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精确 实操能力
高考,是学生面临的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的选择。有的学生上了普通高等院校,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就读职业院校。在很多家长的眼中,高中毕业后读大学才是正道。但是在前几年,一个父亲,让自己的儿子从大学退学,两个人一起去了一所职业院校学数控机床,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了很多年,确实给很多人提供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目前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相当突出。关键问题是,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一技之长。一个电焊工的工资,都可以比大学本科生的工资高很多。技术蓝领,是目前很紧缺的人才,而相当多的技术蓝领,都是在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 国家花了很大的力度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不管是公立的职业院校,还是私立的职业院校。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虽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好多年,教育部门也花了很大的力气扶持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在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说它是新生的事物,是很多人对它认识不足,不能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很多人都认为读完小学,高中,再读大学才是理所当然的成才之路。只有考不上大学的人才去读职业院校。这种保守的思想给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难度。
再者,很多职业院校是民办的,学校的经济来源直接就是靠学生的学费。学校为了生存,在招生的时候把很多学生忽悠进来,但是没有好好的抓好教育质量。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不够浓,以质量求生存,质量才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很多办学校的人,不能把赚钱放在首位,教学质量办好了,声誉在外,不用担心没有学生来这里学习,学生多了,自然教育经费就多了。不能本末倒置,以赚钱为第一目的。
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职业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区别在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目前在职业院校读书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后没有被普通高等大专院校录取的学生。那么针对这样的学生,职业院校培养的目标就在于生存技能的培养,就是具有某种专业技能比较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甚至可以说就是对某个职位的工作所做的培养,比如说汽车修理师。
职业学院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在很多方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介于蓝领和白领的一种工种。培养的目的是直接面对工作岗位,直接面对就业,目的性比较强,有很高的针对性。所以,职业院校在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很注重实践性。
三、职业院校的专业细分
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都有相同的专业,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很多是理论教学,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一部分可能以后要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做理论研究工作的可能性就更小,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职业院校也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有所不同。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在职业院校中,这个专业可以更细分为国际贸易专业报关方向,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就是报关员相关的工作,针对性很强。这样,就能凸显出职业院校的职业特色。
四、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
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生或是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给这些不能在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赖以生存的技术的地方,说的直白一些,就是能让他们可以有一个工作。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实操方面的技能,就要更强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业院校和社会上很多不同的行业中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原因。这些公司就成为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可以去这些公司实习,把学校里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掌握。而这些作为实习基地的公司,也可以在这些实习的学生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以后可以直接签约成为公司的员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而公司也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
五、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
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职业院校的老师,除了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外,更应该具备的是一线公司的实际工作经验。
职业院校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操经验,或者是以前的工作经验总结。这样对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工作岗位,更有帮助,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在职业院校当中,学术型教师可以有,但不用太多,双师型的老师是大量需要的人才。
六、职业院校的教材与教学实训室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方向,直接面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比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更加突出实务教学。在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实务教学是不能缺少的必要环节。所以,在教材的选择,甚至是在教材的编写上,实务的内容,更应该是教材的重中之重。
除了有注重实务的教材, 建立教学实训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训室,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实训室中,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在将来毕业后在公司更快的进入职业角色。因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竞争,更强的操作性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一个有利的竞争优势。
七、总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现在已经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目前传统思想的问题,还有就是职业院校本身存在的问题,使职业院校的发展受到一些阻碍。但是,不可否认,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正是现在社会上很短缺的技术型人才。而这也是目前中国就业市场上一个很大的缺口。从长远看,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地位将越来越高,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素质和技能方面,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高职院校中广泛运用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徒制,这主要是借鉴外国的一种比较先进、新颖的教学培养方法。关于学徒制是否能真正有效地适用于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所有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要根据实际国情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1]。
一、学徒制的主要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学徒制指的是在相关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在实际中展开真实的拓展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学习,自己将所学知识结合实情运用到工作中去,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工作技巧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以后便可直接进企业上线工作。因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性不高,实际应用性高,就业中讲求的就是操作经验,因此这种学徒制是高职技术专业人才教学培养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实现学生的“学”与“术”双向发展和综合运用,学生同时也具有了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文化、技术和知识同步传承手段。在这种学徒制中,学徒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相当于是将学习场所搬到了公司,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从学习层面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形成自我认知和成长,完善了学习过程、升华了学习结果;从就业层面来说,一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进行高校招生时,企业会直接参加面试,对于考察合格的学生会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作为企业预备人才,学徒同时享有佣工待遇,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保障[2]。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徒制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交替、相互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中工学交替并且以企业为主。学徒制第一学年,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巩固专业基础。学期末,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短期的实习培训,一般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到场指导,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主要岗位和日常工作,为今后学生就业快速适应公司环境打下一个基础。第二学年,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学校全部的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空缺和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岗位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技能培训。接下来第三学年,是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好要进入的岗位。此时学生正式转变为学徒身份,在技术师傅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岗位实训。
(二)实施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现代创新教育基础,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实施的。在实施学徒制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引导、讲求实用,在专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培养活动要以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人才定位为主要参考方向,从专业的社会化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专业课程教育的开发要时刻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做好产业和岗位的连接,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学和实践[3]。
