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消费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0.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却处于困窘,这引起了学者对此困窘的思考。青年人不断地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青年人素质能力低下,道德信仰迷失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学生为躲避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而常常酗酒和整日上网,厌学情绪十分严重,心理压力极大,在困难面前表现的软弱无力,以致出现自残、轻生现象,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严重的危害。因此,技术的异化和市场经济的物化导致一部分青年人理性的迷惘。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社会对青年人的素质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青年人应具有创新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针对社会的价值目标要求,我国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能够使青年人认清生命本质、提升生存技能以及追求生活幸福。
1.当代青年三生的普遍性问题
一部分当代青年在对待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观念上普遍性地有所偏失,总体上的特征为: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存的无力以及对生活的低俗。
1.1对生命的漠视
一些青年人漠视生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青年人不尊重自然,对生态环境里的生物生命的漠视,随意伤害自然界里的动物和植物。免费论文参考网。如大学生虐猫事件和用硫酸烧伤黑熊的事件,满足其变态的心理需要;还有的青年人捕杀野生动物,以此达到经济利益;还有的青年人随意破坏公共绿地等。其次青年人对同伴生命的漠视,青年同伴之间由于各种矛盾引发互相辱骂、殴打、甚至致死事件。
1.2对生存的无力
青年人对生存的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面临突发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上,青年人对生存的无力。如在遇到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青年人缺乏逃生自助经验,没有采取应急措施。免费论文参考网。青年人没有具备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没有应对地震、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险能力、生存能力。第二个方面是青年人缺乏工作技能,不能为自己谋取一份工作,在生活上只能依靠父母的资助。
1.3生活的低俗
一些青年人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上面,而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生活上的消遣上。这些人的生活很低俗,其嗜好主要表现在上网、追星、购物等。在日常生活中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人交往能力逐渐退化,而且使青少年性格孤僻,不但使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还出现了违法犯罪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青年人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树立理想和信念。
2.三生教育的内涵
青年人应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针对当前一部分青年人窘况在三生问题中,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在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工程。免费论文参考网。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促使当代青年人对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有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行为。罗崇敏对“三生教育”的阐释为:生命教育是帮助青年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促进青年人主动和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这就有利于青年人建立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内部自身和外部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是促进青年人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促使青年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幸福生活的教育,有利于青年人热爱生活、奋斗生活、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外延及现实意义
3.1理财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关注理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高等院校也缺乏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导致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理财意识和基本的理财技能。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理财技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技能,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消除部分学生恶意欠费的问题。学校要对学生收入结构、消费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培养学生理财意识和技能的方案。
大学开展理财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应将培养学生理财意识和技能作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财技能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理财教育有利于解决学生欠缴学费的问题,有效帮助贫困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理财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 “三生教育” 结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青年学以致用的能力。
3.2消费观念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青年人在消费方式上比较盲目,崇尚享乐主义,这就会导致人类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欲望,破坏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代青年消费观念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观念教育引导青年人理性消费和科学消费。消费观念的教育有助于青年人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根据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情,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应是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崇尚节俭、合理消费、扼制欲望的膨胀,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
青年人正在逐步独立地生活,学习和掌握消费等基本生活技能,形成适合于自身的生活模式,而消费观念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年确立健康、高尚的消费目标和消费观念。青年人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而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是在促进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青年收入的多元化、消费的多层次性、心理需求的复杂化,引导青年建立健康的消费习惯;提高青年理性消费意识及社会化程度,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其学习、生活、工作有合理规划,避免“月光族”的大量产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长和社会的负担,青年树立普适性的消费观,推动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3生存技能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当前,青年人在面临危险事件时不知所措,软弱无力,无法阻止和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青年人缺乏自救和互救知识,安全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以致酿成不幸。教育部门应开展系统的生存技能教育。学校应进行灾害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他们自救的知识,增强青年人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教育应该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进行模拟和演练,让青年人熟悉具体的救助方法和步骤,增强青年人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生存技能教育能够消解青年人的生存困境,增强生存意志,生存技能教育的实施提高青年人的生存技能, 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减少青年人“悲剧”发生具有重大的作用。
4.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处于困窘,这引起了学者对此困窘的思考。通过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存的无力以及对生活的低俗的分析,教育部门应促使当代青年人具备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行为。学校应将培养青年理财意识和技能,并作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学以致用的能力。消费观念上应教育引导青年人理性消费和科学消费。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应是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崇尚节俭、实现可持续性消费,以此推动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学校应对青年进行灾害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青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自救的知识,增强青年人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教育应该将进行模拟和演练,让青年人熟悉具体的救助方法和步骤,增强青年人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左立竞.论“三生教育”与高校新型合格人才的培养.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3):79.
[2]王飞.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三维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31(3):1~4.
[3]李兴华,尹松波.三生教育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14.
[4]苗启明.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应用伦理关怀:生命、生存、生活关怀—兼论“三生教育”的哲学基础.昆明学院学报,2009,31(4):1~4.
[5]王飞.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三维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31( 3): 1~4.
