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小常识范文

家庭小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小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小常识

第1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通常电都送到各式各样的插座上,要用电时插上插头就行了.有的插座有两个插孔,分别接着两条线.一条叫“火线”,电流就从这条线传过来;另一条叫“零线”,上面没有电,是让电流走的回路.还有的插座有三个插孔,上面除了接着火线和零线外,还接有一根地线,是起保护作用的.与不同插座配合有不同的插头,在使用时应当用相互对应的插头和插座.

只有把电器(如电视、电灯)分别与火线、零线相连,使电流从火线进入电器,再由零线流走,电器才能工作.此时,电路是接通的.如果在火线、零线或者电器内部有中断的地方,不能形成流动的电流,电路就不会工作.这时,电路是断开的,叫断路.特别应该小心的是,如果把火线和零线直接连通,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就称为短路.短路会引起严重的事故,如烧毁电器或引起火灾等,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器走入家庭,对电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进入各家各户的电流强度也越来越大.电流在流过较细的电线时,产生的热量可能烧坏电线,甚至引起火灾.当使用功率很大的电器,如空调、微波炉,或有很多电器同时使用时,就要注意线路是否能承受这样大的电流.

家庭电路中为了保证安全,都配有保险丝.保险丝是用熔点很低的金属制成的一段导线.它接在线路上,当由于短路或使用电器的功率太大时,电路中流过的很大电流产生的热量会使保险丝立即熔化,切断电路,避免发生事故.需要注意的事情还很多,如不要用湿手触摸开关和插座,不要随便拆卸电器和电路等.只要仔细小心,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让电乖乖地为人们服务.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同学可以从小事做起,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节电小技巧,学会节约能源.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电器的节电方法.

空调

不能频繁启动压缩机,停机后必须隔两至三分钟以后才能开机,否则易引起压缩机因超载而烧毁,且耗电多.新风开关不应常开,否则冷气大量外流,浪费电能.选择恒温控制器的最佳位置,应是顺时针旋转到两至三格处即能达到,与外界温度差4~6℃最省电,对人体也最适宜.装有空调器的房间应密封较好,不应频繁开关,防止冷气外流.

第2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关键词]近世;广西;农民家庭农场;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

小农经济,或者说个体农民经济,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民,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就其小块土地经营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而言,都是“小农”。本文考察的对象即为这种小农的家庭农场。

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看,广西历来就属“南蛮之地”,被视之为落后地区。在中国传统经济的区域发展序列中,广西直到明代以前还处于“未发展”状态,明清以来广西才跨入“发展中”行列。[i]广西尽管从明清开始就作为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腹地,但直到20世纪中叶其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仍完整地保存着,从这个意义上说,广西又是研究发展中地区传统农业和农民经济变迁的典型。同时,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800—1950年的150年时间,其中既包括清代前期的历史,又包括近代的历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对广西农民经济变化的研究作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考察。笔者将这150年统称为“近世”。

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作为透视农家经营活动所依据的主要指标,过去学术界单从土地所有权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片面性研究。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从土地使用的视角展开对小农经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有影响的成果。[ii]笔者过去曾对广西近世农民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做过考辩,[iii]在此基础上,希冀进一步探讨他们经营规模的经济效益。

一、劳动生产率:近世广西农民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的重要指示器

据笔者过去的考订,1800—1950年间广西农民家庭农场出现了一种“户耕十二亩”的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并在广西全境逐步地得以普及。[iv]本文将探讨农民的耕作规模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而衡量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为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有关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界定,学术界历来就有颇多争议,但学者们似乎都认为传统小农的劳动生产率在若干方面与近代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异。在此,笔者采用李伯重的界定方法。他认为传统小农的劳动生产率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在劳动时间方面,近代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以日或者小时为单位,而传统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则应以年为单位。其次,在劳动者方面,近代工业中劳动生产率以劳动者(工人)为单位,而传统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则往往以劳动者(农民)的家庭为单位。最后,在劳动成果方面,近代工业中的劳动成果,通常以货币产值来计算;而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农业中的劳动成果,在许多情况下是以实物来计算的。[v]

大体来说,李伯重以上所开列的传统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三个特征,也适用于近世的广西。根据本文的考察对象,此处的劳动生产率应是一个农户一年内在其家庭农场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总量。

(一)1800—1950年广西农作物亩产量的变化

估算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第一步,即为估算农户家庭农场的亩产量。亩产量的变化,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1)每播亩作物亩产量的变化;(2)每亩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3)亩产值较高的作物与亩产值较低的作物之间的互相替代。

我们首先来看看作物复种制在广西的变化。据研究,清代前期广西有两种复种制逐渐地发展起来。一种是双季稻,因广东移民迁入,其在广西东南部的梧州、浔州、郁州等府州有所发展。另一种是稻麦二熟制,在桂北地区也发展起来了,但范围很小,仅局限于庆远府、桂林府的极个别州。[vi]而在双季稻区也并非全是种植两季水稻,浔州府属的贵县直到光绪年间农民仍只种植一季水稻。[vii]因此,尽管清前期实行一年两熟制的地区占广西总面积的40%,但复种指数最多也不会超过120%。[viii]另据学者统计,清后期广西各地的陂塘建设非但没有停滞,反而有所加强,尤其表现在南宁地区。[ix]因此,清后期与水利密切相关的双季稻种植在广西应当有所发展。据周宏伟研究,广西在清后期双季稻的种植由桂东南四府推广到桂南的南宁府。[x]据此,可以估算出至清后期,广西作物的复种指数当在130%左右。至于广西20世纪的作物复种指数,据笔者估算,即1933年为140%,1943年为150%,1946年为120%。[xi]由此可知,1800—1950年间,广西作物的复种指数是逐步提高的。

150年间广西主要作物的每播亩产量的变化却相对复杂,因为各地方志的有关记载都十分零散,尚有学者依据各种方志对清代(包括前期和后期)广西的水稻亩产量进行了考证,但都是将复种指数计算在内。因此,笔者根据以上估算的复种指数对以下两组亩产量进行还原。清代前期的亩产量是依据郭松义的研究,他估算当时广西水稻的亩产当在410市斤,合343斤。[xii]按当时120%的复种指数还原,清代前期广西水稻每播亩产量大体在286斤左右。周宏伟的研究提供了清代后期广西水稻亩产的数据。他考证了广西各地水稻的亩产量,笔者将他所考证的这组数据分别乘以各自的权数,即可得到当时广西平均的水稻亩产量338斤。[xiii]然后再按130%的复种指数折算,则可以估算出当时广西水稻每播亩产量大约在260斤上下。进入民国以后,时人对作物亩产量的调查和估算日趋科学。当时广西各种官方统计报告中引用最多的水稻亩产量数据是1935年由张培刚等人在广西各地做的粮食调查数据。张培刚等人通过对广西99个县水稻亩产量的调查,估算出当时广西水稻平均每播亩产量为251斤。[xiv]尽管民国时期的水稻每播亩产量低于清代,但若是乘以复种指数,前者的每亩产量仍要高于后者。现将广西各时期水稻每播亩产量和每亩产量列表如下:

以亩产值较高的作物取代较低的作物,是提高亩产的一个有效方法。150年间,广西出现了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扩大而水稻种植减少的显著趋势。有清一代,广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然无从查考,但据研究,当时广西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尽管不如广东,但其推广速度仍是较快的,甚至在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了水稻的种植面积。[xv]民国以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即开始出现在官方的统计报告中。1914年,广西的粮食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绝大多数,经济作物仅占3%;1933年,广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到5.3%。[xvi]从这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广西经济作物的种植仍在继续扩大。当时广西主要的经济作物有苧麻、烟草、花生、甘蔗、豆类、瓜子、芝麻、蓝锭、油菜等。这些经济作物的产值一般都比粮食为高。譬如,依1933年广西省政府的统计,其每亩的平均产值分别为:“烟草(土种)为7.61元,苧麻为16.38元,甘蔗为22.53元,而在粮食作物方面,同年的玉蜀黍只为1.95元,水稻只为5.27元,前者的价值大于后者的4~5倍。”[xvii]这就是说,同一单位面积的收益,经济作物较粮食作物高出若干倍。故此,经济作物的扩大,也就使得农田亩产量随之而明显增加。

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1800—1950年间广西农民家庭农场的亩产量有了缓慢的提高。由于这三方面亩产量变化的途径都与“户耕十二亩”的经营模式密切相关,[xviii]所以当这种经营模式在广西各地逐渐普及之时,广西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也必定随之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变化。

注释:

[i]高王凌:《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年,第12~24页。

[ii]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中有关江南农民经营规模的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

[iii]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iv]徐毅:《广西农民土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研究——以1800~1950年为背景》(未刊稿),南京大学历史系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藏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v]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三联书店,2003年,第321页。

[vi]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vii]民国《贵县志》卷10,“物产”引光绪县志。

[viii]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1页。

[ix]李闰华:《民族交往与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未刊稿),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99级硕士生学位论文,藏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x]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2页。

[xi]徐毅:《广西农民土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研究——以1800~1950年为背景》(未刊稿),南京大学历史系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藏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xii]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xiii]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xiv]张培刚:《广西粮食调查》,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编印,1934年,第17页。

[xv]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4~241页。

[xvi]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5页。

[xvii]胡学林等著:《广西经济建设诸问题》,广西省训练团教材,1948年,第27页。

[xviii]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一、劳动生产率:近世广西农民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的重要指示器2

(二)1800—1950年间广西农民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发展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谈的农民,仅指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如前所述,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其一年内实际劳动的日数和所获得的总产量。因此,如果农民的实际劳动日数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话,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仍然可能停滞甚至下降。因而,了解农民一年内实际劳动日数的变化,同了解产量的变化同样重要。关于当时广西农民劳动日数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农民一年内的总劳动日数;二是耕地亩均劳动投入。在此,首先引入一段明清时期的史料:

吴、浙农家甚劳,横之农甚逸(注:横,指明代横州,在今广西横县)。其地皆山乡,有田一丘,则有塘潴水。塘高于田,旱则决塘窦以灌。又有近溪涧者,则决溪涧,故横人不知有桔槔。每岁二月布种毕,以牛耕田,令熟秧二、三寸即插于田,更不复顾。遇无水方往决灌,略不施耕荡锄之工,惟薅草一度而已,勤者再之。薅者,言拔去草也。至六月皆已获,每一亩得谷二石者为上。此亦习于逸情而不力耳。又有畲禾,乃旱地可种者。彼人无田之家,并瑶、壮人皆从山岭上种此禾。亦不能多工,亦惟薅草而已,获也不减水田。彼又不知种麦之法,故膏沃之地,皆一望芜莽不顾。[i]

根据这段史料,并结合李伯重对明清江南农民经济所作的研究,可以推论出:

1、农民一年内的总劳动日数: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因此,农民在一年中有相当多的空闲日子。从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广西农民在明末清初之际要比同时代的江南农民安逸,而当时嘉兴有句流行的农谚,即“农夫半年闲”。[ii]因此广西当时农户的年耕作日肯定不会超过180天。而史料中“六月皆已获”之语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数据。近代广西,据统计,农家每年的农闲时间在5~6个月左右。[iii]也就是说,近代广西农户一年花在大田劳作中的时间在6~7个月之间。

2、耕地亩均劳动投入:据李伯重研究,明清江南水稻种植中所使用的人工,自耕田至收获,每亩十余个,加上灌溉(车水),运送肥料等,共15个工作日。[iv]而从以上的史料可知,当时广西农户既不用桔槔灌溉,又鲜少施肥,故可推知清代前期,广西平原地区的农户种植一亩水稻大约只需10个工左右。在近代广西,笔者根据张培刚等人对广西7个县农民水稻种植的生产成本及损益的调查,推算出7县农民一亩稻田的投工量,现汇制成表2:

资料来源:据张氏的《生产成本表损益表所用之折算率及计算方法》、《正苗籼稻生产成本及损益》、《早籼生产成本及损益》、《晚造籼稻生产成本及损益》等表推算而得,各表详见张培刚:《广西粮食调查》,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编印,1934年,第22~25页。

在表2中,天保农民每亩稻田的投工量之所以要比其他地区高出近一倍,并不是因为当地农民耕作技术细致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而是当地的水田大多处于山领之中,所以耕作时耗工较多。除了天保之外,桂平农民单位稻田的投工量也要稍高一些,主要是因为当地水稻种植技术历来为全广西最高之处,其细致程度可与邻近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媲美。若推算桂平县两造水稻的平均投工量,则为15个左右。

从总体上看,自明末清初以来,广西农民一年劳动日数和每播亩作物的劳动投入日数变化都不大,因此经营方式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当然就成为了关键。各种不同的经营方式,都是建立在特定耕作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说,在“户耕十二亩”的经营模式的持续和普及中,一年两熟制以及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v]相反,在这种模式出现之前,广西的农户生产仍以一年一作制居主要地位,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很少。这些差异,可以导致同一耕地的亩产量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尽管1800—1950年间广西农民耕地面积有所减少而农民一年总劳动日数及每茬作物劳动投入数没有变化,但是劳动生产率却仍有可能提高。

在此,我们把以上的所得出的结论引入这里的分析,那么可以看到:

1、由于复种指数的增加,清代至近代广西的农民实际经营规模变化并不如表3第一行所显示的情况。[vi]我们把上文估算的复种指数乘以户均耕地数,可得该表的第二行数据:

从上表可知,农户实际的耕地规模总体上是在逐步增加。

2、由于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亩产值高于水稻,所以多种甘蔗和烟草,即使耕作面积缩减,但产量却可增加。如前所述,一亩蔴田或一亩蔗田的净产值大约为水稻的4~5倍。因此将一亩稻田改为蔴田或蔗田,实际上就意味着该农户的经营规模面积扩大了4~5倍。

3、根据表1和表3,我们可以估算出广西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农户粮食生产率。1800—1850年一个农户的产粮数为4633斤。1850—1900年一个农户一年的产粮数为4428斤。1900—1950年农户的产粮数有两个:1933年为4638斤;1943年为4367斤,所以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率为4638~4367斤。笔者在过去的研究中指出,广西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小农是从清代后期才出现的,[vii]他们的生产率显然要比清前期稻农的生产率高。比如一户蔴农种植熟蔴地,每年收获以三、四次。[viii]据20世纪30年代的调查,每亩蔴田产蔴84斤,[ix]而一户蔴农平均可经营蔴地8亩,[x]那么它一年的生产率为2016斤,合米8064斤,比清代前期一个稻农生产率增加了一倍左右。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地是,在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劳动人手的数量问题。在近代农村工商业发达的桂东南地区,由于男女劳动分工的发展,清代前期农民家庭农场上的劳动人手是两个(农夫和农妇二个),而在清后期大田劳作主要落在了农妇肩上。[xi]一个劳动者的实际播种面积,在1850年以前是8亩,而1850年后都在17亩以上,后者比前者多出一倍以上;而一个劳动者(主要是农妇)的年总产量在清前期是2316斤,而清后期以来则至少在4367斤以上,这也说明了农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广西在150年间除了专业化小农和个别地区的农妇生产率有明显的提高之外,一般农户的粮食生产率还是有些微的提高,但波动很大,具有不稳定性。

[i]《君子堂日询手镜》,引自《广西历代农业史料》,广西农牧渔业编辑室编印,1986年,第94页。

[ii]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三联书店,2003年,第334页。

[iii]郑家度主编:《广西金融史稿》上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94页。

[iv]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三联书店,2003年,第334页。

[v]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vi]对广西近世各时期农户农场经营规模的估算参见徐毅:《广西农民土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研究——以1800~1950年为背景》(未刊稿),南京大学历史系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藏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vii]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viii]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第69页。

[ix]广西统计局编印:《广西统计年鉴》第二回,1944,第196页。

[x]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xi]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二、比较视野中的广西农户劳动生产率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西历来就是一个地瘠民贫的省份,农业经济较为落后。到底广西与同时代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是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英国的农户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大的距离,这仍需要进行对比性的计量分析。据张培刚将其在广西的粮食调查与全国的情况所做的比较,“广西粮食作物之每亩产量,远较全国为低,计除秈粳稻与玉蜀黍相差三分之一,小麦相差达四分之一外,其余各项相差均达一倍,且如高梁、甘薯两项相差达一倍有余。”[i]

另据新近的研究成果,英国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前,甚至在16世纪的农业革命之前,其农业就有了长足的发展。13—14世纪英国小麦亩产为每英亩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相当于中国1亩产76市斤,合64斤。当时英国中等农户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0英亩,相当于62亩。所以,13—14世纪英国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是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ii]关于16世纪的亩产量,每英亩16蒲式耳或368公斤是一个广为接受的估计,[iii]相当于中国一亩产118市斤,合99斤。据侯建新估算,由于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16世纪英国个体农户的劳动生产率为240蒲式耳或5520公斤。[iv]工业革命前夕的18世纪,农业进步尤其明显。据特纳研究,小麦亩产量在1750—1851年间从18蒲式耳增长到28蒲式尔。[v]以单位亩产20蒲式耳计,即使假定农业劳动者没有扩大耕作面积(仍以16世纪的户均15英亩计),18世纪英国农业生产率即已达到300蒲式耳或6900公斤。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从整个增长的动态过程来看,英国农业无论在亩产量还是在劳产量方面都呈现显著的、稳定的发展势头,并且劳产量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亩产量的增长速度。与此相比较,广西农业尽管在亩产和劳产方面也有增长,但除了极个别地区和农户之外,其增长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多么地不稳定!而且广西农业的亩产量增长率要高于劳动生产率。(2)从增长的量上看,英国三个阶段的小麦亩产量始终低于广西稻田的亩产量。然而,英国农户的粮食生产率在三个阶段中却一直高于广西农户:13—14世纪的英国农户的劳产率高于1800—1850年广西农户的2%;16世纪英国农户的劳产率高于1850~1900年间广西农户的60%;18世纪英国农户的劳产率则至少高于1900~1950年广西农户的66%。事实上,工业革命前夜的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要高于中国的发达地区在近代早期、甚至近代的农业生产率。依李伯重估算,明代后期江南一个普通农民的粮食生产率为3125斤,清代中期则为3700斤。[vi]据此,我们可知,17世纪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比英国16世纪的低43%,19世纪初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则比英国18世纪的低46%。

17—20世纪当江南、广西乃至整个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仍然踟蹰于传统经济的桎梏时,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首先在英国,早在18世纪工业革命的前两百年——大约在16世纪,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即取得了突破性增长。在英国历史上,同时也是在人类历史上,这个国家第一次能够持续向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不断攀升的生活水准。在此期间,英国虽然人口持续增长,实际生活水平仍然提高了35%。诺斯等将这种人均产量的增长称之为“真正的增长”。[vii]

[i]张培刚:《广西粮食调查》,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编印,1934年,第27页。

[ii]详细估算过程见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第二章,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iii]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部分),三联书店,1958年,第46页。

[iv]侯建新:《农民个体力量的增长与英国自然经济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v]M.E.Turner,AgriculturalProductivityinEnglandin18thCentury,EconomicHistoryReview,Aug.,Vol35,1982.

