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用化学健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选派对象
区在职教师,其中援滇教师须为男性。为拓宽骨干教师的培养渠道,支援的教师优先从历届区教育局学科带头人、局中青年骨干教师、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及三奖提名奖获得者中选拔。
二、选派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业务能力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3.具有3年及以上教龄的中学教师。
三、选派地区、人数、学科和时间
1、援滇6人,其中1人必须是中学行政管理人员,其余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中学教师。援滇时间为1年。
2、支援本市区10人,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中学教师。支教时间为1年。
四、选派原则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光荣责任,是锻炼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渠道,是展示教育工作者风采的良好平台。各单位党政领导要予以充分的重视,作好宣传动员,按照选派人员的条件和要求,采用自愿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做好选派人员的推荐和把关工作,为组建高素质、代表教育水平的支教队伍打好基础(有优先选拔对象的单位,至少从中推荐1位支援的教师)。
五、相关政策
在各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申请人的支教经历是评聘的优先条件之一。
1、到云南等西部地区或上海郊区支教一年以上并经受援单位考核合格,担任中级教师职务满四年者,可以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
2、到云南等西部地区支教一年以上并经受援单位考核合格者,支教期间在当地所写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以及论文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可视作在区(县)级刊物发表。
3、到云南等西部地区支教一年以上并经受援单位考核合格者,其外语和计算机成绩可不作为必备条件。
4、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师职务培训任务,否则不能聘任高一级教师职务”,到云南等西部地区支教一年以上并经受援单位考核合格者,在当地开展培训进行带教或开设公开示范课等,可视其具体工作的情况,折合成相应的学分记入其本轮参加教师职务培训的学分中。
5、选派到上海郊区县教育系统所属不设在城镇的偏远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以下简称农村学校),支援本市农村教育工作连续满2年及以上的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学校支教达到正常退休年龄,身体健康,能继续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可以按照规定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详见沪教委人【2007】84号文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适当延长中心城区选派到郊区工作的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年龄的通知》)
六、选派人员的待遇
1、援滇人员:享受国拨工资和学年本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教育局的年人均投入标准;享受教育局奖励津贴每月1200元;享受一次性日用品购置费2000元、每月享受生活补贴1100元、每月享受电话费补贴300元、每年享受一次探亲假;援滇一年并经受援单位考核合格者,另给予一次性援滇津贴2500元。
2、支援本市郊区教育工作的人员:享受国拨工资和学年本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教育局的年人均投入标准;享受教育局奖励津贴每月1000元;享受一次性日用品购置费1000元、每月享受生活补贴400元、每月享受电话费补贴50元、每月享受交通费100元。
七、选派工作日程安排
1、5月12日(星期一),通过教育信息网下发文件;
2、5月14日(星期三),各单位在骨干、党员教师中先行进行动员;
3、5月16日(星期五),各单位在全体教工大会上作动员;
4、5月23日(星期五),各单位将选派人员推荐表交人事科。
先说热作用:在高频电磁波的作用下,物质的温度会发生改变,这就是热作用。目前,微波正在愈来愈来多地应用军事、工业、医疗以及厨房所做的快速加热炉。
据有关资料记载,能对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的主要是电流频率超过10万赫以上,每平方厘米超过50毫瓦的微波辐射,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强磁场会破坏人体固有的电流和磁场,影响人体生态平衡,造成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使人产生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烦燥激动、食欲减退、血压失常、心率缓慢、白血球减少等症,甚至引起生育畸形和癌变等。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一种人眼不能感知的电磁波,红外线比普通可见光传播距离远得多,有很强的热作用,可能造成与烫伤相似的皮肤伤害。大面积红外线照射,还可造成与烫伤相似的皮肤伤害。大面积的红外线照射,可导致全身体温升高,从而造成高温烧伤,紫外线主要使皮肤产生红斑,甚至形成水泡,脱皮等。但是,电磁波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会引起变化,决定这一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体重,这一强度为4-8瓦/千克,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利用微波炉做试验,把30只蚂蚁放在离微波一米的地方,两天后没有任何反应,又把蚂蚁放在紧挨微波炉,两天后仍没有反应,那么对人体更是达不到危害的程度,可以完全使用微波炉。专家们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安全标准,对生活和工作场合的电磁波强度进行限制,以保障人体健康,使人类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再说刺激作用:当电磁波的频率在100个赫以下时,会对人体产生刺激作用,本世纪初,人们发现气体分子能电离成正,负电子。正常空气中,每立方米大约有100-2000对离子。人体每分钟又吸进约500-2000对离子,但是,由于电器、马达等在大量地“吞噬”着负离子,正离子常比负离子多一些,负离子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得作用。
如将动物置于没有负离子的大气环境中,2-8天内就会死亡,此外,负离子对呼吸必需的氧,对病毒和细菌的扩散繁殖以及对机体内的电磁水平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气电离现象的生物化学作用使人们逐渐弄清楚;减少负离子的数目,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比如,在生活环境中,负离子过多,可以使人舒适、兴奋、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正离子过多,则能引起头痛、鼻塞、鼻痒、嗓音嘶哑、喉干、头晕、疲乏、瞌睡、恶心、虚弱等不适的感觉。
还有非热作用:引起非热作用的原理很复杂,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非热作用确实是存在的。有一个典型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从鸡雏、猫的体内摘取大脑皮质,用调制后的特高频,甚高频、电磁波对其进行照射,发现钙离子析出,钙离子是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免疫系统工作和细胞繁殖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的浓度变化必然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电磁辐射,不仅威胁着人的健康,酿成无穷的隐患,而且由于电子产品数量迅速增加,漂移不定的电子讯号到处游荡,还严重地干扰了电视和无线电收音机的接收;影响了家庭日用电子产品的使用;还会导致生产单位的电子设备操作失灵。
电磁波是一种无孔不入的东西,它可以任意穿透许多物质,也包括人体。
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是“X射线”,它以每分钟30万公里的速度沿直线进行,并能穿透一般可视光线所不能透过的物质,可以用它来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物理检查。
据资料证实:病人的“安全照射量”是一次或几天全身接受X射线的量不超过100伦,拍一张胸片病人所接受的X射线的量约0.16伦;拍一张腹部平片病人所接受X的量约5.8伦;拍一张四肢或头颅平片病人所接受X射线的量约8.3伦;胃肠钡餐透视,X射线连续照射一分钟病人所接受X射线量约11伦。由此可见,病人做一次X射线检查一般都不会超过“安全照射量”。从事放射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具有一定的防护知识,他们会严格掌握病人X射线的受射量,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超过“安全照射量”。同时病人自己不要盲目要求做X射线检查,以防超量。
