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染病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伴随社会发展和疫苗的普遍接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染病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山东省近年来的疾病谱演变及滨州医学院教学大纲安排,教研室只对原有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重点是经典的和多发、新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将结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编入教材。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按照疾病之间的共性特征整合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教材,尽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典型性,注重分析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的培养。以典型临床表现为线索进行专题教学,结合案例,将疾病教学串联起来,既不破坏疾病特点的独立性,又增强了不同疾病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将发热作为重要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列为一个专题,其中包括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同时鉴别诊断内容涵盖呼吸内科(肺炎、肺结核)、儿科(手足口病、脑炎)等相关疾病,另外还有肝病专题,包括病毒性肝炎,将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纳入鉴别诊断中。从多角度、多系统、多学科讨论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根据教材内容及当年传染病流行情况,通过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及时插入到教学内容中,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可以做到授课内容新颖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传统课程中症状教学与疾病教学相对独立,在疾病教学过程中不同疾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疾病。临床思维过程是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始,随后展开临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再通过进一步检查逐步排除某些疾病。将传染病学科置于感染性疾病的大背景下,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需要。
1.2加强交叉学科融合
从传染病教学相关学科方面看,传染病相关疾病涉及到肿瘤科、妇科、内科、介入、放疗科及外科等,这些病人的数量要超过大部分传染病医院住院人数的1/3,甚至1/2。传染病学与相关临床课程(儿科学、皮肤性病学、呼吸内科及消化内科)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能够系统地讲授感染性疾病的系统知识及各类新成果、新发传染病,避免交叉学科之间讲授内容的重复。如麻疹,在儿科及皮肤科都有内容,但临床实际中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均有患者,而更多患者入住感染性疾病科。努力将各个相关学科优化整合,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突出感染性疾病特色,使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明晰的、逻辑的认识。将临床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有机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同时结合传染病学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临床诊疗思维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转换到以症状鉴别为主线的医生角色中来,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合医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1.3推进考试命题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预防、医疗、保健体制的不断完善,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只有病毒性肝炎仍维持较高的发病率,这样在客观上造成绝大多数传染病科病员收治数量不足、病种单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均有空泛之感[1]。因此,本教研室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不必用一特定的教材而按社会的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体现。
作为临床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其具体标准为: (1)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2)多年临床或基础课程带教经验,尤其是传染病学课程带教经验丰富;(3)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从教师的医德水平、临床知识和技能结构、教学经历或实践能力综合衡量教师带教水平是否优秀或者合格。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互论证、自我调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带教老师的规范性和自主性,从而促使医学生学习这种严格规范的行为,进而培养其完备的临床和科研素养。而且,每年举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过程让年轻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及申报教学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师的产生。
2 重视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不再是生物学中的人,而是社会医学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应有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医风,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调能力[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导致的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缺乏尊重的背后折射出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本质认识的偏差。告知缺失、尊重缺失、换位缺失已经成为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主要原因。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 知情同意原则、保护隐私权原则、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原则[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是对医生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传染病作为一类特殊的感染性疾病, 在其防治中存在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伦理学问题。涉及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医源性歧视、强制隔离等问题。
在传染科教学中引入医学伦理学,重点解决的是临床实际存在的医患之间的人际冲突问题。根据传染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通过职业道德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提升其道德情操,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这些可以为其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导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 专 题 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内容相关的“课”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
目前的传染病学教材按照病原分类法将主要传染性感染病分为肮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及蠕虫感染等章节。按照各类感染病的共性特征,我们将主要章节拆分为病毒性肝炎、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损害归为病毒性肝炎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伤寒、疟疾、出血热等)和非感染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归人发热待查专题,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等归为感染性腹泻专题,以皮疹为主要特征的麻疹、风疹、水痘、及猩红热等归为发疹性感染病专题,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归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专题 。某些不适于列为专题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等则仍然按照单病种讲解。上述专题基本上涵盖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医院感染、免疫缺陷者的机会性感染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专题,增强了学科的完整性,使传染病学真正成为感染病学。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了经典传染病中的伤寒、疟疾及结核病,也学习了新发感染病中的艾滋病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同时对发热的鉴别诊断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创新是素质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但却是包括医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常在大班课上向学生介绍与感染病研究有关的重要创新故事、当前国际上的主要难题和最新解决思路,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培养怀疑精神,敢于向传统思想和理论挑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明显增多,有些还颇具创新性。
总而 言 之,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变革,前面的路将越走越窄,最终必将走入死胡同。通过近年探索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初步成功的,学生们对感染病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也明显增强,取得良好效果。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庆丰;杜庆玮;丁继光等. 新形势下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现代医药卫生,2013,5(3):454-456.
