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龙茗路幼儿园范文

龙茗路幼儿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龙茗路幼儿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龙茗路幼儿园

第1篇:龙茗路幼儿园范文

1茶园老区村地处汕头潮南区雷岭镇山区,由茶园、钟厝和旗北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山地10964亩,耕地400亩。全村共有488户2501人,其中贫困户226户1001人。在帮扶单位汕头市城管局和镇村的共同努力下,2009-2012年共投入帮扶资金826.8万元,完成茶园村寨前文化广场(农副产品收购批发市场)、机耕路、下水道、旧厕改造、旗北村寨前广场改造(一期)、钟厝村广场及巷道改造等的建设;率先完成各自然村路灯建设工程;茶园广场和溪滨走廊配套步道砖、护栏、多层次绿化及新型果皮箱等环境配套设施;帮助茶园村改良荔枝品种600亩,新增种植玻璃油柑和浙江大粒杨梅550亩。全面完成36户省定贫困户和2户重点挂钩帮扶户危房改造建设工作。积极引进、设立“村民车间”手袋加工场,为服务农闲和留守劳力勤劳致富提供便利条件。

2梅州市平远县热柘镇韩坑村现有182户村民共769人,其中,贫困户49户160人,由省外经贸厅结对帮扶。三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57.2万元,改造住房32户,新建村道4公里,资助纳入社保35人,组织劳务输出34人,新建韩坑村村址、室外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村幼儿园,新安装5.5公里路灯,新建7公里农田水利灌溉渠,新建蓄水池和铺设新水管,解决全体村民安全饮水问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3广东省农业厅在帮扶紫金县龙窝镇罗洞村的三年里,共安排项目资金近1200万元,实现了“一五一十”:打造一支有力村委班子;发展茶、薯、金银花、养猪、养鱼五个主导产业,贫困户2012年人均收入达7500元,“双紫薯”、“双金茗”品牌已初步打响;为村集体打造一条稳定的收入渠道,2013年将达到20万元;完成村委大楼、村民服务中心、村道路灯、安居工程、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等十项民生工程,罗洞村呈现出一片崭新面貌。上图为新建的罗洞村村委大楼和村民服务中心;下图为罗洞村夜景。

4博罗县横河镇西群村全村总户数371户,1753人;有贫困户54户,141人;耕地总面积2590亩,山地面积16700亩。帮扶单位惠州市国土资源局通过产业带动帮扶、转移就业帮扶等措施,使西群村的贫困户摆脱了贫困。图为惠州市国土局筹资兴建的西群村农家乐和村文化广场一角。

5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在帮扶兴宁市陂新村中,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不断创新帮扶模式,推进水稻繁制种、优质水稻种植、电子加工厂等项目,构筑了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建设排灌渠5.9公里、硬底化道路1.78公里、休闲中心4000平方米,完成12户危旧房改造,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功举办全村篮球比赛和小学足球赛等。图为孩子们在村新建的球场玩耍。

第2篇:龙茗路幼儿园范文

“下山点灯,上山看星”。笔架村因山高路陡、山峦起伏,形似书房中的“笔架”而得名,曾因贫穷闭塞闻名。如今,这一页正悄然翻过。

消除贫困是一曲绵延在这片土地上的赞歌,“十二五”时期以来,孝昌县共有64828人脱贫。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17元,同比增长11.2%;脱贫15650人,占年初脱贫目标任务12800人的122.3%。

扶了谁:对症下药“除穷根”

85岁的孝昌县陡山乡贫困老党员林国瑶,精神格外矍铄。县民政局将他家纳入低保,教育局免除两孙子学杂费,乡镇企业老板结对帮扶其两孙子在校读书……今年,2万元的扶贫搬迁资金帮他家翻修了危房。

“真是党的政策好呀,不然我这一老和孙子孙女怎么活?”林国瑶年事已高,儿子去世,儿媳改嫁,未成年的孙子孙女由他抚养。

为了精确选出像林国瑶这样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干部走访全县所有农户家,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开展摸底调查,详细掌握每家每户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和发展意愿等,通过台账式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在此基础上,孝昌县通过宣传发动、农户申请(村组推荐)、群众评议、初步公示、村民审议、村委公示、乡镇审核、乡镇公示、县级审批、县级公示的“十步工作法”,严格遴选甄别贫困对象,完成107个重点贫困村、12.45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保证贫困户脱贫则出,返贫再进,有进有出,进出有据。

科学分类是扶贫重要前提。孝昌县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贫困村区分为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村、产业发展滞后致贫村、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致贫村等类型。贫困户更是细分为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低保户,因智、因病、因残致贫户,缺乏生产经营技能致贫户,缺少发展资金致贫户,为制定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号准“脉”、找准“症结”,才能选好“药方”,确保有的放矢。凡是年老体弱,肢体、智力、精神残疾,家庭成员患大病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以及因灾、因学返贫等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纳入民政救助范畴。对“暂时型贫困户”“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特殊型贫困户”,孝昌县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谁来扶:立体扶贫“挪穷窝”

