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财政预算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预算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预算管理

第1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行政单位 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

一、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概述

1.行政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概念

行政单位财政预算是以年度财政收支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对年度行政单位财政收支的规模与结构进行的预计和测算。其具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行政单位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分门别类地列入各种计划,通过这些计划反映一定时间内行政单位的财政收入的具体的来源和支出的方向。整个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也是在预算法规范下而同时进行的。

2.行政单位财政预算的特点

部门预算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单位完成各项业务计划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保证。对于编制预算的行政单位来说更是如此。标准的部门预算周期是由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决算构成的。其中,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是部门预算的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互为条件,并相互关联着。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预算执行的规范和准确;预算执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预算编制是否正确落实;决算体现部门预算工作的整体工作是否到位;而预算监督是否严格又关系到预算执行的好坏。

二、行政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近几年,在各项财政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推动下,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等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但随着我国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编制部门预算的基层行政单位来说,部门预算中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众所周知,问题的产生一定是由相关的原因所造成。目前行政单位在部门预算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必然是由于一定的原因所造成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从而解决问题。导致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方面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归纳总结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预算法制建设不完备

1995 年1 月1 日, 我国颁布和实施了第一部《预算法》,随后国务院又跟进颁布了《预算法实施条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实际情况与实行部门预算的实践要求相比,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预算深入改革的实际和发展需要。

同时,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造成预算工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所发挥出的实际约束、监督、监管作用等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经济政治的大环境相对脆弱,这与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合理、不规范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有着很密切的因果联系。所以,现时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不能被现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所满足。目前,部门预算被大范围地推行,这是一种“超前”,它超越了现时政治经济体制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机制功能界限。相应的预算管理体制建设无法得到更充分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地方现行部门预算管理法规制度不成体系,地方预算管理法规制度部门色彩浓,很难具有或代表国家及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权威。因而,预算管理体制方面不仅无法为预算工作服务,也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预算管理体制比较脆弱。

2.预算监督机制不到位

一般说来,财政监督主要包括权力部门的立法监督、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的外部监督,以及公众、新闻媒体、专用机构的社会监督。并且,科学设计的监督制度可以起到有效维护财经秩序、惩办违法行为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活动尽量与公众利益相一致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监督力度还很欠缺,相应的监督力度更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监督机构之间也存在分工不明确,监督职能行驶不及时等的问题。

因此,要相应的完善我国预算监督机制,完善权利部门的立法监督、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的外部监督甚至是公众、新闻媒体和专业机构的社会监督。做到监督机构之间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负责到位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3.预算绩效管理不完善

(1)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滞后。尽管预算绩效评价在我国开展实施已经历经了近5年的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预算管理中对预算绩效的评价仍然普遍存在着绩效评价内容活动不规范,绩效评价范围的不全面和绩效评价不受重视等等的问题。

(2)预算绩效评价对象范围狭窄。目前在我国成系统的预算绩效评价,也仅仅是在财政部颁布《办法》要求下的选取的部分中央本级部门中的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方法。不仅如此,有关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也只是这些选取了的中央本级部门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项目的评价。

(3)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到位。在推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方法上,一个关键和困难的问题就是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目前我国推行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中,对于预算工作的实际具体情况并没有给予明确细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较为笼统,仅具有指导作用,并且指标的评价对象还仅是就项目支出方面而制定的。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2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政预算;乡镇;途径;加强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有序地处理事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财务管理也一样,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以对财政的监督来促进政府对自身经营管理的改善。只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乡镇的财务部门人才有限,管理不到位,依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状况。

一、怎样做一个科学的财政预算编制

1.准备是重点,资料是必须

乡镇的财政部门在做一个预算的时候,本职的需要做好,此外,还要留意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便能对财政相关方面的信息有所了解,比如乡镇的收支情况等。当然,做好这个还远远不够,失败的原因往往就在于对于管理工作的疏忽,在于认识的不全面、准备的不充分上。在乡镇的财政预算这个方面,要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弄虚作假,并针对相应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应对措施。这样一来,在这个工程中,不仅可以节省出那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同时也会加大政府工作的效率,使得政府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少,让整个财政预算的管理工作更加地顺畅。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应该通过搜集必要的资料,结合预算的定额,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编制方法,在对财政进行管理的同时,才能出现预算不受损失,并且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的局面。

2.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对预算编制实事求是

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起并壮大,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伴随着出现了时代巨变这样的现象。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从走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到现在,已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对于乡镇的财政预算来说,计算机也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计算机是一个先进的东西,它可以代替人的工作,解放出人力去做其他事情,所以说,人跟计算机更应该要结合起来,在对计算机进行数据输入的时候,要严格仔细地对输入的每一个数据进行审核,以保证输入数据是正确无误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计算机的执行才行之有效,计算出的结果才真实可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让工人同志们意识到财政项目的重要程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合理地财政计算工作,为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工作制造一个较为便利的条件。

