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区规划范文

景区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区规划

第1篇:景区规划范文

笔者认为,上述原因的具体表现,一是把局部当全部,忽视了景区规划应该分层逐级展开的特性,片面强调一种技术性的推行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风景区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和思考,忽略景区的软件开发建设。二是沿袭城市规划的思维,以城市与园林的体系框架对景区规划进行盲目套用,多数是把城市公园建设手法移植到风景区开发建设中。

近年来,各地的城市规划已开始注意吸收景区规划的成果,以增强城市的特色,景区规划也应该意识到必须与城市及相关规划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笔者认为,应该谨防景区规划中的城市化。为了求得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科学规划。

景区由于学科的性质,更加侧重于从多元时空和角度来思考景区的发展,从“资源—产品—市场”互动的层面来规划设计。因此要通过科学的技术分工,要先在编制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再由城市、园林、建筑规划人员根据总体思路编制明细的规划,完成规划的空间设想和景观落脚点。

其次是突出特色。

城市化的景区规划是一种模式性的“公园化”、“广场化”和“草坪化”,如何消除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其基本途径是从风景区的地方性研究与文脉分析开始,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游客心理需求和市场特征,继而提出适宜于景区的发展主题,再按照主题进行景观设计和项目建设。

其三是明确定位。

风景区存在游憩与特色观赏的矛盾,外地游客多钟情于高品位富有特色的景观,本地居民多喜欢现代游憩项目。景区开发要针对外地游客,就必须高标准要求,以独特的地方性,展现出源地质文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城市化、园林性的游憩设施能满足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但不必集中于高品位的自然与人文景区内,在其他空间内可以建设。倘若对风景区的认识停留在本地居民层面,风景区规划采用本地居民的价值标准,要推动风景区的“现代化”,必定付出代价。

第2篇:景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景观要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B

根据中文摘要修改英文摘要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cotourism Attraction Planning :

A Case Study On The Design Scheme Of High Level-Star Tourist Hotel of Hani Terrace In Yuanyang

GUO Rui1, ZHOU Zhongwei 2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Kunming, 650106,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cotourism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how to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tourism has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Hani terraced tourist attraction in Yuanyang Yunna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ourist resources, this paper make an analy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the tourist attraction, and do the research for the Yunhai Terrace Hotel-a new high level-star Tourist hotel project that within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Hani terraced tourist attraction in Yuanya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research scheme design as well as the related tourism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element design;

1概况

1.1地理位置

元阳哈尼梯田景区酒店建设项目所在地为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景区内。云海梯田高星级休闲度假酒店位于多依树梯田度假旅游区,以多依树梯田为中心,面积为16.12平方公里,该区域有9000多亩的梯田风光。酒店规划占地面积约200亩,建筑平面与场地紧密结合,“层层跌落、浑然天成”顺应山势。

1.2交通条件

元阳县目前正在进行高等级公路有元阳——绿春、元阳——红河、元阳——河口(属于二级公路改建)。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环线(老虎嘴——多依树)道路已开工建设。

1.3气候

元阳县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年均日照1770.2小时,年平均气温16.4℃,全年相对湿度85%,典型差异较大、类型多样的立体气候。

2 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1)元阳哈尼梯田旅游资源在世界梯田中具有独特性、完整性和唯一性;

(2)稻作文化具有300年的悠久历史,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哈尼民族风情独特;

(3)拥有森林—水资源—梯田—村寨等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

(4)景观完整性高,具有良好的休闲度假可开发性资源;

2.2 劣势(weaknesses)

(1)缺乏有序的规章管理制度,村民私搭乱建、森林砍伐现象严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

(2)由于社会转型,劳动力外出务工,梯田放荒现象严重,社区村寨风貌破坏严重;

(3)元绿公路改造尚未完成,旅游专线尚未开通;

(4)旅游区与多个保护区重叠,旅游发展受限,季节性明显,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供需不平衡;

(5)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2.3 机会(opportunities)

(1)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战略导向有利于推动元阳梯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园内公路改线,元河公路、泛亚铁路东线的建设,使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为景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红河州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4)世博旅游集团与元阳县政府的合作,具有专业的旅游资源运营机制、管理经验;

2.4 威胁(threats)

(1)外来文化的侵扰导致哈尼建筑、民族文化风俗受到严重冲击。哈尼村寨、民俗逐步同化,消失;

(2)世界旅游发展态势变化迅速,旅游区旅游产品更新面临挑战;短期内实现旅游的快速增长面临内外压力;国内梯田旅游同质竞争较大;

(3)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梯田旅游发展、景区项目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4)打造5A级旅游区的目标与旅游区的发展发展现状还有一定的距离;

综上所述,根据SWOT分析,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资源优势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相对而言,旅游区的服务设施不配套、交通条件滞后和缺乏顺畅的利益机制,是本旅游区的弱项和主要问题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辅以较好的业态组合、非常规的促销手段,来提高旅游区效益,打造精品目标。

3酒店建筑设计理念

3.1 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思路上,提倡零距离接触哈尼族生活与生产环境,体验农耕稻作文化的多元化魅力,力求构建成为 “田园化、乡土化”的服务理念、打造“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的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的酒店服务模式。具体原则如下:

(1)突出特色原则:以“高起点、多功能、环保型、民族化”,“丰富稻作文化特色”,“荟萃哈尼民族地方文化的精华”,“演绎与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梯田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指导原则。

