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革工作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依法行政和施政为民理念,按照“全面清权、依法确权、科学配权、压缩限权、公开示权、监督制权”的工作目标,依托全市和本局政务公开载体,深化行政权力公开规范运行,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打造廉洁、透明、高效的政府形象,为“建设珠三角链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全面清理本局行政职权和其他职权、编制行政权责清单的基础上,依托市人民政府网站、《市人民政府公报》、局网站、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本局办事大厅(窗口)等政务公开载体,公开公示行政职权目录、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服务承诺及监督投诉渠道、行政执法结果等。
三、公开内容
(一)制定行政职权目录,按程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二)制定行政职权流程图(含廉政风险点、主要防控措施、服务承诺及监督投诉渠道),按程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三)制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按程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按照便民利民、指引清晰的原则,逐项编制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并向社会公布。
(五)行政执法结果。将行政审批结果和行政处罚结果,进行保密审查和公开属性界定后,依法向社会公布。
四、公开载体
(一)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行政职权公开透明运行”专栏,公布本局行政职权权责清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的规范性文件等,并与局网站相应栏目内容相链接,形成系统、规范、便捷的公开平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统筹发展”的工作要求,坚持“建、管、养”并重的原则,明确区、镇两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建立符合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公路持续、稳定、安全和协调发展。
二、改革范围
本次农村公路改革范围是除区道以外达到交通部规定的公路技术等级标准,并已纳入市市政局公路里程的农村公路(长度500米以上,路面宽度3.5米以上的公路)。农村公路包括公路桥梁、涵洞及其附属设施。2009年先将农村公路设施(包括公路、桥梁)纳入区级管理范围,规划红线内绿化、保洁、雨污水管网暂不接受。
三、组织机构
成立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
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府办分管副主任、区建管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区发改委、区公安分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建管局、区水务局、区农绿局以及各镇、莘庄工业区分管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区建管局,具体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建管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区建管局分管副局长、区公路署署长兼任。
四、工作职责
(一)区建管局是本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
1、负责审批所辖区域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计划和预算,并报市市政局核备;
2、负责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
3、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实施监督;
4、组织、协调农村公路设施的保护工作。
(二)区公路管理署是本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具体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1、负责编制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计划和预算并组织实施;
2、负责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
3、组织对养护质量进行检查、考核和验收;
4、负责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和路权路产保护,开展相应的行政
许可、查处工作;
5、按市、区有关规定,负责委托项目的设计、审计、监理、
招投标中介等机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
6、组织承发包工程三方合同的签约等管理工作;
7、负责农村公路的数据采集、设施评估检测等基础性的管理工作。
(三)各镇、莘庄工业区负责所辖区农村公路养护的管理工作;镇城市综合管理所负责所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
1、编制所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计划;
2、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
3、参与工程合同文本条款拟定工作和工程合同签约工作;
4、负责做好本辖区中标单位养护监管工作,加强日常的管理、检查和考核;
5、配合做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以及行政许可和查处工作;
6、做好相关计划、统计和信息上报工作。
五、资金渠道
(一)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集与管理遵循多方筹措、分级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来源:
1、区级财政安排的养路费专项资金;
2、镇级财政安排的道路养护资金;
3、市级返回的养路费补贴资金;
4、征收的轻便摩托车养路费;
5、其他方式筹措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六、资金分担
农村公路设施日常养护和大中修的资金,区级财政(区养路费)承担50%,镇(莘庄工业区)级财政承担50%。由区建管局负责督促镇(莘庄工业区)级养护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以确保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
七、资金管理
(一)预算管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实行区级财政预算管理。区公路署依据农村公路现状,编制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年度资金预算;区建管局负责预算的审核汇总,并报区财政局审批。
(二)资金拨付:区财政承担的资金,依据区公路署申请资金计划拨付至各镇、莘庄工业区,各镇、莘庄工业区应严格按区、镇分担比例配足资金,并依照工程合同条款项目分期拨付给中标单位。
八、附则
