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第1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勤奋学习,就是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更进一步的指示,扩展更广泛的课外积累,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盘点知识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1

地球运动基础知识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7、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

18、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2

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①地球的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的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的逆时针方向和南极上空的顺时针方向。关键是要找出地球自转方向与地球上经线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或者根据自转方向来推断经线的经度。

②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晨昏线的变化和应用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掌握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昼西夜为晨线,东夜西昼为昏线”来判断。晨线和昏线与赤道相交的两点分别是6时和18时,是晨昏线知识的重要应用。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的关系也是判断日期的重要依据。

③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与经度的变化相关,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随时区的变化而改变,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地方时和区时都是“东早西晚”,因此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④“北京时间”。关键是要区别开“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这两个概述。“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目前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2、地球公转的规律和黄赤交角。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从文字上表述为自西向东,但要与地球的公转轨道结合起来,因为从不同的方位看,地球的公转会有不同的表述,关键是要掌握地轴与地球公转方向的关系。而地球上的四季又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有关。

②黄赤交角与五带。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而形成的,是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之间形成的一个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26′。地球上的五带范围随着黄赤交角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①昼夜长短变化可以分为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太阳高度角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3

地球圈层结构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两个判断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

【答案】

第2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8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产生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新课改,旨在转变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具有多年的高中历史一线教学经验,自新课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来,我就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在本文中,我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本人进行的一些思考展开论述。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时展的需要

新的思想与理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新理念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死记硬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

二、历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众所周知,高中生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面临着高考的挑战,因此,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上,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提高分数、应对高考之上。对分数的过分关注使学生拼命地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地积累知识点,却没能放慢学习的步伐,认真地去体会历史,去感悟历史。

历史新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基础历史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注重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历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以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学生的心灵将会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

三、历史新课程要求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高考历史题目设置的重点,高中历史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历史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历史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需要,旨在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进而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单元编排,不仅内容十分精炼,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历史学习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广大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通史与专题史有效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了解通史,又要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了解。

四、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角色,并努力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课堂动起来。

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使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仅仅依靠粉笔与黑板是难以实现的。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但要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还要积极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还要历史老师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老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有效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五、认识到历史练习题的重要性

“想要学好历史就必须死记硬背”,这是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是很多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实际上,记忆只是历史学习的一个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也是如此,对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生想要取得现代考试的胜利,就必须对历史问题有深入的理解。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呢?进行历史题目的练习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做大量的题目,其实想要学好历史也有必要进行一定量题目的练习。学生在做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大脑处于不断思考的状态,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更能引发学生去深入的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广大高中历史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历史教材上的课后作业,还要为学生挑选有效的历史练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3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历史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图表功用 分层教学与整合在高中历史中的实践与探索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高中历史差异性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探索实践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实践与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中历史图表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历史图表教学探索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永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从事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的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途径很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图表教学成为我应用最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图标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86-01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攻克的一个关键课题。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记住几个重要时间、事件就行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发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从而实现教和学的双赢,在长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探索出了图表式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

所谓图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表和图表展示的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将历史知识整合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我们现有教材中的图表比如地图、人物图、形势图、数据表格等应如何利用,以便让它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能;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如何制作、绘制新图表,创设图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起来,不用老师要求他们,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教材中的图表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二课《古代中国的艺术》一课“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一子目时,我让学生先观察教材中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和王羲之书《丧乱帖》等几幅书法作品,欣赏其各自的艺术特色,然后问:“你们喜欢哪一种书法艺术?”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你说喜欢篆体,我说爱好草书,他说会写楷书。七嘴八舌,各种书法艺术的特色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也就清晰明了了。来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在这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找准教材中每一幅图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点。只要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他们乐学,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帮助学生识记各知识要点

汉字作为抽象的文字符号,由它组成的一个个知识点不具备什么显著特征,学生不容易记忆,即使好不容易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看正文内容勾画标记的同时,注意他的周边环境,例如注意文字的上面有幅什么图,左边或右边有幅什么图?或者说他在什么图的上面或下面?这样,利用学生感兴趣较易掌握且印象深刻的图表为标记,来帮助学生记忆抽象的知识点,效果较好。

三、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三节《专制下的启蒙》一课,如果单纯让学生依据正文内容记住几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和影响,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想记,这时我们就可以领着学生观察教材中洛克和卢梭的形象插图和课后自我测评中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列表,要求学生分析表格探究:从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得出了启蒙运动时期各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并能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区分和甄别。

教材中现有的图表便于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而要使学生由点到面整合所学知识点,对知识进行内化重组,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就需要学生在利用好教材中的图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自己制作绘制新图表,培养阅读理解比较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如果是新授课,我的做法是:

