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列宁的故事范文

列宁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列宁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列宁的故事

第1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安徽安庆望江县第一小学三0七班吴召钒

列宁小时侯的故事》是讲:列宁八岁时,在姑妈家不小心撞碎了一只漂亮的花瓶,当时只有妈妈知道是他干的。事后,妈妈跟他说,做错事情,主动承认过错,那才是个好孩子,于是,列宁写了一封信给姑妈承认了过错,姑妈看后,赞扬他是个好孩子。

从这则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里,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诚信,做错事情要主动承认错误。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块玩,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爱搞恶作剧的同学,很多同学喜欢跟他在一块玩。

有一天,她们中午去小天鹅托管班的同学突然想起去托管班的顶楼(29层)看看风景,我的这个好朋友胆子最大,就吩咐一个同学去报告托管班的老师说她们几个同学中午给学校留堂了,晚些再去小天鹅吃饭。然后,她就带领几个同学从另一个电梯上了顶层看风景,玩耍……

下午上学的时候,在路上我们相遇在一起,她对我说:“今天中午好好玩,老师带我们上天台玩,一个中午没睡觉。”

我当时纳闷了,说:“怎么,老师带你们去玩,还不用睡觉,有这么好的事”

她很肯定地说;“嗯!真开心!”

放学后,家长围成一堆,我问:“怎么回事”,只听家长们议论纷纷地说,我那个好朋友,下午带一帮女同学上天台玩,一个中午都没去小天鹅,老师急得不得了,到处打电话寻找她们……

我说:“她说是老师带她们上去玩的。”家长们说:“那是骗你的。”

我这才恍然大悟,觉得这种行为很不诚实。骗老师,骗家长,骗同学,不是一个好孩子的行为。

第2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1 楼板和墙体的裂缝原因分析:

哈市某建筑施工时处于盛夏季节,连续高温,当时浇注该段楼板时,气温高达38℃,加上中午烈日曝晒,而设有采取覆盖或其它有效的养护措施,致使砼里的水分迅速蒸发,砼收缩而产生干缩裂缝。本文下面介绍应用一种碳纤维加固混凝土裂缝的方法。

2 楼板和墙体的裂缝检查:

2.1 检查房屋外墙是否有裂缝(有漏水的隐患)。

2.2 承重墙是否有裂缝,裂缝是否贯穿整个墙面且穿到背后,是否有倾斜性裂缝(有结构安全隐患)。

2.3 承重墙是否有贯穿裂缝且在不同楼层墙体的同一位置均出现有方向、有规则的裂缝(有结构安全隐患)。

2.4 检查楼板(地面和顶板)是否有对穿型裂缝(与房屋横梁平行的裂缝),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8.1.1条规定,裂缝宽度在现行设计规范允许范围(0.3mm)内属一般缺陷,不影响现浇板的承载能力。但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有不利影响。

2.5 检查楼板(地面和顶板)是否有受力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支座处的板面,或板中部的板底。此类裂缝一般表示为与墙角呈45°的裂缝、与横梁垂直的裂缝等,这种裂缝往往不对穿,形状外宽内窄。应该说这类裂缝往往对结构安全和耐久性都有影响,是需要业主认真对待的。

2.6 阳台、雨蓬等悬挑结构板是否有贯穿裂缝(有结构安全隐患)。

3 楼板和墙体的裂缝处理措施:

楼板和墙体的裂缝处理的目的是补强砼与防渗漏水,一般采用环氧树脂灌浆与堵漏灵修补两种方法进行处理。

3.1 对裂缝大于0.5mm的县贯通楼板裂缝,采用环气树脂灌浆的方法。

3.2 宽度在0.5mm以下的楼板裂缝,采用堵漏灵修补的方法。

3.2.1 裂缝修补分化学灌浆法和表面封闭法:

裂缝修补化学灌浆法:是用压浆设备将化学浆液灌入混凝土构件裂缝的一种修补方法。因灌入的浆液能与混凝土较好地粘结并增强构件的整体性,故它可使构件恢复使用功能,提高耐久性,达到防锈补强的目的。

