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

第1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81-03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在毕业设计(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进行系统管理和制度建设、改革和创新管理核心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实现本科生毕业设计(实习)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以及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我们以2011届和2012届本科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认识、看法、态度及行为,以期全面地了解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今后教改的深入进行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的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和分析、实验及教师指导、资料整理和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等七个方面内容。

考虑到学生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存在着一个程度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个体学生对教学措施的态度和认可程度,我们将打分题的可选分值设定为0-10的数字,分值的大小表示学生认可程度的高低,填10表示程度高,非常有必要、重要等;填5表示一般;填0为持完全否定态度,完全没有、完全没必要。通过对打分结果的次数统计并做成次数分布表,使我们能更清楚地、量化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对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教学措施的态度。从多个分布图分析,我们认为打在分值8-10的学生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6-7的学生持一种比较肯定的态度,打分值5的学生可能持一种“一般”、无所谓,中庸成分比较大的态度,打在分值0-4的学生可能持一种否定,“没必要”的态度。

调查涉及2011届、2012届毕业本科生231人,其中我院食科061、071民族言语班的学生81人,我院汉语言班食科072、074、082、084学生150人。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论文的态度

学生对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与其在毕业论文中下工夫和投入精力的相关性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大吗?”详见图1。

图1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必要性态度的调查情况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53.7%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很大;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7.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是有必要的;有18.6%的学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认为必要性一般;有3.9%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较小,也可能持不赞同的态度。

(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涉及选题的方式,题目设计的水平、来源、实用性、创新性,学生对题目的兴趣等方面,它对后面论文完成的程度及质量影响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的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详见图2。

图2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调查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5.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利于今后的实践和工作;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0.1%;有22.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一般,或并不相关、不了解自己研究的内容是否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生产实践没有太大的联系。

(三)文献查阅和分析

文献查阅和分析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准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详见图3。

图3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调查情况

调查的231人当中,有3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文献综述非常重视,占76.2%(选6-10d)的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持肯定态度;有1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的同学不重视文献综述。

(四)实验及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实验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双方的相互作用及实验条件等因素,是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该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问题1:“指导教师能经常主动与你进行交流与沟通吗?”详见图4。问题2:“你能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沟通吗?”详见图5。问题3:“根据学生的时间,将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看法?”详见图6。

1.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调查

图4指导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

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22.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教师能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3.2%,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能做到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有18.6%的学生认为教师做得一般;有10.4%的学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2.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情况调查

图5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情况

由图5所示,32.0%的学生选择10d,认为能经常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81.8%,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有13.4%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沟通交流一般;有4.8%的学生认为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3.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调查

图6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

从图6可以明显看出,23.5%的毕业生选择10d,对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持完全支持的态度;选择分值6-10d的毕业生占70.9%,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有21.3%的毕业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7.8%的毕业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五)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涉及学生写和教师改、学生的表达能力、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你的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如何?”详见图7。

图7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

如图7所示,24%的学生选择8d-10d,认为自己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55.5%的学生选择6-9d,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有16.2%选择5d,认为论文写作水平提高程度一般;还有4.4%学生选择0-4d,对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持不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

(六)论文答辩

针对以往答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从答辩教师和学生在答辩中的态度、行为和做法等方面考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详见图8。

图8对论文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

如图8所示,28.1%的学生选择10d,表明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十分满意;80.1%的学生选择6-10d,表明大多学生是认可的;14.3%的学生认为一般;5.6%的学生选择0-4d,表明这部分学生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不太满意。

(七)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

以往对毕业论文的评价都是出自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此希望能了解学生对自己论文的真实评价,对我们今后教改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详见图9。

图9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

根据图9所示, 29.4%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4.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提高;有21.6%的学生选择5d,这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一般或不多;有3.9%的学生认为提高较小或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就业和考研等现实问题分散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精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2.目前主要采用学院公布学生选题的方式,很多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到合适的论文题目,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文献的利用、查阅和综述能力差,不少学生不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而是抄文献综述。

4.论文成绩采用单一的论文答辩成绩很难合理地反映学生的整个毕业论文情况,评优论文的过程还有待改进。

(二)解决方案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实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使学生自觉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实习)。

