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会计计价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计价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计价方式

第1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关键词:保险业 会计信息失真 防范机制

一、保险业会计的特点

研究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保险业的会计特点,保险业业务的特殊性致使保险业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未了责任准备金的提存

保险公司对于会计年度末尚未到期的保单应承担的责任称为未了责任或未到期责任。由于保费收入是在保单时入账的,而保险责任要延续到保险期终,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要把不属于当年收益的保费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形式。从当年收益中提出,作为下的年收入。这种未了责任准备金的提存是保险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特点。

2、保险利润的特殊性

第一,保险利润的计算与一般企业不同。其利润的计算应以当年收入减当年支出后,同时需要再调整。第二,保险企业年度之间的利润可比性较差。由于保险费是按概率论和大数法则计处的各年灾害损失的平均数收取的,而赔款支出是按当年的实际损失支付的,而灾害事故的发生率各年很不平衡,从而使保费收入与赔款支出在年度间相很大。

3、年终决算的重点在于估算负债

办理年终决算时,一般企业(如工商企业)的重点在于核算资产。而保险公司年终决算的重点是正确估算负债。保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等。其中未决赔款的估算比较困难,特别是涉及到责任范围、损害程度的比例存在争议或最后由法庭判决等情况时,往往要经过时间,因此负债数额的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保险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保险业会计特点

(1)双重记账基础

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不同于一般会计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保险会计制度采用双重记账基础。我国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规定,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但保险企业在卖出保单、收到保费时,并不知道承保每项风险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只能等到发生保险事故,完成理赔工作,或等到保单有效期限届满时才能确切地对风险成本加以计量。如果对每笔业务都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会计部门的工作量将会十分繁重,而且无法满足及时性的要求。因此,保险会计实务当中,采取了变通的做法。即,在平时按照收付实现制来记录每笔业务,到年终再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调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报表。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的转换中,需要大量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未来事项作出预测,同时也要运用到会计估计政策。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给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保险业信息的预计性

原则上,一份保单终止效力前,保险公司是无法计算这份保单所带来的真实利润的,只能估计这些保单的未来变化。确认保险业务的真实利润必须依赖估计。会计人员为了满足管理者、所有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要在财务中报告每一年的利润,这就需要一个独特的方法逐年确认利润,即通过责任准备金的调整使各会计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分配。而责任准备金的计量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经验数据和贴现率,因此,保险业确认利润时,人为色彩较浓厚,这样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保险业会计制度不健全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只就保险公司的会计事项作了原则性规定,过于宽泛,没有体现保险业的特点。如出于谨慎性原则要求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准备,这无疑对挤于资产水分,消化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都由保险公司根据情况自行确定,客观上为保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为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会做出不同的估计。如该制度权责发生制作为保险业的核算基础,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使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体现,但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权责发生制涉及到应计、递延、摊销和分配等一系列体现人为作用的会计行为,并包含太多的估计,所以保险业利润的确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从公司内部关系看,目前保险业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分级管理,逐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考核多以单一的保费为主,分支公司保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己可支配的费用,分支公司盈利或亏损与经营者没有直接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分公司不惜以各种方式虚增保费“挣够自己的费用”,谋求自己的利益。

其次保险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综合体,维系公司存在的各种契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使会计成了维系各种契约关系的基础,而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只要存在利益冲突,人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委托人的权利。毋庸讳言,保险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使保险公司的经理(人)有着不同于股东(委托人)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和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经理在获取公司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偏离情况会造成经理出现道德不良,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情况,提供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特别是对于在保险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产权过分集中于国家,产权是虚拟的,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造成监督不力。

4、外部监管不力

近几年来保险公司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垂直领导的保险监督组织体系,但是保险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只注重机构的批设和审核,忽视了对财务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监管的重点仍在条款费率审批、手续费标准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关系保险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另外,目前的保险监管大多停留在现场检查阶段。一些高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在我国没能得到切实使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机制

1、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同时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

首先,保险业目前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审计法》、《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保险业会计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其次,由于市场的变化和新业务的发展,目前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并不能完全适合保险业会计,加快适合保险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二是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保险业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最后,保险会计核算应严格遵守中立原则,不偏不倚。在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中。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等措施;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第四,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五,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3、加强外部监督

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它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审计机关重点做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审计监督工作。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应充分体现其职能和作用。同时也发挥银行、证券和社会力量对保险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申兵,保险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2]杨江春,谈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经济师,2006(7)

第2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贯穿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形成支持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充分发挥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动力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科技事业大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督查内容

主要是项目安排是否符合重点产业支持方向,资金是否按时、足额下达,项目执行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来源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经费管理使用是否合规、有效。

三、督查计划

为确保督查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决定自年6月开始,年12月结束,分四个阶段开展督查检查工作。

1.安排部署阶段(年6月)。成立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工作重点和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目标和措施。

2.自查自纠阶段(年7月-10月)。组织局各业务处室、工业研究院、知识产权局、创新基金中心、技术市场办、科司等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查摆在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科技行政管理尤其是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目标。

3.重点督查阶段(年11月-12月)。市科技局督查检查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整治情况进行全面督查。

4.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月)。各相关处室和单位对落实工作任务情况进行“回头看”,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情况报告局监督检查领导工作小组。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市科技局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督查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第3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关键词:会计能力 会计教育 胜任能力

