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睡眠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40-03
大学生面临来自于学习、就业、家庭、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的情绪紧张、心理负荷过重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倪杰等的研究发现,38.6%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日间功能障碍和入睡时间延长;王连发等的研究发现,失眠的大学生群体几个明显的特征: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应对和调节机制是大学生失眠的主要问题;潘敬菊等调查发现:大学生中38.3%睡眠时间为7-8h以上,12.1%睡眠不足6h,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4.89±2.39分,11.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Chien-MingYang等对台湾1922名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44.0%的学生经历了睡眠相关问题,如睡眠不足、失眠等;Veldi等调查的413名医学生显示29%的学生睡眠质量极好,40%睡眠质量好,24%睡眠质量中等,6%睡眠质量差,1%睡眠质量极差,睡眠质量与学习成绩、娱乐活动、生活环境等有关。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失眠可影响身体的舒适、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系统的人类睡眠剥夺实验揭示:睡眠剥夺会引起一些心理学的变化,认知减退和行为错误,然而在有些研究中,在36-40小时睡眠剥夺之前,认知性能测试的结果不一致[7]。研究发现,睡眠不仅可以使个体的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而且与个体的情绪、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同时,睡眠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发生。可见,大学生睡眠问题不容乐观,并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随机调查了200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的睡眠质量与健康状况,比较睡眠障碍大学生与睡眠正常大学生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睡眠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论文等文献,了解我国及全国其它高校关于学生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为论文设计、调研和撰写研究报告奠定基础。
(2)访谈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就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访谈部分在校学生及老师,获得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订问卷(问卷见附件)从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中随机选取2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80份,回收率90%,剔除无效问卷 11份,有效问卷共 169份,其中文旅学院43份,物电学院43份,政法学院42份,外国语学院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4.5%。
(4)数理统计法
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1、睡眠质量差导致的相关问题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全球睡眠调查表明,45.4%的中国人有失眠问题;45.2的车祸与失眠不足有关;50%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率是正常人的4.5倍。失眠症是一种未被广泛认知的疾病。
2、睡眠质量的重要体现
俗话说:“健康是福,睡眠是金,真正的健康是从睡眠开始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标准时间一般为7-8小时,保持者寿命长,睡眠时间减少寿命也缩短(但个体差异很大)。一个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但必须喝水;不喝水,可以活7天;但是不睡觉,只能活5天,足以说明睡眠比喝水吃饭还重要。
3、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前提保障
人们经常把睡眠问题与年长者联系在一起,但睡眠问题向青年群体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各种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经常性的作息不规律和失眠导致体质变差,容易感冒,有时还会头晕、耳鸣。睡眠不足和其他睡眠障碍对于身体的危害早已不是新闻。城市亚健康人口增多、白领电脑工程精英猝死、疲劳驾驶引发的车祸等事件不断证明着睡眠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众问题。高校学生的这种生活习惯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但若持续时间长了,会对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的睡眠节律可能会被打破。这对人的机体免疫力和器官都会造成危害,带来免疫力和康复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此外,还有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后果。
三、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现状
1、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时间
表1:在校学生入睡时间 N=169(人)
睡觉时间 频率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20: 00—22;00 9 5.3 5.3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一定联系,而这样的联系可能是通过某种中介变量起到的,而这样对于中介变量还在探讨之中。
关键词:人际关系;睡眠质量;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睡眠是恢复精力的过程,人类的一生中约有近1/3 的时间在睡觉。睡眠是人类的基本行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人们的突出问题之一。
1大学生睡眠质量
1.1大学生睡眠质量概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成长的重要时期,同时面临来自学习、就业、家庭、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的紧张、焦虑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逐渐下降。
1.2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睡眠的因素有很多:①性别,刘贤臣等(1997)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男女有睡眠质量的人数分别为 18.1%和 13.03%,男生显著多于女生;[1]②焦虑、抑郁等情
绪与心理因素,心理健康与睡眠呈正相关,刘建安等(2004)对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显著正相关,且SCL-90 总
均分能独立预测 PSQI 得分。即说明心理越健康,睡眠质量越高。[2]③ 人格倾向因素,个性深刻影响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睡眠质量。刘建安等研究发现 PSQI 总均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中 E 量
表得分显著负相关,即外向倾向越明显,睡眠质量越高;与 N 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即情绪越稳定,睡眠质量越高;④考试、就业等生活压力事件,生活应激事件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进而影响睡眠质
量。刘建安等(2004)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事件对PSQI具有独立预测作用,说明学习压力越大,睡眠质量越低。[3]
1.3睡眠不足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危害
对于大学生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可影响身体的舒适、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失眠长期睡眠质量不好可能影响大学生身体、情绪和精神状态
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关系等。
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睡眠质量
2.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概况
上海《文汇报》报道:2002年上海高校自杀事件中,人际关系紧张的占27.8%,人际关系紧张已取代恋爱失败成为上海高校自杀事件的最主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给宿舍人际关系下一个明确的
操作性定义,庄国波和唐平秋(1999)认为: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4]杨荣(2005
)指出: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动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本研究比较认同杨荣的定义,将宿舍人际关系定义为: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直接的心理
联系。[5]
2.2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以往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都对宿舍人际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毛小玲等(2005)认为在宿舍人际关系性别比较中,男女生存在一定差异。女生在人际冲突和扰他性
上得分略低于男生,在人际和谐和亲融性上略高于男生;[6]杨荣 (2005)的研究表明:男生中表现较多的一些不良行为或卫生习惯对男生的宿舍人际交往影响较大;另外“性格内向”、“害羞”、“擅
用他人物品”等因素对男生的影响也较女生大。[5]陈青萍(200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有年级差异,一年级问题最多,二、三年级次之,四年级最少;[7]许传新(2005)的研究表明,来自