【关键词】传染病学;研究生;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工作是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研究生完成硕士课题的必要阶段。实验室作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平台,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加强实验室研究生科研管理,有利于提高科研效益和研究生良好科研作风的培养[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是最早的传染病专业研究生教学基地之一,在传授研究生临床知识以外,实验室对于本科毕业后继续硕士研究生深造的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接触。从事传染病相关的临床病毒学研究的实验室与普通生物学实验室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除了能够传授学生相关的实验室技术和科研基本理念以外,更重要的是消毒和隔离以及实验室必要防护方面的教育。我院具有临检中心、中心实验室,艾滋病特色实验室和肝病研究所等多个实验室,具有多年的研究生带教学经验,每年完成高质量国内外论文几十篇,成功培养出上百名临床和科研兼顾的优秀研究生。总结多年实验室带教经验,本文将结合自身经历浅谈几点体会。
1 传染病专业研究生必须充分掌握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
从事传染病专业,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工作,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强化无菌意识和隔离观念都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常规安排一次消毒隔离的理论课程,按照我院制定的传染病医院消毒与隔离制度[3],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生物安全知识、反复练习穿脱隔离衣、口罩和帽子等。进入实验室以后,安排一次消毒隔离的实习课。主要需要学生亲手操作消毒隔离流程,总结以往的实验室操作错误、存在的问题等。
除了生物安全问题,实验室在方便研究生开展科研的同时,也存在这安全隐患,各种大型电气设备,强酸,强碱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等。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从起步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感,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2 资深技术员带教
医学生在结束了5年的本科教学之后,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首次接触实验室工作,进入科研阶段,需要从临床的思维向科研的思维转变。而大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移液器。这一实情,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成功培养一名研究生,必须从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开始。因此,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由一名资深操作规范的技术员示教,切实监督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包括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和消毒。具体如下:首先,对新近实验室的研究生实行“传、帮、带”。将本实验室的优点,特点以及实验室技术,方法,经验等传授给新生,对新生进行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实施带教[4]。
3 良好阅读文献习惯的养成
对于一个研究生的培养,最终的科研结果往往不是目标,有的导师为了急于出成果,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未经培训就直接开始操作,基本训练都没有经历,就进入课题的实验。往往事倍功半,反而得不偿失,既浪费了实验试剂和耗材,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自主设计并开展课题而后撰写论文,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和考验[5]。因此,必须以严格规范实验操作为前提,鼓励学生主动查阅文献,积极与导师讨论课题,利用自己的思维,妥善的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个合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侯养成一个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能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解决各种科研问题,才是研究生高等教育的目标。
4 重视实验失败后的总结
导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我们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课题,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要更多的与学生进行接触,一旦遇到实验问题或者课题设计问题,导师能够及时进行点拨,深刻总结实验失败的教训,鼓励学生之间多多进行课题交流。在这一方面,我们实验室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题汇报,其中以介绍课题进展,遇到问题讨论和最新查询的有价值文献讨论为主线,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课题上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导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最有效方式[6]。
传染病专业实验室教学工作有其特殊性,除了一般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消毒隔离观念,培养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加强研究生的实验室科研管理,从培养研究生科研主动性、培养良好实验习惯入手,使实验室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线,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裴俊瑞,周令望,邹宁,孙殿军.从实验室角度谈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26-929.
[2]李艳芳,靳亚平,王志东.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81-184.
[3]黄晶,李素英,王全意.传染病医院消毒与隔离[J].中国护理管理,2009,11(9):14-16.
