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长给老师的回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一天,母亲们通常会收到礼物。一束花、一件小饰品等,都表达着对母亲的祝福。
由于媒介的丰富、多彩,现在的孩子自认为见多识广,出现了三 “不”现象:家长的话不爱听、家长吩咐的事不愿做、家里的饭不爱吃。由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家长与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家长和孩子之间无法正常交流。鉴于这个原因,我让学生在妇女节这一天给自己的妈妈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写一封信。
书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传情达意、沟通情感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书信,在母子、母女之间架设了心桥,增进了交流,把自己当面难以启齿的内心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为我们的学生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亲情永驻,让爱升华,一周后,我们又以读信、交流收获为主要内容,举行了“爱,献给妈妈”的主题班会。
二、班会进行曲
甲:“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的班会,由我和陈欣妍主持。全体起立!我们今天的班会的主题是――(齐读:爱,献给妈妈)。今天的主题班会,方老师还特地邀请了几位客人――老师和妈妈代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乙:“从会说话到现在,有一首歌我们都会唱,我们都爱唱,这首歌就是――(齐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下面请郑丹同学带领大家齐唱这首歌。”
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自打十月怀胎到我们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花费了多少心血?熬过多少难眠之夜?妈妈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地给了我们,而我们又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乙:“妇女节那天,在方老师的倡议下,我们每个人都送给了妈妈‘三个一’ ――(幻灯出示,齐说:‘说一句祝福的话,写一封感恩的信,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以此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热爱之情。”
甲:“同学们的信中都写了些什么呢?有几个同学愿意把写给妈妈的信与大家分享。我们掌声有请韦玮、陈欣妍、张天禧、丁媛、沈哲伟、钟麒、尹鑫7位同学读一读给妈妈的信。”
乙:“刚才这几位同学所写的内容让我们知道,伟大的爱寓于平凡和琐碎当中,甚至小到我们几乎看不见、感觉不到。”
甲:“这才是这世界上最真挚最朴素的爱――(齐:母爱)。”
甲:“收到我们信的妈妈们又有怎样的感动呢?有请郑丹妈妈。”
乙:“快乐地生活、学习,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妈妈对女儿的殷切希望。”
甲:“刘星译妈妈在给女儿的回信中又是怎样写的?有请刘星译妈妈。”
甲:“一句暖人的话、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封感人的书信,都能让我们的妈妈脸上重绽灿烂的笑容。”
乙:“尹鑫的老家在淮安,生活得不容易,妈妈给他的爱却丝毫未减。有请尹鑫妈妈。”
乙:“母亲,她总是平静地接受现实,她从不抱怨、从不感伤,留下的只是一份深沉的爱。这份爱,母亲毫不犹豫地全给了我们,使我们幸福、温暖、甜蜜……”
甲:“朱哲文的妈妈可能比其他妈妈要更辛苦,因为朱哲文还有一个刚满周岁的妹妹。她今天也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班会,掌声有请朱哲文妈妈。”
甲:“我想,听了朱哲文妈妈的话,我们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爱,任你肆意地去索取,却从不需要报答。这种爱叫母爱,这个人叫母亲。”
乙:“最后,有请贡雨杉妈妈。”
乙:“贡雨杉妈妈的回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多重责任,担当母亲的不易。当你想起妈妈的时候,你是否觉得有股强大而又温暖的力量在暖暖地支持着你?你是否觉得妈妈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
甲:“我们每个同学不仅给妈妈写了信,还认真读了妈妈的回信。在写信、读信、交流信的过程中,我们感动着、收获着、快乐着。”
乙:“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本次活动的收获。”
甲:“同学们说得对,并不是只有在母亲节这天才要‘特别’地关心妈妈。365天,每一天我们都要当作母亲节,对妈妈的关心是不放假的!”
乙:“我提议,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拿出实际行动,天天关爱妈妈,让我们这一生拥有爱、付出爱、充满爱。”
甲:“长大了,我们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要忘记妈妈的爱,不要忘记妈妈深情的吻。请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乙:“下面请方老师给今天的主题班会作总结。”
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这两首歌表达了千千万万个子女对母亲深深的爱。母爱是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的。今天,同学们将祝福化成美丽的语言,化成歌声献给了我们伟大的母亲。我相信,你们的祝福与歌声一定是发自肺腑的,你们的妈妈也一定能感受得到。祝福声声,你们也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妈妈。让我们大声地说:妈妈,谢谢您!妈妈,我永远爱您!(幻灯出示)”
甲:“《爱,献给妈妈》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羞答答的E-mail静悄悄地开放
在《新年的礼物》一书中,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学生是未成年人,但是在人权和人格上,和成年人是同等的。不过,他们的权利是否能够真正享受得到,人格是否能够得到教育的尊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
接班伊始,为了增强和学生的沟通,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我把自己的E-mail在班上公布,并要求同学们在周末给我发个邮件,提提对新班主任的要求。
本来只是投石问路,没想到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收到了大量热情洋溢的回信。我于是大受鼓舞,立即在班上宣布:从此我们告别周记年代,请在你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时候,告诉我任何你们的信息,老师的E-mail永远为你们开放!