实施学徒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的学习安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要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企业技能培训中去,构建实用型、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关于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专业要求,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教育课和实践设计课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综合要求。实施学徒制,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操作过程中,都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和均等。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跨界教育模式,学校安排的授课教师和企业提供的专业师傅就成了“双导师”。企业专业人员在操作技术上熟练,在工作经验上丰富,带徒效率高、质量优。
三、学徒制实施的特点和难点
(一)特点
现代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进步,企业大多采用流水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机电设备不断数字化、现代化,对于专业安装、操控、维护和管理设备的人才需要量也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B力度加大,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应用其中,效果明显。
学徒制的主要教育特点是将企业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性学习,学徒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习”“训”交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始终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可以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又可以接触最真实的工作模式,能够根据所学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二)难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行学徒制的时间不长,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一方面,国家对于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支持力度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敢加大这种教学实践力度,而企业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本身学徒的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即便是定岗上线也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而企业还要排出专业师傅带领、指导,还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支付给学生工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家对于学徒制的激励体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高职学校的教师长期待在课堂上,一线操作经验不足,难以深入课本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工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整体水平要和行业服务要求对等,才能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的上岗操作提供基础。
企业环境对学徒的影响。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都比较大,学徒不了解工作内容、操作生疏,企业工作节奏快、环境嘈杂,这期间的学习操作和安全比较难以保障。加上初入社会,企业对于学徒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这些,学校和企业要对学徒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教师和带工师傅也要做好沟通,为学生实地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学徒制,需要不断跟进学生的学分管理,促进课程考核。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要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日常管理,实习持续周期要与课堂学习时间相适应。同时,在学习时要注意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了解,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做好学习笔记、分享心得。
学徒制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途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要用严谨、专注的态度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学生,通力合作,培养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二)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中,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学生在入学初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在后期的实习中更好地践行企业实习标准,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将具体的实践任务搬上课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实际经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徒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安全可靠的实习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引入企业案例进行知识剖析,或者模拟一些列企业生产工序,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只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实践意识,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对专业实战经验保有积极性。
一、“冠名课堂”与传统“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与优略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订单班”通常是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为目标的。理论上,“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的不相吻合的局面,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上起到增强的作用。在优势上,该模式的设计思路在校企合作方面能起到紧密的增强作用,能较好地实现校企与学生的共赢。就高职教育而言,“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明确,深层次的企业参与度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及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因此,“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以来就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寻求的重要目标和改革的重点。
然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万能,也不应该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唯一目标。首先,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是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一种素质教育观点。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就业”而轻“素质”,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始终。其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教育这一问题上容易被忽略,虽然在短期内学生能较快掌握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迅速上岗就业,也较快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其忽略了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再者,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人员数量上和批量上是有一定要求的,然而对技术人才有批量需求的企业并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平均寿命2.9年,高职专业以3年制居多,显然是有现实矛盾的。
“冠名课堂”则是以“教学公司”为先导,“教学公司”基于教学目的并通过工作过程更直接地参与到教学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它与学校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寻求通过对外承接商业项目有效促进在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冠名课堂”回归到课堂为重心并通过“教学公司”使“社会企业”成为“课堂上”的社会服务对象,“冠名”主要“冠”的是“社会企业”的“名”,将课堂教学变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实践,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提供有力依据。
“冠名课堂”回归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通过课程的方式依托于“教学公司”直接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或同样的项目因完成的阶段性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课程,在课堂中老师及企业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或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首先是避免了重“就业”而轻“素质”的导向,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参与真实项目在形式上强调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其次,因不同课程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将可能接触不一样的企业和项目,在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内涵,也能更理性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面对国内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冠名课堂”能更灵活地分配资源,能有效避免了“订单班”对中小企业人员数量上和批次上的要求,同时又达到了企业在课堂上的直接参与,这种模式也为企业对人才聘用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模式。
同样,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都非易事,同样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项目的导入问题,时效性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等等,最终社会服务项目能否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模式的探讨
在高职院校,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有不同专业的工作室或模拟实验室,如动漫制作工作室、证券交易模拟室、机电研发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等,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模拟真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教学的职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但真实情况却是,模拟的内容与现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内容和理念也与社会的真实需求不相协调,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足,很难真正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管理和实施的力度上也难以到位,因此也很难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社会企业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建立“教学公司”
工作室的建立即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适当地鼓励和支持有能力和有需求的专业直接建立或将原有工作室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使其具有独立的项目承接能力和独立的财务结算能力,股东和主要的职能人员直接由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同时在专业班级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为教学提供了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改变了以往工作室仅仅停留于模拟的情况,从而更真实地接触项目和更近距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和学生职业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素养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准备作用。第三、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更有力的佐证材料,能使专业建设更具时效性和更趋完善。最后,能改变主要只为社会输送人的“订单班”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不但输送人还能重点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回归到职业教育的真实本质。
