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普通话考试说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话考试说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话考试说话

第1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 普通话 方音 应该策略

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教学。普通话教学也把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衡量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的一个尺度,“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已成为共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普通话测试与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提高普通话过关率,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顺利通过这个考试,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应试者熟悉考试的整个流程和评分细则。一些考生正是因为对有些扣分项目一无所知而掉以轻心,没有进入理想的等级。

首先,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选拔性的考试,而是一个标准参照考试。它考查的是应试者的语音标准程度和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应试者在测试中朗读有没有感情,口才好不好,不是它所关心的。应试者在了解了普通话测试的内容和流程之后,对评分细则有所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备考。

比如,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部分,每一个声母、韵母、声调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第二题的轻声词一般都不会少于2个,也不会多于5个;第三题朗读短文部分除了错漏要扣分外,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也是重要的扣分项目,第四题说话的语音面貌在这一题的得分中起关键作用。还要了解常见的系统性的声韵错误或缺陷有哪些,语调偏误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在实际测试中,要想进入一级乙等,只允许有一类声韵缺陷,而且部分能够区分,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的失分一般为0.5分;二级甲等的普通话腔调一定要好,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的失分一般不超过1分,系统性的语音错误或缺陷有些是可以区分的;二级乙等则是普通话腔调不好,方言色彩比较明显,系统性的语音错误不能区分。再如回读问题,前两题读错了可以改读,以第二次读音为准,隔词语改读无效。朗读测试回读还要视程度轻重扣分,命题说话发错音也不必改正。

应试者在对该考试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就要沉下心来,努力备考。不仅需要下苦功夫,稳打稳扎,尽量克服方言的语音色彩,还要学会下巧功夫,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记巧练,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

在测试中,应试者的有些语音错误或缺陷是因不知道应该读哪个音而导致的,有些是知道读哪个音但不会发或误读导致的。在考前准备时,应试者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常用字表、难读易错的字表、常用多音字表、必读轻声词语表,确保在测试中出现的语音错误、缺陷不是因为自己不认识字而造成的。应试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系统性的语音错误、缺陷,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不分等,要巧妙记忆,即利用形声字的声旁、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等记住代表字,记少不记多。对60篇朗读作品中出现的难字、难句要格外注意,“啊”的音变规律要记住而且会运用。

前三项的考试内容是书上有的,应试者完全可以准备,但第四题说话项只有40个说话题目,没有文本可依,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但也不是无法准备。很多应试者平时内向,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流畅,命题说话说满3分钟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些应试者可以首先将40个说话题目加以归类,有些题目可以合并或有可以互用的素材,比如“我的朋友”和“我尊敬的人”等,灵活变通。接下来就是列好提纲,思考如果不满3分钟则该怎么补充,然后自己掐时间练习。应试者还要注意尽量绕开自己的难点音,换一个字或词语,以免暴露更多的方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一些备考的方法,比如说话要口语化,口头禅要尽量避免,不能出现方言词汇或语法,少用不规范的、表述有语病的时髦语和网络语;无话可说或说不到3分钟可以多举事例,尽量举自己熟悉的例子,只要不是跑题测试员则一般可以容忍。

有些地方已经推行了“机测”,这给应试者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应试者可以上机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及相关操作、注意事项,适应这种测试方式。由于“说话”项分值占了40%,无人监测更容易出现大量的无效语料、读稿、离题现象等,所以这一项的培训尤为关键。教学时要让应试人详细了解“说话”项的评分细则,尤其是机测“说话”项的补充条例,告诉他们不应该“说什么”,哪些现象不应该出现,等等。

此外,应试者还应增强规范意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规范性上。测试评分中对发音“正确”确定了两个对立面,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测试中,对这些发音错误和发音缺陷的情况,应试者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二、掌握科学的发音方法,提高发音质量。

在教学和测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即使有一点儿不到位,发出来的音就有些别扭。也就是说,要想发音准确,就要找准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要正确,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们对一些有共性的语音错误或缺陷可以集体纠正,强化练习。教师对理论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讲解一些较难理解的术语要通俗易懂。

比如上声发音像阳平的问题,教师要指出上声的特征是“低”,先降的部分调值是21,是低降。低降后缓缓上升,不要升得太高,在4度的地方停下来。切记是缓升,第三声的音长应该是最长的。所以,练第三声时采用“慢转弯”的方法引导学生效果比较好。对前后鼻音不分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舌尖往前、抵住上齿龈发出的是前鼻韵母,而舌面后部抬起,向后抵住软腭的是后鼻韵母。如果学生还是较难理解,就可以用an带出en、in,因为an多数人可以发对,先发an体会一下舌尖最后归在上齿龈这个动作,再发en、in就有参照了。同样的,后鼻音发不好,可以用ang带出eng、ing。再如鼻、边音的问题关键是控制软腭的升降,而“软腭”在哪里、该怎样控制一直是难点。h的发音部位是舌根和软腭,发h就可以找到软腭的部位了。有些人的方言里没有鼻音,可以用m的发音体会发n时鼻腔的感觉。还有就是如果这类音里有一个音可以发对,就可以发这个音体会n、l的发音过程,推广开来,掌握发音方法。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教学和测试中可以发现,平、翘舌音发不好的人往往前、后鼻音也会错。平、翘舌音发音部位的关键是找准上齿背和硬腭前的具置。d、t大家都会发,d、t的发音部位在上齿龈,而上齿龈与上齿背非常近。关于硬腭前,我们可以先发z,舌头一直往后走,发z发不出来的地方就是发zh、ch、sh的部位。还可以根据发音原理,遵循发音省力原则,平舌音z、c、s搭配前鼻音的韵母,翘舌音zh、ch、sh搭配后鼻音的韵母,先练好这样的音节,再扩展到其他音节。

一句话,吐字归音到位,包括发音部位准确、开口度大小、唇形圆展、发音的动程都要到位,发音才清晰饱满。

三、尽量克服系统性的语音缺陷,改善语音面貌。

普通话测试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测试,特别是在还没有开展“机测”的地区,在整个测试中暴露的系统性的语音错误或缺陷类型有多少、是否能够部分区别,对应试者被定为哪一个等级来说至关重要。应试者来自不同的方言区,每个人的情况又不一样,学习普通话各有自己的难点,因此,学习普通话要有针对性。应试者应该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较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说的普通话和普通话有哪些差异,在发音上自己有哪些问题,进而针对声、韵、调重难点,进行科学强化训练。比如湖北人在鼻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尾等语音上容易出错,应反复训练,克服方音。尤其要背诵一些常用字音,提高敏感度。

在长期的教学和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语流当中更容易出错,因此,应试者应该重点准备第三题和第四题,包括了解这两项的评分细则。第三题的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是测试的重点,声韵缺陷的系统性是指某类声母或韵母出现至少5次以上;语调偏误的表现形式较多,包括语速的快慢、声调的系统性缺陷、轻重音格式、语句的音高变化失当、语气词的方言痕迹,等等。第四题说话的错误个数和语音面貌是考察的重点。了解了评分细则以后,应试者可以针对自己的系统性语音问题,强化在语流中的训练,尽量减少系统性语音错误或缺陷的种类,从而使自己的语音面貌尽量向普通话靠拢。