1、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图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透彻的钻研教材,找准内容的关键词,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设计出一个具有科学性、简易性、条理性的图表。

2、课上自学感知,认真思考图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依据目标自学教材,在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然后试着把知识要点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师在本环节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建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表达,一定能答出最佳的结论。

3、课时合作探究,合力接受图表。新课标要求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获得发展。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针对导学案上的表格框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合作探究,所有小组相互展示。使学生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和互动,在认知上相互启发和生成,取长补短,接受老师所制作的图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时教师也可参与到大交流中去,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体验与感受,并可以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作一引导点拨,深化,也可以接受学生的一些好的见解补充到自己绘制的表格中,实现师生双赢,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4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初探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4-01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史与外国史相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协调的课程结构。其特点为:模块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总体整合。所以,面对这一全新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的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课改精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专题史教学设计的探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困惑提供帮助。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要对学生学习专题史的状况进行调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专题史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学生中间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不适应的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新的教材中,由于过高地估量了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打破了传统的题材体例,不再采用通史体例,而是把历史知识分成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块。由于专题史的跨度大,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分割性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教材模式,无法把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知识点进行连贯,就好像是运动员在攀崖时没有工具一样,运动员无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学习专题时对知识体系难以进行储备。

2.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编写是以时间为体系的,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对这么复杂的专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理清头绪,头脑中一片混杂。在旧知识还没理清之际,教师又朝着下一个专题史迈进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在时间上完成复杂的专题知识整理,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及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好几倍,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增大了。

面对这样的调查情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特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初探策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在设计时要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一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他们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根本不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归纳,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进行联系。可是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已经完全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只是编写专题史,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深化知识点,要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克服初高中历史教材不能衔接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要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特点,让这两种教材取长补短,在设计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史为编写基础,但是在每个专题编写时,却是以时间顺序为体系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教学设计写好。例如,在中,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先探讨“”,然后再探讨“”等。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材中就需要学生从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节新课时,为了使学生适应专题史的学习,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顺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专题史的学习兴趣不减,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课第一小节《土地制度的演变》中,编者在文中只是简单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对于我国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时期的土地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中,广泛引用资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来,使学生明确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适当的穿插教学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也应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2.在教学设计时要活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务必确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发。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资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发掘其特点。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历史现象进行探讨时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对事物属性及本质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质含义。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未雨绸缪”,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娜娜.强化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09(9).35-36

第5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中历史的复习介绍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删除一些不要的点,比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节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删除本节有关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二是在以后做题中,又能很好地收缩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新材料还是如何设问,命题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如还学有余力的话,可适当做一些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使同学们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6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一、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地图和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插图,将学生置于历史环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历史插图往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性,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特定事实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借助插图,能够创设直观的历史教学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之中。

2.联系课文

苏教版历史教材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的,历史信息量大,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将课文知识串联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教师配合教材中国家疆域的变化图,可以将古代至近现代国家疆界变化串联起来,尤其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示意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提出疑问

传统历史教学主要依靠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学生主动地了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的深层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提出疑问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利用插图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历史现象,通过看图来“叙史”,然后“问史”。如讲解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按照插图进行一问一答,以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插图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历史插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比如一幅人物插图也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如时型、纹饰、服饰、街景、用品等等,充分地利用插图,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加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分析比较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直观地对比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在讲解《》签订图时,教师可以分析19世纪中外服饰的特点;通过对战国编钟插图的观察,可以分析战国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主流宫廷音乐形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佐证史实

一些特定的历史现象仅以文字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信服或者理解透彻,而合理地利用插图有时可以印证史实,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历史插图,可以让学生了解珍贵的历史素材,并从图片中的细微之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来比较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政治根源,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感悟与审美的能力

历史教材通常配置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包括历史实物、文字珍画、人物、文明遗迹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历史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历史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例如,在讲授唐代瓷器珍品时,可以将唐三彩、青瓷、白瓷等结合课本《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进行欣赏,以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

五、利用插图可以帮助突破学习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较多,尤其是重难点知识,不仅重要而且繁杂,学生记忆起来觉得较为困难,如果离开了插图则往往不能将重难点理解清楚。因此,运用插图可以配合文字呈现历史事实,将重难点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记忆

学生对图片的内容通常印象深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图片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

2.简化要点,便于高效复习

第7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通史 全球史观 专题式 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story Textbook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s a Double-edged Sword

Abstract Now the new curriculum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years,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national unity textbook.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12, the author used of PEP new curriculum materials, there are a lot of feelings for textbook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article, there are two instructions: First, the old and the new textbook different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senond, as a new teacher, talked about some of his thoughts.