(2)建立“社会需求-教学公司立项-项目导师-企业冠名课堂项目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对外承接项目,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形成企业对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时,当“教学公司”承接到项目后,必将进行立项,并将大的项目划分成不同的子项目,此时,“教学公司”的灵活性就得到体现,因为公司的主要职能人员就是本专业的教师,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消化后带入到课堂,他们即是教师同时也是项目的导师及主要执行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及本专业课程特征,将项目或划分后的子项目安排到正在开展的课程当中进行实施,在解决时效性问题的同时又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安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如刚巧遇到项目内容与课程安排或课程进度的差异过大,“教学公司”本身的职能人员,包括在公司内兼职的优秀学生是完全可以消化的,完成消化后的项目同样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案例进项讲授,这样也要比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要生动得多。
最后的“冠名课堂”则需要更多的实践以及跟社会需求企业更多地磨合,如企业对某项需求具有长期性,而课堂中又能量化实施的,既可以与该企业进行长期的校企合作,企业对该门课程可以进行“冠名”,并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让社会企业的人员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形成深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该院的二级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立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同时开办了“广州解码广告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原工作室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创立起来,主要负责人由来自本专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在职教师担任。该专业的老师一方面能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拔贤能,让各届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在公司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公司里是主要的项目负责人,既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独当一面又能带领学生团队完成项目,职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执教水平也稳步提升,并能在课堂中得到学生的较高认可;第三,真实项目走入课堂后,学生对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也有了较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能有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最后,当企业人员走入课堂后,拉深了企业对学生、老师和课堂的认可度,同时,学生也更直接和清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社会目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
该教学公司自2012年创立以来已经运营四年,在此过程当中,公司完成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并与广州弘悦广告有限公司、松铃集团、谭氏蜂蜜、荣高艺术彩雕、英乐维、和谐教育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形成了深度的合作,涉及的课程有:广告设计软件应用、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设计的项目如从化电大33周年纪念画册、松铃集团标志设计、松铃集团挂历设计、夏湾拿员工手册设计、荣高艺术彩雕瓷砖图案设计制作、美术与设计教育年会形象宣传设计、中山移动宣传物料设计等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项目,公司每年接纳优秀的在校兼职学生约为10人。
目前公司除了提供广告设计、品牌推广、网页设计等社会服务以外,在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与学校及师生现实状况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企业人员要求及工作能力和方向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会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围绕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人事人才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更好的确立全区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开展有针对性、前瞻性和个性化的贴近服务,着力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加快我区的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我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活动内容
(一)政策扶持服务
围绕企业需求和企业人才开发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宁波市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暂行办法》以及《宁波市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同时重点研究制定《区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区域化人才服务站实施意见》等政策制度,着力解决企业在海外高层次人才、研发设计人才、紧缺人才、创新人才、技能应用人才的引进培养、创新型团队建设、企业人才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现有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的覆盖面。
(二)引才引智服务
1.重点规划引进“海外工程师”工作。围绕区内企业需求,贯彻落实《宁波市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暂行办法》,及时征集企业国外智力技术项目引进需求,一是充分利用“高洽会”引进海外留学生。二是充分发挥日本、美国等海外引才引智基地作用,引进技术与人才。三是广泛联系国外专家组织与国际人才猎头公司,向企业推荐知名专家。四是提供配套扶持资金,在市级财政每年补助的基础上,增加区级财政经费预算,减少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成本。五是坚持“海外工程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召开专门的针对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座谈会,推广引进“海外工程师”成功企业的经验,与企业代表深入交流工作工作经验,深入项目单位了解项目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引智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2.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加强企业中高级人才引进服务,全年举办各类专业性人才招聘会和赴外招聘会12次,参加人事部门组织赴外招聘活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差旅补助。推出“个性化”的人才服务,为重点企业提供“点对点”的小型人才见面会。建立黑龙江和江西人力资源引进基地,通过基地辐射功能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强化与智通、卓博、智联等优质的人才猎头公司合作,拓宽中高级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企业网上招聘服务,构建“会、报、网、电视”四位一体人才服务新平台。
(三)素质提升服务
1.大力提供人力资源经理、青年企业家职业化专业化培训服务,重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的能力素质。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结合在一起,开展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两期,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培训班两期。
2.大力提供企业技术人才培训服务,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为区企业人事干部举办专业性的培训班,提高人事干部业务水平,提升其业务技能。选送企业优秀人才到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给予一定比例的学费补助。
3.大力提供职称评审指导服务,重点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加强职称政策创新力度,创造宽松人才评价环境。强化职称工作业务培训,加强申报辅导工作,对重点企业积极主动提供业务指导服务。
(四)平台建设服务
1.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设在数字园区的区人力资源服务基地作用,引进优质的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入驻园区,成为集人才集市、人才派遣、人才猎头、人才培训、人才咨询、人才研究为一体的集散中心,向区域内外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服务。
2.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继续指导并扶持更多有需求、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留学生人才创业平台的建设,继续与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进行合作,推荐企业需要的专业、项目对口的博士进站。
3.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出台《区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推荐优秀的研究生人才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力争突破原有的7、8月份挂职时间转为一年,建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站,为企业的研发和项目攻关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毕业后留在企业的研究生给予奖励机制,今年新建立两家研究生工作站。
4.加强区域化人才服务站建设。积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在区内建立多家人才服务站,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出台《区域化人才服务站实施意见》,提供政策咨询、职称评定、人才规划、人才引进培养策划、人事、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综合配套服务,为引进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开通绿色通道,即时办理相关手续,及时优先兑现人才引进培养优惠政策。今年新建2-3家人才服务站,使人才服务网络更加完善。
5.加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继续实行优惠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在去年推出22家见习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新建5家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吸纳1000名毕业生先见习后就业,并对优质的就业见习基地进行财政补助。
(五)信息对接服务
1.继续发挥区人力资源俱乐部、人事干部QQ群等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区内企业尤其是“三重”单位的网络连接,及时提供区内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重大的引才引智活动、培训考试、职称评审等信息,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和公开。
2.开展各种形式的HR论坛、专题讨论会、座谈会等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了解企业对人事人才服务的需求,以及对人事人才工作的建议,同时促进各企业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3.不断改进网上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并扩大与市人才网站、各高校、各人才网站的合作,提高网站信息质量,力求建成一个自动化程度高,网上信息一体化的区域性人才网。
(六)专项个
1.定期走访机制、对企业需求上门服务。定期走访以“三重”为重点的相关企业,深入调研人力资源培训、紧缺人才引进等方面服务内容。对有需求的“三重”企业逐步人才培训、人才规划等服务。
2.继续执行不间断工作制度。继续在7-9月工作日期间实行中午不休息制度,所有窗口午间照常对外办公,实行全天候服务,随时为前来办事的企业人员提供人事人才服务。
