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秋天的诗句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天的诗句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秋天的诗句古诗

第1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第2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读标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 点明了时间“落日黄昏”;《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的田园生活;《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

二、联作者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风格是闲适恬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

三、明背景

诗歌总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

四、品词句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如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感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五、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5.意境:如安谧美好、华美壮丽、恬淡闲适、意境高远、开阔宏大等。

第3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日照市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 韩磊

我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有一节选修课。他们都大吃一惊。哟,一年级就有选修课了。

我们一年级一共有九个班。一班到九班的选修课分别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绿色课堂、寓言故事、看图说话、折纸、古诗诵读、英语、故事大王。我最喜欢的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寓言故事、古诗诵读。

我选到七班学古诗诵读。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古诗。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描写江南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秋天的风景“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咏寒松的“凌风知劲节,负雪见真心”。

第4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创设情境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它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想象丰富,它独特的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浩大与深邃的文化内涵让世人惊叹。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该如何去研读和教授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诗词情境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

一,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二,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 《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杨柳”、“芳草” 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 “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枯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四,播放音乐,将意境渲染的妙如乐曲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根据诗词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使学生既为文学所感染,又为音乐所激动,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之前,先播放雄壮苍凉的琵琶独奏曲,雄壮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飞扬的氛围中,为理解诗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千古忠信之言,它将无数爱国志士怀抱梦想、立志报国的心情一语道破。讲授时播放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激烈跌宕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五,诗画相融,将意境展现的美如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图画可以更好的表现诗词内容,使诗词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真切的感受诗词意境,迅速的感知诗词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图景,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发挥想象,用画笔展现美好的图景。结果学生们画出了春水初平的堤岸、舒卷的云、柔柔的垂柳、初绽的春花、初生的春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绘画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产生了审美愉悦。

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诗意课堂

第5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中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数不胜数。诵读诗词,能使学生常常耳濡目染于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学生的素质,能使学生克服人生的挫折。长期的古诗词诵读能养成他们阅读古文的能力,畅游中华文化智慧的宝藏,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让学生学会品味古诗词

古诗用词准确、凝炼,博大精深,表现形式亦多种多样:有颂江山美,吟边塞情;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宛转;有豁达,亦沉郁。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品位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来理解、感悟古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可以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资料展示会”、“自主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同学们进阅览室、跑书店、问老师、问家长、听讲座……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获得了不少知识,还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积累古诗词的方法

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古诗词的背诵还可将其归类,便于学生记忆,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言志”、“送别”、“劝勉”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背诵的形式还可采用摘抄法,先将优美的诗词摘记在一个本子上或读书卡片上,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读到能背下来时也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即使熟读成诵后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根据遗忘的规律,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隔三差五还要复习一下。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种爱好。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

熟读、理解、背记了的古诗词,不能老让它们关在学生的脑海中,要引导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词运用时更有乐趣。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如春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扫墓遇雨时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我们的生活,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为了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学生用古诗词,可利用每堂课前1分钟进行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这样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吟诵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或在自制的赠言卡上写上“言志”、“送别”、“劝勉”的诗词。让古诗词在悄然无声中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古诗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有心的学生便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诗”。在他们的文章中竟然出现了诗词的踪影。从而启发他们把古诗词写进文章里,可以在写景中用,在叙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议论时用;可以是对诗词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据诗词作文,即以诗词的意境为基础,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古诗词续编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如此一来,大家才发现“诗到用时方觉少”。此外,在习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运用时,会给诗词创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而且从诗词原先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诗词。

四、让学生学会古诗词交流

对学生诵读古诗词,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相互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乐趣。交流的形式亦可多样,可采用黑板报、手抄报、队角、橱窗等宣传阵地进行交流,读书笔记交流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读古诗词,理解诗意是最大的障碍。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体味到诗词的韵味,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根据儿童爱画画和爱幻想的特点,我们不妨将读书笔记变通一下,将诗词变成图画,变成童话、趣事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词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此外,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让学生把诗词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而且很受学生欢迎。将这样的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评比优秀。学生的积极性更大,也为诵读古诗词提供诱因。

五、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第6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    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7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 潜移默化,诗化学习的环境

唐宋诗词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我们要精心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把孩子们的目光牵引到经典诗文美丽的四周,让孩子把精神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1.每周一诵。诗的语言本身就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美、韵致美,如果再加上学生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有滋有味的朗诵,就会构成一种声响很美而韵味别致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使人的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以愉悦,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在每天的晨读课上,教师引领孩子们诵读着“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朝霞”的《晨读对韵》,吟咏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每天的语文课前的一分钟,师生抑扬顿挫地吟诵着“每周一古诗”;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全校“相约在名品屋”里,聆听着优美诗文的赏析……快乐诵读、经典赏析让孩子们感受到经典的美丽,让孩子们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

