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品学论文范文

商品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品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品学论文

第1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比联想;周易

类比联想思维是通过直观可感的物象,凭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语言文学的赏析,重要的是读者会欣赏文学作品。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学的必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语言文学作品。其中类比联想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赏古代诗文方面。

一、《周易》:类比联想的起源

从被汉史家司马迁列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开始,就非常重视取象思维,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涵的“神圣明之得”。它也开创了类比联想思维的研究方式。而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维所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惊人”效果。类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脑中与他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主要是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同类形象、性质、内容等进行的联想。如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许多联想我们可以推导出没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焕发了生机。《周易・大过》有两爻,一是“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二是“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前者是枯萎杨树发芽了,老头娶到一个年轻妻子,自然现象与人间世情联系起来。而后者是枯萎杨树开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我们看似正常,古今思维方式却不一样,“无不利”与“无咎无誉”体现了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给了年轻小伙子可能就影响生育。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类比联想的范例。后世文学诗词大都受到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二、类比联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与《周易》的类比联想有渊源关系。类比联想可启发人的想象和创新,增强审美情趣。它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主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如“浮云游于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游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叠加;“落日”,在农业文化背景中,黄昏意义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漂泊异土他乡的游子每至黄昏倍思亲,“最难消遣是黄昏”。“落日”与“故人情”因相关而情景交融。《诗经・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渐成一种习俗。因发音相似,“柳”可联想为“留”;又因“柳”生命力极强,插根柳枝就能活,于是就可联想到美好的祝愿。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天象与他的离愁别恨相关联,表达了他的伤情。

类比联想思维模式在诗歌鉴赏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将诗歌中有限的时空巧妙地扩展。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说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开联想,作品蕴藉不止在此,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辉煌的艺术,当年出入将相王府唱尽大唐王朝繁华与昌盛,而安史之乱后,这位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沧桑之声唱出晚年境遇。当年之歌与今日之歌声对比,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个逝去王朝的悲凉。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深义。

三、类比联想思维方式的特点长于抒情,拙于说理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模糊、灵活、开放,长于抒情,但所推知事理不够明确,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如,古人常以水喻德和某种人生感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类治、事善能,沙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人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处在低下的地方一样谦虚,心就像水一样渊博沉静,付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言行就像水照万物的清晰一样有诚信,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样有政绩,做事就像水能方圆一样有最好的功用,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争,因为不计较,所以没有怨尤。“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外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可比喻坚忍。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又可比喻灵活通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怀博大。水去不可复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看出由自然现象得出抽象判断,只是相似相关。用于联想、抒情可以,但在说理上却有它的局限性。

由相似关系引发类比联想,这并不是对作者本意的理解,有时只是临时借用,但却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著作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以意逆志”,以己之意推求古人之志。更何况古人认为《诗》《易》乃圣人所作,于是从其选择诗句进行讽谏,表达自己的意思,赋诗言志,成为“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根本就不是解释诗人意旨,而是变成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在《庖丁解牛》篇,今天我们通常是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揭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精益求精“的道理。但庄子并不是这样的本意,他生活在那种战乱的年代,彷徨苦闷,只能走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超越,追求一种逍遥游,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因此《庄子》整个的思想逻辑,就是过程要逍遥,而且尽可能自然而然,不能因为意外灾难而夭折,逍遥快乐地走完上天所安排的生命旅程,这叫“得尽天年”。《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实际上讲的是养生的方法,所以《庖丁解牛》实际是在打比方,把刀比喻人,而牛的技经肯綮就是社会矛盾,即人如何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中生存。“刀刃者无厚”“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八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结果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明自己不受政治的影响,快乐、逍遥地生存,庄子本来讲的是实现逍遥的方法。

因此,读解作品不能随意戏说,至少要以文学四要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图所示:

从读者角度说,读者要了解作品本义,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了解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因素。

所以说,我们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欣赏文学作品,也需要联系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把握其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诗文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恒君.周易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第2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原永冻地带,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这些徒步行进的中国军人,他们,究竟要干什么?

他们等待着它的消失,或者是凝固在那里。

然而,曲线顽强地向前延伸,延伸……”

这是毕淑敏《昆仑殇》中的一段起始的文字。

开始时轻松地歪斜着身子,我闲散地读着散发浓浓墨香的字体。随着行文的深入,仿佛有来自雪山绝顶的威严压迫,我不自觉地立直了脊梁,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吞咽,就像绝顶拉练中的士兵们坚韧地吞下积雪求得生存。

驻守昆仑的长官,“一号”平地掷雷的决定让所有人都不能够理解,包括我。在他,这是一次部队灵魂的重塑,一次前无古人,或许永远后无来者的试练。而我,也是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是,在那样一个冻结生命的无人区,发动上万兵士,只是为了一场普通的拉练。意义何在?“抛却了实质而单纯的复制苦难本身。”——这是书中参谋和自己长官争论时的言辞,道出了众多人的疑惑和不解。或许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只有在绝境的拉扯和挣扎中才能够准确测量。

“麻木而机械的,只是看着前面的人把脚抬起来,她就把脚落下去。”什么都无法思考,除了向前,除了喘息,还听得见关节同脚落在雪地里一样嘎吱的声音。尽管《昆仑殇》中,小毕是有些困惑的,但是她也模模糊糊感觉到了一个边防战士的纯洁与荣耀。因为她的书中始终隐隐响着一种像雪山一样明晰的生命的军歌。曾经以为的生命的意义在巍巍昆仑的碾压下只成了一张薄薄的冰片,我想,毕淑敏自己都没有想明白这个纷繁的命题。只是她经历了,捱过了,体味到或正在反复咀嚼那足以受用一生的东西。而我同样也是困惑的。这问题的解答,在两年后偶然看到了翻拍的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才真正得到。

