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乐在其中初中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践 体验 创造 阅读
根据初中生心理、思维特点和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
一、实践、记录、写作阶段
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思维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此阶段能很好地把初一和小学生活经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状况衔接起来,并得到相应提高。为此,我们进行了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实践。
1.家庭实践。小学六年级学生与初一新生在生活范围、爱好各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教材之间也注重了它们的衔接,语文课文也先由家庭题材开篇。因此,我们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安排初一新生做一些家务事,去认识家庭中的成员,当然是指有意识地深层认识,并把过程真实详细地记录下来。例如:认真做好一顿饭菜,刷几次碗,郑重地为父母做两件事情,陪同父母散步、旅行、访友等,将前因后果、准备阶段、余波影响都如实写下来,当然包括心理描写。
2.班级实践。随着进入初中生活时间一长,每一位学生便会对班级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更多地倾注在所在班集体中。有目的地组织全班活动或小组活动,老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教育实践意义的活动,如拔河、朗诵表演、学生干部竞选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去认识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引导他们去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把交往过程记录在日记、随笔、作文里,这样写出的东西,来源于现实生活,必然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3.学校实践。学校实践是在班级实践基础上的深入与扩大。初中的知识、生活特点,决定了学生越来越追求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真诚她希望自己能在初中阶段挥洒汗水,留下自己最精彩的瞬间。健康积极的初中生,随着视野的扩大,胸襟更开阔了,责任感也增强了。他们希望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能为自己生活学习的学校尽一份力量,体现出了积极的主人公责任感和主人公精神。
4.社会实践。社会的广阔与丰富多彩对学生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为使学生对社会有更真实准确的认识,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提倡、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参加社会实践。学生通过一些社会调查和其他社会性行为,亲自体验了社会生活,从小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不良行为进行积极的斗争。如学生长期坚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能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学生的社会实践到了这个阶段,记录必当丰富,认识必当全面,思考也必当准确深刻。这就为作文训练积累了具体丰富的生活素材。
记叙文写作的实践层次,范围由小到大,难度由浅入深,将作文与做人相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活动、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健康、积极、正直的性格。
二、体验、完善阶段
方式多样的体验是针对对初二学生提出来的。初二学生经过一年丰富多彩的初一生活,变得沉稳内敛了,同时也更具个性了。加上学习任务更重,目标更明确远大,他们的心理便开始由外向活泼向沉稳自如发展,思维也由具体向抽象转化,更倾向追求带有抽象的事物,有意识地挑战思维的高一层次,但又拘囿于他们过去的具体生活实践经历和体验。针对这种新情况新变化,初二作文训练进入了具体与抽象兼容的体验、完善阶段。
1.体验自己。体验自己就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事件进行回味、思考,进行反思、总结。琢磨一下,如果是现在去做那些事情该如何做。根据实践积累的经验设想事情会怎样发展下去,将自己再次置身其中,不单是去重温旧事,更是去体验它们,修正完善它们。然后将这种体验与现实生活比较,或再次去实践体验,从中更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体验中完善自己。把新的体验付诸作文,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时的作文已经不是完全的纪实了,它已经包含了一些自我完善加工的虚构成分。
2.体验他人。体验他人包括体验同学、朋友、家人、体验古人,体验名人和体验名篇名著中的人物。体验他人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换位思想。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已有积累生成的合理的推导联想体验,是一种比体验自己更深更难的体验方式。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点拨体验。
(1)体验同学、朋友、家人。同学、朋友、家人是学生接触较密切的群体,日常生活中互相了解。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注意体验,学会体验。某些同学参加竞赛、表演活动,其他同学也可体验一下。学校生活给我们创造了许多机会,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些契机进行作文写作训练,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提取生活中有益信息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心理、思维健康发展。
