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范文

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提问艺术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应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而课堂教学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的提问可以调控“教与学”的动态平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其注意力,唤起其积极思考,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提问的“度”,掌控好提问的艺术。

一、以学生“开窍”为目的,把握提问的角度

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的需求,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考虑学生多向思维的特征。提问要有较大的包容空间,所提问题的答案要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出信息多向交流的生动活泼场面。

和谐的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尽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例如,教授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学时,我一反常规:“这篇课文是由3幅生活的画面组成的,每幅画上有背景,有人物的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3幅画?”不难看出,前者是按套路来提问,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后者别开生面,以学生“开窍”为目的,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二、以认知水平为依据,把握问题的难度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问之前要对学生的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跳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答不出,原因就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将问题的难度加大;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将问题的难度减小。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个层次、不同维度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问答。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3个小问题:①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个总起句,请从这句话中找出詹天佑的两大特点。②根据这两大特点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的句子。③用小标题概括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几件事例。用这样的问题来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快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三、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的学习没有自,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结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要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和谐生态。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的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四、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

在通常的教学中,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的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有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生态课堂的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应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地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现以《半截蜡烛》为例,课上重点研究了以下的问题(把题目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问题1:第二自然段中,用了“绝密”和“绝妙”两个词,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两个词用得怎么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2:书后作业题2中,句子中带点的词语“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你从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感悟:“绝密”是绝对机密,不容泄漏;“绝妙”是绝对巧妙,万无一失。两个“绝”字前后关联,相互生辉,既让人感到伯诺德夫人母子3人传递的情报等级高、责任大,又让人感到伯诺德夫人用心巧妙,充满智慧,可敬可佩。

(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看似轻松礼貌的语言,却蕴含着她应对德军的机智与镇定。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气氛的紧张以及时间的紧迫,必须想出新的办法,否则危险随时到来。“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不能去掉。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这个句子,深刻领会加点的词语所传达出来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读出既紧张又无奈的感觉。“似乎”一词逼真地反映了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也不能去掉。

和谐生态课堂上的问题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以问题引领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问乐答。

五、以教学需要为根据,把握提问的时机

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何时何处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而定,要在学生、教材了然于心的基础上来确定。一般而言,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只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关键时“投石冲开水底天”,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如此提问才有艺术性可言,这样的提问才能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如在讲《半截蜡烛》一课时,讲到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伯诺德夫人的神态、心理活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第一场雪》时,直到最后,他才向学生提问:一场雪固然可以为人们带来欢乐,但作者为什么怀着这么深沉而强烈的激情来赞叹这一场雪?当学生思考、讨论后仍然不能作出圆满回答时,教师才向学生讲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使他们明白:经过3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这一场瑞雪,不仅是气象上的“第一场”,也是我们国家重新走向丰裕繁荣的第一个信号,因此课题特意点明“第一场”。这里不仅画龙点睛地释破题意,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这个问题问在了最佳的时机:(1)教学进程的最后时刻,学生有了理解课文的基础,对作者的情感也有了深切的体会。(2)学生不能作答,发现了知识的空缺,求知欲极为旺盛。如果按一般常规,讲课伊始先作背景介绍,就不会收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

六、以语文课本为内容,把握提问的效果

教师认真解读文本,就能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地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提问应巧妙设置,点到为止,引而不发,由问题引发新的问题,由疑问产生新的疑问,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课堂有效生成。

为了将学生爱问的本能提升为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原地踏步”处成功发问,方法自有很多,而“以师问引发生问”也许更易奏出互补合作之效。以师问引发生问,指的是以看似教师提问,实却为引导、激发学生提问。有效的师问应因人、因课而异,切忌漫无要点、横柴入灶;成功的生问,应问得恰到好处,问到真需之处,避免为问而问。

大家不妨尝试如下几种方式:(1)读到这儿,肯钻研的同学一定会发现难懂之处,谁来说说?(2)议到这儿,相信不少同学都会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并能提出更好的问题,谁来试试?(3)学到这儿,谁还能提出问题,争取把同学或老师问倒?……语文课堂上有这样的提问,可以产生以下效果:首先是教师关注学生问的理念能得到贯彻,教师“一问到底”的陋习能得以规避;其次是学生问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学生问的动因、指向及能力能得以激发、凝聚并提升;最后是引出的问题因出于学生之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问题能得以尽量到位的解决。

和谐的生态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和灵动,充满诗意和创造,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辩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评点的自由。

[参 考 文 献]

[1] 许玉兰.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J].小学语文教学,2008(9).

[2] 饶满萍.课堂提问设计规则谈[J].小学语文教学,2008(10).

[3] 肖茵.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2009(8).

[4] 武宏钧.生态课堂须把握“十度”[J].小学语文教学,2011(2).

[5] 高本大.务必关注学生的“问”[J].小学语文教学,2011(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