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第1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关键词:披露;伴生;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情况描述

从2005年A股上市公司开始披露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至2008年,其方式基本上都采用单独。2008年12月,上交所《披露工作的通知》后,许多企业采取了与财务报告一同披露的方式。2009年共195家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共同,占当年总量的48%。如图1所示。

图1 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情况

二、从社会责任报告产生过程看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第一阶段,在财务报告中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第二阶段,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部分社会责任信息;第三阶段,在财务报表表内确认部分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在附注中披露部分社会责任信息;第四阶段,单独设置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专门披露。

图2 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产生过程图

单独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目前会计发展的现实选择。一方面,社会责任信息越来越被利益相关者所重视,必须专门披露;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受到自身假设和计量技术限制进行表内确认显得力不从心。纳入财务会计系统的交易和事项只能是历史和财务的,而非历史的、非财务的数据和信息就会被挤到或推到表外,其中一部分很有用但无法正确定义和计量的信息可能就这样消失了①。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之间。

必须认清的是,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实践大踏步向前相对应的是,我国报告披露规范的建立严重滞后,因此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信息含量成为必然。

三、从报告内容上来看两者的关系

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标准吸收和借鉴了财务报告的编制理念。例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框架,同ACCA、KPMG、AICPA等世界知名会计组织合作,吸收财务报告框架的经验,在诸多方面均有类似。

2.两者各有侧重,内容互为补充。例如,上交所的披露指引中要求除在财务年报中披露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为社会创造的每股社会贡献值,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公众全面地了解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区别主要表现在:

1.国际趋同的进程不同。社会责任报告的报告标准很多,但却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虽已呈现普遍采用GRI3编制标准的趋势,但类似宝钢股份这样付诸编制实践的公司仍不多。反观财务报告框架的国际趋同脚步明显领先于社会责任报告。

2.对披露的限制不同。社会责任报告目前仍是自愿披露,并没有强制披露,因此披露与否除会影响企业道德责任外,并不会带来法律责任。反观财务报告则受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的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一定规则和标准编制披露。

3.报告内容、手段、作用差别较大。社会责任报告是反映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等业绩的综合性报告,且采用了定性、定量等多种报告手段,是面向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反观财务报告,则以企业经济业绩为主要报告内容。

4.报告的编制过程不同。财务报告编制主要是以财务人员为主,而社会责任报告则需要更多的部门参与,除财务人员外,人事、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必须的。

5.报告的时间效应不同。财务报告一般主要报告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绩,一般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经营情况。社会责任报告则由于报告范围广、信息含量大,因而具有更强的未来的指向性,更能帮助判断企业的远景。

四、未来的发展预测

笔者认为,会计计量手段并不仅限于货币计量,会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计量技术经历了从实物计量逐渐到货币计量的过程,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找到一个中间媒介将社会责任信息转化为可计量的会计信息。因此,当计量技术解决之日就是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融合之时,这种融合也绝不是单纯的简单合并,而是内涵与外延的最大统一。

注释:

①占美松.表外披露概念框架[J].当代会计评论,2009(1).

参考文献:

[1]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0(4).

[3]殷格非.CSR报告与传统年度报告的十大区别[J].WTO经济导刊,2009(4).

第2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摘要】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鉴证应运而生。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涵义、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助推我国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正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为了满足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对上市公司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自2006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正逐年上升,目前中国百强企业中78%的公司报告企业社会责任,较以往有了显著的增长(KPMG,2015)。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是改善信息质量、提高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归纳总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相关研究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涵义

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其包括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和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VeriSustain(2009)定义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为通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14种风险类型(涵括经营道德、环境、社会和员工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隐患和风险,进而帮助公司发现优势找出差距,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的过程。AA10001鉴证标准(2010)将其定义为由专门的鉴证机构进行,通过遵循一定的方法及流程,依据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原则,对各个组织公开的数据、流程等方面的信息作出评估并提供鉴证意见,以增强组织公开披露信息的可信性。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将其定义为有会计师事务所或社会责任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对报告内容是否达到相关鉴证标准提出专业意见(李增泉,2012),并提出相应的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报告的信任程度(阳秋林等,2013)。

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现有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目前法律环境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Simnett et al(2009)和李正等(2013)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环境越完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与此同时,Perego(2009)和Kolk et al.(2010)的结论却完全相反,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环境越差,企业越愿意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以提高可信度。τ诰济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将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Joyce,2005),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肖荣,2011)、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李正,2013),企业越倾向于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而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公众、媒体、地区信任度等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产生影响。公众需求与压力越大(Simnett et al.,2009;Kolk and Perego,2010)、所处地区信任度越高(李正等,2013)的上市公司,选择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可能性更大,而被媒体曝光负面社会责任信息的上市公司,则较为不愿意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李正等,2013)。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内部因素,学者们主要从企业规模、负债水平、财务绩效、报告标准选择、所处行业、公司治理和董事会规模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社会绩效、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按照GRI标准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与其鉴证行为正相关(于雪莲等,2016;殷红,2016),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股权成本较高的企业、上一年度鉴证过的企业(殷红,2016),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上市公司(阳秋林等,2014)具有更倾向于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鉴证。

三、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经济后果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尚不丰富,然而就已有研究而言,目前研究方式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法和档案研究为主,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通过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可以提高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水平,从而影响报告使用者(Hodge et al.,2009;Gary Pflugrath et al.,2011;阳秋林等,2013;孙岩,2012),并对相关利益者和经营管理者作出的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Edgley et al.,2010;O’Dwyer,2011)。此外,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积极的市场反应,增加价值相关性(李正等,2012),起到良好的信息传递作用。