一、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理财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200名大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的占60.5%,其他地区的占39.5%。由于农村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并不富裕,本次调查结果亦显示受访者的平均生活水平并不高,受访者的月平均生活费用为400元左右。由于家庭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大学生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谨慎使用钱财的好习惯,他们普遍具有理财观念,渴求掌握理财知识。但大学生仍普遍存在理财知识匮乏、理财技能薄弱的现象。通过整体分析,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有理财的需求,但所存在的理财现状不尽乐观。
(二)大学生理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经济来源渠道单一,独自谋生能力差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经济来源一项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9.5%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其中70%的大学生没有其他任何融资方式,生活费用全部来源于父母;有20.5%的大学生能依靠自己获得部分收入,但不依靠其他方式,只依靠自己打工解决经济问题的大学生只占0.5%。除父母提供,资金的其他来源主要有亲友的资助,学校的助学贷款,自己的打工收入等方式,但资金渠道在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只占29.5%。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极强,独立谋生能力差。
2、消费结构不合理
本次调查分析在消费支出调查中,涉及饮食、日用品、通讯、网络、交际和学习支出。分析时将其分为必需支出、交际支出和学习支出三大项。从支出情况看,交际费用支出过多,而学习支出却少得可怜。
在这个消费结构中,大学生的学习支出还不到总支出的1/5。说明部分大学生尚未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3、支出没有计划
有63.5%的大学生自己没有记账的习惯。用钱没有较强的计划性,导致自己每月的支出不能平衡,一到月末或学期末,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经济危机”,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有的只能靠借债度日。
4、大学生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
虽然有60%以上的大学生回答自己有开源节流的意识,但他们对理财的认识并不清晰。近几年,学校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教育也有由重视“智商”教育到向“情商”教育的偏重,而“财商”教育却很少涉及。
5、理财知识匮乏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财知识不足。学校关于理财教育的基础课设置较少,对于理财知识的推广能力有待提高。
二、在校大学生个人理财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应努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理财的环境
净化消费环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我们的行为和观念不可避免地都受着来自社会的影响,作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更是如此。首先,应积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适度消费的观念,减少那些对大学生消费构成威胁的广告宣传,通过社会舆论和传媒的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一些媒体对大学生理财进行积极引导。另外,政府部门和大众媒体对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投资与理财风气给予适当引导,加大鼓励合理投资、反对投机行为的宣传力度,同时运用媒体和舆论,将正确的理财知识传递给人民群众。
(二)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财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消费的主要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大学生已近成年,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家庭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应该着重做好引导和启发。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理财导师。
全美最新儿童理财教育指南《富孩子》一书中写到,我们不知道多少钱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教会孩子给予,从而使他们日后不至于迷失于一个日益被金钱所吞噬的世界。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同样,美国父母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家庭让孩子干家务换取零用钱,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应该注意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朋友式的交流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父母还应主动与孩子沟通,与他们谈论一些涉及生活、学习和未来事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日常理财的知识和技巧。在与孩子讨论问题时,善于精选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的现象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给孩子一些建设性的提示和启示,而不应像领导作报告那样宏篇大论。
(三)学校应鼓励学生学习相关投资知识,不提倡学生进行炒股
有报道指出,目前中国的大学生股民大有人在。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炒股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炒股弊大于利。首先,炒股风险大,一旦越陷越深,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对学习、生活都会有影响。其次,炒股还会占用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再次,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投身炒股,大多是出于利益驱动,想通过炒股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正因为炒股具有投机性质,大学生即使能够在炒股中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也将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塑造。所以,允许有较扎实的金融知识功底,且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学生进入金融市场适当尝试,但建议其他在校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由此,学校可以引进虚拟炒股软件,在学校开展虚拟炒股大赛,为那些想锻炼自己炒股技能的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四)大学生应注重自身理财知识积累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引导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88-01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
经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但仍以家庭为主,统计显示选择家庭为主要消费来源的学生占70%。统计同时也显示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调查中20%的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或兼职来获取生活费。
(二)大学生主要消费结构
1、基础消费
主要包括:(1)生活消费,这种消费在大学生所有消费中占的比例最高。调查中大学生月伙食费支出占月总消费支出近50%,月购买衣物费用支出占近10%。(2)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打印复印等费用。
2、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消费
主要包括:(1)交际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调查中月交际费50-100元占23%,100-200元占27%,200元以上占11%。(2)网络消费。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内容。因校园网资费较低,本科生和研究生上网的费用不是很高,月上网费用30元以下占62%,30元以上占28%。(3)通讯消费。随着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的出现,大学生的通讯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月消费30元以下占6%,30元-50元占55%,50元-100元占32%,100元以上占7%。(4)休闲娱乐消费。其中KTV是大学生最热衷的休闲娱乐活动,月花费在30元左右的占65%。
3、发展消费
(1)考证消费。随着就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各种考试证书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学期考证的费用在50-200元的高达48%的比例。(2)发论文消费。这是发展消费中兴起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29%的本科生和90%的研究生。在这90%研究生中,每学期费用800-1000元占32%;1000-1500元占6%;1500元以上占15%。(3)找工作消费。大学生为了找工作参加各地大型招聘会和各种考试所花费的报名费、交通住宿费等占据了大学生消费中很大的比例。
(三)大学生消费水平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总体适中、合理,以中低消费为主。调查中42%的同学的消费方式是“能省则省”,40%的同学是“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500元以下占24%, 500-800 元占47%。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大部分消费是现实、合理的。“就整体情况而言,你是如何看待周边同学当前的消费状况的?”,调查显示:没有人认为过高,20%的同学认为比较高,74%的同学认为比较符合实际,5%的同学认为比较节俭。
二、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引导
(一) 大学生消费特点
(1) 大学生在消费商品时,吸引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即性价比)。调查显示购买商品时首要考虑因素是价格、质量的同学占83%,注重外形美观的占12%,注重品牌的仅占5%。这是因为上文提到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即使是20%的通过勤工俭学或者兼职获取生活来源的同学,他们每月可以支配的钱是有限和固定的。时尚(即外形美观)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是位于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因素,这说明大学生消费还是理性的,盲目的追求时尚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行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他们用在购买学习资料上花费的比例和用在上网的花费上的比例严重失衡。
(3)没有合理的理财观念,储蓄意识淡薄。调查中18%的同学的消费方式是“毫不在乎,想花就花”。在“当你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你基本会有怎样的安排”的问题上,选择“没什么安排,想到用什么就用什么”占40%;5%的同学选择“马上去买或马上想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你所热衷的方面,你会不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大肆花钱”,36%的同学选择“会”。在“你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如何”,14%大学生认为较差,无计划;78%的大学生认为很一般;仅有8%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较强的理财能力。
