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真心话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真心话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真心话的问题

第1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2、如果看到自己最爱的人熟睡在你面前你会做什么?

3、如果时间能倒流你希望回到哪一时间?

4、如果有一天,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离你而去了,你会怎么办?

5、如果跟你喜欢的人约会,碰到前任的男(女)朋友,会有什么表现?

6、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怎么办?

7、和男/女朋友进行到哪一步了。

第2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就如其它事物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一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是要求档案管理员在工作中抛弃原有的纸张记录载体,而选择高科技含量的计算机作为新的记录载体,在记录,收藏和管理档案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技术与操作,来完成工作。这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统一了档案形式,便于档案的保存和提取。方便了工作的同时,也为档案工作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档案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中学习,以学习来促进工作,做到工作与学习的相统一,面对档案事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可以积极应对,合理的解决,这才是新时代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精神面貌。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为应用软件杂乱、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着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经费投入有限、硬件条件偏差、设备使用不全、管理模式守旧造成的,从而导致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着巨大阻碍。

(二)标准和规范不统一

档案管理体制具体包括行业整体规范、行业的增效制度、行业的激励机制与行业的绩效评估。作为档案事业这一整体,在机构设置上首先应有一套合理的层级关系和管理规范,以理顺专业档案馆与同级综合档案馆的关系,从而遏制综合档案馆功能“弱化”的势头,增强其在档案资源社会共享中的核心地位。针对目前的档案馆管理体制,建议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设立一个中心档案馆,把现有的省市级综合档案馆做大做强,成为真正意义的中心档案馆,才能有效地克服资源分割、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馆的辐射力、影响力、凝聚力。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调整、整合档案资源布局和结构也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三)安全问题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安全问题。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表现在电子档案数据和电子文件的安全以及档案信息在网络利用中的安全等方面。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受到人为因素和存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建设,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变革,合适的人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先进的技术,并能够将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避免了技术与管理流于形式。目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缺少是能够将档案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如果在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就只能求助于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给档案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一般以纸质、录像、照片、录音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并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对档案的编目、收集、保管、鉴定、统计、编研、利用等,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较大、工作程序繁琐、信息资源被浪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多平台共享,从而提升档案资源信息的使用价值,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体系规范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具备跨国界、跨地域、跨领域等特点,且技术性要求高,所以在构建规范化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相应制度,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入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先考虑采用国际标准,再考虑采用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强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关制度标准,从软件管理、监督、操作等各个方面着手,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三)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

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明显差别,加之新一代的档案学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所以在处理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之间的矛盾上,必须要以现有档案资源利用为基础,加大档案学理论研究。档案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还包括重要的公文信息,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扩充和延伸馆藏信息种类,因此必须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建立档案系统中心,丰富档案数据储备,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工作者应当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掌握相关理论、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知识,尤其是数学、计算机、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档案工作者要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具备档案管理学、档案学、目录学、文书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编研、著录、检索、标引、复制、修裱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适应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现代化技术、档案信息研究与分析、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等能力。上级要为档案工作者创造培训和教育的机会,采取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更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优化现有人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使人才队伍既具备专业知识、精通业务,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3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破解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因素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湖南农民工市民化的就业技能培训创新研究 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核算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城镇化视角下的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路径探讨 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廊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及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浅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工进城焦虑问题探讨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民工市民化探析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成本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保障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02-27.

[3] 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2,03:33-35.

第4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摘 要 本文以陶瓷文化历史发展和现实为背景,考察景德镇休闲体育的现状,以及休闲体育在陶瓷文化视野下本质特征和个性特色,指出陶瓷文化对景德镇休闲体育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 陶瓷文化 休闲体育 价值 创新 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品牌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景德镇是一座典型的以文化特色著称的城市。陶瓷文化优势已逐步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潜在支柱产业,陶瓷文化视野下景德镇休闲体育在本地经济的繁荣下和休闲观念的改变下,已经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陶瓷文化建设进程中休闲体育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优势,并针对现阶段休闲体育发展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趋势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被古人充分的认识和科学地使用,成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丰富的陶瓷历史遗迹、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陶技艺和瓷味十足的地方民俗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陶瓷文化。瓷器生产的迅速发展,使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空前发展,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使出入镇区的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状态。人口的流动带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景德镇广泛吸纳兴起的徽州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的精髓,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陶瓷文化。 二、景德镇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景德镇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陶瓷制造加工业的繁荣,随着资源枯竭,逐步改变其经济模式开始转向并依赖于陶瓷文化休闲旅游的兴旺发达,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正在日益成为景德镇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休闲体育,营造一种运动、活力、健康的氛围,是休闲方式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的一种。

从目前来看,景德镇市民的休闲体育市场需求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极不平衡,市区能为消费者提供的适宜的健身场馆还很少,群众运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市内人民广场和昌江广场,而相对于人流集中的单位、学校出于安全管理考虑,限制对外开放的时间,加之许多体育休闲场所的健身费用偏高,限制了参与人群。景德镇人均体育场地还不足1平方米,现状和需求极不协调,休闲体育产业还有待发展,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三、陶瓷文化引导下的景德镇休闲体育的发展创新的价值取向