[vi]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三联书店,2003年,第336页。

[vii]道格拉斯·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61~162页。三、路向何方:广西近世农户土地经营及农业发展中的困境

(一)广西农民农场规模效益有效提高的微观障碍

如上文所述,广西近世农户的劳动生产率仅有些微提高。至于阻碍广西农户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源于广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农民产生的“贫惰”思想所致。[i]近来又有学者从交往的角度,认为清代至近代广西区域、民族间的经济交往的有限性直接导致了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ii]然而,笔者认为,广西自1800年以来小农经营成本过高,甚或经营亏损是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广西小农农场经营成本过高呢?笔者认为,这与明清以来广西在被整合到岭南区域市场的过程中,其经济地位和角色的日趋边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明清以来,随着两广谷米贸易的发展,广西逐渐地被整合入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区域市场之中。当时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广东。谷米东运是广西的主要财源之一,此外广西向广东输出的主要商品还有花生、蓝靛和木炭,成为广东的粮食和手工业原料供应地。与此同时,广东转往广西的商品包括布匹、铁器、丝绸、食盐、瓷器等手工业品和咸鱼等海产品。[iii]进入近代以后,两广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在输往广东的货物中,最多的仍旧是谷米,其次是木材和柴。而且,在广西的对外贸易中,按成数估算,每年有1600多万货物输往广东,占广西出口总值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两广贸易在广西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iv]这种农产品、初级产品与较高级的手工业制成品的交换,实际上使广西处于依赖广东的边缘地区的地位。不管是西谷东运还是东货西来,都直接地影响着广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19世纪的广东士绅彭泰来就以道光时广西的一次“遏籴”为例,较为深刻地分析了广西农村经济在这一贸易结构中的不利地位:“自浔、梧达于南宁,皆东方泛舟之役所必至。……然贩之稍殷,则遏商塞涂,颗粒不使东下。……农粟内死,估运外废。食操舟者千余家,失业为狗鼠盗……传闻横州米积不得出,蒸郁纠结如李梅。……广西服用百货,无一不资于广东。东盐十日不至,则千里淡食,天灾流行……”。[v]20世纪以后,特别在新桂系主政时期,仍有人不断提出反对西谷东运,而主张在广西发展经济作物的意见。[vi]以上的史例大多是些描述性的分析。以下,笔者就根据民国时期的文献和数据,从小农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核算的角度,对谷米贸易对广西农民日常经营的影响试作一计量分析。

据张培刚等人1935年在广西所做的粮食调查和事后估算,从广西运米至广东,由于中间层层运销环节过多,效率低下,交易成本高昂,所以生产东运谷米的农民的收入所得与谷米的消费者所付价格之比仅为70∶100或80∶100。这是在假定“农人在售出粮食时,不受商人或其他中间人的非法剥削”的情况下估算的结果。但对这一假定,张培刚自己认为都是不可能的,仅是为了便于估算。[vii]张培刚等人同期在计入农民所得比例的基础上,对广西7县各类水稻的生产成本及损益又作了调查和估算,见表4。

资料来源:据张氏的《生产成本表损益表所用之折算率及计算方法》、《正苗籼稻生产成本及损益》、《早籼生产成本及损益》、《晚造籼稻生产成本及损益》等表推算而得,各表详见张培刚:《广西粮食调查》,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编印,1934年,第22~25页。

从上表可知,百色、天保、龙津、桂林四县农民生产水稻的收入和支出相抵,仍略有盈余,宜山、贺县、桂平三县农民生产水稻的收入与支出相抵之后,则出现了亏损。但是,在表4中,农户的支出指的是水稻的生产成本,并不包括农民的生活支出。据1935年农民收支情况调查,当时广西12个县780户农民的周年家庭消费支出为227.58元。[viii]由此可以推论,若农民仅仅经营东运的水稻,上述7县农户的核算中则没有一家是收支相抵的,全都会出现亏损。尽管广西的每个农户都不可能只经营水稻,但是从这一水稻的经营核算中,我们可以大体地了解到当时广西西谷东运使农户生产水稻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事实上,进入20世纪以后,广西农户的周年所有收入与支出(即收入包括作物收入、畜产收入、租出农具牲畜的收入、农场副产收入、家庭工业收入、副业收入等;支出包括农场支出、家庭消费等)相抵也出现了亏损。[ix]

值得注意的是,1850年以后,两广之间的不等价交换,还进一步表现为广西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与机制工业品的不等价交换。因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广西随着岭南区域市场一起逐渐地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两广贸易中,农产品与机制工业品的比价在近代是越拉越大。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缺乏系统的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比价指数,在此只能尽量用相关史料展开描述性分析。如来宾县“农产品既贱,收入自然有限,购入品又种种物价高超所入,定必不敷所出,农村之经济日困。”[x]

时至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农产品与机制工业品之间价格的剪刀差进一步拉大。1942年广西柳城等12县的农村经济调查对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工的价格和农民日用品的价格在20世纪30、40年代之际的变迁作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首先是1937年到1941年这12个县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价格变迁为:稻谷上涨了16倍,玉米上涨14倍,花生上涨8倍,蔗糖上涨17倍,桐油仅涨了一倍半。其次是被当作商品出售的农业劳动力价格的变迁:1937年至1941年上涨7倍弱,月工的工资上涨仅3倍,日工的工资上涨8倍半。其上涨的速度较农产品更慢。至于农民购入的日用品的价格,以农家应用最普遍需要的食盐,棉布等为例,融县棉布上涨34倍;食盐上涨49倍;火柴上涨了50倍,其他洋布五金、西药的上涨率,当然更甚。该调查称,在这种农村物价剪刀差的情况下,大量中农、贫农破产。[xi]

小农农场经营成本的高昂,甚或经营亏损,直接构成为广西小农长期积贫积弱的微观障碍。所以,那些将广西农业的不充分发展归咎于当地农户的贫弱,只是触及到问题的表层原因,并没有探及其深层原因。

(二)广西农民农场生产率提高的宏观瓶颈

广西农业经秦汉大开发以后,沿至宋代,已形成为稻作——畜牧——林艺三位一体的农业体系。[xii]进入明清以后,宋代广西这种三位一体的农业体系逐步变异,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麦类的传入与“西谷东运”的大规模展开,桂人的主粮继稻米之后,又有玉米、番薯何麦类先后补入,形成主粮新组合。[xiii]再加上这一时期旱地经济作物的勃兴,广西种植业内部的稻作——旱作种植格局最终定型。二是广西畜牧业日益萎缩。时至民国,“畜牧乃成为广西农家之副业,……利用农闲及妇孺之劳力及荒闲之旷地,以杂粮、菜叶、谷类、苗梗,饲养家畜。”[xiv]三是林艺获得更大发展。木材的开采广度、强度加增,部分天然野生林产资源开发殆尽,人工培植桐、茶、杉木、棕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渐成规模。[xv]可以说,在1800年之前,广西新的稻作——旱作——林艺三位一体农业体系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农业体系。

1800年以后,“户耕十二亩”的经营规模逐步形成。广西一般的农户都兼营稻作、旱作和林艺。因为“户耕十二亩”的经营规模既包括水田规模,也包括旱地规模。农户不仅可以水旱轮作,而且在旱地也多进行旱地作物与林木间作。[xvi]由此,新三位一体的农业体系构成为广西农民农场运作的宏观经济环境。