(二)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
【关键字】个人理财 保值增值 商业银行
一、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推出的背景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以特定的客户为服务对象,通过对客户的个人资产分配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客户确定阶段性生活和投资目标,并利用其在金融咨询、投资理财、服务网络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议和帮助客户及时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品种,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并从中收取相应费用的一项中间业务。理财业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产生的背景条件是:
(一)从消费者来看,是人们对自己财产有保值增值的愿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富有,但是面对中国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大幅度上涨,从0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除了2010年2月份有了一个大幅度的上涨以外,其他时间都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如图),这说明中国的储蓄水平依然很高。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在20世纪70年代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2005年我国居民的储蓄高达51%,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3月CPI5.4%,超越去年11月5.1%的高点创出32个月以来的新高,面对如此高的通货膨胀率,把钱存在银行正在缩水,因此消费者在积极地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做到是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但是由于投资者个人知识,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自己来理财,这时候投资者就迫切的希望有个专门的机构来帮助自己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也由于中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由此可见,我国个人理财服务的前景广阔,潜在市场巨大。
(二)从银行方面来看,有利于增加其利润来源,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推动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竞争压力增大,一方面由于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发展受到了规模限制,虽然银行可以在中央银行决定的利率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浮动,但是为了吸引客户,他们不会把利率偏离的太远,因此依靠存贷差来获取经济利益远远达不到银行的发展所需,同时银行担心出现不良贷款而惜贷,优质客户要求银行下浮贷款利率等不利因素,使得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更加单薄。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大批外资银行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局面,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国内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它们开始注意到:在国外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非常成熟,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并且个人理财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目前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刚刚起步,需求增长旺盛,极具发展潜力,因此被各家商业银行普遍看好。
在以上两方面的作用下,理财业务顺应潮流的诞生了。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理财业务在各家商业银行雨后春笋般的开始了,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一)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的初步尝试
因为理财市场存在着如此巨大的需求,各家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取理财业务的收益,纷纷开始了理财业务的尝试。国内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只是近几年的事,大致的发展历程是: 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在国内银行界成立私人银行部,客户只要在该部保持最低10万元存款就能享受多种财务咨询服务;1997年,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向社会推出包含理财咨询设计、存单质押贷款、外汇买卖、单证保管、存款证明等12项内容的理财系列服务;2000年,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以员工名字命名的“个人理财工作室”;2002年底,招商银行面向全国推出“金葵花”理财,为高端个人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综合理财服务,内容包括“一对一”理财顾问服务、易贷通、投资通、居家乐理财规划等服务内容。
(二)2003年被称为“理财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3年可以称之为“理财年”,在短短的一年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积极推行品牌化战略,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开发,多种理财品牌纷纷登场亮相。自招商银行推出了“金葵花”理财品牌之后,工行推出了“理财金账户”,建行推出了“乐当家”,农行推出了“金钥匙”,交行推出了“圆梦园”,民生推出了“非凡理财”,广发推出了“真情理财”。同时各家银行也有过去的那种局部化、分散式的营销方式,开始向整体化、精心包装、统一营销的方式转变。开发了各种体现本银行的特色和竞争力的专属理财产品,而且也加大了在延伸服务、附加服务、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努力;各种市场推广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尽显银行特色。
(三)个人理财业务高速发展阶段,产品种类急剧增长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中,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外汇理财产品市场占理财的比值不断增加,特别是2007年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对结汇和购汇的限额规定为五万美元,这就有利于鼓励个人进行外汇投资理财,这就推动了外汇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同时银行也出现了很多的人民币挂钩型理财产品,股票挂钩型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QDII产品,FOF产品。其中这些产品中的一些中短期产品比较符合客户的需求,因此特别受市场的欢迎。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会向更高一层次迈进。随着银行理财团队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积累的不断增加,还有银行逐步完善理财产品的努力,相信理财产品在中国会逐步走向成熟的。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毕竟这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给客户提供的投资理财服务无论从规模上,营销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个人理财理念及业务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业的分业经营现状,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的空间
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个市场相互分裂,我国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只能分业经营,银行不能经营保险证券的业务。同时法律还规定了银行不能代客理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个性化服务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操作,银行无法利用证券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商业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产品,因此对产品的适用性无能为力,因此我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建立在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形成共享,有时还产生相对封锁,客观上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的纵向发展。
(二)商业银行缺乏复合型的个人理财人员及设计产品缺乏创新、产品单一
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理财人员要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建议合适的理财产品,同时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因此对理财人员的要求很高。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内容,还要了解法律、税收、财务、会计、保险,证券及衍生品的操作过程及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一方面我国的银行理财业务大多数是从银行自身的产品推销开始,因此理财人员也是大部分从银行的工作人员中分配出来的一部分人员,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考试,并且由于他们只是对银行的业务相对熟悉,因此设计的产品大部分都是以结算类为主,而且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卡通,银证通等服务产品,同质性很强,缺乏本行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的分业经营,使得精通财务、会计、保险、证券、银行的综合性人才很少。同时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及理财人员的考核标准还是建立在传统的完成多少存款任务的基础上,他们不承担收集,分析及管理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的职责,因此对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产品设计的思路及产品存在的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对金融理财产品的设计方面就存在盲目性。
(三)缺乏相对独立的健全的一个业务运作系统
理财体现的是对一些迫切需要保值增值自己资产的人提供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体现的是以客户为中心,在理财业务中,客户往往希望银行能提供一种一站式的服务的新型服务业务,要想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理财部门必须要依赖于前后台业务的整合,从客户的风险分析、理财建议到具体操作实施都要衔接起来,让客户能省时省力的保值增值自己的资产。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理财业务涉及到资产、负债及银行的中间业务,但是上述业务又是由银行的多个部门来管理,导致前台业务条块分割。个人理财业务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系统,使商业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没能发挥出金融理财业务的最大优势。
(四)个人理财业务进入门槛太高