(一)区建管局依据本方案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在确保粮食安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造作用和妥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前提下,以产权制度改茸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通过改组形成合理的企业布局和组织结构,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县粮食局负责,统筹规划,因企施策,稳步推进。改革要面向市场,合理利用国有资产优势,实施企业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改革的主要方式和基木程序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是:以现有仓储设施为依托,按照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改革思路,对现有14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实行国有控股或参股,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优势的市场化购销网络。
1、全县14个粮食购销企业,除李家堡省储库按粮改政策保留实行国有控股外,共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实行国有控股、参股或民营化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产权结构,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根据省、市改革方案的意见和要求,全县拟组建2——3个国有控股或参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对其余企业可划归为购销网点,也可实行租赁、出售或承包经营。
3、全县粮食购销企业重组兼并由县粮食局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报县粮改办和县政府审定后组织实施。
(二)改革实施的基本程序
1、建立机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草按照县粮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县粮食局具体指导和组织下开展工作。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也要建立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积极配合和支持改革,确保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实施。
2、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由县粮食局与财政局协调组织,会同企业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中介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3、资产评估和报损。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按规定实施资产评估,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出具资产评估报告。报损资产要专项报县粮食局和财政局审核确认,经审批后按有关规定调整帐务。
4、财务审计。财务审计和法人代表离任审计由县粮食局安排内审机构或有资质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局配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5、民主决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方案,要明确提出改制形式、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和债权债务的处理意见,广泛征求意见后,报县粮改办和县政府审批。
三、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
(一)安置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公开公正,自愿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安置对象。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在册职工、离退人员以及原企业代管人员。
(三)安置形式。对现有在册职工全部实行身份置换,依法与原国有粮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采取办理退休、内部退养、协议保留劳动关系、择优聘用、自愿解除劳动关系等办法进行分流安置。离返休人员和原企业代管人员移交有关机构代管。
(四)资金来源。分流安置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所需资金,采取企业自筹、财政补助、资产处置变现、粮食风险基金和银行贷款等多渠道解决。对粮食企业处置净资产的收入,优先用于安置职工和交纳社会保险费。对企业文付职工分流安置成本形成的债务,允许企业冲减国有资产或国有资本金。
(五)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县政府确定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提交企业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上报县粮改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四、改制企业的资产处置和债务处理
(一)资产处置:
1、对企业经审计认定的逾期应收怅款损失、待处理资产损失、短库损失和其它已成损失的资产,按照“先核实,后申报”的原则,在查明原因,分清责任,酌情处理的基础上,由企业申请,报县粮食局和县财政局审批后核销。
2、对企业在改制前自行撤消处理的逾期应收帐款损失或在处理后另行建立债权各查帐薄、有望清收及部分清收回来的应收帐款,其责任人和有关人员要如实说明情况,一并在审计时作出定论。
3、对企业在站外投资建造或购置的房地产、租用土地及以物顶债尚未变现的资产等,在企业改制进行资产评估时一并纳入评估范围,改制时原则上作价变卖、收回投资,一时难以处置变现的,在新企业组建时一并接收。
4、改制前企业已将房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抵押或担保给银行或其它债权人的,除政策规定解除抵押以外,企业可用其它资产置换抵押资产,或在资产过户后由新纽建企业重新办理抵押手续。
(二)债务处理
1、历史财务挂帐处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历史财务挂帐,经审计清理认定后,政策性挂帐全部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粮食局集申管理,按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消化本金和支付利息,经营性挂帐按照债随资走的原则划归新组建企业,以挂帐资产作为股权,行使对挂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分享挂帐企业的收益,并以所得收益支付挂帐利息和消化挂帐本金。
2、债权债务处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部债权债务,在改制时由新组建企业在清产核资核实确认后全部接收和承担。对原企业在经营中赊欠的应收货款,要按照“谁主管,谁经手,谁负责清收”的原则及时清收,一时难已清收的,要通过审计和清产核资落实清收责任和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在此基础上由新组建企业接收全部债权,负责追缴与清收。原企业债务在核实后一并移交,由新组建企业负责清偿。
3、企业改制前欠缴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个人集资款、欠发工资等一次性采取措施进行补交和清偿,不得断档和拖欠。
(三)库存粮食处理。对改制企业现有库存粮食,在核实“"三帐”、清查实物、帐实相符的条件下由新组建企业如数接收全部库存粮食。对现有库存中经县粮食局、财政局核定的尚未销售的按保护价收购的老库存粮食数量,依照凤财发(2005)21号文件,在2006年5月底前按分期销售计划继续给予利息和保管费用补贴。
(四)国有资产处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兼并重组,其国有资产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拍卖等形式处置,具体处理办法和实施在县财政局和县粮食局指导监督下进行。