在电影走入文学主流的今天,电视剧却被置于不尴不尬的边缘,想承认它也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总也让人不那么痛快。但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却犹如皑皑白雪中那唯一的一点青翠的颜色,令人欣喜而振奋。剧中讲述的是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中投身军营,投身昆仑山巅边防的青年人的一些旧事。之所以不愿说故事,是因为那样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样动人而又瑰丽的情感,是真实的存在于这圣洁的雪山中的。只是这些永远镌刻在雪山上的名字,永远埋藏在白雪下的英魂,我们没有办法一一知晓。

旧事在变成故事的时候,洗去了太多的严酷,却留下了更多的感动。袁鹰,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像雪莲花一样洁白无瑕的好姑娘。她是一名护士,却更是一位军人。就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在她坐在下山的车上即将去上军医大学的时候,却在暴风雪中为了挽救被困在家中的牧民,徒步走了几公里。最后,永远地留在了雪山。画面中她被风雪冻得白皙透明的睡颜,就像凝结在冰晶中的雪莲花一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此时天地无言,昆仑静默……

牺牲是一个壮烈而短暂的瞬间,但又会延伸为永久的思念。不过,长久以来的守候更需要一种坚守的力量。寂寞一词,突然在“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一句中,沦为一种调侃,谁都可以说自己寂寞,可是谁又曾体验过真正的寂寞。大雪封山,几个月都吃罐头蔬菜,极地,高寒,缺氧。但是这与寂寞相比,真是微不足道。眼前是一片白雪,往远处看是一片白雪,踮起脚尖极目远眺——还是一片白雪。泰戈尔说:“天空没有我的踪迹,但我已飞过。”在雪山,天空没有飞鸟的踪迹,战士们也知道不会有鸟飞过。最高兴的事是遇到牧民走失的家畜,一只兔子都可以引来一阵欢呼和几天的欢笑。每天,在恶寒的天气中,边防战士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再披件白色的防风外套,手拉着手,巡逻除了雪什么也没有的北线防区、西线防区,再在值班日记中记下:北线防区一切正常,西线防区一切正常。那样什么也没有的正常的白色中生长着的不平凡的移动的翠绿,有一种生命最原始的顽强力量。大音希声,任何东西,在这样的力量底下都只能沉默。

生命很脆弱,可是有信仰的生命却可以坚强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昆仑山顶的边防战士们将自己的生命高度抽拔到足以与昆仑山平视的地步,一般世间的聪明人认为愚蠢的无意义的事情,他们可以拼尽生命去坚持守候。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这样的答案往往很难找寻,有的人穷尽一生都没有明白,却又简单明晰,就像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也许就是因为太过自然,所以我们没有察觉。每一天,战士们巡逻完毕,总要搬块石头放在烈士陵园前。开始,我以为这可能是用来计数的石头。电视剧的最后,当主人公放上最后一块石头,镜头拉远,整个昆仑山的一侧尽收眼底。皑皑的山背,什么都没有,只有用石头一点一点垒起的,仿佛要一刀一斧劈在心上的6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在我心中!

这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同巍巍昆仑一道,成为振聋发聩的强音。什么软弱的,卑怯的,猥琐的盘算和计较,在这样的威严下都显得那么可笑。有些事,不需挂怀;有些事,却必须用生命镌刻铭记:祖国,在我心中!

60年风雨兼程,60年的纪念日,我想,总是值得骄傲和高兴的。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要怀着感恩的心,发自内心的理解感谢保卫着祖国的人,那些让祖国平平安安走向明天走向未来的,最可爱的人。

第3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张贵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中药及保健食品专家,中国商品学会副会长、中国商品学会中药商品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创立了中药药效组分即是中药标准物质、中药的基原应分为药品基原和药材基原、中药资源应分为药品资源和药材资源等科学概念与研究思路,主张以论证方法学为重点的中药教育学术思想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合作发展的战略思想。1995年被授予“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编撰出版中医药学术著作近90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10余项,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商品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有些人认为中药没有毒性,经常吃也没害处。还有人认为吃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既可以治病,又能强身健体,因此像吃饭一样来吃,几乎每天不停。中老年人是中药保健品的目标消费人群,据调查,有70%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中药或中药类保健品。虽然中药保健品使一些人受益,但也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收到期望中的效果,还有少数人因为应用不当而损伤肝肾,危害了身体健康。实际上,中药不论是药食两用的,还是规定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都具有中药的属性,不可滥用。

食品与健康:现在市场上的中药类保健品非常多,有些人认为这些保健品就是食品。您能帮助大家了解一下中药类保健品与食品有什么区别吗?

