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乌鸦喝水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乌鸦喝水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乌鸦喝水教学

第1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效果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我对此的理解是:有效课堂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互动,使学生有所收获,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有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通过利用课前准备的乌鸦头饰、做实验的小石子、小口的半瓶水,制作的课件,不仅充实了课堂教学,还让学生感悟了乌鸦找水到喝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二、课上需要严谨的结构和轻松的氛围

1.良好的教学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引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乌鸦喝水》这课的教学导入中先出示乌鸦图,再让学生说说乌鸦的样子把学生慢慢引入课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精彩的学习过程就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有效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通过让学生分小组演示乌鸦想办法喝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乌鸦喝到水的喜悦,又明白了遇到事情要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3.细节的准确处理就是有效课堂的剂

教师要懂得微笑。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赞美。这样做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三、课后需要认真反思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坚持不断地写教学反思,能使我们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中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2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例1:选择题。如图,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它看到了一个装有水的瓶子,但水位较低,且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沉思一会后,聪明的乌鸦衔来一个个小石子放入瓶中,水位上升后,乌鸦喝到了水。在这则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从乌鸦看到瓶的那刻起开始计时并设时间为 (秒),瓶中水位的高度为 (厘米),下列图像中最符合故事情景的是( )。

在批改试卷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B,也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D。后来我在总结试卷时让不同答案的两个学生说说想法:其中选B的学生认为图中的那条小弧线表示乌鸦在沉思,接着就是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子,随着石子的不断增加,水位在不断上升,时间也在不断地增加,从乌鸦开始喝水时水位开始下降,一直下降到瓶子中只剩下石子时乌鸦才善罢甘休。接着选择D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和B的看法不同主要在于乌鸦从开始喝水到停下来时的水位要比没喝之前要高,因为开始的水位时乌鸦是喝不到水的,所以它才要往里放入石子,而B图表示乌鸦喝过以后水位已经很低了,照这样想乌鸦开始时就没必要往里放石头了。经过这样一番解释,选B的同学认识到了自己在判断时的失误,从而赞同了D的答案。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说说A和C错在哪里。有了刚才的经验,生1:A图里乌鸦发现喝不到水后,图里不该出现向下的折线,与题目意思不符;生2补充:乌鸦还沉思了一会呢,图里没表现出来。生3继续补充:图A里那条长长的折线表示乌鸦加了很多小石子,可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不禁感慨:是啊,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生4:从图C中不能看出乌鸦沉思了一会,所以C也不对。

是啊,在小故事“乌鸦喝水”的情境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边读题目,边研究每一条小折线的意义,经过了一番研究与讨论,孩子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说一道好的习题就是一把钥匙,能帮孩子们打开数学的一扇大门,引领孩子们自己去探究数学的奥秘,真正体现出了数学好玩。

例2:104路和106路公共汽车早上7时同时从起始站发车,104路车每15分钟发一辆车,106路车每10分钟发一辆车。列表找出这两路车第二次、第三次同时发车的时间。

这是由书上的一道练习题改编而来的,原题是这样的:“1路和2路公共汽车早上7时同时从起始站发车,1路车每6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每8分钟发一辆车。列表找出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对比这两个题目好像区别不大,只是把1路和2路换成了104路和106路,原来只是求第2次同时发车的时间,现在改成求第2次和第3次同时发车的时间。可是这一小小的改编对于学生来讲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这里的学生经常坐的是104路或106路,他们对104和106很熟悉,而且发车时间也与实际相符,学生做题目时自然感到很亲切,在找到了第2次同时发车是7:30之后,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并很快找到第3次同时发车是8:00。在“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有别的方法吗?做做看。”这个问题时,我以为绝大多数学生应该会用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很多学生通过列表发现了规律,直接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道原本很普通的习题,经过小小的改编,变成了孩子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数学,孩子们在做数学,也是在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为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这样的命题就符合新课标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背景下解决数学问题。

一道好的试题不但可以考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情况。虽然这题对学生来讲有点小难,但是作为老师不能因为害怕学生难而错过让学生去探究的机会,不能等到考试过后再来亡羊补牢。

