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第1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以读为本 体验情感 以人为本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多媒体 学习兴趣

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应该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所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以读为本,体验情感

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将朗读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更真切、准确地感受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做到因声悟情;通过读的训练,以声传情,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增强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以此来体现学习语文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还有《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等课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采取自由读、引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诵读中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然于胸,同时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激发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突出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要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草原》等,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谈感受和体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读自悟。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迁移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指导。

3、注重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与伙伴合作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有师与生的交流,还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已养成了敢干发言积极参与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读完了课题,学生会问:“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树。如教《第一场雪》一文,学生朗读后问: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要描写的?弄明白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三、主动参与,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讲解,自主小结,自主评价。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第2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一、从导读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程教材的每组课文都是以导读为核心组织材料的。导读把学生在小学期间应掌握的读写基础知识和应形成的基本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目标。在自学课文的教学中就要配合导读要求,巩固训练技能。例如六年制第十册第三组课文,导读要求学习本组课文,把你的感受、想法的同学交流,有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这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学生会在讨论交流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哈尔威船夫是怎样使大家镇定下来的?他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价人格。一组教材中心的导读,是这组教材的纲,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具体的读写训练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导读,明确自读课文教学训练中应进行的重点,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引导自学

学生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复习巩固;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并逐步形成阅读技巧。如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组的导读要求“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讲读课文《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第二次对鸟的活动的动态描写。学生分清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学习到了描写事物的两种方法。相应的在自读课文《镜泊湖奇观》的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在《鸟的天堂》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从文中找出作者是怎样描写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分清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自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学。把自读课文作为训练的材料,帮助学生实践应用到所学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导读要求进行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反思,运用已认识和初步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自学

自读课文教学的时间相对少,内容相对多,有的课文还很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为训练学生进行自学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相机引导。

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学生掌握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如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训练要求是“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本组的自读课文《三克镭》在阅读提示中提出:你对“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读了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讲的这时段话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强化了本组的训练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法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种各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的阅读提示直接提出了学生自学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如六年制第九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提示”要求用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给课文每部分加上小标题。类似这样的方法,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第3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2-01

问题有助于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热情地探索语文学科的奥秘,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灵活地设置问题。首先,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不能随意提问,而应当抓住主要内容。例如《观潮》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潮水的波澜壮阔。因此,学生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一定对潮水有了更深的印象,现在你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谈心目中的潮水。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要点进行思考,然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巩固学到的新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教学《神笔马良》这篇文章时,教师让学生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之后再进行提问,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良有神奇的画笔,可以为老百姓造福。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促使学生借助语文课程的学习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将提问式教学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

二、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质疑。通常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效,即教师使用该教学法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即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与反思。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直截了当地对学生说:“看了文章的题目,同学们觉得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的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想:“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是不是有非常多的鸟?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自主探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一些主要的情境、词和句等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讲授《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火烧云形成全过程的紧张情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产生想要了解火烧云的迫切心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对火烧云的形成过程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教学方式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找到答案。

三、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问题式教学法,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思考,能够用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打雷下雨的情景吗?当你们问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告诉你的?”“你们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听到老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想象雷雨发生的情景,思考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就可以对课文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雷雨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问题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问题,显而易见,最后也应将问题当作终点。要精心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通过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或小组讨论获得答案。在课外,学生不但要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还应主动拓展知识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巧妙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注重问题式教学的延伸。要着重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第4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万物皆备于我

针对性教学——有效课堂的灵魂

奇妙的旅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角色体验 揣摩词句——《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品味自然美景,感受鸟的愉悦——《鸟的天堂》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善于和智者对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悲恸却充满力量的生命教育——《“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及评析

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野性美在这里绽放——《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细节关注中培养习惯——“认识几和第几”教学案例

把握分数的本质——《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改造学习方式 享受课堂生活——以“方程的意义”为例

揭示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表面积最小的拼法》教学案例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实用性——《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感谈英语备课三略

童心·童真·童趣——英语故事情境教学例谈

“扩展阅读”理念下语篇教学——冀教版《学英语》Book 3 Unit 4 Our Friend,Wild Animals教学设计

故事课教学的三重境界——《A Healthy Monster》教学设计

小学校园里的“百家讲坛”

