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小数除法计算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数除法计算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数除法计算题

第1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同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5.76÷18=(

A

.

0.32

B

.

32

C

.

0.42

D

.

3.2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

(2分)

我能判断对错。

42.8÷23>42.8。

3.

(2分)

24÷15=16。(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

(5分)

直接写出得数。

3.9÷13=      3.6÷12

=        8.1÷27

=

0.04÷2=        0.88÷4

=      1.25÷5

=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

(5分)

一个长方形运动场,它的长是36米,面积是907.2平方米,这个运动场的宽是多少米?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

(2分)

小花牛的体重是114.75千克,小黑马的体重是85千克,小花牛的体重是小黑马的________倍?

7.

(2分)

填上合适的数.

452÷________=45.2

70÷________=0.7

8.

(2分)

算一算:

98.8÷13=________

9.

(2分)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________除法的计算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________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________,就在________的后面添上________再继续除。

10.

(2分)

不计算,比较大小。

5.21÷12________5.21     23.2÷21________0.2      7.25÷7________0.25

14.4÷15________12.1     39.5÷9________1.95      0.27÷27________0.27

11.

(2分)

算一算.

6÷8=________

1.3÷5=________

7.6÷5=________

12.

(2分)

把18.6平均分成6分,每份是________

13.

(2分)

直接写出得数

2.1+3.4=________

8.3+1.7=________

1-0.01=________

0.6×0.6=________

3.2×3=________

0.45÷9=________

4.6÷100=________

10×2.01=________

8×0.4=________

1.9×4×0.5=________

0.9+99×0.9=________

5-1.4-1.6=________

14.

(1分)

确定下列各式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67.5÷15________

521.7÷5________

280.8÷24________

0.45÷12________

15.

(2分)

计算

7.79÷95=________

32.93÷37=________

16.

(2分)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现存的大象仅有非洲象和亚洲象两种.

非洲象的身高是亚洲象的________倍、体重是亚洲象的________倍(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7.

(2分)

算一算:

50.6÷46=________

18.

(6分)

63.54÷9=________

19.

(2分)

口算.

7.2÷0.6=________

0.18×3=________

4÷8=________

2.9÷10=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1、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1、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第2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错误;归因;策略

时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学生真粗心,这不,这道题又做错了。而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也是怪自己太粗心了。一旦把原因归结为粗心之后,学生就不再重视自己的错题,把它扔在一边。怎样让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错题,养成科学的“订正习惯”,进而发展正确的错误观。

一、“乱花渐欲迷吾眼”――真是太粗心了吗?怎么会又错?

现象描述:我把题目抄错了。

某天上完一个数除以整数,我给学生留了几道练习题,其中有一题是35÷14,居然有4个学生做上来是53÷14,还有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问我说:“老师这道题目你出错了,除不尽的。”这些学生订正以后,都觉得是自己太粗心,把题目抄错了。几天后进行单元测试,3.484÷5.2,也有4个学生做成3.484÷2.5,其中两个是前面提到的学生。学生把题目抄错,真的是太粗心吗?

现象描述:我“0”、“.”忘记写了。

学完小数除法,我们的学生总是“忘记”这,“忘记”那。328÷16=2.5(正确答案328÷16=20.5),学生说我中间忘记商“0”了;108÷24=45(正确答案108÷24=4.5),学生说我忘点小数点了。而同样的错误他们照犯不误。“0”、“.”真的是忘记写了吗?

如何少发生计算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多数教师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释通常是“太粗心,仔细点”,这种解释过于笼统,致使学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掉粗心,有时候却越仔细,越容易出错。久而久之,学生对错题在无可奈何之下便靠所谓的“运气”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对没有。

事实上,这种困惑几乎是伴随着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成长,也伴随着教师教学生涯的始终:学生明明会做,却要做错?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怎能一个“粗心”了得!其实是这样的……

粗心不是错误的原因,致使学生做错题目的很可能是概念、法则理解不清;计算技能缺陷、受思维负迁移的影响等有形的可表述可针对的原因,因此,错误的改正必须是有针对的,而不是笼统的“仔细”。

(一)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重要依据。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建立在整数计算的基础上的,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照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案例1:

像上面,6.24÷6=1.4,391÷1.7=23。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以下概念不够清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面商0,这里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二)受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思维的负迁移就对数学计算有消极的影响。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小数除以整数后,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改错题:“小明和大家一样,也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你来当小老师检查一下,他做得对吗?”