[4]钟平,张兆强,蔡波.浅谈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右江医学,2010,38(2):221-22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 105例均按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诊断分型标准 ,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血清 HBV标志物检(ELISA法)均为 HBsA 、HBeA 、抗 HBC、HBV-DNA( PCR法)阳性,其中ALT异常者 92例 88%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51例 ,年龄 16~53岁;ALT异常者 45例 88% 。对照组 54例 ,年龄 7~56岁;ALT异常者 47例 87%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型及 HBV标志物和肝功能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a - 2b干扰素 300万 U, 连续肌注15d后改为隔日 1次 ,胸腺肽200m g静滴1次/ d,肝功能不正常者配合一般护肝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除了不应用胸腺肽外,其余用药同治疗组患者。两组均以3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并于疗程前、后检测肝功能, HBV复制指标(ELISE法)、HBV-DNA (PCR法),同时测定血常规、血小板、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
1.3 疗效判定显效: 临床症状消失 , 肝功能恢复正常 ,HBeA g阴转、HBV-DNA阴转;毕业论文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HBeAg阴转、HBV-DNA 阴转;无效:上述2项标准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用χ的平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7例、无效19例;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1例,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 01)。治疗组治疗后 HBeA g转阴24例、HBV-DNA转阴 24例; 对照组治疗后 HBeAg转阴 13 例、HBV-DNA 转阴 12 例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 。副反应: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纳差、头痛、全身酸痛,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继续用药,症状自行消失。
3 讨论
对于 HBV感染形成慢性肝炎, 一般认为是由于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调节紊乱所致。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不足所激发的自身性免疫反应, 尤其致敏 T淋巴细胞对有病毒抗原表达的肝细胞的攻击, 是造成肝脏损害的原因。a干扰素是目前首选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它既可通过诱导人体白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乙肝病毒 mRNA,抑制病毒蛋白质转译,阻止病毒蛋白合成,又可以增加 Tc、NK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它治疗 HBV感染的机理是促进胸腺 T细胞的成熟, 并诱导白介素2及干扰素β的产生及白介素2受体的表达, 促进 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可能还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但其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近年来
报道它可诱导 HBV发生变异,产生新的 HBV独立株之弊而影响其单独应用。胸腺肽是一种多肽类物质,能促进 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并能诱导淋巴细胞转化为 T淋巴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种亚群 T细胞 , 且能促进巨噬细胞及 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免疫功能。胸腺肽又可降低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促使 HBeA g和 HBV-DNA阴转。胸腺肽可刺激淋巴细胞 E受体、IL-2受体、CD2 抗原 HLA-DR表达, 调节免疫功能, 促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从多方面发挥其抗病毒效应; 还可通过抑制 CTL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减轻肝损害程序。从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上看,干扰素与胸腺肽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本结果证实,两者联用的HBeAg、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副反应小,疗效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 (4 ):241~247.
2 铃木宏,大汉仲昭 .肝炎免疫 .1993;51(3 ):431.
>> 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现状及与贫血的相关性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8―2010年流感监测点疫情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水利普查工作探析 达梦中标上海市浦东新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体检结果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发病率升高对发病季节性影响的探讨 200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9起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质量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应用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1996~200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2―2006年学生视力监测结果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8—2010年卫生监督举报投诉分析 浅谈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民培训工作经验与发展对策 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的村民自治工作模式 上海市浦东新区干湿垃圾分类收集试点阶段的研究 发热呼吸道疾病2326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2007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0―2006年肺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朱大方.江苏省流感症状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7]Reingold A.If syndromic surveillance is the answer,what is the question?\[J\].Biosecur Bioterror,2003,1(2):77-81.
【正文快照】:
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由金银花、野、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等功效,在《医宗金鉴》中金银花三钱,野、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用于治疗红丝疔,暗疔,内疔,羊毛疔,盖疔者,如丁疔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
获取全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伟;五味消毒饮治疗颌面部蜂窝织炎45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4年05期
2 邢菁;付于;;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3 神谷齊;陈成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6年01期
4 卢声远,陈子榕;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体表化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1996年02期
5 黄水仙,田道法;五味消毒饮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09期
6 周克志;治疗亚急性心内膜炎[J];四川中医;1991年04期
7 许耀恒;;五味消毒饮临床应用案例介绍[J];中医杂志;1984年04期
论文好网专业从事医学职称论文写作发表服务十多年,成为多家出版社常年合作商!