二、怎样对预算管理的控制方法加以完善

1.注重汲取成熟的财政管理经验

在整个人民政府之中,财政的预算管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乡镇在具体实施财政管理的时候,在做到上面提到的一些基本步骤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去汲取那些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经验,才能科学有效地管理好乡镇的财政预算。如若不学习前辈的经验而一味只顾埋头搞自己认为对的那一套,管理又做不到全面、细致,那随之而来的只会是失败。对于财政预算的规则,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精准编制乡镇预决算,要有自己较为正确的主观看法。目前我国的财政工作呈现出这样一个滑稽的现象,对于管理人才,政府从来不缺,但是对于那种拥有过硬专业知识的质量管理人员,政府却是急剧需求,较为深层地来看,这就是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的问题了,所以在这里暂且不谈。倘若政府只顾追赶进度而没有一些脚踏实地的东西,没有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督,乡镇相对于城市来说较为落后,在这方面的技术含量就低,而且对于一些高科技的技术、管理方法等东西的掌握也有极大的困难。乡镇相对于城市来说就存在极大的差距,低级的管理技术,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相对那些掌握高级管理方法的地方,差距就会逐渐拉大。所以更应该要注重学习成熟的经验,尽可能地缩小这样的差距。

2.编制的立场要做到客观公正

不同的财政管理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在诸如观念、采取的方法等许多方面也有极大的不同,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预算的编制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预算员更应该有公正积极的态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要拿出百分之百的细心来对待工程的预算管理,这对于整个工作的过程,无疑是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的。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要真正做到公正公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要有客观正确的编制立场,不听信谣言,秉承着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的理念。

3.对定额做适当调整,实现对财政预算的动态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发展到今天,不断进步,不断壮大,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更是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的今天,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工作愈加复杂,这就要求这些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负责的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科学技术每天都在进步,而工作人员的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与其他行业不同,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求行政部门要把握好经济的发展方向,并要求预算部门要就此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应对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本所涵盖的内容就越来越多,财政预算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计算程序,适当调整政策,做到对财政预算的动态管理,促进政府、国家的稳步、蓬勃发展。

三、进行财政预算编制的两大要点

1.对于实现动态管理需要符合的标准

近年来,中国对于人民政府的财政管理相当重视,不断对财政预算进行管控,同时也注重对财政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设备的扩大、材料的增长等各个方面,乡镇的财政预算管理显然也在其中。动态管理也需要调整需要完善,随着调整的深入,实施标准也难保会出现变化。就这种情况而言,乡镇财政的相关部门要注重把握其中的规律,并实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要做到把长远发展作为政府的一大核心竞争力,让政府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2.给财政预算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

在做乡镇的预算管理工作时,做好相应的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些都是必要的工作,但财政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和单位。要想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有效有序,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用高效、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动态分析,尽可能做到小投资,大收益,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突况不断的这样一个工作,它对财政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需要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权威的、正确的方法。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中,每一个步骤都应该慎重,确保人民政府的财政能够稳定、顺利地投入使用,建立一个严谨科学的管理方案,对投资实行有效控制,杜绝资源浪费的出现。相信通过制定一个科学的财政管理系统,乡镇的财政预算将会用到它该用的地方,发挥最大效益,为我国财政的发展提供最大效益,为经济的发展创建一个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胡雪青.提高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283.

[2]陈蓬佳.探讨乡镇财政预算提升管理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

第3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1.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公共性。

我国要建立的公共财政是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这就要求作为财政主导环节的预算也要体现公共性,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中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作为出发点,并设计相关的制度安排保证公共性的实现。

2.从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经济看,预算编制要体现以下原则:

(l)公开性。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

(2)完整性。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不准少列收支、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3)统一性。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

(4)可靠性。指预算收支数字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

(5)年度性。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国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6)法律性。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

3.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配置、监督、会计和报告系统对拨款、资金使用和预算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管理,以保证预算任务的完成,防止预算执行过程中因政府官员的“内部人控制”而导致预算执行偏离公共需要的轨道。

4.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预算监督制度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保证预算支出用于公共需要。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结合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预算管理应进行如下改革:

1.明确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我国的财政收支进行全面检讨。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这就要求从理论上说明政府为何要收这个税、那个税,收多少税,收这些税和公共需要的关系是什么?不能想怎么收就怎么收、想收多少就收多少。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中除了税以外,还有大量的收费,这同样要说明收费的理由是什么,在收税以后,为何还要收费?如果这些收费是合理的,还要弄清楚这些收费收入是进预算内由财政统一支配用于公共需要,还是进预算外由各收费单位支配用于单位需要。以诉讼费为例,法院所提供的劳务属于公共需要,其费用理应由国家财政安排。由于并非每个法人、自然人都要去法院打官司享受公共劳务,就是每个法人、自然人去打官司,每个法人和自然人打官司的数量也并非一样,为公平起见,法院应收诉讼费。从理论上说,这个诉讼费应归国家所有,而不应归法院所有,这是因为国家已经支付了费用购买了法官的劳务;如果诉讼费归法院所有,这就如同一个老板雇佣了一个经理,其经理经营所赚取的收入归经理所有而不归老板所有,恐怕天下没有这样的老板。

2.预算科目的改革。

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我们认为应对预算科目进行如下改革:

(l)改变仅按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划分的现状,增加分类的标准。新的预算科目可按部门、功能和经济性质三大标准分类。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的责任者,解决“谁”的问题;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明确“干什么”的问题;经济性质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类将把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和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部分都纳人政府收支分类范围。这项改革是规范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不仅为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推行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预算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会为强化预算监督、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按部门、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并向社会公布后,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将大大提高,可大大避免,保证预算符合公共需要;同时也迫使有关部门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和质量。

(2)细化预算科目。在大的分类下,尽可能分设若干款、项、目级科目,使人们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支出是谁花的、花钱干什么的以及钱是怎么花的,从而有利于人代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3.推行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收入方面,运用“标准收人测算法”编制收入预算,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测算各项收人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作为测算该项收入的参考标准,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制定收入预算。

