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是比较新的技术领域,而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研究开发这方面的应用,积极攻克在标准上、技术和应用上的尖端技术。我国也把这项技术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致当前的无线网络得以飞速发展。在实现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和应用该项技术。
2.无线传感网与物联网的构成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协同的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传感器网络节点构成的。应用和监测物理信号的不同决定了传感器的类型,另外节点的功能和组成也不尽相同。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包括如下几个单元:传感单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和模数转换功能模块组成)、处理单元(由嵌入式系统构成,包括CPU、存储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通信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组成)、以及电源部分。也可以选择其它功能单元如定位系统、移动系统等。
2.2 物联网的构成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将现实世界的物理信息进行自动化、实时性、大范围、全天候的标记、采集、汇总和分析,并在必要时进行反馈控制的网络系统。它是通过标准的协议,依靠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共享。或者简单的说,即是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或称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和通讯能力,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物联网络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物联网系统中应用到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等。物联网主要由六方面组成:EPC编码、EPC标签、射频识读器、Savant(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ing Ser-vice,ONS)和实体标记语言(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ML)。
2.2.1 EPC编码
EPC编码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体及实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代码化.通过统一并规范化的编码建立全球通用的信息交换语言。
2.2.2 射频识读器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射频读写器是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出,或将标签所需要存储的信息写入标签的装置。读写器读出的标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
2.2.3 神经网络软件(Savant)
每件产品都加上射频识别(RFID)标签之后,在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识读器将不断收到一连串的产品电子编码。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就是传送和管理这些数据。Auto-ID中心提出一种名叫Savant的软件中间件技术,相当于该新式网络的神经系统,负责处理各种不同应用的数据读取和传输。
2.2.4 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e Service,ONS)
EPC标签对于一个开放式的、全球性的追踪物品的网络需要一些特殊的网络结构。因为标签中只存储了产品电子代码,计算机还需要一些将产品电子代码匹配到相应商品信息的方法。这个角色就由对象名称解析服务担当,它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
2.2.5 实体标记语言(Physical Mark up Language,PML)
EPC产品电子代码识别单品,但是所有关于产品有用的信息都用一种新型的标准计算机语言— 实体标记语言(PML)所书写,PML是基于为人们广为接受的可扩展标识语言(XML)发展而来的。PML提供了一个描述自然物体,过程和环境的标准,并可供工业和商业中的软件开发、数据存储和分析工具之用。它将提供一种动态的环境,使与物体相关的静态的、暂时的、动态的和统计加工过的数据可以互相交换。它将会成为描述所有自然物体、过程和环境的统一标准,PML的应用将会非常广泛,并且进入到所有行业。
3.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虽然物联网的概念在我国最近才得到广泛关注,但物联网的应用很早就在我国开展。在RFID方面,2009年中国RFID产业市场规模达110亿元,相比2008年增长36.8%,已用于物流、城市交通、工业生产、食品追溯、移动支付等方面。
随着3G网络的使用,各运营商推出了移动支付方式。如中国电信目前采用RFID技术的UIM卡开通移动支付永久免费优惠活动。该项技术预计未来年增长率将超过60%,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指的是由大量的高密度部署的传感器节点所组成的一个网络化应用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的结合物,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于信息的无线传感,同时通过传感器网络的通信网络将信息传送到制定的终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加之人们对于无线感知的认识不断增强,因此对于普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和建设也极大的推动了相关的传感器和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推动各个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原理
通常情况下,无线传感器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别是传感器的目标、汇集节点、传感器节点以及具体的感知环境,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还需要对具有的无线传感器应用网络进行合适的网络部署以及用户单元的具体化描述,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传感器网络,其涉及到的技术众多,同时还需要对所使用的不同技术进行合理的调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现原理即是通过对某个特定的区域大量的部署无线传感器,实现对于该区域的具体目标的感知。其具体的实现方式是由众多的无线传感器收集具体的目标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汇总,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外部通信网络实现对于节点信息的传输和存储。因此,用户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具体的目标实现自由的感知,有利于用户对特定区域的目标实现有关数据的检测和收集,对于降低用户的数据收集工作量、提高用户数据采集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其核心的部分是无线传感器的网络节点,每个网络节点都是由微处理器组成的,通常情况下报考数据的采集、处理、无线通信以及电源供应模块。具体来讲,数据采集模块主要是通过无线传感器对特定区域的目标实现无线感知,同时将无线传感器的信号转化为特定的信息形式;控制模块主要由一些微处理器实现,其主要的功能是实现对于节点无线传感器的控制,同时对节点的存储、信息处理等实现控制;无线传感器模块则主要负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外部无线通信,其包括特定频率的无线收发模块,同时嵌入特定的无线通信协议,是信息的传输、交换的基础;电源供应模块主要负责对整个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供电,为传感器网络的各个节点实现能量的供应,以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正常运行。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大规模的应用,其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军事领域。军事领域的应用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产生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用于进行侦查的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主要得益于其灵活的区域部署能力、较强的隐蔽性能、易于实现密集分布等,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更加适合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应用,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具体包括对于战场的侦查、装备物资部署情况分析、战场损伤评估等。