(2)整体协调原则:规划设计自然化、文脉化、生态化、人性化、可持续性。

(3)建设规范原则

(4)环境保护原则

(5)标志性原则

3.2设计定位

(1)主题定位

在打造元阳哈尼文化为主体特色的前提下, 以梯田风貌、村寨观光为主线,重点突出高档次、高品质的设计。

(2)市场定位

云海梯田高端休闲度假酒店针对社会精英群体、中上阶层的城市游客、设计师、摄影师、艺术家、探险者等客源。在娱乐、休闲、观光、商业等方面创造经济效益。

(3)风格定位

以“赏”为主线,结合哈尼建筑风格特色,融入现代元素,体现观赏、休闲、和吃、娱、住、行等于一体的高端度假酒店。

3.3总体布局

建筑与建筑之间采用山地聚落式的“品”字形建筑布局,局部采用乡野石砌道路连接。建筑入口处设置回形车道,主要观景面有外廊。酒店部分建筑之间拟采用风雨廊进行连接,建筑周边拟为石垒、矮墙形式围合酒店外部空间。

拟建两层退台式主体建筑,采用哈尼蘑菇房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突出哈尼文化特色;主体建筑景观墙面为块状和带状界面,选用淡黄色的主体色调;建筑主要观景面有外廊;建筑门窗主要以明朗式防紫外线玻璃为主,局部有一定哈尼民族图案;其他住宿建筑均以独栋式的哈尼村寨山地聚落形式。建筑底层架空,屋顶花园,横向长窗的现代主义手法 。

3.4建筑附属设施

哈尼文化广场、梯田叠水、民族图腾园、哈尼风情餐厅、露天SPA、梯田乡野游泳池、后勤服务用房。

3.5酒店观景建筑

(1)千米长廊

千米长廊用于观赏云海梯田景观胜景,采取亭廊相互结合的营造手法,每亭之间距离在百米内,亭内设有休息座椅,刻有当地名人诗词,书法、篆刻、民间故事等,以便游客休息之余欣赏,且可借助名人效应,推广元阳梯田的品牌效应(见图1)。

千米长廊根据梯田的地形曲脉关系可建成横向带状、竖向带状和横竖结合状等。其中横向带状形的千米长廊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①游人步行方便,易于引领和管理,施工方便造价低,安全性好;

②从观赏的角度看,视域范围广,角度变化大,易于观赏不同类型的的梯田景色;可以直接与公路相连接,可设置单向游览路线避免走回头路;

③考虑不同年龄的人群,可选折步行,也可选折走一小部分长廊后返回公路, 乘坐观光车或大巴到自己下榻的宾馆或到下一站景区,并在交通上带来经济利益。

图1千米长廊

(2)长街宴场地

意在对民族风情的一种体验,以吸引顾客。每逢佳节到来之际,各家各户提供自家特色的酒菜摆设于长廊内,以庆祝节日之乐。游客当然可以参与节日庆事。

(3)民俗文化村

文化村是旅游景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①建议农户居住建筑为哈尼族当地民居形式;

②农户为旅游接待户,日常着民族服饰;

③特别节日举行民俗表演活动,比如长街宴。

4酒店景观要素设计

4.1水体设计

(1)水体设计方案遵循当地现有的水源,充分保护与利用现有的沟渠系统,同时利用雨水回收系统蓄积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在酒店建设静态水池,动态跌水,活动的小水渠,将涓涓溪流纳入酒店的一部分,产生人们对自然的丝丝情怀。

(2)水体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哈尼民居的习俗,在建筑界边,村口设置水体景观。还应该与酒店废水回收系统(中水系统)打造外露式景观渠道,并利用周边临水植物营造生态的水系统。

(3)水体规划上设计应该结合一些小品景观,提升景观价值,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水池,渠穿越建筑的部分内部空间,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4.2光环境设计

(1)建筑外观照明设计酒店的光色彩使用暖调色系,黄色光源;外观照明布置形式采用分台、分层设计手法,由下至上渐暗式投射。

(2)建筑外道路灯具照明设计

道路附近灯具照明采用独柱单灯式、太阳能、节能、双功能灯为主。其中,街灯的高度在3.2--3.5米之间;LED转角标识提示灯,高度控制在 1—1.2米,布置于道路的十字路口的交汇处,便于住店旅客识别方向;庭园灯主要采用低亮度、节能型、冷质光源,布置于酒店庭园内,起辅助照明设计作用;园区主体景观带,光环境设计,采用植物照明灯具,对园内植物进行一对一的照明方式,灯具安装于单棵植物下方,自下朝上投射,色彩冷暖均有,丰富建筑外观的光环境层次。

4.3景观小品设计

艺术小品设计应是整体酒店文化的一个提升,其主要包括小品、雕塑、浮雕、壁画等。艺术小品应体现哈尼风俗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注意视觉的通俗化、符号感,如哈尼图腾中的白鹇鸟、牛、鱼等图案形式。注意叙事性、美学性的相互融合,选用当地石材或陶土,竹木等材料制作。

4.4观景台的设计

(1)酒店园内的观景台,以营造大量室内平台,创造更多的餐饮、休闲区域空间。

(2)酒店附近设计观景平台是为方便游客在户外欣赏梯田景观。观景平台设计主要以筑台式、悬空式、架空式为主要建筑形式。其平面形式为弧形带状,与梯田景观协调呼应(见图2)。

图2观景台概念设计

4.5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应该指示明确,色彩与图形均简洁易懂,园区危险地段应该设置相应的警示牌,在名贵树种上应该对树木的习性和学名进行科普的标注。

4.6地面铺装设计

地面铺装应该结合酒店铺设具有乡土味的形式,同时要考虑结合道路排水统一处理。铺装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木栈道;(2)休憩步道;(3)素土夯实地面;(4)素土与草坪相结合的铺装形式;(5)鹅卵石、散石铺砌的康体步道形式。

