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散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散步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散步教学设计

第1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第2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预设情境;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1 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我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1.1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题中的题目条件改变,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1.2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我便开始――

2 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题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

第一类题与此前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3 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3.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更为使我惊诧的是,学生未在我的指导下自己又发现了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的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这个命题他们又发现,将“派生线”换成“三角形的边”命题也成立。因此,这个命题最后成为:“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边(或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学生发现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我当然是知道的,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是在集体讨论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的命题,这当然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第3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设计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工与电子技术》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简单电路与复杂电路过渡的重要知识。是《常用低压电器与控制电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是在正转控制电路的基础上来讲解的,共学习三种正反转电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节对学习后面的行程控制和限位控制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各有各的特点,学习起来既难理解,又难区分,但是任何复杂的电路都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有它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抓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感到难点不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节对学习后面的行程控制和限位控制至关重要。处理这节教材时对比三种电路的优缺点是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利用前一种电路的缺点正是后一种电路努力改进的方向来作为一根主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三种控制电路的渐进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作原理、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电路的能力。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2.难点: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因为在自动控制电路中此电路是重要的控制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请同学复习正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用多媒体显示电路及每一步的动作过程,以利于全体学生集体复习。)

创设情景:屏幕上显示工厂中各种机床都需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1)通过正转控制线路引出反转电路

教师分析并提醒学生注意:KM1和KM2线圈不能同时通电,易引起主回路电源短路。一旦误操作,危险性就相当大,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电路。生产实际中没有这样的正反转电路。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改进这个电路以符合实际需要。

(2)通过教师分析引出新电路

接触器有常闭触点,可以将接触器KM1的辅助常闭触点串入KM2的线圈回路中。同理也可以将接触器KM2的辅助常闭触点串入KM1的线圈回路中。(由电动机正反转电路易引起电源短路引出本节学习的第一个电路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3)讲解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教师讲述互锁定义,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此处速度稍慢,并提醒学生注意电路图上每一步的动作)

①教师主讲,正转启、停的工作原理。②启发学生利用正转分析反转,并给学生1分钟时间讨论。③师生共同分析反转工作原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教师总体概括本电路,总结电路优缺点并填到表格。

2.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用多媒体显示电路)

①分析工作原理:这个电路是把上个电路中的KM2和KM1常闭触点换成SB1、和SB2复合按钮的常闭触点,所以这个电路关键是要演示按钮的动作过程。②教师总体概括本电路,学生总结线路优缺点。③通过双边活动引出下一个电路。

3.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用多媒体显示电路)

(1)师生共同分析工作原理

①教师首先讲述双重互锁的工作过程,并演示其动作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正转电路工作原理(强调此处速度稍慢,注意电路图中每一步的动作)。②引导学生分析反转工作原理,并让学生展开讨论。③让学生复述反转工作原理,教师辅之以板书。

(2)学生总体概括归纳总结本线路特点

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是正反转电路中最复杂的一个电路,也是最完美的一个电路,它是在分析前两种电路优、缺点的基础上引出的,此时本节新授内容达到了。

(三)总结提炼

由电动机正转控制引出正反转控制线路,依次讲解了三种控制电路及三种电路的优缺点对比表。通过呈现本节所讲授的三种电路的知识框架,把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既可以给学生以完整的全局的概念,又突出了重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题册相应的内容。

2.预习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

六、板书设计

第4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课题

春游去哪儿玩!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

能就春游地点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

2.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合作设计出春游方案。

3.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

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

难点

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歌曲。说一说,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春游去哪儿玩!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读课题《春游去哪儿玩!》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交际主题

(课件出示)

师: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我们怎么才可以找到春天呢?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你知道图片中的小朋友们,他们要去干什么吗?

生:春

师:春天里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我们去哪儿春游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吧!

二、交际指导

1.交流之前,分小组先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考察,了解自己所在的城乡情况,搜集同学们平时喜欢的户外活动地点,做到心中有数,再考虑如何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2.先分小组商量商量。分组交流中,要能主动发言,认真表达自己的理念和相关观点。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时,可以引用

自己的调查结论或亲身体验,这样更有说服力。

3.在表达观点时能够使用普通话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在全班总结、评议时,要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客观的比较、评价,再投票选出最终地点。发言时,注意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三、交际方法

1.看图启思路。

仔细看插图,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哪儿?人们在干什么?针对图片交流的话题内容、春游的地点、活动方式给予启发。

(课件出示图片)

2.