在支出方面,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推行绩效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是指在预算编制时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各项开支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进行重新审核,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预算或审查新增部分。要推行零基预算,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第一,按照事权明确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改进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行零基预算所需的数据资料体系。第二,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各预算单位实际使用和应使用的人员和资产。第三,区别不同单位情况制定不同的经费标准,准确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经费定额。

零基预算在确定支出方面虽然比较公平,但它不能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克服这一缺陷,应引入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绩效预算方法。所谓绩效预算,是要阐述和明确预算拨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定的计划要花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绩效预算是一种以追求效益为目标的公共支出预算模式,要实行绩效预算,必须对财政支出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为此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

4.推行部门预算。

所谓部门预算,是由各部门编制,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报人代会(或议会)审议通过的、全面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主管部门的预算,又包括下属单位的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收支计划,又包括预算外收支计划;在预算内收支计划中,既包括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的预算拨款,又包括有预算分配权部门安排的资金。

实行部门预算,对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实行部门预算后,将预算编制到部门、项目,大大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公开性和约束力;将财政资金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一次性规范地分解,由此可以有效地规范政府的管财行为、财政的理财行为和部门的用财行为。第二,将所有财政资金一次性公开、公正。透明地进行分配,经过部门建议、财政审核、政府决策、人大审议以及社会各界监督等多个环节,有利于预算分配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切实有效地保证资金分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有利于民主理财,防止因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腐败行为和财政分配偏离公共需要的轨道。第三,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将分散的预算变成统一的预算,维护预算的完整性。

5.改进预算编制程序。

财政部门汇总预算单位的情况,形成自己的预算编制草案后,应在各级人代会经过一套严格的、实质性的修正、改进等步骤和程序。各级人大要建立专门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而不是现在人代会期间那种形式化的审查委员会)并给预算工作委员会足够的审查时间逐条地提出修改意见。为了增加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预算审查期间,要在相关媒体上公布预算的内容,让广大公民了解预算的内容。然后可由各级人大的预算工作委员会主持召开预算听证会,接受公众质询。

6.调整预算编制时间。

鉴于我国目前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年初无预算可依和改革后预算编制任务繁重的情况,应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把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到上年初并在上年未完成下年度的预算审批工作。

7.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为了保证预算的公共性,仅仅进行预算编制的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改革:

(l)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进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各预算单位不再没有银行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所有财政支出根据部门预算均集中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根据楼继伟副部长的观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由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并根据收付的需要选择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体系,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的供应者。其具体设想是:大额收入直接入国库,零星小额收入先进入财政开设的集中汇缴户,然后限量、限时与国库清缴,逐步取消预算外专户,并入国库。取消各单位开设的预算支出账户,对大额财政资金,如工资、大型建设、修缮项目支出由国库实行直接支付;对小额和零星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并定时、定量与国库清算,账户资金使用情况定时向财政报账。

(2)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从1998年以来,我国的政府采购已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行阶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但目前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统一的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政府采购工作计划性不强。针对我国目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是:

第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立法不仅是制定一部《政府采购法》,而且要制定包括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条款、政府采购标准范本、供应商、中介机构准入、政府采购市场资格保购人员行为准则、采购行政投诉的受理程序等在内的一系列涉及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选择适合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和采购方式。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应选择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财政部门直接负责对部分商品的采购,其他则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究竟哪些商品实行集中采购,哪些商品实行分散采购,主要按采购金额的大小而定,具体标准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国政府采购的采购方式应以公共招标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公共招标的透明性高,可防止在购买过程中产生“暗箱操作”现象;由于参加投标的企业多,可以保证政府以最低价来完成采购任务,从而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招标法的最大缺点是所需时间长,一些急需的物资不宜采用这种方法,这时可采用选择性招标采购、寻求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方式。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逐步实行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是将部门预算中可用政府采购方式购买商品和劳务单列出来的预算。各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应把需要采购的商品和服务的项目、数量上报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集中采购的部分形成政府采购预算,财政不再进行拨款,而是在集中采购过程中把款项支付给供应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二是建立政府采购的信息系统。为落实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政府采购信息要提前公布。为此,财政部应规定《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办法》,并指定相应的媒体作为公告指定媒体。三是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应开发政府采购网络系统以利用因特网的优势来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8.加强预算监督。

目前,我国的预算监督工作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的状况,坚持依法理财、依公共需要理财。要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预算监督体系,做到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专项和重点监督相结合。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本着分权、制约的原则,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加大预算监督的力度。

第4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1)本世纪初的情况

19世纪末,美国国会对财政收入的控制能力很强,但这时期的政府存在责任分散、缺乏统一领导、政治上腐败混乱等问题。这导致了以加强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运动的兴起。在这一时期人们对预算的职业化、开支的控制、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管理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20世纪初,美国的泰罗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一起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④实行刺激性的计划工资报酬制度;

⑤把计划职能同执行执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等等。

泰罗理论的实质是动机理论,将这一理论和行政管理结合起来,便得出了集中预算制度的思路。同时,依据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对组织结构变化的了解,可以保证预算管理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20年代后期,人力资源学派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另一种方法,也对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者有帮助。该学派使用的概念不仅同行政管理、也同预算理论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预算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对分析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并研究怎样提高其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人力资源学派提出:

①不仅应该从经济技术角度,也必须从社会角度去考察组织性质;