4.7游路配套植物设计

景区海拔高处适宜栽种松、柏、杉树等;中间观光位置适宜栽种黄色或者红色落叶乡土乔木;沟谷地带由于距村庄较近,适宜栽种异类植物、果树、松柏、杉树等。

酒店前方景观的植物配置主要以自然式为主,适宜低矮热带花草植物及藤类植物,有利于游人开阔观光视野、有利于建筑主立面的通达性、有利于酒店与景观之间的分区明确;

酒店侧面主要以自然式为主,适宜栽种竹类、热带及棕榈树等植物,有利于丰富景区的视觉效应;

酒店后侧植物配置主要以规整式为主,适宜栽种乔木、松杉等常青树木,可以起到屏障作用、隔音作用等。

4.8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应该结合景观与道路设计的相关规范设置,包括围栏、休息凳椅,应该结合当地材料设计,满足人性化设计的需求,注重其坚固耐用,同时规划生态环保型的垃圾桶。

4.9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目标:保证风景区内游览方便、对外交通的通畅便捷,最大限度的满足风景区规划主题和景观观赏视角;

(2)规划原则:区域内道路建设要尽可能少占用林地、梯田,对林地、梯田加以严格有效地控制;道路布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道路条件,全面联络各景区,尽可能的形成复合环形或网状道路系统,尽量避免游客走回头路。

(3)内部交通:主车道建设;次车道建设;游步道;索道。

5问题和建议

5.1存在问题

(1)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民族风俗世界闻名,但开发力度不够。

(2)项目所在地现有消费能力较弱,需要大量宣传活动、促销、非常规策划,吸引潜在客户前来置业投资;

(3)景区现有旅游资源配套设施匮乏。应以招标方式求得标志性、高品位、高水准的相关设计项目,吸引世界各国高端游客。

5.2建议

(1)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明显,意义重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本着“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社区群众参与”的原则,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以确保项目顺利、快速、高质量完工运营,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用;成立项目筹备协调领导组,积极协助办理项目的土地、水电、规划、建设、环保、交通、工商、税收等相关手续;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特事特办,使本项目尽快显现生机和活力。

(2)将“云海梯田高端休闲度假酒店” 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康体休闲、梯田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酒店。举行哈尼族梯田文化展示中心;成立国际梯田摄影论坛等。

参考文献:

[1] 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11,(11).

[2] 张莉.历史文化名镇静升的总体旅游规划设计[J].公共管理.2009,(7).

[3] .一个结合地域的设计——九寨沟国际大酒店[J].建筑学报.2006,(6).

[4] 徐永林.红河哈尼族梯田的经济学透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5] 周武忠.旅游景区规划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景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桂林 旅游 规划 特色 建设

Abstract: guilin is China's first batch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guilin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certain scale and famou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overall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a lot of resources is not development, tourism mode to be per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enic spo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 guilin,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some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the hope can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s tourism has certain reference meaning.

Keywords: guilin tourism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已逐步发展并呈现一定规模。而“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作为国际国内的旅游明珠,拥有“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项桂冠,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化气息,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亲睐,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内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但相比其他旅游热点城市如杭州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桂林景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有调查显示桂林山水景观对游客构成主要吸引力,溶洞和民族风情次之,历史资源吸引力不够。由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声在外,因此大众对桂林的山水景观表现出较高热度,桂林、漓江、阳朔三地旅游发展势头较好。桂林银子岩、芦笛岩、冠岩等大自然雕琢的溶洞以其奇、美、幽、雄获得游客亲睐,民族风情以壮族和瑶族为首在旅游区开展的各种民族特色活动能吸引游客眼球。历史资源如靖王城、李宗仁故居等游客量较多,但作为同时冠以“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项殊荣的桂林,相比于山水景观,历史文化景点的名气和旅游量大显不足。

旅游方式以参加旅游团为主,团体组织和自助游次之。其中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游客占主导,商务和会议游客数量较低。报旅游团具有方便、省心的特点,客源以中老年人、处于经济上层的人群为主,而年轻人多喜欢自助游这种自由、经济的方式旅行。游客大多冲着秀丽的山水和生态休闲环境,而商务会议游客数偏少,因此在提升商务水平上有较大发展空间。

游客对桂林景区的信息来源主要为课本和亲友及旅行社介绍,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来源仅占较小比例。课本、亲友及旅行社的宣传属小面积宣传,其传播效率远不如电视、网络、报刊等快捷的媒体效应,这也是限制游客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扩大桂林的影响力是有益的手段之一。

旅游消费,包括价格、服务质量、服务设施、特色商品。其中餐饮价格在可接受价格内,而特色产品一方面个性特色不够,种类贫乏,另一方面价格偏高,景点门票也存在部分偏高的情况,在这两方面有待改善。服务态度较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服务设施方面主要有部分道路狭窄、交通混乱,吃住等方面可选余地不足、质量差等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发现桂林旅游较成熟,旅客来源较稳定,大部分旅游景点获得大众好评。但仍有媒体宣传度力度不够、历史资源开发不足、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解决。

二、桂林景区旅游发展对策

1、山水景观与历史内涵并重。一直以来,桂林以山水著名,而忽略其历史价值,而在开发时为迎合旅客喜好,也偏重于山水风景线路的开发,造成历史资源得不到重视,一些历史景点开发不够,当地经济也跟不上来。因此,应加大历史景点的打造,在重山水景区的同时,积极提升桂林的历史文化内涵,将部分历史景点与风景线路绑定,带动其发展。对风景优美的景点,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将风景与文化联合起来,将桂林打造成一个文化与自然环境双优的优质旅游城市。

2、加大民族特色开发。桂林是个多民族聚集地,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十几个民族共同聚集在此,各个民族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可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将民族风打造成桂林的另一特色,将旅游与民族文化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除传统的民族歌舞等活动外,民族饰品、民族特色美食可作为发展重点,可修建民族风的住宿客栈,甚者可将民族特色文化编著出书,扩大其影响,达到发展旅游的目的。