当天的课堂作业中竟然有5位学生按错题的方法进行笔算。这样的改错题不仅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好处,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误导和负迁移

再例如:计算7.75+1.25×3.4=9×3.4=30.6。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烈刺激的作用而造成思维负迁移。

(三)计算技能缺陷

一些同学计算错误很多,有可能是计算能力不足引起的。比如:乘法口诀不熟、进位加法不熟、试商能力不足等;可能缺少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或书写习惯,如验算的习惯等;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忽视了“估算”的作用。这一点可能是我们平时教多练少的关系。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都是粗心惹的,原来如此!

(一)讲清算理和法则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二)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

要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新的计算法则时,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点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联系,新知识才会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生根”,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

案例3:

(1)引导学生观察: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用角(或分)作单位的数量,目的都是把4.2从小数转化为什么数?

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新旧知识的异同和“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这个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三)对学生的计算技能适当地作指导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教师们的心中扎下了根,但对于计算,虽然没有片面追求方法的多样化,但有些方法在学生的心中还有了一些影响,比如:课堂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的口算基本功的训练。老师一看是计算题,就完全推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计算,学生的警惕性不高,老师重视的也不够。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在重视计算,对学生的计算技能适当的作一些指导。

四、结束语

了解学生计算能力现状,结合学生对计算的所需所想,知晓学生的思维过程、从实践与心理两方面分析影响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因素,掌握学生出错的基本题型,探索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有效对策,及纠错所要注意的问题,探寻最佳纠错方案,实现计算教学理想化。

参考文献:

[1]刘克寿,刘霞,张京玉.浅谈小学生计算错误产生的原因[J].

[2]杨庆余.儿童计算中“粗心”错误的心理成因探析[J].数学教育,(标明年份)(7).

[3]张洪霞.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吴芳.小学生分数概念体系掌握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第3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教学片断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书上习题的要求并独立完成,然后请部分学生口头校对答案。如果学生错误的人数较多,教师就向全班学生进行评讲,订正后就匆匆进入下一题的教学了。

教学片断B:简简单单,一带而过

对书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常常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就过去了,有时还会跳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机械性练习。

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看似完成了书上习题的教学,但其实只是完成了书上习题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教师只看到了书上习题所对应的算式和答案。

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上述现象的教学呢?我觉得教师对完成书本练习时有以下误区:错误地把练习看做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且快速完成的任务,忽略了练习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存在和对其进行适当的挖掘与利用。如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教师忽略了数学习题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数学习题中的育人价值,指的是数学题背后所隐藏的数学策略、数学问题分析方式等。

作为一名三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想结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中的部分习题,谈谈自己对教学数学习题背后育人价值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习题教学中需感悟类型

教材中有些习题的指向性较为单一或繁多,有时只是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有时却是众多类型的混合练习。这时教学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习题中出现知识点的类型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使学生从整体上产生认识,为全面认识这道题目在类型中的价值和对整个类型的分类打下基础。

1.在单一中联想类型

计算:344÷3。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的计算方法。

常态教学:完成计算并对除法的竖式过程进行校对、讲解,特别是对竖式对位和余数处理进行评析,忽略了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的整体感悟。

育人价值:本题只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类型中的一种情况。教师可追问:“这道计算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的哪种情况?你能只改变除数,使它成为另一种情况吗?”

2.在繁多中梳理类型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和不够除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对比,巩固计算方法和注意点。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列式与计算,并对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评讲,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忽略了对三道题之间类型的沟通。

育人价值:对396÷3、396÷4和396÷6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种情况进行又一次的整体感悟和方法的巩固、对比。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不难看出,不论是单一中联想,还是繁多中梳理的情况,关键是教师心中不能只有题目,而应该引导学生对题目背后所隐藏的类型进行感悟。

思考二:习题教学中需渗透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不是由一道道习题简单组建而成的,每道习题中都存在着数学学科的灵魂——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习题时,要尽可能地向学生渗透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如:

题目本意:这是“乘法”单元中的一道计算题,题中的数据能帮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复习数量关系并对计算方法进行巩固,缺少思想渗透。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计算中的连续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正比例。

通过观察盒数的变化来思考水彩笔总支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每盒水彩笔的支数不变,所以盒数扩大几倍,总支数也就扩大几倍。