如前文所述,在两广贸易的影响下,广西农民家庭经营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得不重新配置即有的经济资源。而广大农户的这一资源配置转向都是与广西即已存在的新三位一体农业体系相结合。在农户的家庭经营中,它体现为水旱轮作、稻林结合或是水旱林兼作等形式。作者在过去的研究中就曾指出,当时小农的这些经营形式属一种投工少,投资少,过多倚重当地资源的经营方式。[xvii]在这里,我们想进一步指出,小农稻林结合、水旱轮作或水旱林兼作等经营形式,在其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关系。下面就以大瑶山瑶农的有关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近代以前,大瑶山的瑶农“因为开垦荒地耕种,例需丢荒。”但到近代,瑶农往往“就可把它种树。等到耕地肥力消失不能再种作物时,树也长成了。象这样的地把种植作物和造林结合起来,则种树和幼树的管理就不要另费较多劳力。等到树木长大,只需要砍伐运输的人工;如种油茶、油桐、茶叶等经济林,则只需要一些铲山和收籽的劳动而已。故林业的经营是费工少而收入多的生产。”[xviii]从中可以看出,瑶农经营林艺主要是依赖于适于生长林木的山地。因为这些经济林木“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xix]

据研究,英国17—18世纪的农户开始普及一种叫诺福克轮栽制。在这种轮作制中,粮食作物(小麦、大麦)与牲畜饲料作物(蔓青、苜蓿)交替种植。这种制度下的耕地还可以和牧场轮流交替,形成“转换型畜牧饲养”(convertiblehusbandry),从而不仅提高了牲畜产量,而且还恢复或提高地力。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了农场中畜力畜肥的使用。[xx]黄宗智将英国农户农场的这种变化称为是单位农场劳动的“资本化”,与江南单位农场上劳动投入的“过密化”形成鲜明对照。[xxi]广西的新农业体系和英国的诺福克制度相比较,都是投工少,在各自内部的组件都能相得益彰的农业体系。但两者仍存在重大的差异:英国诺福克制度是一种高资本的农业体系,而广西的新三位一体农业体系却是低资本的农业体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象英国与江南是由于在劳工投入上的差距所致,而是广西与英国的农业体系内部相得益彰的关系的差异。诺福克体系内部是农牧业之间的相互结合与协调,牧业可以为农业提供充足的畜肥和畜力,从而提高整个英国农业的资本化程度;而稻作——旱作——林艺体系从本质上说,仍属种植业的范畴。旱作、林艺与稻作相结合主要是弥补了广西农户劳力少、资本少的缺陷,而且进一步使广西农户倚重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结果抵制了广西农业向节约劳动的资本化方向的发展,而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也就成为泡影。其实,这正是广西农业体系和小农经营中的最大一个弱点。

以上,围绕150年广西小农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的提高与不提高,做了详细的个案分析与考察,并与江南、英国等地同期的个体农户的相应状况做了比较。对于广西农民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迟迟未能实现快速、持续的增长这一问题,从上文的实证分析和跨地域比较中,似乎也能找到某些思考的线索。

[i]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ii]李闰华:《民族交往与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未刊稿),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藏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

[iii]陈春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6页。

[iv]杨乃良:《民国时期两广贸易交往及其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一期。

[v]《说赈》下,《广东文征》第30卷。

[vi]胡学林等著:《广西经济建设诸问题》,广西省训练团教材,1948年10月,第26页。

[vii]张培刚:《广西粮食调查》,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编印,1934年,第127~130页。

[viii]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年,农业之部。

[ix]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年,农业之部。

[x]广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广西各县农村经济状况》,1925年,来宾部分。

[xi]摘自《广西柳城等12县农村经济调查》,《广西农业通讯》第2卷第7、8两期合刊,广西省政府农业管理处编印,1942年8月。

[xii]弋德华、李炳东:《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51~311页。

[xiii]弋德华、李炳东:《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56页。

[xiv]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第71页。

[xv]徐毅:《近代民商与民族经济开发——桂北湘南平地瑶的经济特征》,《甘肃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xvi]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xvii]徐毅:《近代广西区域的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考辩》,《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xviii]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第429页。

[xix]弋德华、李炳东:《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21~222页。

[xx]M.Overton.AgriculturalRevolutioninEngland:TheTransformationoftheAgrarianEconomy,1500~1850.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pp.116~118.

[xxi]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叉: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AReviewofReturnstoScaleofFarmManagementinModernGuangxi

第3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600年的历史从苏州昆山传到整个中国,自然也在京城惊艳四方。昆曲的表演注重歌唱与念白、舞蹈与身段巧妙而和谐地结合。演员行当分明,各有其表演的特殊程式和技艺。通常以竹笛、小鼓、梆子、铜锣、铙钹等乐器伴奏,突出表演中动作的节奏和演员情感的传递。如今即便在北京热闹拥堵的二环边上,你也可以听到这样的细腻唱词了。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戏楼,原本却是一个装粮食的所在。这便是北京东四十条桥西南角的皇家粮仓。

粮仓苍老质朴,明代而来的砖石大而着实地摞在一处。皇家粮仓建筑高10米,墙体厚1.5米,设通气孔与天窗,四季恒温,湿度适宜,从无鼠患,是中国最原始的物理性生态建筑。皇家粮仓(南新仓)作为古代京杭大运河南粮北运的终点,将纳入中国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皇家粮仓成为了一个高端的消费会所。他的经理人王翔当年买下两个粮仓的使用权,其中一个作餐厅和茶苑,另一个则专作昆曲的演出剧院使用。他称这样的昆曲演出为家班式的,厅堂版《牡丹亭》。

而所谓厅堂版《牡丹亭》其实也正是回归了昆曲原有的演出形式。这种形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自明代起,一些文人和达官显贵就以在家中庭院里,聚三五知己,请家班演出昆曲为赏心乐事。那时候没有剧场,没有乌泱泱几百号观众,也没有麦克风。于是王翔在和昆曲同样有着600年历史的粮仓里,也只设置了50个位子。

而且从戏曲本身讲,白先勇先生把原作《牡丹亭》55出改成27出,尚需9个小时,连演3天。全本连台的演出方式由于时间冗长给现代观众的欣赏带来巨大压力。王翔说:“精华本厅堂版《牡丹亭》将规避这一弊端,充分调动昆曲观赏兴趣。” 从演员的表演程式、服装造型、舞美设计、音乐编配无不体现“原真性特色”。按照图谱仿制的明代家具,有手柄的明代铜镜,全部手绣而成的戏服,演员的头面尽量做减法突出人物。该剧以复归传统昆曲的厅堂表演为原则,寓繁于简。在120分钟和500平方米的简洁时空中,构筑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景观。 《牡丹亭》厅堂式的表演完全靠角儿的嗓子和身段,没有麦克风和扬声器,乐师现场演奏,贯耳即闻曲笛幽咽、丝弦婉转,给人独特的艺术感染。苏州是昆曲原发地,王翔等人数次到苏州昆剧院和这里是皇家粮仓用来作餐厅茶座的另一个古粮仓。里面的布局十分幽静古朴。