休闲体育可以调节、舒缓紧张情绪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符合当前景德镇城市发展定位,市民在共同的休闲体育价值引导下,一起分享和体验城市的休闲文化资源。人们在运动休闲中表现出的价值观、情感状态和文明行为最能直接展现一座城市的形象。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城市,就是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独特魅力,在全民建设旅游名城的背景下,有效的利用休闲体育、发挥景德镇独特的陶瓷文化、整合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把景德镇建设成为一座“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名城 四、景德镇本土特色休闲体育产品的创新途径

首先,休闲体育创新的发展必须是在政府职能部门更新观念前提下,按照传统的体育观念,休闲体育很可能成为其它体育类型的附庸,景德镇是江西省第二大体育强市,竞技体育成绩斐然,这里培育出吴静钰、金紫薇两位奥运冠军。竞技体育在本市处于主导地位,体育事业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依旧,意识到休闲体育对城市发展的民生意义,把休闲体育作为市民的人身权利和一种社会保障,并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组织和规划休闲体育赛事活动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

其次,借助重大体育赛事,推进健身体育设施建设,2018年第十五届省运会将在景德镇召开,通过省运会改善和优化群众文体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对城市11条主干道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实施城市街心公园工程、莲花塘风景区综合改造和新建西城区湿地公园,景东大道的大型户外灯光球场,场馆设施资源整合,把景德镇大型体育馆建在市五中,市校共享,与企业共建游泳馆,提高体育馆利用率。

再次,规划建设陶瓷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园,打造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中心(皇窑博览区)、以竞赛、健身休闲为特色的体育中心、以瑶里为特色的森林旅游中心,打造瓷博会中的体育文化展区,展出高水平体育陶瓷,引进体育品牌赛事及各类与瓷有关特色休闲体育活动使旅游点、文化品牌“活”起来;将休闲体育的拓展性、灵活性与陶瓷文化旅游的艺术性、乐趣性相结合,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伸长驻足时间,增加旅游附加值,形成中国知名特色文化休闲体育旅游品牌。

最后,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变得更加专业化、个人化,休闲体育项目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本地高校应探索和尝试培养陶瓷文化引导下休闲体育的专业人才,将休闲体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有较强的经营和管理操控能力,具备一定休闲体育文化创新意识。 五、结束语

准确把握景德镇的休闲体育的创新与发展的方向,坚持国际化思维,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根据景德镇地形特点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新的休闲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引导和规划社会资金对休闲体育服务业的投入,加强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促进休闲娱乐健身的发展,提升休闲体育发展陶瓷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第5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利益;土地产权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由征地拆迁补偿等引发的备受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认为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事关重大,要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同时必须对现行集体土地征收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析

解析新型城镇化概念,需从“城市化”谈起。长期以来,“城市化”与“城镇化”在理论界混用,比如百度百科里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从字面上看,本可以将“城市化”与“城镇化”如此区别对待:前者系指乡村向城市的演变,后者系指乡村向城市及“镇”演变。一定程度上,由于前期理论界将两者的混用,另一个新词“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当然,在涵盖上述地域范围转变之外,本轮新型城镇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

二、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2003年以来,各地城镇化实现了大踏步前进。房价飙升,土地出让价格急涨,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溢,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财政收入大为可观。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失地农民按照当地折算标准用宅基地换得新楼房,大多地方保证农民生活水平较上楼前“不降低”,但总体来看,对城镇化过程中集体土地增值收益部分的分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所获补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现阶段,很多失地农民在获得新楼房时,一般是通过放弃原有宅基地使用权,“上楼”获取一套新楼房,有些地方甚至还要支付部分现金才能购得一套新房。集体土地增值的分享主体,一般认为有政府、开发商、村集体、农民个人,其中开发商是追求商业利润的一个特殊主体,其不应算作增值收益分享主体,则实际上只有政府、村集体、农民个人三大主体。目前利益分配的模式一般是,政府拿走部分增值收益后,剩下的增值收益给村集体,村集体留下部分公共资金外,再将增值收益分补给失地农民。就当前的分配比例来看的话,农民仅仅得到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甚至仅仅是和失去的住房相当,而村集体和政府则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下一步完全可以就分配比例进行调整,让农民拿到更多的补偿。

2.农民利益保护程度不同地区间差别较大

凭感性经验,我国不同地区失地农民所获补偿不尽相同。以农民上楼模式为例,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多是一处宅基地能换得一套新房,深圳为代表的南方城市,则一处宅基地可以换几套住房,西北某些地方则需要补缴部分成本后才能用宅基地换取一套新房。各地新增土地价值不同、新建楼房容积率不同等,都是产生上述区别的原因,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主观上导致的政府和集体分配比例不同。还是根据王法俊上述研究成果,以海口、惠州、南京、广州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政府与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比例为105:1,而以北京、太原、呼和浩特、天津、石家庄为代表的华北地区,这一比例高达281:1。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地区政府的强弱势程度不同。

3.农民利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

近些年来,由于部分地区农民所获补偿不到位,地方政府在征地环节工作方法失当,激化了干群矛盾,出现自焚、跳楼、斗殴等不和谐现象。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导致发生社会,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7月12日,第5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中提到“中方将在‘十二五’时期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中方将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些政策信号紧密释放,说明中央政府将致力于此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利益保护对策