简而言之,掌握科学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吐字归音到位,充分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保证。此外,说普通话,贵在平时。长期坚持听和说普通话,形成普通话的语感,保持普通话的腔调,才能说好普通话。目前,在普通话教学和测试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真正能够指导教学和测试实践的不多。以上是我在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经历,根据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所做的一些思考,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冯玉珍.论普通话水平朗读中的方言语调问题.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高群.机测背景下的高师普通话教学与培训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刘红松.“机测”普通话“说话”一项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第2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思维训练 技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39-0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项要求测试人必须按照选定的题目连续说话,3分钟内说的所有音节均为评分依据。“命题说话”项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方言区应试人最惧怕的一道题。这道题,不允许事先写成文稿照着朗读,语言要表现得流畅、事件要叙述得完整,而且不能出现方言色彩。命题说话占总分100分钟的40分,因此想要在测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必须在这一题型上拿高分;而要在此题拿高分,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87分以上)。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分别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发文《关于做好2013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2014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市各幼儿园(公办、集体办、民办)中普通话水平未达二级甲等的幼儿教师。其中年龄未满50周岁的,必须参加达标培训、测试;鼓励年龄超过50周岁的幼儿教师参加达标培训。”

相关法规和职业素养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而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此却有着一定差距。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乡镇的幼儿园教师未受过专业系统的普通话训练,基础较差,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少数教师用方言教学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许多考生一样,“命题说话”项一直是幼儿教师进行普通话测试的难关,结合多年来在培训和测试中总结的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

1 思维训练,做到“有话可说”

命题说话,就是考生围绕一个话题连续说满三分钟。许多幼儿教师觉得困难的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来填满这漫长的三分钟。辅导教师要指导考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来组织语言,说话时,思维开阔一点,顺畅一些,说话的方向就多一些。

1.1题目归类,化繁为简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提供的说话题目有30个,分析这些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叙事类:愿望、旅行、童年记忆、假日生活、成长之路、我和体育、成长之路、学普通话的体会、谈谈服饰、风俗、美食;第二,记人类:尊敬的人、朋友、喜欢的明星、所在的集体;第三,议论类: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谈社会公德、个人修养。这样归纳一下,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叙述类和议论类。同类题目的表达方式差不多,就减轻了训练和测试压力。

1.2材料细化,化难为易

许多经过分类之后的话题可以使用一个材料,即一个材料可以用在不同的话题中。在材料的准备上,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有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作为幼儿教师,准备一些平时工作中和同事、与学生相处的趣事是非常容易的。这些材料就可以用在我的理想、我所在的集体、我的成长之路之类的写人记事类题目中。我们还可引导考生准备一次难忘的旅行故事,可以用在我的假日生活,也可以用在难忘的旅行、我向往的地方、我的成长之路等。像这样的材料,准备的时候尽量把细节强化、把故事讲述完整,这样既可以适当拓展、也可以自然过渡。

1.3材料组合、完整话题

归纳了材料的性质,细化了材料的细节,在测试时,还应指导考生注意说话的顺序和技巧。说话可以看作是口头作文,但我们并不建议考生用太花哨的结构去组织。三分钟说话,只需要考生说满三分钟,至于能否开头结尾对应,是否呼应中心,强调重点,这些都不是考察的重点。说话时,应注意说话的顺序,做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2 技巧训练,做到“有话会说”

2.1提高语音的标准程度

在考前培训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考生的语音标准程度。首先,纠正声韵调。声韵母训练要指导考生找到正确的方音位置和发音方法。尤其针对吴方言去的前后鼻音问题,指导考生找出发音部位的不同,进行纠正。另外,声调的调值要读到位,尤其是上声的调值,避免读成半上。

2.2规范用词造句

在说话中,除了语音规范,词语规范也是考核之一。在准备说话中,应该指导考生避免出现方言词汇和病句。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新词语也应该慎用。语句要通顺。句子成分完整,注意词语搭配得当。

我们还应提倡多用口语。虽然书面语很典雅,也很有表现力,但是在考试中使用过多书面语不仅会让整个说话有了背诵或朗诵的味道,更容易出现错误,反而不能取得好成绩。

2.3培养对象感

许多考生在测试时,往往因为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在考前训练中,我们也应多指导学员放松心态,调整心情,从容应对。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对象感。在说话时,很多考生会觉得手足无措,如果把考试时面对的电脑想象成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学生,说话就像是自己平常的对话或者是上课,那么考生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

在针对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测试培训中,经过以上几方面的训练,让考生摆脱固有思维的桎梏,掌握一些考试说话的技巧,养成良好的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在测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使“瓶颈”变成“通途”。

参考文献:

[1]李元,陈宣.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第3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 说话 测试 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根据情况进行培训”。由此可见,相关职业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明确,更多的人出自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对普通话测试也越来越重视。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是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型,旨在考察应试人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该题所占的分值比例为40%,是四个题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题;在测试中,也是大多数应试人最易失分的一题。那么,如何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题呢?

一、“说话”题的特点

该题为应试人单向说话,要求应试人在预先给出的30个备选话题中就某一特定的话题发表谈话,限时3分钟~4分钟。其目的在于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语言运用的规范程度及表达的流利程度。“说话”题的确是语言测试中最为重要的手段。我们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中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许多应试人在前三题测试中发挥尚可,“说话”题却大相径庭,而这往往才是应试人的真实水平。

“说话”题的评分属于典型的主观性测试,但由于该题重点测查的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更借助于主观性测试(对语感的把握),所以,评分的可信度更为准确、可靠。

“说话”题的内容多为叙事类,多是同应试人的学习生活有紧密关系的话题,应试人更能贴近实际,自然发挥。

二、“说话”题测试中多种因素影响之分析

(一)方言区域、城乡区域差别的影响

在“说话”题测试中,我们容易发现应试人方言区域、城乡区域的差别因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总地说来,北方应试人比南方应试人,城市应试人比农村应试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更为明显。而这一点在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越明显。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省为例,从地域上讲是南方省份,从方言区域上讲有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方言从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而语音方面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方面。北方人尽管语音方面也有许多问题,但他们更容易区分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等主要问题,学习时难度小、速度快,表达相对流畅自然;南方人由于缺乏普通话的生活语言环境,在学习上难度大、速度慢,更易造成测试时的紧张、焦虑,从而影响了表达的规范度和流畅度。

此外,城市应试人在接受普通话学习、培训、使用等方面条件相对要比农村应试人好,这也是造成差别的一方面因素,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二)应试人性格因素的影响

“说话”题是单向、限时3分钟(时间不足,酌情扣分),选题限定内容的测试,应试人的性格往往对此影响很大。

外向型应试人性格乐观、自信,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说话”的浓厚兴趣,即使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题目也不会影响其发挥,能自由大胆地对所抽题目侃侃而谈,语速较快、表达自然流畅,3分钟的时间通常是不够他们发挥的,一般需要测试员提示时间已到,不会出现时间不足而扣分的情况。内向型应试人恰恰相反,他们性格内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加之面临的是将“说话”作为考试的内容,面对陌生人更是紧张、腼腆;如果又正好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话题更会影响其正常发挥,不敢与测试员进行目光交流、表达内容“口是心非”(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语速相对较慢,语感僵硬,甚至会出现沉默、无话可说、说话时间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了成绩。