五、企业改制有关政策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此改制时,由县粮食局统一划拨处置资产、统一补偿标准、统一实施粮改方案。新组建的企业要接收安置原企业离退休、内退、协保和代管人员: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的待遇。
(二)职工身份置换安置补偿全由县粮食局统一计算到人,其办法以企业2005年7月31日在册人数为准,按宝鸡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总额,到人时体现工龄差别;对改制中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按规定绘予经济补偿,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自行脱离企业的人员,按《劳动法》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关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
(四)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男55岁、女45岁以上),符合特殊工种条件的办理提前退休。对于年龄较大(男50岁、女40岁以上)、工龄较长(男30年、女20年)的职工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办理协议保留劳动关系。
(五)改制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费和非统筹支付约有关补贴以及五、六十年代精简下放人员的生活困难补助费、死亡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等从企业净资产中量化切块预留,由改制后企业负责管理与落实。
(六)改制费用。改制企业办理注册、税务、土地、房产变更登记及水、电、电信、车辆过户等手续时,有关部门要热情服务,减免收费。
六、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
(一)组建为国有控股或参股的粮食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埋制度。经政府授权,县粮食局对其国有资产行使管理和监督,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新组建的粮食企业,要继续在农业发展银行开户,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支持。粮食企业接受政府委托,承担粮食政策性业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相关费用和价差补贴。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新组建的粮食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废的要求,依照《公司法》,逐步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明确企业管理层的权、责、利,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
(三)改革企业内部用工和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组建的粮食企业实行定编、定岗、定员。企业经理实行选聘制,员工实行竞争上岗制,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要按照平等自愿、双方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劳动关系,落实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等政策,建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和收入能增能减的分配制度。
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一、基本目标
坚持扶贫宗旨,努力探索适合营盘圩实际的扶贫到户、扶持贫困群众增收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贷款难问题,引导贫困户创业致富,实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拓宽农村金融市场“双赢”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农村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受益的原则。即保证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享受到贷款贴息政策的优惠,不包括非贫困的个体经营户、示范户和能人大户等。
2、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贫困户倾斜原则。根据建档立卡情况,重点把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已建档立卡的、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列为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及贴息对象。
3、市场化运作的原则。(1)根据去年试点工作情况,继续确定乡信用社为我乡扶贫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的金融机构。(2)信用社依据贷款有关规定安排贷款,按照县扶贫办提供的投放对象进行自主选择,独立审贷,承担风险。(3)信用社贷款利率按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现行利率执行。
三、贷款对象的条件和范围
贷款对象的确定在乡党政的领导下,由信用社配合村委会组织实施。贷款对象的基本条件是:具有信用观念和劳动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贷款贴息对象的范围是:1、2004年贫困人口调查摸底中已建档立卡的重点村和移民安置点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2、2003年全县农民贫困状况普查中确定贴息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
四、贷款对象的确认程序
1、由农户提出申请,村委会和信用社召开专门会议根据建档立卡名单和贫困户花名册,对符合基本条件的农户进行初审,按照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受益原则认定贷款贴息对象,上报乡政府审核;
2、乡政府对上报贷款贴息名册进行审核,审核后的名单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公示期为7天;
3、由乡政府和信用社填写贷款对象花名册一式四份,报乡政府存档,县扶贫办审批。
五、贷款与贴息额度
享受贷款贴息农户的每户贷款额,按照信用社授信等级予以区分,具体额度为: 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30000元
一级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10000元
二级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6000元
三级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4000元
四级信用户最高限额为1000元
未授信农户贷款额为500—1000元
六、贴息贷款的使用范围
贴息贷款仅限于发展生产、农民直接增收的种养和小型加工项目。非生产性项目(如农户用于企业入股、上学、看病、改善居住条件等)不予贴息。
七、贷款贴息期限及补贴利率
贷款期限由农户和金融机构根据实际生产周期确定。贷款贴息期限从2005年1月开始至2006年9月底,时间最长为一年,不到一年的贷款依据贷款时间据实贴息。在贴息期内按5%的年利率补贴利息,差率部分农户自行负担。利息结算分两次进行,分别在2005年底和2006年9月底结算(结算工作以县审批为准)。
八、贴息方式