个人理财业务都是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但是在中国高收入的人只占总人口的5%,95%的人还是一般收入水平,服务门槛过高,而满足这个条件的客户又相当有限,因此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资银行一般“门槛”在5万美元以上,国内银行的很多理财产品一般“门槛”在5万元以上。比如说像建行的“乐当家”它也要求你要在建设银行存款要达到20万到50万元,同时每年的消费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额。北京、上海地区银行的个人理财中心的门槛由2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行业平均水平也在30万元左右,这种高门槛是一些有理财需求但是资金不足的居民望而却步,但是普通客户比“富人”更需要个人理财,他们往往有明确的理财目标,但缺乏投资技巧,更需要理财师帮助建立切实可行的健康理财计划。
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使银行充分发挥这个新兴产品的竞争优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
(一)完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保险、证券的客户信息,扩大客户群
针对国家的分业经营法律法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各司其职,这样就容易造成三个部门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虽然我国分业经营是考虑了风险监管的复杂性,而且由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才决定实行分业经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中行要与光大银行合并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可能是混业经营的前兆、序幕,因此混业经营应该是中国以后的一个发展趋势。为了让这个趋势快点到来,我国的政策法规应该先要各个部门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循序渐渐的走向混业经营。同时要充分利用保险证券的客户信息,而且要尽快的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根据客户的诚信情况把客户分为普通客户和优质客户,也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客户,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来区别对待,提供适合客户的理财产品,这样可以降低风险,有的放矢,更好地为客户及银行的竞争力服务。同时也要完善银行交易合同的内容,避免在法律上存在缺陷或不完善导致无法履行,引起法律纠纷,给银行造成损失。同时要使理财产品的合同简单明了,客户能够理解,不要用太强的专业术语,语句内容要合理,不要存在歧义。
(二)加强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设计出各自银行的品牌产品,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加强银行的竞争力
由于理财是一个新兴的,还不是很完善的行业,因此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的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商业银行要在人员选拔、业务培训、实际操作训练等方面狠下工夫,同时要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考试方式与理念,同时也要借鉴我国的一些比如培训注册会计师、保险经纪人等专业人员的成熟经验,制定一套专门考核理财人员的机构及考试内容,形成一种正规的选拔渠道。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黄金外汇房地产及衍生品非常的熟悉,不仅熟悉他们的操作过程,定价过程,还要非常熟悉他们的风险,根据这些知识设计出复合型的理财产品,形成银行的品牌,打响银行的知名度,更好地为银行的竞争力服务、同时还要求理财人员有很好的营销技巧,了解客户的心理,能准确的判断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针对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提供合适的理财方案。因此要培养一个综合素质很高的理财人员还是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并且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但是为了银行以后更好的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
同时银行提供的理财服务还是停留在千人一面,人人皆可的、无差别、无个性化的服务上,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针对特定的客户,特定的市场,根据他们的理财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理财产品。针对优质客户发展“一对一”的专门服务,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体现银行的特色,极力的营销银行的特色,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银行的发展服务,提高银行的收益和竞争力。
(三)要加强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一站式服务系统,同时要适当降低个人理财业务的服务门槛
由于我国的理财业务是一个新兴的部门,在银行内部涉及储蓄、贷款、代销基金、代办保险、个人外汇买卖、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个部门。因此银行为了提高效率,增加竞争力,更好地为客户保值增值资产,有必要建立一个个性化、一站式的理财服务,这样就必须要调整银行的内部部门的设置,整合个人金融业务资源同时要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相关公司的横向联合,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同时要降低银行的服务门槛,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到理财的队伍行列中来,这样有助于扩大银行的知名度跟客户的认知度,对银行的将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提供理财产品先从不收费开始,等银行的知名度打出后,再向收费过渡。同时要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的进入门槛,使大量的普通客户也能加入到理财行业,其实这些客户也许以后就能发展成优质客户,为银行将来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理财方案的设计过程要严谨
当一个理财规划师拿到一个理财案例时,要充分的分析这个家庭的资产情况及各个资产占的比例。这样才能分析出一个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及资产的配置是否合理,才开始决定是否对这个客户进行理财规划。如果决定进行理财规划,先看一下客户要求的理财目标,理财规划师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充分的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客户将来收益的风险状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合理的假定,给客户制定一个详细的理财方案,实现每一个理财目标。在制定完成理财方案以后理财规划师要进行可行性测试,同时要对理财规划后的资产与规划前的资产进行比较,看看是否真的改善了客户的资产情况,最后当然定期的对客户的资产情况根据经济形式的变化进行定期回访,如有必要还要进行一个重新的理财规划。
参考文献
[1]杨海刚.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硕士论文,2006年.
[2]曾庆山: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4
[3]沈晓敏、孙静:代客理财服务新产品田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3.4
[4]袁莉.个人金融理财产品管理与发展.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论文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较起国外发展成熟的业务,我国只是刚刚起步,并存在不少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加强我国银行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业的不断发展。
一、个人理财概述
所谓个人理财业务,就是银行为满足自然人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推出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如:理财咨询、理财分析、存单质押、开具存款证明以及委托存款转期转账等。从消费者角度讲,就是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与目标,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在专家建议下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资产帐户及相关信息,以达到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站在金融企业角度讲,一是要研究开发个人理财产品,二是要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
按照西方银行业的观念,“个人理财”服务就是意味着客户将资产交给银行后,完全由银行代为打点,按照客户与银行之间约定的额度实现资产增值。而我国银行业目前所谓的“个人理财”服务,客户并不能把资产交给理财中心,由它代为投资、,而是只能向客户提供建议。
综上所述个人理财业务是以“学”追求极大化为精神,以“学”的客观纪录为基础,以“学”的运作方式为手段,从个人角度希望达到实现个人理想,提高生活品质,丰富家庭生活的目标;从金融企业角度,集合和创新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首先是将企业客户作为它重点发展的客户。实际上随着个人财务的增长,个人客户成为银行越来越重要的客户,个人理财只是个人客户业务中的一种。目前在一些富裕的地区,个人的业务已超过了企业的业务,所以与个人有关的业务有着较强的增长潜力。另外,从我们国家居民的财富增长速度看,它也为个人理财提供了一个现实的需求和成长的土壤。
在过去的几年里,各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城市的各个角度脱颖而出,各种品牌“量身定做”、“一对一”等词汇充斥着媒体报道。如招商银行推出“快易理财”、“酒店预定”、“贵宾等机”、“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四项个性化服务项目;兴业银行推出“自在增利”业务;工行继“理财金账户”后推出了金融@家,从根本上突破了银行柜面服务的地域和时空限制;农行的金钥匙金融超市,让各阶层的顾客享受“一站式”贵宾化服务;中信的理财宝;民生的钱生钱也都在从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收益方面突出自己的影响力。
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各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需求不足
1.业务的服务门槛偏高。多数个人理财项目定位于少数的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造成客源稀少。国内银行一般“门槛”在20万元以上。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要求客户资产要达到50万元;银行的“理财金账户”,要求客户资产达到20万等。中国目前来说总体上高收入客户比例较低,从现有品牌看,门槛的偏高导致能够满足这一门槛条件的客户比例并不多。这更显示了我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它还不能合理地驾驭和掌握居民的理财的需求,合理地确定门槛条件。
2.个人理财业务宣传不到位。这体现在银行观念不强,广告宣传做得不深不透。多数银行理财人员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坐、等、靠”思想严重,认为客户自己会上门来要求进行个人理财;或是不善于通过常规业务发展与客户的关系,造成理财业务开展的范围不大。也导致不少客户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片面认识,有些人尽管拥有大量的金产,但又普遍存在“财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水准心存疑虑,对此业务持观望态度。
(二)理财产品缺乏个性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势,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外汇、、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就目前的个人理财市场,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业务范围更多的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因此可以看出目前银行针对普通人的“个人理财中心”的服务还处在较低的层次。