学生们的来信热情而真诚,但大部分不愿意表露自己的身份,这让我意识到虚拟沟通对他们的重要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一点敏感,一点自我防御,还有一点害怕受伤。因此,静静地回信,渐渐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班上的学风一直不错,但对于集体的事情,学生们却不那么热心。在课间做操、活动课时间,经常会出现“人去楼空,灯火通明”的情况。尽管我在班会课上,旁敲侧击作了一些提醒,但收效不大。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学生的E―mail,这是一个沉默寡言、腼腆而内向的女生,她说:“老师,和班上的同学比起来,我总觉得自己太平凡,太渺小,大家也都感觉不到我的存在……”
我马上给她回信:“融入集体,从小事做起,顺手关关灯,换换垃圾袋,相信你的每一个善举,都是通向同学心灵的桥梁。”
后来,她主动配上班级的钥匙,每天第一个来开门、开窗,放学之后最后一个离开,关灯、锁门。刮台风的那一天,全校放假,我赶到学校,发现她正在关窗……
两个月后,班里进行班干部改选,同学们一致推举她做生活卫生委员。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鼓掌向她表示了感谢。
二、亮闪闪的数码时代,亮出不一样的风采
进入新班级,同学之间还不是很了解,为了使大家尽快适应新集体,投入到学习中去,我特地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
在班会上,同学们互相介绍,表演才艺,其乐融融。最让我骄傲的还是本次班会的“副产品”――我们的“风采展示”宣传栏。
我们找来了数码相机,为每个同学和任课老师拍照,并在照片旁边附上有趣的说明文字。
比如,对于语文老师,他们写的是“帅帅的我不但会唱歌,篮球打得也不错哦!”;而比较严厉的政治老师,则是“虽然我很凶,其实我很……你们”;当然对我的评价也很不错:“宇宙超级无敌酷爽班主任――小谭”。
那块展示牌,一直是我们班的一个亮点,它见证了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快乐成长的故事。还有一个专栏是经常变化的,那就是“班级动态”。
在这里,有月考第一名的笑脸,有国旗下讲话的英姿,有孜孜不倦学习的背影,有运动会上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帮生病的同桌整理复习资料的专注神情……
这一张张的小照片,不仅点缀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促使他们去了解身边的人,去发现那些不显山不露水、个性平平的同学身上的闪光之处。
三、热闹闹的QQ寒假班会,其乐融融
作为一个班主任,上好班会课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说教型的班会课不是我的擅长,也不是我喜爱的风格。
辛苦了一个学期,寒假终于来了,学生们兴奋的表情和信誓旦旦要“疯狂happy”的“豪言壮语”让我未免有些担心。一个假期家庭教育的松懈可能会使学校里整个学期的教育归零,怎样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法,在假期里定期给他们上上班会课呢?我想到了QQ。
QQ是学生们热爱的东东,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没有老师、家长的叨扰,可以自由地议论“某某老师”和“某某男(女)生”,甚至还能发泄对考试和升学的不满。
首先,我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加入了我班的QQ群,条件是不向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打“小报告”。接着通过“家校路路通”和班级管理员向学生们发出了班会课的通知。
于是,晚上的7:30,班级里的绝大多数学生“济济一网”,开始了我们别开生面的班会课,主题是“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
在网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制定出学习娱乐的时间表,并同意每隔三五天在QQ上向我汇报学习的情况。
春节到了,大家在网上互相祝福,同时提出了新学期的班级管理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
一时间,鞭炮声、音乐声、祝福声不绝于耳,我们过了一个其乐融融又有教育意义的新年。
四、“家校路路通”,架起及时沟通的桥梁
虽然家长会、家访这些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会和家访都不可能经常展开。
“家校路路通”因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可以弥补家长会和家访不常展开之不足,在老师和家庭间架起及时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家长成为德育工作的强有力的后盾。
假期里,特别是寒假、暑假、国庆长假里,我会坚持给家长发短信,提醒他们督促子女合理利用假期学习和放松。每一次大型的考试之后,我都会对学生进行逐一的评价并分析问题,同时及时把信息发送给家长。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看分数,不看其他,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见学生成绩不理想,便简单粗暴地处理,这往往给学生带来更不好的结果。
因此,对于成绩不是很理想或是进步不明显的学生,我会告诉家长“您的孩子这次又进步了”“您的孩子这次没考好,注意孩子的情绪调节”“您的孩子一直很努力,他需要您的支持与鼓励”等等,尽量避免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化、粗暴化。
安顺市第九小学 五年级(3)班 赵娴 指导教师:陈娴
阅读了《我们是圣诞老人的助手》这一组文本,我更进一步熟悉到,教育小孩是一项挑战精明的活动。正如一位妈妈说:儿子有一百个调皮的行动,我就得有一百零1个点子应对他。看一看书中的小女孩,羡慕孙悟空,想当悟空的小师妹,就小孩这1个小小的愿望,让爸爸抓住了教育的契机,顺势而导,一句简简便单的:“要想当悟空的小师妹,你务必有本领才行呀!”从此,这个悟空的“小师妹”开始主动去关心其他人、帮忙其他人、并且学什么都非凡卖劲儿。并且在做完一件事后,总要问一问:我的师兄肯定也中意吧?
这,是一位精明的父亲,他运用了小孩的心理需求,地抓住教育契机,激发了小孩领悟、做事的爱好。无疑,作为一位家长是成功的,而从小孩、从我们的学生要素思考的话,他们假如也有那样一位能够启迪精明、善于激趣、引导的老师,何尝不是小孩之幸也!
在《圣诞老人的回信》《给儿子做几个木偶》两篇文本中,更让我心里感受到了“万事德为先”的紧要性,文中美国的小男孩、小竹的妈妈、安徒生的爸爸,他们在日常中化身为圣诞老人的助手,为他人送去暖和,巧妙地引导与点拨,只是经过日常中的某些小事,对于小孩的思想表现、爱好爱好、性格特征等相异特征,给小孩创造了1个展现才华的舞台,找到了1个教育的支点,在日常中、在做事中激发小孩爱好,更让他们心里感受到帮忙其他人是多么愉悦,要多为其他人着想。
“感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作为学生要懂得感恩,感激给你生命的父母,感激教育过你的师长,感激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感恩磨难磨砺了你的意志。成长中的学生,要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不懂得为别人的难处考虑的人是自私的,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成功。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先要从我们的身边做起,从感恩我们的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开始。因此,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1)“对父母的五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2)“对老师的七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标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3)“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4)“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恩教育活动”等。全校性的活动还有评选“小孝星”等。
感恩父母的情感,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对学生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感恩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恩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共建和谐融洽的校园文明和家庭环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现在都是家庭的中心,平时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学生一棵感恩父母的心。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去感谢父母。
