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迁移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相互影响作用中,也存在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两种区别。顺向迁移,顾名思义,就是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在钢琴教学中,教师最开始对学生的基础指导,如指法练习以及乐理知识的普及,都会对学生后来更深层次的进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逆向迁移,就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钢琴教学中,学生逐步的学习过程,使之对先前学习过程的难点有了独特的理解点。
二、迁移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设计与实现
(一)迁移理论的分类
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因素说,关系理论,迁移的情境性理论等等一系列类型。在钢琴教学中,迁移理论的设计与实现对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形式训练说的应用
迁移理论中的形式训练说,主要是指一种把学习当做心理训练过程的方式。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心理能力的锻炼。简单来说,在钢琴的教学中,学生对琴谱的认识与练习是需要通过不断地锻炼而加强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记忆,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锻炼,坚持较长时间的琴键练习等等。形式训练说,总体上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通过长时段,有效率的锻炼而加强记忆。对于教师的钢琴教学以及学生的钢琴学习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共同因素说
理论上,迁移理论的共同因素说,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简单来说,就是两种学习过程因为具有相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彼此的学习可以提供极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实例可循,比如,学习过小提琴之后,对于钢琴的学习与理解都会有相应程度的提高。因为二者的学习过程中,小提琴是西洋弦乐类中难度较大的乐器,所以在学习了小提琴之后,首先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松弛的心态。这对于钢琴的学习过程来说就会降低难度。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应用迁移理论的共同因素说原理,采取对学生进行较高难度知识的传递,在学生的感悟与学习过程中,逐渐灌输难度较先前知识低的知识理论教学,这样,既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知识引导与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认识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钢琴文化知识。
(四)关系理论
关系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Kohler认为,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根本条件。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关系理论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假设学生对一中类型的乐曲学习兴趣较浓厚,那么对与之相关的另一种类型音乐也会在心理上产生兴趣。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对当前学习课程某一方面的有效成果,合理的安排相似的,但是具有更高难度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对之前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的有一小部分进行迁移,进而转移到新教授的知识中。这一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互动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他们的钢琴课程的学习。
(五)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主要是重视学习的情境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当时课堂所讲内容与教学情境的相互关联性。在情境性学习中教师创造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愉悦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比如,在学习《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比如作者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创作这首曲子的原因,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民众舆论等等。这一切的宗旨都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形象的,具体的情境,使之能够更好的学习以及深入了解乐曲。
三、文章小结
一、迁移理论内涵
所谓迁移,是指即一种行为对另一种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是一种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模仿过程。任何学习和实践都会受到已经存在经验的影响和作用,只要存在学习,就会存在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巩固和发展,又是提高、深化和促进学习的条件,学习活动与迁移效应密不可分。迁移有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两种,正向迁移是指前学习活动对后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正向迁移;否之,就是反向迁移。但是,无论是正向迁移,还是反向迁移,两者都有正负之分。两种迁移的正负区分方法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起推动和促进作用时,则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起干扰或抑制作用作用时,就称为负迁移。
二、小学语文写作中的迁移学习理论
将迁移理论应用于学习中,就是迁移学习,是指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时,对其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俗地讲,学习迁移其实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外一种学习活动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将迁移理论引入其中,有效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写作效率和写作能力。迁移学习,可以是学习者运用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在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后实现的。其本质就是表现新旧学习活动的共同本质。
三、迁移学习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实践
将迁移学习应用于小学语文写作中,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和组织什么教学内容去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小学生的官能训练。通过训练小学生的记忆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官能,并加强训练,使其整体官能都得到发展。如,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背诵精选美文,提高小学生的表象存储和记忆能力;通过对精选美文的结构分析、写作背景分析、写作角度分析等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通过体会精选美文的表达方法和文中蕴含的情感,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因此,迁移在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反复学习训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转移到其它学习内容上去,使其它官能及整个官能都得到发展。
2、前后写作内容共同要素训练。学习迁移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写作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由于前后两者写作学习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元素,二者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此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学习迁移。当然,即使是精选美文,它在后写作的过程中,它们之间除有共同因素外,也有不同的因素。故,前后写作学习活动可能产生正迁移,也有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生写作学习的迁移,防止干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科学地习得精选美文之间的共同元素,并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3、精选美文的概括训练。小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学习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元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必要前提。所以,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使学习产生正迁移,关键在于对前后写作活动内容中的共同因素的概括化。前后两种写作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虽然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写作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同时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中,要善于去总结和分析精选美文的本质和规律,即写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学习迁移,使小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背景上,通过把握、体验和理解现实情况后,就更能够应用经过概括了的经验和感受去解决和整合后写作过程中的新问题。如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教师就紧紧抓住写松鼠外形特征的那段文字,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情感,领会文本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即兴写作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用上本文的写作方法和积累的好词佳句。有了美文方法的引领,孩子们的习作中出现了很多优美的词句,观察的视角也开阔了许多,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前后两次学习活动之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见把握好精选美文的概括训练,有助于小学生写作产生正迁移。