田园藏山水

实施多元制度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经验管窥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是训练海豚,还是训练猴子

让学语文和教语文都美好起来——沧州市“享受语文——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成果系列展示之五 与课改共同成长的沧州语文人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书香漫步 梦想飞扬——石家庄市红星小学阅读特色纪实

为雏鹰插上科技的翅膀——石家庄市红鹰小学航模活动侧记

老师,你是一树繁花

以教材为依托,追求“不隔”的境界——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

顺藤才能摸到“瓜”

创设彰显理性光彩的数学情境

给数学学习插上“魔力”的翅膀

让学生在追问中从感性走向理性

让要求变需求

愿做一滴幸福的雨点——《山雨》教学设计

让美涤荡心灵——《索溪峪的“野”》教学预案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亲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品尝劳动的快乐——《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回归生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浅议小学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创新学习策略的实施要领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以兴趣带动语文教学

让学生快乐识字

兴学风 促发展——邯郸市涉县龙北小学教研专访

成功不必在我

只待山花烂漫——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构建教研联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共进发展

赏一路风景,绘一幅蓝图——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授课观感

语言情感的多元感悟——“多元解读”研究(4)

耕耘备课,收获高效课堂

第5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紧扣教材,选择和设计形象生动的媒体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蒲公英》一文,由于学生对蒲公英没有感性认识,因此,课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若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制作蒲公英的近景、远景,花朵、种子,个体、群体的幻灯片,大量的图像,使每位学生仿佛亲眼目睹了蒲公英的种子像小降落伞一样飘向四面八方,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蒲公英呢?”学生兴趣浓厚,迫不及待地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一种自主乐学的氛围为全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如教学《秋天的雨》,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丽景色的配乐图片,并且结合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欣赏秋色,并谈谈感受,从而引出如此美丽的秋天是谁带给我们的呢?这一问题情境,加上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化解教材文本的难点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有两处描写大榕树的大和美的特点。尽管课文描写极为细致,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榕树是如何大,如何美仍觉得很陌生,也就很难理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尤其是对文中叙述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很难置信。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投影片从各个角度以及特写画面展示榕树的千姿百态,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综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榕树的?”“作者抓住哪几个特点来写大榕树的?”学生受投影片的启示,思维十分活跃。明白作者“由远及近”先看大榕树的全貌,然后仔细观察它的局部来写大榕树的。“是抓住大榕树的大、奇的特点来写的,重点写了它的形态和颜色。”这样,学生便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读文章的难点,加深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

1.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

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我在教学生写作文对话时,播放《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让学生根据动作、神态、音乐等配上对话,然后朗读,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参与。从学生作业中可以看出,作文优良率达52%,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总之,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根据教材需要,合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拓展延伸语文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大胆向网络资料延伸和拓展,促使学生把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时空,亲自经历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乌鸦反哺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学习乌鸦的聪明,还要学习乌鸦的孝顺。通过教学,不仅掌握的课本中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更高的认识。

六、要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

第6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对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点感悟

在学习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新课标在加强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与文化素养积蕴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展示阅读的成果,那么创新教育中阅读教学的价值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创新教育的进程。然而,在现阶段,在我们刚刚开始大面积深入研究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已经暴露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一些课堂上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结束了40分钟。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外显的特征,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而近来语文教学愈来愈舍弃“学科特征”,并在自己不该“管辖”的科目中行走,不少阅读课上成了“文化民俗课”“地理常识课”“戏剧表演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风光旅游课”……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育专家对类似于这样的所谓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进行质疑,甚至提出比较严厉的批评。因为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实,老师们心里也很清楚,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其实学生的语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当前的创新教育,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下面,我提出一点我的想法,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基础知识的获得至关重要