城市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高的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大学生,其次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上等的大学生,而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下等的大学生宿舍
人际关系质量最低。[8]
3 中介变量的研究
3.1中介变量的提出
Ahlfeldt 等认为,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行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绩效,甚至有利于促进学风的形成。[10]目前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已经非常多,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随之衍生出了学
习投入这一概念。
3.2中间变量:学习投入
Kuh 等认为,学习投入指“学生在教育目标活动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及在支配有效的教育实践中付出的努力”;方来坛,时勘等(2008)将学习投入做如下定义: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
相关的、持久的、积极的、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9]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心理积极面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乐观主义、抗逆力、意义感和创造
力等积极的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发展,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张信勇等(2008)参照 Schaufeli关于投入的定义,将学习投入定义为“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持续
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时,即是学习投入”。[10]根据以上对学习投入的各种定义,笔者将学习投入定义为: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持久的、积极乐观的、有自律性的、充满情感和专
注的、自我肯定和认同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主要以住校为主,寝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的高低。马洪林(2005)在对 1128 名以学生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发现36.61%的学生认为寝室不安静,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睡眠。[11]另外,由于
大学生日间学习生活压力大、大学集体宿舍部分同学喜欢夜聊,也导致了睡眠质量低下(白瑞等,2006 年);[12]张娟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身体状况与睡眠质量有负相关,不良习惯与睡眠质量有正相关
。[13]
4未来研究方向希冀
由总结可以发现,以往研究大多针对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没有具体到宿舍人际关系,而有关学习投入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少之又少,所以之后的研究便可以就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大学
生睡眠质量情况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学习投入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学习投入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贤臣,唐茂芹,胡蕾.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
[2]刘贤臣,唐茂琴,胡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8):2.
[3]刘建安.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1.
[4]庄国波.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6.
[5]杨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为分析案[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
[6]毛小玲.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
[7]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
[8]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4):1.
[9]方来坛,时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
[10]张信勇,卞小华,徐光兴.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及其与应激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
[11]马洪林.1128 名医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
【关键词】 大学生;睡眠质量;睡眠质量指数;干预
Investigation on Sleep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Fuzhou District and its Intervention. Jiang Huaibin, Lin Liangzhang, Zha o Chunme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3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leep state of college stedents of com 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Fuzhou distrct. Methods 328 students wer e evaluated by PSQI. Results ①Mean of total score of sleep quali ty is 5.51 and standard deviation is2.28. There are 22.9% students have sleep problem. ②The factor of gender has i nfluence on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sleep dysfunction and overall sleep qualit y. ③Various levels of sleep quality exist in different grades. ④Whether owningcomputer has influence on dysfunction. Conclusion We should pa y attention to the sleep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in Fuzhou district and aim at problems to intensify the education health.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leep quality; PSQI; Intervention
睡眠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 睡眠质量与人的精力和学习、工作效率密切相关[1]。对睡眠剥夺的研究发现,随 着睡眠剥 夺时间的延长,被试的紧张、焦虑、困惑、迷茫、疲惫和惰性等消极情绪在不断增长,积极 情绪在降低,同时免疫功能减退,工作能力下降,并伴随有神经功能的障碍[2]。 近几年,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国内有关大学生 睡眠质量的研究大多选择医学院的学生作为被试,由于这类高校的大学生具有医学专业的背 景,因此其睡眠状况并不能代表普通大学生的情况[3-7]。因此,本研究选取普通 高校大学生作为被 试,在了解基本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改善睡眠质量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福州大学和闽江学院在校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并收回有效问卷328份 。
1.2 工具 采用Buysse博士所编由刘贤臣等译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作为评价睡眠质量 的工具[8]。该问卷由18个自评条目构成,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 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应用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分共4级 评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 结果和分析
2.1 大学生总体睡眠状况 大学生睡眠质量总分为5.51±2.28。以PSQI分大于等于8作为判 断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结果75人(22.9%)PSQI分≥8,表明他们睡眠状况不佳;另外253 人睡眠情况良好。PSQI各成分得分大于等于2,表示在该成分上的质量较差或很差,91人(2 7.8%)认为睡眠质量存在问题;102人(30.1%)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22人(6.7%)睡 眠时间少于6小时;8人(2.4%)睡 眠效率不高;36人(11%)出现睡眠障碍;3人(0.9%)服用过睡眠药物;171人(52.2%)偶 尔或有时出现精力不足、困倦等日间功能障碍,见表1。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睡眠状况的比较 表2显示,男生PSQI平均得分为4.99±2.50,女生为 5.82±2.88。在主观睡眠质量(t=-2.53,P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睡眠状况的比较 见表3。
表3显示,年级因素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均有影响。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大一 学生的入睡时间0.71±0.89与大二1.13±0.97、大三1.19±0.89、大四学生1.27±1. 00相比,明显较短。大一0.91±0.51和大二学生1.02±0.65的睡眠时间也比大三0.70 ±0.59和大四学生0.63±0.49长。大一学生0.76±0.53比大二1.03±0.53和大四学生 1.00±0.60较少存在睡眠障碍。大一学生刚入学,主要学习公 共课和基础课,学习任务比较轻松,还未考虑将来的工作问题,思想负担轻,入睡容易。大 三和大四学生面临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的问题,易出现睡眠障碍。