2、通过“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
3、通过“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母亲还有很多人。父亲、老师、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的爱心,学生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 感恩是一种情怀。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快乐乐的感受学习,体验生活;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受到父母对你的感情、老师对你的恩情、朋友对你的友情;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怎样使学生体验这种情怀,形成这样一种品德呢?本学期我校利用几个节日活动为基点,通过展开全校性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二、活动过程
(一)巧用节日、实践感恩
1、巧用良机、行动感恩
每学年,我校结合三、五学雷锋,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几个传统节日,由学校政教处倡议,由各级部组织自行组织服务慰问活动,让少先队员在社区服务和慰问女教师的活动中,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组织了社区环保行动、回报社会,在班主任倡议下学生还策划实施了短信问候、电子贺卡、手工制作小礼物送给老师父母等活动让每一位女教师和母亲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周末当家,爱的反赠
利用学生周日返家的机会,让孩子们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拖一次地,刷一次碗,叠一次被子,帮爸妈洗一次头,洗一次脚、与爸妈照一次亲密合影等等。由此让学生体会父母辛劳,学会关心、理解父母;增强与父母的交流,培养家庭责任感,学生学会为家庭付出;学生感悟生活的美。
3、爱的表达,心灵沟通
让学生通过书信的形式,把自己平日里不好意思说的话写给父母、老师,父母老师要给孩子回信,以此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黑板报评比,利用主题班会,宣传长廊等形式,在学生中宣传、讨论感恩思想。
(二)结合学科教学,深化感恩活动
1、“感恩”活动倡议
学生干部广泛征求同学意见,编制感恩倡议。内容是: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理解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我校在升旗仪式中,同学发出活动倡议,以次拉开了本学期感恩教育活动的帷幕。
2、“感恩的心”合唱大赛
动人的歌声永远传达着世间美好的情怀。我们的学生爱唱歌,他们有自己的歌声、有自己的追求。假如能以喜闻乐见的歌声走入学生的心中,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区、学校艺术节的活动,举行了“感恩的心”合唱大赛,通过传唱感恩、爱国歌曲,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引导了正确的思想,真正达到人人参与,班班有歌声。让学生体会感恩情怀,体会感恩之美。
3、“感恩孝道”征文大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已积累了较多的感恩实践,仅仅是参与活动,是否能使学生的感恩行为更长久呢?他律的行为转化为自律的行为必须经过行为主体的反复实践和反复思考,所以要求各班举行征文比赛,并将比赛中涌现的好文章推荐参加学校的征文大赛。无论是班级层面还是学校层面,语文老师个个投入,为本次大赛撷选出优秀文章。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在班级层面的征文辅导中,深化、引导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悟到感恩思想的美和力量,为感恩教育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活动效果和思索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在“学雷锋”、“妇女节问候”这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感恩的实际行动,更体会到感恩他人的快乐,从而能更乐于奉献,乐于感恩。
这个和女儿同桌的小男孩叫王昕渤。老师说:两个小家伙前几天闹起了别扭。原来,那次王昕渤和她玩时说“要把你家人打死。”女儿不让他说,小男孩调皮,越不让说越说得起劲。本是童言无忌的话,可在幼小的女儿听来却当真了。小家伙生气了,当时也没怎么样。谁知事情过去几天了,不知怎么她又想起了这事,结果突然把毫无防备的小男孩抓伤了。
“这孩子,后返劲儿啊!”老师一时哭笑不得。
那天下午,两位老师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抹了半天芦荟,小男孩脸上的抓痕才慢慢消了。我理解老师的心情:人家孩子的脸被我女儿抓伤了,毕竟不好向家长交代。我想等男孩的家长来先道个歉,老师十分善解人意,告诉我由她解释。我想,等回去问明事情原委后,再跟孩子家长道歉也不迟。
回家后我没有急着问女儿,因为在幼儿园时我曾问她:是不是该向王昕渤说声道歉的话?她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我都快说10遍了!”语气里有着明显的不耐烦情绪。等她玩得差不多了,我才把她叫了过来。看得出,她不愿再提这件不开心的事。费了很大一番口舌后我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和老师说的没有太大区别。
我想,在这件事中,两个小家伙都有错,只是王昕渤错在先,女儿错在后。该怎么办才好呢?“我认为你们两个都该承认自己的错误。伤人是不对的,你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事,比如说求助老师。”想了想,我又说,“这样吧,爸爸知道你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你不妨把对王昕渤说的道歉话写下来,然后交给他,这样也许更能体现你的诚意。”
女儿向我要来一张白纸,在纸上画了起来。我看画面上有蓝天白云,有飞翔的小鸟,还有微笑的太阳,下面是高山大海,海里有一条大鲸在喷着水柱。画面的中间是两个兴高采烈的娃娃。我问她画的是什么意思?她说:“我很高兴。”我又说:“这样吧,你在这上面写上,这是送给王昕渤的画,可能会更好呢。”女儿听了,就在画面的留白处写上“这是我给你画的画”几个字。
我乐了,这样画面的内容就有意义多了。
经我的一番引导和鼓励,她似乎来了兴致,把纸翻过来开始写字:“王昕渤:我很抱歉,把你的脸抓伤了。那时,是因为你说的那句话让我生气了。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请你原谅。”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从她稚嫩的笔尖歪歪扭扭地流淌到纸上的时候,看了还是让人感动。接着,她又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又找来信封,在上面郑重其事地写上“王昕渤收”几个大字。
把信装进书包后,我告诉她:明天让老师把信交给王昕渤。女儿不同意,说要自己亲手交给他。我知道她的想法没错,但通过老师转交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就对她说:“你和王昕渤闹别扭老师知道了,也对你们进行了教育,现在你们和好了,也应该让老师知道才对啊!”她这才点头同意了。
第二天上幼儿园,还没到教室门口,女儿就急急忙忙地把那封信从书包里拿了出来,交给了老师。我在一旁把情况简单向老师做了介绍后,老师对教室里的小朋友说:“武芷卉小朋友给王昕渤写信了。”孩子们听了呼啦一下围了过来。老师展开那封信读了起来……
在教室门前,我看见孩子们轰地一声全笑了。女儿的小脸上写满了笑意,还有些羞涩。很显然,这封信给那位叫王昕渤的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份异样的惊喜。我见时机成熟了,就把女儿叫了出来:“你看这封信写的好不好?”她高兴地点了点头。看得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女儿有写日记的习惯。晚上回到家我对她说:应该把今天的事写下来,这多有意义呀。她显然还沉浸在兴奋中,趴在地板上就写了起来。遇到不会写的字,她会不时地跑过来问我。过了20分钟,女儿把日记递给了我。
我一看就乐了,今天的日记,她像模像样地起了个题目―《写信的快乐》。日记中写道:“昨天,我给王昕渤写了一封信。今天,我把这封信交给老师时,老师给小朋友们读了一次,我很高兴。爸爸把我叫了过来,爸爸问我:写信是不是很高兴?我说:看来,写信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事情至此,这件事的“余波”按说已平息了。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去幼儿园接女儿时,刚好碰到了王昕渤的妈妈,她高兴地告诉我:“我儿子给你女儿也写了封回信。”信是这样写的:“武芷卉:收到你的信非常感动,我做得也不对。咱们以后还是好朋友,咱俩一起看书、一起玩,好吗?”
