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发展 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迄今为止已经有30余年的时间。在一定历史阶段,因为自主决策权的下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大发展。但是,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农业尤其是现代化农业、大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尤其是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农业发展形势仍较为落后,许多因素制约甚至阻挠着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形式
受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农业经营形式仍以小农经济、粗放型经济为主。第一,各个家庭承包的土地割裂化现象严重,每块土地的面积相对较小;第二,种植作物较为单一,以粮食为主,粮食生产主要满足家庭需求;第三,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村的土地生产形式仍停留在手工劳作阶段,机械化水平低,作物种植技术含量低。
(二)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障碍
第一,人才与技术难题。一是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型人才,农民在土地耕种上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二是缺乏土地养护人才,农村土地污染、浪费现象严重,土地生产效率过低;第二,劳动力难题。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抽离,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4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者高达80%。劳动力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城乡环境的差异,一是工资待遇的差异,二是所处环境的差异,三是身份的差异。
(一)城乡企业待遇差别
第一,农村经济落后,乡镇企业较少,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第二,乡镇企业多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盈利空间相对较小,再加上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众多,工人的薪酬总体偏低。而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大,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余地大,薪酬与乡镇企业相比,也相对较高。
(二)教育等社会性基础资源的差异
第一,乡镇企业的规模较小,多数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备,尤其缺乏可满足劳动力需求的激励机制、保险缴纳机制,劳动力的安全感相对较低;第二,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为了进一步摆脱家庭的落后境况,新生代农民期望后辈可以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第三,农村的人文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劳动力的抉择。
(三)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属于文化研究的概念,用较为简明扼要的话语解释,就是自身定位与他人定位的结合体。在农村,劳动力的身份就是农民,在城市,劳动力的身份就是城市人。身份存在差异,自身要求也会相应地出现异同。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希望在城市被边缘化,也不希望在农村被中心化,皆是因为身份认同的关系。
三、基于劳动力视角的农业拓展形式问题
解决劳动力出逃问题的重中之重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农村尤其是农村企业要设法留住农民,留住人才。向农业要效益,为农民创收,用效益反哺农村的基础建设,增强农民的自豪感。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在深入分析地方优势及地方土质特点的基础上,集中种植某一种或某几种作物,并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建设与该种农作物加工相关的企业,精细化、规模化生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地方产品优势、特色优势。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才能使农民真正创收。
(二)推广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的意域较广,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皆属于创意农业的范畴。我国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风、耕种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我国的地形、气候复杂多样,适宜耕种的作物更是千差万别,尤其适宜发展旅游观光型农业。目前,我国正在筹备建设或集中建设经济协作区,经济建设的相对集中化,更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鼓励农户强强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创收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经营面积及技术支持的局限。改观这种局面,首先,要打破单打独斗的耕种形势,鼓励农民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第二,鼓励农民强强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范围地利用合作社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带头发展农业;第三,鼓励农村建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为农民创收提供资金支持。
四、结束语
只有解决劳动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只有解决农业发展形式的问题,才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劳动力问题。留住劳动力,需要搞活农业,将农业做大做强,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农业。
参考文献:
[1]邵腾伟,冉光和.基于劳动力有效利用的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成果
曾有人在《体育教师研究》一书中专论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即劳动本身的复杂性和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教育过程的制约性;劳动性质的广泛性和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效果的集体性;劳动价值的创新性和教育对象的社会性。因此,体育教师的创新劳动十分重要。
创新型体育教师与一般教师相比,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只是创新型教师的比例较少,约占9%。学校体育工作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课外活动、训练、教学活动等,其中教学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这里就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与成果创新做进一步分析。
1对体育教师教学创新劳动的实证
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创新劳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按现行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进行的。必修教材是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应知应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任选教材是根据不同地区和学生实际选择的。这为体育教师创新劳动提供了空间。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会对枯燥、刻板的“竞技体育”教材进行改造,以减少难度,增加趣味性。一些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还将踢毽、健身舞、轮滑的游戏作为体育的选用教材,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1.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劳动。
教学方法是广大体育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30年来的教学改革体育教师创新出现了许多好的教法,诸如目标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有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一位有经验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比赛中经常运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①改变规则进行比赛。将篮球水平最差的学生定为“5分手”(即该同学投进一球便记5分),次差者为4分手,中等的为3分手,较好的为2分手,最好的为1分手。如此一个小小的规则变动,竟使得全体学生群情振奋。“5分手”立志为集体争光,踊跃上阵;“1分手”一改以前独霸球场的打法,积极为“5分手”和“4分手”们运送“炮弹”提供机会…。②多人双球足球比赛。是针对人数多,场地小而设计的,在比赛时利用两个不同颜色的球,在同一场地上进行,设两位主裁,用不同音响的哨子控制比赛,参赛学生多达30~50人。这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耐力和足球基本技术有积极的作用。
1.3教学组织的独特性与创新劳动。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矛盾,诸如统一性与民主性的矛盾、习惯性与科学性的矛盾、解决矛盾除改进教法外,还必须依靠严密的教学组织形态。近年来,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出许多新颖而有效的组织形态,诸如同质分组(按体能、素质、技术、性别、兴趣、能力、气质、友伴等分组),较好地解决了区别对待的问题;小集团分组,强调学生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学习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等。表明组织形态的变化对人际交往的频率和密度影响很大。
2对体育教师创新劳动成果的分析
我们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看作是软件创新,而将场地器材的改造和发明称之为硬件创新。
2.1组合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把已知的事物和观点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其中的“复合类”器材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实践中多种组织形态的变化、多种方法的运用等,都可抑制单一练习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并激发练习兴趣。如“多用健身箱”,既可当轻器械、支撑物、小垫之用,做木箱操、造型体操、俯卧撑、推小车、压腿、倒立、双人角立、肩肘倒立、跳上跳下等练习,也可组合起来当作单杠、跨栏架、跳高架、足球门、羽毛球网拄等,在游戏中还以不同颜色的箱子当“树”、“石”、“物”、“桥”和“靶子”等,可谓色彩斑澜,一物多用。在创新活动中,善于组合,提高组合本领是导致创新成功的重要思维策略之一。
