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法范文

案例教学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法

第1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案例教学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获得那些固定的原则、规则。

第二,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正确看待别人及评价自己,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志,心平气和地与人合作,提高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发表看法,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

二 选编案例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搜集、选择符合要求的典型案例。选用案例的第一步就是精选案例,案例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实验效果的优劣。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所选案例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需要。教师选择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或提高知识与技能,使案例分析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第二,案例要典型适用。一个好的案例不一定是适用的案例,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案例必须适合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越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范围;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学到某些知识和技能。

第三,选用模拟现实和贴近社会实际的案例,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有的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描述的是完全真实的情况,案例的某些情节虽然可以虚构但其本质内容必须依据客观现实。

第四,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实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要交代清楚,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环境,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决策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 分析案例

1.讨论案例,促进思维的扩建和创新

传统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结果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最终限制了创造能力的形成。发散思维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对此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2.分析交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大量思考性问题,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这是创造动机的具体表现。案例教学中所强调的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首先要求教师保留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在完全自由的时空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思考的过程,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然后给予相应的质疑和引导,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提炼概括。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会质疑。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辨别。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次和侧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3.评价方案

由教师进行总结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哪些具有独到之处,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改进的环节等。

四 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1.明确教师的地位及转换角色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学与互学,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由主导地位转为辅助地位。教师是主持人,说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学习程序、规范操作方法,维持教学秩序,控制发言顺序及学习进度,使学生集体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是总结者。对学生发言做必要总结、整理和归类,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另外,教师也是启发者。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一步步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

2.遵循案例教学规律和原则

主要有四个方面:(1)阅读案例,分析案例。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将案例发给学生,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和思考。(2)小组讨论,提出方案。教师事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拟订方案,作出决策,达成共识,为各组展开辩论做好准备。(3)陈述发言,辩论交流。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代表就小组的观点看法做小组发言,组内其他成员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其他小组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形成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4)归纳总结,优化方案。各小组陈述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对本班最后形成的方案进行概括;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要重点说明理由及依据。如果没有答案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最好不要用肯定的语言,以便更好地选择并优化方案。

组织案例教学应遵循鼓励为主、集体参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案例要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与本节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等关键特征。

第2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亚案例教学 本土化移植

【项目基金】本文为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以法律思维与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3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为法律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实现其法律教育目标,英美法系国家掀起了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热潮,相继产生了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法律知识能力[1]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虽没有明示为法律职业教育,但在学生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意。但传统讲授式的法学教育方法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引进是我国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但若无视案例教学法的生存环境与本土环境的差异,必将产生“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的现象。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应充分考量本土环境,舍弃“貌似神离”的移植,追求“貌似(不似)但神合”的引入。

一、案例教学法透析

案例教学以美国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创造。案例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案例,通过阅读案例寻找规律,并进而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互相辩论,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于法学的理解并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的获取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而是对学习法律的一种整体方法的命名。作为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课前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的最大差异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前环节。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判例,作为教学资料发给学生。这些选编出来的案例通常都是曾经确立或者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律理论与原则的代表性判例。由于每个法官都要在判决书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判决寻求理论根据,故英美法系的判决书长于理论与推理分析,这决定了判决书普遍较长。这些推理性强、文字精炼的判例一般都要学生事前详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另外,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案例,尽可能的比较案例间的异同,从而准确领会该判例所确定的法律精神或者原则。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课前阅读量非常大,但大量的阅读和充分的准备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堂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在案例法课堂上,教师对已布置阅读的案例进行提问,这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判例是否阅读,对判例中的争议点是否明晰,对判例所反映的法律原则或者规则的变迁是否清晰。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提问、反问、追问,迫使学生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进行思考、归纳与总结,然后课堂进入到讨论辩论阶段,在讨论与辩论中逐渐理清法律原则或规则的内容及精神意蕴。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非“讲授者”的角色。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模式与方法,锻炼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一场典型的美国法律课堂是有关案例含义的对话,而不是教师的直接讲演。[2]

(二)案例教学法的存在基础

1.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教法学法具有内在契合性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取得成功,是和这些国家所采用的判例法制度分不开的。判例法是在现实中出现相关案例后,由审理案件的法官在判决书中将判决理由予以阐释,从而确立了为后来案件所遵循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在判例法国家,法律的产生有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样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自己查阅判例并分析比较,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反问与讨论,逐步的分析辨别、积极思考总结出来的,其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知识获得的路径与法律产生的过程何其相似!正如哈佛大学梅因教授所讲:“以其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接近普通法的天性。”[3]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法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判例法制度在法律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第3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是通过对典型事件和问题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案例,分析研究、了解相关的法律问题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的思维习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民主式教学等特点。