(三)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属于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保险公司等的产品,而对这些产品的适用性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目前,商业银行理财方式只是传统的储蓄业务、贷款业务、外汇业务的简单列举、堆砌和整合,限制条件多,对于有些产品也只能停留在业务品种介绍、咨询建议、办理简单的中间业务等方面,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
(四)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目前银行的理财员大多是原来银行储蓄所的员工,对证券投资和保险业务不甚了解,所以理财建议还只是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储种选择、个人存单质押等与传统储蓄业务相关的服务上。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加快步伐进行理财客户经理的培养力度,但多数理财经理参加理财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即使参加了理财业务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而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学问很深、操作技术性很强的业务,理财涉及到、财务、会计、、投资、银行、保险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若不具备全面的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就很难确保服务质量。
四、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营销手段,加大个人理财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广泛的个人理财宣传,使广大居民懂得理财的重要性,要把银行的理财产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介绍给广大客户,讲明利弊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客户自愿选择。商业银行也应该充分利用广泛的有形的银行网点进行理财产品和专业服务的宣传,同时加大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网点的渗透率,使客户既能享受到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又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理财服务。
(二)实行差别化、个性化服务
个人理财的重点在于个性化的服务。因为不同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个性化服务,这才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真正方向。另外商业在服务好高端客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低层次的客户,因此要对客户进行细分,提供差异化理财服务。
其次还要提高客户水平,加强专业化服务。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优秀理财品牌,通过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品牌产品,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并实施差别定价策略,从而支持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三)加强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
通过整合现有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效益,逐渐形成以中等收入客户为主体,高端客户为核心的新个人客户群体。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之间加强跨行业合作,从现阶段互相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的变化,银行有必要开发混合型的金融产品,例如银行与合作开发基金信用卡、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保险储蓄卡等。
(四)培养专业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
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及客户管理水平,就要加强专业化服务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随着中国金融理财师(CFP)资格认证制度施行,商业银行应该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技巧,又通晓客户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财富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焦点,各金融机构均把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做为抢占市场份额、赢取中间业务收人的重要手段。
可以预测到个人理财服务是一个蕴含巨大机遇和广阔前景的市场,个人理财服务业务的发展将是商业银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要要增强银行竞争力,就要重视个人理财这一创新业务,塑造理财品牌,突出自身特色,从提高理财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2]张九龄.对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甘肃金融,2004,(1).
[3] 谢珍贵.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焦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4]李书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索[J].河北金融,2006,(6).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如设计资产组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税收等),达到其收益预期,实现其人生的未来规划。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居家生活的需要。二是人生规划的需要。三是投资增值的需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研究并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个人理财还更多地体现金融机构差异性、价值性的特质,具有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的功能。
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新变化
个人理财业务与机构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银行业零售和商业业务利润的不断减少,非利息收入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与传统机构银行日益接近,平行发展、交替发展和业务交叉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私人客户群体中出现了机构性的需求,即投资业务专业化、投资产品复杂化,而在与传统机构银行业与机构客户的关系中,一些个人化的因素也已经出现,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私人业务关系。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对客户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计算机则为客户快速简洁地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了追求高水平、多元化服务和资产管理方法的条件,而这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已经入驻的外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调整策略、整合资源,聚焦优质高中端客户,制定竞争优质客户的策略方案,以优质客户的需求为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信息、网络,优化组合营销渠道,大力打造理财优质品牌。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对策
1、不断增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该项业务的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六适”服务,即“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顾客,销售适当的产品,收到适当的效果”。同时在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创新的转变,强化研究,大胆创新,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品种,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2、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进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不断增长的理财增值需求,制定优先发展投资增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开发收益好、流动性强的理财新品,确保理财业务内容充实,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达到有效增加储蓄存款的目的。
3、提高营销活动针对性与效率。作为履行市场营销支持职能的产品经理,其与前台客户经理的支援关系是通过“一对多”的支持构架得以实现的,即一位产品经理需要对应多个客户经理提品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个客户经理也需要从多个产品经理处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产品经理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客户经理的多元化产品营销,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实现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在市场营销中的紧密协作不是能自动达成的,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保证。为加强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支持,应尽快建立个人理财的产品经理队伍,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协作机制,提高市场营销的协同性与效率。
个人理财服务无疑是金融机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金融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来说,个人理财服务还是一片“蓝海”,还有很多追逐利益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要要改善个人理财的手段和理念,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参考文献:
[1]陈继红,郑振欧.香港银行业个人理财服务发展的背景及内容比较[J].金融与保险,2004, 2:9.
关键词:余额宝;运营模式;货币市场基金
本论文属于校级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SKY1417ZD)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8日
一、“宝宝军团”发展史
2013年6月,支付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通余额宝功能,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第一支互联网基金。一年时间内,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便达到5,742亿元,占同期货币基金市场规模的35%,基金市场的11%,增利宝也在短短半年时间从零跃居国内最大规模的货币基金。在余额宝成功的刺激下,基金业纷纷寻找互联网平台。百度百发、苏宁云商零钱包、腾讯理财通等“类余额宝”产品相继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初,市场上仅直接取名为“XX宝”的理财产品已达20余只。一时间,互联网理财迅速风靡。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之路,平安银行推出的“平安盈”、工商银行的“天天益”均采用T+0线上申购。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启。然而,就在互联网理财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时,“宝宝”们的收益却在2014年春节后逐渐下降,开始由当初的6%降至5%,直到如今直逼4%。有人认为,第三方支付在网上基金销售方面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发展余地了。“宝宝”们站在4%年化收益率的路口,未来到底如何发展?