(2)体验古人、名人。体验古人、名人是针对语文课文而言的。教师根据资料情况和教学需要、写作训练需要、学生兴趣需要,带领学生一起研究这些古人、名人,走进他们的时代,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体验他们的方方面面。如进行孔子访谈录与陶渊明对话等。也可对他们的文章进行添枝加叶或续写,这是较难把握的,老师要做学生的坚实后盾,指导、激励、正确评价他们,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3)体验名篇名著人物。名篇名著可以是课本中涉及的,也可是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阅读、体验文章人物心理、情感、思想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忧在其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从而体验文中人物。如《简·爱》中的“简”与“罗切斯特”,《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等,都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一番,然后再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写出这些人物的所做、所思、所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了阅读的深度,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刻性发展。
体验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具有具体和抽象的二重特征,表现为在生活的观察、阅读、积累等实践基础上,对生活原貌的再现、联想和完善、创造。体验包括了体验人、体验事、体验物、体验景等各方面。它类似于“感悟”,又高于感悟、难于感悟。“感悟”强调自我,体验的基础是“自我”,更向“他人”发展,是一个“小我”发展为“大我”的过程。
三、创造、提高阶段
初中作文创造、提高阶段是根据生活的具体实践,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阶段,它可以说是文学创造的起步阶段。其实,在体验过程中已经存在创造的成分。教师在此阶段做的事是指导方法、解放自己和学生的思想,并可适当地进行理论指导。让学生明白,作文内容可以合情合理,也可有悖常情常理,应视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内容、形式。在这一阶段中,老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指导、鼓励和肯定。
从小,我有个梦想,想要在蓝天之下把它放飞。
从小学一直走到现在,回忆起来,我都不敢想相信这是真的,想想儿时一起上小学的伙伴,到现在90%都已成家,步入社会;初中的伙伴呢,接近60%的人早已走入社会……
尽管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而且我也明白,未来的路比现在更为艰辛,但生活是要继续的,该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为了以后,为了明天,一切的苦难似乎是值得去经受的。
有时候再在想,为什么我没有在这么多人的行列里,要是换一个角度想想,结果我接受不了,至少现在的我接受不了,所以我感谢我的父母,一直支持着我,让我走到今天,也感谢身边的人们的支持,更感谢国家的政策,让我有这个机会来走这样的路。
2011年,我参加了高考,结果没有多好,但愿望也没有落空,始终我是进入了大学的殿堂,我梦想了多少遍的国度!在这里,选择了我喜欢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记得从小在爸爸的影响之下,我就喜欢上了文字,单纯的语言文字。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几乎没有考虑其他的专业,把所有的志愿专业都填成了这个,然后满心的期待着结果。( 散文网: )
那时我带了一个纯纯的梦和满满的信心来到这里,想要把它添上我想要的色彩。
时光总是在人长大的时候过的很快,转眼,大一一年的时光已经被我走了过去,这一年,在总结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但想想该是苦乐参半吧。
大学,一年,我想明白了太多的事。我觉得大学生活还是美好的,在大一的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文学社。虽然社团和我想象中有所差别,但一年过去了,我还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不禁觉得大学啊,的确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在这里我学会了怎样更好的为人处事,我觉得对我以后的人生肯定会有所帮助的。感谢这个舞台。
我喜欢文字,也喜欢写作,在过去的一年时光里,我写下了很多东西,记录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当翻看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享受,我总能在里面嗅到逝去时光的芬芳,依恋着旧的时光,有种莫名的感动。记得第一次参加学院的作文竞赛,我没想到会被选中,因为写东西的时候,往往是要有灵感的,我是这样的相信。之后的几次有关作文比赛的,我都参加了,结果也还不错,我觉得把所有的话语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很幸福的事情,我乐在其中。很多时候,我不愿意说太多的话,因为我想让那些特殊的感觉留在心里,慢慢发酵,然后到了合适的时候,再让它倾泻而出,就像倒出一坛子的陈年老酿,然后留给心一个舒畅的空间……
指针指向21点08分,儿子忽然兴奋起来,嘴里哼着歌。
“干吗呢?”我问道。
“哈哈,我太高兴啦!”儿子大叫。
“什么事?快让我也高兴高兴。”我追问。
“明天周日,我不用早起喽!”
接着,儿子跑向卫生间,哼着歌洗漱,出来后说:“今晚可要睡个饱觉,这周把我困的,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
睡个饱觉——这就是儿子,一名高一新生最渴望的事。想到仅仅因为能睡个懒觉,就让孩子这么兴奋,我感慨不已。
儿子算不得学习很努力的学生,但既然考进了重点学校,就要跟上大部队,不然就有被甩掉的危险。首次月考就证明了这一点——儿子排在第二十一位,形势严峻,再不加紧,就要垫底。月考后,儿子再没敢10点前睡觉,每晚都要学到11点半左右。如此辛苦学了一个月后,期中考试的成绩勉强回升到第十一名。
“用少睡觉换来名次的上升,也算值了。”儿子这样感叹时,我也不得不认同。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从小学至初中,学了9年,如果在最后3年里松了劲,那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于紧张和重负中尽量给他营造宽松的氛围。比如,每天早餐时,对他边吃饭边看几页小说视而不见;周六与他一起看电影或娱乐节目;周日坚决不补课,只抽时间带他出去打球……尽管儿子曾几次说班里同学都在补习,怕自己落后,但权衡再三,我还是没答应。如果连周日睡个懒觉的小幸福都剥夺了,那我是不是太残忍了?
