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畜牧经济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经济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经济与管理

第1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一、在本市审批权限内、《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目录》中非禁止类与不需要国家和市政府审批类的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按本规定办理项目立项登记备案手续。

二、履行项目登记备案手续的投资建设项目,视同于已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取得登记备案文件后建设项目如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向原登记备案管理机关重新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一)建设地点发生变更;(二)建设内容发生变化或建筑面积超过备案面积50%的;(三)投资单位发生变更。

四、登记备案项目开工前,应按照京计投资字[2003]808号文件规定权限,办理正式年度投资计划。

五、登记备案管理部门将采取抽查方式,检查备案项目的执行情况。

附件:1、《北京市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管理程序性规定(试行)》2、北京市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申请表3、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登记备案通知书

二三年七月三日

北京市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管理程序性规定(试行)

审批项目名称: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备案类)

审批项目编号:BJXSDJH001-2003(北京行审D类计划001号-2003年)

审批项目依据:1、《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实施本市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计划审批管理改革的批复》(京政函[2002]36号)

2、《市计委优化北京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14条措施》(市委、市政府批准)

3、《市计委关于印发北京市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计划审批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京计投资字[2003]808号)

收费依据:本审批项目不收费审批总时限:1个工作日(对当日无法判断的建设项目,在收到备案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报单位)。

受理条件:本市审批权限内、《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指导目录》中非禁止类和不需要国家职能部门和市政府审批类的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申办人需提交如下申办材料:1、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登记备案申请表;2、规划部门核发的规划意见书(依据《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二十六条、《关于规划、计划、房地部门工作衔接问题的会议纪要》(市规会[2001]26号)第二条);3、工业生产性项目,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批复(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4、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受理标准:1、项目符合受理条件;2、申办人提交的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本岗位责任人:市计委主办处受理人员受理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含)的内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

区县计委主办科受理人员受理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内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

岗位职责及权限:1、按照受理标准查验申办材料。

申办材料符合标准的,给予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发给《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登记备案通知书》,加盖"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登记备案专用章".申办材料不符合标准的,不予受理,将申办人的相关权利、投诉渠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办人。

申办材料不齐或有误的,将需要补齐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和要求一次性告知申办人。

2、及时、准确告知申办人备案结果。

3、制发的文书完整、正确、有效。

4、留存归档的备案文书材料齐全、规范。

时限:1个工作日(对当日无法判断的建设项目,在收到备案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报单位)。

项目重新登记备案受理条件:申办人需提交如下申办材料:1、建设地点发生变更情况说明;2、主要建设内容、建筑面积发生变化情况说明;3、投资主体发生变更情况说明;4、该项目原登记备案通知书。

受理标准:申办人提交的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本岗位责任人:市计委主办处受理人员受理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含)的内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

区县计委主办科受理人员受理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内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

岗位职责及权限:

    1、按照受理标准查验申办材料。

申办材料符合标准的,给予办理登记备案,发给新的《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登记备案通知书》,加盖"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登记备案专用章",并在新的登记备案通知书上注明原登记备案通知书废止。

申办材料不符合标准的,不予受理,将申办人的相关权利、投诉渠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办人。

申办材料不齐或有误的,将需要补齐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和要求一次性告知申办人。

2、及时、准确告知申办人备案结果。

3、制发的文书完整、正确、有效。

第2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生态运行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制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计划必须以更好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统一,使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发展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生态运行和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使二者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具体体现在:

畜牧业生态经济具有明显的时空性④,是在特定时间下特定区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程度不同,外在生态环境也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在畜牧业生态经济构建中所采取的模式必然有差异,例如以工业为主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区、放牧为主和养殖为主地区,实现畜牧业生态经济的途径不尽相同。因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普遍意义,而畜牧业生态经济是从具体条件和发展模式上来说的。

生态经济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资源禀赋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发展生态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性认知。生态畜牧经济作为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吸收现代畜牧科技成果和传统畜牧业精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情况,科学地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起来,保护环境、增加畜牧业收入、满足人们需求、经济运行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生态经济体系,进行无污染、无废弃物的生产和消费,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组成的复合系统⑤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二者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物质能量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导形式,遵循的是自然规律,畜牧业的生态系统是依靠食物链进行了能量传递和物质转化,更多地在系统内部完成了生态运行。而在经济系统中,物质转化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更多的留有人为的痕迹,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等主体的作用更为突出,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方向、生产者生产方式和方向、管理者的管理取向,甚至可以决定物质的流动方向和能量的转化方式,因此经济系统的生态问题也就更为突出。