1.加速与深化农村集体土地确权

农村土地产权内涵及其权利主体的模糊和不确定性,是导致集体土地增值利益难以量化分配的最主要原因。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亟需尽快完成,不仅要对土地权属来源、权属性质进行确认,还要包括制定和完善确定土地权属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和办理土地权属的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等。更为重要的是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如何细化,是赋予其与城市土地所有权同等权利的内涵,还是有条件性所有权,这些约束性条件给权利带来多大的折损,需要有量化标准,而不宜再由地方政府和村民进行主观博弈。

2.创新城镇化模式,保证农民自愿原则

鉴于农民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组分,在进行城镇化进程中,涉及农用地“农转非”需要征地的,要在确保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愿不愿意搬迁、补偿到何种水平愿意搬迁,是政府需要做足的功课。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模式多样,比如在成都等地区,农民居住分散,则可以将细化后的补偿标准公之于众,部分不满足标准的可以原址生产生活,以后再找机会搬迁,完全凭自愿原则进行。这种能触摸到村民心理底线的标准的制定,可以给其他地区制定标准提供参考。

3.成立监督委员会,开辟民众利益诉求通道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富裕农民、造福人民是其直接作用。但实践证明,任何好的制度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有力到位的监管,才可能使政策初衷得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以农民为本,重视农民利益的保护,这样的政策定位需要相关部门或授权给相应组织成立新型城镇化工作监督委员会,督促各项相关政策、经费来源及使用的完全透明化。高层政府应想方设法开辟民众利益诉求通道,并确保随时畅通。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监督委员会的设立和工作流于形式,为新型城镇化科学、有效地开展保驾护航。

4.征地程序的媒体化、公开化、司法化。

我国一直以来的征地侵权案例,很多都是通过媒体曝光从而得以解决。我们可以尝试这样一种做法,征地程序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经过媒体追踪、媒体反馈;让征地程序时刻在媒体的监督下进行。一直以来的征地过程,农民都缺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而处于被动局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监督、司法监督,将征地程序媒体化、司法化。从而使农民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在政策的执行上,使政府能够真真切切赋予农民参与权,倾听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实现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5.征地补偿方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补偿方式多为货币补偿,并且土地补偿费少,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就相当失去了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不得不进入城镇,但由于自身知识素质水平低下,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很快就会被城市边缘化,被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所淘汰。因此,对于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征地,可以允许农民用征地补偿费以股东身份入股,虽不能进行参与决策、管理,但可以按期享受分红。另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工作,知识技术培养,补偿费置换房子等帮助农民致富。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力推的重大战略,它强调不再是建筑物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不再是集中向大城市集中的城镇化,而是中小城市、城镇及其附带区域发展的城镇化;不再是追求速度的城镇化,而是追求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立意为民,初衷良好,但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有效监管方能落地。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尊重农民意愿、追求多元利益、实行全面监管等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实施效果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苏北.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6):72-74.

[2]万晓琼.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6(3):127-132.

第6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同年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将江苏省,上海金山区和浙江嘉兴市、义乌市(县),以及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分别列为不同级别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方案》中要求试点地区尝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以及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016年初,《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总结经验和问题,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是吸引全国人口流入的主要板块,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共性的问题。为此,课题组在江苏展开调研,选择苏南、苏中和苏北部分市县区,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江苏为例剖析了近年来长三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思路,以期能给未来长三角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有所帮助。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一)民工子弟难以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重要群体,而子女教育又是进城务工农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均指出要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但当前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相当数量的外来民工子弟只能就读于民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新市民学校)

由于各地公办教育资源紧张,许多外来民工子弟进公办小学仍然要缴纳昂贵的借读费,且只能读到小学毕业。

2.民工子弟上学的经济负担远高于本地户籍学生

相对于公办学校办学经费为财政拨付,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交费标准一般为850元/学期。仅此这一项,6年小学教育民工子弟就需要多负担10 200元。

3.经费投入的悬殊造成了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巨大差距

常州市武进区46所普通公办小学有40所“优质小学”,而16所新市民学校中没有1所“优质小学”。苏南某县级市公办学校教师的年均工资在8万元以上,而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年均收入仅为2万多,薪酬水平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素质远低于普通公办小学。

(二)流动人口卫生信息无法对接统一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2013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试点工作,江苏三市(南京、无锡、苏州),上海四区(闵行、杨浦、松江、宝山)和浙江四市(杭州、宁波、嘉兴、绍兴)都在试点之列。根据江苏调研情况来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健全困难重重,使得面向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妇和儿童保健以及计划生育等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其中,流动人口信息的缺乏是核心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的缺陷。

1.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信息相互不共享

涉及到流动信息人口搜集和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包括公安、卫生和计生三个部门。江苏三市的试点工作方案均由卫生和计生两部门名义联合制定下发,却难以和公安部门达成流动人口的信息共享。这部分人口本身流动性大,追踪困难,信息搜集工作本身就难度很大。光靠卫生和计生部门独立进行信息的登记和搜集,极容易造成遗漏和缺失,对后续的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推动也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并且信息的重复搜集,也造成了对财政拨款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2.流入地和流出地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并未能达成对接和统一