3.定期联谊制度。举办区内企业外国专家联谊会和人事干部联谊活动。加强与在区内工作的外国专家的交流,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为海外工程师引进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促进各企业间人事工作交流和联系,为人事人才工作的发展出谋划。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5月为活动准备阶段
5月底前,制定活动方案,确定联系企业及联系责任人。
第二阶段:6—9月为活动实施阶段
6—7月组织区人事局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分成3个组,开展上门为企业服务,听取意见,宣传政策,征集难题,并根据具体问题落实相应的解决办法。
7月,召开服务“三重”工作座谈会,部署明确下半年工作重点。
8-9月,继续组织干部深化服务活动。
第三阶段:10月为总结阶段
10月,对全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重点督查,指导推进主要服务活动。原则上每个服务小组进行企业服务不少于10天。
四、工作要求
继续深入推进服务“三重”活动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按照区委区府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此项活动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策划组织、稳步推进,确保活动取得新的成果。
(一)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建立“三重”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三重”服务定期会议制度,及时分析总结阶段性工作情况,部署安排下步工作任务。
高级经济师,河北省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技术系副主任、副书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责任人与带头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责任人;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评审员,教育部智能物流专业教学指导(专家组)委员会委员。唐星国际大学生就业发展论坛理事;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精品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出身贫寒,通过上大学走出了农家门。他做过教师,也曾到房地产、国际贸易与咨询等公司就职。职场闯荡多年,他毅然选择了回归职业院校。十年的职场历练,让他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如鱼得水。
人穷志不短
20世纪60年代,刘建清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每天都要吃药,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在别的小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就要帮父亲担起家庭的重担,收麦、割草、拾粪、做饭,这些原本大人干的农活他都要干。
当时,顺平县交通闭塞,出门很不方便。村里人每次买东西,都要徒步到几公里外的镇上。父亲不能独自外出,母亲忙于田间劳作,刘建清8岁时,就承担起外出买东西的任务。
“我第一次独自外出买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时,背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重的大竹筐,从几公里以外的镇上往回走。”回家途中,好心的过路人看着他实在心疼,主动赶着马车送他回家。上车的那一刻,这个小男孩立刻瘫软在车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当时我家很穷,家里有5个小孩,每年青黄不接时,树叶便成了家常便饭。”刘建清回忆,“家里养活5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幸运的是,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家人坚持送我读书,希望我能够多认几个字。”
繁重的劳动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得刘建清比同龄人个子都小,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个子的男孩,却从来没人敢小瞧他。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是那些大个子同学怎么追也追不上的。
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顺平县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物质生活贫乏,但阻止不了刘建清读书的热情,他深知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和全家人的命运,优异的成绩更坚定了他考大学的决心。为了供他读书,姐姐过早地放弃了学业。就这样,他承载着全家的希望终于考上了河北工学院,成为工业管理专业的一名新生。
在学校,刘建清是班上最节俭的同学,生活费也是最低的,早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中、晚饭是白米饭加白菜、萝卜,一个月才吃一次肉。对他来说,能够读书,哪怕物质条件再艰苦,也已经很知足了。
想起为他读书而辍学的兄弟姐妹,刘建清就心怀内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为家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此时,他有了一个新的梦想,那就是让更多的农家子弟走出农村,帮助更多农村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为提升教学技能,企业历炼十年
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成绩及读书期间的出色表现,刘建清接到了很多单位的邀请,这其中既有国家机关,又有大型国有企业。
“在大学期间,我读了很多课外书籍,逐渐意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宣传再穷不能穷教育,毕业时我选择了保定市物资局下属的职工学校,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当时,职工学校主要是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
工作之后的刘建清积极性很高,总是想方设法地上好每一节课。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的课还是不够精彩,“比如在讲解企业管理时,我总感觉自己讲得很空洞,对教材上的事例总不能很好地领悟。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而这一点我当时是很欠缺的。”
在职工学校的第五个年头,刘建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感觉自己在理论教学上很在行,但实践指导十分欠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差异,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技能成为刘建清时时刻刻思考的问题。
有一次,刘建清应邀去观摩一位职教名师的课堂。这是针对大学内部后勤集团工作人员的企业管理培训,负责培训的老师在企业工作多年,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位老师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行业与职业岗位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调整,并且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他所讲的每一个理论知识背后都附带着相关的背景案例,这些案例既通俗易懂,又贴近工作实际,加上教学方式得当,接受培训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那位老师被热情的学生团团围住,大家就工作之中的具体问题纷纷向老师咨询。
这堂课给了刘建清很大震撼。他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他欠缺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于是,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校园,深入到企业内部中,积累实战经验。他拒绝了校长的多次挽留,放弃了即将升迁的大好前途,毅然走向了一个他所未知的世界。
“那时,我很年轻,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职工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培养。就这样,我决定去企业学习。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又觉得作为年轻人,应该勇敢出去闯闯。我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河北,我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刘建清的决定像炸弹一样在家里引爆了,父母气得不理他,亲朋好友也都轮番劝说他不要放弃这个稳定工作。在农村人看来,教师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行业,能吃上城里的“商品粮”足够让人做梦都是笑着的,而放弃这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又是多么得不明智。
面对巨大阻力,刘建清没有退缩。“我来自农村,从小吃苦受累,只要能学东西,自己什么都能干。”他将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一线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优势慢慢地显露了出来,渐渐地,他的动手能力比谁都强,有时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要请教他。他从最基层的采购、库管、销售人员,逐渐做到营销经理、执行经理等职务,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企业的工作经历对于这个从零开始的门外汉来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不乏委屈与误解,但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刘建清都一一克服了,并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刘建清喜欢去挑战自己,做更难的工作、到更锻炼自己的岗位上去。
回归职业教育
在企业闯荡了十年,刘建清如鱼得水,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逐渐成长为一个资深职场达人,深受企业老板器重,迅速成为公司骨干。虽然在企业拿着待遇不低的薪水,但步入中年的刘建清感觉自己还缺点什么……一个偶然机会,刘建清得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招聘教师。
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定人,刘建清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职业教育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定更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他迫不及待地递交了简历,并因出色的企业工作经验应聘成功,于2005年正式成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员。入职后不久,刘建清在工作中就开始独当一面,被任命为商务技术系副主任,负责系里的全面教学管理工作。
当时,商务技术系才刚成立不久,教师都是从各个系部抽调的,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工作中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刘建清刚来学校不久,资历尚浅,对各方面还不是很熟悉,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只有加强团队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工作。”在企业工作多年,刘建清深知这一点。工作之余,他仔细查看了系里所有老师资料,对每位老师进行深入了解。为培养老师之间的感情,他多次活动,增加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他和全系老师的努力下,商务技术系迅速融为一体。
由于商务系刚成立,相关教学资源还相当匮乏,人才培养方案都尚未制定完整,专业的设置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切工作都有待于调整。刘建清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保定当地需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在做强物流专业的同时,大胆开设了连锁经营专业。
“小时候出门买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时,要走很多山路到镇上,而且镇上的东西品种很少,那时候我就特别希望家乡的道路宽敞,可以很轻松地就买到东西。”刘建清笑言,“在企业工作时,我也意识到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对物流专业与连锁经营专业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有着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刘建清在指导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方面极具实战经验。每年新生入学,他都会在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博闻讲堂”为新生做“就业与创业”方面的专题讲座。
在企业工作多年,刘建清深知实训环节在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此,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06年,商务技术系在保定市益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商务技术系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都有了固定的实训平台。“在我看来,实训基地不仅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人才!”