一、国外职业团体的研究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此类研究,并于1967年了《职业知识框架》,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范围。1968年,AICPA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并两次进行更新。20世纪9()年代中期AICPA启动了远景项目(AICPAVisionProject)。该项目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职业规范等因素人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包括交流与领导能力、战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消费者与客户和市场的关注、综合信息演绎能力、技术能力等在内的5种核心能力。并在此项目基础上,于1998~AICPA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3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牲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技术。AICPA的委员会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Highopportunity)的能力和低机会(Lowopportunity)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启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须重在掌握核心能力,会计教育应由知识型教育转向技能型教育,对会计能力的研究越来越详细。

(二)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研究及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研究在内部审计方面,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了《内部审计能力框架》,该书从全球内审职业、内审知识、职业未来、最佳实务、胜任能力及胜任能力评价等角度,分析了能力发展的要求,认为能力包括知识、经验、技能、任务、执业标准,技能又分为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启示:内部审计师的能力框架中对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胜任能力及其评价提到重要位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1999年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其成果反映在《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启示:对会计能力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

(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研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96年了国际教育指南修订版第9号(IEG9)《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将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标定位于使会计师能为职业界和社会做出贡献,提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还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此后,IFAC的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了名为《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师职业入门方法》的讨论稿,讨论了“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介绍了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2001年,IFAC又了修订后的讨论稿,旨在为IFAC的会员提供指南,以运用这些方法来评估会计人员的能力。针对管理会计师的能力需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MAC)于2002年了第12号研究报告:《管理会计实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及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档案》,对能力及胜任能力进行界定,并对什么是有能力的管理会计师进行阐述。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IFAC2003年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capabilities)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Eaig,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11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启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引入胜任能力的概念,并提出胜任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范畴。

(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的研究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于1986年就开始运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并于2000年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列示了各领域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能力。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2004年了《特许会计师能力图》,同年又了《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CAS职业能力的理解》,从胜任能力和胜任领域两个层面设计会计师的能力图。CICA为特许会计师通用的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和职业观(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正、独立、保密等)、个l生特征(如自我管理、创新、适应能力等)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三部分,提出特许会计师的6个特殊胜任领域:组织有效性与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税收、鉴证、业绩评价、信息及信息技术等。

(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澳大利亚特许会汁师协会(ICAA)、注册会计师协会(ASCPA)与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发起了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提出了职业会计师的人际技能、组织技能、分析与构造技能以及理解技能。此后。ICAA-~ASCPA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99年了《注册公司审计师能力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启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也是注重会计技能的研究。

(六)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的研究

ACCA在其制定的职业发展手册中提出了一个技能框架,以帮助会员针对特定的能力分析培训需要。依据会员所承担的角色不同,会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增加或删减特定的能力。该能力框架将能力分为以下四大类:人员管理及领导才能、个人更有效的工作、商务管理和技术。以上每一种能力都可以按照从1到的水平来进行评估。其中l代表基础,2代表中级,3代表高级。

(七)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分别是:(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其_体包括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国外会计公司、学术团体的研究

(一)国外会计公司的研究

普华、德勤、安永等国际会计公司也都直接或间接进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1989年,当时的“”联合了《教育的展望: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白皮书,提出了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白皮书对现行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表示了担忧,呼吁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这个问题6这份白皮书对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各大会计公司都十分关注CFO的发展趋势,如普华永道1997年发表的《CFO:公司未来的设计师》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CFO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营和跨国竞争的要求,未来的CFO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基本技能主要与专业知识、技术和控制有关,这是CFO的最低要求,操作能力包括战略思考、创新、企业风险管理和变革、团队精神、训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德勤咨询与商业周刊委托机构“研究国际”(ResearchInternational)形成的调研报告《授权CFO》(2003年)认为,CFO不仅扮演管家角色,而且是战略伙伴。各会汁公司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成功的CFO的能力做出分析。启示: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CF0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二)国外学术团体的研究美国会计学会(AAA)回顾了美国1925年到1985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于1986年形成了贝德福德报告(TheBedfordReport)——《未来会计教育:为日益拓展的职业做准备》报告指出,会计教育的实质没有改变,即教师仅仅是教学生簿记和进行技术训练,而没有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技巧,会汁专业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怎样进行逻辑性思维以及怎样解决问题。还指出,会汁功能已超越传统领域,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目前的新环境,强调大学会计教育应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仅应该确保学生可以学到会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这种分析须是创新性的,而且应与较高的标准相适应。并提出建议:把学生引向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把会计教育看成是信息发展和进行经济决策的工具。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鼓励教师要摒弃课程式的、被动式的教学,而转向更加积极活跃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合作式的教学互动是这个新方法的关键。1990年,AECC发表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1号》。该公告认为,会汁教育的目标应当为会汁毕业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使其在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会计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要终身学习。公告指出,会计教育应定位在“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做准备”,并对会计教育的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阐述。公告指出,会计毕业生必须具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除了关注教学模式和强调厚基础的教育之外,AECC还发行了一系列的会计立场公告(Position statements),如《第1门会计课程:立场公告第2号》。公告强调会汁导论课程(Introductoryaccountingcourse)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当了解会汁信息在经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时所发挥的作用,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会计的作用,应提高分析性技能及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而这一改革是由一系列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批评意见引起的。这些批评意见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进^、会计职业所需的一系列能力。B|oom和IDebessay(1984)认为:会计教育应该主要围绕基本原则进行,而不是试图传授所有技术领域的知识。Bloom和Debessay鼓励会计教育方法的改革应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应包括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批判式的思维,人际关系及书面和口头的交流技巧。P0rter和Mckibbin(1988)及Carnevale,Gainer和Mehze(1990)的研究表明,学生缺乏雇主所要求的智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Whitney(1992)认为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随着贝德神神福德(theBedford)委员会和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一系列报告、目标和说明书的,会计教育者很清楚地了解到改变和重新构架整个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教育者逐渐认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会计教育者和实务者在如何改革上存在分歧。Min(1987)指出会汁教育的概念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巨大分歧,他认为两种方法都适用,发展的趋势可能是两者的融合。Baldwin和lngram(1991)认为,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会计基础课程都需要改革,应让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相关的和有用的会计信息。针对美国会计学生数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他们建议对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的更新,以吸引有着很好的推理和分析能力的学生选择会汁专业。May,Windal~llSylvestre(1995)的调查研究表明会计教育者在改革的必要性这一点上达成了广泛的一致,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调查结果再次强调会计教育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Jordan和lClark(1995)和Wilson~IBaldwin(1995)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会计教育内容和模式的改革。Albrecht和Sack(2000)的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设计课程以渡过危机重重的未来》对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影响较大,他们认为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存在较大问题:会计课程内容过于狭窄,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缺乏创造性的学习。他们总结出传统的会计教育过于强调学术知识方面;而对能力的运用方面关注不够oAlbrecht和Sack指出:会计教育要强调基本原理,基础原则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而非深入的专业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及如何学习。他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降低对讲稿和教科书的依赖;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的训练;通过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加强合作,以培养其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邀请企业界人士参与会计教育;适当安排课外活动,如实习、专业研究、在职学习等。Franciscoc和KeUy(2002)研究了会计教育中技能要素发展的重要性。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系根据会计职业界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需求而进行的有关改革是教育