2.每日一抽。教师预先将每个学生的学号和积累过的古诗题目做好标签,每节语文课刚开始时,由教师抽签决定背诗的同学,再由被抽到的同学自己上来抽要背的古诗题目,然后请这名同学有感情地背诵抽到的古诗。若背得好,则给以鼓励,并可以加分;若背得不好,则请他课后练习背熟,并背给组长听。感人的诗朗诵有一种撼人心弦的感召美。学生是美的天使,他们对美有天生的敏感,有强烈的追求。这样的抽签背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奇、有趣而又可以自如朗诵的宽松氛围,入情入境的朗诵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艺术的享受。

3.以诗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同样,新课导入的成功,也能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用学生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但能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立即对新知识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凭借迁移作用,迅速进入新的情境。比如,教《张家界》时,教师先出示四句诗句,让学生诵读,然后猜一猜,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华山)

黄山甲天下,松与石最奇。(黄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

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个地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桂林之秀,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着形象逼真的录像,学生陶醉于奇特、迷人的张家界。

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课文的学习作了较好的知识积累。

二、 学以致用,诗化学生的语言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必有喷薄欲出的冲动。记得还是在教《张家界》一文时,学生体会这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时,自然而然地说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教师听此,自是喜出望外,并组织学生试着将“看”改为其他的字。此时的学生兴趣盎然,“观”“赏”“瞧”……脱口而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引用其他古诗句来形容一下张家界的美景。有的学生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形容金鞭溪,有的学生用“不论山峰与溪水,无限风光尽被占”来形容张家界的奇山秀水,有的学生用“凡是往来人,但爱张家界”来形容自己的体会……这一次的巧吟古诗,让学生诗兴大发。于是,我想,教师若能经常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积累的古诗有用武之地,学生诗一样的语言定会越来越多……

场景一:教师带着学生来到湖滨公园,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教师让学生引用诗句赞美一下,学生抢着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看着西下的夕阳,学生用诗句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场景二:春天,看着万紫千红的花朵,教师让学生也用恰当的诗句形容一下。一下子,学生的诗潮滚滚而来: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此时,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学生分别用诗句来形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冬天的梅花……

场景三:学生正奋笔疾书,认真地做着古诗能力测试卷,上面有这样几道题:

1.“森林公园”落成了。那里环境优美,尤其是人工瀑布真有庐山瀑布的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园内绿树成阴,夕阳西下,“返景入深林,____________________ ”。玩了半天也没有摸清“森林公园”的整体样子,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国庆放假期间,我来到乡下的爷爷家,只见田野里“一畦春韭绿,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真是流连忘返。在那里,我还跟着爷爷学了好多“感叹时光宝贵”的名言警句:(1)____________________,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自创小诗,诗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让学生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

训练一:学完《夕照》,我让学生写一首诗赞美一下:

夕阳挂在树杈中,好像一个变色球。美丽无比,谁能比?带来光明好激动,带走光明真感慨,真感慨。

训练二:学完《草原》,让学生同样写一首诗或一段歌词,并让学生用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1.对面的大牛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天空是那么可爱。不要装着不理不睬。对面的小羊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不要被这美景乐坏,草原就是那么美。

2.草原碧绿一望无边,羊群上下小丘真可爱。湖水粼粼明如镜,万马奔腾真壮观!远处青烟随风飘,大山座座,薄雾笼罩,如诗如画心旷神怡。草原草原美丽的草原,草原草原热闹的地方,草原草原祖国的大草原。

训练三:学完写景文整个单元后,我让学生结合节日外出游玩的所见所闻,也写上一首小诗,抒发一下自己的体会。

《赞宜兴》:山近龙背地最幽,荆溪名胜是千秋。鱼米之乡今多变,名园奇洞游不完。

《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真美丽,巨大瀑布挂前川。树木葱茏花儿香,蜜蜂蝴蝶真够忙。遥望白塔四四方,文峰塔尖入云端……

《天文台》:紫金山呀好美丽,天文台呀好神奇。绿树成阴真幽静,游人纷纷来这里……

第8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思妇 哀怨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通过主人公与客观环境、景物的关系,以景喻人,以情入景,让读者融入到了思妇的哀怨当中,读之“四顾踌躇,百感交集”。

《古诗十九首》以自然环境、景物的明暗色调来体现诗歌中的意境。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粟(《孟冬寒气至》)。