四、结语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相关研究,学者已从其涵义、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总体来看,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从制度层面探究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因素,此外还可以研究企业进行社会责任鉴证的动机。现有研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经济后果方面,还较为薄弱,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如研究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Perego 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oosing different assurance providers: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6(3):412425

[2]Roger Simnett;Ann Vanstraelen;Wai Fong Chua.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3]李正,官峰,李增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3:102112

[4]孙岩.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清晰性、第三方鉴证与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4):97104

[5]肖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6]阳秋林,毕立华,李冬生.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市场反应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03:7073

第3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2007年,一场由国有企业,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热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其他同类报告的企业已经超过80家,其中有20余家为在华外资企业。纵观这些报告。既有寥寥3页的报告。也有近百页的报告:既有遭到社会诟病的跟风做秀者。也有获得国际认可的优秀范本。很显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仅需要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飞跃。如何编制一份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既是报告者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亦是本书作者心之所系。

于是,继《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公民必读》之后,本书作者历时一年时间,于2007年12月献上又一力作《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英在序言中评价,本书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报告撰写指南”。该书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WTO经济导刊》作为中国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威媒体。2008年伊始,将以连载的形式,从《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中摘编出十余个核心内容,每期讲述一个内容,以飨读者。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如何诞生的?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消费者、雇员、投资者、商业伙伴、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社会角色的期望日益提高,对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有着普遍要求。同时,企业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和社会沟通的愿望与动力日趋提升,企业或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为守则迅速发展。据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到2000年为止,全球共有246个生产守则,制订者来自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和贸易协会,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利益关系各方期望对企业负责任的行为作出评估,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企业希望采取行动对所作出的努力进行披露,争取外部的更多理解与支持,因此就有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产生。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萌芽、兴起、发展和趋于成熟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所关注议题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从单项社会责任报告(雇员报告、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向综合社会责任报告的演变过程。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全面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的全面关注促进了综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现。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何定义及分类?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版)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衡量及披露机构绩效,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负责任的实践。”简言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就其经济活动对社会特定利益群体及整体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反映。

以反映程度是否全面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狭义的社会责任报告两类。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责任的所有报告类型,即单项社会责任报告,如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社会报告及其他综合性报告等。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特指以正式形式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报告,即综合社会责任报告。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以及报告关注重点的差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着多种不同的名称、类型和特点,如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企业社会与环境报告等。本书所指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指狭义的社会责任报告,即综合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哪些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演变,不仅表现在报告议题、名称和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报告作用的不断认识与创新。上世纪70年代通过雇员报告来提高雇员的忠诚度,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工具;上世纪90年代通过环境报告来回应公众的期望和压力,成为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社会责任报告扩展至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向利益相关方展示企业对全面社会责任的承担,使报告成为企业获取“经营许可”的公关手段。最新趋势表明,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公司开始将社会责任报告的,作为企业核心商业价值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企业责任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商业价值。

具体而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企业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可以对以往业绩和未来预测的业绩进行衡量和报告,而且这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管理工具,

第二,可以作为建设、维持和不

第三,从更高的层次上帮助组织传递与经济、环境和社会机遇和挑战相关的信息;

第四,有助于加强公司与外部各利益相关方(消费者、投资者、社区)关系,建立信任;

第五,以更具战略意义的方式将财务、营销和研究开发等公司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建立内部对话机制;

第六,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过程也是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即针对供应链,社区、监管机构以及声誉和商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曾预测的机遇提供警示。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助于管理层防忠于未然,在可能产生危害的事件发展成负面的突发事件之前就对其进行评估;

第七,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助于提高管理层的评估能力,评估组织对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本所做的贡献,从而更加完整地反映了组织的发展远景;

第八,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也可以减少资金成本,更全面和定期的信息披露,包括披露分析临时从管理层获取的许多信息,可以避免不及时披露或突然披露所引起的投资者行为的重大转变,从而增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就对企业的总体作用而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增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使企业由外而内地深入审视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促进企业对战略环境的分析更加全面-可以提升企业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从思想上、制度上,依靠内外部约束推动现行管理制度、程序与绩效的突破,全面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未完待续)

第4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报告 模式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

社会责任会计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自90年代以来更是成了会计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能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发生的社会成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则以一定的公认标准为基础采用科学的估计法,通过对各企业经营行业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经营行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达到均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总贡献和总消耗,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得到充分反应。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企业以各种方法向社会及利益相关者所揭示和公开的关于企业在履行员工、消费者、投资者、供应链、社区和环保责任等方面信息,以便相关各方对企业的运作及发展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内容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并逐渐的凸显出来而且被认同。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和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欧洲财经会计联合会在1987年发表的一个专门研究报告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一般应该具有:雇佣标准;工作条件;健康与安全;教育与培训;劳资关系;工资及福利;增值分配;环境影响;企业与外部集团的关系。

1、产品或服务提供情况。揭示企业给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和合格产品的情况,以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品的性能、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2、参与环境保护情况。披露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等,及企业采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3、社区贡献。揭示企业使用社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的情况,及对社区做出相应的贡献,如提供人财物资助、发展社区的公共事业,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等。

4、公益捐赠。披露企业在参与公益活动如助学救灾、参与解决公共危机等方面的情况。

5、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情况。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6、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披露企业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如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条件等。人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既会形成社会成本,也能转化为社会资产。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的意义