(三)学习普通话时间长短的影响

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比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自信心要强得多,在“说话”题中,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往往是“偏误”。“偏误”是语言的系统性错误,而“失误”是语言的非系统性错误。比如,湖南方言中没有轻声词一说,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可能会出现“啊”的音变错误,这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如果将“了(le)”读为“了(liao)”就是一种“偏误”。

从小就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会注意到整个句子因语气词的正确与否所带来的语感表达如何,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却只注意到一个字的发音是什么的问题,忽略了整个句子的语感。从“偏误”到“失误”是一个过渡,这个过渡的过程越短,应试人的自信心就会越强。

(四)专业的普通话理论学习的影响

有了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如果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就永远都不会明白发音的正确方法,专业的普通话理论知识可以告知学习者发音的正确方法、发音特点等。从身边学习普通话人群分析,规范的学习过理论知识的人说普通话肯定要比没有学过的标准,因为就算是说再长时间普通话,如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明白自己说的哪里不规范,还是不能改变说普通话的标准程度的。只有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通过练习才能改变说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普通话说标准了才更加有信心说话,更加喜欢说普通话,应试的时候才能发挥更好。

三、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

(一)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

应试人大部分生活在方言区,受到方言的影响很大,必然会导致普通话的发音不标准、不正确。所以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主要依靠媒体的输入来实现,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电影等。应试人应通过媒体纯正、正确、规范的普通话来纠正、规范、构建自身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认知结构。

(二)加强阅读,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进而说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句子和搭配正确的词语。阅读的介质主要是报纸、杂志、书籍等

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能使应试人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不仅能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更能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从而达到语法规范、搭配正确。应试人在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由于思维上的错误导致。比如说,贵州人指的“吃”,可以搭配的不仅是固体,还可以是气体、液体,想“吃饭、吃酒、吃烟”这样的词语搭配在方言中很正常,但如果在普通话中也如此表达就错了。别人递根烟给你,你摆摆手说:“谢谢,我戒烟了,好长时间没吃烟了。”这里就要改成“抽烟”。所以,加强阅读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

(三)加强运用,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

如果应试人以考试为目的,是很难真正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的,如果抱有考完了,学习的过程也就结束了的想法,即使在测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不能代表应试人真实的水平。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运用、体会、实践的过程,不经历这样的过程,语言的功能就会退化,水平就会降低。所以要树立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意识,扩大普通话使用的范围;要长期加强普通话语言的实践,希望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来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实践才会达到目的。

(四)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在语言的学习上,年龄大的确不是个优势。许多应试人都是成年人,惟恐发音不准招来别人的嘲笑,怕栽面子。所以,没有勇气坚持说普通话。学习普通话不怕犯错误,怕的是因为犯错误而不再说普通话。只要有信心、决心和勇气,坚持下去,定能熟练掌握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4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 考务管理 信度

我国自1994年开始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普通话的水平的有效手段,受到了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关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更先进普通话测试手段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诞生了,并且迅速地运用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中去。这一变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人工测试方式。这就代表着普通话测试发展方向、更科学的测试方式要能够生存,得到更多的认可,并更好地发展下去,测试的信度是根本。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是任何一种测量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所谓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信度决定着普通话测试的生存和发展。要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首先就应该对影响信度的因素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提高信度的途径,以便进一步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它们存在于语言测试的每个环节中,包括试题的难易程度、测试的组织实施环节、测试的评分,等等。本文主要探讨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条件下,在测试的组织实施环节上,从加强考务管理的层面上入手,提高普通话测试的信度。

一、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发生的变化

200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机试)。计算机辅助测试时,前三项的评分由计算机完成,第四项命题说话的评分仍由测试员完成,但测试员不是现场完成评测,而是由省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分配到多个测试员,由测试员通过网络背靠背评分,最后得分取测试员的平均分。这种测试形式、评分方式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这种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方法,与以往的人工测试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话测试员对考生的影响弱化。

人工测试工作主要由2—3个测试员掌控着测试的局面,考生的外貌、衣着、举手投足,甚至语音面貌、音质等都会给测试员打分产生影响,测试员的评分可能会出现偏颇。再有测试员本身的素质、业务水平、工作强度、人情等外力因素,都会对测试员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带来影响。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不需要出现在考场,不会对考生和评测产生直接影响。但人工测试中测试员原本能够发挥具有控场、提醒和监督考生、避免作弊的作用,在机器测试中都无法存在。

2.测试环境改变。

人工测试的环境是一间测试室,2—3个测试员、一个计时员,面对这样的阵势,多数考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就会频频出错,甚至还会说不出话来,严重影响测试成绩。

而机器测试的环境——测试室,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空间,测试室里一台电脑、一把椅子,考生独自面对计算机,紧张情绪会得到大大缓解,利于发挥。但失去监督,过于放松的测试环境,让一部分考生觉得有机可乘,有些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弊,或者在测试时过于放任自己,容易出现替考、说话题带资料进入测试室,在说话的过程中肆无忌惮,出现说脏话、无效语料、重复、背稿等现象。

3.测试设备。

人工测试的设备中的录音机、秒表等测试设备,跟机试的计算机比较起来,的确是简陋了很多,录音效果、时间记录等都没有测试软件记录得清楚准确无误。人工测试中较为头疼的说话题计时,计算机会精确自动计时,测试结束会给出缺时、用时的准确记录,便于测试员评分。但机试的计算机、网络等的使用,使测试对电力、网络、机器状况等条件也产生了过分的依赖。

4.考生之间的交流。

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试卷一般是提前输入测试系统,每个测试室在没有重新设置测试试题之前,测试的试卷是相同的。一部分的考生发现这一规律后,已测试完毕的考生与侯测考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尤其是说话题,交流过后,说话题是哪几个题目,考生就会有所准备,有失测试的公正。而人工测试的说话题是考生在总共50个题目中抽取,差异性会比较大,考生无法事先做好准备。

二、加强考务管理,采取措施,提高测试的信度

以上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的改变,有利因素固然有,但不利因素也有很多,这就需要在测试实施的过程当中尽量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强考务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测试的信度。针对机试的特点,避免不利因素影响,是考务管理的重点。通过不断地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在测试的过程中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测试的规范、可信。

1.加强建设,夯实基础。

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设计、多做调研,才能使测试站的场地、装修、设备采购安装等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够为测试提供物质基础和优良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考场的良好的通风、隔音设施设备、适宜的温度、湿度、柔和明亮的光线、高品质的计算机等有利的考试的环境和条件,会保证测试信度的基础。为确保测试的公平公正,测试室安装了测试监控系统,考务人员在服务器上即可清楚地观察各测试室的考生画面,监控测试状况,并实时上传到上级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部门,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独处封闭的测试室,最容易发生作弊的现象,规范了考务工作,更是保障测试信度的坚实基础。

2.加强管理,保证信度。

测试站管理人员加大了对普通话测试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章立制,管理到位,加强工作人员教育,强化过程监督,确保普通话测试过程透明,杜绝任何营私舞弊行为,严密监督,提高信度,测试后进行语音抽样复审,保证测试质量。一旦发现普通话测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严重不符或有作弊行为,严肃处理。

3.考务人员坚守职责。

普通话测试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公正、公平,而考务人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定考务人员守则,明确考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要求,责任到人,要求测试的考务人员务必严格遵守“认真负责、公正廉洁、团结协作”的测试工作纪律,意识到测试的公平公正是生存之本,自觉维护测试的质量和权威。

