兼顾冲模与压铸模,培养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又具有冲模及压铸模设计与制造较为广博知识的新型、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
4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技能、技术的传授,在教学实践中更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6,7]。纯粹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如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完成项目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在校学习的目的。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科特点,设计实践教学方案,逐步完善从基础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社会实践的完整实践教学链,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符合本校实情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实践体系才能真正突出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1)实践教学要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高效、快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与学顺畅、和谐。在实践教学开始前,务必要使学生看到今后的职业前景,了解毕业后从事岗位的基本要求,学生看清了毕业后自己要走的职业道路,在思想上也就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才会以主人翁姿态全心投入实践教学的学习当中。例如在模具拆装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模具项目,如鼠标外壳注射模拆装。教师先给学生演示模具,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明确该项目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如何解决问题,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的信息,确定项目的具体工作步骤。各小组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协同完成模具拆装任务。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教师只是引导者、促进者,发挥的只是协助作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就是要强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姿态。强调老师的引导、主导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教师是舞台的节目主持人,学生才是舞台上的真正表演者。体现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也是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在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要把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项目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操作。而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过多参与其中,该放手时就放手。学生才是主体,让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2)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学生与企业直通的就业桥梁。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人才培养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有相当比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是根据模具相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有模具设计实训,模具结构实训、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方式。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细分成以下模块:模具钳工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数控车工实训、技术测量实训、模具制造实训、模具装配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由于各学校模具专业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实践教学项目与领域是有所差别的。也可能存在设备不足、设备陈旧、实训项目不齐全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跟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需要完成的部分零件搬到学校,由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完成,既解决企业的生产问题,也解决学校设备问题。实训教学也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放到企业当中,将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到合作企业当中完成实训实习。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配合,既解决了学校的实践教学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招聘架起了桥梁,很好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8,9]。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更应丰富与企业实习基地合作的形式。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生每年可以分批次到这些企业进行项目实践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对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有细致的感性认识,对自己今后踏入社会也有充分的准备,增强了自己的见识,也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每年有近80%的毕业生是到这些实习基地的企业就业,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有半年之久,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正式员工,也省去了企业招聘员工后的漫长培训过程,所以对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搭建了与企业直通的桥梁[10,11]。实习基地不但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也是专业教师的科研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每年暑假轮流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习,专业教师还可以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实习基地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2,13]。在学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和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大环境下,近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派出了多位老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模具生产与制造的先进工艺,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课题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论文,同时获得多项模具应用方面的实用新型专利。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地实行互动、互帮、互助,一方面,专业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跟踪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掌握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课题等实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要不定期邀请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来校讲学,指导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献计献策。
5结束语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集机械制造、材料工程、数控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突出特点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要培养模具加工工艺与制造、维修、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虽然国内已有近百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各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背景、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需要结合本校实际,边实践边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要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以彰显本校人才培养特色,使自己的专业在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总之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模具人才,就应该立足区域的产业结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搭建学校与企业直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梁辉,林茂,张娟娟,等.我国沿海地区高端模具行业发展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10(Z1):45-47.
[2]谭平宇,陈京生.模具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模具工业,2010,36(10):11-13.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R].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
[4]蔡健,王薇,刘海明,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8):41.
[5]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36(8):1-4.
[6]邹新斌,孙力,章爱萍,等.高技能应用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1(8):60-62.
[7]关谷涵.适应企业需求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35-37.
[8]白敏植,张南,叶进宝,等.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探索——以模具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1(21):25-27.
[9]林明山.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模具工业,2012,38(10):68-70.
[10]李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企业化教学行为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5-17.
[11]李耀辉.高职模具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模式探讨[J].职业,2014,26:15-18.