2.4 不同专业大学生睡眠状况的比较 见表4。文科学生0.94±0.55比理工科学生0.78 ±0.63表现出更多的睡眠障碍(t=2.25,P<0.05),而且入睡时 间更长。一方面,由于 学科性质,文科学生偏向思考人生,理科学生偏向实际动手,文科学生会将问题留在睡觉前 继续思考从而延长了入睡时间。另一方面,这也与目前文科学生就业形势有关,文科生较理 科生更难找工作,也造成了文科生的压力更大。产生睡眠障碍。
2.5 电脑的拥有对大学生睡眠状况的影响 拥有电脑的大学生0.75±0.58比没有的学生 0.93±0.57更少出现睡眠障碍(P<0.05)。有电脑的同学使用完电脑后身 心比较疲惫 ,常常是较快进入睡眠状态,从而较少出现睡眠障碍;另外,在同一宿舍,有电脑的同学在 夜晚使用电脑时,可能会影响没有电脑同学的睡眠。此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是自评量 表,从而使没有电脑的同学对自己的睡眠情况自评分数更低。
3 建议与对策从调查结果来看,福州综合大学本科生总体睡眠状况较好,但有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类型和程 度的睡眠问题。新形势下,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竞争也日趋激 烈,大学生面临考研、就业、恋爱、经济紧张等方面问题,对来自生理、心理、生活、社会 的各种刺激与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波动而引起睡眠问题。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睡眠 咨询是当务之急。其次,学校也有责任加强管理,为保证大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以对作 息时间作适当的调整,规范晚上就寝时间,建立规律睡眠,加强就寝纪律,改善就寝环境, 改善学校的硬件,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大学生本身也应建立科学健康 的生活方式,学会调适,加强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科学合理 作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睡眠质量。
4 参考文献
[1]孙玉兰,陈祥明.睡眠质量的衡量标准.中国社区医师,2002,14(1):15-16
[2]兰胜作.睡眠与失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孟昭瑛.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的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10):868-870
[4]王小丹,高允锁,郭敏.551名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7,15(9):771-773
[5]吴文贵,姚艳.卫校学生睡眠状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 (2):123-125
[6]陈悦姝.本科护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报,2007,14(3):80-83
[7]白克镇,李经伦,陈德宇.医学生睡眠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452
关键词:应对方式;睡眠质量;人格;应激;压力
一、相关概念
1.应对方式的界定
应对是当今心理健康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具体是指当个体面对挫折或困境时,为减轻负面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的过程,它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应对方式则是指人们对付内外环境压力及情绪困扰时所采用的方法或策略。
Lazarus和Folkman将应对方式分为问题应对趋向和情绪应对趋向。 而我国心理学专家黄希庭将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划分为6个因子,分别为: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和幻想。
2.睡眠功能、睡眠质量的界定
关于睡眠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释,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的目的就是让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使机体获得很好的功能恢复。生态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一种保护性的抑制,动物睡眠的目的就是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从现有资料来看,衡量睡眠质量的衡量不光是从睡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睡眠的深度。
二、初中生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应对属于应激的范畴,而应激本身是情绪状态中的一种,虽然情绪具有暂时性和情境性,然而不同类型的个体都会有自身的一套相对固定的应对方式。当前青少年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也是从这些着眼点入手的。
其中,吕杰、夏盟、桑青松运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及《人格成熟测验》中有关挫折情境的项目向芜湖市随机抽取的200名初中生施测,分析结果得出:稳定型、恃强型、敢为型、实验型的学生在挫折应对的内外表现上都呈正相关,这类学生能客观、积极地看待挫折,从而保持情绪和行为的稳定;敏感型、怀疑型、忧虑型和紧张型在此项指标上呈负相关,他们遇到困境时多采用消极方式应对。
张涛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三所学校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测量工具,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经过数据统计得出,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反之则相反。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来看,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问题解决的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而消极的因对方式不仅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还会对个体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朱卫红、黄希庭选取云南曲靖市五所中学的初中生,采用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研究不同家庭类型和家庭支持方式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在单亲家庭中的初中生,其应对方式相对于完整家庭的初中生而言,更倾向于幻想和发泄;重组家庭中的初中生发泄、幻想、忍耐显著高于完整家庭高中生。处于高支持家庭的初中生在积极地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求助的运用上显著高于低支持家庭的学生。
三、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睡眠的研究基本上是以20以上的青中老年为研究对象的,16岁以下的少年睡眠的相关研究较少。尽管如此,中学生的失眠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睡眠质量是考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Sachneider&Helmert(1987)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显示,失眠者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睡眠正常者。
王世方、自孝海等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对422名大中学生进行睡眠总体情况的测评,结果得出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心理负担相对较轻,故而较少出向睡眠障碍。
有关研究指出,睡眠质量也与人格特质有关,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自制性的人格所属个体,睡眠质量也相对较好;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所属的个体,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王欣,2001)。[17]而内向性格的学生睡眠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外向性格的学生(杨艳杰,2000)。A型人格的个体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的总分上都高于B型人格个体(王玲,2002)。
高莉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身健康状况调查表》抽取统一地区五所大学的学生,研究大学生心身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施测结果得出:睡眠质量好的个体注意力、体力、精力、思维状况显著高于睡眠质量较差的个体,但是在记忆力与成绩因子上,二者并无显著差异。
黄岗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重庆市两所大学的学生施测分析大学生睡眠质量、压力、时间管理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测量数据得出:时间管理倾向的总分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时间管理得好的学生,睡眠质量也相对较高。由于时间的紧迫感是压力源之一,能够较好地管理时间也就意味着增加了自身应对压力的信心,并将此项压力归因为可控变量,从而减少由焦虑带来的睡眠障碍。
四、应对方式与睡眠关系的研究
Shevyhealey在关于失眠者的研究中发现,失眠者在失眠开始的一年内比睡眠正常者经历更多生活应激事件。并且在失眠发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降低,继而面临其他的健康问题。他认为,这些不利因素会导致失眠者将压力内化。虽然应激事件可能会引起失眠,但对应及时间的不良应对方式直接造成了睡眠的障碍。
Charles的研究发现,失眠者与睡眠正常者面对的生活应激事件并无显著差异,只不过失眠者体验到的压力显著高于睡眠正常者,因而选择情感取向应对策略而不是正面地解决问题。个体的应对方式是调节睡眠的重要因素,而训练对应激事件的积极的认知和应对是治疗失眠的良策。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梅州市某高职院校医学生为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共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17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148人,女生369人,一年级297人,二年级220人,临床专业86人,药学专业102人,护理专业175人,医检专业70人,医影专业84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21.11±1.07)岁。
1.2研究方法