(二)医疗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具体的应用包括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对于医疗机构药品的管理、辅助诊断、病人定位以及远程医疗的实现等,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的医疗环境下可以对病人的各个方面的生命体征实现感知,并且可以通过事先设置的参数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可以实现对病人健康状况的实时化检测,在未来的医疗发展中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
(三)环境保护领域。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这也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机遇。通常情况下,在环境保护领域需要对海洋、火山、森林等恶劣环境实现定期的检测,传统的检测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大幅度的降低了环境检测的难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检测数据准确性。例如由我国研制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实现了对南极洲的环境检测,这是环境检测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提高人们掌握地球环境变化、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工农业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实现对于农产品的检测以及农田环境的检测,并且在检测的过程中获得作物和土壤成分的具体信息,对于指导农作物管理、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无线传感器还大规模的应用于农业的土壤灌溉领域,对于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在工业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主要实现对于工业生产线的检测,对于降低生产线的成本、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智能家居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智能家居有着更加旺盛的需求,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也极大的推动力智能家居的发展和推广。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实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环境检测、家居环境安全性检测以及对家居的舒适度的检测和控制等。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实现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基础环节,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好坏,对于提高智能家居的用户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需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过程中注意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并且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屈峰,杨华,王立军.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13,2.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运用;方面;利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以技术延伸和市场信息采集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并且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科技优点使其应运越来越广泛,对于经济和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革命性的作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兴网络,它采用无线通信技术,由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备感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信能力,使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广泛用于军事、环境、医疗保健、空间探索及各种商业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的研究领域[1]。同时,无线传感网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网络,不难看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既是今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动力,也同样是国家和个人必须发展和掌握的科技项目。在此,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及应用提出了我个人的见解和思考,归纳总结如下。
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 技术信息介绍
无线传感器通过大量的传感器以自组织或者多跳的方式,通过对所覆盖区域内被感知对象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从而将这些信息传送给网络所有者。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1)规模大。在监测区域内,可以布置成千上万的大量传感器节点,这样的密集程度对各个视角和方位所能够获取的信息量有了极大的提升,提高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即获取信息的容错性和准确性。
(2)自组织。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布置是一种预先性动作,当摆放位置不能很好接受信息时、当需要布置到一些人类不能到达的危险区域时或者当一些节点自身不能正常工作时,这对于节点的有效排列组合工作需要其自行完成,从而更好适应现实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工作。
(3)动态性。大量的节点进行有效的工作是需要相互之间以一种动态形式相互配合来更好完成的过程,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无法正常有效的进行要提前设置和安排,这就突显出其动态性特点。例如某个节点无法正常工作、新节点的加入安排、某些环境因素导致的无线通信的变化或者中断、感知对象的移动等等,针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因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无线传感器节点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其具有的动态性特点来更好的完成工作。
(4)可靠性。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组成的以数据为中心的无线网络.汇聚节点根据一个或多个源节点传送的采集数据对事件进行监测和判断,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监测和判断的准确性.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方面,网络拓扑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网络拓扑结构有关;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是能量受限的,因此传输的可靠性还与节点的能量密切相关[2]。其主要受节点复杂的工作环境的影响,既可能面对雨雪风霜,也可能面对风吹日晒或者是人和动物的破坏等,需要节点自身非常坚固,从而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要求。同样,如此众多的节点其维护和保护工作异常巨大,工作人员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考虑到节点可能存在的被侦测和信息的被截取等情况,需要节点自身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系统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和容错性,提高自身保密工作从而更好地工作。
(5)以数据为中心的特征。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是以计算机终端系统为基础展开的,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任务指令和传回信息的双向性链接方式。在此过程中,这种数据交互系统思想更接近于人与人的自然交流。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应用方式,包括视频监视、交通监视、汽车和工业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列举如下:
2.1 环境监测