2.2改进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原有事物发展的基础上和物品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方案的做法。比如“长有式乒乓球拍”,是在继承直拍和横拍特点及克服两种球拍不足的基础上,设计的四面乒乓球拍。这种球拍是在原有球拍的正面手柄处附加一个小手柄,并与拇指和食指抓握相吻合,手柄后面增加了一个与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抓握相吻合的挡板。改进后的球拍,近台可进行四面攻,中远台可以四面拉弧圈球、四面削球,比赛时能充分发挥前三板的威力,更好地实现快攻加弧圈,弧圈加快攻的打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同质分组”形态就是一种递近关系,如按体能分组――按素质分组――按性别分组――按技术分组――按兴趣分组――按能力分组――按友伴分组。每一种新的组织形态的出现是对原有形态的改进和创新。
2.3联想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指创新者从研究对象想到在诸方面与之相近、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并借此来使研究对象发展为新的创造的思维技巧。如“太极柔力球”的研制与玩法,主要是吸取了太极拳沾连粘随,以柔克刚,引进合出,借力打力的拳理,同时汇集了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特点而成为一种融竞技、趣味、健身为一体的新型运动项目,并被国家教委认定为,该运动适合在大中小学中开展,亦是很好的选修教材内容。太极柔力球最独特是改变了传统的击球方法,要求顺来球的方向和路线做出弧形引化球与球拍间不得出现撞击和二次发力行为,这种击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和肌肉的控制能力。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计的球拍有比赛型、磁疗按摩保健型和普及型,受到使用者的好评。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将“跑”的教材改造成一种客观时空上的平等和学生心理上的平等非常重要。由现实表现引发的联想,一名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50米跑时总是第一名,冠军的乐趣仅属于他一人,其他学生都是失败者。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有的教师试验了“反50米跑”的教学,即把学生们第一次50米跑到达终点的位置记下,然后把那个位置作为他们的起点(相对起点),向相反方向跑,这样以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争得第一名,心理状态非常接近和相似,到达了最佳教学效果。
3由体育教师创新劳动带来的启示
3.1创新是当代最强劲的增长源。
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其基本任务就是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体育事业也必须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
3.2在体育教师中乃至整个教师队伍中应大力倡导“创新精神” 。
教师主观要有从事创新劳动的意愿和要求,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条件的细致分析,对创新活动性质的透彻理解和对自己能力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对国家、对民族、对单位贡献自己的才华。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敏感新事物,追求真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公益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5-04
20世纪90年代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阶段和高额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财政支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迫在眉睫,2008年广东省拟定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起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10年,广东省正式印发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改革后,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保险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养老金缴费比例和计发办法类似于企业,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金。
然而,先行试点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效果却不明显,没有实质性进展。郑秉文(2009)认为地方政府不积极,对改革方案存在争议[1]。张悦、蒋云赟(2010)研究表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存在严重的代际不平衡,将极大损害其可持续性,并且维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步伐不利于减轻未来财政的负担[2]。姜爱林(2010)总结了事业单位难以推行的原因:时机不好;拉低了现行事业单位的福利标准;有失公平;双轨制使然;人员众多,单位结构复杂[3]。综合以上和其他学者观点(封、戴超,
2010[4];许晓丹、郭圣乾,2011[5];赵子涛,2011[6]),事业单位改革难以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制度的退休养老金待遇下降。本文从公益类事业单位和其不同行业角度入手,以平均工资替代率为主线,分析广东省养老金水平的前后变化,为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1 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测算公式、假设前
提与参数设定
1.1 假设前提
首先,公益类事业单位分类选取依据。借鉴相关学者观点(韩国明、于佳,2009[7];孙波,2010[8];封、戴超,2011[4]),本文采用我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准,将公益类事业单位界定为七类作为研究范畴:“农林牧渔业”、“科学技术服务行业和地质勘探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选取“文化和体育业”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养老金计发依据。根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 2005]38号》)文件、2008年《试点方案》和2010年《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本文将公益事业单位细分为:“老人”、“中人”、“新人”。具体计发办法如下:“老人”养老金计发办法维持不变,具体计发比例由不同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确定,本文养老金比例为“当年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平均工资的70%”[9]。基于养老金改革的持续性,本文将“中人”养老金计发水平按照“老人”计发办法处理。参照《国发[2005]38号》文件,“新人”基本养老金由月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组成。第三,替代率指标选取依据。替代率分静态的替代率和动态的替代率,前者指退休后的养老金对退休前工资的比例(即自我工资替代率),后者指养老金对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即社平工资替代率)[10]。动态的替代率指标可以反映退休者个人与同时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比关系,通过个人养老金收入与在岗职工收入比例大小真实的展现养老保障程度,而且满足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不同行业平均工资替代率水平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因此,本文选取动态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这一指测算标。第四,基本假设。本文以广东省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为基础,结合实际差异情况,提出以下假设:预测目标期间为2010~2050年,2010年广东省开始实施新制度改革方案并持续到2050年,期间关键政策和制度方案保持一致;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平均工资和各行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较为平稳,暂不考虑通货膨胀对平均工资的影响;各个行业在岗职工即“标准人”开始参加工作时就参加养老保险,不同行业男女职工初始就业年龄、退休年龄、岗位级别和岗位变迁、生存年限均相同,养老金缴纳时间上没有中断,不考虑提前退休、退保等因素。
1.2 替代率测算公式
1.2.1 参数设定与数据来源
“标准人”各个参数假设、变量以及数据来源所示如下:a初始就业年龄,为大学本科毕业平均年龄近似值23岁);b退休年龄,女职工、女干部、男职工退休年龄的平均值54岁[9];m计发月数,《国发[2005]38号》附表为170;n养老金缴费年限,退休年龄与就业年龄之差为32 a;Kn全国在岗职工第n年社会年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 Kn全国在岗职工第n年社会月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Wn广东省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年平均工资,《广东省统计年鉴》; Wn广东省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月平均工资;Wn广东省公益性事业单位各个行业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年平均工资,《广东省统计年鉴》; Wn广东省公益性事业单位各个行业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月平均工资,《广东省统计年鉴》;C个人账户缴费率,依据《国发[2005]38号》确定为8%;r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目前我国各省记账利率2%~4%之间的近似平均值取3%[11];Y1月基础养老金;Y2个人账户养老金;T a年参加工作b年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b“老人”:≤2009,“中人”:2010≤b≤2041,“新人”:b≥2042。
1.2.2 替代率测算公式
前文第1.1点已详细阐述退休时的养老金计发依据,“老人”、“中人”计发方法相同,“新人”按照新办法,依据计发方法推导替代率测算公式,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①“老人”、“中人”替代率公式。
“老人”替代率=T =
= (b≤2009)
“中人”替代率=T =
= (2010≤b≤2013)
②“新人”替代率测算公式。
“新人”养老金替代率=月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
月基础养老金替代率=Y1÷ K32= Wn×(1+ ÷n)× ×n×1%÷ K32
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Y2÷ K32=C× Wn×(1+r)32-n÷m÷ K32
“新人”养老金替代率=(Y1+Y2)÷ K32
=[ Wn×(1+ ÷n)× ×n×1%+ C× Wn×(1+r)32-n÷m] ÷ K32
2 测算结果分析
2.1 平均工资测算