按照目前的制度和政策,流动人口的信息搜集工作主要由流入地的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和流出地无关,并且人口一旦再次流出,就不再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人口流出地的相关职能部门所搜集到的人口信息并不能有效传递到流入地,这样人口的每次流入都需要在不同的流入地重新进行信息登记,造成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三)新型小城镇建设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均指出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但目前,江苏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一方面,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小城镇,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全。特别是在苏北地区,大部分小城镇工业发展水平低、农业无特色、商贸服务业滞后,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就业带动能力弱,经济发展止步不前。这样的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布局难,利用率低。尤其是污水管网的建设和污水收集,供水、供电等的项目建设,靠乡镇财力很难完成。

另一方面,一些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的重点乡镇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健全。苏州木渎镇28万人口中,20万为外来人口,而乡镇管理机构人员仅按本地户籍人口8万人配备,实际管理人口数倍于户籍人口,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此外,小城镇建设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照搬大城市的发展格局和模式,产业发展无特色,同质化导致竞争激烈。对比发达国家风光和人文气息浓厚、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江苏小城镇风格也较为单一和雷同。

(四)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问题

推进城镇化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向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建设中。但目前,城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面临三大问题。

1.长期债务短期化

从当前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看,现有投融资模式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问题。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资金使用的期限较长,而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中短期资金,因此,期限错配使得城镇化融资成本高、前期偿还压力大和流动性风险高。

2.融资形式较为单一,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支持较少

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偏少,在没有其他城镇化融资制度安排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与土地财政成为现有城镇化融资模式的无奈选择。

3.投资资产不具流动性,难以进行商业融资

从资金运用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项目大多为准公共品,具有公益性、超前性、社会性,而且投入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沉淀成本高、盈利能力弱,与商业性金融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相矛盾,因而难以得到一般商业性金融的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方式亟待改变。

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层次,保障民工子弟的平等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但按目前“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靠县级地方政府。在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大批农村适龄儿童和少年伴随着劳动力转移而转学,导致了像苏北这样人口净流出地的农村中小学校的快速撤并和布局收缩,而像苏南这样人口净流入地的教育需求则不断增长,有些规模较大的开发区每年建一所新学校,都还难以容纳大量流入的学龄青少年。可见,仅靠流入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很难实现随迁青少年与本地户籍生源的教育均等化。根据党的十以来中央关于财政转移支付“财随人走”的精神,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层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县级政府改为以中央政府为主。作为过渡,也不妨先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例如,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按4U4U2的比例由中央、省和县级政府分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各承担40%,县级政府承担20%。这样,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全国一盘棋”,生源流向哪里,经费就投向哪里,能使广大农民工子弟真正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完善流动人口卫生信息管理制度,要加快和完善全国、地区或省级层面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的平台建立建设。人口流动地域范围广泛,只有建立更高级别覆盖范围更广的平台才能有效地覆盖流入和流出地。此外,因为涉及多职能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因此需要明确信息收集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并设置各智能部门信息共享的权限。目前,江苏基本完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前期建设和互联互通,但更多细化和深入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成。此外,当前的人口流动早已超出省域范围,因此,以长三角地区已经展开平台建设的地市为试点,首先建立长三角的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再以长三角带动全国,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三)明确新型小城镇发展定位,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分工和布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小城镇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小城镇发展的定位。城镇化的发展和建设已进入了新阶段,上世纪末“村村点火”、小城镇依托工业发展遍地开花的客观条件已不复存在。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三类小城镇的发展定位

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将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分为:疏散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专业特色镇,以及服务三农、带动周边发展的综合性小城镇等三类,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推进小城镇建设。

2.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实现片区的统筹发展

在人口净流出地一些撤并率低的地区,有必要进一步撤乡并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广的规模效应。通过推进片区的统筹发展,避免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互攀比式的建设。

3.提升设施与服务水平

进一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管理和服务机构,按常住人口合理配备相关管理和服务人员。

4.强化文化传承和生态建设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文化底蕴等因素,将风貌保护、强化个性特色放在重要地位,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精致和谐、个性鲜明的小城镇。

(四)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大形势下,针对建设资金需求特点,需要改革创新思维,发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城镇化建设模式,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降低政府的投资成本,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能和建设运营效率。

1.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和准公共品建设融资需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需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支撑、介于政府财政投资和商业银行贷款之间“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性作用。应出台有针对性的特殊金融制度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让政策性金融进入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如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贷款;也可以成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专门满足城镇化中公共品供给的融资需求。

2.探索设立市、县(区)两级股权式城镇化建设基金

第7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消防规划;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Abstract: Xinji city town economy swift and violent development, but the whole town to resist fire and disposal of major fire accidents ability is not strong, fire planning all kinds of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According to fire safety layout, fire station, fire water supply, fire truck passages several problems, give the improvements.

key words: Fire plan;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辛集市是石家庄市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位伯镇位于辛集市西北部,是辛集市北部重要工业区和物流中心。辖区总面积51.49Km2,镇政府驻地位伯镇, 镇区由7个行政村组成。石黄高速公路(石家庄――黄骅)在镇域南部东西穿越,省道安新公路穿镇而过,与县级公路西小公路在镇区呈T字会结。

近几年来,位伯镇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消防保卫任务十分繁重。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还跟不上城镇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整个城镇抗御火灾和处置重大火灾事故能力还不够强,消防规划中各种问题急需解决。