化学浆液有两种,一种是以环氧树脂为的环氧树脂浆液。一般用于修补0.2~0.5mm宽的裂缝;另一种是以甲基丙烯酸甲脂为主的浆液,该胶粘剂为改性环氧树脂类胶,有极强的渗透力,可彻底修复各种混凝土结构裂缝,能灌入0.05mm的细微裂缝中,一般用来修补0.2mm以下的裂缝。化学灌浆法常被用来修补因裂缝而影响使用功能的结构或因钢筋锈蚀导致结构耐久性降低的构件。如混凝土水池、水坝、梁、板裂缝修补等。采用本灌缝胶灌缝只需2kg/cm2的压力,属低压技术,即缓慢的将液体逐渐压向缝的间隙,而且是持续的压力,一般至少在10分钟以上。这时在裂缝内部产生的“呼吸”而排出体外,从而使裂缝充分被胶灌流密实;故而低压持续为本灌缝胶的最大特点,可灌入到0.05mm宽甚至更细的裂缝末端。

3.2.2 化学注浆补缝施工工艺:

(1)裂缝表面打磨处理,清除裂缝附近尘土、油污、测量裂缝宽度。

(2)确定注浆嘴位置,并预先贴上胶布,按裂缝越细间距越小的原则布置注浆嘴,一般在30-20cm之间,一条裂缝上必须设置有进浆,排气或出浆口。

(3)配制封缝用胶,用刷子添刷在裂缝上,厚约,宽20-30mm,封闭裂缝。

(4)揭去设在注浆嘴处的胶布,以粘嘴胶将注浆嘴跨缝粘牢。

(5)待粘嘴胶硬化后,重新在注浆嘴处及裂缝上补刷一次封缝胶。

(6)开始注浆前,先配制注缝浆,配制要适量,做到随配随用。

(7)将注胶器出浆嘴插入注缝浆液中,提升活塞吸入浆液,将补缝器插到注浆嘴上。拉紧手环使皮筋伸长,将手环架在活塞后座上,利用弹簧的压力,推进活塞使浆液压入裂缝。

(8)观察相邻的注浆嘴,当流出浆液时,说明两嘴间裂缝已注入浆液。松开手环,将压胶器移到另一个注浆嘴上使用。

(9)全部裂缝注完后,第二天就可铲除注浆嘴和封缝材料,清理裂缝表面。

4 碳纤维加固适用范围

碳纤维加固法可用于混凝土结构抗弯、抗剪加固,同时广泛用于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造物的防震、防裂、防腐的补强。混凝土结构物、桥梁及建筑物的梁、柱、面板加固。・隧道、港湾设施、烟囱、仓库、厂房的加固。受盐害的混凝土、桥梁以及河川构造物的防护和加固。

工艺原理

将抗拉强度极高的碳纤维用环氧树脂预浸成为复合增强材料(单向连续纤维);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沿受拉方向或垂直于裂缝方向粘贴在要补强的结构上,形成一个新的复合体,使增强粘贴材料与原有钢筋混凝同受力增大结构的抗裂或抗剪能力,提高结构的强度、刚度、抗裂性和延伸性。

工艺流程可以归纳为:

施工准备 -砼表面处理 -涂刷底胶-构件表面残缺面修补 -粘贴碳纤维-表面养护-找平材料配置-底层或树脂配制-浸渍树脂配制编辑本段操作要点

4.1 混凝土表面处理

4.1.1 土构件表面的残缺、破损部分清除干净。

4.1.2 对经过剔凿、清理和露筋的构件残缺部分,进行修补、复原。

4.1.3 缝修补:缝宽小于0.2mm的裂缝,用环氧树脂进行表面涂刷密封;大于0.2mm的裂缝用环氧树脂灌缝。

4.1.4 打磨:将构件表面凸出部分(混凝土构件交接部位、模板的接槎等)打磨平整,修复后的构件表面尽量平顺。

4.1.5 洗打磨过的构件表面,并使其充分干燥。

4.2 缺陷部位涂刷底胶:配好的底胶(粘结剂),用涂刷均匀于缺陷部位的砼表面。

4.3 构件表面残缺面的修补:氧腻子对构件表面残缺面的修补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要点如下:

4.3.1 子主剂、固化催进剂、固化剂按规定比例称量准确,装入容器,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4.3.2 件表面凹陷部位用环氧腻子填平,修复至表面平整。在残缺修补中使用环氧腻子时,要在气温-5℃以上,相对湿度小于85%的条件下施工。腻子涂刮后,表面仍存在的凹凸糙纹,应再用砂纸打磨平整。