4.测试过程规范实施。

考务人员对测试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测试过程的规范操作。测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按规定操作,时刻注意保证测试的质量。

(1)考前准备。编排测试顺序,测试时间通知等准备工作,做到准确细致。其次还有测试设备的保障,比如电力保证,网络保证,测试机器的调试,测试软件的调试,都应提前准备,以确保考试的顺利开展。

(2)考中监督。考生入场、候测、注意事项讲解、核查证件、试卷抽取、准备测试、进入测试室参加测试、离开考场,每一个环节,考务人员都丝毫不能松懈,确保测试过程的有序,测试结果的公正。

(3)考后整理数据、证书发放等,测试数据的上传、整理、证书办理、发放证书等,准确及时地办理发放证书,也是影响测试信度重要因素。

5.注重细节,确保质量。

考务管理工作是一件细致入微的工作,稍有疏忽,可能就会给测试的信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细节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生命”。

(1)认真核对证件。考生进场前,考务人员要耐心细致地核查相关证件,以及与本人是否相符,证件不齐全或不符者一律不允许参加测试,从源头上避免了代考等现象。

(2)准考证号码现场核发。现场核发准考证号码,避免了准考证遗失现象,也避免了使用别人的准考证替考的现象。

(3)及时更新试卷。每个测试室的试卷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是同一套试题,考生考试完毕一般会进行交流,每个测试室的考题,尤其是说话题,后面的考生就会有所准备,造成测试的不公正。针对这一现象,测试室每半天就更换一套新的试卷,考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但避免了因考生之间的交流,而造成对先测试的考生的不公平,提高了测试的信度。

(4)临时决定考场号。考生现场抽取考场号,进入对应的测试室参加测试。也就是说,考生,包括考务人员在考前并不知道考生在几号测试室参加测试,有效阻止了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作弊现象。

(5)考生签名。考生在考务人员的监督下,在签到簿上签下姓名和考场号,考务管理人员核对考生签名和输入计算机的考生姓名是否一致(考务管理系统的监考机上可以看到每个测试室考生输入的姓名),杜绝代考行为。测试站将签名簿留存,以备查考。

测试的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对于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建设、注重管理,严密组织,精心安排测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不盲目追求进度,不走捷径,确保测试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没有质量作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就会变成走过场,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普通话教学,乃至整个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功亏一篑。

三、结论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生存的关键,测试站应确保其严肃性和科学性,积极推动其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将普通话测试、教学、培训工作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普通话的普及,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2]李雪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主观因素影响与对策研究.岱宗学刊,2007.9

第5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文化适应;普通话学习;农村籍大学生;教育人类学;

Accultur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 in mandarin study---

The Viewpoint based 0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Zhang Shufeng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Yunnan ,653100,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ccultur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 in mandarin study.On the visual angl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Mainly from the mandarin testing as a point for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factor influencing acculturation of the rural area students. The paper finally proposes measures that woul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cculturation” on the mandarin education.

Key words: acculturation;mandarin education;ethnic students;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农村籍学生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的学习现状

“命题说话的考题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选取的,由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任意选取一个为考题,单向、连续说一段时长为三分钟的话,目的是对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测查其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命题说话重点测查应试人的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自然流畅程度等,从普通话运用的角度看,命题说话是真正能反应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考题,同时也是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反映对命题说话“又怕又恨”,因为“无话可说”或“想说却无法表达”。笔者在对命题说话部分进行测评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考分低的原因是“缺时”,缺时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说”或“无从表达”。是什么原因让曾经“饱读诗书”的学子“无话可说”呢?笔者从普通话教学过程中观察到,造成学生语塞和语顿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适应”问题。

二、普通话学习中的文化适应

“教育人类学认为,文化适应是人生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文化适应的重要阶段,由于学校是促进一种符合和支持主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与社会目标的教育,部分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会感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现象。”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文化适应困难体现在学生无法用标准书面语进行沟通和对话,学生说方言时可以侃侃而谈,但一说普通话就“无法表达”,或者用“半方言半普通话”表达,出现暂时的语塞、语顿和失语现象,比如形容天色已晚,有学生用“黑漆麻洞”形容、也有学生用“天色老实晚”表达。普通话的含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于学生多来自农村和民族地区,他们与成长环境以外的社会环境接触不多,且从小接受的教育多以方言教育为主,家庭中的亲属也以方言为主要交流工具进行交流,诸多原因造成农村和民族地区学生对普通话语境的文化适应困难。下面笔者将从学生、学校、家庭三方面对此进行讨论。

三、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生长环境对认知风格产生的制约作用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等”,我校大部分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为“欠发达、多民族地区”,经济的欠发达也造成了教育的欠发达:缺乏优良师资、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普通话的习得。“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笔者认为,场独立性的学生要想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必须具备一定的图示、例证,否则难以形成准确的自我参照;如果缺乏参照资源,认知结果就有可能是错误的,而且难以利用正确图示自行纠正。“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语言学习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业界将语言习得关键期大致限定为2岁到青春期之间,这段时期接受到系统而标准的语言训练将会受益终身,否则形成错误习惯就难以纠正。

2、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包含了八种智力,其中就有语言智力,其表现方式为读书、写文章、小说或诗歌,理解口头言语等,交际时的突然失语和语塞,以及很多同学在命题说话时无法流畅、准确表达主题都是语言智力较差的表现。布劳和沃尔夫的文化贫乏观认为造成特殊群体某方面能力欠佳的原因在于“文化贫乏”,也就是政治、经济、教育、宗教以及实际生活水准等方面的贫乏造成文化刺激的贫乏,从而导致某些方面的能力缺失。大学是各种思想交汇融合的场所,农村籍学生从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来到大学,接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礼,文化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让学生难以适应,学生反映,从前中小学教师上课基本用方言,现在却需要听普通话、说普通话和考普通话,“一点都不习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道德等,与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适应直接相关,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处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从普通话学习来说,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也影响到他们学习普通话的效果。

3、学校环境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要想说好普通话,必须多练习。农村学生想要克服方言音,光靠每周两个课时远远不够,所以必须在课后勤练、苦练,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普通话学习者创设“学习园地”,进行“一帮一”、小组练习、情境会话、小组模拟考试等训练,让众多学子置身普通话语境中耳濡目染。各科授课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让学生不单有一位普通话老师,而是无论上哪门课都能学习到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场依存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自我知觉容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具备专业身份的权威人士,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在评价机制方面,可以从班级编排到评价制度都进行调整,比如学生入学时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自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普通话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在选课时针对性地选择指导教师;普通话测评时适当放低民族地区和农村籍学生的评价标准。

4、家庭环境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常听学生说“最尊敬的人是父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妈妈”等,父母给孩子的影响将伴随其一生。孩子首先通过父母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而父母对于文化的态度与追求也将是孩子对于文化的态度与追求。孩子出生后接受的母语就由父母传授,如果父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注重普通话的表达,那么孩子在普通话语境中成长也将说得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换个角度看,现在的普通话教学正是为下一代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而打基础。

四、提高农村籍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1、在普通话教学中实施文化关怀

农村籍学生在进入大学教育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改变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为了有效改善和缓解相关症状,对适应困难者实施文化关怀必不可少。针对普通话的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文化介绍、普通话语境创设与导入,普通话日常沟通与交流等,通过文化关怀安抚学生紧张、抑郁的情绪,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

