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依法治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教育到了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的转折点,现代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和重点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而不公平的原因是质量不均衡,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看到,目前在区域、城乡、城市之间的教育不均衡仍然较为普遍。虽然现在取消了重点校,但老百姓心中的重点校依然存在。这源于教育治理的不均衡。
如果说教育质量要靠学校来解决,那么教育公平则要靠政府解决。据悉,在全国小学人均经费方面,一些发达省份是其他有的省份的好几倍。同样的,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也不够。因此要立法,依法治教,至少应该有“教育投入法”来平衡各地区的教育投入。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改革有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是观念,另一个就是制度。
观念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择校激烈和职业教育不能发展,是观念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中国人的攀比文化、地方政府过度关注升学率都是观念问题。而要立德树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社会、家长、教师都转变观念。教育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真正相信学生,以学生为本。
但是,解决观念问题不是靠喊口号就可以的,比如素质教育提倡了将近20 年还是没有解决,所以必须要有制度的保证,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因此要依法治教。我国的教育法一般都比较抽象,不够具体。现在,学校承担的责任太大,应该制定《学校法》,规定学校到底要承担什么责任。现在校长收到的文件和参与会议太多,其实很多工作不应该给校长,而是要由政府来解决;另外,因为一些家校纠纷、社会纠纷,凡涉及学校的官司,学校也很难赢。所以,学校与校长的责任,应该通过立法来明确。否则,校长没有时间走到课堂中去。而针对目前学校规模太大、造成校长不好管理的情形,也应该通过立法把学校规模定下来。小学应不要超过一千人,这样,校长才可走进课堂,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体。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校长应该放手让教师去改革,教育部和教育局也应该放权,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我们教育的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而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有着更为积极的效果。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具有创造力的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就有学生自主选课学习、老师不搞评比这样的内容。因为以人为本,充分相信了老师和学生,所以就会极大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制度的保障才会更为有效,学校章程和规定的完善才更有价值。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教育 重点内容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目标定位问题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一些学校对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单纯认为提高就业率是学校高质教学的衡量标准,这都影响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远比书本知识影响更为深远。此外在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会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进行法律相关知识学习,但是由于此学科不是学生专业课,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堂内容,经常有逃课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课方式呆板单一,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应该由法律知识传授转变为法律素养培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对子女有文化知识的传授义务,还对其道德品质、行为指导有规范和引导的责任。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家长法律意识淡薄。中国的法治还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完善的阶段,很多家长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对孩子法律意识的建立也不重视,无法有目的地开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氛围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围,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会导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强调文化知识。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和家长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片面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展开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
最后,思想观念局限性。很多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对其不了解,无从帮助学生从精神层面和观念意识上培养法治思维,导致学生不懂法现象出现。
(三)国家法治宣传力度不够
国家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应当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国家法治的进步,享受到国家法治进步带来的益处,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亲切感,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在立法模式上,我国根据社会需求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这一模式解决了多个区域无法可依的现象,对于我国健全法律体系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民众在这种立法过程中参与度有限,很多法律实施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术有限,很多法律出现“短命”现象;一些法律文献界限模糊,出现法律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给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带来困惑。
(四)社会的影响作用
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树立有深远影响,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社会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指引下,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法律氛围的影响会让大学生自觉规范言行,变被动遵守法律为主动遵守。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重点内容解析
(一)积极发挥国家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国家的基本方针策略。依法治国不但可以保证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学生法治观念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法治教育。
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依靠大课模式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课模式呆板,难以达到预想效果。课堂教育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演示技术,运用多媒体等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增强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法律常识的传授,进而达到使学生树立法治观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做到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课堂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堂内容调整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要适应国家法律和法治社会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视法律氛围的营造。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在校园的时间最长,受学校氛围影响较大,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实依法治校原则,通过思维意识构建、行为规范、情感陶冶、认知导向等方面进行校内法治氛围的营造,以实现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发挥家庭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树立法治人格意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会忽视法治意识树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长有法治意识,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养的限制,对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导致法治教育开展有心无力。针对这样的现象,家长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增加法律素养积累,通过观看法治节目、报纸、网页等更新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子女法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重视家长榜样的力量。大学生认知、意识、观念、思维都受到家庭影响较深,行为教育在成效上远比说教教育更明显。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只有家长身体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办事才能给大学生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三)加强国家法治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社会多数人的利益,从国家法律立法开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为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立法的质量和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其次,严格执法。只有保证法律在执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围的建立,增加大学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执行中要保证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加强司法工作的公开透明,给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法律影响。