一、消防安全总体布局

1、存在问题

镇区建设状态呈“T”字形结构,主城区沿位伯大街东西向呈带状建设,沿公路和干道发展的痕迹十分明显。部分严重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位于老城区,存在火灾隐患。老城区中位伯村建筑密度大、耐火等级低、人口密集、有大量家庭式手套加工厂,无市政消防给水、消防车无法通行,火灾隐患较大。现状建成区没有集贸市场,集日时沿位伯大街设置临时摊位,人流拥挤,造成位伯大街交通拥堵,消防隐患重大。

2、改善对策

划定位伯镇镇区重点消防区域为安新公路东侧大型公建集中区,位伯大街两侧商业步行区,南部的工业区。

规划在南部设置工业区,同时引导镇域各村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实施集约化发展,辛集市第三棉油厂予以搬迁。原粮站搬迁至安新公路东部,结合工业区建设物流储运中心,并利用优越的交通优势,在石黄高速以南,高速出入口附近设置仓储物流中心。

镇级公建主要集中布置在主轴线上。以安新公路为发展轴,大型公建适当向此集中,位伯大街两侧现有商业用地,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在镇区中心位置建设商业街区,实行交通管制,形成步行商业街区;沿安新公路商业设施适当控制,减小对交通的干扰。

加油站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建设统一规划,综合考虑加油站的网点布局与选址。液化石油气的供应站站址选择不得靠近影剧院、百货商场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远离重要物资仓库和通信、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

建议老城区提高建筑耐火等级、降低建筑和人口居住密度,完善居住区内的路网结构,增设市政消防给水管网,安装市政消火栓,以保障消防车在扑救火灾时的畅通。新建居住区必须建设消防基础设施。小区主要道路的出入口不少于2个,开闭所、燃气调压站等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消防技术规范。

规划在大白店村南部,建一综合集贸市场,与省道不小于60m的间距,并配备停车场地,留出足够的消防通道,增设市政消防给水设施,严禁外溢摊位,规范市场消防管理,确保安全。

二、消防站规划

1、存在问题

消防站设置达不到国家标准。目前位伯镇没有消防站和消防队伍,不能满足”近水救近火“的实战需要,。

2、改善对策

慎重考虑消防站站址,一是设在责任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临街地段;二是其主体建筑距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影剧院、商场等容纳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的主要疏散出口不应小于50M;三是责任区内有生产、贮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单位的,消防站应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处,其边界距上述部位一般不应小于200M;四是消防站车库门应朝向城市道路,至城镇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宜为10~18M。

以消防队接到火警后要能尽快地到达火场,即消防队接警后5分钟内,要能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为原则确定消防站辖区面积。

确定在镇区中部、安新公路路东设置一座消防站,占地4000m2。在规划消防站内建设消防培训中心。消防站各种用房的使用面积指标、消防站灭火器材配备标准、消防站常用车辆品种配备标准及消防车辆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各种规范规定。

消防站的定点布局属于国家相关规范的强制性规定,在规划中所确定的消防站位置和用地一经批准由城镇规划部门进行控制,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占用。

三、消防给水

1、存在问题

天然水源设施普遍缺乏,并且区域性供水不足,由于部分路段地下管道铺设年代早、口径小,流量小,当发生火灾时,往往由于水量不足,压力低,以致由小火烧成大面积火灾,造成严重损失。市政消防栓数量严重不足,造成火场灭火远距离运水。

2、改善对策

确定消防水源采用以城镇地下水为主,以天然水源为辅的原则,保证城镇消防用水的需要。在镇区北部建设一座水厂,采用自动变频供水设施,供水规模为0.5万m3/日,并按要求保证消防用水的需要。天然水源平时可作为消防补充水源,当遇到战争或地震等非常情况造成城镇给水管网中断时也可作为灭火水源。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消防给水不足、消防通道不畅地区安全,应修建消防储水池,消防水池的容量为100至200立方米,并采取防冻措施。

根据位伯镇总体规划,到2020年城镇人口将达2.7万人。取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为一次,消防水量取20升/秒,灭火时间取120分钟,为0.0144万m3/日。

配水管网的采用环状、枝状结合的管网形式,给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不应小于100MM,最不利点市政消火栓的压力不应小于0.1~0.15MPa,其流量不应小于15升/秒,规划建设新区的给水管网宜布置成环状。

对老城区内供水管道陈旧,部分地区水量、水压不足造成消防用水困难的,应结合市政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扩建和更新,增加供水能力,以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最大用水量的要求。

新建城区和工业园区、住宅区必须按规定设置市政或室外消火栓,对老城区应结合旧城改造,拓宽消防通道,设置市政消火栓。对现状城镇道路应分年度解决现有消火栓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城镇的消防能力,确保城镇安全。

三、消防车通道

1、存在问题

镇区现状路面狭窄,硬化率低,道路系统不完善,交通联系不方便。安新公路为过境道路,又是兼有生活的道路,交通混乱,干扰严重。生活性干道位伯大街,道路宽度不够,路面老化,居民出行不便。老城区巷道狭窄,消防车难以进入,发生火灾时无法扑救。在有些地段集市占道经营,车辆占道停放,使消防车无法行驶。

