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阿长与山海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己不识几个字,也不知道哪有那书。”这下她可着急了,嘴里一直嘀咕个不停,且沿着街道来回转圈子。几个路人见了,都向她投来奇怪的目光。只见这个当,她却突然两手一合,自言自语地说道"对了,哥儿说,书上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终于,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书摊,由于是一路小跑过来的,有些气喘吁吁,只听得她说“有,有,”其实,她想说的是“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的书么”结果,只“化简”成"有"了。
卖书的老板是个老者,听了她的话,有些疑惑,但还是尽量为她找她想要的书。找了约莫半个时辰,老板才猜出那本书正是山海经,于是,她买下了山海经。
1、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回忆。她不识文断字,又有些迷信愚昧,连真实的姓名都不为人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长”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变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拥有伟大的神力”了!
2、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长妈妈医生不行,又渴望生活平安的劳动妇女。虽然粗俗、没有文化又好惹事端,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奇迹般的给小鲁迅买回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而鲁迅先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能够捕捉到生活中一些精彩,有很容易被忽略的洗劫。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文采飞扬,充满情趣又令人回味无穷。
3、我们应该学阿长的善良和热心,更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展的眼睛。
(来源:文章屋网 )
开始,我不大喜欢她的,叫她讲故事,她总是讲“当年,当年怎么样怎么样……”古语有云“好汉不提当年勇”,我听得都快烦死了,根本不像讲故事,倒像和尚在念经。
太姥还有洁癖。家里的地板、桌子、电器总要一尘不染;特别是地板,要是有根头发她都能发现并赶紧捡走。一次,我不小心把米粒掉在了地上,她叫我快捡起来,还把我叫到一边听她絮絮叨叨,这一下来就是几个钟头,我站得脚发软,听得都快晕了……
她的家门口有一棵荔枝树,好大好大,至今已经将近一百多岁了。
那棵荔枝树每年都能生特别多的荔枝,可是树太高,而且不好爬,所以总要用竹竿去打。
那年夏天,我和父亲去太姥家,那时候正是荔枝成熟季节,而且是最甜的时候。那时,我经常坐在太姥家门外的竹椅上,仰看荔枝直流口水。可是树高,摘不到,更别说吃了,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想吃吗?”我吓了一跳,哦,是太姥。我 “嗯”了一声,接着就问:“这么高,您摘得到吗?”她不做声,蹒跚地走到院角,吃力地把一根长竹竿拉到树下,艰难着抱起竹竿,用尽全力去打。过了几分钟才打下不足十粒,自己却累得气喘吁吁。她休息了一会儿,抱起竹竿,可是力气不够,长长的竹竿歪向一边去,她的身体跟着竹竿走。她好不容易站稳脚跟,使尽全力,朝一大串荔枝打了下去,“噼里啪啦”,几片树叶连几颗荔枝一起掉落下来,我赶紧去捡。
我把所有打下来的荔枝都捡到筐里,再把一些掉下来时摔坏的和有虫子的荔枝剔掉。
太姥把荔枝拿去洗了洗,拿起一粒,轻轻地把荔枝皮剥开,荔枝果像一只刚破壳而出的小鸟,一下子“跳”了出来,鲜美的果肉晶莹剔透,让人垂涎三尺。一咬下去,果汁一下子就喷出来,那真是美的享受啊!