由乡镇信用社和村委会提供贴息名单和数额,经乡政府审定后,报县扶贫办、财政局审批,县财政局将贴息资金直接划拨给县信用联社,信用社依据县扶贫办和财政局核定的贴息金额进行逐户贴息。具体程序是:
1、信用社按正常贷款收取农户全部利息;
2、信用社按照县扶贫办、财政局核定各户的贴息额进行逐户贴息将贴息资金划入各农户帐户。
九、组织领导,实施方法与步骤
为切实做好贷款贴息方式扶贫到户工作,探索小额信贷的新途径和新办法,让贫困农户尽早得到实惠。
1、各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村支委员、村民组长为责任人,层层落实实施扶贫户贷款贴息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此项工作。
2、时间安排。各村在9月底前摸清贷款对象填写花名册一式五份并报乡政府审查、县审定。10月上旬前由信用社逐户落实小额贷款发放情况,并每3个月进行一次汇总总结。版权所有
3、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贷款贴息方式改革是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使贫困农户得到小额信用的支持。在宣传发动工作中,要教育贷款对象诚实守信。贷款贴息是一种减轻农民负担的方法,而不是无偿的扶贫款。为此,每一贷款对象都必须按照贷款协议的约定,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
4、加强部门协调。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提高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效果,在小额信贷发放和使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类专业协会,流通协会的作用,指导和帮助农户发展生产项目,要集中发展当地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项目,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5、做“四结合、四促进”。为使贷款贴息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四结合、四促进”:一是与实施村级规划相结合,促进重点村建设与发展。小额贷款是实施村级规划资金的补充,因此,各有关村要进一步完善到户项目的实施,圆满完成村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二是与移民扶贫工作相结合,促进称民户早日实现“逐步富”目标。要利用小额贷款帮助移民户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付,使移民户逐步实现能致富的目标。三是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小额信贷为贫困户发展有利于直接增收种养和小型加工项目提供服务,鼓励他们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山荒坡发展经济作物的养殖项目,使农民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四是与发展支柱产业相结合,促进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要充分利用小额贷款,进一步壮大我乡药材、毛竹、花椒等生产基地。
一、人员竞争上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注重德才兼备,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
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需设岗的原则。
(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政策明确、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原则。
二、人员竞争上岗的范围和对象
范围和对象:原三镇、正阳办、向华办在编、在册的公务员(含非领导职务)、工勤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人员执行聘用制度有关规定)。镇、办现任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由区党委统一调整。
三、人员竞争上岗的条件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三)符合岗位规定的资格要求。
(四)身体健康。
四、人员竞争上岗的操作办法
(一)竞争上岗工作由区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镇、办协助具体组织实施。
(二)镇、办根据“三定”、“四定”方案科学设置职位(岗位),“三定”、“四定”方案和职位(岗位)设置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复,竞争上岗人员按公务员和事业编职位(岗位)分类竞争上岗。
(三)报名和资格审查。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按职位(岗位)设置情况组织报名,报名采取自愿的方式,竞争上岗人员可按志愿顺序填报3个竞争职位(岗位),作为人员定岗调整的依据。凡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未报名的,即视为自动放弃,可直接确定为未定岗人员。
(四)竞争上岗采取考核、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成绩为100分,其中考核占50分(在原单位全体职工中考核占30分,在原单位领导班子中考核占20分),考试占50分。
考核由撤并之前各镇办按单位组织进行,参加测评人数不得少于单位实有人数的90%。考核成绩最低分为零分。
考试采取笔试的方法。由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笔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笔试卷面成绩乘以50%为最终考试得分。不参加考试的笔试成绩为零分。
考核、考试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考核得分与考试得分成绩相加得出个人综合成绩。考试成绩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两天。
(五)人员岗位的确定。区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根据编制数、公布的职位(岗位)和竞争上岗人员综合成绩及填报志愿由高分到低分顺序予以定岗。在同类岗位上出现成绩并列情况,成绩相同人员以再次考试成绩定岗。除第一志愿外,竞争上岗人员综合成绩、竞争志愿与他人发生交叉的由区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平衡综合条件予以定岗,不服从分配的人员即列入未定岗人员,遇特殊情况按照相关规定由区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视具体情况而定。
上岗人员确定后,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两天。
一、基本情况
省庄一中占地92亩,建有博学楼、厚德楼、至善楼、综合艺术楼,高规格塑胶操场及风雨操场正在建设中,现有25个教学班,在校生1046人,教职工126人。
二、总体目标:三年后建成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现状分析、与省定标准差距、预期目标及措施。
(一)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与省定标准的差距。缺实验楼一座,操场未完成塑胶化改造,篮球馆内设不完善,艺术楼内舞蹈室、微机室、语言室等内设不完善,空调缺30台,绿化美化差距较大,实验室实验仪器陈旧,图书室图书陈旧。
每年任务目标。
第一年:完成操场塑胶化改造,完善艺术楼内舞蹈室的、微机室、语言室等内设、添置空调30。
第二年:建成2400平米的实验楼一座,更新实验室实验仪器,购置部分图书。
第三年:完善篮球馆内设,强化校园硬化绿化美化。