《财经》记者 任波 刘京京 徐超 钱亦楠 驻华盛顿记者 李增新 实习记者 王璇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望京地区的南湖中园小学以及附近社区,在2009年6月30日经历了一个颇不平静的夜晚。
当日午夜,几十名二三年级的小学生被家长从睡梦中叫醒;自当日午夜至次日凌晨四五点钟,他们带着简单的衣物,被陆续送往等待在校门口的多辆急救车。
夜幕之中,除了急救车闪烁的灯光,迎接孩子们的还有或戴口罩、或身穿雪白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一共有93名学生、20名教师和41名家长,总计154人被连夜送走。他们的目的地,是北京市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准备的集中隔离点。
此前一日,6月29日,南湖中园小学共有18名学生缺勤,其中12名学生出现了发热症状。6月30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全部12名发热学生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中7名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搜索并隔离密切接触者的防控工作随即展开。
南湖中园小学全校共有师生1000多人。除了被隔离的师生, 其余班级的学生则被班主任一一电话告知,应在家观察七天,如果有发热症状立刻去医院就诊。
7月1日本是北京市小学期末考试的第二天,但南湖中园小学校门紧闭,不再有学生出入。校方通知考试延后,比正常时间提前一周开始放暑假。
7月2日,南湖中园小学又有10名学生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至此,该校患者总数已经达17人,聚集性暴发态势已经凸显。
在此之前,自6月19日以来,广东省东莞、江门、佛山以及广州等地,已经有多所学校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局部暴发(参见本期“广东:备战社区流行”)。6月29日,中国卫生部官员也确认了广东的疫情。
粤京两地聚集性病例先后出现,或许预示着中国对于这场新流感的防控,将无可避免地进入新的格局。何去何从?是推出更加严厉的防控措施以阻断日益扩散的疫情,还是根据新的情况适时适度做出调整,这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胆略和责任能力。
至7月1日18时,中国内地共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867例。围绕着这种新型流感,仍然有着太多科学上的未知数。鉴于目前流感相对温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病死率仅相当于或者略高于季节性流感的水平,其蔓延之势又无法堵截,人们已经开始考虑更加持续的防控之道,寻求像对待其他已知流感一样,与甲型H1N1流感。
例如,自6月28日,一度防控措施森严的中国香港地区就已经不再追踪密切接触者,不再要求病症温和的患者住院治疗,把重点转到救治重症患者。
目前,国际社会、民间、科学界,甚至政府部门内部,希望中国适时调整防控策略的呼吁也日渐升高。广东一些地区已开始自行调整防控政策,以适应新的疫情。
但这种地方试验对全局政策的影响似乎有限。6月29日,中国政府重申,以隔离密切接触者为主的“围堵”政策仍将继续。各地医疗和防疫机构已经着手筹备更大规模的防控和隔离。
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资源分配上,中国能否真正尽快做好长期应对这种新流感的准备?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甲类管理由来
由于在疫情初期,最初显示的病死率较高且缺乏认识,中国决定采取应对烈性传染病的方式来应对新流感
其他所有被隔离的新流感密切接触者一样,南湖中园小学师生和家长之所以深夜被隔离,其实于法有据。因为早在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已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于2004年施行的《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危害程度递减,防控力度也递减。
中国有两种传染病被列为甲类,分别为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共25种;流行性感冒等10种为丙类。根据2004年重新修订的这部法律,在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SARS(非典型性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需按甲类防控。
法律规定,对于除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有权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将其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此次甲型H1N1流感进入乙类,并采取甲类预控措施,即属卫生部权限。
4月26日,美国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事态,次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称世卫组织)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由三级升为四级。由于国际往来频繁,随着疫情扩散,流感进入中国的风险不断升高。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也开始紧急行动,尽其所能收集各种信息。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徐小元对《财经》记者回忆说:“一开始,关于这个病,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世卫组织、墨西哥和美国提供的病例资料。”这些“二手”的资料,以及墨西哥传出的、未经验证的统计数据,再加上SARS给国人留下的惨痛经历,综合在一起,促使中国政府做出了按照烈性传染病标准、对甲型H1N1流感进行防控的决定。
按照世卫组织早期的通报,截至4月23日,墨西哥报告流感样病例882例,死亡62例,确诊18例。粗估病死率在7%以上――这样高的病死率,已经远远超出了1918年大流感的水平。那次曾造成全球约5000万人丧生的大流感,病死率也仅超过2%而已。2003年,中国出现的SARS疫情,整体的病死率约在10%。
正因为此,中国政府最初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获得了舆论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根据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发现甲型H1N1流感时,应当及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这种安排,正是法律规定对甲型H1N1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原主任郭元吉对《财经》记者解释,这就等于“采取类似于中国建国初期对付鼠疫的套路,来对付这种新流感”。
