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农业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近年来,淮北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方面,均获得长足发展。

1.1在量的增长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可达130万t,较“十一五”末增长4.3%;蔬菜总产可达105万t,增长31%;肉蛋奶总产可达17.2万t,增长24.6%;水产品产量可达3.1万t,增长24%;农产品加工产值可达55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较2010年翻一番。

1.2在质的提升方面

1.2.1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转变粮食生产连续12a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和优质率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斤市”。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3万hm2,建成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余个。全市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4.67万hm2以上,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74个。

1.2.2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加速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209个,培育家庭农场1129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0大优势规模基地,全市已有25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

1.2.3农业结构加速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全市培育了凤凰山、百善等4大食品工业园区,形成面粉、禽类、肉猪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和年加工500万头猪、1.3亿只鸡鸭、500万t粮食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聚合效应,带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流通、贮藏保鲜、休闲观光、社会服务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互促互进。

1.2.4农业增长加速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在种植业方面:全市建立1个国家级良种区域试验站,5个品种展示基地,2万hm2良种繁育基地,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在养殖业方面:建立大自然、天意种公猪场,皖北灰驴保护场,种鸭繁育基地,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小麦单产水平、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组织专家开展巡回讲座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人次。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5万kW,并呈现动力大型化、机具配套化、作业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2.1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致农业方向发展。全市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市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2.2不利因素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淮北市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个主要发展指标上看,一是粮食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可供挖掘的潜力已经不多,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和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养殖业受市场波动、污染物减排和用地问题三重制约,发展步伐缓慢。从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上看,表现为4个制约: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业经营过于分散;经营机制的制约,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缺失,市场竞争主体弱小;社会化服务的制约,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转型,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构建;农业基础设施的制约,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3加快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档次,扶持创建百善、高岳、凤凰山、榴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市级和4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扩大水果、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强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及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产业联合体。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筹建淮北农产品特色馆。

3.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以小麦、玉米和大豆3大作物为主体,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大力推动设施蔬菜发展,突出抓好渠沟、百善等11个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标准果园建设和设施水果发展,扩大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黄营灵枣及双楼水蜜桃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抓好精养鱼塘改造升级工程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公益与经营融合,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试点,以农机作业、植保统防统治为重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

3.4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导,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创建工程,建设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和农业物联网试验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途径。

第2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河西粮棉基地”的荣耀光环已经褪色,发展空间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实力不强、促农增收乏力等问题逐步显现,走高效、特色、节水、生态、循环的路子已经成为瓜州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效农业;品牌化;对策与建议

1 瓜州县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瓜州县地处疏勒河中下游瓜敦盆地内,光热充足,降雨量稀少,昼夜温差大,区划面积241 hm2,耕地近4.7万hm2,地势平坦开阔,祁连山冰雪融水占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受昌马、踏实冲积扇影响,土质存在僵硬、盐碱、沙化等问题,适应于低耗水、抗干旱、耐盐碱作物生长。

近年来,瓜州县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低的实际情况,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等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枸杞、蜜瓜、特色果蔬为代表的高效农业面积达2.7万hm2,全县从事农畜产品加工、储运的企业达52家,组建专业合作社140家,初步形成了“企业+组织+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65%,已经成为瓜州县农村经济的特色和亮点。

2 目前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资金短缺

生产户因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商业银行又存在信贷风险担忧,一般不愿放贷,导致资金短缺的问题突出。同时,受技术、市场和自然等多重风险影响,风险规避难度大。

2.2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现有农业技术服务力量紧缺,专业型人才匮乏,难以满足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品种培育等方面缺乏创新,蜜瓜、枸杞等作物种苗完全依靠外部调用,没有形成自主研发品牌。

2.3 农村改革步伐缓慢

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地权、林权、水权改革在农民保值增收和财产增加方面没有破题,农民以土地流转规模发展高效产业的意识不强。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管理不规范、经营效果差、作用发挥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现有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链条短且程度低,产、加、销关联度不高,从地头到工厂、超市、餐桌的营销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竞争实力较弱。

3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把高效农业发展作为扭转瓜州县城乡“三元”结构的切入点,改变现有农业经营思路和模式,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县内外企业与蔬菜产业示范点建立供求关系,设立后勤保障基地,走“以工促农、工农互补”的路子。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干部、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和种养大户赴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现场感受高效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高效农业发展动力。设立瓜州县农业园区管委会,专门配备农业管理人才,配套扶持资金,严格企业准入门槛,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3.2 强化资源整合,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采取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农牧、林业、水务、扶贫、交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大力扶持高效农业发展、优势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培育等,聚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的推广扶持力度,按照“政府主导、银行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信贷、补贴、参股和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服务行业进入高效农业,进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高效农业担保基金,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新的农业保险设防体系,规避和防范自然风险对高效农业的危害。