第4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关键词]实践;科学发展;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39-02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角度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2010年2月3―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题研讨班。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中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问题――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从小到大课本上讲的:地大物博。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地大物溥。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但人均水平是全球的1/4(25%);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四位,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以下。能源资源――三大常规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从煤来说我国总量在全球第三,但人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确实是总量大,人均少。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来超过50%。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我们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态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三大常规性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污染(垃圾污染)和荒漠化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按我国的统计现在美国第一,我国第二。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超过美国。现在面临着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压力:一是国际责任方面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以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们中国设置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才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的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一是速度的调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2002―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4.4%,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2003―2007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但是,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是负增长,2010年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较低,2009年美国、欧元区等16国、日本都是负增长,美国占全球总量的25%,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之和是全球总量的50%~60%,如此比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很难带动世界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高消费。中国人光挣钱不花钱,美国人挣钱不多,花钱很多。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乏力才引起的。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率会有所下降,人们也总结经验了,得向东方国家学,向中国学存点钱,储蓄率上升,意味着国际市场需求量会相对缩小,三是贸易格局的调整。全球贸易的增速会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强化。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怎么样适应这些新特点,如何适应全球发展的新的挑战,只有一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不管是从中长期发展和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迎接全球经济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1)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全球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10~20年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加区分。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一定的时间里,也有这种看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①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1―2008年我国的进口率从2.1提高到7.9,外贸依存度从38.9提高到59.8,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1.4下降到35.3,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投资率高,出口率高,关键是储蓄率高,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想要压低投资和减少进出口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储蓄率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还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为什么大家对发展重化工业这么感兴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我国的财税体制对工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搞重工业?因为它投资规模大,增加值率大,增值税率大,对GDP作用大,效益大。如果地方政府不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话,可能会发生变化。③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④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⑤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我们的发展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①转速度。从高速的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持续和稳定适度的增长转变。②转需求。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力足扩大内需为主,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③转支撑。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④转资源。从资源支撑(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⑤转结构。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来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标准。一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二是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居民与企业的收入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二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不断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要在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上下工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

第5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向。我国许多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积极对社会当前形势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仿真性与实践性,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账务与实务工作环境融入其教学中,已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缺乏实践性的教学

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必须结合财务软件及会计业务核算,而当前许多高校仅仅是单纯的对财务软件操作进行教学。许多会计专业的教师演示相关课程资料后要求学生自行进行操作,这种教学与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不相匹配。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作为一名会计资料输入员,并不能掌握会计的实际操作,遇到会计核算业务与问题时无计可施。另外,许多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通常提供一个月的资料,造成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会计核算的连续性,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任务集中在年末,而高校对这一方面的教学重点未得到有效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会计核算的综合处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际企业的会计岗位。

(二)教学软件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软件的发展不断发展,当前财务软件有金蝶、用友、管家婆等。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当前许多企业主要使用的软件有金蝶与用友,学生对软件掌握必须是全面、多样性。而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软件单一甚至版本过低,会计教学软件未得到及时的更新,甚至在教学课本上的软件也是落后的版本,其软件使用与现今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不相吻合,导致高校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另外,高校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理念知识与企业新会计的要求存在的差异,易使学生造成教学与核算的混淆。