电视接收中很多元器件中,比如说显像管,稳压管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有害射线,主要是X射线,也有较少量的α 、β、γ 射线,当人体受到足够能量的有害射线的照射,人体的组织细胞会发生水的电离,细胞分子发生变化并会合成一种对α染色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种损伤会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危害到受照射人的身体健康,有时工矿企业甚至会因遗传而危害照射人将来的后代。
设计工作者在电视设备的设计生产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有害射线的辐射剂量限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但是,为以防万一,我们在收看电视时,还应注意保护自己。由于电视机电压越高,工作电流越大,其产生射线剂量越大,而人体距电视机越近,人体受射线辐射的剂量也越大。
因此,人们看电视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离电视屏幕太近,最好保持正常的收看距离,一般距离屏幕高度的6-8倍就可以了;二是连续收看的时间不能太长,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4小时,以免受太长时间照射,此外,彩色电视机在出故障时工作电压会变得很高,有害射线的辐射量会大幅度增大。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孩子越小,身体器官越稚嫩,就越容易受射线辐射的伤害。幼儿无节制,长时间近距离地收看电视,会引起头痛、近视,甚至内脏也会受到损害。
关键词:原子荧光法 化妆品 砷 汞 测定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化妆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不同人群,市场中不断推出各种新型化妆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市场中,也有一些不法厂商违反规定,所生产的化妆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例如砷、汞等,这些物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要对化妆品中的砷、汞含量进行测定,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原子荧光法被广泛用于化妆品中砷、汞含量的测定,其检测方法和检测效果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由此可见,本文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测定仪器及主要试剂
本次试验中,应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奥地利安东帕公司生产的MultiwavePRO 型微波消解系统,北京吉天仪器公司生产的AFS-933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所采用的试验试剂主要有:500mg/L砷标准储备液,100mg/L汞标准储备液,同时制备硼氢化钾溶液,首先取硼氢化钾10.0g,之后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定容,氢氧化钠溶液规格为0.5g/dl,将硼氢化钾溶液定容为500ml,最终硼氢化钾溶液规格为2g/dl,然后制备硫脲-抗坏血酸溶液,首先取硫脲10.0g,再取抗坏血酸10.0g,之后采取纯水加热溶解,硫脲-抗坏血酸溶液定容为100ml,现用现制,规格为10g/dl。
1.2 测定方法
1.2.1 样品处理
首先取化妆品样本1g,将其置于消解罐PFA内衬杯中,之后加入浓硝酸3.0ml,充分混匀,然后静置8h,再向样品液加入过氧化氢3.0ml,将样品液放入消解罐,保证密封良好,之后将样品液置于微波消解系统中,分别采用4、6、3档功率对样品液进行消解处理,消解完成后取出样品液,持续冷却0.5h,之后打开消解罐,使NO2彻底消散,当棕色气体(NO2)完全散尽之后,消解液是澄清无色的液体(也可稍带黄色),之后准备25ml比色管,在比色管中加入少量纯水,再将消解液加入比色管中,然后向比色管中加入盐酸1.5ml,制备好的硫脲-抗坏血酸溶液2.5ml,最后采用纯水定容,充分混匀,静止0.5h,检测样品中砷、汞含量。
1.2.2 绘制标准曲线
分别取1.0mg/L的砷标准溶液0ml、0.50ml、1.00ml、2.00ml、4.00ml、10.00ml,依次将其加入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容量瓶,均为100ml容量瓶,再分别取1.0ml/L的汞标准溶液0ml、0.10ml、0.20ml、0.40ml、0.80ml、1.20ml,同样依次加入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容量瓶,然后在每个容量瓶中加入盐酸5.0ml,制备好的硫脲-抗坏血酸溶液10ml,采用纯水定容,此时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容量瓶内的溶液,砷含量分别为0ug/L、5 ug/L、10 ug/L、20 ug/L、40 ug/L、100 ug/L,汞含量分别为0 ug/L、1 ug/L、2 ug/L、4 ug/L、8 ug/L、12 ug/L,将6份溶液充分混匀,静止0.5h,检测各溶液中的砷、汞含量。
1.2.3 样品检测
还原剂为硼氢化钾(2g/dl),载流液为盐酸溶液(5%),将仪器设备调整到最佳状态,点燃原子化器炉丝,稳定0.5h之后进行检测,检测之后打印试验结果。
2、试验结果分析
2.1 检出限DL和线性关系
空白试剂连续测定15次,提取第5、6、7、8、9、10、11、12、13、14、15次的测定结果,计算标准差(S),之后实施标准系列测定,计算最低检出限DL,计算公式如下:
DL=3・S/K
经过计算后,砷含量的最低检出限为0.016ug/L,汞含量的最低检出限为0.039ug/L,砷含量检测的相关系数为0.9999,汞含量检测的相关系数为0.9998。
2.2 精密度
取砷含量为20ug/L,汞含量为4ug/L的混合溶液,重复测定15次,提取第5、6、7、8、9、10、11、12、13、14、15次的荧光强度值,计算标准差,之后用标准差除以平均值,计算相对标准差,经过计算之后,砷含量检测的相对标准差为0.79%,汞含量检测的相对标准差为1.96%。
2.3 回收率
在检定样品中分别加入砷标准液以及汞标准液,按照文中方法处理样品,并实施测定,加标计算回收率,最终砷含量检测的回收率为89.3%-104.9%,汞含量检测的回收率为97.6%-107.9%,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加标回收率结果
样品名称 加入量(mg/kg) 原含量(mg/kg) 测定量(mg/kg) 回收率(%)
Hg As Hg As Hg As Hg As
洁面乳 0.1984 0.9368 0.0055 0.5604 0.2008 1.5432 98.4 104.9
精华液 0.3855 2.1453 0.0052 0.5216 0.4053 2.5060 103.8 92.5
营养霜 0.2754 1.3770 0.0041 0.3392 0.3012 1.7431 107.9 102.0
祛斑霜 0.4021 1.9631 0.1035 0.6488 0.5078 2.4195 100.5 90.2
保湿霜 0.3647 2.0456 0.0036 0.7321 0.3595 2.5589 97.6 89.3
紧肤面膜 0.1910 0.9548 0.0024 0.4498 0.2010 1.3455 104.0 93.8
在采用原子荧光法来测定化妆品中的砷、汞含量时,仪器条件、消化液、微波消解、酸介质、还原剂等因素均会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在本次试验中,为了保证检定结果的准确性,严格保证仪器条件,砷灯电流为60mA,汞灯电流为15mA,载气流量为500ml/min,负高压为230V,在消化液方面,采取HNO3+H2O2体系,微波消解时分别采用4、6、3挡功率,每档功率持续5min,在酸介质方面,采用5%的盐酸,还原剂则采用2g/dl的硼氢化钾。试验结果表明,本次研究中的检定方案切实可行。
总结:
化妆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不同人群,市场中不断推出各种新型化妆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市场中,也有一些不法厂商违反规定,所生产的化妆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笔者分析了原子荧光法在化妆品砷、汞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不断研究更好的检测手段,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贺瑞凤.原子荧光法测定化妆品中砷的不确定度评定[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01):49-50.
[2] 徐胜强.盐酸和硫酸在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砷汞时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1(02):82-83.
[3] 阳鸿斌.优化的原子荧光法测定砷汞含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232-234.
[4] 徐春秀,林汶珊,胡红美,蔡龙飞.石墨消解-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的砷和汞[J].日用化学工业,2013(01):78-80.