没想到她竟能给我摘来荔枝,这使我对她产生了敬意。
关键词 鲁迅 阿长 老师 母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结合鲁迅的童年生活来引导大家理解这个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鲁迅在文章里对阿长在他童年生活中的影响也有所提及。如长妈妈在鲁迅小时侯曾因相传百草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而讲过一个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心理,引发了鲁迅进入幻想世界的强烈兴趣,开启了鲁迅去探索神奇世界、探索另一种人生的大门。1887年,7岁的鲁迅开始跟从远房的叔祖父周兆蓝读私塾。每天除了练字,常读的一本书是历史书《鉴略》。但小小的鲁迅感兴趣的还是先生收藏的绘有插图的《花镜》和《山海经》。他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坐在先生的小园子里读《山海经》,那些神奇夸张、想象力丰富的图画,令童年的鲁迅惊叹不已。而远方的叔祖父却极少给好奇的鲁迅讲解其中的故事。鲁迅拿着问题去问博学的寿镜吾老师时,老师没有回答,“似乎很恼火,脸上还有怒色了”。可在孩童心里,越是他不知道,别人不愿意给他讲的事,他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想知道。当然关于这些故事阿长也是根本就无从知道的,而“我”也从来没有指望阿长可以给我什么解答。所以当她也来问《山海经》的时候,“我”甚至都不愿意和她讲”。可后来放假回来的阿长却给“我”带回了别人不愿意帮“我”解答,也不愿意帮“我”去买的《山海经》。讲到这里笔者引导学生拍了一个短剧――阿长买《山海经》。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连书名字都不知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阿长跑了多远路,怎样和别人去描述叫错名字的书,怎样去忽视“文化人”对待她这个乡下人的蔑视等等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买到后阿长的表现却只是轻描淡写。通过表演学生看到了阿长买书的艰辛。在少年的鲁迅迷茫、充满渴望而又被忽视的时候,阿长主动走进了鲁迅的情感世界,买书,圆梦,情谊殷殷,这完全出于对孩子真心的爱护与体贴,这个时候的阿长给予了鲁迅母亲般的呵护,这里的阿长是母亲。
另外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屡次提到阿长给作者要求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俗气的习俗,如新年开头第一句要说“阿妈,恭喜恭喜”,并且还要吃凉凉的福橘。这些希奇古怪的习俗都在少年鲁迅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鲁迅对中国封建习俗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最初的记忆,这些也丰富了鲁迅最初的原始的文学积累。这些故事在鲁迅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如在《祝福》中关于鲁四爷不让寡居的祥林嫂去碰那些祭品以及祥林嫂后来把省下来的钱去捐了一条门槛。这里的阿长是“我”接触中国落后习俗的老师,她给了“我”日后鞭挞封建社会的一条鞭子。可如果我们只分析这些,那这个人就不是阿长了。阿长在睡觉时在床上肆无忌惮地摆出“大”字,与人切切察察,她那些麻烦的规矩和听起来有些“玄乎”的故事,这些都让阿长蒙上了一层灰色,这样的粗俗与落后的女人,让人实在“不大佩服”,甚至讨厌、怨恨。那鲁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样的一面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文学的常识,即在创作中需要文学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同。生活的真实需要我们原封不动地把生活再现。可文学的真实不同,它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真实进行加工再创作,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阿长或许让我们讨厌,或许在生活中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但这样的阿长符合了那个时代农村妇女身上的种种特征,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在阿长身上有了真实的投影。也有了那个时代一些国民的劣根性,也就有了人性复杂的一面。阿长既然从生活中走来,带了这些缺点倒更增添了几分人物的真实感,作者尊重了文学的真实。《朝花夕拾》不是小说,不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也不是史传文学,要求真实地再现特定时代的人文精神。这里的阿长是真实且被赋予情感的,她代表了一个鲁迅生活中不识字的典型农村妇女形象。
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这样一个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她丰富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她那些希奇有趣看似有些荒诞的故事,某个程度上开启了鲁迅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所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很长一段跨度的阿长,才屡次地出现在鲁迅文学作品中风格相对教轻松的《朝花夕拾》中,就像是艾青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来怀念大叶荷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其中和阿长有关的片段看成是鲁迅对这位亦师亦母亦真实的阿长的怀念。
一、朗读。朗读就是要求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课题,以此达到理解课题的含义、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目的。如《我的母亲》。师:如果要读课文题目的话,你会用什么语调去读,为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便只有去阅读全文了。从课文中可知,是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作者,更是母亲的宽严相济,使作者成才。所以作者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因此,课题应该用充满崇敬、感激之情去读。这样,课题读法到位,课文的内容也大致把握了,真是一举两得。
二、添加。添加就是通过给课题添加适当的词语,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我先出了道填充题让学生思考:看云的识天气。学生依据这道题速读课文,很快就会发现:课文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介绍了云的形态及其与天气的关系,而第6自然段则是介绍了云的光彩及其与天气的关系。所以很容易用“形态”和“光彩”两个词来填充,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把握了。