关键词:学习迁移;编译原理;教学
作者简介:李希,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戴航,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万佩真,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叶浩,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55-02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是对所有综合性认知理论的一个严格的,也是必要的经验。
早期的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1903年通过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的实验提出了共同要素学说,他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内容上有共同的元素存在迁移才会发生,反之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迁移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该学说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提出了经典类化学说。他把学习者对于前后不同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根据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指明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导向学习者对基本的核心概念进行抽像和概括整理, 使之为后继的学习迁移做充分且必要的准备。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与安德森根据其知识分类的观点,将迁移分为四种类型: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这种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知识学习中的迁移类型,是当今影响较大的一种迁移分类方法。我国关于迁移研究的实质性进展, 见于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理论框架下的代数解题迁移的实验研究。该研究创立了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定向化教学的规律依据,以及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的执行原则。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感觉该课知识点琐碎、抽象、深度不易把握,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大。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时应注重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一些改革。
二、《编译原理》教学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因素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全部观念和组织,包括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认知结构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基础,其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背景知识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学生学习过程并非简单地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过程,而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和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第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课题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有利于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
第三,学生拥有的认知技能。认知技能是个体在认知领域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与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这种能力是问题解决者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认知并运用概念、规则解决认知领域问题的能力。认知技能既包括利用习得概念、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含对相关概念、规则情境适用性的认知监控能力。对认知技能获得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认知技能的实质,有利于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指导过程影响因素
第一,依据迁移要求,精选教材。精选教材应与时俱进,特别是计算机学科的教材,由于该学科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所以教师应把握住该学科的前沿领域,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精选的教材应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材料,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精选教材。
第二,合理编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教材的呈现应该遵循由整体到细节逐步展开。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如何使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处于教材的中心位置。教材的呈现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和章节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汇贯通。
三、学习迁移理论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迁移
编译原理属于专业必修课,与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原理关系密切,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主要介绍程序设计语言编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它的先修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本课程提供编程实践所需的学习经验,《数据结构》解决了在编程时大量数据的存储结构问题。这两门先修课程的已有学习经验,促进了本课程的知识正向迁移。编译技术所涉及的建模技术同样适合其他软件的建模,也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继课程如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学习提供同化性迁移。
(二)本课程前后内容的迁移
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发生的重要条件。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教材第一章都是“绪论”,也就是对整个课程的科学概括。课程第一章“绪论”整体地、系统地概述了课程的所有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各个要素之间上下左右,横纵交叉的关系,避免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孤立地对待各章节的知识,为重组性迁移提供直接的支持。在《编译原理》课程的“绪论”中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编译的六个阶段工作: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而全课程的几大章节可以说就是分别以这六个阶段的工作展开详细介绍的。如果分别死记硬背这六个阶段的输入对象、工作原理、输出对象,就会造成知识点的断裂带及断裂点,导致知识错乱、思维混乱。只有将这六个阶段的学习联系在一起:源程序在词法分析阶段被分解成一个个单词,而单词容易犯拼写或语法等错误,所以要进行语法分析,没有语法错误就要进一步判断是否有语义错误,进行语义分析,没有语义错误之后再翻译成中间代码进行适当优化,从而简化编译的复杂度,最后生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机器代码。学习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要学会概括归纳知识点,这样才能保持条理清晰。按照课程中章节前后内容的迁移研究,遵从个案到一般,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安排好学习程序。
(三)生活经验的迁移
生活经验的迁移简单、直观、有趣,是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是效果最好的学习迁移方式,这些知识的迁移增加了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也促使学生更多地关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原理。例如讲到文法二义性有害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有歧义的病句;在讲到算符优先算法时可以联系到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法则;在讲LL(1)文法的判别条件时可以联系到无交点的两条平行路径;在讲语法制导翻译的时候可以联系到自然语言规则;四种LR自底向上语法分析方法的算法思想可以联系到对于不同程度矛盾的解决。教师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引用的新材料与所要阐述的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因为只有当两种学习内容上有共同的元素时迁移才会发生。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在这两者间设立科学的通路—相同要素,才能有效建立学习迁移,更有效提高教与学双边效果。