思考三:习题教学中需突显策略

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的解题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数学的解题策略和策略的应用意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其实,每道数学练习题背后都有解题策略,关键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书上的习题,把其中所蕴含的策略让学生去了解、去感悟、去实践。

1.在观察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除法”单元复习中的一道计算题,既能帮助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又让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新的发现。

常态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填表,校对数据后简单交流发现,缺少对发现过程的展开。

育人价值:这是一道对表格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的题目,对于表格中数据之间的发现,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数据的观察策略进行挖掘。

(1)横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挖的天数越来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则越来越多。

(2)纵向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哪一列“挖的天数”乘“每天挖的米数”都等于“总米数”。

2.在列举中突显

题目本意:这是第六册数学练习册中的一道计算题,不仅能巩固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两根绳子剪去同样长的一段后相差的长度不变。

常态教学:学生完成后进行校对,对不会做的进行列式讲解,但学生不明白策略的由来。

育人价值:虽然学生会列算式,但真正理解其中内涵的并不多,关键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列举算式,理解变化内涵。

让学生对“剪去同样长的一段”进行数据列举,从而列出相关的算式,并运用列举的一个数据来求出答案。

如:假设剪去的长度为0.2米。

5.5-0.2=5.3(米) 3.2-0.2=3(米) 5.3-3=2.3(米)

在学生列出不同的数据后,让他们观察这些算式的结果,发现把列举的数据代入进去计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也就是说,剪去的长度无关紧要,关键是要一样长。

(2)对比算式,体会运算规律。

让学生从看图转移到观察算式上去,并利用算式间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这一运算中的规律。

对挖掘习题育人价值的思考:

教师是数学习题育人价值的挖掘者,要想把习题中的育人价值解读到位、实施到位,还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由表及里读习题

习题不仅承载着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习题中的基本内容,更应读懂习题的深层内涵。如对于书上的计算题,不能只看到它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一面,还需要解读出计算题背后的方法特点、类型归纳、算律渗透等。

2.由内而外读学生

第4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一、从口算能力开始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得先从学生的基本口算开始训练,口算过关了,计算才能达到要求。因为口算是计算、估算、简算的基础,如果口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习题,让学生准备练习算本,天天训练。训练的层次分为:一二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三四年级训练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一位数除法;五六年级训练一些特殊方法技巧的简便或运算定律的口算。在口算设计中,要形式多样,方法新颖。例如,可以做游戏,进行比赛得分抢答口算、接力口算、视算、听算、笔算等,增强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引导学生弄清算理,寻找计算规律

当学生拿到计算题时,首先要教会学生计算题的计算窍门和算理,明白运算顺序,找到下手的切入点。有的学生按自己的不同想法算出,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加强日常数学计算训练开始

良好的习惯可以做好一切事。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得把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好,因为日常计算细心的习惯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教师在平时教学计算练习时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看似把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用得很自如,但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平时的训练不到位。这些学生不够细心,导致出现错误。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做到:一看(看要求),二想(想合适的算理),三算(算出正确结果),四检(检查有没有抄错数,有没有计算失误,有没有漏算计算符号等)。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细心习惯。只有细心了,正确率才高,计算能力也才能提高。

四、对错题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反思

学生练习、做作业、考试中往往把一些简单的计算结果写错,这些错误是难免的,对于出现的错题要让学生及时改正,并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防止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错误积累本上,旁注出现问题的原因,收集错题典型,强调多方式验算,定时开展改错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了。

五、鼓励学生在计算中尽量用简便运算,牢记计算规律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应想法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拿出正方体魔方玩具,仔细观察正方体,然后数一数它一共有几个角,看谁数得又对又快。小学生争先恐后地数。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一个面一个面去数它们的角,接着问“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有几个角?一共有几个角?怎样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列算式的道理。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获得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六、开展有关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培养的活动

第5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意义脉络;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91-2

一、计算缺少意义脉络,导致计算学习无根

现行苏教版教材的四则运算的意义主要是从现实生活问题中提炼得来,教材的意图就是用生活的常识和学生的经验来解释为什么用该种方式计算。它几乎不是用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逻辑推演和意义生成。这样编排教材的目的似乎考虑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数学基础的贫乏性所造成的矛盾。然而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数学就是用符号、命题来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当计算题脱离了具体的问题情境,即学生在做纯粹的计算题时,他们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就陷入懵懂状态。