两个系统虽然在认识上可以抽象地加以分割,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是不可分割的,畜牧生态系统与经济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畜牧业生态系统输出的物质与能量是以产品的形式通过市场传递到顾客进行消费完成了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如农户用粮食、饲料喂养禽畜,肉制品加工购买禽畜进行在加工,而消费者购买这些禽畜产品等等,这些物质与能量转换并不是由生态系统而完成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经济系统中完成的物质和能量的分解,以及再加工和合成的肥料、饲料又是畜牧生态系统的输入,同样地这种输入的量与质也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意识与行为、生产者的意识与行为等主体制约着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的不断流动,经济的运行,相互耦合成为具有反馈控制作用的复合系统。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内部矛盾分析

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耦合,这样既可以实现生态系统能量物质持续良性循环,经济系统也实现持续良性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实际运行的不平衡性造成两者经常产生矛盾而互相制约。主要体现在:(1)运行周期不一致性⑦,生态运行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经济运行中的运行速度远远快于自然界的生态更新速度,而不恰当的经济运行方式就会打乱生态的平衡,致使生态经济系统需要更长的周期来恢复原有的平衡,因此这种破坏性往往具有长期的影响。(2)运行速率不一致,生态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经济系统的高效性存在不一致,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化往往沿着食物链顺序转换,系统是相对稳定而有序的。而经济系统的运行并不一定是有序的,而更讲究效率性,因此可能会造成系统中某一主体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的利益,比如生产部门为了一时的高效而打乱原有的有序生产,政府管理部门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等等,而这些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是巨大的,因此这种无序高效的生产往往超过了生态经济有序的运行,打乱了平衡。(3)投入收益周期不一致,生态效益获得往往是长期的,而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经济效益的获得则短的多,因此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往往会为了短期的收益而牺牲生态系统长期的收益。这种现象也体现在科技投入中,更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往往更多的放到经济运行中,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废物资源化技术、消除污染技术、促进资源再生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大落后与污染、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的速度。

因此人类为了满足短期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技术、行政等手段人为干预、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以获取自身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而加剧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运行的不一致性,这就可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要求发生矛盾。这种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用粗放式、资源掠夺式的技术与经济手段,必将导致畜牧业生态恶化,自然资源枯竭,资源过度浪费,物质生产力下降,从而危害最终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向和效果就取决于这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中,而矛盾运动状况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行为,这里人是广义的人,是指系统中的各个主体,既包括基本的消费者,还包括企业、政府等主体。人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又是畜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自然的人,他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而作为社会的人,又并非纯粹被动地适应生态规律,而是通过经济活动去干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服务。正是人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人的行为决定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是否可以有效的运行、反馈、调控和循环,使生态系统在满足畜牧业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又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使畜牧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保持平衡,最终促进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内涵界定#p#分页标题#e#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概念结构。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畜牧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而系统中的子系统、具体功能、主体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为此而服务的。其次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而每个子系统承担着具体职能,具体包括畜牧业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及其具体的职能关系着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有效的运行。最后这些具体的职能是由子系统中主体及其主体间的关系来实现的,这些主体在不同子系统中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与子系统的职能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在多系统、多主体约束存在的情况下,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运行有机联合起来,实现有效耦合,建立能够兼顾需求、效益、资源、生态的综合生态经济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强调自然平衡,追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畜牧业的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与经济有效耦合,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分解环节保持稳定,对产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一环节由于人类干涉过度而失去平衡,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连锁反应,畜牧业的生态经济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现代生态畜牧业在向社会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禽畜产品、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求其生产方式有利于环境状况的改善,至少不破坏生态环境。这种协调和统一是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设计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3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畜牧养殖;技术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畜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经济收入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畜牧养殖业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农村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畜牧养殖的顺利发展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养殖环境

好的养殖环境是禽畜健康成长的前提。一些饲养者对禽畜圈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进而导致许多养殖场存在冬季寒冷、夏季高温的现象,禽畜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舍内空气流通较差,卫生条件又不好,导致禽畜生长缓慢,感染疾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1]。