(凉山州会理县新发镇乐寨小学四川会理615131)
当今的农村儿童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要全面的发展,培育新时期儿童的综合素质,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动。就这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致。要向接受教育的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形成家校同步教育的强大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孩子的问题说到底是家庭出现的问题。由于农村孩子的家长在教育方法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初步研究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沟通。
一、抓住沟通的关键期。入学时间段起,往往是家长最重视孩子的时期之一。大部分家长都有这种思想:从一年级开始孩子是正规的接受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了。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都从小就对孩子期望值高,教育孩子要认真读书,要考上大学,要有出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时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再有一旦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跟家长沟通。
二、打好与家长沟通的基础务必先尊重家长。尊重学生家长是班主任与家长取得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尊重家长,让家长在心理上取得与教师平等的地位,首先要礼貌待人,要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不论在任何情况请家长到校,应主动给家长让座、倒水,要有为人师表的风度和人格魅力。要善于倾听家长的意愿和意见,说话不能伤及家长的心理,让家长充分相信你。
三、对不同的家长沟通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交流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交流策略。对于有教育方法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学校教育中的改进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道,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工作。对于教育方法缺失型的家庭,交谈时,得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然后再适度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在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家长也很能接受教师的良好建议。
四、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方法简介。
1、定期地召开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指导家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会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向家长宣传教育思想,管理方法,介绍不同教育方法等。
2、继承家访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登门要显得有诚意,有利于交流成果。家访之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首先要有家访工作的目的。要设想好:通过家访,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预计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准备采用什么方法;预计家长对于教师所反映的情况会是怎样的态度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的策略。其次还要了解被访问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家长的知识层次、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等,再根据家长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性格特点等差异,选择采用何种谈话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当陈述,或耐心解释引导等,最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采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谈话式,还是采用家长、教师两方谈话式等。家访要避免随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长告状。
3、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时进行书面交流时,把要布置的任务,家长需注重的方面,以及自己的相关教育想法可以清楚有条理地写在纸上,让孩子带亲自带回家,家长阅读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回信,这样的效果较好。
4、家长接送时孩子时面对面的交流。低年级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多,这正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好时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交流,既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又能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便于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模式。这种沟通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样的交流方便,会取得意想的效果。
而今天再来看晨荷,恍若两所学校:学生数量增到1477名,教师人数增加了3倍;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图书馆、学生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一应俱全……
改头换面的几年里,学校还一路收获了“尚德杯全国创新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株洲市十佳书香校园”、“株洲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株洲市绿色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近日,记者走进晨荷小学,探寻这所昔日的薄弱学校由弱变强、化蛹成蝶背后的故事。
抓契机,校园环境旧貌换新颜
“我的教室就是一间破平房,窗户是关不上的,玻璃是破碎的。”
“因为用房紧张,学校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用木板隔出了三分之一的‘房间’作图书室。没想到许多野猫便在这里安了家:晚上睡在书里,白天听着我讲课时还会在那边喵喵地叫几声。”
“下雨的季节,教室里放满了接水的盆子、桶子,叮叮咚咚,响个不停。”
谈到昔日的晨荷,校长易文胜向记者推荐了这则日记。同晨荷一同成长起来的翟文君老师用她的日记留下了当年学校最真实的写照。
“那几年,我们真是举步维艰啊!”易文胜说,从子校到学校移交,在学校呆了十多个年头了,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校长有些动容:“晨荷小学的前身是军工企业中南无线电厂的子弟学校。当年到校任职后,厂子入不敷出,学校像断了奶的娃娃,陷入了‘老师无工资、办学无经费、教学无设施’的‘三无’困境,老师一个月领300来块钱的工资,还不能保障每个月都有,有时候甚至一分钱工资都发不出。”
“最难的还是招生。”自2001年毕业之后一直在这所学校任教的教研主任易宇平回忆说,一到暑假,老师们就分组上街去发传单招生。碰到一些家里离学校很远的学生,老师还要负责接送,下雨天有的孩子不回家,还要带着他们在学校住校。“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完课后帮学校餐厅的师傅切菜和为一年级学生喂饭的情景呢!”
学生是被招来了,但新的问题也跟着来了:学校人手少,有些课找不到人来上。怎么办?校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都要上课。“校长教英语、年近六十的潘维苞书记教语文、副校长教全校学生体育,初为人母的黄玲老师教语文再加两个班的音乐课……”易文胜笑着说,“当时,学校填报表时没有管理干部,因为大家都上课,都是专任老师。”
对前些年的体育课,副校长王新权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自己一个人教全校的体育,课时冲突的时候,经常是两个班的体育课一起上。“当年的操场是我们自己挑土担煤渣铺出来的!你看看现在我们的操场、篮球场还有足球场,真是没法比!”王新权指着新操场,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何止是操场啊,变化的东西太多了!全新的教学楼、可寻址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易校长接过了话茬,邀请记者到校园里面直接体会。
在一栋新教学楼前,校长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个垃圾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后来荷塘区委区政府经过协调,把这块地划给了学校,兴建了新的教学楼。
“可以说,一所薄弱学校要想在硬件上打翻身仗,依靠的就是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易文胜说,晨荷小学能有今天的规模,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乘上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东风。