2.多种毕业选题方式的尝试。改革原有的单一的论文选题方式,逐渐推行多种选题方式并行。

3.集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综述方法的讲座,使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得到普遍的提高。

4.适当提早开始和延长毕业设计(实习)的时间,将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或从大三就开始。

5.改变单一的论文成绩构成方式。为有效地考核学生论文成绩,做到公平公正,论文成绩应由多个方面构成,成绩构成比例:指导教师占30-40%,评阅教师20-30%,论文答辩成绩30-50%。

[参考文献]

[1]季明,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7,(5):20-22.

第2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从2011年开始,学院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过去两年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1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改革,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本领。2012年自治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这种政策一直持续至今。自治区区内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寄希望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毕业后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的意愿较低。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

1.2实训实习教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差距为了较好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学校所处的林芝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较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严格和广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训练和技能的应用[2]。

1.3学科基础比较薄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仅10余年的时间,专业教师也仅有11人,学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院学科带头人建设薄弱,虽然学校下文任命了学科带头人,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在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的种养殖与加工结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食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更符合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和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4]。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5]。使学生毕业时具备食品研发、食品加工、食品保藏和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基本能力。具有在食品企业、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机关中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管理、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2确立主干课程原来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较多,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归纳出专业的核心内容,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6]。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就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多次调研与探讨,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和食品包装学13门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

2.3调整教学课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基层公务员。其中部分人员会到各地区工商、质监、药监、农牧和粮食等系统从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工作,少数学生会到食品企业就职。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专业培养要求,在座谈征求意见及全体专业教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教育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削减了部分工科学时,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均由以前的80学时降到了64学时。二是优化了部分课程设置,如将农产品原料学和畜产品原料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原料学,课时由以前的共96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时也由以前的112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三是减少了人才培养学时总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总学时由2012级的2727学时降低到了2013级的2567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3.1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从两年前仅有《食品生物化学》等极少数课程利用多媒体上课到目前80%以上的课程均由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2实行双线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和“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第1条线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第2条线配合学校“两课”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国家感情及民族感情。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两队选手获自治区“成才杯”三等奖,1对选手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3.3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大2012年至今,学院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新到位实验室设备价值200余万元,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开设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中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综合实验、乳制品加工综合实验以及蛋制品加工综合实验。在食品工厂设计中开设了工厂设计实验、工厂制图实验。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设了特殊人群食谱设计、个人食谱设计、不同阶段人群食谱设计、营养学调查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3.4毕业实习改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采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近两年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50%左右。对于没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教研室采取了关口前移,提前安排部署,在第7学期开始的时候便给学生指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便于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避免第8学期毕业论文实验与毕业就业实习冲突。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将两者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能力[8]。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9]。在过去两年中,教研室充分利用自治区实训项目,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教师取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11名教师深入到林芝地区乳品企业进行了实践实训,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室老师基本上都成为了“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10]。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大学农牧学院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学院先后与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特别是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实训的重要基地。为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结束语

第3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本专业是以食品科学和工程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食品的加工贮藏与食品安全卫生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科学与工业工程的重要桥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食品行业内的工程设计领域,营养健康领域,安全检测领域,监督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与作用。

根据院校不同,该专业有食品加工储藏与运输、食品营养安全与检测、食品工程设计与研发、食品品质管理与监督、食品企业经营管理等方向。日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就业前景良好。专业方向学习方向食品加工储藏与运输、食品营养安全与检测、食品工程设计与研发、食品品质管理与监督、食品企业经营管理,不同方向所学课程有所不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如果你处事严谨,热爱生物、化学,那么恭喜你,你拥有的这些潜质,非常适合进入食品行业;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名头疼物理、化学,数学也是逢考必挂的文科生,请你也不要消极,只要你带着一颗热爱食品科学的心,开始四年的美食探索之旅,你将会收获一份知识,一份健康,一份快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光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是研究如何让我们的餐桌更丰盛,让美食更安全,让身体更健康的“服务吃货”专业。而要做到这几点,当然离不开专业的知识,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原理、发酵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加工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等课程将会把你打造成一位美食高手。