二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一,案例枚举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案例例证法,比如教师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然后通过理论进一步验证;二是案例导入法,教师先利用案例作为开端,再讲述基本理论,然后引出所要讲的法律概念或问题。第二,案例讨论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讲授相关法律知识,老师针对法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或分组讨论分析,这种方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的选择一般选用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涉及很多法律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

2.现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行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总讲授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案例枚举法时,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和时间等方面,都由老师控制。在实际的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选用真实案例,学生更感兴趣,而且方法本身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和富有启发性的。“听案例”与“听讲课”并没有质的区别,教师将命题、推理、判断的思维全过程都一手包办了。但是教师对案件的分析都是事先搜查资料准备好的,而对学生来说则是未知的。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性,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第二,现行案例教学法不适应司法考试的需要。我国法律院校毕业生要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案例往往是围绕一个理论或法律规定讲的,学生不用认真思考,就可以知道教师所讲的案例与刚学过的法律理论知识有关,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直接推断出案件的结果。而在司法考试中,考试的案例涉及法学学科的诸多领域,而且没有很多思考的时间,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入手。这样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法。第三,现行案例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分析案例时,一般会引导学生相继展开,即按照法律关系的先后关系,即从案件事实出发,理清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在案例分析或讨论时,通常的做法是先明确案件的基本事实,然后再考虑是否有法律规定,如果有的话,就会直接按照法条的规定处理。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定性,会认为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理论肯定是正确的,现行法律是完备的。学生一般不会去主动认为法律规定或案例引用的法律可能存在的漏洞,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三案例教学法实践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来检验。要实现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应做好以下工作:

1.课前的准备,包括学生和老师的准备

在教学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首先对本节课准备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挑选有代表性的案例,要对案例反复阅读并熟练掌握其中的内容,并做好笔记,要精心构思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还应考虑到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安排好讨论问题,合理分配案例讨论时间,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对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可能得出的几种结果,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

2.课堂上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先介绍几个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思考角度不同,很可能会产生多种方案,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将学生的思路、讨论中心放在教学内容上。

3.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估与考核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评价机制上,无论是静态考试(如案例分析的卷面考试),还是动态考试,评判时教师必须要克服理解主观随意性和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全面评价和考核方法,并如实反映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第4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翻译;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68-02

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所设置的翻译课程学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高校翻译课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高校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人员队伍也在持续扩大,证明我国翻译教学正在持续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翻译教学依然是高校教育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全面而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也没有较为成熟的翻译教学方法。我国著名翻译家穆雷教授就提出了翻译课应当教什么和怎么教依然是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尽管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极为重视实践,然而,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状况和毕业生反馈信息来判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够理想,翻译的总体质量也不够高。为了确保翻译教学的质量,应当积极寻找符合翻译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全面比较各类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翻译教学,现阐述如下:

一、在翻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优势在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这和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拟定的要求是相符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笔译能力,让其能借助于工具书等,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类英语作品翻译为中文,并能将中文文章翻译为外语,并且掌握独立开展英汉互译工作需要各类技巧与技能。案例教学十分注重于对案例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思考的过程。每一教学案例涉及到的问题均一定要由大学生自行加以分析与讨论,通过查证相关资料以得出原因,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法高度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而翻译教学的最大特征正是英、汉两种语言技能以及各类专业知识之紧密结合。这一特殊性就决定了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于培养大学生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当注重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就高校翻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来判断,案例教学法是在翻译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性应用与实践。

二、在翻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以大学生为中心原则。注重于树立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其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力、表达力以及创造能力。二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当通过案例教学以发挥各类学生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分层教学以挖掘其潜能。三是互动原则。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其所预期的教学成效。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结合原则。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当有目的地调动起大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力求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成效。五是激励教育原则。英语教师教给大学生们的并不仅仅只是学习方法,更是要培养其对于学习所持有的积极态度,鼓励其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以求实现预期之中的学习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准备