1、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有能力且愿意承担部分的社会责任。通过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披露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所以说,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既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2、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是我国企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的规范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那些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出口加工企业,要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融合的潮流中,为拓宽生存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借助国际标准的实施,加快我国外贸企业并最终在全国所有企业中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必将促进我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

3、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是我国企业所处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国家以对子孙后代负责和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资源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可取的、不可持续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片面追求高利润,从而使得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规律在面对有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社会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能从社会的角度去披露企业所取得的各方面的效益,特别是能从社会责任的成本和社会责任的效益对比中确定其社会净贡献,避免了传统会计报告只从经济过程本身来披露其经济效益的弊端。只有将与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来评价企业的效益,才有可能消除企业经济行为的“内部经济性”而外部“非经济性”的现象。因此,在我国急需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

4、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新《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的运作行为不仅关系股东、职工等内部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也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及其股东、董事、监事在追逐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依法实施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列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法律制度要求企业要履行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体现,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已势在必行。

四、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设计

1、编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附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的代价,易于采用货币投入的方式加以计量和披露;而其社会责任投入产出的结果往往很难以价值量衡量,更适合采用实物量、相对数指标等进行披露。针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内容,分为企业收益、资源和能源消耗、人力资源、环境保护、对消费者和客户、政府和社区六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统一编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附表,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也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

2、推行增值会计和增值表制度。增值表是计算反映增值额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它反映了企业创造的效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是对现行会计报表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增值表通过对增值额的形成与分配加以量化,来揭示职工、信贷者、政府、股东及企业自身的收益情况,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增值表的编制,把职工、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各利益集团会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增加企业增值额的创造。

3、采用文字说明,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文字说明可以对无法计量的非财务信息,定性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如煤炭企业可以在其经营战略中,披露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和规划,通过发展建材业消化煤泥、煤矸石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等;在其年度经营计划中,披露年度经营目标,如职工收入增长幅度,安全费用投入,安全设施改造计划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如果无法计量,也可以通过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披露。如投入环境美化费用,使矿区的空气质量提高了多少等级,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少活动休息场所等。

【参考文献】

[1] 章金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质量体系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9(3).

[2] 郭秀珍:有色金属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J].有色矿冶,2009(1).

[3] 唐丽春: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9(2).

[4] 王绪成:论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推行[J].山东商业会计,2007(1).

第5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股份”)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股份以其诚信、人才、创新、管理、技术诸方面综合优势,奠定了在国际钢铁市场上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的地位。《世界钢铁业指南》评定宝钢股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前三名,认为也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钢铁企业。

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安赛乐集团是全球最优秀的钢材制造商之一,2005年营业额达326亿欧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列第118位(2005年)。安赛乐的业务涵盖板材、长材、不锈钢以及安赛乐钢铁解决方案与服务。2006年2月安赛乐集团在上海注册成立“安赛乐亚太管理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作为亚太地区总部。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情况

从报告来看,即使同一个行业,报告的基本情况也都存在重大差异。安赛乐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是年度报告的一个部分,并非独立,也没有独立的报告名称;而宝钢的报告以“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名,用于体现宝钢的价值观和战略。在报告结构和总体框架的安排上,两份报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报告的基础内容――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实践

宝钢的报告明确提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股东、用户、供应商、员工与社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价值平衡,共同发展”。报告以“绿色宝钢,和谐宝钢,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来重点突出宝钢始终将环境保护视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安赛乐的报告提出,公司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发展与对利益相关方和环境的尊重相平衡。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对安赛乐而言,是将企业的发展与促进环境和谐、保护自然资源、秉持商业伦理、提高社会福利、遵守国际劳工标准和尊重人权相融合。

宝钢报告明确将投资者、环境、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作为其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安赛乐的报告则提出,要关注四个“P”,即People(人)、Profit(利润)、Partners(合作方)、Planet(星球),将股东、客户与供应商、员工与代表、金融机构、邻近单位/居民、社会/非政府机构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两家企业也都对社会责任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性指标体系

从两份报告看,经济责任方面披露的内容基本是空白,而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信息都比较完善。特别在对环境和社区履行责任方面,两家公司都有较详细的实践披露。

(2)企业社会责任的定量指标体系

将两份报告进行对比,宝钢的报告提供了较详细的量化指标,尤其在环境绩效指标方面,有专门的图表进行描述,较为系统,而且有历年指标的对比,但缺乏与行业指标或基准指标的对比;在社会指标方面,没有对报告年度指标的细化,基本是整个公司历年指标的总和。安赛乐报告的量化指标很少,没有专门的描述。

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设计

在外观设计上,两份报告的设计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从纸质、色彩、图片、字体各个方面都给予读者柔和、友善的感觉;在内容选择上,主要选择环境、雇员、社区、合作方四个领域,重点都较为突出;在篇幅安排上,安赛乐的社会责任报告部分共14页,篇幅较少,因此,披露的信息略显不足。而宝钢的篇幅大约在50页,较为适度,但内容大多集中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其他部分略显不足。从印刷质量来看,两份报告印刷精美,未有文字错误。

五、对报告的总体评价

1、实质性、完整性与回应性

在实质性原则的应用方面,两份报告都表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要实现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环境的价值平衡、共同发展。宝钢报告中环境管理方面有较详尽的指标体系,表明“绿色宝钢”责任的落实。安赛乐的报告,由于篇幅不多,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涉及较少。