1.2饲养者自身的素质不高

一些饲养者由于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等原因管理能力不强,传统管理方式和饲养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禽畜生长速度缓慢、出栏率低,不懂科学,盲目给禽畜用药,不仅危害禽畜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更对禽畜产品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1.3禽畜质量问题

由于不懂科学,加之基层管理不健全,一些饲养户为节约资金,到不正规的小贩那里去买幼禽畜,这些产品检疫不过关甚至根本没有经过检疫,因此,质量肯定不过关,而这些种禽畜在小贩手中生长时卫生条件又不好,为后天健康成长留下不应有的隐患,患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禽畜质量和产品的食品安全[2]。

2有效策略

2.1加强环境管理

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牧养殖小区建设,科学规划,尽量减少和避免禽畜对居住区的影响,规范管理,使建筑规模和风格要协调统一,保证圈舍的温度和采光,让禽畜在温暖和空气畅通的环境中生活,废水废物统一规范化处理,粪便进行再利用,既环保又减少环境污染[3]。

2.2提高饲养者自身的素质

不断提高饲养者的自身素质,重视理论学习,不断学习有关饲养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饲养的管理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对禽畜实行科学管理,定期打各种疫苗,保证禽畜健康和禽畜产品的安全。

2.3加强防疫管理,严把质量关

加强对基层禽畜防疫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防疫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多为他们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学习先进的防疫经验和好的基层禽畜防疫管理措施,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建立奖励激励制度,对工作努力,有突出贡献的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充分调动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更好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强禽畜的防疫管理,严把质量关。制定各种防疫措施,规范管理。种禽畜要到定点部门统一购买,必须经过防疫部门的检疫,保证产品质量,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提高禽畜免疫力。同时饲养和运送禽畜工作者、车辆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以保证禽畜的安全和健康[4]。

3结语

农村畜牧养殖管理在农村畜牧养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认识农村畜牧养殖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规范禽畜圈舍建设,改善圈舍卫生条件,加强禽畜卫生防疫工作,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提高饲养者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使农村畜牧养殖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以达到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

作者:张敏 单位:河南省清丰县农业技术推广六塔区域站

参考文献:

[1]金学明.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2):28-29.

[2]谢斌华.基层畜牧养殖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5,9(21):199-201.

第4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河南省是一个畜牧业大省,其所生产的畜禽生产在全国供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畜牧业生产、经营等流程依然存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河南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绿色供应链在河南畜牧业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畜牧业;绿色供应链;生态环境;河南省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大省,对河南省畜牧业绿色供应链的应用进行研究即为站在科学发展的理念下推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给消费提供绿色无公害的畜牧业产品。对河南省畜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相关建议,能够提高畜牧业的附加值,实现产业效益与企业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畜牧业绿色供应链内涵

畜牧业供应链主要就是指畜牧生产到畜牧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畜牧产品供应商、屠宰加工企业、畜牧产品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所形成的链条。畜牧业绿色供应链是指与畜牧业和畜牧产品密切联系的产业集群,需要在畜牧业原料获取、产品包装、仓储和运输等各个环节中,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达到绿色环保,生态循环的目的[1]。

2河南畜牧业绿色供应链应用情况

2.1绿色计划

绿色计划是畜牧业绿色供应链中的首个环节,其直接影响着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性能[2]。绿色计划内容主要包括采购决策、屠宰方案的选择、产品包装设计、确定回收计划等。绿色计划在河南畜牧产品生产各个环节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实行了统一的规定,以保证生产出符合环境保护需求与安全卫生标准的畜牧产品[3]。

2.2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环节是从源头对河南畜牧产品的安全卫生进行控制。绿色采购不但可以满足群众对环保畜牧产品的需求,而且能够实现绿色环保的目的,从而给供应链上的企业主体带来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例如,畜牧养殖户要采购耗料少、肉质好、健康的养殖品种,购买农药残留达标、营养配置科学的添加剂与饲料。屠宰加工企业要购买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畜牧产品进行屠宰加工。

2.3绿色饲养

畜牧业中绿色饲养是保证河南省畜牧产品达到相关标准的重要步骤。绿色饲养要重点关注污染控制和卫生等问题。例如,饲养场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便于疫病防控;饲养场内局部要合理,并且配置完善的粪污处理设备;保证饲料与饮水的卫生,所投入使用的饲料与饲料添加剂需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与要求。养殖场的大气、土壤与水质都需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以保证畜牧业的养殖环境。在养殖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绿色食品动物卫生标准》来保证养殖过程的卫生,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保证畜牧产品质量的目的[5]。