三、删减。删减就是把课题中的某些词语删减后,来启发学生阅读、把握课文内容。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师:课题中的“一定会”能删掉吗?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答案。由于学生心存疑虑,阅读课文的兴趣很浓,他们能够很准确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一定会”是不能删掉的。因为课文内容既给我们介绍了用耳朵很容易听见的有声之音,更主要的是替我们描述了需要用心去倾听的无声之音。而课题中的“一定会”是与后者相照应的。所以删掉“一定会”的话,就文不对题了。
四、更换。更换就是更换课题,即用一个新课题来代替原课题,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教学《背影》一文,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师:同学们想一想,课题“背影”能否改为“蒲口送别”?为什么?学生阅读全文并对两个题目进行比照后发现,课文主要是抓住父亲替儿子买橘时的“背影”这一典型的外貌特征进行详细、生动的描述,来反映真挚的父爱。所以用“背影”作题,既具体、形象,又含蓄、新颖,而“蒲口送别”作题则显得平淡、直露了。
五、拆开。拆开就是把课题拆成两部分,来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把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把课题分为“白雪歌”和“送武判官归京”两个小标题,而学生通过两个小标题来阅读全诗的话,诗的两部分内容,前者“咏雪”、后者“送别”便很快就把握了。
六、犯错。犯错就是有意识地把课题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写错或读错,以调动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的兴趣。如《谈生命》,我故意把它错写成“记生命”。当学生的疑问产生后,师:“记生命”与“谈生命”有什么不同?生:“记生命”应以记为主,主要记叙描写生命的现象,“谈生命”应以“谈”为主,除记叙外,主要议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把课文中描述生命的内容找出来,再把课文中的议论句、段找出来,并分析议论和记叙间的关系。你看,通过这些环节,课文的主要内容不就把握了吗?
七、调换。调换就是通过调换课题中相关词语的位置,来分析、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师:把课题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对调,好吗?为什么?阅读并讨论后,生:不好。课文内容是以“阿长”为叙述主体的,对调后,课文内容就变成了以“山海经”为叙述主体。这样文与题就不一致了。师:那么,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是写阿长的?《山海经》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两者有何关系?
一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 迅《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心得
选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第一段突出了阿长的烦琐之至,表现出作者对她的不耐烦;后两段写阿长买回《山海经》之后作者的心理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她由衷的敬意。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阿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深化了主题。
二
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
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祁玉江《陕北的山》
阅读心得
作者欲扬先抑,先写出对陕北的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大山,写陕北的山是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是生命的源泉,从而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技法点睛】
欲扬先抑是对要颂扬的人、物或事先贬抑,再赞扬,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内容。我们作文中要正确运用“欲扬先抑”这种技法,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把握好“度”。作文中,对于抑扬两者,应重在扬。扬要饱满,抑要适度。抑未尽意,就开始扬,起不到反衬的作用,如:“小磊天性顽皮,时常惹祸,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同学对他也很不满。”这里的“天性顽皮”表现在什么地方?惹了哪些祸?如果能稍加抑,会使后面的扬更加曲折。但抑过分了,会削弱扬,如:“他两只眼睛溜溜转,一个坏主意就想出来了。他经常把瓜皮果壳塞到别人抽屉里。有时将一口痰吐在地上,故意把同学的凳子推倒,压在痰上,他再装出好心的样子,把凳子翻过来,很礼貌地说:‘请坐。’”“溜溜转”“故意”“装出”等词语把人物的本质写坏了,后面的扬就会让人感到不可信了。
二、抑扬转换要自然。写文章“急转弯”,容易失去真实性。因此,在抑扬转换时,要有过渡段或过渡句。
三、适当进行抒情和议论。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叙述完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的事之后这样写道:“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适度的抒情、议论可以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使作品主题更深刻。
【练笔作文】
邻居张奶奶
侯宇琴
她生就一副凄苦的脸,加上满脸的褶皱,真是难看死了。她常在我们小孩子面前卖弄自己的“本事”:小孩子要学会尊敬老人,做人要善良……她还喜欢在家长面前“告状”,让我们在父母面前难堪。虽说她是我的邻居,可我却一直对她心存偏见。
听人说,她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穷,姊妹多,从未上过学堂。她13岁就嫁人了,不幸的是,30岁那年,丈夫又意外身亡。唉,她的命可真苦!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会对她产生一丝怜悯。
但怜悯归怜悯,我依旧对她有成见。
孤身一人的她,常常帮人家看小孩,给孩子们讲故事,发糖果,有时还跟孩子们一起游戏,真有些婆婆妈妈。可是,孩子们常被她哄得很开心,每到这时,她凄苦的脸上也会洋溢出笑容。看到她跟孩子们亲昵的模样,我渐渐对她产生了好感。
有一年冬天,村里一户人家办丧事,因为主事人年龄太小,有人提议:“快去叫张奶奶吧,她知道该怎么做。”原来,这方圆几十里,张奶奶是出了名的“行家”。谁家有事,无论丧事喜事,她的“礼数”最周全,而且最热心,从来都不嫌麻烦。这不,还在小诊所输液的张奶奶一听到消息,拔下输液管就往这家赶。整整忙活了一上午,吃中午饭时她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浮肿,针眼处的血迹早已在寒风中被吹干。但她没有怨言,乡亲之间嘛,帮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年少的我第一次觉得张奶奶了不起,她不仅经验丰富,办事利索,而且待人真诚。