四、结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比格(M.L.Bigge)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要根据学生所学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这充分说明,学习的迁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迁移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它往往是新旧知识或相关知识连接的纽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知识教学而有所侧重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凡能迁移的地方,教师要尽量设法引导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迁移动力,改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编译原理》作为一门专业性课程,由于该课程知识的理论性、抽象性很强,使其学习迁移有一定的特殊性,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方法和效果还有待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教师必须在掌握有关学习迁移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应用迁移规律,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参考文献:
[1]M.L. Gick, K.J. Holyoak. The Cognitive Ba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87. pp. 9-46.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迁移理论 教学措施
迁移在心理学上类似移情,人类在感觉上的先天特质隐含着对于逻辑思维的深刻影响力。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语道出了知识迁移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界,迁移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迁移的内涵和外延更广泛,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和结果对另一种学习过程和结果施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甚至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李晓东的《教育心理学》中详细介绍了关于迁移的分类①。
数学极强的逻辑要求使得迁移成了学习过程中最普遍的行为。数学迁移法则可以概述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之间的互为迁移②。有效迁移量越多,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效果就越明显,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实际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该如何实现迁移呢?
一、教师在迁移中的角色定位
1.用兴趣诱发迁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高中数学教学就内容本身而言,它的特点是深、涩、难,实用性并不高。如何用这些枯燥的符号语言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瓶颈。兴趣是先导,能诱发迁移的主动性。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会让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很大一部分数学成绩位于中下等的学生由于学得太死板,不会变通,题目换一个面貌,多几个或者少几个条件就不知如何应对。我们习惯上把原因归结为脑子不够活、练习量太少。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缺乏兴趣,没有迁移的主动性。所以,激发兴趣、诱导迁移应当是第一步。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是最惯常的做法,让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很近,距离的拉近自然会引起学习热情。
2.牢抓基础,注重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
在知识结构中,陈述性知识指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简言之就是“如何做”。相较而言,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容易掌握的;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不易掌握的。数学教学中难的不是对于定义、规律、原理、公式的记忆和理解,而是如何把这些陈述性知识内化,向程序性知识迁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陈述性知识的迁移无处不在。例如,三角中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与正余弦加法定理之间,指数运算法则和方程运算法则之间等,都属于基础知识间的迁移。这些迁移不难联想,但是,数学好比大自然的符号语言,掌握基础知识仅仅了解了单个字词的发音,要能交流,还需要掌握“句法”。而这些句法就是程序性知识,注重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才是完整的迁移教学。把教学的天平侧重于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智力,而且它的回报周期更长,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不愿冒险。
3.建立完善的数学迁移认知结构。
无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数学教育研究成果中,对于数学认知结构的关注是非常欠缺的。老师的惯性思维是我们怎么教,学生就该怎样学,忽视认知结构本身的意义。每个人,每个年龄阶段,每种场景之下,认知结构是完全不同的,认知潜力的发挥也是不同的。迁移是认知结构中的一环,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成长接受期,所以,帮助学生尽量完善数学迁移认识结构应当是教学的一环。基本完整的认识结构(见下图):
上图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一般来说,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可能完全包含以上环节的。模式仿照,旧知识的迁移和归纳会直接影响最后的自我认识模式的建立。而这其中,旧知识的迁移和归纳两个环节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难度较大的,所以,教学核心可以有的放矢地向这两处侧重。此外,我们从上图不难发现迁移是认知完善的关键,有效迁移越多,认知结构越完整,最后知识的内化越牢固,反之亦然。
4.不要忽视情感迁移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没有人会思考数学中情感迁移的重要性。但是,谁也无法把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割裂开来,对于每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其实两种思维都在起作用。在数学迁移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模型的建立、态度的诱导都是感性思维迁移的途径。我们在解题时有时会说到直觉,其实直觉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当代心理学认为,直觉模式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所以,不要忽视情感迁移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生的角色定位
我国教育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作用,中国的老师可以说是全球教师的“劳模”。一个浅显的类比,中国有句俗话“懒妈妈教出勤孩子”,同样,“懒老师教出勤学生”。学生应有自己的学习角色,他们才是学习永远的主角。数学课堂不应当由老师一包到底,怎么去迁移,怎么才有效,教师只起启发和引领作用,要让学生体会、“挣扎”。给课堂一点思维联想的空间是相当有必要的,比如,讲复数,复数的出现有何意义?它的特性是什么?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联想,我们要允许“瞎想胡猜”,要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注释:
关键词:迁移理论;政治教学;影响;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70-02
随着高中政治课程的难度逐渐增加,复杂的理论基础加上纷繁的学科结构,使得政治学习一度成为学生头疼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显然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如今的教学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极其有限,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迁移理论”被引入高中政治教学,使得这一学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所谓的“迁移理论”就是类似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于另一种学习模式的影响,通常这种影响都是深远和积极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会有意识地运用迁移理论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同步讲解,有效突破课程的重难点讲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迁移思维能力,这对实现政治教学的目的大有裨益。
一、分解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认为,可从知识分解、能力分解以及情感分解三个方面来探析这一理论的存在价值。