3.3 完善推进机制,为发展高效农业增添生产动力

鼓励县内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有偿转让的形式就近流转农户耕地,培育土地流转示范点。探索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鼓励农村居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城市居民通过土地流转返乡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工程”,每年定期开展农业项目赴外招商考察活动,引进国内竞争实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集聚,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提升特色高效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建设城东现代农业物流园区,举办农产品产销洽谈、展销展示等活动,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健全服务体系,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基础保障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健全农业执法体系,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确保高效农业生产安全。规范合作组织运营,提高合作社准入门槛,实行技术指导、种植品种、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分配机制“五统一”,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帮扶几户、带动多数”的发展局面。

第3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济宁;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目前,生态旅游农业在国内外正蓬勃发展,它既是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又是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本文就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济宁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优势,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或农业科技园转变观念,注重加强基础建设,添置休闲娱乐设施,开展旅游休闲服务,把单纯的农业开发转向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特别是充满郁郁生机的各类“农家乐”,给城市人民旅游、休闲、观光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二)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效仿,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从目前济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状况看,起步较晚,开发类型较少,仍以观光浏览为主要活动内容,停留在休闲农业的基础层次上,内容不够丰富,度假、体验型项目建设不足,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缺少现代农业展示、教育、示范型旅游活动,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存在着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的问题,一些区域建设总体规划、行业标准和要求还没有统一建立起来,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从整体上看素质仍然偏低。

二、济宁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济宁自然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大市,水资源储量充沛,境内河道众多,交错密布。济宁动植物种类丰富,总计有127科904种。主要名优农作物有金乡大蒜、邹城大葱、嘉祥细长毛山药、鱼台白莲藕、汶上荸荠和泗水核桃等;被定为山东名产的农作物品种有曲阜香稻、鱼农1号水稻、泗水的小杂粮等。林木群既有阔叶林区,也有不少从南方、北方植物种类的引入,还有柘树、皂角、乌桕等珍稀树种。全市草本、木本观赏类植物有203种,既有广泛栽培的月季、海棠、仙人球,也有名贵的君子兰、蝴蝶兰,有美化庭院的雪松、龙柏,也有点缀居室的文竹景天,花卉品种繁多,争相斗艳。药用植物分布广泛,药用价值大,蕴藏量大。动物种类较著名的有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汶上芦花鸡等。这些都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雄厚的科技力量。现代农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济宁市在农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强化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保护栽培、立体种植和粮菜间作、两薯(地瓜、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转基因高抗棉和彩色棉、太空育种成果、人工智能温室栽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等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市实施了科技兴农十大工程和111工程,积极兴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场)。截至2008年全市县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场)210处,乡镇建立各类示范园(场)80处,示范园(场)总面积达到6万亩,投资额2.5亿元。为开发生态、高效、观光、旅游农业广泛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累了宝贵经验。

3、良好的市场环境。生态旅游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住人群,济宁城镇人口209.74万人,客源充足。加之济宁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种多,旅游市场吸引力较强,客流量大,据统计,2008年济宁接待入境游客15.6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77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6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全市上下已形成齐抓旅游工作,齐唱旅游的调,齐举旅游的旗,齐念旅游的经的工作氛围和市场环境。现今济宁市已出台了规范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行为的旅游景区管理规定,为发展壮大生态旅游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较强的区位优势。济宁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山清水秀的临沂地区,西与牡丹之乡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济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华东与华北、内陆与沿海的重要通道,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四条国道纵横境内,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军民合用济宁机场已经通航,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曲阜设有站点。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游客观光旅游、度假休闲。

5、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虽然处于早期萌芽状态,但个别农业休闲山庄初具雏形,如济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任城李营镇的十余处垂钓中心等。加之济宁市经济基础较好,工商经济、民营经济发达,农民创业意识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果树(80万亩)、园林苗木(10万亩)、蔬菜、水产养殖等已有相当规模和名气,资源稍加整理,重点发展8-10处生态旅游农业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推动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力度

1、把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农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业链的延伸,生态旅游农业不仅融合了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更重要的是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切实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手段、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对待,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市委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保证生态旅游农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研究和制定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要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旅游农业投入力度;对生态旅游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提供的信贷、金融等优先支持,对生态旅游农业加大宣传、营销推介,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搞好交通、通讯、水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增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活力。