(三)教学环境与企业实务环境的差异性

当前,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单机操作的情况。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由多个人员分完成。而在高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系统的初始化、输入、审核、编制报表等工作。许多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分工完成核算工作。高校所实施会计电算化难以使学生体会其工作流程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模糊。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电算化结合了计算机应用及会计应用,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会计电算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不仅要求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在教学当中能够系统性的维护与管理会计电算化软件,有效解决会计软件运行的问题,这对于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高校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中,严重缺乏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许多会计教师担任着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电算化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引进更加专业、系统性的电算化指导老师,从而导致电算化仿真教学课程中出现会计教师讲授的情况。

二、探索会计电算化的仿真教学路径

(一)提高教学内容与实践层次

针对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可通过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改善。

其一,增加账务月份。高校由原来1月份的账务核算增加到11、23及1、2月份,从而使学生在所学单月会计核算操作流程的同时,还能掌握跨年度的账务核算流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整年会计核算的直观理解,使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符合企业的实际核算。

其二,引进多个财务教学。当前高校所使用的软件教学还是遵行财务链的教学,并未根据供应链进行教学。供应链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核算内容。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融入信息技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只有综合型人才能得到企业欣赏与重用。高校要在财务链的基础上融合更多的供应链教学内容,实现两者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会的实际流程与熟悉企业销的整个核算流程。

(二)实现分阶段教学

高校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中,还需增加课程教学的课时量,综合仿真实践教学与软件操作的阶段进行。在软件操作方面要学生熟练整个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通过仿真实践教学结合模拟实训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模拟企业的实务操作,通过多人一组核算会计财务工作,从使学生在校期间内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及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一步促进学生提前融入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环境中。

(三)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校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其一,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作为会计电算化教师,自然要具备扎实的理念基础与软件应用基础。高校对教师开展电算化知识培训的过程中,可选派2至3名核心教师参加软件的培训及会议,有条件可通过财务软件进行合作,如参与ERP系统或大型财务信息系统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及软件操作应用水平。

其二,利用暑假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不仅要定期开展教师知识水平的培训,还应要求教师在暑假节日到企业进行学习,充分了解的核算环境及相关要求,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为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校企合作

当前,随着高校教育逐渐走向职业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及提前熟练企业的工作环境等。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十分落后,与企业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差距较大。要切实有效的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质量并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最有效的路径是进行校企合作,依托于企业的实际要求建立起会计电算化实践基地。通过这种路径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仿真教学的教学资源,还能通过企业的资源将企业的综合型会计人员为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指导。另外,高校可组织学生走近企业进行实地的观察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岗位,进一步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减少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差距,有效实现产学结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社会上对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存在着较多问题,如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教学软件单一、教学环境与企业会计实务环境差异等。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有效融入企业的实际会计操作流程与工作环境,导致许多学生转行现象增多,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必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仿真教学,如提高教学内容与实践层次、实现分阶段教学与加强校企使用的路径,从而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英.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2:177-179.

[2]陶迎春,王静.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的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3:124-125+46.

[3]祝红艳.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性和仿真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64-65.

第6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拓展两个空间实施四大战略

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突破口的选择,应着眼于拓展发展空间,用增量的创新带存量的调整和改革,形成转变的激励机制,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尽可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这一思路出发,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可提出拓展“两个空间”,即拓展内需空间和拓展创新空间;相应地实施“四大战略”,即扩大内需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和节能减排战略。

一是以消费需求拓展和升级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是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收入水平上,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居民预期,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改进对消费的金融服务,把部分未来收入合理地转为当前消费等。另一个层面是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而扩大消费总量,包括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放宽对服务业的进入限制,增加竞争,降低成本,刺激这方面的消费增长等。

二是以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国际经验表明,处在产业中高端的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三是以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加强教育培训为重点的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的投入,是发展方式转变所要坚持的导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重民生不仅仅是增加福利支出,更重要的是加强我国人力资本建设,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没有人力资本质量的相应提高,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形成。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再加上教育培训,是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持续提高的必备要素。

四是以减排与创新并举、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重点的节能减排战略。近期国际上在谈“两个危机”,即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粗看似乎两者关系不大,仔细分析,通过强调气候危机,增加减排成本,可以刺激相关技术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为最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提供最需要的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持。在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不少有利条件,完全有可能在拓展需求空间和创新空间上有所作为。

进一步推动重要领域改革

从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看,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回升的势头。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继续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不动摇,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正确判断、适时应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货币政策除了总量规模外,把握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也很重要,比如,是投向实体经济了,还是有相当部分进入资产领域助推泡沫;是主要进入投资领域,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或者有助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等。

实施四大战略,应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有利时机,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等方面采取若干重点举措:

第一,加快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包容性强、可流转、可持续的社保体系。着力解决好3个问题: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讲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不是说达到同样的保障水平,这在相当长时期是难以做到的,而是说相互可兼容、可流动、可“升级”,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架构和制度元素,比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社会保障身份系统。二是“保基本”,由国家财政支持,对全体居民特别是城乡困难群体提供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保障,并以此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三是在资金筹措上,除了国有股份上市融资的10%划转社保基金外,还可以考虑划转国企的部分利润和股权。这样做除了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外,还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储蓄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不仅表现在城市化率偏低,而且表现在已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农村人口在住房、日常和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卫生、其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分享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不同程度的差距。这种差距蕴藏了巨大的内需潜力。如果未来10多年有3亿农民进城居住,按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和每平方米2500元投资计算,投资总额可达到近20万亿元。再加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能带动巨额投资。由于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应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在城乡统筹方面进行更多试验,并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对那些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竞争。我国储蓄率高,社会资金充裕,应当开拓更多的领域和渠道,使这些资金去创业,去创新,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去培育新增长点,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四,加快部分仍然没有放开或理顺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税费制度改革。当前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对平稳,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难得契机。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应协调好价格管理与市场定价机制之间的关系,加快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等。加快研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进一步理顺环境税费制度。