一份好的试卷不但可以考出学生的三六九等,也可以为老师指明教学的方向。比如例1告诉老师一个经典的小故事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轻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这样的习题比老师自己讲两节课效果都要明显。看来,提供好的教学资源确实很重要。例2告诉老师在面对习题教学时不要仅仅就让学生把题目做完就完事了,作为老师要尽量挖掘习题中的教学价值,尽量把每一个习题都用够,不能就题讲题。

第3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小学生在习得拼音和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从浅到深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起点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导学问题,以指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奶奶的白发》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儿歌“爷爷亲、奶奶好,天天为我们把心操,奶奶的头发全白了,我们的步子加快了”导入课程,然后以问题“奶奶的白发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奶奶会有白发,奶奶的白发会变黑吗”为指引,引导学生展开课文的自主阅读。奶奶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这样雪白的头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小作者给的。教师提出问题:“奶奶在平时为自己和爸爸做过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奶奶做饭、洗衣服,奶奶对自己的呵护和关心,学生们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案例,逐渐理解奶奶的白发是辛苦所致,并培养学生对奶奶的尊敬和爱戴。在奶奶的白发还会变黑的问题指引下,学生逐渐理解,辛苦和操心逐渐使奶奶的身体变得脆弱,要孝敬奶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为奶奶洗脚,祝奶奶幸福”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以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学习

语文课文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理解课文内容必须与当时的情景结合。例如,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叠一只小乌鸦,并准备一个高脚小口瓶子,让学生自己实践,想办法让自己的乌鸦喝到水。学生们不断尝试,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子放倒,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口用石头砸破,有的学生想到自己拿瓶子喂乌鸦喝水等等,学生的方法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乌鸦想到了哪些办法,哪个办法使乌鸦喝到了水,哪些办法乌鸦没有喝到水,为什么那些办法没有让乌鸦喝到水。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实践,逐渐画出文章中的几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就是逐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以乌鸦为主体展开思考,有的同学思考,乌鸦用嘴衔着石头力气不够大,打不碎瓶子,而且破的瓶子会把乌鸦弄伤,有的同学说乌鸦力气不够大,瓶子倒不了等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乌鸦的智慧,并体会到遇到问题发挥智慧的重要作用。

三、以扩展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

第4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关键词:阅读;主导;结合;兴趣

巴班斯基指出:“将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融合在一起,就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副兴趣的催化剂,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成为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激其情,启其疑,奋其志,引其思。有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看到“乌鸦喝水”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它到哪里喝水?它是怎样喝到水的?生:不知道。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这种导入,抓住了课文的主线,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详略得当,重点引导

教学如同行文,也有详略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类型、文章体裁、学习能力等,认真分析研究,确定教学重点,重点引导,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杨梅的形状、颜色及味道三个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写具体的。(1)写形状:看到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2)写颜色:从外到里,先是……随后……最后……(3)写味道: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感受来说明杨梅由生到熟,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不同味道。通过引导讲解,学生不仅学懂了文章内容,而且能轻松模仿写作同类型的状物文章。

三、难点分散,降低坡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突破重点,分散难点,降低坡度,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1)教师要认识难点。如教学《的睡衣》一文难点较多,但文中人物及地名是理解本文的最大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2)教师要分散难点,如《的睡衣》这一课,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处理:①从题目入手,问学生什么是睡衣?本文讲谁的睡衣?是什么人?②简介生平事迹和睡衣的意思;讲清和邓奶奶的关系,把“二万五千里”“延安窑洞”“红岩村”穿插在人物简介中,让学生了解人物及地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及句子意思,达到降低坡度、减小难度的目的。