2、开展文化适应训练

文化适应训练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与先前所处文化不同的文化,以便他们在遭遇不同文化时能减少压力并有效学习和生活。大学是小型的社会,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老师,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见闻、观念和习惯,学生从单一的成长环境步入多元文化环境,难免遭遇不适应,有些学生说来到大学不愿意说话了,因为自己说的方言别人听不懂,继而想念家乡、亲人和朋友,最终影响自身的交际能力。农村籍学生开展文化适应训练,可以从收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同学的相关文化资料开始,教师可以利用搜集到的文化资料进行普通话口语训练,让同学们相互介绍。还可以创设情景体验不同文化等。

参考资料:

1、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 贵州民族研究 2006,(4)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25,552

3、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5)

4、严希洪《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用读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5

第6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1 微信在师生关系构建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师生间的认知可以前置,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应和磨合期将会缩短,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迅速建立。课程开始前教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师生在第一堂课之前即可通过微信朋友圈等互相关注动态,了解双方的兴趣爱好、行为风格等。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将自己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生活概况等有选择性地呈现给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等信息,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学生则可以通过微信对任课教师的认知更加充分和鲜活。

2 微信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将传统的单纯教师单向备课转变为教师、学生互动式的双向备课,实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同步推进。为了发挥微信可以进行语音通讯的优势,教师可以将教材的教学要点通过语音的方式群发给班级学生,同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公开讨论。

微信的介入在此产生了如下作用:

第一,教师的语音教学要点本身就是一份普通话示范;

第二,师生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更加明确;

第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公开讨论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第四,教师可以有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加科学地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3 微信在上课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增强上课环节中的考勤、示范、练习等各子环节普通话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点名考勤的方式,使用微信进行语音签到。签到内容可以是对上一节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简短训练,实现考勤和课前复习的有机融合。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可以亲自或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发音方法,但由于时间限制和记忆规律,遗忘将会不可避免的发生。教师可以应用微信课堂教学的短语音、短视频示范,便于学生在课后随时复习。由于人数的限制,能够参与到课堂练习中的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可以通过微信集中录制练习音频,教师和同学即可在课堂上即时同步点评、互评,也可在课后继续学习、交流。

4 微信在课外辅导和作业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使得普通话教学的课外辅导和作业提交更加便捷有效。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会千差万别,同时在公共大课堂环境下有些学生碍于面子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辅导和训练环节中,便捷有效的课外辅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微信通讯的私密性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远程单个交流、个性化辅导,课外辅导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普通话方面布置的作业只能靠学生的自律完成,而完成的质和量都难以监督。应用微信,学生可以提交音频作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时监督,并即时反馈。

5 微信在教学评价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使普通话教学评价环节更加科学全面。由于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度的限制,教师对学生普通话学习效果评价的覆盖面小、反馈不够明确。在普通话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示范的时间一般多于训练点评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点评过的学生占少数,教学评价的覆盖面不足。那些愿意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得到教师点评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但教师的评价也基本停留在宏观评价层面,对学生哪里说得好、哪里说得有问题,反馈不够明确。在微信的帮助下,教师就可以反复仔细地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反馈指导。

6 微信在普通话等级考试实施中的应用

第7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探讨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73-03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评价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样,语言文字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医学类院校共计186余所,占高校总数近10%,有着很大比重。在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语言文字对于医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与病人沟通交流,如何书写医嘱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帮助。对于综合类、文史类院校,有着文科基础,有利于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而医学类院校专业性强,学科相对单一,缺乏文科基础,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医学类院校如何开展好语言文字培训与测试工作很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加之医学专业课程繁重,留给语言文字方面的时间就不多了。以河北省为例,省内医学类本专科院校共计11所,这些院校中具有独立设置的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几乎为零,均是挂靠在教务处管理,而拥有专职的语言文字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上至领导、下至工作人员,对于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还是不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认为语言文字工作就是普通话测试,而且这种考试可有可无,进而导致医学类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开展不尽顺利。(内容较少,应做一个调查表,补充点内容,可与我校现状综合在一起写)

二、我校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状况

我校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省属骨干大学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普通类在校学生1.2万余人,专业学科覆盖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七大医学门类。和其他类医学院校一样,我校专业课业繁重,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较少,总的来说人文素养氛围不是很高,对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最多,也相对好些的是普通话测试工作。普通话测试我校开展较早,自2003年后就进行了在校生普通话测试工作,在2006年我校对普通话测试工作就达到了全员测试工作。我校于2009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也是全省较早的开展机辅测试的院校之一。

通过几年的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也对医学类院校如何更好地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下面就与各位同仁一起做个交流。

对于提高认识,这不仅是医学类院校需要注意的,而是所有高等院校都应提高认识。由于医学类院校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更应该多做此方面的工作。语言文字知识在医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方。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是患者,这就需要沟通交流,只有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获得准确的病情,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只有良好的语言及文字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解除病痛。由此可见,提高医学类院校对语言文字工作认识,尤为重要。

四、大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塑造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氛围

医学类高等院校本身一般没有人文类专业,这就会造成没有人文教育的氛围。可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经典的文字并不缺少,现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使很多我国经典文字重新焕发光明。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诵读,传承经典文化,塑造语言文字氛围。医学类院校应开展多渠道的活动,如诗歌朗诵,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来提高人文素养教育,进而提高语言文字氛围。

在举行这些活动的同时,可以融入我们医学院校自己的特色。在医学中并不是没有经典文字,医学专业中同样不缺少优秀文字巨著。早在我国唐朝,孙思邈就写下了《大医精诚》一文,此乃我国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文献,也是习医者必读之经典,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这类的经典还有很多,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将这些经典文字,和传统的诗歌朗诵、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就能得到适合医学类院校的,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字活动,从而塑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

五、开展普通话类的课程,让语言文字知识进入医学院校教学安排环节

在语言文字工作中,普通话的地位很重要,现在的医学类院校中必修课没有这方面的教学任务,这是有欠缺的。语文的教育应该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建议在有条件的医学类院校开展《大学语文》、《普通话》、《硬笔书写》等有关语言文字类课程。普通话是用来沟通的,规范字是用来记载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能在当代大学生中水平却差的很多。

医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良好的普通话,和标准的文字书写基本功。现在有种说法就是大夫开的处方,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他一定的特殊性,大夫在诊治病情时的确繁忙,时间紧任务重,从而写字就有些潦草了。可是这不应成为书写不好汉字的理由。我们都知道,说话、写字是从小练起的,有了良好的基本功以后才能书写一手漂亮的文字。而这些说话、写字的教育应一直跟随着教育始终,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也不应该停止,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教育,才会使语言文字深入每个学生心中。医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医学类院校的教学安排环节中,要努力开展《大学语文》、《普通话》、《硬笔书写》等语言文字类课程。