课本之外的营养
这晚,儿子回家时满脸喜悦。儿子说在语文课上,他们学习小组得了第一。原来是语文老师出的课题,要求每名学生写两篇读后感和自传,然后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都是按部就班地一一诵读。儿子搞了个创意,以《非诚勿扰》节目的形式进行表演。小组7个人,一人主持,两人当观众,4人上台进行竞争。整个过程活泼有趣,同学们非常喜欢,也得到了老师的由衷赞赏。
儿子讲得开心,我也听得高兴。我说:“儿子,你知道吗,你这个创意带给我的惊喜比你考了全班第一还要大。”儿子惊讶地问:“是吗,真的呀?”我笑着说:“考全班第一,只是暂时的,你能有这样的创意,才是长远的。因为未来人生中,你那个全班第一不一定会有用,而这个创意,说明你头脑里有自己的东西,你不仅有策划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沟通和执行能力,这些能力才是你一生用不完的财富。”
这件事带给儿子的喜悦,很快淹没在繁忙的学习中了,但却坚定了我继续宽松教育的信心。我想,如果不是每周六同儿子一起看娱乐节目,连《非诚勿扰》都不知为何物的儿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创意?没错,学习是重要的,但我们也要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汲取一些课本之外的营养。
无拘无束的思想
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时,参加小学生作文大赛得了金奖,但他的校内作文能拿高分的时候很少。看起来,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细究起来却也合理。作文大赛里的小选手,似乎都走进了固定的套路里,比如,初赛的主题是写“秋天”,孩子们都去写落叶了,但儿子写的却是秋天的大白菜。只这一点儿新,就得到了编辑的认可。可要得到这一点儿新确实也不容易,它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思维进行细心呵护。儿子从小到大的日记写了10多本,里边的内容在我看来多数乱七八糟不知所云,语句语法也错误迭出,但我从没进行过指导,他有时会捧着几年前的日记看得津津有味,一副乐在其中的陶醉神情。我想,这就很好,只要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就可以了。
中考前夕,儿子班里很多同学都参加了作文冲刺班,儿子和我也动过报班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去。我相信,作文班会教出作文拿高分的学生,但如果想让孩子将来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那么,还是不去为好。我曾试听过这样的作文班,他们会教孩子们短期内提升作文分数的方法。但这些“妙方”其实是在禁锢孩子的想象与思维,而孩子的思维一旦进入这种框框里,是很难再逾越的。
成长的蜕变优秀作文 这几年来,我从未停止过成长,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一次成长的蜕变。它让我将一个将“信”永握手中。
小学。当老师厉声质问是谁丢下卫生责任逃跑时,正准备举手承认的我突然换了种想法,一种新奇的感觉在我心中滋生,如果我不承认,是不是就不用留校了?我瑟瑟地埋下头,不敢出声。我的心情极其矛盾,抬头,怕面对老师凌厉的眼神,低头,又怕老师会注意到我心虚的动作。正当我准备承认时,老师却换了个话题。我的心中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原来摒弃责任竟能让自己如此轻松,本来我应该会被严厉批评然后留校扫地,现在却可以像没事人一样自然地回家。这种新奇的侥幸盖过了我原本的愧疚,我像是踏入沼泽一般,愈陷愈深。
这种现象持续了很久,还好遇见了你。
初中。你问我到底写没写作业,我再次习惯性地说写了只是忘了带,不知不觉,我撒谎貌似成了一种习惯。像毒瘾一般,我明知其害却又乐在其中。你的眼中闪过一丝怀疑,却还是拍了拍我的肩,似乎想让我放轻松,你露出令人舒心的笑容,又佯怒地说下次记得带,又说了句老师相信你。
老师相信你!我的心抽搐了一下,大量的愧疚涌上来,严严实实地盖住了侥幸与窃喜。我打算去问个明白。
我站在他面前,问道:“为什么要选择相信我呢”?