采取国内刘贤臣等译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该量表可划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应用、日间功能障碍七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分排列为:较好、一般、较差、严重四个等级,累积各成份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在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在国内已经多次应用,经检测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到各班级进行团体调查。
1.3统计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医学生总体睡眠状况
由表1可见,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睡眠状况差的前三位因子是: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分别占总人数的:46.7%、37.7%、22.5%。
2.2不同性别、年级医学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比较
由表2可见,PSQI总分无性别差异。但在睡眠时间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
2.3不同专业医学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比较由表3可见,各个专业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上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睡眠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睡眠活动的变化及规律与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是反映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睡眠质量差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间功能,还同许多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分别有46.7%、37.7%、22.5%达到差以上,说明睡眠时间较短,入睡时间较长,睡眠质量欠佳,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
均值比较显示:总体睡眠状况无性别差异,但男生的睡眠时间较女生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更多男生或许沉迷于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地“战争”,并且第二天必须按时上课,这就使男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减少。
PSQI总分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大二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得分,说明大二医学生的睡眠状况要比大一差。原因分析如下:大一新生的任务主要是适应大学生活,学校设置的课程也以基础课程、人文课程为主,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基本放在扩展人际圈,竞选干部,熟悉环境等方面,生活充实而轻松。进入大二之后,作为职校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学业骤然加重,多以专业课和技术操作为主;舍友之间摩擦渐显,开始出现矛盾;即将面临实习情绪不稳……以上一系列问题累积在一起,导致大二学生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并且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PSQI总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存在于医检专业和护理专业之间,医检专业的睡眠状况显著差于护理专业。原因分析如下:其一,在梅州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要比医检专业好就业,因为本地医学院的学生大多留市内工作,而梅州地处偏远,发展水平有限,各医院医检科所需的工作人员较少,进而导致医检专业学生就业紧张,前景迷茫的心理,影响睡眠质量。其二,这可能与取样有关,医检专业人数过少,且男生居多,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这一定程度上会对统计结果产生影响。
4总结
梅州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大二学生的睡眠状况比大一学生差,男生的睡眠时间显著少于女生的睡眠时间,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睡眠教育相关讲座,帮助有睡眠障碍的学生改善睡眠状况。
参考文献:
[1]Medeiros ALD, Lima PF, Araujo JF, et 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wake cycl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medical stu-dents, 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1,32(2):263-270.
[2]王金权,姚应水,艾东.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1):73-75.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耳穴贴压;治疗结果;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244.1 R 338.63 R 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68-01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是病人对睡眠质量不满意的一种主观体验。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繁重的学习任务,加上考级、考研等,失眠更是频繁发生。有学者对广州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睡眠质量调查显示,28.6%的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1]。笔者于2005年3月-2008年3月运用耳穴压丸治疗大学生失眠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6例患者均为因失眠而就诊的某校大学生,随机分为耳穴压丸组和药物组。耳压组68例,其中男生10例,女生58例;年龄最大26岁,最小19岁,平均22.5岁;病程最长0.5 a,最短10 d,平均36 d。药物组58例,其中男生8例,女生50例;年龄最大25岁,最小19岁,平均22岁;病程最长0.5 a,最短11 d,平均38 d。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2] (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入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 h。(2)有反复发作史。
1.2.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即耳穴压丸组。主穴取神门、心、肾、神经衰弱点、睡眠深沉点。每次主穴必取,配穴辨证施用:头晕头痛加枕、肝;月经不调加内分泌、子宫、脾;尿赤便干加三焦、大肠、小肠。操作时患者端坐,耳廓常规消毒,取0.6 cm×0.6 cm大小的医用胶布,中间粘贴上含66 Gs的医用磁珠,贴压在选好的穴位上。嘱患者用手自行按压,刺激强度以局部感酸胀、麻痛、灼热、发红为度。每日按压2~3次,中午、晚上睡前必按。每次每穴按压1~2 min,每次贴压一侧耳廓,两耳交替使用,每3 d换贴1次,3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药物组。给予口服舒乐安定片(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1 mg),每晚睡前1~2片。每服用7 d后停2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2.3 疗效标准[2] 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6~7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到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2 结果
2.1 疗效 由表1可见,2组治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z=-2.251,P=0.024)。
2.2 不良反应 耳压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药物组有5例自诉出现白天困倦、无精打采、影响学习的状况。
3 讨论
失眠,中医称“不寐”、“不得卧”,乃由于思虑忧郁,劳逸不节引起气血失调,阴阳失交,脏腑功能失常,“心主血脉,主神志”,血不荣心,心不主神,神不守舍所致。古人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因此,按压心、肾、神门等耳部的穴位,能疏通经脉,交通心肾调五脏,养血安神促睡眠,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耳医学研究证明,耳廓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脑干网状结构是耳针作用的高级神经部位[3],网状结构通过其“非特异性上行激活系统”参与调节人体的睡眠与觉醒。显微观察显示,耳廓的表皮乃至软骨膜中,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在和分布着各种神经感受器、丛状感觉神经末梢。耳穴压丸通过磁珠所产生的磁力线以及一定的压力,刺激神经衰弱点、睡眠深沉点、神门、心、肾等特定的穴位所出现的“得气”冲动,能够兴奋相应的神经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这些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接收并向上传递冲动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性的睡眠节律,达到治病的目的。
长期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影响人际关系,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失眠还因其高发病率、镇静安眠类药副作用大而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难治性疾病之一[4]。世界卫生组织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笔者采用耳穴压丸法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耳穴压丸取材无毒,非药物、非侵入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绿色疗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70-4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993.