实验课程打造美食达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学习,大都穿梭于教室与实验室之间,在掌握了食品的分析、检测方法;了解了食品的储运、加工、保藏及其综合利用的理论和发展动态;学习了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了整个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外,也学会了自制酸奶、果酱、肉制品等食品。

在食品专业的学习中,最具趣味性的要数食品制作实验课,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制作混合果酱的实验。实验全过程均由我们独立操作,从原料的选购到原辅料比例的搭配,以及制作工艺的选择全部通过团队协作商定。制作时我们根据不同果蔬营养价值的不同,对原料的搭配做了大胆的设想,最终在取材上颠覆了传统果酱的选材,选用了山楂、胡萝卜作为原料。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山楂口感较酸,有机酸及VC含量高,能开胃消食、降低血压;而胡萝卜则富含胡萝卜素,能补充VA、VC。两者搭配起来,营养价值丰富,颜色鲜亮,成本低,口感也能被大众接受。那次试验以后,我们宿舍一周的早饭都是吃面包夹自制的果酱。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分外香甜。

当然这个专业也并不局限于吃上,畜产品加工、发酵技术、园产品加工是这个专业的三个方向。北方的大学优势多在畜牧粮油的加工上,如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而南方的大学则以水产品、食品生物技术为主,如南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在制糖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在亚热带食品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创造光明前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谋得一份工作才是正经事,如果你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这些食品名校,那你的就业几乎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不是,那么食品检验工、化学分析工、内审员、GMP、公共营养师等证件就是你今后求职的敲门砖。毕业后你可以到各种食品企业,从事科技研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或是到与食品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第5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廖教授:那时,我知道食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了解到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空间。特别在健康、营养、安全食品的开发方面。将会需求大量的专业人员。而且,即使不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作为一名消费者,具有较专业的食品方面的知识,也会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报考了食品专业。

求学:目前食品这个行业在我们国家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它的现状如何?

廖教授:近十年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始终以20%左右的速度在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占比最大的行业之一(10%左右)。目前,我国的食品工业已经初步完成了数量的扩张,现在正处在全面提升质量的阶段。

求学:能否给食品行业下个定义?并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些食品类的专业呢?

廖教授:食品行业是指以农、牧、水产品为原料,以食品加工产业为中心,包括其相应的综合利用产业。现在与食品行业相关的主要专业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粮油工程专业、乳品工程专业等。

求学:如果现在就立志要学习食品类专业,高中阶段应该侧重发展哪些科目?

廖教授:全面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其中,生物学、化学等科目是食品类专业的基础。

求学:我们知道中国农大的食品类专业比较有名,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农大的食品类优势专业?

廖教授: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食品相关的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农业大学入学分数的最高几个专业。

求学:平时除了上课以外,此类专业平时应该加强哪方面的技能?

廖教授:食品专业非常重视实践能力。我们从入学开始,就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从大学2年级开始就有大量的学生负责和参加各类项目、计划以及设计大赛。

求学:这类专业出国深造的几率大吗?回国后是否更具就业优势?

廖教授:从多年的经验来看,本专业的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在不断地提高。因为目前,食品行业的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都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对熟练掌握外语,了解国外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

求学:能否介绍一下食品专业的就业情况。

廖教授:食品学院的就业面也比较宽,可以去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加工研究所以及一些食品企业做研发工作。也可以选择一些食品或者快销行业的企业做市场销售等相关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与食品行业相关的公务员岗位也在逐年增多。

第6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55-02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多学科为一体的边缘学科,该专业主要学习化学、生命科学、物理等学科相关知识,融合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参加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食品贮藏保鲜、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程设计及相关食品资源产品的开发等能力。然而,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覆盖面大,涉及多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仅单靠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很难使学生较为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极为重要[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其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化学课程各类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分析课程各类实验和食品加工系列课程实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食品专业社会调查、食品工艺设计与实习、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训练、食品工程与食品机械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此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增设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主要包括科技方法训练、食品工程设计训练、食品加工工艺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本专业的特点,高等院校应适当增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修学分的比例,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食品领域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科技人才[2,3]。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