②人们的心理需要也必须加以考虑,因为每个工作者不仅仅受经济利益的刺激;

③在组织理论中必须考虑非正式的工作小组,因为它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组织形式;

④领导方式应该有民主色彩,以便实现有效的组织交流;

⑤工作人员的满足感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密切联系。

人力资源理论强调可行性,但对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性要小于“科学管理理论”。

总之,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对美国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和会计法》;设立了预算局并在组织上隶属于财政部;设立了负责,总会计局事务的审计长。这使财政管理机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审计长的监督下(审计长服务于国会),行政部门拥有了更大预算管理权(过去国会的权力更大一些)。借助这种机制,从1921年到30年代中期,财政支出得以集中控制,滥用行政管理权的现象大为减少,并且还建立了更为健全的会计制度。

(2)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理论的经典模式不仅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的动机模型,而且还包括30年代提出的组织理论。组织理论强调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认为劳动任务必须由中央权力机关依据行动计划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对每个单位的活动应加以监督,与最终产品生产相关的各项活动要相互协调。组织理论还认为,一个组织内部的工作要根据以下内容实行专业化:

①组织活动的目的;

②将某个具体过程中的工作放在一起;

③按照服务对象进行专业分工;

④相同地点完成的工作要放在一起。

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理论的影响之所以十分重要,不仅是因为其理论为决策者进行组织调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是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组织结构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1939年通过的《重组法》将预算局从财政部转移到总统办公厅,并且重新明确了预算局的职责:

①协助总统编制预算;

②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

③进行行政管理和计划改进方面的研究;

④协助总统寻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方法;

⑤协助总统清理和协调各部门制定法规的建议;

⑥协助处理有关行政命令的建议;

⑦协助开展统计服务;

⑧协助总统随时了解政府各部门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

这项法案使得联邦政府的行政控制日益加强,并且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应该指出,这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组织理论建立的。事实上,建议通过《重组法》的布朗委员会成员中有数位组织理论的坚持者。

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综合了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重新分析了官僚制度:官僚制度通常要求协调合作,在正式的组织中,合作的形式必须是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

从对预算实践的贡献看,巴纳德十分重视对“经济激励”的研究,认为不仅存在“客观刺激”(如物质和金钱);而且存在主观刺激(如劝说和思想工作)。因而,预算可以看成是为了完成组织目标而设计的客观刺激方式之一。同时,他还认为,这种控制手段必须与其他管理措施相配套。

巴纳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在他之后,出现了一批重视雇员感情研究、重视决策的社会性以及一些在“系统模型”中考察政府行为的学者。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许多理论家成为实际的管理者,他们发现一些传统理论在政府的管理中不那么有用,而一些新出现的定量技术在战争环境里经受了考验,有些方法对政府管理非常有价值。这时,组织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受到抨击:这些理论的原则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它们只说明应该如何分工而不是说明实际上怎样分工。对传统理论的摒弃,导致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令人欢欣鼓舞的新局面。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为财政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他提出,组织是“交流”和“协调”的综合体,管理者的职责是:

①就组织结构作出决策;

②就组织内部的工作内容作出更广泛的决策。

他还指出,“管理”是要求他人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受“有限合理性”的制约。这意味着,象其他政府管理活动一样。管理者在预算活动中一般不可能获得全部信息,做出完美、精确的决策,而只能在不完全信息下进行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要为获得更完整、更高质量的预算资料而努力。西蒙十分重视长期预算工作,长期预算包括预测职能范围的变化趋势和服务需要量、进行工作规划等。

西蒙的理论从许多方面对预算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包括:

①数量方法的运用;

②重视使用计算机;

③在决策中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

④考虑长期预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蓬勃发展,它们对政府活动包括财政管理发挥了重要影响。这时,组织理论仍然有相当影响力。1949年,第一届胡佛委员会的报告将重点放在使政府结构合理化方面。报告建议消除机构臃肿的现象;提出政府办公用品的供给必须依据商业原则;并要求在基本目标和工作实绩的基础上对政府进行考核,重点是寻求衡量手段,以确定政府事实上是否按照事先预定的标准开展工作。这一报告的许多内容后来被纳入《1950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中,该法吸收了绩效预算(又称为“功能预算”、“活动预算”、“项目预算”等)的一些要素,吸收了能使会计和采购活动更加商业化的一些原则要求。

绩效预算着重强调政府干什么而不是买什么。绩效预算的支出内容与其所服务的规划紧密相关,其优点是便于政府集中注意力组织有关机构制定规划和开展工作。制定规划重点时绩效预算不要求考虑社会问题的影响,进行考评时也不必向最高决策者汇报行政机构完成社会目标的效果情况。

(4)设计计划(规划)预算时期

设计计划预算制度是60年展起来的主要预算方法。产生这一制度的理论渊源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系统理论、经济理论、计划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应该指出,这时的管理理论吸收了系统理论、计划理论、信息理论的大部分成果,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是在公共管理领域里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它包括如下重要内容:

①组织是一个由相互独立部分组成,具有选择、生存和维持自身不变基本需要能力并且可以作出反应的系统;

②信息交换、反馈和控制等控制论原理是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③系统方法体现整体观念,分析的出发点是整个系统,而不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设计计划预算的内容包括:

①设计。设计既有短期,又有长期。

②计划。每一计划都要针对特定的责任划分范围,都需要对其效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对比评价。

③预算。预算方案与设计及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④系统。预算的全部方法开始被视为一个“系统”。