[12]王春艳,陈国亮.“双职双岗”高职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5(2):23-35.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先后申报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模具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培训的研究》两项课题,现已全部结题。笔者也先后参与了以上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研究成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做以总结,算是抛砖引玉。
一、下厂调研,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公司(与我院一墙之隔的吉利集团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路桥和宁波生产基地)和黄岩地区陶氏模具集团、黄岩模具厂等多个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对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确定本专业目标定位。
通过考察参观和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应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懂得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掌握模具加工工艺,具备模具制造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又能与他人协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推行模块式教学
1.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宗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
(1)专业理论适度。专业课程学时计划在310学时左右,占理论课总学时的35%。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2)注重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周数在64周左右(占三年总周数112周的57%),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训、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和与模具企业岗位的适应性训练的环节上。
2.推行模块式教学
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院模具专业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方式,挂图上看模具、黑板上画模具,使得原本较深的理论知识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变得更为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我院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首先是满足《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加《模具拆装与测绘》、《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育认知规律,按照“模具拆装―模具结构认知―模具测绘―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一体化教学。
2.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依托吉利集团办学优势,在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收集了多种汽车小型冲压件和模具50套以及6台24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组织学生选取典型结构进行拆装、测绘和画图,并进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在宁波均胜汽车电子公司与黄岩模具城的帮助下,收集了15套中小型塑料模具。设置了4台16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模型和展示板等教具,为塑料模具拆装、测绘、结构分析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硬件、软件两手抓。在配置硬件的同时,进行展示板(模具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课件的编写,结合多媒体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立体化教材。该教学基地已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3.积极发挥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作用
上述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09年首先建成,已在我院模具专业08级、09级《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与测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10年年底初步建成,今年在模具专业10级《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刚刚进入试使用阶段,目前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并计划逐步开展塑料模具拆装、测绘、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3)结合我院原有模具钳工实训条件和培训经验完成对学生模具钳工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4)在我院模具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10年3、4月间对吉利集团兄弟公司中参加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系统培训,并取得了团体第一和多项个人奖项的喜人成绩。
四、定位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学生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应以“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有关生产认识、观察和操作的实践机会,结合校内基地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
我院已与同属吉利汽车控股集团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车身厂、冲压厂和模具维修服务中心为我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院已安排数届学生到该公司进行生产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现在,我们正积极努力,与学院周边相关企业开展联系,争取为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和10级学生的认识实习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训、实习基地。
2.抓好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选择高职毕业设计课题时,应突出实用性,重视产品化设计,尽量选择来自生产一线的题目。也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工厂中进行,让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边实习边设计,要求学生把实习过程中所用的模具绘制成图纸,将相关的工艺流程编制成工艺卡片,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育方式,要突破以理论指导实践、全面化学习的模式,转而实行项目化教学,采用以点带面、以技能实践促进理论掌握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技能与知识的转化,突出中职教育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指导方针,培养出具有很强的技能操作能力和一定理论水平的学生,以适应现代模企对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社会用工需求。
1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坚力量的中职、高职、高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模具专业,教学用书纷纷出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然而,数量众多的模具专业教材,大部分是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编写,鲜有适应中职教育而编写的模具专业用书,各中职学校不得不采用仅有的大学教材来进行课程教学。中职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应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整合,明确、细化技能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课程项目化
2.1确立培养方向