二、余额宝的创新运营模式
(一)基金公司和电商平台的联合。余额宝开创了基金公司借助电商平台直销基金的“一键式销售”新模式。余额宝的实质就是将货币基金嵌入到支付宝系统之中,天弘基金是增利宝的销售者,支付宝用户则是购买者,支付宝作为中间通道沟通了基金公司和购买者。
但是,这又不是简单地在淘宝上兜售基金――早在2012年,货币基金淘宝直营店就已正式开张,但销售量并不理想。余额宝之所以如此成功,一方面它除了具有增值功能,同时还可用于消费,甚至可以称为“第二代支付宝”。客户“捎带手”享受理财服务,并把理财服务和生活需求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银行系宝宝军团中,规模最大的是兴业银行掌柜钱包,规模为519.34亿元,远远低于余额宝的5,741.60亿元。人们将资金放入到余额宝当中,不仅仅是为了理财,更是因为方便消费。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依靠支付宝强大的品牌吸引力和信用背书,成功抓住了80、90年代青年人的眼球。这些人收入不高,很少有人去购买理财产品;但是他们又是使用支付宝的主要消费群。因此天宏基金借力支付宝,成功地填补了这块巨大的市场空缺。
(二)以“亲民”路线销售基金,回归货币基金本源。传统的货币基金销售模式下,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必须开设专门账户,签订销售协议,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这种模式下,货币基金似乎站在了让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因此,即使货币基金市场一直蓬勃发展,但却未能完全地走入普通民众当中。
余额宝向大家呈现的,是集理财增值、消费购物、转账提现于一体,解决了客户管钱、挣钱、花钱的一揽子需求。客户不需要亲自去银行或基金公司签订协议,也不需要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只要动动鼠标,不仅可以享受更全面的一站式生活平台服务,而且更便捷地享受到理财服务。客户接触和感知理财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金融领域得不到理财服务的人将可以通过网络体验理财服务。
传统的理财产品营销总是一味地在强调“赚钱”,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理财只是基本需求上的衍生需求,理财的本质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既然如此,基金销售的目标就是如何能够帮助客户更便利、更快乐地生活。余额宝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创造最极致的客户体验,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普通人赚点“小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以前一直高高在上的理财产品,正在放低身段、尊重客户、敬畏市场,通过余额宝感知客户需求。也正是这种“捎带手”的新模式,掀起了全民理财热潮。货币基金正在褪去其复杂的外表,把简单留给客户,做极致简约的产品,这样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
三、基金淘宝店与余额宝模式对比
2011年冬天,博时基金入驻淘宝,开启了基金淘宝销售的互联网之路。然而,基金公司对淘宝直营店并没有表现多大的兴趣。截至目前,还未有一家基金公司新入驻淘宝。与余额宝相比,同样是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基金,为什么淘宝基金店表现平平,甚至有很多基金零交易量下架?基金淘宝店为何难以复制余额宝的成功?
(一)余额宝直接绑定支付宝,购买程序上更加便捷。淘宝基金店的产品虽然相对于线下产品已经简化了大部分程序,但还是需要经过筛选、加入购物车、支付等一系列流程;但余额宝一键便可购买;另一方面,在淘宝基金店购买基金后也不能如余额宝一样每天打开手机便可查看收益,两相对比,消费者心理上会更加偏爱余额宝。
(二)余额宝依靠阿里巴巴背书,基于其大数据的挖掘,充分降低其流动性风险,更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目前进驻淘宝的基金公司不乏有名的基金公司,如富国、广发、兴业等。但与阿里相比,名气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余额宝之所以能一炮而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广泛而忠实的客户基础。阿里运用其积淀近十年的大数据,通过消费者的交易过程分析其消费行为习惯,从而对趋势做出预测。如此,余额宝才可以面对“双十一”这样的事情而没有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风险。
(三)余额宝首推零钱理财概念。余额宝出现之前,大量的资金沉淀在支付宝中。余额宝出现后,零钱放在余额宝中,不仅有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其流动性又不受影响,这是每一个淘宝用户都不能拒绝的“诱惑”。淘宝基金店的货币基金虽然也是一元起买,但其流动性不如余额宝,不能直接用于消费,投资者只能用专门的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其概念明显不如余额宝诱人。
淘宝基金店虽然也是货币基金销售的一个创新渠道,但它的发展还需要人们消费习惯的逐渐改变和客户的逐渐积累,也许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事,基金的互联网营销必将成为销售基金的一条重要渠道。
四、余额宝未来发展探讨
随着银行拆借市场资金的宽松和决策层的加强管理,余额宝收益率自2014年开始便不断下跌,市场上唱衰余额宝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更有报道称余额宝已经遭用户抛弃,大量资金正在逃离。余额宝真的已经走到了尽头了吗?在探讨余额宝的出路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余额宝为什么会存在。
我国银行过大的存贷利率空间一直是一个问题,余额宝就是发现并利用了利差。它的大部分资金通过协议存款回归了银行体系。因此,余额宝的生存之道就是把银行一部分的“既得利益”拿出来归还给储户,实现储户财富的资产增值。投资者从余额宝那里得到了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自然余额宝会受到追捧。因此可以说,余额宝的快速成长,源于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的发展不足。利差是余额宝存在的理由,钱荒又是余额宝出现的时点。可以看出,余额宝的存在离不开利率和货币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来一种“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表明,当其他理财产品的预期回报率高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人们必将减少持有货币而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据此,我们可以将货币需求函数表述为:L=f(y,r1,r2),其中,L为货币总需求;y为预期收入,与L成正比;r1为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与L成反比;r2为其他理财产品的预期回报率,与L成反比。人们选择是否以其他方式持有财富,取决于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即r2-r1。当r2-r1>0时,人们会选择以其他方式持有财富;当r2-r1
银行是通过存贷之间的利差来实现盈利的,存款利率越少,贷款利率越高,银行的利润也就越大。如果不存在存款利率管制,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金融机构会通过提高利率吸收存款,直至没有超额利润为止。此时,当利率上升时,r2-r1将趋于稳定,表明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同于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余额宝将失去竞争利率优势。然而现实是,央行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使得r2-r1无法保持相对稳定。如今银行存款利率本就很低,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其收益差不多为负。在这种情况下,余额宝的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就有利可图。
通过余额宝存在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余额宝的利率即使下降,还是会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人们还是会继续选择余额宝。而这正是余额宝会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当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进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终有一天会实现。到那个时候,正如马云所说,余额宝“即使是死了也死有所值”。但是,笔者仍然认为,即使到那个时候,余额宝也不会消失。
余额宝不是简单的货币基金,如今的余额宝拥有了几乎所有的支付宝功能,但又具有支付宝没有的增值功能。一旦消费者开通了余额宝功能,就具有客户黏性。即使没有多少收益,但出于消费的方便,消费者还是愿意将钱放入余额宝中。这也是为什么余额宝即使收益下降,其规模仍在上升。余额宝将和支付宝一样,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只要人们还需要淘宝、天猫,就需要余额宝。每一支货币基金都有寿命,当增利宝走到尽头的时候,也许还有其他的新的货币基金替代它嵌入余额宝中。余额宝代表的,已经不单单是一支基金,它就是人们的一种理财模式,甚至会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信用卡消费