六、科学的进行普通话测试考前培训,结合医学内容融入医学文化

对于普通话测试前的培训,有的学校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或是认为说话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所以对考前培训不够重视。其实在我们看来,考前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进了说可以提高普通话测试的通过率,远了说它也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教育,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使学生通过普通话考试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重视,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习惯的培养。当然这培训还是要结合着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比如培训是根据一些医学生常用的词语,来纠正学生的发音等。也可以引用些医学经典作朗读科目,用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我校为例,2010年我校参加普通话测试人员共计1924人,当时未进行系统的考前培训。当年考试结束后对成绩经行分析,其中达到一级乙等级别的学生数仅为54人,占2.81%;达到二级甲等的学生1173人,占总考生60.97%;达到二级乙等的学生593人,占总考生30.82%;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104人,占总考生5.4%。经过我校科学系统的考前培训后这个结果大有改善,在2013年普通话测试结束后我们又对当年的学生成绩做了个分析:其中一级乙等的学生占总学生的百分比达到5.41%,二级甲等的学生占68.86%,二级乙等的学生占22.65%,三级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占3.08%。由此可见科学培训后,学生成绩提高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七、对普通话测试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测试的重视

普通话测试是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推手,对于这个考试很多院校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大家普通话天天说,考试没有必要了吧,而且有借考试的方式来收取考试费的嫌疑。对于普通话,只是个交流工具,只要不影响沟通,发音准确与否无关紧要。殊不知正是有这种思想,才导致现在语言文字工作不受重视的。其实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前面已经说过了,往大了说他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书同文,车同轨”。往小了说这也是一个人的门面,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在我们进入社会时就会为自己争取到更有优势的竞争地位。所以说普通话很重要,认识到普通话的地位后,这个普通话测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普通话测试,高校还是要用心的科学的去安排,去组织。它不像其他考试在固定同一时间进行,但这毕竟是国家级的考试,其地位应该引起所有组织者和参与者的重视。就像高考一样,人们都很重视,所以从考试组织,到考试安排,以及学生的考试都很严肃、认真。普通话考试也应该如此,每次考前应该组织考试委员会,对整个考试全程经行指导。制定适合本学校的考试流程,明确各考试工作人员职责。只有考试工作人员对考试重视了,这个考试才有严肃性,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普通话考试,也就不会散漫应付了。

以上就是我校近几年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些感受,通过这些办法,语言文字工作在医学类院校中开展就会事半功倍。紧紧抓住医学院校特色,寻找适合医学类学生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语言文字工作能更好的在医学类院校开展。让广大医学院校学生爱上普通话、爱上规范字,了解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进一步将语言文字工作真正地融入整个医学类院校教学的全过程,最终结果必将会得到医学类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字水平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聂丹.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1,(5).

[2]殷平善,庞杰.汉语言文字与中医学的整体思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6).

[3]刘莉.医学院校推广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

[4]黄玲娟,蒋耀辉,刘婕.综合性大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5]孙洁,,范忠,李亚南.论医学院校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3).

[6]包和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与高校的历史责任[J].北京教育.高教,2012,(12).

第8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PSC;测前培训;顺利进行;保障

收稿日期:2007―02― 20

作者简介:李英姿(1972―),女,汉族,黑龙江省双城人,哈尔滨师范 大学阿城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普通话测试的研究。

普通话的测试工作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自测试工作开展以来说普通话在社会各界引起 了极大的重视,尤其在校园特别是高校掀起了说普通话的热潮。在普通话测试之前一般都有 一个短期培训,培训是为将要进行的测试工作做的一个铺垫,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测试能 否顺利进行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参加了多年的测试工作,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 许多应试者的实际水平和考试成绩不符。主要表现:

一是心理素质不好,情绪紧张声音颤抖,读错字的情况屡有发生。

二是一些该注意的读音没 有注意到,如圆唇音不圆,啊的音变不会念,该变调的没变,声调的调值不到位……。

三是 朗读时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话题说话时间不足需要测试员提示等。

四是考试程序不明确 ,该说的不说,不允许的却出现了。这样会因为测试各项环节衔接不好耽误了考试的进程。

究其原因以上问题和测前培训密切相关,据我们多年的研究表明,被测者在测前参加了 和不参加测前培训其测试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要树立参加测前培训的意识。校方组织报名 后要强调被测者测前一定要参加测前的培训 ,否则会影响测试成绩。在组织培训时应调用基本功过硬、有责任心的测试员担任主讲, 切实做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被测者能够学有所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读单音节字词要注意音节读音的完整和准确。读单音节字词是PSC中的基础检测 。读单音节字词,就是检测应试对常用字词的正确读音,检测每个字词的声韵调是否正确。 一个音节里的声母韵母声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项错了这个音节就错了;如果读得 不到位、不完整,就是缺陷。读单音节字词声韵调要标准。声母咬字要清晰准确;韵母要饱 满圆润,单元音韵母的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型的圆展要到位,复韵母和鼻韵母都要有动程 ,要有变化;变化要自然、和谐,字尾要注意归音到位,发出的音要圆润。读单音时,还应 注意要有适度的音长,以保证声调有一定的时值和滑动感。读字词要从左至右横读。单音节 字词100个,测试题一般分为10排,每排10个字。朗读时从第一排起从左至右,不要从第一 个字起从上往下读。竖着读不符合一般阅读习惯。对多音字可以选读一音或按词读音。单音 节字词中有不少多音字,朗读时念任何一个音都是对的。比如“数”,念shù或shǔ都算对 。要注意不要将形近字误读,汉字的形体很多是相近或相似的,单独认读稍不注意很容易读 错。尤其是如果朗读的速度过快很容易把很简单的字也读错了。所以朗读的时候速度要适中 ,即使因一时的口误把字读错了,也可以纠正不计错误。

(二)读双音节、读文章要注意音 变的发音规范。音节与音节组合起来后,就会产生连续音变。比如上声的变调,“一、不” 的变调,叠音形容词的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的音变等等,在应试时应按照音变 规范来处理这些音变现象。

(三)要注意克服“语音缺陷”。语音缺陷是指一个音素的发音 位置不准确或音节不完整、不完美,但还不算“错误”,即不是将其发为另一音素或另一音 节。如发某声母时发音部位过于靠前或靠后,开口呼韵母的开口度明显不够,复韵母的动程 不够,声调调值明显偏高或偏低等等。

(四)矫正方言语调。作为普通话规范的对象,方言 语调是指依附在语句之上的语音高低、轻重、节奏韵律的变化在语流组合中的方言语势。如 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有差异,方言语调在语句末尾的突出表现等等。应试时应注意 声调的准确、音变的规范轻重格式的习惯性以及强化语流、语感的自然流程。

(五)朗读文 章时要注意适当的语速和规范的停顿。语速快慢要适中。停顿不能造成对一个双音节或多音 节词语的肢解,不能造成对一句话、一段话的误解,即读破词和读破句的情况。

(六)应试 人在说话测试时,首先要把握话题,围绕话题叙述事情、评说议论、说明特征;其次,要注 意说话测试的口语化特点,不要像背书、朗诵、演讲,重在一个“说”字;第三,说话时要 内容连贯,语句通顺,语气自然,语流顺畅;第四,说话时要避免词汇和语法中的方言成分 。