你露出那舒心的笑容,说:“当然要相信你啊。不仅相信你,我也相信全班同学。我觉得你们都是讲诚信的,不至于为了一个作业而撒谎吧。万一错怪了某个同学,他该有多委屈啊”。我的心一抖,愧疚感奔腾得更加猛烈。她又继续说道:“而且,像你这么优秀的孩子,肯定不会撒谎吧,老师一直觉得你很诚实呢。
成长的蜕变优秀作文 人生中往往最微小的事就是改变一个人的转折点,当丑陋、胆小这些令人不喜的字眼,蜕变成美丽、勇敢时,将有许多的人追捧它。
我,一个文静而常常感到孤单的我。
课间,校园总是充满同学们的欢笑和打闹声,然而在一间教室里,一个孤零零的身影,独自坐在课桌前,慢慢地,身影的头抬了起来,她望向门外,眼中充满了渴望和羡慕——没错她就是我。望着外面跳跃的同学,我心中恒时渴望。可我怕,怕自己变得令人讨厌。我是一个不会运动,不会与人接触的人,我总认为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文静,正因为这样,我很少与人接触,几乎与男生断绝往来。同时我也渴望阳光,渴望有阳光一般的笑。虽然班上有与我不同的女生,在她们的脸上有那样的笑,她们也会被人说不行个女孩,可她们是快乐的。我希望与他们一样,我希望我能蜕变。
蜕变,让我成了现在的我。
蓝球是我以前从不会的,几乎是碰也不会碰的体育课上,看着其他人轻而易举的投篮,而我总感觉这个球很重很重,重的让我每次不仅挨不着板,反而引来阵阵嘲笑,我抱着球张皇失措。急得要哭出来了。这时我们班算是女生中篮球打得最好的同学来教我用抛的方法。果然,练习了几次后我终于抛进了,我很兴奋,兴奋得又蹦又跳,忘了平时安静的我。
那天之后,我几乎迷上了投篮后来我不仅学会了用抛的方法还学会了标准的投篮。也从那以后,我脸上也有了像阳光般灿烂的笑。也更爱笑了,也爱与同学们交往了。我发现蜕变后的我真的很快乐,在以后的小打小闹中也有了一抹属于我快乐的身影。
虽然我的篮球技术并不好,也称不上是技术,但我依然对它很喜爱,因为它是我蜕变的第一步。它很微不足道,却是我的第一个转折点。
蜕变,是蝴蝶,它原本只是丑恶的虫子,却经蜕变,变成人人爱之的蝴蝶;蜕变,是宝石,原本只是个原石,却经打磨的蜕变,变的璀璨、耀眼。而成长中的蜕变更美丽。
成长的蜕变优秀作文 成长,是记忆的诺言,我坐着记忆的小船行进在成长蜕变的旅途上,我还依旧记得那一刻,我开始了自己成长的.历程。
那是一个炽热的五月,我参加全省英语比赛,抽中了二号,我不免有些紧张。窗外好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飘飞在空中,使人觉得憋闷。我倚在墙上,紧攥着稿子,不停叨念着我的演讲词。
过了一会儿,我站上了预备区,时不时瞟下稿子,踱来踱去。一号选手结束了比赛,该我了……我竭力平静自己紧张的心情,猛然间想起一句话:不怕推销自己,要相信自己的才华。是啊,我准备很充分,何必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呢?我毕竟要成长起来的。
想到这里,我攥起拳头,狠狠把稿子砸进了口袋。我抬起头,深吸一口气,屏住,大步跨到了舞台中央,我额头高挺,目光坚定而有力,环视四周后,良久,我开始了演讲。
起初,我缓缓说,坚定而有力;继而,我愈加快速,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我越发有力,迸发出激情与活力。我站在台上,倾听着蝉的长鸣,感受着飘飞进来的微风,和着树叶的摇摆进行我的演讲。到最后,我情不自禁得把手也舞划了起来,我时而双目浑圆,大气磅礴;时而眉头紧缩,怒发冲冠,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1.审题不清,重心不明。
考生粗粗读题发现事前准备材料与考题有一定联系,就欣喜万分而不再细致审题,不再积极动脑谋篇布局,甚至都不知道要根据题意调整文章重心的安排,原有素材中的生动优美的描写等精华部分一点不想舍弃,自己组织的句子与文章主流语言风格又格格不入,该详写的略写,该一笔带过之处却又浓墨重彩,导致文章主体偏题,重心不明,严重影响得分。
2.套用痕迹明显,辞藻堆砌严重。
一些考生由于自己作文构思能力一般,就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写生活中真实可感的题材,而是完全套用范文的现成模式,或稍作修改,保留原文的主要事件或有特色的构思,以为会沾上名文效应的光,殊不知“撞车”的几率较大;况且没有真情实感的矫情之作,往往给人“假”的感觉,严重者还会被判抄袭。还有相当多的考生,语言功底不强,为了文章出彩,考前背大量范文中的好句子,特别是近几年考场出现的优美的富有一点诗意句子,考试时在作文中无原则的叠加,以为精美句子越多越好,其实往往事与愿违,就像一面洁白墙壁被涂上杂乱不协调不着调的花纹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心生厌烦,完全没有佳作该有的清新与质朴。
那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确保在考场上留下精彩的篇章呢?笔者觉得诵读经典名著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诵读经典能陶冶情操,有利于积极主题的确定
经典名著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领域内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选择出来的,能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名家散文等。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积淀,流传千古,对后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诵读《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段,会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敬重尊长,是做人之本。《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更是妇孺皆知,它告诉所有人幼时学习是多么的重要。“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说尊敬兄长,应该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话,对现在众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有极其深远的人格上的影响。
这次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为《就这样慢慢长大》,有些同学就写成非积极主题的作品,如详写与早恋之决绝,详写与老师顶撞之冲动,悉数父母对自己的严厉不通情理等等。生活中那么多美好的情感不去珍惜,却把父母师长的关爱当成追逐“自由幸福”的阻碍,同学间该有的纯洁友谊纠结得完全变味,真是让人痛心。因此。多多诵读经典名著,感受积极情感的熏陶,必会有益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情操。
二、诵读经典能积累语言、丰富词汇
今年全市共七万多考生,按照计划要产生10%的55分以上的一类卷,2%的58分以上的高分卷,什么样的作文能让处于高强度极紧张的阅卷状态下的老师第一时间被吸引呢?当然是赏心悦目的书写、精巧的构思以及细腻优美的语言。作文构思能力容易受到客观时间空间环境导致的心情变化以及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构思精巧出新能锦上添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即使是最普通的题材,也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都是说诵读经典名著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阅卷中笔者发现,有同学在写景时化用了《春》中的一段描写,也有同学在文中巧妙地引用一些名诗句,还有同学用《乡愁》的结构谋篇布局,这都是能用经典美文为自己的作文增添光彩的佳作。
三、诵读经典能增强记忆、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家卡尔・希修教授说过:“普通人只用了自己实际记忆能力的10%,其余的90%都被浪费了,其原因是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记忆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阅读总量要在400万字以上”,但事实上很多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甚至每册书推荐的名篇都没兴趣认真阅读,阅读积累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名著,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定性和毅力,这不仅能增加语言积累,还能增强学生记忆,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名著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效的途径,但是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地长期努力。具体要求如下:
1.持之以恒,营造气氛。