(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现状: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改革虽在进行,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虽然开全开足,但思政课、生物课教师配备不足,音乐及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学生社团活动虽然开设,但社团活动较少,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音体美兴趣小组虽然开设,但学生兴趣小组人数较少,艺术特长学生覆盖范围较低。
第一年任务、目标
1、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配足思政、生物及音乐、体育教师。
2、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更新观念,2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3、走出去学习经验,组建部分社团,使4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第二年任务、目标
1、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优秀学校教育教学经验,博采众家之长,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学水平,初步形成我校课堂改革模式。
2、进一步深化音体美等社团,开展体育、艺术特长优秀评选活动,使7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3、初步建成校本课程体系。
进一步丰富社团系列活动。
4、4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年任务、目标
1、5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30%教师顺利结题。
2、使10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3、形成独特课堂改革模式,使课堂高效增效。
4、建成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5、教学成绩逐步提升,与城区优质学校差异率相比低于0.15。
(三)育人环境特色突出
1、现状:学校当前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整体规划尚未成型,难以打造切块鲜明、主题突出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欠缺,缺乏特色;学校硬件难以达到省标准,诸如地面硬化、绿化、美化等。
2、每年任务目标与措施:
(1)第一年,研究确定学校文化“特色内容”;抓好现有条件下的文化氛围建设——力争于2021年3月底把厚德楼墙面利用起来,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专版;于本年底前把学校博学楼、综合艺术楼的文化氛围规划、建设好。
(2)第二年,逐步健全、打造我校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做好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力争使整个校园环境取得显著改观。
(3)第三年,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我校文化品牌,创建幸福校园。
(四)完善师资结构
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23人,其中30岁以下5人(4%),31-40岁28人(22.76%),41-50岁42人(34.15%),51-60岁48人(39.02)。从学历情况来看,研究生有2人(1.62%),本科105人(85.37%),专科16人(13.01%)。骨干教师人数计19人(15.45%)。
目标任务:
第一年,完善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对教师递进式培训,完成培训教师30%,强力打造班主任队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9%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到30%以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投入5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
第二年,深化对教师培训,完成培训教师70%,中青年教师达到4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2%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到40%以上;投入10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绩效考核;
第三年,强化对教师培训,完成培训教师100%,中青年教师达到4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50%以上。投入15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绩效考核。
(五)较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现状:校内骨干教师理论水平低,仅局限于讲课方面,带动效果不理想。作为镇驻地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大。
2、每年任务目标与措施:
第一年,健全辐射带动制度与考评,校内帮扶,深化青蓝工程,发挥青年互助会优势。
第二年,加强与城区学校的合作、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学习。
第三年,加强与镇域内学校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六)家长、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
1、现状: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低,再加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缺失甚至空白。
3、
第一年:
初步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体系。满意度70%。
第二年:
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体系,形成有系列性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课程合理的教育模式。满意度80%。
第三年:
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特色体系,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特色体系,有特色的系列性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课程合理的教育模式。满意度90%。
(七)生源稳定率稳步提升。
初中适龄儿童在本地就读率要在2020年60%的基础上,每年提升10%,争取三年内达到90%以上的适龄儿童在本地学校就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魏述勇负责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及家校建设,郭荣强负责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及师资结构完善,张文广负责育人环境特色提升及生源稳定率稳步提升。,赵兴超负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按照要求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2、加强督查全面实施
成立宋绍军为组长,以赵兴超为负组长的督查评价小组,建立形象进度表,结合上级部门的标准,每一个月进行检查调度一次,查缺补漏。
3、量化考核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工作领先积极完成工作的给与表彰奖励,对于工作懈怠,落后的给与批评教育。