[论文摘要]:在信用卡消费时代拉开帷幕之际,新的消费观对传统的消费观势必会有剧烈的冲击,研究生应该在信用卡消费中保持理性,着重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兴起了信用卡申办热潮,各家银行在校园内驻点,办起了信用卡代办业务,有的银行甚至在校园内找学生做长期办卡员,在各个宿舍里推销信用卡。本文探讨的信用卡是指狭义的信用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卡,而是一种由银行或其它财务机构发行的无需预先存款就可贷款消费的贷记卡,是一种可以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其与一般银行借记卡的最大区别在于允许一定数额的透支,并且能够为这种透支提供一个月左右的免息期。拿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自2006年招商银行在校内开办了第一个代办宣传点后,在2006~2007年两年内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也相继在校园内开展过连续几天的办卡宣传活动。与热火朝天的办卡活动相对的是学生们在信用卡消费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据2006年9月19日《杨子晚报》报道,因为无力偿还信用卡透支额,一位大四学生无奈之下离校出走到苏州打工。而他的父亲为了寻找到儿子,从家乡跑到学校,住进儿子宿舍,期盼儿子能早点回来。与信用卡消费联系密切的、关于研究生群体的信用卡消费的现状是怎样,关键是其体现了研究生群体怎样的信用卡消费观呢?这是本文试图阐述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定为研究生群体,正如蔡佳文在《发展研究生群体的消费信贷》中所说,研究生是我国个人消费领域最具有超前意识和先进消费理念的消费者群体,代表着物质消费领域和精神消费领域高层次的消费,是我国消费领域最有消费潜力的强势消费者群体。然而我国很多研究生都面临着消费上的尴尬,从年龄来说,比起大学生,研究生已经是社会化基本完成了的成熟个体,他们应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负担自己的生活消费;但是由于学业的原因,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为自己挣得足够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消费费用。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都有着从家长那拿的生活费只能基本或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烦恼,信用卡的出现对他们的消费状态和消费观念一定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是笔者选择研究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本文所调查的研究生个体来自于南京河海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为了从细节上了解研究生群体的信用卡消费情况和其对信用卡消费的态度,本次研究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和非结构式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调查。主要是在研究生宿舍里随意挑选访谈对象,在询问其对信用卡使用与否,有何看法的基础上,再对符合研究目标(即必须是信用卡持有者)的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笔者在2007年4~5月间一共进行了十二次采访,在访谈过程中笔者都将访谈过程用MP4录了下来,或是将QQ聊天内容复制了下来。整理成了六个文字访谈资料。
三、调查发现
(一)研究生信用卡持有基本情况
1.信用卡持有状况
在初步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就宿舍为单位,随机抽取了三个男生宿舍,两个女生宿舍。男研究生持卡者三个宿舍12个人里有六人;女研究生持卡者两个宿舍十个人全部都拥有一张信用卡。但就开卡情况而言,所有的22个人里无一人将卡开通了。在我访谈的将信用卡开通使用的六个研究生里,其中一人拥有两张信用卡,一人拥有三张信用卡,最多一人拥有五张信用卡。
研究生信用卡的持有率还是较高的,笔者询问了一个在研究生宿舍推销民生银行信用卡的代办同学,她说根据她推销时的反映来说办卡者占研究生群体的60%甚至更高,可是开卡者只占10%~20%左右。
2.信用卡办卡动机
开卡者的动机则主要是受宣传方的影响(4人),信用卡本身方便(不用输密码)、时尚(外观漂亮)、具纪念性等特点的吸引力(4人),预防需要花钱的紧急情况(1人),用来透支消费(1人)。
(二)信用卡的消费现状
1.使用信用卡的消费频率
调查者中只有一名男研究生使用信用卡消费频繁,他说道“去超市去什么地方消费都用信用卡,只要能刷卡的地方我就尽量用信用卡”。而其余三名男生都表示自己只会在要逛街购物,并且购买上百的商品时会将信用卡带在身上消费,也大大超过了信用卡免年费所要求刷卡消费的次数,刷卡频率适中。而两位女生都表示日常消费还是以储蓄卡为主,只有在商场或饭店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或是为了免年费才刷信用卡消费,其消费次数跟免年费要求的刷卡次数基本一样,甚至是为了免年费才刷到一定次数的。一名女研究生说道:“为了刷满次数免年费,我去超市的时候三张卡一共刷了24次,厚着脸皮把商品一件一件地刷的”。
2.信用卡消费结构
信用卡消费的主要组成是:高档消费品,如电脑、衣服、鞋子或化妆品类;网络购物消费;服务类消费,如吃饭结账;日常生活消费,如超市结账。有三个被访者表明他们每次用信用卡都几乎是刷的几百块的消费额。从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们用信用卡主要用于享受型的购物或服务消费,只有一人是用于日常生活需要消费。其消费方式也呈现多样化,除了通过传统的商店购物方式外,还用信用卡的网上银行功能进行网络购物消费。
3.信用卡消费功能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用信用卡消费的六名研究生都对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十分熟悉,他们能准确说出其所持信用卡的信用额度,刷卡或取现金透支消费的利息计算方式和每月还款日和账单日的期限和时间,每月最低还款额度。这样的了解除了通过办卡时宣传资料和办卡人员的解释外,更多的是通过银行定期发来的消费账单记录和还款提醒短信或电子邮件来形成的。
4.信用卡消费资金的来源
六位研究生中有两位研究生的信用卡消费额比较高,其余四位的消费额都比较小。消费额高的两位男生都表明自己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其中一位是完全靠自己挣的工资消费的,而其余四位则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消费资金都是家长给的。其中五位表示自己的信用卡消费都是在有还款能力下消费的,只有研究生A男的消费是超出自己的还款能力之下,向宿舍周围同学借钱来还款的,因其觉得银行一天一元的利息太高,而向同学借钱只用还本金,所以采取了借钱还银行,再自己攒钱还同学的方式来还信用卡消费贷款。
(三)研究生信用卡消费观
从以上两个方面里所显示的研究生信用卡持有的情况和动机,信用卡消费的频率、结构、功能使用、资金来源等现状看来,研究生信用卡消费观存在以下倾向:
1.消费自主性大。研究生在信用卡消费中在经济独立意识、消费者权益意识方面体现出其消费自主的消费观。在经济独立意识方面,研究生们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在自己消费多少、消费什么商品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不需要向家人汇报、解释自己的信用卡消费情况,家长也不会对其消费行为有太多担心,除了少数家长反对、不知其子女使用信用卡外,其他家长都对子女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行为持信任态度。而大多数研究生在现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也表明自己会适量消费,不会消费过多后,向家里要钱。
2.享受型消费为主。在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这些研究生中,享受型的消费结构成为他们的主流。一方面是有POS刷卡端的商户一般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消费层次比较高的场所,研究生们在这些场所消费时也是消费几百块的高档商品,或是服务;另一方面,从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长大的当代研究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消费需求,对生活质量十分重视,要求消费物有着个性化的特点和高质量的品质,享受型的消费能在满足他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求。
3.传统消费观和现代超前消费观并存。虽然六个研究生在开卡时都很重视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和预借现金功能,认为信用卡为其提供了一个预备救急的小金库,在需要钱时不用四处去向别人借钱,能够以信用记录做担保,方便及时地提供给自己需要的金额,使自己解决资金紧张或是早点购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4.研究生的现代信用观尚未形成。照理说当代研究生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消费观应该受到现代消费观的影响,他们应该对国际化的信贷消费有基础性的了解,在信用卡消费过程中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有遵守信用的自觉性,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现代的信用观还未在研究生中形成起来,在笔者调查的六个研究生中他们对自己信用卡的信用情况都是忽视、不关心状态,甚至反映出有欠款,损伤信用也无所谓的态度,所谓的信用契约中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在他们脑子还未有清晰的概念。
5.理性消费观占主流。大多数研究生表明在信用卡消费中,信用卡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很微弱的,他们不会因为办了信用卡就利用其透支和分期付款功能随意消费,增加自己的消费次数,在消费时他们还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衡量后来决定是否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
即使有过偶尔的冲动消费,但总体来说研究生的消费行为过程还是经过了一定计划的。而且他们都是在了解信用卡基础消费功能的基础上,接受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方便快捷的、现代的消费方式和手段,并不是盲目使用其带来的消费权利的增加。
四、结语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投资策略
工薪阶层是以较为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写作论文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作为社会经济群体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阶层有了投资证券的经济条件和现实需求。因此,基于各类证券品种的特点和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研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具体策略问题,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工薪阶层资产的增值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一)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阶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现状
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8.72万亿元,增速为18.95%,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9%的增速,其中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剧增到14.11万亿元。高储蓄的现状直观反映了当前工薪阶层仍以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储蓄的低利率使之无法为工薪阶层带来较高的收益。大量调查表明,工薪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储蓄的理财现状。然而,工薪阶层的特点使其无力进行大额的房产或实业投资,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熟悉、投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也将他们挡在证券投资的大门之外。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