笔者所在中学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从领导、老师到学生,个个都很重视经典文化诵读活动。近年来,学校把经典诵读内容划分到年级,如初一读《弟子规》《三字经》;初二读《论语》《诸子百家散文》;初三选读《古文观止》。每周固定时间全校语文老师组织本班同学大声读经诵典。学校要求老师们经常变换方式、营造气氛,例如,老师范读、学生代表朗读、小组比赛、诵读展示等形式,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孩子学好,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专心一致地去教孩子。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而持之以恒后养成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筋,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参与诵读经典文化,语文教学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熟读成诵,不求甚解。
诵读经典,最“功利的”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以致厚积薄发。所以最重要的是“读”,在此阶段,不需要硬性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不需要给学生任何压力,就是要让他们在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自由状态下诵读。旧时师塾因为学生年龄、学识参差不齐,授课方式大抵都是学生先在老师指导下摇头晃脑地诵读,能背诵就行,至于内容理解,那要等老师在适当的时间一起讲解。对于这样的方式,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字一句的在舌尖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却是一件乐事。”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繁重,所以这样复古的纯读书的状态更能使其入情入境,乐在其中;乐学,自然会有收获。而且,对于好学的孩子而言,填鸭似的把文章嚼得细碎讲给他们,还不如放手以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诵读《古文观止》的时候,笔者发现好多同学买了《古代汉语词典》,遇有不太清楚的内容就自己查阅资料,力求心领神会,还有不懂的就会相互讨论或问老师,这样老师本来“不求甚解”的低要求,反而营造了浓厚的求学氛围,达到了很好的诵读效果。其实,初中生本已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包括难一点的古文,都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一知半解,读多了,自然就能明白。即使暂时不能理解也无妨,这些经典本就需要每个人用一生去消化、吸收而不断受益的。
【关键词】课外阅读 生物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74-01
南京各区使用的初中生物学教材是编委联系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相关生物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的,编写过程中向各层次教育工作者广泛征询了意见和建议。该教材的编制意在让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强调发展学生相关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教材具有教学理念新、编排顺序新、教材选择内容新、实践性强、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特点。
每一节教学内容都由目标系统、图文系统、评价系统、活动系统和拓展系统五大系统组成。课外阅读被安排在拓展系统部分,要求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阅读,意在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经统计,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课外阅读共79篇,涉及的内容有巴斯德、达雷克.班廷等科学家的小故事,蛔虫、鸽子、水杉等有趣的生物小知识,肾透析、输血等医疗常识,更有海洋生物技术、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知识,涉及面广,贴近教学内容,与课堂同步,也比较易理解。
课外阅读不能片面地理解为生物学科的知识拓展,它也可以作为新知识和新内容来配合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吸收。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本着课堂课外相结合的宗旨,联系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学习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本人运用到了以下方法:
一、指导阅读,注重实效性。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时,本人将课外阅读《两栖类动物的生殖趣闻》做为课堂导入的部分,要求学生先快速浏览,然后给定预先设计的问题,再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细细阅读,并用笔将相关答案做好标记,因为问题简单,学生也乐意表达。由此引入新课,不仅顺利导入新课教学,协调好了课内、课外知识,而且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促读活动,提高积极性。讲故事、朗读比赛、课外阅读知识问答、比一比谁知道的秘密多等活动,让学生施展才能,也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读课外阅读,搜集课外资料的热情。
三、针对学情,注重差异性。八下《源远流长的生物技术》这一节的课外阅读介绍了生物反应器,这部分内容是初高中的衔接内容,这部分知识对少数学生来说颇有难度,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讲解、精读、粗读等不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获。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情,注意差异教学很重要。
四、以点带面,加强关联性。光是初二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光污染》则很好地将物体反光系数与视力问题加以联系;《根的价值》利用一个数学的计算式很好地表现出根瘤菌对根的重要性;《鸽是如何记路的》则解释了仿生学中鸟类利用磁场导航的本领对导航系统研制的指导意义。
五、课后资料,学生甄选装订。常规教学之外,我还从科技动态、生物前沿信息、江苏网校、各地教育网站、报纸杂志等地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剪贴、打印、复印等方式集中发放到学生的手中供他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把他们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文章标上星号,之后由学生帮助统计,将最受欢迎的文章信息反馈给我,将这些文章整理编订,作为校本教材配合日常教学工作。
六、亲近自然,放开怀抱。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因为学习忽视了身边的花草鸟虫,不忽略了日升月落,从生活中积累一些常识。在假日里都出去走走,接触大自然,增加一些旅行的经验,这些都可以为生物教学的开展提供很好的资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的怎么样,更要思考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营养。学生的思想应该是灿若星空的,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在教科书的世界外,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知识后花园,而这座后花园是他们自愿搭建的,自主装扮的,给点时间,给点帮助,他们才会更加的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首先,要在课堂上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合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说精彩的导入语,教师的个人魅力,丰富的课外实践等,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花絮,不足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让学生自己真正地融入其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我在教《乡愁》这篇现代诗歌时,以一个“美”字为着眼点,首先让学生欣赏罗大佑的《乡愁四韵》那悠扬的旋律,让学生在感官上有美的享受,使他们沉静在淡淡的思乡之愁中,这样便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作品当中,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良好的情绪听录音朗读,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让学生从深情朗读、优美解读、友情联读等方面去品读诗歌,告诉他们品诗的过程就是品美的过程。