四、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合理训练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学中,重读书、重体验、重积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教师引导说:“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知道了作者写杨梅是从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的,使我们对杨梅有一种想尝一尝的感觉。你们能不能根据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土特产?大家请分组讨论后再写。”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要求。有效地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五、做好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跟办事一样,必须有始有终,首尾照应。好的结课,能产生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的效果。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是这样小结的,师:同学们,学了本文后,大家知道,东郭先生是一个心慈手软、宽怀仁厚的人,如果遇到像狼一样的人,你们该怎么办?生:坚决除掉他。师:请同学们续写《东郭先生和狼》,让东郭先生再一次遇到狼时,相信老农的话,用智慧战胜了凶狠狡猾的狼。这样小结,不仅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5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一、明确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具有随意性和情绪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在观察时往往只是粗略看一看,有时连图上画了些什么都不清楚,就争先恐后地回答,抓不住观察的要领。因此在观察前,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例如,教《花园果园》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观察后回答:(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2)各种果树的花是什么颜色?(3)各种果实的颜色与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按要求观察图画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图画边回答问题,练习说说。如此反复,就能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二、按一字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的顺序;有的从上到下;有的从左到右;有的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有的按方位变化或参观游览的顺序;也有的从人到景或从景到人。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观察内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教《秋天》一课,应指导学生由上到下进行观察;天上――蓝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边飞边叫的燕子;地下―― 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梧桐树、落叶、小鱼、蚂蚁。又如,教学《温暖》一文,要指导学生按从人物到景物的顺序观察图画。本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敬爱的关怀、尊重普通劳动者,表现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高贵品质。因此,观察时从人物入手,以人物为主,细致观察,然后再观察景物,以景衬人,加深理解。

三、设置问题,仔细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思考。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三幅插图内容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乌鸦喝水,可是又喝不着水,你们想想乌鸦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学生:“乌鸦的心情很着急。”)接着又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乌鸦的心情很着急呀?”(学生再细心观察后:“乌鸦的两只翅膀像两只手一样抱着瓶,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很着急。”)又问:“乌鸦昂着头,歪着脑袋,样子像什么?”……

学生从乌鸦的眼睛、翅膀、头等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中,学会了抓住细节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四、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第6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一、识字教学中重视个性化的感悟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对字词的解读有他们独创的见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赏识他们的独到之处。1、字形的识记。学生在识记生字时,会自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合一合”、“移一移”的方法,由熟字到生字,还有的采用联想、想象,由形到义,甚至采用编儿歌、猜字谜的方法,真可以说是识字方法“百花齐放”。2.对字义的理解。有充满儿童的情趣的,或用表情或用动作表演来表达他们对字义的理解,更有充满睿智的。在教学第一册识字《口耳目》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哪些有联系的词可放在一起,学生不仅按动物、植物、人体器官、自然景观等归类,还说出了各自的共性,如“人体器官都很宝贵,应爱护”、“植物都有叶、有根,都是绿色的”等。有的还把看似不相干的词联系起来放在一起,如“竹”与“口”放在一起,其理由有:(1)竹子可削成筷子吃饭;(2)竹子刚长出时是笋芽儿,可做菜入口吃。“鸟”与“木”,教师顺势问:“怎样才能让鸟儿有幸福的家?”生:“我们要多种树,多栽竹。”――多么闪亮的思维火花,着实让我们不能小看这些年仅7岁的孩童。

二、阅读教学中,重视个性化的感悟

感悟是学生个体内心的体验,识字的感悟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学生的感悟中可折射出他们的生活,使生活走进课堂,又引课堂走进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凸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此,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得以充分的培养与锻炼。

1.重视阅读的指导。正确的阅读是感悟的前提,指导学生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正确的阅读,要求做到“四不”:不读错字,不漏字读,不加字读,不重复读。熟读成诵时,教师可利用音像提供背景,烘托气氛,可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对课文第一部分朗读的感情指导是:焦急(到处找水喝)――惊喜(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失望(可是水不多,瓶口小)――沉思(怎么办呢)……在琅琅的书声中听得出语调的轻重、缓急,感觉出情感的跌宕起伏。