张贵君:市场上很多中药类保健食品披上了食品的外衣,如制成袋泡茶、饮料、糖果、糕点等形式。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来源于中药或利用天然植物加工成的保健品是非常安全的,至少要比化学合成药的副作用小得多。因此,一些人想预防疾病,就时不时地吃点中药以保健。

保健食品是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的,有剂量的明确要求,可以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风险,增强体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代替药物使用,长期食用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特殊食品。从理论上讲,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比药品安全。但是,如果用量过多、时间过长,有一些保健品也会产生毒副作用,并有损健康。按照有关规定,保健品的原料选择以药食两用及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材为基础,按国家规定的27个保健功能,有固定的处方、制作工艺、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功能、毒理等实验数据支撑。

来源于中药保健食品的原料选择有“药食两用”性,多数既是中药,又是常吃的食品,比如大枣、山药、枸杞子、生姜、薏苡仁等。于是出现了许多对中药保健品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食用方便,又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可代替食物起补充营养作用;也有人把它们作药物使用。实际上,很多健康人不需要额外食用保健品,病人如果乱用补益类中药或保健品,引起的症状表现容易与原发病混淆,影响对疾病的判断。例如,人参虽然可以益气健脾,但是如果老人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让人误以为是得了胃病。因此,必须明确中药保健品与药品是有区别的,千万不能混用,也不能随便服用。

食品与健康:超市、药店里的中药保健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有的人误认为中药保健品是万能药,有人迷信其能治疗某种顽疾,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那么,乱服中药及其保健品会给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张贵君:一些不法商家夸大宣传其产品的保健作用,或违法添加药物成分使“效果”立竿见影。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治病心切,很容易被虚假宣传误导,甚至把中药保健品当作营养品长期大量食用。这样做不但无益,反而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会影响药物成分的吸收;代谢分解药物的肝药酶生成及活性逐渐降低,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使老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老人肾脏的排泄功能降低,使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血浆药物浓度升高,容易出现药物蓄积中毒。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因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多达250万。其中,乱吃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不在少数。

其实,无论中成药还是中药保健品,进入人体后都要经过肝脏解毒,肾脏排泄,都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中草药的根茎会吸附有毒重金属,如汞、镉、铅、砷等,经常大量服用这样的中药就容易造成汞、镉、铅、砷元素的严重超标;二是有些中药本身就有毒,如巴豆、砒霜、附子等;三是有些中药虽本身没有毒性,但如果不加辨证地使用也会有害,比如肾阳虚的人吃六味地黄丸只会越吃越严重。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也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早年报道的关木通、防己可使肾脏受到损害,何首乌可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国外有关含中药成分的功能性食品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也不少。比如美国曾发生4例服用减肥食品消费者的死亡事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为与致泻成分有关,并公布了部分具有致泻作用的植物药名单,其中包括番泻叶、芦荟、大黄根、蓖麻油及鼠李等。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多数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来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因此,在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以及滋补调理身体,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并到正规药店购买药品或保健品。

食品与健康:怎样才能避免中药及其保健品的的毒副反应呢?

张贵君:中医理论说 “是药三分毒”。古人对于中药的毒性就已经非常重视,几千年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已经将365种中药根据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只要正确地按照中医理论方法去运用,中药的毒性就能被用来治病,而且可以控制。中医师先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出配伍处方,中药师再严格照方抓药,最后患者按照正确的方法煎煮,这样吃就不会出安全问题。倘若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得当,可能会事与愿违。就拿人参来说,虽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天然滋补强壮类保健品,但如果不辨证使用,不加节制地服用则会使血压升高,并会抵消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的作用。

只有经医生正确辨证,合理使用,才能规避中药的毒副作用,而取其治疗作用。服用龙胆泻肝丸中毒的,多是把它当成减肥药,不经医生诊断就长期大量服用造成的。我们都知道,中药汤剂很少用单味药,一般每个方子都由几味中药配伍使用,每一种中成药也是由多种药材制成的。中药之所以要多味药搭配使用,讲究“君臣佐使”,就是为了让各种药材之间相互制约,来减轻或者规避毒副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一下,中药材的品种混乱问题较多,目前国家卫计委与有关监管部门正在规范中药材市场,为百姓放心用药扫清障碍。比如,有些来源于同一科属的草药虽然同名,在成分和药理上却是不同的。以前报道的中药材马兜铃的肾毒性,造成中毒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兜铃品种被张冠李戴了。可见,中药材以及中药产品的的合理使用,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

食品与健康:选用中药及其保健品时,哪些问题是消费者应该注意的呢?

张贵君:中药的安全问题近些年也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有的老年人误听宣传,认为中药保健品都对健康有益,同时服用多个品种。服用保健品品种太多,常相互干扰,产生毒副作用。如果预防疾病或辅助治疗确需服用某些中药或者保健品,需要确定功效,在医师、药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购买使用。

1.最好只吃一种。中药配合后会发生复杂变化,有可能会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副成分。如保健品中常见的鹿茸、何首乌、甘草、人参等,这些中药与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苯乙双胍、格列苯脲、胰岛素等同时服用时,中药里所含的糖皮质激素样物质能使酶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葡萄糖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而加重病情。所以,为了防止含有中药成分的保健品对所用的药物产生影响,应注意不要同时用几种保健品,最好根据主要病症只吃一种。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充身体最需要的成分,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选购能调节免疫功能的产品,糖尿病患者应选购调节血糖的产品。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要联系自身的身体状况,选用适合的中药及保健品。如人参制剂有升血压作用,高血压患者应慎用;肾阳虚者选择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应选择六味地黄丸等。

第4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市场营销

作者简介:黎建新(1966-),男,湖南华容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叶泽(1962-),男,湖北仙桃人,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湖南长沙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力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研究”、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创新与特色案例开发”、2008年湖南省特色专业(市场营销)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40-02

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特色的提炼和培育,本文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特点,探讨了理工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和做法。

一、市场营销专业需要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特色”有三层基本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创新性。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创建的独具特色的富有个性风貌的专业。特色专业应当具有独特性、杰出性或创新性的特征。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讲,是否应该具有特色,笔者曾经有过怀疑,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通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从培养单位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突出其特色。但从近些年办学实践和毕业生的就业来看,证明当初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少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在招聘营销人才时,应届毕业生不受青睐;二是长沙理工大学传统就业的几个行业,如交通、电力、轻工等,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有停滞倾向;三是一些非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应聘了营销岗位,从事了营销工作。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是市场营销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竞争力不强,还是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优势不明显?