设计规划预算方法刚开始只在美国国防部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决定将设计计划预算方法推广应用于整个行政部门。他提出这一方法的要点是:

①准确确认国家的目标并使之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

②从众多目标中选择最紧迫的目标;

③研究设计既能实现上述目标,又能使成本最低而效益最大的各种备选方案;

④不仅要说明实施计划的下一年的成本,而且还要说明第二年、第三年及以后各年的成本;

⑤考核实施效果,以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5)目标管理时期

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决定放弃设计计划预算方法,强制采用目标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多轮谈判,然后确定目标。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目标管理是一种典型的具体管理方法。

美国财政的目标理论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①说明单位的基本任务;

②对超越基本任务而进入管理范围的次要目标进行认定;

③设计考核的指标;

④运用计划评审技术或关键路线法、甘特图法,画出进度表,体现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进度。

目标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实现具有独立性质的特定目标。虽然这一特定目标是独立于预算而存在的,但用精心设计的目标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它。

象设计计划预算一样,目标管理方法被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几年后,终于被搁置一边。

(6)零基预算时期

第5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一、我国财政预算及管理现状

建立财政预算基本框架,预算编制实行精细化管理,财政资金的使用得到有效规范,确立了科学的财政预算支出定额体系,有利于财政预算编制向科学精确化发展。但是,财政预算编制缺乏有效的部门沟通,不了解实际需求,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精细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财政部门及相关单位核定财政预算时,缺乏科学公正的计划和依据,不利于财政预算的科学合理化发展。

财政预算已经全面向人大公开,随时接受监督,并且及时准确向下级有关单位进行公开批复。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能够将基本支出按不同标准和项目核算,财政项目支出实现了有据可循。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财政预算在公开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行政单位时有存在不公开财政预算相关信息的现象,造成了公开范围不广泛和公开深度不够。

目前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处于探索阶段,诸多问题显现出来。财政预算及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并且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形式较为单一。现阶段政府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征,工作重点和工作范围不明确,不能客观有效的反映部门财政预算绩效水平的真实性。

财政部门根据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要求,结合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相关需要,依托信息平台系统进行了财政管理相关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建立健全,将传统分散,各自独立的财政预算业务管理系统整合成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有关政府财政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一体化管理能够实现基本财政预算业务信息的实时和充分共享,提升政府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精细化水平,有利于相关预算单位及时掌握相关信息。现阶段的财政一体化系统良好,但是现实中也存在相关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等缺陷。

二、我国财政预算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某些部门和人员在资金使用权过大。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编制比较粗糙和编制精细化程度不够以及缺乏计划性的问题。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相当一部分财政预算支出是由财政部门单一决定的,容易出现预算外拨款。

财政预算编制方法更新缓慢。传统方法不利于各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分配格局,容易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加大预算支出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使得财政资金供求关系恶化,造成部门之间财政资金的分配不均现象,使财政预算严重与实际脱轨,助长财政预算支出的刚性增长,不利于财政预算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财政部门对相关预算单位了解不充分全面。对相关预算单位的资产等情况了解不彻底,预算虽细化,但科目所对应的人员以及资产使用情况却不能进行详细分析和掌握,这就不利于节约计划的进行,财政预算成果不理想,不利于正常活动的展开。

2、财政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财政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超收超支现象。法律的不健全,预算编制的不完备等都会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不严格,使得财政预算资金遭到侵吞、挪用等,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不够完善,容易造成财政方面的损失。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权责不明,导致财政预算资金产生取得和分配的矛盾。财政管理的过程中,监督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绩效的综合考核机制。使得财政预算的整个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3、财政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财政预算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人大监督并不十分有效,在实践中预算草案编制过于简单,各类款项没有细分过于笼统,部门预算没有列入预算编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预算监督的有效开展。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于财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财政预算监督机构不完备,相互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因此,在财政监督管理过程中无法形成合力,使得财政预算及管理中滞留、挪用财政预算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高我国财政预算及管理的主要途径

1、改革预算编制,编制部门预算

财政部门应该切实根据政府的预算安排有关指导思想以及原则等,计划和统筹安排预算内和预算外的每项财政性资金,制定和完善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突出重点资金以有利于确保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要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集中财力办大事这一原则要求。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计划和制定年度范围内的工作计划,并且做到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严格遵守预算标准和实际的财力许可,做到认真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工作需要和实际财力许可,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公正合理的预算支出。应当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制度,加强其约束力。

2、强化预算执行,提高灵活性

财政局将预算批复到各部门后,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执行安排全年各项支出。财政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预算拨款方面的管理,拨款严格按照预算程序和进度执行。预算下达后原则上无重大国家政策调整的话一律不准调整,财政预算中没有计划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各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截留或者用作他处。各个财政预算单位要加强对公用经费管理,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节约开支的原则和规定执行,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财政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该灵活处理各项问题,不能生搬硬套,但要对每一项财政支出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做到支出有据,数额准确。对于各个预算相关单位来说,应该预先考虑到预算弹性的可能,注意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的灵活变通性,使得财政预算及管理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3、建立健全财政预算及管理制度,规范财政预算追加

为规范财政预算机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达到有法可依的目的。针对问题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配套的法制保证。尤其是有关财政预算支出方面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此外,预算追加也是财政预算及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规范财政预算的追加行为。只有那些对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有着重要影响的才可以进行预算追加。预算追加应遵循事前审批原则,节约原则和分类管理原则。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批准以后才能实施,否则财政部门不能予以支付。严格控制出国、公务以及培训等的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应该将财政预算追加项目进行分类规划,以提高财政预算追加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4、健全财政预算监督体系