第五,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企业并购重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应抓住经济回调的时机,加快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效和无效产能,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推进企业在生产布局、技术进步、产业配套、节能减排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

第7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关键词:食品加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实践应用

当前是一个科技信息时代,食品加工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记账、报账以及算账等内容,还包括了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科学预测工作,为企业高层管理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真实依据。食品加工企业会计人员要针对各个工作环节内容,有效采取会计核算方法,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深入挖掘工作,进而真实、全面的展现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周转能力等,以便让企业领导可以从海量的财务数据中挑选出有价值的关键信息,以便辅助企业领导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发展决策。

一、现代食品加工企业会计核算要点

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经验内容涵盖了原材料采购、食品加工处理、食品销售等一系列工作,在不同环节均会消耗一定的资金、人力以及原材料。通常情况下,每个不同的环境都会由于实践者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食品产品质量与食品生产成本出现变动。例如,食品加工企业在产品销售工作中,相同质量的产品会由于水分蒸发、油水下沥以及销售重量变多等因素而不同,同时如果企业销售产品种类是熟食,则要额外加入适量的调味佐料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销售数量发生变化。在缺乏严格监督下,产品从加工厂运输到线下店面时,会因为各种因素造成产品缺斤少两。因此,现代食品加工企业在产品会计核算工作上,不能一味生搬硬套的应用分批法、分步法以及品种法等产品核算方,而要综合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优势,加强对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细节核算工作,确保各项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为企业领导作出科学决策提高可靠依据。

二、会计核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1.会计核算规范形式。基于现代信息化市场会计信息的开放性特点,食品加工企业会计人员要想确保会计信息核算质量,就必须规范自身操作,要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做好会计信息数据的协调对接工作。会计核算规范形式有利于避免会计人员出现失误判断,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

2.数据精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会计核算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核算的准确型、完整性、真实性。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当前会计核算业务已经完全实现了电算化,会计人员要充分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知识和技能,这样既能够保障会计数据核算的准确性,又能够降低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量,保障企业能够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经济效益。

3.开拓创新。在信息技术时代,会计人员在面对海量数据信息,要积极加强对会计核算方法创新选用工作,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采用会计核算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企业和谐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会计核算方法在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过程的应用

当食品加工企业发生产品原材料采购业务时,企业会计人员要准确记账。借方:材料采购、在途物资;贷方:银行存款。针对已经购入并且已经入库存储的加工原料,食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则需要根据入库单的标准与购入时的发票信息来进行记账处理。借方: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方:银行存款、应付账款、材料采购、在途物资。食品加工企业会计人员要按照原材料种类依次进行采购环节的会计核算。如果采购材料是已经经过初步加工的农产品,会计人员就必须以入库前产生的材料采购成本、路途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合理损耗等作为该批食品材料的入库总成本;如果采购材料是未经过加工的鲜活农产品,会计人员就必须以入冷库前产生的材料采购成本、路途运输费用、加工处理的人工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等作为入库总成本。

四、会计核算方法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的应用

众所周知,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的工序是多种多样的,一些特殊食品甚至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很多前期工序。由于食品加工生产需要投入各种原料,不同原料间需要不同的处理加工方法,从而导致食品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复杂而又细化的工序操作。

1.企业在发生领用原材料进行食品生产加工时,会计核算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相关单据来进行核算。借方: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方:原材料。

2.人工成本支出核算。当食品加工企业要结人工成本支出时,会计财务人员要正确使用库存资金或者银行存款,借方:应付职工薪酬;贷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当企业进行工资分配工作时,会计核算人员要按照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科学采用薪酬计算方法,借方:生产运营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在建工程;贷方:需要支付员工薪资。

3.其他费用支出核算。在企业出现办公品消耗时会计需要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借方: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贷方:银行存款。广告费、运输费支出核算,借方:销售费用;贷方:银行存款。企业生产设备维修管理费核算,借方:制造费用;贷方:银行存款。银行手续费核算,借方:财务费用;贷方:银行存款。

4.分配制造费用的核算。食品加工企业在产生制造费用后,会计人员要优先使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借方:生产成本;贷方:制造费用。

五、会计核算方法在产品销售过程的应用

在销售过程中存在部分食品额销售数量难以预测判断,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到该部分食品的正常消耗。此外,食品销售的显著特征就是其要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要分食品销售的旺季和淡季。当食品遇到销售淡季时,很容易会发生产品滞销、库存产品不断增多等问题,在经营旺季时期产品会相对应的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总的来说,食品企业在销售经济业务活动中主要涉及以下环节:获取产品销售收入、结算已售出产品成本、确定流转税、广告宣传费用等。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要严格按照产成品最终的售出清单和实际发票数据。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企业在会计核算方法应用工作上,要首先在充分深入了解会计核算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条件考虑出发,会计核算人员要采取高效方便简单的核算方式,确保企业各个经营环节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让食品企业能够在完善的会计核算工作下持续稳定的发展,为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更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冶成强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国俊.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简易会计核算法[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2(05):45-48.