商务技术系还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刘建清带领专业老师和快递企业工作人员担任答辩会专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考核。“答辩以座谈会形式进行,同学们结合论文选题,阐述了在实习期间的心得及感受。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物流专业与连锁经营专业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后备人才做支撑。为了培养优秀师资,他鼓励老师下企业锻炼,同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制度来实施。
“行业与企业的工作经历对职业院校教师非常重要,对组织教学活动也十分关键,我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同时,刘建清利用他在企业工作时建立的人际网络,联络当地知名的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符合实训机会,满足教学需要。
工作之余,刘建清带领全系教师深入到当地企业,进行劳动力需求调研,根据社会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并组织教授专业课的教师进行企业锻炼,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要到相关的行业企业中锻炼自己。
关键词:师资队伍;高职教师;专业带头人;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27-02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完成教师的职业化发展,教师队伍职业化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和发展。
一、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有余但“职业”不足,体现为以下几点。
1.操作能力差,实践经验少。我国高职在教师选拔培养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忽视了教师的专业考核,加上近几年高职教育侧重于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忽视了高职教学人才的考核与筛选,多数教师专业教学知识不过关,缺乏基本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在高职教学中难以做好课程基本内容的阐述,缺乏基本的教学实践引导。高职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场所,必须做好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缺乏与企业的联系,自身实践技能与动手技能不过关,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此外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承担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多数教师忙于理论课堂教学,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并且多数教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多数高职课程也局限于理论教学,理论偏重、实践不足使得高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高职教师实践技能亟待提升。
2.缺乏系统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理念。大部分教师是原中专或技校的教师或是大学刚毕业前来任教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高职教育的不断调整与改革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更为迫切,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其在高职教学中的优势也日趋明显,在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中,高职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提升自己的职业教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教学原有的教师结构决定了高职教师老年化趋向明显,多数教师难以接受计算机等新兴教学辅助软件,而且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对应的教师培训,因此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掌握不到位,一度成为制约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3.对高职培养目标认识不足。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高职院校也加入到扩张的队伍中,但是高职教育的定位初衷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方面的教学引导应该是高职教学的侧重点。但是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往往基于理论层面进行引导,多数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高职学科教育与一线生产关联性不大,多数高职教育学科过于倾向于理论教学,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训练。而走访调查显示,多数参加调查的高职教学没有认识到教学定位不准对高职教学的负面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也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关注意识,加上教学实践环境的客观制约,多数教学不愿意开展教学实践。高职教育与教学实践脱节严重,高职教育始终停留在理论表层,实践性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化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即与社会密切结合,将各行各业职业化的规范要求向学生进行灌输和教育,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上岗要求。将以上教师要完成的两项主要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化的内涵。
1.尊重教育,献身教育,具备“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教师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个人基本素质。关键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也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能实现的前提,而我国多数高职教师关键能力不足,在面对教学窘境时往往无从着手,缺乏冷静分析能力,在公关与合作能力方面也十分欠缺,这些非技术性的个人基本素质成为高职教师职业化内涵不足的硬伤。
2.理论知识扎实,注重应用。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面向对象是高职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只有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做好课堂讲解,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论疑惑,使得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此外,高职教师还应该熟悉一线的工作内容,对基本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
3.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高职教师,任何人都应该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步,将生活与工作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总结、积累经验,在工作中做好生活的反馈体验,实现生活的工作化与工作的职业化,在自身定位上从普通的教学工作者实现向专业职业教师的定位转化,借助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储备及实践技能。
4.用教学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化的内涵还体现为职业教学水平的提升,体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高职教师在教学生活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发现,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并将热点话题付诸阶段性的研究中,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以研究的专业化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5.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因此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保持学生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研究教学方式,以期借助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理念的更新做好教学模式改进与突破。职业化的教学理念更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教学中高职教师应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现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回归。
三、实现高职师资队伍职业化途径
1.树立和强化高职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类型之一,更注重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与大专教育及成人教育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培养目标都存在自身独特性。因此要想实现高职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必须从增强意识做起,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训,通过定期的业务考核提升高职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高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并实现生活向工作的转化,在日常的学习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高职教师在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更应该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借助教育观念的强化,做好职业化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服务对象为高职学生,教师在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职业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合作交流的协作关系,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获取相应的教学回报后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提升高职学校整个师资队伍职业化水平的提升。
2.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职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第一,针对原中专或技校、普通高校引进的教师进行实践性内容的补课。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派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和方法。二是和企业共建搞项目开发,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建设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让教师在实训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将教师直接派到企业一线工作是培养教师职业化最快的一种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客观条件难免受限,如企业不一定积极配合、教师本人有畏难情绪、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难以控制,等等。如果想要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学校必须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教师要端正态度,虚心学习,把实践当成自己的工作来完成。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定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第二,针对从相关企业引进的教师应重点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他们有企业工作经验,可以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但他们的教学能力相对落后,因此,应该注重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养。
四、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
专业带头人作为科研方面的主力军,是高职学校中的专业优秀教学人才。而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可以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以小范围的职业化提升带动更大范围与层次内的师资队伍职业化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培养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理论学习积累知识储备,实践锻炼提升实战能力。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培养必须引入企业生产管理体验,让专业带头人深入一线,参与一线生产作业,让其在总结一线生产体验的基础上获取专业教学指导。此外优先推荐其参与国家级培训,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的活动。给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借助实践技能的提升与专业理论的充实实现职业化的培养。
五、结束语
职业化作为高职教师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提升的评价标准,随着高职教育的推广普及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立足高职教育的实际,从师资队伍及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其职业化程度的提升提供策略指导,我国高职教育将迈入发展创新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宇苓.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93-95.