论文关键词: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泥沙利用
从1951年3月人民胜利渠开工建设到现在,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地区的引黄灌溉工程对当地的经济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黄河中下游水中泥沙含量很高,当地在引水的同时把大量的泥沙也引到了灌区中,这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因此,如何将引水中的泥沙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成为影响灌区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泥沙处理的几种方案
引黄灌区在泥沙的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泥沙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单一的措施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够达到少引、少淤的目的。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主要工作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渠首入沙和渠间淤沙。
1.1 渠首防沙
1)合理的引水口选择:对于合理的引入口选择,弯道凹岸水深最深、水流速度最大、弯道横比降最大的断面处是引水口的最佳选择[1-3],弯道强环流能大大减少入渠的泥沙[4]。
2)引水口防沙措施:采用防沙闸、拦沙潜堰、拦沙坎、导沙坎、悬板分层、活动叠梁和橡胶坝引水防沙工程等引水口防沙措施[5],可有效减少入闸泥沙量,减少渠道淤积。
3)沉沙池沉沙:黄河下游多数采用在靠近渠首位置设置沉沙池,使部分粒径较大的泥沙在泥沙池中淤积下来。沉沙池多建于低洼地和土质差的地方。该方案有施工简单,用工少,土建费用低等优点。在我国水利工程中,采用的沉沙池按照平面布置分主要有直线形、曲线形、条渠形和混合形等。沉沙池多采用以新代旧和以挖待沉两种方式运行[6]。
4)排沙漏斗排沙:主要由溢流侧堰、进水涵洞、进水闸、圆形漏斗室、水平悬板、排沙廊道等建筑物组成[7],是利用立轴型螺旋流排沙完成水沙分离,可排除推移质粗颗粒和悬移质细颗粒两种类型泥沙,且结构简单、排沙耗水量少等优点[8],其综合性能优于条渠和复合型厢形沉沙池等排沙设施。
1.2 渠道的减淤处理
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渠道减淤技术主要有:(1)通过选用可靠的设计参数,进行合理的渠道设计,使用渠道、渡槽、涵管等多种输水输沙工程形式,改善输水输沙线路,避免发生渠道淤堵;(2)利用水沙调度,集中大水量对渠道进行冲洗;(3)人工除淤或利用挖泥船等机械措施进行辅助清淤;(4)通过对现有渠道进行工程改造,包括加高进口段渠底、渠道衬砌、调整纵横断面形态等,提高输水输沙能力[9]。
2 泥沙的利用对策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黄河水中多泥沙的现状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在减少泥沙进入渠道的同时,如何将清淤的泥沙有效的加以利用,才是保证引黄灌溉工程最大程度造福灌区人民的根本。
2.1 农业利用
黄河细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和有机肥料,杂志网这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在灌溉时利用浑水将细沙输入田间,对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改造盐碱地十分有利。黄河流域引洪淤灌就是泥沙资源农业利用的途径之一[9-11]。引洪淤灌的主要形式淤灌结合种稻,从而改良利用低洼盐碱地。如小开河引黄灌区,经过几次大规模淤改措施,原本无法耕种的大面积背河洼地、盐碱地和贫瘠的土地变为棉花的生产基地,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2]。
2.2 建筑材料利用
长期以来,为实现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利用[13-15],科研人员对黄河泥沙的资源情况,物理、化学和工艺等性能,以及工业应用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研究[16],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如黄河抢险用大块石、墙体砖、空心砖、内燃烧结砖、蒸养砖、免蒸免烧砖,黄河淤泥黑陶、彩陶制品、多孔材料,黄河泥沙保温隔热材料的研究及黄河沙在日用陶瓷及玻璃工业中的应用等[17-18]。据分析,淤沙含SiO2约70%左右,制成的灰砂砖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均能符合部颁标准[13]。水泥属钙质胶凝材料,但是随着石灰石质原材料的减少或消失,硅质胶凝材料将成为未来的主流。黄河泥沙属于硅铝资源,能制备多种材料,可以成为我国新型、稳定的矿产资源。同时,高附加值材料的制备也将促进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19]。如果把适宜的黄河泥沙进行胶凝化[20],把其转化为胶凝材料,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硅酸盐水泥的唯一替代品,黄河泥沙的利用前景会非常广阔[2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城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用土。采用黄河泥沙资源作为建筑、市政建设用材料,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变废为宝,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总之,该黄河泥沙利用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黄河水少沙多的局面,具有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2.3 修复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藏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形成地面沉降带,造成裂缝、崩塌、沉降等地面变形,矿区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果引用黄河泥沙对适宜的塌陷区进行填充,恢复塌陷区原有地貌,应当是一种值得认真考虑的治理途径。这样,既可以保障能源开发的顺利实施,又可以造地复耕,恢复土地使用功能,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和诱发其他次生灾害,保障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同时也可减少泥沙在河道中的淤积。
3 存在问题
顾随先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无外乎说,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客观实在,无法回避;另一层却具有转化的含义,是指我们可能从对“无生”的觉悟中获得将此生过得更充分的理由,并借着对生命悲感的体验,提升喜悦和满足的能力。
顾先生之学问如此容易使人迷恋,大概是因为他们拥抱了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即对人类有限之生活的悲悯叙写,和对无限之精神的执著追求。后者吸引着智慧,前者中存有着深情。这冲突的两端同样意味丰富并值得担当,可在负重前行的漫漫路上,很少有人能消化怨气和怀疑,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能力作为真正的人生成就。顾先生的一生都充满着波折,但在两难的境况下,学术却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过往文学因他们的阐释而能为当下提供支持,成为生活的真实注脚。
顾随先生生于最动荡的时代,身体孱弱、心性敏感,且在15岁时,母亲就因为婆婆的虐待而死去,所以他终生未能改变以悲伤为底色的心绪,其自号“苦水”大致也是因此。但由于能以哲学观照命运,顾随身经之悲,却转化成了他的作品对读者的抚慰能力。
有一位朋友从北大回到一座江南小城工作,阅读苦水先生的著作以为安慰。我抄给他《临江仙・送君培北上》:“去岁天坛曾看雨,而今海上秋风。别离又向月明中。沙滩潮定后,戏浪与谁同。把酒劝君君且醉,莫言我辈终穷。中原逐鹿几英雄。文章千古事,手障万流东”。这首写给冯至的词并不完美,甚至稍显粗率,但依然具有直接触动人心的力量。“沙滩潮定后,戏浪与谁同”那种现代经验中真实的落寞与“文章千古事,手障万流东”借古人之语自宽的夸张相平衡,便把夸张都变为了对友朋劝慰的拳拳之意。
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在中国文学的序列中,永远都有来自遥远时代的支持者,使我们的处境不致太过荒芜,何况顾随先生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实在是有太多重合与相似。
信意
顾随之可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生活和体验,却借助古典文学对之进行表述。看顾随在日记和书信中吐槽学校人事、发起同人刊物、呼朋唤友去吃羊肉锅子,以及讨论恋爱问题,渐渐会忘记他作为大师或前辈学者的身份,而将他视为一个未曾谋面的笔友。
顾随于1897年出生于河北清河县,初名顾宝随,后改名为顾随,字羡季,号苦水,晚号驼庵。今日南开大学的“叶氏驼庵奖学金”即据此命名。1955年,随在天津师范学院的《教职工履历表》里写道,他出生时,家里有一百亩地,开着一个银号,资本是一万吊钱。到二十岁时,家里已有地两百亩,资本一万元。那是1917年,而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工资才每月8元。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清代的秀才,所以顾随从小就被关在家塾里学文言文,直到10岁那年终于获得父亲的大赦,进入高小读书。18岁时,顾随毕业投考北京大学,校长看过他的考卷后,觉得他的古典文学功底如此之好,似乎不需要再在中文系浪费时间,就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以求中西贯通。于是顾随先到北洋大学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在自述中,顾随说他被关在家塾里读书时,对于“念古书,写文言”能力上虽能驾驭,情感上真不喜欢。谁知升入高小后,他并没有如愿解脱,反而发现了文言倒还是长处,数理化学起来更是一窍不通,得靠老师送分才能勉强过关。因为书信、日记和自传材料的缺失,顾随怎么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据可知,但以他1921年24岁时的一系列书信来看,当时在山东青州中学任教时的顾随已经完全是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社会生活的现代青年。于是,他一边体验着生命底色的悲哀,一边兴致勃勃地生活,难以入眠时便躺在床上默想出一首又一首小词。