养老金缴费都是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和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要预测未来养老金替代率需要知道每年具体缴费基数数额即每年行业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基于假设,以《中国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统计年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历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平均工资(因变量)与时间(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参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以后确认各自的预测模型,运用回归方程模型预测全国和事业单位各行业平均工资变化趋势。采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以及二次曲线、复合曲线、增长曲线、对数曲线、三次曲线、S曲线、指数曲线、幂函数、逆函数、逻辑函数共10种曲线回归拟合,其结果如图1所示。
2.2 “老人”替代率测算
“老人”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如图2所示:第一,从2003年到2010年全部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从107.11%下降到85%),但总体替代率水平都在85%以上,这一结果这与其他学者(许晓丹、郭圣乾,2011)观点相同。第二,公益类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科学研究、基数服务业替代最高(130%以上),其次是卫生和社会保障业替代率水平(100%以上),文化和体育业95%以上,教育业替代率水平在82%以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替代率在60%与82%之间,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最低(45%与31%之间)。总之,除农林牧渔业外其它五类行业替代率水平较高。
2.3 “中人”替代率测算
“中人”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如图2所示:预测结果显示:首先,随着退休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全部事业单位还是各个行业“中人”替代率水平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各有不同。其次,全部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由2010年的86.87%持续下降到2042年的49.99%。第三,2010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最高(130.93%),其次是卫生和社会保障业99.32%,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最低(28.84%),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第四,2041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下降为68.13%,下降幅度最大(下降62.8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相对其它行业最高;卫生和社会保障业(50.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和体育替代率分别为23.88%、25.73%;农林牧渔业最低(6.1%)。总之,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外其它行业替代率水平较低或很低。
2.4 “新人”替代率测算
“新人”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如图2所示,预测结果显示:首先,“新人”随着退休时间的推移,2042年到2050年全部事业单位与各行业替代率水平呈逐年下滑趋势。其次,全部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由2042年的89.40%持续下降到2050年的41.88%。第三,2042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最高(117.24%),卫生和社会保障业93.33%,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最低(46.73%),行业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第四,2050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下降为48.57%,下降幅度最大(下降70.47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相对其它行业最高;其次是卫生和社会保障业(42.62%);教育、文化和体育业替代率分别为40.66%、35.76%;农林牧渔业最低(28.05%)。总之,除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本身较低外其它五类行业替代率从2042年的较高水平变化为2050年的较低水平。
3 养老保险替代率比较
上文已测算公益类事业单位以及公益类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水平,不管是与公益事业单位改革前的总体水平相比,还是与各行业之间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3.1 “老人”“中人”“新人”替代率总体水平
图2显示了公益类全部事业单位和各行业“老人”、“中人”和“新人”替代率水平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全部事业单位中“老人”替代率最低水平(107.11%)要高于“中人”替代率最高水平(86.87%),即在岗职工无论哪一年退休,“中人”替代率水平总是低于“老人”并且退休时间越晚替代率水平越低,到2041年“中人”替代率下降到49.99%。2042年全部事业单位“新人”替代率为89.40%,相对“中人”有所上升,但到2050年仅八年时间其替代率迅速下降到41.88%,不言而喻其替代率明显低于“老人”。总之,改革后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中人”和“新人”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低于“老人”,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3.2 不同行业的“老人”“中人”“新人”替代率水平
如图2所示,公益类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呈下降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同一时期的“老人”、“中人”和“新人”在六类行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总是保持最高,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总是最低水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保障业替代率高于全部事业单位。“中人”除2013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有所上升,其他各个行业“中人”替代率总是低于同行业的“老人”替代率。2042年,各个行业“新人”替代率有所上升,但之后迅速下降;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水平(40%左右)与“老人”相近,其他各个行业替代率均低于“老人”。总之,不同行业“中人”养老金替代率均低于同行业“老人”,并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新人”替代率水平除农林牧渔业外的其他五类行业均低于同业的“老人”。
4 结论与建议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大幅度降低了养老金待遇,使其改革难以持续推行,由此可以理解2008年广东省高校提前退休潮。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首先,职业年金不失为一个好选择,职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延期支付,可以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福利。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商业保险,可以规避退休后的收入急剧降低的风险。最后,继续强化其他养老保障,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
{2}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个人账户基金替代率要达到24%这一制度目标水平,基金收益率须达到19.67%[12]。然而,目前各我国各省记账利率在2%~4%[11]之间,这与目标替代率相差甚远。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是基金保持增值的较佳选择,同时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
{3}适时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首先,2010年人口预期寿命男性为74.492岁,女性为78.712[13]。然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目前我国女性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女性职工为50岁,男性职工为60岁,对于从事特殊工种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可以提前退休。因此,提高退休年龄具有生理上的基础。其次,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延长个人缴费年限和扩大缴费人数,可以增加养老金的收入;同时可以降低养老金的领取年限,即降低计发月数,从而增加个人账户基金计发额。
{4}加快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首先,在岗职工工资直接关系到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将职工工资与个人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以工作业绩确定个人工资水平和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测算提供依据。其次,事业单位各个行业工资制度改革应当区别对待,尤其是工资水平较低农林牧渔业,应加快提高行业工资,以推动并跟上公益类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D].石家庄:河北贸易大学,2009.
[2] 张悦,蒋云赟.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代际平衡分析[J].经济管理研究,2010,(9).
[3] 姜爱林.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0,(3).
[4] 封,戴超.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与政策仿真——基于养老保险制度参数的优化设计[J].科技与社会,2010,(8).
[5] 许晓丹,郭圣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替代率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1,(5).
[6] 赵子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J].理论学刊,2011,(11).
[7] 韩国明,于佳.公益类事业单位向第三部门转化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9,(13).
[8] 孙波.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行发展的研究——以广东省事业单位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9] 庄序莹,范琦,刘磊.转轨时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市事业单位的方案设计和选择[J].财经研究,2008,(8).