[2]刘红星.职业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4,(12):128-129.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点。
1.1对舞蹈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大部分师生还未认识到高职舞蹈教学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教师将高职教育认为是培养各种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方法,而不将舞蹈教育作为培养这种人才的一种方式,并不认为舞蹈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所致。其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舞蹈不能跟其他学科学习相比,不能正确对待舞蹈,从而导致心理懈怠,学习效果欠佳。但是,事实上舞蹈可谓艺术之母,通过接受良好的舞蹈教育和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新背景下要着力改变师生对舞蹈教育这种不成熟的看法。
1.2学生舞蹈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舞蹈教育,缺少舞蹈训练,没有舞蹈基本功,所以在学校安排舞蹈训练时就会觉得舞蹈训练枯燥、累,引起学生对舞蹈的厌烦感;其次,有些学生在接受学校安排的舞蹈教育之前接受过一定的舞蹈训练学习,和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训练基础,从而产生优越感,在学校安排的舞蹈课上不用心,意识淡薄。
1.3教学手段落后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还在继续沿用传统舞蹈教学策略,口传身授,教学中强调摹仿教学,学生创造力极差。同时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对实用性舞蹈教学安排较少,主要从事舞蹈理论和知识教学,缺乏实质内容。另外,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率,往往忽略舞蹈教学,课程安排较少。
1.4教学环境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重视的还是技术类的科目,对舞蹈教学重视不够,这就导致舞蹈教学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舞蹈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较差的情况、现代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经常只能在学校分配的一个小区域内进行,缺少设备设施,教学时还是受到诸多外来因素的干扰,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2.新背景下高职舞蹈教学策略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加快,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新时期新背景,为了做好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为了做好舞蹈教学工作,在教学计划制定上就要下功夫,以科学、系统的教学思想为准则,综合各种教学影响因素,合理制定整体性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师不仅要对课程内容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对每位学生的舞蹈基础也要进行摸底,根据学生基础安排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有效性。
2.2制定适合高职教育的舞蹈教材
长期以来高职舞蹈教育一直缺乏自己独特教材,使用的教材及时封面写有是高职院校专用的,但是其内容也往往和本科院校几无差别,但是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时不同的差别很大,不可能使用同样内容的教材,所以在教材选择上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为了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舞蹈教材必须开始进行独立编纂。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赋予舞蹈教学新的内涵、技艺以及审美和文化,重视舞蹈实用性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素质培养。
2.3制定一套合理的宣传制度
针对师生对舞蹈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舞蹈教育宣传制度,在师生之间进行宣传。首先,让教师摆正舞蹈教学心态,更新教学观念,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重要,甚至比其他学科还重要,它能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其次,在学生间的宣传要让学生明白舞蹈的意义与内涵,其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而是其成长路上重要的一块基石和踏板。
2.4采用新型教学手段,改善落后的教学环境
以往高职舞蹈教学普遍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新时期,为了适应时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在舞蹈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多媒体就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运用多媒体能够将舞蹈更加直观、灵活、生动的表现在师生面前,实现了声音与画面统一结合,师生身临其境,更容易融入到舞蹈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提升高职舞蹈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3.结语
关键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58-02
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实践教学,规范过程管理。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工作的意见》,要求规范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管理,保证安全。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的校外顶岗实习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不断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方针,需加强烹饪专业顶岗实习管理。
一、顶岗实习前期管理
1.给每位家长邮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有:①顶岗实习时间:每年的5月至9月。②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实习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不得私自离开实习地点,外出必须向实习单位领导请销假。严禁夜间单人外出、在外过夜及外出上网。③学生实习期间需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按时上下班,不得旷工和私自调换实习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经实习指导教师报系里同意,否则按实习不合格处理。④学生实习期间如有违纪行为,按学校及实习单位有关规定办理,严重违纪者,视为实习不合格,缓发毕业证。⑤学生实习期间需认真填写校外实习手册,每半个月填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要求撰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结,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进行评判,成绩计入档案。⑥请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主动、经常地和实习指导教师联系,掌握学生动向,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实习中出现问题,家长和学校及时沟通,共同解决,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2.和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实习生的实习规定、劳动保护等内容。
3.制定烹饪专业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顶岗实习定位和任务。顶岗实习是烹饪工艺与营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饭店、餐饮企业厨房各岗位进行跟班及顶岗实习,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流程及烹饪技能,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综合的从业素质,为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积累经验。②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烹饪技能,能够胜任厨房各操作岗位工作;具备营养配餐的能力;掌握烹饪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烹饪原材料的采购、保管与使用流程监管方法;具有对厨房设备、工具进行使用和养护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善于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菜点创新;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符合职业要求的仪表仪容仪态和礼仪修养;具备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具备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判断、综合运用能力。③顶岗实习的要求:实习纪律。实习开始前,为了保证良好的实习效果,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本人要共同签署顶岗实习协议书。实习期间主动接受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双向指导与管理,严格遵守学校的实习教学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协议中约定的一切内容;实习指导教师责任。指导教师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学生明确教学实习任务,强调实习纪律。