2.4绿色屠宰

屠宰环节是决定河南畜牧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清洁屠宰以及对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如在屠宰环境中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疫病爆发和环境污染。绿色屠宰主要做到:屠宰场选址要合理,禁止建立在居民区,建设需要满足国家相关规范[6]。屠宰过程中要选择科学的屠宰工艺与恰当的加工方式,并保证畜牧产品加工要符合国家相关屠宰操作规程,使畜牧产品屠宰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在屠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例如,在生猪待宰阶段需要使用大量水对其进行清洗,而在屠宰完成后也需要使用清水对其进行清洗,预估每头猪在屠宰过程中需要使用0.5t水来进行清洁。因此,在绿色供应链中要对废水进行绿色环境处理,以便让废水在经过处理后可以继续被屠宰过程所使用,以实现生态环保,循环利用的目的。

2.5绿色配送

河南省畜牧业绿色配送就是要使用专用的畜牧产品运输车辆,禁止与其他化工产品、有害物质混合运载,要使用冷藏车辆,尽量保持畜牧产品的低温运输环境。尽可能选择绿色汽车行驶绿色通道,降低汽车运输过程中的排放量,降低运输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7]。

2.6绿色回收

在河南省畜牧绿色供应链中绿色回收是最后一个步骤。在绿色回收过程中,必须禁止对环境造成损害[8]。畜牧业绿色供应链是指对饲料生产、畜牧养殖和屠宰加工等环节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生态回收处理。针对畜牧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废弃物进行无公害处理。例如,绿色回收主要为将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畜牧产品要立即进行无害销毁,避免再次流入市场[9]。另外,绿色回收还包括对饲养与屠宰过程中所产生的污物进行回收。例如,可以将其进行发酵处理产生利用或生产沼气利用[10]。

3结语

近几年,河南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不单单有效保障了畜牧产品的充足供给,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促进了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畜牧行业的绿色环保目标,绿色供应链在河南畜牧业中的应用有助于河南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连海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83-85.

[2]朱庆华,田一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0(5):723-727.

[3]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6):86-95.

[4]张汉江,吴娜,唐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06(5):241-244.

[5]庞燕,王忠伟,汪洪波.低碳经济环境下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11(2):66-68.

[6]肖亮.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流通模式及运作流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109-112.

[7]方美玉.饲料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供、产合作模式研究[J].湖南饲料,2010(6):25-27.

[8]张可,柴毅,翁道磊.猪肉生产加工信息追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0(4):332-339.

第5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61-02

畜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各地区农村养殖户进入国内更大市场架起了一座庞大的经济桥梁,养殖户人数巨增,农民的收入得到良好的提高,同时也使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目前针对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多数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成员关系较为松散,组织章程形同虚设。没有真正的约束力,财务管理制度不透明,二次分配比例较小,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2.组织化程度偏低,合作层次不高。目前,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产品回收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缺乏仓储、加工、运输等服务功能.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缺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多数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品牌创建意识淡薄。生产的产品多为“原字号”。既没有注册商标,又没有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产品无法跨越京、沪等大城市的门槛,进入超级市场销售,市场竞争力小、产品售价低、经济效益不佳。

4.管理体制不畅。运行机制不活从注册登记情况看,养殖协会在民政部门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册,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且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管理上存在盲区。

5.资金短缺,运作困难大多数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困难,资金积累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运营经费,常常捉襟见肘,发展缺乏后劲。

二、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措施

1.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凝聚力,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龙头企业带动实施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为此,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的关节点和突破口来抓。重点引进和推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人股等形式参与小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条件成熟时将其改造成为实体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2.因地制宜,夯实基础。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必须从当地资源、生产力水平、农民素质等方面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好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从优化资源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优化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所必须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4.加快推进地方立法及政策配套工作。为了形成有利于农民合作的制度环境,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民合作制度创新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农民合作的制度因素,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建议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和完善已有的政策办法,制定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配套政策和统一的管理办法,以便和法律一起实施,因地制宜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切实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对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享受国家文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用地等政策的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临时用地,应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等形式予以解决。