4.4 涂刷底胶

将配好的底胶(粘结剂),用滚筒均匀涂刷于需要粘结的砼表面。

4.5 粘贴碳纤维

粘贴碳纤维材料之前,首先应确认粘贴表面干燥。气温在-10℃以上,相对湿度RH>85%时,如无有效措施不得施工。为防止碳纤维受损,在碳纤维材料运输、储存、裁切和粘贴过程中。应用钢直尺与壁纸刀按规定尺寸切断碳纤维材料,每段长度一般以不超过6m为宜。为防止材料在保管过程中损坏,材料的裁切数量应按当天的用量裁切为准。碳纤维纵向接头必须搭接20cm以上。该部位应多涂树脂,碳纤维横向不需要搭接。其施工工艺要点如下:

4.5.1 粘贴树脂的主剂、固化催促剂和固化剂应按规定的比例称量准确,装入容器,用搅拌器搅拌均匀。一次调和量应以在可使用时间内用完为准。

4.5.2 贴时,在碳纤维和树脂之间尽量不要有空气。可用罗拉(专用工具)沿着纤维方向在碳纤维材料上滚压多次,使树脂渗浸入碳纤维中。

4.6 养护

粘贴碳纤维材料后,需自然养护1-2小时达到初期固化,应保证固化期间不受外界干扰和碰撞。

第3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摘 要]《灰雀》一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选择,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第4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我们总是把知识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道德的培养。而做人之本不是知识,而是道德。

列宁的故事大家是否听过呢?列宁,他是苏联首要创建人,一天,列宁去理发,大家看到是列宁,便纷纷让座,怕他耽误了工作。可列宁却笑着谢绝了,说,“我们应遵守公共秩序,按先后顺序理发。”说完排到了最后。

又有一次,列宁下楼,在狭窄的过道上,碰见一个女工端着水上楼。那女工一见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退回去,列宁忙阻止道:“不必这样了,你端了东西走了半截了,我却没有拿着东西,请您先过去了吧!”他把“请”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等女工上了楼,他才下了楼。

读了列宁的故事,大家一定也有所感悟吧?是呀!道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人都该遵守的社会规范,它是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呀!作为一位伟人,列宁不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傲慢无礼,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称赞之处呀!

尊重也便是一种道德,尊重没有低贱高贵之分,尊重便是做到人人平等,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要因自己比别人略高一筹,便自命不凡,自高自大。

一次,一个“巨象集团”某部门经理领着孩子来到花园,见一老人正修剪草丛,于是就扔了一团纸在那老人脚下,老人捡起丢入了垃圾桶。妇女趁机教育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他一样没出息!”老人这时走了过来,告诉她这只有巨象员工才能进来。妇女骄傲得掏出一张证件,说:“当然了!”

“可以借你的手机用一下么?”妇女不情愿的将手机给了老人,同时教育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和这穷人一样,这么老了还没手机!”这时老人打完了电话,很快,一名男子过来了。老人说建议免去这妇女职位。那男子对老人很是恭敬。原来那是总裁大人!老人对孩子说:“要高贵,便得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说完扬长而去。

道德,是遵守公共秩序,是礼让,是尊重每一个人……

也许以上例子大家都不可能亲身体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过道德?也许,大家还没遇到过这些事吧,那我们就拿班级来说说吧!在班级的走廊与教室中,自然不会缺少垃圾与纸屑,而当你看见这小小的东西时,你是否弯腰捡起它,并丢入垃圾桶?或者你想着这不是自己扔的,不关自己的事,便不屑的走开呢?也许有人会想:反正老师也不在,我捡起来也没人夸奖我,我不捡也没人批评我,那吗要去捡呢?是的,确实是这样的,但这一念之差,其实便是道德的分界线。

“……。”有时同学生气了,便随便骂人,骂别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心里也许爽一些了,可被骂的人呢?他们心里会多么不高兴呀!说到底,做到不随便骂人,文明说话,也是一种道德!

公共场合不喧闹,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这些都是道德呀!

第5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更要注意发现、调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而创造环境。在这方面,小学语文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措施。

