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范文

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适合第一场雪发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提问艺术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应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而课堂教学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的提问可以调控“教与学”的动态平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其注意力,唤起其积极思考,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提问的“度”,掌控好提问的艺术。

一、以学生“开窍”为目的,把握提问的角度

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的需求,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考虑学生多向思维的特征。提问要有较大的包容空间,所提问题的答案要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出信息多向交流的生动活泼场面。

和谐的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尽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例如,教授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学时,我一反常规:“这篇课文是由3幅生活的画面组成的,每幅画上有背景,有人物的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3幅画?”不难看出,前者是按套路来提问,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后者别开生面,以学生“开窍”为目的,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二、以认知水平为依据,把握问题的难度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问之前要对学生的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跳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答不出,原因就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将问题的难度加大;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将问题的难度减小。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个层次、不同维度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问答。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3个小问题:①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个总起句,请从这句话中找出詹天佑的两大特点。②根据这两大特点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的句子。③用小标题概括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几件事例。用这样的问题来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快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三、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的学习没有自,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结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要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和谐生态。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的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四、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

在通常的教学中,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的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有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生态课堂的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应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地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现以《半截蜡烛》为例,课上重点研究了以下的问题(把题目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问题1:第二自然段中,用了“绝密”和“绝妙”两个词,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两个词用得怎么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2:书后作业题2中,句子中带点的词语“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你从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感悟:“绝密”是绝对机密,不容泄漏;“绝妙”是绝对巧妙,万无一失。两个“绝”字前后关联,相互生辉,既让人感到伯诺德夫人母子3人传递的情报等级高、责任大,又让人感到伯诺德夫人用心巧妙,充满智慧,可敬可佩。

(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看似轻松礼貌的语言,却蕴含着她应对德军的机智与镇定。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气氛的紧张以及时间的紧迫,必须想出新的办法,否则危险随时到来。“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不能去掉。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这个句子,深刻领会加点的词语所传达出来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读出既紧张又无奈的感觉。“似乎”一词逼真地反映了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也不能去掉。

和谐生态课堂上的问题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以问题引领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问乐答。

五、以教学需要为根据,把握提问的时机

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何时何处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而定,要在学生、教材了然于心的基础上来确定。一般而言,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只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关键时“投石冲开水底天”,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如此提问才有艺术性可言,这样的提问才能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如在讲《半截蜡烛》一课时,讲到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伯诺德夫人的神态、心理活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第一场雪》时,直到最后,他才向学生提问:一场雪固然可以为人们带来欢乐,但作者为什么怀着这么深沉而强烈的激情来赞叹这一场雪?当学生思考、讨论后仍然不能作出圆满回答时,教师才向学生讲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使他们明白:经过3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这一场瑞雪,不仅是气象上的“第一场”,也是我们国家重新走向丰裕繁荣的第一个信号,因此课题特意点明“第一场”。这里不仅画龙点睛地释破题意,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这个问题问在了最佳的时机:(1)教学进程的最后时刻,学生有了理解课文的基础,对作者的情感也有了深切的体会。(2)学生不能作答,发现了知识的空缺,求知欲极为旺盛。如果按一般常规,讲课伊始先作背景介绍,就不会收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

六、以语文课本为内容,把握提问的效果

教师认真解读文本,就能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地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提问应巧妙设置,点到为止,引而不发,由问题引发新的问题,由疑问产生新的疑问,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课堂有效生成。

为了将学生爱问的本能提升为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原地踏步”处成功发问,方法自有很多,而“以师问引发生问”也许更易奏出互补合作之效。以师问引发生问,指的是以看似教师提问,实却为引导、激发学生提问。有效的师问应因人、因课而异,切忌漫无要点、横柴入灶;成功的生问,应问得恰到好处,问到真需之处,避免为问而问。

大家不妨尝试如下几种方式:(1)读到这儿,肯钻研的同学一定会发现难懂之处,谁来说说?(2)议到这儿,相信不少同学都会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并能提出更好的问题,谁来试试?(3)学到这儿,谁还能提出问题,争取把同学或老师问倒?……语文课堂上有这样的提问,可以产生以下效果:首先是教师关注学生问的理念能得到贯彻,教师“一问到底”的陋习能得以规避;其次是学生问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学生问的动因、指向及能力能得以激发、凝聚并提升;最后是引出的问题因出于学生之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问题能得以尽量到位的解决。

和谐的生态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和灵动,充满诗意和创造,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辩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评点的自由。

[参 考 文 献]

[1] 许玉兰.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J].小学语文教学,2008(9).

[2] 饶满萍.课堂提问设计规则谈[J].小学语文教学,2008(10).

[3] 肖茵.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2009(8).

[4] 武宏钧.生态课堂须把握“十度”[J].小学语文教学,2011(2).

[5] 高本大.务必关注学生的“问”[J].小学语文教学,2011(5).