1.迁移理论中的知识分解过程。政治教学强调的是对于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从而利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然而迁移理论正是抓住了学生学习中的特殊技能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效结合,创设出特定的知识迁移条件,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旧知识的影子,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新知识讲授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是幻灯片的放映来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通常政治课程的内容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应抓住这一联系的纽带,将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一线贯穿,这不仅是知识的有效转移和运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兴趣提升的同时也是知识的习得过程。
2.迁移理论中的能力分解过程。对于知识迁移的大量积累与训练,势必对能力的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知识的掌握往往并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它着重强调的是对于学生政治思维的培养,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过程。迁移理论中强调的能力迁移正是对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让学生的政治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摒弃了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一全新的政治教学目标值得引起我们共同关注的。
3.迁移理论中的情感分解过程。迁移理论不仅影响着学生政治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其情感过程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目标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基本呈现出消极、沮丧和偏激的特点,这足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远远没有实现,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迁移理论的指导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智育和德育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觉悟和道德品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如何实现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迁移理论”的灌输和实际操作应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正迁移”的引导,才能实现迁移的最大效益,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作为心理学的范畴,迁移理论对于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迁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利用有效的学科思想转化来促进政治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发展自己的迁移能力,从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也是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学习的重大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正确运用迁移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实现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的前提之上。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要取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知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的发展程度而言。同时,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特征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对于迁移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同。
2.迁移的核心不能脱离教材本身。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迁移时,必须注意迁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图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这就要求其迁移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本身,即从教材出发,再回归教材。同时,迁移的范围也必须合理掌控好,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力求保证迁移的范围在所有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
3.合理控制好与旧知识之间的联接。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的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妥善联系与接洽,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因此,在运用迁移理论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一原则,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对旧知识进行统筹复习的同时灌输新知识的要点,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面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形势,我们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应对,力求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全新突破。迁移理论的运用,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与挑战,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我们实现迁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融,编著.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8-221.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已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动作技能、习惯、态度、情感、世界观等所有方面的提高和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任何先后进行的学习之间,均存在着这种相互的影响。学习迁移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指的是母语(汉语)对目标语(英语)产生的影响。
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学习迁移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世界观的迁移。根据学习迁移效果的不同,学习迁移可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促进另一种学习的进行。如,学习英语有利于法语的学习,英语听力的练习有利于英语口语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是追求这种效果。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干扰作用,即阻碍另一种学习的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为目的。根据学习的层次,学习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为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程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又称为垂直迁移,是指在难度和概括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迁移,是指较简易的先前学习对承接其上的较复杂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非常注重基本知识的迁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及学习能力和方法等一般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不利于适应学习化社会对人的要求。
二、影响英语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两种学习材料间有无共同的成分或相似的成分,影响学习迁移的产生。新学的和已学的知识、技能间的共同成分越相似,就越有利于产生学习迁移。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前后两种学习情境相似,如学习的场所、环境的布置、问题解决情境、比赛情境等方面的相似。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平时练习成绩比考试和比赛成绩好,在本校考试比在外面好,这是由于不同的学习情境的影响。陌生的不熟悉的情境会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间接影响了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和学习间的顺利迁移。
(二)主观因素
1、学生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认知结构是一个人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迁移作为一种学习的机制,其产生需要建立在一定数量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可以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认知结构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生学习的定势。定势又叫心向,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时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与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具体地分析当前的学习情境,从中找出那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策略学习和解决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反应定势灵活处理创造性的进行解决的。