一、运用插图,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少年儿童具有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认识事物具有直观性。因而,小学语文课本内编排了大量的彩图、彩照,便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新课教学中,利用插图导入,创设课文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先出示插图,再引导学生看图:(1)图上画了什么?(2)乌鸦在干什么?可是瓶子里的水怎样,瓶口又怎样?(3)乌鸦喝到水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课文是怎么样描述这幅图的内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乌鸦喝水》(板书课题),听老师读课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插图上,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演示实验不仅能直观、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称象》时讲到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于是我准备了一些用具,用来演示该方法:(1)用一个透明的水缸装上水,把一艘模型船放进去,然后把一头玩具大象放入船中,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并理解“船舷”一词。(2)再把大象从船上拿出来,往船上装预先准备好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3)然后用天平称一称船上的小石子。(4)小石子共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立刻追问学生:“你们有谁能想出比曹冲这个方法更好的办法来?”学生立刻进入冥思苦想的状态。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可以用人代替石头。因为石头比较重,又要搬,而用人就不用搬,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总重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通过简笔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笔画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与直观的说明性,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用简笔画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为了探讨“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这个问题,我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屋各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学生讲: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老师板画一座小山,山上有一间屋子,说:“这是列宁的住处。”接着再一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花丛、园子、小屋各在什么地方,一边板画花丛、园子、小屋。我再问学生,小屋的旁边应该还有什么?为什么?学生很快便想出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为了照顾蜜蜂就把蜂箱放在房子周围。接着,我让学生看着图画,思考一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养蜂人的,把列宁的想法说出来。这样的简笔画,既能直观、生动地体现出文中的意思,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事件的发展,续编故事,即从课文讲述的结尾想象事件可能的延续。如,我在教学古诗《所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结尾和插图来想象牧童有没有捉到蝉?如果捉到了,是怎样捉到的;如果没有捉到,牧童的心情会怎样?通过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

第6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一堂语文阅读课的导入环节精彩与否,决定着整堂课的质量。教师如果能在上课之初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创造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就会为上好阅读课奠定坚实的基础。精彩高效的导入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不偏离文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准确地判断和关注学情,引领学生学习;第三,智慧地研究儿童,懂得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情感。

一、结合课文,借助问题导入

没有问题,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要结合课文内容,在导入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于课堂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为一堂课创造探索的气氛。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课《灰雀》,课文的主人公是列宁和小男孩,但是却以灰雀为题。什么是灰雀?它是俄罗斯常见的一种小鸟,跟麻雀相似,但比麻雀的颜色好看,很漂亮,叫声清脆,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这只平凡的北方小鸟和伟大的革命家以及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之间怎么会产生关系呢?于是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灰雀和列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列宁和小男孩又是如何因为灰雀发生了联系?这样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疑问,并根据这几个问题产生了逻辑关系,有机地串联起了整篇课文。慢慢地,学生从关爱动物的列宁最后走向关爱儿童的列宁。课堂适当地有一点点挑战性,一点点矛盾冲突,会很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教师提的问题感到有兴趣,渴望知道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儿童的方式,用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再多的教学技巧和智慧,都要建立在懂儿童的基础之上。研究儿童后会得到这样一个学情:讲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能够轻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说到矛和盾的集合,可以给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觉得这卖矛的人很可笑,却没有人想到可以把矛和盾统一到一起。在古人眼里,矛和盾是一对敌人,死对头。但是,在一个欧洲人眼里,他把这两个敌人、两个死对头变成了朋友,并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死对头是如何变成好朋友的?借助这个成语故事,给学生设下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矛和盾是如何变化的,如何在变化中相互结合。

三、师生互动,做游戏导入

游戏是启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式。创设游戏情境导入课堂,贵在师生互动,有效地引导孩子参与其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文《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多彩,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写秋天的颜色,秋天的味道。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这样设计:让一个孩子站上讲台,给他蒙上眼睛,拿一个苹果让孩子闻,然后问他:“你想到了哪个季节?”“想知道自己猜测的结果吗?”然后再让他睁开眼睛看,问他:“看到了什么颜色?”“是的,这个苹果就是在秋天成熟起来的,秋天带给我们丰富的色彩和好闻的味道。这个美丽的秋天又是谁带给我们的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读《秋天的雨》。”通过这个有趣的游戏,孩子们会觉得学习语文有意思,探索课文的意愿更强烈。

四、联系旧知,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人们往往因为无知而产生恐惧。低年级的孩子,因为生活经历简单,经验不够丰富,一看到新的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能够做到充分想象和主动理解。所以,要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导入课文,借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产生类似的情感,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经历能消除对未知状况的畏难情绪,引起孩子的共鸣,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北京的春节》这一课中,春节是个大题目,学生猛地一看,脑袋里像放烟花一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念头和想法,但是做不到有逻辑、有条例地叙述和认知。这时,可以先请学生讲述自己过春节的经历,联系感性的经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展开联想。然后请学生到课文中去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孩子们在相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里产生了共鸣,不仅使孩子了解自己,更产生了去认知他人的兴趣。

第7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我接听电话,一个急促的声音传来:“孙老师吗?我是张雨的父亲。张雨回家的路上被几个坏小子打伤了,你快来医院看看吧!”