在完整性原则的应用方面,两份报告都涉及对股东、环境、员工、社区、合作伙伴的责任,但重点都放在环境和雇员两个方面;具体实施措施都略显不足。

在回应性原则的应用方面,两份报告均高度重视与利益相关各方的沟通交流。但两份报告显示:利益相关方参与还未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机制,报告所要披露的内容是否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也都未提及。

2、报告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确保报告质量的六个原则,宝钢的报告平衡性、可比性和可靠性显得不足。在平衡性方面,缺乏可持续发展背景的介绍,没有对企业或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描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计划没有披露;在可比性方面,环境绩效指标有历年数据的对比,但没有与行业或基准指标的对照,在社会或经营方面,指标体系较不完整;在可靠性方面,没有在报告中披露如何选择报告的内容、如何获得必需的信息、内外部的评价与审验声明等。安赛乐对社会责任议题的披露是年度报告的一个部分,缺乏一份完整社会责任报告所应有的结构体系。尽管安赛乐实际上有很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但如果根据确定报告质量的六个原则来进行评价,都存在着不足,这说明报告的篇幅对报告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两份报告在绩效的披露方面,都缺乏经济绩效的指标,没有说明经济环境与企业经营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宝钢和安赛乐的报告进行对标研究,可以为钢铁行业的企业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由于钢材及其衍生产品和服务是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府和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较高,有其特殊的行业特性,有着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对经济、环境与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企业的理念、使命和战略强烈地传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

其次,在披露内容方面,虽然钢铁行业对环境和社区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可以重点突出,但是,钢铁行业受外部经济以及对外部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除常规的财务指标外,要对此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说明。

第6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利益相关者理论;信息披露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所以,社会公众普遍期望企业能够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能为社会生活带来更多的积极变化。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爆出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不顾环境的污染、损害员工的权益、生产出有危害的产品,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已经逐步成为了公害,强烈要求企业将自己的行为要主动置身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近几年来,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政府、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企业履行社会义务的情况,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期将是企业不可回避的一个义务。

据统计,全球已有2000多家大型企业和机构和编制类似的报告。目前我国也有许多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一系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体系和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了,这对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还没有统一的报告形式、内容和计量标准,导致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严重妨碍了利益相关者从社会责任报告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影响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利用价值。由此看出,当前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大,所披露的信息价值也不高,故许多方面还需继续研究,理论体系也有待完善。

一、社会责任报告理论基础及评价

构建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理论基础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信息需求,而构建满足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社会责任报告;二是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将企业为实现该目标而做出的具体内容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于这两种理论体系,笔者比较认同前者,即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因为后者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对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约束力。报告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不同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披露信息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走一个过程,而是实实在在地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向大众披露。如果公布报告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报告的使用者,那么这种报告必然不会受到使用者的关注。

虽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构建社会责任报告,但结果不如人意。有些企业打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幌子,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不断粉饰,浮夸所做出来的社会贡献,更有甚者虚列社会贡献。同时,对企业在有些方面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损害在报告中不作披露了。可见,这样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于信息使用者、利益相关者毫无意义。如果从利益相关者对信息需求来构建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就会出现另一种不一样的态度。企业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自己披露的信息,尽可能地让利益相关者获取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东西。同时,利益相关者也会针对企业披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要求,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升华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这样,社会责任报告无论是实务价值和理论体系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实务价值会逐渐升高,理论体系也会越来越丰富。反对者认为,在基于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上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仅仅是被动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不能积极地投身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去。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经可以认为社会整体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那么企业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进都需要做出努力,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出来的信息才是更为详尽的。也只有在社会全体大众的监督之下,企业才会将一些负面信息披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且,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还会形成良性循环:利益相关者督促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并将信息详实地披露出来,企业也会为了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自身利益需求而更加努力地做出最大贡献,将贡献信息如实披露。利益相关者在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后,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信息对外后,就能更好在社会上获取更多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其实,这样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根本目标。

二、现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不足

(1)报告披露内容无统一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的概念其实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致使我国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自愿披露信息,所以国家还未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进行一些规范和约束。这样就导致各企业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种类、数量、质量都参差不齐,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各企业所的报告都在描述自己所做的贡献,完全不考虑利益相关者是否需要这样的信息。而且还可以看到在报告中企业的有些行为能否作为贡献来披露都值得商榷。究其原因,法律并没有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对社会的责任贡献,所以企业就采取有贡献则大书特书,无贡献就避而不谈的策略。这样各企业编造的社会责任报告就完全不统一、不规范,相互之间就毫无可比性可言。(2)报告形式重于实质。很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仅仅是出于随大流,是出于自己的声誉需要而将信息披露出来。特别是同行业的企业,在了解到竞争对手已经了社会责任报告,如若自己不可能会丧失一些争取社会资源的主动权。在基于这种出发点的情况下,多数企业是被动披露一些无关紧要或虚假的信息,这必然是质量低劣的社会责任报告。这种社会责任报告看似将该披露的信息披露得非常的详实,其实都是一些无关紧要、对信息需求者并不具有判断企业形象、为投资或合作做参考的价值的信息。因为这些企业是追求报告形式上的合理,但是他们忽略了报告本身的作用是用来与其他组织和个体沟通,忘记了报告是用来将自己的信息真实完整地传递给公众的目的。(3)信息的真实度和完整度不够。目前还有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以表彰自己在一段时期内的出色贡献为主,在其洋洋洒洒的行文中充满了对自己的溢美之词。但是,当我们认真读完报告后发现,真正称得上贡献的指标为数不多,能满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信息更少。很多企业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不完整的,所涉及的有效内容很有限。真正有效的社会责任报告,最基本的应该体现企业在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环境、消费者六个方面的贡献,而且要强调的是这才是最基本的。在报告的真实度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是有些缺陷。我们认为这些报告仅仅是企业为了粉饰自己的行为的一种虚假信息披露。而且,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大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都是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在有贡献的方面就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而自己没有贡献的方面就尽量回避。特别是企业对社会的某一方面其实是有损害的,起负面效应的,企业根本不对外披露,只让社会公众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会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社会责任报告是对外披露企业与社会之间互动结果信息的工具,而非对企业自己的表彰书。