目前,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倍加关注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诚然,实践能力的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如果没有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那么学习又该如何建构呢?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赖以自豪和骄傲的经验——强调“双基”的落实。尽管这曾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过误区,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双基”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事实上,新课程实施以后,“双基”这一概念已经逐渐从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头脑中淡出。很多研究课,包括一些名师的观摩课,早已把字词教学的落实、文章结构的把握、表达方法的揣摩等抛诸脑后。这些东西到底需不需要?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回答:文盲不识字,但只要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依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与你“对话”,我们能根据他的“对话”能力说他的“语文素养”好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他没有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储备,不具备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他不会阅读,不能用书面表达,更不用说后续学习或进入相关学科领域。因此,学习的创新完全应该从最基础的知识获得开始。尤其是语文阅读课,由于学科特征,它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感的长期训练、培养等更显得重要。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一下:

应该指出,具体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而言,学习就是学生把已有知识进行有机的筛选、合理地转换、重新的建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即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所以我们在创新教育中,应该把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说,研究与开展创新教育时,应把引导学生获得坚实的知识及其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重视求同与求异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自己尚未发现的东西,于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就成了小学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的言语特色,要求学生进一步欣赏、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并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课外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强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学习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语文教学强调训练,并不是说要另起炉灶,而是要求与阅读教学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新型玻璃》教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们自然赞成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的培养,然而,我们认为在大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应该避免产生偏激行为,即为求异则求异,认为凡是标新立异东西或别出心裁的东西都是创新,而根本不去考虑其合理性、科学性、简约性,那么,我们的创新教育很可能就会步入一个误区。因此我们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该正确处理好求异与求同的关系,努力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使学生在原有的不同的层次上都能有所发展,都能实现创新。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认识到,引导学生在原有的,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事物、道理、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修正,使其逐步提高、更趋完善就能够满足需要的话,就不必强求学生去另辟蹊径,因为在这样一个加工、改造、修正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同样能够被激活,同样能很好地做到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同步、辩证、有机的结合,同样能在貌似求同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而这样一个加工、改造、修正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要注重创新的过程而非形式与结果

长期以来,有关结果与过程的讨论已是老生常谈,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已是学科教育费时低效的瓶颈所在,在原有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研究创新教育的问题,就难免会陷入这个长期积淀的泥潭。

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提创新教育中并不在于他们能够发明什么新的事物,产生什么新的思想,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即遇到问题能否打开思路,能否从多方面的途径来考虑问题,能否掌握一定的创新的方法,是不是养成了创新的良好习惯,有没有锻炼自己勇于创新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应该关注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超越现实,引导学生由学会模仿到尝试创造,由固定的想法到发散的思维,由随意的幻想到科学的想象,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群鸟活动的场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鸟的天堂中鸟的形状还有……,鸟的颜色还有……,鸟的活动还有……”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相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活跃,令人不由得为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叫好。但当我们冷静地反思一下这个教学过程时,会发现以上的训练仅仅是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对一些简单的单项的词语的积累,而这样一个所谓的发散性的训练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是一种低效劳动,又能谈得上什么创新呢?

而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强调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发展。他执教的《爷爷的芦笛》就是他对学生精神生命的不断唤醒,是切实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佐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我们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创新教育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在四十分钟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还是相当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如何体现合理性与价值观,以避免给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机械地贴上“创新教育”这个标签。

第7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评价 评价意识 引导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自主评价就是让学生以教材为载体,结合相关信息,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然后开展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判断他人或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他人或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评价,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结论有新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反思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活动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评价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

小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是建立在教师有目的培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开辟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在这方面,我主要运用三种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

1.1 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同学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勇于表现;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学会探究事物规律的正确方法,扩展创造未来的力量。"初学自主评价,我先以一些学生为试点,鼓励他们模仿老师评价学生的口吻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让他们对自己的发言补充理由根据;再以点带面,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互评或自评,教师以伙伴身分加入学生的学习中,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评价。

1.2 创设和谐环境心理学家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既回答了问题,又懂得怎样审视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学会反思。在课前或课后,设计"探究学习成果展示"的活动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汇报自己所收集的信息或学习的收获,互相评价学习的方法,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内化。

1.3 鼓励自主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当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应及时鼓励,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的说教,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行为习惯。