强化人大的预算监督力度,实现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由程序化向实质化的过渡,以增强财政预算及管理的约束实效性。强化财政预算的日常化管理,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定期检查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用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同时应该加强相关配套审计监督,事前应该参与财政预算编制的过程,在过程中增加审计环节,实现全方位的财政预算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好财政审计环节,进一步强化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控。社会监督也是财政预算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财政预算执行结果,才能更加确保财政预算工作有序规范发展。

5、提高资金使用管理效率,引进绩效评价

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及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促进财政资金提高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的财政预算能够在监督过程中向合理化、高效化趋势发展。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能够真实反映财政预算支出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趋势,真实衡量财政预算及管理的成效和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绩效评价能够公平客观审核绩效目标,找到财政预算及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也能衡量工作成果。绩效评价能够有效的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方向,考察整体目标的实现,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确保政府财力分配的合理公正性。

第6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乡镇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优化建议

一、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乡镇政府在优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在确保制定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乡镇预算编制的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现如今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在开展对预算目标、内容以及流程化编制的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充分考虑到整个乡镇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以及充分重视对于乡镇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估测,仅仅是依靠上级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收入比例来进行测算。这种不科学的测算方法极大的抑制了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仅只注重于宏观整体的目标规划,在对于支出和税收内容细化的方面则不够重视。往往许多部门在面对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获取更多的财政资金,从而疏于对于项目绩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各部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单一,急需一套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科学全面的指标信息化系统。而在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熟悉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并对项目作出全面的绩效以及影响的分析,正确的分析项目目标的可实现度,最后再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乡镇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

(二)缺少专业化管理人才预算绩效管理属于现阶段各级财政机构新生事物,面临短时期发展极端,同时如今乡镇财政机构缺失专业化人才培养,专业化素质欠缺、缺少培训机制,所以,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人员,包含中介机构,专业度暂时均无法满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业务办理同时,无法真正把控时机绩效管理事务重点,则无法达到上层级机构对乡镇提出的明确工作要求。

(三)缺失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乡镇政府的基层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以及信息传递效率较差,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不能为乡镇财政资金的预测工作及时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乡镇政府难以对财政预算管理开展有效的评级工作。同时相关的监管机制建立不完善,难以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作出有效的处罚,政府财政资金信息的透明化程度较低,无法通过民众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对此,有三点措施需要乡镇政府积极实行,一是推进财政绩效信息化,二是开展系统操作专题培训,三是健全结果反馈整改机制。

(四)评价结果应用不够目前乡镇做法暂时无法得到整改落实,根据现阶段的预算编制计划,总体来看,由于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事件的处理不够尽心尽责,降低了评价结果的质量,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

二、提升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编制办法乡镇政府应当在全面的了解完当地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财政预算情况之后,再对乡镇的财政预算管理目标进行确立。乡镇政府的各部门之间应当简化工作流程,加快办事效率以及信息传递效率,为政府能够更为全面的制定预算管理目标以及内容提供帮助。在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时候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管理的目标,形成动态变革,发挥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变革,形成信息化、数据化管理系统,避免因数据传递延误导致的预算管理工作失误,有利于财政人员整合数据,做好有效的信息收集,为此后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便利。

(二)提高专业化人员培养充分贯彻预算管理思想,使财政机构相关人员从基层到管理层均对财政预算管理得到充分认识,不断优化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开展管理工作,提高专业化人员薪资水平以及福利待遇,引进新时代专业化优秀人才,增加管理机制下的专业化人才,避免由于专业度不足产生的决策失误。

(三)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中的监督机制依据现阶段的管理监管途径,丰厚监管方式,完善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监管机制,若使监管机制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完善责任追究办法,事无巨细,责任到人,才能够充分体现监督机制的有力度和实际意义。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与各部门人员的晋升及待遇挂钩,在使用每笔政府资金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实际影响与自身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做到权、责、利三者结合,迫使违背相关制度人员能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在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最终达成资金使用者在享受使用资金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四)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各部门责任不断划分,坚决实现责任到人,让各部门成员互相监督、互相牵制,避免财政资金被被不合理的使用,不允许有任何的包庇、纵容行为的发生,一经发现要给予严肃的处理。同时对于在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从财政预算当中取出一小部分作为奖励,从而达到以最小的代价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目的。同时也需要乡镇政府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评判规范,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区分,鼓舞正方向发展战略,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针对偏差较大的发展策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监督意识,增强绩效管理理念,促使政府部门从盲目追求调整为科学性追求绩效。

(五)加强乡镇财政的严谨度,确保公开公正对于预算公开事项,应简历预算公开的工作机制,规范预算公开的流程,对外做到透明化,能够定期对外进行展示,尽量细化到:“科、目、项”上,扩大乡镇群众的知晓权和监督权,从而给乡镇群众一个清楚明白的财政预算数据,提高预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一步提升乡镇预算的管理水平。

第7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一、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目标、对象和范围选择

评价目标概括地说就是评价财政支出和耗用效益,即财政支出的合比例性、效益性;评价对象包括财政部门、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单位)、公共支出项目。与此对应,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可分为综合效益评价和项目效果评价。综合效益评价包括财政支出总量效益评价和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评价,项目效果评价是指对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的选用、指标的设置和标准的选取