三、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的建议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尚属自愿披露,没有任何国家机关来对其这方面工作进行干预,导致了企业本身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采取一种无标准的形式。由于没有任何法律来说明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所以各企业的报告也就不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了。利益相关者根本无法从这些报告中发现到底哪些企业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哪些企业应该被社会所淘汰。建议我国立法机构开始逐步重视社会责任报告,修订相关的法规来对现在无秩序状态进行规范,如制订报告的格式和标准,实质就是告诉企业在披露信息时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2)加大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力度。目前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将相关信息的披露都存在着理念上的不清和理解上的不足,所以导致了社会责任报告形式的千差万别。如若不在观念上进行统一,报告势必也将不具有可比性。为此,可以在概念上、观念上对企业进行一些宣传,让它们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报告,基于什么样的目的来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用途是什么,怎样来披露完整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且要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时间范围。让企业接受正确的社会责任报告理念,用正确的理念来引导企业披露出有价值、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3)设立机构对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进行评审。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还在于它属于自愿披露信息,而自愿行为如果没有一些外在的监督,就会导致每个企业自由发挥,甚至披露虚假信息。设立机构来对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审就是为了对企业的报告的质量作出公正评价并判断其相应的质量等级,以此不断督促企业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有了机构来监督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过后,企业所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就有可能提高,不会随意将一些难于查证的虚假信息当作社会责任信息来披露,为自己歌功颂德。(4)研究制定示范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不少企业现下对社会责任报告仍持观望态度,他们并不清楚披露真实、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益处,能够给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对广大企业推广社会责任报告,在各行业都树立行业之中的标杆,鼓励其它企业向它学习。其实在一个行业内有一个企业认真、负责的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并且获得了相当的扶持政策,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自然的其他企业也会效仿,将自己的社会责任信息如实的向社会公布。所以,可以考虑积极利用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企业都愿意披露出有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大体形势。但是,如果只注重经济利益,而不关心社会责任,势必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问题。社会责任报告起到的作用就是促进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如若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不高,内容虚假或形式不规范,那么这样的社会责任报告在实务上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起不到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对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完善社会责任报告,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实务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

[2]任月君.我国财务报告改进面临的问题及总体建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第7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推动我国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和谐发展的经营理念,将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我国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赢得“话语权”,也是至关重要的。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社会责任的诸多方面,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层次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形成阶层性的功能群,每项上层指标都要有相应的下层指标与其相适应;整体性是指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整体内部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整体的功能和目标。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选取、公式的推导、数据的采集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才能有效保证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和决策有用性。

(3)目标一致性原则

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即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要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4)时效性原则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随时跟踪实际情况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未然,同时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否则,可能会因不合时宜而导致决策失误或非优。

(5)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做到概念明确、定义清楚,能够方便地采集整理数据和收集情况,而且,指标的内容不应太繁太细,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6)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应满足可比性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口径和方法,同时指标值应经过归一化处理。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发现问题。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应进行量化处理。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实际情况,尤其对于一些缺乏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可采用科学方法使其量化。

3.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007年12月29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研究[2008]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分四大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虽然《意见》主要针对央企提出,但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分类,以及细化各种责任指标,最终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意见》第三部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另外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报告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本制度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标准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指标体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标准层是为了达到指标体系的目标,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所作的基本分类;指标层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分类的细化和具体分类。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阶段。随着国内外产业差距的逐步缩小,技术引进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中国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通过自主创新,缩短与竞争对手,尤其是国外竞争对手在技术水平、技术积累和技术开发能力方面的差距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更加详细和系统地披露企业创新责任履行情况,将达到帮助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业地位及行业发展潜力,最终完成科学决策的目的。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2] Archie B. Carroll,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July-August,1991.

[3]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EB/OL].省略pc.省略.

[4] Daly, H. E.. Toward a Stationary State Economy. Patient Earth. J. Harte and R. H. Socolow,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1.

第8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本文在分析2002年以来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的基础上,依据“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简称GBEE-CRAS 2010),对2011年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总结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一)数量

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近年明显增长,但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表1显示,自2002年朝日啤酒集团《与环境对话书》(中文版)以来,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持续增长趋势。201 1年前10个月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为77份,接近2010年全年报告的数量。在外资企业报告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外资企业报告占中国报告的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4之前,外资企业报告占中国报告的比率均在50%以上,之后不断下降,自2009年以来在10%上下浮动。

(二)评估样本概况

本次研究样本选取原则为在华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综合性披露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信息的报告。最终符合要求并纳入评估范围的报告共有43份,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估样本。

1.报告主体的地域分布

在评估样本中,最多的是日资企业,占40%以上,其次是美资企业和港澳台地区投资企业,排在第三位的是来自欧洲的投资企业。

图1显示,日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美资企业在报告的外资企业中居前三位,占外资企业报告的比率接近80%。欧洲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占11.90%,也是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群体。另外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的在华外资企业也了社会责任报告。