其次,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适当的提些重要而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以此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圈点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描写、议论精当的语句及名言警句我都要求学生从文中圈点出来,或感受深刻的语句做好旁批,有助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比如说有的同学在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孔乙己,他们的命运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有如此的想法对初中学生来说我觉得是很可贵的。
再次,设计习题,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各类问题的特征,讲清其基本特点以及阅读的基本方法。比如小说,它是通过刻画人物来反映生活的。教师在教时,就应讲清人物与环境、情节的关系以及刻画人物的各种手法。如议论文,就要讲清论点、论据、及其关系及论证的方法。说明文,就要讲清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等。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选些精彩段落,设计习题,作出范例,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选文段,与学生一道共同探讨。引导,给学生以具体的思路和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提问,自己拟答案,教师在加以指导、订正。如在教《苏州园林》时,让同学以第4段和第5段为例,进行拟题训练,学生都能根据已学的说明文的知识,抓住重点,比如第4段中,就有学生拟出假山堆叠的特点是什么,池沼的特点是什么,“大多引用活永”中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就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会主动地去钻研课文,对疑难会主动地去查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或彼此探讨,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这样也就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样就使他们获得了受益终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提高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短、任务重,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愿与诸位同行分享。
一、及时调整教法,与时代接轨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而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学生的思想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如果一味地采用老方法,走老路子,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发生碰撞,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反感。
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除了要结合课本和教学大纲外,还应结合近日的社会热点,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他人的看法进行评价;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乐在其中。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场景中的气氛往往能够影响到该场景中人的心情和工作效率,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通过努力的学习取得成果后,他们的喜悦心情又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和谐。
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轻“讲解”重“讨论”,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敢于适度地“让出”讲台,让学生去看、去说、去表达、去创作,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随时把握气氛的变化,做到“开而不浮”“放而不燥”,在课堂气氛趋于浮躁甚至接近失控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提醒学生:课堂时间有限,要抓紧时间学习知识,其他活动可放到课外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应用语温和,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使用适当的教学语言
(一)教师语言应含蓄、幽默
这里说的含蓄,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耐心带着学生学习,而不是推着学生,更不能选择简单粗暴的“填鸭”教法,应加强引导,进行适当的烘托和暗示,让学生自己找到结论。而这里所讲的幽默,并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笑话,而是在保证课堂气氛庄重严肃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有一定趣味性的小故事和引人入胜的典故,帮助学生更深刻、更清晰地理解课堂内容。尤其是在讲述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采用通俗的、幽默的、富有魅力的语言,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此外,教师含蓄、幽默的教学语言,也可以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的语言习惯,除家庭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语文教师的影响,教师用语幽默含蓄、文明得体,教出的学生自然也会言语文雅,气度高华。
(二)使用合适的语气、语速和语调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不是全程快节奏的,而是像一首优美的歌曲,有疾有徐、有良好的节奏感。语文课堂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变化引起的语言高低、快慢、缓急的变化。教师的语气、语速和语调应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听讲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有所变化。如果课文是情节激烈的记叙文或说理明确的议论文,教师的语气就应干脆铿锵;如果课文是抒情散文,教师的语气就可以轻快温柔些;如果学生在教师提问时对答如流,教师就应用鼓励的语气语调进行表扬;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磕磕巴巴,或者表示没有弄懂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用疑问的语气来进行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因无法回答问题而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做出了不愿继续学习的表现,教师则应该用温和而严肃的语气、语调进行安慰和教导,切忌用语激烈的批评。这样,课堂气氛有张有弛,学生就能在教师充满变化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当然,要做到适当地运用教学语言,自然地掌握课堂节奏、引导学生情绪,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练习,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响来检视自己,提高自己。