针对当前城市环境保护与在线监测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利用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对温度、湿度和噪声等环境变量进行在线监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对等式网络体系结构、低功耗微小网络节点、基于拓扑树的网络初始化配置算法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特性的路由算法,不仅解决了传统监测方法中网络布线复杂、精度有限的问题,而且具有实时性和容错性强等特点.仿真结果表明,在1 000个节点、通信距离为100 m的条件下,监测数据延迟时间
2.2 医疗设备的应用
针对当下大部分人群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结合相关医学技术,对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进行监测和反馈,从而提出相对应的改正措施。另外,对于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测,从而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2.3 军事领域应用
在军事活动中,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到敌军部署和变动,了解对方的实力情况和定位,这种“超视力”的观察模式必定是掌握战场先机的关键所在。
2.4 灾难监测和预防
在生活中,火灾、洪涝灾害等影响对于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对此,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于一些灾害的监测可以做更加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其独有的特点和技术优点,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知和重视,其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作为互联网技术平台下的技术衍生品,以其极具生命力的技术品质迅速在全球传播和布局,并深入各行各业。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特征及运用,并与创新精神相结合,以更加务实且先进的实业态度,谋求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新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立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J].电信快报,2005(04).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覆盖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结合微机电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无线电通信、传感器技术等诸多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信息感知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具有低耗能、体积小、支持短距离通信、价格便宜等特点,能够进行数据收集、数据通信、数据处理等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方便、灵活能够实时监测、感知和收集目标区域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上传终端实现信息的自动收集。利用各网络节点的收集、传输、处理能力,感知目标区域的热能、音频、可见光和电磁波等信号,进而得到目标区域的温度、湿度、压力、光感强度、噪声等信息。传感器节点在整个网络中不仅只有收集和反射数据的功能,同时还承担数据路由的角色,将收集到的数据上传到网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极大的延伸了人们的信息收集能力,为人们提供真实直接有效的目标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尤其在资源少、环境恶劣的无人区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系统广泛应用与城市管理、军事国防、抗震救灾、消防反恐、环境监测、危险区域监测等诸多的区域。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网络相比较,传统网络主要是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带宽利用。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则是以收集目标信息为主要目的,具备监测、收集、处理、传输目标信息的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更强调能源的高校利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是该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网络覆盖主要是指传感器节点对被检测目标区域的空间覆盖,对于目标区域的物理信息进行感知、收集。单个节点的感知能力有限,需要很多节点协调合作才能实现对于目标信息的收集。因此,传感器节点的感知模型和节点的空间分布是网络覆盖的重点元素,直接影响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能力。
1 高效能网络覆盖优化
1.1 虚拟力算法
图1 节点受力分析图
虚拟力方法是常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方法,该算法最早来源于移动机器人规避障碍物的势力场算法,是将圆盘覆盖理论与势力场算法结合起来的,将传感器节点当成势力场中的粒子,粒子对周围的粒子有着力的作用。当节点距离较近时,节点之间的作用力是排斥力,当节点之间的达到一定距离时,节点之间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在吸引力的作用下节点相互靠近。在实际部署中按照一定规则设定节点之间的距离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节点在计算节点合力后,做出相应的移动,从而实际部署当中网络节点过于稀疏或者密集。这样覆盖算法能够使得整个监测区域节点分布均匀,使得网络达到高效部署。节点的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
其中k为网络中节点个数。
1.2 多目标多重覆盖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对目标区域进行信息采集时,很多时候需要对ROI中的一些信息点进行多重覆盖,以便能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然而,网络节点能源消耗的观点看,整个ROI被覆盖显然不利于能源的节约。因此,在保障ROI的基本覆盖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某些监测点的监测重数使其重数少于预定重数,其他节点保持原来的覆盖重数不变,这样能很大程度的节约传感器能量。在虚拟力算法的基础上,假设监测区域内的被监测点(Point of Interest)对该点附近的节点有相互作用力,根据节点间作用力的性质和节点被周围节点覆盖的情况来调整节点的覆盖情况,以达到对一些节点多重覆盖的目的。该算法数据计算量较小,能在满足ROI完整覆盖监测的情况下,对某些节点进行一定数目的多重覆盖。
在监测区域内,如果某个被监测点在n个节点的覆盖区域内,则称该点n重覆盖,被监测点坐标为(xa,ya),传感器节点坐标为(x1,y1),定义CWa为节点A的覆盖重数,则有CWa
的表达式如下:
假设被监测点(POI)跟附近节点有力的作用,对周围节点有力的作用,该点需要几重覆盖就选择该点附近的几个节点对其进行覆盖。根据覆盖重数的要求,被监测点选择就近的几个节点,计算节点到该点之间的距离,判断这些节点能否达到覆盖要求,如果能够满足覆盖要求则这些节点保持不动,在不能满足覆盖要求时,节点与被监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倍感知距离时,将节点向被监测点移动,并移动原来距离的二分之一以上,然后,在判断节点能否满(下转第68页)(上接第93页)足覆盖要求。这样能避免移动距离过大造成能源消耗。在小范围利用虚拟力算法进行覆盖处理,使覆盖节点均匀分布。对于监测区域的其他节点利用虚拟力算法进行部署,优化节点分布。该算法能够充分考虑到某些监测点的高密度监测,同时能够兼顾到整个监测区域的优化分布。该算法中被监测点与周围节点力的作用表达式为:
2 结束语
无线传感器是随着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微机电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收集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有效地收集客观世界的信息,特别是环境恶劣、无人区域的环境当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展开速度快、覆盖区域广、监测精度高、抗摧毁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当下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是该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网络覆盖主要是指传感器节点对被检测目标区域的空间覆盖,对于目标区域的物理信息进行感知、收集。单个节点的感知能力有限,需要很多节点协调合作才能实现对于目标信息的收集,优化感应器节点分布,能节约传感器能源消耗,提高目标点的感应密度。因此,传感器节点的感知模型和节点的空间分布是网络覆盖的重点元素,直接影响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品,沈政,董志远,郑立.基于加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覆盖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2(07).