6.千方百计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南方地区草地畜牧业与林业及农业其他产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显得十分必要。要结合南方地区林地资源丰富、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相对较大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养牛、养猪等特色产业,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林草矛盾,也有利于促进林地资源的保护。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套作和利用田边、地边、路边种植牧草,积极开发利用冬闲田土种植豆科牧草,实现种植与养殖、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藤叶资源以等农产品,不断丰富家畜饲料来源。

三、结束语

南方地区,草山草坡蕴含着巨大的生产潜力,畜牧业合作经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近阶段,为使南方地区减少土地流失、治理石漠化,对于农业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对南方地区实施有利的措施,即种草养畜及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将南方草地畜牧业提升一定的高度,将生态畜牧业建设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大力推进实施,使中国的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正辉,张霞,施昌玉,任越.卓尼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2):111-114.

第6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1 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防疫系统不稳定

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限制,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

1.2 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

对基层畜牧兽医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养缺乏有效规划。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足,知识结构老化,原有的知识已不适应当今需求,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知识更新培训,但是缺乏针对性,知识更新培训只是流于形式,无法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无法提升技术人员对畜牧业发展形势的了解和判断。

2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畜牧兽医工作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畜牧业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目前我县畜牧兽醫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法规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革我县现行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3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建议

3.1 加强行政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

3.2 建立健全畜牧兽医工作机构

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3.3 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体系

3.3.1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配备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不断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

3.3.2 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养殖技术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深入到村户、养殖场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3.3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收听收看畜牧兽医科技节目,推进农村畜牧业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树立便民服务的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坚持高效、敬业的服务精神,切实做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3.3.4 加强队伍建设,适时引进人才,通过以会代训,举办业务培训班、岗位培训班等,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加强畜牧兽医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畜禽品种改良、饲料饲养、防疫检疫、畜禽产品加工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4 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5 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健康发展。

第7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不足;解决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尤其是乡镇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乡镇地区的畜牧兽医技术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对畜牧兽医技术的具体推广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如资金与人才的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效率不高,推广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有必要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1.1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达标

资金不足既是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效率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体制等其他客观原因,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大多由集体所有制转化成全民所有制,经济方面拥有一定的自。因此,在畜牧业发展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都比较少。另外,乡镇地区的兽医站设施大多比较简单或陈旧,相关的化验设备难以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国家对这方面已经有所强化,许多乡镇地区兽医站的设备都有所更新,但仍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更新速度也较慢。

1.2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人才队伍参差不齐是导致推广体系难以实现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现代化推广意识不够强,加之乡镇兽医站的薪酬与工作福利等相对有限,因此许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基层的兽医基地人员补充程度不足,许多新型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导致许多乡镇兽医站出现岗位断档等问题。

1.3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导致防疫工作难贯彻落实。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保障制度完善程度的缺乏,导致对动物的相关免疫工作、保护工作等实施不到位。造成保障体系的不够健全的原因较多,其中包括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地区的畜牧兽医推广资金不足,对无证游医或犯罪分子的打击不够严格等,最终导致保障制度完善程度的缺乏,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畜牧推广效率的提升。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发展与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与价值也逐渐明显[2]。畜牧业的发展效果与创新能力,对乡镇农民的经济能力提升与收入增加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畜牧业的发展也为乡镇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畜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兽医技术与高效的推广体系的支持。因此,促进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是推动畜牧业发展乃至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推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也是我国乡镇畜牧业发展的必然。

3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

3.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促进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与经济能力的提升,与畜牧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推广体系的支持。在整个推广体系的实施与运用过程中,充足的资金支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当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如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免费优惠等;其次,相关部门与领导可加大对兽医技术推广的政策支持,为兽医技术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最后,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实现互联网推广等。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的推广,推广效率与准确性都更高。可以说,资金投入的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效率。

3.2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

要想实现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创新与发展,充足的人才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构建起专业素质过硬、业务能力优异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保证畜牧推广的持续发展与创新。一方面,政府或企业可扩大人才招聘的范围,招聘更多的现代化专业人才,敢于接纳新型人才;同时,可适当调整专业人才与非专业人员的比例,保证将员工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针对在岗人员,可进行定期培训与强化,例如举办业务培训班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各个部门或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要求,对人才队伍进行强化。此外,由于兽医技术推广涉及到的因素较多,还可组织员工进行必要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习与了解,如经济制度等,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3.3贯彻落实动物防疫管理措施