“誓把二刘变一流”,这是邹岗镇二刘村党支部书记闵汉英上任时立下的誓言。2014年,二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9000多元。村民应缴的新农合等费用全部由村级承担,村里帮特困户建新房、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没让弱势群体掉队。

3年前,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农民增收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因此,二刘村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扶持范围。穷要思变,闵汉英这个在村里已经担任十年村支书的“老班长”坐不住了,他积极争取县农业局、扶贫办、林业局等部门给予项目资金支持,村理事会向村在外的“四有人士”求援,群众自筹。近两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24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12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12万元。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二刘村先后改造了老茶园,注册“泥山太子茗”茶叶商标;新建了太子米深加工设备,提高了优质稻附加值,太子米成为“香饽饽”;新建了1500平方米养猪场,扩挖57亩养鱼池、新修机耕路,新建加油站、幼儿园、预制板厂。农民收入提高了,村级班子成为群众信任的领头雁,落后的二刘村成为全县的先进村。

二刘村蜕变只是孝昌县加大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孝昌有107个扶贫重点村,各行业扶贫牵头部门把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集中倾斜,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引导贫困户培育优势产业,实行干部驻村扶贫、加大行业扶贫、鼓励社会参与三大扶贫方式,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去年9月,县质监局局长徐建军到有种植苗木传统的新张村任“第一书记”,他下村调研、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整合资源,硬化通村公路3.2公里,探索“零租金”土地流转模式,全村流转土地1200亩,发展苗木大户45个,新开发基地300亩,辐射带动30余农户种植苗木。

县委书记吴琼介绍,目前全县已向贫困村派出107个扶贫工作队,对11094户贫困户进行帮扶,实现全覆盖。444名“第一书记”到村结亲帮扶履职尽责,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建设。

社会扶贫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孝昌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建立更新及时、扶需清楚、良性互动的社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帮扶困难群众。郭氏基金会定点帮扶、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对口帮扶孝昌,以卫生、教育、产业、水资源帮扶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基础条件,促进群众增收。

众人拾柴火焰高,去年,全县扶贫开发新修村组公路133公里,解决了3.2万人行路难的问题;扩挖塘堰781口、建改泵站9座、整治渠道91公里,农田灌溉能力明显提高;新扩建水厂3座、自来水管网35.7公里,解决了3.76万人、1.43万头牲畜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养殖基地13个,新开发优质茶园0.8万亩、药材基地0.3万亩、林果苗木基地4.3万亩,基地农户共有1.7万人。

扶什么:对路扶持“换富业”

“简单改变村容村貌,没有经济上的稳定来源,发展便很难有持续性。减贫脱贫,关键还在产业。选准对路产业,是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县长陈俊体会最深。

葱茏的大山,茂密的森林,梯田里的紫薇、樱花、桂花等苗木长势喜人,小悟乡田堂村周围峰峦层叠,沟壑纵横,村民们生活在“巴掌大”的一块平地上。上世纪80年代初,饥饿的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将锄头和刀斧举向了土层极薄的大山,从山脚把苞谷、水稻一层一层种到山顶。但是,无节制的毁林开荒,造成了水土流失、岩石、石漠化严重,人们在“越穷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很多农民不得不靠政府救助生活。

如今,田堂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万建军去年把自家土地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到苗木花卉合作社,自己又在合作社打工,每年收入24000元。同时还可以照顾智力残疾的妻子和读高三的儿子。而前几年,万建军守着两亩半薄田种植传统水稻,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

近年来,孝昌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机械电子、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四大产业,把苗木花卉产业作为当前扶贫开发、农民持续增收工作的重点。

围绕建设苗木花卉大县目标,孝昌投入扶贫项目资金573万元扶持龙头企业,通过种植苗木或租赁土地、入股分工、入园打工等方式,向贫困户免费提供树苗、技术或就业岗位,鼓励贫困户发展苗木,入园打工。

为落实“1321”帮扶工程,引导企业参与村企共建,督促项目贴息企业履行社会扶贫责任,孝昌依托优势产业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引导企业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因病致贫、因学致贫贫困户提供帮扶资金解决他们的困难。

孝昌努力开辟精准扶贫新举措,采用“扶贫+苗木花卉”“扶贫+项目”“扶贫+休闲旅游”“扶贫+就业培训”模式,利用孝昌特有的山水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园,帮助贫困户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

结合美丽乡村、“三万”活动,孝昌加强对贫困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从义务教育、学生助学、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让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毕业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贫困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