三、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策略
在缺少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下,高职教师应掌握和运用认知迁移理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从学习迁移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就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省时、省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合理安排教材,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注意到教材的整体性,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目前,我们使用的高职英语教材是按对话训练,听力学训练,写作训练,阅读训练和娱乐欣赏的结构顺序编写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知识由易到难,注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有序性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调整教材顺序,从而达到在学生英语能力培养上的循序渐进。
(二)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然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运用而单纯的孤立的学习语言知识,那么必然导致学习时的语言情境与实际运用的情境相差太大,造成迁移受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原则是“应用为主,够用为度”。高职英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自如的使用英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开设英语角,英语情景剧的表演等课堂和课外活动充分创设各种情境,将学生放在较真实的环境中,练习使用英语,以达到语言迁移最大的效果。
(三)巩固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生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对知识加以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通过广泛迁移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力。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概括化程度较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目前的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较大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本知识欠缺,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还要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提高,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概括化程度和认知结构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四)鼓励指导学生总结英语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学习迁移的定势说明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多半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师也可在教学中有意传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技巧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已知的较好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等方式使学生互相沟通从而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复合体,它决有动力性和直接的现实性两个特征,它对学习迁移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地干扰作用。学生的对学习的信心,紧张程度,焦虑程度等都会对迁移产生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愉快的学习情绪,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集体气氛,让学生保持中强度的焦虑水平和思维紧张度,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四、结语
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迁移的原则,积极运用它,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发生,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非常有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迁移理论;地理教学;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有效地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就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
1.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
在高中地理学过程中发生需迁移的基础就是学习的对象之间有共同的结构部分,这些共同的结构部分,可以是遵循同样原理,也可以是有本质的关联。在地理学过程中,前期学习和后期学习之间的共同结构部分比较多,知识迁移就会比较容易发生。如果其中包含的共同要素比较少,那么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难发生。由此我们总结出,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对于地理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2.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
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策略,对地理学习迁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地理思维主要就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形成的分析、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方式。在掌握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会更加明确,思维的灵活性会比较高。学习策略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获取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途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学习迁移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引导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迁移知识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想要实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基本框架,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学习,有利于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二、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应用迁移理论
想要更加有效地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应用迁移理论,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高中复习阶段的学过过程中,在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荒漠化的治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和联系之前学习过的与这部分内容有联系的知识。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习《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章节的内容。这样很好地利用了迁移理论,学生对于两个部分的数学知识掌握会更加灵活,实现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迁移理论,开展对比分析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迁移理论,开展有效的对比教学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开展有效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在迁移理论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拓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例如,通过对于长江三角形经济发展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到各种因素对于经济l展的影响。然后在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时候,通过结合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应用迁移理论更加有效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应用迁移理论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提升自身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已成为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通过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对于新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学习新知的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2]刘红平.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功(教育),2012(18):130.