2、改善对策

规划从满足镇区功能的实际出发,按照各条道路的作用、地位及所担当的通行任务,通过打通、拓宽等多种方式改造镇区道路交通网络,最终形成“六横五纵”的主路网结构。安新公路对城区影响较大,规划按照交通部门要求两侧划定各15m的控制地带。经过镇区路段,规划红线25m,加上两侧控制地带,总控制宽度为55m。由于路东建设区较为成熟,规划道路拓宽为单侧向西拓宽。现状位伯大街红线为12~16m,规划拓宽到24m,道路性质为镇区主干路。近期两侧建筑部分保留,新建建筑必须按规划红线退后,到规划期末全线应达到24m红线。

住宅区的主要干道、街区道路、组团道路的宽度、转弯半径均应满足消防车辆通行要求。城镇路网的路面宽度、正常流向和流量,不应影响紧急状态下的消防车通行。消防车最低时速不应低于35KM/H~45KM/H。

为了保证平时和火灾时的车辆都能畅通,在规划建设城镇街区道路时,必须同时考虑设置消防车道。消防道路下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河北信达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省辛集市位伯镇总体规划(2008-2020)》

2、 李忖、冯响《河北省辛集市位伯镇消防规划(2008-2020)》

第8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南浔古镇 旅游景观文献译文 文化信息缺损 词汇意义 语篇修辞

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古镇南浔,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旅客来旅游。因此,有关景观文献资料的翻译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经过对南浔景观文献资料的仔细研究,发现主要问题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缺损造成的词义不明、文化隐含意义差异造成的词义曲解、修辞引起的翻译障碍等。本文主要从词汇意义和修辞层面来探讨旅游资料汉译英的问题。

1.词汇意义不明和曲解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哲学思想等文化背景,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朱益平,2005)。翻译时就会出现语义不能共鸣、词汇的意义不明、甚至曲解的问题。

1.1文化背景知识的缺损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这是由于这种特殊性,译文中地理、历史、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的缺损,就会造成异域文化的人无法全面深入理解词汇所包含的特殊文化内涵。

由于地理背景的差异,汉语中的某些说法很清楚地表达了我国特定的地理区域,本国游客谁也不会误解,但由于外国游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不熟悉就会不知所谓何处。

例1.南浔古镇张石铭故居花厅的旅游景点介绍中“江南”一词,译文中直接用汉语拼音“JiangNan”欠妥,中国游客都知道它指的是沿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但这样翻译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江南”所指的具体地理范围。因此翻译时就该适当添加注释性词语,如:Jiang Nan(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由于历史和宗教背景的差异,汉语中的一些宗教典故和神话故事就无法被外国游客所理解。

例2.同一景点内厅的介绍中出现“八仙”一词,译文翻译为“eight fairy men”,如此翻译,语法上虽没有错误,但外国游客无法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神化故事和道教文化。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而西方信教国家则大部分信仰基督教。两种宗教之间几乎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因此翻译时就因增添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如:The eight legendary immortals are the eight supernatural beings in our traditional Taoist folk stories.The Chinese culture of harmony and reunion provides spiritual cores to the tal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由于社会习俗背景的差异,汉语中对人会有特定的称谓。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这一社会现象,可以使我们从中了解到一个国家特定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制度,以及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的问题(戴云,2003)。

例3.对懿德堂景点名称的翻译中,原文直译为Yi De Hall。而“懿”这个字在古汉语中专门是对古代女子的尊称或形容女子的美德,张石铭幼年丧父,为纪念母亲的美德而建了这个厅堂。所以对“懿”这个称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应作解释,使暗含的意思明确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由于哲学思想背景的差异,一些哲学上的专用名词也需要增添必要的注释性文字,以便外国游客掌握特定的内容。

例4.张静江旧居尊德堂的旅游景点介绍中周梦坡所写的“世守西铭”,原文翻译为“stick to one’s maxim”,根据史料记载《西铭》是宋学家张载的一本著作,“西铭”思想主张天人一体,君乃天地之宗子,民为同胞,物则吾兴(朱柳青,2007)。张颂贤把“世守西铭”镌刻于大厅门楼之前,也正是把他所崇尚的思想理念归结到了“西铭”之中。而maxim无法传达出“西铭”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需要加以注释如:stick to one’s maxim(maxim stands for the philosophy of Zhang Zai’s Western Inscription, His philosophy of‘Unification of Heaven and Man’is to emphasize the thought of‘Man of Most importance’,which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his thought of‘Establishing Life for People’.)。

1.2词汇隐含意义的差异

英汉词汇极其丰富,词汇的意义也丰富多彩,词的概念意义相对比较固定,而词的隐含意义会因文化不同而大相经庭,何况会随着时代、语境变化而改变。所以汉语中某些词汇即使能在英语中找到概念意义相同的词,其隐含意义也不尽相同。这种词汇隐含意义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词义的曲解。

例5.在张静江旧居源起的旅游景点介绍中说到张家为南浔富豪“四象之一”,其中“象”所隐含的意义是指张静江家积聚的财富数量超过百万两黄金,为本区首富的象征。而在英语中“象”则代表另一种特定的意义。比如white elephant在美语中有时象征“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所以有必要对“大象”在此的特定隐含意义作一下解释说明,以免西方游客产生误解。

例6.张石铭故居中“芭蕉厅”的英译Banana Hall,此译法虽忠实于原意,达到了翻译三原则中的“信与达”,而却缺少了诗句中“雨打芭蕉”中的美感,没有达到“雅”的境界。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或平淡无奇,毫无意义,或具有不同象征意义。在此中文中芭蕉的内涵与英文中香蕉相比显然更多了份诗意,而译成banana则显得过于直白。所以建议译为Plantain Hall(Plantain is a symbol of sentimental aesthetics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2.语篇修辞的问题