有一次妈妈外出,临时将我托付给张奶奶照顾。“咱们是邻居,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你就像是奶奶的亲孙女。”张奶奶边说边端出了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和蛋糕,又颤巍巍地将一杯奶茶递给我,“趁热喝吧,喝了身上会暖和一些的。”
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喝着热气腾腾的奶茶,我觉得张奶奶那饱经沧桑的脸是如此的,如此的动人。
练笔总结
文章从张奶奶难看的外表入手,接着写她喜欢“卖弄‘本事’”“告状”等行为,表明了“我”对张奶奶最初的印象并不好。但是,随着对张奶奶的进一步了解,“我”逐渐发现了张奶奶身上的热心、善良、真诚等优点,从而彻底改变了对她的“误会”。先抑后扬,让主题更加突出,使文章结构完整和谐。
【指导并置评:王黎霞】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深深感悟到:教师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和学生共同生成课堂,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如何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
一、个性化教学,展现教师的生命活力
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师的生命活力,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束缚,敢于破除陈规陋习。不拘泥于课本、教参,不尽信于领导、权威,敢于张扬个性,以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来感化熏陶学生。正如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有特色,有个性。
如我在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所碰到的情况自认为是语文教学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的体现。当课文讲到阿长替鲁迅买《山海经》这一片段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都写得很详细,可是对于长妈妈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过程却一字未提,想想这是为什么?不料学生回答说:肯定是鲁迅不知道,所以不写。我先是一愣,随即便要求学生合作讨论,看看到底有哪些原因,其中哪种原因最合理?结果,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有的说:“买书经过不需要写,因为它与中心关系不够密切。不能体现长妈妈对我的爱。”有的说:“长妈妈在买《山海经》时出了很多洋相,不写买书过程是不想写出其中出洋相的过程。”有的说:“不写,是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那么,哪种意见最合理呢?我引导学生分析认为:买书这个情景能够体现长妈妈对我的爱,所以第一种意见不够合理。而为了不想写出长妈妈出洋相的经过,根据课文开头写长妈妈各种洋相的情况来看,似乎又不符合。那么由此看来,刚才那位学生认为鲁迅先生自己也无从知晓是符合当时的实情的,我于是给予了认同。随后又告诉学生:这也符合了写作上的一般写法,即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写出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赋予了课堂新的活力,构建了良好的教学情景。
二、师生愉快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堂要体现的是师生生命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中展开的,交往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确实如此,如我第一次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便认真钻研教材,把重点、难点、精彩词句一一“传”给学生,不停地让学生“记下来”“记住了”。学生专心记录,按部就班。尽管记住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但却无法体会、表达这种“乐”来,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于是,当我再一次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便注重“交往和对话”,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思考“为什么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文章的哪些字词用得好?仔细揣摩品味说说好在哪里?”学生兴趣盎然,师生平等交往,合作愉快,在愉快氛围的感染下,我灵机一动,在课文接近尾声之际,让学生上台板书,用鲜艳的美术体勾勒了一个大大的“乐”字,学生顿时感到其乐无穷,课堂气氛达到了,我呢?则乐在其中,至今仍记忆犹新。
三、创设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构建生态和谐的生命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课堂上,应着力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课堂气氛,改变观念,蹲下身子,倾听学生心声,呵护学生自尊,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正如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运用欣赏教育和尊重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平等,能“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我或给学生充当顾问,或与学生交流意见,或帮助发现问题,或鼓励学生,但决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活力,也展现了自身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思维;发散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只是有的人创造才能得到鼓励、帮助,从而得到充分发展,而有的人创造才能受到压抑、打击,失去发挥创造才能的条件,那么如何通过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创造性思维须用系统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讨论,还是作文教学、听说教学,都要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句话就是,寻找一切可能培养创造思维的时间、地点、场所,借助一切可培养创造思维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创造思维平台