组内讨论。

想一想你春天去哪儿旅游过?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如去公园观赏桃花、去小河边听流水哗哗响、去爬山、去郊外踏青放风筝等。

3.组内练习。

选定地点后,就自己练着说一说,我们春游去哪个,为什么去那儿(有什么好玩的,我们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说明白了准备小组内交流。

4.课堂展示。

在小组内依次说说推荐的地点和理由,选出本组内觉得春游最好的一个地方,然后定出本组内的1位同学在全班汇报的同学。注意把推荐理由说清楚。

5.课堂评议谁最棒。

小组评议,看讲的同学想法和理由说清楚没有,同时也要评一评听的同学是不是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不打断别人的话。讨论后评一评谁的计划最好。

四、注意事项

说:每个人只能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推荐。要说清楚想法和理由。

听: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五、交际示例

老师:说一说自己心中最美的地方?

(课件出示)

生1:我觉得去老龙潭比较好,那里有清澈的泉水,里面有好多鱼,我们可以在泉边野炊。

生2:我觉得去黄河公园玩比较好,那里有一个大广场,我们可以在广场上放风筝。

生3:

说到春游,让我想起和妈妈一起挖野菜。温暖的春风吹着,妈妈一边挖野菜,一边教我认识各种野菜的名字和功效,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生4:我们男孩子喜欢探险,如果老师带着我们去森林探险,那真是太刺激了。不过,老师说过,安全最重要,如果探险,还是有老师带着,在一个熟悉没有危险的地方比较好。

生5:我觉得去森林公园玩最好,因为那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美丽的植物,还有一个小湖。我们可以在那里采摘植物标本,还可以到湖上划船。

欣赏图片,小组讨论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指导,

请学生分组完成,课堂展示。

学生阅读推荐作品,并学习表达方法。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与人交流时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选定自己小组推荐的地方,并归纳推荐理由。

通过分析情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提会到注意说话的语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春游去哪儿玩,要注意说清楚想法和理由;并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一、交际主题---春游

二、交际指导

三、交际方法

1.看图启思路。

2.组内讨论。

3.组内练习。

4.课堂展示。

5.课堂评议。

四、注意事项

五、交际示例

第5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第6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一、精心设计教学,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预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充分的教学准备与精心的教学设计。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重视教学的准备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既要吃透语文课本,也需认真研读学生,抓住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以及身心特点为出发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出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让课堂大放智慧光彩。

如《背影》一文,读来令人深受感动。作者独辟蹊径,选择了父亲看似平凡的“背影”来描述,特别定格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出了真挚的父子深情,给读者以新颖生动的感受。同时,文中的辞藻并不华丽,但在朴实的语言与舒缓的语调中自然流淌着深沉的父爱,蕴藉隽永。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体会爱、表达爱;此外,教师再借助文章的专项训练,可训练学生的议论、说明能力,提高欣赏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他们大都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明白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很难。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指导思想,运用朗读法(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本脉络与线索,实现生本交流)、研讨探究法(研讨关键语句的表达与表意作用。比如4次对父亲背影和4次对“我”的眼泪的描写;分析父亲的语言、动作以及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并联系生活,推敲作者的感受)、点拨法(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描写的是特殊环境下的背影,它既是形象素描,又是精神写照,更是情感的触发点与凝聚点,“背影”上凝聚着深深的父子情)。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需要研究学法。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扫清字词障碍、收集与整理相关背景资料并提出疑问;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突破难点与重点;或者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句,深入探讨文本;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化认知,升华情感。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进程,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变换提问方式,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恰当点拨、诱导,进行小结,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打造更精彩生动的语文课堂。

二、注重师生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尽可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其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巧用引导艺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他们有更充裕的自学时间与空间,让语文课堂变为合作、讨论的群言堂,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7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一、细在要求,美在示范

余老师说:不进行提问又让学生活动起来,其方法在于:提要求,作示范,递“抓手”。余老师的课中活动设计一般会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具体细致,示范引领学生美读、美品、美说,既递了“抓手”,又美化了课堂,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活动时间。

例如《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教学活动: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这一遍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这里重点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这里从理解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这里训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这里的五遍朗读,要求细致具体,层次明朗,教师又作了示范朗读,递了“抓手”,没有进行课堂提问,但是却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让学生真正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细在方式,美在情境

设置一定的生动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看来幽雅而又真切的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美好语文学习活动,也是余老师教学常用的一种诗意手法。

一是用语言的描述来再现课文情境。如《七根火柴》的朗读课文: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

(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

每一部分的朗读之前,对课文内容深情描述,设置一种情境,渲染一种动心动情的朗读氛围,然后指出细腻的朗读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作品真情。