[10] 褚福灵.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11] 吴永求,冉和光.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分析:精算模型与政策模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在调整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缴费标准开始时可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再逐步提高”的决定,并根据《国务院关于下达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1993年框架计划草案的通知》(国发〔1992〕1号)中,关于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工资指标的安排,请你们抓紧制定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施方案,尽快报政府批准后出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今年国营企业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在方案批准后由劳动部给予追加,按标准工资的3%专项安排。
二、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按照职工本人标准工资的3%或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控制在2%)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原则上从1992年7月开始。个别地区因准备工作来不及,可以适当推迟,但最晚不迟于1992年10月份。
四、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入劳动部门归口管理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统一调剂使用,并记入劳动部统一印制的《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不得列为职工个人专户。
五、为便于安排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各地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测算工作。测算指标应包括:
(一)国营企业职工人数;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
(二)国营企业月标准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月标准工资总额。
(三)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
【关键词】 尖锐湿疣;男性;尿道口;光动力疗法;电离子
尖锐湿疣(CA)男性患者中大约20%发生在尿道,尤其是尿道口〔1〕。近年来老年患者发病率逐渐增高。常规的治疗方案包括电离子、CO2激光、外用药等易引起副损伤且容易复发〔2〕。光动力疗法(PDT)是治疗CA的新方法。笔者采用PDT治疗老年男性尿道口CA患者,并与电离子法治疗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均为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我科门诊老年男性CA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或)组织病理确诊。40 例 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DT组20例,年龄60~76岁,平均(63.6 ±3.36)岁,病程5~360 d,平均90.3 d;电离子组 20 例,年龄60~75 岁,平均(64.5±3.42)岁,病程8~345 d,平均92.5 d。皮损直径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临床或组织病理确诊患者,②无系统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③局部无感染,④无电离子及光动力治疗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①PDT:局部常规消毒,用适当大小的脱脂棉球完整覆盖皮损及周围半径0.5 cm的黏膜,将新鲜配制的10% ALA(上海复旦张江公司)溶液滴于棉球,用塑料薄膜封包,脱敏胶布固定,30 min后用混匀ALA的乳膏加药1 次,3 h后应用激光治疗仪照射。尿道照射使用柱状光纤,将一次性套管封闭端外涂抹少许石蜡油,顺尿道口轻轻插入至疣体所在深度,再将尿道内光纤治疗头从套管后端的开口处插入至封闭端,用胶布固定后进行照射。光斑直径2 cm,照射20 min,能量密度为100 J/cm2。治疗后7~10 d随访,未愈者进行下次治疗,最多3次。 ②电离子治疗:局部常规消毒,2%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ZJCDL100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长春中吉光电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根据皮损大小选用长火档(凝血)、短火档(纯切),调节输出功率15~25 W。治疗时,用探头触及皮损表面,充分碳化后皮损脱落,对较大疣体可应用电离子的治疗平头击于根蒂部作切割法气化切除,范围可扩大疣体周围2 mm,深达真皮层,再用探头轻触止血。治疗后创面外用红霉素软膏,治疗后7~10 d随访,未愈者进行下次治疗,最多3次。
1.4 疗效判断标准〔3〕 ①完全缓解:皮损消失、黏膜恢复正常。②部分缓解:皮损缩小50%以上。③无效:皮损缩小50%以下或无明显变化。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随访 对两组痊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每月随访1次,直至治疗后6个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1.7 结果 PDT组20例患者经1~3次ALAPDT治疗后,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1例,完全缓解率为80.0%,有效率为95.0%。对痊愈的16例患者进行随访,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1例,3个月内复发1例,复发率为12.5%(2/16)。ALAPDT治疗时9例患者感觉轻微烧灼痛,可耐受。治疗后局部仅有轻度水肿,1~2 d内自行消退,无创伤、继发感染、溃疡及瘢痕形成。电离子组20例患者经1~2次治疗后均得到完全缓解,痊愈率为100%。但1个月内复发8例,2个月内复发4例,4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为65.0%。20例患者电离子烧灼术后均出现伤口疼痛,伤口继发感染者2例,愈后局部遗留浅表瘢痕者3例。光动力组与电离子组尿道口CA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均< 0.01 )。
2 讨 论
CA是由人瘤病毒(HPV)所致的皮肤黏膜良性赘生物,与生殖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CA患者逐渐增多,针对CA目前尚无直接抗HPV的药物,电离子、CO2激光等常规治疗可快速切割去除肉眼可见的疣体达到治疗目的〔2,4〕。笔者采用电离子治疗20例尿道口CA,经1次治疗使疣体全部清除。PDT组1~3次ALAPDT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80.0%,有效率为95.0%。Stefanaki等〔5〕应用20%ALA治疗12例男性CA患者,3 h后用70~100 J/cm2红光照射,12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率为72.9%;王秀丽等应用20% ALA霜治疗CA患者,3 h后用100 J/cm2红光照射,6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率为63.3%,有效率为90.0%〔5〕。本组观察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略高于上述报道。虽然在痊愈率方面,PDT组略低于电离子组,但在复发率、不良反应方面光动力组明显优于电离子组。电离子组6个月内复发13例,复发率为65.0%,与向光等报道的应用超脉冲治疗CA的55.9%的复发率相近〔6〕;PDT组6个月内复发2例,复发率为 12.5%,与相关报道的6.3%~15.8%的复发率相符〔7,8〕,PDT组复发率远远低于电离子组。20 例患者电离子烧灼术后均出现伤口疼痛,伤口继发感染者 2 例,愈后局部遗留浅表瘢痕者3 例;ALAPDT治疗时仅9例患者感觉轻微烧灼痛,可耐受,治疗后局部仅有轻度水肿,1~2 d内自行消退,无创伤、继发感染、溃疡及瘢痕形成,PDT组不良反应远小于电离子组。考虑ALAPDT的优越性与其治疗机制密切相关。PDT是利用靶组织内含有的光敏化学物质经光照激发产生的光毒作用选择性的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手段,外源性ALA本身不具有光敏作用,但在体内可经生物转化成具有光毒作用的原卟啉Ⅸ(Pp Ⅸ),Pp Ⅸ在特定波长的红光激发下通过细胞凋亡和坏死两条途径选择性的杀伤疣体和病毒感染的亚临床病灶,达到“面清除”的作用,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损伤〔9〕。
综上所述,在治疗老年男性尿道CA方面,对比电离子治疗CA,ALAPDT具有高效、安全、低副损伤、低复发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Oriel JD.Natural history of genital warts〔J〕.Br J Venereal Dis,1971;47(1):113.
2 McKenna JG,McMillan A.Management of intrameatal warts in men〔J〕. Int J STD AIDS,1990;1(4):25963.
3 Frank RG,Bos JD,Vd Meulen FW,et al.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condyloma acuminata with local application of 5aminolevulinic acid〔J〕. Genitourin Med,1996;72(1):701.
4 姜日花,李景华,贾玉玺,等.电离子治疗机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老年尖锐湿疣 6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8(29):20956.
5 Stefanaki IM,Georgiou S,Themelis GC,et al.In vivo uorescence kinetic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condylomata acuminata〔J〕.Br J Dermatol,2003;149(5):9726.