2.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悟。如:学生读了《乌鸦喝水》一文第一部分后,便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有表现焦急的乌鸦,拍打着翅膀四处找水;有表现惊喜的乌鸦,把嘴使劲往瓶里伸,急得绕着瓶子团团转。此时,教师顺势利导:如果你是这只乌鸦,怎么办呢?学生经过自己的沉思,交流得出了不少办法:有用麦杆吸的,有用双翅抱着往嘴里倒的,有削去瓶口的……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答案,教者都报以赞赏的微笑。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的意义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学生的经验与体验进入了课程,课程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带入课堂,联系社会生活,加强了语文实践,锻炼了语文运用能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的后一部分中,学生读懂了乌鸦的办法后,我没有实验给学生看,就向学生问道:“乌鸦的办法对吗?”学生回答:“对!”我又问:“你怎么知道是对的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而后举起了小手,一个学生说:“洗澡时,我躺在澡盆里,发现盆里的水升高了,我就知道乌鸦的办法是对的。”另有一个学生说:“我看见妈妈泡菜时,把菜一块块放入菜坛里时,坛里的酸水慢慢升高了,有时还漫出来了。从这,我也知道乌鸦的办法是对的。”也有一个说:“晚上洗脚时,把脚伸进盆里,我发现盆里的水升高了,这也说明乌鸦的办法是对的。”还有一个说:“一次,我把糖块放进杯里,看见杯里的水也升高了。这说明乌鸦的办法是对的。”这些回答中不难发现学生已经融入了课堂,建构了自己的知识。

三、汉字书写中,注重个性化的感悟

第7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一、要在读中识字、学词

低年级语文教材采用全文注音,为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识字和阅读结合提供了条件。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重点认读生字,解决字音渗透字形和字义,再读课文,结合语言境和具体事物,重点理解字义,巩固字音,再现字形,学完课文进行字形分析和书写指导,体现了识字是为了读书这一指导思想。如教《怀素写字》一课,第一步,我让学生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掌握“先”等7个生字的读音,初步了解字词的意思。第二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了解用法,理解课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是为了阅读,阅读又可以学习巩固更多的生字、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随文识字,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生字,要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看准字形,读准字音的同时,也要将它放入到文中进行整体认识,体会语义。这样,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及用法就掌握得更牢了。

二、要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小语阅读教学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识字、学字、学句式为了更好地读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述目的要通过学生对文章反复地读来实现,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内容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近,只要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重音、停顿,就基本上懂了。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二段,主要讲乌鸦找到了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喝不着水。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把这段话读通,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我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读文:“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呢?”学生通过读,弄清了喝不着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然后我再点拨:“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不到别处找?”“怎么办呢?”说明乌鸦要想出喝水的办法。学生理解了内容之后,我进一步启发:“乌鸦在去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水的情况下,看到了一个有水的瓶子心情会怎样?看到水而喝不着时心情又会怎样?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的情形又会怎样?”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继而想方设法要喝到水,进行认真思考的心理过程读得淋漓尽致,由于学生理解了内容,达到了有感情地读的要求。这样读中讲、讲中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在读中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小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却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更不用说生动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怎么能与他人很好地沟通、合作呢?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们从事学习、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多数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别人笑,少数人虽能积极举手,想说但又说不清。在教学中重视兴趣的激发。平时还可以多进行口头造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举行讲故事比赛等,通过表演的竞争鼓励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在说话训练中,我力求做到练说的形式多样,如:听说故事、绕口令、儿歌、谜语、看实物、看表演练说、看图、做游戏、做小实验练说以及转述、扩讲等。再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就能激起孩子们头脑中的想象,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何说起?该怎样说?这是学生说话的难点,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是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低年级学生要先从说一句话、几句话到一段话,特别注意由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从简到繁,逐步提高。

