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地理学科的魅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的魅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的魅力

第1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地理课堂教学 多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075-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多媒体技术在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叫多媒体计算机技术(Multimedia Computer Technology),是一种能够让用户以交互方式将文本(Text)、图形(Graphic)、图像(Images)、音频(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多种信息经过特定的软硬件获取、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以单独或合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多媒体地理教学是教师将地理教学信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学生构成一组地理教学交互系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辅助地理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是比较广阔的,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联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注重方法选择,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多媒体使用应紧扣课本内容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自有其妙处,它“可将抽象的图形、抽象的概念,演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立体的、眼光可触及的活生生的事物”,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这自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应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应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朗读理解;切记丢开文本,让学生专注于视频画面,以此削减了文本语言醉人的情韵、引人的魅力以及审美的教育、智力的开发、想象力的培养。要知道文本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交往互动、实施课程标准的主要凭借,是其他任何媒体都难以替代的。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使用多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文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不管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备课时,应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多做思考设想,哪些内容该使用媒体,如何使用,要达到什么效果,在精心设计上下功夫,使之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2.精心设计多媒体内容,培养学生发现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就是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发现的思维过程,学习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能力。

例如:初中地理《森林资源》中,森林资源的六个环境作用和森林资源利用保护两个内容比较轴象,初中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本部分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生动、形象的CAI课件或图片演示了保护水土、防风护田的原理和过程,为了强调森林的环境效益,还采用景观对比分析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辅以讨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能力。在讲解森林的环境作用时,播放录象展示两副迥然不同的景象:暴雨冲刷山坡形成的浊流;山地森林郁郁葱葱。教师利用CAI课件,演示山坡上森林保护水土的过程。边演示边向学生解释分析。图中山坡上的箭头表示“径流”,箭头的粗细表示“径流的大小”。箭头的浓淡表示径流量大泥沙多;从坡顶向坡下箭头渐细渐淡,说明此处径流渐小泥沙渐少,坡底处箭头细而淡.说明此处径流小而泥沙含量很少,起关键作用的是山坡林带的阻滞。使泥沙沉滞于坡上,并延长水分下渗时间,增加下渗的水流量,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的“防风护田”的作用时,教师利用课件继续模拟演示两种情景:黄土,大风骤起,尘土飞扬,农田渐渐被沙土淹没;阡陌相连,行行树林,大风挟沙而起,风过树林,风沙渐小,农田安然无恙。这样学生通过动感的画面有感性的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性思维。