第一,实验教学环节中基础课程实验课主要涉及生物和化学专业中与食品密切相关的课程实验,如实验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目的是为学生后期专业实践基本技能及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4,5]。在基础实验课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增设现代实验技术相关的内容,并同专业课相结合,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度的开设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此外,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涉及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和实验操作过程,多采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或直接播放Flas和生产操作的录像片,以加强和培养学生对相应实践环节和工艺的认知程度。

第二,生产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让学生进入各类食品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参观的形式进行认知实习,了解不同产品工艺工厂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高年级学生则主要以生产实习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具体环节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实践环节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其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更为后期尽快适应科研与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专业基础。

第三,在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在高年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可结合食品专业自身特点和本人的兴趣爱好,寻找相近食品专业方向的教师作为导师,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较大,综合性实验较少,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内容还是处于“被动参与”。课堂上教师首先将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板书的形式预先放置于黑板上,然后对实验步骤和细节进行讲解。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由于预先设置了实验步骤,学生完全按部就班的照此步骤重复的实施。实验结束后,依据实验指导书和教师给出的公式完成实验结果的计算,对于实验实施的过程毫无印象,甚至连基本的溶液的配置技能都未掌握。长此以往,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完全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二)生产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工厂现代化工艺实践困难较大,许多食品厂设备相对落后,主要依据原始的人工操作实施,特别是一些现代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的地方,寻找现代化实习工厂非常困难,加之许多食品厂家和食品企业都不愿意接受学生的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而目前我国又无相关的法律条文明确要求食品工厂有接受学生实习的义务。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学生实习难、了解现代化生产状况难等问题。

(三)课外科研训练环节存在的问题

通过科研训练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课外科研训练环节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诸如实施科研经费有限、学生人数较多等。目前学生实施科研训练中,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学校设置的SRP训练、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和教师的项目经费等,要求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参与。由于学生数量过多,资助经费有限,只能有少数学生获得资助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另外这些获得资助的学生在进行分组训练过程中,还存在主要负责人实施而其他学生消极对待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实施课外科研训练。

(四)实践教学师资不够充足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水平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实验系列人员待遇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长期被忽视,致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缺乏。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实践体系

根据食品行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对食品行业需要的人才情况进行分析调研,体现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建立现阶段实践课程体系。将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变为适应现代化本科教育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此外,将各门课程设计、实习与综合实验分布于第4到第8学期,与相应课程结合实施,没有单独安排集中教学实践,主要考虑到学生结合相应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可以对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在第6到第8学期,设置一些小学期,主要针对目前出现的食品加工现代化技术领域让学生实施调查,目的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采样,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对原料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提高其对于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充分地认识到食品加工技术及食品企业经济效益和声誉的重要性。

(二)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关系

利用学校、老师、学生等一些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假期到指定企业打工,加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校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与相关的食品企/事业单位合作交流,及时获取企业的第一手信息,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企/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设置专业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并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使学校在食品专业建设和调整、实践岗位的推荐等方面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带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和招生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找到自身所需技术人才,解决了毕业生多而企业招不到人却人才紧缺的矛盾,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办学模式和理念,从而形成互动式交流合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此机制优化的同时也可充分提高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针对设立的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进行定期检查、评价

每组各成员必须有详细的试验记录,课题结束后以各科研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外科研训练中受益。

(四)加强实验系列队伍建设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整个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整体素质水平,且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关系到学生实验水平和技能及专业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教学实验保障有力,科研实验技术精湛,学科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良好的实验技术队伍,既是学院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适度加强实验系列人才待遇,确认实验师技术队伍同是我校人才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才能够充分发挥实验系列人才的积极性,使其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培养自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效果,才能开拓、设计新实验,辅助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和科研项目的完成。在实施完成的过程中,应着重加强现有实践教学人才的建设,并逐年引进高层次实验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定点定期培训,加强培训精密仪器的操作与维护程序。

四、总结

突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就要强化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和实验系列队伍的建设,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做到实践和教学的相互统一,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并通过反复熟练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造性。总之,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科研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培养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实施与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还应该大胆探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1.