第8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这次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是在我市赶超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各县(区)的同志分别作了发言,都讲得很好,相信大家听了以后,和我一样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特别是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实质,进一步坚定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吹响了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号角。省委苏书记强调:“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推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抓手。”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就是要贯彻落实全省的会议精神,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刚才,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我们要认真学的重要讲话,吃透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市情的基本判断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

首先,要咬定发展目标。书记提出:今后三年内,全市所有县(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翻一番,力争经济总量翻一番;所有县(区)要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力争有2个县(区)进入“全省10强县市”行列。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抚州赶超发展实际和县域经济发展实情提出的奋斗目标。去年,我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32.57亿元,财政总收入为3.43亿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7.9%和62.9%。尽管我们与先进地区有差距,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有潜力。劲可鼓,不可泄。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奋起直追,我相信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新抚州一定会迅速崛起在赣东大地上。

第二,要善于发挥比较优势。近年来,各方面条件并不优越的湖口、共青城、横峰等地的快速崛起,充分证明了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尽管在发展中,我们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更要看到,我们有国家大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有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有日益完善的城市、园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有日益壮大的产业基础,有人人思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这些有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先天不足,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就能够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一轮竞赛中赢得主动,实现赶超。

第三,要奋力赶超进位。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去年,我们全市有4个县(区)的gdp和10个县(区)的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位前移。今年一季度,全市又有7个县(区)gdp和10个县(区)财政总收入较去年底在全省排位前移。尤其是广昌县gdp增长19.1%,财政总收入增长124.2%,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财政总收入绝对值在去年前移14位的基础上,一季度又前移了34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市有一个县gdp后退了8位,有一个县gdp后退了3位,有一个县财政收入后退了5位,有一个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后退了26位。这充分说明,我们发展的基础还不坚实,赶超的态势还不稳固,只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落到后面。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按照“令畅通、排排位、抓落实、常问效、真问责”的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勇于争先,敢于跨越,保持赶超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狠抓关键,创造性地落实好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重大举措

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四个重点,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狠抓项目增投入,积聚县域经济发展的动能和后劲。坚持把抓项目、增投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实现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40%,力争超过50%。一是抓好招商引资。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大力开展产业招商,既要多引进生产环节的企业,又要多引进研发、设计、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企业,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做大做强。要重点瞄准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三角等地区,积极开展大力度、专业化、高频率的招商活动。要加强与央企、大型民营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合作对接,引进更多更好的项目落户。要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引进外资进行重组嫁接,盘活国有资产,焕发新的生机。要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竣工率,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性。二是抓好争项目争资金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投资的重点和取向,充分利用国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和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积极谋划、运作项目,向上争取项目,力争今年全市争取上级各类资金80亿元以上。三是抓好项目建设。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四定两保”责任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全市683个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367个纳入市级计划管理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以及新引进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四是抓好项目融资。要继续运用bt、bot、信托融资、担保贷款等行之有效的融资模式,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问题。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前几天,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行“双限制”,这对我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将带来新的困难。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做到见事早、行动快,切实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努力破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资金难题。

(二)狠抓新型工业化,培植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一是抓好园区建设。各地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打造自己的特色,培育自己的优势,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园区竞争力。要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积极借鉴深圳、合肥等地的做法,集中一定的土地,兴建一批多层标准厂房,使企业一进来,立即就能开工,最大限度地挖掘园区潜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抚州设立出口加工区,争取金巢经济开发区等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园区行列。二是抓好主导产业。要认真实施特色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崇仁变电、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和黎川陶瓷等四个省级产业基地;抓好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壮大。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强、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我们要以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一手抓好现有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一手狠抓招商引资,使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到抚州安家落户,推进产业集聚,努力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三是抓好骨干企业。要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高度重视现有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帮扶企业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营销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加速推进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打造一批集中度高、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骨干企业。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超过850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突破120户。

(三)狠抓新型城镇化,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要按照书记提出的“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理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一是做大做强县城中心镇,使县城真正成为对外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对内具有辐射力、带动力的新型城市。二是大力发展小城镇。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吸引分散在乡村的微、小型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切实解决小城镇产业和人口集中度不高的问题,构筑形成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体系。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小城镇的不同特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特色城镇。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四)狠抓现代农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整合各类支农扶农资金,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二是调整农业结构,提升特色农业竞争力。按照“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培植市场亮点。积极推进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今年抓好6万亩基地建设,力争2015年发展到50万亩。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抓好120个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争取今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识3个。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力开拓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力争全市今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7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60家,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过百亿元。