所谓语篇,即在交际功能上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或著作节选可称为语篇(李运兴,1998)。南浔古镇各旅游景点的介绍性文字都属于语篇材料。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文化因素自然会积淀在语篇中。所以,对源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篇就会形成修辞方法的差异。

2.1修辞方法的差异

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成语进行修饰(陈宏薇,1998)。

例7.张石铭旧宅懿德堂大厅的旅游景点介绍中“松鹤长青,吉祥如意”就使用了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在这方面,西方美学则强调模仿与再现。所谓“松鹤长青,吉祥如意”,是指健康长寿,事业兴旺发达,家庭幸福美满。所以原译文为longevity of pine and crane,lucky and prosperous没有完全再现这些的含义。

例8.张石铭旧宅内厅的旅游景点介绍中“渔樵耕读”这一四字成语,原文直译为farmer reading books。事实上“渔樵耕读”指的是渔人打渔、樵夫砍柴、农夫耕作、书生攻读四个并列的民间生活场景,所以如此翻译完全词不达意,应分别一一对应地译出。

3.处理景观资料词汇意义和修辞层面问题的策略

旅游翻译本着“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张宁,2002),在不影响思想表达的前提下,对原文采用注释、增添、改写等策略进行调整,力图达到语言具体生动,表达简洁传神。

3.1注释

注释是指对文字作品中的字、词、句进行解释(朱益平,2005)。汉语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某些名词、术语、简化说法,汉语读者一看就明白,但英语读者就不见得理解。为了方便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对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增添必要的注释性文字可以有效地避免词汇意义不明的问题。

如上文例3提到张石铭故居懿德堂的景点名称翻译中,原文直译为Yi De Hall。而“懿”这个字在古汉语中专门是对古代女子的尊称或形容女子的美德,译为Yi De Hall(“Yi” shows respect and filial piety to a woman in the ancient times.)会更恰当。

再如例1提到的“江南”一词译为Jiang Nan(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外国游客对这个地理范围就一目了然了。

3.2增添

增添是指加入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须的背景知识(朱益平,2005)。例如人物的身份及其历史地位等。增添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译文背景信息和适当的解释可以帮助外国游客深入理解。

如上文例2“八仙”一词,简单地译为“eight fairy men”,一般外国游客根本不知所云,而“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包括: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所以译为“eight fairy men(Widespread civil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并添加上文的背景知识就更完整了。

再如上文例5提到在介绍“张静江旧居源起”中介绍到“1862年又专营盐务,遂成巨富,为南浔富豪“四象之一”。而译文却直接翻译为:as well dealt with salt specialty in 1862,so he became rich and powerful.People called him “one of the Four Elephants”in Nanxun.而“象”在这里的真正意思是指拥有财产百万两黄金以上的豪富,并不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在这里对“象”的意义多作增添会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张静江会被誉为“四象之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就可以通过增添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译为one of the Four Elephants(Elephant denotes the rich and powerful person who own the property of more than million gold.)。

3.3改写

改写是指对源语语篇的结构、信息排列、意义层次、篇连贯及逻辑修辞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合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李运兴,2001)。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表达习惯,要使英语译句做到自然地道,有时必须采用符合英语习惯而又不同于汉语固有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需要改写来传达同样的意思。

例9.刘氏梯号景点崇德堂二厅的介绍

原文:

崇德堂二厅

这里原是崇德堂二厅,堂中悬挂着“抱悫”匾额。“抱悫”意喻诚笃忠厚,法正则民。这也许就是“崇德堂”的家训。厅内陈设古朴高雅,梁坊、门窗等雕刻精美,且与边厅相接,轩廊与“清醒书屋”相连。

译文:

The Second Hall of Chong De Tang House

It originally was the second hall of Chong De Tang House,on the top of the hall the“Bao Que An”plaque is hanged.“Bao Que An”means sticking to be honesty,tolerance and law-abiding.The idea may be the family instruction of Chong De Tang.The furnishings in the hall are full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elegance.The beam timbers,windows are with fine carving connecting with the wing-hall.The high corridor links “sober study”。

原文中“诚笃忠厚,法正则民”在译文中被改写为“sticking to be honesty,tolerance and law-abiding”,厅内陈设古朴高雅”被改写为“The furnishings in the hall are full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elegance.”。译文没有按原文的字面意思机械地进行词句转换,而是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译语再现了原文的意思。

例10.小莲庄景点对刘墉书法真迹介绍

原文:

刘墉书法真迹

你也许已熟知“宰相刘罗锅”(刘墉),其书法被誉为“一代书法家之冠”……此件系他的好友同朝翰林院待诏徐山民珍藏至今,艺林珍品,一睹为幸。

译文:

Calligraphy by Liu Yong

Liu yong――a famous calligrapher in the period when Emperor Qian Long was in power in Qing Dynasty.His handwriting was called the best during that period...This work was collected by his friend Xu Shangming,and is preserved in the Lotus Garden.