这是我最喜欢顾随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我也厌恶背书,更重要的是,他从未将古典文化视为不可置疑的神圣信仰,也并不持守封闭的文化本位论,指望靠恢复古典来维持国本,拯救颓风。相反,年轻时代的顾随自认为是新文化阵营中的一员。他推崇鲁迅。当年就读于天津女师,后来成为河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王振华教授回忆说,顾随先生在课上讲《伤逝》和《娜拉走后怎样》,以至于满室呜咽。如今我们看《顾随全集》,还可以找到他的一系列白话小说,以及以鲁迅小说研究为主题的讲稿和论文。他曾经说过,“弟虽无著作天才,然若专心致志,与近日中国作者相见于文坛诗国中,敌手大约亦无多”,甚至希望同样在小说创作上获得成就。与此“专心致志”相反,顾随自述其诗词写作,却说是:“但不过信意读之,信意写之而已。”
我猜想,若让叶嘉莹先生来阐释“信意读之,信意写之”,她会说,此八字道出了小词之写作的精髓,就像晚唐五代的小词之所以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是因为文人以余力作词,并未想要借此进行言志或求道的自我剖白,所以反倒在最大程度上留有诚意,也为那些无可名状的幽茫心事找到出口。顾随词作感动人心的力量就藏在“信意”之中,因而难以着意模仿。
清醒
顾随的著作中真的具有太多新文学与旧文学、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矛盾。他的清醒与可贵也恰恰存在于这一矛盾中。
顾随自己是英文系出身,并借助别人的翻译广泛阅读日本、北欧、东欧文学。除提到契诃夫、托尔斯泰、高尔基、波特莱尔、夏目漱石、小泉八云等当时世界最新潮的作家之外,他居然在信中戏仿刚刚被赵元任翻译过来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现译《爱丽丝漫游奇境》,小朋友们虽然喜欢,成人读者却常常觉得此书甚为古怪,难以卒读。顾随读得津津有味,并号召朋友们:“这部书实在是一部好书,您暑假在家没事,不妨熟读,千万不要拿着当作消遣。”
翻阅《顾随全集》,我获得的印象是,顾随对西方文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与他同时代或稍早几十年的西方作品中,而不大涉及西方的古典文学。这大概是因为从生活经验上来说,顾随具有现代人的死亡焦虑、情感追求和生活趣味,所以他有能力欣赏和模仿从《红笑》到《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一系列作品。同时他也发现,现代生活经验及其带出的情感和思想,在其最普遍的层面上,也确实更适合用白话文来表达。他说:“白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古文表达不出来的。今日用旧体裁,已非表现思想感情之利器。”“青年人应该创造新的东西,不应该在旧尸骸中讨生活。”在这样的观点之下,顾随对他的弟子叶嘉莹说,研究古典文学而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取经于楔形文字外,无他途也”,又说,“至少亦须通一两种外文,能直接看洋鬼子书,方能开扩心胸”。
顾先生的提醒深具眼光。当时年方22岁的叶嘉莹尚不知道她的人生将在巨大的L浪中鹏飞鲲化,但在70年后再予反观,我们不得不承认,叶先生也同样是因为将她所在时代的真实体验和思想资源注入古典文学的写作和阐释中去,才拓宽了诗词表现力的世界,并增强了古典文学对现代心灵提供支持的可能性。
近代以来所有有志传统学术者寻找到的道路中最为健康可行的一条即是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发展其中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并使它为现代生活服务。顾随先生未必有此明确的表述,但他的古典文学创作和研究却遵循着这一原则。由于“重新阐释”远未完成,而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者又层出不穷,“保存国故”的旗号下常常藏着专制王权的梦想,因此在这一波“国学热”之中,重新提起顾随,真的是一件适时而必要的事。
锐感
顾随的清醒还在于在文化问题上分清社会与个人的界线。他虽然从国民教育的角度反对教青年写词,认为“教青年人填词是伤天害理的事情,稍有人心者, 当不出此”,但这完全不妨碍他自己填词讲词。从他与学生的通信中可以看出,他常常以教师的身份劝导学生开拓阅读视野,写作白话文学,又像挚友一样与对方诗词唱和,并为对方的清词丽句击节赞叹。我想,顾随深深知道,对于养成现代公民所需的文化修养而言,白话是更好的载体,但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格外敏感的心灵不满足于此,他们要求更精微的审美体验。这不是刚刚起步的国民教育的任务,但如果你恰好拥有这样的天资,那也不妨用它来谋取幸福。
因为是完全将读者预设为那些天生锐感的人,顾随的诗话词话甚至触及了一些不可言诠的人生与美学境界。
比如他说:“诗最高境界乃无意,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岂止无是非,甚至无美丑,而纯是诗。如此方为真美,诗的美。‘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陈与义《春雨》)亦然。”这样的话,听得懂的人一看就懂了,不仅看懂,还觉得自己经过或将要经过的无数个雨夜和黄昏都被他说出来了。可是深以为许的这些人,并不能再进一步将之演化阐释给不懂的人听。
关键词:行为方式 儿童产品设计 生理需求 心理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产品设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而是出于对儿童行为方式的观察、儿童心理和生理需求的研究、儿童使用环境的模仿、儿童消费行为的探索等对角度分析设计而成的人造物,是和儿童成长息息相关的物品,能给儿童的生活、成长带来舒适、快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 中国儿童产品发展现状
1.1儿童人口数量多,消费市场潜力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0岁-14岁儿童约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6%左右。经济的发展,家庭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家庭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儿童产品的消费需求。儿童产品是伴随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面对人口众多的国内市场,消费的潜力还是非常巨大。
1.2 产品种类繁多,设计能力薄弱
我国儿童产品设计起步晚,市场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设计能力也相对薄弱。儿童产品和成年人的产品一样涉及到儿童生活学习的多个方面,产品的品种繁多,功能更倾向于实用化,设计理念也越来越人性化,消费者也从以往单纯关注价格开始注重环保健康,设计角度,品牌意识等多角度。但是大多数的儿童产品都第对成人产品的缩小,以儿童为本出发设计的产品并不多见。儿童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也是非常奇缺,现有都是从别的专业专业,相关院校也没有专门从事儿童产品设计的专业,这就加速了儿童产品设计市场的抄袭行为的发生。
1.3儿童产品相关安全标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每年都有许多的儿童都会因为儿童产品的安全隐患导致死亡。儿童安全标准由于产品的多样性,现有的标准主要还是分大类来制定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更不上产品的变化速度。对于儿童产品的安全性不仅法律法规角度加强,对于养育孩子的父母们则更要关注。
2行为方式在儿童产品设计中的必要性
2.1基于行为模式的儿童产品设计符合市场需求
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儿童产品市场已经渐渐发展壮大,市场也开始慢慢细分为日用品、家具、玩具等与儿童相关的所有产品。父母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度愈来愈高,这使人们对儿童产品的功能、造型、材料、色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是否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否与儿童的行为模式吻合,产品的安全性、娱乐性、教育性、体验性、差别性等都是人们在购买产品时关注的焦点。这些关注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这种关注效果激发了儿童产品市场的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就是符合市场的需求。
2.2基于行为模式的儿童产品设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
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各不相同,必将导致不同阶段的儿童的行为模式也不相同,儿童行为模式的不同必将导致儿童产品的不同。通过对儿童动作行为、模仿行为、认知行为、自发行为、社会等在儿童产品设计中体现,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符合儿童身心全面化发展的要求。动作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动作行为的发展是在大脑、神经系统以及肌肉等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动作发展和儿童的心智发展是呈正比例发展的。动作发展的好坏能够反映出儿童心智的发展。并且儿童的动作发展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连续性、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2.3基于行为模式的儿童产品设计符合儿童成长安全性的要求
保证孩子身体健康,避免伤害,使其正常成长当然是养育孩子基本的标准,亦是儿童产品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关注儿童的安全问题。儿童产品的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其几何尺寸、结构强度、材料、重量等物理和化学指标方面,还应该考虑因使用方式和过程而影响到孩子的安全,产品的使用方式行为是否符合儿童的行为模式。
3 儿童相关行为方式的儿童产品设计
儿童产品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儿童行为方式的特征,结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使儿童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符合行为方式的变化,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儿童行为方式为、生活方式出发点,考虑儿童心理、生理使用时的具体操作,动作行为来确定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从而决定产品所需要的造型、材质、色彩、尺寸、工艺等具体的设计元素,设计的重点放在儿童用户的行为研究上[1]。