6 向 光,龚 宇,黎 斌,等.光动力疗法与超脉冲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M〕.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2):7412.
7 王宏伟,王秀丽,过明霞,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0):6745.
一、让学生动动“嘴”
现在,学校的劳动教育非常被动,一方面,学校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结合学校活动开展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但是家长不领情、不配合;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应试化”非常反感,甚至认为学校变相地弱化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劳动教育仅仅是教师在“动嘴”,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国家的号召、学校的事宜、教师的教育,而应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自觉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主动地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宣传大军,为劳动教育鼓与呼。
教师要学会善于发动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平时,不但组织学生学习《悯农》之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学科知识,更应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农村,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宣传中。无疑,这样“动嘴”的活动,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好多了。
二、让学生动动“手”
劳动教育不让、少让学生“动手”,这看似悖论,却是我们劳动教育的现状。学生缺乏足量的劳动教育,甚至不知道还有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劳动教育需要动手,这存在着些许安全隐患,还有什么比安全问题更让学校揪心的呢?于是,能不举行的劳动活动就不举行、能不开展的劳动教育就不开展;另一方面家庭也有一些显性的责任,主要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力受苦。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伟大,进而产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良好品质。因此,学校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做到有预案、有保障,以万无一失的活动安排去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让学生动动“脑”
有这么一种观点:世界是懒人创造的。这说明反省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教育他们思劳动。学会反思劳动的有效性,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劳动方法来。因此,要激励、鼓励学生“动脑”,学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益达到劳动教育的教育目的。
有一种观点,劳动教育仅仅是劳动,不需要动脑,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教育不仅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劳动中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更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其对劳动的认识更深刻、更深入。我们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即想出“快、好、省”的办法来,做一回劳动的“懒人”。
四、让学生动动“脚”
现在,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校园劳动教育,停留在大扫除这一老掉牙的活动上;不敢带学生去野外、社区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劳动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校内,这样的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其效果也是不完美的。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大胆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劳动教育,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让学生的脚踏出校园,走入社会,以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视野,去统筹劳动教育,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责任,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让学生动动“眼”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简化的粗活,其实,它也是需要细致地策划、实施的。劳动教育需要一定的步骤去实施。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很重要。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细致、细心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开眼界,看到社会七彩缤纷的一面。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相反,它会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型教育。
六、让学生动动“耳”
劳动教育需要借鉴前人、他人的经验,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动动“耳”,听听他人的技巧、技术。学校组织劳动教育,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劳动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就劳动教育自身而言,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劳动思想教育,这比任何形式学科教育的效果要好。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四育”;“教育化”改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被赞誉为“教育思想泰斗”,他一生著有41部多著作600多篇论文,他的著作波称为“教育百科全书”他在巴甫雷什中学工作32年,在他领导下该中学成为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作为苏联教育的集大成者,对于教育工作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誉世界。自上世纪80年代其著作相继传入中国,我国教育界“苏霍姆林斯基热”历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就受到苏联深刻影响,苏联虽已解体,但作为曾经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苏联教育仍然拥有永恒的价值。当前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之久,针对中小学中劳动教育长期被歪曲或着忽视,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苏氏的劳动教育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可为新课改中解决劳动教育的有关问题寻求理论基础。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
西方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世纪,莫尔就幻想人们从小学习农业,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另外时间在田里实习;17世纪,约翰·贝勒斯主张从小教育儿童学习农业和手工业,凭自己双手谋生;18世纪的卢梭主张儿童必须学会一种职业,“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他特别推崇手工业尤其是木工;18至19世纪,裴斯泰洛奇主张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19世纪的欧文认为人类在劳动中实现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是“自然的价值标准”,把劳动教育与建立新社会的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但这些劳动教育思想还多是停留在理论构想上,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
自19世纪诞生以来,劳动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禾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克鲁普斯卡娅等人将劳动教育这一原则贯彻到对旧教育的改造中去,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中,也将劳动教育作为改造流浪儿童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并非独创,但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建立新社会的根本途径的思想高度,社会主义国家也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含义特别丰盛的、多方面的概念”,“劳动教育并不是要学生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不能与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和发展相提并论的。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劳动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也是沟通劳动与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个广义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劳动,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劳动已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其既有学习、自我服务、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也有美化校园、物质生产等活动,他将劳动教育的活动进行分类:
(一)按社会意义
一些劳动的社会目的性表现得很明显,如直接参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另一些则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务,两者都是社会必要的劳动,但前者对于增加社会福利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二)按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关系
一些劳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些劳动则是纯粹的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习惯,丰富道德经验。此外,除去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劳动外,还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享受劳动快乐、体验公民自豪感的劳动。
(三)按智力和体力的相互关系
一种是脑力劳动,一种是体力劳动,再者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我们决不允许有没有脑力的纯粹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决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而只能是实现创造性意图的一种手段。