根据国家、省、市、区民政部门在清明节期间的统一部署计划,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处殡葬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我处对滇池面山乱埋乱葬的整治力度,促进黑林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按照《五华区关于开展清明节期间殡葬改革工作宣传活动方案》(五民[20xx]35号)文件精神,结合黑林铺实际,就开展清明期间殡葬改革宣传活动,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五华、建设绿色五华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宣传殡葬改革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领导重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我处殡葬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我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康 宁(街道办事处主任)
副组长:赵 武(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姚 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何才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汤 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倪红昆(黑林铺派出所所长)
袁志坚(海源派出所所长)
成 员:储毓华(行政办公室主任)
尹 勇(城建监察中队队长)
李 华(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冉意辉(城市建设管理科科长)
张 斌(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马朔烽(社区建设办公室主任)
范林华(团山社区居委会主任)
李绍先(海源社区居委会主任)
段永文(昭宗社区居委会主任)
周 惠(黑林铺社区居委会主任)
段彩娥(眠山社区居委会主任)
董玉林(龙院社区居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建办,办公室主任由马朔烽担任。
三、宣传主题
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传播先进殡葬文化,树立现代殡葬理念;宣传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倡导科学、文明的殡葬行为,营造治理滇池面山乱埋乱葬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绿色殡葬、和谐五华服务。
四、宣传时间
20xx年3月20-20xx年4月15日。
五、宣传地点
办事处在班庄村老坟地上山路口、黑筇路三碗水湖路口、黑筇路转玉案山公墓路口等处开展宣传;
团山、眠宗、海源三家社区在各社区护林防火宣传点开展宣传;
黑林铺、龙院、眠山三家社区在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设点开展宣传。
六、宣传方式
采取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布标、接受群众咨询、出黑板报等形式。
七、宣传内容
(一)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整治乱埋乱葬的公告》及《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殡葬的若干规定》;
(二)进行骨灰进公墓,处理多样化的宣传;
(三)提倡移风易俗,革除丧葬陋俗,积极推行火葬;
(四)宣传绿色生态葬法和创建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典型事例;突出重点宣传公益性生态墓园建设,深入推动骨灰处理多样化的经验;
(五)进行禁止毁坏山林、耕地,占用土地私建坟墓的宣传;
(六)进行禁止在经营性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以外建造坟墓及违法修建活人墓的宣传;
(七)宣传殡葬改革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群众办丧负担,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八、工作要求
办事处负责印制宣传材料和宣传布标,并发动参加清明节期间护林防火的办事处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殡葬宣传活动
;
团山、昭宗、海源三家社区要将清明期间的殡葬宣传活动与护林防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上坟扫墓必经路口悬挂布标,发放宣传材料;
经过两个月的意见征集和方案修改,深圳2015年中考改革方案终于出炉了,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科目调整后的中考科目为5科共460分,成绩以单科原始分、单科等级和原始总分同时呈现。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尚强表示,对于备受关注的思想品德考试,做义工等帮助他人的行为或纳入考查内容。
根据2015年中考科目设置,语文、数学、英语(含听说)、理化(合卷)、历史等五科文化课考试安排在初三年级末进行,采用闭卷笔试,体育考试项目则以深圳当年中招体育考试方案为准。各科卷面分值均为100分,但历史和体育按照卷面成绩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故中考总分为460分。
新增的生物与地理(合卷)考试也是闭卷笔试,卷面满分为100分(生物50分、地理50分),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但考生均须参加考试。在中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生物与地理(合卷)分数高的优先录取,还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
生物与地理(合卷)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初二年级末进行(一般安排在每年中考结束后第二天下午),因特殊原因缺考的考生可申请在初三年级末参加一次补考(与下一个初二年级学生一起考试)。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效率、发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工作新理念,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侧重于具体的档案实体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档案管理工作若仍停留在“以纸质档案为主”的状态下,仅仅侧重于具体的档案实体管理,则与时代的要求及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信息处理设备软硬件更新不足
由于信息处理设备软硬件的更新不足,档案信息资源的格式相容性不够高,一些电子文件得不到适当处理,导致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失。数据库建设不够立体,有的仅限于数字化录入和归档,信息资源分散,检索途径单一,势必影响工作效率。
3.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隐患
信息时代下,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黑客及病毒的威胁,如果不及时提高安全意识,疏于管理,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档案数据的丢失、档案资料遭到非法访问等。
4.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有所欠缺
档案管理人员尚未全部掌握相关的信息化技术,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更新,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所欠缺,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发展。