事实上,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同构性、趋同性也十分明显。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据统计,目前开设此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在500所左右,还有上千所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无疑已经是买方市场。同时,由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趋同化,用人单位又普遍感到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

因此,在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确立特色是必要的。专业特色就是一种差异化和卓越性,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就是一种持续竞争力。作为理工大学培养的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与“985”综合性大学相比,有何不同?与财经院校相比,又有何差异?与高职院校相比有何优势?

二、市场营销专业如何体现办学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有两重含义,一是专业之间的特色,即市场营销专业相较与其他相近专业的差异;二是同一专业校际之间的特色,即市场营销专业各培养单位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办学特色。

1.专业办学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上。培养过程主要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素质、硬件设施、教学管理等专业建设的主要要素上,培养结果就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一个专业的特色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培养过程要素中,但最终应该是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上。

从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体现专业办学特色大致有两条思路,一是行业营销人才培养特色,二是职能营销人才培养特色。行业营销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是从行业需求出发,采取“行业知识+营销知识”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如医药市场营销、电力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零售营销等。职能营销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从岗位需求特点出发,培养通用性的营销人才。如销售管理、市场研究、营销策划、网络营销。

2.专业办学特色应植根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自然离不开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历史与传承、办学优势、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目前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主要有三类,即财经院校、综合性院校和理工院校,可以发现,由于高校的特点不同,其人才培养特点亦有所不同。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多年来积累了交通、电力、水利、轻工行业办学的经验与资源,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与人才培养特色。基于学校的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性,将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描述为:具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的行业(电力、交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综合性院校相比,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应用性,与高职院校相比,突出的是毕业生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持续性。

3.专业办学特色应得到社会的认可

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单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看,专业办学特色即是人才培养特色,这种特色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特色专业也才具有生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长沙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多次走访用人单位包括行业企业以及毕业校友,听取多方意见,我们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得到了认可,并得以逐步完善。据统计,市场营销专业在近10年的办学历程中,每年都有将近40%的毕业生被招聘到电力、交通等行业的企业从事营销工作。

三、如何培育和巩固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特色

特色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巩固和培育特色专业的办学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巩固和培育特色专业的特色,应该围绕其特色生成要素下功夫。

长沙理工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肇始于1994年,2008年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湖南省特色专业。长沙理工大学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培育和巩固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特色。

1.在设置课程中体现理工特色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社会适应性强”的原则,培养方案按照“基础+专业+职业”三个模块设置课程。“基础”即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专业基础涉及“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财务管理”、“金融学”等课程。“专业”即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指专业核心课程,如“营销管理”、“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学”、“销售管理”、“产品与品牌管理”、“广告策划与管理”、“商品学”等课程。“职业”即与就业领域有关的课程模块,如“电力市场营销”、“交通运输市场营销”、“服务市场营销”、“组织市场营销”。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为必修课,而职业类课程为选修课。按照“基础+专业+职业”三个模块设置课程,一方面强调了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兼顾了就业选择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立足理工类大学特有的多学科资源,在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商品学”(化学类课程),“大学物理”、“电工学”、“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概论”(工程类课程)以及其他理工类选修、必修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理工类课程的学分才可毕业。

2.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继承理工类大学培养工程师的历史和传统,长沙理工大学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商业计划书)、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理论教学中的实验或实训教学的比重,还重点独立设置了12项实验或实训课程,如市场营销认知实习(2周)、市场调研课程设计(1周)、推销与谈判实训(1周)、销售管理课程设计(1周)。实践环节所占教学时数的比重达到35%左右。

此外,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第二课堂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积极组队参加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学院举行的商业计划与营销策划大赛、ERP沙盘对抗赛、演讲比赛、素质拓展节等活动,规定对获得院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可以记一定学分。还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

3.加强特色课程、教材与师资建设

特色课程、教材和师资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在行业特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逐渐形成和培育了一些特色课程,如“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电力生产概论”、“工程/项目概预算”、“招投标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

由长沙理工大学教师任主编、邀请行业部门业务骨干参与,组织完成了或正在编写系列特色教材,如《电力市场营销》、《供电服务管理》、《电价学》、《电力市场概论》、《电力需求侧管理》。

特色专业建设中,专业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增强专业教师对行业的了解,我们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策略,一方面在寒暑假安排年轻的博士到行业企业去见习和考察,另一方面也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开展交流。还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主动承担和开展联合课题研究。近五年,专业教师接受电力、交通企业委托的咨询项目将近30个,合同金额累计超过500万。较典型的项目有:省域电网电力交易机构建设方案研究(湖南省电力公司委托),湖南省级电力市场建设方案研究(湖南省电力公司委托),江西省工业用电同价方案研究(江西省电力公司委托),湖南省电力公司实施“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的研究(湖南省电力公司委托),湖南省电力市场顾客满意度研究(湖南省电力公司委托)。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专业教师增强了对行业情况的了解,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参考文献:

第5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第6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课程的教学,应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此,应将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宽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从事会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选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设置会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是:结合培养目标,按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的要求,兼顾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设置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普通基础课

设置普通基础课程应加大基础课比重,培养学生通过积累各类学科知识,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智能发展上进一步走向成熟;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抽象逻辑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应将电子商务列入必修课程,增加应用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会计学、商品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税法、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概论、审计学概论、计算机会计概论。

(三)专业课程

根据夯实基础的要求,专业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根据知识经济时展的情况,应增加专业选修课,如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四)论文和实习课程

此类课程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等。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应从严要求、注重实效、认真组织、科学评价。校内模拟实习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中型企业会计模拟系统,结合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等课程的教学进度,有选择地对相应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并结合各种相关知识进行财务分析。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可通过校企联合或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将顶岗实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会计改革编写新的会计教材

新的会计教材是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教材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桥梁,没有结合会计改革的新教材,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新的会计教材如何更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既兼顾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特点,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学习、更新和积累的需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要了解本学科改革特别是近年改革、发展、完善的前沿知识等内容,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教会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寓指导会学知识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课堂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能比较好地弥补过多强调讲授和作业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成绩考核时应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讨论结果作为考核依据,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均可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分析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面向本世纪的财会教育,要求我们在做好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案例教学。

(四)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校外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一般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五)建立小组作业、书面习题和电脑习题相结合的作业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电脑的能力。

(六)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

第7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当前服装行业中的重要性。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各门课程合理设置,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培养。教师应该安排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践,分析现在企业和学生就业的客观情况,指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社会。 

 

服装设计是综合性的美学设计,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与穿着关系着人的心态、心理、品味等,以及服装的外形、色彩、材料、工艺甚至是社会文化、经济等潮流。服装设计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实用性、经济性、独创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它属于设计美学的范畴。 

从古至今,服装就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装饰品,也是人们扮演角色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是一种流通的商品。特别是后者的壮大,使服装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新的世纪里,服装市场不断壮大发展,服装企业必须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商品周期,降低库存,环保意识的增强。在这复杂的环境中,设计师要以清醒的头脑,镇定的姿态,敏锐的目光,为企业产品导航。正因如此,设计师这一职位的竞争日益激烈,服装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服装设计教育则成了重要的后备力量。而如何培养一个迅速适应市场的设计人才,是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 

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各门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理解、掌握,以及毕业之后适应市场的能力。大学的课时基本上是固定的,在这固定的课时内怎么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我们要考虑的。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把握。服装设计专业应该掌握中外服装发展历程、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的搭配及摄影基础等基本知识。例如,在服装发展史中,把握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在服装的结构中,了解人体结构特征,线条的运用;在服装材料中,了解不同面料的缩水、缩热、保暖、吸湿等性能;在色彩中,掌握服装色彩的搭配方法,不同区域人们对色彩的尊崇和厌恶,等等。只有这些知识丰富了,才能够充分表现设计灵感。手头能力的练习也是基础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工艺课开设和绘画课开设加强了对学生手头能力的锻炼。 

其次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第二个阶段课程设置时,在基础知识的层次上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像服装结构变换应用中分割线和省道的处理、服装面料中面料再造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要结合立体裁剪这样创造空间比较大的课程进行,使学生将基础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自然地延伸,完成设计。 

再次,在后期教育阶段应该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市场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能力的优缺点,市场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和对于设计师产品的标准。如服装商品学、服装心理学、服装卫生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企业管理学及服装各种软件等课程的内容。 

最后,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设计师是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职业,也是一种责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设计师的水平对于企业有决定作用,而设计师的素养对其作品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从学生阶段就应该抓起,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如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看起来和服装设计的关联并不大,但它们是几乎所有文化表象的底蕴和本源。服装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设计师除了掌握服装方面的设计理论知识,还要对艺术史论、美学、中外服装史、艺术概念,甚至包括非本专业领域的其他艺术或设计内容,如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知识有所了解有所涉及。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门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相同的,可以相互启发借鉴”。[1] 

二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的能力。它服从于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总体期望和要求,具有未来指向性,即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他们为未来工作、学习和社会做准备的过程”。[2] 

着眼于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综合能力的锻炼。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并提供最新服装专业知识信息和服装市场信息,面对众多竞争对手,让学生有对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交往能力也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支持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做好向导和助手。不仅要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而且要让学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发现自己的价值。 

三 

作为教师,欲正人,先正己。教师这一角色甚至可以决定学生是否有能力适应社会;而学生的表现也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行得通。特别是现在很多艺术专业中,教师是刚毕业的“80后”,学生也在“80后”到“90后”的阶段,年龄相差甚少。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现在学生性格多样性,年轻人与年轻人的碰撞,问题自然多。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基本上都是小课,每个班的学生不是很多,老师应该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习惯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有些性格怪癖的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在此过程中给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既丰富了自己,积累了经验,又把学生带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四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和服装企业是现代服装产业链上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服装企业纷纷走品牌道路的今天,现代服装产业特征之一是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运作都围绕提升品牌价值进行,服装企业是服装品牌运作的执行者,院校是提供维系服装产业运转人才的制造者。 