3、桂林好山好水,但如漓江国际国内名声远扬的景点并不多,因此,可以现存的著名景点为中心辐射周围的景区,扩大其它景区的名气,重点打造多个国际旅游景点。另外,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岩洞数量多,分布广,丹霞地貌也是桂林一大特色,这些天然景观更能吸引游客眼球,可加大宣传力度。

4、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来国内的旅游热点,桂林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恭城和龙胜的生态旅游模式已具备一定规模。目前生态旅游主要停留在观光的层面上,因此可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参与性项目,诸如野营、垂钓、生态氧吧等,还可开发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虽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发展起来的,但由于资源的浪费、企业的竞争等因素,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和谐。

5、旅游消费是游客在旅游时考虑的一大因素。完善旅游设施、合理规划旅游价格,提高与同层次旅游城市的性价比,建立品牌,树立口碑,也是提升旅游人次的手段之一。另外,因时制宜、根据不同人群消费特点制定相应的旅游路线,自由旅行与套餐式灵活发展,及实行淡季旅游优惠政策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6、全面提升行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游城市的整体印象,从细节处打造优质旅游城市,提升桂林旅游的品牌形象。

三、结束语

桂林是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之一,多年前《我想去桂林》一歌爆红一时,足见桂林在我国旅游业的地位,桂林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向成熟,很容易出现发展瓶颈,只有及时找出漏洞,及时完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另辟蹊径,开发新的发展模式,才能突破瓶颈,延长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使桂林旅游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彬.桂林旅游规划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

[2]秦宏莉.桂林休闲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12

[3]黄万英 朱桂田.浅析桂林旅游发展现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7

[4]李海防.桂林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5]覃江华 蔡平. 延长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对策[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第4篇:景区规划范文

1 引言

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需要科学的理念基础。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4种开发理念:以地理科学为主的资源区划学派,以经济学科为主的效益管理学派,以建筑学科为主的园林景区学派,以从事文化研究为主的资源位移学派[1]。旅游规划实践在这些学派不同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同时,旅游规划本身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是一个具有“软”工程性质的实践应用领域,作为一项“软”工程,除了上述理念基础外,还需要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简称OO)作为1990年代以来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主流技术和方法[2],是软件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石。旅游规划作为类似软件开发的“软”工程,能否引入面向对象思想和方法?本文将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按规划层次,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3];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在规划中可将旅游区识别为景点(scenic spot)、景段(scenic section)、景区(scenic zone)、旅游圈(tourism circle)和旅游地域网络(tourism area network)这五个不同级别的地域实体[4],其中景区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对象,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本文试图引入计算机软件领域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将之应用到景区总体规划这一特定尺度、特定层次的规划中,第二节是对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第三节阐述面向对象方法在景区总体规划中的体现,第四节为结论。

2 面向对象思想与方法①

面向对象不仅是一些具体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策略,而且是一整套关于如何看待软件系统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什么观点来研究问题并进行求解,以及如何进行系统构造的软件方法学[2]。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使分析结果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自然而直接的对应关系。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概念包括:问题域(problem domain)和系统责任(system responsibilities);对象(object);类(class);封装(encapsulation);继承(inheritance);消息(message);结构(structure)与连接(connection);多态性(polymorphism);主动对象(active object)。以下以表格形式列出这些基本概念(表1)。

表1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

第5篇:景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灵山景区;规划;开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57-01

无锡灵山景区地处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通过三期的建设,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

1 无锡灵山景区的规划与开发特点

旅游景区规划是依托创造性思维,整合景区资源,实现资源、环境、交通与市场的优化拟合,实现景区发展目标的创新过程。

(1)灵山景区规划的主题定位。

无锡灵山景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随着灵山三期的开园,灵山胜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佛是显现了佛祖的四相成道的过程:出生、降魔、说法、涅槃;法代表了佛法,也是佛教的精髓,以灵山梵宫、梵宫广场、五印坛城等景观展现;僧是以灵山禅修中心、慈恩宝塔、灵山佛学院为代表:整个景区以灵山大佛的大、九龙灌浴的奇、灵山梵宫的特、五印坛城的异构成新时期佛教奇观。

(2)灵山景区规划的目标定位。

无锡灵山景区倡导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追求,因此将无锡灵山景区提高到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才具备实现目标的基础。灵山第一期工程灵山大佛,其释迦牟尼像的高度为世界之最,高达88米,让人叹为观止。第二期九龙灌浴为国内首创,将佛经记载佛陀的出生以动态喷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秋冬季节由于光线和水雾形成的彩虹,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两期的基础之上,打造了世界级佛教会议中心梵宫。梵宫的高大和雄伟让人产生了肃然起敬之感,打破了人们对一般佛教只有寺庙建筑这一传统看法。

(3)灵山景区规划的市场与功能定位。

目前,无锡灵山景区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华东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无锡灵山景区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提供一个洗心礼佛的场所,围绕游客的需要,景区规划将游客的吃、住、行、游等包括其中。向广大游客展示佛文化,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佛教。在景区第三期工程中的灵山精舍(禅修文化中心),就是让大家更多的参与到其中。普通游客入住精舍后,每天都为其提供免费日常禅修活动。例如,早上有朝山,晚上有抄经或者坐禅。同时,灵山精舍的餐厅每天都为游客举行过堂仪式。培养游客专注、真诚的习惯,感恩、惜福的情怀,给身心一段宁静。 2 灵山景区的开发前景