(二)科学规划,试点推动

1、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一是搞好规划,实行理性开发。济宁人口相对较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大,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二是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近期、远期的主要任务,可开发的景点、各景点景区的定位、旅游市场的细分,以及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论证实施,努力把济宁建成全国农业旅游名城。三是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针对济宁当地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完善行业标准,从当前来看,济宁市人民政府以济政发(2008)26号文件制定了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资源保护、违规责任等规程,这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一以贯之,落到实处,促其规范发展。

2、先搞试点,而后推广。目前,我国和济宁市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整合资源,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和有序发展。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通过抓示范、树立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例如,南阳湖农场在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农业局的倡导与支持下,正在启动农业的规划和建设;济宁市(兖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也已基本形成旅游农业的雏形。

3、加强协调,联合开发。一是在济宁市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和相关配套政策规定下,生态旅游农业涉及的旅游、发改、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应相互协作,搞好协调,成立相关职能机构,从上而下形成比较系统的工作体系,加强研究、宣传和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动济宁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依靠各界力量进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投资,一般是长线投资,投资少不成景,投资大见效慢。投资主体要靠各方面的力量,现在最火爆、最具有生命力的还是农民自办和企业办的农家乐、农庄、垂钓中心等景点景区。因此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旅游农业,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旅游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条件、旅行社组织客源,农林部门给予扶持,市场运作,才能使农游活动人气渐旺,景点逐步成熟。

(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1、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条件。济宁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山水风景较多,特别是历史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集中性特点,济宁市古迹在全国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独具特色,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和文人学者前来浏览探古,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自然风光中有峄山、泉林、南四湖等景色秀丽的山水风景。生态旅游农业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重点,把农游产业当作旅游产业的延伸,让农游战略成为济宁旅游的又一个“站点”,使农游收入成为济宁市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园区建设。突出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济宁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古代遗迹、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把有条件的地方建成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经济龙头、旅游观光的多功能农业园区,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资源”的理念,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中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文化特点,精心设计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如节庆活动、农庄休闲、农家美食、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度假休养和采摘体验等活动。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以新取胜,以特色取胜,以品牌取胜,真正达到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第4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新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讲,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和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以及服务过程的任何个体或集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变化迅速,由原来的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的经营形式转变为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业生产大户、农业服务公司等,它们共同形成了我国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从新疆农业发展过程来看,农业生产用地面积较大,土地耕作的规模化程度较高,从地方到兵团均具备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能力,但新疆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水资源匮乏,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均对新疆的农业生产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新疆农业生产需要迫切转变经营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新疆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一、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从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来看,新疆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民合作社为发展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支撑,并以专业大户为主要发展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及多元的发展态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过程中,新疆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通过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初新疆共有农民合作社1.2万个,入社农户数量约44万户,其间接带动农户数量约80万户,占新疆农户总量的比例接近48%。通过农民合作社进行销售的农产品总额接近55亿元,占新疆种植业总销售金额的10%以上。

专业大户的发展速度稳步提高。相关数据显示,新疆各类种养大户在2014年接近2万户,其中种植大户接近1.2万户,根据进一步的统计信息显示,种植规模在百亩以上的农户接近5万户,总种植面积超过600万亩;养殖大户和其它类型的大户合计约为8000户。种养大户的快速发展为新疆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基本推动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相关统计信息,2014年新疆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接近600个,销售收入总额达到五十多亿元,直接带动农户数量超过五十多万户,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得到较大转变。

二、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是以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为基础,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主要以农户和政府为主体,建立在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并以单个农户家庭经营为特征,其经营规模小,经营较为分散,无法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疆农业发展的规模较大,多数地区的经营模式较为传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新疆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新疆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并且随着新疆各类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壮大,新疆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是新疆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和其他农业大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有限

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较小,其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能力较弱,其中:六成左右的农村合作社资本规模在五十万元以下,资金规模小成为新疆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且新疆农民合作社发展范围基本上局限在本村,缺乏大型的跨区域存在的大型合作社联社,这就导致合作社经营的土地规模非常有限,约三成的合作社经营土地规模不足五百亩。发展规模小,使合作社的经营效益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吸引村民积极入社,新疆2014年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比率不足20%,低于全国33.6%的水平,特别是南疆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滞后,使得龙头企业的水量少,带动能力较弱。