[3] 黄丽春.耳穴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15.
[关键词]高职生;睡眠时间;睡眠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28-03
睡眠是大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精力、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生理需求。但是,专家研究发现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人们的睡眠时间出现日益减少的趋势。高职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他们既要掌握一定的大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某种专业技能。健康良好的睡眠是促进高职生完成繁重的理论学习任务和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保障,是提升高职生学习效率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生睡眠健康的调查设计和分析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职生的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睡眠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样本抽样,进行了睡眠健康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为匿名性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高职学生的基本信息、睡眠时间、睡眠满意度、睡眠影响因素、睡眠健康意识、睡前习惯、睡眠管理建议等内容。通过高职生对问卷问题的回应来分析当前高职生的睡眠状况和造成睡眠问题的原因。本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对应抽取了300名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共收回300份,问卷填写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256人(占85.3%),女生有44人(占14.7%)。年龄从17岁到2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1.15岁。
问卷整理与分析是高职生睡眠状况信息获取的关键步骤。通过对全部睡眠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核查之后,除发现一些学生附有强烈感慨留言的特殊问卷之外,没有发现无效问卷,说明本次睡眠问卷的取样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然后把每一份睡眠问卷整理编号并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针对该睡眠问卷SPSS20.0文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数据表明,高职生睡眠状况具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睡眠问题与相关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
二、高职生的睡眠健康问题与表现特征
通过对高职生睡眠状况问卷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发现高职生在睡眠健康方面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高职生睡眠满意率不高
睡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精力、身心情绪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判断力。如果睡眠质量不好或睡眠不足,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焦虑、恐惧甚至抑郁的心理,从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在“你认为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充足吗?”问题中,仅有11.3%的学生感到充足,感觉“一般”的学生有29.0%,回答“有点不足”“非常不足”学生占59.6%。数据说明多于半数的学生对于自身的睡眠时间持不满意态度。睡眠时间与学习效率是否具有直接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学生们的有效回应。在“你认为睡眠不足会影响学习吗?”的问题中,有50.3%的同学认为“非常影响”,33.3%的同学认为“有点影响”,认为“一般”“不影响”的同学仅占16.3%。说明大学生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睡眠时间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高职生睡眠时间差异较大
睡眠是人类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生命体的免疫系统调整、精神恢复和神经细胞整合所必需的过程。据西方有关睡眠时间和疾病关系研究的显示,18岁以上的居民(含18岁)每天睡眠的时间少于8小时为“睡眠时间不足”,每天的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的为“睡眠时间过多”。接受调查的300名高职生的睡眠时间显示,每天晚上睡眠时间差异较大,睡眠区间在4-11小时之间。睡眠时间为8小时的大学生仅占23.7%,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的大学生占62.3%,睡眠时间多于9小时的大学生占13.9%。数据显示,76.2%的高职生的睡眠不是过多就是过少,睡眠时间相差较大。
(三)影响高职生睡眠时间的因素较多
通常认为,影响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的因素有原发性睡眠障碍、心理社会因素、机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等因素。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结合高职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问卷列举了学习任务、个人事务、身体状况、心理压力、宿舍伙伴影响、宿舍外环境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在“如果你感觉睡眠不足,你认为是哪些原因造成的?”问题回答时,有40.7%的同学认为是“个人事务较多”,35.6%的同学认为是“心理压力大易失眠”,31.9%的同学认为是“宿舍外环境嘈杂”,29.5%的同学认为是“学习任务太多太重”,23.7%的同学认为是“宿舍伙伴的影响”,7.8%的同学认为是“自己身体状况不好”。在造成大学生睡眠不足的多种因素中,显然占77.8%的影响因素(如个人事务多、心理压力大、宿舍外环境嘈杂、宿舍伙伴的影响)是可控的,是能够通过有效的个人管理和学校管理来改善的。
(四)高职大学生睡眠健康意识比较薄弱
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不仅面临着繁重的理论学习任务,还要在有限范围内加强技能职业训练,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紧张的集体学习环境极容易影响到他们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具有良好的睡眠健康意识和知识对高职生来说非常重要。然而数据显示,在“你了解睡眠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吗?”问题中,回答“非常了解”的同学仅占14.7%,有64.5%的同学回答“有点了解”,还有20.7%的同学回答“不了解”。科学研究发现,“人体通过睡眠可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如果一个人睡眠不足或质量不好,难免会出现头晕眼花、思维下降、情绪烦躁、乏力心慌和食欲不好等现象。因此,高职生只有充分到认识睡眠健康的重要意义,才能有效管理个人事务和社会活动,创造有利于睡眠的条件和环境。
(五)高职生睡眠管理的认识差异较大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睡眠质量和时间的提升,从而给同学们创造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自身对于睡眠管理的认识及其相关途径,能够有效地为大学生睡眠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数据显示,针对“你认为自己需要哪些方式能够更好提高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问题,52.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做好规划”是关键环节;47.1%的同学认为“需要更好的睡眠环境”,显然此处的睡眠环境既包括宿舍内的人文环境,也包括宿舍外的社会环境;认为需要“别人监督提醒”和“医生给予建议”的回答明显偏少,仅占受访者的9.9%;然而,在半开放式答案选项“其它”中,18.0%的被调查学生填写了“取消早操”,2.7%的被调查学生填写了“取消晚自习”。表明了虽然一些同学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睡眠管理问题,但他们却表达了对于睡眠现状不满的非理性情绪和急躁心情。