案例一定要具备真实性或者拟真性,从而和教学的内容相互适应。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师可从网上下载或者从相关资料中选编和翻译教学的内容相互适应的案例。教师应当把以上案例材料发至每一位大学生,由大学生们依据要求对某一个案例实施课外预习。值得关注的是,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当更加充分地考虑到本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各知识点,并且讨论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提前进行查找,认真阅读有关资料,从而便于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案例分析讨论。

(二)案例分析讨论

在案例分析讨论部分,可以依据以下步骤开展:一是Talks,由各个小组的组员分别汇报自己在案例预习时的准备情况,并要求各小组的主持人轮流来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各位组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将以上建议通过图表形式在黑板上或者使用投影仪加以表现。大学生们所描述的图表应当做到清晰、简洁与连贯,尽量不使用长句。其后,大学生们应当分别准备小组讨论报告。教师应当注意控制好发言的时间,不能让主持人个人占据了过长的时间,而是应当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发言的机会。二是Presentation,由各小组分别报告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均应报告自己所得出的讨论结果。在报告过程中,大学生们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同时还应当认真记好笔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还应将本组考虑不周的各种问题加以记录。本阶段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为切实激发出大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本组中的其他各位组员能够平等地分享小组报告与介绍的时间,切实做到共同参与其中。三是Discussion,也就是全班讨论。在对比各组讨论结果与建议之后,就可以开展全班讨论了。英语翻译课程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们参与到讨论之中,并对所提问题形成共识。在本阶段中,教师可布置与案例相关的课外作业,要求大学生们依据讨论的结果,综合各组的实际讨论状况,分别写出如何解决问题的具体报告,以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营造出更加自由的气氛与环境,并且设法让大学生们成为讨论中的主要角色。教师不应在讨论过程中直接表达个人观点,以避免大学生们形成依赖性。同时,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身看法,从而锻炼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三)案例总结

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指出此次案例讨论的主要思路、所讨论的重点与难点、讨论所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教师可以对各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且作为大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作为英语翻译课程的平时成绩,从而激励大学生们在下次案例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分析讨论之中。

(四)撰写案例报告

在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之后,教师应要求大学生们在课后写出案例报告,学生们应当用英文书面形式对案例加以理性分析与总结。教师对于大学生们所撰写的案例报告应当进行认真批改,帮助其深化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四、在翻译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妥善处理好教学比例问题

案例教学法可以普遍用在理论学习之中,但是应当掌握好教学的比例,为了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一定要将其和传统教学法加以结合,互为补充。比如,在英语课文的讲解中就无法运用这一方法。

(二)认识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这一教学方法因具有独特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难度比较大,有时甚至无法实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它是从比较高的程度上对于学习者与教授者提出了要求,一是双方都必须积极参与,否则就难以调动起课堂的气氛,也就难以达到讨论的目的。二是大学生们应当对自身书面表达能力有足够的自信,以求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不可视而不见,而是要依据大学生们在实际状况之差异,分别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四是因为讨论的时间无法准确把握,因而在教学安排上会出现效率偏低等情况,甚至会出现时间不足等状况。五是案例教学的参与人数最好能控制在20人因而,因为人数太多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成效。

五、结语

总之,在高校翻译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各项不足之处,能够体现出课堂和社会、理论和模拟实践的相互结合。为了学习好翻译课程,大学生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而且还需要掌握娴熟的翻译技巧,这就需要通过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可见,翻译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曾倩.案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第5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MG教学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87-02

一、案例教学法与MG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过程。它具有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等优点。但也存在占用课时长、难以提供系统理论知识等不足之处。

(二)MG教学法

1996年,北京科技大学从日本引进MG(Management Game,简称MG)教学法。对于从未接触过管理知识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掌握管理知识,MG教学法的运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但是管理游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为了做游戏而做游戏”的局面。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与MG教学方法的相同点

(一)师生地位相同

案例教学与MG教学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与合作的地位,共同选择论题和讨论方式,共同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负责。

(二)教学目标相同

案例教学与MG教学均通过案例或游戏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概括、论辩能力以及提升其说服力和信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与MG教学方法的区别

(一)趣味性不同

案例教学法一般通过案例背景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而MG教学主要通过管理游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综合管理能力,其趣味性、娱乐性较案例教学法强。

(二)学生参与性不同

案例教学法学生参与性较MG教学法广,通常要求所有学生都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而MG教学法通常会受课堂时间或人员等的限制,要求有兴趣且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自愿主动参与,从而学生的参与性不够案例教学的广,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锻炼。