(二)土地流转体系不够完善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机械化基础之上,需要大规模连片的土地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这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的基础。传统的使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单个农户为主,无法使农业生产实现有效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无法适应现有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土地流转制度成为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新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土地流转体系,当前新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限制:第一,农户个体差异较大,多民族聚集导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第二,农户自行流转土地,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想要通过规范化的方法流转土地难度较大;第三,关于土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农户实际开垦和经营的土地规模与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三、推动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培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在完善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提高财政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加速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

在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在推进财政支持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地位,优先对符合条件并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进行项目支持,以实现财政项目支持的精准性。鼓励地方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增加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支持力度,可以对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推行差别化措施鼓励南疆不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大对农村经营人才的培养,树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有效的提供农民收入水平。

(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新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制约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而合适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需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需要从新疆自治区层面出发,引导县、乡两级基层政府部门对集体土地、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农户拥有的土地进行确权登记,在土地开发种植的过程中,对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进行协商,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再则,需要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对已经进行流转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并分类管理,以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反映土地流转情况,并为处理土地流转纠纷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新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新疆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J].改革,2013(02).

[2]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4(07).

[3]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

[4]宋建华. 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析――基于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01).

[5]鲁钊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福利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06).

[6]田聪华,苗红萍,沈鸿,张照新.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模式研究――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6(08).

第5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合行;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83-02

一、贸易融资业务内涵

贸易融资业务是一种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它是依托于真实贸易背景下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而进行的融资,因此贸易融资发放过程中更为注重商品交易的可行性与真实性,其对象是特定的资产而非资产所有者,注重的是资产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而非企业现有的财务状况。

二、贸易融资业务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比较分析

1.授信准入条件差异。流动资金贷款需要企业满足银行内部评级标准,一般银行都要求A级或A+以上客户作为基本准入条件,而贸易融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降低借款人信用等级要求或不受信用等级限制,受企业整个基本面因素影响较小。

2.授信测算方式差异。流动资金贷款是根据银监会规定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净资产等具体测算核定授信额度,因此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质量要求较高,在审核过程中一般都有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需同时兼顾贷款偿还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的每一个因素,而贸易融资则侧重于贸易短流程中的风险衡量与控制,基于交易或者合同来核定授信。

3.担保与还款方式差异。流动资金贷款需要满足必要的担保、质押条件,其还款来源正常情况下为企业的经营利润和日常现金流,而贸易融资是借助上下游客户或商品的信用来实现信用增级,不同的付款方、不同的商品所表现的风险保障系数不同,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有很大区别,其还款来源正常情况下为企业单笔交易的销售收入和确定的未来衍生现金流。

4.发展前景与收益差异。流动资金贷款只有利息收入,其利率定价方式受制于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等职能部门的法律上下限规定,其发展模式各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做到突破性创新,市场竞争力较弱,而贸易融资业务有很多中间业务收入,定价方式也较流动资金贷款更灵活,银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前端收费或后端收费,同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与企业资金需求之间实现完美对接,从银行自身和各个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结算方式、货物状态出发,量体裁衣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融资工具,由于贸易融资的技术含量较高、授信文化难以复制的特点,可以实现同业间的差异化竞争。

5.实贷实付的差异。流动资金贷款需要严格执行银监会受托支付规定,在实务操作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贸易融资中的保理类、卖方融资类等应收账款项下融资,由于是一种交易行为,没有确定的资金用途,是可以不执行受托支付政策的。

三、农合行贸易融资业务落后原因分析

1.员工的业务水平不高。贸易融资重点关注的不再是客户资信和偿债能力,而是交易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目前农合行信贷队伍尚未摆脱报表审查、偿债能力分析的传统工作模式,对新业务学习掌握得不够,进而导致贸易融资业务无法有效开展。

2.缺乏贸易融资对口业务部门支持。目前农合行系统基本上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主管该项业务,使得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审查等分布在多个部门,造成专业化较低、职能不清;同时各行社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其他专业银行较短,联行建设与知名度、认知度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有效控制贸易融资风险的经验还不足;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缺乏上级部门的有力支持,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与操作风险。

3.经营理念落后与风险防控能力薄弱。各基层行社由于受经营责任制考核指标的驱使,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业绩目标,而忽视风险的问题,对贸易融资审核和风险控制趋弱,在实务操作中对于贸易融资额度确定、期限规定与贸易周期匹配、交易的真实性的把关上往往采取“变通”的手法,甚至出现明知是挪用而继续放款的严重情况;同时贸易融资这一相对较新的业务发生风险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疲于应付,基层行社在发生贸易融资风险后对未来开展该项业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受挫。