[2]周文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311-313.

[3]滕建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18-20.

第7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 

食品工业作为人类的生命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现在的食品加工企业也不是从前的行业模式了,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而且许多酒店、连锁超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基地。为响应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更好服务本地食品企业,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专业教学方面应当做出一定的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专业教学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学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设置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优化教学设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食品企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够用、职业技能高,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及探究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时应注重选取鲜活、灵动的新话题、新材料,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群体与个体的不同角度的思维差异,引导学生由被动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平等对话,由“教法”变为“学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教学中的选题不论在题例设置、内容安排、方法应用,还是在训练考察等方面中都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建设实习实训室 

本专业课程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尝试,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例如,以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与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等为代表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和广阔的实践空间,也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使教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功能完备的校内实验室,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使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比例达到50%以上,例如,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酿酒技术等课程中,充分利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中采取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分析检验标准方法等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此外,还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考取衔接,做到学生“零距离”上岗。在完成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后,为学生设定实践课题进行综合实训。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一线挂职,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提升的相关培训,定期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专业教学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除不断完善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将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共享外,努力建设更多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着手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5.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校内除了日常教学实训外,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市级技能比赛,校外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多参赛多锻炼,形成了“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技能培养模式。 

6.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校内提供模拟创业场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经营管理与创业能力,为学生零距离、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初级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提升培训及学历提升培训等服务,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全面终身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段素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3). 

[2]夏道宗.高等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科学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2). 

[3]李先保,郭亮.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 

[4]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2). 

第8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 科研项目 食品专业 就业素质与能力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虽然各类经济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2008年我国食品行业全年运行仍然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格局,全年全国食品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14.80%,高出全国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2009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总产值4.9万亿,相比2008年可能增长17%左右。从各方数据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到2020年,食品行业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

而我国高等院校食品专业的办学宗旨应是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参与科研,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是高校的主旋律,食品专业更是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或者项目申报的机会。如何将广泛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与食品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强竞争力,是一条高效有益的思路。

一、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1.从食品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角度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调查,全国工学本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率为76%,食品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生前五大职业流向为:食物科学技术人员、生产和经营工作者的一线主管、产品安全工程师、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化学技术员;主要行业流向为:食品制品业、化学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各级党政机关、农业生产畜牧类行业、为农民服务类行业、司法/公安/安全政府机构;企业流向按照降序排列为: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NGO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稍有不同);专业就业流向最多的五个城市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哈尔滨)/食品质量与安全(广州、北京、东莞、上海、无锡)[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食品专业专业性较强,入职门槛相对较高,本专业学生在熟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程度较高;我国大部分的食品企业为民营个体或外资企业,分布在北京、广州等几大城市,于是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具有趋同的集中表现,人才流动方向是相对合理的。

食品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难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原因。由于现在学校教的知识与企业实践联系不紧密,再加上高校扩招造成学生人均占有实验资源减少、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然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值太高,定位不准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因而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意到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发展。太多的“不愿意”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没有把握正确的求职途径。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

2.从食品行业和企业角度分析

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的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140元,毕业前的月薪期待值底线为1415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月薪上线为2258元。另外,食品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变化。食品生产型企业需要研发检验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对较多;研发检验型人才企业侧重于考虑硕士研究生,因为他们更加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工程技术型人才企业侧重于大专生,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同时,他们所要求的条件却比本科生要低;而管理型人才企业则更加愿意选择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5]。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只有残酷的社会竞争。但部分食品企业也遭遇尴尬,由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厂区较为偏远,企业生产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够健全、起薪较低等原因无法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全国食品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与此同时,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残酷。

二、食品行业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离雇主要求最远的是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三项。

食品行业在对学生能力要求方面和其他行业有共通之处,但也有特殊之处。由于食品行业的产品是提供食品的,从而对卫生标准的要求高,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也有相应要求。同时也正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万千顾客的健康,职业道德也就变得非常重要,员工的诚信意识、责任心是最宝贵的品质。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包装、保鲜、易食、营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食品行业从业者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也就非常重要。