横塌之上茶盏细腻轻盈,落座之前,有花香袅袅。清幽气下,十分适合密友小聚或是朋友高谈阔论,把盏话闲时。俗话说,主雅客来勤,王翔为这里布置了最好的桌椅和茶具、瓷器,只为这里的时光能让人们珍惜。苏州昆曲艺术学校等地选演员。到今天,在皇家粮仓里,《牡丹亭》已经上演了超过200场了,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城里高端戏曲享受和文化交流的首选内容。

BQ = 《北京青年》周刊R =任重

BQ:你怎么看这种厅堂式的演绎方式?

R:非常雅致,但的确很小众。不过其实这些传统的演出形式,包括那些传统的戏楼,才是戏曲的根儿。这倒是可以用摄影来做个比方。现在多少人还在拿胶卷拍照片呢?柯达都破产了,大家都用数码的了。但是今天我仍然坚持用胶片拍摄,原因是我觉得只有留在化学底片上的那些可能褪色的东西才真正是永恒的。摄影两个字说的一定是化学反应的胶片,而不是数码加后期Photoshop,戏曲也一样。真正戏曲的根儿就在这不足一块屏幕大小的戏台上。这戏台就像是胶片,只是现在我们已经在影院里看数码加工出来的《泰坦尼克号》了。可是,只有在这样的“胶片”上,我们才能体会到戏子长袖抚脸而过的感觉,才能感受到那些听起来感觉很绝对的声音在四壁之间震荡耳膜的。现在年轻人只要进来了,也会被迷住的,他会爱上的,这玩意就像吸了毒一样。如今我还中毒颇深。

BQ:可是怎么样能让人们开始喜欢戏剧呢?

R:可以先从话剧开始看起,小剧场开始,然后一点点深入,进入到传统。那种现场的感觉和电影电视是完全不一样的。那种震撼和无间隙的感觉特别容易让人上瘾。或者也可以先去听一种北京地方戏叫曲剧。比如京韵大鼓什么的,都比较通俗,但是也是古韵盎然的。我前段时间听了几个曲剧,很好听,听着感觉和流行音乐很相近,很容易接受。

BQ:那你现在还去戏院听戏吗?

R: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戏院的追求。传统的看的少了,但确实是好的,特别优秀的我也看。比如《牡丹亭》。在上海蟾夫演的。只不过,现在吸引人的东西的确也很多。所以不能和以前比。现在这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调剂,或者说娱乐的升级版。这也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发展了。

现在连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都少之甚少。前段时间上演的关于戏曲文化生活的《大武生》,谁看了?我学武生出身的,都没看。一部电影,且不说讲不讲传统,他起码借助了中国传统的京剧行当的故事。当这样一部电影和其他内容的电影竞争都竞争不过,更不要说戏剧本身和电影了。电影、歌剧、话剧、音乐剧、戏曲,你看戏曲才分多大一块肉呢?今天戏剧还存在,我们还坐在这么美的地方聊这些已经很伟大了。

BQ:那么你觉得戏曲和电影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呢?

R:前段时间有两部电影都是从中国传统戏曲来的,一个《赵氏孤儿》 、一个《鸿门宴》。如果你看戏曲的话,这两出戏能唱三天。电影就2小时。但是,你要是看过戏曲,你再回头看电影,你会觉得电影什么都不是。因为电影讲的不过一个故事,戏曲讲的是人!

第4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关键词:家庭金融;能力效应;市场参与

Competence effect an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Micro-Data

Wu Weixing Xu Qian Wang Gong

(Research Center of Applied Financ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househol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ousehold wealth, illiquid assets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investors’ subjective perceived competence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Based on survey micro-data of households, this paper defines two indicators by the self-assessment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ket and investors’ own perceived abilit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vestors’ subjective perceived competence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household behaviors about market participation. It implies that the investors with higher self-perceived competence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stock investment. It is also found that investors’ subjective perceived competence is mainly affected by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income and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Household finance; Competence effect; Market participation

能力效应与金融市场参与: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摘要:除了居民家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财富水平和非流动资产等客观因素之外,投资者主观能力感受对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也有显著影响。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根据家庭户主对市场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以及能力水平感受构建指标,发现居民家庭主观能力感受对居民家庭市场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如果投资者如果在自我感知的能力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则更有可能参与股票市场。同时研究也发现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健康状况等均会显著影响居民家庭的主观能力感受。

关键词:家庭金融;能力效应;市场参与

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在最为一般的假设下证明经济人的最优资产配置是持有一定比例的风险资产和一定比例的无风险资产,并且风险资产的权重是不变的。但实证研究发现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居民家庭即使是非常富有的家庭都有很大比例没有参与股票等风险类资产的投资,这似乎并不符合经典理论的结论,学术界称之为“市场参与之谜”。那么,在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导致投资组合异质性的原因呢?大量的研究已经对居民家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财富水平和非流动资产等客观因素与家庭资产配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对投资者主观能力感受与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居民主观能力感受的因素。

一、 相关研究综述

1.1居民家庭投资组合研究

第5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导致离异家庭的增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但受的伤是最重的,很多孩子都会走进中职院校,那考虑到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用什么行动来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正是我们急需考虑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过很多相关题目的文章,但还是决定写,就因为自己身在职业学校,就因为自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就因为遇到过很多让人痛心的事,不得不让人好好去思考。同时由于中职学校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而社会上对中职学校中这一现象的研究却很少,在这里仅想以一名中职学校老师的身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期望能为具体帮助离异家庭的子女走出心障出一份力。

社会是家庭的组合,家庭是爱情的组合,孩子是家庭的延续,反过来思考,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是否平稳发展,而孩子的教育起点在于父母,学校是其教育的延续和走向社会的起点,所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为社会一份子,肯定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和睦融洽,父母享受子女带给的充实,子女享受父母给予的关怀。但现实是变化的,爱情很多时候也在变,不管是感情的淡漠;不管是责任心的减弱;不管是受外届的诱惑,离婚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裂,就意味着把孩子带到了悲惨的境地。也许离异双方可以重新组合家庭,也许孩子依然会有人照顾,但这就可以了吗,走进孩子的内心,养育他们的人可曾想过他们的决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又可曾想过这种伤害引起的副作用足以把一个健康的孩子给毁了,他们可曾注意到当孩子在情绪上易怒暴躁、性格上孤僻自卑、行为上任性妄为时,是什么致使他们这样呢,是对父母的失望,是对家的渴望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

中职学校,长久以来给民众的观念就是不好好读书,调皮搞蛋分子的集中营,他们使家长失望,被社会看轻。是的,作为老师也必须承认:中职学校的学生是调皮些,是学习差些,但这就是全部的理解吗,他们中就没有优秀的人才吗,我想只是我们未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去好好发掘吧。而他们中的特殊群体—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境地更特殊,可我们又有谁去真正关注过他们了呢?