最后,遏制司法腐败。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败现象产生,一旦有司法腐败现象产生,在网络传播的作用下,其消极影响会久久挥散不去,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一、依法治校的意义
首先对于高校的管理方式依法治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管理都是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来进行的,学校的自主权比较低,只是进行一些引导以及行政的管理工作,很难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也就很难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反面学校的管理者可以根据依法治校来进行依法行政和依法办学,可以说这种变革对于学校管理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改变作用,由集权式管理进一步做到了开放式管理。
其次,想要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更好的做到遵纪守法,依法治校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为依法治校可以在学校内营造一个更好的法治氛围,进一步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依法治校可以更好的规范师生的行为让他们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使高校中老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二、加强对策
(一)善用隐形的法制教育
在当前高校依法治校的要求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学校的依法管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在进行依法管理的时候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中。 想要在高校中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就需要学校在各项事务特别是学生事务上依法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把管理者合理合法的行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校园中体会到依法办事的氛围,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也有更深的感受,法治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扬,这样可以让学生把遵纪守法当成习惯,对于学生塑造依法自律的行为准则也有很大的帮助。而学校如果不能做到依法管理,更甚者学校做出了一些诸如胡乱收费,挪用奖助学金,学校教职人员擅自闯进学生宿舍等等违法的行为,这样就会对学生法律至上的信仰以及遵纪守法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辨识能力,所以对他们进行无形教育的效果可能更好,就像春雨润物无声一样,潜移默化中就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在学校依法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在高校管理者进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时候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一切权利,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一些违法的行为也要严肃的加以处理。
(二)优化高校的法制环境
想要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学生来说高校法制环境营造的好与坏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能够营造出一个重视公平和秩序的法制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营造法律至上的氛围,树立法律的权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肯定法制教育,做到信任并且遵守法律。
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建设,分别是客观环境和精神环境,良好校风的树立,校园品味的提升,大学生权益的维护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是精神环境的要求,而我们的校园环境能够和谐、稳定、安全,就是客观环境的要求。想要建立起培养人才的育人环境,这两方面都需要做好。
(三)加强法纪教育
2011年,县教育局根据县“六五”普法工作的统一安排,以青少年学生、教师、机关干部为重点普法对象,整合法制宣传教育资源,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师生的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法制化建设进程,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普法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普法工作,凡人员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各学校也都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责,构建了“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良好机制。二是制定工作方案。教育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2011年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安排意见》,并在年初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普法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把普法工作纳入学校目标责任书实行综合考核。全县教育系统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做到了长远有规划,年度有计划,阶段有重点,年底有考核。
二、强化措施,创新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一)积极构建普法教育平台。教育局和各学校都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普法专项经费,征订《西部法制报》、《陕西政法天地》等报刊杂志拓展干部教师学习渠道。各学校还通过购买vcd(dvd)光碟,征订法制报刊、杂志和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供师生借阅。今年年初,根据县上统一安排,县教育局在城区樱花大道组建“法制长廊”9面,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教育局通过《西乡教育网》开办普法专栏,及时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干部教师及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
(三)大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各学校与公安局(派出所)建立了联系制度,定期召开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工作形势分析会,及时帮助学校解决问题;在县委政法委的安排部署下,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开展普法征文活动,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平安西乡建设,共收集征文3000余篇;教育局与县司法局、县老科协、县法律援助中心联系,开展“知心律师进校园”活动,配合司法局开展“法制百场报告会”活动,共举办法制专题讲座100余场次。提高了师生的法律素质。
(四)多渠道开展法制教育宣传。一是各学校按规定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教案、考核”六落实。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二是把每年3月份确定为全县中小学法制教育宣传月,每年12月份的第二周为全县中小学“法制宣传教育周”。各中小学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进行法制宣传,采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校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三是突出
三、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积极构建“法治教育”环境
(二)扎实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治理。自3月份以来,针对校园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校园安全专题会议精神,迅速行动,全面排查,督促指导学校加强安全“三防”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政法委的领导部署下,教育局认真协调综治、公安、工商、卫生、文体、司法、城建等部门和各乡镇扎实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清查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经营性场所,校园周边的饮食摊点,整治交通秩序,依法打击校园周边的黑恶势力,排查了校外可能伤及师生的“武疯子”等有暴力倾向和对社会不满的人员,落实了掌控责任。通过集中整治,学校周边不良社会现象得到根治,学校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师生安全感普遍得到提升。
一、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制度,全力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1、完善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制定学法实施方案,强化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常态化。将宪法法律列入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开展党委中心组宪法法律专题学习,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组织法治专题培训及普法考试,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意识,强化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实际效果。探索推行全局各单负责人述法制度,将述法与干部年度述职述廉述德一并考核,“四述”同步。