2006年,作为株洲市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荷塘区薄弱学校改建的学校之一,晨荷小学得以高标准重建:新建两栋教学楼,新建塑胶运动场和学生食堂,并对校园进行补绿美化。学校新设可寻址广播系统,新增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实验室、舞蹈室和音乐室,各功能室的专用器材得到了补充和更新。
2011年,作为湖南省合格学校的创建校,晨荷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新建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监控系统、精品课堂录播系统。
2012年,学校将拨号上网光纤升级为1000M,实现百兆带宽入校园;学校还升级了教室的多媒体装备,分批将教室的数码彩电升级为42英寸液晶彩电,并配备了多媒体讲台,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做到了“班班通”,实现了资源共享。
此外,从2006年起,荷塘区教育局配强了该校领导班子,并陆续选调了一批业务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优秀教师到该校任教。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67名,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32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区“十佳”教师5人。
采访时,记者偶遇了回母校看望老师的陈群平同学,一进校园,她就惊呼:“除了老教学楼旁边的几棵玉兰树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其他的全变了,我都不敢认母校了!”
练内功,课题引领提升软实力
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加强,给晨荷小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易文胜校长心里清楚,要真正成为一所优质学校,单靠硬件条件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校软实力的提升!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抓住课堂这个‘牛鼻子’!”为此,晨荷小学成立了13个课题组、项目组,以“课题为引领,打造个性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晨荷课程文化。
由于学校87%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兼任英语组长的教务主任汪燕萍带领英语老师承担了“英语走班式分层教学实验”任务。学生一进四年级,学校便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全年级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的教学班,同时开课分层教学,并执行学生定期交流的制度。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高了!”汪燕萍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她加入了株洲市的市级课题《基于大班额前提下走班式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组,自己的教学积极性也跟着提升了。
“目前学校承担了省、市、区级等六项课题研究任务,基本上做到每个课题或子课题都对应一门学科。”教研主任易宇平对记者如数家珍,“语文学科《有效阅读教学与单元写作教学的整合》的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鼎力支持。今年,王丽霞老师的归类整理阅读教学法已被编入《种子的力量》一书,作为科普类读物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体育组教师正着手《小学体育三个水平段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和音乐组的《趣味简谱教学研究》更是凸显了以研促训的教师专业训练效果,在首届区“挑战杯”音乐素养赛中,学校六年级学生几乎囊括了一、二等奖……”
同时,为促进课堂实效提升,学校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外联内合的形式,从外聘请专职教师担任督课任务,在内成立非行政巡课小组跟踪每个课堂的日常教学;学校通过参与联片教研、改革校内教研模式、教师命名法、教学亮点再造等方式,让教师在教师论坛及经验交流上见证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中年教师的成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信心。
“晨荷给了我们年轻老师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平时只要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直接找校长,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年轻教师王丽霞告诉记者,学校编订《教师幸福札记》,老师们建立了个人成长册……通过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的实践,教师提高了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反思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现在,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从晨荷小学走出:大队辅导员易利老师被评为市首届“华晨园丁之星”,刘安明、李琼欢、袁灿、易春红等老师均在区“十佳教师”竞赛中脱颖而出……
树特色,“荷和文化”带来勃勃生机
均衡发展的机遇改变了晨荷小学的命运,让晨荷小学软硬实力得到了双重提升,而立足校本的“荷和文化”建设与践行则给晨荷小学带来勃勃生机。
“当校长这么多年,我深深感到,一所没有文化的校园是没有灵魂的,要想让学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工夫!”易文胜说,从200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晨荷小学开始,她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在2009年荷塘区中小学校长建设年会上,学校“文化治校、品位办学”的理念得到了领导专家们的认可。自此,晨荷小学开始了“荷和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经过凝聚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学校最终把学校文化建设落在学校名称中的‘荷’字上。
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沉根自养,和而不同”的学校精神,以“立品、善行”为校训,倡导教师自敬其业,自善其道,学生自乐其学,自强其魄,并出台了《晨荷小学荷和文化三年建设规划》。
围绕“荷和文化”,学校“以荷立品,以和善行“,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学校围绕“成长自觉”的教育主题,精心制定了学生成长的年段教育主题,并依此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荷和读本》,以助推荷和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易春红老师在学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知心姐姐”。针对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多数家长疏于与孩子沟通的特点,学校专门设计并建成了“知心话吧”,让老师轮流做“知心姐姐”,为孩子和家长传递心声,同时“知心姐姐”将学生的话进行整理归类,对那些普遍性问题,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疏导,对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谈心,必要时与家长沟通。
易春红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五年级阳帆(化名)同学的妈妈在保险公司工作,特别忙,经常半夜才回家。阳帆觉得很失落,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说妈妈不喜欢自己。接到这封信后,易春红立即电话联系了阳帆的妈妈,并将孩子的信转交给她。妈妈接到这封信后,很感动,连夜写了一封回信交给易春红。第二天一上学,阳帆就收到了妈妈的回信。看到信中妈妈歉疚的话语,阳帆原谅了妈妈。至此,母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阳帆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在打造学生文化的同时,学校还通过以“亲情陪伴、体验成长”为核心的家长学校建设、改变家长会形式、开通家校通短信平台、建立家长QQ群、开设家长社团和爸妈课堂等打造晨荷特色的家长文化。在团省委的关怀下,一项针对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七彩课堂”走进了晨荷小学,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了怀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荷和文化”的统领下,“书香校园”和“阳光体育”成为了助推学校良性发展的双翼。2011年,晨荷小学被授予市十佳书香校园、市阳光体育示范校。
幸福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11年的甜酸苦辣一齐涌上韩杞的心头,这位绝少流泪的坚强女性此刻喜极而泣。11年了,是儿子支撑她迈过一道道生死难关,一次次与癌魔抗争,终于活到了今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笑对病魔,震撼心灵的“妈妈回音”
韩杞永远也忘不了11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她在局部麻醉中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静静地等待病理切片化验结果。一个小时后,她听到了失望的消息:“恶性肿瘤,准备全身麻醉,切除乳癌。”