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经常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协助实习单位进行管理,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到企业一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填写实习管理工作日志;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指导教师须及时逐级报告并协助系领导解决问题;学生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客观地进行实习鉴定与评价,在实习结束两周内汇总整理过程性资料,交由教学办存档。实习生在岗期间基本要求:实习期间,按在校生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实习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要求,尊师敬业,礼貌待人,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私自离开实习单位;不在夜间单人外出、不在外过夜及外出上网。严格遵守单位的住宿管理规定,不允许学生私自在实习单位外租房居住;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不私自调换实习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过实习指导教师报系里同意,否则按实习不及格处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填写校外实习手册,每半个月填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实结。学生实习期间如有违纪行为,按学校及实习单位有关规定办理,严重违纪者,视为实习不合格,缓发毕业证。实习期间因违规、违纪、违法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学生本人负责。④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实习岗位指导教师、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个人以及岗位服务对象等。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岗位工作质量意见反馈、实习报告、实结、实习鉴定等。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各等级成绩评定要素:实习纪律:按照签署的毕业实习协议书的规定时间完成实习任务,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态度:实习态度端正,尊敬指导教师,讲究礼仪礼貌。动手能力:能很快适应实习环境,达到岗位要求,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实习报告:填写认真,按时完成,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实结:结合自己实习经历和所学知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各等级成绩评定标准:包括优秀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优秀等级。良好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良好以上等级。及格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及格以上等级。不及格等级: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评为不及格等级:严重违反学校或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实习期不满三个月;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评价指标有两项为不及格等级。
4.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5.完成指导教师的分配,顶岗实习前指导教师与学生召开见面会,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签订顶岗实习安全责任书。
二、实训中期
1.走访企业:①指导教师至少每月一次走访企业,了解学生顶岗情况、企业用人情况;②走访情况包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情况、学生在岗期间生活及心理问题,指导教师走访时须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并反馈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电话联系:指导教师至少每半个月和同学联系,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生活安全等情况。
3.建立QQ群、邮箱等随时对学生指导和沟通。
4.经常和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实习后期
1.考核评定:根据等级成绩评定要素对学生进行评定。
2.上交实习报告:督促学生认真整理实习报告,按照学号由小到大装订存档。
3.总结表彰: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
四、经验总结
1.顶岗实习时间段的选取符合餐饮业的特点,利用5到9月份旅游高峰期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客源多、原料全,学生能见识到许多新式原料,同时能学到创新菜肴和创新理念。
2.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经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学到许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宽就业市场,有利于学生就业。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地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
2.学生在酒店实习,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例如,学生切配中手被划破;地面滑容易摔跤,水、电、汽等安全隐患。
六、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1.实习中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管理;
2.加强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
3.继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切实做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4.实习指导教师应利用暑假到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学生一起顶岗,以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根据公司发展和岗位需求共同协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质量标准,企业参与到课程的设置,专业实践教学、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过程,学生按照订单培养协议到企业实习与就业的培养模式,其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教学时段中,具有学生和公司的员工的“双身份”,同时接受学校及专业教师给予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公司及业内专家给予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满足保险行业人才需求,提升了专业就业质量。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反映,顺应目前教育与生产的现实需要。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针对性强特性。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人才“按需培养,量身订做”。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校企双元特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落实就业的特性。学生直接到用人单位特定岗位实习,毕业后达到培养标准,将进入企业特定岗位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目前组建订单班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期初预定,即招生前由学校与企业签定协议,为订单培养学校有针对性的的招生。在招生投放计划中单独安排专业定向培养计划,并在考生填报志愿环节,依据公司的专业岗位要求针对考生个人情况、所在地区、就业意愿等方面进行面试筛选工作。新生入校即入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在期初制定,按照学校与公司共同商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三年教学活动。二是期中组建,即针对大一新生,学校对订单班做相关介绍,学生自主选择订单班,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三是期末组建,在学生大二或者大三时组建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对订单班学生调整教学计划,组建订单班后侧重特定岗位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
二、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实施基本概况
我国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过程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采取这一模式,但是培养水平有一定差距。部分院校成功实施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部分院校实施过程遇到瓶颈,甚至出现“废单”、“一次性订单”。保险职业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6年的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保险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享有“中国保险业的黄埔,职业经理人的摇篮”美誉。学院自2010年开展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与多家金融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例如:“阳光人伤调查班”、“基层管理干部订单班”、“管理培训生订单班”、“银保理财经理订单班”、“车险查勘理赔订单班”、“国寿讲师订单班”等,建立了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构架。实现校企合作长效化、常态化,形成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用的校企合作机制。保险企业全程参与订单班的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专业深度融入保险产业链的特点,同时,顶岗实习充分保证了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保险行业培养了既能适应企业文化,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受到保险企业的高度认可。