(三)后续工作不同

案例教学法一般在学生对案例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再加以综合总结,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运用。而MG教学法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游戏过程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这样才不会造成为了做游戏而做游戏。

(四)适用范围不同

案例教学法适用于大多数管理职能的教学,适用范围广。而MG教学法一般只涉及管理的少数职能,比如沟通职能,相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其适用范围较窄。

四、案例教学法和MG教学法各自优势和局限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1.《管理学》案例教学的优点

(1)实践性强。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中的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不悖。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反面寻找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求学生在上案例讨论课之前广泛阅读参考书,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1)有限的课时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而案例讨论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因此不能保证所有的知识点都能结合案例进行讨论讲解。

(2)案例教学方法并不适应所有的管理问题。案例教学方法对于运用数学较多、精确定量手段使用较高、问题清楚明了、逻辑严密的管理问题成效较差;仅限于问题模糊性高、可做多种解释、综合性、艺术性要求较高的管理问题使用。

(3)案例教学方法难以提供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和理论。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管理情景,学生一般学到的是具体而琐碎的知识和经验,不易学到具有一般规律意义的系统原理和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方法并不一定优于MG教学方法。

(二)MG教学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MG教学法具有它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1.MG教学法的优势

(1)趣味性和娱乐性强。MG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形象、生动,能结合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实践性强,印象深刻。MG教学法通过学生亲身做游戏来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综合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思维。

2.MG教学法的局限性

(1)适用范围有限。MG教学方法不适应所有的管理问题。它对于问题清楚明了、逻辑严密的管理问题成效较高;但它对于问题模糊性高、可做多种解释、综合性、艺术性要求较高的管理问题成效较差。

(2)参与面较窄。由于课堂时间和人数的限制,MG教学的参与人数一般有限。通常都是性格比较开朗,胆大且活跃的学生参与,而对于内向和沉静的学生来说,没有参与的机会,因而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影响了普遍教学的目的。

(3)过程控制难度大。教师在实施MG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学生可能陷入纯粹的娱乐之中,为了做游戏而做游戏,忘记了学习的目的。

五、关于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和MG教学法的几点看法

为了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教学和MG教学多种方式相结合,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

(一)注重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两种教学的主角,教师是“导演”。两种教学法虽然都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地位,但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师应做好足够的准备,要有驾驭课堂讨论秩序的能力。

(二)建立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

两种方法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必要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激励。比如:将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告知学生课程成绩的构成为:平时课堂成绩(30%)+期末卷面成绩(70%)=总成绩,使学生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实践和课后总结的撰写。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两种方法教学中,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像与案例讨论和游戏充分结合起来。加大信息输出量,节约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提高趣味性,有助于学生获得对管理者所处环境的真实感知,使其加深对管理原则与概念的理解,融会贯通。

(四)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充分考虑两种教学法的优劣,结合教学内容,扬长避短,选择其中比较合适的方法。比如:对于管理过程中的组织结构设计、激励机制的制定等,可采用具体的案例材料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讲解沟通职能时,可采用MG教学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6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系列; 案例; 教学法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或称法学教育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是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在原有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由五种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这一系列的几种方法,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每一种方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明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两个相似的案例甲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电缆,构成盗窃罪;乙盗窃铺在地下的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再比如,为了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举出贪污的案例等。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讲“王XX诉李XX损害赔偿一案”,从王XX如何起诉,李XX如何应诉,到法庭如何审理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搞模拟法庭。当学生在学习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一程序法,又学习民法(或刑法、行政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实习案例需要具备多门法律知识和多种能力,一般在大二大三以后进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的要求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原则完成教学过程。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反映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一定教学目的、为提高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大学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的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学电脑的学生一样上机操作,也不能像理工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际动手。而法学专业的实习也都是放在临近毕业时专门进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当然,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联系实际有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两种。间接的联系就是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直接的联系是实习案例,旁听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

法学教学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只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做到联系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的发展必定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加以实现、并影响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知识的运用效率。

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系列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以上能力。

当然,要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仅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学、做事、做人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看,还是传统的讲授法。然而,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系列案例教学法是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按照法学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内容。系列案例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封闭的讲授方法的枷锁,代之以全面开放的讲授方法。三尺讲坛,可以包罗万象,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所需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还应当有一定的法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而且也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国法制的实践状况和实际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师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为什么系列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