不独中国内地。同样曾深受SARS和禽流感之苦的中国香港地区,在最早宣布发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后,亦视其为烈性传染病,采取了极为严格的防疫措施。患者之前入住的湾仔维景酒店被警方全力封锁,住客及职员被要求七日内不准离开。此外,与患者接触者,包括患者友人、出租车司机、航班旅客也被送往医院或隔离中心进行隔离。
面对新病毒,港府显示出了“宁估错,勿放过”的决心。当时,美国联合通讯引述专家的话,称香港应付此次流感采用了“最高标准”。
香港防疫科研应变小组成员、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向《财经》记者表示,甲型H1N1流感暴发初期,香港非常有必要采取严格控疫措施,因为当时只有较少的科学数据;而且在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病死率较一般的季节性流感要高,加之墨西哥的封城措施,增加了人们对疫情的担忧,由此港府最初采取非常谨慎的做法。
低致病性:科学初建共识
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数据显示,新流感病毒的病死率仅相当于季节性流感水平,与1918年大流感相去甚远
作为一种能够感染人类、猪、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等不同宿主的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而言并不陌生。
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两大类蛋白质,H类即血凝素(HA蛋白),作用是令病毒侵入宿主细胞;N类即神经氨酸酶(NA蛋白),可帮助病毒在宿主体内传播。根据两者形态,可将病毒区分为上百种不同的亚型,H1N1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病毒致病力的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病毒。此次流感病毒的究竟是何面目,首先需要通过毒株基因序列的分析来解读。
今年4月底之前,中国境内并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亦无途径获得毒株;用于检测的引物、探针,以及血清、抗原等,也一概全无。不过,随着中国疾控中心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根据美国分离的流感毒株全基因序列,到了5月初,就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5月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宏轩等人,就把对于新流感分子特征的判断,投给了中国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科学通报》。
在这份后来正式发表的论文指出,与西班牙流感病毒不同,此次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更接近于猪H1N1病毒,组成该病毒的染色体基因组的八个片段当中,有五个来自猪。从基因谱系来看,新病毒属于猪流感、禽流感以及人流感的“混合”产物,这一成果与国内外的其他研究发现也是吻合的。
不过,这篇论文最重要的成就,还是通过对病毒八个基因序列片段当中NS1蛋白、PB2蛋白以及H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蛋白特征与1918年的病毒以及H5N1禽流感病毒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反而与1957年和1968年曾经暴发的低致病性人流感病毒比较类似。
因此,作者断言,新病毒应该属于低致命性病毒。
鉴于这一发现对于指导中国进一步的防控措施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两天后就将这一结论上报至国务院办公厅,这要早于《科学通报》决定发表这篇文章。
此文之后,国际上的流行病学分析也证实了上述判断。6月,美国疾控中心在的报告中就指出,新流感在美国各地的病死率,仅相当于普通季节性流感的水平;即使略高一些的地区,也仅相当于1957年流感的水平。按照美国的大流感病死率系数(PSI)分类,目前的流感危险程度约为二类;而1918年的大流感,则达到了PSI最高警戒级别的五类。
又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截至北京时间7月2日15时,全球甲型H1N1流感确诊人数达到76248人,死亡人数仅为345人,病死率为0.45%,这根本无法与1918年大流感2%以上的死亡率相比。
北京市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皓东对《财经》记者表示,甲型H1N1流感只是一株新的流感病毒,因为人们对它的免疫力较低,所以比以前流行的季节性流感更容易传染;但其临床表现和疾病的严重性,和季节性流感差异不大。
从病毒进化的角度,研究人员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在6月29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J)上,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研究员戴维・莫伦斯(David M. Morens)等人就指出,此次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为1918年病毒的第四代“后裔”,在演化了91年之后,其致病性已经随时间流逝大为下降。
除了公共健康的成就,病毒进化本身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病毒致病性过强,动辄就把人这种宿主送到病床上或者致死,就不太容易一代一代遗传下去;除非出现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才有可能使得致病性再突然上升。
防控多重奏
众多欧美国家已经逐步把医疗资源的重点,转向治疗而不是确诊和预防。但中国仍然在执行最为严格的防控策略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甲型H1N1流感的致病性并没有之前预想的那么严重;与此相应的,各国的防控措施也在进一步分化。
以美国为例。虽然早期曾一度关闭纽约州等有确诊病例的学校,但之后不再采取类似行动;大部分症状轻微的患者,都仅被要求在家隔离,且这种隔离基本上也是以自愿为主。
日本以及众多欧洲国家,也基本上采取了类似的策略。鉴于患者病症较轻,英国放弃了给密切接触者服用抗流感药物,也不再通过实验室对新发案例进行确认;只有那些需要治疗的患者,才会成为关注的重点。
亚洲国家则是另一种景象。与中国类似,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一些较晚出现疫情的国家,则纷纷加强防范措施。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将资源集中在防控阶段,似乎也是一种“先天不足”状态下的被动选择。
一位泰国使馆外交官就向《财经》记者表示了这种无奈:“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放任自流。因为一旦完全放开,流感疫情在这里要难以控制得多。尤其在农村地区,随时就医并不容易。”
当然,相较之下,中国政府的防控办法仍然最为严格。面对甲型H1N1流感输入型病例源源不断地穿越国境,中国防疫部门强制隔离所有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已由预案一一变为现实。