上述四句均以秋冬季节为环境背景,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凄凉惨淡的感觉。“浮云”、“白云”两句虽不是直接描绘思妇的诗句,但却给人一种压抑、灰冷的感觉。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说:“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但我认为,“浮云”、“白日”两句不仅仅是指在外的君子的坎坷,它还应该有另一层意思。从字面上解释,“日月欲明浮云盖之”(《笺注》)。明亮的白日代表思妇盼君早日归来的希望,但想到两人“各在天一涯”、“会面安可知”时,希望被忧愁的浮云遮蔽,发出一句“君子不顾反”的哀叹。同样一句诗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可见《古诗十九首》虽运用客观自然景物,但又不拘泥于客观之景,反而深发出了无限的物镜和情境。从游子的角度出发,或从思妇的角度出发都升华原本客观的景物。我们根据诗歌中确定的景物轮廓,却能体会出诗歌中不同的意境,并通过自我联想超越了原本诗歌具体意象,得出了更空灵的审美阐释。

又如,“秋”、“草萎”道出景物的悲凉,两者都是枯黄的颜色,让人联想到了“衰”字。秋天,万物渐渐枯萎犹如思妇在等待中渐渐老去。正如陆时雍所说:“情何婉委,语何凄兮!”诗中用秋天枯黄的景色更多的表现了思妇的凄凉苦闷,而不是意在表现陈祚明所说的诗的目的是末尾两句,即“意在忠厚”。末尾两句思妇的“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与《行行重行行》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样是由于思妇无法忍受思念之苦,不愿想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下场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一种因岁月催人老而发出的感叹。不应把诗的旨意拔得太高,为了体现思妇的忠贞,而忽略她内心的感受,这会使得诗歌显得不那么真实。

与上述环境色调相反的是以绿树红花为景物的暖色调。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

“青青”、“郁郁”以生机勃勃的春天作为背景,色彩鲜艳,好比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青青”写的是草的颜色,“郁郁”写的是柳树繁茂的状态。草色之“青”与妆容之“娥”在色彩上搭配鲜明,环境的明朗产生视觉的冲击。《青青河畔草》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思妇的形象,即“家女”。此诗直接地写出了“家女”艳美之容,“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上述所列举的几首思妇诗中是未曾出现的。但这种直而不野的描写却恰恰成为了此诗之妙处,即写出了家女的美貌,毫无鄙之感,又与诗歌开头的春天之景相呼应。诗中的环境让读者开始用欢快的心情,羡慕的眼光读诗,当突然转向对思妇生平的叙述时,会造成一种心情上的落差,使读者心情起伏飘荡,因而产生怜悯之情。李因笃曰:“起二句全篇,盖闺情惟春难遗也。”春天的欣欣向荣与思妇的寂寞形成对比,发出了“空床独难守”的哀怨。

诗筏曰:“《古诗十九首》之妙,多是婉转含蓄。然亦直而妙、露而妙者:‘昔为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是也。”仅仅以这四句看,只有“直”没有“露”与“妙”。“直”是平铺直叙思妇的现状,而“露”是显露,有强烈冲击感和反差后才会生“妙”。思妇身后鲜艳的景所形成的反差,反衬出思妇的哀怨和痛苦。

要把景物与思妇的融合在一起,绝非易事。唯有言情体悟,才能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情外之情。此时诗歌中的景和象已经不是客观世界中的自然景物和物象,它们已然成为了空灵、不定、多层次的意象。这往往不依赖于诗人的直接描写,而是借助象征、比喻、烘托、暗示等手法,引发读者的联想以此呈现诗歌的情外之情。

《古诗十九首》就是用时间的转变、节序的迁移达到客观世界与内在心情的内在平衡。例如,一天昼夜的变化或是一年四季的变化等,用意象的使用达到以景喻人的作用,可谓婉转而又含蓄。

比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不单单指景色,草色青青,望去没有尽头,就会使人因此而想念到天涯漂泊未归的游子。柳代表的是送别、留客两层含义,可以想象思妇在看到后的心情、眼神,她一定会想起两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希望丈夫能留在她身边,却又无可奈何看着他远去。眼前陪伴她的唯有园中的柳,可见天天像的只有两人的离别,盼的只有两人的重逢。