譬如,有学生在计算235×025,算出错误的得数5875,而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这个结果的不合理性。一般教师在帮助学生纠错时,只是把眼光落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上,解释答案是三位小数,所以5875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样的纠错仍旧落实在操作层面上,缺乏计算教学的意义脉络,也就是学生仍旧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状态。当然,造成不知其所以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材并没有编排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小数乘法的计算丧失了意义之根。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完全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个小数乘法的意义,即235×025表示求235的百分之二十五是多少,所以乘积肯定比235小。所以,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考程序——从意义出发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依据算法完成计算,检查验算确定计算的正确性。

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完善和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笔者认为,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很有必要弥补四则运算的意义,即单单靠特殊的生活情境来理解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四则运算的意义要还原它数学的本质特点。如此,计算学习才是有根的学习。

二、计算欠缺难易层次,导致计算学习无序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由于添加了不少新的学习内容,所以把计算部分的例题和配套习题都缩减了。这直接导致教学的难度和训练量的不足。再加上计算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相对减少——与老教材相比较——学生在计算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这些因素也是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低弱的直接原因。我认为计算例题的缩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导致计算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程序和难易层次,这似乎有悖于教材编排应该遵循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譬如,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以整数”的教材编排是这样的——先连续学习三道例题9.6÷3,12÷5,5.7÷6——之后就要学生尝试练习“试一试”0.2÷5和3÷15时,仔细观察这五道习题,它囊括了小数除以整数的所有类型。在笔者看来至少可以分解为三堂新授课来解决,而教材反而把属于新授内容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0.2÷5”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尝试的结果是我班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商错位置了,大部分学生不懂商的个位和十分位连续添“0”的道理。老教材中的例题现在降格为习题,相应地,配套的练习题也大大压缩了。例题降格为习题,很有可能导致教师对这一类型的除法重视得不够,专项训练得不够。

教材的编写者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计算能力,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学习了三道除法的例题就基本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学生依据这个方法就可以自主探索,而实际上是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难度,而且当堂课根本无法巩固新知,教师必须加课加时去被动应对。关于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个小数除法的难点,少数学生就是到学期末还是不能熟练掌握。

如何解决计算内容难易层次不明,学习坡度过大的问题?我认为,我们还是有许多积极的应对措施。第一,适当增加计算教学的例题,也就是把一些本该属于例题的习题“擢拔”为例题的地位,使计算的例题呈现合适的难易坡度,从而能较好地体现计算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增加配套的习题,以便巩固掌握。如果学生明白算理,熟悉算法,还经常出现计算错误,那就是因为训练量不足,对计算技能的掌握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地步;第三,要解决前两个问题必须解决总课时量的不足这个问题。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减少容量,譬如统计一些基本无法操作的数学实践活动等等。有些内容完全可以后移至初中教学,譬如负数——负数这一内容的编排,前无肇始,后无承继,孤立突兀。有些教学内容简单得可以不教(学与不学的差别不大),如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周期现象)——这一内容即使放到三年级也没什么难度。

三、计算功能人为泛化,导致计算教学失重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称为数学的三大能力,可想而知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可是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附带的内容较多,譬如五年级上册在小数乘除法的对应练习中出现了有关小数的应用题——这儿的应用题不仅是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或三步计算的。教材编写者主观认为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了三步的整数四则混合计算的应用题,那么只需要让学生套用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就可以解决小数的应用题。编写者还认为应用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合二为一,既可以突出计算的应用价值,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事实果真如此吗?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不把一些典型应用题、不把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不把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当作新授内容来教学,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是很低下的。由于教师要花大量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小数应用题,那么计算教学的重点就自然偏移了。就算学生解整数应用题的能力很强了,解答小数应用题也未必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因为小数应用题也有它固有的特征。下面的例子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学生在独立解答这样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只蝴蝶0.4小时飞行9.68千米,比一只蜜蜂每小时多飞行5.78千米。问:蜜蜂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好几个学生出现了下面的这样的错误。

9.68÷0.4=24.2(千米),24.2×10=242(千米),242-5.78=236.22(千米),对于教师而言,这个错误匪夷所思,因为套用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蝴蝶飞行的路程÷飞行的时间=飞行的速度,那么9.68÷0.4=24.2(千米)就是算出了蝴蝶每小时飞行的路程(速度)。那么学生为什么算出了蝴蝶的速度24.2千米以后,还要把这个数乘上10呢?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自有他的想法。他们认为,9.68÷0.4=24.2(千米),求出的是蝴蝶0.1小时飞行的千米数,所以要乘上10,才能得到1小时飞行的千米数。为了作出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蝴蝶飞行的路程÷时间=每小时飞行的路程,这个时间可以是小于1的小数”,可以说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那些学生还是半信半疑、不能完全接受。