但问题在于,坚决围堵的防控措施,最终仍无法真正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相反,中国严防死守的策略,却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不少批评。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健康问题资深研究员、《即将来临的瘟疫》(The Coming Plague)一书作者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指出,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花费在机场围堵和隔离措施上,是“非常浪费”的,也是“愚蠢的举动”。
因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由于该病毒存在隐性感染现象,通过隔离的手段来遏制甲型H1N1的扩散是不可能实现的。鉴于病毒完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一个国家,她提醒说,“围堵的效力极为有限。”
在加勒特看来,墨西哥已经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即使代价惨重也不可能成功的“样本”。
今年4月26日,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总统令,宣布全国进入“卫生紧急状态”。该“紧急状态”规定,关闭电影院、歌厅、剧院、健身房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呼吁民众尽可能留在家中,外出时不要与他人握手或实行传统式拥抱接吻。此外,墨西哥所有经济非必要行业自5月1日起停市5日。
但这些措施既未遏制病毒的扩散,又令墨西哥原本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雪上加霜。随着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了解的逐渐深入,墨西哥政府最终对防疫策略作出了调整。
难以计量的成本
持续防范过度,必然使得各级政府支付沉重的人力成本、经济成本,乃至医疗资源和行政资源
“严防死守”的防控策略,使得中国支付了巨大的成本。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就告诉《财经》记者,该疾控中心已经从各个科室抽调人员,组建了30个甲型H1N1流感应急队伍。一旦疾控中心接到举报,便会派出应急队员赶赴现场处理疫情。此外,加上还要探视被隔离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量起码是过去的2倍,而且是24小时待命。
经济成本也不容小觑。《财经》一位员工因与确诊患者同机被隔离在北京市国门路大饭店。他算了一笔账:每人一个标准间,间或也有家庭共用一室的,电视、网络、办公桌、洗浴一应俱全。按照网上的报价,该饭店标准间团价是每晚220元,早餐20元,中、晚自助餐各约50元,房间每天上网费用是60元。从5月2日以来,该酒店已入住800多人,每人以隔离七天计,产生的直接费用就近200万元。如果考虑间接费用,数目更是巨大。主管该饭店的一位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估计,全国目前在隔离上的花费在数千万元以上。
广东省疾控中心研究员黄平也对《财经》记者透露,广州市每天用于检测病毒、确诊患者的开销已相当可观。例如,每天要检测100多份标本,一个标本检测就要花三四百元钱,“长期做下去成本太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中国的医疗资源本身就相对不足,在医疗、卫生、防疫的大部分精力都被吸引到甲型H1N1流感防控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其他一些传染病的防控资源。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至5月间,作为丙类传染病的手足口病已发病40余万例、死亡155人,其危害早已超过了甲型H1N1流感。北京市地坛医院主任医师陈志海就对《财经》记者表示,手足口病威胁很可能长期存在。
导致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并非一种,因此防控起来,“比甲型H1N1流感更复杂”。今年以来,北京市就已经有两名儿童死于手足口病。
有分析认为,在推动“严防死守”政策方面,各地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专家黄建始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严重的围堵措施背后,代价是疾控人员“必须承受超常规的工作量”,每日疲于奔命。
不少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牺牲”整个专业队伍乃至一部分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来换取当地更大的社会和经济稳定。尤其是建国60周年将至,维护良好的外部和公众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
劳里・加勒特对这种说法则表示怀疑。她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担心被强制隔离,不少政界、商界的外国人士都纷纷取消了中国行程,普通游客受影响更大。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不仅有损于中国开放、合作的对外形象,同时也会对中国不少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地坛医院主任蔡皓东也对《财经》记者指出,如果持续防范过度的话,可能造成公众对甲型流感的预防产生误解和恐惧,有病不敢去医院,反而增加了采取正常流感防控措施的难度,患者也耽误了治疗。
“持久战”
对于中国而言,能否以开放的姿态,寻找一条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防控之道,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漫长战役的最后成败
6月中旬,一份建议流感防控应适度的“内参”,被摆到国务院决策者的案头,并获得批示,请专家学者参与进一步讨论。
不少内地专家亦建议,把集中隔离治疗,调整为居家隔离治疗。更急迫的是,他们还希望取消甲型H1N1流感“按甲类传染病防控”的定位,将更多精力转移到甲型H1N1流感救治上,而不是一味围堵。
6月29日,卫生部召开新闻会,强调以隔离密切接触者为主的围堵政策仍将继续。这一姿态出乎许多专家的意料。卫生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梁万年在新闻会上表示,由于香港每天有大量人进入内地,难免对内地疫情“造成一定影响”,但其根本原则是要平衡防控措施的成本与效益,“我们对此是可以理解的”。在官方看来,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因此不可以不继续严防死守。