三、高职生睡眠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生睡眠问题的产生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密切相关,也与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紧密相连。只有清楚地认识高职生睡眠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加强睡眠管理促进高职生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繁重学习压力是睡眠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最普遍的形式。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前两年的理论学习阶段,同时进行项目实习、企业实习或“校中厂”实习,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在第五个学期进行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最后一个学期回到学校进行毕业设计。?实习时间的比例在各个高职学院从1/3到2/3不等。由此,高职院校学生不得不花费约一半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一般高专学院学生三年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将另一半时间完成“入门一入行一入职”的职业实习训练过程。所以,在承担如此强大的学习任务情况下,多数高职生对于自己的睡眠状况很不满意是情理之中的。而且,在年级与睡眠状况相关性分析上,高职生的年级与睡眠不足状况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高职学生的年级越高,睡眠不足的现象越严重,这基本上是因为高年级的实习环节和任务越来越多造成的。
(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是高职生睡眠健康问题的又一因素
“心理压力大易失眠”“学习任务太多太重”是高职生在调查中反映的造成睡眠不足的一些直接原因。这些心理压力、学业负担的形成无疑与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息息相关。2015年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严峻的就业形势投射到高职院校之中,加大课业任务、加强技能训练以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成为了一些高职院校的常规之举。高职生在面临课业上越来越多的压力同时,还要经受就业形势越来越危机的精神压力,加之一些高校缺乏有效地就业指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这些心理压力而形成的睡眠障碍或睡眠问题也自然随之产生。本次调查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回答“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是心理压力大造成的吗?”问题时,男生有35.5%的回答“是”,女生回答“是”的仅有31.8%,男生比女生超出3.7个百分点。一方面可能是高职生中的男生在面临未来就业、生活、住房等方面比女生的心理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新生代的女生在克服心理压力方面的能力相对于男生来说越来越强。
(三)自控力与时间管理能力差是高职生睡眠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
目前的高职生是90后的新生代一族,生活上的衣食无忧造成了一些大学生贪玩、浮躁和自控力差等一些不良习惯。在“如果你就寝比较晚的话,你经常在干什么?”的问题调查中,53.0%的高职学生回答在“玩手机”,回答“看书学习”的仅占23.7%。“手机控”成为了现代人对于手机形成的一种依赖性综合症。智能手机的上网、聊天、视频、打游戏、微信、微博等功能使得不少大学生沉浸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睡眠时间。“个人事务较多”是调查中高职学生反映的造成睡眠不足的集中性原因,同时,学生们还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做好规划”是更好提高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的最有用的方式,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对于“睡眠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是有点了解的。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生虽然对于睡眠问题的影响因素和睡眠管理的方法有较为理性的认识,然而并没有切实地安排好个人的学习、生活和休息的节奏,从而造成了睡眠不足的不满意状态,反映出新生代的大学生在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倒班;医务人员;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135-02
近年来,倒班工作给作业人员可能带来的身心健康损害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对广州市番禺区倒班工作的医务人员、正常日班医务人员、普通健康人群进行调查研究,比较三者睡眠质量、疲劳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差异,以期为完善医务人员工时制度及疾病防治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4月~2012年4月选取以下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①倒班工作医务人员:纳入倒班医务工作者共151名,年龄(36.6±8.1)岁;②全白班医务人员:共纳入122名,年龄(37.6±9.2)岁;③普通健康人群:共纳入127名,年龄(39.4±10.7)岁。
1.2 研究工具与程序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用于受试者主观评定其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采用多维疲劳问卷(MFI)评估受试者日间疲劳程度,采用工作能力问卷(WAI)评估受试者的工作能力,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评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调查受试者的生活质量[1-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行多个样本均数的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1份,其中有效问卷382份。
2.1 睡眠质量
倒班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全白班组与普通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白班组与普通人群组无明显差异(P > 0.05)。睡眠质量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见表1。
2.2 日间功能
倒班组疲劳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均高于全白班组与普通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白班组与普通人群组无明显差异(P > 0.05)。疲劳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质量越差。见表1.
2.3 生活质量
倒班组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总的生活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得分低于全白班组与普通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全白班组与普通人群组无明显差异(P > 0.05)。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总的生活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得分越低,质量越差。见表1。
3 讨论
倒班是指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被安排在通常是睡眠的时间,在形式上有固定夜班和轮班两种。倒班使得作业人员改变自己正常的作息,干扰其生物节律、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给作业人员身心健康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医疗工作的需要,大部分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倒班工作。近年来,倒班工作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影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调查研究,但有关轮班制对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多见于国外报道。目前临床护士普遍存在不愿值夜班的问题,轮值夜班已成为主要的职业压力源,也是临床护士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4]。
本研究结果显示倒班组睡眠质量、疲劳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总的生活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均较全白班组及普通健康人群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如下:人的睡眠受自我平衡和昼夜节律两种机制的调节,但医院的护理工作却具有昼夜连续的特点,目前医院的排班方式主要是三班轮换制(白班、前夜、后夜)、两班轮换制(12 h轮班制)和专职夜班,这种轮班工作制需要护士不断改变工作时间,常常要求在休息日和夜间工作,容易引起昼夜节律紊乱,导致护士睡眠剥夺。医生每隔几天值一次夜班,每次夜班均超过24 h,特别是外科医生,值班同时必须完成急诊手术,引起昼夜节律紊乱,睡眠入睡困难。而且医生多数情况下是单独值班,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或出现突发性事件时,缺少群体支持,其身心处于更为紧张的应激状态,导致医生在工作期间反应慢,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使医生差错事故的发生几率增大[5]。
睡眠质量影响个体的高智力思考、精细操作能力、注意力、记忆力,低睡眠质量对医护人员的学习工作效率非常不利。医护人员应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也应开展心理辅导以及睡眠卫生指导,提高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 俞爱玲. 海南省大学生自我健康评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203-1205.