3.1基于动作行为的儿童产品设计――“动”
动作行为主要是指儿童动作发展过程中动作能力的变化,各种能力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特征是在儿童设计时所关注的重点。儿童动作行为是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过程不断的变化。动作发展的种类是先粗大动作在精细动作,粗大动作如追视、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精细动作如抓、放、双手操作等手部动作。每一个动作行为的发生都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表现[2]。产品的设计要抓住不同年龄阶段的动作行为,才能设计出适合该年龄阶段的儿童产品。
以婴幼儿期儿童儿童精细动作行为特征为例。在儿童所有动作技能发展中,伸手够物和抓握是在婴儿认知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伸手握物体来感知物体的物理特征,如形状、软硬、声音等,获得物体的空间特征,如方位、距离等[3]。如图1三个儿童玩具产品都是锻炼儿童精细动作的产品,但是却针对了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儿童行为精细动作的理解。从功能上主要是从抓握物体的体量大小的变化、形状的变化、穿绳装饰的变化这三种形式进行训练,循序渐进的对儿童手部精心动作行为进行训练。对于婴幼儿来说能把带孔的物体准确放置在孔内是一个非常难完成的动作,这个动作的完成不仅可以提高动作系统的完善,还可以开发满足孩子感知世界的好奇心,这也是精细动作玩具设计最重要考虑的设计因素。三个产品的材料都选择了安全环保的榉木,产品的色彩选择彩度、纯度都非常高的色彩。
图1 锻炼儿童精细动作行为的玩具产品(hape)
3.2基于认知行为的儿童产品设计――“识”
认知行为主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所发生的一切行为。认知行为能力包括有感官认知、形象认知、色彩认知、几何形状认知、语言认知、图形空间认知等。认知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家长对儿童生理、心理、智力、学习能力的需求发展而设计的产品[4]。
以婴幼儿期儿童为例,幼儿期的认知行为主要表现在感知体验上,婴幼儿期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经历了由本能的非条件反射到被动的感知运动阶段,再到主动的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幼儿要学会能够清楚的辨别各种颜色、形状,能够理解空间的概念,并且能够判断物体的大小远近和声音的强弱,学习数字、字母、图片等相关的知识能力。这个阶段的儿童产品设计完全以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对每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征要非常清楚。如图2,玩具的造型以简洁的几何体,色彩选择鲜艳明快的色系,选择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字母,图片、颜色、数字和大小等功能锻炼儿童的认知能力,同时还有将相应形状及颜色的积木可以放进对应的木盒里,锻炼儿童的动作能力,训练孩子的分类辨识能力及学习上的成就感。
图2 认知学习行为的儿童玩具(hape)
3.3基于社会行为的儿童产品设计――“交”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捐赠、谦让等[5]。婴幼儿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如婴儿会喜欢笑脸,会冲着对她笑的人笑,本能的合作反应,面对同伴依依呀呀的说话交流与回应。一岁左右的儿童有了游戏的意识,这时候他们能够互相分享玩具,互相模仿。到了两岁以后,儿童合作行为正式发展起来,并发展迅速,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寻找有共同主题的同龄人做游戏伙伴。在学龄前期,随着调整对他人的注意力能力的发展,年幼的儿童逐渐与同龄同伴交往,特别是在游戏情景下。在学龄前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适应他人的心理特征,也更加渴望以社会行为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和保持友谊[6]。
以Hape夸得瑞拉滚珠系列为例,产品通过弯曲、笔直轨道,结合积木、加速器等辅助零件,通过巧思妙想,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球运动轨迹。产品的功能主要通过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自然学会了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意义,组合玩具产品最能体现儿童亲社会的行为。产品在设计中注重模块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轨迹路线添加不同的大小、系列的套组,慢慢扩大玩具,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多人玩。以全开发式玩法,不限制宝宝的发挥,让其在组建和拼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尝试、探索和思考,让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无限提升。在最安全的环境下感受思维创造的乐趣。产品的材料选取了环保的桦木和橡胶木,色彩丰富,细节突出。在儿童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儿童玩耍的过程本身,而不是结果。在过程中将儿童的行为模式准确的传递给儿童。
图3 夸得瑞拉滚珠(hape)
3.4基于性别行为的儿童产品设计――“异”
性别角色是指男性或女性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赋予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7]。随着性别意识的增强,男孩和女孩也出现了不同的性格倾向,男女儿童开始偏爱与自己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男孩子表现的更具有男性特征,更加外向,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女孩子则比较的内向和文静[8]。
性别角色对于儿童产品设计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不同的性别用户使用人群,由于性别的不一样,产品设计的偏好也不一样,对于色彩、造型、功能、形式、尺寸等都有所区别。性别的差异在儿童产品上有着明确的区分,如图4中的芭比娃娃和变形金刚是两款代表性的产品。比如儿童房布置的时候家长选购家具、玩具、床上用品、装修风格等都会考虑到儿童的性别特征。在功能上女孩对洋娃娃、女性角色扮演等能锻炼女童的装扮性、条理性、审美感等玩具产品表现出偏爱,而男孩对汽车、变形金刚搭建积木等能锻炼男童的逻辑性、空间性、挑战性等玩具表现出偏爱。在色彩上女童更倾向于暖色系列,男童则倾向于冷色系列。在心理上女童更希望从玩具中获得公主梦,男童则更希望自己是英雄。性别角色的差异男孩女孩各自喜好的产品特征有所不同,在产品设计中应考虑产品使用对象的性别,使家长在选择产品过程中更好的选择,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性别的儿童。
图4 女童芭比娃娃和男童变形金刚
3.5基于模仿行为的儿童产品设计―― “仿”
儿童的动作、语言、绘画、技能等的各项发展都需要通过模仿行为来实现,模仿在社会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儿童学习技能、积累经验的重要手段。儿童大约在2岁左右就完成了直接模仿向延迟模仿的转换,认知能力的增长,不仅起因于模仿,还可以进一步控制模仿[9]。运动和认知的发展构成了儿童模仿发展的基础, 婴儿最初的模仿能力是有限的,当在对模仿行为逐渐熟悉后,就会出现新事物、新行为的模仿。模仿能力不具有持续性,是一个阶段性的特征,当儿童掌握了许多的新能力的时候,模仿能力就大大减少了。儿童在使用角色扮演的产品中,扮演某种角色,表演某些场景,演习正确的行为。通过对产品设计固定的模式进行练习,让宝宝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产品设计中要体现出模仿行为的“相似性”。在模仿行为发生中,儿童运用了头脑中事物的表象,锻炼了发展中的生活技能,从中获得了快乐,并促使基本生活技能进一步地发展起来。儿童从事模仿行为并不是为了实现任何明确的目的,而在于模仿游戏过程本身,在模仿过程中学习技能和积累了经验。
以儿童模仿就餐动作行为而言,由于就餐环境的限制不可能一直让儿童重复就餐的行为,为了儿童能更好的掌握就餐技能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结合儿童的模仿行为设计出适合重复使用的关于就餐相关行为的玩具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在操作产品时的行为动手,抓握勺子、筷子的方式,以及就餐期间会有什么的危险可能会发生[10]。当然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基恩能够需要他们学习,同时也需要相对应的模仿行为玩具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这类玩具产品的设计主要以孩子模仿行为为出发点,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到基本的生活技能,达到训练儿童的动作能力的发展,训练孩子多样性的使用就餐工具以及相关的行为方式的锻炼或者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产品材料的选择主要还是以环保、安全的材料为主,色彩选择能更加表现和还原真实环境的色彩系列。不能把这类过家家的产片看成是玩具,要当作训练儿童成长产品来重视和研究他。
结语
儿童产品的设计研究是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途径,是儿童行为模式的主要载体,产品是否能正确引导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从儿童的行为方式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动作行为、性别行为、亲社会行为、认知行为、模仿行为等多学科、多角度考虑儿童的心理环境、游戏氛围,吻合视、听、触等感官及认知能力发展要求等因素。为创造出一个安全、健康的儿童产品设计市场前景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沈艳.基于行为方式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9.