(四)按劳动活动的成果
一种情况是劳动能创造出物质成果,或者为创造物质成果做准备,另一种情况是劳动成果仅有精神财富而无物质财富,前者的劳动成果可以在人们之间分配,后者的劳动成果不是消费品,但对于社会也有价值。
(五)按报酬
劳动可以分成无报酬劳动和有报酬劳动,这两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为指导方针的。学生从社会无偿获得的福利越多,他们应为社会提供无偿劳动也要越多,同时付给个人报酬和工资的有偿劳动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让学生作为家用补贴,养成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外,按照劳动在实现德、智、体、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还可按劳动工具的性质分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等。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对年青一代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实现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其中全面指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出现欠缺;个性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结合,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和谐则是把人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并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是人的内在本质如世界观、信念、意志力等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表现为四个层次,示图如下:
(一)劳育内在地包含有德、智、体、美育,并分别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发展
1、劳动教育与德育。劳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热爱人民的情感,反对奢侈浪费等意识,这些也是德育的目标,但劳动教育不仅强化了这些道德认识能力,而且实现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转化,使德育成果得以巩固和升华。
2、劳动教育与智育。“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劳动向儿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实、现象、因果关系、规律等情形,激发儿童的大脑和学习兴趣,这些都促进了智育发展,但劳动教育还实现了知识与生活联系,手脑结合,认识向实践的转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创造性运用。
3、劳动教育与体育。劳动教育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磨练意志力,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愉悦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体育一样。但劳动教育比体育更有优越之处,如栽培花草树木、嫁接、剪枝等不仅需要体力,更多的是细微的操作,这些劳动可显示出体力与技能、技巧的多样多种的结合,还促进机体的所有功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户外劳动对于那些神经过度兴奋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响。
4、劳动教育与美育。与一般美育中那种静止的、消极的、消费性的审美不同,劳动创造了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创造的美不仅指其物质成果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指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精神美,在创造中显示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在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集体成员相互协调工作中表现出秩序和和谐,劳动还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劳育是实现德、智、体、美育整合的平台,克服其各自内在的片面性
德、智、体和美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层次,体育则是生理层次;“四育”培养重点也有所不同,德育偏重道德培养,智育重智力,体育重体质,美育重审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劳动教育就成为联系“四育”的纽带,在劳动教育中使手脑并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德、智、体、美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
(三)劳育挖掘出学生自身的天赋和才能,实现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
劳动教育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都有一些情有独钟的劳动活动,在劳动中展示和发现个性。“我们的劳动教育的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四)劳育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桥梁,克服教育因脱离生产而限制人的发展
他痛斥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学校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极力灌输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这一方面使劳动成为单调而繁重的体力活,“劳动也使人受到奴役,劳动分工剥削了人的自由”,劳动者沦为愚昧无知的会说话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识丧失了实践的源泉,“变为奴役和压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这种脑力与体力相分离教育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就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重要途径,使得知识联系实践,学校联系社会,学生得以将自身的个性、才能等“内在本质”在创造性劳动中展现出来,在劳动成果凝结出人的主体本质,这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全面性发展原则
首先,劳动教育与德、智、美、体育结合,“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这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其次,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动结合,不能仅有劳动,只有当孩子同时享受到其他的快乐,接触文化珍品和精神财富时,劳动的快乐才能展现出来;最后,脑力和体力结合,手脑并用,使劳动具有创造性,在劳动中掌握技能,进行试验研究和运用科学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二)个性化发展原则
劳动教育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劳动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料,更在于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使每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领悟到劳动能使他的自然天赋更全面、更明显地发挥出来,劳动会带给他精神创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则
要用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不宜过早地让他们参与有报酬的劳动,而是首先去做创造全民财富的事,让他们经历大量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无报酬劳动的精神体验,学生集体劳动报酬都按本集体意愿,用于满足集体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荣誉感。同时,还应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和敬业乐群,让他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则
劳动中产生正常的疲劳是允许的,但不许导致体力和精神系统的过度疲劳。儿童劳动适度不光决定于负担量要符合孩子的体力,而且还决定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恰当交替,以及劳动活动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孩子们的劳动不是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进行,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此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劳动活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2)尽早参加生产劳动;3)生产劳动的普遍性;4)儿童劳动中要带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特征;5)劳动的经常性的和连续性;6)劳动的多样性等。
四、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首先,劳动教育实施需要准备好如下条件:
1、一定的物质基础。建立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孩子们早日投入劳动,劳动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劳动与工农业生产相联系。
2、师资条件。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首先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愿意参与到学生们的劳动活动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劳动的素养,拥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知识,精通某些劳动技能,能够担当学生劳动活动的指导者;再次,掌握劳动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本门业务内行的资格参加的”。
3、劳动教育大纲。劳动教育有两套教学大纲,一是必修课程,即低年级班有手工劳动;五至七年级在教学实验园地和车间里劳动;八至十年级进行与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劳动,这些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特点设计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课程,是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天赋、兴趣、倾向的劳动,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每个工种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按年龄或兴趣组成小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华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另由教师负责个别小组的指导工作。
4、劳动制度。劳动制度是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各类不同劳动活动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和交替;由学生根据自己选择最适合个人天资和兴趣的那些劳动项目;拥有空余时间等。