二、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点

1.利用视听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媒体教学具有把声、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传统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教学过程活泼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初中地理中区域地理中,“青藏高原”这一节的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离学生很遥远,时空跨度大,加之授课时间限制,教学上往往是条框多,知识点多,学生不感兴趣,也难理解。为此,上课开始,可为学生播放一段剪辑好的有关青藏高原的录像,并配上高亢嘹亮的歌曲《青藏高原》,把学生自然地带入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放映结束,接着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们神采飞扬、争先恐后地回答。显然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探求欲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最难得、最宝贵的思维能力。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抽象变具体,把复杂变简单,帮助学生将教学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节时,因为地球的运动过程,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时空跨度又极大,所以这构成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大的难点。为了诱导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现象中悟出深奥的科学原理,可利用计算机设计CAI课件:北纬40度太阳东升西落的模拟动画,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切入点。伴随着悠扬的“日光曲” ,首先模拟冬至日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过程;其次.模拟夏至日太阳的东升西落过程;再模拟二分日太阳同时落在天穹顶上。最后再通过比较各季节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促使学生自己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地表光热的多少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这一科学道理。这组动画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日常司空见惯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但又显示出了学生无法同时看到的不同季节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经验来帮助学生进行抽象的科学推理。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只要肯做有心人,自然界处处皆学问的道理,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3.使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多媒体的功用是无可非议的,它扩大了学习的空间,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素质。“广袤的世界成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以其无穷的张力,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取思想的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伴随知识得以同生共长。”然而,多媒体虽好,也只能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也只是为解读文本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画面的设计与展示要自然恰当,不能因画面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与思考。学生读文想象、演算思考及相互讨论时最好应关闭画面,使之思维专注。如有的老师设计的视频上,正中是部分应学习的内容,左上角一直鸟儿在不停地煽动着翅膀,或右下角一只青蛙在不停地转动着脑袋;从心理学角度讲,静止的画面背景上,动着的部分易引起人的有意注意,所以如此设计,学生为其所吸引,谁知道老师重点讲了些什么?因此,课堂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思维的羽翼腾飞起来。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传统的教学地图对动态的表现一般是通过多幅图或使用指示符号分别表示不同时空段的方法,真实感不强,表现出的动态化不连续,运用多媒体调控自如灵活的优势,将教材的语言文字和静态的图片所描写的内容变成了集文字、声音、色彩、图象为一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特殊的、优秀的意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学习初中区域地理《西北地理》时,笔者尝试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让学生去感受我国西部地区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故降水少,干旱成为这里的自然特色。由于东西延伸较长,降水量自东向西由400mm减少到200mm直到50mm以下,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直到荒漠。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在课堂上通过CAI课件展示了这一地理变化。你看:在内蒙古美丽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人诗词的苍茫和悠远。花开季节,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红的、白的、粉的、黄的花在绿草的映衬下尤为壮观。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草原最华丽的地方,每当春夏来临,珍珠般的羊群散落在草原上,让你感觉到了仙境般的人间。西部辽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沙漠深处有一骆驼队在缓缓前行。在敦煌城南的沙漠中有一潭形如月牙的泉水湖——月牙泉,它静静地横卧在茫茫沙漠,清澈见底,四周水草丛生。还有独特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 这样不仅让学生欣赏到我国西北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5.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为了图好看、图热闹、图轻松,更不能为了作秀去玩弄花拳绣腿,使之成为表演的道具,而应成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手段,以引导学生有效地去解读课文、去思考解题方法、去进行交往互动;以改变教师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以及“教师——课本”这种单一传递结构的限制,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教学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提高媒体教学的质量,应作为课堂设计的一个重点去进行认真思考、精心设计。

6.利用多媒体教学,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不断的反馈过程,这种反馈活动,一般更直接地体现在检查和练习上。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可以根据课堂的内容设计出多样的考查方法。一般以填空、选择、表格、问答等形式进行检测,这样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都能及时得到巩固,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是21世纪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随着时间的进程,它的优势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运用。虽然,目前它还处于一个尝试阶段,有些问题也正需要实践、探索,但只要我们理解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掌握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一定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达到高信息量、高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平德,吴纯渊主编.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第2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教学技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教师现在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了。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对学校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情况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常识,滥用多媒体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管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和目的如何,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最突出的现象是用录音代替范读,用录像代替讲解,用投影代替板书。用放录音来范读课文常见于语文教学,不少教师本来有不错的朗读技巧,但却将自己的朗读制作成录音教材在课堂中播放。实际上,单靠语言来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大部分的信息是需要靠教师体态加语言来向学生传递的。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无论有无必要,每堂课总要加入一些课件,甚至有些所谓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大材小用,浪费资源。在演示化学实验时,关于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实验现象较明显,直接演示即可,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将上述的实验现象通过课件的形式做出来,既分散了学生精力,又浪费了时间。还有的教师用录像代替学生实验,虽然能较好地帮助教师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而学生没有见到实物,真实感不强,没有亲自动手,非常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选择不当,使用不到位

究竟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多媒体技术表现最合适、最恰当?教师心中没有数,不比较不鉴别,在选择多媒体上有盲目性。其实每件事物或现象都有它最佳的表现方式,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东西,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多媒体,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实施教学。

3.课前准备不足,操作技能偏低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备课不充分的现象,教师对设备操作不当,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扰乱教学思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播放录音时,放不出声音或播出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进了教室使用多媒体设备时,才知道灯泡已坏;业务不熟,如亮度达不到,不能把画面调清晰,不能将投影调在正中间,导致学生看不清;不及时关机,将内容长时间投在银幕上,分散学生注意力;在连接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时,不观察就乱插信号线,造成连接线的针或孔出现接触不良或损坏……