2.1 加强对灵山景区开发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管理是指景区的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率的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灵山风景区的开发需要以已有的规划为指导,建立明确的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还原明确的开发行政主体,建立行政意义上开发管理机构,杜绝由于管理不明,行政混乱带来的资源浪费。随着景区的开发,大量的资源投入,资金投入,难免会带来资金的滥用挪用问题,这就需要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强化管理的监督和处罚力度,有针对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强化开发管理。景区的开发是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这就需要对管理人员和干部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特别是强化开发过程中景区整体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管理人员任职的考核,人员的素质提高可以提高景区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2 提高灵山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

目前,灵山风景区已经开发到三期,初步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佛是显现了佛祖的四相成道的过程:出生、降魔、说法、涅槃;法是代表了佛法,也是佛教的精髓,以灵山梵宫、梵宫广场、五印坛城等景观展现;僧是以灵山禅修中心、慈恩宝塔、灵山佛学院为代表;整个景区以灵山大佛的大、九龙灌浴的奇、灵山梵宫的特构成三大景观。如此多的景观,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整合,只是任其粗放的发展,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经营形态。提高景区内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便势在必行。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可以以佛、法、僧三个方面作为三条旅游主线,三条主线以不同的方法形态表现出来,不仅比单一的一条主线更加丰富,而且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更加大。由于景区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各个景点间的距离也或长或短,如果不能对景点路线进行优化整合,游客的行走距离也会拉长,造成疲惫,使得很多景点的建设开发成为摆设。良好的整合,可以使得景区的开发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景区的吸引力也可以得到放大。

2.3 展开景区周边环境的调查与评估

随着政府及商业投入的加大,灵山风景区的面积在扩大,景区周边更多的区域将被融入景区中进行开发,目前,景区的整体规划是向南发展,那么在规划中就需要对景区向南至太湖沿岸这片地区进行整体环境的调查与评估,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貌所展开的开发才能够是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江南风情,佛国风貌。在对周边环境调查时可主要调查以下几类:(1)地区的自然风貌,这项调查旨在保留历史形成的自然风貌,避免开发施工过程中的人为破坏,这些自然风貌的保留无疑为景区增添一大特色,完整的自然风貌也更能为大众所接受。(2)地区的人文风俗,灵山地处江南腹地,自古为鱼米富庶之地,当地百姓有许多民俗特产保留至今,如三鲜混沌、梅花糕、方糕、酒酿圆子等,这些都是可以为景区开发所吸纳的,增加景区风物的同时,也提高了周围居民的收入。(3)地区的基础建设,从景区向南的这一片地区需要由政府征收,由景区进行开发,这片地区的已有建筑拆迁,已有道路网的建设延长,都需要一个系统的调查和规划。只有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评估后,景区的开发建设才能够顺利进行。

2.4 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必然会给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人们更多的只是注意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灵山三期的开园,灵山胜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景区的布局进一步的拉开了,但是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光靠景点的支撑是不足的,在不断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同时,也需要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景点对人的吸引力是短暂的,而文化对人的吸引力则是持久的,发展弘扬相关的宗教文化能够增加景区的内涵,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而了解景区,从而产生旅游的动机,这样才能够实现客源的稳定与增长。同时对于灵山的开发,不能采取粗放式的管理,需要强化生态意识,尊重自然环境,更多的将周围居民参与进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对于游客,这样的景区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5 围绕灵山景区佛教圣地的影响力开发相关产品,形成产业链

灵山景区依托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景区特色活动,以及一批有景区特色的产品,通过这些活动和产品,提升了景区的整体竞争力,但是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才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正确方向,围绕市场需求开发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目前,灵山食品已经开发了包括素饼、月饼、喜庆糕点、豆制品四大系列上千个品种,但是产品的口味较为单一,较为清淡,无法适应北方人的口味,从而难以进入北方市场。当前,灵山景区开发了特色的地产项目——印象剑桥,介于灵山独有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宗教文化氛围,景区完全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地产,比如,度假别墅,佛教禅所等等,这样既提高景区人气,同时加快景区的建设,增加了收入。灵山旅游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在景区亦有相关的纪念品出售,但是纪念品的形式比较一般,与其他景区出售的纪念品没什么两样,灵山景区更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灵山的景点,如九龙灌浴、五印坛城、灵山大照壁等都可以作为素材融入纪念品中,生产如景点座钟、铁板画、磁吸照片等产品,体现出灵山的与众不同,更可以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第6篇:景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景区规划;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

近年来,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旅游产业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推手,其规模也将越来越大,旅游业将越来越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旅游业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在旅游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旅游资源,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 旅游业中的自然辩证法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旅游景区规划人员通过对景观的开发,给予人以特定的需要,满足人们休闲放松的心理要求,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还注意保护现有旅游资源,不以消耗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利益,因此它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的要求和思想。

1.旅游景区规划要遵循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新景区开发在满足人的生活与发展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景区发展失衡的现象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旅游业遭到重创,绝大多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跌入深渊,主要旅游发展指标一派惨淡,唯独丽江逆市而上,一枝独秀。然而,丽江新旧城区的规划失衡,乃是未来20年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软肋。如不改弦更张,丽江古城将被商业街、集贸市场、宾馆团团围住,成为庸常城市化围墙里的“街心公园”,一如今天的紫禁城,因为北京的新老城区建设严重失衡,早已经失去了“城”的意涵,成为孤零零的博物馆。所以,我们在进行景区规划时,必须遵循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而不可看重眼前之利。