教师要善于灵活巧妙地创设新颖的情境,引导学生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
笔者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突发出一种想法:课文中长妈妈买《山海经》那一段应该是最能打动迅哥儿的,也是最能感动读者的,但是文中并没有描写这一段。因此在当堂作业中,就布置了这样的一个要求:请发挥你的想象,描写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片段。一开始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不知如何下笔。笔者给学生四个方面提示:
①由于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是具体的,所以每个人笔下的长妈妈买《山海经》都会不尽相同,但应相似。②写长妈妈买《山海经》时,应注意年龄特征和身份。因为要写的是买山海经的长妈妈,而不是做保姆的长妈妈。根据课文中对长妈妈的描写,注意季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以及店主的态度衬托。③形象通过外貌、表情、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表现,在表现中要注意赋予长妈妈特定的性格,根据课文中的交待可从以下几种中选择一两个作为她性格的基本点。如无知粗俗、热心帮助孩子等。④选择一个适合表现长妈妈形象的地点、时间。如寻找书店的路上、买书时的心理和交流,买好书后的想法和心情。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很快写出水平较高的小作文片段。创造性的情境设计丰富了读者心目中的梨花形象,是训练创造思维极好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精神
英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盆一流的汤的创造性远胜于一幅二流的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突破思维定势,使其克服思维惰性,主动求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在阅读、作文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例如:在教《曹刿论战》时,人们历来都是以鲁庄公的“无能”“浅见”反衬曹刿的“有能”“明智”。阅读教学固然要强调曹刿的“远谋”形象,但是笔者在教学以后以“庄公不昏”为题,让学生写翻案文章。构思时,不少同学都能求异创新:曹刿的“有能”“远见”得以充分发挥,皆因庄公“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面对强齐的入侵,庄公不是屈从求和,而是积极备战,准备迎战……可见庄公不昏。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比如,在分析《变色龙》一文时,分析了警官奥楚蔑络夫多变善变的特点后,提出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使学生对全文整体及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多向分析、立体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上起始,向多方面寻求结果的思维。思维方向就像烛光一样向四面八方多方辐射。中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前进,容易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阅读中是被动接受书本给予的现成答案,不愿深入地思考。这样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比如文章的标题,大家都知道是文章的眼睛,它揭示主题和体现文章中心内容。
笔者就常利用标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初读《皇帝的新装》后,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皇帝”,用课文的词:昏庸、虚伪、愚蠢。又比如:笔者处理《春酒》标题时也是这样。在教学此文时,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是一杯怎样的春酒,①从内容的角度,②从情感的角度,③从事件的角度,④从其它的角度。
2.用比较法训练对比思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对比思维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形式,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经常采用比较法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这也是课文教学中常用的训练形式。
①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家笔下的形象比较,如教学《荷花淀》时将《爱莲说》《荷塘月色》《荷花淀》中的荷叶、荷花进行比较,无疑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他们可以从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其创造思维必将迸发灿烂的火花。
②归类比较,如学《满井游记》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袁宏道能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为什么欧阳修能与民同乐?为什么范仲淹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什么柳宗元面对幽静的小石潭会凄神寒骨?陶渊明能心远地自偏,忘怀得失?学生运用对比思维,通过比较推理,从而得出:作家的心理和处世态度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另外,还可将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不同而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同一素材而不同体裁的文章作比较。
3.用想象、联想训练形象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阅读教学和写作中让学生对图画、文章等阅读写作材料运用粘合、扩展、补充、延伸、对比夸张、典型化等不同方法,通过想象进行创造性阅读,进行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学校,不能把心理教育视为一种附加的教育,而应该把它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能在上课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最有效、也最有意义和价值。具体到语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