2.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

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促进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2.1 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评价是让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倾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评价时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口服心服。如在领悟《鸟的天堂》一课的表达方法时,有的学生说是"静态描写法",有的说是"动态描写法",还有的说是"动静结合法。"我就问:"大家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呢?"一阵沉默之后是三三两两的交头接耳,接下来是各抒己见,学生读出文中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的句子来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几位认为是"动静结合法"的学生更是说得头头是道:作者描写"鸟的天堂"时有对大榕树干、枝、叶的静态描写,又有对鸟儿活动情况的动态描写,这就是"动静结合法。"达成一致意见后,那些认为是"静态描写法"和"动态描写法"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由此可见,有理有据的自主评价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2.2 客观评价事物,促进自身的发展

客观评价事物总是存在着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指导评价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客观地评判他人或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缺点,对他人、对自己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促进他人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

3.在学生的自主评价中适时适度地做好调控工作

自主评价旨在引导学生依据理性要求,客观地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保证自主评价能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学生的自主评价中要适时适度地做好调控工作。

3.1 及时评价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对学生的发言应及时引导同学们做出评价,教师则运用激励性语言引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造成学生失望倦怠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把握课堂自主评价的一般策略。

3.2 延时评价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开放性话题或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后,我往往采用延时评价策略,通过调控,暂时延缓评价,使学生能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诱发新颖而有意义的独特想法。教学中延时评价为不同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时间,符合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是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的一个重要策略。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态度和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态度和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敢于表达。

4.1 会倾听

只有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才能增长鉴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课堂上,当学生在做出评价时,教师应认真倾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当同学讲得好时,给予肯定,鼓掌表示赞扬;当同学讲得不好时,不要取笑别人,要学会分析原因,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扬清激浊,防微杜渐,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第8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育 教育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第9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主题式研讨;阅读期待;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3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什么是阅读期待呢?“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并正确运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张田若先生曾说:“学习语文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指出“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她本身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或者说培养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可见,“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读书,或者说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的学生却不计其数,这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把《重视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确定为校本研究课题。通过主题式研讨、课例研讨、交流反思等方式进行研究,先后围绕《鸟的天堂》、《猫》和《长城》三篇课文,进行了三次主题式研讨。

这里就结合《猫》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的。

老舍先生在《猫》这篇课文中,先写猫的性格古怪,从三个方面具体现: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对人不理不睬;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真实存在,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后写猫小时侯十分淘气、贪玩、顽皮可爱。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感情真挚。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二是语言朴实。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和盘托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感悟大猫的古怪和大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凸显“重视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这一主题。

一、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促进阅读期待

电教媒体集逼真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生动可感的声音于一体。演示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迅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有效地创设学生的阅读期待。

开课时,老师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很多美丽的图片请同学欣赏。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活泼可爱、生气勃勃的“戏猫图”。在丰富情感的感染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阅读期待。

二、精心设计提问,唤起阅读期待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是能否调动学生阅读期待的关键。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毫无新意,就不能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猫的性格古怪的,请你认真读课文,然后用“既……又……”说话。这样学生马上认真的去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并思考怎样能把话说好。

三、在矛盾处置疑,激活阅读期待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比如,在《猫》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却故意设疑:“这样古怪的猫作者肯定不喜欢?”在学生回答“不是”后教师说:“那就请你从课文中找到足够的理由来说服我。”这样问题的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四、布白设疑,刺激阅读期待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的空白。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在衔接处或讲授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得出结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通过创设的“空白”刺激学生的阅读期待。

比如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这一句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想象用各种方式呼唤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五、利用各种比赛,创设阅读期待

爱活动、爱表现、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安排朗读、复述、表演等比赛活动,创设学生的阅读期待。

比如“把他读坐下”游戏,学生为了把对方读坐下,就想方设法地读出感悟、读出美感,有力地创设了阅读期待。

六、利用适时评价,萌发阅读期待

新课程强调,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再次萌发阅读的愿望。

课文中写猫“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力争读出:猫的专心、耐心和决心,并给予及时评价。

七、积累拓展,延续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阅读期待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当学生深深体会到读书之乐时,阅读也就成为习惯,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能使学生多方面了解老舍先生的文章,教师及时推荐《养花》、《林海》等文章,这样就把朗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