第8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一、重自主探究,激趣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丑小鸭》时,有个同学提出了问题: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是不是长得丑的鸭子都能变成天鹅?这看似荒谬的问题其实也反映了儿童内心世界的困惑。课文中并未提到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这个空白是引导学生想象的大好时机。我立刻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纷纷投入到积极、认真的读书活动中去。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有的说: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个蛋很特别,它特别大,不像是鸭蛋,也许就是个天鹅蛋。另一位同学补充道:我可以肯定,这个蛋就是天鹅蛋。因为书上说:一群天鹅从这里飞过。可见,这个地方经常有天鹅出没,蛋肯定是天鹅下的,天鹅妈妈丢了自己的蛋肯定很着急。又有同学说:这个蛋被鸭妈妈发现了,就把它和自己的蛋放在一起孵。……学生还根据这个问题编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天鹅妈妈丢了蛋以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主动探究的氛围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重合作探究,营造氛围

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教师要善于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从而让每一个学生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品尝成功的甜果。在教学《世界多美呀》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鸡出了壳以后,还会来到什么地方,会看到些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们说小鸡出壳以后看到了红彤彤的太阳、紫微微的小花、蓝湛湛的大海……这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小鸡出壳后看到垃圾到处都是,河里的水臭烘烘的……面对美与丑的强烈反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由于人为的污染,使世界上许多原本美好的事物变得不堪入目,假如你就是一名环保小卫士,你打算怎样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恢复它原有的风采?学生立刻四人一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汇报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小组的同学制作了小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的小组则采用了画画的方式,呼吁所有的人都能来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还有的小组通过表演……更妙的是,一组同学跳起了自编的舞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有些问题只有在同伴的合作下才能解决,合作探究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养成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三、重活动探究,拓展空间

探究在活动中进行,只有把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才能。活动空间的开拓能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决定探究价值,以利于学生探究能量的充分释放。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有的同学提出了问题:“乌鸦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水一定会升高吗?我在家里也做了这个实验,我发现石子放在瓶子里,水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被小石子填满了。”针对学生的疑惑,在课堂上,我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做“乌鸦喝水”的试验。试验下来,出现了三种情况:1.水升高了,乌鸦喝到了水。2.水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被小石子填满了。3.水怎么也升不到瓶口,乌鸦累坏了。针对这三种情况的产生,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乌鸦要喝到瓶子里的水并不是这么容易的,首先瓶子不能太大,其次里面的水一定要有大半瓶,而且往瓶子里放的小石子颗粒不能太大,又不能过小。根据试验的结果,学生还对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了改编《故事新编――老办法不管用了》(故事讲了乌鸦来到井边想喝水,又用小石子往井里放,结果被活活地渴死了。)

四、重过程评价,鼓励创新

第9篇: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引导他们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教《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我试着以“质疑问难”来组织教学过程。先引导学生对“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块肉”这一课文主要内容进行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如:狐狸为什么骗乌鸦嘴里的肉?狐狸是怎样骗走的?乌鸦为什么会受骗?……从而逐步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引导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进行质疑,以加深理解寓言中的形象。如,在读到“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想了想”,问:你觉得狐狸为什么想了想?狐狸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又如,课文对乌鸦受骗的经过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可让学生先找一找,乌鸦听了狐狸话后的三次不同反应的句子读一读。接着问:读到这里,你认为乌鸦开始为什么不作声?后来又为什么唱起歌来呢?最后引导学生对寓意进行质疑:学了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层层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来寻求答案,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意见。锻炼学生从小把握事物的本质,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古诗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教《乌鸦喝水》一文,课文内容浅显,插图又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再加上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学生容易读懂、领悟。都明白“乌鸦会动脑筋,想出了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好办法,终于喝到水的”。有的同学说乌鸦看到旁边长着许多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小花、小草,乌鸦细心地发现,有一种草的茎是空心的,于是它就摘下茎当成吸管,很快地喝到了水。我及时给予了赞扬,夸他聪明、爱动脑筋,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可有个同学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这时,我鼓励他,给充足的时间让他说明原因:“因为瓶子里只有半瓶水,如果石子放多了,会把水淹没,乌鸦就不一定能喝到水。”听到这极富创造性的见解时,我惊喜不已,马上意识到新的生成产生了。我鼓励他、肯定他,更加表扬他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新课标的实践中,只要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坚持不懈,并适时而有针对性“点”“拨”、引导,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渐形成,并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