(二)其次,劳动教育实施有以下方法
1、树立榜样。孩子具有模仿所喜爱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劳动教育中要经常树立颇具吸引力的劳动榜样。首先,教师的劳动榜样,这不仅指教师亲手做事,而且指教师整个精神生活的构成状态,也指其精神从与孩子们相处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时,教师的劳动素养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极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级以及已毕业的同学爱劳动的榜样,以高年级同学的娴熟技艺和精巧劳动激励低年级同学,让高年级生的劳动和精神生活成为低年级同学的理想和向往目标,这些学生榜样就是学生集体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复习。复习的性质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它具有教学和教育两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因素讲,通过劳过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复可以练出扎实的技能和技巧;从教育因素讲,当学生把获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应用到公益性的创造活动中时会提高自身的道德尊严和自豪感,“复习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习惯去完成同一种劳动的作业或过程,以达到劳动的社会目的、创造目的和审美目的”。
3、竞赛。对同一种劳动表现有良好才能的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时可以比赛谁做得更好,比赛内容包括劳动的创造性、劳动技艺和劳动在美学上的完善。每次劳动结束后举行劳动成果全校性展览,选出最好的那件,而这也作为下次竞赛超越的样板,这种方法给学生开辟了取得相当大成就、争取冠军并在最符合他个人素质、能力和干的那个创造性劳动领域里成为优胜者的前景。
4、培养劳动兴趣。学生的劳动兴趣是激发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内在动力,劳动的吸引力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如追求因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带来的满足,意识到对集体的劳动义务和感觉到完成必要的劳动的责任,期望得到明显的物质成果,希望把某种新东西带人劳动过程等等,“我们在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强化所有这些动机,同时力争使意图成为其中最有力的动机”。
此外,还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相结合,劳动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劳动与多方面的精神活动相结合,从取得小成绩开始,形成学校——家庭教育体系等方法。
五、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一般劳动并不具有教育的功能,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活动是对一般劳动的“教育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动对象、组织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即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其劳动的对象一般不是原始的自然,而主要是被人改造后的自然,是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劳动的产品中虽然也会伴随有物质产品,但更关键的是精神产品,即对学生的精神改造和天赋的发挥,这些变化的实质是对一般劳动的再改造,集中、发扬和利用它本质的积极的方面,即自觉自由的创造这一方面,扬弃它非本质的消极的方面,使它脱开那种为生活所迫、强制和奴役人的外观。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凡是有参加劳动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参加的劳动活动进行“教育化”改造,使得学生参加劳动不再是纯粹的劳动,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和手段。
(二)劳动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它与德、智、体和美育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内在地含有“四育”,也是实现“四育”的基础。我国教育界长期误以为劳动教育是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事实上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对前“四育”而言,劳动教育是另一个类型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忽视劳动教育,甚至将劳动与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参加劳动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看法是极为错误的。
关于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界有许多探讨,不过很少有论文从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的视角论述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其实,在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中,无论是劳动教育的意义,还是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抑或是劳动教育的路径,都充满了丰富的精神意蕴,赋予了劳动教育以精神内涵。其意图是培养儿童“脑、心、手”的基本力量,给予儿童以智慧、力量、信仰和爱,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促进儿童人性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些学理上的探讨。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脑、心、手”基本力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脑、心、手”是裴斯泰洛齐用来表达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三种基本能力或才能。所谓“脑”是指儿童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对事物的思考和作出理性判断的功能,关涉儿童的思考、语言、想象、感受和记忆。所谓“心”是指儿童道德情感和良知活动,既包括儿童的自由、信仰、感激和爱的情感,也包括领悟美和善、追慕道德标准。“手”是指从事实际活动和职业劳动的能力。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的手是指人的实际行为,想到的是手的熟练和体力的结合,加上健全的理智和愿望与富有成效的行动的结合”[1]146。“脑、心、手”构成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著名的“三元论”,这三个力量的统一标识着儿童的和谐发展。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孤立地发展任何一种才能,都有可能损害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和毁坏儿童天性的平衡。各种力量的发展仅仅依靠儿童的理智或道德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手”的作用,只有让儿童自己动手才能实现能力的发挥。“因为技能外部的体力基础的自然进程,同技能内部的智力基础的自然进程是完全吻合的。因而,体力与心灵的培养要和智力的培养达到和谐一致,爱和信任的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以及思维能力的教育手段同技能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统一起来。这样我们的各种力量达到了平衡,这种平衡生动地证明我们本性的统一,由这种统一产生一种凝聚力。”[2]353因此,合乎自然的教育必然要求儿童“脑、心、手”并用,唯有如此,才能“教孩子们纯洁地感受,正确地思想,全面掌握知识,并在生活中养成持久不变的习惯。只有生活的力量,才能每时每刻激活和攫住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全部力量”[2]301。
(二)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就德育而言,德行的培养是以儿童的劳动为基础的,教育者必须探索出有助于这种行为培养的初步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德行的培养,使人类履行人生义务和责任所需要的那些能力与身体活动的灵活性都得到发展。智力教育的基础也是劳动。因为勤奋地劳动可以确保和加强儿童各种力量的平衡,而这种力量的平衡又是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纯洁的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劳动中,儿童的严肃工作能使儿童的精神高度集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获得真理。裴斯泰洛齐“把体力上紧张的手工劳动看成是智力教育和培养接受真理的最重要的基础。”[2]326儿童的体力发展更是离不开劳动。因为“只有通过自己思考,思考能力才得到培养;只有通过自己想象,想象力才会增强。这同样适合于手艺,只有手派上用处,才会变得灵巧;只有使劲,身体才会强健。”[1]102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观点,劳动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劳动,使劳动与教育结合、体力与脑力结合,从而达成培养和舒展每个儿童内在的人性,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促M儿童“脑、心、手”和谐发展的活动。其核心意蕴在于:(1)劳动与教育结合。劳动不是纯粹的体力活动,而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能使儿童通过劳动一方面获取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发展聪明才智,唤醒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使他们的“脑、心、手”三种力量和谐发展。对此,裴斯泰洛齐作了生动的诠释:“我必须为那些被我带到家里来的孩子们寻找工作和进行工作教育,不仅如此,我还想到在他们的工作中通过他们的工作,要温暖他们的心灵并发挥他们的才智。……我还关心他们的心灵,心灵是其身心崇高中心,凝聚着才智和艺术的所有品质中最纯洁和最高贵的部分。”[2]160(2)劳动教育渗透“爱”。如前所述,“心”包括儿童的信仰和爱等情感。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和教学的本质是行动和生活本身,而不是语言。只有当教育和教学通过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彰显“爱”时,这种教育和教学才是理想的和最佳的教学。对此,他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对主人公格吕勒菲和葛笃德的教育行为作了诠释:他们“竭尽全力唤起孩子们对于日常的家庭生活产生纯洁的感情,但他们并不仅仅采用空洞的话语和说教,而是一方面使孩子们习惯于永不间断的劳作,一方面不断启发他们产生一种兴奋的、自由的、开朗的和充满爱的思想。这一切还要与攫住他们心灵的、在他们心里唤起高尚和纯洁的感觉及可以生动地保留下去的事件联系起来。”[2]324
(二)劳动教育的目的
1.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和力量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力量的支撑,他指出:“人通过他生活环境中偶然的机会受到培养,人通过技艺和意志的培养受到教育。”[2]208基于这种人的成长与各种力量的关联的认识,他认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社会地位,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和力量(即脑、心、手),而非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发展人的内在力量,不得不利用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教育办法,从而使其得到人的品德、家庭幸福、工作能力,直到能实现社会上的需要。因此,领导和锻炼,使人都有各人的工作能力,把每个人塑成适用的模型,使人人长于劳作,并能胜任愉快,那么,他在世界上才能得到快乐,生活才有保障。”[3]