一些专家对此则不表认同。有专家反驳说,恰恰是因为人口多,反而不可能围堵成功;越尽早从上到下做出统一的调整,从全局上来说反而越主动。毕竟,像广东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自我摸索如何调整,但如果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容易使得各地陷入各自为战的状况,造成人力和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目前,对新流感扩散已有普遍共识,认为第二波流感疫情很可能在今年秋冬季节袭来,甚至持续到明年春天。执不同防控策略主张的专家指出,调整现有方针的目的,是要为一场漫长的战斗做准备。
关键词:仔猪黄白痢,发病原因,综合防治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一般仔猪出生后3-10天为黄痢,而出生10天以上的称为白痢,也可以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来判定,二者都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防治不当,可造成大批发病与死亡。即使不死亡,病猪也常常沦为僵猪。
1、流行病学
1.1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生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数小时至7日龄内的仔猪,1-3日龄的最常见,一周龄以上很少发病。本病尤以头胎青年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为最高,发病急,死亡率也高。据调查发病率高达50%以上,死亡率高达30%。
1.2仔猪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尤以10-20日龄的仔猪发病最多,也最为严重,1月龄以上则很少发生。本病发病率较高,而开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发病率为3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以上。
2、发病原因分析
仔猪黄白痢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发生于仔猪哺乳期不同龄的一种传染病。其发病原因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或与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母猪带菌
大肠埃希氏菌为猪肠道的正常菌群,且多数为益生菌,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一致病菌。这些致病菌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污染通过吮吸母猪、舔啃圈舍、饲料、母猪皮肤等,而食人病原菌,引起感染。这是引发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
2.2仔猪本身的生理特点
初生仔猪的胃腺发育不完善,分泌胃酸的能力差,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弱,致使食人的致病在胃肠道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
2.3环境因素
仔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乳质量差、补饲饲料突变、饮水卫生差及转群等应敫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2.4营养缺乏
母乳质量差、供给不足,导致仔猪抵抗力低下。另外,仔猪的缺铁性贫血、仔猪低糖血症、硒和VE缺乏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本病。
2.5母猪胎次
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也与母猪胎次有关。母猪胎次越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反之越低,其原因与母猪胎次增加、自然感染形成免疫应答有关,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因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另外母猪胎次过高,其所生仔猪也易发生仔猪黄白痢。
3、临床症状
剖检病死仔猪因病程长短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一般病死猪严重脱水,颈部腹部皮下水肿,可视粘膜苍白,肠道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松驰,肠内有大量气体和黄色、黄白色内容物,以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肝肾常有小块坏死病灶肠淋巴结轻度水肿,实质器官呈营养性变性等。
4、预防措施
4.1母猪的饲养管理
怀孕母猪饲料品质要好,营养要全面,母猪产前7d开始减料,一般减少精料15%左右,以防母猪奶汁浓度过高,引起仔猪消化不良。
母猪产前5d将产圈清扫干净,用络合碘1:100消毒。临产当天,把每个挤掉乳汁少许,以冲除孔的细菌和污物,同时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
产后要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卫生。10d -15d用威岛消毒剂带猪消毒1次。
4.2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应尽早吃上初乳,使仔猪迅速获得初乳抗体。
仔猪出生的第二天剪牙,用0。1%高锰酸钾液数滴,滴入口腔,同时肌肉注射右旋糖酣铁注射液,2 ml/头。
5日龄给仔猪饮干净的水,7日龄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
初生仔猪应加强保温措施,寒冷天气用红外线灯泡增温,用时铺上垫草。
4.3疫苗预防
怀孕母猪产前40d和产前15d肌肉注射仔猪大肠埃希氏菌三价活疫苗,每次均为2ml。
4.4药物预防
母猪产后第一天,立即给母猪大剂量注射青霉素1200-1500万单位1次,可预防仔猪黄白痢疾病的发生。
母猪产后第2天,就要开始喂服中草药剂,1天1剂,连服3剂。中草药处方为平胃散加减,即苍术100克、陈皮80克、枳壳80克、条芩80克、厚朴100克、焦栀150克、山楂100克、神曲120克、麦芽100克、黄连50克、木香100克、甘草10克,煎服。
母猪产前1周至产后3-4周,可服用土霉素,每天服15克左右,分2次拌服,连续服用七天,亦可有效预防仔猪黄白痢病的发生。
5、治疗措施
每头仔猪灌服0。免费论文。04%高锰酸钾溶液10毫升,10日龄以上的服20毫升,每日2次,连用3-4天。免费论文。如果治3-4天才好转,可继续使用至5-7天即可痊愈。
10日龄前发现黄白痢用558消炎退热灵和兽大病快好注射液各0。5ml,肌肉注射,1天l次,连用3天。免费论文。10日龄后发现黄白痢用奥复康注射液和力克舒注射液各1ml肌肉注射,1天l次,连用3天。
在发病期间,饮水中添加1。5%的明矾或0。1%的KmnO4或有机酸,使用药用炭吸附毒素,使用酶制剂等,均可对本病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另外,发病期间应该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等。
6、体会