原文介绍刘墉书法真迹时用了“艺林珍品,一睹为幸”等主观性很强的词,其目的在于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直接翻译给外国游客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拖沓嗦之感,所以可见上面原文索性略去不译,是很恰当的改写方法。

4.结语

以上探讨了南浔旅游景观资料翻译中关于词汇意义和语篇层面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对文化差异的合理处理,不仅可以使外国游客在南浔享受到很好的旅游服务,而且更有利于将江南水乡南浔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传播给世界。

参考文献:

[1]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戴云.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审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9).

[3]朱柳青.张载《西铭》伦理思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6).

[4]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张宁.旅游资料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第9篇:真心话的问题范文

摘要:2014 年7 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的意见,加快了市民化进程,然而在市民化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其顺利发展,如何解决这些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市民化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此项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镇化;市民化;进城农民

引言

2014 年3 月,国务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确定我国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计划在2020 年达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的目标。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的意见》。《意见》将工作的重点直指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城乡二元结构,可见市民化问题不只是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遭遇的问题之一,而且是当前我国城镇化问题中首要和核心的问题。

一、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主要问题

(一)户籍门槛难以逾越

今年7 月国务院提出了户籍改革的方案,但很多现实的问题仍然难以在一时间解决。例如,尽管5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施行的积分落户制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希望留在城市,但短时间内他们依然无法像市民一样享有保障和医疗。还有的城市借机提高门槛条件,对于文化程度有限的农民工群体而言,想要达到条件非常困难。因此,破除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迈进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就业束缚难以破除

农民进入城市首先要考虑的必然是生计问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要“就业带动”,但是进城农民就业确实很难。首先,普遍偏低的文化程度。据2012 年检测数据监测显示,我国农民工中,文盲率占1.5%,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74.8%。在科技发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大量培训才能获工作可能性的农民工自然竞争力不足,又或者只能在建筑业和制造业终端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靠劳动力换取较低的收入。其次,生活成本巨大。同样是收入较低的工作,市民可以通过稳定的住房和保障等条件来缓解,而对于农民工而言就只能是独自承担。再次,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农民工不只要与一般市民竞争,还要面对每年超过600 万的高校毕业生,形势越发恶劣。

(三)购房租房压力巨大

居住因素也是农民工大范围流动的影响因素之一。土地城镇化造就了高房价,进城农民收入微薄根本无力承担。调查表明,2013年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2609元,而2013 年12 月排在全国房价第50 位的长春均价也达到了7033元,以农民工的收入难以在城市定居生活。

(四)教育机会难以均等

相较市民而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成为一大难题。他们的子女往往分为两类,其一,成为留守儿童,继续在农村接受较低水平的教育,而且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发育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二,随父母进城,由于不具有户籍资格不能接受正常的学龄教育,因此极易造成其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另外,即使获得平等教育的资格,由于收入等因素农民工子女也难以融入城市教育体系。

(五)保障体系难以到位

享有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是市民优于进城农民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大量农民工涌入东部发达地区,使东部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基本保障体系不仅难以消化进城农民的保障需求,甚至本城市民的保障需求也难以保证。这样下去不只是进城农民难以获得市民的待遇,即使获得了保障体系也不能满足其享有应有的保障。

二、推进市民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融合户籍区分

现有户籍制度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阻碍,因此逐步放开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人口过多涌向东部发达省份和上海、北京等发展较好的城市,城市负担过重,所以,逐步放开成为唯一选择。进一步融合户籍区分需要从两个方面重手:其一,尽量剥离与户籍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措施,如住房、医疗等。将这些措施纳入社会单项管理,以公民身份作为统一标准,使农民工享有与市民平等的获得机会。其二,在中小城镇开辟针对农民工的政策特殊区域,方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发展,再逐步放开与城市其他区域联通限制,使农民能够真正融入中小城市,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到中小城市,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二)设定针对性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应当加大就业导向和就业扶持。首先,应当建立全面的就业培训机制。使农民工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从业基本技能。其次,以用工市场管理为基本方式要求用工单位承担一定的农民工就业。以此保证农民工培训后的就业可能性。再次,建立一定的就业保障机制。帮助农民工建立统一的组织,在政府的管理和指导下通过劳动维权,劳动激励等机制形成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良性发展。

(三)降低居住成本

目前,很多城市土地城镇化优于人口城镇化,形成了很多半荒废的开发区。可以从进城农民的需求出发,由政府牵头,在这些区域建立少量的生活岛,并针对性提供交通线路,这样一方面能够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也达到了一定的开发目的,同时会降低进城农民的居住成本。

(四)教育成本倾斜

应当开辟教育专项扶植农民工子女教育,从校舍和师资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同时设定一定的名额保证升入城市正常学校教育。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工看到了通过努力实现市民化的可能性。目前由于生源的减少,很多小中教育开始合并,原有校舍改做他用不在少数,具备了开辟农民工专有校舍的物质条件,政策上可以规定农民工教育为新入师资必备经历,以此来保证农民工的师资配备,运行成本可以由政府和农民工共同承担。

(五)设定特殊保障机制

政府应当从农民工的整体需求出发制定针对性的保障机制来缓解城市保障系统的压力。首先,在原则上坚持社保与商保共同推进。其次,通过开辟快速通道保证其获得。再次,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排除不法经营者不为农民工参保的可能性,尤其是从业危险较高的行业。最后,引导社会力量加入进城农民的保障,壮大保障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志明.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