2.报告的次数

在评估样本中,多次的社会责任报告占主体。

图2显示,75%以上的报告是企业第三次及以上,其中次数为5次及以上的报告占35.7%。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多数报告在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5.报告篇幅

报告的篇幅长短不一,大多数报告篇幅超过30页。

图3显示,73.8%的报告篇幅在30页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报告篇幅超过50页。这表明报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比较丰富,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

4.行业分布

本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对所评报告行业分布进行统计。

图4显示,报告的外资企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其中制造业占83%,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也是报告相对较多的行业。

5.报告性质

所报告中,国别报告占主体。

图5显示,所评报告中,国别报告有37份,占评估样本的86%;非国别报告有6份,占评估样本的14%。

二、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本研究依据GBEE-CRAS 2010,从报告的完整I陛、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创新性和内容实质性六个维度对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

(一)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包括公司概况、报告参数、战略与治理、高管声明、利益相关方、风险机遇分析、实践内容、计划内容八个方面。所评报告的结构完整性平均得分率为57.16%,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6显示,报告在公司概况、高管声明、实践内容等方面披露较为全面,平均得分率均在75%以上,其中在实践内容方面,平均得分率超过90%;对战略治理、风险机遇分析和计划内容等方面的披露相对不足,得分率相对较低。总体来说,多数报告结构比较完整,能够对企业信息、报告信息、履责信息均做较为全面的披露,但对机构战略、风险和机遇分析进行了披露的报告仍只占少数,同时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计划方面,大多仅限于对社会责任规划做整体描述,只有部分报告显示出企业在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的详细计划。

(二)报告可信性

报告可信性包括表述客观性、利益相关方评价、CSR专家评价、第三方审验和信息来源五个方面。所评报告可信性平均得分率为41.19%,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7显示,97.62%以上的报告包含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表明外资报告重视和利益相关方沟通,期望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及营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氛围,65%以上的报告能够做到对履责信息进行客观表述。总体来看,报告信息表达较为客观可信,重视引入利益相关方评价,部分报告还通过第三方审验和标注信息来源,增强信息的可信性。

(三)报告可读性

报告可读性包括信息清晰定位、信息清晰表达、信息饱和度、色彩、版式五个方面。所评报告的可读性平均得分率为74.76%,下面是各指标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8显示,可读性的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均在50%以上。其中,信息清晰表达方面的平均得分率超过90%,85%以上的报告能够做到版式布局合理。总体来看,所评报告能够应用图片、表格等方式更为清晰地表达信息,做到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和谐、排版精美,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四)绩效可比性

绩效可比性包括纵向可比、行业内可比、跨行业可比三个方面。所评报告的绩效可比性平均得分率为33.82%,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9显示,在纵向可比指标的平均得分率超过70%,而在行业可比和跨行业可比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均不足30%。多数报告在披露绩效数据时通常会同前几年数据做跨年度对比,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绩效的纵向变化,但较少有报告能够利用行业或国家标准做自身定位。总体来看,所评报告具有较好的绩效纵向可比性,但应进一步增强绩效行业和跨行业可比性,对绩效进行更加全面直观的披露。

(五)报告创新性

报告创新性包括理念创新、结构创新、形式创新三个层面的内容。所评报告在创新性方面平均得分率为29.05%,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10显示,理念创新平均得分率达到50%以上,而结构创新和形式创新平均得分率均未超过20%。外资企业普遍注重树立并宣传贴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社会责任理念,而在报告结构方面则相对缺乏行业特色和企业特色,报告形式也多以平叙为主。值得指出的是,东芝集团报告采用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的7大社会责任议题作为报告框架,反映出ISO 26000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影响的趋势。

(六)内容实质性

内容实质性包括识别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要求期望、沟通的渠道和方式等八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涉及到出资人、员工、客户、环境、社区、政府、供应商、同

行、社会组织、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等十二个利益相关方。所评报告在内容实质性方面平均得分率为44.38%,下面是报告在内容实质性方面的指标覆盖情况。

图11显示,所评报告在利益相关方群体识别、利益相关方内容、议题披露和责任绩效方面有着相对较高的指标覆盖率,而在利益相关方要求和期望、责任理念和战略相关等方面指标覆盖率较低。

图12显示,所评报告在员工、客户、环境、社区等基本利益相关方的指标覆盖率较高,但对出资人的履责信息披露相对不足。对政府、供应商、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披露相对全面,但对同行、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披露较少。

从评估结果来看,所评报告在披露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履责信息方面呈现两个特点:其一,对基本利益相关方中的员工、客户、环境等履责信息披露比较全面,例如对员工劳资问题、安全生产措施、培训发展等均做了较为全面的描述,但对出资人的履责信息披露较少,只有部分报告显示了企业盈利状况;其二,对除了基本利益相关方的其它利益相关方责任在识别、沟通等方面信息披露较少。另外,有些报告显示企业选取利益相关方最关注并且与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作为责任实践的重点,有效提高了履责绩效。

(七)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比分析

从2011年、2010年对比的情况来看,外资企业报告在各维度的得分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表2显示,201 1年在外资企业的报告整体得分率比2010年上升了2.27%,具体在各个维度的变化不一。一是报告的完整性、可信性和可读性平均得分率均有一定的增长,其中报告可信性和可读性得分率均增加了10%以上;二是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和实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绩效可比性得分率下降了9.62%。

总体来看,2011年外资企业报告与2010年相比,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尤其在完整性、可信性和可读性方面,这表现出报告主体越来越重视报告的结构和形式,并且注重参考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不断提升报告质量。但报告同2010年的报告相比,在结构创新、形式创新、社会责任绩效的行业可比和跨行业可比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报告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发展空间巨大