又如,《冉冉孤生竹》中“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两句诗句所涉及的“竹”、“泰山”、“兔丝”与“女萝”的景物正如范文所云:“言妻之于夫,又如竹根至于山阿,兔丝之于女萝也,岂容使之独处而久思乎?”竹和兔丝都是柔弱之物,冉冉之竹用来比喻新婚的女子的肉或之貌。兔丝和女萝类别不同,但同样是依附他物生长。兔丝用来比喻思妇想要依靠丈夫的心情。此诗吟的哀愁是以后四句的景物体现出来的。以惠兰花的光辉比喻自己的容颜,以开花时间的短暂比喻自己的青春,“过时而不能采”是比喻思妇担心“死君令人老”,自己将像花朵那样枯萎凋谢。

以景喻人就是用景物的美好比喻思妇的青春气息。青青的有限必会与“时”相联系,这也是古诗中景色最独特的地方,通过景的变化表现时间、季节的变化。青青、郁郁以及由树发芽到绿叶到开花,都是从春天过渡到夏天;从蕙兰花到秋草是从春过渡到秋;“三五”的满月、“四五”的兔缺是每天的过度,体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境。以“兔丝生有时”即会面的“时”与“过时而不采”即青春流逝的“时”相对照,更直接反映了景物所表现出的时间性。用时间、季节的变化体现每日的煎熬、孤独的人生。诗中叙述景物的变化,为了暗示“悲叹有余哀”的心情,不提苦而苦就隐藏在不相干的景物里,所谓“浅貌深衷”是也。

钟嵘曾云:“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又云:“古诗几乎一字千金!”正因为《十九首》思妇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已融入了思妇之哀情,又启发了读者的多元化阐释,才会一字值千金。景与情的融合在《十九首》中显得如此和谐,“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也,婉转附物,招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第9篇: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初读古诗,范读不可或缺

初读古诗这一环节,其目的是扫除朗读障碍,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在这一环节,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年级比较低的学生时,范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诗歌有它的韵律和节奏,你可以和学生说明其中的规律,比如七言绝句一般是前四个字和后三个字之间略有停顿,但效果还不如自己读一遍给学生听,因为教师的范读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而模仿是他们所擅长的。

二、理解诗意,浅显直白更好

关于每一首古诗的意思,教参上都有。那我们能把这样的解释一字不差地灌输给学生吗?或许能,但学生能真正理解吗?我想是不能。我们需要的是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这些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帮助其疏通理解时,可以渗透地教给他们古诗的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可以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满堂灌地教给学生,而是在具体的诗句理解相机渗透。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事实上,一首诗中有很多地方学生或者猜一猜,或者查查字典或者结合插图,自己都能理解,只有少数字词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因此,可以通过同学间交流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当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很多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不理解的是什么地方。所以当他们提出自己某一句诗不理解的时候,往往需要教师追问一句:是这句诗中的哪些字不理解?这样抽丝剥茧,把真正的问题暴露出来。那些容易理解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难理解的,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或扩或补或换或调,把难点突破,之后再连起来说说,那么整句诗的意思也就自然出来了。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学生说不理解,我问每个字都不理解吗?结果学生说石径的意思他知道,就是石头路。我问是大路吗?学生马上补充是小路。我接着说,“石径斜”意思就是这条石头小路是斜斜的吗?同时还比画着教室的对角线做了个手势,马上有同学笑了,说不对,是弯弯曲曲。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个同学说我看到山上的小路都是弯弯曲曲的。我说很好,这么难懂的字,你一联系生活中亲眼看到的就马上理解了。“上”的意思是延伸,这一点告诉学生后“远上”的意思就知道了,我紧接着问是什么远远地延伸上去,学生马上说是那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就像他们看到过的香山上的小路一样。其实这一句就是需要调换了词序去理解的。我再问为什么这里称山为寒山呢?教参上说是因为山上树叶凋零给人寒冷的感觉,这有学生说到。但也有学生说因为是秋天,山上风很大,吹在身上很冷。我觉得也很好,学生已经结合起了亲身的感受来理解这一处,难道说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不符就要否定吗?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学生就知道了:深秋,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延伸到山顶上。对诗句的意思翻译很简单,但在学生头脑中,却已经调动了以往的生活经验,浮现出了一幅深秋时节,秋风瑟瑟,草木凋零,山间小路若隐若现的画面。因此,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虽然浅显直白,但每一个学生都能懂。

三、领悟诗情,直达学生内心

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话语风格距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加之小学生的阅历太浅,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对古诗内容可能会有多元的反应。那么,怎样解读、感悟古诗呢?首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解读、感悟古诗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讲故事可以说是让他们了解诗歌背景的最好方式了。很多诗歌诞生的背后都有它的一个故事,或愉悦、或伤感、或愤慨、或悠然,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它展现在学生眼前,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且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与遥远时空中诗人的距离。

四、诵读古诗,水到就能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