由于大肠埃希氏菌的抗原决定簇较多,以及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决定了仔猪黄白痢的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而全面。生产实践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到免疫接种与药物防治结合、猪体用药与环境消毒结合以及中药、西药和微生态制剂治疗结合、重复用药与加强护理结合等。另外,应适时淘汰老龄母猪。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016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H277 浙江林业科技
G433 浙江临床医学
H019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H201 浙江农业学报
A05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10 浙江医学
G479 浙江预防医学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N086 真空
R032 真空电子技术
N025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038 真空与低温
G259 诊断病理学杂志
G61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Y010 振动测试与诊断
Y004 振动工程学报
N030 振动与冲击
E316 震灾防御技术
J01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A019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U003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884 职业与健康
H577 植物保护
H014 植物保护学报
H052 植物病理学报
F039 植物分类学报
F007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H584 植物检疫
F008 植物科学学报
F038 植物生理学报
F009 植物生态学报
F023 植物学报
F050 植物研究
H23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Z55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N091 指挥控制与仿真
U011 制冷学报
U640 制冷与空调(四川)
N046 制造技术与机床
S023 制造业自动化
C034 质谱学报
S052 智能系统学报
N002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7 中草药
G520 中成药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546 中国CT和MRI杂志
G538 中国癌症杂志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Z55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N103 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50 中国病案
G769 中国病毒病杂志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339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M053 中国材料进展
H213 中国草地学报
N830 中国测试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H294 中国畜牧兽医
G90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H939 中国稻米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09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E351 中国地震
E654 中国地质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R511 中国电力
G23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H891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G825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543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290 中国防痨杂志
V023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G320 中国肺癌杂志
G402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V568 中国粉体技术
M007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G456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G680 中国妇幼保健
G687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G475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G631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G337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X035 中国港湾建设
V036 中国给水排水
N089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N754 中国工程科学
G244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X031 中国公路学报
G103 中国骨伤
G249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648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G857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G66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W021 中国管理科学
N104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 C099 中国光学
G637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H215 中国果树
L013 中国海上油气
E31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26 中国海洋平台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X039 中国航海
G9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G417 中国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