在供大于求的今天,学生毕业所面对的问题太多。服装业还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时期,服装企业从节约成本出发,多选择偏僻的地方落址,规模也不太大。学生刚毕业时多憧憬着去大公司就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给他们第一个落差。对于新手,服装公司总是先安排做一些打杂、剪样板之类的事情,这些小事淹没了学生要做设计师的愿望,这是第二落差;千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每月开销基本就没有剩余,有的企业工资要拖后几个月才发,这和每年万余元学费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第三落差。 

这样,在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一些学生不愿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总期待着有朝一日会到大公司就职;而平日安逸的环境让一些学生养成了自私的性格,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要求完成的项目中,缺乏自我牺牲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付出与得到之间不能平衡,付出就认为自己吃亏,别人占便宜。一些学生觉得企业档次不高、条件苛刻、薪水太低,去一次就不想再去。这些使得企业形成了对服装院校学生的一种偏见,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眼界高、资格硬,而学生设计的东西又不理想,在接纳了第一批新人之后就不愿再接纳。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避免一本备课笔记讲到老的情况出现。 

总之,老师不仅要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而且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的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商业信息的视觉转换、强烈且具个性的系统建立、高效及高科技传播方式的运用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又一新领域,是现代企业飞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现代商品流通视觉形象的内涵与种类、视觉形象市场环境与价值功能分析以及视觉文化传播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图表1.商品流通环境中的视觉形象

图表2.商品流通中的视觉文化现象与传播

一、现代商品流通视觉形象的内涵与种类

众所周知,商品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所有形态(知识、劳务、资金、物质等)的劳动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交换的特殊劳动产品。商品流通则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随着交换媒介的介入与演进,商品交换的层次存在不同,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商品流通,如物物交换、简单商品流通等。商品随着商品流通消费领域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商品流通的良性发展能促成生产——市场——消费者之间顺利过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流通中的视觉形象是辨别商品和商业活动中任何形体、造型、明暗、颜色和肌理等特性的感觉,这种感觉潜意识引导着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视觉印象经过形、色等强烈和反复的刺激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受众的脑海里,随时被调用,并与商品、企业相关信息产生联想。现代企业常常借用能代表其企业内涵、独具个性的视觉形象运用在商品流通物质载体当中,通过视觉作用于受众,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建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企业进一步打开商品流通市场、开拓流通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现代企业看好并得到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它能促进和帮助现代企业走向成功。在现代商品流通中主要的视觉形象种类概括起来主要有:

1.商品视觉形象

主要是指商品所有的内外包装设计。商品包装设计是现代商品营销的重要环节,包装设计的功能,如安全理念、促销理念、生产理念、人性化理念、艺术理念、环保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商品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视觉传达规律,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注重强化视觉主题,找出最具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视觉传达方式,突出包装设计的色彩与情感表达、民族特色,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售卖点视觉形象

主要是指产品出售点的视觉形象设计,如大小型商场、各类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促销点等售卖点。其中包括店面设计、货架设计、柜台设计等立体和平面设计。售卖点视觉形象设计不仅要求极强的商业气氛,而且需要与产品特色、档次相一致的环境设计,同时要求格调明确,风格突出。轻松、自如、愉快的购物环境是现代人的首选。

3.品牌视觉形象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了知名度、信誉度,消费者又由信任发展到对品牌的依赖和忠诚,从而形成企业的品牌效应,这足以证明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当企业还要进行品牌延伸和品牌扩张时,企业除了要重视拓宽品牌的销售流通渠道外,还必须重视对品牌视觉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一般来说,品牌的视觉形象应与支持品牌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保持一致,品牌所有视觉元素应给人一种时代感、独特的品位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企业整体视觉形象

就是指企业整个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VI设计。主要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等的设计。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和深入人心的整体视觉形象,这些都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前一般要对这些识别企业的视觉要素进行系统设计,在市场营销越来越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之时,企业视觉识别设计无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现代商品流通视觉形象的客观存在以及其直接对现代经济市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具有超强的商业作用和视觉效果,为企业扩大商品流通领域,建立市场视觉形象,促进商品销售,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视觉形象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商品流通市场活跃,促进企业生产,同时带动其它生产要素的发展。否则,流通受阻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二、现代商品流通视觉形象市场环境与价值功能分析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视觉形象市场环境营造可以突出产品个性,增强消费者的认知和记忆,坚定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信心。近几年来,市场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阶段,同质化产品变幻出奇,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企业在视觉形象建设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当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品牌、新产品重新抢占市场份额时,与企业、产品相关的视觉形象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产品视觉形象、售卖点视觉形象是消费者平时购物时比较关注的,也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影响消费者记忆的主要内容,通过商品视觉形象和售卖点视觉形象,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品牌视觉形象和企业整体视觉形象。对于消费者来说,认知视觉形象过程一般可归纳为:商品视觉形象——售卖点视觉形象——品牌视觉形象——企业整体视觉形象,围绕这样一个过程自然就形成现代商品流通中的视觉形象环境。

视觉形象的价值功能是衡量它在商品流通环节作用大小的标尺,对于视觉形象价值功能分析能帮助企业认清在当今的市场中视觉形象是传递商品和企业信息不可替代的载体,使企业更好地把握商品流通过程中视觉形象信息的准确性与个性化,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为企业更多地占领市场份额。视觉形象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识别价值功能、传播价值功能、促销价值功能、审美价值功能、彰显个性价值功能。