2. 景区规划必须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景区规划过程中所考虑的安全因素是保证人的存在,那么设计规划出来的景区则是注重人的发展。如果所设计规划出来的景区是安全可靠的,则进一步为发挥它为为人所用的功效,必须提升人的绩效。首先,景区规划就是为人类使用而设计,就是为提升生活品质而存在。很多面向市场的景区无不以满足游客需求突显其使用价值而存在。其次,提高游客满意度的产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为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面向不同人群而规划设计出来。例如,旅游景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景观特征分类:山岳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江河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森林型风景区,草原型,史迹型风景区,革命纪念地,综合型风景区;按功能设施分类:观光型风景区,游览型风景区,休假型风景区,民俗型风景区,生态型风景区,综合型风景区。

3. 景区规划必须注重游客的满意度。

面向市场的产品都是方便人的使用,景区也一样,需要体现其使用价值。投向市场的旅游景区必须考虑到游客的舒服度和满意度。一件面向市场的产品,人们看了不喜欢,用起来不舒服,这样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是可想而知的。现在许多人旅游产品从规划、功用等多方面给特定的人群提供特定而周到的服务,很受市场青睐。如何通过刮花设计的景区与游客达到“贴心”的效果,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产品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满意度而谈产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和增进人的满意度作为指导,景区规划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旅游景区规划的发展体现了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精神,只有如此,旅游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四、 结语

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下,旅游业发展、景区规划应该更加重视人与包括人造物在内的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矛盾中求发展。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离不开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离不开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基础 [3]。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景区规划与人类、与包括人造物在内自然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对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翁翼飞,张麟.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第7篇:景区规划范文

为了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与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相符合,在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由于旅游业本身属于服务行业,需要的资源较少,因此低碳旅游模式成为了旅游业未来发展中的重点。笔者以某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某地区过去采取的是传统的旅游模式,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一味的重视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许多重要旅游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在旅游景区周边建设了大量的旅店和餐馆,修建了过多的旅游设施,破坏了该地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因此该地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转变传统的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使用节能环保能源和生态能源,在景区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旅游景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旅游通过运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实现了旅游与环保的有机结合,在大力推广低碳旅游过程中,应当将低碳旅游中的设施建设、旅游环境建设等方面都进行适当的调整,构建出低碳旅游吸引物,激发旅行者进行低碳旅游的兴趣,完善低碳节能的旅游服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降低旅游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的低碳旅游经济效益。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和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碳排量以每年3%到4%的速度增长,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一速度明显放缓,2014年中国的碳排放量仅增加了0.9%,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降低全球碳排放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减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旅游、社会、环境的多重效益,促使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发展低碳旅游理念,能够加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降低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依托于旅游的饭店、旅游的景区、旅游的商贸公司等相关资源的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系统化的低碳发展体系,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

(一)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原则

近几年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而增长最快的是占比25%的汽车尾气排放,建筑排放占比27%,据相关数据显示,旅游业中飞机成为了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而其他的旅游交通工具以及住宿等相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到3%,若旅游者选择住普通宾馆通常一天大概会使用100到300升的水,而住星级宾馆通过一天大概会使用500到2000升的水,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降低我国碳排放量,在不同区域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低碳旅游的发展符合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条件,在建设低碳旅游景区时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坚持动态性的发展原则,及时发现和处理在建设低碳旅游景区中的问题,协调低碳旅游景区中的各项资源,统筹资源、环境、人才等要素,保证低碳旅游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特点

建设低碳旅游需要明确旅游的具体形式和目的,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倡旅游者自身能够深刻认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结合相关低碳旅游的理念设计出特色的旅游产品,改变传统粗放型的旅游发展方式,将低碳旅游的概念与技术应用到实际的低碳旅游景区建设之中,在衣、食、住、行、购、娱等方面全面践行节能减排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低碳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住宿业和旅游交通在2005年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84公吨和1192公吨,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旅游业应当有5%的责任,2035年之前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大致会以每年2.5%速度增长,预计2035年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的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728公吨和2436公吨。因此在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时,需要促使旅行者能够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和环境观,增强旅行者个人的理念和意识,倡导旅行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建设中来。

(三)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

根据相关低碳旅游景区建设标准,进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旅游业中交通会产生最多的碳排放量,因此加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清洁型等能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建设生态停车场,积极呼吁旅行者使用电动汽车、自行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建设出更多的低碳旅游景区线路,加强对低碳旅游交通的建设。第二,旅游住宿的碳排放量仅低于交通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所以在进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需要重视对宾馆、饭店等建设,发展低碳建筑设施,实施低碳的建设工程,降低旅游住宿建设中的碳排放量。第三,应当在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增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各种级别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构建出绿色乡村、生态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大力开发文化山水游、休闲度假游、健身养生游等低碳旅游景观。第四,可以在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比如使用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新型门票、支配出售寝具和洁具的商店、进行垃圾分类等。第五,在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减少旅行者的旅行足迹,倡导低碳文明的旅行方式,比如为旅行者提供多种低碳旅游线路等。

四、结语

第8篇:景区规划范文

基于现实个人的旅游活动存在性质,直观“一次旅游活动”,以具体描述性非抽象隔离地分划描述的五个节点。此种描述呈现旅游景区规划之内容,即要基于旅游者审美经验,为促成旅游者美感创生在可能性上要做的工作,包括描述相应节点的审美现象,美感经验,以此确立规划的对象和建构内容。旅游景区规划中要促成此种内容的达成,需要对此种现象加以描述,要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描述为审美经验,在旅游活动的“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五个节点对应五种审美经验中呈现审美现象的达成。

一、基于“愿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愿游”,即是旅游之“本真的念头”,指旅游活动的动机形成过程,是旅游活动的启动节点。 “愿游”的对象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所给予人的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景观。

