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3、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亮。
4、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5、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
6、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7、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
8、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9、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起来,是互相的嘲弄和悲哀。
10、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11、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读书笔记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回忆中的过去总是更美,但那确实是我的回忆了。
12、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13、当我失掉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并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面对大部头作品,他们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而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而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呢?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三种做法。第一,营造氛围。每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走进名著”,形式多样,进行个性化创作,学生或朗诵、或表演、或讲故事……但内容必须是名著。第二,吊吊胃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到《儒林外史》这本书中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三,划小组。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
二、传授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经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教会学生静下心来,探求作品的内涵,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心态要平和。现在有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作品,阅读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里想着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头脑中猜测着会考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带着杂念,是读不出原著的味道的。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才能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第二,教会学生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学生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第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批注,等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仅为阅读而阅读并不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尽可能做到“读书有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于积累,写作更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因此读书要做笔记,否则收效甚微。写读书笔记,内容多样,摘抄名句名段名篇、写读后感,等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有效阅读;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56-02[ZW(N]
[作者简介]陈燕(1976―),女,江苏海门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积累语文素材、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阅读除了增加了阅读量之外,还增加了阅读中的理性思考意识,让学生能在阅读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效阅读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与能力,而且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都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如今,我们倡导终身学习,所谓的终身学习是以“终身阅读”为出发点的,掌握有效阅读方法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呼应
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单靠课堂内容的充实是不够的,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应当课内、课外两手抓,从而形成‘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良好教育模式。”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阵地,而课外有效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因此,应当以语文课堂为主轴,形成课外阅读的外延效应,实现课内、课外阅读并举,以“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类目,从而降低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因为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收录较多,作者介绍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外阅读引导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匆匆》等文章,还可以推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此满足阅读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将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有效阅读的捷径。
二、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作品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尚缺乏客观性和针对性,因此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盲目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有益”这一观点是认可的,但是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会被其他因素诱导,例如有些学生会被书籍花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有的学生自己购买的课外读物有大量错别字,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有效课外阅读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选择能力”进行强化,减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无用功”。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小学阶段就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而且对于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也耳熟能详。那么,在这堂课的课外阅读中,教师就不能单纯以推荐安徒生童话为主,而应深化拓展阅读领域。笔者为学生推荐了《安徒生传》这本书,引导学生认识这位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特点,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心理与创作内涵。同时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了《皇帝的新装》的多个续写,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阅读发展至练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选择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还能从课外阅读中拓展语文思维,提升作文写作能力。
三、注重推荐优秀课外阅读素材
虽然不少学生都认识到“阅读有益”,但是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却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阅读文本。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优秀的课外读物进行集体推荐,例如《语文报》《读者》等刊物,这些刊物内容积极向上,具有青春正能量,是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外面的世界”的一扇窗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从而促进个性化阅读与人性化阅读相结合。
对于一些个性内向,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等书籍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对于有冒险精神但是个性鲁莽的学生,可以推荐《鲁滨孙漂流记》《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等书籍,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认识到智慧是勇敢的根源;现在的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忍让和合作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都会以个人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推荐《森林中的伙伴》《团队的力量》这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合作与团队的价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课外读物推荐,能够在培养学生有效阅读习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个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辐射效应,同时还能够使初中课外阅读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
四、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技巧
由于课外阅读较为自由,不受课堂限制,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能集中精力,阅读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课外阅读技巧。
首先,使学生了解精读与泛读的区别:精读注重阅读质量与阅读思考,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泛读则是以浏览形式进行了解,无需深究。例如在讲《社戏》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鲁迅不同风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和泛读。精读内容与课文关系密切,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泛读的内容则比较广泛,如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学生掌握了精读与泛读的区别,阅读效率将有所提升。