二、在培训中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内容

培训教师指导应试者在培训中 对普通话的声韵调和常用字词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水平还必须针 对个体的学习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强化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技能相当 熟练。要把测试范围内的字、词、文章通读一至两遍,把说话的题目仔细地思索和归纳。应 试者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在课外用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记住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针对 自己语音的难点,进行重点训练。训练要把听辨与读说结合起来。听,主要是听标准音,听 录音磁带,听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标准读音,请老师同学听自己的读音,帮助指出自己语音 上的问题;或者把自己读说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放给自己听,辨别自己的读说与标准音 有何差异,反复练习,予以纠正。训练的最后阶段还可以进行模拟测试,进行模拟测试是为 了检测平时训练的成果,也是为了适应正式测试的环境和程序。测试的程序是先测后评。测 试时先读单音节字词,其次读双音节词语,再次读文章,最后说话。模拟测试可以采用这样 的测试顺序,包括每一测试项目的时间记载,测后要据标准评分看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了 什么程度,哪里有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模拟测试可以由老师组织进行,也可以由 几个同学组成测试小组,相互测试。

三、尽量做些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让被测试者通过训练和学习增强自信心,在测 试时才不会临场焦虑发挥失常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普通话基础训练扎实,每一个训练项 目的内容都落实了,测试时就会有十足的把握,稳操胜券。但是,由于测试的形式是和主试 人面对面进行,可能有不少应试者难免心情紧张,本来是胸有成竹的,可到头来实际水平却 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试中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显得十分必要。这里提供几种调 整心态的方法,供调整心态时参考。

(一)心理暗示法:心理暗示是指暗暗地提示自己:我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我一定能考 出我的实际水平。从正面提醒自己,我一定能取胜。切莫想到那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心 理负担和压力。

(二)深呼吸法。按照生理学的观点,深呼吸能给体内增加充足的氧气,减缓心跳的速度, 平衡心态。不少人临场时心情紧张,心慌意乱,不妨在即将进行考试时深深的呼吸几次,使 心情由于有氧运动而得到平缓。

(三)自我肯定法。有的人害怕陌生人,加上面对的是高水平的主试人在 测试自己的水平,所以老想着他们在用高水准挑剔我的问题,甚至有的人看见主试人的笔动 一下,就以为给自己扣了多少分,因此脸红气短冒冷汗,有的声音颤抖带着哭腔,更有甚者 紧张得话说不出来哆哆嗦嗦的,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考试,也耽误了考试的进程。其实这些 都是不必要的,测试时要想到,我一定行的,我读说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自信心增强心情平 静了才不会慌中出错。

最后,在培训时的最后一次课上要讲清考试的程序,如进入考场后先准备什么,来到测 试座位上再准备什么,考试过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说,哪些可以省略,测试内容不需测试员再 提醒一项接着一项完成,测试结束后拿好个人物品应即刻离开考场等等。如何做才能使环节 环环相扣一定要说清楚,让被测试者在测前就对测试程序有清楚的了解,避免在考场中由于 程序不清而浪费考试的时间,延误考试的进程。

综上我们认为如能在测前培训时用基本功比较扎实的教师做测前的培训工作,使被测者 清楚的知道测试的范围和考场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再加上科学有效地训练,就一定会使他们 的真实水平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考试的信度,达到测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键词:语言学习 普通话 PSC 普通话语感 语感训练 大学生

一、引言

普通话水平测试(PUTONGHUA SHUIPING CESHI,简称PS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考试;采取口试方式,以直接测试为主;应试人的母语(第一语言)是汉语。在2003年重新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教育部 国家语委发教语用【2003】2号文件)中,明确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查应试人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的标准参照性口语考试。【1】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PSC不是单纯语言知识的测试,而是言语能力的测试。

二、 何为语感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语”字的解释为:1.谈论:说话。2.言论,话。3.谚语、俗语。4.诗文或谈话中的字或句。对“感”字的解释为:1.感动。2感慨:情感。3.通“憾”。4.感觉。《庄子·刻意》:“感而后应,迫而后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可是上述这些解释又略显简单和抽象。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2】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把语感定义为对于“文字”的“灵敏感觉”。语言学家王尚文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3】 邢公畹先生认为,语感是“某一语言的本地说者对这一语言的共同的感性认识”。” 【4】吕叔湘先生则把语感具体化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

语感就是人类对语言的感觉和运用,不可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它更侧重于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涉及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和理解,它也是一种积淀了长期的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结果。这种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包括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内心反应的强烈程度、经验积累的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修养程度。

三、 普通话的语感

普通话的语感就是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正确感受和运用, 尤其是对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的感受和运用。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对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语调、重音、语速的运用,逐渐形成了敏锐的感觉能力,同时,又在大脑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活动系统,当系统定型后,某种语音信号再次出现时,就会在系统内形成相应的自动反应,从而说出自然流畅的普通话,形成普通话语感。普通话语感也是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对普通话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一般是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在此过程中自我感受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将“语音标准, 词汇、语法正确无误, 语调自然, 表达流畅” 【5】 所以,PSC不是单纯语言知识的测试,而是一种有标准参照性的言语能力的口语测试。普通话教学训练的目的, 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语感。

语感好, 语音就标准, 自然流畅, 韵律优美,抑扬顿挫,亲切感人。语感不好, 语音就不准, 让人难以听懂,或一字一蹦, 缺乏流畅, 或语调刻板, 无抑扬顿挫。一个拥有良好语感的人,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尤其是对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的感受和运用能力非常熟练,相比较而言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较强。

四、 大学生普通话语感对PSC评分影响及训练途经

PSC重点测查考生读和说的口语语感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依据自身所掌握的、被认定为标准的普通话的语感来找出考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及口语表达等方面所出现的错误与缺陷,从而判定考生普通话水平的等级程度。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以后,第四项说话是在动态的语流中由测试员来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做出评判,而其它三项则由计算机来评分。

根据汉语方言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参照应试人业务素质的需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范围制定的原则和出发点主要是:一、应试人的母语(第一语言)是汉语;二、应试人具有中等以上的文化水平,一般通晓汉语书面语;三、应试人不仅能听、会说普通话,而且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能说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6?作为第一母语的方言与作为第二母语的普通话的关系不同于汉语和外语(比如说英语)的关系。香港城市大学的王培光先生通过在香港的调查认为:汉语语感与英语语感的关系并不密切,且在香港会说汉英两种语言的人当中,其汉语语感优于英语语感。【7】

方言语感是指使用某种某方言的人对该方言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在听和说中形成并在听和说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自我感受语言的能力。普通话的语感与各方言的语感的关系却很密切,很多来自方言区的考生其方言语感明显优于普通话语感。PSC中常见到一些考生的语言表达还算流畅,但方言句式和方言语调却频繁使用,这也是目前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第四题里经常暴露的一个问题。由此反应出的考生语感能力差,对语言缺乏足够的敏感也是当下高校PSC中大学生常见的丢分点。如果考生在口语考试中意识不到自己的错,那就是明显缺乏对语言的敏感度。不同地区、不同方言、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差异明显,其中因所属方言区的不同导致的得分差异最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语言运用的实践。”【8】

大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只注重音节的声、韵、调,而忽略了音节进入语流的丰富语感,在PSC中,虽然每个音节都能读出来也比较准,但是听起来始终是别扭、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从而导致失误或丢分。因此通过培养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来进一步提升其普通话水平是一条很有必要的教学途经。