2.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培养儿童的人性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因为“人必须在思想和行由戏从信仰和爱的状态中发展和培养自己,他要通过教育真正纯化自己和充实自己。脑、心和手的力量也是按照这一神圣的规律发展的。从这一规律中产生出人性,即产生出真正的充实生活。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教育艺术,必须服从这一神圣的规律,当脑和手服从于深化的心灵力量时,人才能得到暂时的和永久的幸福。”[2]329因此,无论是心灵教育、精神教育,还是体力教育,其目的在于服务于儿童人性的培养。“这三种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信仰、爱、真理、正义、劳动和手艺的协调,满足人的要求并使人纯化。换句话说,协调三种基本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性。”[2]328总之,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人性,促进儿童高级的精神天性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劳动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提出的著名命题,它不仅适合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也适合于劳动教育。他力图使劳动教育心理学化。也就是说,要按照儿童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实施劳动教育,他所理解的本性指的就是儿童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首先,应了解儿童的天性,这是劳动教育成功的前提。他说:“孩子具有人的自然天性的一切资质,只是还没有得到发展而已,如同未绽开的蓓蕾,蓓蕾一旦绽开,所有的花瓣都会舒展开来,人的教育亦如此。对人的天资必须仔细观察,只有调动这些天资才能确保成功。”[2]232其次,劳动教育要符合心理学的规律。他认为,心地高尚又受过教育的人如果能以知和行的能力作基础,就能掌握所有的能力。不过,人类所必需的智慧、知识和能力都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育和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其方法“适合于人类本性又符合心理学规律。与之相同,要想培养人类的技能,我们也要有一个牢固的教育机制,这个机制要遵循教学艺术的普遍规律。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规律,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使儿童逐渐得到教育。经训练之后,这些儿童必然在每一方面都会获得日益成熟的技能。”[4]139再次,劳动教育要素化。这是劳动教育心理化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劳动教育要从人类最简单的体力活动开始。“这些简单的体力活动包括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绕圈与摆动等。上述活动可能存在区别,运动形式或合或分、运动幅度或大或小,但却包含一切日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也包括各种职业中复杂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根据心理学规律安排儿童在早期接受这些训练,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都是如此。我们也要注意,这些基本的四肢训练必须与基本的感觉训练相一致,与思维训练相协调,也要与数字训练和形状教学保持同步。”[4]139
(二)劳动教育生活化
“劳动教育生活化”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意在劳动中通过生活教育去激发儿童的信仰和爱。他认为,在生活中教育人是一个真理。这种教育是通过行动而不是说教实现的。为此,他在劳动中给儿童机会、激励、示范和鼓励,使儿童在实际的爱的行动中受到爱的教育。他运用生动的教育方式把许多人遭受困难、痛苦和贫困的事实介绍给儿童,引导儿童过真正的爱的生活。《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葛笃德尽管贫穷,拥有的东西不多,但由于她拥有爱和力量,她对儿童的教育便是具有意义的,也是崇高的。“她说的每句话,不仅仅作为一句话在起作用,而且是来自于她的生活,同孩子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所以是作为萌芽留在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她的教育艺术就是她的生活,他们的艺术教育完全产生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她的每句话都充满力量。孩子们理解他们的母亲指出的一切,非常自然,好像早已印在心上似的。她并不是通过教育给孩子们灌输什么,而是发展他们早已具有的能力。”[2]304-305她力图使劳动教育生活化,因为她深深地意识到教育教学的基础不是教学法,也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她教育孩童是通过对日常生活范围内的知识的传授开始,知识的获取是在生活教育中实现的。“她和孩子说话,并不是为了达到教孩子说话和传授某种知识这个唯一的目的,而是采用语言手段使实际生活(生活每天带给他们各种看法和经验)变得生动活泼。”[2]303裴斯泰洛齐还强调起居室的劳动和生活教育作用,认为它是人民文化的基础,真正满足儿童本性的需求。儿童的脑、心、手之所以能感性的结合,并能服务于生活,是起居室劳动和生活教育的结果。如果教育者要杜绝贫穷的根源,帮助劳苦大众在道德、精神和体力方面获取自制力,就必须对他们的起居室施加影响。
(三)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
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它的意义在于:首先,爱是儿童本性统一的核心,是认识、能力和行为集中的神圣中心。它能使儿童的智慧和行动的力量达到高度融合和统一,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对儿童而言,“心灵的力量,即信仰和爱,如同支持树木生长的根,它有从土壤里吸取营养供给各基本部分的力量。”[2]206其次,爱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因为,无论是父母照料儿童的每个行动,还是儿童在家务劳动中的顺从,都是由信仰和爱发展而来。正因为如此,格吕勒菲和葛笃德“从早忙到晚,就是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爱。在每一时刻,在每一种场合,他们爱孩子,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深信,只有对要干的事敢于负责的人,而且充满爱的人,关怀他人的人,随时准备为需要他的人服务的人,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2]324-325再次,爱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目标。在裴斯泰洛齐看来,爱不仅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则。他指出:“一个人通过由他和他的爱所唤起的内心和外部活动,不遗余力地追求他所爱的目标,于是就养成了与其活动相协调的智慧活动,爱帮助我们将智力和良心付诸我们的一切行动,于是就得到我们的见识和仁爱认为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那些东西。”[2]303
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的途径是:(1)实施爱的教育。母亲必须给儿童以鼓励和爱,“因为从来只能是爱唤醒爱,而且也只能从信任赢得信任,母亲自己心灵上的回响必须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共鸣。只要爱和信任一旦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母亲的第一义务就是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的爱以鼓励,使之不断增强和高尚。”[2]253(2)建立实验学校,使爱和其他力量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一点,裴斯泰洛齐建议,“应该深入研究人的本性如何按照自己的法则发展各种力量,本性如何按照更高的法则把各种个别的力量同各种力量的整体配合起来。因此,要建立实验学校。实验学校向孩子们单纯地和全面地教授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手段。每个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也能在兄弟姐妹中间发挥这些得到发表的力量和训练过的能力。父母们也不仅能够成功地促进教育孩子的内在本质,即发挥心灵的力量、信仰和爱,而且也能够成功地在起居室内练习外部的技能。”[2]219-220(3)让起居室成为爱的教育的场所。“在起居室这块圣地,人的各种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仿佛自然地建立起平衡,并保持平衡。因此,如果教育应该真正帮助人民,要使外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同人性内在的、永恒的和神圣的本质相适应的话,教育艺术就必须对家庭生活的纯洁性施加影响。”[2]218在受到内在本质(力量、信仰和爱)的影响下,儿童会在劳动中强壮、兴奋、增加活力和受益,这是充满信仰和“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的必然结果。用裴斯泰洛齐自己的话说就是:“经验每天使我深信,倘若人们以一种纯洁的毫不利己的爱心同穷人交往,为了教育他们,即使是微弱的努力也会结出果实,如果缺少爱的话,则关于国民教育、人民的福利和关心穷人最耀眼的设施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经验一再向我证实,爱心即使很少,也是强而有力的;毫无怜爱之心,即使是强者的力量也会分崩离析。”[2]161
(四)劳动教育直观化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直观教学不仅适合于智慧教育,也适合于劳动教育。因为在劳动教育中,儿童会经常与实物打交道。因此,父母和教师都应把生活中的直观对象诱人地、生动地呈现在儿童的感官跟前,给予儿童有益的影响。“培养直观能力的基本手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以激发培养直观能力的欲望,通过保留和激发对直观事物获得的印象,以教育孩子。”[2]361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事物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象出现,通过儿童的心理活动,成为影响儿童智慧、人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劳动教育直观化的具体路径是: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儿童的兴趣。这是直观教学的首要原则。教师应坚持用物件而不是用词语教学,要经常让儿童观察实物,并在此基础上说出该事物的名称,这会使儿童牢记事物的感性印象和名称,引发儿童对实物的持久的兴趣。其次,通过直观教学,养成儿童思考的习惯。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要使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即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并在思考后才说话的习惯。再次,实施问题教学。教师不要对实物详尽介绍,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而应该向儿童提出相关事物的问题,让儿童自己寻求答案和纠正错误。这样可以唤起儿童的注意力。不过,所提问题应尽可能简短、清楚、易懂,这有利于儿童观察事物和回忆事物,知晓实物的性质。
综上所述,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系统而深刻的,蕴含丰富的精神意蕴,对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富有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与当代教育[M].顾正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二卷[M].尹德新,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