关键词:网络;无线传感器;安全;研究
当前互联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形式主要为大量廉价、精密的节点组成的一种自组织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对被检测区域内的参数进行监测和感知,并感知所在环境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红外线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无线传输功能将信息发送给检测人员实施信息检测,完整对整个区域内的检测。很多类似微型传感器共同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无线通信能力与微处理能力,所以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具体表现在环境监测、军事监测、智能建筑以及医疗等领域。
1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彻底、有效解决网络中所存在的节点认证、完整性、可用性等问题,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一个关键目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特性,对其安全目标予以早期实现,往往不同于普通网络,在对不同安全技术进行研究与移植过程中,应重视一下约束条件:①功能限制。部署节点结束后,通常不容易替换和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低能耗就成为无线传感器自身安全算法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②相对有限的运行空间、存储以及计算能力。从根本上说,传感器节点用于运行、存储代码进空间极为有限,其CPU运算功能也无法和普通计算机相比[1];③通信缺乏可靠性。基于无线信道通信存在不稳定特性。而且与节点也存在通信冲突的情况,所以在对安全算法进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容错问题予以选择,对节点通信进行合理协调;④无线网络系统存在漏洞。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无线互联网逐渐提升了自身更新速度,无线互联网应用与发展在目前呈现普及状态,而且在实际应用期间通常受到技术缺陷的制约与影响,由此就直接损害到互联网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基于国内技术制约,很多技术必须从国外进购,这就很容易出现不可预知的安全患,主要表现为错误的操作方法导致病毒与隐性通道的出现,且能够恢复密钥密码,对计算机无线网安全运行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2]。
2攻击方法与防御手段
传感器网络在未来互联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物理方面极易被捕获与应用无线通信,及受到能源、计算以及内存等因素的限制,所以传感器互联网安全性能极为重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部署,其规模必须在不同安全举措中认真判断与均衡。现阶段,在互联网协议栈不同层次内部,传感器网络所受攻击与防御方法见表1。该章节主要分析与介绍代表性比较强的供给与防御方法。
3热点安全技术研究
3.1有效发挥安全路由器技术的功能
无线互联网中,应用主体互联网优势比较明显,存在较多路由器种类。比方说,各个科室间有效连接无线网络,还能实现实时监控流量等优点,这就对互联网信息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出更大保障与更高要求[3]。以此为前提,无线互联网还可以对外来未知信息进行有效阻断,以将其安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对无线数据加密技术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在实际应用期间,校园无线网络必须对很多保密性资料进行传输,在实际传输期间,必须对病毒气侵入进行有效防范,所以,在选择无线互联网环节,应该对加密技术进行选择,以加密重要的资料,研究隐藏信息技术,采用这一加密技术对无线数据可靠性与安全性进行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在加密数据期间,数据信息收发主体还应该隐藏资料,保证其数据可靠性与安全性得以实现。
3.3对安全MAC协议合理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网络形式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它有自身发展优势和特点,比如传统网络形式一般是利用动态路由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好网络的服务。随着近些年无线通信技术与电子器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功能、低成本与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应用与开发变成可能。这些微型传感器一般由数据处理部件、传感部件以及通信部件共同组成[4]。就当前情况而言,仅仅考虑有效、公平应用信道是多数无线传感器互联网的通病,该现象极易攻击到无线传感器互联网链路层,基于该现状,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安全体制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无线传感器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性能,确保其能够更高效的运行及应用[5]。
3.4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力度
实际应用环节,首先应该不断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的思想教育,同时严格遵循该制度。因此应该选择互联网使用体制和控制方式,不断提高技术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是无线互联网实际安全应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6]。除此之外,为对其技术防御意识进行不断提升,还必须培训相关技术工作者,对其防范意识予以不断提升;其次是应该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在对校园无线网络进行应用过程中,安全运行互联网非常关键[7]。所以,应该不断提升无线互联网技术工作者的技术能力,以此使互联网信息安全运行得到不断提升。
4结束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网络技术,比传统网络技术就有较多优势,不但对使用主体内部资料的保存和传输带来了方便,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国内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依旧存在问题,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防御方面。网络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信息化的竞争,而无线网络信息化可将我国信息实力直接反映与体现出来,若无线传感网络系统遭到破坏,那么就会导致一些机密文件与资料信息的泄露,引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人身安全,私自截获或篡改互联网机密信息,往往会造成互联网系统出现瘫痪现象。因此,应该进一步强化无线传感器互联网信息安全性。
作者:杨波 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贤伟,覃伯平.基于能量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算法[J].电子学报,2007,35(1):54-57.