四、积极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
一个经常体验成功的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这样的学生通常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坚持力也比较高,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轻易退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课堂提问时,问题不可过于简单,让学生不需努力思考就能回答,这样即使轻易答对了,也不会让学生有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愿继续专注于课堂学习,分心去想其他事情;而问题太难,学生无法通过思考获得答案,也容易使学生失去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难度应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匹配,让问题处于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高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起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可能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答案中正确的部分,并对他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鼓励,然后温和地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回答问题,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又能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自觉自发地进行学习。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可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选择合适的音乐播放,引导学生跟着节奏,寻找合适的语速和语感;也可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用文字将自己看到的写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努力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检视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理解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一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 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 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 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 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 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 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 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 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 能的。
二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不是系 统地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学点必要的文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 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 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见同见异,身临其境,神会其中。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 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从鲁迅始 ,凡进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从横向看,它还吸取了世界散文创作营养——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 时代精神,特别是通过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在短时期内便取得了丰厚的实绩,达 到了很高成就。
从题材看,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纪实性的传统,在取材上始终坚持“决不能仰仗虚构”的 原则。这种纪实性特点就形成散文内涵的自在之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姊妹篇《记念刘和珍君》 ,就具备信史的意义和价值。唯其叙事真实与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见其殷红,泪才愈觉其炽热,爱与 憎、歌与哭也才愈显其强烈深沉。如果我们以面对着历史的严肃心态接受这类作品,那么所得就会超过一般 意义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抒情之作,所抒发的情感也决非无本之华。只要留意一下第 三段里看似平和却深含着内心矛盾的那些话语,再联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 屠杀后不久)那样的时间,以及作家本人曾倾向进步的经历,就不难体会其中的忧愤和苦闷都隐约在描写月 色荷塘的有如梦境的字里行间了。以至景的优美是那样朦胧,情的沉痛却那样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现实 ,这传世的美文才同时不失为特定时代里,一名暂处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识分子的一页心灵史,可见散文内涵 的美恰恰在于一种生活的本色,一种历史的质地,一种不容矫饰的朴素。这种史传化的品格经得起人们对它 付以极大的信赖,使它能在读者心里引发共鸣,达到一种相当完整与美妙的审美过程。因为读者心里知道, 它是真的。
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旧时代的散文,内容难脱“纲常伦理”的旧套。而“五四”以来的散文,却从 国耻民仇到亲情乡恋,从哲人勇士到工匠农夫,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直到断笺残陶、片风丝雨,举凡人 间百态、世事万端,无一不可以信手拈来,形诸笔墨。只要饱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就无一不可斐然成篇 ,动人以至传世。这种种的丰富多样,构成了散文在内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纳力。