(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同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学课程,不乏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法学理论,更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法学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中的列举案例法、评讲案例法、旁听案例法着重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而讨论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侧重于解决问 题。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就是通过对各种实例的接触、分析、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 《面向21 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把“创造性”当作今后急遽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美国也把“创造性”(他们有时称为“弹性和适应能力”)看作是在现代急遽变化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必须将以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与做事结合的教育观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贯彻了这样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学历和具有一定专业实际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条件。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

法学系列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呢?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学校教育当然地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任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却向来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教育中,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大缺陷。在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也缺乏解决现实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学法由五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而每个方法对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列举案例法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它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它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主人公的案例。总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讲评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这类案例可以是在改革开放情况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讨论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确实根据或证据,并能说明法学课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法律规定,使学生经过讨论能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旁听案例法,学生可以到法庭参加旁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法庭请到学校开庭审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并参观了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法庭要有相对较大的课室,并按实际审判的要求进行多次排练,作好充分准备。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自己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对司法实践一知半解,案例的选择也是从书本上获取,其教学过程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无法达到系列案例教学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第7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典型的实例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其最早的雏形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但直到19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和法学院才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用,后又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界。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在国内该教学法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泛地应用于很多课程授课中,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关文秘、法律等,并被列入了很多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之中。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得好,教学效果就好;发挥得不好,教学效果就差。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法,例如用案例引路,用事实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收益会比较高。比如在保险学的授课过程中讲到人身保险的有关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涉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人身意外伤害险案例、健康保险案例等),从而使学生于实例中切实感受到保险学教学不仅是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样一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便不言自明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接受了教师的知识传承之后,能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保险学是金融及保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基本原则以及保险公司基本经营管理方法,是一门集方针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仅凭教师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而且,单纯的讲授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单调而紧张的状态,容易产生枯燥感,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大脑去思考,一方面要阐述和讨论自己的分析判断,同时又要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和进行思维创造的机会,改变了单纯进行保险条款讲解的枯燥感和抽象感,将保险原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案例教学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使学与教都处于教师、学生及案例所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之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出的多角度的观点可以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督促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考虑问题更全面、更细致。[]

二、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日益发生着变化,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更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及技术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培养社会建设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尤其重大。就保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保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师只是介绍抽象出来的理论和既定的保险条款,而不是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会给人枯燥空泛的感觉,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是学生了解现实问题的重要媒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能与讨论、角色模拟等形式相结合,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想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事情:

(一)案例选择要适当。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点。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分析价值等要求。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应当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比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保险合同是该课程研究的重点,涉及大量重要的基础概念,并且保险合同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先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已经填写好的保险合同(有规范的,也有不规范的),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如果自己是一个有风险防范意识的人,在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时,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提出他们的见解后,再引入话题:这个考虑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因为保险双方当事人所处的利益位置不同,签订合同时所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份保险合同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保险合同的主体、客体以及保险条款等等。那么这些内容又包含了许多小的方面,这也正是保险合同这章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该次课的学习兴趣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高了。

(二)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险学不是完全的实验课,它必须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进行实务性的学习。如在讲述“保险的基本原则”一章时,有这样一个案例:张某将其汽车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后该车坠崖落水。事故发生后,张某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经过现场查勘,按推定全损理赔。张某看到采购货物的现金还在车内,就将残车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王某,双方约定:由王某负责打捞残车,车内现金归张某,残车归王某。残车被打捞起来后张某和王某按约行事。保险公司知悉后,认为张某未经保险公司允许擅自处理此残车是违法的,遂成纠纷。对于这个案例而言,一定是在相关概念都讲授完备的基础上,再组织案例分析。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比如推定全损、损失补偿原则的基本要求、物上代位的含义等都不理解的话,就很难对该案例作出一个合理的全面的判断。

成功的案例教学是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把生动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巩固学生学习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案例教学实施方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有很多具体的形式,比如课堂讨论法和讲解分析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讲授“企业和家庭财产保险”一章时,由于该章主要是关于财产保险的险种介绍,实务性较强,所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保单分析等形式授课,即在学完各类条款内容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老师给出的案例资料,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讲授“保险的基本原则”一章时,由于该章内容是保险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涉及大量重要的基础概念,要学生一下子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准确回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采用讲解分析的方法。讲到一种保险原则时,先把该原则的含义、基本内容、需注意的关键点讲解清楚,然后引入相应的案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除讲清案例的背景、经过、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也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克服怕羞、怕说错的心理,师生共同打造既严肃又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索