4.系统内资金调拨与流通困难。某些农合行由于进口开证企业较为集中同时单笔金额较大,企业在进口信用证到期以后对于融资的要求较多且迫切,但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单个行社在交易市场上拆借外汇资金无论在价格和时效性上均存在与其他专业银行的比较劣势,同时自身外汇资金又比较缺乏,由此导致贸易融资产品在数量、报价、速度上均不具有竞争力,而从整个系统范围内看,其他行社有可能存在外汇资金充裕而贸易融资需求不足的问题,但同一地区系统内资金调拨与流通的管理办法与操作模式仍处于自行其是的空白状态。

四、农合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及控制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

农合行目前在贸易融资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设计以及业务操作上客观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农合行必须积极寻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技术支持,争取央行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的人员培训来提高自身对贸易融资业务管理规律的认识,完善贸易融资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强化风险控制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金融基础平台的建设以及对农合行的市场准入门槛和产品开发给予优惠的配套支持。

(二)发挥浙江省联社的龙头协调与指导作用

一是建议浙江省联社改变贸易融资业务定位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的现状,选调优秀人才成立专门的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从全省层面制定统一的符合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产品模块、法律文本格式及相关操作制度,通过借鉴国际银行、行、各基层行社已成熟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办法,加强与专业部门如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征信调查机构的合作,密切注意各贸易国宏观经济、市场、社会、汇率等风险,严格审查贸易融资企业的资信,在对传统信贷业务培训过程中有机穿插贸易融资业务的培训与平时风险预警提示等,切实改变各基层行社由于能力、人手、规模的局限而导致无力开发产品和把控风险的现状;二是发挥浙江省联社和办事处的龙头协调作用,尽早出台浙江省内系统资金调拨与流通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模式。

(三)完善农合行自身建设

1.加强产品经理队伍建设

借鉴外资银行对产品经理考核的 “双线考核,双线计价” 的基本原则来建设产品经理队伍,对于客户经理来说,客户在银行应用的所有产品,如存款、贷款,结算等产生的收益是其业绩体现,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可能协助多个客户经理拓展了多个客户,就其所负责的产品,所有客户使用该产品产生的收益都计入产品经理的业绩。这样使得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不会产生利益分配的冲突,还会起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有利于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的配合,切实改变目前农合行国际结算部的主任所作的工作相当于产品经理,其他员工都是具体的操作员,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的现实。

2.加强员工队伍的培训,增强防范融资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在实务操作中,必须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等知识的专业人才,通过培训强化员工对贸易融资产品真实性的理解。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从贸易背景风险类型识别、严格增值税发票真实性审核、贴现资金流向监督、应收账款回款控制四个方面入手,严格遵守详尽的事前调查制度、合理的事中审查制度和严格的事后检查制度,确保贷前、贷后管理的正常实施。

第6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第7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保护;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94-03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还处于转型时期,农业生产和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近年来出现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更凸显出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只有在组织体系、经营机制和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大力创新,才能满足现在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保障农产品价格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波动,使农业生产与发展更具有稳定性。发达国家的现状说明,农业发展并没有随着社会生产的工业化发展而加快,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的压力在逐年增加的土地财政政策下也越来越大,社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试图从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般状况出发,结合金融支持的相关措施,分析已有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探寻空间。

一、对我国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与国外比较,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健全。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民间组织没有与政府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来共同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也未能给予农业发展更加优惠宽松的信贷条件。根据高振宇(2005)的研究[1],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总量在绝对数字上不断上升,但是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主要是现在中央政府只承担很低的农业支出份额,筹资主体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所造成。对此,解决农业发展应该首先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而农村基础教育支出不应该与县乡等基层财政收入直接对应,应该由更高级直至中央财政承担。赵黎明,张心淼(2010)[2],在分析城市反哺农村问题中认为,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应该充分考虑客观的地理和气候等因素,非常谨慎地给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不能套用一般经济理论一刀切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在其研究综述中对于城市反哺农村的研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但是,没有对政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对农业风险的防范,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政策层面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张新光(2008)[3]认为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低效与高农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使农业生产市场化。让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武翠芳(2006)[4]在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仍是相对较低的。农业固定资产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居于次要地位。农业信贷中只有流动资金贷款,而没有固定资产贷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增长,因为许多结构调整是同大量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相联系的。