三、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就业能力的思路

1.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到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提炼等,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的理解性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并且,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造成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而从事科研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这些能力与食品行业就业能力正好吻合。所以,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全面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可行的。

食品类科研项目中横向课题大多是与食品行业中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可以提供参观、实习、调研等。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也可以深入行业一线去了解现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2.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思路

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作为小组指导老师。一方面,由于是自愿行为,学生将更具有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也是“挑人”的工作,真正愿意做这方面工作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力不断提高。小组由专业老师管理,一是有利于师生专业领域知识交流,二是有利于项目分工管理,三是有利于学生能力较快提高。团队建立起来之后,按照年级进行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年级带低年级,到一定程度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低年级的学生也成长起来了,再继续带新人,如此循环。具体培养思路如下:

(1)大一阶段:了解课题组大的研究方向、研究背景以及熟悉课题组的老师;观察高年级学生做实验,熟悉各种玻璃器皿;学习清洗试管、烧杯等设备仪器;整理试剂柜,认识各种药品。并且要积极的与高年级同学或者老师沟通,不懂就问,这样既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这些工作可以使其对科研和实验有直观的认识,增强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兴趣;同时在观察和参与简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培养了其耐心、细致、责任心等素质与能力。

(2)大二阶段: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基本成分检测等;学习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图表的绘制还有实验报告的撰写。负责指导的是专业老师、研究生和大四学生。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大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练就扎实基本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让大四学生锻炼了组织管理的能力。高低年级的学生直接交流也让低年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到专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与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地提高了彼此之间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3)大三阶段:进行课题的简单设计;结合教师课题,组队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如挑战杯赛等),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在参加比赛中就要求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善于找准研究的切入点,选题新颖。根据选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案,方法和实验器材,并制定出合理的进度安排,这一个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另外,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了相互协作与分工,这对个人的组织协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4)大四阶段:由指导老师给出专门课题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做毕业论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由老师和研究生指导修改后,独立完成课题相关研究。一方面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对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申报、科研论文的写作、投稿和发表等一些有关科研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和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思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查找文献、翻译资料、处理数据及撰写报告,学生这个过程中需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常规,不拘泥于实验中的老套路,有助于提高学生试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相关项目联系的企业或者科研部门实习中,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全面接触社会,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积累社会资本并且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个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独立性、创新研究、解惑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与显现。

四、结语

现今食品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品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要与不断发展变化的食品行业相适应。而结合科研项目来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个过程贯穿大学四年,需要高校指导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效果,从而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诘.试论当前食品行业现状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6):156.

[2]程建军,王辉,江连洲,宋丽华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2-126.

第9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功能食品;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7-03

保健(功能)食品是指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强调的是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在我国也称保健功能。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文部省《食品功能的系统性解释与展开》书中。功能性食品主要经历了营养强化、初级和高级功能性食品三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和规范,目前,功能食品科学已经发展成为食品科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生理学、工程学及药理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赋予了更高的内涵。

“十一五”期间,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无论是在产品种类和成分方面,还是在功能食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科技部首次把功能食品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后,大力促进了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这对增强我国功能食品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功能食品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规范功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营养健康水平,均表现出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功能食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与功能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功能食品教育体系严重滞后。由于我国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是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列出的专业中,截止2012年的最新版本还没有把功能食品作为本科培养专业。因此,大多数从事功能食品研究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下设置了相关功能食品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有235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类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专业,有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培养功能食品相关硕士研究生,只有20余所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功能食品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不足10所院校招收功能食品博士研究生。然而,国内的“食品科学”专业大都设置在轻工和农业院校,研究的重点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科学问题,很少涉及研究“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很少涉及食品的功能问题。而医药院校的科研领域的主要精力在研究“天然药物”,对“功能食品”涉足不多。各类食品研究机构很少涉足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截止2012年,国内明确提出招收功能食品研究方向的高校仅有5所,分别为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但其研究方向仅涉及功能食品的某一环节,尚未形成系统的功能食品研究体系。

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无论是食品营养还是食品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我国功能食品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中的第一条就是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条就是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缺乏功能食品基础研究和功能食品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制约我国功能食品发展的瓶颈。