乳腺切除手术两个多月后,她在丈夫的搀扶下一步一歇地爬上了6楼的家。11岁的儿子李瀚铮放学了。分别两个多月,儿子捧着妈妈的脸亲也亲不够。“妈妈,你瘦了,你的病治好了吗?”儿子的生日和妈妈的恰巧是同一天,他出生刚7个月就会说“妈妈”,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对母亲格外依恋,让韩杞付出格外多的母爱。“妈妈,明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你写了一封信,老师想请你做家长代表,在我们的主题班会上宣读你的回信!”闻听此言,韩杞不由得一怔。去年三八妇女节,韩杞意外地收到儿子一封贴着邮票的来信,读着信,她高兴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那天晚上,她按照学校的要求,给儿子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回信。后来在儿子班上的主题班会上,回信被老师宣读,赢得好评一片。可是明天,她哪能去啊?头发都快掉光了!韩杞说:“儿子,很抱歉,妈妈明天要去化疗,不能去开家长会了。”儿子的眼圈立即红了,他预感到妈妈病得很重,难过得低下了头。看到儿子这样,韩杞不由地一阵心酸。得了这个病,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她多么希望多活几年,看到儿子读中学、读大学,至少小学毕业啊!她强颜作笑说:“早点睡觉吧,妈妈给你用磁带录一封回信带给老师,好吗?”
韩杞一夜无眠。她把儿子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百感交集。应该如何给儿子录回信?该不该把患癌症的实情告诉儿子?丈夫李成是一名典型的军人,他建议借此机会把癌症病情告诉儿子,让儿子受点风雨吹打有好处。韩杞对着录音机缓缓地录着“妈妈回音”。由于化疗反应,几乎每说两三句,她就要停下来呕吐一阵,18分钟的回信,录了整整3个小时。丈夫特意找出一盒音乐带,为录音配上抒情的背景音乐。
这一天,是1999年的三八节。下午,大连桃园小学五年三班“妈妈的回音”主题班会开始了。班主任老师拿出那盒录音带说:“李瀚铮同学妈妈的信是用录音完成的,因为他妈妈已经身患癌症,正在做化疗……”仿佛晴天霹雳,李瀚铮惊呆了!尽管此前妈妈给过他一些暗示,可一向无忧无虑的他从来没有把可怕的癌症和最亲爱的妈妈联系在一起!深情的音乐响起,录音机里缓缓传来妈妈那亲切而虚弱的声音:“儿子,再过50多天,你就12周岁了。原本,妈妈不想将得癌症的实情告诉你,怕你有压力,影响你的学习。当妈的,只希望儿子你生活得无忧无虑。-但我相信我的儿子能经受得住痛苦的考验,也希望儿子你能给妈妈信心和勇气,共同面对病魔,坚强地活下去……”泪水顺着李瀚铮的脸颊流了下来,他恨自己粗心,竟没有发现妈妈身患绝症。“儿子,妈妈的病情确诊那天,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面对恶性肿瘤和死亡的威胁,妈妈始终是镇静的,面带笑容迎接了这一切。妈妈知道,更艰巨的事是接下来妈妈要和你,还有爸爸一起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以及应对今后的压力。”“儿子,没有人的时候,妈妈也曾偷偷地流过泪,放心不下你,放心不下这个家。但妈妈还是挺过来了。我们军人的光荣传统一向是勇敢坚强,战场上敌人的炮火打不垮我们,生活中的疾病困苦照样压不倒我们,妈妈一定会笑对人生,彻底战胜疾病……”泪水从每个人的脸上滚过,录音放完时,教室里一片抽泣呜咽之声。
这是李瀚铮心灵深处受到的一次最大的震撼!会后,校长和老师都找他谈了话。放学回家,他带着校长买的一大束康乃馨献给妈妈,母子俩长时间地深情拥抱。李瀚铮伏在妈妈的耳畔轻声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发明一种药,彻底治好您的病。您一定得好好地活着,亲眼看到我怎样研究出来那种药。”
几乎一夜之间,韩杞惊讶地发现,儿子一下子成熟起来了!他每天早早起床,主动干家务活儿,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患病后,韩杞要定时注射干扰素、转移因子等药物。为方便治疗,丈夫学会了给她打针,有时丈夫不在家,打针的任务就落在了儿子身上。12岁的孩子自己都怕打针,哪里还敢给别人扎。妈妈第一次教他打针,儿子吓得手直哆嗦,迟迟不敢下针(妈妈找来一个萝卜,让他先找找感觉,可萝卜都扎满针孔了,他还是不敢往妈妈身上扎)。后来,他双眼一闭把针捅了进去,手一抖,立即就拔了出来。见妈妈眉头一颤,李瀚铮心痛得要落泪:“哎呀妈妈,真对不起!都怨我太紧张了,你一定很痛很痛吧?我给你吹吹!”韩杞故作轻松地笑着鼓励儿子:“妈妈手术都不怕痛,扎针算什么?儿子,没关系,你大胆扎!”又一针扎进去。一紧张又拔了出来,见妈妈被扎出了血,李瀚铮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妈妈,我心疼死了,别让我再扎下去了!……”韩杞继续笑着鼓励他:“儿子,你下针的手法不错,只是不要立即。”直到扎下第三针,才终于把药推了进去。打那以后,他经常给妈妈打针,还常和爸爸比试谁的注射技术更高。
母子相携,共悟“放下与提起”
也许,命运之神在故意考验人。1999年9月,李瀚铮刚刚升入小学六年级,韩杞被查出“乳腺癌肝脏转移”!韩杞自己是学医的,她十分清楚,这是最糟糕的结果,最恶性的癌变!她才刚满40岁,儿子还没有上完小学啊,她不甘心!她怎么也不甘心!于是,她跑遍北京,上海最权威的医院会诊,做了肝肿瘤切除手术,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地进行化疗。然而,一切的努力均收效甚微,病情继续恶化。最终,国内顶级医学专家向她交了底:“最多剩下两年左右的时间,好好安排这段日子的生活吧。”韩杞仍不甘心:“难道没例外吗?”专家看看她,说:“奇迹是有的,根据权威数据统计,这种癌变活过5年的几率有1.75%。”
“1.75%能落在我的头上吗?”这致命的打击让韩杞真有些挺不住了。她整整痛哭了一个星期,比治疗更让她痛苦不堪的是“死亡”的心理折磨。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一定得坚持到他小学毕业上初中!可怎么盘算似乎也看不到儿子上高中了。所以,她不停地想着如何让儿子早一点考上重点高中。她最担心自己会在儿子备战中考的关键时刻不行了。那岂不是拖累儿子吗?她忍不住一遍一遍地找儿子谈话:“儿子,你跳级吧,妈妈给你多请几个家教,把该补的课提前
补上……”
这一切,在12岁的李瀚铮身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从小就有语言天赋、开朗活泼的阳光男孩,突然间变得少言寡语。心事重重。一天半夜,韩杞被隔壁房间的哭声惊醒,跑过去一看,儿子惊慌地对他说:“妈妈,我刚才做了个噩梦,怎么也找不到你了,你可不能扔下我不管啊……”韩杞深深地自责,是啊,她没想到自己的病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她要设法为孩子解压!第二天,用心良苦的丈夫为韩杞写了四句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韩杞反复咀嚼这12个大字,豁然开朗:是啊,归根结底在于自己没有“放下”啊!与其哭着死,不如笑着活!韩杞不再提跳级赶课之事。她经常带着儿子爬山,到海边散步。
一个雨天,一只小海鸥撞破6楼阳台的纱窗飞进家中,李瀚铮和妈妈为这只翅膀受伤的海鸥涂药疗伤,把它饲养在阳台上。李瀚铮天天模仿鸟叫声与小海鸥“对话”,他俩一唱一和乐此不疲,每天都招来成群的海鸟在窗外飞翔鸣叫,俨然成一景观。突然有一天,韩杞惊讶地发现,儿子不知不觉间学会了高超的口技。他能逼真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鸟叫,模仿萨克斯、二胡、架子鼓等几十种乐器的声音,还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迪斯尼狂欢节”的几十种声音。他能出神入化地模仿欧美音乐,模仿原版外国大片电影的对话配音,这些又促使他的英语水平和写作能力直线上升,他多次在大连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和枫叶杯英语竞赛中夺得大奖。有一天,李瀚铮一进家门就兴奋地喊:“妈妈,今天我得了奖金,你瞧,这些都是我给你买的营养品!”边说边掏出蜂蜜、大枣、木耳等一大堆东西。韩杞感觉身心都好舒服啊……
不久,治疗的副作用引发子宫大出血。韩杞不得不接受子宫和卵巢摘除大手术。手术前,李瀚铮和妈妈约定:“妈妈,当你平平安安地出院的时候,我一定会送给你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礼物。”那几天,李瀚铮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在一张花了10元买的拼图上,拼出一个扎小辫的小姑娘骑着一只大金牛的图案。他还让爸爸做了个金色镜框,把它镶上。韩杞出院那天,她一进家就看见了儿子的这幅杰作。“妈妈,你是金牛星座的,这个小姑娘就是您,祝您永远年轻,星(幸)运吉祥!”
儿子的孝心和成长进步是对母亲最大的慰藉和奖赏,尽管韩杞几乎隔两年就动一次手术,但韩杞几乎忘记自己是个癌症患者,她总是很乐观开朗。
生命誓约:为了千千万万的母亲
2005年年初,韩杞又被查出甲状腺癌。当她从手术室被推出来时,看见焦急地守候在门外的领导和同事,韩杞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我都成养癌专业户了,这次又没逃过去!”第二天,一个朋友去看她,问她得第三种癌症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韩杞回答:“在手术台上我就知道了,可我没掉一滴眼泪,我真的没有一点悲伤的感觉,我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我能想得通,这既是为了孩子,也是孩子教我这么做的!”
术后,韩杞突然声带失音,说不出话来,这可急坏了李瀚铮。在高中寄宿的他,每天都与妈妈通一两次电话,他把这种“话疗”作为送给妈妈的最佳补药。“妈妈,我再给你讲一件趣事……妈妈,咱们再聊10分钟好吗……”尽管电话那一端寂静无声,但电话这一端总是欢声笑语不断,时不时还夹杂着口技和歌曲。星期天,李瀚铮回到家,像变魔术一样,双手一晃变出一个电子铃。“妈妈,看,我给你带回了什么礼物?今后,你只要轻轻一按,我和爸爸便招之即来!”
这年夏天,李瀚铮赴沈阳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从小立誓学医救母的他,对生物学有一种特殊情结。竞赛结束后,他打电话向妈妈报喜:“妈妈,我获得二等奖!”闻昕此言,韩杞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儿子,你真是好样的……”一句话未说完,韩杞自己倒吓了一跳:“啊,是我说的吗……”一阵惊喜和激动,李瀚铮几乎跳了起来:“啊,妈妈,是你的声音,你能说话了呀……太好了妈妈,我终于又听到您的声音了!”对李瀚铮来说,失语半年多的妈妈说出了话,这简直是一件比获得任何大奖都值得高兴的喜事。从沈阳回家的那天,他特意用奖金买了一瓶红酒,以示庆贺。“我的每一个奖项和成绩,都会给妈妈带来快乐,我就要让她天天快乐,用快乐细胞杀死癌细胞。”李瀚铮就是凭着这种想法,成为中学里颇有名气的“获奖专业户”。他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大连赛区一等奖、大连市2004年高中英语辩论赛一等奖,并出色地主持了2005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
.