[2]罗常.基于RC5加密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通信协议实现技术[J].电工程技术,2014(3):15-18.
[3]试析生物免疫原理的新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算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3):33-33.
[4]滕少华,洪源,李日贵,等.自适应多趟聚类在检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5(2):150-153.
[5]刘云.基于流密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若干问题管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0):99-100.
>>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田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智能电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嵌入式服务器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力变压器检修中的应用 改进的RSA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矿井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消防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LDPC码的设计以及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论混合学习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公安消防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AODV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院住院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浅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温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土壤肥力监测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0_1_1.
[2] 组成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3] Huang C F, Tseng Y C. The Coverage Problem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2005, 10(8): 519-528.
[4] Wan P J, Yi C W. Coverage by Randomly Deploy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006, 14(6): 2658-2669.
[5] Kumar S, Lai T H, Arora A. Barrier Coverage with Wireless Sensors[C]//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Cologne: MobiCom Press, 2005, 284-98.
[6] Chakrabarty K,Iyengar S,Qi H, et al. Grid Coverage or Surveillance and Target Location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ers, 2002,51(12): 1448-1453.
[7] Clouqueur T, Phipatanasuphorn V, Ramanathan P, et al. Sensor Deployment Strategy for Target Dete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Atlanta: WSNA Press,2002,42-48.
[8] Toumpis S,Tassiulas L.Optimal Deployment of Larg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6,52(7): 2935-2953.
[9] Zhang X, Wicker S B. On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Sensors in a Random Field[J].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2005,1(11):301-306.
关键词:WSN智能 无线网络传感器
在信息化社会,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离得开传感器和信号探测技术的支持。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绝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与信息资源的开发、采集、传送和处理息息相关。分析当前信息与技术发展状态,21世纪的先进传感器必须具备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等优良特征。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和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看成是由数据获取网络、数据分布网络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模块的节点,各节点通过协议自组成一个分布式网络,再将采集来的数据通过优化后经无线电波传输给信息处理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1.硬件资源有限。WSN节点采用嵌入式处理器和存储器,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所以,需要解决如何在有限计算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协作分布式信息处理的难题。
2.电源容量有限。为了测量真实世界的具体值,各个节点会密集地分布于待测区域内,人工补充能量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每个节点都要储备可供长期使用的能量,或者自己从外汲取能量(太阳能)。当自身携带的电池的能量耗尽,往往被废弃,甚至造成网络的中断。所以,任何WSN技术和协议的研究都要以节能为前提。
3.无中心。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预先指定的中心, 是一个对等式网络。各节点通过分布式算法来相互协调,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节点就能自动组织起一个测量网络。而正因为没有中心,网络便不会因为单个节点的脱离而受到损害。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网络,任何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4.自组织。网络的布设和展开无需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节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自的行为,节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5.多跳(Multi-hop)路由。WSN节点通信能力有限,覆盖范围只有几十到几百米,节点只能与它的邻居直接通信。如果希望与其射频覆盖范围之外的节点进行通信,则需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路由。WSN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网络节点完成的。
6.动态拓扑。WSN是一个动态的网络,节点可以随处移动;一个节点可能会因为电池能量耗尽或其他故障,退出网络运行;也可能由于工作的需要而被添加到网络中。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网络应该具有动态拓扑组织功能。
7.节点数量众多,分布密集。WSN节点数量大、分布范围广,难于维护甚至不可维护。所以,需要解决如何提高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健壮性和容错性。
8.传输能力的有限性。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虽然省去了布线的烦恼,但是相对于有线网络,低带宽则成为它的天生缺陷。同时,信号之间还存在相互干扰,信号自身也在不断地衰减,诸如此类。不过因为单个节点传输的数据量并不算大,这个缺点还是能忍受的。