(五)狠抓全民创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全民创业是一条集中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南城县株良镇返乡农民创办的一家校具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了40多家配套企业发展,带领了6000多当地农民致富,创税近300万元。我市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群众中蕴藏着创业的巨大潜力、巨大动能,群众渴望创业致富,政府希望创业推动发展。因此,只要我们的政策对头、方法得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就会竞相迸发,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汇聚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滚滚春潮。一是要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本土创业的关系,既加大力度、加足马力、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推动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创业,吸引、鼓励返乡创业,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培育小老板工程。二是要着力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创业示范街建设,建设好创业平台,解决群众“无处创业”的问题。三是要扎实开展免费创业培训,特别要让创业带头人现身说法,带动身边的人创业,解决群众“不会创业”的问题。四是要广开创业融资渠道,建立形式多样的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贷款规模,解决“没钱创业”的问题。五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禁各种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行为,解决“难以创业”的问题。同时,要主动为创业者服务,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六)狠抓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一是继续抓好生态环境四大工程。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善管护机制,加强现有林地的保护和新栽树木的管理;抓好农村清洁工程,今年重点抓好50个集镇和4200个村的试点工作;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管理和营运,确保正常运转;抓好抚河保护工程,坚决取缔抚河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和近岸污染源。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着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三、加强服务引导,积极营造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良好环境

市直各部门要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更加有效地引导县域经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认真编制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市直各经济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为各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提供有效指导和服务,提高县(区)趋利避害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县(区)抓准重点、抓住关键、强化措施、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对县域经济发展加强考核引导。

二是更加有力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舍弃部门利益,将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凡是县(区)能做到的事项全部交给县(区),从体制机制上给县(区)松绑、放权、减负、让利,使县(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更加主动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市直各部门要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动协调,主动服务。凡是能够向上争取到的政策都要积极帮助县(区)争取。当前,重点要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帮助乐安工业园申报省级工业园,帮助金溪县申报全国香料产业基地,帮助临川区、南丰县申报省级铜加工产业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基地,支持资溪大觉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宜黄曹山、乐安流坑创建国家4a级景区。要加强市县合作,组织好7月份的中国资溪旅游月活动。活动期间,将组织上海至资溪旅游专列,举办国际漂流大赛和中国资溪登山竞赛,举办资溪旅游论坛,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资溪举办“激情广场”演出,并开展项目招商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全国了解资溪,让资溪走向世界。各地要学习资溪经验,促进全市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要认真组织开展好“创业服务年”活动,建立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健全重点项目建设调度制度,做好新型城镇化和“三房一改”等工作。

第9篇:会计计价方式范文

罗志军书记在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推动江苏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江苏实现“继往开来,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和关键。然而加快转变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转、随意转。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盲目转更不行。转变发展方式既要达到预定目标,即转变成功,还要努力降低转变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要提高转变的效率。显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科学、有序推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方向和总要求,对于各个地区而言,转变的基础、条件和迫切程度不同,对转变的期望和目标也不同,实际转变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性质。用经济学的语言,转变不是同质的。因此,江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探索符合江苏实际、彰显江苏特色的转变之路。转变的基本原则,一是顺应发展规律,实现发展的可持续;二是彰显自己的特色,进一步强化优势,消除劣势,实现协调、稳定发展。

把握转变内涵: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没有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企业是创新和转变的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让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普遍、持续行为。市场是企业创新的依托平台,企业一方面通过市场获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检验甄别创新成果、获取成功收益。在宏观层面,市场起到了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和创新成果的放大作用。政府不是创新的主体,因为政府既不了解市场对创新的需求,也不承担创新的风险。事实上,没有政府,企业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也会进行科技创新。但问题在于无法形成持续,因为成果会被模仿,利益得不到保障。而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强权保护创新者利益。因此,政府的作用,一是保证市场机制有效,二是保护创新者利益,保护力度越大,对企业创新的刺激作用就越强。当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时,不仅该企业的创新会持续下去,而且会成为其他企业普遍的效仿榜样,这就促进了整个经济的转变。

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在整个创新和转变过程中科研机构是配合企业运作的,并不发挥独立作用,技术与资本、劳动、信息等一样,是企业创新的要素之一,既可以内化为企业的一个部门,也可以通过研发外包来解决。因此,转变的重点在企业,研发可以通过企业的需求来带动。产学研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策结果。

从模仿走向创新:江苏转变的核心含义

以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基本路径属于跟随和模仿。乡镇企业发展是在上海“老大哥”直接带领下,从生产零部件配套起家,开放型经济向广东、福建学习,发展民营经济向浙江学习。尽管江苏在学习模仿中有自己的创新,但始终以别人为标杆,是方向既定的战术追赶。

模仿是指后起者对先进者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的行为。亚洲“四小龙”等例子表明,模仿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人口众多、空间狭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江苏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质上是成功模仿的结果。

必须指出,江苏能够成功模仿的关键因素,就是政府主导。政府不仅通过行政手段层层推动,而且指出发展方向、组织观摩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交流推广,形成了规模化运作,大大提高了模仿效率,降低了模仿成本。

模仿虽然是后起者的捷径,但也具有无法避免的内在缺陷:一是模仿有成本,包括学习试验成本、模仿失误的成本。二是模仿容易忽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模仿只能缩短与先进者的差距,超越先进者必须依靠创新。实践表明,模仿的负面影响具有累积效应,时间越长带来负面影响越严重。

模仿既是江苏经济过去30年得以快速发展的成功之道,但长期模仿也带来了增长粗放、结构失衡等矛盾,并日益成为严重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障碍。因此,从模仿走向创新、从跟随走向领先、从发挥后发优势转为形成先发优势,这是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含义。

优化资源配置:江苏转变的目标取向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并呈现热火朝天的态势。发展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发展新兴产业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所起的作用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不能完全替代和涵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实上,集约发展还是粗放发展与产业本身无关,传统产业依托科技集约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新兴产业也会粗放发展,IT产业多年前就成为江苏的最大产业,但并没有改变江苏经济粗放发展的局面。