2006年高考前夕,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向李瀚铮伸出“免试录取”的橄榄枝。但李瀚铮“不改初衷”!他要照常参加高考,所有志愿都填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最终,李瀚铮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妈妈,你已有两个战胜癌症的‘五年计划’,我也订了一个‘四年计划’。“赴广州上学前,李瀚铮向妈妈公布了他的学习计划:大一是“活动年”,以参加各种活动为主;大二是“考G年”,以准备GRE考试(即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主;大三是“科研年”,以参加科研为主;大四是“申请年”,毕业后,我肯定要到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医学院去深造,而且我保证不要家里掏一分钱……
令韩杞颇感惊讶的是,儿子竟然真的一丝不苟地履行了自己的计划!2007年12月1日晚,第七届广东省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晚会在广州友谊剧院盛大举行。李瀚铮与入围总决赛的16强选手经过演讲、现场问答、才艺表演和反应测试四个环节的比拼,最终,李瀚铮以技压群雄的高超英语水平和拿手绝活――口技征服全场的热情观众,一举夺得年度总冠军和最佳才艺两项最高奖,并获得赴英国交流访问10天的奖励。“妈妈,我20岁生日你给我买的那件橘黄色T恤我很喜欢,我就是穿着它夺得双项冠军的。”广州常有抗癌大型报告会和专家论坛,几年来李瀚铮几乎每场必到,他对国际和国内专家学者在抗癌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和追踪,并及时转告给母亲:“妈妈,现在子宫颈癌和某些皮肤癌都研制出疫苗了,像你这种种植型癌症,不出几年就有望攻克。”在一次活动中,由于翻译人员缺乏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李瀚铮现场顶上去帮忙,使负责这项活动的美国女专家对他十分欣赏,李瀚铮向她详细介绍和咨询了妈妈的病情,专家被他的孝母情结深深感动,拿出一部分自己用的营养品赠送给他妈妈。
郑琦的素质教育观:
寓教于乐德育为先
5月29日,星期天。郑琦家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我们问孩子们:“喜欢这里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喜欢!”“为什么喜欢?”孩子率真地回答:“好玩!”当天,小院里大约有二三十个孩子,熟悉这里的朋友说:“这还是少的。最多的一天,这里来了300多个孩子!”
孩子们喜欢玩,郑老师不仅尽量满足,还经常带着他们一起玩。郑老师的学生杨静说,有一次登山比赛,她记得特别清楚: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始爬当阳电视塔,一人到达不算数,全组登上才算胜。正当大家艰难地行进着时,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红布条,上面写着:“请到树上看一看!”一个男孩爬上了树,居然摸到了一个文具盒。大家高兴极了,疲劳一扫而光。后来,又看到一根红布条上写着:“累了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现在想起来,郑老师精心安排设计的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同学们对课本上的“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郑琦的点子特别多。上世纪80年代,鄂西农村通讯手段简陋,只有几个用来喊话的高音喇叭,郑琦因陋就简地开办“红领巾广播台”,让孩子们为村民播送时事新闻。他倡议成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捐助,他个人带头捐了50元,筹集了2000元基金;他还组织同学们开展了小动物饲养、收废品等活动;组织同学们给英雄模范人物或英雄的家人写信交流,得到了潘星兰等英雄及先进人物的大量回信,这些回信,成了激励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动力。他组建的“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年投递信件报刊2万余件。
1985年,“六一”节刚过,在一次队会活动中,郑琦手拿一份《中国少年报》,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地说:“同学们,非洲发生了严重的干旱,数以万计的儿童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我们应不应该援助他们?”“应该!”少先队员们迅速行动了起来:有的捐献出了自己的小储钱罐,有的把捡废品换来的钱捐了出来,更多的,则拿出自己节约的口粮。郑老师帮孩子们整理着一枚枚硬币、一把把大米……最后,他代表少先队员在红纸封皮上写道:请中国红十字会转交给非洲儿童……
郑老师的学生,现任小学教师的杨静说:“是郑老师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非洲’,还让我们感觉到,爱心是无国界的。”
耐人寻味的是,郑老师带的学生,参加的活动特别多,但他带的班级每次统考成绩都名列前茅。郑老师自己每年都是模范班主任、先进少先队辅导员。
庙前镇中心小学教务副主任靳春娥感慨道:“我们学习郑老师,不仅要学习他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应该学习他的教学理念。教学就应该是开放的,不能把学生只关在校园里。”她说,“现在我们谈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郑老师20多年前就已经在做了,还真有点儿超前。”
郑琦谦逊地说:“我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搞的算不算‘素质教育’。我只是认为,对小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光靠口头讲讲。我喜欢看书读报,我的办法,都是从书报刊上学来的。”
郑琦的“育人为本”观:
必须成人都能成才
走进郑琦家的小院,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花繁、树茂、环境优雅。郑琦幽默地说:“人家说教师是园丁,我既是种花的园丁,又是教书的园丁。我这里的花儿总共有100多种哩,我什么花儿都喜欢。”
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郑琦也都喜欢。问题少年、留守孩子、落榜青年、有智力缺陷的孩子等,这些连父母也头痛的孩子,在郑老师的眼里,都是有用之才。郑琦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人’。”什么叫“成人?”他说,“只要达到了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能自食其力,为社会作贡献,就是‘成人’了。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都要去当国家干部,或者成为科学家、企业家,但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然,作为教师,郑琦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成人”,而且“成才”。尽管郑琦的绝大多数学生,长大后多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但提起他们,郑琦依然一脸自豪。郑琦认为,通过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各得其所,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成才”了。
1996年,阮建平因一分之差,中考落榜。他为此曾一蹶不振。郑老师只教过阮建平2年的小学,但早就注意到他有爱劳动、能吃苦的优点。得知他落榜的消息,郑琦来到了阮建平的身边,鼓励他说,如果能把荒山开辟成“花果山”,也一样有出息。在郑老师的激励下,在荆棘丛生、茅草遍地的荒山坡上,阮建平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当他气馁时,郑老师总是出现在他的身边,给他打气。郑老师还带他到外地观摩,引进金水柑的优良品种,帮他订阅农技书刊,请来市里的农艺师给他做技术示范等等。4年后,阮建平成了当阳有名的果树状元,现在还是当地“果树110”的技术专家。5月28日,正是阮建平打果收获的日子,站在他家2层楼的小洋房上遥望40亩“花果山”,阮建平激动地说:“我最感激郑老师的,就是他给我的精神充了电,为我指明了人生路。”