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当今少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过度的焦虑、偏执、长期的忧郁、社会恐慌。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引起了我的深思,让我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在此,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方面,问题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问题女生。这种差异性除了学习环境和方法问题,还有男、女的因为性别特征受到社会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父母、老师教育方式的影响。因此针对男孩更好奇、好动、好玩和逆反心强的特点,设计具体方案,让他们能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习动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和谐、温馨、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
叶圣陶曾说:“要爱满天下。”心理学家罗杰斯则对积极的情感交流最为重视,他把“温情、关怀、喜欢、认可、”看作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产生自信的源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一种认同感,而这种感觉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师的微笑、、慈爱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自信,而且还能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愉快地生活、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同学生交朋友,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东西会不断渗进学生的心灵,萌发友爱、诚实的情感,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优化语文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不仅是在同孩子谈话时教训他们才是进行教育,而实际是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学生在学习上不如意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低落,有些学生因厌学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直接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缺乏生动形象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厌倦。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首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要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愉快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好的情感与创造力。还可针对学困生可采用分层教学和成功心理暗示教学。最后,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精心营造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只有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自然就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认为,语文综合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健全人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的散文特色,我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圈划,歌曲欣赏,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再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有哪些细节令人难以忘怀。四人小组讨论后,推选同学上台演讲,全班交流点评。最后让学生制心卡片,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回家后送给父母,这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又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鲁迅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到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提了下面的问题: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吗,举例说明?抓住学生的回答紧接着提出:我讨厌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属于社会什么阶层的人,文化程度怎样?最后提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是怎样的心理?我是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更有利于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使学生明白“小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赞美,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其实也是“大人物”,让他们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
五、语文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时,家长却给孩子灌输消极思想;教师在鼓励、肯定学生,家长却责骂他们。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这种教育差异,将使这项工作徒劳无功。因此,就应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可通过家长会、举办讲座、个人沟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家长和教师都可掌握更多关于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对症下药,共同提高其心理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我们脱离语文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寻求文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霍克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1996,(04).
[2]国家教委人事司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