2、健全交通系统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普法责任,推进全民普法教育。按照局党委领导同志分工,调整充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理清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指导考核。根据我局担负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职责,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强新形势下交通运输法治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优势,鼓励运用执法案例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逐步建立以案释法长效机制。各执法机构、交通企业要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健全普法宣讲和普法联络员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新形势下的普法能力。
3、把法治教育纳入文明创建内容。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把尊法、学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情况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实现法治建设和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健全完善“法律六进”工作制度,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交通运输系统法律知识集中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深化“法律六进”。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12.4国家宪法日等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普法宣传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宣传月活动,在全系统营造尊法学法用法浓厚氛围。
二、组织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切实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5、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按照全国、省、市、县普法办下发的通知要求,以“遵从法律,崇尚法治”为主题的基层法治单位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结合“12·4”国家宪法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宪法教育,着力宣传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大力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法治观念,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网上宪法知识竞赛和宪法宣传的微电影、微故事、公益广告、警言等征集展播活动,推动宪法意识深入人心。
6、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立足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宣传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法治实践,教育党员干部带头崇尚法治、厉行法治,引导社会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维权靠法。
7、突出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局党委工作重心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学习宣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稳定、科技进步、交通安全、改善民生等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法治精神在全民中内化为自觉观念,外化为自觉行为,养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习惯,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法治环境。
8、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法德结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积极学习借鉴“法德结合”、“法德并举”和“法德共进”等经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三、深化“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建设
9、深入开展法治、法治交通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法治建设区域行业创建标准及评选办法》,继续组织开展法治、法治交通创建活动,加强宣传发动、督导检查、命名表彰,以创促建,不断提升法治创建工作水平。要把法治创建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广泛动员组织群众参与交通运输相关事务,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律是当前法治社会中最具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也是道德要求的最低限度,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可以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以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作用,而法律讲究严刑峻法,认为道德无用,不认同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两种观念实际上都是不全面的,道德和法律同等重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需要树立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意识,不仅仅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法治观念,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对人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法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正在逐步踏入法治社会,民主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于任何个人而言,都生存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维极为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对于民主法治教育的接受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整体法律意识,也会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充分融入到这个社会,不单需要先进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
1.2 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目前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的确,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拓宽了传播渠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但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信息的者以及接受者。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较高,计算机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比较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但是网络信息比较混杂,没有经过针对性的筛选,信息真伪很难辨别,这样很容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非常必要。
1.3 大学生资助矛盾突出,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高校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有的学生并未得到相对公平的资助。当学生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这些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大多只是进行简单地说教,向学生们讲一些空洞的理论和道德,并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往往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不公平对待结果。这样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也不利于大学生守法、护法。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不法招聘单位以及非正规的企业、公司趁着这个机会随意剥夺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会导致大学生怀疑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及其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在遇到任何法律问题时,只会用校内的思维模式对待和解决问题,不懂得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仅是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普遍低下,教师、学校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过程中很少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为此,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将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及技能。新时期下,应转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往,不少教师将法律基础课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课,一味地强调向学生们传授关于法律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论性较强,虽然学生可能掌握比较系统、全面的法律理论知识,但是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认识法律,这其实违背了法律基础课教学初衷,必然也会影响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法律基础课应该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对于个人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并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树立“依法办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观,进而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护法。