小学音乐教师杨静是郑琦老师的骄傲,因为,是郑琦把这块音乐之“璞”打磨成“玉”的。郑琦当时兼任音乐老师,他发现,自己的学生杨静乐感特别强,歌唱得好,弹风琴一学就会。于是,他专程来到杨静家,劝杨静妈妈给她买台电子琴,送她到镇上的电子琴培训班学习。可杨静妈妈反问:“电子琴是啥东西?农村的孩子学了能有啥用?”郑琦反问道:“农村的孩子怎么了?!杨静是学音乐的料,我们做家长、当老师的,不能耽误了她呀!”杨静的妈妈同意了,但还有个担忧:“淯溪镇离我们家有20公里路,孩子小,不方便啊。”郑琦说:“让孩子住我家,我家离镇上只有10多公里,我来接送!”就这样,郑琦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整整接送了1个多月。那一年,杨静与城里孩子同台竞技,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长大后,杨静因出色的音乐才能,成为市级优秀教师。
郑琦的教育公平观:
一个都不能少见识也不能短
农村孩子因贫辍学是长期困扰农村教育的一大顽疾。对此,作为农村小学教师,郑琦牢固确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为了这“一个”,郑琦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庙前镇龙泉村学生景月母亲生病去世后,父亲也外出打工了。2003年开学后,本应该读初一的景月,却没去学校。郑琦听说后,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来回数公里,找到她舅舅家,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还给景月远在外地的父亲打电话沟通。在郑琦的努力下,景月终于重返课堂。现在,景月已经读初三了。像景月这样辍学后,经郑琦帮助返校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不少。退休后,经郑老师劝返入学的就有200多人。
城乡教育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上。郑琦的老朋友、原共青团当阳县委干部、现淯溪高中教师李贤桃认为:“和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最缺乏的,是开阔的视野。”
郑琦甚至连做梦也在想着这个事情。1989年10月27日,郑琦在日记里写道:昨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在组织全校少先队的一次暑假活动。我把孩子们以村民组为单位按身高顺序,排成队,围成一个圈,教他们唱歌,走步伐,练队列,聘请生产队团小组长任各队的辅导员。我和他们一起带领队员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搞活动,有的家长也参加了,活动经费是村民组出一点,学生自费一点,活动的内容是到大城市里参观风景名胜,游览儿童乐园……我觉得,这个梦很有意思,对我依靠生产队团小组长任校外辅导员开展少先队工作很有启发,因为他们有权威,而且有筹集活动资金的能力。
杨静说,她参加过郑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近的到过宜昌市的儿童公园、滨江公园,当阳的玉泉寺;远的游览过三峡,还到军营里体验过集体生活等。
郑琦认为,书籍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户。在郑琦创办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书多。4月23日,庙前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宿欣欣在日记里写道:“郑老师图书室里最吸引我的一本书是《儿童的疑问》,它使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鸭子为什么会游泳,羊为什么不停地吃草,大象为什么用鼻子吸水……”
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图书室藏书3000多册,全是“开架”陈列,随时对孩子开放。不过,借书前,还要听郑琦或“郑妈妈”李应香“上堂课”:“你们看,这书都是二三十块一本,有的是买来的,有的是别人捐的,都来之不易啊,一定要爱惜。”郑琦家的报栏上,有一份《人民日报》。他说,这是村里订的,为了支持和丰富“中心”的活动内容,村里特意把报纸放到了这里。当阳市司机师傅姚恢贵说:“郑老师确实不容易,他只有那么一点退休工资,置办这些书籍和文体设施不容易,郑老师自己一点一点积攒下来添置,加上大家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样子。以后,我要把看过的报纸和杂志留下来送给农村的孩子,不能再当废纸卖掉了。”
1984年7月,郑琦作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代表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载誉归来的他直奔共青团当阳县委,与大家分享喜悦。团县委的同志接过他沉甸甸的大书包,还以为他带回不少礼物,没想到打开一看,全是带给孩子的书籍。
郑琦的立体教育观:
家校配合身为世范
4月3日,庙前镇中心小学请来校外辅导员郑琦老师给家长上课,负责“家长学校”工作的郭少凤老师说:“郑老师常说,教育家长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所以他每次给‘家长学校’备课都特别认真。这次,他提前很多天就和我确定了主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怎样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我们学校离他家有七八公里远,他几次骑自行车过来和我讨论讲稿。3号当天,早上6点多他就到了学校。”
家长们上课后,用郑琦教的“遇物则诲法”、“榜样示范法”、“表扬批评法”等方法教育孩子,还真蛮灵的。家长李凤珍说:“以前,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吃,也不帮忙做家务。可现在我们下班回来,她还给我们烧好洗澡水……孩子越来越会关心人了。”
父母和子女的影响是相互的。不少孩子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变了。”有的说,爸爸妈妈开始辅导自己学习了;有的说,爸爸妈妈不爱打牌了,脾气也不粗暴了。家长朱玉清说:“听了郑老师的课,我自己也更注意文明礼貌,孝敬父母了。因为,父母要给孩子作榜样啊!”
多年来,郑琦一直重视和家长的沟通。退休前,他坚持对自己班里的每个孩子,平均每学期至少要家访2次以上,对重点关注的贫困孩子、问题少年等,更要多次家访。他说:“通过家访,我和许多家长都成了朋友。给他们讲教育方法、讲道理等等,他们都很容易听进去。”
除了直接讲道理,郑琦自身的人品、行为也对学生家长有极强的示范作用。2004年的一天,郑琦的学生、当阳市庙前镇烟集村3组青年胡磊对其父亲胡明耀说:“郑老师都不抽烟喝酒,你也不要抽烟了!”已有30多年烟龄的胡明耀真的把烟戒掉了。2001年,地下“赌马”活动在当阳农村流传时,胡磊的家人也有些心动,可深受郑琦人格、道德教化影响的胡磊,和家人定下“君子协定”:全家人谁也不许赌博。现在胡明耀全家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发展家庭经济。
家长阮华明说:“郑老师不只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大人的老师。平时生活中碰到他,每次听他说话,都包含很多人生道理,我觉得很受教育。他对我们的影响不只在家长学校。”
李贤桃对郑琦的“社会教化力”有切身体会。2003年的一天,李贤桃所在的淯溪高中派老师到农村作社会调查,每人必须访问3家农户。可农村山路崎岖,容易迷路,农民住得分散,到了这一家,不知道下一家在哪里。老师们都有点犯愁。李贤桃来到了庙前镇,没想到这里的农民对她那么热情有礼,在一家访问结束后,这家的家长就主动派孩子给她带到下一家。最后接过“接力棒”的一家,竟让孩子一直把她送到了高速路口。回校后,老师们交流经验,一些老师不免有些牢骚:“到了有的人家,大人连个座都不让,自己忙自己的。说话也不礼貌。”“路好难走,折腾到天黑差点迷路。”只有李贤桃感叹:“郑老师在哪里,哪里的民风都会受到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