从结构看,具有“随意”性。鲁迅就曾感概于中国做文章的有规范,而主张“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 以随便的”。鲁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台起承转合之说的篇章。唐tāo@①的《琐忆》行 文扶疏自若,又笔笔饱含对前驱者的无比敬仰,疏散中见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笔》看似漫不经心,而层层 都以草木湖山的“绿”为着眼点,从容里见谨严。这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看似闲笔交错,仿佛言不及义,但却句句情真意切的结构特色,实际上是一个作家艺术成熟和心态从容的 表现,仍然是我们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从表现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笔谈“风景”,却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 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比之伟大山川“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的抗日军民,通篇洋溢着热情。吴伯箫 写三个猎户,也饱含向往、怀念、敬慕之情,虚实相映,情境并美,这命笔含情、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也 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在语言的运用上,散文更以本色为重,具有个性。无论是刘半农主张的“以手写口”、“心手相应”, 还是朱自清说的“所谓‘闲话’”,大约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 即使是叙事之作,其间的人、物、事态和景象,也都是经过作家观察、感受、选择和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 加以表现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语言最富于艺术个性,最能体现作家无可替代的语言风格的本色之作 。
尽管中国现代散文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内容和风格,但只要我们能由表及里地抓住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 ,把握它内在的带规律性的精神实质,我们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从容而自然了。散文 如此,小说、诗歌、戏剧又何尝不是?
三
根据“教无定法”的道理,文学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多样的。但文学鉴赏教学 既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谓“教有常法”。辩证地看,前 者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后者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要使文学鉴赏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和 艺术性的结合,这应该是常识范围的事。
文学鉴赏教学由于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具体作品的独特风格,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简单搬 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否则难免方枘圆凿,削足适履、事倍而功半。可以尝试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
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要抓住“理解”这一中心环节,这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强朗读训练, 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是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如采用提纲背诵 、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 率。第四是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常见的 如“慢声细气读书法”、“高频快速读书法”、“啦啦调”、“胡胡腔”、“小和尚念经法”等等,要求他 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和有语气。
2.研讨法。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 )。如,讲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让学生展开别里科夫形象讨论:是“卫道士”还是“牺牲品”? (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96.8—9期的《是牺牲品不是“卫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 学参考书》理论)。
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一是要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可令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 纲。二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 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三是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 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 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3.比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 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 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较法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训练方法。比较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 来比较,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写同一事物的作品来比较 ,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同样描写妇女形象,鲁迅笔下的样林嫂,孙犁笔下的 水生嫂和高尔基笔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异。比较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题作比,如:
小说名 主人公 主题(人物特征) 《呐喊》 《明天》 单四嫂子 做母亲而不得 《彷徨》 《祝福》 祥林嫂 做奴隶而不得
《离婚》 爱姑 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现手法(语文课上讲怎么写的)作比: 同一事物 不同立足点 特点 写法 有 意境
江:《长江三峡》 雄 拟声 明亮 雄壮
潭:《绿》 柔 比喻 浓丽 明快 水 塘:《荷塘月色》 情 叠字 朦胧 隐曲
湖:《雨中登泰山》 静 拟人 素淡 清新
(虎山水库)
比较可以用研讨的办法进行,也可以用讲义(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训练,有时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问法。从作品起始到末尾,从主题到表现手法,从对象到过渡衔接,从内容到形式,包括针对作 品的精妙之处,疑问之点,异议之论甚至瑕疵败笔,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乃至十几个、几十个问题作为全文 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圆满的或者能自圆其说的答案。我教《药》一课,就设计了十大问题 ,(例如“小说为什么一开场便是夫妇俩没头没脑的对话?”)贯穿整个教时的始终。这是区别于研讨法的 ,因为它以问题来结构教学。
用提问法结构文学鉴赏教学,一要讲究问题的思考价值,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二要讲究问题 的适度,思维的容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等。此外,还要发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学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还要让他们多动笔。结合作品研讨,写一点 鉴赏札记或评论,如《“精神胜利法”之我见》、《我与“套中人”对话》、《谈样林嫂的“眼睛”》,也 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搞一点文学作品的改写、扩写及文学习作,比如:续写《项链》;改写《念奴娇·赤壁 怀古》。
作文法旨在诱导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兴趣去写,这样既巩固扩大了文学鉴赏训练的成果,也是培养和提 高鉴赏能力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