2.2 重视法律信仰教育
目前虽然民主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但是实践过程并不是非常如人意,究根结底是法律信仰的缺失。要真正实现国家的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是使广大民众能够高度认可法律。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对于加快我国法治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是指人们的法律情感、法律观点的总和,主要内容包括对法律作用及其本质的认识,对于现行法律的态度以及要求,评价某种行为的合法性,对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守法就无从谈起,那么法律法规也就形同虚设。相反,只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才会使人们自觉守法、护法、传法,将自己的法律意识转变成法律行为。同时,只有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才会使人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地通过各种法律途径解决各种争议和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其次,法治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政治性非常强,鉴于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法律基础课授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应具备较扎实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学校应加强对法律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包括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通过建立复合型的高素质授课教师队伍,保证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时刻把法治教育贯穿其中。
2.3 依法办校,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新时期下,各大高校应强调“依法办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种办学活动,通过法律实践引导大学生养成强烈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以法育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应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尊重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并且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根据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严格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在管理程序上也要做到透明化、公正化、公开化,凡事讲求证据,一切都要合法、合情、合理。
中小学要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我认为应当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以及正确人际交往意识。
一、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很多案例一再证明,有些青少年因为从小缺乏法治教育,缺少基本的法律意识,不能正确把控心理和行为底线而越过法律红线。因此,普法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点,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负起对学生法治教育的义务,将学生培养为懂法尊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对中小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要着重进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出门要遵守交通法则,在校要遵守法定的学生义务,受到欺凌要寻求法律帮助等。鉴于中小学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法治教育需要更多地强调体验式、参与式教育,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尤其要培养学生尊崇宪法的意识。2016年,国家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宪法教育宜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区分知识的难易和复杂程度,对应中小学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选择其中适合的内容进行教育。通过宪法教育,让学生从宪法角度理解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国家基本架构及相关政治时事,知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二、规则意识
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体现。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以恰当方式阐明规则的具体要求,必要时可反复强调,还可寻求家长支持,帮助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学生在校的规则意识,主要体现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校纪校规两方面。
《中小学生守则》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关于全体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2015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共9条,非常全面,但由于篇幅和形式所限,其中的一些规定相对抽象,如“文明绿色上网”“学会合作共处”“乐于科学探索”等,对于低龄的学生来讲,还不能有效形成与其实际行动相联系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相关课程、班会和课外教育实践中,将守则规定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有机联系起来,教导学生学会从身边具体事情做起,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如上网一般不要超过多长时间,不要在网上攻击谩骂,要积极参加科技评选活动等。
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也是培养法治意识的体现。校纪校规层面的规则,在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和应用。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班纪班规,参加课外活动要遵守学校和教师针对活动提出的纪律要求,少先队员、团员还要遵守少先队规、团规,等等。
三、正确人际交往意识
法治教育所承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是社会化的过程。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行为方式,如果入校后不能很好地调整,就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特别是不知道如何与同龄人相处,缺少朋友,或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小摩擦,动辄以拳头解决问题等。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的集体环境,教会学生如何和同龄人平等交往、如何处理与同龄人间的矛盾,让学生理解处理问题的基本规则,找到化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尊重、信任、沟通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使学生终身受益。
树立正确人际交往意识,要求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身魅力,在交往中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要求学生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加强自我训练,以积极的态度展开各种交往活动;更要求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处理问题,缩短与别人的心理距离。
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以及正确人际交往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W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方法和路径上,尤其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育规律。在法治教育中,要按照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将法治理念和相对抽象的要求,具体化到学生能够理解的形象描述、实际案例和具体情境中,重在落细落小落实,避免空洞、抽象或流于形式。
其次,探索课程渗透。法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各科教师都应当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所教课程中探索可与法治教育结合的知识点,在课堂中适当地渗透法治内容。
最后,发挥家委会作用。家校合作已成为育人的基本途径。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借助微信群、朋友圈等现代沟通和传播方式,将与法治教育有关的要求,迅速传达给家长,让家庭也能开展法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法治教育以及普法宣传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否坚定,将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从而影响到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备深刻的实践意义。
1现代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特点
1.1教育环境愈加复杂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改变了人们传统交流方式,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在这漫无边际的信息中,既有积极向上,引导广大青年向善向好的导向,也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野蛮暴力等内容。,网络空间交流的平等性及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每个网络参与主体都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及选择权,使得教育的不可控性增加,加之青年学生自身价值观念本就极易受外界影响,高校法治教育的难度愈来愈大,环境也愈加复杂。
1.2教育内容愈加立体