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来看,外资企业报告数量增长较快,但是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11年上半年中国外资实体企业为44.19万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不足外资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外资企业仍然是凤毛麟角。其中,跨国公司500强在华投资已经达到470多家,了中国区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5家。这一定程度显示出外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以国别报告为主,具有较好的针对性

研究样本中国别报告占86%,是外资企业在华报告的主流。国别报告比例高缘于中国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反映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客观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外资企业对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识。国别报告作为外资企业与中国区各利益相关方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企业在中国区的社会责任实践信息做了比较系统的披露,便于中国区各利益相关方更全面地了解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及持续发展理念、行动和绩效等信息,有利于企业推进社会责任本土化进程。国别报告的增加也是外资报告质量逐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3.报告内容具有较好的实质性,但对经济绩效披露相对欠缺

报告普遍对关于员工、客户、环境、社区等基本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实践信息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披露,尤其对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与公司业务相关和利益相关方密切关注的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部分报告还对相关责任绩效作了详细披露,总体上内容具有较好的实质性。部分外资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对关系各利益相关方的议题进行评估,有效地提高了报告的信息披露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报告普遍对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效益和市场贡献等企业经济绩效影响信息缺乏明确的披露,比如企业营收状况、对出资人履责信息等,而这些也是利益相关方期望了解的重要信息。

4.报告结构普遍比较完整,与母公司风格保持一致

报告的整体框架普遍包含公司概况、高管声明、利益相关方、责任实践内容及责任规划等内容,较为完整地披露了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措施和绩效;报告篇幅适中,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责任实践信息。大部分报告能够延续母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框架,保持了整体风格上的一致性。

(二)建议

1.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价值的认识,积极中文版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作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外资企业应加强对报告认识,积极中国区报告。现在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许多外资企业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根植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与中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战略和计划。与中国各利益相关方的充分沟通,倾听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和期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中国的利益相关方的中文社会责任报告对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针对利益相关方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议题进行披露,以获得各利益相关方的认知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企业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9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2004年,AA Rating在这一年选取了《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100强企业作为评估对象,评估了他们以英语的全球年度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包括在线报告,而且只考虑企业的全球报告,而不会考虑其分公司的报告。

与2004年相同,2005年仍旧选取了全球财富100强作为评估对象,这些企业英文版的年度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网络版报告是进行分析的主要依据。而且这样的分析限制在一个公司的全球性报告而不是那些子公司或附属公司的报告。

2006年,AA Rating选取了全球财富50强还有其他14家知名公司,而非100强进行评估。此外,还为南非、匈牙利和俄罗斯地区的顶级大型企业进行了单独排名。评定参评公司的英文版绩效报告,特别是已的全球年报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通过网络的报告。全球AA Rating仅考虑公司的全球报告及其分公司或其他运营分支的从公司全球战略角度入手、并对全球公司造成影响的报告。

2007年仍旧选取了全球财富100强作为评估对象。

3.评估周期

2004年,AA Rating对报告收集的截止日期是2004年1月2日,对报告的评估是在2004年1月2日至3月15日间进行的。

2005年,AA Rating收集报告的截止日期是2005年7月15日,对报告的评估是在2005年5月至7月间进行的。与2004年比较,评估周期发生了变化,鉴于有些企业报告的时间较晚,报告收集的截止日期后延,有利于收集到更多的排名企业的报告。

2006年,AA Rating收集报告的截止日期是2006年7月15日,对报告的评估是在2006年5月至7月间进行的。这与2005年的情况相同,说明这种评估周期的设定更加符合企业报告的时间规律。

4.公司分类

总结前两年企业的得分情况,2006年AA Rating还对公司实行了分类,参与排名的64家企业被分为4类,包括领先者、挑战者、参与者和旁观者。如此一来,就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

领先者:得分60分及以上。公司具有较完善的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是努力实践社会责任的先驱企业。

挑战者:得分在50分左右。公司逐步扩大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合理分析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发展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改进对相关方的回应。

参与者:平均得分35分。公司已将非财务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畴,积极向顾客、员工、政府和股东等传统意义的利益相关方展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

旁观者:得分在15分以下。公司对非财务绩效的披露不足。

图7-2的分析反映了2006年排名中前64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在这64家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是少数,大部分企业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而仍有l/5的企业处于“旁观者”地位。这种分类方法的确定,有利于企业进行自我定位,促进企业向着更高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发展。

二、排名结果分析

1.整体分值

在2004年的评比中,全球财富100强的平均得分为24分。然而,围绕该平均值,分值的分布却很广泛,最高达67分,最低至1分。只有5家公司的分值超过了50分,它们分别是英国石油公司、苏伊士、壳牌、联合利华及家乐福,其中英国石油公司的分值最高,达到了67分。50家公司的分值不足25分,其中23家公司的分值不足10分。

在2005年的评比中,全球财富100强的总体平均分数已由2004年24分上升到了32分,而且分值的范围变宽了,从最高的78分到最低的1分。三分之一的企业取得了40分或40分以上的成绩,而2004年仅有十分之一的企业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在2006年的评比中,评估对象的数量减少为全球50强,外加14家公司,它们的平均得分为34分,并且有40%的公司得分超过了40分。但是最高分从2005的78分降到72分,而最低分则出现了零分。