其次是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会疏于思考,只重视阅读量而放松对阅读“质的要求”,而读书笔记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知识构架,从中得到知识积累和人生感悟。读书笔记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效果得到沉淀,同时起到促进长期记忆的效果。例如在《中秋咏月诗三首》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收集了大量的咏月诗词,并做成一个小专栏,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将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应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密布置,落实检查,将课外有效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在课外有效阅读途径的发掘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引导理念,将学生阅读由封闭式课堂构架转变为开放式有效阅读模式,使学生在更为开放的阅读环境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养成更为积极健康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显著帮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有效阅读的意识。
参考文献:
一、 得法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语言积累的主渠道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而大量的阅读需要以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基础。这一切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
(一)有效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优美语段。首先,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画出优美语句,认真读一读、品一品并在句子旁边做批注(三言两语写写自己的体会或感受),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品味、朗读,进行内化积累;其次,让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写得特别美的语段等,并引导按类摘记;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或选择认为最美的语句、语段背下来。
(二)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方法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
(三)探索有利于学生语言积累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理解、感悟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渐入佳境,诵读记忆,然后让学生带着作者的用语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向地从教材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积累丰富精妙的语言。
(四)教给阅读的方法。
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 ,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究 ,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 收益于课外,组织好课外阅读,达到小学生语言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我们班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摘抄本,美其名曰《朝花夕拾》,或《采蜜集》……规定学生每周背诵一个片段,每天学习一个成语,一周积累五个成语。要求片段训练紧扣教材、习作训练,内容师生互荐。除此之外,指导学生①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摘抄型读书笔记)。②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标题(归纳型、提纲型读书笔记)。③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评价型读书笔记)。
(一)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此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二)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 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最好也要分门别类,有目录,以便查找,使用。
(三)借助网络获取信息积累。这是目前最普遍,也是最高效的一种积累途径。
三、实行多种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一)推荐与自选相结合。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课外读物都了解,因此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留有空间让学生自己选书,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我要读”的乐趣。我以“小学生100本必读书目”为依据,挑选了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同时也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喜爱的书籍,我相信这些书籍会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不止,前进不息。
(二)和活动竞赛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使语言积累在活动中有声有色。教师特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自办小报,知识竞赛,即兴表演,编写童话……让学生在活动、竞赛中体会读书带来的乐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活动精神,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热情。
(三)读与写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深化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读和写的结合点,相机适量地进行训练。读到好词佳句仿写赞美词;读到精彩或典型片段仿写(可以仿其言、仿其格、仿其法);读到省略之处续写;读到可变之处变换写……学生子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自身的语言积累,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词汇,丰富了自身语言。
期望我们的学生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实验中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相信学生的积淀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作为终身反刍的“食料”,就会实现人的发展这一“质”的飞跃。这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依托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十分的丰富。他们对各自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如果说课堂中充满乐趣和魅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托课堂教学,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阅读兴趣,继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文化内涵。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升素养的殿堂。所以,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尝试用狼和小羊的口吻去朗诵课文,体会它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培养了他们各自的风格,继而能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狼和羊的性格,这对于理解课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在班上进行情景再现,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去表演狼和羊的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参与到其中,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感受,让他们在掌握字词的同时,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了故事的大意,为今后学生创作寓言童话故事等做好了铺垫。
二、开展互动教学,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深化
良好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一味地去灌输知识,学生盲目地去汲取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掌握其适当的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互动教学交流与合作,继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所谓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学会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和学生的“学”为主体的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图片上的场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狐狸夸奖乌鸦唱歌好听的目的是什么?狐狸的企图实现了吗?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从这则故事中能够学到什么道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小组交流续写狐狸和乌鸦第二次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通过这种教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找寻答案,实现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三、强化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
阅读滋养心灵。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感悟文本内容的优美之处,让学生受到文本内容情感的熏陶,享受到文本审美的乐趣,从而对文本优美之处进行深层次体验。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猴为什么要把土地公公o的麦子播种到地里面去呢?为什么第二年土地公公还要拜访小猪、小牛、小猴的家呢?让学生通过去阅读文章分析小猪、小牛、小猴的性格特征以及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猪贪吃所以早早地把麦子吃完了,小猴深谋远虑,所以把麦子用到了关键地方。土地公公再次来到他们各自的家拜访,是想看看麦子的情况,同时测验一下他们各自的使用之处。学生的回答完整的诠释了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思维敏锐,阅读能力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也值得教师的称赞。
四、读名家名著,学会撰写读书心得笔记
一、阅读的内容
1.读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道德的平台。因此,吃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连教材的内容都未读完,又怎敢奢望他领悟教材的内容与主旨呢?有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读,结果一问三不知,跟不上班级学习的步伐。久而久之,逐渐在学习中落伍,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能做到课前略读教材,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再细读教材,研读教材,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材,就能在课堂上变得主动,且能就内容质疑,提高学习效果。