Key words general history; global view of history; project-based;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ing convergence

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度,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荣光。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秉承的是我国一贯的通史传统,以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并行主线,洋洋洒洒从远古时期一直讲到21世纪。在中国史方面,以王朝兴衰为主要线索结合每个朝代的特点以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使同学们对我国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讲到秦汉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人物又关联到帝国制度和儒家独尊的形成;在世界史方面,以亚欧文明的发展为中心,从四大文明讲到二战结束,基本脉络还是各个帝国的兴衰乃至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从内容上来说是两部平行的通史,尤其以讲政治兴衰为主,很少涉及经济文化;从初中和高中分别来讲,基本内容大致一样,只是高中知识较深较细。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重点还在于普及历史知识,历史课本里面的知识比较浅比较传统。当然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考试从来不浅,尤其是高考题型越来越灵活多变,大题更加新颖,可以说中国的高考远远领先于教科书。

2004年新课标教材开始全面使用,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变化,第一个是由全国材改成了多种教材同时使用,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择使用,现在使用比较多的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各个版本各有侧重;第二是教科书内容的改变,完全舍弃了通史模式,主要有两个突出变化,一是中外历史合编在一起,提倡全球史观,二是使用专题教学模式,提倡历史教学学术化,总起来说就是变平行的通史为混杂的专题。按照全球史观的观点,人类历史以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为标准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在从远古到 15、16 世纪之交的第一个时期里,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别发展;在从 15、16 世纪之交到 19 世纪末的第二个时期里,人类从分散发展转向整体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在 20 世纪以来的第三个时期里,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体发展。在这种视角之下,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得到展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没有先后高下之分,我们既尊重古老文明在人类蒙昧时期创造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认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对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学生在关注自己国家命运的同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便利了学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放眼全世界,正确认识与把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①这当然是非常好的。

以人教版新教材来说,高中历史被分成了九大板块,三个必修分别讲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这跟以前只重视政治的历史教材大不相同,六个选修从属于必修,作为辅助材料存在,以前连贯的知识点被分解到了各个部分,比如林则徐和虎门硝烟,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必修中找不到,想要了解必须讲授选修相关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以往认为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现在都在选修中出现。虽然选修高考中只出两道大题,但很多内容不得不讲,尤其是升学率高的重点中学,这就使以前的6本教科书变成了现在更厚的九本,所谓的减负和素质教育成了水中月。但全球史观下的中西对比专题式教学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更容易抓住历史的转折点和因素,在通史中,你看见的仿佛只是重复的王朝更替,于是就只有死记每一个知识点,没有严格的记忆你就分不清历史,但如果熟悉了全球史观,利用欧亚的交往,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你可以推导出所有历史的前世今生,自己也会乐在其中。比如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15、16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西方和东方联系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通过市场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殖民者开始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地,通过血腥的掠夺,构建殖民体系。②作为一个老师就可以从欧洲王朝战争开始推导起,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白银流入中国成为主流货币,到东西方贸易资本主义崛起,直到西方远比东方强大中国一个世纪的屈辱,以往的教材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学生也不会这样思考。

笔者在教学初期对新教材极不适应,本来专题式的研究就是一种比较高等的方法,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之上,就是在大学历史本科也是进行通史的广泛讲解教学,进行专题式的研究一般是在研究生以后才会进行。现在新教材把这种专题式教学研究套用到高中课本中,虽然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按照专题整合起来,看起来是高级了很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从笔者所见来看,新教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初中阶段,由于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大部分中学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学习历史也能考上理想的高中,这样的结果就是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靠学生的爱好和自觉性,对历史天生感兴趣的同学会好好学习从而完成自己的通史积累,但很多同学可能初中对历史并不是很感兴趣,那么他就不会好好学习历史,由于现在高中历史不讲通史,如果高中学文科,那么由于他通史基础不过关,在进行专题式学习的时候效率会非常低,如果再花大量的时间消化9本书形成自己的通史和专题,只能是事倍功半。现在的情况是历史课本变得快,高考变得更快,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只能是高考指挥高中教学,实际情况是高中教学与高考脱节。在高考制度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在重点中学制度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单纯地修改教科书,是不可能发生质的改变的。笔者在实习期间,同学们对这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本人的教学都很不适应,掌握知识的速度很慢而且容易遗忘和混淆。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点的分布很陌生,而且中外对比教学这个本意也没有达到,笔者每节课都会提问在某个历史时间点中国和世界分别发生着什么,中外很多著名人物的对比,可是都没有很好的效果。也尝试过利用几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通史串讲,但效果甚微,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本来就不足的课时量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通史温习。新版的历史教材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个新老师,本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学习。

注释

第8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

第9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一、初、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4.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