二、我校功能食品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联合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形成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确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尽管我们专业经历了生物化学、生物技g到现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名称的变更,但始终以“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为研究方向。自1983年开始,就从事“功能食品及其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内最早从事功能食品系统研究的单位之一。经过过多年的凝练,形成了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分离、检测和功能评价、安全性评价以及功能食品发展战略等研究方向。涵盖了功能因子的制备、功效检测及安全等各主要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1992年“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科就被原北京市高教局批准为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被卫生部认定为国家级保健食品功能检测机构。经历了长时间的专业凝练,成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

本专业曾主持完成了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功能食品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完成了《2012年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这些足以证明我校功能食品学科在国内功能食品行业内有着明显优势,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完全可以办成侧重功能食品检测方向,充分发挥国家级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和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既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能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我校功能食品产学研实践教学的模式设想

产学研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三大主体,即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产学研是动高校、社会发展,以及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性研究平台是推动和发展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唐小恒对产学研的解释,产学研结合有两层内涵:一是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基本特征是科研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基本特征是教学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

1.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功能食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功能食品仅根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强化的营养素来推知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第二代功能食品,须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宣称的功能。第三代的新型功能食品,不仅其声称的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验证,还需明确具备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产品中的稳定性。目前,国际上主要以第三代功能食品为主,然而,由中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功能食品中90%为第二代产品,例如直接添加某种或几种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且近4000多个功能食品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解、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约占60%。因此,发展第三代功能食品,还需查清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食品中的稳定性。这不仅需要懂得生人体生理、代谢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制备等技术的药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还要懂得功能成分的安全毒理学知识,以及功能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学知识人才。这显然不是本科教育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培养博士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对于我校而言,则可以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开发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开发。

2.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以功能食品检测为切入点,进行“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功能食品大多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分离纯化其有效成分,进行功能因子检测和理化检测,以及进行安全性评价、功能性评价和卫生学评价,这些技术是功能食品发展的关键,也是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的核心,是功能食品开发、生产、监督管理等各环节必不可少的手段,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我校在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方面,有着20多年的检测经验和办学经验,目前形成了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食品卫生学检测和食品功能学评价等综合教学体系和对外服务能力。具有国家级检测资质的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18项、毒理学评价11项、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53项、卫生学、稳定性理化与微生物检测88项,共计170项/219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在学生生产实习、集中实践教学均在完全仿真环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可以突出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理论和技能实践。

3.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我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于2009年就认定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并颁发了证书。这些教师多在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功能评价、食品理化检测和实验室认证等领域有着被社会承认的资质和经历。本专业至少有7名老师具有双师资格。而产学研是专业教师与生产结合、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深入食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功能食品行业的需求,使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在产学研是互动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可以有效理论联系实际,既了解生产实践,增强了工程意识,又能解决工程生产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4.整合校内资源,发挥校内实践教学优势。目前为止,我校食品科学学科下设两个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专业;三个硕士招生方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校级的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市级的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对外服务机构――保健食品检测中心。共有教师及检测人员近百人,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这些校内资源,可以建设一个涵盖功能食品理化检测、安全性毒理学检测、卫生学检测和功能学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因实习时间短、学生人身安全、生产线要求高等不愿接受本科生生产实习困难,避免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企业参观,不能真正参与困境,加强了我校W生功能食品检测技能,同时突出了我校学生的功能食品检测技能优势,形成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成为本科生就业中成为亮点。

四、结束语

综合我校功能食品检测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一个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发挥我校人才培养定位,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点,促进学生就业。这不仅符合第三代功能食品发展需要和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也能突出我校功能食品的资源优势,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紧密型产学研联盟,有着突出的功能食品研究优势,与教学过程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的共赢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宗濂.功能食品教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金宗濂,米生权,陈文.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2012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

[4]黄丽芸,刘,杨景峰.功能性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3):168-170.

[5]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2008,(3):17-19.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Academic Stud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ation in Functional Food

MI Sheng-quan,GAO Li-ping,WEI Tao,ZHAO Zhuo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