因此,旅游景区规划在此主要是对“拟态景观”的营构。具体来说要构建旅游基于景区内所含蕴人类精神文化中审美可能,集中表达在旅游形象或旅游标示物。要在一般吸引物即一般的审美可能的对象之上,使已经符号化和客观化了的吸引物,在公众之中能够达成历史性的共认。在可能性上是无限的,但是囿于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的历史性,在质料上可能是一个突出的自然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等,它要在原型上赋予历史性的审美可能。它可能是由历史性、构造性、艺术性等方面的给予附加而变得非同寻常,其意义是建构的,可以说是“虚构”的,但并非虚假,因为它指向的是人的存在性结构,指向人的某些价值诉求。

考察现实的旅游业,就“愿游”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作为现实个人在现时代的现实图景中其物质生活条件,从人的内部,即对自身的意识里充斥着激流、矛盾,不平衡的状况;外部既有日常世界紧迫,又有旅游业本身在营销中的刺激。在这些可能性中,即可促成动机,但其中有真正出于对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向度昭示的向往的真动机;也有可能出于从众,其他旅行目的的附属等非本真动机。前者又由于现实的个人在自觉进入旅游活动而有更多可能性达成“愿游”的美感生发。

但无论怎样,旅游景区规划就要基于以上对于“愿游”的描述,集中打造“拟态景观”,以旅游标示物作为核心;以“符号化和客观化了的美”和负载在媒介中实现个人正在展开的美感的创生,展示规划景区中现实个人审美向度达成的图景。

二、基于“行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对于旅游景区规划,我们要将区内的已有物质生活条件,加以质料,特性,文化内涵,类型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并主要地在其存在性质层面,与受物质生活条件所限制的具体的旅游者的文化精神结构,加以比对;明确符号化的和客观化的美,并结合审美现象理论,追溯这可指认的美的历程;立于人的存在性质置身景区,通过审美现象学理论昭示“美感”创生的感性活动历程,从而对其中的物质生活条件加以规划安排。

在此种规划中,要避免以我注景,避免简单地对现存事实的判断,昭明在人的历史性中的意味,结合相应的审美类型构建景观。由于人们在此时主要地是“触景生情”,在“行游”中和景观的相遇交互中达成审美向度的对象性关系,以此感性的人较容易产生移情或内模仿。而人的观照方式又囿于其视野,有一定的视知结构,例如一般倾向以相框式,或观画式,对景观的把握都在一定框架了,分片地观景。所以,旅游景区规划能够以旅游活动展开,观景的展开来构景。在美学向度中对自然之真,之善的感知与体验,旅游景区规划规划也因此有了建构的方向。

三、基于“居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在审美经验来说,此种客居中将当地民众的生活世界当作对象,旅游者在其中悠游,打开摆脱了自身日常生活单调、烦琐网罗与利害计较的人际关系中的第二空间的生活。在此全面地打开人在世界之中的可能关系的体验,这是一种改变了的生活态度,即以审美向度的“游”,人们在此真正接近人的存在性质。

在此客居,让人的住所的意义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出来,那随时提醒自己的客居,随时促成打开第二空间的客居,将日常掩盖在直接的工具和目的手段中的住所,家庭的概念都显现出来。因为第二空间的打开,人与人的关系,旅游者与客居地的人的关系在存在性质上,成为了一种展示,一种昭明,一种以现实个人的实践向自身回响自身的本质。

据此旅游景区规划需要构筑的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和谐;当地居民态度友好。这是旅游景区规划在内容上要力图达成的构建;同时,这更对旅游景区规划提出了一个要求:真正在存在性质上昭明构筑人的理想的居住地,在现时代要构建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理想的,是在居民的存在性质,精神文化结构的凝聚;更是直接地向游客昭明人在存在性质层面的可能性生活。

在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个人,有其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也是对人类的理想栖居昭示了一种多元的诉求的必然,现实个人在存在性质上的真正昭明——因此,也在现时代的旅游景区规划的路向中,将必然要包含的是——在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将自身置放于整体的人类世界中,按具体的现实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其不断展开的感性活动中筑造自身。而此种在第二空间的存在,在“游”中生发生活的智慧,将回响在日常世界。

现实个人在第二空间的生活,将在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中形成一种力量,促使贫乏的日常散文世界做出改变。

四、基于“憩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在审美经验上来说,旅游者进入“场所”,获得一种身份,那“场所”如一种仪式给予人与身份相适的规范系统,其主要是在人的全面的展开中的一种可能,并突出地表现出一种“狂欢诗性”。人在具有强力的身份认同的活动中,通过直接的参与,让自身的感性存在全面打开,短暂地“忘我”即抛开日常的理想、厉害计较,进入一种迷狂中,达到一种高峰体验,这也是“憩游”之憩展示的另一种含义,让现实个人自非本真的状态中停下来,进入一种感性全面敞开的,打破了被建构起来的灵与肉的分离。

旅游景区规划对于“憩游”的规划,即是对“场所”的建构,营构促成旅游者参与到场所的条件。在规划中以“场所”建构一种褫夺的效应,或者幕布的效应。前者是从具体个人来说,通过进入“场所”中,以“场所”所带有的仪式的强力使个人在现存事实中的个人身份消解,而成为只在感性活动中的现实个人;后者则在人与人之间用幕布将对方的现实身份遮蔽掉,在无知之幕下,人们彼此原初地连结。全然按在“场所”中所建构的在人存在性全面展开可能的某一向度展开活动,在此人与人相互见证,在彼此参与到对方的对象性活动中达到人的存在性的昭明。

五、基于“忆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忆游”,从字面上来解释即是回忆旅游活动,重新在意识中回顾旅游过程。从景观上来说包括现实的个人作为旅游者时的旅游活动的记忆,旅游的纪念品,照片、光影的留存的印象等。