要设置出适合中职教育特色要求的冲压模课程,必须明确设置标准。当前中职学生毕业后往往应聘到生产一线岗位。所以,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课程进行项目化,在“制造”与“设计”这两个方面,重点应突出“制造”这个方面,在制造的过程中了解、熟悉设计原理,再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实现以专业技能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并在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分析或解决冲压加工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2确立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的选取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反映社会技术要求,要易于被学生接受、了解和运用,要在强化技能实训的同时,穿插理论指引;不是理论指引实践,而是通过技能实践,了解与消化理论,再利用了解的理论促进技能水平升级,形成以技能实践溶解理论、以理论强化技能水平的良性循环。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一门课程涉及到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多种模具的设讨一制作,初步接触时,一个学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问和精力才有可能在脑海里把这一系统工程初步建立起来。因此,在确定冲压模这门课程的项目内容时,应选定其中某一种类型的模具相关知识进行内容组织,整合为项目形式,对课程实行项月化教学。当项目完成,学生容易在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模具制造工程模型,之后就可以此为突破口,扩展教授其它类型的模具知识,形成以点带面的冲压模知识教授方法体系。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各类型冲压模的结构特征和所需要运用的知识内容,选取冲裁模作为冲模知识学习的突破门。冲裁模是冲压模中用得最多的一类模具,其结构组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学生通过冲裁模的学习,拥有了坚实的模具制造知识基础,那么,在后续的弯、拉深等冲模的学习上,将会呈现事半功信的效果。
2.3分项目制定
根据冲裁模的结构特点,本着由浅人深的原则,可选取单工序的落料模作为具体项月实施裁体,把完成整副冲裁模具的制造过程,分解成多个项目内容依据模具结构零件的功能特点和加工过程,联系各知识要点,可把整个项目分化成以下七个分项目:①冲裁模基础知识:进行模具拆卸实践,一了解模具结构,对冲模和冲压加工生产形成初步认识;②冲床与冲压加工基础知识;了解冲床结构,分析冲压原理;③模架零件制造:对模座板、导向零件等进行加工,强调技术要求,学会车、铣、磨等机床加工手段,强化机床操作技能,了解模架设计要求和选用方法;④凸模和凹模制造:学会用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技术手段加工凸、凹模,了解凸、凹模零件的设计要求,学会凸、凹模尺寸的确定方法;⑤垫板与固定板制造:加工上、下垫板与凸、凹模固定板,对上、下垫板以及凸、凹模固定板进行加工,强化加工技能,了解凸、凹模固定板设计的要点;⑥卸料装置部件制造:对卸料零件进行加工,了解卸料装置的结构组成和设计要求;⑦冲裁模装配与调试:对已经加工完成的模具零件进行组合装配,掌握装配模具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完成整副模具的最后组装,把模具装在冲床上进行试加工。
2.4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参与指导的方式实行,老师选定两个结构不同的冲裁件,并预先为其中一个零件设计出完整的模具结构,作为学生进行加工的对象。每一个项目中,学生亲自对零件加工,老师则对其加工过程进行必要指引,从工艺、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要求;当加工完成后,教师对其加工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以待改进。此时,由于学生刚完成零件的加工,精神状态高度集中,且加工过程中亲力亲为,对零件的各部位结构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充分地调动起来,老师对所加工零件的功能、设计原理、设计要点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每个分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把“为什么会是这样”引人到项目过程中每个技能和知识点里,激发学生思维多多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进行探索。
2.5项目的检查评估
每一个分项目的完成,学生都要进行自我评价,把该项目所用的技能和自身的掌握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分析报告书,认清长短,指出问题,针对性解决或强化。
关键词: 钳工锉配技能 竞赛训练 方法策略
所谓锉配即锉削配作,是用锉削方法令两个及以上的互配零件达到规定配合精度操作。它曾广泛运用于各种模具制造业的装配与维修中,现代制造行业对零件加工标准化程度、自动化程度和零件制作精度要求都大幅度提高。虽然模具装配过程中极少用到锉削配作,但是在模具维修和模具制造过程中仍然会用到错配技能,而且锉配制作会运用到钳工基本技能和测量技术等综合技术,使零件达到产家规定尺寸、形状和配合要求。因此,在钳工技能等级考核中常以锉削配件作为考核标准之一,锉削配作仍是一项重要的钳工操作技能。基于此,下面主要探讨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锉配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操作性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锉配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个人不同的技能操作水平充分挖掘每个人的优势所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从而鼓舞学生,让学生对锉配这门技能型的学习产生兴趣,燃起学习热情,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锉配这种综合性的技能操作,在学习过程中会被分成不同的模块,所以教师要稳扎稳打,让学生对于每个模块的知识都能够充分掌握,这样逐步积累才能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门技能。在进行锉配的模块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系统知识与模块技能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技能竞赛,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技能学习中,教师在这期间的鼓励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教学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不同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教学环境中,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且有益于在相互诱发中进行自我教育。在中职钳工锉配技能教学中,一般而言,经过一到两周的键配实训之后,教师就可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分为A(操作技能优秀的学生)、B(操作技能中等水平的学生)、C(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较弱的学生)三个层次。如果对这三个层次采取同一难度或者同一进度的训练课题,就必然会使B、C两个层次的学生难以适应,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技能训练效果。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需要制定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A组课题应当以难度和深度为主;B组应当适当增加课题的难度与速度;C组课题应当以精度和速度为主。对这种分层,教师不给予排名,只宣布对每组成员在操作训练中的不同要求,对每次实训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并随时调整学生层次。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培养出不同水准的参赛选手,让学生能够在竞赛场中超水平发挥,取得良好成绩。
三、精益求精,弃之糟粕
钳工锉配技能竞赛是选手独自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特定生产任务,以各单项分数之和(产品质量)定胜负的活动。随着各大院校技能训练水平的提升,竞争愈发激烈,竞赛中愈发强调学生对细节的追求。因此,在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精益求精,弃之糟粕。每一类型的锉配都有不同加工方法与要求,需要学生端正态度,接受每次挑战,并需要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中,正确的画线不仅是锉配成功的关键,更是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前提,画线准确锉配就成功了一大半,失败的锉配大多来自划线的错误。因此,在锉配技能竞赛训练中,教师需要重视画线准确性的教学。另外,良好的手工操作技能也是钳工锉配技能竞赛中不可获取的一种技能,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这一技能的培养。
四、善于总结,认真检查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有限,每一次锉配训练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瑕疵,锉的零件某些部分会有所欠缺,因此,在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善于总结,找出原因,发现问题,认真检查,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获得的成绩及存在的差距,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在以后的锉配训练中不再犯类似的问题。此外,为了更加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定时上交实训日志与鉴定,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经验,并指导学生书写实习报告。让学生将实习成果从零散、感性、肤浅的认识升华到深入、理性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锉配在钳工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锉配工件不仅需要具备正确的工艺,更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在钳工锉配技能竞赛中,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技能竞赛训练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或手段,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全面发展,以期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贾志斌.浅谈如何提高钳工锉配技能[J].当代教研论丛,2014,01:69.
[2]陈世庄.钳工锉削操作中力与平衡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