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要使案例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在不同的案例教学实施方式中,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使用讲解分析法时,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课堂讨论法中,老师要把表演的舞台尽可能的放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避免出现“冷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话题范围不要过于宽泛,使课堂讨论始终围绕案例进行,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深化。

(二)若使案例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具要准备案例,又要运用理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有时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就保险学这门课程而言,就是要求任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保险业务实例。保险纠纷的处理很多情况下是涉及到法律的应用的,如果老师对保险实务的发展变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更新都不能准确掌握的话,那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误区。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先进的经验,加大保险学案例教学的比重,提倡互动式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剖析,从做好对案例的选择、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案例教学的方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保险学这门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案例教学;保险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先强,童本立.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国义.保险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法律教学;讨论;学习;法律思维

一、引言

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做好法律知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增强法律素养,提高思维能力,为以后更好融入学习活动和日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目前在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技能不足,制约教学质量提升,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转变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当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促进中职法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中职法律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思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其中之一,这对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促进课堂师生互动。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分析案例,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师生之间应该有效开展交流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而传统教学法局限于对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影响课堂互动。因此,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对推动师生互动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的内容丰富,资料充足,情节曲折。尤其是法律类的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参与讨论和思考的主动性,推动中职法律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提高学生法律素养。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将法学理论学习和知识应用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具体案例中分析和讨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性。并利用所学内容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生法律素养,让案例教学法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任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第一,合理选择教学案例。案例选择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案例选择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特别应该注重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提高案例的时代性、针对性、开放性和真实性。事实上,密切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民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学习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引入以下教学案例:甲花了2000元从商店购买了一件皮衣,但回家后发现皮衬下面多处皮革已经腐烂,甲随即要求商店退货。从民法理论的角度入手,商店违反了什么原则?甲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通过引入这样的案例,既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还能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迅速进行学习状态。第二,重视对案例的讨论和学习。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习时,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小明花了6500元购买一部单反相机,回家后怀疑为假冒产品而向商家提出索赔。商场认为:小明为无业人员,购买单反相机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向商家索赔,因而拒绝赔偿。然后提出以下讨论问题:小明作为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商场能否拒绝赔偿?小明能得到赔偿吗?通过这样的案例导入,能帮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充分发表见解,并应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深化对案例和法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让中职学生有效利用法学理论知识解答案例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第三,密切案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法律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在案例引入时,应该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公民基本权益学习时,可以引入侵害公民通信自由案、侵害公民受教育权案等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侵害公民权益所带来的危害,并了解当公民权益受侵害时,学生应该通过哪些渠道和途径维护正当权益。进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习和理解,增进对案例的认识,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个中职法律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必要的。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合理选择案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进而促进案例教学法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实现提高中职法律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家福.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5(4):160-161.

[2]张玩娟.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堂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4):124-125.

第9篇:案例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法语语言教学

案例教学法(laméthodedescas)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提倡课堂教学内容以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分析案例,参与案例,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倡导从实践中提取理论的教学方式兴起于20世纪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所提出的,最早主要应用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后逐步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学科,多数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金融等领域。在我国法语的语言教学从传统的语法教学,到视听说教学,再到后期的交际教学法,一直在不断的变革中摸索、进步,力求培养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需求的法语人才。案例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被部分教师应用于法语的教学之中。笔者在本文中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中高级法语语言教学,尤其是翻译、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语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

语言的掌握需要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的锻炼和完善。因此语言的教学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为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设法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达到学习和巩固的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案例教学法就是很好的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半社会半课堂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其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原则上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法语词汇、语法是保证法语教学的正常开展的前提。因此就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笔者建议是在法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出现,案例教学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辅助进行,顺利完成从课前到课上再至课下的延伸和过渡,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1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案例