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包括对常见疫病的预防与控制,还包括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止与控制,如禽流感、口蹄疫等。针对扩散能力强、影响范围较大的疫病,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实施强制性的免疫制度,以保证对疫病的有效控制。此外,更要重视对免疫的控制效果,可分析并保存相关数据与信息,为以后的免疫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若遇到部分人员不积极配合或不支持工作,可依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在保证免疫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构建起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的制度与风气。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定期检查动物,以及对疫病的预防,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在确保免疫密度与效果的同时,保证最终上市畜禽产品的质量合格。

3.4构建健全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健全的管理与监督制度的构建,是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实现持续发展与提升的重要保障。只有构建起可行性与适应性都较强的管理与监督制度,才能保证推广责任的贯彻落实,保证推广工作的高效进行。一方面,可根据乡镇畜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推广效果较差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推广措施的制定,以实现针对性推广,提高推广效率;另一方面,完善的监督制度的制定也十分重要,通过有效监督的实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推广责任落实到具体,促进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4结语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建设、贯彻落实动物防疫管理措施,以及构建健全的管理与监督制度等措施,从各个方面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进行强化与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推广体系效率预算水平,促进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普及与运用,推动畜牧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峻.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知音励志,2015(17):64.

第8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到2012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18万吨、1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96亿元,饲料、兽药、畜牧装备等畜牧业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草食畜禽产业,稳定生猪和家禽生产,优化肉禽产业,推进奶业生产,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各地要突出特色,选准重点,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加快推进由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力争到2012年全市秸秆青贮总量达到160万立方米以上。

(二)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区)要进行合理选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环保治理,对原有场(区)要加快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积极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和集养殖、种植、沼气、太阳能于一体的“四位一体”等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12年全市累计新增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1000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15000户;发展品牌村800个,专业乡镇达到30个。自然养猪法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50%;无公害肉、蛋、奶比重达到50%。

(三)培植壮大畜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10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其迅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新建一批标准高、规模大、产品新、外向型的龙头加工企业,着力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到2012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50家,通过各类质量认证的企业增加60个,“进京入沪”企业达到50家。

(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接、互利双赢的运营机制。引导建立畜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畜牧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及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至2012年,全市新建或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0家。

(五)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结合技术引进,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畜禽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加强渤海黑牛、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德州驴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畜禽良种引进、繁育、推广和管理服务体系,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种畜禽管理。深化种畜禽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联合育种。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合理布局和完善家畜改良点,建成以市为中心、以县为重点、以乡镇为基础的家畜改良网络。落实国家畜禽良种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力争到2012年全市猪、牛、羊的良种改良率达到90%以上,良种畜禽自给率达到80%以上。

(二)进一步健全畜牧业投入品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市、县畜产品检测机构和饲料、兽药质量安全检测及安全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做强做优饲料、兽药工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兽药企业,重点支持新型环保饲料添加剂和蛋白质饲料原料以及安全、高效兽药的研发生产。强化饲料、兽药管理部门的职能,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实施全程监管,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有害物质,基本控制兽药残留超标现象。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大对畜产品市场和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防疫、检疫工作的执法监督,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三)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各县(区)要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滨政发〔*〕20号),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县、乡两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预防重大动物疫病所需的免疫、监测、扑灭等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充足的物资储备。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动物防疫措施,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加强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推进兽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四、进一步完善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增加财政对畜牧业投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扶持畜牧业的政策,并根据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加大对畜牧业投资力度,重点用于落实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生猪、奶牛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优质后备母牛补贴等补贴政策、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及畜禽场粪污综合治理等。

(二)加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畜牧业担保公司,为养殖户提供银行贷款担保。金融部门要结合畜牧业发展特点,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保险政策,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增加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范围,逐步完善政策性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落实养殖业用地、用电优惠政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20号),搞好畜禽养殖场用地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所需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饲料储藏用房等设施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用地使用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规模养殖小区(场)用水免收水资源费,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以土地经营权、资本、产品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鼓励畜牧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各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按照有关规定,各级工商部门为申请者免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手续,各级税务部门落实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推进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扶持畜牧产业化发展,并重点扶持新建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时,对发展畜牧业要给予大力支持。

五、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把发展畜牧业摆在重要位置。各级要进一步深化对畜牧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把畜牧业发展任务目标纳入各级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市政府每年对县(区)畜牧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9篇:畜牧经济与管理范文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