在传统的法治教育中,教育内容多数来自于法律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受限于版面、制作周期、时效性等因素,教育资源的广度及深度都有极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资源丰富、生动、具体,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尤其是近些年来诸如qq、微博新的媒介方式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对于教育者来说,新闻报道的持续追踪、法律案件的细节揭示、针对违法行为的普法宣传等或原创或转载的内容,为教育过程的开展提供了更为鲜活的内容支撑。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受教育者也能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增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资源共享的机会,从而拓展了自我教育的空间,也使得法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立体。
1.3教育方法愈加创新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除了使得法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教育的方式方法愈加具备创新性。各高校在加强依法治校的同时,开始着力强化通过网络强化法治教育的渗透性。依托已建立并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逐步增加法治教育模块,强化学生对于法律规范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课堂之上,教师将教育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力促教育过程生动、鲜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之外,任课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积极提高自身法治素养,通过新媒体技术普及法律常识,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努力将法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1.4教育者权威遭受挑战
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是主体权威,在教育过程中仍旧以单向传输方式为主,学生接受的都是教育者设计好的法律知识与理论。当前,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为法治教育的主客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更为平等的交流平台,在网络空间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主权选择接纳不同类型的信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加不同的法治教育活动,不再单纯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位置。并且有些时候学生对于一些法治信息的获取要早于教师,加之为数不少的教师未能及时关注自身信息素养的加强,其传统固有的信息优势遭受严峻挑战,权威地位受到一定的消解。
2现代网络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1这是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的时代需要
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教育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教育对象中,大学生这一群体必须要得到重点关注。这是因为他们的法治信仰水平一方面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着高等教育,综合素质较高,他们的法治意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辐射性影响,并对未来的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从教育载体而言,网络的发展速度已呈惊人之势。在我国所有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因此,研究在网络空间及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开展青年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就变得尤为迫切。
2.2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在现代网络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重视并用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及各种条件支持,但不可忽视的是,鉴于信息监管的不规范及漏洞,当前社会上尤其是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的“负能量”信息,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其不无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网络视域下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他们抵御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其次,这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法治素养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社会上,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的人必将处于“弱势”。大学生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网络文化的参差不齐将成为其全面发展的阻碍因素,由此,必须要加强以网络为载体的法治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技校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通过观察与研究,目前我国技校生法律意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技校生的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和基本方略的实施,根据技校生大多属于未成年人的情况,我国各类职业院校普遍开设了《德育》课,但学生在这有限的学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上一些学校对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学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大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德育》这类公共课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的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走上违法和犯罪歧途。
2.技校生的法律观点、观念与正确践行法律存在一定的差距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技校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和薄弱的法制观念,部分技校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的态度。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出现几率。
3.技校生违法犯罪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查获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员约在15万左右。在这些作案人员当中,技校生人员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犯罪案例和数据,都证实了当今技校生法律意识的薄弱。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当前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技校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培养方式探索
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德育》的教学工作,对加强学生法律素养深有感触。如何切实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养,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法律课堂教学
《德育》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能够使课程内容得到精简。即使讲些必要的具体条文,也只是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材料对待,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讲解。这不仅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也会为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如 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有效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2.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第二课堂
形式多样的校园法制第二课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滚动式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升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3.建立法制教育机制和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
职业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循序渐进地实现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做到“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职业院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决不能姑息、妥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夯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技校生违法犯罪是因为其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薄弱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技校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具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的能力,以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来培养技校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养。
5.优化法制教育师资结构,建设高效师资队伍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其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精干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作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量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