在2007年的评比中,全球财富100强的总体平均分数已由2006年34分上升到了39.6分,近一半的企业得分在40分以上,而且最低得分提升到8.9分。

平均分的上升,说明这些全球范围内的大企业在朝着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并且对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作用愈发重视。而且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上也有所提高,报告的编写质量也逐年提升。

2.社会责任各方面的表现

在2004年和2005年的评估中,社会责任的“内在”方面(即战略意图、治理、绩效管理)的分值要远高于“外在”方面(即审验、公开披露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分值。与2004年相比,2005年参评企业在六个方面的表现均有所提高。2005年外在方面在分数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报告的透明度提高,更多企业进行了正式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审验,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非传统的利益相关方群体进行了沟通。

下面是AA Rating依据评分的六个方面对2004排名结果的分析。

(1)利益相关方参与

在利益相关方参与方面,企业的分值总体偏低。只有两家公司的分值达到或超过了50%。这些领先型企业证明,它们已经确立了合理的系统性参与流程。而G100企业正在丧失通过学习和创新来创造长期价值的机会。虽然企业通常能发现它们的利益相关方,但是没有多少信息能够证明系统的参与、学习和回应。尽管整体分值不高,但是,72家公司都有分值这一点就说明,利益相关方参与被普遍认为是社会责任的一个相关方面。

(2)公司治理

在公司治理方面,公司在政策及纳入年度报告方面的表现相对出色。只有30家公司披露了有关董事会组成及流程的信息,它们设有主要的董事委员会,明确负责可持续发展;大部分公司(89家公司)披露了有关其非财务表现的全球性政策;67家公司制定了供应链方面的政策。对于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的年度报告中这项工作,G100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79家公司中,大部分公司建立了某种联系。

(3)公司战略

G100公司在战略意图方面的得分最高。除了两家公司之外,所有公司都在其年度报告中声明了自身的经营战略,尽管这些公司声明的清晰度和深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公司(73家公司)确认了可持续性业绩与经营活动之间的某种联系。分析还发现,G100企业越来越注重国际自愿框架和标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合国全球契约,同时承诺遵守《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以及国际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企业永续发展》。有很多企业确认了它们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影响,有25家企业全面介绍了自身的社会及环境影响,有16家企业全面介绍了自身的经济影响。

(4)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方面的平均得分相对较高,有49家公司得 到了一半以上的分值。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将非财务问题融入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中,并认识到需要有资深的管理人员负责可持续性发展。但是,达到这一目标水平的公司很少会通过提供与可持续性绩效有关的管理层激励措施进一步深化这一目标。有49家公司设有向董事会报告、直接负责处理非财务事宜的资深经理。超过一半的G100公司也提供了非财务问题的连续不断的培训;11家公司开展了为资深经理量身定制的培训。更多的公司还将它们的系统与国际公认的标准相结合――27家公司拥有部分或全部经过IS014001认证的EMS和OHS管理系统以及供货商绩效的方针和规范。在此次评估中,有45家公司披露了非财务目标。大多数公司已经认识到将非财务方面绩效融入产品或工艺创新当中的必要性。

(5)审验

审验是分值最低的方面,其中只有15家公司为它们的可持续报告提供了外部审验。其中有7家公司位列分值最高的10家公司之内。尽管实现外部审验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关注这个问题的几乎都是公司总部。对于那些分值最低的企业来说,它们的明确特征是都没有可持续发展报告,或很少的非财务业绩信息。例如,有些美国公司只注重提供企业慈善活动的有关信息(沃尔玛、塔及特和美国邮政服务公司),或者往往会提到供应商及/或员工的多样化以及机会均等法律所要求的公开披露。只有两份审验声明――ENI和Unilever的审验声明――提供了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意见,后者仅对环境数据有所评论。在审验人的独立性方面,只有唯一一家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审验人作出了声明:审验人在商业或财务关系方面独立于英国石油公司。

(6)公开披露

一般来说,企业在公开披露方面仅能取得20%的分值,这进一步证实了这样的结论:社会责任中这个重要而简单的方面还未成为世界上最大企业的习惯性做法。尽管在G100企业中,大部分企业(72家公司)提交了一份具体的报告,以强调它们业绩中的社会及环境方面的问题,但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提及那些对利益相关方来说很重要的实质性问题。

2006年的评比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审验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关于第三方独立审验,表现优秀和一般的公司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企业绩效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否包含第三方审验报告。被调查的64家公司中只有13家采用了某种形式的外部审验,只有5家公司能够显示审验对于公司的价值,以及这个价值是如何指导公司的审验活动的。关于利益相关方参与,绩效表现的明显提高体现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上。特别是表现一般和表现不佳的公司都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制度。社区和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参与频率明显增加,企业在表述利益相关方的划分和现存关系时,也更为透明化。

3.地区性差异

在2004年的评估中,各企业的分值体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在社会责任的六个方面,欧洲企业的平均分值为31分,北美企业的平均分值为16分,亚洲企业的平均分值为25分,排在欧洲同类企业之后。总体来说:

欧洲企业在分值上拥有一定优势,这体现了该地区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历史以及对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接受程度,也体现了公共部门通过开展自愿活动,制定越来越多的监管要求,并且进行积极鼓励所产生的影响。

亚洲向欧洲展示了类似的整体形象,但在绩效管理方面更有优势。这也许反映了一种强有力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在环境管理方面。

北美企业的分值相对较低,原因是这些企业关注的重点是慈善事业和参与社会活动,而这两个方面对Agating来说并不重要,毕竟这项评比强调的是与核心经营战略相关的非财务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