关于改进措施的建议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如何采取改进措施,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档案管理人员面对的新课题。以下是关于改进措施的一些建议:
1.积极推进档案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信息的数据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可能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当采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朝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档案信息化要求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转变。积极推进档案管理模式转变,推进档案管理以手工为主的传统手段,向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管理手段过渡。
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以纸质档案为主”的状态,仅仅侧重于具体的档案实体管理。要结合具体需求和信息化发展要求,积极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将档案管理与电子化、信息化紧密结合,要从档案的形成到归档处理都有效使用电子化、信息化管理。
2.进行信息处理设备软硬件更新
为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进行信息处理设备软硬件更新。
建立更为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其更加适应信息化的需要。着力于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容,丰富检索手段,改善检索效果,档案信息能够迅速自动完成登记、汇编、检索、补充等多项工作。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平台,各个不同科室的档案人员也能够在安全登录相应的用户名之后,进入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于档案信息数据的调用也更加方便,不仅为档案信息的使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还使档案信息使用率得到提高。
在档案存储设备的选用方面,做到及时升级更新,保持硬件设备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真实性,更加有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同时,加强行业及部门间的沟通,积极促进实现彼此的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通过对信息处理设备软硬件更新,加强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维护和管理,优化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积极改变原本局部的、封闭的信息资源,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档案管理,达到充分、合理、安全地为档案服务利用,改善了档案管理过程,档案利用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效率也进一步提升。
3.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保障
遵循严格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强化安全防范过程。
制定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守则,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能力,守住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
注重软硬件日常安全管理,制定实施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制度。管理人员及时通过相应的管理平台,针对所上传的数据来掌握当前设备运行的状态,并且对各项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计算方式进行分析,确保分析结果更加精确、客观。在加强软硬件的日常维护管理当中,充分做好数据保护、备份、更新工作,保障软硬件安全运行,消除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隐患。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技能
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需要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与知识结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技能。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同时也应当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和管理等有关知识。
档案管理人员应培养和增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更新观念,充实信息化技术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等相关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入档案管理工作等各个环节,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继续坚持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鼓励档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
继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保持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业务探讨。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探讨档案管理工作,理论指导实践,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深化学术交流,使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规定、新理念、新技能,保持思想理念和管理技能的与时俱进。鼓励档案人员发扬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加强档案理论研究。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认清自身素质与新形势对档案工作需要的差距,坚持积极探索、学习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为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结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伴生物,以其记录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成为信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发现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做到积极改进,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