二、几点建议

多媒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时注意扬长避短,切记不要去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化。

1.要了解和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

使用多媒体的技能是当代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目前,各种媒体如视频展台、投影仪、电子白板、彩色喷墨打印机等都是现代化教学的好助手,除了要会进行操作,还必须对其特性有全面了解,包括结构和功能、呈现信息的特点等,从而为选择和应用做准备。

2.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提高教学效率,要防止搞形式主义。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来确定视听教学的具体目标,明确需要解决学习过程中哪个环节的问题,是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是总结规律或是训练某种技能等。

3.要做到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运用多媒体手段,要以正确的教学思路为指导。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以替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能够运用实物教学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比机械地将实物制成一些图片投影到银幕上效果要好得多。其次,要正确掌握应用多媒体的时机,适时、适量,恰到好处。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准备因素,恰当地掌握多媒体的演示时机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再次,艺术性可增加教学感染力,强化视听的教学效果。但有的教师不注意画面的直观整洁性,经常将文字、图形、动画、按钮等布满整张画面,使课件显得非常花哨、凌乱;另外要注重图片与图片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很多教师往往是这里找一张图片,那里找一张图片,也许每一张图片都很精美,但放在一起却是一个大杂烩:有的是水彩画,有的是水粉画,有的是实景照,而有的则是卡通图,整个课件显得很繁杂、很俗气,没有艺术感。

第3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生学”是传统地理教学的固有模式,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都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变得厌倦,甚至是麻木。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则能够使枯燥的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容易给学生的大脑形成较为强烈的刺激,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并且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也更容易保持长久的兴奋状态,注意力也更为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2.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没有办法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讲述这些知识,学生是非常难于理解的。而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变换大小、虚实和时空等,将那些不可视的地理现象以及事物变化过程明晰地再现出来,除了能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之外,还能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更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使用使得课堂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和教材这两个信息来源外,多媒体的应用还延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地理课堂的知识传授量。比如,每次月考之后,教师都会讲答案告诉给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都是教师在黑板上把答案抄写下来或者是逐字逐句地将答案念出来,这样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而利用多媒体中的投影技术则可直接将考试答案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中途省去了抄写或者念答案的时间,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为什么”的讲解之上,由此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冲突矛盾也就随之而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高一地理(人教版)第一章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由于本课中有一些诸如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远日点、近日点等非常难解的概念,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的话,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会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便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动画演示的形式来对重难点进行讲解,由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记忆能力,并培养其读图和思考的能力,具体操作可作如下参考:

第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播放;展示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不同景色图片。2)提出如下问题:时间到底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以及四季的变换;冬夏两季,哪一个的白昼更长,为什么?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第二,新课学习。教师活动:1)用课件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图;2)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主要区别。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中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演示;2)作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演示和探究。教师活动:1)将学生分成四人组,每组配一个地球仪,让其自主阅读教材中和地球自转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用地球仪来进行演示,再进行讨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特点;2)让所有小组逐一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周期和方向等进行回答。学生活动:1)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地球仪,主动进行探究;2)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大胆地表达出来。

第四,绘图。教师活动:1)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从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2)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在纸上绘出另外一个俯视图(从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教师的绘图过程,准确地在纸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

第五,动画演示。教师活动:1)利用多媒体动画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进行演示;2)播放地球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动画视频;3)视频演示长江入海口淤泥堆积的方向,巧妙地引出“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4)提出问题: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区别;对比悉尼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地转偏向力,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活动:1)认真地观看视频,研究教材中的相关内容;2)小组讨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六,探究指导。教师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内容并观看多媒体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动画;2)让学生分小组对地球公转特点进行讨论;3)让学生在黑板上对地球公转方向进行绘画。学生活动:细心观察、合作探究、大胆尝试。

第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1)假如地球只会自转,不会公转,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2)假如地球只会公转,不会自转,又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第八,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在幻灯片上归纳和总结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并以知识体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活动:1)在笔记本上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第4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主体地位;兴趣;能力;课堂效率

目前,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很多弊端,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突出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听老师讲,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方法上,采用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完全是应试教育,学习只为提高分数,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自主探究。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教学效果明显,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已被广泛应用,而且成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辅助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知效应