我大吃一惊,连忙放下手头的事情,慌慌张张赶往医院。

医院急诊室门口挤了一堆我的学生。急诊室里,张雨坐在桌旁,脸上、衣服上满是灰土和血迹。他的头被打破了。医生已经给他清洗完伤口,正在缝针。张雨的父母站在一旁,父亲表情凝重,母亲泪水涟涟,然而从张雨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儿痛苦,仿佛医生手里的钢针穿刺的是别人的皮肤,甚至,我从他的嘴角隐约感到了一丝笑意,看来他把自己的受伤当成了一种荣耀。无论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张雨的坚强都令我赞叹。

我走出急诊室,向其他学生询问事情经过。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放学后原来他们一起走,后来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分手。当张雨正要走进一个巷道时,从巷子里忽然出来四五个比他们年龄稍大的小子拦住张雨,伸手向他要钱。他不给,那几个人就从袖子里抽出铁棒一边威胁一边强行搜身。张雨不肯示弱竭力反抗,结果被打翻在地……

张雨头上的伤口缝了七针!

送张雨回家后,我首先安慰了他几句,并夸奖他坚强。张雨面露得意之色,看得出,对自己的伤势他并不在乎,而更在乎别人对他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和看法。毫无疑问,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被抢时勇敢,受伤后坚强。

然而,我随后的话令他的得意之色顿消。我说:“你当时不应该反抗。你完全没有必要表现得那么勇敢。”

别的学生包括张雨的父母也对我的话感到很吃惊。

片刻,张雨委屈而困惑地问:“我做得不对?老师在课堂上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要敢于和坏人斗争吗?”

我拉过张雨的手,那上面有好几处擦伤。我怜惜地轻轻抚摸那些擦伤,说:“没错,是要敢于和坏人做斗争,否则坏人不就越发肆无忌惮了吗?可是,那要分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你现在只是初二的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而且面对的是手持铁棒的四五个比你大的坏人,你怎么可能斗过他们呢?在这种场合,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尽力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不是和他们斗。也就是说,你应该选择顺从,选择不那么勇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勇敢,而是莽撞。”

张雨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你是不是觉得如果不反抗很没有面子?我讲一个列宁的故事吧。那是十月革命刚成功不久,一次列宁坐车去克里姆林宫开会,途中忽然遇到一群拦路抢车的劫匪。列宁的警卫员正要拔抢反抗,列宁连忙摆手制止,然后很顺从地下车,听凭劫匪把车抢走。因为他们知道,劫匪人多势众,如果打起来,他们根本不是对手,结果只能是车毁人亡。车被抢走后,列宁步行赶到克里姆林宫,就以这次被抢劫为例做了一次很著名的演讲,说明有时妥协是必要的,比如屈辱地和德国订立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你说,是列宁懦弱不勇敢吗?或者他当时没有面子吗?当然不是。通过这件事,人们反而更加钦佩列宁的睿智,因为他能够审时度势,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勇敢。列宁在这方面不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吗?”

张雨的心里依然存有疑虑。他问:“那以后遇到这种事情,我该怎么做呢?”

我说:“把钱掏给他们,然后跟父母和老师说,或者到派出所报案。”

张雨的父母连连点头。

第8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礼貌,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文明是体现一个国家国民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水准。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文明不能够冷眼旁观,更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身体力行,从点滴小事做起。

古语云:“诚于中而形于外。”将文明礼礼貌是一个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我们就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心灵美好的人。

列宁同志有一次下楼遇到一个女服务员端水上楼,女服务准备闪开,列宁同志说:“你端着水,理应先过。”一点小事,反映了列宁同志先人后己关心他人的美德。也正是因为列宁同志能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育成了他光辉照人的形象。古语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得。”由此看来,讲不讲文明礼貌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大问题。

如果上面讲的也还是小事,那么文明礼貌涉及到民族尊严,总该是大事了吧。

李鸿章有一次出使俄国,在公众场合吐了一口痰,被外国人大肆渲染嘲弄。吐一口痰,事何其小,丢了自己的人格,也无所谓大。但丢了国格,损害了民族尊严,还能以小视之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文明礼貌的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将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第9篇:列宁的故事范文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位正在过马路的盲人。不要等待,伸出你的双手,让他走过一个安全,充满爱的马路。

当我们无忧无虑地坐在公交车上时,看到一位行走不便的老人,让出你的座位,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了自己,不要谩骂。一句轻轻的:“没关系!”却永远刻在了别人的心灵上。

当我们在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很开心,很快乐。因为他们还知道有人关心他们,还有人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爱,还有人在乎他们,还有人需要他们。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