二、对日本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彭述林(2008)[5]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发现,伴随着新粮食法和WTO农业协定的实行和签订,日本要扶植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提高国内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农产品销售及流通效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刻调整,一方面减少了粮食补贴,另一方面加大了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实现了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日本每次颁布一项新的惠农政策都会有相应的法规与之配套。因此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是健全与农业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中国农业发展,实施时有法可依,为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广度和深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基础农业服务的投入。吴宇(2009)[6]在研究中提到给予农业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主要目的是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切生产和加工融资农协系统是农业机械等设备投资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同时也贷款给有关联的如化肥、农业机械等大型企业。另外日本的制度金融通过债务担保等将银行的资金注入农村,农协向农民提供的担保来自于政府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利息补贴能有效地调动民间资金进入农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可以用于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都有效地调动了资金进入农村的积极性,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的支持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力支撑。日本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覆盖面广泛的农村合作金融业务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支农的成功经验。相对于日本农业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功能来说,我国现阶段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大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整个农村状况是农户以个人为单元。没有有效的农村合作组织统一组织和指导农民在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国家层面更是没有专门为惠农而建立的农业组织。而日本农协主要建立在社区一级,在农业发展中覆盖面广,措施到位,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到农民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规模效应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渠道。农协组织自上而下结构,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改善了日本农业生产和发展,是日本重要的组织体系。日本农协从金融、保险、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几乎无所不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服务。可见,日本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证日本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简评与展望

在对国内研究的过程中,在制度层面需要政府对农业发展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减少中间环节,使管理更加扁平化。技术上需要区分不同地域进行投入进而扩大技术的覆盖面。另外,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金融支持上给予农业更加优惠的信贷支持,以及成立专门的惠农组织建立农业生产和金融服务之间的纽带。通过对日本农业生产及相关金融支持的研究表明,日本支持农业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是我国现阶段所欠缺的,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配套组织和措施以及农业生产的政策法规在我国也有待完善。基层组织缺乏和结构混乱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在农业保护方面,诸如专门的农产品价格保障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现阶段依旧会出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价格的追逐行为,使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在分析目前对农业发展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学术界针对金融支持农业问题提出的建议并未进行可行性和可靠性验证,能否给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应该是接下来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日本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组织架构和政策法规的完善性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依旧比较落后,农村现有的条件和农民的意识能否使一些措施更好地实施应该对其进一步验证。而且在我国地域差别很大的现实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研究应该有针对性,比如具体的农产品产地的研究和对地域差别的研究,等等。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和配套政策、设施等限制,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应寻找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源所在,应该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以及金融领域对农业的支持现状,从整体把握农业产业链的不足,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高振宇.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一个财政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赵黎明,张心淼.反哺趋势下农村收入差距的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张新光.农业现代化的规律性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1).

[4]武翠芳.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9).

[5]彭述林,吴宇.美日欧农业支持政策比较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8,(1).

[6]吴宇,李巧莎.日本、印度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Summary of Sino-Japanese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Wang Ya-kun1, Xu Ming2, Lin Bin3

(1.Periodical agency,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

Baoding,Hebei 071002,China;3.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第8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超级秘书网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第9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杭州市农业企业筹备上市情况调查报告

强化推进农民职业化

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探索

刍议设施农业技术培训问题

创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途径

关于杭州市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调研

临安市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现况和思考

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品质生活背景下的农业科技反思及对策

关于深化中低产田改造调查与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永恒的真理

建德市农机化工作成效显著

杭州叶菜应急生产机制的实践与探讨

富阳市动物检疫员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

玉米深加工产物在蛋鸡饲养上的试验

小蚕饲养模式的分析和探讨

紫红长条形茄子养分吸收特性探讨

统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淳安县水果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

加强分水江水库渔政管理工作思考

杭州市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余杭区稻田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介绍

提升杭州绿色碳汇能力对策研究

杂交鳢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发展

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

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与建议

购机补贴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乳化剂对黄羽肉鸡生长及饲料消化率影响

桑枝屑栽培鲍鱼菇试验研究

新时期农业工作特征和对策

粗唇鮠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非农建设征用耕地的耕作层利用探索

一串红新品种肥料浓度试验

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

杂交鳢池塘养殖技术

千岛湖本鸡产业化生产情况调查

晚粳稻杭43免耕直播最佳播种期与播种量初探

10个秀珍菇菌株的品比试验

柑桔红蜘蛛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杂交太阳鱼苗种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富阳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对策

蒙古红鮊人工规模繁育技术研究

水产品中环丙沙星残留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优化

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