初中地理学科中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地理景观,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难懂,很难在感知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地理学科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效应。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地理现象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点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达到感知清晰、思维活跃的境界,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是以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因此认真的学生在听,不认真的学生就会管不住自己,去玩、走神等。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以致降低学生听课、识记的效率,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课堂改革的今天,按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环境观。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出现厌学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课堂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课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读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有关内容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课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五、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地理课本中的一些难点,如地震的产生、地震波的传播、地壳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等,内容较抽象,即使有模型也难以理解。通过观看电脑模拟过程,能直观地反映这些地理现象,那么难关就可以攻下。同样道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知识,便于学生把握。

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课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现象。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去亲身体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从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地理的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转变观念,认真钻研文本、扎实备课,坚持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积极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会悦.中学地理教育生活化初探[J].学周刊,2016(13).

第5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利用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介绍《长江》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它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但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电教手段,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 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落实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完成得好坏,是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学习中展示一些具体真实的画面,更能让学生了解国情,深知目前国家还并不富裕,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又要让学生 明确科学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兼顾全面,因材施教。

第6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一、“学习困难” 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学习困难有多方面原因,智力因素固然占有部分比例,但大多数学生主要是由于对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情感、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不够而导致学习成绩差。从课堂表现来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好动性,即贪玩心重,好奇心重,注意力不集中。二是智力被动性,并不是弱智,而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无兴趣,没兴趣就当然没学习动机,那么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具体到地理教材中,既有学困生眼中枯燥、普通的内容,如各区域的物产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也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事物,超出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范围,往往形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学中的难点,如时区的变化规律、板块构造理论、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内容,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会出现教师讲不清、学生难理解的现象,即便是“好”学生,常常也流露出畏难情绪,“差学生”更是懒于思考,甚至干脆躺倒不学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直观、形象地反应出在学生眼中枯燥、普通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自制能力困难,沿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方法,不易激起学生有意注意。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短处,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学困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静态的变成了动态的,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进行《中国的疆域》“陆上疆域和相邻国家”教学时,用扫描仪把《中国的疆域》地图输入计算机,用PHOTOSHOP进行图象处理,再用AUTHORWARE工具软件,把中国的疆域轮廓制作成“沿鸭绿江口到北仑河河口动态延伸的疆界线,当疆界线延伸到某相邻国家位置时,播放相邻国家名称的声音,在对应的位置闪烁该国家名称的文本”为一体的电子地图,并在每一段播放前,设置一个互动的按钮,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演示,因此使全体学生(尤其学生)有了较大的兴趣。又如,在进行《中国的“铁路运输”》教学时,模仿人体血管构造中主次血管及其中血液流动的特点,用FLASH程序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制成动画,使本来平实的静止的事物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漫的欣赏过程中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对理解、记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重难点简单、明朗化,易于学生接受

抽象性和空间性是地理教学的两大难点。在讲授一些空间理论时,或对于那些人眼无法感知的地理事物,单凭教师口头解说和板书,虽费力但仍不见庐山真面目。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则事半功倍。比如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利用POWERPOINT等相关的应用软件,通过编制动画形象来模拟(如图1,可以用鼠标点击右边的文本框,以实现左边四幅板块构造图的动态变化),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板块构造这一地质历史变化加以动态演示,弥补了地理模型也难以展现的宏观世界的动态变化。

又如:火山的成因,平面图像仅能展示地表上为人眼感知的呈一条线排列的一系列火山的图像记录,而计算机的动画模拟功能则可以实现动态地展示地壳的定向缓慢移动和地壳下岩浆的活动情况。计算机技术还同样可以对洋流和大气运动等教学内容进行模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仅可以使好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类地理事物,也能让一般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观赏中学习,在“享受”中接受。

第7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体会

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功能。由于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很多学生对地理事物理解能力不够,感觉学习难度大,成绩不够理想。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在一节课开始,如果能恰当利用多媒体引入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引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会高涨,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更是至关重要的。