[2]赵冬霞.基于动作发展的婴儿玩具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3):156-157.
[3]李燕,赵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邹泓.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儿童早期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王美芳.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4):74-76.
[7]沈艳.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与玩具设计[J].大家,2012(2):22-22.
[8]李娜.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林永海.论儿童模仿及其教育价值[J].儿童与教育心理,1987(60:9-11.
[10]马春东.童心童趣--儿童产品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
201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高级访问工程师计划资助项目(FG082 )。
摘 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与东部沿海的差距不断拉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为今后西部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但和中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当前,西部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又需要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西部开发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文章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找出新阶段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探索如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空间,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其理论意义则是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产业结构从以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
论文的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导言。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产业结构理论。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首先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以及西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比较和西部地区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指出西部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第四部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系。就产业结构和特色优势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而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并指出了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五部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首先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了研究,认为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为:能源资源产业、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旅游业。随后,文章进一步论述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西部地区应着重抓好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给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区的落后,除了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外,还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发育不成熟、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层次偏低、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地区应立足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形成若干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有:(1)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括畜牧业及其相关加工业、特色医药产业和某些省(区)特有的优势产业。(2)能矿资源的开发及高耗能产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能源工业、新型建材工业。(3)装备制造业。包括机械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4)高新技术产业。在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如西安、重庆、成都-绵阳)形成具有局部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手段对西部特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5)旅游业。以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历史、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体,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形成游、食、住、行、购、娱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使旅游产业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西部地区应着重抓好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西部各省区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 资金投入和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为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当前国家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继续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特色经济;优势产业
【论文类型】基础型
目 录
1 导论1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
1.2.1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1
1.2.2对中国西部地区结构调整的研究2
1.2.3关于特色经济的研究2
1.2.4关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的研究3
1.3 基本思路和方法3
1.4 文章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4
2 产业结构理论5
2.1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5
2.1.1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5
2.1.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6
2.2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8
2.2.1供给因素9
2.2.2需求因素10
2.2.3对外贸易结构11
2.2.4产业政策11
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13
3.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3
3.1.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13
3.1.2第二产业发展滞后14
3.1.3第三产业层次偏低17
3.1.4产业趋同现象严重20
3.1.5三重的二元经济结构20
3.2 区域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23
3.2.1产业布局政策不合理23
3.2.2市场化进程缓慢24
3.2.3技术进步缓慢27
3.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30
3.3.1加快推进工业化30
3.3.2产业结构高度化31
3.3.3产业结构合理化32
4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系33
4.1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33
4.2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更好地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33
4.3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34
4.3.1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34
4.3.2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34
4.3.3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34
5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37
5.1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37
5.1.1产业配套能力不足37
5.1.2市场体系不健全37
5.1.3科技水平不高,资源转化率低37
5.1.4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缺失38
5.2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38
5.2.1能源资源产业38
5.2.2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40
5.2.3重大装备制造业44
5.2.4高技术产业46
5.2.5旅游业49
5.3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53
5.3.1成渝经济区54
5.3.2关中-天水经济区56
5.3.3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57
6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措施59
6.1 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59
6.2 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60
6.3 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撑能力61
6.4 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62
6.5 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63
6.6 建立健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64
附录67
参考文献7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9
致谢81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西部开发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论文选题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探索如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空间,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产业结构从以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结构转型的研究,找出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何雄浪,)。早期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主要是w.阿瑟&8226;刘易斯(1954)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和霍利斯&8226;b.钱纳里(1979)的各种“发展模式”的经验分析。在国际区域的角度上,汪斌()对东亚、北美和西欧三大典型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演化模式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了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含义和主要思路。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一些学者就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障碍、外部条件以及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成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成长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问题(朱争鸣等,1989);有的学者则根据经济国际化的要求,剖析了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和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应采取的对策(王家新等,),孙伯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教育产业为核心、以资本国际流动为手段、国际国内市场相统一的结构调整思路,形成具有弹性的、与国际生产力和世界市场紧密相连的多层次产业结构。一些学者运用统计资料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实证检验(郁鸿胜,;李华等,),另外一些学者则从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探讨了产业结构合理运动的内在机制,认为只有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机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才是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运动并不断升级发展的根本保障(严旭阳,)。在国内区域的层面上,张平()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含义和规律、指标和选择、条件和约束轨迹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和战略以及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除此之外,杨德勇等()从资本市场的视角来研究结构转型,讨论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通过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证明随着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变迁起到促进作用。这些研究对西部地区结构调整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较注重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2.2对中国西部地区结构调整的研究
一些学者对西北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如李宗植()、董锁成()对西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定性研究;曹林等()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效应的政策建议。在实证的角度,卢中原()根据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环境变化。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发展战略选择、结构转换与制度变迁相统一的过程,西部地区的市场制度无力支撑由中央政府国家意志催生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这种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及其所决定的主导产业特征导致其产业扩散能力弱,制约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削弱了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潜力(孙早,;卓玛措,)。对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所表现的问题,如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严重,各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张婧,),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黄泓,)。针对西部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增强工业竞争力(李京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课题组,),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避免产业趋同(庞跃辉,;周靖等,),根据西部地区的南北差距选择有区别的开发战略(马俊等,),以及立足比较优势,基于区际分工转型的视角构造合理的“垂直—水平型”产业分工格局,促进西部地区产业成长(孟昌,)。尹希果等()则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指导非常有害,忽视了资源禀赋的限制作用,易造成经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为此必须确立“生态产业主义+国家战略+市场经济”的新产业发展观。这些研究对本文的写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是对微观主体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2.3关于特色经济的研究
阎恒()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源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就是要依托区域优势条件,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特色经济;李渤(1999)认为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高低,关键在于区域经济特色化的程度和水平,而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化的前提。
针对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整个西部地区出发,二是针对不同产业的研究,三是对西部各省(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研究。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研究如王文长等()从三次产业的角度论述了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周毅()对建设西部区域特色经济的研究;杨钢等()指出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应坚持的原则及政策措施;崔巧环()认为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白永秀(;)从西部经济市场化入手,对西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做了探索;安树伟()指出了加快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措施;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认为西部开发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对某个产业的研究如李树民等(;)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和障碍分析;雷兴长()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研究;王洁等()对西部蓝莓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对西部各省(市、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如《西部开发中的云南特色经济》(李峻峰,)、《四川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新疆区域特色经济》(张文全,)和《发展新疆区域特色经济的几点思考》(刘紫玉,)等。这些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工体系中进行研究。
1.2.4关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的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常毅,1997),西部地区的落后属于“结构性衰退”,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退出丧失竞争力、低附加值且污染严重的行业(陈耀,)。鉴于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此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周明伟,;李竹青等,)。沙志芳等()的研究也认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避免产业雷同,是西部地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张丽君等()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切入点。同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处理好产业进入和退出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举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郑长德,);刘静等()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后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角色定位就是发展特色产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产业。高新才等()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和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产业布局及其遵循的原则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徐丽华等()认为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设计。这些成果无疑对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多为对策分析,对理论的研究缺乏深入。