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写作毕业论文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一)债券
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又称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国债是由国家发行偿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种债券中最低的。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较复杂,但是国债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因此国债作为个人投资的渠道,要优于定期存款。对于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工薪阶层,债券的收益比较稳定,变现能力也比较强,风险不高,是一种适合工薪阶层投资与储蓄双重目的很好的理财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中国开始出现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赌博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还不规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使之投资股票存在许多劣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时间很少,因此,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很难把握。虽然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投资股票必须谨慎,适合于有相当的闲置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不过参与股票投资,切忌不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
(三)基金
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写作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基金基本上属于收益型投资基金,一般会定期派息,具有低风险且收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想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基金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管理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过担保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证,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在市场波动较大或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之下,保本型基金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回报的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结构和运作原理的关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场牛市中难以跑赢大市,但它却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险品种,适合于喜爱投资凭证式国债之类产品的投资者。
三、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作为工薪阶层,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长幅度较低。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有风险,个人理财的各个渠道也具有风险,写作医学论文只是风险的特点与各种投资工具的类型有关。作为工薪阶层,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首先了解各种风险的存在。虽然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同,但是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以股票市场为例,在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机中,如果没有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香港股市也不会有那么史无前例的波动。虽然香港最终战胜了国际炒家,但毕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1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低迷使无数股民损失惨重。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
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1.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对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预期很高,而且还有相当的一笔闲钱,那么可以考虑做投机性强风险大的项目。但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都比较稳定,没有多少闲钱,节余的钱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谋求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四、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写作职称论文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资敏感性。如果时机把握不准,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投资人若想抢短钱、赚差价,便可值此即时进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资报酬率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原因是上述景气指标反应到证券市场需有一段时间,况且投资人个个都会依此原则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涨,需求增加,可能最终落个“买高卖高”的结局。证券市场低迷时,人们深受“便宜没好货”价值观念的影响,常有“追涨不追跌”的投资习惯。其实,证券行市景气循环受周期影响,有繁荣一定有低迷,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关键在于证券市场景气低迷时是否大胆进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运用时势。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
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变现情况,注重长短期品种的结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投资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变现能力。这可借鉴传统的投资“三分法”,虽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减少风险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三)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
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五)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
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比如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股票的投资比重逐步减少,主要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并加重债券投资的比重;到老年阶段,应该以投资收益有底线保证的国债为主,尽量少选风险大的激进型证券,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
(六)委托理财。借“鸡”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较可靠的富有投资经验的合资伙伴,也可以尝试将资金托付于其进行投资。现在全世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种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将更加困难,收集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投资在市场上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委托他人进行投资,或购买受益凭证,或给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资成功的一种策略。
(七)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
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写作工作总结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参考文献]
[1]吴晓灵.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庆.中国股票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浅析个人理财[J].商业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o2)[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国金融年鉴缟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3)[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