[2] 林荣茂,严由伟,唐向东. 近15年中国青少年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39-844.
[3] 李东芳,郑全庆. 女医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4):1780-1781.
[4] 张咏梅,江智霞,王连红,等. 护理轮班导致睡眠剥夺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1,25(1):259-260.
关键词教育时间管理现状建议
AbstractThepaperreviewedthepresentsituationof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imemanagementinChinaeducationandpersonality,ego,anxiety,academicachievement,sleepandsoon;pointedouttheweaklinkinthepresentsituation;andgavetheesuggestionsonthestudydirectionforthefutureinChinaeducation.first,bringingup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shouldstickouttwoperpects.second,increasingstudynumbersandhandstoeducate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third,training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tohelpthemimprovestudyeffeciency,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educationtimemanagementpresentsituationsuggestion
一、前言
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1]。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陆续编制了有关时间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TimeManagementBehaviorScale简称TMBS)[2];1991年Britton和Tesser编制的时间管理量表(TimeManagementQuestionnaire简称TMQ)[3]等,使越来越多的时间管理研究反映在教育领域当中,例如,Moore&Price1994[4]发现时间管理与学业表现或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但更多的是从时间拖拉或拖延(Procrastination)来探讨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Caroline1995[5]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差的一种表现,Dianne1997[6]提出长期的拖延会使学业成绩较低;LaurelA等1998[7]指出:缺乏时间管理会造成拖延而使学习时间减少,结果造成考试成绩差;TODD等(2002)[98]的研究:增加学业努力的时间会改善学业表现。Weinsteinden[9]等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行的一套时间管理训练的结果表明:通过训练不少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的行为习惯,学业成绩也提高了。
我国学者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黄希庭等人就时间管理与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黄希庭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TMD)概念[10],他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是一种人格特征并具有多维度多层次。2001年黄希庭、张志杰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Scale,简称ATMD)[11],提出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是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包括对个人驾驭时间具有动力或导向作用,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念,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的能力和观念。并认为,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时间运用上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的体现。
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善于驾驭时间意味着出色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有时间进行自我提高,生活方式丰富多彩[12]。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我们认为,将时间管理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维度,对现阶段改善并减少青少年学生靠拼时间换成绩的时间总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合理发展空间,促进青少年全面康成长,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教育领域中时间管理研究现状的综述,探讨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力图加强科学、有效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整体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2、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时间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时间管理与人格、自我。个体对时间的态度、计划和利用等认知特点带有一种人格倾向。梅传强1991[13]发现A型人格与B型人格在时间紧迫感有很大的差异。狄敏、张锋等人[14.15]通过对大中学生时间管理与人格关系的调查证明了人格是影响时间管理的因素。调查表明,A型人格比B型人格具有较高的时间管理倾向。A型人格与时间管理倾向及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时间监控观和TH之间因子除外)。
张志杰等人[14-18]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对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价值感具有间接预测作用;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降低,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古玉等人的研究表明:善于管理时间的大中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较高的自我效能,学习满意度较高。古玉2004[18]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爱情关系、社会交互作用、交谈方面的自信均与时间监控观与时间效能感显著相关;黎兵2004[17]提出时间监控观对外表自信有一致性;张志杰2004[19]研究指出,自尊高的学生其自控感也高,时间监控的想法也越强烈,对时间利用的评价也越高,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满意;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张志杰[20]发现时间效能感在时间监控行为和自尊、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时间监控行为既可通过时间管理来影响自尊,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也可直接影响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
(二)时间管理与焦虑、抑郁、压力、心理控制源。有学者对时间管理与个体情绪表现与压力、心理控制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秦启文等人对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关系进行的调查[21]表明,时间管理效能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牟丽霞等人在一项高师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指出,高、低水平时间管理在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的躯体化、抑郁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22];任泽范等人2006[23]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时间效能感对焦虑有直接预测作用;另外,时间管理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在大学生主观压力与抑郁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邓凌等人2005[24]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主观压力与抑郁呈正相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时间压力对抑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时间管理倾向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善于管理时间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善于管理时间的。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一般看法,这一连续谱的一极是内控性的,另一极则是外控性的[25]。控制源作为一种心理变量,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它会影响到个体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时间管理的行为。张永红2003[26]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表明,大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张志杰等人在2004年一项研究中探讨了大学生内外控的心理表征及性别差异,得出外控倾向的人常常表现出抑郁、焦虑和对生活压力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自我监控感结论[20];张锋等人的研究[15]表明,心理控制源还存在以自我价值感为中介变量对时间管理倾向的显著间接效应。这些研究均表明了心理控制源对个体时间管理的影响具有间接的效应。
(三)时间管理与学生学业成绩、成就动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涉及时间管理与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人们更多地认识到时间管理可能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领域人们主要从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时间效能感等方面进行研究:张志杰、房安荣、阮昆良等[16、27、2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表明,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取得的不同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关系,即学业成绩高的学生与学业成绩低的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黎兵2004[17]指出,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分别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归因的作用间接影响学业成绩;曹立人等人2004[29]对123名高中生问卷调查表明,时间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对于学业成绩的回归效应存在显著学科差异;邓凌2005[30]研究发现,优秀生的时间管理水平高于后进生,前者呈起伏发展,而后者的发展呈逐渐下降趋势。从以上研究中可以认为,时间管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呈正相关,即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学习成绩均高于管理时间差的学生学业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应是改善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可能是影响其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钟慧、任泽范等[23、31]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显著相关,其中与追求成功动机显著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成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对追求成功和成就动机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时间效能感对避免失败动机和成就动机有直接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对成就动机有间接效应,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成就动机强,而成就动机得分高的人会取得优良的成绩。