1.体现识别的价值功能

识别价值功能是现代商品流通领域最为重要的价值功能。在商业信息复杂化和商品多样化年代里,人们只有依靠于区别其他商品形象视觉判断来寻找自己喜欢的产品,同时也会依靠于这样的一种方式走进购物卖场,选择自己信赖的品牌,并记忆与企业相关的整体视觉形象。如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就是利用视觉识别功能击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从而形成长期的视觉形象市场效应。

2.体现传播的价值功能

现代商品流通领域中传播力是判断企业经营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相关的抽象信息必须被注入到企业视觉形象信息当中去,通过各种视觉元素和各种媒介的运用进行视觉传达,消费者通过视觉信息接受——译码——吸收,再转化为购买行动,使视觉信息传播最终获得成功。现代企业要获得成功已经离不开视觉信息的传播,由视觉元素(如文字、图形、色彩等)所构成的视觉形象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形成有效的传播效应。

3.体现促销的价值功能

众所周知,从商品的包装形象、售卖点的内外空间形象到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中整体视觉营销的主要目的无一不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商业中优秀的视觉形象设计不仅准确地传递了商品信息、促进了商品销售,而且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使企业资金能迅速回笼,为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保证。现代企业正因为看到了这样一种促销价值功能,在商业活动中视觉形象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大大增加了。

4.体现审美的价值功能

现代商品流通中所有的视觉形象设计均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它不仅要突出产品和行业特点,而且要有很高的艺术性。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只有从商品形象、售卖点形象当中感受到愉悦和美的享受,才会产生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设计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意义。因此,作为设计师必须把握好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设计作品在突出商业性的同时,还要把艺术性充分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5.体现个性的价值功能

现代商品市场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同类产品太多,让消费者目不暇接,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做出选择,这就要求产品形象、品牌形象、售卖点形象要有个性特点,要能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个性视觉形象设计。众多实践证明,在现今消费市场个性化突出的年代里,个性化视觉形象设计让一个个企业走向成功,如美国万宝路、日本索尼、荷兰壳牌、瑞士雀巢、中国太阳神等等均为个性视觉形象设计的典范。

三、现代商品流通的视觉形象与视觉文化传播

商品不仅具有包括商品成分的、结构和形态等的自然属性,还具有包括商品经济、文化(如民族、宗教、审美等)的社会属性,正因为有了这种社会属性,才使商品流通中的视觉形象形成与传播有了社会基础。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曾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已向我们走来。从视觉认知和感受的角度,人类的文化可分为文本和图像文化,视觉文化的影响已遍布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现代商品流通中视觉文化也主要基于以上两种形式的文化,它是借助于视觉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一种独特视觉文化内容与视觉文化传播形态。由于视觉产品来自不同企业、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国度,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由商品带来的视觉文化现象,这种视觉文化浸透在商品或商品流通之中,并能被人的视觉所感受。这种视觉文化现象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品牌视觉文化和企业视觉文化现象

品牌视觉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们追求“富裕生活”和“精神享受”的现实表现。品牌视觉文化以其个性化视觉形象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凸显于品牌文化之中。通过丰富的品牌文化内涵,借助视觉元素作为视觉载体,在社会商业活动中进行传播。作为一个明星品牌的诞生,离不开品牌形象的建立与传播。品牌视觉文化现象同时也反映着企业视觉文化现象,而企业视觉文化较品牌视觉文化更全面、更广泛地体现出企业整体视觉文化现象。

2.民族视觉文化和地域视觉文化现象

民族视觉文化是从视觉角度来反映各民族、各地域民间的风俗、风貌和文化特色,在商品和商品流通环节中体现出浓郁的本民族特色。世界顶级品牌万宝路给人们带来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万宝路国度”和粗犷豪放的美国西部视觉文化;充满高贵、典雅、性感的香柰儿法国高级香水品牌体现出的是法国视觉文化;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味千拉面则展现了日本视觉文化等。世界各民族视觉文化由于分布于不同地域,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视觉文化,如东方视觉文化、西方视觉文化、非洲视觉文化等。

3.时尚视觉文化和特定视觉文化现象

时尚视觉文化是反映某个时代里商品和商品流通中产生的一种流行性视觉文化现象,它有意识地去改变固有视觉形态,对传统视觉形态产生冲击。从视觉角度来说,可以是商品本身的形与色,也可以是商业活动场所,如便利店、大卖场、展销会、专卖店等时尚的商业场所,从这些商业场所当中体现出视觉商业信息。特定视觉文化现象是政府和商界为特定消费群体创建的独特的视觉形象而产生的视觉文化内涵。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它角度把商业中的视觉文化分为高级视觉文化和低级视觉文化,还可以分为男性视觉文化和女性视觉文化等等。商品流通中的视觉文化现象产生是通过视觉文化传播载体,如各类文字、各种图形、色彩、造型组合、材料、肌理以及灯光等,再利用视觉传播渠道来进行有效传播。现今的视觉传播渠道主要有实物展示、平面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DM广告、网络广告等。另外,视觉文化传播形态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所有这些都构筑着商品流通文化视觉的传播系统。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产生新的视觉文化传播形式,同时也会带来商品与商品流通中视觉文化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凤玲等主编:《商品学概论》,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7。

2.薛红燕编著:《设计的视觉语言》,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3.马大力编著:《视觉营销》,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3。

4.(英)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

第9篇:商品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人才;交叉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303-02