9.安全性的问题。无线信道、有限的能量,分布式控制都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更容易受到攻击。被动窃听、主动入侵、拒绝服务则是这些攻击的常见方式。因此,安全性在网络的设计中至关重要。
二、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
1.环境的监测和保护
应用于环境监测的传感器网络,一般具有部署简单、便宜、长期不需更换电池、无需派人现场维护的优点。通过密集的节点布置,可以观察到微观的环境因素,为环境研究和环境监测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传感器网络研究在环境监测领域已经有很多的实例。这些应用实例包括:对海岛鸟类生活规律的观测;气象现象的观测和天气预报;森林火警;生物群落的微观观测等:
洪灾的预警:通过在水坝、山区中关键地点合理地布置一些水压、土壤湿度等传感器,可以在洪灾到来之前预警信息,从而及时排除险情或者减少损失。
农业管理:通过在农田部署一定密度的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土壤肥料含量、光照强度、风速等传感器,可以更好地对农田管理微观调控,促进农作物生长。
2.军事领域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密集型、随机分布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中,使其非常适合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包括侦察敌情、监控兵力、装备和物资,判断生物化学攻击等多方面用途。
3.一般应用
建筑及城市管理各种无线传感器可以灵活方便地布置于建筑物内,获取室内环境参数,从而为居室环境控制和危险报警提供依据:
智能家居:通过布置于房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成分等无线传感器,感知居室不同部分的微观状况,从而对空调、门窗以及其他家电进行自动控制,提供给人们智能、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安全:通过布置于建筑物内的图像、声音、气体检测、温度、压力、辐射等传感器,发现异常事件及时报警,自动启动应急措施。
智能交通:通过布置于道路上的速度、识别传感器,监测交通流量等信息,为出行者提供信息服务,发现违章能及时报警和记录。反恐和公共安全通过特殊用途的传感器,特别是生物化学传感器监测有害物、危险物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的伤害。
三、传感器网络研究热点问题和关键技术
传感器网络以应用为目标,其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研究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很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结构及界面接口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如果我们把传感器网络按其功能抽象成五个层次的话,将会包括基础层(传感器集合)、网络层(通信网络)、中间件层、数据处理和管理层以及应用开发层。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体系结构 组网特点 通信协议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典型结构为自组多跳网络。该网络中的节点同时具有传感、信息处理以及无线通信功能,每个节点通过多跳路由连接到无线网关,通过无线网关实现与监控终端的通信。鉴于节点的属性限制,其通信距离较短,因此必须使用多跳路由,且节点数量要多,分布要密集。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①硬件功能有限。由于节点体积较小、价格相对低廉且要求运行的功耗较低,故其在性能方面要比通用的计算设备差很多。②续航时间有限。该方式为电池供电,且节点体积较小,分部环境较复杂,因而无法为电池充电或者为节点更换电池,一旦能源消耗完毕,该节点也就死亡,因此在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中,一切以节能为前提。③自组织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都是由节点自助完成的,不需要依赖任何支撑网络设施。④无中心性。网络中所有节点都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任意节点的离开或加入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⑤多跳路由。无线传输网络中的节点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通信,因而若希望实现与网关或者监控终端的通信则必须通过其他节点进行路由实现。⑥节点数量庞大,网络分布密集。在某一区域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时需要使用大量的节点来维持网络的容错性和抗毁性。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层次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主要分为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对于这些协议需要进行具体讨论,现有的如IEEE802.1x协议无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应用。
3.1 物理层 物理层的主要作用为产生载波对所需传输的数据进行调制与解调。当前时期对物理层节点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使用MEMS和集成电路技术等对节点的微处理器、传感器等模块进行设计;另一种为使用现有的商业元器件进行节点构建。
在物理层的无线通信方面,可选择的载波媒体有红外线、激光、电磁波等。其中,红外线频段为开放频段,无电磁干扰,具有性价比优势;激光则在通信保密性能和传输速度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这两种方式均要求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视线范围内,很难在实际中应用实现,因而通常情况还是使用电磁波进行无线通信。
在载波频段选择中有902MHz、2.4GHz和5.8GHz等多个ISM频段,基于这些频段的电磁波特性对节点进行设计是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方向。
3.2 链路层 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对节点通信进行控制。其中主要涉及媒体访问控制协议(MAC协议)和错误控制算法。
其中媒体访问控制协议可以在节点之间建立通信链路,维持节点之间使用平等有效的带宽进行数据传输。通常这些协议可以分为基于随机竞争和基于预约的两种协议。
基于竞争的MAC协议以IEEE802.11协议为代表,该类协议可以依靠射频接收部分的侦听功能对网络中的节点进行通信控制,但是该类协议需要通信设备处于持续监听状态,故能源消耗较高。为解决该问题,一类低功耗唤醒射频通信协议被研究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该协议使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技术保证节点在进行通信时维持在唤醒状态,通信完毕进入睡眠状态,当其他节点需要使用该节点进行路由时,该节点可以被唤醒。
基于预约的MAC协议主要是基于时分多址的协议,如自组织媒体访问控制协议等。使用该协议的节点可以发现临近节点,并与其建立通信链路。当前节点使用一个TDMA协议框架在时隙时间内与临近节点进行数据通信,完成通信后进入睡眠状态。
错误控制算法则是对网络传输信号进行差错控制,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使用的错误控制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向纠正,一种是自动重复请求。前向纠正算法是在数据帧中添加冗余信息,当接收端接收到的信息具有错误时可以使用冗余信息进行错误纠正;自动重复请求算法则是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回复,若两者之间信息不符则重新进行数据发送,若信息相同则认为数据传输无误。
3.3 网络层 网络层协议主要负责对路由进行维护和发现,并设计适当的路由协议对传输数据进行路由。
无线传感器网络为拓扑结构,按照路由协议不同可以分为平面路由协议和分级路由协议。其中平面路由协议中的各节点处于平等地位,但会产生大量的控制信息,可控性能较差;而分级路由协议可以有效控制网络路由信息数量,可控性能较好,但是其在群头节点方面的缺陷限制了无线传感网络的规模。
4 总结
鉴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其独特性,且硬件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限制使其无法应用成熟的通用协议,故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崔莉,鞠海玲,苗勇,李天璞,刘巍,赵泽.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1).