因此,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这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推动转变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抓发展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突破瓶颈约束;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优化配置化解粗放矛盾。如果说,过去30年江苏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如何把要素动员起来,如何引进要素,解决要素不足的问题,那么今后江苏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配置资源。要防止以新兴产业发展替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要防止新兴产业的粗放发展。

增强内生增长机制:江苏转变的重点任务

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是江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江苏能够顺利实现“第一个率先”,开放型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一是导致江苏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过度依赖,受国际经济的波动和冲击明显;二是导致江苏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薄弱,江苏拥有庞大的加工产业却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体系,更没有培养出一大批企业家;三是形成了招商引资力度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不断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于是招商引资成了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官员替代了企业家的作用。

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企业家的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也是江苏经济与浙江经济的差异所在。因此,江苏要实现经济持续领先的目标,必须着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让经济发展回归本源,形成开放经济和内源经济双强、两轮并驱的发展格局。

突破路径依赖:以理念转变推动实践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突破原有模式和路径依赖,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理念转变才会有实践的转变,解放思想依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前不久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访问浙江,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紧紧抓住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爆发式增长,给代表团很大启发。而在北京,一家名叫京东商城的电子商务企业更是飞速崛起,2004年刚刚创业上线,2010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02亿元,占中国自主式B2C市场销售额的1/3,今年有望达到280~300亿元。在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未来的信息时代,北京有新浪、搜狐、百度、金山、空中网等上市公司,广东有两大中国门户网站――腾讯和网易,上海有网络游戏龙头的盛大,浙江有电子商务第一品牌阿里巴巴,江苏却还没有一家。

自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动,但服务业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地方仍然没有突破工业为重点、招商为中心的路径依赖,继续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大量发展加工生产项目。事实上,江苏的资源环境已经无法支撑以工业为重点、招商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与周边省市相比,江苏的自然资源禀赋严重不足,人口高密度集聚,资源环境矛盾更加尖锐。江苏的人口密度比粤、浙、鲁分别高出40%、48%和26%,但建设用地占比是粤、浙的2倍;江苏的人均水资源仅为粤、浙的31%和29%,但单位GDP的水消耗比粤、浙高出36%、85%,工业用水量是浙、鲁的4倍和8倍;江苏单位GDP的能耗也高于粤、浙。

必须打破传统理念和经验主义的束缚,突破工业为重点、招商为中心的路径依赖,江苏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不仅是趋势,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强化转变激励:从政绩驱动到财富驱动

江苏吸引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是全国最多的,但为什么吸引不了马云这样的创业者?最近强势崛起的京东网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是江苏人,为什么不选择在江苏发展?科教是江苏最有资格引以为豪的优势,南京的大学是全国各省会大城市中最多的,但科教优势为什么始终没有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

制度经济学理论指出,当一种现象具有普遍性质时,一定与体制机制有关。江苏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却没有吸引创业者,这同江苏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有关。首先,江苏的政府主导经济程度较高,政绩驱动力度大,在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导向下,各地政府都重视引进大项目,给以更多的优惠政策,这必然减少对小企业和创业者的支持。尽管这是全国各地政府的通行做法,但江苏由于外资大项目多,政策倾斜效果更加明显,政府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大企业上,小企业和创业者更难以脱颖而出。其次,政府主导经济是建立在对官员的政绩激励机制上的,其激励的对象是官员,与企业和创业者无关。近年来江苏也鼓励创业,重视对创业者的扶持,并对创业成功者进行表彰和奖励,但这种事后激励的面很窄,效果有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要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这需要一种广泛的社会激励机制。必须从政绩驱动转为财富激励,把激励对象由官员转为创新者,即让创新者的创新成果能够通过市场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逐步实现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动。财富激励的核心是形成可以效仿的示范效应,关键是让创新者能够获得更多收益。一些地方仍然习惯于用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去鼓励,其实补贴只是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并不能形成持续收益,所以也形不成普遍的激励效应。

规范政府行为:尊重企业和敬畏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和欧洲国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则是以市场作用为基础、政府加强政策促进的混合推动型。在我国行政色彩浓厚的背景下,后一类型更具现实借鉴意义,即通过行政推动来实现有效启动。特别是一些影响转变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政府的推动几乎无法解决。然而,在发挥行政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由政府主导经济向市场主导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转变政府职能,首先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要尊重企业和敬畏市场。转变的关键在企业,必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不能把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庸和实现政绩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创新,千万不能替代市场,走上政府主导的老路。企业行为取决于市场机制,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经营管理,其动力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失败的恐惧。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相信市场的配置功能,让市场充分发展作用,不要干预市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市场中的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

形成稳定预期:从政策调控到制度规范

创新有风险,转变有成本,要推动创新、加快转变,必须增强创新和转变的收益预期。企业创新的动力与收益预期成正比,预期收益越大越明确,创新和转变的动力越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政策调控,并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口号下,频繁变动政策,让企业处于不断变动的政策环境中,企业创新的收益无法预期。当企业家不得不把许多精力放在应对政策环境的变化上面,必然影响创新。如果创新收益无法预期和锁定,企业家只愿意做见效快的短期投入,而不愿进行回报时间较长的创新开发。更重要的是,政策频繁变动会带来企业交易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