(四)时间管理与睡眠。有少量的研究涉及到时间管理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杨勋等人[32]在一项对高校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时间管理倾向和睡眠质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睡眠质量和时间管理均无性别差异;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在睡眠质量上得分低于低分组,且差异显著。该研究单一,从被试的主观评估,探讨时间管理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初步证实时间管理倾向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此类研究量少,故今后类似研究应增加考察变量,即进一步探讨主观睡眠质量和客观睡眠质量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准确地揭示个体时间管理与睡眠之间的关系。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范围与研究样本有待扩展。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时间管理研究,在研究范围、研究样本方面不够广泛。就研究范围看,大多为小范围、小样本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城市大、中学生,未见有涉及对小学生、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相关研究。研究对象的较为单一,必然限制了研究内容的范围,也难以在研究内容上取得突破。
(二)研究数量与质量有待于提高。虽然我国近年来对时间管理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应该看到,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无论是总体研究数量还是分支研究的数量均有限。尤其在对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睡眠等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这一现状显然与当前人们对时间管理的意义认识及教育的实践需求不相符合。研究数量的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发展。目前的研究多为静态的水平调查,将时间管理技能应用于教学情景中的实验研究尚不多见。
(三)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国外学者对时间管理的研究多采用交叉、综合性方法进行,即较多采用实验或准实验的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已有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横断性调查,较为单一,基本上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且多为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不够,缺乏对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更缺乏跨年级、夸性别、跨地区的比较性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更准确的了解与时间管理倾向相关的影响因素,难以揭示时间管理倾向在健康心理形成过程中的形成机制,以及时间效能感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建议
(一)注重多维度、多方法丰富时间管理的研究。扩大研究数量、增加研究维度,能使我们更准确的了解时间管理和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找到时间管理倾向在健康心理形成过程中的形成机制,达到彰显时间管理意义的目的。更加现实化,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更可行的证据。因此,尝试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进行研究或与现有的研究作比较研究,发现并了解更大范围、更多样群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的时间管理倾向教育,帮助人们更有效的管理时间,从而获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注重时间管理在教育领域的训练与应用。当前教学情景中,将时间管理训练应用到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研究比较少见。国内袁湄[33]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行为训练具有可行性。今后在研究中,应努力探索时间管理训练策略,如心理辅导、体育活动等,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自我、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尤其在教育实践中对承受巨大学习、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进行合理时间管理的训练,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注重对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人格特征的培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开展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人格特征,一方面要注重对目标设置、计划安排等时间管理行为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更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体验,即形成学生对时间的自我控制感;另一方面注重个体时间效能感在时间管理倾向的培养和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对管理时间行为的乐趣和成功感,加强培养学生控制和支配时间的自信心,进而逐步完善青少年健康的人格特征,为迎接祖国的建设挑战服务。
参考文献
1.支富华,杨志江,樊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02;24(4):10-13
2.BrittonBK,TesserA.Effects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collegegrade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1;83(3):405-410
3.MacanTH,ShahaniC,DipboyeRLetal.Collegestudents’timemanagement:correlationwithacademicperformanceandstress.JournalofEducationPsychology,1990;182(4):760-768
4.MoorePC.Theinfluence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andperceptionsonacademicperformance.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4;55(7-B):3051/PriceDC.Therelationshipofself-management,time-management,andpersonalitymeasurementstoacademicperformance.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6;57(7-A):2860
5.CarolineSenecal,RichardKoestiner.Self-RegulationandAcademicProcrastination.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95;135(5):607-619
6.DianneMTiceandRoyFBaumeister.LongitudinalStudyofProcrastination,performance,stressandHealth:TheCostsandBenefitofDawdling,1997;8(6):454-458
7.LaurelA.Haycock,PatriciaMcCarthy,andCarolL.Skay.ProcrastinationinCollegestudents:TheRoleofself-EfficacyandAnxiety.JournalofCounseling&Development,1998;76:317-323
8.TODDJackson,KarenE,Weiss,Jesse,Lundquist,andDeniseHooPer.TheImpactofHopeProcrastination,AndsocialActivityonAcademicPerformanceofMidwesternCollegeStudents,2002;124(2):310-322
9.Weinsteinden.Theinfluence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collegestudents’academicachievement.TheJournalofsocialBehavior&Personality,2004;15(5):3-13
10.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11.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12.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9-110
13.梅传强.A型和B型行为类型大学生的时间认知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1991;13(4):52-53
14.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54-1559
15.张锋,毕重增,陈本友.自我价值感,心理控制源和A型人格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1(6):106-109
16.张志杰,黄希庭,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24(6):649-653
17.黎兵,扬嘉乐.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4;24(4):67-7121
18.古玉,谭小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的相关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0(4):51-53
19.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学习满意度:中介作用分析.心理科学,2005;28(3):566-568
20.张志杰,黄希庭,崔丽弦.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递增效度的分析.西南师范大学报,2004;30(4):42-45
21.秦启文,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调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55-59
22.牟丽霞,王丽.浙江省高师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61-63
23.任泽港,柳春香,何克,范向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焦虑的关系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125-129
24.邓凌,陈本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59-662
25.RotterJB.Generalizedexpectanciesforinternalversusexternalcontrolof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Monograohs,1966.80
26.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3;26(3):568-569
27.房安荣.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习时间管理能力的对比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45-49
28.阮昆良,邓凌.学业成绩高低分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研究.青少年健康,60-64
29.曹立人,曹晓华.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认知方式,元担忧水平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人类工效学,2004;1(3):13-15
30.邓凌.中学优生与后进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90-192
31.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74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