关键词:WSN;路由协议;GEAR;GPSR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839-02
Routing of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HU Bai-yan
(School of Computer an Technology,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35002, China)
Abstrac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s composed of a large number of cheap sensor nodes who connet each other by the way ofnon-center and wireless multi-hop.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properties,structures of WS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routing.Then two kinds of routing based on the georaphy location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efect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WSN; routing; GEAR; GPSR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less Sensor Network)是伴随着微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信息获取技术。从其开始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到业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是本世纪最具影响的技术之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一组被随意散步在工作区域的集成了传感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的传感器构成的能够根据所处环境感知对象信息,自主完成指定的任务的自组织网络控制系统。在军事领域、工业控制、医疗健康、环境监测、抢险救灾、远程控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大规模,无分区,无基础设施的支持,以数据为中心,节点自组织性,节点体积小、成本低,多数节点不移动,多个节点监测同一事件(Many to One),要求网络系统有尽可能长的工作时间等特点。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3]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汇聚节点、传感节点和Internet及监控系统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传感节点之间采用无线多跳、无中心的方式连接,既感知消息,又作为路由转发节点。汇聚节点监听并处理网络发来的事件消息,查询信息或任务等,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Internet或卫星等送到远程监控中心[4]。
2 无线传感器网的路由协议
2.1 无线传感器网路由协议概述
不同于传统的无线网络,无线传感器的网络规模大,节点在网络中随机部署,节点的计算、通信能力有限,携带的能量也有限。节点只能获取网络的局部拓扑信息,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设计具有挑战性。
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要求如下[5]:
1)能量高效性。考虑硬件上的限制,路由协议应该尽量简单。同时,路由协议不仅应考虑单个节点的能量消耗,还需要考虑整个网络能量消耗的均衡性。
2)可扩展性。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规模大,节点只能获取局部信息,路由协议应该能满足大量节点协同全局工作。
3)鲁棒性。路由协议应该能适应网络节点变化及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4)低延时性。路由协议应尽可能的降低任务发出到应答所需的时间,及时将数据传送给远程控制中心。
2.2 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分类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是将数据信息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的机制。人们针对不同的网络需求研究了大量的路由协议,可以分为:1)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其代表算法有SPIN(Flooding)[6],Directed Diffusion(Gradient)[7];2)基于集群结构的路由协议,其代表算法有LEACH[8],TTDD[9];3)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协议,其代表有GPSR[10],GEAR[11];4)基于QoS的路由协议,其代表有SPEED[12],RPAR[13]等。本文主要讨论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协议。
2.3 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协议
1) GPSR[10]
GPSR(Greedy Perimeter Stateless Routing)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基于地理信息的WSN的路由协议,其主要利用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且假设所有节点都进行了位置的统一编址,每个节点使用贪婪算法转发数据,转发是选择邻居节点中离数据包的目的节点更近的方作为转发节点。
当出现当前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距离比任何邻居节点都短时,会导致数据无法传输。解决方法是采用边界转发。即数据沿着平面图的边界来发现路由。平面图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结构且其内无任意相交直线。对于GPSR算法,采用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交叉的边来构造平面图,构造的算法有RNG(Relative Neighborhood Graph)、GG(Gabriel Graph)。
边界转发采用右手法则,如图2,分组从y到x后,下一边沿(x,y)逆时针上的第一条边确定,以后同样。转发的具体方法如图3所示。数据在x处进入平面边界转发,平面图的边把整个区域分成许多有界与无界区,称为face,数据沿face边向目的节点D转发,沿同一face边界时采用右手法则,遇到与xD相交边时,切换到下个face。
GPSR算法的优点是:采用局部最优的贪婪算法,节点不需要了解全网的拓扑结构,减小了路由的开销。适用于节点静态也适用于节点移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GPSR算法的缺点是:该算法需要其他定位方法来获取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节点需要维护邻居节点的位置信息。当网络通信量不平衡时,会破坏网络的连通性,从而难以进行路由。
GPSR的同类路由算法还有GRA,f-GEDIR,c-GEDIR,2-hop GEDIR等,都是在GPSR基础上针对邻居节点信息,及有局部优化问题时候采取的方式的改进。