一、语言迁移理论的相关概念
语言迁移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界和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迁移(transfer)原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是一种学习的迁移理论,是指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新知识的获取所起的作用或影响。它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已有的知识对即将获取的知识产生促进作用时,就发生了正迁移;已有的知识对即将获取的知识产生阻碍作用时,就发生了负迁移,负迁移也叫干扰(interference)。归纳起来,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主要来自母语及已掌握的外语对其的干扰;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母语、已掌握的外语与目的与之间的差异。(2)母语、已掌握的外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越大,造成的学习困难越大。(3)通过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外语学习中将出现的难点和错误。(4)对比分析中发现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按照这种理论,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不同之处会对学生学习外语造成困难,其结果将反映在学生的错误中,所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可以预测外语学习中的难点。一个外语教师如果掌握了语言迁移理论,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心理,从而促进外语教学。
二、语言迁移理论在中日同形词习得方面的应用
“中日同形词”按照其意义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即①意义几乎完全相同的;②意义部分相同的;③意义完全不同的三种。
(一)意义完全相同的
三种类型中,最多的就是这种。其范围既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也有普通人很少知道的专门用语。例如:
1.动植物的名称:猫、金魚、花、牡丹、百合、梨、樹木等。
2.科技以及学术用语,社会科学用语:数学、物理、気温、政治、革命、民主、絵画等。
3.其他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標準、偏見、魅力、名義、冷戦、悪化、凝視、享受等。
4.四字成語:一挙両得、温故知新、小心翼翼、厚顔無恥、適者生存、一目瞭然等。
这类词由于在词形和意义上和汉语几乎相同,所以对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可以用自己原有的汉字知识去理解和运用,发挥汉字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即利用母语对目的语(汉语对日语)的正迁移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类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意义部分相同的
一个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情形非常多见,“中日同形词”也不例外。例如:
(1)“新手”:在日语中的意义有三个,即①これから戦闘に投入される精鋭;(即将投入战斗的新锐力量);②新しくそのグループ(組織)に入って来た人;(一个组织中新进来的人)③新しい手段、方法。(新的手段或者方法)。而汉语中的意思只有“新近参加某种工作的人”。
(2)“夢中”:日语中的意义也有三个,即①做梦的时候;②拼命的样子;例如:夢中で飛び込む;③热中于一件事情,对其他事情心无旁贷。例如:夢中になって研究する。而汉语中的意义只有“做梦的时候”一个义项。
对照两者就可以发现,中日文中只有部分用法相同。日语中“新手”和“夢中”的其他义项是汉语中所没有的。“大家”“家内”“生気”等汉语词汇都属于这种类型。
(三)意义完全不同的
这类词虽然日语中采用汉字表记,但是意义和汉语有天壤之别。其代表的例子,即日语学习者很容易犯的错误有“娘、勉強、大丈夫、元気、新聞”等。举例如下:
(3)“暗算”:在日语中的意义是指不用手指、计算机,也不写,而是在脑海中计算;心算。而在汉语中的意义则是指背地里陷害或者用计谋害人。
(4)“看病”:在日语中的意义是指照顾病人。而在汉语中的意义则是①(医生等)给病人诊治病情;例如——王大夫不在家,他替人看病去了;②请医生等给病人诊治。例如——我下午到医院看病去。还有一些误用例句:昨日ちょっと風邪気味で、医務室で看病してもらった。(見てもらった)。此外,“工夫”“質問”“体裁”等也属于这种类型。
仔细分析上述第二类、第三类“中日同形词”的区别,可以得知这些差异不单单是由于义项上的多寡,还有就是词汇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差异,表达感情的程度的差异等多种情形。学习日语的中国人,许多日语上的表达错误都是由于这种“中日同形词”而引发的。这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这就要求学习者区别对待,不可忽视这些日语词汇原本的意义和用法,在学习日语词汇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母语对日语的负迁移,排除干扰。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同形词”给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带来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利用汉字或母语的知识类推这些词汇在日语中的意义。但是,这些“中日同形词”给中日双方的学习者带来的不只是方便,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误导因素。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分析哪些词是中日意义相同的,哪些是有差异的,而哪些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对“中日同形词”的差异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成为我们日语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把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这种汉语词汇上的错误进一步细化归类,再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阶段进行更为周密的指导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进守.“中日两国同形词的对比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1983.