如在讲各种地震灾害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影视剪辑,地动山摇,房屋震颤,建筑物倒塌,一片错乱;生命的脆弱,震后的狼藉和遇难者的悲惨,这一幅幅形、声、光、色相结合的活动画面,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一幕幕。它以生动、直观、多样的信息,强烈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急于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布等课本内容的求知渴望。

很多课例也可以以视频歌曲的形式引入,如:中国地理之长江:《长江之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春天的故事》。

在讲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的某个分区的课前,先让同学们欣赏一两分钟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可加深学生对遥远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西北地区时我播放相关影视片断,悦耳的音乐、清晰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歌词和解说,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对大草原、茫茫沙漠和欣欣向荣的绿洲农业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并且对西北的内部差异有了总体印象。这样就一下子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自然,从而激发了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攻克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对象的复杂性、抽象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观察。因此,恰当利用多媒体能使许多抽象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跨越时空的地理环境由静变动,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强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下面列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一例。

自然地理——抽象变具体。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重点和难点时,在没有多媒体之前老师在课堂上作很多板图,用手势比比划划,然后寄希望于学生发挥想象力,这样往往花费很长时间,但有许多学生到了高三还没有彻底弄明白。现在我们利用多媒体及清华同方的教学软件配合进行教学,就可以动态形象、全方位地表示出来。比如要解决昼夜长短变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给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运动图,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平面之间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以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然后以地球为中心放大,给出一束平行的太阳光线,从而昼半球和夜半球清晰可见,可以任意反转地球,进而从不同角度、侧面操作和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时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此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可总结出关于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而且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已经从多种角度观察过晨昏线的变化,所以在做题时无论给出哪种光照图学生都能在脑海中有相应的空间立体图对应。由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全方位演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教师不费多少唇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地理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形象直观,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人文地理——遥远变咫尺。在介绍美国农业时,很多同学知之甚少或了解片面,我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位置图、地形图、降水量图、气候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得出结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是进行农业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再播放多幅美国农场及农业生产活动照片,进而让学生自己总结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政策完善等;继而以美国现代化农业视频承上启下,不仅对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进行总结,而且引出美国农业的特点美国农业的高度机械化和区域专门化,对于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的表现,又可以运用Flash课件为美国各种农作物“找婆家”的小游戏攻破。这样利用多媒体不仅美国农业的两个重、难点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而且学生对美国的农业有了直观的、形象的、深切的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介绍我国的乡土地理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学生还可以发散思维,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升智能。

地球是立体的,课本却是平面的,以文字和地图来表现,故人们称地图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多年教学经验使我看到读图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所以培养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这部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形成地理能力。地图以“活”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学生能由浅入深地逐步提升地图阅读能力,消灭了学习地理的拦路虎。

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时,我们可以利用三维立体图展示山脉的形态。先在三维图上找出高度相等的点演示山脉这一立体图是如何转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再翻转三维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山脉的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是如何表现的,如山谷处等高线凸向高值,而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值,等高线一般不重合,但陡崖处例外,等等。等高线地形图的所有特征都能通过三维立体图与等高线图的对比得出结论,这样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能使学生印象深刻,有助于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第8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多媒体教学 得与失

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教学内容,是非常实用的教学仪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非常符合高考改革的需要,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本文结合鲁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一些教学案例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得”与“失”,接着提出改进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的合理化建议。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得”

当前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快,顺应这一趋势,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以独特的魅力走入了高中地理课堂,下面就来阐明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方面的“得”。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通过图像、色彩、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课堂上,怎样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比如:学习南极洲这节课时,因大家都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过那里的地理环境,对那儿非常陌生,这时借助多媒体播放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登陆南极洲的相关纪录片,就可以让大家近距离地感受到南极富有特色的地理景观,以科考队员们活生生的探险经历真切体会到南极酷寒、干燥、烈风的气候特征。教师在课堂上,依靠多媒体,充分调动大家的视觉、听觉和感知器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多维互动、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探寻南极的兴趣,也带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堂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通常意义上,高中地理教学总是维持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模式——教师灌输式、填鸭式地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被动地接受、待进一步消化、吸收,“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个地球仪、一张嘴”是对传统地理教学最恰当的概括,然而,现代教育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的学生思想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敏捷、知识面也更加广泛,鲁教版地理教科书本身就有一些局限的地方,也是无法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教学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考的空间,理清教学思路,绝对不能拘泥于教材大纲中的知识点,要学会前后融会贯通、加强课外知识积累、见得多才能理解透彻。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就要事件做好PowerPoint课件,直接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这样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用动画模拟的形式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公转的全过程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再观察其方向、速度变化规律,可以大大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节约课堂讲课时间,更能减少学生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失”