2) GEAR[11]
GEAR(Geographic and Energy-Aware Routing)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同时还充分考虑到网络的能源有效性的路由算法。此算法假定节点已知本身与目标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节点已知自己的剩余能量,且节点间的无线链路为对称结构。路由选择依据节点到目标区域的能量消耗和节点本身所剩能量,选取最小代价节点作为转发节点的方式。GEAR算法传送数据包括两个阶段:查询目的区域路径和目标域内的数据传送。
在查询目的区域路径阶段,如果所有邻居节点能量相当时,采用传统的贪婪算法来选择转发,如不是,计算节点到达目的节点的代价来选择邻居作为下一跳转发节点。当不知道实际代价时,使用估计代价。设Ni为当前节点的邻居,R为目标区域的中心位置。则节点到达目标的实际代价为:
(1)
估计代价为:
(2)
在域内传输数据阶段,可使用两种方式,一种为泛洪,在目标区域密度较低时使用;一种为递归的目标数据传送,直到区域只剩唯一的节点。
当节点的邻居节点传输的代价都比本地节点大的时候,会出现路由空洞,数据无法传输,这个时候选择邻居节点中代价最小的作为转发节点。这时本地节点的转发代价为:
F(N,R)=F(Nmin,R)+C(N,Nmin)(3)
其中,C(N,Nmin)为数据从本地节点到代价最小的节点的代价。
GEAR路由协议的优点有:利用地理位置且考虑了节点的消耗与剩余能量,路由选择可以达到局部最优,且使用区域递归算法对泛洪进行补充。GEAR路由算法的缺点在于:可能会出现路由空洞,路由开销较大,且不适合在节点移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用。
3 路由协议的研究成果与挑战
在前面我们对现有的,尤其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协议进行了简单介绍。在现阶段,无线传感器的路由协议的研究还面临许多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 能源有效性:怎样能提高能量效率,实现全网的能量均衡,延长网络的生存周期。
2) QoS: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有限,负载不均等情况,所以传统的QoS算法不适合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QoS路由协议目前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
3) 路由安全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极易受到攻击,如何使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安全性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外容错性、可扩展性,IPV6与WSN的融合仍是WSN路由协议所面临的挑战。
4 小结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从起步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仅重点介绍了经典的两种基于地理信息的WSN路由算法。在以后的研究中,如何更好的实现能量高效性,如何更好的支持节点移动的无线传感器网,如何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如何适用于各种应用的场合,发挥作用,仍是今后路由算法的发展趋势。解决的办法有专用领域专用设计,跨层路由协议的设计及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等[5]。
参考文献:
[1] Zhao F, Guibas L J,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M].Morgan Kaufmann,2004.
[2] Hac A:Wireless Sensor Network Designs [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3.
[3] Callaway E H.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s[M]. CRC Press LLC, 2004:41-63.
[4] 唐渝川.基于复合定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 [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5] 赵强利,蒋艳凰,徐明.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分析与比较[J].计算机科学,2009,36(2):35-38.
[6] Heinzalman W, Kulik J, Balakrishnan H. Negotiation-based Protocols for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Wireless Networks. 2002,8(2/3):169-185.
[7] Intanagonwiwat C, Govindan R, Estrin D. Directed Diffusion:A Sealable and Robust Communication Paradigm for Sensor Networks[A].Proceeding of ACM Mobicom[C].Bostion,MA,2000:56-67.
[8] HeinzelmanW,ChandrakasanA,BalakrishnanH.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Proceeding of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ystem Scien-ces.Hawaii,2000.
[9] Ye F, Luo H, Cheng J, et al. A Two-tier Data Dissemination Model for large Sca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Proceedings of the 8tth Annual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C].New York:ACM Press,2002:148-159.
[10] Brad Karp,H.T.Kung.GPSR:Greedy Perimeter Stateless Routing for Wireless Netwoks.In: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Boston,Massachusetts,United States,2000:243-254.
[11] Yu Y, Estrin D, Govindan R. Geographical and energyaware routing:a recursive data dissemin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echnical Report UCLA-CSD TR-01-0023. UCLA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2001.
[12] He T,Stankovic J A,lu C Y,et al.SPEED:a stateless protocol for real-time communication in sensor network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Providence,RI,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