1.从语音方面来看

有的人学说普通话总是学不像,那就是因为对普通话的语音不够敏感。普通话的语感就是对普通话语音的一种直觉感受能力。 PSC中关于语音错误的评判原则是:把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一个音位发为另一个音位的现象。例如:把“水牛”读成“水流”,这就是语音错误。PSC中对于语音缺陷的评判原则是:未把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一个音位发为另一个音位,但尚未达到标准音位的现象。PSC中对于语调偏误的评判原则是:语调型式不符合普通话规范。例如:“我”调值为“214”,很多考生把该字读为“211”或“215”,前者是只降不升,后者是升得太高,这两种非正确读音在PSC中经常出现。

语音是一项“口耳之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要坚持“以听、说为主, 听先于说” 【9】的听说教学法原则。“字正腔圆”是学习普通话的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区别发音时人体发音器官的活动方式,体会整个发音的动程及发音部位的不同,培养学生对发音器官活动的敏锐感受能力。掌握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字正腔圆”也是衡量普通话语感是否纯正的一把尺子,有效的气息训练能使考生的语音饱满、和谐而而有力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训练学生能区分音节中的正确读音和缺陷读音,熟悉普通话的音节拼合规律。来自方言区的学生如果有普通话音节拼合规律方面的语感,就能够自觉纠正方言中错误的读音。如:湖北方言中容易把j 、q、x与ü 相拼,误读成: zhü、chü、shü三类普通话中没有的读音;东北方言中容易把b、p、m、f与e相拼,从而误读出:be 、pe 、me 、fe四类普通话中没有的读音,如果学生能够熟悉普通话的音节拼合规律,那么就可以避免这一类的发音错误。

2、从语义方面来看

语义感,就是对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PSC不是测查特定(专门)言语能力, 而是测查一般言语能力。PSC侧重于测查应试人普通话这种语言系统本身的语码操作能力(具体体现为: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应试人的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虽有所涉及但不是测查的重点。

大学生对语义的感觉不容忽视,因为其对语义是否敏感直接影响到PSC。音节组成词就进入了语流, 在语流中, 音节服从词语, 音节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产生了语流音变。普通话的语流音变包括:轻声、儿化、一、不、上声变调、“啊”字变调等。汉语词语中有轻重音,音节的音量有重音、中音、轻音的差别, 词有重中、中重、重轻等格式。曾有考生在PSC第二题中把“孔子”读成轻声。轻重音不但能使词语表义准确, 而且还让汉语的词句自然流畅, 与声调一起构成了词的韵律美, 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一般词汇的语义都带有褒贬或中性的色彩,考生如果机械地强调每个音节的音准, 会造成在表达的过程中只听到有音节, 而没有语流, 使口语表达失去流畅,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普通话语感。而当若干个词汇组合成句子或句群时,准确把握对语义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语句之中, 词重音仍存在,但已处次要地位, 更多的是要服从于口语表达的需要, 更多考虑的是语句重音。如:有的考生不能正确把握和区分有声调的“兄弟”和轻声词“兄弟”等。从PSC的第三项朗读、第四项说话来看,考生的语感好, 相对来说就能准确地把握语句重音,听起来气息声音、词语序列、感受深浅、主次轻重、抑扬顿挫、韵律显隐等方面能运用自如。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普通话音变规律,培养学生对声音四要素中的音节、音高、音长的感知力,科学训练控制声带松紧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包括分辨和实际发音两部分。只有让学生掌握音变知识,有了一定的语流音变的听辨能力,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才能让学生对于普通话的语流音变的规律不断加深巩固,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音色虽然没有纳入PSC评分,但是学会用气息,做到以气托声,也是考前培训的训练环节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徐恒教授在《播音发声学》里也谈到气息训练对于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气息运动得好,能克服诸如数读音节、语气苍白、语音僵硬、升值与朗读中的停连不当等许多问题。”【10】

3、从语法方面来看

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的敏感。“语法结构是语言最稳固的本质部分,汉语方言间的语法结构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差别仅表现在细节上。但由于语法的强大的稳固性,方言区的人民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掌握了语音和词汇之后,还可能保留一些方言语法的习惯。” 【11】大学生学习普通话时的实际情况是: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的差别比较明显,因此也容易引起注意,而语法差别小,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第四项说话中暴露出来,这和平时在学习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如:来自粤语区的考生喜欢说:“我吃饭先”、“你有吃过饭吗?”、“我有吃过”等句式。东北方言区的学生说到情不自禁处会蹦出一句:“贼好看”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方言句式。

笔者曾听过我校体育专业的一个男生说:“学体育的男生可都是纯爷们!那心理素质可是嗷嗷地 ”。方言语感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来自某一方言区的人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对其方言中存在的而普通话中不存在的语法现象会产生认同感。近年来东北小品的异军突起到长盛不衰,从而涌现出赵本山、宋丹丹、范伟等优秀演员,方言土语,它能让方言区内的人听到倍感亲切,这些语言信息经过演员传递给观众后,观众再进行语言思维的成功解码,从而产生一种欣赏语音艺术的愉悦感。大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潜移默化一些流传较广、幽默诙谐的方言句式,如:范伟代言某品牌感冒药广告中的一个片段:“感叹号! 治疗感冒咣咣地! ”

在PSC语料中曾听过不少类似于“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打足球”,“当下科技迅猛发展,很多人骑着汽车去上班”、“一个猪”等句式。“语法教学可以提高语感,促进语感的系统化。” 【12】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的练习,引导学生纠正语病,通过讲解语言规律,分析PSC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语法现象。通过考前培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注意到此类语法错误,避免考试的时候因紧张而慌乱出错。语法教学可以提高语感,促进语感的系统化,重视对学生的汉语语法训练,可以巩固加深学生的普通话的语感,让大学生对汉语语法形成一种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普通话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 结语

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提高所学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语感,普通话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的语感得到提高。读、听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也是言语的输入;写、说是一个编码的过程,是言语的输出。通过“听”,可以培养学生对普通话的热爱,引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内在动机,而不是被动为了考证而考试。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学习动机的引发,是学生接受任何知识的前提,作为一种技能的学习,普通话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通过“听”可以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提高语感能力。通过“读”,可以让学生把正确的语音模式与自己的语音储备连起来,让正确的语音得到强化,自己错误的方言发音得到纠正。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语音习惯,通过“读”,可以熟练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啊字变调等,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来熟练自如表达情意。通过“说”,让普通话的语感得到加强。首先整体跟读、学说, 在读中、说中发现某个句子、某个音节难以读准, 然后作理论分析, 再将难念的音素找出来单独训练, 然后再放回音节、回到词语和句子中。锻炼学生用普通话思维的能力,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大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敏锐感受能力,形成和巩固普通话语感。有了正确的语感,“读”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

从我校进行的计算机辅助测试考生第四题丢分的情况来看,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就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13】语言教学的本质特点决定了高校PSC测前培训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PSC考前培训的内容中,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普通话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它是对“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更是对语言教学所提出的一个明确目标,提高大学的普通话语感能力更是PSC测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1):1.

[2]夏丏尊,叶圣陶.文心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

[3]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20.

[4]邢公畹.论语感 [J]语文研究,1981(1):15-19

[5]刘照雄. 普通话水平测试( PSC) 大纲[ S] .(修订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5-33.

[6]刘照雄.再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与特点.《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9(7):1

[7]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周健. 论汉语语感教学 [ J] . 《汉语学习》, 2003 ( 1) :63-70

[9]邢 欣.《应用语言学教程》大纲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A] .于根元. 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C]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0]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11]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 [M].? 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