[2]大河内康宪.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1).神户大学日本语与中国语对照研究会编.1986.
[3]翟东娜.“中日同形語の対照研究——日本製漢語について”(《第4回日本学中日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1993.
一、新旧关联,迁移仿句
在高中语文仿句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分析旧知,从给定的原句中找出特点,从而深刻理解内涵;然后,步步为营,对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将各个已掌握的知识点相联系,形成完整、准确、规范的认知结构;再次,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积累相联系,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原句进行仿写,创造出有自己个性的新句子。
如:仿句,将……补充完整,注意句式、修辞等。原句: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仿句:乐观者说,希望是……
出示句子以后,如何教学呢?
1.引导学生说出原句的特点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希望是地平线”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而且是个比喻句,是暗喻;有的学生说,“希望”是抽象的,“地平线”是具象的,是“看得见”的;还有的学生说,“就算……也”是两个具有让步关系的分句,我们在仿句时,要注意句间关系。
2.引导:你的希望是什么?有的说,希望是我能写出《荷塘月色》般的好散文;有的说,希望是灿然开放的腊梅花;有的说,希望是美丽的大风车;有的说,希望是洁白无瑕的新嫁衣;有的说,希望是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3.“就算……也”这样的关联词,有什么可替代的词?有的学生说,“即使……也……”是等同的;有的说,“尽管……还……”也是差不多的。
4.请将你的希望用一个表让步关系的关联词串起来。有的说,尽管希望在路上,但我已感受到他的阳光;有的说,虽然它挂在有橱窗,但一定会有一个人,帮我穿在身上;有的说,即使希望遥遥无望,我也要尽情畅想。在这个案例中,教者并不急于让学生一步到位(事实上,一般的学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层层引导,调动学生的积累和生活经验,逐步指向目标,每个步骤的操作,都留给学生修正调整的空隙,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让一些懒于思考的学生有可乘之机,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接近了答案,而又不等于答案,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有了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再来答这一题就不会跑偏,也不会束手无策了。这样的训练,只是开始,接着还要选一些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强化、开拓,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两句话,使它们构成排比。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撒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一分希望;夏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找特点,仿句子。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友情提醒:首句是一个紧缩句,阐明了心与笔的关系。以下分别是朝代、人物、人物精神品质概括和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以反问的形式点出该人物独具特色的一部作品。仿写部分前后应是因果关系。如:屈原《离骚》等。)
在仿句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还要注意修辞形式,只有做到两者的高度统一与一致,才能有精彩的出现。
二、分类归档,句式变换
在高中句式变换中,变换句式,只是句式的变换,除根据需要作个別文字的调整外,其他尽量不变换,尤其是内容。所以规定“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即使题干不标注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变动,因为这是基本原则。
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一下,使之成为既有排比又有反问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找出适宜改写的部分。很明显,后半句的几个并列词汇分解开来即为排比,最后的陈述判断可改为反问。参考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让你欢乐,令你忧愁,促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
在高中变换句式主要有1.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变换;2.冷漠生硬言词句式与亲切委婉言词句式变换,(此种变换有点像小学中把不文明用语换成礼貌用语的练习)在高中,主要是将一些不近人情的语句换成委婉和善词语,表示对别人尊重;3.描写语言句式与叙述语言句式变换。这种变换最主要是要用叙述语言对对话和神态描写的内容加以概括。4.长短句互换,长句变短句,筛选主干改为独立的单句排列组合保持长句意思的完整,短句变长句分析内在联系,增加修饰成分。长的句子一定不能改变短句的原意。
如:以“维生素E”为陈述对象,改写下面的话。可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众所周知,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这种自由基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作用,需要不断清除,而维生素E具有这种功能,维生素E极易与分子氧和自由基反应,可防止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对肌体起保护作用。在高中变换句子练习中,要特别注意“重组句子”这种变换句内结构的试题。
解答这类问题,第一,要找准关键词,特别是每一句开头的中心词;第二,要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注意叙述角度的变换;第四,要保证其句意不变。如:请以“三面镜子”开头,将下面四个句子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1.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须拥有三面镜子: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2.显微鍵用来找自己的缺点。3.放大镜用来发现别人的优点。4.平面境用来照自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