走进中职学校的离异家庭的孩子,从我这几年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因为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的:因为父母都不想照顾而送到学校想学校开着的;因为父母离异饱受打击,在初中成绩实在太差的。而在学校中,很多孩子会性格孤僻,厌恶学习,不尊重老师同学,喜欢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有些会走上犯罪道路。

现状是另人担忧的,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一方面,作为学生,因为受社会普遍舆论的影响和当前我国教育布局的现状,孩子自身很多时候也会把走进中职院校当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是对自己前途的一种否定,而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更会自卑、抑郁,并对周围的一切漠然和对自己的放纵。

另一方面,作为中职学校,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的重任,同时,由于大部分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的,所以他们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真正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还是教他们的老师,他们第一可信任的肯定是班主任,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这三年的教育方法、方式对他们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这里,我只想从中职教师的身份出发,从中职学校教育出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这一群体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情感理想等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初中时,他们的父母就离异了,而到中职学校就读,成绩肯定是不怎么理想的,那我想他们在初中时就会遇到这几种情况:父母要离婚时,家庭如战场的氛围:父母离异后失去家的痛心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及同学之间可能出现的嘲笑、讥讽。而这些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打击是何其大,那最直接的影响,我想就是孩子性格的改变和成绩的下滑吧。而这直接导致他们因为成绩差而进不了重点高中只能到中职学校求学。这对他们的信心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很多人不是报着来求学的心态而是来玩玩的心态进学校的,这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进学校后,相对于重点高中,中职学校的学习气氛是没那么浓厚,学习氛围是没那么好,加上班级里的调皮搞蛋分子增多,所以很容易走到一起而更不想学习,加上中职学校的管理相对松散,所以很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学生还会暴露出孤僻、冷漠、敏感、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后,我想我们必须就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始行动了:

1.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从起点就抓好

学校要争对本校离异家庭数量的现状,指派学生处专门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档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细记录。并要选派在中职学校从教多年,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负责心理疏导,同时对班主任也要进行针对性培训,考虑到中职院校管理相对松散,对学生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这里必须克服缺点,老师自身就要改变,要以他们亲人的身份去走进他们,找他们谈心。

2.正确引导,走出心理误区

前面我己经谈到了,孩子在初中就因为父母离异而导致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来到中职院校,他们可以说长大了很多,但这个年龄阶段却更是让人担心的阶段,他们处于僧懂阶段,处于产生自我强烈意识阶段,但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走上弯路,同时,由于他们是带着某种颓废的心态进学校的,所以老师从一开始就要了解情况,寻找时机,及时与这些同学深度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发挥集体效力,化友情为亲情

在这点上,我觉得对整个转化,影响特别大.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重点高中的学生,那种集体意思、爱心意识、学习意识是有些弱,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的时间却是最长的,受同学氛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不要好的同学带坏,或者由于他们本身有些自暴自弃和心里充满不满,反过来会影响整个班级.面对这个复杂情况,我想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管理教育力度,选派作风好,纪律性强的学生当班干部,积极去引导形成友好互助的班氛围,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对调皮搞蛋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另一方面,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学生交往,相互促进.同时对思想已经产生偏差的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以斥骂为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沟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离异家庭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感受到充满阳光的生活,投身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并也在班级良好的氛围下,潜移默化中转变自己的不好习性,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走上积极的求学之路。

4.创造活动环境,发挥个性特长,用鼓励和认可消除自卑。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初中就因为父母离异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心里对自己的能力和作为持否定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心态。要精心组织并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并组织一系列展现个性的比赛,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并在活动中发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有意识的把一些组织活动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要严肃纪律,防止别的学生打击、讽刺他们,为他们构筑一个重塑信心的舞台。

5.耐心和严格并举,原则和宽容并存

第6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盐城市区“6·5”世界环境日宣传月活动方案

一、各新闻单位加大媒体集中宣传力度

时间:6月1日-6月30日

“6·5”宣传月活动启动前,举行新闻会,通报宣传活动方案、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打击非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步骤等情况,并对媒体集中宣传提出建议和要求:

(1)6月4日,由市电视台录播市长(暂定)纪念“6·5”电视讲话,市广播电台同时播发。

(2)6月5日,《盐阜大众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市委书记纪念“6·5”文章,在适当位置安排2004年全市环境质量公报。

(3)宣传月期间,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方生活报和盐城电视台、盐城广播电台等媒体,围绕纪念“6·5”世界环境日、环保专项行动等挂牌宣传,加大新闻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力度。

(4)三报二台分别在报纸中缝和节目之间刊登、播报环保公益广告。

活动组织: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

二、组织开展“6·5”宣传活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1、组织社区环保宣传、咨询小分队,进社区、企业、村镇、学校,开展环保科普知识、法律知识宣传和读书学习活动。

2、与妇联、妇儿委等联合开展“共宣国策和谐发展”活动。

3、组织亭湖、盐都二区,在所属村镇开展“环保百镇行”活动。

活动组织:市妇联、市环保局,亭湖区、盐都区政府及环保局。

三、组织市区“6·5”世界环境日一条街宣传活动。

时间:“6·5”前后一星期。

活动形式:

1、以充气标语进行宣传,悬挂彩色环保气球标语10条、竖立气模标语2座、气柱标语4条。

2、在“6·5”期间,组织绿色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环保调查问卷。

3、布置1-2辆宣传车沿街活动宣传。

四、组织环保知识有奖竞赛活动,丰富市民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时间:6月1日-6月30日

参与对象:全市各界人士

竞赛内容:以呵护地球创建绿色家园和生态市建设为主题,以群众关心的身边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设计竞赛题,刊登在《盐城环境》“6·5”特刊上,印发5万份,组织竞赛活动。

活动组织:市环保局

五、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

1、开展社会环保问卷调查,发动市民对企业环保行为进行监督。

2、加大对排污企业检查的力度和频次。

3、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法排污企业实施打击,进行行政处罚和媒体曝光。

为方便各地、各单位开展“6·5”宣传月活动,我局拟订购部分宣传画、挂图、环保生活小常识,编印市民环保手册、市民环保公约等宣传学习材料以及少量宣传品,在活动前分发各地、各单位,并收取成本费用。