2.读题目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考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仍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很多的时候,成绩还是评定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考试这场战斗中,能否取得优秀的战绩,以检验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效,显得尤为重要。
在考试中面临试卷,要能沉着冷静读素材、读题目、读要求。认真研读题目的意向和内涵,是做好题目的前提,也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前提。在考试后,经常会看到有些同学捧着试卷长吁短叹,后悔不迭,后悔的不是自己不会做,而是因为马虎,没看清题目要求,白白断送了很多分。例如,语文考试中作文占的分值越来越大,为避免出现写跑题、偏题的现象,读素材,读引导语,读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特别是在重要考试中,这显得举足轻重。语文综合能力高,如果不认真读题目和要求,也会落得个小河翻船的下场,到头来只得望卷兴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到冷静、认真,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必要环节。
3.读课外书
语文学习仅凭教科书远远不够,还应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课堂以外进行的独立的自由的阅读行为,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更能提高课堂语文学习成效。在我教过的两届学生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一例外都喜欢读书,读中外名著,读文学期刊,读科技书籍,知识面很广博。而成绩后进者,则见书就“头晕”,更别提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了。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能积累知识,收获情感的体验,也为学好语文打下非常有效的基础。
既然“读”在语文学习中很关键,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二、读法指导
1.教材的读法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课前读(预习),课堂充分感知。对于课前阅读,不要轻描淡写,简单交待。应该有明确目标,明确的要求,最好有一些相关习题以确保课前预习的效果。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再次阅读感知,这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学中已做过阅读预习的同学,对文章的把握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对于那些学习被动,可能没按老师的要求做阅读预习的同学,这种阅读感知更为重要,这是他们课堂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学要照顾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当然,对于课堂阅读感知,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做好课前读,课中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2.题目的读法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粗心大意的读题问题,老师应当在平时训练时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平时教学中或在考后的试卷分析中,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多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题目问了什么,包含几层,应从哪个角度入手做题等等,以此来告知学生读题的重要性。告诫学生,在做题时切不可轻率、冒失、急不可耐,题不读完,就在惯性思维的趋使下,慌忙答题,结果答得越快,错得越多,“欲速则不达”。一定要冷静地读素材、读题目、分析题目,以确保答题的方向思路正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教学效果展现在各个方面,正确地对待考试、冷静地审题,是重要的保障。
3.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优越性,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吕叔湘曾说:“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功效高,这几乎成为共识,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包括搜集处理知识,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有重要作用,特别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特殊现实意义。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可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去激励学生;可用故意设疑法吸引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鲁迅先生的童年介绍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呐喊》等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要培养学生选好书、读好书的能力。现代的书籍市场良莠不齐,大量的书粗制滥造,无智慧的书、消遣的书、功利性的书充斥市场。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大浪淘沙的能力,抵御低趣味书的诱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本好书,可以带学生进入一个高尚的境界,同样,一本坏书足以让一个少年的人生轨迹偏离正确的轨道。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所谓“动笔墨”应包括以下两个含义:一是阅读是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点圈画;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也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经常写读书笔记可以贮存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与写作素养。这对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引导;阅读;名著;个性化阅读
名著是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是历史的奠
基,是创新的先导,是知识的沉淀。为了让青少年吸取各个民族的精华,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对一些名著的阅读考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使得现代文化呈现多元化、通俗化的特点,而且名著的写作背景距离人们生活较远,所以人们尤其青少年对名著兴趣不大,很难投入到书中去。名著的推广很快陷入低谷。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一、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虽然冲击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好它们说不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有很多的名著已经被搬到了银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视或电影引导学生,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当学生看了《水浒》这部电视剧,我和学生们说,电视剧很生动,有故事性很强的情节,可是电视剧的情节是导演和演员根据他们对名著的理解,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而改编的。其实书中的内容和情节与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甚至一些情节被删减,同学们这么喜欢电视剧,为什么不看一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这样学生们都很乐意地去读相关原著。也可以用悬念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当电视剧播放到精彩之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读名著,提前阅读故事情节。
二、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名著
在我们现在所教的课文中有很多都出自名家名篇。当我们学习这些名篇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名著进行引导。如讲到《阿长与〈山海经〉》时,给学生讲了《朝花夕拾》中阿长的其他故事,如阿长是如何踩死我的隐鼠的。讲到《杨修之死》时,我就给学生讲《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故事,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同时教师在讲课文时多介绍一些名人以及他们的其它作品,为学生推荐好的文章,每周都上一节文学赏析课,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读得过瘾。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师要将名著阅读教学常态化
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要时刻加强名著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课后自己进行阅读。但是一些学生在课下阅读名著时有时会偷懒或不认真完成名著的阅读,因此教师要通过每周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督促学生完成教师要求的阅读内容,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我设计以下问题:主人公是在谁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这部小说回答了青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等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文学名著的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名言、精彩片段,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写心得等,要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以此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量。
四、倡导学生运用个性化阅读名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的教育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教学要关注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成了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们敢想、敢疑、敢问,避免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机械化和模式化。
如何来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名著,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
成正确的认识呢?教师应时常开展活动式评述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进一步转化到情感活动中,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其阅读成就感。比如我们可以组织以名著中的某个观点为主题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使学生的阅读得到了延伸和综合。
阅读名著,我们与思想家交流,与巨匠对话。经过名著的熏陶,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使学生学会细心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引导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