翻译(口译、笔译)和写作课程是法语教学中最具实践性质的课程,也是最适合引入案例教学法的课程。在具备合适案例的前提下,也可以开设翻译写作的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的课前准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包括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准备适用于课堂的教学案例。在《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和《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法语教学大纲》中都对学生不同阶段“写的能力”“译的能力”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此为依据,将各阶段的要求细化,使教学目标明确而细致,以便在选取案例时能够做到准确把握案例难易度,抓住要点开展教学。案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虽然案例教学没有明确的步骤要求,但以下几步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从教师的角度讲,首先需要筛选案例。选择案例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挑选和设计。如条件允许,案例的选择最好以一定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其中包括对相关案例的市场调查,对学生知识水平、特点及需求的调查,等等。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具有时代性,有效反映社会的需求,再兼顾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其次,要对案例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再创造。直接从实际生活中挑选出的案例,往往不能完全契合教学的需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设计,在保证案例完整性的前提下,与其他教学法做有效的结合,使其更加适应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又能系统、完整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渗透。最后,资料的收集工作必不可少。在案例的准备过程中,仅仅提出案例是不够的,要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这也是最后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此外,与案例有关的数据资料等也需提前收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完成案例。从学生的角度讲,在教师正式开始课堂活动之前也需要一定的案例准备和资料搜集工作。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完整有效地进行,学生也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全方位地了解案例的内容、思考案例、适当做调查、提出问题,等等,或与小组同学进行课前讨论,做好准备工作。翻译课程的案例,需要提前阅读翻译资料,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有关词汇。写作课程的案例亦是如此,准备相关词汇,了解文章类型、写作要求,做必要的数据调查,等等,例如法文写作中不同类型的文章(résumé,com-mentaire,compte-rendu,rapport...)有不同的格式或内容要求,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正式接触案例之前进行的课前准备工作。

2组织课堂活动

在总课时数确定的情况下,应对课堂活动做有效的分配,把握时长和控制节奏,逐步完成案例。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既是活动的主导者、主持人,又是参与者,兼及知识的传授者。在开展课堂活动时,首先,应陈述案例,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陈述,这一步骤都必不可少。尽管学生已对案例进行过课前准备,课上再次陈述,还是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全局概念,更加准确把握案例和完成自我定位;其次是案例的课堂讨论活动。在案例教学中,讨论的环节是特色也是关键,小组形式的案例讨论,以及通过小组负责人进行的班级讨论都能使得学生更充分地参与案例之中。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翻译理论、写作技巧、法语口语的交流、切磋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导性的功能,控制讨论的节奏,渗透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翻译知识和技巧、写作方法等理论知识;最后,进行案例总结,这也是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的过程。通过总结,使学生完整地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不足,归纳在完成案例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从而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之中。

3课堂之外的延伸

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仅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辅助。在这一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互联网为工具,通过各类社交媒体来完成。学生可通过网络在课前和课后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尤其是在语言的翻译或写作过程中,相关文化背景的知识必不可少,这些知识都可通过网络来查询获取。此外,社交媒体也可成为学生小组讨论、沟通的工具,如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等。

三案例教学法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教学案例选择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作为小语种,相比英语教学来说,法语语言教学的教材选择空间有限,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作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要求,寻找并设计适应教学内容的案例。可以考虑使多本教材的有关内容相结合,综合整理教学资料,使得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2多种教学法相结合

法语的语法及写作规范相对复杂,单纯的高级语法或写作课程会稍显枯燥,使用案例教学法能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更具有实践性质。然而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教授理论知识不够系统、详细,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调整,建议适当将传统的讲授法融入案例教学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班级容量不宜过大

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带来课堂活动的丰富,学生的讨论、课堂展示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参与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课堂讨论环节会变得混乱难以控制,或者耗时太长,在课堂上难以完成,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4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定位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不能仍然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主持人,把控好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进行,在学生讨论时做出适当调整和控制,避免偏离主题或在不必要的问题上反复纠缠。有需要时就涉及的理论知识做必要讲解。

5教学设计上避免只重形式忽略内容

由于案例教学法所倡导的实践精神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会进入只重形式而忽略本质的教学误区。案例的引入与设置是教学的内容之一,是灌输理论知识的切入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语言和翻译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技巧的渗透才是课堂活动的目标追求。因此在注重课堂活动丰富有趣、案例完整引入的同时,切不可忽略知识点的渗透,不从实际出发,否则案例则变得无意义。

6考核形式的多样性

基于案例教学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及课前课后准备工作的繁复,在结课时对于学生的考核也不能仅局限于传统形式的一纸试卷。这样过于片面,也不能有效考核学生在整个案例参与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且法语的翻译及写作能力是无法在一次卷面考试中得到体现的,这样无法达到考核的目的。因此,考核的形式需要细致、全面,甚至贯穿在整个课程之中。总之,在法语语言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使课堂活动变得丰富,参与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语言的应用技巧融入课堂当中,使课堂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彤.探析案例教学在高职商务法语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0).

[2]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