可以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与课文相关的假设情境,有角色的假设、场景的假设、情节的假设、事件的假设、活动平台的假设、生活情景的假设、虚幻世界的假设。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有另外一种读法,此诗本是给邻居小女孩的题词,如与人谈心,请你用跟同桌说话的方式读;遇到困难时我们会默想名言自励,请用内心独白式读。再如《七颗钻石》学习活动:“让我们来到演播厅”。这一块学习与实践的任务就是朗读,但不用直白的“请同学们来朗读”的说法。一句“让我们来到演播厅”就是一个“情境”,它让同学们觉得自己都是小小播音员了。

三、细在手法,美在灵活

细在手法。在余老师的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中,精细、精美的朗读的手法层出不穷。读得流畅,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力度,读出韵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情境,读出情感,读出激情,读出层次,读出波澜,读出故事的味道,读出……的味道,读出……情形姿态,配乐读,想象画面读,主持引领读,一唱三叹(反复)读,穿插式读,变形式读,表演式、表情式朗读,假设情境、假设角色朗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细化、美化、具体化。

美在灵活。在余老师创新设计中,既有以朗读活动为主的或者以朗读活动为线索的朗读课型,也有把朗读与听、说、读、写活动灵活结合的环节或课型。有学读课——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提高朗读能力;有析读课——在“朗读”过程中或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有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用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有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有听读课——听朗读,听配乐朗读,学读;有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这些课型,精彩纷呈,灵动多姿。

例如:朗读课型——《马说》,余老师研读教材不下几十遍,听读、吟读教材不下几十遍,终于发现了此课朗读教学的角度:语气。但怎样通过“语气”来表现对千里马的同情?选取哪几点呢?在此朗读板块余老师设计了如下步骤: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2、中速朗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3、轻声朗读,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中表达出来的语气;4、有情感地读,读出三个段末的“也”字所表达出来的语气;5、体味式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多种语气表现作者的内心不平。建议:可边朗读课文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从“语气”角度朗读选点是:句内的停顿、关键词语角度巧妙,各段末的“也”字、课文的最后一段非常精细巧妙。

再如:品读课型——《散步》的教学。在语言品析阶段,师生一起读、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读:用叙述的平静的语气朗读。评:这是开门见山的开头;这是倒叙的写法;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生活的画面。

读:用有情致的语气朗读。评:“散步”二字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全句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读:朗读时可稍稍突出“我”字的重音。评:“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暗示出一种责任感。多次出现“我”,不觉得繁琐,倒是觉得有节奏感。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读起来给人富有诗意的感觉。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将课文朗读与课文欣赏结合起来,是读品结合。余老师比较满意的一次“读评结合”的活动,是《狼》的三读三评活动。

又如:说读课型——《夸父逐日》的教学。余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要求用朗读停顿表现出读懂了课文的层次。这里的要求不是一般的朗读要求,“用朗读停顿表现出你读懂了课文的层次”是既有朗读的要求——停顿,又有分析的要求——层次,用朗读停顿标示分析的结果,这就是“以读带析”。

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如《卖炭翁》说读交替、读品结合的说读课教学。第一步:朗读——读得流畅;说话——翻译课文(叙说性语言表达训练)。第二步:朗读——读出轻重;说话——品析文句(分析性语言表达训练)。第三步:朗读——读出情景;说话——品析字词(欣赏性语言表达训练)。第四步:朗读——读出情感;说话——表达想象(描叙性语言表达训练)。全课的主体教学方式是“说读”,学习活动的视点定位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习过程中有朗读,有品析,有鉴赏,有想象,显现出思路明晰、层次生动、活动热烈的教学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第8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是构建良好语文课堂的关键,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春》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学生听到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其实。转而思考,我们自己读书时,不也对老师讲课的方法感到乏味无趣吗?

二、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内化为自觉地行为。此时被激活的思维填补了一个个“空白”。例如:

《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背影》父亲送走儿子后的心情怎样?他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想到吗?