1.3 基本思路和方法
论文的基本思路遵循“宏观背景理论基础现实目标约束条件工具选择”。在对西部开发的目标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理论,深入分析西部经济结构调整对西部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指出西部地区应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优势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论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占有大量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并运用理论推理与对策分析、历史分析与现状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与经验交流进行多方论证。
1.4 文章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
(1)文章论述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2)文章通过系统分析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找到了一个落脚点,那就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文章图文并茂,数据翔实,通过定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战略,以及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4)文章探讨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机理,并针对当前经济整体形势及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模型的建立,以及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分析,以便于准确了解西部地区各个产业的投资效率。
(2)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那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利益协调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入。
(3)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西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及促进衰退产业退出之间的关系、退出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实现顺利接替的研究。
(4)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加速演进。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
产业结构的概念指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2.1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2.1.1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向前发展。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规律。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经历了如下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些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小。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开始上升。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在农业为主导的阶段,农业比重占有绝对地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均很有限;在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轻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轻纺工业发展速度逐渐放慢下来,而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逐渐取代轻纺工业的位置成为主导产业;在低加工度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主导产业;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下降幅度较快,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但比重已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段称为后工业化社会或工业化后期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工厂型农业方向发展。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从资源结构变动情况来看,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从市场导向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朝着 “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方向演进。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基础上,其中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2.1.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产业结构的变动总是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经济增长不能不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许多理论依据。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刘易斯的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城市工业中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由于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工资,因此,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量的廉价劳动力供给,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至于工、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
(2)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早在17世纪,配第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察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高。后来,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3)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4)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他还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包括牛顿之前的整个世界;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高额大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5)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输出率的影响小。进而,他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初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部门;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6)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率,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75%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 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 0.5);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结构演变情形。
(7)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两基准理论是由以下条件为基本前提的:一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二是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三是不存在资金约束。如果上述条件不存在,两基准理论就未必成立,利用两基准理论选择优先发展产业也不一定可行。
(8)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他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如下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第二阶段,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第三阶段,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2.2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研究和了解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产业结构的现状、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和规律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来改变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演进。
2.2.1供给因素
(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一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当然,如果该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那么该国也可能成为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最多只能成为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一般是人力因素难以改变的,同时资源禀赋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因而对一国的产业形成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受资源制约的国家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发展和贸易来克服资源匮乏的弱点。
(2)人口因素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以及可供给能力的程度。从人口—资源平衡的角度来讲,过度的人口增长会过度地把国内的有限资源转化为衣食供给,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其结果,一方面减少了其他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减慢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所以,依据一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水平,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资金缺乏的国家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不足而资金较充裕的国家应多发展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从这个角度说,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发展战略。
(3)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国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科技的日益现代化促使产业各部门发生变革,并通过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断高度化;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产业部门成长的动力。
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技术进步又引起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来自比较生产率的差异,它表现为生产要素从比较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生产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主要取决于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速率的差异。不同的部门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其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也不同。那些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大、能够最先吸收新技术的部门,往往也是生产率提高最快和产出增长最快的部门,这是由部门内在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
(4)资金供应状况
资金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包括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包括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前者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储蓄率、资本积累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受投资倾斜政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利率、资金回报率等方面的影响。前者主要是资金总量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后者主要是投资结构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投资结构决定了资源向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与再配置,因而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可以说,资金供应总量和资金供应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改变的直接原因。
(5)商品供应状况
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商品包括原材料、中间投入品、零部件、进口品等商品。一般来说,后向关联系数越大的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越大。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商品供应还可以包括电力、原料、燃料的供应,服务的提供,技术的供应等更广的范围。这些商品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工业、上游工业、后向关联产业等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是在基础产业、上游产业或后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下游产业或前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发展。
(6)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国内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或称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大的影响。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大。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法律环境还对科学技术等活动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使知识产权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必然刺激科技进步,从而刺激产业结构加速高速化和合理化。
2.2.2需求因素
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的需求因素很多,下面,主要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变化一是需求总量的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从总量角度来考虑,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消费水平通常也会不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各种消费需求也会出现波动。从结构角度来考虑,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需求结构的变化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1)消费需求
一般地,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大。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将会降低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阻碍该国产业结构的提升;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和国民收入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产业结构已进入高度化阶段,人口的适度增加将会有助于稳定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使其进一步合理化。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促使需求总量的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投资需求
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向不同产业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资配置量的比例就是投资结构。不同方向的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由于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往往采用一定的投资政策,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2.2.3对外贸易结构
(1)国际贸易因素
社会分工打破国家界限,导致了国与国在资源、产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主要影响有: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国内紧缺资源、劳务的进口,可以弥补本国生产该类商品的产业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还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当然,有些商品的进口,也可能会对本国某些产业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2)国际投资因素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资企业直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品种的变化和数量的变化会直接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二是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应结构和最终产品的销售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其中间产品的供应可以来自国内,也可以来自国外;其最终产品可以在国内销售,也可以在国外销售。这样,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国内供应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改变,从而促使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间接地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
2.2.4产业政策
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政策是指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意依据。为了实现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因此而相应变动。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就是通过产业政策来实现的。政府可以对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因素进行调整,包括通过政府投资、管制得到措施,通过制定财政、货币等政策,通过立法、协调等手段来调整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本文研究的中国四大区域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3.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各省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而农业是比较效益偏低的产业。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向,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与全国及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西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于东部地区,呈现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迹象,但其第三产业的高比重是工业化不发达所致,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和东部地区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西部地区的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缺乏竞争力。除此之外,西部各省区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也在强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3-1)。