这个案例告诉我,成人一厢情愿的编排意图,学生往往不会领情。成人认为解决“一只蝴蝶0.4小时飞行9.68千米,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只要套用以前用过的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就可以了,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的知识系统和通觉,他就偏偏认为9.68÷0.4是无法求出1小时飞行多少路程的。很明显,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延伸覆盖到小数应用题,学生需要一个认同、理解、接受和内化的过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朝夕完成的事情。

为了不使计算教学失重,我认为对于一般的多步计算的应用题还是要单独组织一个单元,或者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如此,方能确保计算内容学得透彻,练得熟练,确保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先进和普及,人们不需要再用笔算来计算复杂多步的计算题,但站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数学素养的角度来思考,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应该有一个底线(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计算教学的目标要求)。计算能力作为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所以,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没有动摇。笔者撰写本文的附带用意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教师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第6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一、推测结果,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计算题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将计算教学贴近生活,在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推测计算结果,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二、调节气氛,增强计算欲望

计算题的教学,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气氛,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平等的,可以互相补充,甚至争论,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也是课堂气氛最和谐的时刻,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这时,不仅发言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听发言的同学也能从同学的发言中有所收益。老师提供学生交流的方式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弥补计算本身的单调。如采用图片、游戏、卡通、比赛、多媒体演示等。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对同一道计算题的不同解决办法,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每个学生采用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方法进行计算,发展自己的算法,同时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途径,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求。“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将“错误”放大,细心计算

第7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小学进入三年级,学生面对的计算数据越来越大,二年级数学学习的表内乘除法升级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所接触的计算类型越来越丰富,计算数据也越来越大,学习难度也在逐渐加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多位数乘除法,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计算知识的教学,抓好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下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正确率下降成因及对策问题作简单分析。

一、计算正确率下降的成因

1.学生缺乏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一些学生来说,数学的计算本身比较枯燥乏味,小学三年级学生随着学习计算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特别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计算水平低下,计算错误严重,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削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计算的正确率

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存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粗心大意,没有养成严谨、慎密思维的良好计算习惯。对计算题,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做题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急于求成,审题不仔细、不认真,在计算时往往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等。例如,把106看成100,把6+6看成6×6等,从而产生错误。有的学生除书写潦草、运算粗心、不及时检验外,当计算数据大或者计算步骤多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这些毛病常常使学生在计算上出现失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3.基础知识不扎实

小学三年级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计算失误,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计算不过关。有些学生计算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法则不明确,如1800-1700÷5,计算成1800-1700÷5=100÷5=20。还有的是学生计算方法不明确,学习掌握运用水平低,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从而造成计算失误。

二、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对策

1.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很难让学生自觉产生喜欢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计算题虽然是枯燥的,但在题型上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计算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教学《 多位数的加减法 》,我采用“活动—竞赛”的形式。先组织学生模拟在家电超市购买家电,然后采用“我是计算小能人”形式进行计算竞赛练习(快速出示算式,学生口答得数;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的计算又快又对)。这样的“活动—竞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使计算内容“活”起来。既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又活跃了学习氛围。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做到“两看两思”,即先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有哪些运算符号,然后想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能使计算正确有了初步的保证。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再次,要求学生勤检查,一查抄题,检查抄的数据和运算符号;二查竖式,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三查计算,检查计算过程;四查结果,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验算。当发现计算错误后,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包括草稿,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地训练,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般计算能力的结构成分可以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挖掘题目信息的能力(即初步定向的能力),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的运用能力,选择合理方法的能力,简化计算的能力,估算能力。因此,小学生要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理解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正确进行计算的重要保证。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涉及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即数学思维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真正理解算理。学生通过说算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计算的正确就得到了保障。

(2)坚持口算训练。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口算是估算、简算和笔算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每堂课上安排听算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听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听算本,听算内容主要是课本里的口算题。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习。例如,视算训练、抢答口算、开火车、接力赛等方式,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估算能力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信息,对答案的大胆假设与猜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正确率。例如,计算49×79,先估算,把49看成50,把79看成80,50×80=4000,那么49×79的结果接近4000且小于4000,如大于4000必定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检验还可以加深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重视错题分析,让学生乐于改错