1.评价方法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对于成本和效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难以使用。②最低成本法(也叫最低费用选择法)。它适用于成本易于计量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一些社保项目支出。其优点是简化效益的计算,在效益确定的条件下,只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③综合指数法。它在计算多种经济效益指标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标。通过将各环节或各经济效益单项指标值进行综合,并以此说明总体和各环节的经济效益水平。此方法准确度高、全面、适用广泛,但在指标选择和标准值确定方面比较复杂,操作难度大。④公众评判法。即通过选择有关方案进行评估,并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或抽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等项目进行评价,缺点是适应范围有限,有一定的模糊性。⑤因素分析法。这种方法注重考察公共支出项目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将各种费用影响因素尽量列举出来,同时将各种可能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列举出来,加以排序,进行综合分析。⑥历史动态比较法。将某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历史上的变化和效益波动情况,通过历史数据排列,既可看出发展趋势,也可了解相关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而分析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⑦摊提计算法。主要用于研究项目支出,利用年盈余回收的时限计算投资风险。摊提时间越短,投资风险越小。⑧目标评价法。它是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先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财政支出评价的载体,财政支出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取得正确评价结果的先决条件,因而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按照评价目标和财政支出范围分层设置。

3.评价标准是衡量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标准。在评价指标确定后,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值是使评价结果科学、公正的保证,评价标准值应以财政支出性质、类别为基础,按照不同地区、行业、项目规模,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专家评估、公众印象等方法取得。①关于支出项目评价标准,一是项目工程技术、施工效率、质量管理等标准,来源于项目技术质量统计资料;二是项目效益标准,包括成本净现值、资金到位率、财务收益率、投资利税率等标准,主要来源于项目财务统计数据;三是项目的社会效益标准,如公众满意度、就业、环境改善及脱贫情况等。②关于部门(单位)评价标准,包括部门办事效率、标准成本率、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服务满意度等标准资金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最终效益是评价资金使用单位效益的基本标准。③关于财政支出综合效益标准,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为主要目标,具体有反映财政资金规模水平、财政收支发展状况、财政资金适度水平、自给能力及管理水平、合理支出结构等标准,取值基础可以是历史经验数据或通过纵横对比分析采集。

评价标准值的选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既要依赖庞大的系统支撑,又要与部门政策标准、社会认知度及其他标准相衔接;既要解决标准值层次性问题、社会效益量化问题,又要尽可能解决标准值统一性和可操作性问题,逐步建立起与支出指标相适应的标准值体系。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包括一套科学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还应有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评价工作制度体系,包括评价的组织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及工作流程、结果运用等。

1.单位、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三层次的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制度安排。单位负责提出购买公共产品的依据和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结果的项目设计,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部门支出项目的目标、任务、投入规模与结构、投入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支出项目执行结果与计划的对比、项目投入规模与实际达成目标的对比,来评价项目是否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坚持了例行节约原则,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财政部门根据经济效益原则和例行节约原则,结合单位自我评价,负责对该项公共产品的购买作综合效益评价。审计部门负责对该笔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和执行后,根据财务管理业务,对照原定目标和计划,检查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主要侧重于货币支出效益的检查,依据计划与实际的对照,对公共投资项目在支出结构、效益、效率和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审核。绩效审计是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结果公正合理的有效保障,是在单位自我评价和财政综合评价基础上对财政支出的财务合规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进一步审核。财政部门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对各单位进行支出效益评级,并作为来年预算安排、项目支出评价考虑的因素。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实施办法及工作流程。规定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确定评价的重点,明确评价采取的方法,规范评价的基本流程。评价工作基本程序为:①制定工作计划,确立评价对象;②组织专业小组,聘请专家;③设计评价方案,下达评价通知;④督促部门自评,收集整理资料;⑤实施评价,形成评价报告;⑥做好评价总结。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应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定期评价和经常性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工作制度。

3.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结果应及时报告同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送组织人事等部门作为公共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的参考,并为加强项目管理、监督提供经验。评价结果作为财政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财政预算编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支出效率提供信息支持。重大支出项目的评价结果,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可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布,以加强社会监督。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建立重大财政支出奖优罚劣机制,对决策科学、项目实施成效巨大的部门,给予必要的奖励,反之,则给予必要的制裁,对评价报告暴露的财政收支、工程质量等方面问题,依法进行查处。

第8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层财政所;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是一种阶段性的财政计划,其主要由政府部门为主导进行编制,然后再由立法机关对其进行审查,批准之后再进行颁布的。在进行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时展的趋势,对基层财政所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提升基层财政所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顺利完成财务管理任务。

一、基层财政所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基层财政所通常在区或者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内设立,归属于县财政局管辖。作为我国地方财政管理体系的最前端部分,乡镇财政承担着多种重要的职责。预算管理则指的是,一个单位在某个时期内采取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来对其自身的收支情况进行测算与安排。就目前来看,基层财政所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在科学化、精细化方面暂时还无法满足需求,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推动基层财政所预算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基层财政所全面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严谨性作为财务处理的重要一环,合理有效的财政预算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基层财政所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相关的工作人员态度方面、财政预算编制的内容方面。同时,执行过程中行政领导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例如不经过正常程序进行审核,单独看单位的需要来对支出项目进行变更或者增加。这使得基层财政预算有名无实,预算管理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