从审美经验上来说,在“忆游”中,完全的记忆和完全的反省,由于人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限制,最直接地受自身记忆能力的有限、遗忘限制,所以真正地获得的是一种“回顾”。此种“回顾”中,个人的感性活动的原初界面再次打开,现实个人将自己当作对象,将旅游活动的记忆复活,但此时同样由于人受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此复活又是不同的,又由于是把自己当作对象的“回顾”,以此将创生出新的意义。在此“回顾”中,将那原本在现实世界线性的时间打破,过往的第二空间经历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相异,将产生一种“梦幻诗性”。这昭示出在现时代的旅游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购买”一段时间,一段经历,一种别样的人生。

旅游景区规划所做的将是对于旅游活动者的旅游活动的保存,构建促使旅游活动后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人不断去“回顾”的刺激物。这促使对我们的旅游景区规划本身的认知拓展,即我们在实际的旅游景区规划工作时,将不再能轻易地将旅游者,旅游景区,旅游活动作“物化”处理;而是要包涵着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同情,体验;把旅游者当作与自身关切的,相系的亲近的人,以此我们才会去关注,才能去达成“忆游”的构建。

六、结语

第9篇:景区规划范文

Abstract: light content of min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protection, "sustainability"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a common planning strategy to build a scenic area..

关键词:风景区;文脉;永续性;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Scenic Spot Area; Context;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Strategy

中国古代就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断。例如儒道思想的 “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天人是相通的。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 ,即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释迦思想可总结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些思想传至至今,我们深知地域文化传承与风景区开发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人们越来越看不清楚“文化和金钱哪个该传承”,“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在当今倡导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如何寻找合适的规划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常规风景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汤老师的资料和自身理解,我简单总结为一下几点:

1、重经济利益,忽视景观资源自身重要性

大部分风景区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短期能不能取得较大收益,而这些就导致大部分景区形成模式化、盲目规划形成一个短期你呢个取得收益的商业景区,造成了景区高价值原生资源的破坏,造成长远利益的毁灭性流逝。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重表面文章,忽视风景核心区的核心内容――文脉地脉传承

无论任何一处地方,它都有着自身的文脉与地脉,而文脉与地脉的传承问题更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风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逐渐提升,对风景区的审美要求就不仅仅在于景区原本所具有的自然景观,而要求在审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熏陶、教育,触摸历史,聆听文化、陶冶情操。在我们规划过程中真正地域文化精髓的挖掘还做不到位,因为我们规划价值核心,即是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

3、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不可持续发展

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发展的主流则在于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风景区开发,但往往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仅仅成为一种不负责任的空号,建设行为更是开山头,断水流,丝毫没有估计植物、动物甚至是景区内的一粒沙子,一滴晨露所具有的特殊含义。

总之,目前风景区开发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依旧驾驭与自然之上,无情的侵略整个动物界、植物界、非生物,而可持续发展观念依旧是专家、学者报告中的专用名词!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质

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对风景资源定义为“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可见,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而风景资源既是脆弱的,又是有经济利益的。而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导致高强度的开发,这就必然的会对脆弱、稀缺资源造成损害,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受不起任何破坏的。所以景源的保护是规划中的重重之重。

2、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将风景资源自身演化作为风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

风景名胜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并不意味着规划就只是保护,更不等于维持现状。风景区规划,既不是造景点,也并非单纯保护景点,而应该是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演化,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景区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

3、 风景名胜区开发的重点是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风景规划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也好,促进景源的延续发展也好,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任何开发都是对原有自然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是对于原有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破坏。所不同的只是破坏程度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限,就是保护与规划能够协调到的底线。

三、风景区开发基本策略

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准则强调:现代人类是可以、也必须对遗产有新的贡献的。只要承认遗产是历史累积的,就应该承认现代人类的某项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学意义的作品可能会成为遗产的新的组成部分而向未来传递,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永续性”准则强调在不损失遗产在生存的“历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对这些“信息”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素,达到“演进的真实性” ,从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过景源而传递到未来。

在此,我将“永续性”策略引入风景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一下几点:

1、 规划核心――文脉的“永续性”

没有文化就不能称之为风景。并且其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植下了根基,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又反过来提升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以致循环螺旋上升发展。一旦把握住了风景名胜区文脉这条主线,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规划的核心

要对文化进行传承与表达,我们必须搞清楚风景名胜区及我们自身滋生的文化土壤,以评判我们的规划价值核心,从而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即规划核心。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应以局部的自然状态的损失,换取当地经济结构和居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使其长远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起共生的关系,是实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从而提出开发的生态性策略:尊重并融入生态大背景、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反映生态主题的建设、景观生态原则、人文生态原则、工程生态原则。

2、 意境的“永续性”

中国哲学对风景区的描述中“境由心生,谓之心境;境中有意,谓之意境”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因而风景区可还原性建设的基本站点就在意境打造,而非粗枝烂叶的符号堆积。

旅游作为目前风景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具有丰富内涵。规划部门应充分发掘旅游的内涵,避免粗浅的开发景源。规划工作应该从整个风景区典型景观特征、人文历史资料以及游览过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中提取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让游客经历一次震撼心灵的“心路历程”。

3、 人性化“永续性”

提出人性化策略:活动设计的人性化、(有良好的活动内容设计,以做好旅游的宣传)场景设计的人性化(人性化设计不单单从宏观上考虑更重要的是不忽略微观上的内容,也就是说须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从场景中每一个角落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配套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等等。只有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才可能有故事,才可能有内涵,才可能使文化永远流传。

四、结论

在风景区规划中,保护不能忽略和阻断资源的演化进程从而导致资源活力的退化。必须坚持可持续的保护策略,顺应景观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了风景规划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有助于规划者根据风景区具体情况做出兼顾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决策。只有抓住景源的“永续性”,风景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被建设成为活力持久、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良性系统,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