营销员是以营销商品、服务为主题的人员。在商业化社会,营销员对公司的利润实现与规模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观察近年营销类毕业生的分配和就业状况,形势并不乐观: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已上岗就业的学生下岗和转岗的为数也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学院培养的传统型人才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不再受市场的青睐。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趋个性化的市场细分和日趋完善成熟的市场需求,使中国营销人员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就业岗位市场的需求就像闪亮的灯塔,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目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营销人员不再是单一模式的推销员,而是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级营销师,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变迁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建立立体交叉模式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娴熟技能、开阔思路和诚信踏实的复合型营销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

一、“营销学科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联合培养

营销学科课程主要指营销专业理论课,包括场营销学、商品学、电子商务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经济法、商务谈判、广告学、销售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式研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与录像观摩、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

为丰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图书馆、网络、企业等查找、收集营销实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进行营销角色扮演,让学生熟练、灵活和深刻理解并掌握营销学的基本理论。

营销专业毕业生完成学业后,将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营销工作。这时,作为营销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还要熟练运用行业产品/服务的知识,才能在复杂细分的市场环境下沉着冷静、审时度势、寻求突破最后取得订单。一个优秀的营销员就是前线指挥官。在此现状下,过分强调营销专业之“专”是对大部分学生的不负责,是真正“胡同式教育”,大部分学生将有被堵在死胡同的危险。

因此,在营销专业基础课程之外,打破学科专业的条块分割,构建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在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考虑实际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学院教学资源和任课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综合安排一些选修课程以覆盖多个学科的内容,安排不同专业的若干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尽管研究领域和方向差异较大,但在培养学生拥有更丰富的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造就创新,极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这些交叉学科选修课包括公司战略、工业竞争分析、战略管理与控制、资本市场、心理学、消费品市场营销、零售学、决策及伦理价值等等。另外,营销方向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具体到为某个特定产业服务,例如设置体育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等,加强学生在产业方面的科技知识深度,提高学生个人的职业竞争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

营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结合职业资格考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使毕业生有一技之长还有多技之长,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营销业者的高要求。

“工学结合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的核心。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将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实习一体化的课堂,将传统校内教室转向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的课堂。一方面在校内建起实训室,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外,深入到企业基层,亲身体验硝烟弥漫的营销市场的运作。

“实训”是 “两元制”教学,不仅教给学生营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掌握营销技能。在培训方式上,以项目实战带动教学,以案例贯穿教学,带领学生一起做真实市场要做的项目,如果学生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当场讨论并解决。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校园式模式,实训则是市场式的、合作式的、学徒式的,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加营销市场的实际项目,全面学习规范的销售运作流程和丰富的营销知识,让他们在学院就拥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走出校门后轻松上岗。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的操作训练,也基本结合了多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教师在实训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应试技巧,鼓励学生结合兴趣和就业需要努力取得多个学科(交叉学科)的资格从业证书,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获取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诸如营销员、外销员、证券从业人员等证书,以提升就业应聘的竞争优势。

参与到企业实践的专业实习是学生必修的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实习,在真正的战场上不仅开阔视野、丰富社会知识,而且熟悉了营销市场实际运作,锻炼了自身的沟通和营销管理能力,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与“行业” 交叉培养

中国有句古语:名师出高徒。要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深的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专业与行业相结合,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向精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具体的就业岗位出发,制定相应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实用技术,采用项目式教学,把具体的营销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把行业的新技艺、新观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专业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搭建学术平台,将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使学生们随时了解营销领域新观点和新动态。这种“专业与行业”的交叉培养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教师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不断拓宽。专任教师与行业名师两支师资队伍协力推进,获取了相得益彰的成效。

行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行业订单培养模式是专业与行业交叉培养的又一重要突破:高职院校主动为一个行业的一家或多家企业的相同岗位针对性地培养营销人才,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教育和技能训练。将营销行业人才培养工作融入行业建设中,为企业的销售系统准备一批熟悉专业技术、熟悉产品应用、具有一定销售技巧的实用技能型营销人员。

四、“技艺”与“诚信”交叉培养

做事先做人。试想想,如果客户不接受营销员的为人,还会进一步接受他营销的产品吗?现代信息传播非常发达,许多客户因不断接受信息而变得非常精明,可以轻易察觉营销员是否诚信。客户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希望与诚信的人打交道。

在当代中国背景下,诚信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效地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

诚信培养要及早进行,学生不仅在学院要掌握专业技艺,而且要接受诚信教育,学会诚信做事做人。因此,必须把“以诚信为本”的思想放在首位,让诚信构成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中自觉恪守诚信、实事求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最后,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的一切时间和空间,精心规划、合理搭建诚信教育学习园地,在校园、教室、寝室、食堂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标语、格言标牌;利用校报、宣传专窗、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诚信教育活动,诸如名家讲座、名人访谈、诚信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状况。让学生在学院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充分享受诚信教育,逐渐形成 “诚信立身、诚信做事”的良好习惯,为未来的营销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品德基础。另外,中国已经加入WTO成为一个世界经济贸易成员,许多营销工作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外语,所以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以拓展市场就业和职场提升机会。但是目前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机遇、新发展、新挑战都对营销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择业竞争愈加激烈。择业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是学校教育实力的竞争。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建立多方交叉模式培养环境与机制,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扎实、技能过硬、务实创新、诚实守信的有用之才,才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更加适应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纯海.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C].辽宁省教育厅论文评选.

[2]订单+实训,华育国际[EB/OL].省略/order.htm.

[3]郭萌,杜鹏.美国MBA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对中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

[4]王晓义,杨忠直.从美国经验看中国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4,(7).

[5]谢导.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几点主张[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