表3-1 西部各省区三次产业构成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地 区第一产业比重(&61477;)第二产业比重(&61477;)第三产业比重(&61477;)人均gdp(元)
内蒙古13.648.637.83
广西21.438.939.710296
重庆12.243.044.812457
四川18.543.737.810546
贵州17.243.039.85787
云南18.742.838.58970
西藏17.527.555.010430
陕西10.853.935.312138
甘肃14.745.839.58757
青海10.951.637.511762
宁夏11.249.239.611847
新疆17.348.034.7150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3.1.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等措施,第一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着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兴农措施实施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东西部之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差距不断增加,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武康平等,)。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为6396.1亿元,高于东北地区的2386.7亿元,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68.5&6147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16.2&61477;)最高,高出东部地区8.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4.5个百分点(表3-2)。从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来看,西部地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职工数为149.4万人,是东部地区的2.17倍,中部地区的2.16倍,东北地区的1.30倍(表3-3)。
表3-2 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较
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gdp(亿元)128593.143218.039527.119715.2210871.0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9343.36614.16396.12386.724737.0
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61477;)7.315.316.212.111.7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表3-3 底各地区农林牧渔业职工人数比较
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农林牧渔业职工数(万人)68.769.2149.4114.7402.1
占全部职工人数(%)1.42.75.99.63.6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10666.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54.8&61477;,为各地区中最高,第一产业人均产值只有5924.6亿元;而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8156.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32.9&61477;,为各地区中最低,而其第一产业人均产值为8681.8亿元(表3-4)。
表3-4 底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比较
地 区就业人员数(万人)构成(合计=100)
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东部地区24810.28156.78236.88416.532.933.233.9
中部地区19065.69622.14024.75417.550.521.128.4
西部地区1944810666.82915.85865.454.815.030.2
东北地区4703.82030.51045.91627.443.222.234.6
全 国68027.630476.116223.221326.844.823.831.4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3.1.2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17879.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5%,而同期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66798.1亿元,是西部地区的3.7倍,占全国的比重为57.8%。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1499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4.6%,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60561.4亿元,是西部地区的4.0倍,占全国的比重为59.0%(表3-5)。据康晓玲()的测算,西部地区工业贡献率为28.5%,较的30.7%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的工业贡献率则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贡献率与东部地区相比,由的8.1个百分点扩大到12.5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这表明尽管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但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低于东部且趋于下降,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表3-5 各地区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核算比较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总计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28593.155.743218.018.739527.117.119715.28.5210871.0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66798.157.820958.618.117879.615.510010.18.7103162.0
工业增加值
(亿元)60561.459.018135.917.714993.314.68883.78.791310.9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特别是信息产业—it产业),一个是资源型工业和制造工业。一般地,“现代工业”主要包括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这是西部地区的弱项,今后应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其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比较而言,以冶金、石油、煤炭、纺织、机械、航运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发展的重点不是以过去那样的速度扩展规模,而是应调整生产的结构布局,提高增长质量,从外延型发展转向内涵型发展。同时,在这种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中,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工业关系的重要联接方式,用现代工业的相关手段如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自身的改造和转型,使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不是游离于世界工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趋势之外,而是置于这种趋势之中,为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
西部地区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资源型工业超前发展,制造型加工业严重滞后。庞智强等()的研究表明,西部地区重工业总产值及从业人员在整个工业中占比很大,两项指标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按照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考核,西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最后阶段。这显然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相反这也恰恰暴露出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西部地区各项能源消耗指标普遍高于其它地区,其中以宁夏地区尤为显著,其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4.099吨标准煤,为全国最高,是最低的广东地区的5.32倍;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等价值)5528.2千瓦时,亦为全国最高,相比上升了10.61%,是最低的北京地区的7.02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8.68吨标准煤,亦最高,是最低的广东地区的8.35倍(表3-6)。未来西部地区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处理好“资源型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关系,从战略角度看,附着于西部国土之下、地面、地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相对来说几乎是永远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的,我国可能会在不太久远的将来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源危机。这就要求从现在起,在工业发展的结构部署中,要及早考虑努力发展再生资源的同时,对现存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一定时期“资源型工业”的增长应受到抑制,工业增长的来源应当更为依赖加工制造业而不是资源采掘业。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个数为428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3.0%,只是东部地区的19.8%;工业总产值25340.0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2.2%,是东部地区的18.6%;工业增加值9365.9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9%,是东部地区的27.2%;利润总额2526.8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7.6%,是东部地区的30.5%(表3-7)。
表3-6 中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标
地区abc
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
东部
地区北京0.760-5.25787.0-5.011.33-10.06
天津1.069-3.981024.1-1.611.33-7.99
河北1.895-3.091515.91.904.19-5.59
上海0.873-3.71964.3-4.151.20-6.00
江苏0.891-3.501221.2-1.921.57-7.32
浙江0.864-3.521247.4-2.061.43-1.90
福建0.907-3.20xx49.8-0.171.37-5.30
山东1.231-3.461069.03.352.02-5.70
广东0.771-2.931172.1-1.951.04-2.96
海南0.905-1.17970.36.363.15-5.56
中部
地区山西2.888-1.972348.43.725.89-3.36
安徽1.171-3.441092.60.892.86-6.96
江西1.023-3.18979.41.362.72-5.84
河南1.340-2.981257.5-1.583.78-5.93
湖北1.462-3.211187.5-1.863.33-4.99
湖南1.352-3.391051.91.552.74-4.38
西部
地区内蒙古2.413-2.501913.111.615.37-5.20
广西1.191-2.501252.00.022.88-7.36
重庆1.371-3.411177.03.952.63-6.34
四川1.498-2.101265.7-0.832.82-3.98
贵州3.188-1.852633.87.045.21-3.15
云南1.708-1.521660.83.503.40-4.31
陕西1.426-3.391364.6-2.872.46-7.09
甘肃2.199-2.612487.0-1.744.59-3.03
青海3.1211.514007.95.423.645.96
宁夏4.099-1.015528.210.618.68-3.19
新疆2.092-1.061232.33.472.91-2.13
东北
地区辽宁1.775-3.201372.6-1.012.92-6.10
吉林1.591-3.32990.9-5.152.80-4.41
黑龙江1.412-3.02965.9-4.222.23-5.91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西部地区不包含西藏;a: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吨标准煤/万元)、b: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等价值)(千瓦时/万元)、c: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吨标准煤/万元)。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表3-7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地 区企业单位数(个)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利润总额(亿元)
东部地区2162313628734397.448282.15
中部地区507527982.538713.131845.39
西部地区428925340.019365.932526.81
东北地区194318113.446317.211708.88
全 国32930207723.0158793.7114363.23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单位数652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26.1%,而工业总产值为19940.91亿元,只是全国的20.2%,资产总计30997.65亿元,为全国的22.9%,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7619.25亿元,占比为23.4%,利润总额2032.84亿元,占比为24.0%(表3-8),表明西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
表3-8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地 区企业单位数(个)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资产总计
(亿元)利润总额
(亿元)
东部地区1066246939.2613818.4660557.283759.99
中部地区539818443.686194.3227572.361206.64
西部地区652019940.917619.2530997.652032.84
东北地区238113586.64956.7816026.031485.99
全 国2496198910.4532588.81135153.358485.46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3.1.3第三产业层次偏低
总体而言,西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超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5251.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高于中部地区的36.2%和东北地区的37.1%,低于东部地区的40.8%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9.3%(表3-9),由此判断,当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似乎已经实现高度化,但这并不合常理。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转变,然后才是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也就是非物质产品的丰富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对东部地区而言,其第三产业的高比重是建立在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基础上的。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高则是建立在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基础上的,并非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而是由第二产业比重太低、工业化极不发达所致。从就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865.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0.2&61477;,高于中部地区的28.4&61477;,而东部和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3.9&61477;、34.6&61477;和31.4&61477;,均高于西部地区。
表3-9 各地区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核算比较
地 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人均gdp(元)
东部地区128593.152451.640.827567
中部地区43218.015645.336.212269
西部地区39527.115251.438.610959
东北地区19715.27318.437.118277
全 国210871.082972.039.316084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第三产业的演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日益积累,其发展层次越来越分明,行业间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在新兴行业中,诸如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业、租赁服务、文化中介服务等不断发展,而传统的批零商贸、饮食等行业比重逐渐下降。东部发达地区已向这种趋势演变,但目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第三产业的推动,尤其是非生产业的发展,而生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2424.7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15.9&61477;,而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6848.0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1;住宿和餐饮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999.98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6.6&61477;,而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2533.5亿元,只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61477;;批发和零售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2889.91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18.9&61477;,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11201.1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4&61477;;金融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1158.63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7.6&61477;,而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5588.7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7&61477;;房地产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1376.31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9.0&61477;,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6499.4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4&61477;(表3-10)。
表3-10 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及其构成比较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848.0313.12689.9117.22424.7615.91127.5715.4
批发和零售业11201.1721.42962.4718.92889.9118.91815.9324.8
住宿和餐饮业2533.54.81010.396.5999.986.6416.385.7
金融业5588.7610.7924.055.91158.637.6418.625.7
房地产业6499.4312.41418.839.11376.319.0620.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