多媒体技术虽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下列突出问题:

(一)学生依赖心理严重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但只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只为了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理解新知识而引入的教学设备,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和黑板的地位。否则,地理课堂就好像电影放映室,学生完全充当“观众”,这不利于多个知识点穿插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造成学生无法整合,而是孤立地学习每项新内容。比如学习世界人文地理时,单在多媒体播放课件讲述某个区域,学生们就会顾此失彼,缺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相互对比性,可能会轻易混淆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知识点。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最广泛的就是PowerPoint课件

然而制作周期较长,对文字的大小、颜色,图片的亮度、对比度,出现的次序等都要有较高的讲究,若一个细节出错,则会影响全局效果。若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到制作课件而不构思巧妙地课堂任务设计,那么在地理课堂中就会发生语言不顺畅、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对策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失”,有必要继续发挥其“得”,加以弥补,如地理模型和仪器的实物观察等,善于将多媒体手段和传统的、有益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的指导地位,绝不能让多媒体代替教师讲课,多媒体只发挥很好的辅助效用,而非万能的教学工具;教师制作课件时尽量简洁明了,切忌花哨,要调动学生学地理的信心和激情,而不能弄巧成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得不偿失。

结束语

鲁教版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紧密依据学生的实际地理水平和教学的特征,灵活选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明确多媒体的“得”与“失”,汲取多媒体的长处为课堂服务,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国青,张志豪.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2(01) .

[2]陈晓琴,王志东,刘永清.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J].知识经济,2011(22) .

第9篇:地理学科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最近,网络微博上掀起了一场板书PK多媒体的讨论大战。的确,随着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班级群、博客等越来越多的电子化成分介入课堂上,校园里,老师写板书成了一种奢侈。

其实,这两种教学方式本身是不对立的,之所以我们会有以上的思考,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倦怠,因此,如何在课堂中把握好“度”非常重要,下面我以课堂实际为例,谈谈地理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

一、多媒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思维延伸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单一形式,通过视、听、触、想等多种形象化教学,创设一定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人口和人种》这部分中如何让学生体会世界人口过多这一现象,学生其实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但是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无法体会人口过多的现象,于是我在导入这一环节,专门在我们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点拍摄了一组照片,有了这一很好的铺垫,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更进一步思考人口多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人口这么多?等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回归生活,面向社会实际

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地理教学的最高要求,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地图》这节的学习,教学的重点是运用地图,但我们课本上的地图非常有限,因此,我将电子地图搬进了课堂,通过CoogleEarth,让学生们自己找家庭住址、学校位置、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教学,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三、多媒体与教具演示相结合,课堂不单一

学生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对于有的课程内容来说,学生是“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例如,《地球的运动》,仅仅让学生看多媒体的演示是无法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些抽象的知识的,在课堂中我先为每位学生备一个小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动手转动地球仪,观察结果。通过观察,他们得出:地球自转时,地球上任一点都是白天和黑夜的轮转;地球公转时,地球南北半球所看到的面积存在变化,因此南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随转动的角度不同发生变化。完成上述活动之后,教师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自然较易理解,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亲力亲为,知识的掌握就会更牢固。

四、多媒体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

多媒体的出现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了课堂容量。但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学生是否感兴趣,节节都是多媒体,长时间下来,学生对多媒体课堂已从刚开始的新奇到麻木,直至现在的倦怠。课堂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所以,课堂中不能盲目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而忽视了对传统媒体的恰当使用,如教材、语言、文字、事物等。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多媒体课堂中也不忘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教育需要电子化,但传统教育精华和经典做法同样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