(二)预算执行过程不透明就目前来看,基层财政所全面预算管理大部分存在着预算执行过程不够透明的问题,关于预算执行过程,《预算法》对相关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其规定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和报告必须交由人大常委会审核,在其批准之后,相关的报表和报告必须在20天之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大众公开,并且需要对其中的重要事项做出特别说明,例如关于政府财政转移相关的安排、执行和债务情况等等。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报告和报表只向人大代表公开,仅仅在基层人大会议中进行印发,向社会大众公开的也只是财政预算执行环节的“三公”经费,公布出的数据也不够清晰明白,项目支出的数据不够详细,同时公示的时间也不够及时,让社会公众无法正常的发挥出监督作用。

(三)预算管理监督不完善在现阶段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虽然已经逐步实行了乡财县管的制度,但是乡镇政府仍然掌握着很多流程的决定权。乡镇政府组织负责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乡镇财政所按照政府的组织的规定来执行,但是由于乡镇人大代表对相关的法律条款知之甚少,对一些情况了解得不够多,例如政府的一些重要的支出、大额采购等等,对于一些预算的变更及其流程也不够清楚,所以应该发挥的审批及监督功能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日常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四)预算管理体系存在缺陷在基层财政所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单位领导层对财政预算的作用没有正确的认知,认为其仅仅是为了满足基层经费需要而向上级部分申请拨款的作用,故而对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制度制定也仅仅只是参考国家规定来进行,工作人员缺乏对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预算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实际的执行,只是空谈。例如预算管理制度虽然对不同岗位负责的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规定,但是预算管理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岗位责任制度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相关部分的岗位责任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预算部门负责了预算相关的多项事宜,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现象很常见,这对基层财政所预算管理的公正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基层财政所全面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一)科学合理进行预算编制保持科学性、严谨性以及高效性,是在进行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采取高效严谨的预算编制方法,大力推进“零基数预算法”的实施,明确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增强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使得财政资金的利用与专项项目的匹配程度更高,专项资金必须用于专项项目,这样才能遏制基层财政所内部出现的很多问题。同时,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创新,进行预算编制时,多对单位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综合考虑,规范预算编制工作。

(二)提升预算执行过程透明度对于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预算执行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的情况,基层财政所必须要严格执行《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强化预算执行过程公开透明的意识。“三公”等相关的预决算内容要清楚详细,对于预算支出和相关的指出报告的格式要进行统一,预算调整、执行的详细情况要在人大审批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公开,并且要对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保障社会大众的知情权,让其可以正常的行使监督权力。国库收付制度随着制定以来,不断的发展完善,基层财政所必须将预算资金收付到国库进行统一管理,对于集中收付的流程进行规范,提升预算执行的过程的透明程度。

(三)完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在财政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乡镇政府要定时组织相关部门对财政预算执行状况进行检查,发挥监督作用,确保预算编制的正常执行。基层财政所也需要对自身的监督作用有着正确的认知,按照有关制度的规定构建合理的预算监管机制,确保流程的精细化。乡镇人大代表要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对乡镇预算变更及其流程能够熟悉的掌握,不定期对财政工作进行审查,对财政预算的专项预告需要积极参与。审计与纪检部门也需要发挥监督作用,积极开展专项调查活动,保证财政预算能够顺利落实。

(四)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目前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是基层财政所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构建财政预算管理体系时,必须保持科学、规范、程序化的原则,基层财政所涉及的多道流程都必须包含在其中。同时,对于各个岗位要明确规定其职责,各个部门的权限也要规范化。将预算管理相关标准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从而对员工形成激励作用,加强对预算管理制度落实。同时,对业务相关的审批流程也要进行完善。

第9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一、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预算缺乏科学性

事业单位各项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来科学的资金预算支撑,良好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财政工作指明方向。然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不仅未有明确的预算资金管理办法,而且缺乏可靠的法律制度支撑。财政预算多是对未来半年或1年内项目经费、资金使用等问题的初步估算,其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财政预算一般建立在零基础预算基础上,根据单位实际将项目经费向上级报送,并由上一级单位对预算进行统计。然而,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上报未能遵循零基础预算原则,财政资金往往会超出预算,这极大地限制了预算资金管理作用的发挥。

2.预算资金使用率偏低

目前,45%以上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不科学,再加上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不足,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财政预算资金落实不到位,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目的很难得到真正实现。另外,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资金记录更多的是对支出金额的详细说明,未对其使用效率做出科学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3.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在预算资金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预算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发挥,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预算资金管理中容易出现越权、推脱责任等不良现象,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这些都降低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完善的财务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离不来完善的政策制度支持。因此,我国必须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当前事业单位财政工作的实际,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预算资金管理制度,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这不仅需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配合,而且还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对预算资金落实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使每个资金预算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从而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作出科学评估,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的合理性。

2.增强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根据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现状,实施具有可行性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策略,使每一笔预算资金都能够落到实处,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的科学性。首先,事业单位要根据发展实际,确定有效的预算资金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现阶段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所需要的财政资金进行科学预算,提升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尽可能与实际应用保持一致,避免资金浪费。其次,要充分落实预算资金监督管理工作,关注预算资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预算资金开支记录,并对管理人员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避免出现私自挪用、资金不合理使用等现象。另外,要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进行科学规划。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做到每一笔资金合理利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提升资金利用率。

3.提升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素质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首先,要对财政预算管理人员进行预算资金管理政策制度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明确当前预算资金管理的方向、重点以及预算方法,对国家政策做出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培养管理人员责任心与工作态度,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另外,事业单位要通过多种途径调动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明确工作内容与权限,做到权责统一,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