《台阶》,父亲造完台阶后不适应,他后悔了嘛?他将会怎么办?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时,他们交谈的内容是什么?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请设想她拿出第二只蜡烛,插在那老地方时的心理活动。

通过热烈的讨论上述问题,同学们更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

1.教师播放《小兵张嘎》片尾曲 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是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在哪里?(学生回答)

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2.呈现课题:《芦花荡》。

3.播放配乐配画面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9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设计,生成有效教学方法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对教材、教法、学生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整合、优化,这样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认知,为形成科学合理教学设计奠定坚实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呈现程序化,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设计较多,教师上课基本是按照教学设计死板执行,甚至过渡语都事先设计好,忽视了学生实际反应。教师“一言堂”只能毁灭教学生成的基因,不给教学动态生成提供生长土壤。新课改下,教师要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服务者,这也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提供重要契机。教学预设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成分,学生学习过程充满活力,课堂动态生成自然也成为可能。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需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发挥桥梁作用,将文本和生本思维进行有效对接,为教与学达成和谐统一奠基。教师在预设时,要以学生学习接受为基点,设计更多适合学生思维特征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探究中实现教学生成。因此,教师设计需要更贴近教学实际的问题、任务、操作,让学生在动态学习探索中生成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只有教学生成呈现活跃性,提高教学生成才会成为必然。

二、课堂导入,创设教学生成氛围

课堂导语是教学第一环节,导语设计应用成功与否,对整节课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高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一些挑战。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注意扣紧学生关注焦点,提出一些能够引起争议的话题,设计带有悬念的问题,抛出需要探索的课题。这样可以挑起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点燃学习热情,为教学动态生成创造良好学习研究气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微视频等手段,给出学习任务,提出相关要求,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雨巷》时,笔者设计一个互动式导入:

师:天有阴晴人有悲欢,天气和人的心情真的有什么关联吗?不知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生:我喜欢晴天。

生:我喜欢雪天。

师:为什么没有人喜欢雨天呢?

生:下雨后,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让人忧郁烦闷。

师:《雨中即景》是一首很浪漫的歌曲,在雨中散步,也别有一番风味。你也许不信,咱们还看看“雨巷诗人”是怎么写雨天的吧,说不定你读完这篇文章,就会盼望天快点下雨了。

在这个导语设计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话。从天气和人的心情引出话题;用《雨中即景》的歌曲和雨中散步进一步阐释雨天的浪漫;最后是引出文本,并给出悬念。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导语,自然有阅读的欲望,希望“雨巷诗人”真的要把自己带入那浪漫之中。学生学习兴趣被点燃,在自主探索学习中,自然会有更多教学生成形成,为课堂教学生成体系构建创造条件。

三、教学点拨,激活学生思维引擎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探索情况,适时给出教学点拨和引导,这也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措施。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注意发现并制定对策。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然带有生成性特征,教师需要事先有足够预判,更需要对文本教材进行渗透了解。这样才能给学生以针对性点拨。学生在教师引导之后,对文本探究深度会更进一层,教学生成会更多更复杂。教师要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集中讲解,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高中生有一定思维认知,对待一些社会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个性特征,用探究协商口吻进行相关对话。这样的互动会更和谐,效果也会更明显。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有很多学生提出弄不懂“意象”这个问题。笔者并没有直接对“意象”概念进行解读,而是结合文本内容展开了对话活动:

师: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这些东西是不是你看得见的自然景物呢?

生:是的。

师:作者写岸边的柳树倒影在康河里,要表现什么情感呢?

(下转第33页)(上接第28页)

生:表现作者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师:作者要借助自然界中的云彩、金柳、柔波等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愫,这就是诗歌中意象的实际应用。意象分为:实体意象、象征意象和比喻意象三种形式。根据这个分类,同学们能不能找到其他意象表现呢?

在这个教学点拨中,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现实,专门对意象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解读。为让学生形成形象感知,教师选择了实例解析方式来讲解,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对意象有更清晰认知,自然也能够举一反三了。

四、教学互动,提升课堂生成能力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常常会选择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小组讨论的确是很好的合作学习形式,但合作学习包含众多形式,小组检查、互相提问、小组竞赛、辩论、监督、合作操作等,都属于合作学习的范畴。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设计合作学习方式。要注意优化合作学习形式,提升合作学习力度,这对教学生成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学商隐《锦瑟》这首诗时,学生对作者写作对象很难建立清晰印象,因为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凄凉悲情,如果不了解作者生活背景和思想状态,只是根据词句推断是很难形成有效认知的。因此,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笔者先让同桌合作查找李商隐生平经历信息,并展示搜集内容,然后将李商隐的生平经历等内 [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容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李商隐写作此诗的心境有一个清楚认识。为让学生形成更多阅读认知,笔者又设计一个讨论题目:李商隐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结合学习过的作品进行讨论。这次是四人小组开展讨论。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讨论非常热烈,看来大家对李商隐还是有不少认识的。总结时,很多学生侃侃而谈,对这首诗的理解更深刻了。教学生成效果显著。

五、教学模式,体现动态生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