三、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经验总结
(一)凸显“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保险职业学院2008年全面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2年在校内学习,1年到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校外实训,接触实务操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工学结合”的过程分为2个阶段。为进一步创新完善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结合岗位特征与公司需求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25+0.75”、“1+0.5+1+0.5”、“2+0.5+0.5”等培养模式,更好的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使学生零距离就业。例如,“2.25+0.75”模式中,第5学期前8周重点完成面向“订单”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典型岗位技能、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学习。“1+0.5+1+0.5”模式中,第一学年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人文素养课,半年时间到企业了解实务操作。一年时间回到学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强调课堂讲授与仿真实训相结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最后半年到公司实习,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实习岗位。
(二)订单班组建形式日趋成熟
保险职业学院的订单班试点初期曾采用期末组建的形式,在学生大二或者大三时组建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对订单班学生调整教学计划,组建订单班后侧重特定岗位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例如,2009年与中国人寿长沙市分公司收展部合作,在大二学生中组建收展订单班。但是该形式组建的订单班时间短,在短时间内进行专项岗位技能训练的时间有限。目前,保险职业学院多采用期中组建,例如,安徽国寿讲师订单班主要选拔刚入校的安徽籍大一新生,组建订单班后侧重对组训讲师岗位专业知识进行训练。同时,学院正探索尝试期初预定的形式,即招生前由学校与企业签定协议,为订单培养学校有针对性的的招生。在招生投放计划中单独安排专业定向培养计划,并在考生填报志愿环节,依据公司的专业岗位要求针对考生个人情况、所在地区、就业意愿等方面进行面试筛选工作。
(三)搭建有订单特色的课程体系
订单班根据某个企业的岗位需求而设定。以车险查勘定损订单班为例,以人保财广州分公司的查勘定损人才需求量组建40人订单班,以岗位的专业技能为核心开设专业课,如《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与维修》、《整车拆装实训》等课程为成为优秀的查勘定损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升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密切学生与公司的沟通交流,学院邀请公司资深经理开展“订单特色教育”。《行业形势与公司发展》、《企业文化漫谈兼谈职场新人的成长》等特色教育,特色课程紧贴行业和公司,内容全面、资讯丰富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生对行业及企业的认知。
(四)社会服务能力赢得广泛认可,保险专业群就业质量提升
通过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订单班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以保险实务专业为例,在“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高质量就业。每年毕业生的推荐就业率均为100%,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连续三年在省内就业率排行上名列前茅,2010年在湖南省教育厅就业评估中评为“优秀”等级。
四、订单式工学结合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院组建订单班时学生参与积极性低
一部分学生对订单班及就业形势、行业发展认识不足,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就业目标不明确,比较茫然;另一部分学生对就业与成才有较高期望值,个人职业追求脱离社会现实,而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还有部分学生不愿过早就被某一企业固定自己的职业,希望毕业后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学院在组建订单班时,出现企业与学校有意愿但学生不够积极的尴尬情况。
(二)企业参与度不高,投入不足
虽然很多企业争相与学院合作,但大多数企业认为人才培养应该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积极性不高,仅把订单培养作为招聘员工的一种渠道。造成订单培养方案不完善,无法完全反映岗位技能的要求。企业处于追求效益或利润的最大化的目的,对教学投入有限,造成学校硬件条件不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订单培养进入保险企业进行实习就业后,由于个人理想、经济利益、工作压力等原因,离职率比较高。使企业用人计划受到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流失,也使企业对订单班培养不放心。
(三)学校开展订单式工学结合软件硬件条件受限
学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订单”企业的个案深入分析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岗位特色,课程设置缺乏对特定的岗位针对性,实践性需要加强。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教师对公司一线特定岗位操作技能熟悉,而部分教师欠缺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匮乏。随着订单班规模的扩大,仿真或真实的实训设备短缺,现有实训环境不能完全满足后续订单班的实践训练。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融资渠道不畅,机制相对不健全。
(四)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缺乏保障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但是对于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没有影响力。同时,国家虽倡导这一培养模式却缺乏具体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来推行这一培养模式。
五、改进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对策
(一)加大对订单班、订单企业的宣讲力度
部分订单班在招募学生时,报名人数较计划数尚有一定的缺口。甚至有的订单班因人数不够只能被迫解散。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订单班认识不足、对就业形势及个人价值定位不清,学校应加大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形势的分析,引导学生认清行业与岗位发展形势,提高其进入订单班的积极性。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订单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受到订单公司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有效减少离职率。
(二)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
目前学院已实现“校企双职场”育人,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保险企业两类职场为平台,通过两个时段的教学实施,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但还需要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院应积极主动地寻求方法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例如,邀请企业优秀资深的技术专家、销售精英为学生做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入职前、实习期做心理疏导,提高其抗压能力。
(三)加强师资交流
学校可以有计划的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保险企业交流学习实践、挂职锻炼、开展调研。学院教师也可不定期的到公司参观学习,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员工可到学校担任兼职讲师、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例如,学院正探索“1+3教学模式,相应课程1名校内专任教师与3名校外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保持长期联系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专任教师提高实操技能,行业专家提高授课技巧,专兼职教师共同研究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教材。该模式解决了学院专业核心课程实操教师紧缺问题,也为专任教师提供了与行业企业专家交朋友、学技能的机会,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信息反馈体系
通过完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系部社会联系网络,收集社会评价信息、对合作企业定期回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从而了解学生在就业岗位的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及企业满意度,总结成功经验完善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在学生的评价上,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增加社会评价的权重。
(五)出台法律法规建立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