市局系统“6·5”宣传月活动组织分工

序号活动事项责任单位

1拟定、印发市环委会组织宣传活动的通知,进行全市组织部署宣教处

2召开各县(市、区)局及有关市直单位负责人会议,下达宣传任务宣教处

3拟定市区“6·5”宣传月活动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宣教处

4编印和征订宣传材料,及时分发各地、各单位宣教处

5召开“6·5”新闻通报会,对新闻宣传提要求宣教处办公室

6准备与落实6。5咨询现场准备工作宣教处

7召集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工会等部门,和亭湖、盐都区政府及环保局,召开宣传月活动协调会宣教处办公室

8筹措宣传月活动部分资金宣教处

9市领导纪念“6·5”电视讲话稿办公室

10市领导纪念“6·5”报纸文章稿办公室

11编印2004年全市环境质量公报市环监站

局机关“6·5”宣传及“四进”活动需支出经费预算

局领导:

根据“盐城市区开展‘6·5’世界环境日宣传月活动的方案”确定的活动项目,现拟定活动经费如下:

一、宣传材料费用5880元,其中:

环保宣传图画200元、绿色生活vcd80元、市民环保手册5000元、“6·5”特刊600元。

二、宣传品费用8010元,其中:

1、环保知识有奖竞赛活动费用4500元

一等奖5名,环保邮册1590元;

二等奖10名,手机充值卡2480元;

三等奖20名,环保镇纸1200元;

纪念奖50名,1500元。

2、为局机关工作人员在全天候情况下,以社区为中心,深入各种场合进行宣传,拟提供一件雨披和一把防紫外线辐射的太阳伞,每人78元,45人计3510元。

三、环保标语宣传费用约10000元左右。

(以10只气球、2座气模、4只气柱标语悬挂一星期测算)

四、绿色家庭评选活动费用元,其中:

1、奖励市级绿色家庭元

2、奖励省级绿色社区元

五、《盐阜大众报》“6·5”专版宣传费用元。

合计:约需元。

以上预算当否,请批示。

宣教处

二OO五年五月八日

2004年市直单位参加“6·5”宣传活动拟分发宣传材料(品)明细表

序号名称单价数量金额

1“6·5”宣传画10元/套110

2橱窗挂图10元/套110

3绿色生活小常识20元/本240

4市民环保手册2元/本3060

5市民环保公约1元/张1010

6“6·5”宣传特刊0.3元/份500150

7环保文化衫15元/件10150

8环保雨披40元/件5200

9环保邮册200元/本1200

10合计800

“6·5”环保宣传材料征订统计表

单位宣传画挂图小常识手册公约特刊邮册金额(元)备注

第7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今年是第XX个世界人口日,为促进家庭健康和谐,迎接党的十顺利召开,紧紧围绕“让家庭健康、和谐”这一活动主题,结合我办事处实际情况,安排布署,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 7.11 世界人口日”活动,为引导全社会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帮助家庭创业,促进和谐家庭的发展,号召全民对家庭要“人人尽一份心、尽一份力,人人都有贡献”形成有利于家庭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将 “ 7.11世界人口日”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我办事处制定了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方案,对活动的具体任务及分工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借用辖区医疗部门的优势为本次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期间还利用人口学校等宣传服务阵地,广泛宣传计生法律法规、晚婚晚育、关爱女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知识。

二、具体活动实施

1、加大组宣传员培训力度。为了更好地完成宣传活动,深刻挖掘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创新思想和业务能力,推动全办事处人口宣传工作整体上水平,我们联合辖区医疗部门组织各社区宣传员进行了主题知识培训, 此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培训、家庭护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等相关生活知识,结合我办事处人口计生工作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给基层提供更多的业务指导和帮助。

2、针对性地开展居民讲座、设立咨询台。我办事处联合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新婚夫妇、0-3岁婴幼儿父母开展针对性的讲座,发放《保健护理小常识》。深入到居民聚集的地方设立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护理、婴幼儿早期教育、药具等咨询台,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义诊服务并回答她们有关生殖保健、家庭护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8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一、实践与文本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活动课中,我们可对现有教材作适当改造,增加一些时代信息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实践知识。如我校开展了一次《家乡小河的寻访》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们安排了参观、访问、摄影、绘图等,将语文、社会、美术、法律、家乡环境调查等诸项知识与见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后,大家又展开了“如何保护环境”大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们对污染母亲河的不良行为的愤慨,以及要求保护的请求和愿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语言素质,而且得到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启蒙教育,培养了综合素质。

二、突出能力的综合训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因此,教师应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寓于活动之中。如我们开展“十个一”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发一则现代科技信息”、“收集一条科技小常识”、“提一个科学小创意”、“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心得”、“编一份科技小报”等。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现代科技新信息,收集科技小常识,每个同学都作了读书笔记,写了读书心得,还亲自设计科技小报参加展评。此类活动,学生自己动手,不但学到了许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使阅读和语言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三、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还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地方资源,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拓宽知识运用的时空领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的情感。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人的创造力要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交叉活动,通过“发展”途径进行“提高再创造”的训练,使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如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秋天、寻找秋天,然后组织学生说秋天、画秋天、写秋天,最后在班里举行展示会。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注重学生生活空间,实现学生乐学

第9篇:家庭小常识范文

放假的前几天我观看了两部有关社会现实和理想生活的电视剧《奋斗》、《蜗居》。从中 我明白生活是形形的,但另一面有透漏着它的虚伪,不论怎样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去征服世界而且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凭“良心”。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利用电脑观看文艺性节目,从中学到不少主持方面的技巧。新的一年,新的计划,担任学院广播员的我打算将生活中的小常识通过广播传达给大家,因此我收集到不少人们经常用到的小常识,相信这些小的常识能给学院的老师及同学带来帮助。

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在外忙碌了一年,即使他们这样的辛苦,他们还是为了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在家里不断地忙里忙外的做家务。看到父母为了我们的学习这样的劳苦自己备感欣慰。接下来说说我那帮家里人的情况。在新春佳节的到来之前,同其他从学校里归乡的同学的情况一样,回到家里我也帮家里洗衣服,打扫卫生之类的,顺便在闲暇的时候帮哥哥嫂嫂带带孩子。帮着父母拖地,洗茶具,在除夕之前帮着贴对联等。在做这些家务活中,我体会到做家务的辛苦,我终于体会到拖地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体力活,弯着腰吃力的拖着,每一个房间都拖得一干二净的可真不容易呀!经历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也觉得家庭的琐事也未尝不是一门学问,虽说是重复的做,但却也不能省掉任何依次的,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