在教学中要重视错题分析,做到对症下药,让学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改错,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订正作业。作业或试卷批改完下发给学生后,我要求学生首先查看自己是否有错题,如有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再订正,并交老师检查当面批改。批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因,讲讲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作业、抄袭订正、不懂装懂的不良行为,逐步养成独立完成作业、有错认真反思纠正的良好习惯。

(2)错例评析。一般地说,学生在课堂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即具有普遍性。在教学中及时了解、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小学三年级学生出现的错误一般有连续退位减法不熟练,特别是被减数是整百数整千数减,例如,400-98,4000-908,在计算时,第一题学生往往会算成312,第二题会算成3002。运算顺序出错,100÷25×4=100÷100=1等。让学生找出每道题的错误,分析原因,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作用。

(3)收集错例。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就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收集计算中自己容易错误的题目,编成册,勤反思。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分析归纳和分类整理,梳理常使自己出错的原因,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避免下次不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会有很大提高。

第8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第9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动作或行为,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条件反射,一但形成,就不易更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学法、这不仅是学生顺利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科学奥秘的需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的成就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总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情,好像与我们数学根本沾不上边,也就忽略了数学的阅读。这也是导致学生解题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差,答题时错答、漏答的主要原因。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做计算题或应用题时,往往题的要求都没看清楚,拿起笔就开做,明明题上要求用简便运算,他却用脱式计算;老师在分析题意的时候,学生好像都会,可一到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所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教材中概念、定义的阅读。数学阅读不像语文阅读,数学中枯燥的概念和定义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概念、定义时,找到关键字词,反复咀嚼,准确理解,做到一字不差。比如:在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中对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里把"只"字或"四边形"去掉,这个图形就完全变了。概念的阅读也分为初读和精读两个阶段,粗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预习时对现成的概念、定义初步阅读,了解其大意;二是需要通过例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概括定义。比如:正比例定义的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几个有关正比例的实例(路程和时间、用水量和水费等)以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正比例的概念。归纳出概念后,就进入精读阶段,要求学生再读,并勾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语句,仔细分析,理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如:反比例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扩大(或缩小),另一个反而缩小(或扩大)""它们的乘积一定"就属于重点语句。通过阅读,还可以加深与正比例的区别。

1.2 应用题的阅读。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现在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包括表格、图画、对话等,有的还适当增加多余条件和开放性问题。这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但同时也对应用题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或者在读题过程中,添字、漏字,没注意到关键词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1、把题目读完整。抽学生读或全班齐读2至3遍,然后请学生回答: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也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也就是问题),要求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条件不知道?(也就是未知条件);2、用铅笔勾画出关键词句。并找出数量关系,分析题意;3、对于用图表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4、对于解决有关图形的问题,还要求学生必须画出图来帮助分析。

1.3 阅读材料的阅读。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这些数学小知识大都生动有趣,通过对它们的阅读,一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五年级(上)116页的"你知道吗?"就是介绍《九章算术》的内容;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六年级(下)47页的"古老的几何"就是介绍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这部分内容教师也要引起重视。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同语文教学一样,规范、整洁的书写在数学的教学中也必不可少。这不光是方便教师的阅卷和作业批改,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重要数据和符号,那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就要学生做到:1、书写一定要整洁。2、书写一定要有格式,做到规范。3、书写要讲究方法。特别是做计算题时尤为重要,在小数的加减运算时,小数点的位置一定要对齐,除法运算中,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分数乘法约分时,为提高正确率,要做到整数和分子约分后,结果写在上面,分母约分的结果写在下面。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现在的数学考试中,计算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大约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计算中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验"。

一看:认真核对数字和符号。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稍不留神就容易混淆。因此,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出错。

二想:认真分析数字的特点和运算顺序。对于简便运算,一定要先观察数字间的特点,寻找简便方法,不要急于动笔;如果是脱式计算,就一定要理清运算顺序,弄清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计算。

三算:认真书写、仔细计算。计算时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在算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头脑要清醒,勿贪快,应先求准。

四验:计算结束后,一定要验算。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验算时主要有三种方法:

①.在计算之前先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

②.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③.利用加减关系和乘除关系进行验算。

4.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